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开学季,无论是定期的实验室组会还是向老板进行课题汇报,一切还是原来的配方,一切还是原来的味道——我们的科研日常又回来了。而作为内容呈现的重要形式,把尘封已久的PPT技能召唤出来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希望经过漫长的假期之后,大家的PPT技巧不会变得生疏。我们投必得学术公众号,在之前的推送中推出过几个PPT模板的免费下载网站:PPT达人必备网站,教你玩转PPT模板(内含视频)不知大家是否还有印象呢,请自戳链接复习哦!不过话说回来,光有好的网站和PPT模板可不代表我们一定能做出一份完美的PPT,很多小伙伴下载好PPT模板后,直接把自己的数据和内容进行复制粘贴,这样会导致格式发生很大的变化,同时跟自己的原来编排的内容也有出入,这样做就达不到我们想要的效果,事倍功半。那么ppt模板的正确打开方式到底是怎样的呢?今天小虎就告诉大家,我们下载好的PPT模板该如何使用。首先,根据我们的需要下载好不同内容和要求的模板。我这里以答辩的PPT模板为例。1. 主题颜色下载好模板后,我们需要观察模板的整体配色和效果。(图片来源:软件截图)比如上图展示的模板中,作为一份合格的答辩模板,简洁肯定是必须的。我们看到,整体的PPT模板颜色和基调是根据校徽来的。那么如果我们的校徽不是蓝色,而是绿色红色之类的,很显然,PPT蓝色的主体颜色和校徽的颜色就会很不协调。这时我们就需要先把我们自己学校的校徽加上,然后再根据校徽的风格修改整体配色。第一步,我们先加校徽。当然,我们可以对每一张幻灯片逐一添加,不过为了节省时间,笔者推荐使用幻灯片模板的方式进行校徽的添加。首先我们选择视图-幻灯片模板(图片来源:软件截图)在打开的幻灯片模板页面中,选择第一张模板,删除之前的校徽。然后加入我们需要的校徽,用复制粘贴或者插入图片的方式都可以,然后拖拽到我们想要的位置,离开母版视图,即可看到每一张的PPT都被我们加上了校徽。(图片来源:软件截图)添加完校徽后,我们就会发现,原来的蓝色边框和紫色的校徽看起来极其不搭,这时我们就需要修改主题的颜色。依次选择,设计-变体-下拉菜单-颜色-自定义主题(内置的主题颜色也可以,但是一定要色调统一)。(图片来源:软件截图)将我们对应颜色,比如笔者这里深蓝色是着色1,改成偏紫色即可,具体颜色需要根据我们的校徽颜色或者自己觉得好看的颜色设定即可。这样全文的主题颜色就会变成跟校徽的色调相一致的颜色了。不过一定要注意,假如PPT的主体颜色,不在原本的这6种着色中的话,我们是没有办法设置的。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先手动把PPT的主题色改成着色里面有的颜色,再批量修改颜色。(图片来源:软件截图)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在模板的左下角,加入我们论文的名字,这样每一页的下方都会出现论文名字的提示。(图片来源:软件截图)2. 关闭动画选项通常我们下载的现成模板中,每一页的幻灯片都会添加各种各样的动画,麻烦不说,也不符合我们科研PPT简单、精炼的风格要求。所以我们需要把PPT的每一张动画给去掉。(图片来源:软件截图)打开动画窗格,我们可以看到这个页面中的所有动画,此时用键盘快捷键Ctrl+A,即可选中所有的动画,直接Delete删除即可。当然有些小伙伴可能觉得这样太麻烦,也可以用一键取消PPT中所有动画的方法。依次选择,幻灯片放映-设置幻灯片放映-放映时不加动画前面的勾选上,点击确定即可关闭整个PPT播放时所有的动画。(图片来源:软件截图)3. PPT素材提取用了很多别人的PPT模板,我们可能看中了其中几个图片或者插图样式,但是又想找到原图,所以这时就需要把模板中的素材提取出来。我们只需要把PPT的后缀名改成.ZIP变成压缩文件,然后对这个压缩文件进行解压,选择PPT目录下的media文件,打开后即可看到PPT中使用的所有图片和文字样式。这样即可轻轻松松获得PPT中的所有素材了。不管是图标还是背景,一应俱全。(图片来源:软件截图)今天我们就分享到这里。怎么样?掌握以上小技巧,是不是觉得用好PPT也不难?这些给你科研道路上锦上添花的操作你一定要学会哦。在以后的推文中,小虎编辑会继续教给大家更多实用刚需的科研小技能,请大家继续关注投必得学术。
