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推动科技自立自强,西电召开2021年科研工作会怵然为戒

推动科技自立自强,西电召开2021年科研工作会

3月19日下午,学校在南校区办公楼602会议室召开2021年科研工作会议,总结“十三五”和2020年科研工作,安排部署2021年重点科研工作和介绍“十四五”科研工作总体思路。校长助理、科学研究院院长张进成参加会议并讲话,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张毅主持会议。科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蔡固顺总结了2020年和“十三五”期间学校科研工作成效,深入分析了当前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挑战,提出了2021年学校“科技创新5134计划”,着力从“强基础、建高峰、求突破、重服务、优氛围”五个方面推进工作,重点做好“十四五”科研专项规划,开展“基础研究能力提升行动”“科技成果转化拓展行动”“科研平台实体化行动” 三项行动,确保重大项目、基地平台、科研经费、科技奖励四项核心指标实现稳步增长,细化成十五条推进举措,进一步优化和完善科技创新体系,矢志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国家队核心成员。会上,电子工程学院副院长丁金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沈玉龙、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柴建、数学与统计学院副院长吴事良、先进材料与纳米科技学院副院长杨丽和人工智能学院副院长董伟生作专题报告,分别就国家重大项目、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地方社会发展、理工交叉协同攻关、科研工作组织规划和基金项目申报等进行了经验交流分享。张进成对一年来学校科研工作取得的突出成绩和全体科研人员付出的艰辛努力给予充分肯定,并向各科研单位、广大科研工作者和各职能部门为学校科研事业发展做出的贡献表示由衷感谢。他指出,十九届五中全会将创新和科技自立自强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着力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和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成为“十四五”和未来十五年的核心任务。西电作为电子信息领域优势单位,一定要在实现我国电子信息领域科技自立自强的过程中发挥更大更关键作用。针对2021年推进学校科研工作更上新台阶,他强调要重点做好五个方面工作:一是持续加强 “有组织科研”,坚持战略导向和问题导向开展科研技术攻关,坚持积极谋划和细致服务加强科研管理;二是深入抓好“五大”,以重大项目为牵引,带动“五大”成果的高效高质量产出;三是继续推进“抓学风,提质量”,破“五唯”,提高专利质量,推动科研“脱虚向实”,通过平台实体化,进一步做实科研团队、成果产出及科研服务;四是着力“聚焦主业、锻长板、补短板”,完善学校科技创新体系和提升创新能力,擦亮做强学科特色,奋力作为创造新贡献;五是进一步加强科研文化建设,传承西电“红色基因”,弘扬西电科技工作者为国奉献、勇争上游的家国情怀和爱国精神。张进成强调,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全校上下进一步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凝聚力量、推动落实,优化和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形成更多学校科技“拳头产品”和标志性成果,在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国家队中发挥更大作用,全面助力学校双一流建设,以优异成绩献礼党的百年华诞和建校90周年。各学院、研究院科研副院长、各级科研平台负责人、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部分科研团队和教师代表、科研院全体工作人员约100人,通过现场和线上不同形式参加了会议。(来源:西电新闻网)

