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创新引领 科教之树硕果累累 2019—2020年度科研教学工作盘点圣人无名

创新引领 科教之树硕果累累 2019—2020年度科研教学工作盘点

策划/文化宣传部校对排版/文化宣传部 叶梓 徐子晨【来源:青岛市市立医院】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知人

关于大学教学科研的认知

大学教学科研两条腿走路,缺一不可。二者似乎地位同等重要,但其实不然。科研是硬腿,教学是软腿。作为本科生,考大学是冲你名气来的。清华北大超一流自不必说,985,211高校是人之向往,至于地方院校也是抢手货。考研也是低一级冲高一级的,以弥补本科的缺憾。读大学,读研究生,选择学校的理由很简单:名校,就高不就低。为什么?名校有名,就业前景好。可是,名校教学和科研哪一项能赋予你真本领呢?当然是教学!为什么?现在单位招人最看重的是本科学位。即使名校研究生就业也要看你的本科出身。似乎拿到名校博士学位也摆脱不了本科出身的“低贱”。可见在人们心目中本科学校的位置是多么重要了。考一所一流的本科学校,光环可以伴随终生。大学本科教育在人的一生中是接受教育的最高层级(对本科生学习知识而言),而研究生阶段是创造知识。人步入社会发挥才能的潜力取决于本科基础的厚度。因此本科教学质量对于个人来说非常重要。任何大学校长都会说教学科研同等重要,甚至日常工作与教学有关的事情还要多于科研,以彰显对教学的重视。比如新生入学,毕业生典礼,教学计划,教学管理,开学领导听课,检查教室设备,上课纪律,考试纪律,课堂,考试,评卷,评价,精品课,教学立项,奖励,似乎把教学真的很当回事。反观科研,只要制定几条“唯”项目,论文,头衔的标准,并与待遇职称挂钩,似乎一切搞定。教学科研,孰重孰轻,老师们心里有数。所以,教学水平,能力的认定远比科研认定复杂。教学是个慢功夫,提高教学水平非一日之功。而科研是可以短平快见效的。科研评价管理的数字化使得科研相对透明,而教学评价管理是个难题。什么是教学好的老师?是学生欢迎程度?是上课内容?是教学项目?是教学奖励?是出版教材?是什么名师头衔?或许都不是!好的老师应该是大师!大师有深邃的思想,有对学科的洞察力和判断力,有自己的建树,有良好的师德和驾驭课堂的能力。最重要的是给人一生的启迪能力。教学好的老师是那些毕业多年的学生记忆中难忘的老师。现在的大学几乎没有教研室了,也没有过去新教师听课讲评了。基本上派课给老师,然后就是“教学管理”环节的事情了。只要不迟到,不缺课,不违反纪律,就是教学合格。只能说合格,优良不好说了。在如此重科研轻教学的环境下,重视教学就成了一句空话。但没有哪个学校说不重视教学,文件齐全,制度规范,管理到位,形式上什么也不缺,不信你去检查?至于如何在教学内容和质量上下功夫,真正考核教师教学水平就另当别论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对不起,我这一届校长只有四年,我这大学老师也就能当30年。

