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从科研和行业两个角度来看目前AI有哪些发展方向汤有大镬

从科研和行业两个角度来看目前AI有哪些发展方向

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同时也在带大数据、机器学习方向的研究生,所以我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首先,从大的研究方向来说,目前AI的研究方向集中在六个领域,分别是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知识表示、自动推理和机器人学,目前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的热度比较高,也出现了一批发展潜力比较大的科技企业。从行业领域来看,目前AI的发展方向包括智能装备、智慧医疗、智慧出行、智能家居、智慧教育、智慧金融、智慧农业等等。基于行业领域的AI发展需要一个庞大的生态体系作为支撑,比如智能装备就需要具备扎实的行业基础,同时要建设完整的大数据平台和物联网平台。AI对于生态体系的要求是比较高的,如果没有完整的体系作为支撑,AI是无法完全发挥功能的。随着5G的发展,从大的发展前景来看,物联网与AI的结合将是一个比较明显的趋势,所以AIoT的概念一经提出就受到了广泛的关注。AIoT是一个大的发展方向,简单的说就是AI和物联网的结合,物联网作为AI产品的落地场景,从而全面拓展物联网的功能边界,提升物联网的实际应用价值。虽然AI目前的发展方向比较多,但是随着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和边缘计算的不断成熟,AI的发展也会出现新的方向和模式,但是总的发展趋势必然是要逐渐实现落地应用。对于职场人来说,学习一些人工智能的相关知识是有必要的,能够不断提升自身的资源整合能力和工作效率,同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自身的职场竞争力。我从事互联网行业多年,目前也在带计算机专业的研究生,主要的研究方向集中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领域,我会陆续写一些关于互联网技术方面的文章,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我,相信一定会有所收获。如果有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方面的问题,或者是考研方面的问题,都可以在评论区留言!

卜筮

展望2021,百度研究院重磅发布十大科技趋势预测

中新网1月14日电 2020年开始,全球经济与社会陷入诸多不确定性当中。面对崭新的2021,读懂未来的科技趋势发展,可能从未像今天一般重要。1月13日,百度研究院发布2021年十大科技趋势预测,包括人工智能、生物计算、AI芯片、量子计算等前沿技术及相关产业,技术创新与产业应用发展紧密融合,既有技术前瞻性也具备产业指导价值。据悉,百度研究院是百度旗下聚焦于人工智能前瞻基础研究、探索技术前沿方向的科研团队,由百度首席技术官王海峰兼任院长,下设大数据实验室、商业智能实验室、生物计算实验室、认知计算实验室、深度学习实验室、量子计算研究所、机器人与自动驾驶实验室、安全实验室、硅谷人工智能实验室九大实验室/研究所,汇聚数十位世界级专家。百度研究院的研究领域几乎囊括了从底层基础到感知、认知技术的AI全领域范畴,并深入展开跨领域研究合作,其雄厚实力让百度得以在AI时代持续引领技术发展潮流、推动基础技术进步。十大科技趋势预测具体有哪些,一起来看看!1.疫情加速AI融合落地,AI将更加深入大众生活2020年,全球抗疫促使AI与5G、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相互融合,AI测温、AI问诊、智能外呼、服务机器人等创新应用开始大规模普及,从生活的方方面面支持抗击疫情。后疫情时代,AI将进一步与交通、能源、制造、农业等基础产业融合,推动复工复产,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同时远程办公、在线教育、在线问诊等模式将会延续,成为未来的新常态。AI不仅助力产业经济,而且逐渐深入大众生活,用AI解决民生问题有望大规模落地。2.数字人、虚拟人将大批量出现,并在服务行业大放异彩让机器像人一样具备理解和思考的能力,需要融合语言、语音、视觉等多模态的信息。结合知识图谱和深度学习技术的知识增强的跨模态深度语义理解,让AI具备持续学习的能力,像人一样“活到老学到老”。以此为基础,结合3D建模、情绪识别、智能推荐等多种技术打造的数字人、虚拟人可以看、听、说,还能与人自然交流。2021年,数字人、虚拟人的生产门槛将进一步降低,并大规模应用在互联网、金融、电商、医疗等行业,给客户带来专业贴心、千人千面的服务。媒体行业也将迎来众多AI虚拟主播,“二次元”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结合真实世界的感知与交互能力,有望大放异彩。3.生命科学成为AI应用新领地,生物计算迎来大爆发疫情期间,LinearFold和LinearDesign等算法,显著提升了RNA二级结构预测和mRNA疫苗基因序列设计的速度。AlphaFold 2在CASP14蛋白质结构预测竞赛的结果也预示着,AI有望大大提升大分子结构预测的精度和效率。AI、生物计算和病毒研究、疫苗研发等生命科学基础研究领域的结合将迎来爆发。除了基础研究外,AI也将进一步融入新药研发的整个链条,包括靶点发现、苗头化合物发现、先导化合物发现和优化等等,从而大大缩短新药研发周期,降低新药研发成本,提高医疗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使人类在面对健康问题时更加主动。