高等教育是国家兴盛发达的重要保障,是为各行各业输送人才的关键枢纽。高等教育的水平直接影响着人才的质量,好的教学方式和教育理念才能培养出社会适应力强、综合素质过硬的领域卓越人才。然而,在很多高校,即便是C9院校,仍然存在古板老套的教学方式:老师走上讲台,打开授课ppt,然后开始为期两个小时的“朗读”,朗读结束后收拾东西径直走出教室。这样的授课方式在很多高校屡见不鲜,很多老师抱着完成任务的态度,只是按部就班地讲完每节课应该讲授的知识点,没有推演,没有讲解、更没有提问交流,学生一节课下来基本就像是看了一场演讲,而演讲的内容几乎没有一个人能记得!试问,这样的教学方式能教出合格的学生吗?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人才真的能独当一面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大多数学生对于学校这种授课方式是深恶痛绝的,他们希望老师在课堂上能多一些跟学生的互动,能多一些实践经验的讲述。这样,他们才能真正学到知识的精髓,掌握专业的核心技能。像“一个ppt从上课念到下课”的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应于现在的大学生,这种传统教条的方式只能教出思维死板且成绩不错的“学霸”!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科技工程领域也发生着巨大的飞跃,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逐渐提高。社会需要真正掌握知识的年轻人、需要思维活跃且善于动脑筋的业界新人,显然这样的人才以这种方式是根本培养不出来的。高校毕竟还是给学生传授知识的地方,虽然科研任务很重要,但教学一刻也不能落下。高校教师除在科研上绞尽脑汁以外,更应该腾出更多的时间好好研究一下如何提升自己课堂的教学质量,让学生在课堂的几十分钟内更快更好地接受和掌握新的知识,这才是一个人民教师应有的职业素养。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们更需要有质量的课堂,更需要有互动的课堂。只有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学生才能真正在有限的时间里掌握应学的知识,否则就只能是费时费力不讨好。在很多高校、在很多大学生的身边都有这样的情况,如果期待这样的教学方式能有所改观,不妨提出自己的看法,相信学校和老师都很乐意做出调整!
在攻读研究生期间,科研汇报已经成为了生活的一部分,很多学生在汇报初期会非常不适应,甚至出现逆反情况,其实,这只是你还没有了解罢了。一、研究生阶段都要做课题汇报吗?越是科研属性强的单位或部门,越是会频繁的作汇报,每周一次的固定例会是属于常规节目,其他不定期的汇报,一周会在3-5次左右。二、汇报需要准备多久?这完全因人因事而异,起初做一个汇报,做PPT需要3-4个小时,甚至更多的时间,但随着做得越来越多,积累的素材或者内容也越来越清晰,30-40分钟,也可以完成一个PPT汇报的。三、汇报需要多长时间?这取决于汇报的要求,比较重要的汇报,比如博士答辩,或者重大项目申请,需要40-60分钟,甚至更长的时间;而一般性汇报,常见于15-30分钟。在科研汇报中,一页PPT可以讲1-2分钟为宜,当然,也得视具体情况而定,没法一概而论。三、PPT汇报八大忌讳(1)照着读这几乎是首次做汇报时候,研究生普遍采用的应对技能。