霾没了

左手科研,右手教学——一位华南理工青年教授的成长心路

钟远光,2011届菁英学员。主要经历: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联合培养博士,香港理工大学博士后。现任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供应链金融、共享经济,以及优化理论在运作管理中的应用等。主要成果:在管理科学最高级别期刊Management Science发表论文2篇,在国内外高水平期刊IIE Transactions、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管理科学学报》等发表论文40多篇。学术荣誉:入选2017年广东省“青年珠江学者”、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办公室2017年度“香江学者计划”。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软科学等项目;获广东省第六、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教育部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安徽省科学技术奖、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MBA/ME“我最喜爱的老师”等荣誉。2019年,钟远光为工程管理硕士研究生讲课菁英计划,架起了钟远光与广州的那座桥。留学,收获不止于知识钟远光本科就读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期间来到华南理工大学(以下简称“华工”)。初到广州,这里的气候让来自北方的钟远光体验到了“热”情,而广州的包容性和文化交融也让身处异乡的他真正感受到这座城市的亲切与温暖。9年前,他从这里踏上了赴新加坡的留学之路。作为第一届菁英学员,2011年7月26日,钟远光参加了菁英计划首批派出留学生座谈会。座谈会上,派出学生导师代表、广州医学院教授钟南山院士对他们的寄语令钟远光至今记忆犹新。“留学最大的收获不仅仅在于你学到了多少,更重要的是拓展视野,把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城市建设经验学习借鉴回来,为我所用。”钟院士的话让钟远光看到了留学的另一层含义。“视野开阔才有可能突破已有而创造出新的知识,将更具创新性的东西带回来,对未来的人生才更有意义。”到了新加坡后,钟远光并没有急于出成果,而是选择先学习新的思维理念,了解学科前沿,打好基础,做足积累。钟远光的导师是新加坡华人,在与导师的沟通交流中,钟远光也体会到师生相处的新方式。除在课堂上的知识传授,导师经常和学生一起吃饭聊天,在此过程中与学生交流讨论自己的想法并形成研究方案,这种像家人一样的相处方式不仅改变了钟远光在国内时对师生关系的固有理解,也影响着他现在的教学理念。“和学生交流时,我会更多考虑学生的感受,不会一言堂,学生其实有很多自己的想法,而通过与他们的交流我也会有新的收获。”在新加坡留学期间,钟远光也关注着新加坡的城市发展和其一流大学的建设经验。钟远光认为,在城市建设方面,广州和新加坡的差距并不是很大,街道整洁干净、城市绿化良好、生活环境宜居正是广州吸引人才的优势。在高等教育方面,新加坡与中国也有很多相似之处,新加坡高等教育发展的历程虽不长,但其一流大学建设的快速高效却对国内大学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尤其在教学理念及去行政化管理方面。在新加坡国立大学,教师的主要任务在于教学和科研,去行政化管理使教师和科研工作者可以远离琐碎的行政工作,以保证他们在教学和科研方面的精力投入。而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国际化办学理念、资源配置,以及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实践经验,不仅为学校打造了更加国际化、更加活跃开放的科研平台,同时也展示和提升了新加坡城市的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留学真的拓展了我的视野,给了我一个看世界的更高平台。”钟远光说。学以致用,教学相长2014年,回国后的钟远光成为华工工商管理学院的一名教师,带着留学的收获,他投入到教学工作中。“以前做学生的时候,和老师的互动很少,老师讲完课就走了,课堂内容基本上要靠自己体悟。现在自己上课时,我更看重教学效果,会根据学生的反馈改进教学方式。”钟远光将国外的教学理念和模式融入教学中,不断探索更优的教学方法。“我会将书中的知识点设计到教学案例中,比如我给学生列出某企业所面临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想办法解决,而这些问题其实在书中都是有相应理论方法可以对应解决的。这样的案例式教学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参与的积极性也更高。学生虽然会感觉很累,但教学效果好,因为他们需要自己去寻找解决方法,有时还需要做课外调研,不再像以前一样上完课就结束了。”通过案例式教学,钟远光将以往晦涩难懂的概念变得形象生动,再经过反复的课堂讨论和分析,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都得到了显著提高。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在线教学成为2020年上半年学校授课的主要方式,在此期间,钟远光一共上了3门课。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与实践,钟远光发现了线上教学的很多好处。“线上授课为许多学生节约了上学路程时间,也从另一方面保证了学习效果。因为可以随机点名,所以学生不敢随便走神了;因为每个人都处在相对独立的空间,所以也避免了以往课堂上的一些干扰……”除了这些“好处”,线上教学也让钟远光看到教学方式的另一种可能。“除了做实验会受一定影响,线上教学对商科的影响并不大。之后我会考虑重新调整授课方式,将大部分信息类课程内容以视频、资料等形式放到线上进行,不再占用线下课堂的有限时间。线下时间主要用于与学生互动、交流、做案例分析等。”钟远光深知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需要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让学生在线上先学知识点,再到线下归纳整理出问题,再带着问题听课,才能更好地将学到的知识进一步转化,也能同时促进学生自主规划学习内容和学习节奏。”在钟远光看来,这种“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自主探究的能力,通过线上学习与线下实践相结合,使学生获得对知识更深层次的理解,通过师生互动、双向交流的形式,促使学生独立思考,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除了给本校学生上课,钟远光也会在周末给在职MBA学生授课。他的风趣幽默让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获得了学生们的纷纷点赞。“钟老师讲解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对学生的提问百问不烦、耐心讲解。”“细心、有趣、博学的钟老师,赞赞赞!我喜欢你的课。”“喜欢老师的课程,有趣而且内容新颖!”……钟远光因此荣获学院2016年度和2018年度MBA/ME“我最喜爱的老师”称号。时隔几年,谈到自己的这一荣誉,钟远光仍觉得不可思议。“我也不知道他们为什么会选我,可能是MBA的学生很多年龄跟我相近,跟他们交流的话题比较多,更容易产生彼此间的信任,现在很多学生跟我都是朋友关系,私下也经常会交流。”也许钟远光并没有想过,正是这种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才让师生在教学过程中配合得更为默契,让知识在其间生长、充盈,融入每个人的血液之中。作为一名教学科研型教师,钟远光将自己的科研成果也带入课堂。他会将最新的科研成果融入教材、化为课程,让学生了解掌握最前沿的学科知识,并将在课堂所学的理论方法加以灵活应用。在给研究生教授的“库存控制模型与方法”课上,很多内容就与钟远光的研究密切相关,他将已发表的相关论文作为课程内容,并结合当前的热点研究问题教授给学生,如供应链金融如何与库存管理相联系,共享经济如何与库存管理模型相联系,帮助学生分析如何利用现有的研究方法来解决当前的热点和现实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我可以把最新的研究成果告诉学生,另一方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有所反馈,也能反过来促进我的科研。这种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的方式是比较理想的,国外其实也是这样,他们的课件每年都会更新,将最新的研究和知识点设计在里面,这样的教学方法很值得我们借鉴。”以科研反哺教学,以教学促进科研,钟远光通过这样的方式使自己的教学和科研水平得到双重发展。“下一步,我会将自己的研究工作和课堂内容联系得更加紧密,打造一门具有学科和研究相结合特色的精品课程。”钟远光说。2017年1月4日-5日,由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和广州市“菁英计划”留学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共同承办的“2017年互联网+共享经济下运营管理国际研讨会”举行。此次会议由钟远光发起,邀请多位海内外一流院校学者作为主讲嘉宾,围绕“互联网+共享经济”下运作管理国际前沿问题,分享其在前沿理论方面的研究进程与成果不负韶华,未来可期从讲师到副教授再到教授,钟远光只用了5年时间。这样的速度在国内大学中既常见也不常见。近年来,国内各大学持续推进人才强校战略,着力破除制约青年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在这一背景下,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才逐渐冲破束缚脱颖而出,钟远光便是其中之一。“在华工我能感受到学校和学院对人才发展的关注,尤其在培养青年人才方面施行了很多支持政策,只要有优秀的成果和论文,就有破格晋升的机会。我在新加坡留学期间有比较好的积累,所以后来申请各类国家项目和人才项目都比较顺利。虽然现在不唯论文、不唯奖项,但作为教师还是要把教学和科研做好,可以不追求论文数量,但一定要扎扎实实做几篇好的论文出来,有了一定积累,也就有了更多机会登上更好的平台。”深耕于科研领域,钟远光收获了丰硕成果。2018年和2019年,钟远光相继在管理学国际顶级期刊Management Science上公开发表两篇学术论文。Management Science是国际公认历史悠久的管理类顶级期刊之一,也被称为管理学界的Science,其中钟远光发表论文所在的运营管理(Operations Management)领域是竞争最为激烈的研究领域。论文的发表不仅是对钟远光具有开展高水平研究能力的证明,也让他的研究获得了更多国际同行的认可,而这也是华工及华南地区教师首次在最高级别管理类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对学校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建设具有突破性意义。谈及未来,钟远光希望在今后3-5年内,能继续在管理科学理论与方法方面进行深入研究,进一步丰富相关理论,产出更多在国际上具有影响力的创新性成果,也为打造具有自身研究特色的科研团队做足准备。针对国家发展战略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过程中企业所面临的管理问题,钟远光希望可以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提炼具有研究价值和实践意义的问题,使研究能够服务于区域经济建设与国家发展。“踏踏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带着这样的人生格言,钟远光继续耕耘于教学与科研园地上。在广州,他收获理想;在广州,他播种希望。“我希望未来的师弟师妹能够加入到菁英计划的大家庭,借助这个平台,脚踏实地、仰望星空、胸怀祖国,为广州经济建设和城市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来源:神州学人(2020年第12期) 原标题:《钟远光:做一个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的耕耘者》作者:本刊记者 季昕