4.交通产业加速转型,“数字交通运营”将成为关键推动力AI和5G技术将与交通出行深度融合,成为交通发展的新引擎。无安全员的Robotaxi车辆开展常态化运营有望成为现实,以智能语音交互和车路协同信息服务为特征的“智能座舱”将成为汽车主流标配。基于“新基建”发展的交通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变革,将会让传统交通加速向数字化、网联化、自动化的“新交通”转变。同时,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将会成为智能交通的关键生产要素,智能交通未来将从重视建设向建设和运营并重转变,“数字交通运营服务商”将成为推动智能交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5.AI芯片和轻量级模型加速智能化向边缘渗透,物联网发展迎来新机遇随着AI芯片提供更专业化的边缘计算能力,以及模型蒸馏等技术的发展,轻量级模型将被越来越多地部署在小型边缘设备中,支持离线和在线场景,并且可以为用户进行定制化服务。智能技术向边缘渗透,几乎会影响所有行业。随着边缘智能应用需求的不断增长,预计具备AI功能的边缘设备以及在边缘处理的数据量都将持续快速增长。6.无监督学习成为基础支撑技术,促进AI多领域技术融合,提升跨模态理解能力深度学习模型依赖大量的标注数据,以获得优异的性能。而无监督学习是一种在没有标注数据的帮助下就可以学习原始数据中模式的学习方法,是AI下一步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利用无监督学习对不同模态的数据进行预训练,通过跨模态信息的共享提升跨模态理解,将成为一种趋势。其所形成的先验知识,还可以帮助小样本学习快速泛化至新任务中,有助于将AI技术应用到更广泛的领域,值得更进一步探索。7.AI提升机器对现实的理解,服务机器人将拥有更多物理交互能力随着AI对数据、行为和运动学的分析和理解的逐渐成熟,机器在现实生活复杂场景中与人进行交互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将得到提升。服务机器人或将被赋予更多的物理交互能力,可以替人完成简单、重复的日常工作。将有更多酒店应用服务机器人来实时响应客房需求,自动配送物品。家庭服务机器人所能完成的任务则会更加精细和多样,例如帮助老人从冰箱拿食品或冲泡饮料,同时避免和房屋内的其他物体或运动的人碰撞,还可以在主人外出时帮助整理房间等。8.量子科技创新观念深入人心,直接推动量子计算相关产业发展量子硬件的性能将进一步提升,相应地,会催生出一批具有实用价值的量子算法,用于真正展示这些量子硬件的量子优势。量子软件云化和服务化成为趋势,逐步实现与硬件的深度融合,逐步开放和输出量子计算能力。量子计算与AI和云计算也将会持续深度融合,碰撞出新一轮的火花。伴随着量子生态雏形逐渐形成,越来越多的政府机构、高等院校以及科技公司将开启在量子计算领域的战略谋划和系统布局,以便做好充分准备以迎接量子计算时代。9.社会对构建负责任的AI的需求不断上升,科技企业推动落地实践AI的发展需要遵循一定的基本原则,以人为本、公正包容、可解释性、透明性与可追溯、隐私安全等原则,已成为国际社会AI伦理和治理的基本共识。AI伦理将推动智能应用发展从获取用户注意力向促进用户福祉转变。2021年,从技术落地的角度看,AI模型的可解释性和鲁棒性将取得更多的进步,视频合成技术的“矛”(合成)和“盾”(鉴别)之争也会愈演愈烈,隐私保护计算还将加速在组织间运用,为释放数据价值提供安全和隐私保证。同时,近年来快速发展的深度学习也极大地增加了能耗,未来AI的发展将会更注重有选择性地进行运算,追求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10.降低门槛与人才培养并举,AI大众化加速让AI普惠大众,需要让人们平等便捷地获取AI能力,这需要在算法、算力、数据和人才四个方面持续投入。以深度学习框架为核心的开源平台已大大降低AI技术的开发门槛,自动化深度学习、低代码或无代码的AI开发平台等将进一步发展,持续降低AI开发所需的专业技能。AI的大规模应用和对更大算力的需求将驱动AI芯片新一轮的增长,帮助AI突破当前的算力瓶颈,更普惠地释放AI算力。高质量的数据能有效提升对应用场景理解能力,定制化的数据方案、优化的数据采集和标注、健全的数据要素市场体系将推进AI在各细分领域的应用落地。此外,AI的大众化离不开人才,无论是研究型、应用型的人才,又或是AI素养的培养都不可或缺,相信随着科技公司进一步促进AI产教融合,各个产业都会涌现出更多既懂AI技术又懂AI场景的产业复合型人才。危机之下亦有机遇。2020年疫情加速AI融合落地,智能技术不断渗透到千行万业以及我们的生活当中;“新基建”的号角下,各行业数字化和智能化升级明显提速;从抗疫防疫到复工复产,人工智能技术都展现了极大的价值潜力。百度AI技术在2020年技术为全球抗疫、疫后复工复产做贡献的同时,也在不断革新技术、开放生态,促进各行各业智能化转型升级。2021年,希望科技发展能够助力后疫情时代的经济发展,探索前沿技术,让AI融入千家万户的生活。

红眼病

从研发投入看中国各主要产业的未来

