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大学老师吐槽科研,暴露高校青年教师生存现状:为了科研而科研祖乙

大学老师吐槽科研,暴露高校青年教师生存现状:为了科研而科研

外面的人总会认为高校老师受人尊敬,收入不错,是令人羡慕的职业。可真实的情况是怎样的?真实的高校老师,面对着科研和备课两大压力,尤其是前者,没有科研就没有论文,没有论文就不能升职,有人40多岁了还是讲师,虽然课堂上受学生欢迎,但因为没有论文,迟迟无法升职成副教授或者教授,何其令人“悲哀”。在高校,科研是硬任务,也是衡量一座学校实力的重要指标。这些任务自然落到青年教师的身上,老教授们已功成名就,掌握多种资源,青年教师要向往上爬,必须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有一名大学教师在论坛吐槽,表达了自己内心的焦虑。已经连续失眠好久了,各种情绪,焦虑,无法睡个安稳觉。青年教师一枚,入职三年,副高已上,但是因为刚入职的时候没钱没人没平台,因此最开始做的一些实验设计不理想,虽然已经陆续发表了一些文章,但文章档次还是不理想。后面基金申请到的实验还在做,预计要到明年八月才能写作投稿,培养的学生基本都是研一刚入门,要下学期才能开始实验。焦虑感还是来自于发文速度太慢。期刊选择上没考虑好,速度太慢又折腾。另外,每篇文章都像自己的孩子,还是很期望能找个好归宿,所以一旦没弄好,内心自责得无法自拔。看着周围同事和学生弄完一篇又一篇,焦虑得不行。虽然说处在竞争的环境能刺激自己成长,但是每天都有人在你耳边说又发了几篇二区,又送审了几篇一区,又有几篇文章要投了,真是烦躁得不行。目前文章全都靠自己分析、画图和写作,最烦躁的是觉得现在完全没有博士阶段的写作状态,效率低下,很多早就应该弄好的东西因为各种原因一拖再拖。深知对于上正高来说,文章质量远比数量重要得多,尤其现在学校大力招揽引进人才,竞争对手的实力已经不可同日而语。因此也努力想要证明自己,由此产生的焦虑感与日俱增,有时甚至惶惶不可终日,但又无法缓解。这名青年教师的压力跃然纸上,但其实更多的是自己给了自己更多的压力。在同行看来,其应该属于正常的发展水平,没有必要如此“焦虑”。相对于文章数量,质量其实更重要,不要太急功近利去发一些低质量的文章,相对投入的精力也差不了多少,现在评奖评项目都是选几篇代表作,更何况这名青年教师已经是副教授了,做点更有意义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工作。也不要因为别人发了好文章,而使自己压力倍增,没必要,每个人的天时地利人和不一样,只要做好自己按部就班就好了,知足常乐,生活还有诗和远方,再一个什么都没有自己的身体重要,身体没了其他都是零。就像下面这名同行所说的一样:找到自己的节奏,能做到有条不紊有进展就可以了,每个人的情况不同,速度不同是必然的,你发得慢,但也在做,又没故意偷懒,所以没什么值得羞愧的。有条不紊加活长点,最后量和质总会有的。逼自己,着急,焦虑,就算高压下提升了速度,但是要是身体出问题了,那最终也没时间达到想要的高度。

