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又一教授学术造假看当前科研的困境!冰之下

又一教授学术造假看当前科研的困境!

#天津大学教授和女儿被爆学术造假#天津大学化工学院张教授被自己的学术爆料科研造假,在网络上掀起了热烈的讨论,123页的PDF将这位著作等身的教授扒了个干干净净,学术造假内幕可以说是触目惊心。这位教授不仅不学无术,骗取国家大量的科研经费,而且压榨学生,学生在这位导师的指导下,仅仅学会了造假,换取了一纸文凭,可以说是误人子弟了。引起了网友们对这位教授的口伐笔诛。我们也可以想象,这样的教授肯定不是孤例。为什么我国科研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其实国家早已经注意到了这个问题。早些时间的破四唯,前不久的研究生导师准则都是在做改革做铺垫。因为现在高校已经成为了一个闭环,一个独立的圈子。在这个圈子里,看论文看帽子,教授又是裁判又是运动员,自己给自己制定规则。通过国家经费和压榨研究生劳动力来实现自己利益的最大化,至于教书育人,早就被某些导师放到九霄云外去了。靠发论文就可以当教授,所以大家都在水论文,尤其是生化环材,就只能水论文。大部分人还是老老实实做实验的,但是少部分人瞎编也能发,但是本质上这些数据其实对科研并没有什么用,只不过是为了凑论文。当然不能否认部分的科研真的是在探索未知,但是在影响因子,论文的这些压力下,坐冷板凳的有识之士已经越来越少了!导师都是如此,何况是学生。上行下效,培养出来的学生很多也都是发论文的机器而已,这也是为什么材料已经占领工科的原因。大家可以关注一下,几乎所有的学科都有材料方向,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材料容易发SCI。那么这对于工科来说其实会越来越虚。大量的钱被浪费在试剂,仪器上面,产出只是一些英文文章。无论对于科研还是人才培养都是极大的弊端。高校培养不出工程师,也搞不出来卡脖子的技术,可想而知,这样下去的危害。高校的特殊性决定了这样的现状,但是通过最近的国际环境,我们逐渐意识到高科技的重要性,被卡脖子是很难受的。芯片只是一个典型的代表而已,还有大量的高精尖技术是掌握在外国人手里的。而这些更应该是科研的方向,基础科研是要搞,但是别人有的我们没有的依然要去做,不然迟早有一天会被别人反制的。科研捅破天的同时,要有更多的科研工作者将科研立住地才行,不然大部分都是给外国人做了嫁衣。必须要改变科研的风向,光看SCI的话,就成了别人的笑话。高校育人是第一要义,德才不具备的导师要坚决清除出导师队伍,不能让老鼠屎害了中国的教育。唯SCI也要不得,SCI再过也只不过是纸面文章,不能产生任何意义。