露西娅

2021,科研工作新起航

3月25日上午学校在文华楼西区一层报告厅召开2021年科研年度工作会议会议对2020年学校科研工作进行了回顾总结对学校“十四五”期间的科研工作特别是2021年的科研工作作出了部署国家民委教科司司长田联刚,北京社科联副主席李翠玲,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管委会副主任张玮,校党委副书记、校长郭广生,副书记邹吉忠、副校长麻国庆、总会计师张艳丽出席会议。会议由我校副校长再帕尔·阿不力孜主持。田联刚在讲话中指出,此次科研工作会的召开,凸显学校对科研工作的重视、对科研创新的信心、对科研成果的期待。当前,要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高起点、高要求、高标准为引领,立足科技前沿,提高学校科研创新能力,助力学校“双一流”建设。郭广生围绕“深入贯彻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全力推动学校科研工作高质量发展”主题,对学校“十四五”期间的科研工作,特别是2021年的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深入贯彻落实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民族工作和教育的重要论述,切实增强做好科技创新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要聚焦重点、强化特色,全力推动学校科研工作高质量发展,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领域取得重大原始创新成果,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要进一步深化科研工作体制机制改革,充分调动教师参与科研工作的积极性;要加强领导、强化责任,加强学风建设,防范意识形态风险,全面营造良好的科研工作氛围。麻国庆做了2020年度学校科研工作报告并部署2021年科研工作任务。科研活动蓬勃开展,重大成果不断涌现,繁荣了人文社科事业。学校将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培育高端项目、加强社团管理、推进科研信息系统建设等,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科研处处长黄锐介绍了学校科研工作相关情况。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院长钟进文、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书记张严、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杨菊华、经济学院副教授吴本健等四位学院领导和教师代表进行了交流发言。会上,田联刚、郭广生为“国家民委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和“国家民委重点实验室”授牌;对获得“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和“北京市第十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的项目进行了表彰。全校相关职能部门、各学院和平台负责人、项目代表参加了现场会议,其他教师和科研人员参加了线上会议。内容来源于中央民族大学科研处出品︱党委宣传部融媒体中心统稿︱马丹妮摄影︱马丹妮封面︱李芊慧排版︱林漪蓁责编︱马丹妮主编︱李红亮

四时殊气

学习传达有关会议精神 为“十四五”科研工作开好局

3月2日,市农科院举行2021年第三次中心组学习和全院干部职工学习大会,集中一天时间传达学习落实近期市上有关会议精神。 会议重点学习了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阮家军在2021年市直农业系统党的建设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及市农业农村局2021年党建工作安排和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要求,对全院党建及党风廉政建设进行安排。市农科院院长张百忍就全市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有关乡村振兴和推进农业现代化等方面的学习内容进行了重点解读。 市农科院副院长周高新组织学习了鲁琦副市长在全市农口重点工作落实电视电话会上的讲话,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阮家军在全市农业农村局长会议和市直农业系统党的建设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副局长汪成安在全市农业农村信息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市纪委监委派驻市扶贫局纪检监察组朱荣军在市直农业系统党的建设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等。 会议要求全体干部职工要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明确科研目标任务,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现代化主线,强化秦巴山区农作物种质资源调查收集、评价和利用,加快水稻、玉米、马铃薯、魔芋、茶叶等新品种选育,聚力集成示范推广一批适合秦巴山区不同区域的种植模式和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加大魔芋、茶叶和富硒食品加工技术研究和新产品研发,深入推进科研成果和技术在农业经营主体中转化落地见效,为“十四五”科研工作开好局、起好步。 【来源: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毒中毒

上海交大的这场国际科研“云会议”相隔11000公里

图说:一场相距11000多公里的国际科研合作“云会议”在上海交大召开 来源/上海交大提供昨晚21时,4位专家坐在上海交通大学的一间会议室里,正参加着一场相距11000多公里的国际科研合作会议,这场特别的国际科研合作“云会议”是交大首个在此次疫情防控期间召开的跨国学术研讨会。就在几分钟前,先后有来自10个地点的IP通过ZOOM网络会议系统呼入会议室,横跨中国上海、武汉和美国底特律、亚特兰大四城。上海交通大学、密西根大学、埃默里大学的科研人员通过视频会议探讨“新冠疫情对师生及医护人群的情绪影响及心理支持体系建设”研究。这次意义特殊的国际会议,缘起于2016年三方的合作。当时,在精神健康领域研究成果颇丰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副院长王振教授作为项目负责人,与上海交通大学科研院副院长李卫东教授共同成功申请到由上海交通大学、美国密西根大学设立的联合研究基金,与密西根大学的Srijan Sen教授、Margit Burmeister教授就“住院医师心理健康研究”项目开展为期2年的跨国研究。因为合作成效显著,双方科研人员在项目结题后,继续保持科学研究的连线,开展相关领域的研究攻关。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让原本的学术活动取消,原本可以面对面探讨的国内外专家也身处三地。疫情牵动着全球科研人员的心,科研在当前形势下愈发重要。于是一场国际科研合作“云会议”就此展开。在线会议上,正在武汉抗击疫情第一线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王振教授介绍了“抗疫前线”医护人员、病人及当地工作人员心理状况和心理干预工作的开展情况。美国密西根大学Margit Burmeister教授与Joan Zhao研究员介绍了密西根-交大国合项目论文投稿情况。上海交通大学李卫东教授向合作伙伴们介绍了“新冠疫情对师生及医护人群的情绪影响及心理支持体系建设”的合作设想,并就合作目标、计划分工、实施步骤、困难及解决办法等进行探讨。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毛军发院士也连线此次会议,他强调,隔离不隔研,科研不断线,抗疫无国界,希望能够积极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新民晚报记者 易蓉 通讯员 皎轩

