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两款新冠病毒灭活疫苗4月获得进入一二期合并的临床试验许可。图为工作人员对新冠病毒灭活疫苗样品进行纯度检测。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挑战,世界卫生组织发起多个国际合作倡议,推动新冠疫苗研发、生产和公平分配,多个国家疫苗研发取得进展。中国始终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第一时间同世界各国共享新冠病毒基因组信息、搭建数据和科研成果共享平台、积极开展药物及疫苗研发国际合作,为各国疫苗和药物研发作出重要贡献,展现了同国际社会携手抗疫的坚定决心。 “新冠疫苗是抗击疫情的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方法”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多个国家的科研机构、企业投入新冠疫苗研发,并推动相关国际合作。据世卫组织统计,截至6月2日,全球正在研发的候选疫苗超过130种。美国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的数据显示,目前全球已有4种疫苗进入临床二期试验,3种疫苗同时在进行临床一、二期试验,两种疫苗正在进行一期试验。 德国、法国、意大利与荷兰携手开始研制针对新冠病毒的疫苗。四国表示“将共同探讨那些最有希望的方案”,并正在与制药公司等展开谈判,目的是在欧洲本土研制出疫苗,为欧盟成员国以及非洲低收入国家等提供足够的疫苗。 德国政府已投入近10亿欧元支持本国疫苗研发。今年4月,德国卫生部和疫苗审批机构保罗·埃尔利希研究所宣布批准德国首个新冠疫苗临床试验。据悉,这款疫苗由总部位于德国的生物新技术公司开发。为加快疫苗研发速度,在风险允许前提下,保罗·埃尔利希研究所适当缩减审批流程,仅用4天就完成了疫苗临床试验授权,并允许同步开展疫苗动物实验和前期临床人体试验。该研究所称,德国还将陆续启动更多新冠疫苗临床试验。 俄罗斯副总理戈利科娃日前表示,俄科研机构研制的3种新冠疫苗有望今年在俄国家相应机构登记注册并投产:俄“加马列亚”流行病与微生物学国家研究中心正与俄国防部下属的一家研究所开展新冠疫苗临床试验。按计划,这项临床试验将于今年8月结束;俄“矢量”国家科学中心于6月至9月开展新冠疫苗临床试验;俄联邦生物医药署下属圣彼得堡疫苗与血清科研所的新冠疫苗临床试验计划于今年9月至12月进行。 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研发的一款新冠疫苗已于2月初进入动物实验阶段,计划将在6月进入临床试验。牛津大学新冠疫苗研发项目4月份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英国政府计划为这两个研发项目提供总计8400万英镑(约合1亿美元)的新一批资助,以加速疫苗研发。 6月12日,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新冠疫苗是抗击疫情的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方法。疫苗每年拯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就疫苗研发、生产和公平分配,以世界各国领导人的政治承诺为基础的国际共识十分重要,多国领导人已经承诺将新冠疫苗作为国际公共产品,这是正确的方向,需要更多国家加入、支持这一承诺。” “携手确保每一个地方的每一个人都能获得疫苗接种” 推动新冠疫苗研发、生产以及合理分配需要更多国际合作。今年4月,世卫组织启动“获得抗击新冠肺炎工具加速器”国际合作倡议,以加速新冠疫苗、诊断和治疗工具的研发、生产和公平分配。近日,世卫组织正式启动新冠肺炎疫情应对技术“获取池”倡议,将通过开放科学研究成果,加快疫苗、药物和其他卫生技术研发。 “传统市场模式无法满足新冠疫苗和药物覆盖全球所需的规模。各国内部和各国之间,以及私营部门之间的紧密团结至关重要。”谭德塞表示,自今年1月以来,世卫组织一直与全世界数千名研究人员合作,以加快疫苗研发并跟踪进展。“只有团结一致才能遏制疫情。各个国家、卫生合作伙伴、制造商和私营部门必须共同行动,确保科学和研究成果惠及每一个人。”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表示,目前还没有一种有效的新冠疫苗,但仅有疫苗还不够,“我们需要全球携手确保每一个地方的每一个人都能获得疫苗接种”。 “疫情在全球的大流行是跨越国界的,各个国家不可能把自己封闭起来,集体合作才能解决这个问题。”