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走进康宝莱,领略雄厚的科研力量完完全全

走进康宝莱,领略雄厚的科研力量

科研实力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不仅是自身生存壮大的重要基石,也是外界对其衡量评价的主要标准。而全球知名营养品牌康宝莱卓越产品品质的背后,更是离不开强大科研实力的支持,不仅提高了产品的质量,还带来更加健康的产品。在科技研发上,康宝莱投入了优秀的科研团队。据了解,康宝莱在全球拥有300多名杰出的科学家,其中超过50人拥有博士学位。这些科学家均为全球各专业研究协会和膳食协会的成员,包括美国营养学会、国际生命科学学会、美国药典、官方农业化学家协会和中国营养学会等。并且在国内,康宝莱也专门设立了研发中心,拥有研发管理、配方科学家、工艺科学家等科研人员10余人,能为健康产品带来全面的指导和开发。与此同时,为了加大科技研发支持保障的力度,康宝莱设立了14多家实验室用于质量保证、控制以及研发和测试。进一步做好科技研发的支撑、保障作用。在质量管理方面,康宝莱视产品品质为企业的生命,严控新品研发的每一环节,并加大研发力量,积极与美国总部和外部(包括各相关科研院所、研究机构和专家)协作,坚持自主创新,致力于开发出许多适合消费者口味、营养需求和保健功能需求的好产品。另外,在2018年6月,康宝莱长沙工厂凭借“特色植物功能性成分提取和精深加工技术”专项荣获了拥有国际化的科技含量的“金哑铃科技奖”。该奖项由国内保健协会市场工作委员会等机构举办,拥有重要影响力。这奖项既是对康宝莱技术研发创新能力的认可,也是对康宝莱工作的肯定,有效促进了行业发展。事实表明,科研实力和技术创新是康宝莱生存和发展的持久动力。庞大的科研投入,带给康宝莱的不仅是创新的活力,更多的是优质的产品。未来,康宝莱也将继续健康方面的研发和创新,致力于为大家提供更加健康的生活。

牧马人

院士之殇:如何看待武汉大学两年内失去三位化学院士?

引言两院院士作为我国科研工作者的最高荣誉,是科研人员孜孜以求的目标。在我国,两院院士每两年增选一次,每次增选不足百人,增选难度非常之大。由于竞争激烈,因此很多学者虽然科研成绩出色,但是由于各种原因遗憾落选。因此,每位院士都是优中选优,代表了研究领域的最高水平。武汉大学张俐娜院士两院院士作为学界的翘楚,在科研项目等评审工作中极具话语权,对于学术资源分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判断学校或学科的科研实力,院士数量成为非常重要的指标。在每次两院院士评选工作中,各所高校都是动用各种资源全力以赴。正因为此,两院院士成为稀缺资源,被所在高校视为珍宝。近年来,武汉大学化学学院却接连受到打击。2019年8月份,化学学院教授查全性和卓仁禧先后去世。紧接着,2020年该校唯一一名女院士,著名化学家张俐娜教授也因病离世。短短的两年时间里就先后失去三位院士,武大化院可谓是元气大伤。武汉大学校园一景作为武汉大学的创始院系,化学学科到底有多强?武汉大学办学历史悠久,前身可追溯至1893年成立的自强学堂,距今已经超过百年。学校自成立至今,期间屡经变迁数次更名。新中国成立后,学校也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经过数代武大人的辛勤耕耘,如今的武汉大学已经发展成为中部地区的招牌院校。此外,武汉大学校园环境优美,被称为我国最美的大学之一。武汉大学校园一景武汉大学实力强劲,化学学科更是久负盛名。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是我国建立最早的化学院系之一。前身可追溯到1893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建立的化学学堂 ,是武大的创始院系。1928年国立武汉大学成立后,著名化学家王星拱教授出任化学系首位系主任。在全国院系调整运动中,武汉大学被拆分得分崩离析。不过幸运的是,化学实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武大化学系自建立以来,大家云集。在这其中,著名化学家王星拱教授和曾昭抡院士就曾先后在此任教。经过多年的发展,武大化学实力强劲,其中分析化学更是引领全国。武汉大学校园一景2000年,原武汉大学等四所高校合并组建了新武汉大学。次年,四所高校的化学学科进行了合并重组,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应运而生。此后数年间,化学学院发展迅猛,并先后引进了雷爱文教授等青年才俊,暮气沉沉的化院重新获得了活力。在2017年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武汉大学化学学科获评A-。化学作为竞争最为激烈的学科之一,武汉大学能获此成绩难能可贵,实力之强可见一斑。高端教师频频出走,院士之殇让武大化学发展陷入低谷。在新武汉大学成立的初期,各项工作发展迅猛,被视为高校合并成功的典型代表。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尤其突出。在这期间,武大化院先后有多位教授获评杰青等国家级人才项目,张俐娜教授更是入选了中科院院士。此外,人才引进工作也是风生水起,引进了雷爱文,袁荃和邓鹤翔教授等多位青年才俊。武汉大学校园一景不过近年来,武大化院却陷入了人才流失的怪圈。在此期间,有数位国家杰青级别的教授选择出走他校。比如:杨楚罗教授出走深圳大学,庞代文教授出走南开大学,刘义教授加盟武汉科技大学等。这些教授都是年富力强的骨干教师,正处在出成果的高峰期。此外,青年才俊袁荃教授也出走湖大。他们的先后出走,使武大化院损失巨大。至于为何选择出走,坊间大多认为是学术竞争所致。在多位国家杰青出走的同时,武大化院更是经历了院士之殇。在2019年和2020年的两年时间里,武大化院查全性、卓仁禧和张俐娜三位院士竟然全部先后离世。短短的两年时间,一个学院失去三位院士,这在全国都是非常罕见的。对于武大而言,损失之大不言而喻。武汉大学校园一景经历人才流失之殇的武大化院,未来应该何去何从?院士作为学界翘楚,对于学科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武大的三位院士中,查全性教授是电化学领域的奠基人,卓仁禧教授是生物医学化学领域的奠基人,而张俐娜教授则是高分子化学领域的知名学者。武汉大学连续失去三位院士,化学学科实力下降已是在所难免,未来何去何从引人深思。尽管武汉大学化院暂时陷入发展低谷,但是重新崛起也只是时间问题。一方面武汉大学化学学院人才济济,多位骨干教师颇具实力。比如生物医学化学领域的张先正和周翔教授,事电化学领域的庄林教授以及合成化学领域的雷爱文教授等,是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假以时日,都会成为强有力的院士候选人。另一方面武汉大学化院历史悠久,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学术沉淀。在此情形之下,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化院就会重现辉煌。武汉大学校园一景结语武汉大学历史悠久,综合实力雄厚,在我国高教界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武大化院人才流失严重,三位院士全部先后离世,对于化学学科而言可谓损失惨重。不过,凭借着雄厚的人才储备和深厚的学科底蕴,相信不久武大化院就会再现辉煌!对此,你怎么看?祝愿武汉大学发展得越来越好!武汉大学校园一景

大白若辱

寒假科研不停!Nature+Science+Cell+......

