学员背景姓名:Y同学学校:哈尔滨工业大学年级:大三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科研背景:基于移动大数据的时空轨迹与浏览记录的用户画像;基于稀疏轨迹数据的最佳路线推荐自带技能:语言:python,C/C++,java,scala;环境:eclipse,pycharm,VS等机器学习的魅力+大神们的battle首先感谢爱科研和萌萌的Nick老师。这次的项目用的模型并不算复杂,但点子却非常新颖。用脑电波信号(EEG)作为密钥实现认证:将一个人思考特定内容时采集的信号作为正样本,非本人的信号和本人思考其它内容时采集的信号作为负样本,用xgboost实现一个分类器(xgboost with logistic regression task)并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可以说,用简单的模型实现了强大的功能,让我领会到了机器学习的魅力。这次的经历让我对机器学习的应用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除此之外, 最后留给我们的课题也很有意义。借此契机,我也了解了很多RNN和LSTM网络在时间序列问题上的应用,收获颇丰。在此次的伯克利之行中,还认识了不少来自其它学校有趣的同学,有几位大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非常幸运可以认识各位。另外,作为一个CS科班出身的学生,对于神经网络的应用并不熟练,深感惭愧。所有容易的前提是你要足够优秀这个项目本身的难度不是很大,只要你会python,懂一点基本的机器学习算法即可,因为Nick老师对深入浅出这一点做的非常好,用简单的比喻把较为复杂的原理说明白了。对于CS专业的同学来说,大二的知识储备就已经足够了。但是,想要把最后老师留下的课题做好的话,对知识储备的要求就高了,因为使用传统的模型并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而用神经网络的话,对于编程能力和知识储备的要求就高的多。总之,跟上进度很容易,但想要做好,还是要费不少功夫的。我想给Nick老师打长途越洋call!回国听了其它外教的英语之后,我感觉Nick老师的英语真的很标准,虽然我的托福成绩还比较低,但和Nick交流完全没有障碍。另外,Nick老师非常的nice,乐于回答我们各种各样的疑问,也非常善于引导我们,深入浅出地讲清楚了各个用到的模型。和Nick老师交流获益匪浅。科研是一个神秘的巨型游乐园感谢爱科研给了我这样一个机会,去接触前沿的研究方向。但还是想提两点建议:首先项目的题目可以直接称为pass-thought authentication之类的;第二就是希望爱科研可以提供一个平台让我们继续和Nick保持联系,继续给我们有兴趣的人一些指导,继续做下去真的非常有意思。总之这个项目的确让我接触到了更多优秀的人和丰富的知识内容,希望以后可以多一些类似的项目内容,让更多的同学都能参与进来,切身感受科研真的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结尾我们再来了解一下被众多同学pick的Nick老师~关于导师Dr. Nick Merrill现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讲师 研究领域包括脑机界面,机器学习和信息安全; 在Passthought Authentication和Ubiquitous Biosensing等领域的研究曾在ACM, CHI, DIS, CSCW, UBICOMP等著名杂志上发表; 拥有多年教学经验的他曾在众多知名国际会议上发表演讲,并为微软和谷歌等公司提供咨询; 自主创造了多个开源软件,可于Github上免费下载。爱科研UCB暑期CS科研项目报名通道↓↓↓【爱科研】与 UC Berkeley 的讲师 Dr. Nick Merrill 联合推出的科研项目:使用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的方法来构造脑机界面(brain-computer interface).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将熟悉机器学习的知识和技巧,也会深入研究人类神经系统(the brain)和人工网络(deep learning)之间的类比和联系。用脑电波信号(EEG)作为密钥实现认证,用简单的模型实现强大的功能,在项目结束时,通过将ML应用于神经数据集,建立一个passthought验证器的工作模型。了解更多项目详情安排请搜索“爱科研背景提升”(i_keyan)添加科研顾问备注“UCB科研”进行咨询
留学申请中,我们在比拼竞争力时,听到最多的说法是分数与科研经历如何如何。在美国硕士申请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有竞争力十足的GPA绩点成绩(可参考关于GPA的计算,以及如何提升GPA),傲娇的GRE、TOEFL分数,如果想争取更大的录取几率,还必须具备与申请专业相关的科研经历,做好十足的准备,才能更具战斗力和竞争力。对,没错,引用一位耶鲁大学面试官的话:“美国大学非常重视学生在本科期间参加过什么样的科研与实习项目,如果申请者学术背景不突出的话,也会被拒绝。”学术科研成果在赴美留学申请中的重要性可见一斑。于是,很多同学通过各种方式进入实验室,跟教授做科研项目,发表论文,为的就是能在留学申请材料中丰富自身科研经历,一切看起来都那么自然而又水到渠成。对于一些非应用型专业而言,学术成果也许能让你顺利拿到录取通知书,而对于一些偏应用偏实践性的专业项目(比如CS)而言,学术成果只是理论,实践经验才是需要同学们花更多精力去完善的硬实力。正如上面这位面试官所言,“科研与实习项目”,认真说来,专业相关的实习经历才更能决定你的申请成败。在此没有贬低任何一项哪一项不重要,只是相对而言,哪一项的重要性更突出而已。为什么说工科专业留学申请中,实习经历高于科研经历呢?实习经历的重要性第一,与专业属性、应用方向息息相关。比如工科专业,所研究的项目本身偏应用偏实践,因此在录取留学生时,必然更看重实习实践经历。曾经有学长提到,两位背景类似的申请者一位有着不错的实习经历,另一位有很好的科研经历,在同时申请CS专业时,有着不错实习经历的申请者的申请结果远好于另一位。第二,申请材料所呈现的内容深度不同。实习并非易事,从寻找合适的实习地,到真实参与实习,再到实习项目有所成果,这一切都不是随便写写材料,填充一下内容就可以做到的。