大有径庭

以科研促进教学 以课题提升内涵

——成都高新和平学校召开理综组课题开题论证会中华志愿者网讯2020年3月教育部发布《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纲要提出了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同时,在高新区教育发展中心发布的《高新区中小学学科课程综合化实施指导意见》中,“实践探究”、“跨学科学习”、“项目式学习”等成为高频词。为响应上级号召,促进教育发展,进一步推动学校和融课程建设,成都高新和平学校理综组经过一学期的筹备,着手开发了课题——《基于学科融合的主题式活动开发与实践研究》。2021年3月16日,成都高新和平学校理综组全体教师齐聚三楼会议室,对课题进行开题论证。会议邀请了武侯区教育科学院理论研究所蒋波所长作为课题指导专家,学校理综组教研组长周莎老师主持会议。杨悦萍老师作为代表对课题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向老师及专家们展示了课题研究的前期准备和后期工作计划。听完汇报,蒋波所长首先肯定了学校理综组各位老师为教育科研工作的努力付出,也对老师们的思路表示了赞同,同时,针对所申报的课题内容进行了深入地剖析和详细地指导,蒋波所长提出的观点如:课题的研究要明确问题后直接深入研究、主题式活动一定要体现主题等对课题的进一步开展都起到了指导性的作用,为课题的后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理综组的老师们就自己的观点和对课题的理解与蒋波所长进行了探讨,会后都表示受益良多,更加明确了课题的研究方向。自建校以来,成都高新和平学校教学科研就以学校的和融课程为根基,根植教学一线,一直保持着高质量、高水平的发展趋势,和平人将坚持以科研促进教学、以课题提升内涵,结合实际,为学校教育科研的发展添砖加瓦,为教育事业锦上添花!

柏林墙

对高校教师而言,教学与科研孰轻孰重?

作为大学教师,教学和科研工作都很重要。请高校的老师们来谈一谈,您认为这两者孰轻孰重,您在工作中是怎么做的,并谈谈自己的想法。也欢迎曾经的大学生或在读大学生来交流下,您希望大学老师更看重教学还是科研,为什么?小编在此感谢 flasheagle 版主举办的活动,从中所获得的一些来自老师和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见解分享。老师这么说 如果论个人发展的话,感觉教学的作用微乎其微,而且也的确很难去评价。但是作为一个高校教师,我觉得站好讲台是根本,也是给自己带来快乐的源泉。首先,能够上好课是对自己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的一次完美的训练。其次,上课是与人面对面交流的过程,这过程往往充满了思想的碰撞,是极其有意思的一件事情。最后,上好一门课能够带来的成就感不比发表一篇高质量的文章来得少。相比上课,科研反而是一件更辛苦的事,通常是一个人埋头苦干,别人看到的只是你最后那一篇成稿的文章,却不知中间要付出多少绞尽脑汁的思考,尤其是我们这样的年青老师,什么都要自己来,与学生期间并没有什么区别。但是这些,随着工作年限越长,积累的教学经验也能让你找到能带来高产出的学生,但这些同样需要你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或者是有指明方向的能力。总之,大学老师真心好累,最近感觉就是光教学和一些杂事都已经忙得焦头烂额了,完全抽不出身搞科研。 ——by tianjming 我认为楼主应该把帖子的“教学”改为“人才培养”,高等教育学中高校的三个职责是人才培养(一说是教学,但教学只是人才培养的一个环节)、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现在很多人对“教学”大肆鼓吹,个人感觉这种风气“有”是好的,我们的确应该对教学重视,但不应该太过,虽说“教学”是培养学生的第一阵地,但“教学”也只是培养人才的一个环节而已。即使一个学生课上学得再好,还是要参加一些竞赛、跟着老师做一些项目方能使能力得到根本的提升。一个只会教学没有科研的老师,个人并不认为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好老师,尤其是专业课老师。另外,有关对“教学好坏”的评价也是有问题的,比如“教学名师”、“讲课竞赛”、“教改项目”、教学论文、教学成果奖、精品课程负责人等等,这些真能说明一个人教学很优秀么?还有,有人说“学生的口碑”最重要,那么什么是学生口碑的反应?评教结果?那又有人说了,老师期末放水了评教就好了。所以,有人说自己教学如何付出却没有回报,关键是你没法说明你的付出有效果,期末考得好,人家说你故意放水。但科研进款和科研论文是实实在在的,且不谈什么实际应用推广,如果推广了那就更实在了,所以大家重科研轻教学也是有原因的,因为相比于教学,科研是比较可以评价的。而且个人感觉,一个能做好科研的人大部分只要用心也是可以把教学做好的,但能教书的用心了就不一定能搞好科研,的确世上会有例外,但个例不能说明问题,所以不要以某个个例说事。 ——by jbb0523 感觉教学和科研两者的评价也有尺度问题。科研做得好,实打实的有论文和项目产出,这是硬指标,实在的收获。