寒假期间科研不停2021年2月国科大科研又有新进展!鉴定出中原地区迄今最早的化妆品和中国最早的男性化妆品并被Nature亮点报道应邀在Cell撰写“基因组编辑助力作物改良和未来农业”综述首次揭示激活态多巴胺受体配体选择性和G蛋白选择性的机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国科大2021年2月具体的科研动态和最新突破吧!科研动态概览揭示我国蚊媒正布尼亚病毒系列新发现01艾比湖病毒(Ebinur Lake Virus,EBIV)是2014年从新疆艾比湖地区的凶小库蚊中分离到的一株新的蚊媒病毒,然而目前尚缺乏针对该病毒的感染和传播风险的研究。国科大博士生导师、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生物安全大科学研究中心袁志明团队,国科大研究生导师、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生物安全大科学研究中心夏菡团队,与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新疆疾控中心发表了关于我国新发现蚊媒正布尼亚病毒-艾比湖病毒感染风险研究方面的最新论文。该论文完成了艾比湖病毒感染Balb/c小鼠的发病机理和宿主免疫应答研究。结果表明,小鼠对EBIV高度易感,甚至极低的感染剂量(1 PFU)也对小鼠致死。EBIV感染后,小鼠表现出体重减轻,轻度脑炎等临床症状,并在5-9天后死亡。团队在感染小鼠的周围组织和中枢神经系统中检测到病毒,且在肝脏、脾脏、胸腺和脑中均观察到明显的组织病理学变化。血液成分分析显示感染小鼠的白细胞、血小板减少,ALT、LDH-L和CK明显升高。此外,EBIV感染在小鼠的血清,脾脏和大脑中可引起明显的细胞因子变化。本研究提示了该病毒具有潜在感染人或动物的风险。今后仍需对该病毒的主要传播媒介和易感宿主进行进一步研究及长期动态监测。该研究成果Pathogenesis and immune response of Ebinur Lake Virus: A newly identified orthobunyavirus that exhibited strong virulence in mice2月1日在线发表于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国科大博士研究生赵路(培养单位:中科院武汉病毒所)、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深圳)副教授罗欢乐为第一作者,袁志明研究员、夏菡副研究员为通讯作者。在灰霾污染过程PM2.5中有机污染物的人体健康风险的研究方面取得进展02近期,国科大博士生导师、中科院城市环境研究所陈进生团队发表基于长三角地区(南京、上海和宁波)大气PM2.5中多环芳烃(PAHs)和硝基多环芳烃(NPAHs)的季节性观测研究论文,研究了不同PM2.5污染条件下PAHs和NPAHs的分布特征、主要来源及其人体的健康风险,相关成果有助于评估空气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危害。该论文研究发现,随着大气污染的加剧,PM2.5中4-环PAH和典型的NPAH(3-硝基联苯(3-NBP)和2-硝基荧蒽(2-NFLT))占比明显增加,可提高19-40%;2-NFLT与O3和NO2呈显著地正相关,表明大气氧化性增强促进了大气中NPAHs的二次生成。正矩阵因子模型(PMF)源解析结果表明,机动车尾气(44.9-48.7%),煤炭和生物质燃烧(27.6-36.0%)及天然气和油气挥发(15.3-27.5%)是大气PAHs的主要来源,而母体PAHs二次转化(39.8-53.8%)是NPAHs生成的重要途径。后向轨迹模型分析显示,华北地区的污染气团可导致长三角地区PM2.5中PAHs和NPAHs的浓度水平显著增加。与清洁天气相比,灰霾污染期间PAHs和NPAHs的BaP毒性当量浓度分别提高10-25倍和2-6倍;通过吸入暴露引起的PAHs终生癌症风险增量(ILCR)也表明,灰霾污染期间存在较高的人体健康风险,应考虑采取有效的污染物减排和人体防护措施。该研究成果Air pollution increases human health risks ofPM2.5-bound PAHs and nitro-PAHs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China近期在线发表于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国科大硕士生导师、中科院城市环境研究所洪有为副研究员为第一作者,陈进生研究员为通讯作者。研制出多功能MXene油墨应用于微型储能器件和自供电集成系统03近期,国科大博士生导师、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二维材料化学与能源应用研究组(508组)吴忠帅团队与国科大博士生导师、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太阳能研究部薄膜硅太阳电池研究组(DNL1606)刘生忠团队合作,开发出一种多功能的水系MXene丝网印刷油墨,高通量制备出可打印的高比能微型超级电容器和微型锂离子电池,同时构建出基于MXene的全柔性自供电压力传感系统。该团队设计并开发了一种多功能的水系可印刷MXene油墨,可同时作为高电容电极、灵敏的压力传感材料、高导电集流体、无金属连接线和导电粘合剂。所制备的微型超级电容器具有1.1F/cm2的高面积电容量,通过叠层印刷MXene油墨,100个串联的无金属集流体和连接线的微型超级电容器可以输出高达60V的电压。研究还发现印刷钛酸锂和磷酸铁锂与MXene复合油墨,可获得锂离子微型电池(MX-LIMBs),具有154μWh/cm2的高面积能量密度。此外,团队还借助多功能的MXene油墨实现了柔性太阳能电池、微型超级电容器/锂离子微型电池、MXene水凝胶压力传感器的无缝集成,构建了全柔性自供电压力传感集成系统。该集成系统对身体运动响应非常敏感,响应时间仅35毫秒。该多功能MXene油墨为构建可打印的自供电微系统开辟了新的途径。相关研究成果Multitasking MXene Inks Enable HighPerformance Printable Microelectrochemical Energy Storage Devices for AllFlexible SelfPowered Integrated Systems2月1日发表于Advanced Materials。Nature亮点报道国科大人文学院考古系出土器物残留物分析04国科大人文学院考古学与人类学系杨益民教授课题组领衔的研究成果The rise of the cosmetic instry in ancient China: Insights from a 2700yearold face cream2月1日在线发表于科技考古领域的国际著名期刊Archaeometr。2月9日,Nature以“The recipe for China’s oldest known face cream: beef fat and ground ‘moonmilk’”为题亮点(Highlights)报道。该项工作主要阐述了在陕西省渭南市澄城县刘家洼遗址芮国高等级男性墓葬的随葬微型铜罐中,鉴定出中原地区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化妆品,实证了中国早期化妆品产业的兴起。研究团队使用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能谱、碳氧同位素分析、气质联用分析、脂肪酸单体碳同位素分析等手段对微型铜罐内的残留物开展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无机成分主要为淡水环境中生成的一水碳酸钙。有机成分为反刍动物体脂,并结合当时北方地区的家养动物饲养策略,判断其可能为牛脂。此残留物由牛脂作为基质混合了一水碳酸钙颗粒,为美白化妆品,是目前中国最早的男性化妆品。构建肺全器官尺度亚细胞精度的数字化解剖方法05全面了解肺的复杂生理结构,对于深入探究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已有的成像方法无法同时兼顾全肺尺度的成像范围和探测肺泡所需的亚微米级分辨率。为了克服这一难题,研究团队采用显微光学切片断层成像系统(MOST),基于全肺尼氏染色,实现了小鼠肺的全结构、高内涵的呈现与解析。