其中仅实习项目一个环节,就包含了项目背景、项目简述、项目过程、参与内容、项目成果等内容,完成以上材料以后,还需要有实习企业的推荐信,这一切所反映出来的实践能力和对所申请专业的研究深度,其经历的含金量,不是在学校或其他实验室随便参与一下的科研经历可以比及的。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大部分美国名校在录取留学生时,会更加偏好有很好的实习或工作经历的申请者,比如CMU。据说甚至有的项目甚至不会招收没有较强实习或工作经历的学生。实习应该如何选择以下有几点建议:第一,去名企,无论是实习还是工作,一定要去名企,企业的知名度会成为你申请材料中画龙点睛之笔。第二,实习项目与申请专业相关。实习内容与所申请的专业方向越接近越好,这样在申请材料中所反映出来的内容,将会让美国院校看到申请者的专业程度,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正如以上提到的实习经历重要性中的第三点,如果能把实习变成实际的工作经历,比如先工作再申请留学,除去时间成本,也许这将成为你申请名校的一把利器。
科学产业化上道路上为何总听见企业和专家的矛盾争执?要如何促成企业和科研团队之间的合作好“姻缘”?既了解科研技术又懂企业战略的复合人才如何培养?“科学家在线”专访中科院计算所科研处副处长王元卓,他几乎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在外奔走,为专家团队和企业合作牵线搭桥。多年工作经历,他深谙科学成果产业化道路上的风险和矛盾,更懂得要如何“量体裁衣”。王元卓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科研处副处长,大数据分析系统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助理,开放知识计算研究方向负责人。中国计算机学会杰出会员,中国计算机学会大数据专家委员会常务委员,中科院青年促进会首批成员,北京市科技新星,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北京市技术发明二等奖等5项科技奖励。主持过国家、省部级和企业科研项目30余项,发表科研论文160多篇,申请发明专利41项,出版学术专著5部。成果应用到多家国家重要业务单位和知名企业。近两年,科学产业化的浪潮继续翻涌,在政策环境的支持下,比起三十年前的那股创业潮来得更凶更猛。1984年创立联想的试水,让中科院计算所走在了产业化的前端,随后的龙芯、曙光和寒武纪,这些从计算所走出的公司在如今的互联网和人工智能领域里熠熠生辉。作为计算所科研处副处长,王元卓的工作更像一名介绍人,极力促成企业和科研人员之间的“姻缘”。一个月的时间里他几乎有三分之二都在外奔走——调研企业,与业务人员沟通,为所里的科研团队寻找合适的产业化道路。多年工作经历,他深谙科学成果产业化上的风险和矛盾,对于桩桩“姻缘”的缘起缘结如数家珍,“我非常珍惜现在的工作角色。”王元卓说。定位:成为精通业务的技术专家被问起项目的选定,王元卓更愿意用两张图作比:一张是瓶装的矿泉水,一张是水龙头。“瓶装水再多总有喝完的时候,但水龙头下有源源不断的水源。”战略合作,便如龙头之水,“这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科学家在线:从最开始的科研人员,专注科研到如今的科研处副处长,与单纯进行科学研究不同,现在的工作则更多的是促进企业和科研人员的合作,要和各色企业人士、政府人员讨论、交流,这样的身份转化是否曾有阵痛期?王元卓:从专注科学研究到分身科研管理,确实需要定位和角色的转化,尤其是要从对本领域科学问题的深入认识到对计算所科研布局,战略方向以及各研究方向成果的整体把握和全面理解。不过这个过程对我来说并不困难。这和我的科研经历有较大关系,我的硕士阶段主要是应用神经网络模型研究人脸识别和说话人识别,博士研究生时转为研究网格计算中的资源管理与任务调度,从事博士后研究时开始研究网络传输的可靠性和安全性问题,来到计算所工作之后,开始从事网络数据分析、社交网络分析、知识图谱等方面的研究工作。而这些科研经历恰好涉及了计算所的三大主要方向:计算机体系结构、智能信息处理和网络。因此,我相对容易理解计算所各个研究团队的技术和成果的特点,并有利于我从更高的层面去提出整体解决方案。经常与各种需求的用户直接沟通也培养了我成为精通业务的技术专家的特点,很多时候我对业务问题的判断可能比纯业务人员还要准确,所以我也经常充当用户单位规划引导者的角色,帮助用户单位做项目规划,其中如果有适合计算所做的项目,我就会拿回来,适合其他科研机构的,我也会帮忙把好关。 科学家在线:您目前从事的科研管理工作角色最重要的是需要具备什么样的能力?王元卓:我目前的这个角色,既要有对技术的理解,对战略的把握,还要善于和业务人员沟通,了解整个行业业务的症结何在,量体裁衣。一方面,要非常了解科研团队的主要研究领域,擅长做的项目类型,还要尽可能了解科研人员的当前的研究工作和最新成果,并帮助科研人员规划这样的技术成果可能在什么方面有可能得到应用。同时,还需要了解科研团队缺什么。有些团队不缺纵向项目,想找到技术成果的应用出口,需要找到对应的企业合作项目。有些团队的横向做得多,但需要凝练学科方向提升成果的影响力,则更希望参与国家级科技项目研发。所以要想做好科研管理有针对性的争取资源,一方面要对重要的企业和行业用户有着深刻的认识,又要对所里的科研团队也十分了解才行。科学家在线:在众多企业和行业用户中,您更倾向于找哪些企业和机构来与计算所合作?王元卓:我曾经在一次讲座上画过两张图,一个是瓶装矿泉水,一个是水龙头。再多的矿泉水,总有用完的时候,不过,如果把水龙头建好,就能源源不断有水了。单个项目的合作就像瓶装水,可能体量比较大,但总有做完的时候,而围绕某些方向的战略合作就可以把合作长期、可持续的进行下去。我主推的思想是,科研人员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业务专家,需要了解这个领域深层次的问题是什么,用户的需求是什么。我在与大企业和国家重要业务部门谈的合作,大多是战略合作,计算所科研人员有限,“一女不能嫁几家”,因此我的主要着眼点是是否存在需要持续解决的行业问题,并且有较为稳定经费来源。这也恰恰符合计算所“科研为国分忧,创新与民造福”的指导思想。我们与大企业的战略合作项目一般可以分为三类:一是项目经费体量最大的,紧耦合企业的产品线;二是经费次之,以原型类研发为主,科研人员一般只负责核心技术攻关和原型系统的开发;最后一类项目经费体量不会很大,通常用来支持企业关注的前瞻性技术的探索。