教学呢,所谓的什么教学评估组,很多都凭关系、靠资历,投入很多时间在教学上,你教好了,不鸟那些所谓的评教组,一样给你平庸的评价。学生的评教也很扯,你放松他们,给分高,严控课堂考试,却给分低,很多时候吃力不讨好。评价机制摆在那里,生活质量摆在那里,为五斗米折腰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by 深缘浅笑 基本大部分的时间花在科研上,学校的教学要求不是太高,指导研究生和科研到款都可以顶工作量,自然大家也不太愿意花太多时间在教学上。但是对教学的态度要比科研更认真,因为教学有教学事故,科研只要没有学术不端和实验安全事故,学校不考核科研事故。 ——by tomxq031011 二本,教学为中心,集体备课、下班后还备课改ppt,校、院系督导组随机听课,科研课题也要勉力完成。总的来说,教学比科研花的时间多,即使写标书写论文主要也是在假期,或者因为快要晋升的时候要在科研上多花时间。 ——by 雅尼 教学是公家事,科研是自留地。学院里曾经有一个老师一上课就照念ppt,讲了半节课发现投影仪都没开。 ——by torekill 作为教师,最根本的是站稳讲台,传道授业解惑,此乃为师之本。然高校老师作为国家高素质科研人才,科研任务也不宜偏废,并且科研成果几乎成了晋升的核心指标,不重视科研几乎是不可能的,适当在俩者之间平衡。 ——by VincentSSW 我在高校做辅导员,天天忙于学生各种琐事,真心没有时间和精力搞科研,感觉学院领导是有什么累活重活就推给辅导员,学生什么事都要先经过辅导员签字,但是绩效科研等永远往专任老师那边倾斜,所以专任教师是我们辅导员的梦想,我要努力去逐梦了。 ——by 小玎铃 个人认为科研是很需要静得下心的事也需要专注,如果花过多精力在教学上难免会分神,而且未必有人听你讲课。教学和科研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一种教学辅助科研的关系,你通过把自己的科研心得和科研经历讲授给学生,引起学生的共鸣,同时也给他们一些对科研的向往和指导,这样也可以为中国科研工作注入一些新的力量,把科研的精神和科研的生活平民化。一个科研工作者的教学就是让科研精神渗透到生活中。 ——by 201611601225 教学看良心,但大多还是付出很多精力的,像我今年一年要全投到教学上,要出一本教材,自己用着顺手,一年都不能写文章了,哎! ——by mrlishi 感觉教学会促进老师对一个领域的深入理解,但适合新进来的老师,而老教授应该得到更多的保护能一心投入科研。 ——by 小轩在不在 不得不认真准备教学,毕竟学生是花钱来学习的,有学生还是挺愿意学的,而且还有自己讲课出名差的人坐在后面假模假式地督导呢……不过真心觉得备课挺需要时间的,台下时间是台上的好多倍,不然说话都控制不好语速,也可能是我个人太紧张了…… ——by wang_sylvie 大学老师应以学生为主,若你的学生是师范类的,教学肯定是重要的啊,搞科研的方向就该向科研方向倾斜。 ——by 临溪蜚蜚 好学校、高职称的基本都是在科研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评价体系决定。科研好的老师总体花费的精力都是多于教学好的老师,我们申辩就是这样,见过许多老师搞科研周末不休息,晚上也加班,主要从事教学的老师有多少像这样的? ——by 风雨潇潇 现在有几个老师不是把科研放在首位,起码我周围的都是,没办法,刚来的博士上有老下有小,职称、上岗等都和科研挂钩。 ——by xl_zapply 教学水平关乎眼下的声名,科研水准关系到终身的评价。我是尽量一碗水端平。 ——by paulinho 现在科研实在是不好做,每天的教学已经让人忙得不知所以。 ——by 3298487217 教学多于科研,教学量太大,天天嗓子疼,挤时间做科研。 ——by 木木_aaa 普通一本老师,教学刚上手,科研无起色。 ——by onebyte 二本院校,基本上是教学,科研只是完成科研任务量。 ——by lipangcd 公共课教师教学任务特别多,科研几乎没有办法顾及。 ——by datong999 我觉得还是应该以科研为主,创造性的工作,未来的慕课很大程度会取代教师的教学工作,广大高校教师干什么,干科研。 ——by jmy0418学生这么说 作为一名大三的学生,我从学生的角度来说说我三年的感受吧!第一,对于一些政治思想课,我认为这类课程应该比例降低,原因是高校开这些课程的比例过大,不利于学生专业课的开展,学时占得过多,而且这些课程大多是初高中便已完成的课程,现在拿到大学来,内容基本没有增加多少,学生兴趣不足,认可度不高,老师教课基本是聊天。第二,对于开课顺序,目前很多老师上课都是为了完成学校的教学任务,而不管学生的接受能力,现在我对感兴趣的课程又只好跟着大一二的去蹭课。第三,对于专业课课时,应该有合理的时长,但学校为了学科的开展,往往压缩学时,往往将必修课改为选修课。第四,关于讲课内容,老师们其实应该更加关注实际应用,注意理论和应用比例的控制。第五,大学的教学思维应该是启发和训练学生如何形成解决问题的一整套思路,而不是将知识点灌输。我个人认为,老师应该更加注重在课下和学生交流或者课上互动。 ——by Zhibao1994 作为学生,真的很不喜欢那种跟着ppt念的老师,上课的时候大家自己玩自己的,根本没兴趣,可见在教学方面根本没下功夫。但还是有一些很不错的老师,上课幽默风趣,知识讲得好,学生也很喜欢。我觉得这种幸福感应该不亚于科研出成果吧! ——by ELPSY_CONGRO