在此项研究中,研究团队构建了小鼠气管、各级支气管以及终末细支气管的结构,实现了肺泡区海绵状结构的可视化,为小鼠肺组织结构研究提供了更加精确的解剖学数据。同时,该方法还实现了肺内气管、动脉、静脉的同时表征,在三维水平观察到了动脉血管表面沿血流方向的内皮细胞伸长效应。在对肺精细结构进行解析的同时,科研人员进一步利用荧光标记的交联环糊精有机骨架材料(CL-CD-MOF)为模型吸入微粒,借助荧光-显微光学切片断层成像系统(f-MOST),首次在三维、原位、单颗粒水平上观察了CL-CD-MOF微粒在肺部的空间分布,获得了至今分辨率最高的吸入微粒全肺分布图,实现了吸入微粒在全肺分布测定方法学上的突破。相关研究成果2月8日在线发表于Advanced Science。国科大硕士毕业生、MOST平台工程师孙娴(培养单位:中科院上海药物所),华东理工大学和上海药物所联培博士研究生张小川为本研究第一作者。首次揭示激活态多巴胺受体配体选择性和G蛋白选择性的机理06自D1R基因被发现及克隆近30年来,其受体结构仍处于未知状态,极大地限制了人们对D1R配体识别和受体激活机制的理解,成为制约基于结构的靶向D1R受体药物研发的重要科学瓶颈。针对以上科学难题,国科大博士生导师、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徐华强课题组,联合美国匹兹堡大学张诚课题组、浙江大学医学院与浙江省良渚实验室张岩课题组以及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Bryan L. Roth课题组等,揭示了D1R和D2R配体结合口袋的拓扑结构特性、潜在的受体激活机制、配体激动剂选择性识别并激活D1R和D2R的分子机制、D1R的G蛋白偏好性激活决定因素以及D1R和D2R在G蛋白选择性差异上的结构基础等。研究团队通过解析选择性D1R激动剂以及非选择性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激活下D1R-Gs以及D2R-Gi复合物的结构,结合功能试验数据,阐释了D1R和D2R在配体选择性以及G蛋白选择性识别上的机制等重要的生物学问题,为开发以D1R和D2R为靶标的选择性药物以及更为安全的抗神经精神疾病类药物提供了重要的结构和理论基础。研究结果Structural insights into the human dopamine D1R and D2R receptor signaling complexes2月11日在线发表于Cell。发展用于制备高性能分层堆积有机太阳能电池的普适性方法07传统的本体异质结(BHJ)结构的有机太阳能电池中,给受体的随机相分离严重影响了薄膜的形貌,从而影响太阳能电池的效率和稳定性。近年来,将给受体逐层旋涂而制备成分层堆积结构的器件(SD器件)有利于控制每层薄膜的形貌,达到平衡的电荷传输,以及直接的传输通道,从而提升器件的稳定性和效率。然而,大多数该类方法都不具有普遍性,难以应用于所有的给受体体系,因此在商业化应用中存在局限性。近期,国科大黄辉教授团队与其合作者发展了一种普适性方法用于制备分层堆积结构的有机太阳能电池,并将其命名为环境友好型溶剂保护法(ESP)。该方法利用环境友好型溶剂作为给体和受体之间的保护层,从而制备高性能的垂直相分离结构的分层堆积器件。通过研究不同保护溶剂对给体薄膜的保护作用的差异,从而筛选出最优的保护溶剂,并对其机理进行深入研究。相关成果近期在线发表于能源与环境领域著名期刊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论文第一作者为国科大材料科学与光电技术学院2019级博士研究生魏亚男,通讯作者为国科大黄辉教授、Linkping University高峰教授和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丁黎明教授。应邀在Cell撰写“基因组编辑助力作物改良和未来农业”综述文章08国科大博士生导师、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高彩霞研究组致力于植物基因组编辑技术创新及作物分子设计育种应用的研究。2月12日,Cell在线发表了高彩霞研究员题为Genome Engineering for Crop Improvement and Future Agriculture的综述文章。文章总结了植物基因组编辑的流程,详细介绍了植物基因组编辑遗传修饰类型,包括删除、碱基替换、精准插入和删除、染色体重排。之后,介绍了基于基因组编辑的作物育种新策略及新的育种方法,重点描述了传统育种无法实现的基于基因组编辑的植物改良的最新进展。最后,提出了植物基因组编辑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展望。揭示AMPK促进DNA双链损伤修复的新机制09国科大博士生导师、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李佳研究员和臧奕研究员于2月16日共同在国际知名期刊Cell Reports上在线发表了题为AMPK-Mediated Phosphorylation on 53BP1 Promotes c-NHEJ的研究成果。该项研究首次深入阐明了AMPK促进DNA双链损伤修复的作用方式以及具体机制,发现了AMPK通过对新底物53BP1的磷酸化修饰促进c-NHEJ修复,从而维持基因组的稳定性。DNA双链断裂(DSB,DNA double-strand break)是所有DNA损伤类型中最为严重的损伤,能引起细胞凋亡与染色体结构变化。DNA双链断裂损伤修复(DSBR,DNA double-strand break repair)的调控与肿瘤发展、肿瘤化疗与耐受息息相关。在本项研究中,科研人员在此修复类型中对AMPK的生物学功能进行了进一步细致的考察。研究团队发现,在DSB发生时,AMPKα2催化亚基会被迅速招募到损伤位点,且AMPKα1/α2双催化亚基的敲除会引起DSB修复效率下降以及细胞电离辐射敏感性增高,进一步确证了AMPK参与DSBR。本研究不仅揭示了AMPK参与DNA损伤修复调控的新机制,并且丰富了AMPK的下游调控网络和53BP1的上游修饰调控,激励着科研团队进一步探索AMPK在能量代谢和DNA损伤修复之间的联系。国科大博士研究生江越菁、董莹(培养单位:中科院上海药物所)为本文的共同第一作者。联合对第一个X射线黑洞双星系统作出更精确测量10天鹅座X1是一个X射线双星系统,除了包含能够产生X射线源的致密星之外,还包含一个蓝巨星。自从这个系统在1964年被美国探空火箭首次发现以来,其中致密天体究竟是黑洞还是中子星的问题一直是高能天体物理研究领域的热点。北京时间2月19日凌晨,国际科学期刊Science(《科学》)和Astrophysical Journal(《天体物理学报》)的三篇文章联合发布了对历史上发现的第一个恒星级黑洞——天鹅座X1(Cygnus X-1)的最新精确测量结果。来自澳大利亚、美国和中国(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苟利军研究员牵头)的三个团队分别独立对黑洞的距离、质量、自旋及其演化做了最为精确的测量和限制,发现此系统包含了一个21倍太阳质量的黑洞,并且其自转速度极接近光速。这是迄今发现并确认的唯一一个黑洞质量超过20倍太阳质量且自转如此之快的X射线双星系统。国科大博士生导师、中科院国家天文台苟利军研究员,国科大博士研究生赵雪杉、硕士毕业生郑雪莹为Science论文合作者,并作为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在Astrophysical Journal发表系列中关于黑洞自转精确测量的文章。FAST望远镜捕获三例新的高色散快速射电暴11快速射电暴(Fast Radio Burst;FRB)是一种持续约千分之一秒的神秘宇宙射电信号。FRB宇宙学起源的确认至今不到5年,蕴含了推动天体物理研究的巨大潜力,是目前观测天文学领域主要的热点前沿。国科大博士生导师、中科院国家天文台李菂和朱炜玮团组,以及以牛晨辉博士为主的团队在FAST海量数据中搜寻出3例新的高色散快速射电暴。结合去年发表的FAST首例新FRB,这些发现预示了在FAST高灵敏度下每天可探测的FRB多达12万个,将有效扩展FRB样本的红移-亮度覆盖区域,揭示宇宙物质构成并约束FRB本征光度函数。相关研究成果已被ApJL(《美国天体物理杂志快报》)接收。国科大最新科研动态梳理就到这里啦新学期 新气象祝各位UCASer学习和科研顺利!我们下期见!来源/国科大官网科研动态栏目整理/刘思苇美编/纪灿雄责编/谭君蕊