这是一种消极抵抗的行为,表示的含义是一我并不懂,读给你听,希望你以为我懂;二这就是我做的汇报内容的展示方式;三我太紧张,怕自己脱稿无法完成;四,你不会用PPT的备注功能!(2)全是字文字是传播信息的最重要的方式之一,但也有缺点,就是需要阅读,转化效率低,而PPT汇报则是面对面交流的方式,优点就是信息交换量大,转化率高,因此,PPT汇报时采用文字转述是非常不适合的一种模式,最佳原则是多用图、表展示,而用语言解释,替代文字。(3)背景五颜六色或各种炫丽动作科研交流比较严谨,对于数据、逻辑、机理揭示等方面,均需要较为准确或者能够清晰表达,那么在一页内容中,将最重要的信息展示出来,是最重要的任务,而五颜六色或者炫丽的跳动动作,则会使听众的注意力转移,因此,突出重点内容,合理利用显著颜色标注很重要,一页PPT里尽量不要出现超过3种颜色(推荐黑色、红色、蓝色),全文不要用浅色(黄色、绿色等)(4)全程无眼神交流这几乎是照着读的翻版方式,PPT汇报的优点就是面对面交流,而这种方式能否反映出汇报者对课题内容的不自信,也是消极汇报的方式之一,正确的方式是,时刻与台下或者对面的听众进行眼神交流,根据反馈的目光,调整讲解速度,并进行适当扩展或删减。(5)主次逻辑不清科研,最在乎的就是逻辑,一旦逻辑阐述不清,读者就会陷入迷茫,不知所云。在PPT汇报中,展示逻辑的方面,主要有(1)目录,这个需要在此页现实,同时,在变更章节内容时,进行适当提示;(2)二级、三级标题或标号乱用,这将导致汇报内容的全线崩塌。正确的做法是,务必要有一条主线以及清晰的逻辑指引,时刻让听众知道你所讲的逻辑。(6)字体字号不统一由于不同页面内展示的信息不同,难免会出现字号不统一的情况,但需要注意的是,全文PPT内容中的字号,务必要一致,尤其在标题、正文。(7)交流时,不听听众的问题或所答非所问这几乎也是导致汇报失败的重要表现之一,因为在交流中,汇报者难免会出现紧张,或者,急于解释的情况,会出现抢话,或者,不听对方问题的情况发生。正确的做法是,随手开着手机录音,尽量进行笔录或者电脑记录,并根据问题一一解答,实在无法解答时,采用礼貌的感谢方式,并保证尽快找到答案后回馈信息。切忌不能与听众发生语言冲突,甚至肢体冲突。(8)大白片PPT大白片PPT也是不能使用的方式。需要采用带有学校标签的LOGO或者标志性颜色彩条,设置在PPT上沿或者下沿位置,起到突出展示主体的作用。四、会议记录每次汇报结束,需要有一人进行详细的汇报记录,该记录作为下次记录时候的开场内容,需要把上次汇报中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并开展下一次汇报。
在攻读研究生期间,科研汇报已经成为了生活的一部分,很多学生在汇报初期会非常不适应,甚至出现逆反情况,其实,这只是你还没有了解罢了。一、研究生阶段都要做课题汇报吗?越是科研属性强的单位或部门,越是会频繁的作汇报,每周一次的固定例会是属于常规节目,其他不定期的汇报,一周会在3-5次左右。二、汇报需要准备多久?这完全因人因事而异,起初做一个汇报,做PPT需要3-4个小时,甚至更多的时间,但随着做得越来越多,积累的素材或者内容也越来越清晰,30-40分钟,也可以完成一个PPT汇报的。三、汇报需要多长时间?这取决于汇报的要求,比较重要的汇报,比如博士答辩,或者重大项目申请,需要40-60分钟,甚至更长的时间;而一般性汇报,常见于15-30分钟。在科研汇报中,一页PPT可以讲1-2分钟为宜,当然,也得视具体情况而定,没法一概而论。三、PPT汇报八大忌讳(1)照着读这几乎是首次做汇报时候,研究生普遍采用的应对技能。这是一种消极抵抗的行为,表示的含义是一我并不懂,读给你听,希望你以为我懂;二这就是我做的汇报内容的展示方式;三我太紧张,怕自己脱稿无法完成;四,你不会用PPT的备注功能!(2)全是字文字是传播信息的最重要的方式之一,但也有缺点,就是需要阅读,转化效率低,而PPT汇报则是面对面交流的方式,优点就是信息交换量大,转化率高,因此,PPT汇报时采用文字转述是非常不适合的一种模式,最佳原则是多用图、表展示,而用语言解释,替代文字。