人见其人

严纯华:浅谈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院士,兰州大学校长培养人才是大学的第一使命,是大学的根和本。在担负这一使命的过程中,教学侧重于言传,科研侧重于身教。教学与科研,也就是言传与身教两者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教学和科研如能发挥各自优势、协同育人,就能更好地培养一流人才、成就卓越教师。教学与科研对高校而言,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是一对需要平衡的辩证关系。自两百多年前威廉·冯·洪堡创立德国柏林洪堡大学时明确提出“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后,这一原则已成为现代大学的基本标志。对于以文化和知识传承、知识创新和创造并重的研究型大学而言,这一辩证关系不言自明;即便是以文化和知识传承为主的教学型大学,由于必须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技术,这一关系同样也清晰明了。纵观全球大学发展的千年历史,这一关系虽在各个大学的不同发展阶段有所侧重,但从未偏废。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巨大进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四十多年间,我国高等教育无论是在规模和办学能力上,还是在办学质量上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已迅速走过了恢复高考、扩大规模的过程,走进了内涵发展、质量提升的新时代。我们这一代教师也亲历了我国高等教育从小众受教到大众受益的发展过程。四十多年过去了,在改革开放恢复高考之初进入大学的我们,迄今仍感恩和感动于当年的大学氛围。当时,老师们在沉寂蹉跎了十多年后,以浓缩升华了的知识、蜡烛般燃己照人的情怀,全身心哺育我们;学生们则像永不知饱的雏鸟,引颈争食、奋力消化吸收,同时跟随师长迅速转入研习探究。教师乐教,学生爱学,已成为我们这一代人永恒的大学记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任务更加明确、发展路径愈加清晰、建设目标更为远大,各校都试图将自己的定位和视野放在全球化的格局中加以考量。在历史变迁、跌宕甚至转折的关头,文明与文化的继承与弘扬,知识与科学的创新与创造,技术与产业的突破与变革,无不依赖于教育,无不依赖于人才培养。此时,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能力和水平,无疑是国家实力的综合体现。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发展和大学使命的全面复苏,我国高等教育必然要从单纯的知识传承转入知识传承、创新和创造并重的新阶段。这就要求高校教师既要做好教学、又要精深科研。于是,教师在教学与科研上的时间分配、精力投入平衡问题必然显现。凡认真从事教学的老师都深有体会,教学是一项极费精力和时间的工作,而且是个良心活。然而,正如哈佛大学文理学院院长哈瑞·刘易斯在《失去灵魂的卓越:哈佛是如何忘记教育宗旨的》一书中指出的:“大学已经忘记了更重要的教育学生的任务。作为知识的创造者和存贮地,这些大学是成功的,但它们忘记了本科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帮助十几岁的人成长为二十几岁的人,让他们了解自我,探索自己生活的远大目标。”值得反思的是,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内,由于存在评价体系和考核标准的失衡问题,我国高校中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并不鲜见。教育本身是一个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微妙过程,假如高校从教者初心不在、为利所驱,就不可能立德树人、造就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教师不做教学做什么?不做科研教什么?这句常常挂在高校教师和服务管理者嘴边的话已经大体道出了教学与科研的辩证关系。培养人才是大学的第一使命,是大学的根和本。在担负这一使命的过程中,教学侧重于言传,科研侧重于身教,两者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教学和科研如能发挥各自优势、协同育人,就能更好地培养一流人才、成就卓越教师。就我自己几十年教学科研工作体会,教学在一流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基础性和引领性作用。教学对教师而言,是一个系统提升、融通基础知识的过程;对学生而言,是掌握系统扎实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主要途径。同时,任何教学都具有教育性,即只要有教学活动,就会对学生的道德品质产生影响,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起到引领功能。并且,教师不仅要将自己知道的道理给学生讲明白,还要面对来自学生的各种疑难问题,甚至要化解学生为“滴定”教师水平、显示自己能力而提出的“挑战性”甚至“挑衅性”问题——这本身就是对教师的一种锻炼和提升。以我所熟悉的科研领域而言,被世人称道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创新和突破,大多基于讲授中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因此,教学中的知识融通、抽丝剥茧、寻根究源,无疑能促进自己科研的广度和深度。教学工作则可以让我们有机会将自己对科技前沿的学习认识、科研心得和成果等融入、充实和更新教学内容。同时,在这种重新加工和梳理中,又可以为优化自己的研究方向和选题、提升自己的科研境界提供反馈和新思路。此外,教学工作还能从学生身上反演看到自己的不足,被学生的灵动所激发,达到教学相长,可谓一举多得。更重要的是,我们自己是在老一辈教师的教育中成长起来的,就应该将教学工作当成天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在立德树人中成就自己。以己管见,科研在一流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提升性和拓展性作用。与教学过程相比,科研过程具有面向未知世界、探索未知知识、解决真实问题等特点,有助于拓展学生素质结构,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正如洪堡指出的,教学活动不能脱离对科学的具体探讨过程,否则教学就变成了空洞的教条传输,这样就束缚了人的潜能,而不是对人类智慧潜能的尊重。科研工作既是创造新知识的必然途径,也是展示和检验教师与学生知识积累、技能才华的重要场合,更是磨炼研究者意志和品德的必要途径,与教学工作相辅相成,构成了高校育人的主要手段。我常和学生说,科研工作是一个以失败为主旋律的过程,科研的魅力恰在于百折不挠后可能发现的新现象、新原理、新物质、新方法和新技术,由此引领人类文明文化、深化科学认识、提升科技水平、改善人类生活,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也正是科学研究的不断精进,才给我们的教学提供了不断更新的源泉,这就是教学是流、科研是源的辩证统一,也是历经千年、不断革新的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当下,全球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各校除了继续在科研上追求特色、追求引领外,更加重视对教学内容、方法和技术的探索,更加重视对专业的融通整合,更加重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更加重视高等教育对经济社会的引领和支撑。我国的高等教育经历了百多年的西风东渐、学习探索、艰苦发展过程,如何在新时代开创东风西渐的大格局,遵循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尽快形成中国特色并为全球共享的高等教育理念和范式,是我们高教从业者的使命,也是青年学生的职责和理想。科学认识教学与科研的辩证关系,更好地贯彻教学和科研相统一的原则,建立更为科学合理的教师评价体系,激发高校发展的内生动力,定是我国高校共同关注的焦点,也是学校发展的重心所在。

花烛错

青年教师如何平衡科研与教学?

