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来说,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是指研究生顺利完成科研活动任务所需的能力,这是一种独立的创造性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主要包括的基本要素有以下几个:一是科研创新能力,即对未知世界的探究能力和发明新事物的能力;二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发现往往从问题开始,问题始终贯穿于科学研究的全过程,同时也是科学研究的落脚点;三是资料搜集和处理能力,科学研究是继承和创新的结合,是系统地搜集和评价信息的探索过程;四是逻辑思维能力,即人们根据一定的先知条件,通过自己拥有的知识、思维进行判定、推断,对事物得出自己结论的能力;五是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系统的思想和理论成果必须借助语言去准确地表述,广泛的学术交流也是通过语言表达实现的;六是动手操作能力,即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达晋编译认为,研究生要想提升自身的科研能力,应做好以下几点:一、拥有发现问题的能力。作为研究生,对学科领域的触角要敏锐,能够及时把握住最新动向,善于与生活联系在一起,保证自己做的研究是有用的、及时的。这就要求研究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是全面的,能够很好地把握学科前沿,而且对日常生活是热爱的。可以说,发现问题是科学研究的逻辑起点,也是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首先要关注的;解决问题则是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的逻辑终点之一。发现问题主要从科学理论和科学试验之间的矛盾中;从社会需要中;从交叉学科的界面中。二、夯实专业外语基础。英语是研究生应该熟练掌握的、获取最新学术信息和进行广泛学术交流的重要工具。扎实的专业英语基础是研究生熟练查阅、阅读英语文献及英语原版书籍的前提。研究生应该具有用英语按照国际学术规范撰写学术论文和在网上进行学术交流的能力。研究生英语水平尤其是专业英语水平已经成为满足社会、科技、经济以及对外交流日益增长需求的一项基本技能。研究生要学好英语,应当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在大量的专业信息的刺激下,掌握大量的专业词汇,了解当前学术界前沿的热点和难点。三、资料搜集和处理能力的培养。首先,系统地查阅和处理文献的方法。会使用各种各样的检索工具,根据不同搜索工具服务对象及特点,通过分类号、关键词、作者姓名等各种检索途径获取有价值的内容。其次,对所检索到的信息资料进行加工处理。可以在文献阅读的基础上,就研究和讨论的某方面问题,经自己的消化吸收、分析判断、归纳综合,整理出阅读报告或文献综述。四、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首先,在科学研究的全过程中培养和提高逻辑思维能力。提出研究选题时,通过比较、分析他人的研究与自己研究的异同点,从而提出有所超越的创新性选题;在资料处理中,运用集中法,通过汇总资料,从中发现新问题、新关系或新规律;在解决问题、提出方案时,通过扩散发现法,通过发散思维去诱发新设想、新方案。其次,学习基本的理论研究方法,培养分析思维能力,通过归纳演绎和分析综合等方法,得出新观点、新方法,从而锻炼逻辑思维能力。第三,通过对待特定案例进行学习、分析,更好地掌握案例中所体现的科学思维方法或者从中得到某种启示,从而使研究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改进和提高。
做科研啊,就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句话是个真理。但是,如何站?站哪里?怎么站得稳?就真的是一个棘手的问题。所以,今天荣格格就分享给大家几招,让我们的小可爱,既要站得高,还要站得稳!本文主要解决了以下三个问题:找到巨人期刊找寻科研巨人追踪科研巨人及期刊准备好了吗?荣格格驾到!今天啊,絮叨本格格又双叒上线了,再次重现金句场面:“科研啊,就需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那么问题来了,巨人在哪里?怎么找巨人?虽说巨人站在哪里,特效都闪着金光,插着翅膀。但是!!不依靠下面的几个方法,还真的很难有种,OMG,是我愿意找寻的良人啊啊啊!!所以说呢,今日啊,荣格格就带着大家一起寻宝咯。主要做下面这三件事:1.找到巨人期刊2.找寻科研巨人3.追踪科研巨人及期刊诶,我怎么越看越不对劲??这好像就是,恋爱邂逅三部曲啊,第一步,锁定女神小区;第二步,认准女神本人;第三步,悄眯跟着认认门儿。哈哈哈哈,开个玩笑,那我们现在开始吧!首先啊,我们可不能着急出动昂,必须先来探探情况可好。要找巨人,就得看看巨人的特征是啥,免得到时候两眼抓瞎。在科研领域中啊,我们一般评判一个期刊是不是巨人期刊,看的是期刊的影响因子,简称IF,它是汤森路透(Thomson Reuters)出品的期刊引证报告中的一项数据,也是国际上通行的期刊评价指标,即某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该报告年份(JCR year)中被引用总次数除以该期刊在这两年内发表的论文总数(PS:这里没记住也没关系昂,完全没有影响)。我来给大家举颗栗子。比如呢,某个期刊近2年共发表了1000篇论文,总的引用次数是2000次,所以这个期刊的影响因子就是2000/1000=2。同样的道理,我们要是想评判一个人是不是科研巨人,也有属于某人的专属标准哦,那就是h-index,即某人有h篇论文被引用了h次。再举颗栗子吧,比如说赫赫有名的大科学家霍金,他的h-index是125,也就是说,霍金先生有125篇文章被引用了125次以上。不知道大家发现了没,这个指标,同时兼顾了论文的质量和产量。假如你只有1篇文章被引用100次,而其他文章都是0次,那你的h-index也仅仅是1。所以可想而知,霍金是不是很厉害!不仅高质,而且是名副其实的高产科学家啊,真的值得我们所有人尊敬与敬畏。当然,荣格格这里提到的两个指标,都是学术界比较常用的评价指标,但也存在不完美的地方。例如,这些指标可能会存在学科偏差,因此也只限于同一学科进行比较,甚至仅限于同一子学科领域进行比较,跨学科的比较意义就不是很大。举颗栗子,应用学科学者的h-index,往往会比纯理论学科学者的指数要高一些。因为啊,应用学科有“三多特征”:学者数量多,论文数量多,论文个人产量多,可以进行相互引用,但在纯理论的研究领域,即使是顶级学者,他们的论文数量也不多,而且很难做到高产。真的是“隔行如隔山,座座都难翻啊”。如何寻找领域内的顶级期刊会议?好啦,在熟悉最基本的几个数据之后,我们就要来找找,巨人们都住在哪里?