缩手缩脚

西安财经大学召开2021年度科研工作推进会

3月12日,西安财经大学2021年度科研工作推进会召开。各学院(部)科研副院长及科研秘书、科研(科普)基地主任及秘书、科研处全体成员参加了会议。会议由该校副校长吴旺延主持。该校科研处处长宁泽逵首先汇报了学校2020年度科研工作完成情况,结合学校《2021年党政工作要点》中的科研工作任务,对2021年学校科研工作计划做了总体安排。科研处副处长王晓红、宋长青分别就高质量科研成果产出、科研基地建设、科研成果报奖、科研成果转移转化及科研项目申报等工作做了详细说明。最后,吴旺延做总结讲话。他指出,一要高度重视科研工作。科研创新是高校的生命线,高校要保证教育教学提质增效,社会影响力持续提升,综合办学能力不断增强,离不开源源不断的高质量科研创新活动与成果。全校教师都要高度重视科研工作,各部门务必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从事科研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二要提前做好统筹规划。各部门、各科研基地要认真思考,精准识别教师科研特质,深度挖掘教师科研潜能,做好做细科研服务,科研目标任务责任到人,确保各项科研工作全面完成;三要加强科研制度创新。要与时俱进地推动科研服务管理制度创新,根据部门实际做优实施细则,持续释放制度红利,推动学校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大幅攀升;四要加强团结、做好协作,充分发挥学术团队示范引领作用。各部门要为从事科研创新的教师做好服务工作,构建与教师定期沟通科研进展的工作机制,及时为教师解决遇到的难题;学术团队要以新时代学校事业发展战略部署为导向,进一步梳理发展方向与建设目标,坚定信心,主动谋划,有所作为,在科研创新活动中发挥更强引领作用。(通讯员:西安财经大学吴婉婷 耿戈)