今天我们研究下最近三年,中国对各个产业的研发投入的情况,也就是2015-2017年。我制作了下图,注意单位都是人民币和三年累计的名义增速。我们可以注意到,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的研发投入居然排在了第二位,超过了汽车制造业!这个产业究竟包括什么呢,简单的说,这是和电力的产生,输送,使用等相关的产业。比如发电设备机组,各种变压器,整流器,配电开关,太阳能面板,光纤,电缆,还有我们手机和电动汽车使用的锂离子电池,家里的空调,洗衣机,以及电灯,电磁炉,家用电气厨具炊具等等。当然,从这个产业里面,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知名的公司在从事这个行业。比如国外的ABB,西门子,施耐德,松下,三菱等等。我们可以看到,在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这个领域,国内总体已经比较强了,比如和电网建设相关的各种发电机组,各种输配电设备,太阳能面板,光纤,电缆等等,国产化进度都非常快,而且实现了大量出口。像光纤光缆领域,2017年中国已经形成了多家百亿人民币级别的大企业从2017年企业总体营业收入为例,中天科技达到271.01亿元;亨通光电营收254亿元,烽火通信总体营收211亿元。长飞光纤营业收入103.66亿元。当然了,如果单看光纤光缆的收入的话,长飞在2017年排名中国第一,亨通中国第二,烽火通信中国第三。但是从全球范围来看,中国企业还达不到最强的地步。2017年的全球十大光纤光缆公司,虽然中国占了五家,但是全球老大仍然是美国康宁公司,另外日本的古河电工也排在世界第四,住友电工世界第八,藤仓世界第十,另外还有意大利普睿司曼 世界第七,而且技术含量很高的海底光缆,我国企业的份额就不高。另外在技术上,根据中国发布的《中国光电子器件产业技术发展路线图(2018-2022年)》提出到2022年,中国光纤光缆的发展方向是“超低衰减”,同时要实现超低衰减光纤光缆的全产业链条,但是目前几个主要产品:硅锗料,光纤预制棒,光纤涂料,光纤光缆。除了光纤光缆,以及难度很高的光纤预制棒技术被中国公司陆续攻克并且实现较高份额以外,高纯度的硅锗料,高性能的帮助实现超低衰减的光纤涂料等,我国还同样大量依赖进口。不过这也是中国公司的发展方向。其他很多方面都是类似的,比如电力的发电,输电,配电设备等,中国也形成了一大批世界知名的公司,例如上海电气,哈尔滨电气,东方电气,西电集团,特变电工,许继电气,正泰,德力西,大全等等。对应于国外的通用电气,施耐德,西门子,ABB等等。但是明显技术水平上总是还是差了一截。其他例如发电设备(火力,水力,核电),早在2013年中国就占据了全球60%的产量,尤其是火力发电设备和水力发电设备,到现在已经不只是市场份额全球领先,在技术上也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在核电领域也在奋力追赶。多说一句,中国“系统强,部件弱”的态势目前几乎是贯穿于各个产业,但是实际上,随着这些年的技术和管理进步,虽然慢于系统的发展,但是国产元器件也在逐渐赶上来,只是很多人,包括我们自己也还有疑虑,究竟国产器件行不行?我之前做项目的时候,就能发现,即使国外客户认同中国的系统,但是在部件领域,对中国品牌的认可度还比较低,我已经不止一次遇到客户要求指定某个部件用欧洲品牌。不过当客户没有指定的时候,我们就一律使用中国品牌器件出货,产品在客户的使用环境中逐渐经受了数年的检验之后,客户对中国品牌电气器件的信任就建立起来了。每当客户质疑中国产元器件不行的时候,我就把在欧洲其他客户使用的例子搬出来,说你看都已经用了好几年了,总会有客户被说服。很多人在做项目的时候,一遇到国外客户指定某个元器件品牌,一般就服从了,因为不想丢了项目,但是我是尽量说服客户用国产元器件,至少我认为国产元器件在很多领域已经堪用,跟随中国的各种系统设备在不知不觉中大量出口。这里面有一个信任和机会的问题。实际上按照我的经验,只要你能真的讲出用中国产元器件有什么好处,国外客户一般是持有开放的态度,毕竟在商言商。当然总体而言,在技术上和国外知名品牌仍然有差距。除了“系统强,部件弱”之外,还存在“份额高,技术一般”的情况,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几乎所有的子行业都是类似的情形,比如电动汽车使用的锂离子电池,2017年宁德时代和比亚迪已经到全球前三了,宁德时代出货量还是世界第一,比亚迪世界第三。全球前十有七家是中国公司,但是在技术上,仍然和日本的松下,韩国的三星SDI和LG化学存在差距。空调,洗衣机等等都是类似,中国公司在份额上已经很高,但是在高端化,品牌化方面还有欠缺。也就是说,中国公司的份额高,是因为占据了最大头的中端领域,高端的份额还是很小。当然还有一个原因,一些以前曾经很高端的产业,现在因为中国的进入,已经被完全白菜化,最为典型的就是太阳能产业,从上游的硅料,硅片,到电池片,电池面板全部国产化,各个环节全球份额都超过了50%,并且在技术上和国外的差距已经抹平,发达国家的光伏产业公司纷纷倒闭,例如可以看成是中国晶硅光伏技术来源的澳大利亚,尚德的创始人就是新南威尔士大学毕业,老师是国际太阳能电池权威马丁格林教授。施正荣2000年在中国创立尚德太阳能,一度还成为了中国首富,可见当年光伏产业带给中国的冲击力。2010年全球光伏产业红火的时候,中国各个光伏大厂全部供不应求,欧洲客户抢着到中国拿产能,中国的光伏企业销售员们可以说无比的幸福,躺着拿订单。一个本科毕业两三年的销售,一个月销售提成很容易一两万人民币,年入20万人民币以上非常正常。不过后来补贴逐渐退坡,另外产能暴增,好日子就逐渐过去了。而到现在,可以说向中国输出了太阳能技术的澳大利亚,本土的太阳能厂家都已经破产了,欧洲尤其是德国的主流光伏厂家也基本倒闭。总体而言,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我认为不需要太担心,因为中国在该领域已经实现了普遍性的技术突破,同时大量出口世界,全球份额已经很高,例如家用空调格力就是全球老大。有的技术上也已经全球领先,比如全球最高发电效率的火力发电厂,还有我们的特高压电网,全球标准都是我们主导的。但是总体而言欠缺的是高端化,品牌化。这个领域技术盲点有,但是并不太多,国外也没有办法在该领域卡中国脖子,因为中国基本上都有可用的国产产品可以替代。