牵线:一个困难两个瓶颈如何跨越“一段姻缘,最关键的是需要合适,并能够相应做些调整。”工作做多了,王元卓总结产业化的难点:一个困难和两个瓶颈。除了要有共同语言,科研人员和企业还需调整思想。科学家在线:您也说过,与用户的业务人员的交流会有一段磨合期。在这个合作过程中最大的困难何在? 王元卓:最大的困难是双方要有彼此理解的语言去交互。而通常情况下,科研人员更多是从技术先进性的角度来谈,比如讲他的论文有多好,成果多领先。但首先企业则会质疑,这些论文和成果在实际落地后还能不能这么好?在场景泛化过程中还能不能这么牛?第二,你的算法再好,能不能带动产品整体性能和功能的提升?因为企业的产品很多是系统化的,不是单靠某个技术就可以,而是需要很多工程化的步骤和整合,基于此,企业不会立刻就对科研团队产生很大的信任。第三,企业通常会更加关注资金投入产生回报的周期,企业首先要考虑这个系统再开发成产品后是否还是市场的主流,对企业的价值还有多大,这个项目经费的投入是否还有必要等等。然而,科研人员通常考虑的却是如何把技术作的更先进或者把系统做得更通用,但这恰恰可能距离市场越来越远了。不光是企业,在和国家业务的合作也是如此,因为很多业务部门的管理人员了解具体技术,通常得目标是是能否采用“最先进”的技术帮助业务人员解决现实问题。因此,要促成大企业或业务部门与科研团的合作,就需要有人能够充分理解双方所想,然后“翻译”给对方,从而实现技术人员和业务人员的无损沟通。 科学家在线:如上所说,科研人员关注的是技术的精细和先进,企业更注重收益,这样的矛盾要如何调和、归并?王元卓:一个好的项目合作,需要双方知己知彼,既了解对方的需求,也要明确自己的要求。首先,企业要明确作学术研究和做工程研发是不同的,有些科研团队希望把学术研究的成果推广到实际应用中,就会非常渴望有企业或者用户机构的横向合作。但也有很多人,不想跟企业合作,只想踏踏实实做科研,这个时候是怎么都不可能把合作促成的。其次,要进行应用研究的科研团队,除了拥有核心技术外,还要具有系统化、产品化开发的其他辅助技术的积累,也就是需要科研团队具备一定的工程化发开和运维的能力。如果是做学术研究,可能带一两个博士生就能做出很多好的成果,但做工程项目,没有足够的人手和时间是完不成的,这里面需要有很多测试和分析。计算所一直以来都是以大工程能力见长,集中力量做大事,是计算所的传统。但即使这样,在大工程项目研发过程中还是会经常遇到人力、能力等方面的问题。科研人员自视甚高的科研能力跟实际应用上复杂和精准的产品化能力之间的矛盾是一个瓶颈。另外一个瓶颈,是企业对项目的需求和科研人员对项目的理解之间的矛盾。想找科研人员合作的企业一定是希望在某个点技术或者功能上有所突破。很多科研人员与企业接触几次了,可能都还没抓住企业的真正需求,而同时,企业也可能会开始质疑科研人员的地专业水平。在规范化的系统开发项目里,做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功能测试、性能测试等等都需要严格规划,且保证文档的规范和齐全。但很多科研项目、尤其是由学生为主参与的项目,更多关注意放在是否完成了项目结果,而忽略了项目的过程管理和质量管理,到最后交付项目时就有可能会出现问题。当用户要求修改时,可能负责开发工作的研究生都已经毕业了。 因此,科研人员要想承担横向合作项目,就必须提高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管理能力,注视过程管理。企业也要认清与科学家合作,和与其他企业合作的不同之处,一个好的战略合作,科研机构不但可以企业解决目前面临的问题,还能在相关领域的发展方向上帮助企业制定战略规划,在未来的竞争中获得主动。科学家在线:如今国家政策鼓励科学产业化,科研人员离岗创业保留3年岗位。这个政策在实践过程中是否会遇到一些问题?王元卓:离岗创业确实是给很多人一个定心丸,帮助创业的科研人员留了一条后路,但其实创业本就是一条不归路。全力以赴创业尚且“九死一生”,如果创业的过程中还要兼顾科研那可以说基本上是“十死无生”。而无论生死,结束创业后再回到科研体制内,是很难再做出出众的研究成果的,因为思维方式已经不一样了,缺少学术成果、缺少科研项目,那样在激烈的学术领域的竞争中也同样是举步维艰,甚至可能不如一些刚刚出道的青年学者。培养:大数据复合人才的缺口如何填补?除了产业化之外,王元卓还在推动大数据人才的培养。从课程体系到生态体系,培养复合人才,填补国内大数据人才的缺口。科学家在线:基于您曾经在大数据上的研究经历和在产业化上的实践经历,现在大数据领域的行业现状如何? 王元卓:现在大数据领域的人才缺口越来越大。2016年全国大数据人才仅46万,未来3-5年内大数据人才缺口将高达150万;截止2017年12月,大数据及人工智能岗位人才需求量比2016年猛增6倍多。大数据人才可以分成三类,大数据工程师、大数据分析师和数据科学家。目前这三类都是缺乏的,中国大数据人才培养体系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对于企业来说,他们更缺乏大数据工程师和大数据分析师,很多大数据相关的人才放到市场上,分分钟就被抢走。因此,我作为中国计算机学会大数据专家委员会教育工作组的召集人正在努力推动中国大数据学科建设、组织系列课程教材的编写,并推动建设中国大数据人才培养的良性生态体系。在课程教材体系上,大数据教材编委会规划了“1+3+X”的教材体系。以《大数据导论》为基础,并有针对性的设置《大数据管理》、《大数据处理》和《大数据分析》等关键技术课教材。在“X”系列里面,会包含面向各行各业的大数据应用的介绍,比大数据安全、生物医疗与健康大数据、金融大数据、工业大数据等,让学生可以从业务需求入手,接触完背景知识之后,再针对性的应用大数据的专业技术知识,解决行业问题,而且“X”系列教材会根据行业实践的发展进行更新迭代。另一方面,还需要建立大数据人才培养的生态。首先,人才培养要有载体、学校,开设大数据的专业,或者作为一门课来教授。此外,我们也希望能够和企业深度合作,比如有些企业缺乏大数据人才,我们可以定制化,和企业紧耦合。例如企业可以把案例需求和就业人才需求都给学院,所有的课程和考核都和企业结合,考核的问题,就是企业的需求,一步步培养面向行业的大数据复合型人才。(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中科院计算所。)