当然是住在豪华VIP区啊——当然是顶尖期刊咯。以下就是荣格格总结的几个方法,略长,您老慢慢享用!1. 谷歌学术谷歌学术就为我们提供了各领域的热门出版物列表,大家可以点击下方链接进入,https://scholar.google.com/citations?view_op=top_venues&hl=zh-CN或者,直接在谷歌学术首页找到左上角的菜单栏,然后点击统计指标可以进入~进入之后就是下面这个样子的:之后我们就可以点击类别,根据类别呢,大家就可以选择研究领域大类,子类,每个子类会显示出按h-index排序top20的顶级期刊或者会议。这里举颗栗子。下图就是荣格格搜索的,社会科学大类中,中国历史研究子类的相关出版物排名:2. 百度学术要说这谷歌学术啊,毕竟是国外网站,因此主要侧重于英文期刊。如果大家想要找找中文期刊,那还是百度学术比较在行啦。可以点击下方链接直接进入首页:https://xueshu..com/usercenter/journal/navigation?query=&language=1然后选择期刊频道,就可以看到各学科的中文期刊,以及他们的影响因子了。3. 小木虫除了上述两个网站,不得不提的就是小!木!虫!它虽然是一个科研相关的论坛,但活跃度非常高。我们也可以在小木虫的期刊栏目里面,查看各个期刊的网友评价,和他们的历史影响因子。同样,点击下方链接就可以进入小木虫首页啦:http://muchong.com/journal.php那我们在寻找到领域内的顶级期刊会议后,就可以持续追踪该期刊会议的更新(这一部分会在文章的第三部分着重提到),例如会议每年召开后,都会发布相应的会议论文集,期刊也会定期发布电子版,都可以在相应的文献检索网站下载。如何寻找领域内的顶级学者?废话不多说,荣格格赶紧带着大家来看看巨人长什么样子吧,是不是都等的迫不及待了哈哈!1. 谷歌学术我们在确定好领域的关键词后,就可以直接在谷歌学术中搜索领域关键词了,然后就能看到该领域的很多高引用论文,就像下图这样: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些高引用论文的名字下方,有的论文作者名字有下划线,这时候就可以直接点击该作者名字,即可查看此作者的论文发表情况。可以从上图中看出,这位作者的h-index是21,应该算是该领域的大牛学者啦。2. 百度学术同样的,我们中国巨人的查找当然是百度学术在行。有一些国内的作者可能在谷歌学术没有被正确识别,这就需要百度学术出马了!一般来说,百度学术都会有完整的报告可以查看。首先,进入百度学术的学者专栏https://xueshu..com/usercenter/data/authorchannel?cmd=frontpage然后输入学者的名字,就可以查看学者的学术分析报告,就像下图这样:3. 专业报告除了上面两种方法啊,有一些学术论文出版机构也会定期出报告,例如中国高被引学者名单,根据这些名单,我们也可以发现相应领域的大牛学者, 链接如下:https://www.elsevier.com/zh-cn/solutions/scopus/most-cited/2019当然,相比于谷歌和百度学术网站,这些名单的数量远远不够,所以啊,可以当作大家的一个额外参考选项。持续跟踪订阅好啦,到这里为止,巨人也见到了,还知道人家住在哪里,下一步就是!持续出击,紧密跟踪。跟随大佬的步伐,那准是通向光明之道啊。1. 谷歌学术我们可以在谷歌学术中轻松对巨人进行跟踪。其中啊,谷歌学术的订阅分为订阅作者和订阅搜索词的结果。这个设计真的非常人性化,大家可以随时用起来哦。在谷歌学术的搜索结果左下角,有创建快讯选项创建快讯含义就是刚刚荣格格提到的,如果指定关键词的搜索结果或学者个人动态有更新,那么谷歌学术也会及时发送邮件通知。所以这里的灵活度很高,大家可以在搜索词中加入期刊名、作者名,或者是领域名称。如果有满足条件的文章出现,谷歌学术就会立即发送邮件进行通知。2. 百度学术百度学术也提供了与谷歌学术类似的功能:点击添加订阅后,百度学术就会根据我们的搜索关键词,自动生成邮件通知。Ending!!杀青快乐!!今天这波热乎干货的发放就到此为止了,不知道您还满意不?希望大家看完真的会有收获,更重要的是,看得开心!喜欢荣格格或者不喜欢,都可以!当然,喜欢我还是最好的!因为,我想和你成为好朋友,想成为大家科研路上的开心果呐~
自从我加入科研的大军之后,深刻地体会到一句话:「生活不易」。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做实验外,干的最多的活莫过于阅读文献了,回到家感觉“身体被掏空”,根本没有精力和时间搞科研。学长有一些好友是人文社科方面的研究者,他们也经常抱怨,现在想做个研究,数据太难找了。花钱做调查吧,没有时间和精力,更重要的是没有经费。有的时候空有一个好选题,却只能束之高阁,无法落地。当然,人文社科领域也有很多现成的调查数据,像什么CGSS、CFPS等,这些数据虽然好,但未必适合自己的研究领域,往往只能削足适履,将就进行研究,好不可惜!1论文审核越来越严考验基本功的时候到了从去年开始,发表论文也越来越严格了。2019年初,博士论文抽检率约为10%,硕士约为5%。研究生学位论文“去除本人已发表文献复制比”由“须低于20%”调整为“须低于10%”。而相应的,学校对学生的要求也更加严格了。盲审专家从三个,变成了五个,但凡有一个给出“不通过”的意见,论文就要被打回重写,且修改率需达到50%以上,才能重新送给该专家再次审核。这样的消息对科研人更是雪上加霜。要知道,科研人不是在写论文,就是在写论文的路上。在这一路上,要查文献、选题、做调研、做实验、处理数据、查重等等,过程繁琐艰巨。然而,在你犹豫彷徨痛苦的时候,我的师姐已经尝到了用python做论文的好处。师姐用python工具做中文分词,然后进行文本挖掘,文本挖掘是我们在许多专业的研究中都特别有效的一种分析方法。当我们缺选题、缺资料、缺脑筋的时候,拿这种方法来做论文,瞬间就能实现有数据、有内涵、有深度。另外,师姐在知网上用python网络爬虫查论文,内容覆盖了新闻传媒、图书情报、经济管理、金融财政、投资证券、教育学、社会学、医学等多个学科,选题丰富,并且数据充足。▲Python自动抓取论文她和导师分享这个经验的时候,导师告诉她,现在利用网络爬虫发表的文章的确在逐年增多。“很多学科都在用!学术中国已经连续举办两次python特训营,帮助很多科研领域零基础的学员学会了python工具,在科研的道路上如虎添翼。”对于传统的研究者来说,究竟如何看待人工智能时代似乎已不太重要了,而如何利用智能工具做研究,提高对社会世界的认识,则更显重要。比方说,研究政府土地的,想通过全国土地招拍价格研究地价变化趋势。搞旅游研究的,也想怎么去大众点评网抓抓数据,做做口碑传播研究。用python抓取数据制取市场分析表很多学霸、行业专家都在使用python获取最新学术文献,处理特殊图像和撰写仿真脚本。比如高端的 PPI 图、热图、富集图、韦恩图、和弦图、火山图和主成分分析图等等。对于研究者来说,用python辅助自己做论文是一座新的矿藏。这也是为什么,我想把 风变编程-Python小课 推荐给大家!一个让我对编程改变固有认知的地方,也希望这一次,你能够抢先抓住机遇。