花宫

回顾科技创新大会:一场会议的三大看点

上周一,武汉市召开科技创新大会。部分在汉两院院士、专家参加,会上发布了武汉科技创新十大行动等,显示了这场大会的规格之隆重、内容之“硬核”。两天后,在武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建设现场,一人多高的大型设备,华为的服务器集群阿特拉斯(Atlas)900,正在加紧安装。(Atlas)900算力相当于5万台计算机,代表了当今全球算力的巅峰。到6月底,武汉人工智能计算业务将正式上线并投入运营。武汉把科技创新摆在全局核心位置,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城市主导战略,努力在科技创新上拔得头筹、快人一步、棋高一着,全力塑造武汉在全国科技创新版图中的领先地位,坚决扛起科技自立自强的责任使命。大会怎么开:科创大会本身就有创新推动“关键变量”成为“最大增量”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不同于以往的大会,这次科技创新大会,本身也有创新——成立新机构,如加快组建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探索成立联系服务高校院所的专职机构;成立创新产品推广办公室。提出新观念,如提出树立“大人才观”,凡是在江城大地上的人才,都是武汉的人才。实施新行动,如科技创新十大行动;公布首批“卡脖子”技术攻关,面向全球“揭榜挂帅”;实施武汉英才“拔节行动”“学子留汉工程”“院士专家引领十大高端产业发展行动计划”等。不仅是号召,还有实招、硬招;不仅有顶层设计,还有具体措施,画出武汉科技创新“路线图”;不仅有方向感,也有问题意识。对“卡脖子”技术的攻坚克难成为武汉科技创新重点方向之一。这次大会上,总金额1.35亿元的首批市级科技重大专项“揭榜挂帅”项目榜单发布。此次榜单聚焦产业发展的痛点和难点,推动关键技术环节自主可控。作为科教资源富集的城市,武汉面向全社会“揭榜挂帅”,英雄不问出处,谁能干谁来干,这座城市矢志推动科技创新的胸怀、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诚意、矢志贡献科技自立自强的担当,可见一斑。发布榜单只是一个起步,在此基础上,武汉还将邀约“全球大脑”,共谋武汉创新发展的智慧方案。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不高,是武汉科技创新面临的短板弱项。市委主要领导指出,“推进成果转化,我们也要有英雄之胆!”这次大会提出要强化名校名企名城合作,探索成立联系服务高校院所的专职机构,构筑“基础研究—技术创新—产业化”协同发展格局;要大力发展新型研发机构,设立产业发展基金;要充分发挥金融催化作用,为创业者和投资人牵线搭桥……武汉要在知音故里,续写高山流水佳话。展望武汉未来,创造奇迹,还是要靠科技创新。武汉正推动科技创新“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座位怎么坐:院士专家在主席台就座以风云际会助推发展的风生水起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驱动的实质是人才驱动。科技创新大会,科技创新人才怎么坐?武汉尊崇人才、敬重人才、爱惜人才,体现在大会的座位安排和特别仪式上:院士、专家走红毯,在主席台就座,专业人才坐前排,接受这座城市的礼遇。人才是会场主角,同样,也是城市发展主角。武汉人才资源丰富、科教实力雄厚,拥有92所高校、101家科研院所、73名在汉院士、130万名在校大学生。这是武汉最宝贵的财富,也是武汉科技创新的底气。市委主要领导在大会上,有一段总结武汉“五个一批”的话,提神、提气、给力:“一批‘国之重器’凝聚武汉贡献、一批‘国宝级’科学家成为武汉骄傲、一批‘国字号’创新平台加速推进、一批‘国家级’基地带动高新技术产业崛起、一批‘全国领先’科技成果彰显疫后重振力量”。这些武汉骄傲,都离不开院士、专家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心血、智慧和汗水,人才是最值得追的“星”。厚植惟楚有材的底气,武汉提出“以人才的风云际会助推发展的风生水起”,用心打造“近者悦远者来”的强大磁场,奋力建设新时代人才活力之城。武汉将实施英才“拔节行动”“学子留汉工程”“院士专家引领十大高端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力争到2025年,新引进50名左右战略科技人才、1000名左右产业领军人才,吸引大学生留汉就业创业不少于150万人。这是未来一个时期武汉人才事业发展的新目标。值得注意的是,对怎样留住人才,武汉下定了决心,按照“比肩国际、全国最优”的要求,围绕“人才链”完善“服务链”,在安居保障、融资对接、解决家庭困难等方面着手,武汉服务人才显得更有“人情味”,让更多人才愿意来、留得住、干得好。事情怎么干:把创新深深镌刻在城市首页为科技自立自强作出武汉贡献推进科技创新,不为一事谋、一时谋,而是为全局计、为长远计,是系统工程、非凡之事。武汉科技创新不仅是为了自身发展,更是为了国家发展,只有把创新深深镌刻在城市首页,才能更好为国家科技自立自强作出武汉贡献。这次大会发布了武汉科技创新十大行动,公布首批“卡脖子”技术攻关“揭榜挂帅”项目榜单,5个湖北实验室牵头组建单位与落地区签订合作共建协议,院士引领十大高端产业部分项目现场签约。“十大行动”为未来五年武汉科技创新工作指明十个主攻方向,不仅描绘了美好蓝图,更有实实在在的行动举措。未来,政府、高校、企业会有更多联动,创新氛围会更加浓厚,为吸引创新人才、企业扎根武汉,创造更优渥的土壤。近些年,武汉将科技创新作为重中之重强力推进,举全市之力,集全市之智,促进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在科技创新的路上,武汉一步不停歇,争分夺秒。以大会为节点,往前看,我市举行的2021年一季度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活动,东湖科学城起步区一期、九峰山实验室等争创国家科技创新中心的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涵盖其中。东湖开发区东湖科学城起步区一期项目,主要建设武汉光源、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科创中心、科学社区等项目,该项目开工标志着东湖科学城正式全面启动建设;往后看,大会第二天,我市即发布《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提能工作实施方案》《大力推进产业转型提升工作实施方案》等,明确了科技创新提能、产业转型提升等落地工作的施工图、路线图。建设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如何全力以赴,打造“五个中心”、建设现代化大武汉用什么作为坚实支撑,怎样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武汉用科技创新的实际行动作答。