来源:时刻头条 年报季接近尾声,疫情影响下的2020年,或多或少的都给各家上市公司的年报中增添了有别于常年的一笔。 4月9日,天智航(688277.SH)发布年报显示,2020年公司营业总收入约1.36亿元,同比下降40.77%,有着较大的降幅。其中前三季度,公司营收分别为2,162.88万元、2612.85万元、2,868.66万元,较上年同期出现较大的降幅,主要受新冠疫情影响,各医疗机构将主要精力集中于新冠疫情的防控,导致公司主要产品骨科手术定位机器人销售数量较上年同期出现下降趋势。然而随着疫情的好转公司营收也在逐步好转,四季度公司营收5,946.56万元较三季度上涨超100%。与此同时,2020年度公司研发投入7,411.35万元,占营业收入比例为54.53%,依旧保持较高研发投入。 2020年度,公司新提交专利申请72项,其中有30项发明专利。新获得专利授权50项,其中有6项发明专利授权。截止2020年底,公司共累积申请专利253项(其中发明专利申请93项),累积获得专利授权145项(其中发明专利授权29项),目前有效专利135项(其中发明专利26项)。此外,截止2020年底,公司软件著作权累计申请并获得备案授权26项。 天玑2.0 骨科手术机器人国内获注册 2020年,公司各研发工作得以稳步推进。在骨科手术机器人产品方面,天玑2.0骨科手术机器人国内版已获得NMPA核发的第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天玑2.0骨科手术机器人国际版完成样机开发,已通过CSA(Canadian Standards Association)获得IEC60601-1医疗电气设备-基本安全和主要性能通用要求的认证。 据悉,天玑2.0骨科手术机器人采用了6自由度的机械臂作为核心部件,相比前代技术自由度大幅度提升,可以实现手术当中覆盖全身不同部位不同角度的机器人手术操作要求。与此同时,为解决因自由度提升和活动范围增大,带来的运动安全问题,公司开发了基于力反馈的机械臂运动安全与控制技术,对机械臂的运动全程进行解算、模拟与监控,保障机械臂本体及末端手术工具始终运动在安全区域。 在骨科手术机器人临床适应证拓展方面,THA(全髋关节置换机器人)处于预研阶段。TKA(全膝关节置换机器人,TiRobot Recon)已经通过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程序,进入到临床验证阶段;在骨科手术机器人核心部件预研方面,医用机器人专用机械臂和光学跟踪相机的研究也取得了积极进展。2020年,公司开发了多款骨科手术机器人配套手术工具包,支持了骨科手术机器人临床适应证的拓展。 “天玑”已在全国100多家医疗机构完成过万例手术 中国手术机器人行业虽然起步较晚,但中国手术机器人行业发展迅速,市场规模持续增长。据Medgadget公布的数据,2020年全球骨科手术机器人市场约为3亿美元,预计2027年将达到35亿美元。Transparency Market Research也对医疗机器人市场进行分析,其市场重心正由北美逐渐往亚洲市场转移,亚太地区增速明显高于其他地区。且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骨科疾病已经成为当下社会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可见骨科市场需求不断加大,骨科手术机器人未来将承担更多的手术任务量。 骨科手术机器人的行业准入壁垒很高,核心技术研发、获取难度大,研发周期长,对设备的性能、技术参数、安全性要求高。天智航是中国骨科手术机器人领域的先行者,公司主要产品 “天玑”是国际上唯一能够开展创伤骨科、脊柱外科手术的机器人。由它辅助进行的手术,不仅准确率极高,时间被缩短,更具有创口小、出血少、康复快等优势。“天玑”已在全国100多家医疗机构完成过万例手术。 未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医生、患者认知并最终认可手术机器人手术,行业整体市场空间快速扩大,客户群体也将由一、二线城市优势医院向区域医疗中心下沉。 科研型企业的“阵痛”或许是其发展中的必备经历 据财通证券研报显示,2018年全球医疗机器人市场规模为136亿美元,预计到2021年将会达到207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15%,其中手术机器人是规模最大的细分领域,2021年将会达到65亿美元,占比31%。亚太地区将是医疗机器人增长的拉动力。尽管目前天智航尚未实现盈利,但作为厚积薄发的科创型企业,天智航未来成长空间却十分广阔。 据悉,公司主要产品骨科手术机器人的功能手术精度高、创伤更小、恢复更快,已得到100多家医院医生的认可。但骨科手术机器人属于近几年进入中国市场的新型科研企业,处于市场接受初期,产品想要得到市场认可仍有更长的路要走。且鉴于当前市场手术机器人供求关系导致的机器人产品单价过高,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公司产品的推广速度。 对此公司表示,2020年天智航探索了与医疗机构共建骨科手术机器人微创手术中心的业务模式。该模式下要求公司加强产品力和服务支撑能力建设,提升了公司与医疗机构间的互动效率,有利于公司快速感知客户需求,推动公司产品的迭代开发和市场支撑能力建设。这一模式使公司的收入结构从原来依靠单一的一次性设备销售收入转变为包含一次性设备销售收入、配套手术工具包销售收入及获取持续医疗技术服务收入在内的多种收入,实现了收入来源的多元化,有利于公司形成稳定营业收入来源。 此外,行业的爆发增长也依赖于医保报销政策的执行,随着国内医保相关政策的不断完善,手术机器人的市场增长也将进一步提速。
初试成绩公布的时候,自己的成绩在一志愿院校还行,但是一志愿院校复试时间真的太晚,担心自己一志愿不能上线,所以想着先调剂一所院校试一试,结果,自己调剂的时候,调剂系统里面全是显示招生单位已查看,没有收到一次复试通知,真的只有调剂的时候才知道,原来这么多高分选手都在参加调剂。想要提升调剂的成功率,调剂意向采集备注里面写什么?优先填写个人荣誉、科研经历等优势。重点突出老师感兴趣的能力每年的考研季,学校可能会发放《调剂申请表》,或者调剂系统里面有填报调剂意向,我们在填写完基本信息过后,好好利用备注这一栏,充分利用好自己的优势。首先,科研经历,一个科研能力好的同学,导师肯定非常喜欢,我们可以写自己是否在本科期间发表过核心期刊或者国外期刊发表过论文,文章影响因子如何,如果自己是第一作者一定要指出,如果不是就没有必要特别说明。还有,是否参与过科研项目,是否在本科期间进入实验室。然后,本科毕设的研究方向,自己主要做了些什么工作,取得哪些实验技能。最后,就是成绩,成绩重点突出专业课成绩还有英语成绩,是否通过英语四六级,核心专业课成绩是否85分以上。以上,这些内容不一定全部要写,自己有哪些优势就写哪些,比如自己没有过四级,就不要写英语四六级成绩,如果专业课还出现过挂科,写专业课成绩就给老师不好印象,总之怎么有利,就怎么写,如果自己本科是双一流大学,自己也可以提一下,给老师加深印象。调剂一定要趁早通常调剂系统开放时间在一个月左右,但是调剂的高峰期就在前面一周,有调剂需求的院校会集中在调剂系统开放的前面几天进行调剂,如果需要调剂的同学一定要趁早,千万不要拖,越往后,调剂的学校越少,调剂成功的几率更小。