▲ 正版风变编程|python小课认准可爱的熊猫标示此次与风变编程 | python小课合作推荐: 四天人工智能 python入门体验课。为大家争取到了100 个限额优惠名额,扫下方二维码即刻抢购粉丝特惠价8.9元仅限前100名一杯奶茶钱get一项技能让你KO学术文献!实现SCI梦,扫码即刻开始280万+学员的编程之旅选择在风变出发现在,风变编程|Python小课已经吸引了80万+零基础学员。风变的这个编程体验课,不同于传统的视频和书本学习方式,甚至有些颠覆。0 1内容新颖有趣编程小白也能学会风变编程|Python小课会通过对话带我们进入电影情节,完成Python的学习,是不是很特别?邀请你进入霍格沃茨魔法学校,通过回复校长的来信,帮我们深刻地理解什么是input函数,并学会正确地使用它。0 2助教指导不用担心孤军作战真人助教实时答疑,班级群里小伙伴们互相监督学习。不自律的小伙伴们,可以试一下不学习,看看助教小姐姐是怎么从紫薇变成容嬷嬷的。0 3学习时间自由刷个短视频的时间就能学完一节课每一节学习时间大概30分钟,平台自动保存学习进度,课程内容长期有效,可以反复学习。0 430秒进入编程界面无需下载安装无需任何下载安装的步骤,对于搞不定配置环境的电脑小白来说,30秒进入编程界面真的非常友好。福利时间!粉丝专享价8.9元不到一杯奶茶的价格仅限前100名扫码,即刻开启进阶之路▲你需要的不是埋头苦干而是一次实现自我突破的“涅槃”
今日内容干货满满,今日内容会收益匪浅……现在就出摊今天介绍怎么「整理文献」,只要你是在研究生阶段,那么肯定就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那就是说你要读很多很多的文献。而文献读多了,有时候都不知道自己读的哪篇了,也有可能自己突然想起以前读过哪个想法来着,但是回头找的时候怎么也找不到。只好苦苦再辛苦找一番,到头来浪费很多时间。那么今天就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来为大家介绍一下小羽毛自己在用的文献整理方法,不敢说自己整理的很好,但是可以满足需要了,在写本篇文章之前,也搜索了很多相关文章,也进行了整理总结。可以说这篇绝对是独家原创,在网上任何地方找不到翻版。因为是自己「浅薄」的认识……跟别人很多高大尚的方法不能相提并论,再这里只是进行分享和讨论,大家可以自行参用。一、原理介绍在整理之前,一定要明白自己整理文献是为了什么,这就有必要说说搜索引擎系统。在我们这个网络发达的时代,可以说很多信息都可以从网上找到的,然而这些信息,有的人能找到,而有的人也只有百度一下,结果千里寻他中百度,然后她却不在灯火阑珊处。那你想没想过,这是不是和你找文献很相似,你自己所读的文献就是一个搜索库,当你想找到某一篇的时候,只想要输入一点点关键词,然后就轻松找到你想要的内容。而且是对于大部分懒人和搜索能力欠佳的人来说,「越简单找到越好」!没错,原理就是这样:用简单的方式找到想要的东西。其次,还有一个要注意,就是当我们没有思路的时候,希望通过搜索来找到思路,这就是另一重要的方面,就是「启示灵感」作用。这就需要我们做简单的总结以及分类。enen……大概就这样吧,希望在整理之前,先明白原理,这样才可以明白自己在干啥,做什么事都应该是这样的吧!二、看文献做科研的人都知道,我们并不是每一篇文献都是从头到尾来读的,甚至是很少有时候这样做,而我们更多的是看某个文献的某一部分。因为关注的点不一样,或者做的项目不同,我们只需要关注其中自己感兴趣的就好了。所以说我们更有可能的是读批量某部分的文章,而不是每篇文章的全部部分。至于怎么读文献,怎么精读或者怎么泛读,这里不做过多介绍哈,毕竟这不是今日主题,以后进行专门来讲哈。三、整理网上整理的方法很多,也借助了很多软件,然而差不多对于刚刚接触的小白来说,如果没人指导来用,估计看着也是迷迷糊糊的吧,自己实践后发现有的时候也不合我意,总之是费时费力。整理,就是为了变得简单化,如果给自己增加了负担,那么不如不那么整理。这里需要注意的思想就是:适合自己就是最好的。而我整理就是最简单的软件,word + excel 。够淳朴的了吧,但是足够了,如果说再多加一个,可能就是文件夹工具吧。需要建立一个系统,一个是word版文献整理,一个是excel版整理,这两个各有重点突出,所以建立了两个版本。当读完了一篇文献后(读完自己想读的部分),然后比较重要的来了,就是用一句话或者关键词总结出来,「考验你总结功底的时候到了,你总结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以后你搜的到不」,哈哈哈,是不是体会到搜索引擎为啥有时候很鸡肋了吧,毕竟网上那么多人呢,哪有都是总结高手的。当你总结好后,你就可以把他复制粘贴到word系统中了,这时候别忘了把论文题目附上,然后excel系统中把作者,年份,影响因子等你认为关键的信息整理到上面,推荐用一行。嗯嗯,就这样,差不多一篇文章就整理到你的系统中了。操作够简单的啦吧。当然,你千万别忘了一定要把你的文献用文章名字命名,不然不能锁定了。当你读了几百篇后,你的内容慢慢多了起来,他就开始发挥作用了。四、使用首先,看excel系统,里面有个很好的功能,就是筛选排序,你可以把所用的文献按年份排序,来看出发展趋势与前沿,路程等,写综述再也不用担心。按影响因子排序,就可以筛选出高水平论文,然后,还有各种功能,自己开发吧。word系统是用来快速定位和找灵感的,还记得你的总结吧,当你想找的时候,在word中搜索一下,你看到相关文章就找到了,你放到一起看,我就不信你没有灵感。五、总结好了,今天就介绍到这里,说简单很简单吧,但是我个人感觉功能还是很好用的,也不是很复杂,也省去了各种软件的复杂操作,可以说,对于小白研究生,或者简单的使用应该足够了。另外,没有附图哈,一是来,我这个介绍的重在思路,附图后容易给大家带来干扰,自己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来整理,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一直坚信。二来,毕竟是自己辛辛苦苦整理的,enen……你懂得。干货介绍不易,点个在看支持一下下吧!!!现在就出摊end文稿| 小羽毛编辑| 小轩