流行病防范创新联盟首席执行官理查德·哈切特表示,国际合作可以加快疫苗研发,而疫苗研发后的生产和分配,也需要强有力的国际合作提供保障。“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在疫苗研发后能有效运作的公平的全球分配制度。这个体系需要资金、管理以及全球支持和协作。” “新冠疫苗从基础研究、临床试验,到制备生产和分发,一系列环节都需要更多国际合作才能加速实现目标。因此,跨国、跨公司合作以及科研机构之间的协同合作非常关键。”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戈分校传染病系主任罗伯特·斯库利表示,来自各国政府、国际组织、非营利机构、企业等方面的广泛国际合作,能够促进疫苗快速可得,有助于疫苗问世后在全球范围的公平可及。 “将新冠疫苗作为全球公共产品,是对国际社会实实在在的贡献” 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三届世界卫生大会视频会议开幕式上宣布,中国新冠疫苗研发完成并投入使用后,将作为全球公共产品,为实现疫苗在发展中国家的可及性和可担负性作出中国贡献。 中国按照灭活疫苗、重组蛋白疫苗、减毒流感病毒载体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核酸疫苗等5条技术路线开展疫苗研发。目前,已有4种灭活疫苗和1种腺病毒载体疫苗获批开展临床试验,总体研发进度与国外持平,部分技术路线进展处于国际领先。 世卫组织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特使大卫·纳巴罗认为,疫苗研发成功将是抗击疫情的重要进展,而“让每一个人都能享受可担负的疫苗更了不起。中国将新冠疫苗作为全球公共产品,是对国际社会实实在在的贡献。” “中国同步推进的5条疫苗研发技术路线均对外开放,与其他国家企业或研究机构开展合作,为推进新冠疫苗研发国际合作贡献重要力量。”中国康希诺生物联合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家朱涛说。 上海复旦大学病原微生物研究所所长姜世勃表示,中国拥有世界上先进的疫苗研发平台和生产基地,对国际合作研发新冠疫苗持积极态度。中国企业已积极参与建设全球疫苗产业链,例如上海复星医药集团与德国生物新技术公司达成合作意向,将共同推进该公司开发mRNA新冠疫苗在中国的临床试验及后续商业化。 在《柳叶刀》《科学》《自然》《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等国际知名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及时发布药物研发进展、疫苗实验结果等研究成果;同有关国家、世卫组织以及流行病防范创新联盟、全球疫苗免疫联盟等开展科研合作,加快推进疫苗研发和药物临床试验……“中国始终以实际行动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展现对疫苗研发及国际抗疫合作的积极姿态,为全球公共卫生事业作出重要贡献。”第七十二届世界卫生大会主席、老挝卫生部长本贡·西哈冯认为,中国支持世卫组织在统筹疫苗研发等方面发挥核心作用,推进疫苗多中心临床试验和研发成果尽快上市使用,向世界提供安全、有效、高质量的全球公共产品,体现了推动开展抗疫国际合作的大国担当。 “从提供国际援助用于支持受疫情影响的国家,到承诺中国新冠疫苗研发完成并投入使用后将作为全球公共产品,中国以实际行动积极响应世卫组织有关全球合作的倡议,为推动疫苗等有关产品的公平分配,为维护全球卫生安全作出不懈努力。”俄中友协第一副主席库利科娃认为,面对这场全人类与病毒的战争,中国积极作为、勇于担当,以开放姿态与世界分享抗疫经验与成果,携手应对这场全人类的挑战。来源 人民日报编辑 吴琪编审 施昱凌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苍蝇的眼睛、蜻蜓的翅膀、水母的形状以及蜂巢的构造,这些生物给人类建筑带来什么启发?”在不久前举行的全国科技活动周期间,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意大利籍教授罗杰威来到北京天文馆,为青少年讲述建筑与大自然之间的奥秘。罗杰威2004年来到中国,在天津大学建筑学院任教。十几年来,罗杰威参与了不少高层建筑、城市与乡村规划的设计项目,尤其对中国乡村建筑研究充满兴趣。今年9月,罗杰威率领团队到贵州黔东南地区的一个贫困村进行人居环境改造。他们以延续生态和实用为原则,解决当地厕所改造难题;建造人工湿地以改善水质,保护村落生态环境的同时,提升人居环境。