大河恋

泪奔!从头科研,做一个老师都不懂的方向是什么体验?

本文来源:募格学术 作者:匿名作为一名硕士期间小有成就的硕士,我顺利申请了专业TOP某985的博士,并选择了自己从未接触过的全新领域。跟老板一起“从零开始”,我经历了后悔和迷茫,也有着自己的成长和收获,现在个人毕业所需的两篇文章都已经尘埃落定,我也有时间静下心梳理一下在课题开展时的一些心得体会,总结了一些我觉得师弟师妹们在科研方向选择和课题开展前非常有必要知道的小技巧,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帮助,避免跟我走一样的弯路。同时,我在许多方面了解的可能还不够深刻,不同的学科专业之间也存在不同,因此我仅仅就目前自己认为的一些问题进行一个简单的分析和交流,若有不妥之处,还请大家批评指正。首先简单交代一下背景和个人情况,国内某985、双一流学校,TOP专业化学类。大老板业内小有名气,小老板很优秀能力很强,课题组在材料方向小有名气,生化方向刚刚起步,基本“从头开始”。作为一名生化方向的博士,我在硕士时做的课题还算不错,但我本人对那个方向并不是很感兴趣,于是在考博时毅然决然的选择了一个与本科专业还有硕士课题完全不同的新方向。而带我的指导老师对哪个方向也所知甚少,只是因为他认为这个方向比较有新意。而且有机会发比较好的文章,于是就把这个艰巨的课题交给了“比较有科研水平”的我。在最初时听到老师给我许下的美好愿景,说着这个课题如果做出来能发jacs、angew,我的内心是激动愉悦的,认为自己选择换方向无比正确,同时对未来充满信心,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但很快我就意识到,做一个实验室没有任何基础、老师也无法进行指导的课题是多么的不容易。因此我写下这篇文章,希望能给有着同样抉择困难的人一些帮助和启发。先说说做这样“0基础”课题的缺点吧,显然易见,由于老师对这个课题所知甚少,他无法给你一个比较全面方向的指导。以我个人的经验为例,在我做此课题半年之后,老师的知识储备已经远远赶不上我(捂脸),因为他要同时顾及多个方向,且这个方向不是他的主要研究点,他平时看的文章肯定没有我多。因此在一些讨论的时候,他会提出一些“外行人”看起来非常可行而且有意义的课题,但是稍微懂行一点的人就会明白这个课题根本没有实施的可行性。可惜……在前期我也对此方向所知甚少的时候,深受其害,老师画一个比较大的饼,我就开始尝试着去做,根本没有,也不懂得论证该方法的可行性,因此浪费了很多时间,最后收效甚微。第二个缺点,由于组里没有做这个方向的基础,所需要的实验设备,实验仪器以及表征等条件都不具备,你甚至没法向组里的同学进行最简单的询问和借鉴。这在后期实验进展到一定程度时,进行数据的采集和归纳非常不利。由于我做的是生化方向,在后期要进行细胞培养以及相关的数据采集。但是很不幸,我们组从来没有做过类似的实验。也并没有细胞房和对应的操作环境。老师给我想办法借到了在另一个校区、其他老师的实验室。为了做这个实验,我就开始了两个校区之间的奔波。而且养细胞是一个非常玄学的事……经常要连续几天来回奔跑,可能一个失误心血就毁于一旦。一旦看到细胞染菌,心情真是万分复杂。这半年的实验,我有1/3的时间都浪费在了路上。每次做实验之前都要认真规划,争取避开早晚高峰,能够顺顺利利的到达和返回宿舍。随着我对这个课题的理解不断深入,而且实验室在此方向上也逐渐有了一些基础(建立在我之上的基础……),做这种课题的第三个缺点就显现出来,老师会认为你对这个方向比较了解,会把其他方向的同学所需要补的实验交给你做。在我做细胞实验的第二年,开始具备了相应的实验条件以及操作技能。老师开始有意无意地把一些其他文章最后的应用部分往这个方向上引,然后轻松地告诉我,“你去帮他做一下吧,反正你也比较熟练”。这轻巧的一句话可能就要付出我几天甚至几周的努力,最后成为了别人文章里漂亮的数据,做得不好还有被埋怨的风险,这也是组里只有几个人做这种特别方向的弊端吧。缺点之四,即是所需要的实验试剂耗材,甚至表征的具体方法,你一概不知。在前期组里没有实验条件,我经常向其他做类似方向的组求借设备,借药品来勉强维持实验,而在后期进行一些简单的表征时,我更是需要查阅大量的资料,向很多有经验的课题组进行取经,才得以顺利地完成了表征。开创一个全新的领域真的很难,很难。在这个过程中,你所需要学习的和所经历的挫折和磨难,比做一个课题组有着几年甚至十几年基础的课题要难的多的多。还有最后一个,也是最致命的一个缺点,就是由于老师并不懂你所做的方向,他只是在一些比较好的期刊上看到了,就觉得你也能发这个水平的期刊。却不知在更多默默无名的较差期刊中有着更多类似的文章,所以在实验前期,老师错误的估计了我这篇工作的价值,认为一定能发一个顶级期刊,这也是我前期勤勤恳恳工作,认认真真搬砖的动力。而在我认真工作了一年,开创了这个课题在组里的一方小天地,开始进行投稿之后,我才发现,由于老师的错误估计,我的工作其实并投不到那么好的期刊,甚至只能投一篇一区中下的水平。这对当时的我可以说是非常沉重的打击。不过好在我及时调整了心态。也不断提高着自己的实验和写作水平,最终也达到了自己一开始的预期目标。说完了那么多缺点,再来灌点鸡汤。开创一个这样课题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在克服了以上种种困难之后,你将成为课题组这个方向的“开山鼻祖”,老师会更尊重你的意见和建议,你提出的一些方案也会得到更加的重视和探讨,可以更好地实现个人价值。其次,由于没有其他人跟你争夺资源,课题对应的申请基金,横向项目等也都非你莫属,这些都是隐形的资源。还有即是,由于其他人都不掌握这项技术,在你帮他们进行实验的过程中可能会收获一些论文的挂名。虽然也许只是三、四作,但是这都是未来找工作时你个人总影响因子的体现。最重要的是。读博本身就是一个锻炼自己能力、不断摸索、不断提高的过程。在这样一个举目无助,只能靠自己的环境下,你的个人能力会得到质的飞跃。我相信经过这样的磨练,你所获得的成功一定会比那些踩着师兄师姐的脚印,循规蹈矩地做下去的博士生要多的多。总之,既来之则安之,如果你也恰巧被分配到了一个全新的课题,不要有畏难情绪,也不要埋怨老师,更不要自怨自艾,要相信每一个课题都是前人一步一步走出来的,为什么你就不能是那个前人呢?