从二月起,海外学校陆续开始发放offer。什么样的申请材料能获得名校的青睐?美本录取看重青少年学术背景吗?一直关注着美国名校录取的家长会发现,人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日渐增长,近年来海外名校录取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大学为了筛选出优秀的候选人,除了硬性规定的标准化考试成绩、推荐信、写作样本(writing sample)和对国际学生要求的语言成绩等材料,还多出了一项supplementary materials,即“补充材料”。2020年,美本录取率最低的五个学校[1]图片来源:InGenius Prep官网在补充材料中,不少学校都明确写出了对提交研究论文或研究摘要的要求。例如,哈佛大学在补充材料说明中就写道“可以提交期刊论文、研究等主要作者是申请人的文档。”[2]哥伦比亚大学则对学术论文的提交方式做出详细的规定。哥大对学术论文提交的要求[3]图片来源:哥伦比亚大学官网哥大官网在学术研究的提交要求中写道:“如果你和一位导师一同完成了在科学、工程、人文、社会科学、语言等学科的研究,我们鼓励你提交1-2页的摘要作为申请的补充材料。你可以在网申系统Common App中的哥伦比亚大学特别问题中提交摘要,或者提交在另一个网申系统Coalition App的上传页面。在提交摘要时,你需要回答几个简短的问题:你参与了多长时间该研究,你在研究项目中扮演的角色和做出的贡献,以及研究导师的联系方式。这些信息会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你在申请材料以外的具体研究经历。”无独有偶,宾夕法尼亚大学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也同样表示只接受论文摘要,而非全文。[4][5]耶鲁大学则不同,除了接受摘要,更鼓励学生提交研究论文全文。和哥伦比亚大学一样,耶鲁大学也要求学生说明自己在研究项目中承担的角色和做出的贡献,并鼓励提交来自研究项目导师的推荐信。[6]以开放思想和严谨学风著称的芝加哥大学除了接受学术论文作为申请材料,更是在写作样本的问题中默默考察申请者的学术思维,以及严谨的逻辑和言之成理的论证能力。例如芝加哥大学往年的写作样本问题:[7]芝加哥大学writing sample问题图片来源:芝加哥大学官网图中意为:“如何比较苹果和橙子?答案有很多种,请从包括但不限于统计学、化学、物理、语言学、哲学的角度进行比较。”芝加哥大学writing sample问题图片来源:芝加哥大学官网图中意为:“如果宇宙中的物质是有限的,橄榄花园(和其它提供无限畅食、无限畅饮的餐馆)是怎么做到提供无限的汤、沙拉和面包棒的?选择你想用的分析方法来解释这个问题:物理、生物、经济、历史、宗教……你有无尽的分析方法可供选择。”这类问题不仅考查候选人的学科素养,更对思辨能力与创新思维提出了要求。候选人在回答问题时,需要尽可能的把学科领域的理论和分析方法与看似无厘头的问题结合起来,写出言之有物的分析。由此可见芝加哥大学对申请者的学术思维十分重视。名校为什么看重科研能力?在美国媒体Best College Reviews推出的美国研究型大学排行榜中,排名第一的麻省理工大学(MIT) [8]从教育理念上就重视学术研究。“在MIT,我们痴迷于突破知识的边界,我们因每一个基础发现和对应的实际应用而欢欣鼓舞。作为教育者,我们重视研究,研究是一种在‘做’中‘学’的有效形式。在MIT,85%以上的本科生都在参与前沿科研项目的过程中得到成长。”[9]这段写在MIT官网上的教育理念无疑代表了名校对研究能力的重视。在“做”中“学”图片来源:摄图网斯坦福大学负责本科生研究项目的副院长Brian Thomas在回答为什么要求学生做科研时,解释道:“研究帮助学生成长为思考者和行动者。在职业生涯中面对的挑战与科研中的挑战一样:我们找到一个有趣的问题,却不知道答案会是什么。” [10] 从学术研究中锻炼出的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精进学业和职业发展都有帮助。在高中阶段就开始接触科研的申请者,在适应学术挑战上有一定优势。从高中步入大学,学生将面对更大的学业挑战。大学课程对自学能力、信息收集和分析能力、独立判断能力的要求更高,也需要学生具备更严谨的学术写作能力。从高中就参与科研的青少年有机会先人一步,提前培养研究能力,能更好地适应大学的学习形式。出国留学后会面临更多挑战图片来源:摄图网科研经历除了改变学生的思考方式,也赋予学生较强的团队协作能力。久居象牙塔的高中生社会经验较少,而科研团队面对的问题较为复杂,解决问题的方法也较为多样。团队成员在工作中,通过思想交流激发创造力,通过合理分工提高研究效率,通过沟通和协调来应对突发问题。[11] 这种交流与合作能有效地推动项目的运行,对重视研究的海外大学十分有价值。毕竟,研究者之间的联络与合作会引导领域中的重要发现。尤其是在科研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对数据和结果的分享不仅促进研究团队提高数据质量,也能加速研究领域的发展。[12]团队合作需要每个人的力量图片来源:摄图网在新冠疫情期间,许多科研项目的推动就是依靠着良好的协调能力与沟通能力。Teachman是维吉尼亚大学的一名在读博士。作为科研项目的领导者,她频繁地通过zoom视频会议与团队成员沟通。“这也许不会增加大家的产出,但是却可以减少每个人的压力,稳定人心。”作为项目带头人,Teachman还提出建议,“疫情期间有一些实验没办法做,但你们可以抓住机会整理现有数据,阅读文献,写一写研究框架。”[13]由于她出色的沟通能力,在疫情闭校期间,研究项目顺利开展。怎样的科研经历更有价值?有效的科研经历可以全方位地提高人的素养,无论研究是以何种方式进行的。普林斯顿大学要求所有申请人提交高中课程论文,包括论文成绩和教师评语。国际学生提交的论文应该来自A-Level或剑桥O-Level课程,并提交英文版的评分标准。[14] 高中课程基本上是对所有学生开放的,不像学科领域研究一样设有一定的准入门槛。因此,课程论文一方面可以让招生官看到所有申请人的学术写作水平和学术潜力,也能反映学生一贯的学习态度和学术素养。在申请美国名校时,大多数申请人主要通过GPA来体现自己的长期学术素养,通过SAT和AP课程的标准化考试成绩来证明自己的学术能力。