2010年至2020年·中国科技人员共发表国际论文301.91万篇,排在世界第二位·平均每篇论文被引用11.94次,比上一统计年度提升9.3%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问世,携带月球样本的嫦娥五号顺利返回地球,可高效获取全球范围高精度立体影像的高分十四号卫星被成功送入预定轨道,新一代“人造太阳”放电,第三代核电技术的“华龙一号”反应堆并网发电,“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在深达10909米的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坐底……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站日前发表文章称,2020年,全球饱受新冠肺炎疫情困扰,但中国科技仍频繁发力,中国重大科技突破迎来井喷期。其实,《联合早报》网站文章描述的,只是中国过去一年在世界科研领域快速进步的一个缩影。过去一年,中国研究者的科研兴奋点是什么?中国的科学研究呈现出怎样的发展态势?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日前发布的2020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从国际科技论文产出的角度,给出了答案。中国科技论文质量明显提高2010—2020年,中国被引用次数处于世界前1%的高被引论文为37170篇,占世界份额达到23%,排在世界第二位。2019年,科学引文索引(SCI)数据库收录中国科技期刊208种,比2018年增加了21种。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强基础研究,注重原始创新,是中国“十四五”乃至2035年远景目标的一项重要任务。根据中办、国办《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改进科技评价体系的要求,以及科技部2020年印发的《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鼓励和引导研究者发表高质量论文,将成为中国科学界的一个重要风向标。但是,如何科学评价一篇科技论文的质量,一直是一道广受争议的世界难题。在众多争议中,论文发表后的被引用率,正逐步被国际学术界视为衡量一篇论文影响因子大小的一项重要指标。根据2020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2010年至2020年(截至2020年10月),中国科技人员共发表国际论文301.91万篇,继续排在世界第二位,数量比2019年统计时增加了15.8%;论文共被引用3605.71万次,增加了26.7%,排在世界第二位。虽然中国论文被引用次数增长的速度显著快于其他国家,但与排名第一的美国8045.38万次相比,差距依然不小。就篇均被引用率而言,我国平均每篇论文被引用11.94次,比上一年度统计时的10.92次,提高了9.3%。这说明,中国国际科技论文质量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但与世界整体篇均被引用次数13.26次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若进一步扩展横向比较的范围,记者发现,中国与世界主要科技大国的差距还不小。以2010-2020年间发表科技论文累计超过20万篇的22个国家(地区)作为参照,如果按平均每篇论文被引用次数排序,大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国家有13个。其中,瑞士、荷兰、比利时、英国、瑞典、美国、加拿大、德国、法国、澳大利亚、意大利和西班牙的论文篇均被引用次数超过15次。而中国排在第十六位,仍远落后于西方传统的科技强国。当然,中外之间虽然存在较大差距,但这并不意味着过去一年中国的科学研究没有进步。假设被当前国际学术界普遍认可的“高被引论文”这一评价指标(指被引用次数处于世界前1%的论文),具有科学性,我们不妨把时间拉长到2010年至2020年的10年段,进行国际横向比较。数据显示,2010—2020年,中国被引用次数处于世界前1%的高被引论文为37170篇,占世界份额达到23%,占世界份额较上一年度提升了近3个百分点,排在世界第二位。中国高被引论文数量虽和排名第一位的美国75146篇有很大差距,但差距正在快速收窄,与排名第三、第四、第五位的英国29976篇、德国19397篇和法国12858篇,差距在拉大。与中国自身相比,入选数量较2019年统计时增加了20.9%。这表明:过去一年,中国科技论文的质量提升明显。这种进步,还体现在广受国际学术界认可的能反映世界科学最新发现和研究动向的热点论文数量增长上。这些在发表后两年间被引用次数排在各学科前1‰的热点论文,也被认为是最能反映世界科研前沿动向的重要风向标,对世界学术研究具有指针意义。也就是说,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国际热点论文产量,在某种意义上能反映其对于世界前沿科学研究的贡献度。截至2020年9月,统计的中国热点论文数为1375篇,占世界热点论文总数的38.4%,排在世界第二位。同期,美国热点论文数最多,达到1586篇,占世界热点论文总量的44.3%。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的统计口径也反映出本统计年度中国在某些领域的高影响力论文有所减少。在本统计年度,发表在《科学》(Science)、《自然》(Nature)和《细胞》(Cell)三大享有最高学术声誉的科技期刊上的论文,有6456篇,比2018年减少了185篇,其中中国论文为425篇,单就论文数而言,较上一年度减少了4篇。美国以2562篇,仍高居榜首。英国、德国分列第二、第三位。从世界各学科领域影响因子最高的期刊收录中国论文总量变化来看,2019年,在世界178个学科领域155种高影响力期刊上发表的58290篇论文中,中国发表论文13068篇,比2018年增加1750篇,占世界的份额由上一年的18.4%增至22.4%,排在世界第二位;美国有19561篇,占世界的份额由上一年的35.8%降至33.6%。可见,中美差距有所缩小。从国际知名学术引文数据库收录中国科技期刊种类的角度来看,中国科技期刊知名度和国际显示度在稳步提高。2019年,科学引文索引(SCI)数据库收录中国科技期刊208种,比2018年增加了21种;工程索引(EI)数据库收录中国科技期刊223种;医学索引(Medline)收录中国科技期刊122种。2019年总被引频次进入本学科领域排名前1/4的中国期刊共有16种,比2018年增加1种,影响因子进入本学科领域排名前1/4的期刊有69种,比2018年增加19种。具有国际比较优势的中国学科增多在高质量国际论文统计中,2019年中国工程技术、化学、环境与生态学、计算机科学、材料科学、农业科学、物理学和数学8个学科领域高质量国际论文数量在学科排名中列世界首位,较上一个统计年度增加了5个学科。与过去每年发布的国际科技论文统计的做法相似,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本年度发布的报告,仍然聚焦了中国国际科技论文的产量、影响因子和产地。从论文产出学科领域的统计数据来看,我们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管窥当年中国各学科的科研优势与短板。在本统计年度,哪些学科领域是世界科学界研究的兴奋点?在这些领域中,中国哪些学科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哪些学科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以SCI为例,2019年SCI收录论文最多的依次是化学、生物、临床医学、物理、材料科学、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基础医学、地学、环境科学和计算技术等10个学科。