象外

科研作风和学风是决定科技事业成败的关键

对网络反映南开大学曹雪涛院士、中科院裴钢院士、中科院上海药物所耿美玉研究员、首都医科大学饶毅教授、武汉大学李红良教授等人相关论文涉嫌造假问题的调查终于有了结果。此次调查对加强科研诚信建设和进一步弘扬优良学风作风具有积极意义。它表明,我们对类似引起广泛关注的争议性事件,已经形成了遵循科学规律、程序严谨规范的调查机制;对涉嫌学术造假事件的调查绝不会“不了了之”,对违反相关规定的,不管什么头衔和地位,都要依法依规进行处理,对经查确实不存在相应问题的予以澄清。国家有关部门高度重视此次调查。在21个部门参加的科研诚信建设联席会议框架下,科技部会同教育部、卫生健康委、中科院、工程院、自然科学基金委,建立联合工作机制,严格按照《科研诚信案件调查处理规则(试行)》等有关规定,严肃开展调查处理。在单位调查、部门审核的基础上,联合工作机制组建了高层次复核专家组赴实地检查,听取当事人的陈述和申辩,集中讨论形成复核结论,最后,由联合工作机制审议形成处理意见。对涉嫌学术造假事件的调查处理,关乎当事人的声誉和学术生命,不能靠主观臆断。从公布的情况看,整个调查过程历时近一年,经过了各相关单位学术委员会的专业调查、各部门组织的专家审核、联合工作机制成立的高层次复核专家组的调查复核。这样的调查是严谨、科学、专业的,遵循了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要求,体现了对科技事业和科研人员高度负责任的态度。风清则气正,气正则学进。对学界而言,优良的作风学风是科学研究的生命线,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科技强国的根基,决定着科技事业的成败;对于全社会来说,优良的作风学风更能引领形成良好社会风尚。加强科研诚信和作风学风建设一直是我国科技工作的重中之重,长期以来,我们都在强调作风学风经常抓、持续抓,对学术不端行为零容忍。近年来,我国科技界的作风学风建设取得长足进步,正是在科学家精神和优良作风学风引领下,我国科技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但此次调查中发现相关科研人员在数据管理、实验室管理、团队管理等方面存在的漏洞和不足,暴露出确有个别科研人员对科研作风学风建设重视不够、要求不严。“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炽焚。”图片误用、实验数据处理不严谨、对团队成员管理不到位等不严谨、不规范的做法,绝不是小事小节。如果不当头棒喝,任其滋生蔓延,势必损害良好科研生态,影响科技创新的质量和成效。广大科研人员务必引以为戒,高度警醒。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强调,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财富。我国正处在关键发展阶段,更需要科技界和广大科研人员全情投入,实现跨越式发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先后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等文件,表明了党和国家加强科研诚信和作风学风建设,优化科研生态的坚定决心和鲜明态度。广大科研人员要继承老一辈科学家求真务实、严谨治学的优良传统,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自觉践行优良科研作风学风,珍惜学术声誉,严守科研诚信,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静心笃志,潜心钻研,攻坚克难,砥砺创新,为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科技强国作出更大贡献。来源:科技日报

高地方

科研院所与高校,究竟谁的“含金量”更高?

大家在决定考研之后选学校的时候,一定都思考过一个问题:是选择高校还是研究所呢?研究所乍一听感觉相当“没意思”、“枯燥”,那现实究竟是什么样的?研究所和高校,谁的“含金量”更高一点呢?科研院所与高校的区别1.研究所的师生比远高于高校的师生比研究所的导师数量会接近研究生的数量,甚至会超过研究生数量(在有的单位,有五十多位硕士导师,但每年只招三十多名研究生),在某些研究所导师可选范围非常广。高校的导师每人每年都会带学生,但研究所并不是每人每年都带学生。研究所会有几个导师持续带学生,也有一些导师只是偶尔带带学生。研究所的教师有一部分是外聘,特别是一些公共课或是基础课。2.研究所的文献资源总量小于高校,但人均占有量会比高校多的多高校每年会花几百万元购买电子资源,各类文献数据库非常全,清华同方、万方数据、超星、期刊论文、学位论文、电子图书、外文数据库非常全,很多高校都会达到一百多个数据库。