在罗杰威主持的天津大学仿生建筑与规划研究中心,来自15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组成一个国际化团队,师生之间精诚团结、亲密无间。“知识无国界。开展科研需要国际合作,建筑领域也是如此。”罗杰威说,和来自不同国家的学生一起做学术研究和公益项目,是分享知识和科学方法、激发创造力的有效途径。得益于罗杰威的“穿针引线”,天津大学与亚欧多国院校签订了30多个合作项目,包括建立工作室、创新研究、校际交流等。“天津市和天津大学在教育国际化方面投入了很多资源,国际化项目越来越多,开展得也越来越顺利。”罗杰威已参与主持福建安海石井书院的保护与更新、中国―意大利清华环境节能楼等项目。他说:“这样的国际合作案例不少,一般有三到四个国家和地区参与,有些项目仅设计阶段就需要50多人。”“没有国际合作,科学就难有发展。这是全球性的趋势。”罗杰威说,中国坚持在教育领域开放合作,注重国际合作和校际交流。仅在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就有100多名外籍学生。“我们正在见证中国成为一些科技领域的领先者。”罗杰威说,中国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上展现出惊人的效率和力量,复工复产复学等走在世界前列,对今后科研合作充满信心。《 人民日报 》( 2020年11月02日 16 版)
今年2月,恒大集团携手哈佛大学、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成立“中美新冠病毒肺炎科研攻关专家组”,因汇集中美最顶尖医疗科研专家,被网友称为国际抗疫“豪华天团”,一举一动备受关注。5月15日,哈佛医学院召开线上媒体发布会,首次披露三方合作抗疫最新进展。哈佛钟南山恒大共同召开线上会议新进展:已启动92个科研项目记者从会上获悉,自专家组成立以来,三方团队每周召开视频会,围绕新冠病毒快速检测、感染与致病机理、临床治疗、药物及疫苗研发等领域进行了深入研讨,目前启动92个科研项目。其中,哈佛医学院联合波士顿大学、麻省总医院、哈佛和麻省理工拉贡医学研究所、布莱根和妇女医院等数十家顶尖学术科研机构,成立美国医学界首个“病原科研联盟”MassCPR,并从448个申报项目中筛选启动了“COVID-19恢复期个体的冠状病毒交叉反应单克隆抗体”等62个科研项目。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在钟南山院士的带领下,已启动30个科研项目。事实上,三方合作要从今年1月底说起。彼时,恒大董事局主席许家印委派总裁夏海钧到访哈佛大学,双方就中国新冠疫情动态、合作抗疫与哈佛校长Lawrence Bacow等进行了充分交流,最终促成三方合作抗疫。哈佛医学院院长Daley在会上表示,2月以来,美方团队多次和中国团队频繁沟通,了解新冠病毒的情况,而且在病毒开始全球蔓延后,从中国团队获取了宝贵的救治经验。此次三方合作得到了大波士顿很多科研机构的响应,成立了massCPR研究联盟,史无前例地实现了跨机构、跨地域和跨国界的合作。钟南山院士在会上特别感谢了许家印的支持。他表示,在二月初接到了许家印的电话,恒大要支持广州呼研院和哈佛大学医学院开展联合科研攻关。值得一提的是,为确保科研攻关的顺利开展,恒大作为总协调人,5年提供8亿经费支持,目前首期2亿已到位。恒大夏海钧在会上表示,“新冠肺炎疫情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携手抗疫是战胜疫情最有力的武器。我们坚信,中美科研团队一定会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推动两国医疗科研工作者的团结协作,一定会为国际医疗和科研合作做出表率,一定会为人类战胜冠状病毒做出意义非凡的贡献。”大格局:国际抗疫的中国企业力量新冠肺炎已成为全球性的挑战。目前,全球累计确诊病例超440万例,累计死亡病例超30万例。中国在做好防控疫情的同时,也在为国际社会贡献着大国智慧和力量。众多中国企业充分发挥全球化优势,积极承担全球责任,组织国际抗疫援助,助力世界各地共同抗疫,共克时艰。钟南山团队参会现场马云和阿里巴巴向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捐赠总计1亿余件物资;搭建覆盖233个国家和地区的全球新冠肺炎实战共享平台。腾讯推出国际“抗疫”服务包,帮助全球企业、医疗机构、政府等应对新冠疫情带来的挑战。 而恒大更是成为战疫“模范生”,累计捐赠超12亿元,包括第一时间向武汉市捐赠2亿元现金和5000吨新鲜蔬菜;向中国医学科学院现金捐赠1亿元支持创新药物研发;联合钟南山团队、哈佛大学开展科研攻关,提供8亿元科研经费;向中国红十字会捐赠1亿元支持开展国际抗疫人道援助。一场席卷全球的疫情,让世界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有了更真切的感知、更深刻的认识。人类唯有团结协作、携手抗疫,才能战胜疫情。在抗疫行动中,中国企业贡献给世界的,不仅有防疫经验和雪中送炭的物资援助,更有携手抗疫、共克时艰的合作精神。