(3)背景五颜六色或各种炫丽动作科研交流比较严谨,对于数据、逻辑、机理揭示等方面,均需要较为准确或者能够清晰表达,那么在一页内容中,将最重要的信息展示出来,是最重要的任务,而五颜六色或者炫丽的跳动动作,则会使听众的注意力转移,因此,突出重点内容,合理利用显著颜色标注很重要,一页PPT里尽量不要出现超过3种颜色(推荐黑色、红色、蓝色),全文不要用浅色(黄色、绿色等)(4)全程无眼神交流这几乎是照着读的翻版方式,PPT汇报的优点就是面对面交流,而这种方式能否反映出汇报者对课题内容的不自信,也是消极汇报的方式之一,正确的方式是,时刻与台下或者对面的听众进行眼神交流,根据反馈的目光,调整讲解速度,并进行适当扩展或删减。(5)主次逻辑不清科研,最在乎的就是逻辑,一旦逻辑阐述不清,读者就会陷入迷茫,不知所云。在PPT汇报中,展示逻辑的方面,主要有(1)目录,这个需要在此页现实,同时,在变更章节内容时,进行适当提示;(2)二级、三级标题或标号乱用,这将导致汇报内容的全线崩塌。正确的做法是,务必要有一条主线以及清晰的逻辑指引,时刻让听众知道你所讲的逻辑。(6)字体字号不统一由于不同页面内展示的信息不同,难免会出现字号不统一的情况,但需要注意的是,全文PPT内容中的字号,务必要一致,尤其在标题、正文。(7)交流时,不听听众的问题或所答非所问这几乎也是导致汇报失败的重要表现之一,因为在交流中,汇报者难免会出现紧张,或者,急于解释的情况,会出现抢话,或者,不听对方问题的情况发生。正确的做法是,随手开着手机录音,尽量进行笔录或者电脑记录,并根据问题一一解答,实在无法解答时,采用礼貌的感谢方式,并保证尽快找到答案后回馈信息。切忌不能与听众发生语言冲突,甚至肢体冲突。(8)大白片PPT大白片PPT也是不能使用的方式。需要采用带有学校标签的LOGO或者标志性颜色彩条,设置在PPT上沿或者下沿位置,起到突出展示主体的作用。四、会议记录每次汇报结束,需要有一人进行详细的汇报记录,该记录作为下次记录时候的开场内容,需要把上次汇报中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并开展下一次汇报。
研一期间需要进一步丰富专业知识结构,所学内容相比于本科阶段会有所深入,因此研一期间的培养计划往往是以授课为主。不同老师往往有不同的授课方式,采用PPT的授课方式也比较常见,所以限于课堂的环境因素,老师能够构建的教学场景也是比较有限的,并不能以此来判断老师的科研能力。研究生阶段对于教育资源的要求是比较高的,往往为研究生授课的老师,都需要具备副教授以上的职称,在所在领域也具有一定的研究成果,所以认真听课并与老师多做交流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研一期间要做好三件事,其一是尽量多修学分,尤其对于想直博的学生(学硕)来说更是如此,往往不同高校对于直博的学生都有学分的硬性要求;其二是积极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开始准备“小论文”的撰写,如果在研一能拿下一篇“核心”,那么在研二时就可以向更高级别的刊物发起冲击;其三是多与老师交流,打开更多获取知识的渠道。虽然研究生教育通常有三年左右的时间,但是能够专注于学习和研究的时间,往往也就一年多,所以读研期间一定要提高时间的利用率,一定要把学习时间往前赶,比如论文越早发表越好,科研成果越早做出来越好等等。至于老师是不是通过PPT来授课,对于研究生来说,并不应该是关注的重点,重点是如何把这门课程的学分拿到,同时通过跟老师交流,掌握这门课程的核心内容,以及对于未来研究方向会有哪些影响等等。我从事互联网行业多年,目前也在带计算机专业的研究生,如果有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方面的问题,或者是考研方面的问题,都可以在评论区留言!