另外为什么说不用太担心,该领域从2015-2017年,三年的研发投入累计增长达到了22.68%,保持了很高的增速。在前十大研发投入产业中,增速排名到了第四位。这个产业可以说是中国制造的稳定器之一。我们再来看汽车产业,研发投入排在中国各行业第三位我一直觉得,汽车产业是我国可以说最大的产业失误了,没有之一。目前我国搞产业升级,各个主要领域都进展顺利,唯独汽车这个主战场进展缓慢。我国自主品牌乘用车市场份额,从2010年的45.6%,下滑到2017年的43.9%,总体居然还处于下滑的状态,这还是SUV市场爆发的结果,可以说这是极为罕见的情况。今年第二季度,自主品牌乘用车份额更是下降到了38.2%。原因呢,主要还是我们搞自主品牌的时间太晚了,人为的自我压制自主的发展。汽车产业非常有意思,和电子产业的明显区别是:全球电子产业的消费电子品牌,总体非常年轻。现如今的全球消费电子三强:苹果,三星,华为年纪最大的三星电子:1969年1月成立苹果:1976年成立华为:1987年成立其他更年轻的如OPPO, VIVO, 小米等就更不用说了,小米更是2010后。电子品牌的后来者实现后来居上,没有汽车产业那么难,VIVO品牌是2009年才创立的,到今年才9年。小米2010年成立,到现在成立才8年,OPPO品牌是2004年创立的,华为虽然1987年就成立了,但是真正的下决心开始做消费电子市场,抛弃B2B给运营商定制手机,真正的开始做华为手机品牌是2012年。汽车产业就不一样了,由于属于价格更昂贵技术更复杂的商品,要被认可需要更长的时间积淀,韩系被认为是全球发达国家汽车品牌的底层了,但是实际上现代汽车距今已经有51年的历史了(成立于1967年),属于“年轻”汽车品牌。而处于全球汽车顶端的汽车品牌,宝马(1916年),奔驰(1885年),奥迪(1909年),丰田(1938年),本田(1946年),日产(1933年),福特(1903年),通用(1908年)等基本都是80-100年以上的历史。比较公认高端的宝马,奔驰,奥迪,历史都在100年以上。因此作为昂贵的大型的复杂机械,要做出品牌是需要长时间的积淀的,品牌建设走在我们前面的韩国人,用了50年的时间,虽然其销量已经进入了全球前五位,但是其汽车品牌形象依然处于最底层,可见时间的重要性。当然也有例外,那就是特斯拉,2003年成立,仅仅15年现在已经被视为高端品牌,但是特斯拉是在电动汽车这条全新的赛道上,虽然也是汽车,但是带有强烈的电子产品属性,维度完全不同了,并且特斯拉也是站在美国汽车和电子工业的肩膀上发展。时间是自主品牌最需要的东西,而长期自我压制自主品牌,是中国最大的产业战略失误之一,这直接导致了我国自主品牌的“年轻化”,我国现在的龙头自主车企的吉利,就是在2001年加入世贸前一天才拿到汽车“准生证”,也可以见到世贸对于中国汽车自主品牌的推动作用。我们说中国加入世贸对中国带来的好处的时候,最喜欢说的是这以后中国出口大发展,2001年之后,中国出口金额平均每年增长20%以上。但是我们忽略的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最好的“衍生产品”是中国的自主品牌汽车被彻底松绑了,迎来了大发展时期,这也是“对外开放能带来什么好处”的最好案例。2001年加入世贸后,自主品牌可以说政策上就松绑了,奇瑞,吉利等想自己搞汽车的公司都可以公开上场了,要知道加入世贸的时候,奇瑞即使有地方政府的鼎力支持,也还要挂一个上汽奇瑞的牌子。后面的自主品牌主要玩家的比亚迪,2005年也进入了汽车领域,如果没有加入世贸带来的大松绑,比亚迪进入汽车领域就不是2005年,而是要大大延后。中国自主品牌启动的这一天来的太晚了点,如果早十年,二十年,不是2001年,而是1991年,1981年就大力鼓励发展,自主品牌就可以多赢得10年甚至20年的发展时间,那么今天中国的汽车产业,恐怕又不一样了。不做自主品牌,就会直接压制汽车产业的研发投入,尤其是对本土汽车技术的研发投入,我们从数据就可以看出来,到了2017年,中国全国对汽车产业的研发投入是多少呢?1164.6亿元,仅仅排在第三位。我们和排在第一位的“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比起来,该产业2017年的研发投入达到了2002.8亿元,几乎是汽车产业的两倍。我们再横向比较一下,2017年12月,欧盟委员会(EU)公布2017年工业研发投入(R&D)排行榜,大众汽车公司研发投入为136.72亿欧元,按照现在7.9的汇率,就是1080亿元,和中国全国的汽车研发投入差不多了。我们再看看世界其他主流汽车公司的研发投入,美国通用汽车76.84亿欧元德国戴姆勒75.36亿欧元,日本丰田汽车75.00亿欧元,美国福特汽车69.25亿欧元这里面较低的福特汽车研发投入也达到了中国全国的47%,这里面丰田,通用,戴姆勒的研发投入都超过了中国全国汽车产业的50%。不过多少让人欣慰的是,有两个数据可以说明中国在这方面在逐渐的扭转局面,1:在电动汽车新赛道上,中国和西方公司的投入差距大大缩小,为什么这么说,因为电动汽车发生了两个价值份额变化,一个是价值向电池转移,电池的成本占到了电动汽车的四分之一甚至更高,而电池的研发投入属于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中国在这方面的投入很大,并不弱。一个是价值向电子产品转移,电动汽车的“电子化”非常明显,各种电子设备,车载软件的价值占比增大,而中国在电子设备方面的价值份额和研发投入都是高于汽车产业的,而且我们要注意到“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是我国研发投入最高的产业。也就是说,电动汽车的出现,让汽车产业发生了赛道偏移,汽车产业和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以及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重合了起来,直接导致中国合并计算的研发投入大大增加。