小椋

安徽工业大学召开2021年春季学期科研工作会议

4月1日下午,安徽工业大学在佳山校区会议中心召开了2021年春季学期科研工作会议。副校长水恒福出席会议,各学院院长、科研副院长,工程研究院、省部级科研机构负责人以及科研处全体人员参加了会议。水恒福就做好学校2021年科研工作提出了三点要求,要紧盯科研数据,抓住重点工作,力争完成国家基金获准量、到位经费和专利转化等关键指标,全面提升安徽工业大学科研水平;要紧盯科研短板,根据学科发展需要,发挥团队作用,提前谋划思路举措,补齐短板弱项;要紧盯科研目标,研判科研形势,加强学术交流,瞄准战略需求,提升科研能力,实现科研反哺教学,促进立德树人。水恒福指出,2021年度科研形势严峻,碳达峰和碳减排对我们以冶金为科研特色的高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学院要以任务目标为导向,要面向国家产业发展战略需求、面向地方经济发展主战场、面向科技前沿,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加大科研攻关力度;要结合本单位的特点开创科研工作新局面,培育新的科研增长点,为科研事业发展注入新动能,圆满完成本年度科研目标。科研处负责人介绍了学校第一季度科研到位经费、发明专利、科研成果报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社科类项目申报以及2021年度科研任务指标分配方案。冶金减排与资源综合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负责人分别介绍了科研平台建设经验、学院科研工作成效和特色做法。(撰稿:魏伟 摄影:魏伟)

明星梦

首都师范大学召开新学期文科科研工作会议

3月17日,首都师范大学召开新学期文科科研工作会议。该校主管科研工作副校长雷兴山出席会议并讲话。各文科院(系)、单位的科研副院长(主任)、科研秘书及社科处全体工作人员参加会议。会议由社科处副处长李学文主持。社科处处长赵新峰强调,学校科研工作要紧密围绕“十四五”期间科研重大成果培育战略需要,以重大项目培育、高水平成果产出为重点,进一步拓展科研发展渠道,充分发挥学校在哲学社会科学多学科领域的综合优势。他指出,要从加强意识形态管理、立足“两个一百年”深化课题研究、坚持“四个统一”做好项目库建设三方面做好本学期的重点工作。同时,他还针对学校科研项目申报实际,结合自身项目申报,以及作为评审专家的双重身份,对项目申报进行指导和经验分享。雷兴山指出,学校要立足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学校定位,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综合优势,着力在四个方面“下功夫”,高质量地推进学校科研工作:在政治理论学习上下功夫,针对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提升服务国家重大战略能力;在制定院系“十四五”科研规划上下功夫,围绕国家、地方和学校的战略规划做好顶层设计;在落实学校重大成果产出和重大项目培育战略上下功夫,聚焦学科前沿,寻求发展突破口,同时,注重青年教师的培育工作;在寻求新的学术增长点上下功夫,破除院系、学科、教研室壁垒,整合资源,组建交叉融合的科研创新团队。最后,他要求全体科研工作人员充分发扬为学为师、求实求新的精神,用心用情做好科研管理和服务工作,以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的可持续发展有效助力学校“双一流”建设。(通讯员:首都师范大学刘丁鑫)

悒悒不乐

渤海大学召开新学期科研工作会议

3月25日,渤海大学召开新学期科研工作会议。该校党委常委、副校长方鸿志出席会议并讲话。科技处全体工作人员及各学院科研院长、负责科研工作的教学干事参加会议。会上,方鸿志从加强学习、狠抓落实、凝练特色、热情服务等四个方面与科研工作人员进行了交流。她希望大家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加强政治理论和科研政策学习,创新工作方法,加强联合,凝聚力量,调动广大教师的科研工作热情,为老师们提供更加热情周到的服务,推动学校科研工作再上新台阶。该校科技处处长刘贺部署了2021年科研工作七项重点任务和近期将要推进的重点工作,副处长张博总结了2020年科研工作取得的成绩,并对学期初重要科研项目的申报情况进行了通报和纵向比较分析。会议期间,参会人员还就科研奖励政策、平台建设、项目申报等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讨论。(通讯员:渤海大学白云飞)