煦煦孑孑

大牛导师告诉我的科研心得:研究生应该如何做好科研

科研人,是为人类奉献智慧的人。如果能读到研究生,应该用心做科研。那该怎么做呢?我自己的体验及导师的教导我总结下,供大家参考。1、付出大量的时间和心血其实,无论哪个行业,如果你想取到一定的成就,必须付出比常人多的时间和心血。一开始大部分人都觉得自己不是读书的料,但是如果你能坚持一段时间,在不知不觉间,你就能被科研的精妙所打动。为自己取得的一些认识感到骄傲。如果能在前人的基础上做出一点点的进步,那就可以奖励自己吃顿红烧肉了。如果你选择做科研,不要迷茫。努力下去,用心钻研,你会爱上科研的。2. 要有批判性思维人类的创新都是在别人的基础上艰难走出一步。本科阶段你负责吸收知识,训练技能。而研究生阶段你在继续吸收知识的同时,应该通过科研研究发掘创造新知识。从而使自己有批判性思维。不要盲信别人,用试验做基础,用数据说话。理清思路,创新思维。3.不害怕失败,不追求完美。组科研研究是一件很困难、很复杂的事。如果害怕失败,就不用做科研了。如果追求完美,就可能永远也无法开始。在大规模试验阶段,每一步都要思考清楚,力求准确。但是如果试验一旦开始,就不要每一步追求完美,而是按设计把试验推进下去,看看是否和预想结果一致。如果相差不大,那就反思一下那些细节没哟处理好,再把试验向完美推进。如果相差很大,那就是方法出了问题,要推翻重来。多有不妥之处,希望大家之处

酷条子

中国高等教育的误区,不做学术科研的教学其实就是误人子弟!

中国高校的教育水平还和高中一样 高等教育不做学术科研那就是误人子弟最近小编针对全国多所知名高校曝光教授学术造假的事件作出评论,尤其是南京大学80后长江青年学者130篇论文中有100多篇被撤稿的骇人新闻,说明了中国高校教育出现问题,各大机构缺乏严谨的学术科研风气,现在的高校缺乏科研大师而不缺乏专家,大智若愚的科研大师求真,聪明取巧的专家们求利,引发很多网络的热议,有网友提出来中国高等教育之所以落后,主要是重学术轻教学,然而小编持有相反的观点,目前中国高等教育之所以落后是因为轻科研重教学,把高等教育当成中学基础教育来抓,培养了一帮没有自我思想聪明的照本宣科的专家,而真正探索诱导学生的大师教授却凤毛麟角!中国应该感谢加州理工培养的钱学森 大学是精英教育,而不是职业教育中国目前很多的高校其实不应该称为为大学,更更应该称为职业技术学院,真正的大学是培养精英的地方,而不是上课沉睡、翘课、吃喝玩乐搞人际关系的地方,加州理工大学本科生规模只有1000多人,但是这里的教授团队却个个都是科研学术精英,加州理工重学术而轻教学,所谓的教学就是诱导学生去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加州理工学院对每个学生的教育支出是19.2万美元,远远超过其他大学。而且,在师资素质、学生的SAT成绩、师生比例等方面,加州理工的得分都是名列前茅的。然而更可怕的是淘汰率,加州理工大学的淘汰率高达20%以上,然而这样的数据换到中国,也许无数混日子的学生和家长会把学校的咒骂到哭!毕竟中国的高校学生们读大学只是为了找工作的便利而读,混毕业证是他们的目的!科研学术不是应试教育中国高校科研学术还做的远远不够随着最近十几年海归学者的归来,带动了中国高校科研学术的提升,但是随着带来的矛盾也显现出来,教授间的水平差异过大,中国高教大跃进时期,混入教授队伍的学者太多,造成很多教授不具备教授研究生的实力,但是各大高校却像通过高压的任务来让这些教授发论文完成考核,那些高校的行政人员根本不知道学术的难度,认为每一篇论文都非常好发,于是就被逼无奈的中国教授团们,只能通过各种造假来完成高校的考核任务,用施一公的话来说,所谓的科研论文无用论其实都是逃避考核,中国高校看似明确的科研任务考核,表面是重视科研学术,其实是在扼杀高校的科研学术,如果重视科研学术,那么就不应该制定不符合实际的学术考核任务,应该首先严抓学术造假行为,挤掉那些为发文而发文的垃圾论文的水份,然后在制定合理的考核目标,那么才能让中国高校的整体教学科研水平有明显的提升!单选|如何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的水平?严抓科研造假,净化科研风气制定合理的高校科研教学考核目标高校拒绝清考,提升毕业淘汰率中国有些本科高校需要改回职业高校打开百度APP进行投票

不自为也

教育科研是一项非常严谨的工作 要做到四个“真实”