2:最近三年中国对汽车产业的投入增速很高实际上,2015-2017年中国汽车产业的研发投入三年累计增长了28.8%,是研发投入排名前15名的产业中增速最高的。除了自主品牌头部企业上汽,吉利,广汽等这几年的快速增长,以及各大车企越来越重视自主品牌之外,各种造车新势力的涌入也是一个原因。当然,隐忧是我国汽车产业在2018年遭受了市场的寒流,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分析,我们就看乘用车:7月乘用车销售158.95万辆,同比下降5.30%8月乘用车销售178.99万辆,同比下降4.55%9月,乘用车销售206.05万辆,同比下降12.04%。10月,乘用车销售204.68万辆,同比下降12.99%。最近的几个月,乘用车的销量都出现了不小的跌幅,已经影响到了我国自主品牌头部企业的营收增幅,也一定会影响到我国汽车产业研发投入的的增速。这几年的房地产贷款增速过高,挤压了作为大宗消费的汽车的空间,最终也传导到了汽车的研发投入增速上面,10月份开始的个税减税,看能不能带来一些积极的影响。接下来,我国目前研发投入最高的产业,是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这个产业在之前的文章里面已经写过很多次了,我国在系统集成方面,已经跻身世界水平,中国设计出来的智能旗舰手机,创新力越来越强,和苹果的差距在不断缩小---从中国和全球市场销量对比变化就可以很容易看出来。华为和中兴在全球通信设备市场已经占据了主要份额,西方公司节节败退。我国在各种外围结构件和元器件上面,都已经不断取得突破,摄像头模组,镜头,金属壳,屏幕,PCB板,FPC柔性印刷线路板,振动马达,微型麦克风,微型扬声器,触摸屏,天线等等都在不断获取份额,呈现全线推进的态势。目前就硬件来说,我国最大的短板就是集成电路和被动元件(电容,电阻,电感)。集成电路在制造方面,中芯国际在今年取得的进步可以说是突飞猛进,2018年8月,中芯发布第二季度的业绩公告:“我们欣喜地告诉大家,在14nmFinFET技术开发上获得重大进展。第一代FinFET技术研发已进入客户导入阶段。除了28nm PolySiON和HKC,我们28nm HKC+技术开发也已完成。28nmHKC持续上量,良率达到业界水平。我们将继续扩展和提升我们的成熟和先进技术平台,提供客户全面有竞争力的服务。”这里面的信息其实很明确,那就是28nm的新工艺良率已经成熟,同时中芯国际表示其14nmFinFET工艺将在明年上半年量产,客户是来自于手机芯片行业,逐渐追上手机行业的脚步,这对中芯国际来说也是个重大突破。总体来说,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不仅在我国是研发投入最高的产业,2017年达到了2002.8亿元,而且三年总计也增长了24.27%,在研发投入前十位的产业中,这个增速仅次于汽车产业,排在第二位。这里面的增长动力,主要是来自于集成电路产业,因此该行业研发投入将会在未来保持高增长的态势。对集成电路行业研发投入和其他投入的提高,也带动了从业人员薪资的增长。今年集成电路芯片设计公司的2018年校招研发岗位,待遇相比去年明显提高。主要是两个原因,一个是对集成电路产业的大量投入,各种资本涌入进行投资,最为典型的就是2018年4月阿里全资收购了杭州中天微,现在变成了平头哥半导体,以国内2015年初才成立的芯片设计初创公司忆芯科技为例,该公司主要开发超大规模企业级SSD主控芯片,其研发人员分布在北京,上海,成都,贵阳等城市,团队成员90%以上硕士学历,主要来自国内名校,或来自国际国内知名芯片和存储公司。2018年校招的硕士生薪资范围,成都为18.2万-21万,北京上海为19.6万-22.5万元,均为12%的公积金。另外一个原因是华为拉高了校招薪资水平,华为旗下的海思今年大量招聘芯片设计人才,同时校招待遇大幅提高,还发了不少SP。华为海思今年给集成电路专业毕业生发了不少年薪25万以上的offer,直接拉高了行业的薪资水平。业界从华为出来的人,似乎都有给高薪的传统,例如董事长是华为工程师出身的上海集成电路设计公司艾为电子,2018年校招开出的硕士应届生薪资就在1.8w以上,高的能到2.2万。即使只按照2个月年终奖计算,年薪也在25万-30万了。说句实话,在一个行业或者一个企业处于高速发展的时期,往往会出现薪资倒挂的现象,也就是应届生的薪资比入职了两三年的员工薪资还高,集成电路设计今年的校招就是这样,我相信一定有不少企业的入职的往届毕业生薪资被今年的校招倒挂,这很正常,某种意义上这并不是一件坏事。我国对IT产业的研发投入,本来就是各行业第一位,并且还在保持平均三年增长20%以上的速度,中国的芯片产业,现在需要的只是时间,以目前的发展速度,哪怕是再过三年,情况都会跟现在大不一样。第四个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是医药制造业今年的《我不是药神》热映,国内网络和自媒体掀起了一波感谢跨国公司的浪潮,说电影里说的不对啊,电影在黑跨国药企啊,国外药企在中国卖药就应该卖得贵啊,不然人家收不回成本就不会搞研发了啊。而且还出现了很多科学家是如何攻克各种疑难疾病的文章,这些文章都有意无意的,把全球科学家们在基础科学研究上的付出,都算在了几家跨国药企头上,我看了好多文章里面提到的科学家,其实根本就没有在这些跨国药企工作,并且有的科学家,是反对药企在自己的基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开发出的药物拿来申请专利的。同时通过说明医药研发是高额投入,来渲染跨国公司在我国卖高价药的合理性。我很想知道那些渲染卖高价药合理的人,如何看待我国开展的国家谈判,利用中国市场的力量要求药企降价。2017年4月份,人社部公布了44个谈判药品的名单。人社部介绍,经过与相关企业的谈判,其中36个药品谈判成功,成功率达到81.8%,与2016年平均零售价相比,谈判药品的平均降幅达到44%,最高的达到70%,大部分进口药品谈判后的支付标准低于周边国际市场价格。