而研究所不会下这么大财力购买这些资源,研究所的资源范围更窄,更有针对性,而且会有些特色的数据库。高校的资源通用性更强,而研究所的资源专业性更强。高校的图书馆需要占座,而研究所的图书馆往往没有几个读者。3.高校有着很好的教育与科研氛围,而研究所有着很好的科研与工作氛围研究所的学术活动往往专业性、针对性更强,而高校有着各种各样的学术报告,无论是人文还是科技。高校的导师从事科研项目与教研项目,而研究所的导师几乎没有教研项目,除了科研项目外,还有很多工作性质的项目。高校的导师科研经费多,研究所的导师事业经费多,所以总体上来说研究所导师的钱更多。高校导师会有纯研究的项目,研究所的导师的项目往往面向应用的项目。所以有些导师的项目更像是工作,这些项目往往是下达的任务,而不是需要申请的科研项目。在高校,导师拿下的项目主要是靠研究生干;而在研究所,研究生在项目中并不是主力,因为研究所往往有较为稳定的团队。研究所的教师一般不为本科生上课,研究生基本没有助教的机会。4.研究所个性认知充足,高校通识认知充分高校因为同属教育系统,尽管地域、规模等因素不同,但总体上共性比较多,兄弟院校有许多可比之处,如行政部门设置、网站栏目设置等信息大同小异。而科研院所大多数是政府部门下属的事业单位,因行业性质与管理方式的不同,使得各个院所的个性特征非常明显。而研究所的业务机构、网站栏目设置千差万别。例如,在情报学领域,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国防科技信息中心、中国协和医科院信息所等差别非常大,相互之间无从比较,在研究所感受到社会的东西会更多。科研院所比高校的优势①每月有工资,相当于已经工作,而且免学费,单位替交;②毕业后进入工作快,而且在学习期间已经和要工作的单位有联系,日后从人际关系,还是研究工作都是很好的铺垫;③考科研院所的成绩要求比较低,一般过了国家线就可以上;④科研院所的研究生毕业后不用为工作发愁,已经签约,而且提前2到3年赶上就业形势,也就是2018年签约的时候是按照18年的待遇,而毕业则是2到3年后,其学位贬值不可预知,当然也有升值的可能,但是升值对于已经签约的同志也是试用的,这就是科研院所的保值增值;⑤先期的名校学习可以接触不少名校学生,这是日后的人际资源,这种同学感情的人际关系优势,我就不用多说了,大家都很清楚,不仅仅在中国,国外也是这样的。高校比科研院所的优势①毕业证和学位证书所显示的名气,高校比科研院所有名,虽然科研院所在名校学习,但是毕业证和学位证是科研院所的;②不用签约,毕业就是自由身,当然这也是双刃剑;③如果上的学校还算可以的话,比较轻松,可以混到毕业证书,拿学位证,而科研院所可不行,如果要混,那以后的工作优势可就没有了从各个方面来对比,是这样的……这里我们首先排除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这两家超级科研院所。大家都公认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和清华、北大等超级大学处于同样的学术地位。这里我们还要排除"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军事医学科学院"、"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等等超级热门的科研院所。因为这些科研院所都比较难考,但是如果能考上,那么前途将不可限量。比如就读"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那么进财政部工作的机会就非常的大;就读"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那么进商务部工作的机会就非常的大;而"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在国内被称为"银行行长和银行家的摇篮"。从招生人数比较:各大学招收的研究生多、各科研院所招收的研究生一般较少。从报考人数比较:各大学报考的考生多、各科研院所报考的考生一般更少,往往需要调剂。从科研条件比较:各大学的基础教育条件一般较好、各科研院所的专业研究条件一般较好。从生活津贴比较:各大学的生活津贴一般较低、各科研院所的生活津贴一般较高,甚至很高。从奖学金比较:各大学的奖学金品种很多、各科研院所的奖学金品种一般较少。从生活条件比较:各大学学生都比较多,生活资源人均分配少、各科研院所的学生少,虽然资源少,但是人均资源相对比较多。从生活丰富比较:各大学课余生活丰富、各科研院所的课余生活相对不那么丰富,但是很多科研院所都在中心城市核心城区,另当别论。从毕业分配比较:各科研院所的毕业分配有其专业对口的优势。大家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考虑哦,喜欢搞科研求工作稳定的同学研究所肯定是你的第一选择,性格外向喜欢校园生活的同学还是报考各大高校更为合适。