WordinPPT 简介:源于2009年,十余年实战经验,助力客户各类报奖答辩PPT制作!PPT案例:https://www.wordinppt.com/goods/3435.htmlWordinPPT 合作伙伴:持续为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国家博物馆提供PPT设计服务!科研PPT制作各类报奖PPT制作: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省部级奖、国家重点专项、国家重点实验室、长江学者、领军人才、杰出青年基金、优青基金……成果汇报PPT美化WordinPPT - 专注学术报奖PPT设计PPT设计 | PPT制作 | PPT美化 | PPT定制 | PPT培训科学研究PPT(Scientific research):一般是指利用科研手段和装备,为了认识客观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运动规律而进行的调查研究、实验、试制等一系列的活动,为创造发明新产品和新技术提供理论依据。科学研究的基本任务就是探索、认识未知。学术PPT:是指系统专门的学问,也是学习知识的一种,泛指高等教育和研究,是对存在物及其规律的学科化。出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史记·张仪列传》。科研报奖PPT科研报奖PPT成果汇报PPT院士答辩PPT国家科学技术奖PPT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PPT国家自然科学奖PPT国家技术发明奖PPT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PPT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PPT长江学者奖励计划PPT科技功臣PPT基金申请PPT杰青PPT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优青PPT省部级奖励PPT领军人才PPT国家重点实验室答辩汇报PPT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答辩PPT重大专项计划项目申报答辩PPT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PPT
4月21日上午,清徐县教师个人课题申报培训会在紫林路小学多功能会议厅召开。全县幼、小、初、高四个学段分管教育科研的领导以及优秀教师代表参会。这次培训是太原市教研科研中心统一安排的市级第六届教师个人课题申报辅导,由清徐县教科研中心科研室组织,由太原市教育科学规划办的专家岳亮萍老师担任主讲。培训会上,岳亮萍老师介绍了太原市第六届教师个人课题的申报流程,重点讲了申报方案的撰写。岳老师从“小、实、易、新”四个方面对教师个人课题的选题做出要求,并详细讲解了研究背景的层次、主要概念界定方法、研究目标的制定、研究内容的分解、研究方法的表述……既有理论的高度,也有优秀案例的分享,手把手语重心长,将课题研究的科学性深入浅出进行了解读,其中不乏珍贵的个人研究体验,每有醍醐灌顶之感! 与会老师虽然挤挤挨挨坐满了会场,但会场纪律尤其安静,老师们用心聆听并认真做着笔记,每有新的PPT呈现,纷纷举起手机拍照。更有清徐县东于中心校的与会领导,一如既往架起了摄像机,他们将培训的整个流程都做了纪录,为的是弥补更多老师不能到会的缺憾。 培训会第二项,由清徐县教科研中心科研室李亚勤老师部署 “十四五”开局之年太原市三级课题的申报工作,并对五月中旬即将到来的各级课题初审进行安排。两个半小时的培训会落下帷幕,老师们还在围着岳老师咨询……教育科研的氛围依然在会场氤氲。当教育进入高质量快速发展的新阶段,教育科研的魅力尽显,此次培训必将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般地开启清徐县“十四五”教育科研的新时代。