教育科研是一项非常严谨的工作,在整个研究过程中,要做到四个“真实”,确保研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一是选题要真实。这是指要选择教育教学中真正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尤其要选择课题研究人员自己真正感受到的问题进行研究。此类问题不一定存在于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但研究人员通过观察或文献阅读,深切感受到它的存在,并意识到其可能或已经产生的不良影响甚至严重危害。只有这样的问题,才能触动教师的心灵,使研究成为自我的要求而不是额外的负担。二是过程要真实。这是指研究人员要按照研究方案,围绕研究目标和内容,采取有效的措施,扎实开展研究工作。研究中一定要有实证的调查,研究人员要真正走进问题产生的场域,通过观察、访谈或问卷等方法,收集第一手资料,为整个研究提供真实的素材和依据。没有实证调查作基础,一切研究都是“空中楼阁”。三是资料要真实。这是指研究过程中的资料一定是研究过程本身的记载或体现。资料的真实性与过程的真实性紧密相连,没有真实的过程就没有真实的资料。但是,一线研究中也常常存在这样的现象:有过程无资料,即因未及时保存导致资料缺失,于是在结题阶段根据课题管理单位的要求临时增补研究资料,而这样的资料在很大程度上存在失真性。事实上,过程性资料不仅仅是研究过程的记载,更重要的是,它具有再研究的价值。因此,资料一旦失真,就会给再研究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甚至失去再研究的价值。四是成果要真实。这是指研究成果一定源于研究过程,是经过研究团队共同努力所取得的。保证成果的真实性很简单,需要研究人员在梳理成果时做到以下两点:介绍自己做了的研究工作、总结自己研究得出的结论。在此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好引用与剽窃的关系,很多人倾向于用“占比”来区分两者,即看他人成果在自己成果中所占文字比例的多少。这种方法是不科学的,科学的方法应该是着眼于他人成果在自己成果中的作用。如果他人成果只是用来证明自己的成果,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引用;如果将他人成果直接作为自己的成果,无论占比有多低,都不能称为引用,而只能称为剽窃。(作者:刘杰 单位:重庆市涪陵区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重庆市涪陵第一职业中学校)《中国教育报》2019年05月23日第7版