■邢志忠最近有个年轻学生请我评论学术圈中的一个现象,一位正当年的青年才俊,在几年的时间内及时捕捉到他的研究领域的热点课题,带领学生迅速开展科研攻关行动,发表了一系列广受学界关注的学术论文,获得好评。尤其令人叹服的是,他的课题组在有限的时间内几乎与国内外几个一流水平、做类似研究的课题组都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因此合作发表的论文的知名度和引用率也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准。年轻学生的问题是:在这种合作的论文中,那位青年才俊与他的学生做了主要贡献,而国内外的大教授们明显有挂名的嫌疑,那青年才俊是不是吃了亏?我笑了,说good question,一个我未必能回答得好的好问题。我从如下几个方面与提问的年轻学生进行了一番探讨。首先,合作都是互惠的,吃亏还是占便宜,不能看眼下,要长远地看。指望与你合作的大教授动手干很多活肯定是不现实的,他贡献的可能只是一个初步的想法,甚至是几句话的评论,有时候价值很大,让你茅塞顿开;有时候很平庸,让你私下里嗤之以鼻。其次,合作者中的大牌教授的知名度就是一种品牌效应,他的加盟会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合作论文的影响力、引用率和发表期刊的水准。聪明的年轻合作者会看重这一点,只有短视的年轻合作者才舍不得“花钱”为自己的课题组做广告。第三,欧美的学术评价体系中有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共识:博士毕业后的年轻学者要尽可能少地与原来的导师合作,以增强别人对你的独立工作能力的认可。这是很有道理的,但不是绝对的。对年轻人而言,证明你自己的能力是你自己的事情,与博士生导师或者博士后老板合作如果可以显著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的话,也没必要刻意回避。第四,青年才俊通过这一番合作,奠定了自己在该领域和研究方向的国际地位,也受到了国内大家的普遍认可,对他的未来发展好处多多。他吃亏了吗?从长远看,他的收益是巨大的。毕竟,年轻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是需要被提携的,而研究水平的提高、研究风格的改变、研究格局的扩展、学术眼界和高度的提升,都需要比你更厉害的学者的熏陶。后者有时是无价的。我给这个学生讲了圈子里的另一个故事。一位年轻才俊多年来一直保持与博士后老板的紧密合作,发表了一系列高水平的论文,最后老板拿到了他想拿到的国家级人才项目,而这位青年才俊也得到了自己想得到的国家级人才项目,形成了双赢的局面。这是1+1 >2的成功例子。当然也有不理想的、容易受伤的合作范例,那就1+1 学生又问,自己的导师带学生都是放养式的,只参与讨论和修改论文,其他都是学生自己的事情,但学生的成果最后都成了导师晋级和申请基金的成果。在这种情况下,做学生的是不是有点亏?我笑了,问他:你为什么这么着急地计算得失呢?是不是有点太小气了?如果你干得好,导师心里是有数的,等你毕业的时候,他给你写一封强有力的推荐信,对你的下一步学术生涯有帮助,你就不觉得亏了。每个人都不是圣人,都会患得患失,但是在大事上不能糊涂,否则就是丢了西瓜捡芝麻。学生一脸的不信服,再问:那您和自己的导师或者老板合作,从来没觉得吃亏?我诚实地回答他,在我的成长过程中,犯了很多错误,走了很多弯路,但我感受到了长辈们很多的包容和宽容,而且他们都曾在关键的时候给我指点迷津和提供机会。今天回过头来看,我计算得失的方式已经不是瞬时的了,而是取一个合理的时间段计算平均效应。因此我的结论是,我跟着自己的导师和老板学习做科研,都赚大发了!正是由于他们,我得到的超过了我应得到的。在一次研讨会的茶歇时间,我听到有个年轻人在抱怨自己的导师,声称自己对他们的一个重要合作成果的贡献远远超过了50%。我感到哭笑不得,他只计算了谁做的计算多、谁写的论文章节多、谁的工作难度大,而没有计算这次机会是怎么得来的、最重要的想法是谁的、论文最后的发表和得到国际同行的关注主要靠的是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这些不同的方面,其实是根本算不清楚的;除去极端的特例,在大多数情况下,不同的人肯定有不同的看法。