来源:学界编辑:学长对于大多数老师而言,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但是,在大家攻读博士研究生期间,能提供的高等教育课程并不一定包含教学体验。那么,如何能够从容应对工作中的教学挑战呢?这里提供了10条简单的准则供你参考。准则1: 严格分配用于教学和研究的时间这条准则可能看起来很简单,但在实际执行中,需要更多的技巧。一个关键点在于,从一开始就要为教学和研究分配明确的时间段(比如,早晨专注于准备课程,下午用来做实验和写稿)。如果你刚从事教学,建议一定要坚持对时间进行安排,以免影响教学质量和研究进度。随着时间的推移,你会越来越擅长任务间的切换,因此,可以允许在时间节点上进行一些微调。同时建议你多向同事请教沟通,避免低估需要履行办公、备考、评分等教学职责所需的时间。准则 2:制定明确的教学和研究目标为防止一种工作被另一种影响,有个好办法是为每项计划都明确特定的目标。可以为你的教学和研究编制一份合理而具体的长期目标(比如每月或每学期)及短期目标(比如每周)的列表。例如,在教学方面,可以计划在11月1日之前完成第3章教学,或者在本周组织学生进行一场关于头脑风暴讨论会;在研究方面,可以计划在复活节之前完成项目试验并开始写作,或者在本周进行控制分析等。在制定目标的时候,请确保你可以完成它们。当未及时完成时,应思考原因,并进行相应的调整。准则3:“不要重新发明轮子”我们从《如何在备课的同时保持头脑清醒》中借鉴了这项准则的标题。你很有可能不会是第一个教某门课程的人,但是可以通过别人的经验来启发教学灵感。你可以和本部门里教过这门课程或类似课题的同事保持联系,也可以通过关系网联系到其他机构的朋友来获得相关材料(例如,某项课题目前存在的困难清单等)。以下是一些可以节省时间的示例:选择一些附有丰富在线资源的教学材料。例如注释图标、精心制作的PPT、动画和视频等。学生们会很乐于看到播放电影等视频资源,因为它们通常可以将复杂的事件分解为不同的阶段。管理你的课程网站。许多大学和教材现在都可以提供一些电子资源,上面有与课程有关的材料,包括自动评分系统等。组建一支由助教或学习助理组成的团队。他们可以作为你和学生之间的桥梁,帮助你评分。简而言之,不要害怕寻求帮助!准则 4: 不要试图解释一切课堂时间应该用来引导学生建立自己对材料的解释,并培养认知能力,帮助他们成为批判性思考者。换句话说,你不必呈现与某个主题相关的所有方面,或者把对它们的解释全部列出来。一个有效的教学方法是,让学生通过变革性学习来提升,而不仅是记忆和理解基本概念的方式,从而可以帮助他们学会反思所学的内容及学习方法。这种教学实践要求学习过程的很大一部分发生在课堂之外,比如阅读文献、完成作业、写论文等。因此,要确保你安排了时间来组织这些活动(如准则2所述)。这会最终帮你形成一个双赢的局面:你能节省时间,不必把所有的事情都安排到课堂时间里,学生们也可以学会如何提升自己的思考力及问题解决能力。准则5: 将研究兴趣融入教学当中这是另一个节省时间的好方法。这个准则的标题实际上来源于《关于压力和时间的自白:有关教师的思考》。学生们想知道你所教的内容与他们周围的世界有何关联,他们也想了解目前科学界有哪些热点,而这就是你可以加入到研究兴趣的地方(如果想看看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员是如何将他们的研究带入课堂的,可以参考《The World of Undergraate Ecation》2007年7月6日特别策划中的内容)。学生们会很欢迎这样的关联学习,特别是在入门课程或非专业课程中。此外,他们会被你热爱成为学者的那种激情所感染。对你来说,因为你已对某方面非常了解,在准备课程材料时会很容易,而且,你也可以学会如何通俗地展示自己的研究内容。准则6: 将研究成果运用到教学中,最大程度地促进职业发展这条是对准则5的延伸,在课堂上展示你的研究可以给你的付出带来可靠的回报。以下是一些示例:教学可以给你展示机会,谈论你的研究可以帮助你在实验室招募到上进的学生,这将有助于推进你的研究。可以利用你的研究设计一门有新意的课程,并以一种能发表在期刊上的方式来评估学生们的学习。创作或编辑一本书,或者在别人的著作中出一点力,而你刚好会将它作为课堂阅读文献。充分挖掘学生们的智慧。可以考虑让学生接触与课程相适应的研究内容,并提出反馈。你会发现,学生们对新文稿的评论或提出新实验的建议,常常能给你带来惊喜。准则7:妥协,妥协,妥协一旦你接受了共同教学或研究的邀约,你会发现自己在“想做但是没时间做的事情”清单上妥协得越来越多。也许你想亲自给每位发邮件问问题的学生有针对性的回复,但实际上,这样的事情不太可能发生。一个可行的方案是,发送一些常规性的反馈来回答常见问题,偶尔写些针对性的回复。随着你在协调教学和研究方面变得越来越熟练,你能安排的活动将逐渐增多。比如,浏览最新的学术文献、经常参加研讨会和讲座等。但请记住,无论你多么擅长为教学和研究安排时间,你仍将面临两种相互冲突的要求,你必须不断妥协。妥协有时意味着当你考虑接受一项新奇的、令人兴奋的,但是与当前的教学研究日程有明确冲突的任务时,要学会说不。准则8:用教学研究的工作量来平衡行政职责作为教师和研究者,你的责任是同时在这两个领域尽可能地有所作为。这也会是大家在评估职称等方面时对你的期望。为一些社会团体做贡献很有意义(例如参加委员会会议,或成为当地科学俱乐部的一员),但不是最重要的。因此,如果会降低工作效率的话,拒绝组织系列研讨会或编辑时事通讯的邀请是合理的。同样,在考虑接受另一项教学任务时,请首先将你的职业发展能力牢记于心。准则9:尽可能在职业生涯早期就开始教学这是尽早接触其他准则中所提到那些困难的最好方法。你可以把这看作是一个学习如何逐步增加各种责任的机会,而不是立即增加挑战的方式(例如,从博士后忽然“跳”到大学的教师职位)。研究生阶段的教学有许多选择(例如,成为一名教学助理),也可以教授一些研究生水平的课程。你可能需要主动寻找这样的机会,而可喜的是,现在已有越来越多的大学和机构正在筹划为研究生和博士后提供教学经验的项目。准则10: 也要为自己预留些个人时间不停穿梭在教学和研究工作之间是会有很多压力的。为了缓解紧张情绪,最好留出一些时间和家人呆在一起,或者用在锻炼、旅游等自己的爱好上。不称心的个人生活可能会影响追求成功的教学研究事业,因此,别忘了花点精力平衡这两个方面。最后,请记住,你的经验可以为科学界做出宝贵的贡献。

穷达

潜心做科研,促教共成长

为进一步调动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积极性,增强科研意识,提升教师科研论文的写作素养。1月17日下午,濉溪县教师进修学校邀请合肥师范学院汪昌华教授为全县教师做了《教师如何撰写科研论文》的专题讲座,此次专题活动采用线上直播与线下讲解的方式同步进行,由黄金校长主持,各校负责人、教师代表参加了此次活动。汪教师紧紧围绕为什么要撰写科研论文、什么是科研论文、一篇优秀科研论文的基本要素等方面做了细致地讲解,真正要写出一篇好文章,必须具备广博的学识,深刻的见解,清晰的逻辑思维,流畅的文字表达。接着汪教授又从教育论文的研究方法、结果与分析等方面进行详细的说明,并对他人的科研论文进行评析,特别就撰写论文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提出了很多实用的建议和方法技巧,同时她强调投稿后的沟通与修改都是非常必要的。最后在解疑答惑互动环节中,汪教授认真解答老师们提出的问题。三个半小时的讲座旁征博引,具有很强的实操性。教师们对此次讲座给予很高的评价,汪教授为教师们带来了一场丰盛的精神盛宴,拓宽了教师们的视野,同时增强了全县教师提笔写科研论文的信心,为提高教师的教科研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奠定了扎实基础,也为学校更好的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指明了方向。【来源:市教育局】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丑石