集锦

想只谈兴趣就从事科研,说明你研究生阶段的教育是不合格的

前几天一位同学找我谈心,说到他现在对自己的研究课题不感兴趣,从而对自己的整个科研生涯都不抱有任何的信心。相信有这种心态的同学不在少数,因为从本科生跨越到研究生,甚至从硕士生跨越到博士生,都有可能会出现这种研究课题不是自己兴趣所在的情况。不过我想说的是,兴趣虽然是最好的老师,但是作为一个成年人,还把兴趣挂在嘴上,放在心里,就是不成熟的表现。尤其是一些经历过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博士研究生,如果还保持着这种心态,那么可以说明你经历的硕士研究生教育是不合格的成年人的世界,哪有那么多随心所欲?拿我自己来说,我高中时曾经拿过化学竞赛二等奖(省级赛区)、全国中学生生物联赛三等奖,由此可见我的兴趣完全集中在生物、化学方向。我小时候的梦想,是做一个医学领域的科学家,争取在有生之年搞个大新闻,比如拿个诺贝尔奖什么的(当然这些属于年幼时的白日梦)。我比较感兴趣的是动手实践,对于物理、数学之类的依靠公式推导的学科,我是完全不感兴趣的。不过高考时能完全按照自己兴趣选专业的大佬又有多少?我当时如果学医,只能上比较差的医学院。虽然我家是民主集中制,但是老爹老娘两个反对意见,我没能报考医学院。至于化学,也是两个反对意见,他们的理由是担心实验爆炸、有机中毒之类的。所以最终,我只能跟老爹老娘妥协,选了一个自己勉强能接受的专业——车辆工程。这是个传统工科专业,所学的内容既有公式推导,又有动手实践。在东北大学读本科时,我的分数反映了自己的兴趣,机械制图、工程训练之类公式推导较少、动手实践较多的学科,我都拿了比较高的分数,而自动控制原理、高等数学之类公式推导较多、动手实践较少的学科,我的分数都很一般,也就保证了没有挂科。不过我在本科时还是找到了新的兴趣点,计算机编程。这玩意儿编译了就能运行,虽然也需要搞一些公式推导,但是毕竟能做出来看得见的东西。兴趣确实是最好的老师,我的C语言当时考了99分,差一分可能是老师怕我骄傲。在最后做毕业设计时,我自己用C写了几个计算行星齿轮参数的小程序,大幅度地提高了完成毕业设计的效率。所以我在保研到一个偏理论的研究方向时,放弃了保研资格。这个选择当时遭到了老爹老娘的激烈反对,所幸我当时离家颇远,才没有受到影响。放弃保研之后,我就想着选择一个可以搞计算机编程的方向考研。直接跨考计算机,我有点怵那些计算机原理,所以决定还是选一个既能利用本科知识,又能满足我兴趣的课题组。考虑到北京科技大学在大学生智能车大赛中的出色表现,我报考了北京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的研究生,导师的研究方向就是无人驾驶,这是计算机技术在车辆工程中最为前沿的应用。读研之后,我很快发现自己还是没有逃出如来佛的手掌心。导师觉得我自动控制方面的基础颇为扎实,安排我做路径跟踪控制。说实话我当时完全是懵的,而且至今也不知道导师为什么会觉得我在自动控制方面有天赋。更令人沮丧的是导师觉得我代码能力水的一批,这点我倒是不难理解,毕竟我导师的本、硕、博都是计算机出身,代码能力不甩我几条街都说不过去。所以我很凄惨地进入了自己完全不感兴趣的理论研究工作中。刚一开始,我对研究理论还是很抵触的。而且课题组在我之前理论研究较为薄弱,控制方法的研究基本上停留在PID、纯跟踪这种水平,我算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所以参考资料也十分缺乏,只能直接硬吃国外的SCI论文,过程相当痛苦,以至于我也产生过放弃的念头。不过我这人还是比较坚强,不太甘心放弃。在啃纯理论被崩了几颗大牙之后,我决定转换一下思路。既然我对纯粹的理论研究不感兴趣,我就开始从我感兴趣的方向入手。搞不懂控制方法原理,我可以先一个仿真环境不是。搭仿真环境当然也有很多困难,不过这种困难多数还是能够通过求助互联网解决。依靠这个渠道,我还摸索到了我们这行的神书——《无人驾驶车辆模型预测控制》,这本书的很多内容至今都很经典。后面的故事就很简单了,搭好环境之后,通过这儿改改那儿看看,我居然搞懂了模型预测控制的理论。然后通过不断地折腾仿真系统,又搞出了不少幺蛾子。随着这些幺蛾子被一一解决,我既获得了游戏通关一样的快乐,又获得了一些虽然水平不高,但是数量还算不少的科研成果。而时间走到现在,我发现折腾仿真系统,搞出幺蛾子,再解决幺蛾子,居然成了我的兴趣,几天不折腾折腾,还会觉得心里空落落的。所以一路走来,我最终没有逃脱自己原来并不感兴趣的研究方向,但是我在自己原来并不感兴趣的研究方向中,找到了新的兴趣。结合我的经验,我认为既然选择了科研这条路,就不应该奢望自己的研究方向完全符合自己的兴趣。如果研究方向和兴趣完全符合,那是幸运儿,是天选之子。但是对于大多数研究人员,研究方向最初只是工作,他们本身最初的兴趣,可能和这些研究方向风马牛不相及。只是对于一个合格的研究人员,工作最终应该成为他们的兴趣。在义务教育阶段,我们可以等着老师帮忙培养兴趣,但是当我们攻读硕士学位甚至博士学位的时候,还要求导师帮我们培养兴趣,或者要求研究课题必须符合兴趣,也有点太过巨婴了吧。来源:募格课堂 作者:白国星