其中,化学有61656篇,生物学有49850篇,临床医学有47683篇,物理学有36842篇,材料科学有34891篇,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有29619篇,基础医学有25740篇,地学有17549篇,环境科学有17462篇,计算技术有17098篇。这意味着化学、生物、临床医学等10个学科领域,是2019年世界各国科学研究的主要“兴奋点”。在高质量国际论文统计中,2019年我国工程技术、化学、环境与生态学、计算机科学、材料科学、农业科学、物理学和数学8个学科领域高质量国际论文数量在学科排名中列世界首位,较上一个统计年度增加了5个学科。其中,有4个学科生产的高质量国际论文数量,占本学科世界份额超过40%,即工程技术领域占本学科世界份额40.5%,化学占本学科世界份额44.35%,环境与生态学占本学科世界份额41.77%,计算机科学占本学科世界份额41.16%。地学、药学、生物学和综合交叉学科4个学科领域排名世界第二。从论文引用率来看,我国的材料科学、化学和工程技术等3个领域论文的被引用次数排名世界第一位,农业科学、生物与生物化学、计算机科学、环境与生态学、地学、数学、药学与毒物学、物理学和植物学与动物学等9个领域论文的被引用次数排名世界第二位,综合类、微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等3个领域论文的被引用次数排名世界第三位,免疫学排名世界第五位。与前一统计年度相比,7个学科领域的论文被引用频次排位有所上升。这些学科高质量论文产出数量、影响力的快速跃升,表明中国学者在化学、工程技术、计算机科学、材料科学等12个学科领域的研究水平已进入世界科学研究的第一方阵,具有比较明显的学术优势。这一判断,在其他几个被国际学术界广泛认可的引文数据库中也能得到印证。依据目前反映世界生物医学领域较高水平研究成果的《医学索引》数据库(网络版),2019年收录世界科技文献总数为124.95万篇,其中中国科技文献数量为22.24万篇,占世界总数的17.8%,比2018年增加18%。在收录的中国科技文献中,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遗传学和遗传性、药理学与制药学、细胞生物学、肿瘤学、免疫学、微生物学、心血管系统和心脏病学等10个学科的文献最多。这意味着与这些学科相关的科学问题,或是2019年中国学者研究比较活跃的领域。事实上,各类国际重要会议上发表的论文数,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折射中国学者在相关学科领域开展科学研究的活跃度。根据《科技会议录引文索引》(CPCI-S数据库)2019年收录的世界重要会议论文分布状况,2019年,共收录中国作者论文7.09万篇,总数占世界的13.2%,比2018年减少3.8%,排在世界第二位。这些论文是中国科技人员参加在90个国家(地区)召开的2153个国际会议的成果,其中,发表的国际会议论文最集中的10个学科分别为: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临床医学,计算技术,物理学,基础医学,能源科学技术,地学,材料科学,化学和机械工程。若在每个学科领域按统计年度的论文被引用次数世界均值划一条线、将高于均线的论文称为卓越论文,2019年分布在医学领域的卓越科技论文数量较多,数量达到1万篇以上的学科还有化学、生物学、材料科学、计算技术、地学、基础医学、农学、物理学、药学、中医学、环境科学、能源科学技术以及电子、通讯与自动控制13个学科。通过比较国际学术界普遍认可的三大主要论文数据库,我们不难发现,化学、生物学、材料科学、计算技术、地学等学科领域,是2019年度中国乃至国际科学界的研究热点。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中国在包括管理学、图书情报学等在内的社会科学以及空间科学、心理学等领域的研究,与世界主要的科技强国还存在较大差距。从发表卓越国际论文的地区分布来看,北京、江苏、上海、广东、湖北5个省市发表数量达到2万篇,既是卓越国际论文产量比较集中的地区,也是国际论文影响因子较大的地区。其中,北京发表的卓越科技论文数量最多,达到6.2万篇。这种分布态势,说明一个地区国际论文的产量和质量与该地区高教资源、科研院所布局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呈正相关关系。此外,本统计年度中最惹眼的是,2019年发表高质量国际论文数量最多的世界高校中,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北京大学4所中国高校进入前十。其中,清华大学以发表2420篇位居世界第二,发表的论文占世界的1.3%。排在首位的哈佛大学有4413篇,占2.3%。可见,中国高校科研实力有了明显提升。知识创新的国际合作步伐明显加快据SCI数据库统计,2019年收录的中国论文中,国际合作产生的论文为13.01万篇,比2018年增加1.93万篇,增长17.4%。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将科学研究的国际合作水平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相关研究数据显示,仅2020年1—5月,关于新冠肺炎疫情的研究,有34%属于跨国合作。这只是中外科学界开展合作的一个缩影。实际上,像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国际综合大洋钻探计划、全球对地观测系统等一系列大科学计划,都有赖于跨学科、跨领域和跨国界的合作。从国际合著论文的数量和学科分布状况,我们大致能看到中国学者广泛参与国际科技合作以及大科学项目的身影。据SCI数据库统计,2019年收录的中国论文中,国际合作产生的论文为13.01万篇,比2018年增加1.93万篇,增长17.4%。国际合著论文占中国发表论文总数的26.2%。2019年中国作者为第一作者的国际合著论文共计96157篇,占中国国际合著论文总数的73.9%,合作伙伴涉及167个国家(地区)。从国际合著论文的学科分布来看,中国国际合著论文较多的学科,主要是化学、生物学、物理学、临床医学、材料科学和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等。这表明,这些学科领域是目前国际知识界比较关注的。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在2019年度国际大科学的研究领域,以中国科研人员为第一作者的国际论文数量虽有所增加,但在中国科研人员参与生产的所有论文中占比仍较低。在2019年中国发表的国际论文中,作者数超过1000人、合作机构数大于150个的论文共有262篇,作者数超过100人且合作机构数量大于50个的论文共计784篇,比上一年增加201篇,涉及粒子与场物理、核物理、天文与天体物理、多学科物理研究等学科。