日常

科普科研促发展 凝心聚力迎评估

为迎接黄冈大别山世界地质公园再评估验收,按照市委“三抓”的要求,黄冈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克服重重困难,用活“科普”法宝,建好科研平台,推进科普与业务融合,全力做好迎评工作。一是抓紧时间有序推进科普活动。2月份以来,依托黄冈大别山地质博物馆珍贵馆藏资源,开展了地质公园线上科普讲座,从地质、地理、动植物、人文等多角度解读黄冈大别山世界地质公园。该活动在抖音平台和一直播平台同步直播,直播平台实时在线人数高达 60 余万,其中一直播平台实时在线人数排名一度高居全平台第 2 名,双平台累计点赞 2 万余次,24 小时内累计观看达 350 余万人次。此外,已在微信公众号定期推送科普文章40余篇,赴英山参加地质研学活动一次,同时建立抖音科普,面向海内外游客和社会各界人士征集关于黄冈大别山世界地质公园抖音短视频作品,有力地推动了社会大众对黄冈大别山世界地质公园的认知。聘请中国地质大学李江风教授指导编写讲解词,加强讲解人员培训;协助拍摄制作《远方的家》、《巍巍大别山》等专题片,编辑出版《边游边学》、《边看边想》等科普丛书,进一步丰富了科普宣教内容。依托博物馆、科普基地等设施资源,以大众需求为导向,编写了适合儿童青少年读物,增强了科普趣味性及互动性,地质遗迹科普解说牌内容通过卡通文字结合通俗易懂不失科学性,寓教于乐,激发大众兴趣。下一步,将开展“黄冈大别山世界地质公园主题”演讲比赛,对接黄冈市教育局等单位开展主题科普研学活动,丰富本地区中小学地质科普教育活动。二是抓早机遇建科研平台。目前,作为全国唯一一个拥有监测站科研平台的地质公园,监测站的建立更像是一块鲜艳的名片,在国内地质公园中独具特色。监测站主要用于监测黄冈大别山的空气质量、水质、地质遗迹点、地质灾害,为地质研究人员提供科研平台,它不仅有利于保护大别山自然环境和地质遗迹点,还便于开展大别山地质科普科研工作,有利于黄冈地区可持续发展。监测站的建立不仅为黄冈大别山世界地质公园再评估增添了一个加分项,还将进一步加快大别山地质科研工作的发展。三是抓实主体融业务。将科普与业务深度融合,既传播了地质相关知识,也营造了良好科学氛围。依托黄冈大别山地质博物馆科普平台,积极与其他单位合作,开展科普与党建结合的支部主题活动,2020年10月开馆以来陆续接待黄州区政府、黄冈开发区管委会等单位200余人次,将科普与党建工作相结合,丰富了党建知识的学习形式,提高了党员干部的科学素养,广受好评。在再评估业务工作方面,围绕责任分解表,主动对接需要提供资料的责任单位,加强管理。2021年开年以来,多次组织地质公园再评估推进工作会等会议,多次派专人赴县市调研,完成科普博物馆、地质之家、视频监控、标识标牌等现状调查并进行整改,有力保障园区内设备良好运行。围绕“三抓”的同时,黄冈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不断深化科普战略合作,与中国地质博物馆联合举办地质标本精品展,与中国地质大学、黄冈师范学院、湖北师范大学等院校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先后与镜泊湖世界地质公园、石林世界地质公园、韩国青松世界地质公园等签订姊妹公园协议,与脚爬客(武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开展线上科普活动,主动开展科普进学校、进社区、进家庭活动,广泛组织科普志愿者训练营活动。黄冈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将以饱满的工作热情、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迎接再评估验收。【来源:黄冈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wccm.sina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