#设计#图源wangl欢迎转发到朋友圈编辑:L先森ThreeD Tools是一款Microsoft PowerPoint的第三方插件,是“只为设计”为“般若黑洞”特别定制的PPT三维设计辅助插件,可以说是一款非常专业的3D绘图插件了。给你的PPT安装上这个插件,轻松制出3D的效果,制作出来的图瞬间就有档次,让PPT更精彩,还支持渐变和锐化的效果,制作之后可以查看演示效果,但只支持PPT,不支持WPS,具有形状、调色、三维、图片处理、辅助功能等等。免费获取资源,后台回复:3D插件。安装1. 解压好我们的安装包,以管理员身份运行插件2. 点击下一步安装3. 选择安装目录,我们安装到D盘,在新建一个专门放插件的文件夹4.点击确认安装5.完成安装之后,点击关闭上下滑动,详见安装步骤使用步骤在桌面新建一个PPT文档,点击打开,如果安装了WPS,右击以PowerPoint方式打开等待PPT加载弹出来的窗口,选择安装我们就可以看见ThreeD Tools插件啦选择插入形状,然后选择三维形状,画出你想要的图形上下滑动,详见使用步骤通过颜色调整之后,选择三维颜色,我们就得到如下效果,赶快去试试吧→!说明:本文部分素材整理于网络,插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交流分享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我(Hiliboy)删除,感谢支持!欢迎评论留言哦
前几天,听妹妹上课,老师讲得特别的流利,听着就没有什么感情,一看,老师在念PPT,瞬间想起自己上大学的时候,老师也是经常照着PPT念,难道这是老师的通病?为什么老师不觉得尴尬呢?这是对学生失望还是糊弄差事呢?我所读的大学是一所比较好的大学,学校老师的水平都比较高,很多都是名校毕业甚至是海归,自己的科研能力都很强,文化底蕴也很深厚,但是上课也同样是念PPT,老师讲的内容没有起伏和变化,老师讲老师的,根本不和学生交流,甚至眼神交流都没有,更别说提问了。有一次老师忘记带PPT,居然不讲课了,就让我们上自习!有的老师连PPT都懒得整理,就直接照着课本念,一直念到下课,一个字都不差的那种,而且老师从来不觉得不好意思,这样的状态能持续一个学期甚至是每届都这么带!为什么呢?人都有惰性,需要鞭策和监督,在大学上课这件事情上,老师和同学的动力都不足,大学不像高中,大学的课程只要能够及格就行,没有选拔性考试,学生不需要仔细听也能及格,而大学有很多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和其他事情;而老师呢,也没有人来监督老师的授课水平,也不存在每个班之间成绩的竞争,教学不重要。大学老师真正重视的是科研成果,国家对大学的排名和考核,主要看这个学校取得了多少科研项目,发表了多少论文,学校鼓励老师从事科学研究,以此评价老师,所以很多老师都将精力放在了科研上,有的老师根本不讲课,一心搞科研,以此评上了各种职称,获得了各种科研课题。我记得我毕业的时候,毕业设计指导老师的职称是讲师,老师人很好,讲课很好,我经常问老师问题,老师给解答的很准确,但是我毕业三年了,听我们同学说,这位老师还只是讲师,别人都已经是教授了,就是因为这位老师科研成果少!所以大家也要理解老师,出现这种现象是很正常的,不过教育部明确规定:大学里的著名教授在三年内必须给本科生上课!不过迷途觉得:这种规定还需要其他措施辅助。大家觉得呢?