而参与研究或实践项目则表明申请人已经具备一定研究能力,并曾经将其投入实践。例如,Facebook的创始人扎克伯格从初中时期在家学习编程并积极参与程序设计项目,在高中时代做出了通讯软件ZuckNet。2009年在北美地区拥有最大用户数量的AIM即时通就是扎克伯格以ZuckNet为雏形制作的。在高中时期,他还加入了一家科技公司,参与制作了一款叫做Synapse Media Player音乐播放器。[15]真正的科研能力和学术素养可以在学术研究或活动项目中体现。在进行创造和探索的过程中得到的启发和提升的能力是学生最大的收获。结语美国名校十分重视申请人的学术素养,科研经历可以直观地反映出申请人具备的学术素养、研究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因而受到诸如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名校的青睐。通过科研经历,大学可以更好地了解候选人。更重要的是,从高中时期开始培养的严谨的学术思维、大胆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困难的能力将令孩子终生受益。名校之所以看重这些能力,不只是因为它们帮助学生在进入大学后顺利完成学业,更有机会让孩子在研究或工作中大放异彩,为校友社区提供价值,为社会创造财富。参考文献[1]https://ingeniusprep.com/blog/2020-college-acceptance-rates/[2]https://college.harvard.e/admissions/apply/first-year-applicants/application-requirements[3]https://undergrad.admissions.columbia.e/apply/first-year/supplementary-materials[4]https://admissions.upenn.e/admissions-and-financial-aid/what-penn-looks-for/supplementary-materials,[5]https://apply.jhu.e/application-process/application-information/[6]https://admissions.yale.e/supplementary[7]https://collegeadmissions.uchicago.e/apply/uchicago-supplemental-essay-questions[8]https://www.bestcollegereviews.org/top-research-universities/[9] https://www.mit.e/research/[10]https://www.usnews.com/ecation/best-colleges/articles/2019-09-20/why-undergraate-research-matters-in-college[11]https://www.atlassian.com/blog/teamwork/the-importance-of-teamwork[12]https://www.usgs.gov/procts/data-and-tools/data-management/why-share-your-data[13]https://www.apa.org/news/apa/2020/03/concting-research-covid-19[14]https://internationalcollegecounselors.com/new-trend-in-college-admissions-graded-papers/[15]https://en.wikipedia.org/wiki/Mark_Zuckerberg
2020年12月11日星期五下午6:30,在广东工业大学大学城校区工学二号馆,我院研会对刚刚出炉的“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入围奖、“广东省大学生年度人物”吴利翔师兄进行了一场简单而又有深度的采访。#学霸#个人简介吴利翔,男,汉族,中共党员,江西省吉安市永新人,1991年11月生,广东工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机械工程专业2017级博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期间,评为“广东省优秀学生”;担任SCI二区TOP期刊《Ceramics International》审稿人;当选美国陶瓷协会会员;发表SCI论文10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8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2项;申请国际发明专利4项;获得2017~2018学年度国家奖学金;获得三次学业奖学金一等奖;获得留学基金委公派留学资格;入选“拔尖创新人才计划”;获得“广东工业大学研究生风云人物”称号;在2018智能制造技术研究生学术论坛中荣获“优秀论文二等奖”。个人事迹一、学习脚踏实地,乐于奉献2017年5月,他积极参加学校举办的研究生生涯沙龙第一期,并作为主讲人之一,向在校研究生分享了他读研期间的科研经验。2019年7月,2020届优秀大学生读研暑期夏令营活动的优秀研究生沙龙活动中,吴利翔同学作为主讲人介绍他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和科研等经历,解答学员们的疑惑。2019年11月,吴利翔同学在出国深造前仍积极响应学校举办的“英杰杨帆,研途起航”主题交流会。二、科研探索不休,永无止境2017年9月正式进入博士研究生阶段学习,积极主动开展科学研究,每天进行着朝7晚11的科研生活。2017年11月参加南昌举办的第十届中国先进陶瓷国际研讨会,并在研讨会议上做口头报告。2018年智能制造技术研究生学术论坛中荣获“优秀论文二等奖”。2019年参加“2019年全国残余应力测试技术”培训并获得合格证书。2019年12月抵达加拿大达尔豪斯大学后,在Plucknett教授的带领下进行大型、复杂形状的金属陶瓷以及SiC陶瓷的制备、显微结构调控和性能提升研究。荣誉证书采访过程主持人李紫欣今天我们有幸请到吴利翔师兄给我们做一个简单的科研经验分享,现在由雷骏给我们做一个师兄的介绍。