但能够公平地看待自己和他人的人,不多。当你做学生和博士后的时候,你会对自己的导师和老板有一种认识;当你自己做了导师和老板时,你会对自己的学生和博士后有一番认识;当你既要面对手下的年轻人又要面对自己的前辈时,你会有第三种认识。所以,与合作者打交道也是一门很深的学问。最后我对那个青年学生说,我不是个圣人,但是依我看,最好的合作是相互提升和相互成就对方。你们学生都想找个好导师,能学到很多东西、获得很多帮助的那种;我们导师也都想找个好学生,也是能学到很多东西、获得很多帮助的那种。我们想要的是一样的,因此需要一种平衡。有类学生很难让人喜欢,就是在科研中不主动、不拒绝、不负责:不主动与老师互动;不拒绝老师布置的任务但又不好好完成;对科研工作的头和尾不负责任,只做自己被要求做的中间那部分。http://blog.sciencenet.cn/u/xingzz【来源:光明科普】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 作者:汪晓军随着研究重点向应用转移,我们申请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能力似乎在下降,今年又没有能拿到国基。到目前为止,我只主持过二项国基。搞研究开发,能拿到政府的纵向科研经费,这不仅仅是钱的问题,在许多人看来,拿纵向经费要比拿给企业服务的横向经费重要得多,且单位给出的考核权重系数也要大许多。近年来,国家加强将科研成果应用转化的资助立项,且由于科研成果转化,往往不是在实验室中瓶瓶罐罐的小试,而必须有现场中试,要做工程化应用验证,甚至要做一定规模的应用工程。这些成果转化项目的资助经费,就不是国基项目的几十万元,而是几百万元,甚至更多。有些比较大的科研成果转化项目,项目大,经费多,研究目标要求也多,往往需要几个单位共同合作申请。作为项目的组织者,要有极强的组织能力,依托单位最好也是行业内有影响,且组织者还要付出巨大的劳动。我知道自己不能胜任拿这些大项目的组织者,但我可以用已经在实验室取得的研究成果,寻找那些可能拿大项目的组织者,从而参与这些大项目的申请。实验室开发的几项有实用价值的技术,分别在2015年,2017年,2019年与三家广东知名单位合作,连续拿到了3个800万的科技推广应用项目。2015年的项目为印染行业污染控制技术集成、环保装备研发及其产业化。在这个课题中,组合进我们专利技术“臭氧-曝气生物滤池深度处理”,和反渗透浓水的深度处理与回用二项技术。申请书要求建一座日处理5000吨的臭氧-曝气生物滤池深度处理工程,事实上与我们合作的工厂,在项目进行期间,购买了我们专利“臭氧-曝气生物滤池废水深度处理技术”的使用权,建设了一座日处理2万吨的印染废水深度处理工程,这一技术模块超额完成任务;但反渗透浓水的日处理1000吨回用工程,一直拖着。直到今年发生重大转机,工厂决定投资1118万,建设一座日处理3000吨的浓水回用工程。等这个项目完成,我们团队超额完成了当初申请书中所规定的所有任务。2017年我们与广东最大的国资委水处理公司合作,又申请到了一项800万的城市污水低碳及资源化升级技术应用与示范项目。要解决低碳及污水资源化问题,也就是低碳脱除污染物,并将处理后的水质达到较高的排放标准,这与我们课题组一直研究的水的深度处理技术,及目前研究低碳脱氮技术完全吻合。为了拿到这个项目,网评通过后我作为申请项目组的主要人员参加项目答辩,回答了评审专家提出的各种问题。答辩完自我感觉良好,估计我们能赢,果然我们就中了这个大项目。我们通过这笔科研经费,将实验室的装置,放大成二个大型集装箱式的处理系统,安装到污水处理厂现场,并通过精确的计量装置,针对目前污水处理厂的水质特点,来证明采用新工艺能更节能环保。这二项广东省800万的重大科技应用专项课题,不仅为我们广泛开展研究活动提供了充足的科研经费,也促进了科研成果应用工作的开展。作为科研的副产品,2018年,在生物脱氮领域我们发表了二篇SCI国际论文。在相关研究领域,进一步研究探索,2019年到目前为止,课题组又有5篇SCI国际论文发表。为了将开发的技术能在国内进一步推广和应用,让国内的工厂和工程技术人员能了解我们的研究成果,我们也加强了论文在国内学术期刊的发表。如《中国环境科学》、《环境科学》、《环境化学》、《中国给水排水》、《环境工程学报》、《工业水处理》、《水处理技术》、《环境科学与技术》等杂志,这二年都发表过我们关于生物低碳脱氮和污水深度处理的研究论文。在工程应用方面,印染行业高浓度氨氮废水的厌氧氨氧化处理,目前正在开展日处理80吨的工程化应用验证。在含高氨氮的垃圾渗滤液处理方面,完成了日处理50吨工程化应用验证,正在建设日处理200吨的厌氧氨氧化垃圾渗滤液处理工程。由于有这些研究基础,今年我们又参加了由华南地区最大的环科所牵头的关于黑臭水体处理的重大专项。前二项重大专项我作为主要申请人,排名靠前。