高校教师,“凭”科研还是“凭”教学

本文转自【光明日报】;今天是教师节,首先祝教师读者们节日快乐!古人云:教学相长。在现代高等教育实践中,教学和科研是互相促进、不可偏废的一体两翼,有许多科技巨擘本身也是桃李满天下的优秀教师。但我们在采访中发现,如何平衡科研与教学之间的关系是很多高校教师、特别是“青椒”们广泛讨论的话题——毕竟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既想教好课、又想做出科研成果,有时候就成了一种两难选择。那么,对于科研和教学之间的关系高校教师们的真实感受如何?又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在平衡高校教师教学和科研之间关系的过程中,高校教师职称改革从某种程度上起着风向标的作用。今年2月底,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发文,要求高校要以破除论文“SCI至上”为突破口、破除“唯论文”,树立正确的评价导向。7月底,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教育部共同研究起草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教师职称改革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再次提出“代表作”制度,期待教师在教学和科研中找到平衡。改革的路途中,中青年教师感受如何?高校教师的岗位之间缺乏区分度高校的教师岗位可以分为“教学岗”“科研岗”“教学科研岗”“行政岗”等,岗位不同,职称评定的要求也不同。记者走访中发现,大部分中青年教师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教学科研岗”。这个岗位意味着“教学”“科研”一肩挑。江苏某知名高校教授林海告诉记者,这些岗位在职称评定上区分度不大,选择“教学科研”压力还相对小些。“比如我们学校,科研岗评定教授的标准是在C刊发论文10篇,教学岗需要C刊论文8篇,还需要承担相对更重的教学任务。就数量来说,8篇和10篇并没有多少区别。所以,‘教学岗’最累,很少人选。”在记者的走访调研中发现,在大多数学校,选“教学岗”依然要发表大量学术论文,“代表作”制度执行力度不强。在林海的印象中,他从教13年,只听到一位教师凭借高超的课堂教学水平和教材代表作获评教授。“那个例子太特殊了,没有可借鉴性。大部分时候,科研任务都是教师们较重的负担。”林海说。北京某高校讲师李昕同样选择了教学科研岗,学校对她的考核要求是:每年除了课时分之外,还需要4分的科研分,这4分代表着一篇核心期刊的文章。对于这个标准,她认为,“教师们只要努努力,还是能完成的。”但她依然在职称评定中落选了,原因是“缺少省部级科研项目”。李昕处于青年教师中的“尴尬的年龄差”上,36岁的她刚刚超过了“35岁以下破格”的金门槛。教师评定职称有两项硬指标,“得一即可”。“一是教学上获得北京市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三等奖以上,但是我们一整个学校每年只有一到两人入围比赛,还不一定拿奖,太难了。另一个就是拥有省部级项目。所以,目前我还在为职称奋斗着。”李昕说。评价体系不兼容,“一刀切”现象仍存在感觉职称评定的标准总是在“避着自己”走,这是浙江某大学副教授张斌的感受。他47岁,正是科研和教学的高峰期。他讲授电影学,在高校是一个偏小众的专业,但遗憾的是,评职称的要求却是“统一”的。“发表的文章刊物目录只能由学校科研处认定,而不是由‘同行’认定,这是所有‘小众’专业教师共同的苦恼。我是做电影研究的,我们业内有一本刊物很受认可,叫《当代电影》,这是我们专业领域最‘核心’的刊物了。但是在我们大学,这本刊物不在核心目录中。如果学校的核心刊物目录没有收录我专业相关刊物,就意味着我可能这辈子都发不出学校认定的权威文章,这对于我们学术晋升来说影响很大。”张斌告诉记者,“有时候我会看到评论,说一次次职称改革教师不知足,一步步减负还有意见。事实上,不是我们不努力,我们往往被一个目录、一个名单缚住手脚,‘一刀切’现象仍然存在。”张斌并不是个例。江苏某一本院校副教授白伟这样评价:“这就是评价体系不兼容,学校总是希望用一把尺子‘测量’所有教师,因为这是最方便的。”白伟说,此前他曾是公共课教师,是“教学岗”,目前转为高校的“行政岗”。“行政岗也需要评职称,会比教学岗、科研岗的标准再低一些,但是也需要发表论文。而且,我们发表的论文不能是相关行政领域的,因为高校行政方面没有核心期刊,我们同事只能发表一些工作中用不上的所谓学术论文,才能达到评职称的标准。”匿名评审、同行评议,他们希望有这些改变采访中,大家也都表示,近年来情况正在好转,教学的砝码在不断加重。“教学和科研并不冲突,但是一些实践性强的学科申请科研项目往往有一些困难。”李昕说。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们学校做出了一项改革,“比如实践类较强的专业,纯教授理论的老师无法授课。按照以往的规定,只有副教授才有资格申报硕士导师,今年暑假学校出台政策,破格允许我们这些只有讲师资格的人,也可以申报硕士导师。对我来说,这项改革就挺好的,有了硕士生导师的资格,我们受到了肯定,在待遇上,工资水平上也相差无几。”李昕告诉记者,这让她不再纠结,安心从教。“可能是专业原因,我们有很多资深老师只是讲师,有一些年龄还比我大,但是实践类强的硕士生只有我们能教。这个政策如果顺利出台,我们就看到希望。”张斌兴奋的是,在学期末学校的教学评选中,他成为了“学生心中满分老师”,整个学院只有两名老师入选,他很骄傲,这也将加入到他的“正高”评定的分数中。“在讲台上耕耘、在科研上斩获,双倍努力,得到的是双份惊喜。作为高校教师来说,在讲台上得到的成就感是最多的,毕竟,作育英才是我们的首要责任。”采访的最后,他们谈到了自己的希望。白伟希望,学校的相关配套措施能尽早落实。“7月份的《意见》出台后,教师们都很高兴,学校党委也发文了,但是到了科研处,他们一句话‘需要调研’,就‘挂’起来了,今年依旧按照去年的老政策来。我们希望,好政策尽快落实好。”林海希望,论文发表的时间限制能适当放宽。“不少教师都是卡在时间上,核心期刊发表有周期,但是有的学校评职称只认可一年内的成果,放宽条件将激发更多创造力。”他还希望,匿名评审能成为现实。“目前的情况大多是‘自己评自己’,有资格的评委就那些,名单怎样大家基本都猜得到,这让‘人情票’有存在的空间。”张斌希望,“同行评议”能尽快推广。不少专业‘一刀切’现象还很严重,凭职称不是看科研教学成果,而是像卡尺一样‘量’核心期刊数量,这不利于青年教师成长。实际上,我们在硕士、博士论文的评定中,都用过‘同行评议’的做法,效果很好。我们希望,这一政策尽快在职称评审中落实。”(本报记者 姚晓丹 文中受访者均为化名)