按照这些人的说法,跨国药企保持高药价是合理的,那么我只能庆幸,幸好不是这帮人在台上,因为开展医药国家谈判的前提,即使认为当前的药价是“不合理的”,所以才需要谈判,谈判降价后的药价才是合理的,而不是降价前。那些认为跨国药企卖高价药合理的,建议可以继续以谈判前的高价格买药,以避免出现他们担心的,“你不花高价买药,跨国药企就没有动力搞研发”的情况出现。事实上,跨国药企在中国卖高价药,背后的原因和其他行业的西方跨国公司没有区别:那就是高技术门槛带来的市场垄断,缺乏竞争。你如果不相信的话,一旦有同样效果的国产药上市,他们立即就会降价。2018年12月的央视,就报道了这样一个事情,国内工程机械的徐工集团,在2016年之前是一直不能生产起重机控制系统的,包括软件+控制器硬件,而国外供应商一直拒绝将最新的控制系统卖给徐工,导致徐工需要做性能升级匹配的时候,受制于控制系统的性能,同时如果徐工要为某个客户调整参数,供应商排期要一个月,然后才能派工程师过来,徐工还需要付费。下图就是起重机的控制器,国外供应商提供的价格是7万元,当在2012年听说徐工要开始自研控制系统的时候,立即威胁将价格提高到10万元,希望中方停止研发。徐工的团队在2016年成功的做出了自研的控制系统,一个控制器才3万元,而国外的供应商也立即降价到4万元。全球制药公司,尤其是跨国药企的利润率普遍性很高,我们上财富中文网站的2018年世界五百强看看,苹果营业收入2292.34亿美元,利润483.51亿美元,利润率21.09%我们再看一下美国辉瑞制药,作为美国最大的制药企业,营收525.46亿美元,利润218.08亿美元,利润率为41.5%这是电子行业标杆企业对制药行业标杆企业,可见制药业的利润之高。当然你说了,并不是每家药企的利润率都像辉瑞这么高,然而这对手机电子品牌行业更是这样,苹果一家就攫取了大部分利润,除了苹果三星华为OV等少数几家,一大堆公司都是亏损,研发投入高不是卖高价的原因,缺乏竞争的垄断才是。华为的研发投入高不高,每年研发投入马上要突破1000亿人民币了,秒杀全球所有的药企,没有任何一家药企比得过华为。然而华为的净利润率却只有7%左右,在很多国家,华为不惜全网赠送通信设备给客户。是华为心地善良,不想卖高价吗?当然不是,是因为有三星,诺西,爱立信,中兴这些竞争对手在啊。实际上,在华为等中国公司进入这个市场之前,西方公司就是卖高价的,我们应该还记得20年前家里装一部固定电话就要几百元人民币初装费的时代。我们要记住一个真理:价格,从来都是市场竞争决定,而不是投入成本决定的,否则这个世界上就不会有亏损的企业了,竞争是获取合理价格的最有力武器,所以医药制造国产化对我们如此重要。我国的医药制造业,目前还处于很落后的阶段,2017年的全行业研发投入,仅仅只有543.2亿元,排在所有行业的第八位,甚至低于“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等等传统的重工业制造部分。当然值得欣喜的是,医药制造业三年研发投入增速达到了23.04%,在研发投入超过400亿人民币的十个行业里面,增速排在第四位。我国目前已经出现了一批年营收超过100亿人民币的医药制造业企业。研发投入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的几家药企,2018 年上半年恒瑞医药累计投入研发资金 9.95 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 27.26%复星医药2018年1至9月,研发费用共计人民币11.14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59.13%;其中第三季度研发费用为4.05亿元,同比增长69.65%。上海医药2018年1-9月研发费用投入7.56亿元,同比增长50.31%其他正大天晴(中国生物制药),海正药业,科伦药业,豪森药业等药企,其研发增速都很快,并且快于行业平均水平,可见中国制药业在逐渐的走向集中化。可以看出,复兴医药和恒瑞医药这样的领头羊企业,尽管研发增速很快,但是基数还处于赶不上跨国公司零头的水平,也就是说,差距不只是10倍的差距,而是更多。全球几大医药巨头,强生,诺华,辉瑞,罗氏,拜耳,营收都在3000亿人民币以上,研发投入普遍性的达到四五百亿人民币。制药业是一个很大的产业,而且是一个高薪资高技术的产业,这个产业的发展,能够给化工,生物,药学等各大类的毕业生带来更多的高薪机会。中国目前的高薪机会,高度的集中在互联网产业,以及以智能手机为核心的电子制造业,目前正在蓬勃发展的半导体产业,汽车产业,制药业等等,都能够带来不少高薪就业机会。中国对制药业的研发投入,目前是位于所有行业的第八位,但是其增速显著的快于第4-7名,因此其很可能在未来成为仅次于电子,电气,汽车的第四大研发投入产业。第五个我们关注下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化工制造业,我国其实到现在还很落后,和前面是电子,汽车,制药,电气四个蓬勃发展,高薪岗位不断增加的产业相比,化工制造业规模非常大,但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属于传统的成熟产业。该产业倒是发展比较稳定,2017年全行业研发投入为912.5亿元,非常的接近汽车产业的水平,排在所有行业第四位,三年总共增长了14.85%, 增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18年7月30日,美国《化学与工程新闻》杂志(C&EN)公布最新的“全球化工50强”揭榜,德国巴斯夫今年依然世界第一。当然,今年中国有3家入围,中国石化世界第3 ,已经被中国化工集团收购的先正达排在第34位,万华化学位列第43位。相比于去年全球50强只有中石化孤零零一家,今年多了2家,不过还是比较惨淡。