其中,中国机构作为第一作者的论文为94篇,包括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61篇。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主持的电子—正电子湮没中重子—反重子极化和纠缠研究,吸引了德国、美国、巴基斯坦、俄罗斯、印度、意大利、土耳其等8个国家、80个机构参与。从合作伙伴来看,在中国作者作为第一作者的9.61万篇合著论文中,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德国和日本是中国学者最主要的6大合作伙伴国;在中国参与工作、其他国家作者为第一作者的3.39万篇合著论文中,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是中国学者的主要合作伙伴国。数据变化的背后,一方面说明中外学者之间自发的常规合作有了较大幅度增长,另一方面也表明中国基于国家层面、致力于参与国际大科学和大学科合作、探索人类重大科学问题的国际合作能力明显增强。成果转化率仍是高质量发展的“瓶颈”2019年,中国高校获得约8.5万件授权发明专利,占中国(不包含外国在华机构)获得授权发明专利数量的23.7%。欧洲专利局2020年发布的报告显示,该局在2019年收到来自中国的专利申请共计12247件,较2018年增长29.2%,增幅位居十大专利申请国之首,成为欧洲专利局继美国、德国和日本后的第四大专利申请国。中国专利申请主要集中在数字通信、计算机技术、电机、仪器等领域。欧洲专利局主席安东尼奥·坎皮诺斯表示,过去十年,中国在专利申请领域的长足进步,凸显了中国在促进研发方面的持续努力,这也是中国依靠创新驱动经济的有力例证。通过纵向分析近10个统计年度,我们发现,由基金或项目资助推动的知识创新,成为推动我国国际论文产量和质量提升的重要牵引力。2019年,国家各级基金或项目资助产出中国国际论文42.48万篇,其中高校占84.92%,研究机构占10.59%,主要分布在化学、生物学、物理学、临床医学、材料科学、地学、环境科学和计算技术领域。就论文产出质量来说,高校依然是卓越论文的贡献“大户”。根据本年度SCI的统计,2019年,中国机构作者为第一作者的论文共44.7万篇,高校占比为85.87%。分析本年度的统计数据,过去一年虽然中国国际科技论文产量和质量都有明显提高,但成果转化率仍有待进一步提高。若以最能反映一个国家或机构创新能力的发明专利为观测点,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援引经合组织2020年11月13日的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发明人拥有的三方专利数为5323项,占世界的9.3%,相较于2019年上升1位,排在世界第3位,仅落后于日本和美国。从获得授权的发明专利的机构类型看,2019年度,中国高校获得约8.5万件授权发明专利,占中国(不包含外国在华机构)获得授权发明专利数量的23.7%;研究机构获得约3.3万件授权发明专利,占比为9.2%;公司企业获得约20.7万件授权发明专利,占比57.9%。这表明,在新工业革命兴起及世界范围的产业转型过程中,公司和企业在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方面具有显著的比较优势,而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作为科研成果产出“大户”的高校和研究机构,在成果转化方面的“短板”明显。事实上,专利数量不断刷新的背后,是中国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持续投入。过去五年,我国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从1.42万亿元增长到2.21万亿元,研发投入强度从2.06%增长到2.23%。技术市场合同成交额翻了一番,2019年超过2.2万亿元。从全球来看,我国研发经费投入总量目前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其中,2019年高校研发经费达到1266亿元,比上一年增长18.1%。在持续高投入的拉动下,中国科技创新实力稳步提升。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显示,我国排名从2015年的第29位跃升至2020年的第14位。但是,与国家巨大的科研投入相比,我国科研存在一个明显的发展悖论。我国已经拥有国际水平的科技成果,但相当一部分科技成果尚未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由此形成了一种怪象:一方面,我国科研机构和高校每年产出大量高水平科研成果;另一方面,与国际竞争对手相比,我国企业并没有将大量高水平科研成果转化成提升产品的技术水平。可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促进创新链、产业链和市场需求的有机衔接,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既是中国开创创新发展新局面、加快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的必由之路,也是中国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点。接下来,如何改变创新载体分散、重复的局面,整合各方资源,使科研成果能顺利实现产业化应用,或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国从科技大国迈入科技强国的最终时间表。《中国教育报》2021年03月30日第4版 作者:本报记者 柯进
所谓科研,简单地说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规范化文字并加以传播表达的过程。对我们大学生而言,科研发表出来的论文是对大学所学的成果的检验。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很多学校青睐于在科研方面有一定突出表现的学生,比如参与过相关科研项目、发表过专业学术论文等。读研期间的主要任务就是学术研究,如果大家能在本科阶段参与一定的学术训练,就会发现当你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一篇不错的论文之后,你的科研素养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与此同时,也为自己的保研之路增加了一份保障。从事学术研究,会对学生的信息搜索能力、快速阅读理解的能力、敏锐的问题意识、理论构建能力和文笔表达能力等有较高要求。1.信息搜索能力信息搜索能力是进行科学研究首先要具备的能力,如何在浩如烟海的各种信息资料中快速、准确、有效地获取自己想要的资料,本身就是对大家的重要考验。