愿我们都能在属于自己的领域发光发光发热,早发paper,顺利毕业。与诸君共勉。作为一名硕士期间小有成就的硕士,我顺利申请了专业TOP某985的博士,并选择了自己从未接触过的全新领域。跟老板一起“从零开始”,我经历了后悔和迷茫,也有着自己的成长和收获,现在个人毕业所需的两篇文章都已经尘埃落定,我也有时间静下心梳理一下在课题开展时的一些心得体会,总结了一些我觉得师弟师妹们在科研方向选择和课题开展前非常有必要知道的小技巧,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帮助,避免跟我走一样的弯路。同时,我在许多方面了解的可能还不够深刻,不同的学科专业之间也存在不同,因此我仅仅就目前自己认为的一些问题进行一个简单的分析和交流,若有不妥之处,还请大家批评指正。首先简单交代一下背景和个人情况,国内某985、双一流学校,TOP专业化学类。大老板业内小有名气,小老板很优秀能力很强,课题组在材料方向小有名气,生化方向刚刚起步,基本“从头开始”。作为一名生化方向的博士,我在硕士时做的课题还算不错,但我本人对那个方向并不是很感兴趣,于是在考博时毅然决然的选择了一个与本科专业还有硕士课题完全不同的新方向。而带我的指导老师对那个方向也所知甚少,只是因为他认为这个方向比较有新意。而且有机会发比较好的文章,于是就把这个艰巨的课题交给了“比较有科研水平”的我。在最初时听到老师给我许下的美好愿景,说着这个课题如果做出来能发jacs、angew,我的内心是激动愉悦的,认为自己选择换方向无比正确,同时对未来充满信心,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但很快我就意识到,做一个实验室没有任何基础、老师也无法进行指导的课题是多么的不容易。因此我写下这篇文章,希望能给有着同样抉择困难的人一些帮助和启发。先说说做这样“0基础”课题的缺点吧,显然易见,由于老师对这个课题所知甚少,他无法给你一个比较全面方向的指导。以我个人的经验为例,在我做此课题半年之后,老师的知识储备已经远远赶不上我(捂脸),因为他要同时顾及多个方向,且这个方向不是他的主要研究点,他平时看的文章肯定没有我多。因此在一些讨论的时候,他会提出一些“外行人”看起来非常可行而且有意义的课题,但是稍微懂行一点的人就会明白这个课题根本没有实施的可行性。可惜……在前期我也对此方向所知甚少的时候,深受其害,老师画一个比较大的饼,我就开始尝试着去做,根本没有,也不懂得论证该方法的可行性,因此浪费了很多时间,最后收效甚微。第二个缺点,由于组里没有做这个方向的基础,所需要的实验设备,实验仪器以及表征等条件都不具备,你甚至没法向组里的同学进行最简单的询问和借鉴。这在后期实验进展到一定程度时,进行数据的采集和归纳非常不利。由于我做的是生化方向,在后期要进行细胞培养以及相关的数据采集。但是很不幸,我们组从来没有做过类似的实验。也并没有细胞房和对应的操作环境。老师给我想办法借到了在另一个校区、其他老师的实验室。为了做这个实验,我就开始了两个校区之间的奔波。而且养细胞是一个非常玄学的事……经常要连续几天来回奔跑,可能一个失误心血就毁于一旦。一旦看到细胞染菌,心情真是万分复杂。这半年的实验,我有1/3的时间都浪费在了路上。每次做实验之前都要认真规划,争取避开早晚高峰,能够顺顺利利的到达和返回宿舍。随着我对这个课题的理解不断深入,而且实验室在此方向上也逐渐有了一些基础(建立在我之上的基础……),做这种课题的第三个缺点就显现出来,老师会认为你对这个方向比较了解,会把其他方向的同学所需要补的实验交给你做。在我做细胞实验的第二年,开始具备了相应的实验条件以及操作技能。老师开始有意无意地把一些其他文章最后的应用部分往这个方向上引,然后轻松地告诉我,“你去帮他做一下吧,反正你也比较熟练”。这轻巧的一句话可能就要付出我几天甚至几周的努力,最后成为了别人文章里漂亮的数据,做得不好还有被埋怨的风险,这也是组里只有几个人做这种特别方向的弊端吧。缺点之四,即是所需要的实验试剂耗材,甚至表征的具体方法,你一概不知。在前期组里没有实验条件,我经常向其他做类似方向的组求借设备,借药品来勉强维持实验,而在后期进行一些简单的表征时,我更是需要查阅大量的资料,向很多有经验的课题组进行取经,才得以顺利的完成了表征。开创一个全新的领域真的很难,很难。在这个过程中,你所需要学习的和所经历的挫折和磨难,比做一个课题组有着几年甚至十几年基础的课题要难的多的多。还有最后一个,也是最致命的一个缺点,就是由于老师并不懂你所做的方向,他只是在一些比较好的期刊上看到了,就觉得你也能发这个水平的期刊。却不知在更多默默无名的较差期刊中有着更多类似的文章,所以在实验前期,老师错误的估计了我这篇工作的价值,认为一定能发一个顶级期刊,这也是我前期勤勤恳恳工作,认认真真搬砖的动力。而在我认真工作了一年,开创了这个课题在组里的一方小天地,开始进行投稿之后,我才发现,由于老师的错误估计,我的工作其实并投不到那么好的期刊,甚至只能投一篇一区中下的水平。这对当时的我可以说是非常沉重的打击。不过好在我及时调整了心态。也不断提高着自己的实验和写作水平,最终也达到了自己一开始的预期目标。说完了那么多缺点,再来灌点鸡汤。开创一个这样课题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在克服了以上种种困难之后,你将成为课题组这个方向的“开山鼻祖”,老师会更尊重你的意见和建议,你提出的一些方案也会得到更加的重视和探讨,可以更好地实现个人价值。其次,由于没有其他人跟你争夺资源,课题对应的申请基金,横向项目等也都非你莫属,这些都是隐形的资源。还有即是,由于其他人都不掌握这项技术,在你帮他们进行实验的过程中可能会收获一些论文的挂名。虽然也许只是三、四作,但是这都是未来找工作时你个人总影响因子的体现。最重要的是。读博本身就是一个锻炼自己能力、不断摸索、不断提高的过程。在这样一个举目无助,只能靠自己的环境下,你的个人能力会得到质的飞跃。我相信经过这样的磨练,你所获得的成功一定会比那些踩着师兄师姐的脚印,循规蹈矩的做下去的博士生要多的多。总之,既来之则安之,如果你也恰巧被分配到了一个全新的课题,不要有畏难情绪,也不要埋怨老师,更不要自怨自艾,要相信每一个课题都是前人一步一步走出来的,为什么你就不能是那个前人呢?愿我们都能在属于自己的领域发光发光发热,早发paper,顺利毕业。与诸君共勉。