这次申请,我就不作为主要申请人。项目通过初选后的答辩,我仍是主要答辩人员。今年广东省的重大专项评审进行改革,评审专家都从其它省请来的省外专家,我自信我们提出的解决方案有创新性,在答辩过程中也很好地回答了评审专家提出的各种问题,真好彩,我们又拿到了这个800万的课题。对我来讲,已不在乎排名了,最主要希望能让开发的技术真的能推广应用,并能获得相应的科研经费。踏踏实实搞研究,搞应用,真的能开发出好技术,做一个好的合作者,也一样可以获得纵向科研经费资助。中国生物技术网诚邀生物领域科学家在我们的平台上,发表和介绍国内外原创的科研成果。注:国内为原创研究成果或评论、综述,国际为在线发表一个月内的最新成果或综述,字数500字以上,并请提供至少一张图片。投稿者,请将文章发送至weixin@im.ac.cn。本公众号由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信息中心承办近期热文直接点击文字即可浏览!1、补牙或将成为历史?2、科学你慢慢学,中医我先治病去了3、科学告诉你应该多久洗一次澡4、新证据:喝咖啡能延长寿命!5、据说,这是生物医学硕士博士生的真实的生活写照6、一顿早餐到底有多重要?7、情商也是把双刃剑!高情商或让你更脆弱8、施一公: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鼓励科学家创业!9、“科学禁食法”真能降低重大疾病风险10、睡眠科学家揭示出8种睡好觉的秘诀11、有志者事竟成!2型糖尿病成功被逆转12、每周两半小时,任何形式的锻炼都可以使你更长寿13、喝醉以后,你以为睡一觉就没事儿了?!14、仰卧起坐等或将成为延寿运动?15、冥想、瑜伽、太极等不仅能够改善身心健康...
新华社照片,耶路撒冷,2020年5月30日(国际)(1)以色列希伯来大学期待与中国加强科研合作5月26日,在位于耶路撒冷的以色列希伯来大学,校长阿舍·科恩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以色列希伯来大学校长阿舍·科亨日前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抗击新冠疫情离不开国际合作,国际社会在公共卫生领域开展合作对于抗击疫情非常重要。此外,以色列和中国正不断加强创新合作,希伯来大学期待与中国高校进一步拓展合作。新华社记者 尚昊 摄
以色列希伯来大学校长阿舍·科亨日前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抗击新冠疫情离不开国际合作,国际社会在公共卫生领域开展合作对于抗击疫情非常重要。此外,以色列和中国正不断加强创新合作,希伯来大学期待与中国高校进一步拓展合作。↑5月26日,在位于耶路撒冷的以色列希伯来大学,校长阿舍·科恩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新华社记者 尚昊 摄↑5月26日,在位于耶路撒冷的以色列希伯来大学,校长阿舍·科恩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新华社记者 尚昊 摄↑5月26日,在位于耶路撒冷的以色列希伯来大学医学院,两名来自中国的博士后在实验室里工作。新华社记者 陈文仙 摄↑5月26日,在位于耶路撒冷的以色列希伯来大学医学院,科研人员在实验室里工作。新华社记者 陈文仙 摄【来源:新华社客户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
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5日介绍,中国-世界卫生组织新冠病毒溯源联合专家组国际专家自1月28日结束集中隔离期以来,与中方专家一道进行了实地考察,并就共同关心的科学问题进行了多轮科学、专业、坦诚的交流。此次世卫专家来华是全球溯源科研合作的一部分。“我们希望有关各方像中方一样,在溯源问题上采取积极、科学和合作的态度,邀请世卫组织专家开展溯源研究,为国际抗疫合作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作出自身贡献。”(记者董雪、许可、蒋志强)