对我们大学生来说,信息搜索能力主要表现在查阅检索各种文献资料之中,包括查阅专业书籍、期刊论文、数据资料等等。我们注意到,很多同学在利用知网、万方、维普等主流中文文献数据库时,不能很好地获取高质量的论文资源。以中国知网为例,在面对一个题目时,我们一定要学会把关键词定位准确后再进行检索。其次,设置好检索条件以有效地过滤掉低质量的文献,保留发表在SCI、CSSCI、核心期刊上的高质量文献,对于提高信息搜索的效率往往很重要。2.快速阅读能力尽管在信息搜索阶段,我们已经过滤掉一些不必要的文献,可是手头的文献资料数量还是很大的。拿到长长的一篇论文往往令人头大。实际上,你会发现,一篇文献当中真正能被引用、借鉴和学习的观点并不是很多。拿到一篇论文,先读文题和摘要,通过摘要可以了解论文的核心观点,判断该论文有无继续或者完整阅读的必要。3.把握问题能力相信大家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当我们在阅读书籍或者论文时,往往会被作者的观点所吸引和左右,无法跳出文本发现作者的观点或者表述中的问题,这是因为我们还比较缺乏问题意识。对人文社科的研究来说,很多理论创新实际上就是在回顾前人所著文献和研究的不足的过程中逐步建构完善起来的。此外,把握问题的能力还表现在论文选题等方面,在后文中我们将详细介绍。4.理论构建能力和文笔表达能力理论建构的能力和文笔表达能力是联系在一起的。当我们脑海中有了较为清晰的想法和观点之后,就需要用比较规范化、学术化的文字表达出来,让别人能够看得懂,而这就是最后写论文的过程。关于如何写好论文,后面还会有专门小节具体阐述。在行文之前,我们要把相对通俗的想法抽象为精炼准确的观点表述出来,然后设计好全文的主要框架,这就是理论建构的过程。
在赛恩斯编译看来,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除了要有良好的学术环境和高水平的指导老师外,研究生的主观努力也是相当重要的,研究生要不断加强自我创新能力培养。下面我们就从研究生主观方面,简单地谈谈研究生应该在哪些方面做出努力,来提高自身的科研创新能力。一、研究生要正确认识自己,发挥自己的长处,选择适合自己的研究方向。科学研究一般是指利用科研手段和装备,为了认识客观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运动规律而进行的调查研究、实验、试验等一系列的活动,为创造发明新产品和新技术提供理论依据。科学研究的基本任务就是探索、认识未知。因此,科学研究需要掌握各种知识、技能,要具有智力。而智力是由多种能力构成。由于我们每个人的文化背景不同,所以我们每个人的各种能力也不尽相同,有的人动手能力强,有的人想象力强。而且我们每个人本科阶段学习的课程不同,或者个人的经历不同,比如有的人是工作了几年又开始上研究生的,这些都会使我们的各方面能力有差距等。对于研究生来说,在科研实践中,要尽量使自己的各种能力得到平衡的发挥,而且还要注意构成智力的各种能力是如何表现出不平衡的,只有这样才能对自己的能力有一正确的认识。二、研究生要向前人学习,从领域的发展史中汲取教益,听从导师或专家的指导。科学技术是在不断发展的,科研工作者也要在发展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对于研究生来说,所要做的就是保持清醒的头脑,要了解所从事的科学领域的发展过程,要广泛地阅读资料,要在前人的工作中挖掘出对自己有益的新的东西。而且在阅读的过程中,研究生要有批判性的,有选择性的、重点性的去阅读,要能够从阅读中得到启发和新的发现。另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导师或专家的指导,因为导师和专家一般都是在这个领域工作了很多年,他们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较高的理论水平,较全面地掌握着本方向的历史和发展现状等其他各方面,他们都会结合研究生的不同特点,给研究生很好的指导和启发。而研究生同样也要在接受指导的过程中,不断总结所得,大胆地去尝试,不断地提出问题,要打好科学研究的各项基本功,以获得成功。三、研究生要善于思考,多动手。由于研究生还是处于学习研究阶段,所以还是应该积极主动地投入更多的精力,要多方征求意见和建议,灵活运用各种方法。要善于发现和观察,自古以来,没有那一项发明不是建立在不断实验上的,所以说观察和实验是科学研究的基础,现代社会中的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科研成果的层出不穷,都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之上,观察和实验方法仍然是获取科学事实的两种最常用的基本方法,也是进一步进行科学研究活动的基础。为保证科研活动的顺利开展,要获取可靠的、准确的科学事实,必须了解观察和实验方法的特点、作用和在应用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科研能力不佳,被导师嫌弃,甚至被导师劝退学,应该怎么办呢?这是一些朋友在研究生学习阶段遇到的现实问题。是听导师的话选择退学呢还是继续坚持?如果要坚持,应该怎么坚持呢?小编在高校工作多年,对研究生的学习生活状态有比较多的了解。小编认为,如果一个博士研究生学术能力差到被导师劝退,那建议及时退学;而如果是硕士研究生,那一定要坚持到毕业。一方面,学校、社会对博士和硕士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对于博士,人们看重的不仅仅是学历学位,而是博士的科研能力或者专业技能。一名博士毕业生,如果没有科研能力,就算能勉强混毕业,到社会上也很难找到与博士学历相当的工作岗位。更何况,现在博士毕业的要求是比较高的,想混毕业也没有那么容易,翟博后那样的毕竟是少数。如果导师都劝退学,那一定是认为博士毕业比较困难,与其熬上7、8年被学校终止学籍,不如早点止损出来,早点就业,在社会上去学习。博士浪费的这几年,就当作是自谋职业了。对于硕士,大家的期望值就低了很多。很多人认为硕士比本科生就是多了一个学历,多了一些经历,只是证明这个学生学习成绩不算差,有一些动手能力,阅读过一些文献,参与过一两个项目,到过一两次现场。而对硕士的科研能力,却没有什么要求,因为大多数硕士毕业生毕业后是不从事学术研究的。另一方面,对科研能力的判断准确性不一样一般来说,博士研究生经过了3年硕士学习锻炼,是有一定学术基础的,如果学术能力仍然很差,那后面能提高的空间就比较小了。但硕士研究生基本都是本科毕业没多久的学生,从事科研工作时间很短,科研能力不足是正常情况。小编当年有一个师弟,上研究生的时候,由于本科光顾着考研了,很多课程学的一塌糊涂,科研能力几乎为零,老师让他搭个平台,他来的时候什么样,走的时候还是那个样,导师气的把他的补贴都给停了。后来还是导师和师兄们给他凑了一些数据,帮他毕了业。毕业后他找了一个技术相关的工作,我们都觉得他干不了,结果他去了之后却展现出非常强的能力,干得却非常好,很快就干到公司中层。现在又在职上博士了。—结论—对博士来说,如果真的做不下去了,建议选择退学,每年退学的博士并不在少数,总比熬到头发掉光,熬到跳楼好吧。如果导师比较好,还可以帮忙推荐工作。对硕士来说,如果遇到导师对科研能力的质疑,先不要着急自我否定。先看看是否是自己不够努力,平时表现再勤快一点,投入的精力再多一点,大不了5加2,白加黑,也就熬两年。即便是一直找不到科研的感觉,也一定要坚持,能做一点就做一点,否则导师想帮你都无从下手。其实,但凡是能在实验室里跑跑腿,差不多能毕业,导师一般是不会让你退学的,最后导师拔一根毛出来也能帮你拿到硕士学位。