主持人雷骏 吴利翔,广东工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机械工程专业2017级博士研究生,美国陶瓷协会会员。担任SCI二区TOP期刊《Ceramics International》审稿人,发表SCI论文10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8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2项,申请国际发明专利4项。师兄从17年入学到现在在科研上取得不少的成就。那师兄可以向大家简单的分享一下你在科研方面付出努力吗?吴利翔师兄做科研是非常累的。从硕士进来的时候,精力是特别旺盛的,动不动就熬夜。但现在想想这是不可取的,提高效率才是最关键的。但是你要获得一些成绩就是要有付出的。比如说你要经常带着一些问题,看一些文献。因为你做实验的话,首先一点你要知道你的问题存在哪。带着这些问题去和导师交流,也可以去外面一些大型学术活动。得到一些大致的想法,然后开始实施,然后开始做大量实验,从各种角度去分析它。有了这些投入才有后面的输出,才有收获。主持人雷骏作为研究人员,我们都知道从事科研工作是得有“坐的住冷板凳”的科研精神,但也难免会有枯燥无比的时刻,请问这些你都是怎么克服的呢?出现枯燥很正常,就算你玩一款游戏,一直玩也会很累。做一项工作如果持续时间太长的话,肯定会有枯燥。我读硕士和博士到现在已经6年多了,我也遇到过让人觉得非常枯燥的时候。如果你觉得非常枯燥的话,这个时候就不要强行克制自己再去做实验写文章了。这种的话一个效率非常低,还有一个的话就是你强迫自己做一些不情愿的事情, 你也不会得到好的结果。但是放松的话也不能无限制的一直放松,因为一直放松的话,就出不了什么成果了。还有很多时候我们做一个东西都不大深入的话,倒来倒去还是这些东西,没有新的东西挖掘。如果你能发掘一些新问题,这个会让自己特别开心。你们自己也会体会到科研带来的乐趣。这个时候的话就可能不会那么枯燥了。这就从科研角度解决了这个问题。 主持人雷骏在不断追求真知的道路上,必定少不了恩师的谆谆教诲与方向指引,同样也少不了家人默默支持和朋友的热心帮助,你可以说说说几位对你影响很大的老师、家吴利翔师兄首先肯定非常感谢学校接纳我,我当时是调剂过来广工的。我进入的是机电学院林华泰教授带头的高技术陶瓷团队。我硕士期间是郭教授带我的,他对我帮助非常大。我博士期间是郭老师跟林老师两个人指导我的。对待科研,他们态度是非常严格的。就是很多时候对一些数据有疑问,他会让我提供原始数据给他核实,老师们这个科研的严谨态度让我的印象非常深刻。在加拿大留学期间的话,我的那个国外的导师对我的影响也非常大,他改我论文的时候,他会改的非常详细。整个论文会被从头到尾改的通红一片。他能花这么多的精力去改我的论文,我真的非常感谢他。在广工课题组时,我离不开我的指导老师的帮助,还有一些同门师兄弟还有朋友给我的帮助。还有就是非常感谢我的家人对我的支持,因为读书也读了这么20多年,家人不断的给我的支持,真的非常感谢! 主持人李紫欣人生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您在学习生涯中遇到过什么“雷区”呢?针对科研方面的,我们最忌讳的一点,就是闭门造车,根据自己的主观想法意见去做科研。这种行为是不可取的。我们一定要关注自己方向的一些最新成果,努力的去接触自己这一块领域前沿的一些信息。还有一个就是不要害怕问问题,老师在学院办公室的时候,他们是非常喜欢你问问题的,因为问问题,就是表示你对这个领域已经开始产生兴趣了。请吴利翔师兄根据自己的科研经历给师弟师妹一些科研建议及寄语科研道路无尽头,虽然努力不一定就有收获,但是不努力则肯定没收获;机遇是留给勇于挑战的人,收获则作为挥洒汗水的奖励。希望师弟师妹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结语非常感谢吴利翔师兄精彩的科研经验分享,本次采访活动的目的是希望通过对同学们在研究生阶段的一些常见问题解答,能在学院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同时希望同学们明确学习目标,端正科研态度,脚踏实地,多出高水平科研成果,充实研究生生活,助力学校高水平大学建设。来自 GDUT机电研究生会“文章和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欢迎在文章下方留言和分享更多学校政策,可以关注湘投侠喜欢的点赞加关注、想要更多作者的干货可以关注我“湘投侠”专注为考生带来政策、学习方法、学霸干货。
首先,对于计算机专业本科期间没有比赛经历和科研经历的同学来说,考研和就业的难度都会相对大一些,一方面考研复试阶段会重点考察学生的科研能力,另一方面就业单位也会重点考察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进入到大三之后,尤其是到了大三的下学期,再想参加比赛和科研已经不太现实了,因为时间已经非常紧张了,对于有考研计划的同学来说,要抓紧时间开始复习了,而对于要参加就业的同学来说,就要按照实习岗位的要求抓紧时间准备了。如果自己的学习能力还可以,只是由于本科期间没有做好规划,从而导致了自己专业知识没有学好,同时未来还想在IT互联网行业发展,那么参加考研是比较不错的选择。通过读研能够全面锻炼和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而且从当前大的人才需求趋势来看,未来以研究生为代表的高端人才会有更多的发展机会,进入大厂也相对容易一些。计算机专业是当前的考研热点专业,竞争还是比较激烈的,所以一定要做好复习规划,尽快完成第一轮的复习任务。对于本科期间没有比赛和科研经历的同学来说,在选择目标学校的时候一定要慎重,把目标放在本学校是比较现实的选择,而且要想成功上岸,初试阶段一定要有较好的发挥。在初试结束之后,要重点准备复试,尤其要重视上机考核环节,这对于提升复试成绩非常重要,因为如果没有比赛和科研经历,上机考核环节是证明自己实践能力的主要方式了。我从事互联网行业多年,目前也在带计算机专业的研究生,主要的研究方向集中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领域,我会陆续写一些关于互联网技术方面的文章,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我,相信一定会有所收获。如果有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方面的问题,或者是考研方面的问题,都可以私信我!