精灵使

教授三年不给本科生上课,将被清出教师系列。需要改革评价机制

9月23日,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出席北京外国语大学非洲学院和亚洲学院成立仪式时透露。最近还要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政策发布,在学校连续3年不给本科生上课的教授和副教授,会被清理出教师系列。同时,我们要让学生毕业和课程难起来,不能是一进了学校就进了安全箱,不好好学习的学生毕不了业。让那些天天睡大觉、天天打游戏、天天喝大酒的醉生梦死的日子一去不复返。01 教授的职责是什么?主要职责又是什么?根据我国《教师资格认定条例》第4条,我国教师共有七类:第四条 教师资格分为:(一)幼儿园教师资格;(二)小学教师资格;(三)初级中学教师和初级职业学校文化课、专业课教师资格(以下统称初级中学教师资格);(四)高级中学教师资格;(五)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级中学文化课、专业课教师资格(以下统称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六)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级中学实习指导教师资格(以下统称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资格);(七)高等学校教师资格。教授只是大学老师的一种职称,并不是另外一种职业。教授也是属于教师,并非专职研究员。那么,大学教授的职责有哪些呢?2015年9月5日,教育部颁发《教育部关于试行高等学校教师职责及考核的暂行规定的通知》。规定中提出了大学各级教师的职责。其中副教授和教授的职责是:(三)副教授1.独立担任并领导或指导一门以上课程的教学工作,每两年有一个学期讲授一门基础课(包括专业基础课或技术基础课)或开新的选修课;组织并指导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教学工作。2.担任学术指导人或科研课题的负责人,提出学术论文或做出科研成果;主持或参加编写、审议新教材和教学参考书及专著;掌握本学科范围内一个或几个方面国内外学术发展动态,并能负责或参加审阅学术论文。3.指导实验室的建设,设计、革新实验手段或开设新的实验内容。4.指导研究生和教师的进修。(四)教授教授应担负比副教授职责水平较高的工作。教育司吴岩说三年不给本科生上课,清除老师系列,也是居于这个规定来说的,是符合这个规定的要求的。给学生上课是教师的基本职责之一。教授的职责中哪个职责是排在首位呢?在《教育部关于试行高等学校教师职责及考核的暂行规定的通知》中,是把独立担任教学工作排在第一位的,说明教授的首要职责是教学。南京大学教授周勋初也说:“教师的首要职责是教书。”《礼记·学记》中说:“建国君民,教学为先。”02 教授不愿意给本科生上课吗?国家规定教授必须给本科生上课后,许多学校是把给本科生上课作为教授的一项考核指标的。因此,大多数学校里教授是给本科生上课的。至于愿不愿意则是教授内心的主观心理,外人不得而知。只能从客观上分析。一、上课比较烦琐,耗费大量时间。首先,上课就得制作PPT。一般大学里,一节课PPT最低也得制作30张,每一节课都要制作。制作PPT是一件繁琐的事,是比较浪费时间的。所以我们会发现,大学教授的PPT一般比较简陋,不会像中学一样,注重色彩搭配、文字效果等,大学PPT主要是关注内容。其次,上课就得布置作业,布置作业就得批改。而改作业也是比较耗时的工作。因为大学作业不同于中学作业,中学作业都是选择题、填空题、计算题等,并且是现成印刷好的题目,一次作业也就一、两页。而大学的作业并没有专门的作业辅导书,都是老师布置。而且作业量很多,一次作业甚至可以写二、三十页。批改起来工作量很大。最后,上课必然就有考试与评测。这也是很繁琐的事。因为现在并不是和以前,出个题打个分就可以了。现在都是量化系统。出题达到什么标准、考试后要有考试分析、要有每个学生的学业评估等环节。此外,还有与学生的互动答疑等。所有这些都是消耗时间的,而教授的时间又很宝贵。二、上课待遇不如科研。一般一门大学课程约40个学时。每个学时,按200元算,才8000元。对于教授来说,这个钱实在微不足道。教授如果发表一篇SCI论文,学校可能奖励就有几十万。教授都可以申请科研项目。审核通过后,一年都有几百万的科研经费。虽然科研经费是用于科研的,但科研支撑的成果又是与奖励挂钩的。还有一些教授与校外企业有合作项目。也有的教授有外出讲学、报告、交流等活动项目。这些都比上课轻松实惠。对于教授来说,如果从金钱角度来看教学,实在是不值一提的,教学往往是有考核要求。三、大学评价体系不完善。大学里,在各种评比中科研成果占据很大比重。在晋升职称,各种奖项的评选中,科研成果都是硬指标。而教学往往难于评估,在评比中占比较低。所以,教授更愿意倾注更多的精力在科研课题上,并且可以实现名利双收。03 热爱课堂的老师实际上,大学里也有很多老师喜欢上课。例如,河南大学的常萍老师坚守讲台三十多年,深受学生喜爱,每次上课教室总是座无虚席。讲课充满了激情和才气,思想价值极高。也吸引了众多校内外人士慕名前来听课,其语录在网络上广泛流传。在2015年10月退休之后,又被学校返聘为副教授,继续给学生上课。再如,现在的网红,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戴建业,他的课通常是一座难求,场场爆满。清华校长梅贻琦曾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一流的大学必然依赖一流的学生,而一流学生依赖一流的老师来培养。只有这样,我国才能出一流的人才。