赐周千金

教育部:高校科研要有真发现,解决真问题

“我们要推动高等学校科技工作转型发展,从数量积累转向质量提升。”12月3日,在介绍“十三五”期间高等教育发展情况时,教育部科学技术司司长雷朝滋坦言,对标新时代的新需求,对标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目标任务的要求,高校科技创新工作还存在明显短板和不足,还需转学风,提质量。回归科学研究的初心转学风,就要进一步加强学风作风建设,加强学术道德教育和学术规范训练,引导广大科技人员回归科学研究的初心,脚踏实地、潜心学问,消除学术泡沫,自觉抵制急功近利。“我们希望真正做到基础研究要真有发现,技术创新要真解决问题,成果转化要真有效果。”在政策方面,则进一步深化高校科技评价改革,树立正确的政策导向。今年高校科技工作的一号文和二号文,分别关注专利质量和破除“SCI至上”。提高专利质量,是要挤专利水分,促成果转化,提升专利转化率。破除“SCI至上”,是要打造新的创新文化和新的价值追求,倡导潜心学问、水到渠成的科研生态文化。“我们还要进一步加强高校科研诚信建设。”雷朝滋说,要强化红线意识,对学术不端行为实行零容忍高压态势,严肃处理,绝不姑息。要加强对科学道德、学术不端、科技伦理的理论研究,完善科研诚信制度建设。在提质量上,则要加强原始创新和集成公关。高等学校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肩上责任重大。在回答科技日报记者提问时,雷朝滋指出,为推动基础研究,教育部着眼于建设科技强国的需要,采取“两手抓”的策略:一方面大力推进自由探索,充分发挥高等学校自由宽松、人才济济、多学科交叉的优势,特别是发挥源源不断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作为创新生力军的优势,进一步建立健全相应体制机制;另一方面加强有组织科研,在一些关乎国家建设、民族复兴的战略关键学科领域,有组织地进行布局。打造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高地2018年,教育部启动“高等学校基础研究珠峰计划”,在“双一流”学科里布局建设一批前沿科研中心,聚焦重大前沿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基础研究短板,面向世界汇聚一流人才,建成高校基础研究领域的大团队、大平台,成为国家基础研究的战略力量,目前已经布局了14个前沿科学中心,包括脑科学、量子科学、合成生物等前沿领域。此外,高校自身也在积极推进前沿科学实验室的建设,提升前沿科技领域实验室的研究层次和规模。“基础研究走到今天,没有手段和条件上的突破,原始创新是非常艰难的,所以我们必须在研究手段、研究条件上下功夫,建设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雷朝滋说,高校牵头建设的10余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已全部开工建设。此外,教育部还加强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创新能力建设,在高水平大学建设一批数学中心、前沿物理中心和生命科学中心,打造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高地;积极推进与国际高水平大学和研究机构在基础研究领域的科研合作;提升高校开展基础研究的能力,建设一批野外科学观测台站和科技资源平台。“我们希望高等学校今后要求科研人员,不要什么好干就干什么,什么容易干就干什么,什么容易出成果就做什么。那样做数字好看,但实际支撑不足。”雷朝滋说,他们希望通过科研平台、科研团队的实体化建设,通过科研人员的潜心学问、扎实工作,真正提升创新质量效果。(张盖伦)

人见其歧

我们每年培养的博士也不少,为什么科研成果还不尽人意?