本文转自【中国青年报】;一项针对我国超过1万名科技工作者的调查数据显示:有24.0%的科技工作者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抑郁,其中6.4%的科技工作者属于高风险人群;有一定比例的科技工作者可能有不同程度的焦虑,其中部分科技工作者属于中重度焦虑。 这份数据来自中科院心理所最新发布的《2019年科技工作者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该报告作者之一、中科院心理研究所教授陈祉妍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在近十年间即2009年、2017年和2019年进行的3次调查中,科技工作者的抑郁水平呈逐渐升高趋势;近两次的调查中,科技工作者的轻、中、重度焦虑问题比例也均在上升。青年科研人员“心病”问题亟待关注。 中级职称科技工作者焦虑程度最高作为青年教师,33岁的李铭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着清晰的规划:40岁前一定要拿到教授职称。他自己心里盘算着:“如果以后我想做博士生导师,必须尽早评教授,否则未来很难拿到国家级的项目,或者发核心、典型的C刊。” 因此,工作5年来,一到寒暑假,他就把时间利用起来做科研项目。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最近的他有些焦虑。 在去年副教授职称评定中,这位来自湖北某高校的青年教师“败下阵来”,全校80余名不同学院老师同台竞技,他是学院综合评分第一名,本以为志在必得,却在评委投票环节因未能拿到理想成绩而落选。 “时间紧迫,我要尽快在核心期刊发一篇论文,不然就赶不上下半年评职称了。”李铭说。按照学校规定,今年他如果继续参评职称,就要在去年的基础上增加新的学术成果,不能拿过去的“重复参加”,这让他感到“焦虑”,“正是评职称的关键时期,要做的事情太多了”。 今年4月,他申请了3个项目,博士后导师也催着他赶紧交文章。那时正逢学校组织体检,这位1987年出生的青年科研人员收到了“血糖偏高”的结果。从那以后,他便督促自己每周打篮球,锻炼身体。 《报告》显示,一些科技工作者可能有一定程度的焦虑,其中,中级职称的科技工作者焦虑水平最高——有14.5%的人可能有中度焦虑或重度焦虑问题。 李铭就是“最高”之一。这些被“爆炒”的压力,主要来自两方面:一部分来自内部,自我期待;另一部分则来自外部,学校高要求。 以李铭所在学校为例,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不仅增加了评职称的难度,也提高了年终考核的门槛。以往每年只需一个左右的省级项目即可达到“及格线”,如今要至少拿下两个省级项目才算合格,“而且对核心期刊的要求更加具体,直接划线到了排名的前30%左右”。 《报告》对科技工作者工作特征的维度进行细致研究,发现抑郁和焦虑与工作压力呈正相关,工作压力越大,抑郁和焦虑水平也越高,而其他4个方面如技能发展、决策自主、同事支持和上级支持均与抑郁和焦虑呈负相关。 科研起步阶段最难另一所高校的青年教师刘爽,则面临科研成果的“限时任务”。入校时,学校和她签订了协议,3年期间完成规定任务,才能转为事业编制,否则面临被辞退的风险。 “问题在于,起步太难了。”刘爽说。对于青年科研人员,一年到手的科研经费两万元左右,搭建实验平台,买实验设备,随便一个仪器就要三四千元,好一点的动辄上万。她只能紧巴巴地过日子,自己去找靠谱的供货商,市场比价,尽量买最便宜的东西,“这都需要时间”。 在她看来,只有平台搭建起来,才有更多的时间放在科研上,“有些器材没有,你不得不放弃这个课题。就算勉强能完成项目,也做不到很精确。” 在办公室里,她偶尔和系里新老师聊天,发现不少同龄人都有类似焦虑。新入职的老师一没平台,二没人手,更多处于单打独斗的状况。 陈祉妍说,适度的焦虑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促进有效解决问题,而过度的焦虑则会造成身心的痛苦,给学习和工作带来较大危害,甚至会造成正常社会的功能受损。 李铭明白,做科研是一个很苦的事情,需要长时间的积累,等待一瞬间的爆发。外部的环境压力加速着他的成长,“某种程度是推着我往前跑”。 不过,他有时候和老教授聊天发现,这似乎是“青椒”“青稞”成长的必然规律,30岁左右博士毕业,中间10年要集中解决房子、配偶、小孩等问题,等这些生存问题解决后,才能真正安稳下来,人才能平静下来。 “实际上从30~40岁,对青年科技工作者来说是一个非常煎熬的阶段,打好了基础后,过了40岁,事业慢慢有起色,焦虑、压力可能就自然消失了。”李铭说。 《报告》也佐证了他的观点:焦虑水平相对最低的,是正高职称的科技工作者。 科研教学生活角色需要平衡刘爽是刚入职高校的新教师,上完大学第一堂课,她给朋友发了个信息,写着:英语说得嗑嗑巴巴,被督导逮了个正着。接着,她发了一连串的省略号。 “现实打了我一耳光。”她心里愧疚,“再多给一点时间,我是能把课讲好的。” 她所在的学院正缺人手,新教师还没参加完入职培训,领导就给她布置了任务:下周就得去给留学生上课。加班加点,她做完了PPT,第一次给学生上课紧张,加之英语不熟练,就有了这样的结果。 新人有科研考核任务,教学量也大。她曾在学校里碰到一位同事,脸色惨白,一问才知道一个星期每天都有课,而且都是最前沿的课程,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去准备,“只能拼命地干,拼命地备课”。 除了科研、教学压力,来自家庭生活的压力,也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了青年科技工作者的情绪。 据北京某研究院王强观察,身边有女同事刚生完孩子不到一年,因工作项目原因,经常去外地出差,最频繁的时候一个月有3个星期都在外地,“有时候明显感觉她情绪不高,心里装着事儿”。 海琴是一位有个1岁多大宝宝的“85后”科技工作者,她最大的压力是来自孩子的教育问题:自己长期在外做科研项目,一个月最多回去一两次,家里老人负责照看孩子,可晚上一关灯小孩又哭又闹,老人管不住,小孩有时到11点多还没睡觉。 “孩子从小需要父母的陪伴和引导,但我的工作没办法让我常在她的身边。”海琴说。 对部分科技工作者而言,繁重科研任务和日常家庭生活的平衡出现了偏差。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科研团队对1310名科技工作者进行小规模的调查,结果显示,无论是工作对家庭的消极影响,还是家庭对工作的消极影响,都与科技工作者更高的抑郁与焦虑得分正相关。 需加强心理健康素养知识和技能的普及《报告》直观地反映了部分科技工作者的心理援助心声:接近八成的人认为应该定期做心理健康状况监测;58.9%的科技工作者愿意参加心理健康普及活动;71.6%的科技工作者愿意接受心理咨询。 博士期间,刘爽留学时了解到,在国外有的大学里采取了三级心理干预方法,如果你来求助,第一层给予心理上的疏导,如果精神上无法帮助你解决问题,他们还会成立调查小组,去所在院系调查,甚至会对领导进行处分。 “在国内,我们没有对科研人员成立专门的心理辅导室,或者心理咨询师不甚专业,很多人不会主动去寻求心理咨询。”刘爽观察,身边同事排解压力的方法更多是和朋友倾诉,或者打球运动。 她曾和同事探讨要不要去学校心理咨询室“看看”,得到的回复竟出奇地一致:去了也没用,如果真把自己压力告诉了学校心理师,万一被说出去,搞不好要得罪领导。 陈祉妍说,科技工作者普遍更愿意通过网络平台和绿色通道进行心理咨询,这种形式可以与自己单位保持相对独立,与《报告》发现的科技工作者对心理和情绪问题存在污名化和误解、对使用心理健康服务存在顾虑的结果是一致的。 《报告》发现,70.3%的科技工作者感到无法便利获得心理健康服务;40.6%的人认为费用构成使用心理服务的困难;约一半的人害怕看完心理医生之后被同事误解,还有近六成人表示自己“不能判断何时去求助”。 刘爽建议,可以在学校或者科研机构与行业权威的心理咨询师合作,利用名气增加被咨询者的信任感,“有抑郁症状的科研人员无法自我排解时,还是会倾向于寻找权威专家的帮助”。 如何为青年科研人员心理“减负”? 《报告》提出,要完善心理健康筛查和检测机制:为筛查出的高危个体提供就诊和转诊指导,避免出现延误干预和治疗时机;此外还可以从科研环境来改善,如加强团队支持,对于工作制度、环境客观条件进行改进和调整,营造关爱与支持的环境、氛围。 陈祉妍还建议,加强心理健康素养知识和技能的普及。她说,基于科技工作者的服务需要,在“知”的基础上,也要重视“行”的培养。对有助于提升科技工作者心理健康素养、促进科技工作者心理健康的心理技能,如可以提升自我效能感、有效的情绪调节策略、及时缓解压力等一些行之有效的具体方法,可以开展相关培训,开放学习资源和机会,让科技工作者可以掌握科学的知识和技能,有技“傍身”,从而保护自己的心理健康。 (应采访者要求,李铭、刘爽、王强、海琴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