当然,我们可以把全球第六位的台塑算进来。这样中国就有4家了。当然,和其他各种排名一样,该排名也是因为有的中国企业并没有申报和提供数据,不然中国企业数量还会增加。总体而言,相对于中国的整体速度,该行业的总体发展还是相对乏力的。但是因为这个产业规模非常庞大,所以在里面很多领域,中国公司有极大的产业升级机会,也能给个人带来机遇。以生产MDI,目前国内化工届炙手可热的万华化学为例,该公司这几年实现了迅猛的发展,全球份额不断提升,2017年拥有员工9165人,2017年人均薪酬26.43万元。而在3年前的2014年,该公司的员工总数为7250人,人均薪酬为13.05万元。尽管人均薪酬不代表公司员工普遍水平和中位线,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出,产业升级带来的公司薪酬能力的巨大变化,三年实现人均薪酬翻番。2017年底,万华化学雇佣了97名博士,1066名硕士,2137名本科生,4442名大专生和1423名大专以下学历的员工,他们可以说都是这几年万华化学发展的受益者。我们日常接触的化工产品,最常见的日用化工品包括化妆品,这个领域其实差距非常大,而中国公司的增长也是不愠不火,还没有出现大规模替代的现象。以国产化妆品龙头上海家化为例,2018年上半年营业收入36.7亿元,同比增长9.29%;上半年的研发支出仅为0.67亿,只占收入1.83%。当然了,总体而言,国产的份额还是在不断上升的,2012-2017年间,本土品牌化妆品在中国市场前20位的品牌的合计市场份额中的比例,从2012 年的 10.8%增长到 2017 年的 20.9%。我们再以基础的化工产品乙烯为例,这是石油化工工业的核心产品,或者说是标志性产品,然而全球乙烯产量最高的国家并不是中国,而是美国,中国是世界第二位,目前我国仍然需要进口乙烯,另外如果加上使用乙烯制作的下游化工产品,实际的需求量更高。2017年,我国对乙烯的需求量,加上由乙烯制作的主要产品聚乙烯、苯乙烯、乙二醇进口量折算,我国对总需求在大约4000万吨左右,然而我国2017年乙烯总产量只有1800万吨左右。聚乙烯(PE)是由乙烯制作的主要产品,约占我国乙烯总需求的64%。广泛的用于塑料薄膜,城市市政工程的塑料管道你平时用的塑料袋,保鲜膜,你买的零食的包装袋都包含有聚乙烯材料。然而2017年我国聚乙烯产量1398.6万吨,净进口1155.1万吨,总计消费2553.7万吨,对进口的依赖很高,当然这跟原料也有关系,化工产品的原来无非是石油,天然气,煤炭三大项,其中主要来自油和气,美国油气资源丰富,成本低廉,这也是其化工工业强大的原因之一,另外我国也从沙特,阿联酋,伊朗,新加坡等国大量进口聚乙烯。其他还有著名的PX(对二甲苯),这个我相信我国老百姓对这个已经很熟悉了,我国也大量依赖进口,同时国内的抵制运动,也影响了我国的PX项目开展和产能提升,不得不从国外例如日韩大量进口。化工产业和电子,汽车,制药这些火热性的产业不同,总体而言化工产业很多都是大量生产的常见产品,技术也相对成熟,属于传统重工业领域,化工装置的资本投入金额非常高,同时化工产品的价格受资源价格影响大,因此总体相对其他产业来说薪资不高,利润率不高,但是里面在很多具体领域,我国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尤其是可以直接面向消费者的领域,比如化妆品,轮胎等等,是可以有较好的利润空间的。这个行业由于资本密集型和高投资的特征,更多的会依赖国家的布局,会跟随国家整体实力的进步而进步。。第六个是专用设备制造业和通用设备制造业所谓通用设备就是能够给一个以上行业使用的设备,最为典型的就是螺钉,螺母,密封件,弹簧,紧固件,风扇,机床,锅炉,铸造机器,轴承,齿轮,叉车,工业机器人等等当然大家也看出来了,这个行业除了少数领域以外,大部分领域是肯定是赚不了大钱的,2017年对该行业的研发投入为696.8亿元,排在所有行业的第五位,但是三年增速仅为10.15%.我们从该行业的代表公司也可以看出来,规模最大的就是做汽轮机+燃气轮机的企业,例如上海电气,2017年净利润也就是26.6亿元。另外就是工业机器人产业,也属于通用设备制造业,目前也在蓬勃发展,这也是该行业的一个很大增长点,代表企业就是库卡,埃夫特,汇川技术等等,应该说机器人产业会诞生一批高薪岗位,工业机器人是通用设备制造业领域最为耀眼的一个产业,以后的发展潜力非常大。我在之前的文章里面写过,目前国内的知名国产机器人厂家,已经能给应届硕士开出年薪20万人民币左右的薪资,可见这个产业的发展潜力。其他还有激光器,代表企业就是大族激光,激光的用途很广,可以用来打标,也可以用来不同行业的产品加工等等。另外就是专用设备制造业,比如食品加工机械,矿山开采机械之类,比较受关注的行业就是半导体生产设备,比如北方华创,中微半导体,还有工程机械公司,例如徐工集团,三一集团,中联重科等等还有就是油气资源开采专用设备,这一块是非常大的市场,一部陆地石油钻机加上服务一起,一套就是过亿人民币的合同价值,这方面中石油是全国的老大企业,2018年1-10月,中石油装备制造旗下的五家直属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22.亿元人民币。还有就是医疗器械,这也是我国目前比较弱的方向,国内器械领域的三巨头,迈瑞,鱼跃,联影增速都还不错。迈瑞公司2018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02.80亿元,同比增长23.1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8.97亿元,同比增长45.27%;鱼跃医疗前三季度营收31.8亿元,增长18.12%,净利润6.28亿元,增长19.06%另外就是例如农业机械制造,目前我国农机方面也比较弱势,需要进口的金额较高。