柊镜

科研报国终不悔

“怎么样,接下来打算怎么做?”4月8日下午4点多,在实验室的学生工作台旁,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赵勇还在和陈丽萍等学生讨论课题进展。学生们没想到,这是赵勇给他们上的“最后一堂课”。当天,赵勇因病猝然离世,生命定格在45岁。“虽然年轻,但是他治学十分严谨,在细胞衰老及端粒研究领域做出了多项开创性工作,是该领域研究的佼佼者。真是太可惜了。”中山大学生科院教授松阳洲悲痛地说。4月11日,广州殡仪馆白云厅里,赵勇生前的领导、同事、学生、同学、亲友等数百人,送别这位特别爱笑的青年学者,追忆他们心目中的好老师、好学者、好干部。“来美国就是为了回中国”2003年,赵勇博士毕业于武汉大学。博士期间,他首创开发了基于SPR生物传感器检测核酸折叠和展开速率的新方法,研究揭示端粒DNA G-四链体动态折叠形成规律,对端粒G-四链体动力学和热力学稳定研究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不是一般的优秀,他是出类拔萃的优秀。”赵勇的博士生导师、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谭铮哽咽地说,赵勇做学术很有天赋,而且异常勤奋,在博士期间就在化学领域国际顶级期刊上发表文章。“一个生科院的博士生,他的成果竟在大咖云集的武汉大学化学系引发哄动。”谭铮说。2006年,因表现优异,赵勇加入美国得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细胞生物学泰斗Jerry Shay和Woodring Wright的实验室,从事端粒及端粒酶研究。很快,赵勇就在美国闯出了名堂,先后至少有4所美国知名大学向赵勇抛出绣球。“一个都不选,我要回中国,来美国就是为了回中国,学到外国的东西,要用到中国去!”赵勇对师弟、同样在美国做博士后的唐骏说,他从来没有想过要留在美国。比赵勇先回国的中山大学生科院教授马文宾回忆说,教书育人、科技报国是赵勇的行事准则,他一直坚信回国才能更好地为中国培养人才。2011年回国时,多所知名高校给赵勇开出优厚待遇条件,他最后选择了中山大学,“吸引我来中大的,一是学校对青年人才的高度重视;二是既严谨又宽松的学术氛围”。当年6月,刚过36岁的赵勇担任中山大学生科院教授。端粒研究领域年轻一代的佼佼者生命科学是前沿科学,知识和理论的更新速度非常快,可以说以星期为单位。数周前,中山大学生科院教授贺雄雷曾与赵勇谈到一个学术话题,赵勇很快给他找了3篇文章作为参考,“这3篇高质量的文章正是我想要的,说明他在学术上一点也没有落下,一直在大量地阅读文献”。归国投身生物科学事业后,赵勇坚持科技自立自强,带队做出多项开创性工作。入职后不久,赵勇便成为广东省创新科研团队“靶向特异性抗癌新药和疫苗研发”核心成员。作为科研骨干,赵勇积极参与到科研平台和学科建设中,是中山大学抗衰老研究中心和广州市抗衰老重点实验室的创始人之一,为中山大学生科院“免疫与衰老”科研团队的组建和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曾凡一与赵勇有过五年合作经历,“在合作过程中,我们不时被他充满活力的科研热情所感染。谦虚能干、朴实奋进和严谨求实的作风,是他留给我们的印象”。多年来,赵勇将生物物理学方法和细胞生物学结合,阐明端粒酶延伸端粒的动态过程及延伸模式调控机制,是国际上研究端粒领域年轻一代的佼佼者。他带领的团队在多个国际期刊上刊发了研究成果。去年,赵勇获得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截至目前,赵勇发表40余篇学术论文,申请(含授权)近10项国内国际专利,为端粒生物学及癌细胞生物学领域作出突出贡献。要求学生不做科研流水线上的技术工得知噩耗,赵勇带的第一个博士生张天鹏,悲痛地写下“悼念恩师赵勇博士”一文,“赵老师教我们3样东西‘胆大,心细,脸皮厚’。要回答难的问题,做别人做不到的实验;注重细节,细微之处见真章;要敢于提问,主动与人交流”。扎根教学一线,为国家培养人才,是赵勇坚守的教育信条。他不仅承担多门本科课程,还担任2019级本科生生物技术及应用基地班班主任。赵勇经常和学生开师生午餐会,跟学生直接交流,根据学生意见调整教学方案,为课程“挤水分”。在赵勇推动下,中山大学生科院重新梳理教育教学方法,创新生物类人才培养模式。“有的人把实验室做成流水线,学生成为流水线上熟练的技术员,这样实验室发文章就会很有效率。”马文宾发现,赵勇却按照“培养科学家”的模式培养学生,要求学生具有逻辑思维,有提炼、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同事们眼中,赵勇工作效率高,总能在教学、科研、行政工作中自如切换。但随着工作日趋繁忙,赵勇也不断挤压着个人休息时间。中山大学生科院党委书记张斯虹后来才知道,赵勇虽然身体不错,平时也常锻炼,但他的体检结果不理想。医生建议他住院做深度检查,但他还想再推迟一段时间,因为最近有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方案研讨等好几项重要工作要推进。从教十余年,赵勇指导培养了20余名研究生。“赵老师笑着告诉我,做科研确实很难,但其实做科研也很简单,最重要的就是要了解最本质的原理。”赵勇的学生刘娟宏一直记得,“那天赵老师的眼睛很亮,办公室窗外的光线也特别亮,赵老师讲的话我牢牢记在心里,每当我情绪低落或者实验遇到瓶颈时,那天的阳光总会照进我的心里”。《中国教育报》2021年04月13日第3版 作者:通讯员 连燕纯 黎鉴远 本报记者 刘盾

澶漫为乐

科研成果全英第一的利物浦化学专业

高级化学科学Advanced Chemical Sciences MSc一、优势介绍:利物浦大学的化学系在REF(英国大学官方评估排名 Research Excellence Framework (REF) 是英国官方评价英国大学和科研机构学术研究水平的新系统)排名中系英国第二,scientific output质量全英第一,是唯一一个学生满意度调查为100%的化学系。化学学院每年的科研收入大概在500,0000英镑,受到了高等教育基金会的高度好评,除了大约100名研究生外,还有大约40名博士后和来自国外的访问科学家慕名而来进行科学研究,创造了一个多样化的学习环境。二、研学方式:化学主题课程,核心课程从物质核心到有机和无机化学再到前沿的研究领域;选修课程可以是选择单独专业领域的研究。夏季的时候学生要进入实际的科研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的研究项目:药物化学、化学材料、微生物化学、计算机化学等。三、录取要求:本专业是为在化学专业中有了必要的基础知识获得了荣誉学位的学生进行专业技术深造、目的是为了成为一个优秀的化学家做的准备,要求为化学背景学生申请,并且成绩为2:1荣誉学位,语言要求雅思6.5分(6)或者其他同等英语水平。四、职业发展毕业生可以成为化学家、化工、制药和精细化工行业的领导人物、大学讲师、教师和会计师。也可以从事化学研究,继续攻读化学专业的PHD学位。注:3月12号下午15:00利物浦大学中国招生官Echo Liu 带来“红砖启源利物浦大学解析及疫情政策更新”讲座,敬请您关注!英国爱尔兰作为热门留学目的地,PSW恢复,爱尔兰2年工签等都为中国留学生敞开怀抱。英国和爱尔兰非常关注此次新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对于影响都相应做出了对中国留学生利好的政策调整。首届英爱线上教育展我们邀请到了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武新平老师和爱尔兰教育推广署杨杰老师,来官方剖析疫情影响下的最新留学政策。此外,本次线上教育展英爱世界百强名校云集,足不出户即可领略到曼彻斯特大学、伦敦国王学院、布里斯托大学、谢菲尔德大学、伯明翰大学、诺丁汉大学、南安普顿大学、都柏林圣三一大学、都柏林大学等20余所世界顶尖院校的风采。直面英爱招生官,答疑解惑。