日前,“中药(黄芪/三七)联合新型溶瘤疫苗治疗晚期肿瘤”项目启动会在常德市第一人民医院顺利举行。该项目是国家生物靶向诊治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以常德一医为协作研发中心以来,走产学研之路,合作实施的首个重大临床医学转化项目,在国际上处于该领域前沿。国家生物靶向诊治国际联合研究中心长期致力于发现肿瘤新靶标、高选择性诊治方法等关键技术,创建了一系列生物靶向诊治肿瘤的新原理与新方法,解决了肿瘤诊治的关键技术瓶颈,为癌症的早期诊断和有效治疗提供了新途径。9月8日,项目启动会现场前期对接情况汇报经常德一医积极争取,该中心团队先后多次来院实地考察。此后,双方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要求,多次沟通交流,不断完善项目实施方案,启动会如期举行。研究项目介绍该重大临床研究项目开展,标志着常德市靶向诊治技术开发水平的快速提升,创新医疗驶入了快车道。通过院校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搭起高水平生物医学创造平台。常德一医依托“国家生物靶向诊治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的人才和科技优势,以需求为导向,以共享为核心,围绕全面提升临床医学创新能力,整合集成资源,配备尖端大型仪器设备,建设生物样本库、临床专病数据库和SPF级动物中心,形成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为一体的一流转化医学基地,为常德一医实现向教学研究型医院转变、建设区域医疗中心战略目标提供重要科技支撑。常德一医也将借此契机,加快引进高层次科技领军人才及创新团队入驻“协作研发中心”,合作培养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促进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提高该院医教研核心竞争力。国家生物靶向诊治创新团队在 基因检测中心调研 国家生物靶向诊治创新团队在 药剂科调研 国家生物靶向诊治创新团队在 静脉配置中心调研 国家生物靶向诊治创新团队在肿瘤科调研此外,国家生物靶向诊治创新团队将全力支持常德一医的博士后工作站建设,积极开展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实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常德协作研发中心将以解决临床问题为出发点,以科技项目为抓手,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让现代医学创新成果服务于临床,以期发现临床重大疾病高效诊治的金钥匙,为广大患者带来福音,更好地造福于民。作者|宣传科综合图片提供 | 科教部校对|欧阳文 吴梦琦编辑|黄瑞丰审核|雷云终审|熊妮有爱三连:分享!点赞!点在看↓【来源:常德第一人民医院】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如今已经有外籍科研人员118人,科研环境日益开放。为科学家们提供更好的科研平台,与各国展开更广泛的科研合作,既“请进来”,又“走出去”,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已成为热带森林生态学研究领域的引领力量之一。生物多样性研究组组长高力行来自英国,林冠生态学研究组组长中村彰宏来自日本,大型兽类多样性与保护研究组的堪珀斯来自西班牙,2/3博士后为外籍人员……科研队伍国际化已成为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最鲜明的特色之一。吸引国际专家的,不只是“热带”当中国科学院邀请高力行成为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的研究人员时,高力行考虑了不到半分钟就欣然接受。那是2012年,辗转泰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30多年后,高力行选择来到中国云南西双版纳。这个选择,也许不少人会觉得不可思议,可对于高力行这位研究东亚热带植物保护的科学家来说,西双版纳离研究对象最近,来到这里顺理成章。1990年,高力行第一次来到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时,几乎见不到外国人,如今,到食堂吃饭都会遇到非常多的“洋面孔”,其中既有学生也有全职工作人员。“既有像我这样来自欧美的,也有不少来自东南亚的。我就曾指导了一个印尼学生。我们在中国成为师生,这在以前是无法想象的。”说起变化,高力行感慨良多。而这些年,吸引这些外国专家的,早已不仅仅是“热带”。高力行第一次去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时,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市区到植物园,一路颠簸了4个半小时;现在,从机场到植物园只需要1个小时。