看一个权威期刊的报道,1982年,我国招生的博士人数为302人,到2017年,已经达到83878人。我国博士研究生是从1981年开始招生的,自1981年到2019年,招生人数约137万。预估2020年博士招生有望突破11万人。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每年招收和培养的博士数量,已经逐渐位居全球首位。按理说,我国每年培养的博士也不少,比外国一些发达国家还多。那为什么我们的科学成就却不是那么令人满意呢?实际也是有原因的,我国的博士人才是不少,但由于种种原因,从事科研的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多。第一:有些博士不具有真才实学。我们现在没有真才实学的博士也不少,比如像翟天临一类的。还有一些是在职博士,这些基本都是为了混一个博士文凭,装装门面,根本就没有博士的真才实学。还有一些人是花钱从外国买回来的博士学位,看起来高大上,实际也是啥也不会。现在的博士应该只针对在全日制博士,只有这些博士,才可能具有真才实学。我国博士数量是不少,但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升。第二:有些博士毕业后没有从事相关工作。在我国,很多人读博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搞科研,而是为了挣钱,为了找份好工作,为了博士的名号。很多博士毕业后,并没有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比如一些博士毕业后考公务员了,从事机关事业方面的工作;比如一些博士毕业后去中学当老师了,看看深圳中学招聘的老师,很多都是985院校的博士;比如一些女博士,可能结婚生孩子后就在家做全职家庭妇女了,根本就不工作。他们之所以读博,就是为了有了博士的头衔,好找工作。根本对科研也没什么兴趣。第三:我们的博士只注重理论研究,实践经验不足。温铁军教授曾说过:我们现在的博士是“窄土”,越学越窄,我支持干部下乡。他说我们现在的博士都是靠纯粹理论成立的,教育要不断发展,不要死守西方的模式。我们目前的博士就是太缺乏实践生活经验了。博士应该到田间里到工厂里,只有如此,很多知识才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如果不能从实践中来,那就只能闭门造车了。也就是说,我们虽然博士很多,但很多仅仅是有高深的理论知识,并不能把这些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所学的知识并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第四:我们很多人愿意读博的目的不单纯。实际很多学生读博,并不是对学术研究有兴趣,并不是为了某一领域的探索。目前的很多人之所以读博,无非以下几个原因:1、为了赚更多的钱。2、为了找个好工作。3、为了多个好听的名号。4、为了自己的学术研究。只有极少一部分是真的喜欢研究,喜欢钻研,想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大部分人就是为了镀金罢了。这种目的极不纯粹的读博,就导致了很多人辛辛苦苦读完博士以后,并不会从事相关的工作。而是利用博士的头衔找了一份相对轻松的待遇很高的工作。说白了,其实是浪费了国家培养博士所有投入的巨大代价。有人说,博士应该宽进严出,应该严格控制博士数量,提高博士的质量。实际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培养出来的博士真正从事科学研究的有多少。华为很大一部分博士请的都是外国的,为什么我们那么多博士不用呢?很简单,我们的博士水平可能达不到人家的要求。我们培养博士花费了那么大的代价,但看看我们的科研成果、科学成就为什么还不尽人意呢?是我们教育的问题还是博士的问题?值得我们每一个认真反省!

七金刚

又一教授学术造假看当前科研的困境!

#天津大学教授和女儿被爆学术造假#天津大学化工学院张教授被自己的学术爆料科研造假,在网络上掀起了热烈的讨论,123页的PDF将这位著作等身的教授扒了个干干净净,学术造假内幕可以说是触目惊心。这位教授不仅不学无术,骗取国家大量的科研经费,而且压榨学生,学生在这位导师的指导下,仅仅学会了造假,换取了一纸文凭,可以说是误人子弟了。引起了网友们对这位教授的口伐笔诛。我们也可以想象,这样的教授肯定不是孤例。为什么我国科研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其实国家早已经注意到了这个问题。早些时间的破四唯,前不久的研究生导师准则都是在做改革做铺垫。因为现在高校已经成为了一个闭环,一个独立的圈子。在这个圈子里,看论文看帽子,教授又是裁判又是运动员,自己给自己制定规则。通过国家经费和压榨研究生劳动力来实现自己利益的最大化,至于教书育人,早就被某些导师放到九霄云外去了。靠发论文就可以当教授,所以大家都在水论文,尤其是生化环材,就只能水论文。大部分人还是老老实实做实验的,但是少部分人瞎编也能发,但是本质上这些数据其实对科研并没有什么用,只不过是为了凑论文。当然不能否认部分的科研真的是在探索未知,但是在影响因子,论文的这些压力下,坐冷板凳的有识之士已经越来越少了!导师都是如此,何况是学生。上行下效,培养出来的学生很多也都是发论文的机器而已,这也是为什么材料已经占领工科的原因。大家可以关注一下,几乎所有的学科都有材料方向,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材料容易发SCI。那么这对于工科来说其实会越来越虚。大量的钱被浪费在试剂,仪器上面,产出只是一些英文文章。无论对于科研还是人才培养都是极大的弊端。高校培养不出工程师,也搞不出来卡脖子的技术,可想而知,这样下去的危害。高校的特殊性决定了这样的现状,但是通过最近的国际环境,我们逐渐意识到高科技的重要性,被卡脖子是很难受的。芯片只是一个典型的代表而已,还有大量的高精尖技术是掌握在外国人手里的。而这些更应该是科研的方向,基础科研是要搞,但是别人有的我们没有的依然要去做,不然迟早有一天会被别人反制的。科研捅破天的同时,要有更多的科研工作者将科研立住地才行,不然大部分都是给外国人做了嫁衣。必须要改变科研的风向,光看SCI的话,就成了别人的笑话。高校育人是第一要义,德才不具备的导师要坚决清除出导师队伍,不能让老鼠屎害了中国的教育。唯SCI也要不得,SCI再过也只不过是纸面文章,不能产生任何意义。