惠子

卓仁禧:许身化学科研报国

卓仁禧 资料图片【追思】8月6日,著名化学家、我国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重要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卓仁禧先生因病医治无效,在武汉逝世。作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科学家,卓仁禧院士怀揣科学强国之梦,倾尽所学只为民,书写了一篇篇科研报国的精彩华章。1931年2月,卓仁禧出生于福建厦门鼓浪屿。有感于新中国成立后如火如荼的工业化建设,他毅然从农学转攻化学。1953年,从复旦大学毕业的卓仁禧,被分配到武汉大学工作。1957年至1959年,他又到南开大学进修,开展有机硅化学研究。此后,他回到武大工作,直到2018年12月光荣退休。从研制光学玻璃防雾剂,到彩色录像磁带黏合剂和助剂,再到合成多种基因治疗化学载体……卓仁禧毕生从事有机硅化学和生物医学高分子等方面的研究,成功解决了不少关乎国防及民生的难题。1972年,部队有关部门找到武汉大学,提出光学玻璃防雾剂的研究课题。卓仁禧分析认为,光学玻璃出现雾点影响透明度是玻璃被腐蚀的现象,如果在玻璃表面覆盖一层很薄且透明的疏水分子膜,可能会达到防雾的效果。他创造性研制的有机硅光学玻璃防雾剂,用作多种光学器件保护涂层,有力提升了我国有关军事装备的性能。1976年,他不辱使命,短时间研制出了用于毛泽东同志水晶棺的防雾剂。不光是解决炮镜、望远镜等“看不清”的问题,他还成功解决了当时电视屏幕的“闪”点问题。20世纪70年代中期,用于电视广播的录像磁带,偶尔会使屏幕上出现像流星一样的“闪”点,计算机用磁带也发生漏码问题。1975年,武汉一家磁带工厂找到了卓仁禧。分析了工厂的生产环节和原材料后,他和同事将原材料二元共聚物进一步部分水解,变成略带亲水性的三元共聚物,并加入一种有机硅化合物作为助剂,增强了无机磁粉和三元共聚物黏结。就这样,“闪”点奇迹般地从电视屏幕上消失了。彩色录像磁带黏合剂和助剂的合作研制成果获得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创造无穷期,科研就是翻过一座又一座高山。20世纪80年代以来,卓仁禧将主要的精力投入生物医用高分子的研究上。生物可降解高分子的合成、表征及其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药物及基因传递载体,生物活性高分子,组织工程材料……卓仁禧带领团队成果迭出。他不但获得了多项国家级奖励,还当选为国际生物材料科学与工程学会会士。倾尽所学只为民。20世纪90年代,我国很多大型医院相继引进磁共振成像设备,并配套进口造影剂。然而,这种磁共振成像造影剂价格高昂,每支20毫升针剂售价就达2000元。为了减轻病人看病负担,卓仁禧带领团队很快就合成了与进口商品相同的钆造影剂,成本仅几十元。因为科学研究卓有建树,国外的一些朋友、企业多次邀请卓仁禧出国工作,但他都婉言谢绝。多年来,他一直将一位学生送的对联“海为龙世界,云是鹤家乡”挂在书房。这约略可以窥见他扎根祖国大地做科研的拳拳之心。1997年,卓仁禧当选中科院院士。“当选之后与当选之前没有什么区别。”在他心里,最要紧的是积极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培养人才,维护科学精神,发扬优良学风,起表率作用,把生物医用高分子方面的工作做得更好些。“搞科研就是要发挥创造性。”卓仁禧常常对同事和学生说。在武大执教的数十年里,他始终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的思想和创新的能力”。他认为,既不能抱着学生走,也不能对学生放任自流。“在科研方向上,卓老师给每个学生充分的自由,让我们自己去不断开拓新的领域。”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副院长张先正说,卓院士总是鼓励大家,在实验室一定要多动手做实验,不能光想不做,自己不实践永远不知道问题在哪里。1993年,武汉大学成立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卓仁禧担任实验室主任。这是我国最早建立的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实验室。“七十多岁时,卓先生仍然坚持亲自讲授研究生课程,还精心准备幻灯片。卓先生八十高龄仍坚持自己步行到实验室工作。”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教授贺枫说,无论做学问还是做人,卓先生都是我的榜样。“卓老师用他的言传身教告诉我们,为我国的科学发展作出贡献不是一时兴起之事,而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需要我们这些年轻人投入一生的精力为之奋斗。”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郑迪威说。

借个火

科研榜样:累积影响因子超70!这位北化博士是如何做的?

本期,为您讲述博士研究生校长奖学金理论研究类获奖者邱大平的故事。邱大平,材料学院2018级博士生,师从杨儒教授,研究方向主要为多孔炭材料的结构设计、合成及电化学储能应用。邱大平博士在读期间在众多知名学术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10篇、其中第一作者或共同第一作者8篇,累积影响因子超过70。荣获2020年校长奖学金、2019年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2019年校级研究生“三好学生”等多个奖项和荣誉称号。“一波三折”的投稿之路2019年初,邱大平曾向本专业的某权威期刊投稿论文,可半个月后他等来的却是来自审稿人的拒稿意见。在经过反复的评估后,邱大平仍坚定地认为这篇论文论据充实、足够新颖,于是他在导师杨儒教授的鼓励下选择向编辑申诉,但编辑仍决定尊重审稿人的原始意见拒稿。当自己满意的论文被一次又一次驳回时,邱大平曾一度陷入自我怀疑,他也曾犹豫是否该降低对发表期刊水平的预期。但那时,导师杨儒教授在反复推敲过邱大平的论文后,鼓励他继续投稿,并随稿附上对审稿人的回信,请求编辑发送给该审稿人再对该论文进行重新评估。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审稿人对此次申诉表示了高度认可,该论文也得以顺利发表。邱大平认为,科研需要虚心听取他人的建议,但那些意见只是一种参考,科研工作者也要保持科研定力,在科学论证的前提下对自己的成果保持自信,持之以恒地开展工作。“走出去”,碰撞出创新的火花学而无友,孤陋寡闻。科研不是闭门造车的过程,独自踱于象牙塔中只会固步自封,而学术会议就是一个让相同、相似研究领域的人走到一起的交流平台,同时,也为平时学术思路交流提供了分享与讨论的机会。邱大平曾多次参加国际国内的学术会议并做口头报告,如2019年第十届集成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会议、第四届能源化学与材料国际研讨会、第一届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生-本科生-留学生联动学术交流会、2019和2020年的两届北京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生博学论坛。这些经历都给邱大平提供了与业内知名学者直接交流学术问题、快速了解本领域及相近领域学术前沿及行业动态的机会。在会议上不同思维方式的碰撞也开拓了邱大平的眼界,使他学会用更开放、包容的态度投身科研工作。做科研,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疫情期间,对邱大平博士毕业至关重要的几篇学术论文需要额外添加补充实验,这让身在湖北的他十分焦急。就在此时,假期留校的师弟师妹们经过商议,决定在他的远程指导和参与下为他先做一部分工作,这让邱大平十分感动。尽管师弟师妹们面临着研究方向不一致、实验方法不熟悉等重重困难,但他们没有抱怨,还是与邱大平频繁的远程沟通,帮助他完成了部分补充实验。实验周期长,非常耗费精力,师弟师妹们就轮班驻守在实验室;实验原理不十分清晰,他们就熬夜“啃论文”,力求了然于胸;实验中遇到了操作的难点,他们就时刻与邱大平保持视频通话。师弟师妹们雪中送炭式的关怀和帮助让邱大平深切地体会到:“做科研,做科研,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科研道路上的他不是孤身一人的单打独斗,良师益友的提携也是成功的关键。沮丧时有人激发你的信心,在困难之际有人给予你奋发向上的勇气,在迷惑时彼此讨论找出方向,科研之路才能乘风破浪,直挂云帆。导师寄语杨儒教授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先进陶瓷与功能材料研究室主任常州先进材料研究院纳米超净材料研究室主任学习使人聪明,勤奋使人成功。邱大平同学寒窗苦读多年,勤奋钻研学术,打下了较扎实的理论基础,且善于创新思维,科研成果丰硕。博士之后走上工作岗位,应该领会知者易悟,昧者难行之道理,坚定理想信念,志向远大,在科学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团队风采北京化工大学先进陶瓷与功能材料研究室团队现有高级职称教师4名,博士及硕士研究生30余名。兼有先进陶瓷与功能材料研究室、常州先进材料研究院纳米超净材料研究室,隶属于材料电化学过程与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团队先后承担国家重大攻关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教育部重大科技项目、北京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科委重大科技项目、企业合作等科研项目。近年来在国际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国内授权发明专利12项、鉴定项目6项,参编专著1部、获省地市级科技奖3项。研究方向:1. 纳米材料化学与制备新技术:涉及纳米氧化物、硫化物的结构化学、电子传输和超级电容器及锂、钠、钾离子电池正极材料。2. 无机功能陶瓷材料:涉及固态离子电池电解质、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和相变蓄能材料。3.多孔炭储能材料:涉及超级电容器和锂、钠、钾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的有序介孔炭材料、炭微球和炭气凝胶材料。来源:北京化工大学 素材来源|党委研工部 责编|蔡雨含 美编|苏桓