作为一名科研人员,一直都在积累自己的经验,从跟随大咖进行做实验,到成为一名独立的研究者,这时候,我们就会迎来新的挑战,因为管理好一个实验室也不是一个轻松的事情,有很多以前没有考虑到的事情,在这一刻都要考虑到,才能保证实验室有序、高效、安全地运转。实验室管理能为每个在这里工作的人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是科研工作能够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想要做好最基础的实验室管理,首先实验室物品要有序摆放,在大家开始做实验之前,给大家进行培训,如果整个实验室杂乱无章,是没有办法开始实验的,经过了系统的培训,实验室工作人员就能快速适应这个实验环境,了解实验室的规章制度。对于一位合格的研究者来说,实验室管理的重点应该是有效的时间管理,有效的时间管理能够保证科研工作的进度及产出。以下是一些在实验室需要注意的地方:1.及时更新日历表,给大家推荐使用Outlook软件的日历表功能,将自己的工作日程记录在上面,并且分享给同组实验的人,同样鼓励大家都使用这样的方式记录日历表,这样方便大家的会议和工作安排。2.规范实验室文档,实验室记录、报告等常用文件可以用统一的模板来起草,此外,实验室可以用统一的文档管理系统,方便大家备份、共享文档。3.在开会之前,先制定好会议议程,尽量将各种事项都能集中在一起讨论,这样的会议会非常高效,而且会议要制定专人记录会议纪要,会议时间不能太长,而且频率不能太高,这样会影响工作效率。4.给学生预留充足的时间,指导学生也是研究者的重要工作之一,最好能一对一进行指导,这样更有针对性,也能有效促进师生关系更加和谐融洽。对于大多数科研人员,如今还没有自己独立的实验室,但是在实验室的时间管理方面也是需要学的,做的每一项工作都要有时间规划,如果要用到一些公用仪器或者设备,最好能提前预约,防止和他人有时间上的冲突,提前将实验工作时间安排好,这样才能高效的进行工作,而且对于实验记录和数据整理都是非常有帮助的。对于实验室的时间管理,如果有好的实验设备,也能帮助研究者节省大量的时间,因为如今的仪器设备越来越先进,更加地高效便捷,对于每个科研人员来说,这些仪器设备都是非常宝贵的。实验室的管理方面,其中一项就是库存试剂的管理,不仅要保证实验室需要试剂的及时供应,而且还不会因为试剂长时间不使用而过期,可以使用一些库存管理软件,这样能够提升管理效率,实验室很多试剂都是共享的,不同实验室统一订购试剂,建立统一的试剂存储、使用的制度,将这些资源进行统一的管理,能有效提升科研工作的效率。你们还有要补充的吗?欢迎在下方留言。
不是绩点4.0的学神,不是语言接近满分的天才。阳光开朗、待人真诚的他更像是我们的邻家90后大男孩,平时喜欢读书和运动,独自一个人跑完10km,是他的一次自我挑战。但他绝对是一枚做事认真踏实,富有责任心的成长型的大牛。在他的求学过程中,老师和同学们对他的一致评价是:一个特别靠谱的人。“他们信任我,愿意把一些事情交给我做,我感到非常的荣幸和快乐。”2019年的暑假他参加了CIS科研项目,并凭借着项目科研经历及成果,交出了亮眼的申请,凭实力拿下美国土木与环境工程专业Top10名校CMU的offer。他就是本期专访主人公——耿珺,来看看他参加CIS科研项目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吧。报名成功之后,我提前对Prof.Borja教授在项目中需要用到的英文力学教材进行了预习。我还详细阅读了教授近几年的论文,了解他现在的研究方向,希望自己在项目过程中能够更好地把握住向Ronaldo Borja教授请教专业问题的机会。而我从教授身上学到最多的是他做事的认真、严谨、一丝不苟。我亲眼看到了教授为这个项目自己准备的教案、在整个项目过程中亲自为我们每个学生批改作业、论文,无论是语法问题还是学术问题,教授都会用红笔批注。我把教授给我批改过的作业作为教授送我最好的礼物珍藏。同学们都非常好,有些人虽然还在读高中,但是知识量非常大,学习能力和合作意识都非常强。我们组内因此形成了很浓厚的学术讨论氛围。无论课上课下,同学之间讨论问题是一种常态,有时教授也会加入我们。我印象最深刻,也是项目期间最大困难的是最后一周的编写研究报告。因为课题研究内容丰富复杂,工作量极大,如何带领大家按时且高质量地完成任务,对我这个组长来说是个非常大的挑战。我在认真研究项目报告大纲、充分分析每个小伙伴的特长的基础上,采取了分工协作的办法,因人制宜地分配撰写研究报告和制作展示研究成果幻灯片的任务。Prof.Borja 在工作编排上给了我们极好的建议,两位助教也一直在耐心地辅导我们,陪伴我们。通过我们课题组所有人的努力,我们成功地在项目结束前圆满地完成了我们的研究成果展示,得到了教授的肯定。所以我非常喜欢和享受CIS的这种开放式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我们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消化和吸收,也为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打下了很好的基础。第三个收获是我找到了自己未来的努力和发展方向。通过完成Prof.Borja指导的研究课题,我的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和提升,也更加喜爱我的专业,更加希望自己能到学术水平更高的大学去深造,拓展自己专业领域的深度和广度。努力在学术上学有所成,有所建树。将来成为一名像Ronaldo Borja 教授一样的好老师。因此,CIS的经历对我申请国外大学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段经历。它不仅拓宽了我的视野,提升了我的学术研究能力,而且帮助我明确了未来自己的发展方向。非常感谢CIS带给我如此多的收获,因此我也希望自己今后能够有机会加入CIS,在这个大家庭中为更多的同学提供服务,帮助更多的同学体验CIS的魅力和科研的乐趣。更多项目详情,敬请访问CIS官网或关注CIS小助手:cis-re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