祸及止虫

重教学强科研不矛盾

编者按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教学和科研似乎始终存在矛盾:“对立说”将二者割裂甚至对立起来讨论孰轻孰重;“良心说”把教学和科研分别归于道德和学术层面评价,把科研对教学的促进归于自发自觉;“重奖说”注重增加人财物投入,忽视职业素养、管理效能及资源转化的作用。“破五唯”的号角已然吹响,教学、科研究竟该如何平衡、“共处”才能轻装上阵、焕发生机,最终形成合力?沈阳农业大学园艺学院蔬菜学专业的研究生在查看水培番茄的生长情况。新华社发安徽农业大学江淮分水岭综合试验站动物综合实验室。新华社发湖州市现代农业技术学校实验室。何伟卫摄/光明图片中南科技财经管理学校汽修专业举行的“工匠杯”汽修技能比赛。李杰摄/光明图片1、一流大学无不以培养一流人才而著称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何以可能,何以可为?从中国高等教育现阶段使命维度看,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两个“大局”的背景下,各国综合国力竞争和中美博弈的制胜因素无不归结为科技和人才的终极较量。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创新第一驱动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必须以更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投入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提升引领力、塑造力,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从一流大学建设规律维度看,一流大学无不以培养一流人才而著称。教学是大学立校之本,无教学不大学,教学是办学事业的根基;科研是强校之路,无科研不引领,科研是引领创新发展的方向。重视教学、做强科研,研究型大学才能创建世界一流。从人才培养规律维度看,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要遵循人才成长客观规律。新知识既非凭空产生,也非一成不变,而是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将学生科研能力培养贯穿于研究型大学教学,既是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推动理论创新的客观需要,也是高校知识传承与知识创新的内在要求。“重教学”以固其本,“强科研”以成其高,在二者共同作用下,才能使学生夯实知识根基,掌握创新方法,涵养创新精神,塑造科研品质,为其成长成才奠定坚实基础。2、“重教学 强科研”不仅必要而且可能新时期以来,高校教学和科研均呈现出新特点。教学由以“教师、教室、教材”为中心到以“学生发展、学生学习、学习效果”为中心,科研“在高度分化的基础上呈现高度综合的发展趋势”。这些变化使得教学与科研协同发展、相互促进的需要日益迫切。教学学术的发展、信息技术革命的深化以及产教融合的推进,使“重教学 强科研”不仅必要,而且可能。教学学术发展为两者融合提供了理论依据。学术包括“发现的学术、综合的学术、应用的学术和教学的学术”,然而实践中,教学学术长期被弱化,由教师个人道德自律或是依靠政策倾斜刺激促进教学,实则都忽视了教学本身的科学性。教学学术研究师生互动和智慧生成的规律,在教学相长中促进了学术的深化;教学学术充分肯定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教学方法等所具的学术价值,其对规律的探寻与科研具有同向性、融通性;教学学术呼唤打破“教学孤岛”,学术成果能够被他人使用和发展,对于教师团队建设有积极促进作用,而团队亦是科研发展的前提。教学学术使教学和科研得以在同一个坐标系中衡量评价,也使得二者互相促进、有效转化成为可能。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两者融合创造条件支撑。信息技术对高等教育业态产生了巨大影响,尤其新冠肺炎疫情以来,客观上促进了前所未有的教育教学信息化普及。“智能学习”“交互式学习”“项目式学习”成为教育新常态,师生由单向传授变为共同探索的学习共同体。可以预见,随着5G技术、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教育教学将逐渐由基础设施的智能化向信息技术引领内在赋能转变。从“如何教会知识”到“如何教会学习”,更加注重认知技能和研究能力的提升;网络海量资源使“人人为师 相互学习”不再困难;从结果性评价到过程性评价,通过教育数据采集分析为学生定制和优化学习方案;跨媒体智能技术为学生了解、研究和解决复杂问题能力提供远程场景、虚拟场景等。可谓时时处处教中有研、研不离教,教学与科研的融合由此更加紧密。产学研的深化为两者融合搭建平台基础。产学研合作是研究型大学的特色和优势,有利于高校密切与外界联系,有利于高校学科专业、师资队伍和实践基地建设,有利于科研可持续发展。《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的实施,把产教融合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和改革举措,也为高等教育领域深化校企协同育人、科研联合攻关提供了新契机。3、“重教学 强科研”要迈过三道坎儿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重点是以科研实践带动教学活动优化、提质、升级,实现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难点是管理者和教师的观念转变,并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改革教师评价机制,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评价机制是指挥棒,必须坚持激励和约束相结合、治标与治本同推进、自律与他律相统一,建设与学校办学目标、办学实际相适应的评价体系。做到“软”“硬”兼施,对教学的“软指标”做到“硬考核”,对科研的“硬指标”强化“软考核”。对于研究型大学而言,要以转变观念为前提,从职业责任入手强化教学职责,辅之以奖励,真正树立人才持续研究和学术成果长期积累的政策导向,引导学者回归学术研究本质,涵养风清气正的学术环境,实现厚积薄发并形成良性循环。做到“破”“立”结合,在破除“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评价体系的同时,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新评价体系。加强分类管理、分类评价,完善适合不同类型教师发展的学术评价体系,让各类教师的创造性充分发挥和涌流。做到“上”“下”统筹,在各个层面共同发力。学校要改革体制机制,健全制度供给,建立科研上水平、教学提质量、科研促教学的工作机制和激励机制,明确政策导向;学院要创新实践路径,不断完善岗位聘任考核办法,不断提升学科和专业建设水平;教师要转变观念、改进方法、遵循规律,在潜心学术研究的同时,紧跟教育教学发展趋势提升从教能力。建立科研反哺教学评价支撑体系,改革教师团队建设模式。以推进国家一流学科建设为契机,推进教学团队、学科团队和科研团队一体化建设,促进三者有机融合。建立科研反哺教学评价支撑体系,规范教科融合评价制度,注重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内容,推动科研平台向本科生开放,设立专门教改项目、专项资金鼓励优秀科研成果进教材、进课堂。创新团队管理模式,提升团队协同作战能力。深化产教融合,改革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牢牢把握当前产教融合改革历史机遇,推进产学研一体化。以提升人才培养对产业升级的贡献率为导向,充分发挥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主渠道和经济与社会发展动力源的作用,将学校自身发展融入区域经济、产业行业发展当中,集成双方优势资源育人并及时进行科技成果转化。牢牢把握培养一流人才这一核心任务,推进本硕博一体化贯通培养,选拔优秀的有学术潜质的本科生,打通本科和博士研究生培养阶段,让本科生早进实验室、早入课题组、早接触大项目,激发科研兴趣,夯实学术基础,同时通过构建模块化、递进式一体化课程体系,使其在高水平教学、学科、科研平台、企业实践基地支持下成长为优秀的拔尖创新型人才。目前,不少高水平大学已经在本硕博贯通式培养上展开了积极实践,通过优质平台资源集成与转化,促进了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统一,促进了创新型人才培养向高纬度跃升。(作者:张来斌,系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