其孰承翼

科研作风和学风是决定科技事业成败的关键

科技日报评论员对网络反映南开大学曹雪涛院士、中科院裴钢院士、中科院上海药物所耿美玉研究员、首都医科大学饶毅教授、武汉大学李红良教授等的相关论文涉嫌造假问题的调查终于有了结果。此次调查对加强科研诚信建设和进一步弘扬优良学风作风具有积极意义。它表明,我们对类似引起广泛关注的争议性事件,已经形成了遵循科学规律、程序严谨规范的调查机制;对涉嫌学术造假事件的调查绝不会“不了了之”,对违反相关规定的,不管什么头衔和地位,都要依法依规进行处理,对经查确实不存在相应问题的予以澄清。国家有关部门高度重视此次调查。在21个部门参加的科研诚信建设联席会议框架下,科技部会同教育部、卫生健康委、中科院、工程院、自然科学基金委,建立联合工作机制,严格按照《科研诚信案件调查处理规则(试行)》等有关规定,严肃开展调查处理。在单位调查、部门审核的基础上,联合工作机制组建了高层次复核专家组赴实地检查,听取当事人的陈述和申辩,集中讨论形成复核结论,最后,由联合工作机制审议形成处理意见。对涉嫌学术造假事件的调查处理,关乎当事人的声誉和学术生命,不能靠主观臆断。从公布的情况看,整个调查过程历时近一年,经过了各相关单位学术委员会的专业调查、各部门组织的专家审核、联合工作机制成立的高层次复核专家组的调查复核。这样的调查是严谨、科学、专业的,遵循了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要求,体现了对科技事业和科研人员高度负责任的态度。风清则气正,气正则学进。对学界而言,优良的作风学风是科学研究的生命线,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科技强国的根基,决定着科技事业的成败;对于全社会来说,优良的作风学风更能引领形成良好社会风尚。加强科研诚信和作风学风建设一直是我国科技工作的重中之重,长期以来,我们都在强调作风学风经常抓、持续抓,对学术不端行为零容忍。近年来,我国科技界的作风学风建设取得长足进步,正是在科学家精神和优良作风学风引领下,我国科技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但此次调查中发现相关科研人员在数据管理、实验室管理、团队管理等方面存在的漏洞和不足,暴露出确有个别科研人员对科研作风学风建设重视不够、要求不严。“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炽焚。”图片误用、实验数据处理不严谨、对团队成员管理不到位等不严谨、不规范的做法,绝不是小事小节。如果不当头棒喝,任其滋生蔓延,势必损害良好科研生态,影响科技创新的质量和成效。广大科研人员务必引以为戒,高度警醒。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强调,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财富。我国正处在关键发展阶段,更需要科技界和广大科研人员全情投入,实现跨越式发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先后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等文件,表明了党和国家加强科研诚信和作风学风建设,优化科研生态的坚定决心和鲜明态度。广大科研人员要继承老一辈科学家求真务实、严谨治学的优良传统,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自觉践行优良科研作风学风,珍惜学术声誉,严守科研诚信,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静心笃志,潜心钻研,攻坚克难,砥砺创新,为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科技强国作出更大贡献。编辑:张爽审核:王小龙

颜回

科研者是真的像非科研圈的人说的那样不堪吗?科研者:真的很难

近期,考研很火热,你的七大姑八大姨对你的研究方向下手了吗?开始“夺命”三连问了吗?其实也不足为奇,科研内容大部分时候是和日常生活脱节的,事实上完全没有可能直接几句话就能给一个没有背景的人讲明白非常前沿的科研细节。这个时候科普就会变得非常重要。科研就像一个圈,更像是一个没有终点的旅程,风景不尽相同,遇到的问题也是神一般的雷同,由于科研工作者工作性质比较「高精尖」,与一般人群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就会产生很多让人啼笑皆非的想象,科研者的朋友们总会问出一些让科研者难以接招的“神仙问题”,让我们来细数一下五花八门的神仙问题吧——最戳科研者心窝的三大问题1. 你的研究是啥?2. 你怎么跟家人朋友解释你的研究是什么?3. 所以,他们觉得你的研究是啥?来自一个科研学者的神奇“遭遇”:一科研者是从事研究疾病的发病机制,药物作用原理,为临床用药提着理论依据,总而言是往生物医学药剂学方向的,关于平时服用的不同药物,片子、胶囊、口服液、注射液等,跟他们娓娓道来时,换来的只是:“哦,原来是卖药的”。其实,类似于像这些扎心的回答真的是大有存在的,例如:从事园艺研究方向的,他们会觉得你是种菜种树种花的;食品科学研究方面的,他们就会认为你是做饭弄吃的,并且在你表示不会的时候质问你“不是学食品的吗”。真心的说一句科研者们实在是太难了。科研者是真的像非科研圈的人说的那样不堪吗?对于付出心血的研究项目是否值得继续下去产生了深深的怀疑。来自一个科研者的内心独白:我每天都是重复着单调的实验,除了工作,平时没有任何娱乐活动,娱乐活动对于科研者来说简直就是天赐恩惠,只能是一整天24小时实验室设计实验,分析实验,分析数据,甚至连正点吃三餐都保证不了。搞科研时间长了,不去实验室都会觉得心里空荡荡就像鱼离开了水一样。每天的生活都是围绕着,寻找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别人会问:既然是这样枯燥无味那是什么支撑我们在做科研,平心而论真的有兴趣吗?为了生计吗?当然两者都不是,更多的是一种选择,一种习惯。虽然学术界也并不清白,但在这里能够跟世界上最纯粹的人做朋友,谈论的都是知识。经过一个月甚至几个的努力,自己的实验成功,这种欣喜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体会到的。总之,科研不易,且行且珍惜,只有你不问一些“伤心”的问题,我们还是好朋友。注:本文为AEIC学术交流中心原创,如需转载请联系小编!