玄通

中国的科研教育水平需要西方的QS和SCI来认定吗

中国作为拥有世界上最多人口的国家,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大学,最多的科研机构和教育机构的国家,却没有形成一套自己的评价体系,大学的办学水平如何,科研成果如何,都要看它在QS上的排名。大学教授的评聘,科研人员的认定,甚至是研究生毕业都要看他在SCI上发表论文的多少,不觉得有点荒唐吗。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曾经批评说,中国论文数超过美国,但垃圾文章太多。在各个单位,不论是晋升还是考量绩效,都会把专利、发表文章、文章的引用数和文章所发表杂志的影响因子作为标准,而且这一风气越演越烈非常认同施一公教授的这个观点。就拿我们这个偏远的小县城来说。因为主管部门考核学校的时候,其中有一项指标就是论文发表。学校为了不被扣分,就在教师考核里面设置了论文发表的加分项。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论文加三分。在省级刊物上发表论文加两分。在市县级刊物发表论文加一分。同时发表论文也是职称评聘的一个重要条件。老师为了考核排名和职称评聘,都不遗余力的发论文。不过很少自己亲自写,都是找相关的中介代写代发,然后付费就可以了。(其实很多人还是希望自己写,毕竟发一篇论文几千元的费用,对一个每月只有四五千元的小职员来说还是有点心痛,但现实是自己写的很难发表,也就只好找中介了)来自QQ、微信的征稿启示据有关统计,自2016年以来,我国科研机构和个人仅发表在SCI上的论文就达到了30万多篇,国内刊物上发表论文都要大几千元,要在SCI上发表,花费是不是更多,大把白花花的银子就这样送给了人家。难怪有专家说,中国的科研人员养肥了那些国际评价机构和期刊。花钱也就罢了,关键是人家的一些评价内容不一定就适合中国,不然怎么会有某大学为了增加留学生人数,采取陪读的办法吸引外国留学生。还有某大学给外国留学生安排学校最好的宿舍等等,让外国留学生享受超国民待遇。其实都是为了满足QS认定指标,提升排名而已。虽然很多国家的科研人员也都在SCI等国际刊物上发表论文,美国还是发表论文最多的国家之一,但这些国家都不会把发表论文和个人考核放在一起,没有直接的厉害关系。而我们就不同了,因为发表论文和个人考核晋升有直接关系,很多人都是为发论文而发论文。因为这其中存在一定的利益输送,反而会降低了论文质量,也会让人家更看不起我们。认为中国干什么都会弄虚作假,这锅背的冤不冤呀。有报道说疫情刚刚在武汉出现,还没有弄明白是咋回事,国内的一位疾控专家就急忙在某国际刊物上发表了有关武汉疫情的论文。据报道这位专家前后已经在各种国际刊物上发表论文500多篇,我就弄不明白他究竟是搞科研的专家,还是发论文的专家,是自由职业专家,还是国家公职人员专家。发这么多论文有用吗?哪些当年研究两弹一星的老一辈科学家,大半生都隐蔽在戈壁深处,有几位发表过论文,不是一样把两弹一星送上了天吗,他们一个个都成为国家的英雄,人民的功臣。与其挖空心思发论文,不如实实在在搞研究,弄出几样成果出来比啥都强闻一多雕像还记得当年的西南联大吗,没有高楼大厦,甚至连一间像样的教室、实验室都没有,更不要说在国际上的排名了。就是这样的一所大学,却为大中国培养了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5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元勋,172位两院院士,100多位名师巨匠。一大批重量级的,敢于为国家奉献一生的专家教授学者,为新中国建设发挥了巨大作用。大学之大,在于大学所培养的人的学问之大,在于大学的精神气质之大,在于大学的学与术之大。大学能将一般人培养成杰出的社会精英和大人物。大学具备了这些,才能成为一流的大学。考评机制就是指挥棒,具有导向作用,它决定着学校,老师的努力方向和教育成果。不管是大学还是中小学,不论是学校考评还是个人考核,国家都应该尽早改革考评机制。科学有效的评价我们的学校和老师,积极引导科研教育工作者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培养家国情怀和爱国精神。促进社会公平,民风淳朴,不要让那些真正干事的老实人吃亏。