交通的日渐便利只是中国变化的一个缩影。“这里给我提供了更好的平台、设备,科研经费也很充足。”高力行说。如今,在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工作和学习的外籍科研人员已经有118人,他们来自近30个国家。开展东南亚生物多样性研究国际合作发现动植物新科5个、新属45个、新种700余个——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与缅甸合作成立的中国科学院东南亚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短短几年,科研成果已十分丰硕。这背后,是日复一日的努力、9次中缅联合大规模科考。从海拔400米到海拔3800多米,从热带季雨林到高山松林,考察队员们过泥沼、蹚激流、爬雪山,忍受肆虐的蚊虫蚂蟥,克服重重困难,逐渐揭开缅甸生物多样性神秘的面纱。这也是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科研走出去的缩影。“我们愿意为志同道合的各国科学家提供更好的科研平台。”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党委书记杨永平说。2017年6月,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研究员林露湘一行前往泰国,与泰方相关机构就共建“克拉地峡20公顷热带森林动态样地”签下合作谅解备忘录。至此,“东经101度森林样带”研究平台初步建成。该样带汇聚全球三大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拥有全球独一无二的沿水热环境梯度分布的连续完整森林区。如今,在中国、泰国、马来西亚东经101度左右的森林分布区中,建设了一条跨越热带亚洲核心区、青藏高原和横断山区腹地的森林样带。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主任陈进表示:“科学研究不能在封闭中进行,一定要合作开放。”作为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区域性平台,林露湘期待未来能吸引全球更多优秀的科学家前来开展研究工作,协同发掘和探索更深刻、更重要的科学问题。让更多的人了解自然、热爱自然“科研中心周边植物探秘”“参观中心实验室”“相约课题组”“大手拉小手”……去年,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为勐仑镇等地的近20名大中学生量身定制了“走进科学殿堂”系列科普活动,在“大手拉小手”科学探究环节,同学们在科研人员的指导下,积极提出科学问题、做出科学假设、动手做实验、采集分析数据,并在科研中心展示汇报探究成果。占地面积约1125公顷、收集活植物1.3万多种,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在建设热带植物大本营的基础上,不断通过多种传播渠道向公众传达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如果说冬夏令营为青少年打开了科学世界的大门,那么连续举办12年的“高级生态学与保护生物学野外培训班”则为青年学者插上了飞翔的翅膀。12年来,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收到来自55个国家的430个机构的近1200份申请,30个国家的330名申请者参加了培训,申请者遍布亚洲、美洲、非洲、欧洲。通过组织学术会议、硕博研究生培养等方式,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已招收缅甸、泰国、老挝等东南亚国家研究生110人。其中,发现3个兰花新种、《缅甸兰花名录》的第一作者叶律昂,已成长为缅甸本土兰花研究专家。此外,举办讲座、拍摄科普视频、开设线上直播、主办科普展览……近年来,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也在不断探索科学传播新形式,吸引更多普通受众关注自然、热爱自然。请进来、走出去,国际化科研队伍的聚集,更带来越来越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研成果。“国际化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还要继续探索。”杨永平说。编辑/朱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