颜宁大家应该都很熟悉,是科学界的女神,在前不久刚刚获得了“求是科学家奖”,这个奖项的含金量是非常高的,颜宁获奖无数,在她看来,这是她获得的最高奖项。杨振宁则是获得了“求是终身成就奖”,能够和杨振宁在同一类目中获奖,可见颜宁的科研能力是被广泛认可的。而颜宁,是施一公的学生。颜宁白蕊本科就读于武汉大学,毕业后继续深造去到了清华大学,在清华大学读博期间她在《科学》与《细胞》期刊一共发表了8篇论文,这可是相当了不起的,这一成绩超过了颜宁的博士期间的水平。而白蕊,博士期间师从施一公。白蕊万蕊雪本科就读于中山大学,本科毕业后,万蕊雪在三年内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科学》期刊上发表5篇文章,博士就读于清华大学,在2016年她更是入选了全国仅5人的 “未来女科学家计划”。而万蕊雪,博士期间师从施一公。万蕊雪、施一公不论是颜宁,还是白蕊、万蕊雪都是相当优秀的科研人才,也有望成为未来科学界的翘楚,而她们都师从施一公,即使是一个人很聪明、很勤奋,如果没有一个好的老师进行指导,也很难有很高的成就。那么,施一公到底有多牛?我们来一起了解一下。施一公1967年出生于河南省郑州市小郭庄,他成绩一直比较优秀,在高中时候更是获得了全国高中数学联赛的一等奖,正是因此被保送到了清华大学的生物科学与技术系。进入清华大学后,施一公年年成绩都是全年级第一,更是因为他优秀,提前一年毕业,拿到了学士学位。从清华大学毕业后的他,选择了继续深造,在1995年获得了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分子生物物理博士学位,之后又攻读了博士后,可以说是把书读到了最高境界。博士后研究结束后,便开始在普林斯顿大学工作,在35岁的时候便拿到了普林斯顿大学的终身教授职位,可以说是相当高的成就,而且在35岁的年纪更是难得。其实在普林斯顿大学他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有优越的生活和科研条件,而且前途也一片光明,可是他却在2008年的时候毅然决然地全职回到中国,担任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教授、博导。对于他的这一举动,让国人很是佩服,毕竟放弃了很多。面对媒体采访时他说道“中国的教育体制、中国大学的科研与教学都与世界一流大学还有着一定的差距,但是中国正在为之努力,我会为清华、为中国的教育更近一步贡献出一份力量”。言语之间,意识说明了中国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之间存在的差距,二是表明了自己愿意为中国的教育进步贡献力量,无不体现出施一公深深的爱国情怀。现如今的他早已是世界范围内知名的科学家,而他也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科研人才。关于施一公,大家佩服他的科研才能,但是更加佩服他的爱国情怀。他在事业高峰期毅然决然回答祖国,为国家教育与科研事业贡献力量,培养了像颜宁、白蕊、万蕊雪这样一批又一批优秀的科研人才,而且还开设思想道德课程,培养国人深深的爱国情怀。现在他带领着一批优秀的科研人才,去到西湖大学担任校长一职,就是希望能够集聚顶尖人才创办出一所世界顶尖一流的大学来。对于施一公,你有什么想说的呢?
科研能力的发展、水平的高低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从研究者本身考虑,与每个人的思想素养、基本能力以及科研技能水平有关。科研能力研究是个复杂的认识过程,了解一些科研知识,掌握一些研究方法,这都是进行科研的基础。以教育学为例,从学习教育研究知识到形成科研能力,中间经过了两个转化:一是在初步实践基础上将科研知识转化为教育研究操作技能;教育研究操作技能包括:确定论文题目、制订研究计划、进行课题论证、观察与访谈、设计调查表、使用测验法进行调查、教育统计分析、撰写以及评价分析研究报告等等等等基本技能。二是通过参与实际课题的研究,将研究技能转化为研究能力。研究能力是个综合的能力结构,至少包括定向能力、理论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动手实践能力、评价分析能力和组织科研活动能力等六方面。1. 定向能力:准确判断课题价值,要不要做、该不该做、值不值得做。2. 理论思维能力:透过现象提炼本质,从理论上思考具体问题。3. 创造能力:发现、生产、创造新思想、新事物的能力。主要是从新的角度和高度分析问题。4. 动手实践能力:有方法有手段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活动。5. 评价分析能力:主要是判断力,要客观公正。6. 组织科研活动能力:把知识和想法落实到地。上面的六种科研能力水平,因人先天禀赋差异而不同,找到适合自己的方能事半功倍地做出成效。个人基本能力1. 阅读能力:不论是书籍还是论文,作为信息或知识获取的主要途径之一,学会如何阅读可以避免浪费时间精力,提高科研效率。2. 写作能力:书面研究报告是我们大多数人信赖的信息来源,学术写作是科研成果的重要也是最主要的展现形式,科研过程中的研究计划、开题报告、文献综述等等报告,可以让研究者以书面的方式思考。通过深思熟虑,把自己的思考看得更清楚,观点也更清晰。3. 检索文献资料能力:科研过程中的每一步,每一步都离不开相关课题文献的检查和利用,有价值的文献贯穿科研全过程。正确地查阅文献,可以明确研究课题并确定研究方向,进一步为论证提供科学依据和方法,并且,可以避免重复劳动(看看哪些研究别人都做过了)。4. 交流能力:科研过程中需要通过有效沟通来最大程度地确保项目顺利进行;有成果有作品后,还要广而告之,向业内外推广成果。5. 外语能力:主要是英语,现下学术圈的“普通话”。6. 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不说科研,信息时代生活的基本要求也是它了。思想素养1. 爱国爱党爱家,爱人民爱自己;2. 面对真实自己的勇气、调节多种情绪的能力;3. 科学的价值观、崇高的理想、责任感、事业心;4. 强烈的科研意识、积极的科研动机、理论研究的兴趣;5.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精诚团结的协作研究精神;6. 意志坚强、勤于思索、勤于动手。本文由治学有术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