香索

研究生毕业之后,都不从事科研,事实很扎心

研究生毕业之后,都不从事科研,事实很扎心国内近几年的考研人数在不断的增加,毕竟在这社会的快速发展下,本科学历已经是很普通的了,现在的本科毕业生真的遍地都是,即便是本科生在社会的这种情况下也很有压力,考研来提高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好。现在的本科毕业生都在提升自己的学历,为了自己以后有更好的出路。现在很多的研究生毕业之后,很少有人去从事有关科研的工作,毕业之后都是从事了别的行业。很多的学生获得了仅有的硕博连读的大好机会,所以他们毕业都不发愁自己的工作,也算是一个很稳的出路,有的学生在研究生期间就喜欢做科研,学术研究,研究生没有毕业就直接选择读博。等博士毕业之后也可以继续留校,到研究所工作,不管是什么工作,这些学生的工资福利都很丰富。好多的研究生毕业之后打算考公务员,研究生学历也是占优势。很多的研究生走上了考务员的道路上,一旦考上公务员的话,转正之后的好处有很多,工资的稳定,福利好,还有五险一金。研究生还可以国考,省考,考入国家单位工作。研究生在校期间学习很优秀的话,也比较适合去当大学校园里的辅导员,辅导员和老师又大相同,辅导员代课比较少,只要是管理大学生的各种事情,工资也很不错。但是辅导员的学历要求很高,大多数的985高校的毕业生当辅导员都是博士,所以竞争大学辅导员也是很难的,竞争力大。很大部分的研究生毕业之后直接选择了大型企业工作,在职场方面的话,研究生学历还是很有优势的,研究生的工资要比普通员工要高,未来的升职就会也大,也会得到领导们的热爱,不过工作能力一定要强,能力不足,就算你是研究生学历企业也不会重用你。在大学期间去研究生的时候,学生们的压力也不是找不到工作,也不是结业考试,是国家对研究生毕业的要求很高。在毕业之前没有一项好的研究成果,学生们很难拿到自己的研究生学士学位证书,毕业证书,压力很大,这种情况的影响,研究生毕业后,也没有多大的意向去搞科研。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就不是很好,毕业之后在走科研的路,也不会有更好的结果,也不是搞科研的料。研究生的时间是3年,在3年毕业之后出来就28岁左右了,身边的朋友同学们都已经结了婚,抱上了孩子,自己才面临到社会找工作,感觉自己已经年龄不小了。也有少数研究生选择读博,更想让自己的学历提升到最高,读博也是很好的选择,虽然科研工作发展的很好,如果没有科研方面的意向,就不需要去搞科研,科研出来又老了不少,有的学生读研也就是提高自己的学历,研究生毕业找一份好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