阿尼甘

浅谈科研学术文题的基本写作要求

对于一篇论文来说,凝练出一个准确、鲜明、新颖、简洁的文题,不仅可以起到提纲挈领、揭示文章主题、准确表达文章思想内容的作用,而且还可以引起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如果拟定的文题不恰当、不准确、不规范,往往容易造成写作过程不顺利或造成失败,即使勉强完成写作,也会出现题文不够确切的现象。下面,医刊汇针对科研学术文题的基本写作要求进行简单介绍。一、文题要准确、贴切。所谓准确,也就是要求准确表达文章的主题思想,如实反映客观事实,并具有正确的学术观点。但事实上,有的作者为了片面追求文题的简洁,或迎合期刊编辑对文题字数的要求,对文题进行大幅度的压缩,从而造成文题的不准确、不完整。二、文题要鲜明、醒目。所谓醒目,也就是要求突出研究的学术性、创造性和指向性,体现出研究的深度。醒目的文题使读者一看就能大体领悟论文所要表述的要旨,促使读者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有些作者在拟写文题时,往往不能正确把握科技和学术论文与科普性文章的界限,将科普性文章采用的浅议、浅谈、试论等谦词写入文题,有人认为这仅仅是作者的谦虚表现,殊不知,正是这种谦虚,极大地影响了论文的鲜明性,埋没了论文的重点,影响了论文的审读,甚或影响论文的开发。三、文题要新颖、有特色。文题不可依葫芦画瓢,一味模仿别人,而要别开生面,勇于创新,也就是说在实事求是,如实反映客观事实的前提下,既要通俗易懂,又要重点突出;既要生动诱人,又要言简意赅,给人以新意。四、文题要简洁、明了。简洁明了是指文题应尽量简单、明确,用尽可能少的文字,表达尽可能多的有价值信息,也就是要有高度的概括性,言简意赅。不同期刊对文题字数有不同的限制要求,中文标题一般不宜超过20~25个汉字,英文标题一般不宜超过10~15个实词。不过这只是一个推荐性数字,并不是强制作者执行的标准,其目的是避免文题冗长、繁杂,主题表述不清。五、文题应避免使用非公知功用的缩略词、标点、元素符号、代码、公式等。如果文题中使用了非公知功用的缩略词、代码、公式等,那么读者和检索者有时就很难判断文章的主题内容,就会产生疑惑、误解,从而影响阅读和检索。一般大多数行业内常用的缩略词、代码、公式,都可以被认定是公知功用的缩略词、代码、公式。