突击者

线上科研-谢谢垃圾分类!出国学生物、化学、商科的你来做科研吧

Hi~ 今天你垃圾分类了吗?小伙伴们表示,以前问候问吃了吗/背单词了吗/考试过了吗?现在问候都改这句了,这不,从上周上海率先推出全民实行的垃圾分类制度以来,垃圾分类成为了上海新社交,热搜吃瓜不断!有上海网友说,自己在校区倒垃圾,因为分类有错误,然后被摄像头录下,在小区公告栏点名批评了。还有市民为了巧妙记下垃圾分类规则,自编了口诀:“猪能吃的叫湿垃圾;猪不吃的叫干垃圾;猪吃了会死的叫有害垃圾;可以卖出去换猪的叫可回收垃圾”。还有小伙伴发来了疑问——纸巾不管多湿,都属于干垃圾;小龙虾不管多柴,都属于湿垃圾。送命题是:用纸巾包着的小龙虾属于干垃圾还是湿垃圾?请你投出睿智的一票!上海的瓜还没吃完,就又有新瓜吃,魔都冲在前头,帝都怎能示弱?这不北京又登上热搜榜了,北京市城管委表示,将推动垃圾分类立法,罚款不低于上海。更妙的是,北京的垃圾分类标准与上海并不一致,分为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和可回收物。记不住怎么办?别慌!学长先给你科普一波其他城市的小伙伴也看过来了,住建部表示到2020年底,先行先试46个重点城市,要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46城名单为:北京、天津、上海、重庆,石家庄、邯郸,太原,呼和浩特,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南京、苏州,杭州、宁波,合肥、铜陵,福州、厦门,南昌、宜春,郑州,济南、泰安、青岛,武汉、宜昌、长沙,广州、深圳,南宁,海口,成都、广元、德阳,贵阳,昆明,拉萨、日喀则,西安、咸阳,兰州,西宁,银川,乌鲁木齐市。数据显示,中国人均日产垃圾1.2公斤,并且每年以10%的增长率递增,垃圾处理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而政府大力展开环保举措,意味着国人对环保意识开始从觉醒到落实行动的关键时点。社会希望市民树立敬畏意识,引导分类意识,建立配套设施,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和法律意识,鼓励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并对污染环境者形成监督压力。在过往集思学院的优秀学生中,就有不少同学表达过自己从小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和兴趣。比如来自广州国际学校的TANG KE同学,平时就爱看很多关于环境保护的纪录片,《不可忽视的真相》等等,她尤其关注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又加之对经济学感兴趣,所以参与了集思学院“环境经济学科研项目”。最后写出了关于绿色能源的可应用性的科研报告,更是人生第一篇论文,收获颇丰。再比如学习集思学院国际辅导课程来自苏州德威11年级的E同学,也非常关注环境保护问题。高中期间,自己组织建立了一个环保主题的课题社团,调查苏州金鸡湖的近年蓝藻爆发原因、趋势、分布范围,以及在群众中科普推广如何防范和避免这样的环境问题。因为课题很有实际意义,得到了学校和老师的支持,现在他还在招募更多的同学一起加入这个项目。社团每周都会有一次活动,E同学来组织宣讲项目内容,实验数据、未来的进展安排等等。现在,环境类的科研非常火,对于留学申请的小伙伴来说,做过环境类科研的小伙伴也越来越受到招生官的青睐。所以,集思学院给未来目标申请生物、化学、商科的同学的建议是,大家可以有机会多做些高质量的环境类科研哦~PS:如果有对环境科研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私信我

莫大于海

湖南科技学院两篇科研论文入选化学学科前千分之一国际热点论文

红网时刻永州4余28日讯 日前,据ESI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7-2018年度湖南省共发表SCI论文40079篇,其中入选学科前百分之一的高被引论文694篇,千分之一的热点论文89篇,其中15篇第一作者单位研究论文入选化学学科热点论文。以湖南科技学院为第一且通讯作者单位的两篇研究论文入选,实现了湖南科技学院热点论文零的突破。湖南科技学院刘开建2018年7月发表在《Green Chemistry》(IF= 8.586)期刊、题名为“Bis(methoxypropyl) ether-promoted oxidation of aromatic alcohols into aromatic carboxylic acids and aromatic ketones with O2 under metal- and base-free conditions”的论文同时入选本期化学学科ESI热点论文和高被引论文。数据显示2017-2018年中ESI收录《Green Chemistry》的1193篇论文中,有26篇论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2篇论文入选ESI热点论文。湖南科技学院谢龙勇2018年9月发表在《Organic Chemistry Frontiers》(IF=5.455)期刊、题名为“Metal-free deoxygenative sulfonylation of quinoline N-oxides with sodium sulfinates via a al radical coupling process”的论文入选本期化学学科ESI热点论文。数据显示2017-2018年中ESI收录《Organic Chemistry Frontiers》创刊以来被ESI收录的873篇论文中,有18篇论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1篇论文入选ESI热点论文。ESI(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即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其数据来自全球11,000多种学术期刊1000多万篇论文的分析和统计结果。ESI高被引论文(Highly Cited Papers)是由汤森路透(Thomson Reuters)根据ESI收录期刊每两个月根据引文数量统计的22个学科的10 年内被频繁引用,总被引次数与同年度,同学科发表论文相比排名位于全球前1%的论文。ESI热点论文(Hot Papers)是指与同领域和同时期出版的论文相比,在出版后很快就得到较高引用的论文。热点论文入选的条件是出版时间不超过2年,而且是在当前两个月内被引。根据以上条件,最后每个领域前0.1%的论文得以入选。高被引论文和热点论文并集后的论文称为高水平论文(Top Paper),是国际学术水平和影响力的主要指标,是衡量一个科学家论文影响力的重要指标。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在全国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中,已将ESI高被引论文用于评价学科的科研学术水平,国内很多省市在“双一流”建设的评估中也引用了这一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