从军记

科研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和发展,科研管理的痛点在哪里

“要尊重科研规律,尊重科研管理规律,尊重科研人员意见。”“不能让繁文缛节把科学家的手脚捆死了,不能让无穷的报表和审批把科学家的精力耽误了!”“把人的创造性活动从不合理的经费管理、人才评价等体制中解放出来。”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这些话,讲到了广大科研人员的心坎上,也讲到了当前科研管理的痛点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研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和发展。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分子都地位更高了,待遇更好了,成果更多了。但奇怪的是,一边干活一边抱怨,一边工作一边吐槽,也是科研人员生活的常态。问题是学术研究的“良田”,良性竞争可以激起科研人员的斗志,常规、有序的数据报送与依法严谨而符合实际的经费制度也不会妨碍大家安心研究。否则,科研管理可能就事与愿违了。由于管理的行政化,为了职称、课题、评奖、学位点,学术界也有点沦为江湖的感觉,“跑部钱进”、利益交换、党同伐异等现象颇不鲜见。“学霸”“学阀”长期把持,甚至垄断重要学术岗位,严重阻碍“青椒”成长和学术创新。由于地域差异,同样的学术水平,有的地方连副高也评不上,换个地方就可以评教授博导。在日常工作中,各种填表不胜其扰。而经费管理上的预算烦、税费重、报销难,有时候一半的经费都被税费拿走了。此外,不少党政机关高高在上,学者获取哪怕非保密的资料或数据都难乎其难。而没有一手资料,不仅具体对策建议是“空对空”,阐释中国发展的政道法理,提炼中国话语和中国理论,往往也是空中楼阁。科研人员亦平常人,所做的也不过是平常事。他们的特殊在于其所从事的科研,往往是创造性的甚至开拓性的工作,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非常规性,有时候皓首穷经才能解决一个问题,有时候灵光一现就可能下笔万言。凡此种种,都是与科层制、形式主义和长官意志或者早九晚五的按部就班很难兼容的。所以,尊重科研人员就是要认识到他们工作的特殊性和规律;要信任他们,打破行政化思维和长官意志,尊重科研人员的主体地位,以专业判断专业;让科研人员不再是科研管理被动的旁观者甚至种种改革的“对象”,而是能动的参与者,以主人翁的精神积极创造,最终形成良性的学术生态和健康的学术共同体。要以平常心来对待科研人员的报酬。有些行政部门的管理人员往往不理解,为什么科研人员已经有了工资,做课题研究还要劳务费。先不说科研人员从大学到博士的十年苦读,冬三九夏三伏的学术训练,以及在一个领域精耕细作所形成的专业智慧。就是从工作量上来看,科研人员一般没有朝九晚五或者八小时的概念,很多时候他们都是在完成了教书和其他本职研究工作之外,才会进行做课题、做科研的“业余”劳动。无论是为了激励科研人员的积极性,鼓励理论创新、推动社会发展,还是对辛勤劳动的基本尊重,承认科研人员的智力和体力投入,允许他们获取相应报偿,于情于理于法,都是应该的。科研人员渴望人格被尊重,劳动被承认,他们也有同样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只有将科研管理变成科研服务,真正重视科研,尊重人才,以养士的宽容,给他们静思的空间,给他们参与的机会,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与发展,构建自己的话语和理论体系。▲(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

弟子勉之

走上科研之路后,才让人醒悟,阅读从未如此重要!

在做科研工作的朋友都知道,不仅要参加各种学术活动,还要阅读最新的学术著作,阅读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因为如今科学的发展,都依赖大量的阅读,阅读是学术传播最广泛、最有效的方法了,对于学术人来说,阅读大量的学术著作,也会遇到各种问题,有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正确的,但是过量的阅读也会导致低质量的阅读,这是不利于学术人成长的。小易对于阅读有几点自己的心得,希望能对你的学术生涯有帮助。1.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每天都要坚持,每天不追求数量,至少要精读一篇文章,这样每天都有收获,在什么时间阅读,这个是没有讲究的,有人喜欢安静的环境,那么找一个安静的环境,才能更好的阅读。也有人喜欢在工作间隙进行阅读,这都是可以的,最好每天固定时间,这样才会更有效率。2.多通读全文,在开始做学术研究的时候,一定不要选择性的看一些文章,或者是只读摘要,这样是远远不够的,不要认为自己在研究生阶段时间不够,在进入科研岗位之后,你更加没时间,所以在研究生阶段,你一定要多读全文,只有通过整篇的论文,才能学习到别人的写作思想、写作的方法、研究方法以及潜在的意义。在一个领域中,只有全面的阅读,才能更好的把握这个领域的方向。能够打下一个很好的基础。3.多读经典论文著作,虽然如今的科研工作非常先进,但是在相关的领域方面,一定有一段漫长的发展历史,在进行新研究的时候,一定不要忘了找出学科基础的研究方法和概念,这些经典的论文著作,会让你对研究对象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能够让你的基础更加扎实。4.想要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可以按时间顺序进行阅读,由远及近,通过早期的文献慢慢递进,能让我们清晰的发现概念、方法的差别,能够让你对最前沿的科学有更好的理解,也很容易找到你以后的研究方向。5.如果在本领域陷入瓶颈,不妨了解一下其他学科,从交叉领域中找到新的研究方向,这也是一个不错的思路,因为如今很多的研究都存在交叉的现象,还可以通过新的学科,让你有新的思路,在原来的研究基础上有新的突破。6.建立自己的资料库,能够自己独立的去收集相关学术论文和书籍,你可以借助单位的资料库以及网络,前期经费有限,自然不会花在这个地方,建立资料库是一个挑战,你可以在电脑上建立一个电子的资料库,在你逐渐成长之后,这个资料库的作用是非常大的,能够引导你去进行新的研究,做科研最重要的就是想法,你的资料库能给你树立一个清晰的脉络,能让你知道下一个研究的点在哪。这就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希望小易的意见,能对你的学术生涯有帮助,让你成为一个更有深度的科研工作者。让我们一起热爱阅读,才能更好地进行科研。你们怎么看?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

今我将出

如果你喜欢科研,学术界可能不适合你

如果你喜欢科研,学术界可能不适合你一份来自荷兰的数据显示,教授们用于自己研究的时间相当的少。在大学系统之外开展科研可能更容易。图片来源:iStock在过去的几年里,我和朋友们聊了好几次,我想知道大学现在究竟变成什么样。这些朋友要么正在读博,要么正在考虑读博,我们不可避免地转而讨论学术界这份工作是否值得。简而言之,他们想要一种生活,能有自己的时间来深入思考自己的学术领域。总的来说,我们应该探讨的是学术界的本质。大学本应该为认真思考提供空间。但在聊天结束后,我想知道,我的朋友们在大学系统之外,追求这一目标是否会有更好的运气。令人沮丧的是,一篇关于荷兰研究人员如何度过时间的文章,引发了我的思考。教授们几乎没有时间进行研究(尽管管理部门表面上承诺会给予教授们科研的时间),而且工作时间长的可怕。那些有幸成为全职教授的人——对于苦苦挣扎的初级学者来说,这被认为是隧道尽头的光明——他们只把17%的时间花在自己的研究上。教学、科研监督以及“管理和组织任务”相对而言都是更大的承诺。而副教授和助理教授自己挤出的研究时长结果也好不到哪去。科研人员的时间去哪了?这并不是许多科研人员工作的初衷。近一半大学科研人员抱怨,称他们最终做的研究比预期的少(女性在这方面受到的待遇尤其不公平)。但调查结果也显示,在一定程度上,做好研究仍然是学者们早上起床的主要原因。对于许多读者来说,这些数字可能并不吃惊。但是,退一步想这意味着什么?在学术上取得进步往往与你最初要进入学术界的目的相去甚远。过度工作也很普遍。全职教授的平均工作时间比他们规定的合同时间长45% —— 假设一份合同为每周38小时,(如报告说的一样),这意味着每周需要工作55小时,或者每天工作11小时。助理教授和副教授级别的员工在合同时间外还额外投入了29%的时间。让我们来算一下。如果全职教授平均每周工作55小时,并将17%的时间用于研究,那么他们每周大约要花费9小时20分钟来从事自己的研究。那么现在,正如我问我的朋友们,如果你做兼职工作来支付账单,并且这份兼职恰好是你的研究领域,这会花费你多少时间?如果全职教授每周工作55小时,那在本职工作上,他每周投入4天,每周工作30小时,这样你每周就能有大约25小时的研究时间。当然,有一些明显的限制和警告也要指出,如果你的研究需要一台一百万英磅的显微镜,那么你将不可避免地需要一个机构的职位。如果你只喜欢教书,那么这种权衡就不值得了。在没有学生和同事的工作环境中,坚持你的研究承诺必然会更加困难—— 研究经费毕竟是属于集体的。图书馆和期刊的访问也可能很棘手---没有获得大学的批准,你会被会议、期刊、潜在合作者或媒体当作“独立学者”认真对待吗?这就是答案所在,正如我对我的朋友们说的那样,如果你的目标是纯粹的科研,想有时间深入思考并发表学术论文——而不是在意完整的职业生涯、声誉、教学或商业合作——那么学术界可能不适合你。作者:David Matthews是Times Higher Ecation驻柏林的一名记者。参考文献:https://www.timeshigherecation.com/blog/if-you-love-research-academia-may-not-be-you版权声明本文由ScienceOpen苏州办公室编译。中文内容仅供参考,一切内容以英文原版为准。欢迎转发本文至朋友圈,公众号转载请联系 haibao.xue@scienceop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