专用设备制造业2017年的研发投入为636.9亿元,三年增长了12.31%,总体来说增长也不快,慢于全国平均水平,这里面的一些细分领域,也会诞生一些高薪的岗位,比如技术和利润都较高的医疗器械行业,半导体生产设备行业等等。第七个我们关注下唯一研发投入出现下降的产业除了六个比较重要而且关注度高的产业:电子(半导体),电气,汽车,制药,化工,专用设备制造和通用设备制造之外,我们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研发投入达到和超过100亿人民币的22个产业中,居然有一个产业出现了研发投入的下降,而且是22个产业中唯一出现下降的产业,那就是“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当然这个运输设备行业,出现研发投入下降,一个是铁路本来已经是传统市场,曾经是增长点的高铁,技术和市场已经逐渐成熟和饱和,已经没有大幅增长的空间。中国中车2015年度实现营业收入2419.13亿元,同比增长8.98%;而到2017年,中车全年营业收入2110亿元,同比下滑8.14%,也就是收入还不及2015年多,研发投入当然没有太大增长的空间。一个是船舶现在中日韩竞争激烈,整个行业增长乏力,经营惨淡,这个大家都知道,研发投入也没有太多增长的空间。实际上我国船舶产业的增长主要靠军事工业来拉动,大家都知道我国目前号称每年下水一个舰队,大量的军舰在建中,其实船舶工业的一个亮点。运输设备最大的增长机会还是来自于航空航天产业,中国商飞目前在日益壮大,根据央广网2018年11月16日的消息,中国民用航空局在推进C919飞机型号合格审查工作,中国商飞公司综合考虑研制进度和取证工作量,希望于2020年底取得C919飞机型号合格证。第八个,也是最后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是仪器仪表制造业,我们进口的第三大工业品就是仪器仪表,2017年总共进口454.6亿美元,我国尤其是科研领域,非常依赖从国外进口高端科研设备,虽然国产仪器仪表近年来发展非常迅速,但是总体来说差距仍然非常大,例如基本上实验室的高端科研仪器还是依赖进口。仪器仪表行业究竟包括什么呢?试验仪器、光学仪器、医疗仪器设备、环境监测仪器仪表、工业自动化仪表与控制系统等。而我国在仪器仪表领域的研发投入目前也非常少,2017年仅仅210.2亿元,三年总共才增长了16.2%,这个速度离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还早。在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面,我们还将面临从实验室,科研院所,日常监测,工厂等依旧依赖进口的情况。2017年,中国仪器仪表行业规模以上企业 4622 个,实现主营业务收入 10323 亿元,同比增长 10.71%,我们和进口的454.6亿美元一对比,2017年出口为278.1亿美元,逆差达到176.5亿美元,比起2016年还增加了16.8亿美元。所以说中国的制造业并不是只有芯片产业逆差在持续扩大,仪器仪表产业也是一样。虽然我国也能制造一些高附加值的仪器仪表,例如包括显微镜,压力测量仪表、测距仪、水平仪等商品出口金额较大。总体而言,我国仪器仪表企业规模都还很小,虽然也在不断整合,但是比较知名的企业,其营收规模也就是十几亿人民币,全行业只有2个公司营收超过了100亿人民币。随着工业自动化在中国制造业的迅速发展,对各种仪器仪表的需求还会不断增加。同时,我国电力,燃气和水务三大领域,由于政府有不断实现自动化的诉求,对智能电表,智能气表(煤改气),智能水表的需求也在迅速上升,因此我国电子技术的发展也多少可以让仪器仪表产业受益,像做气表和水表的金卡智能和新天科技,企业营收和利润增幅均达到 40%以上。另外就是我国非常弱势的科学仪器仪表领域,和机床行业类似,由于外资品牌在市场上非常强势,我国目前也在依靠军工产业发展推进科研仪器仪表的国产化。不过有意思的是,由于2017年中国开始了“环保风暴”,尤其是随着国家对水、气、土污染整治不断力度加强,导致国内对环境监测专用仪器的需求增加.不只是政府机构的需求增加,国内企业为了应对环保的压力,也产生了采购仪器仪表的诉求,同时环保对减少和降低各类废弃水,气,固废等排放的压力是不可逆的,国内的龙头企业,例如先河环保、雪迪龙、聚光科技等,增幅都较快,2017年都大于 20%。最后一个是传感器了,这方面我国也很落后,但是我国物联网的发展,对于传感器的要求增加,因此也会出现电子产业的资本,进入传感器领域,或者和传感器领域的国产厂家合作,共同推动国产发展的情况。其他行业,本文先不关注了,或许还可以看下我国钢铁产业去产能的结果,我们都知道,我国在这几年(2015年底开始)实现大裁员的钢铁产业,根据工信部的数据,从业人员在2015年底还有362.7万人,到2018年5月,从业人员数只有226.8万人,两年半的时间减少了135.9万人。另一方面,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的研发投入,也跟随去产能出现了变化,2016年全行业研发投入为537.7亿元,下降了4.2%,而到了2017年,则出现了大幅的增长18.8%,去年我国钢铁产业也出现了业绩大幅回升。好了,本文做一个简单的总结,从研发投入看我国制造业的发展:1:第一个趋势是,从研发投入来看,以后的高薪岗位集中在电子(半导体),汽车,制药三大产业里面,尤其是电子(IT)相关产业。我们都知道程序员是一个普遍的高薪群体,这是过去十几年中国的一个很显著的变化,至少几百万中国家庭成为了高收入家庭,哪怕是从全球范围来看,中国的程序员们都是高薪群体。但是其实我国智能手机为核心的消费电子产业也是一个高薪产业,虽然无法和互联网相比。本科毕业生在华为,OPPO, VIVO,小米这样的公司工作五年以上,拿年薪50万以上并不困难。早在五六年前,深圳有的中小型手机方案公司,就能够做到十几个人的销售团队年终奖三百万人民币。华强北也是一个大量造富的地方,在华强北很多创业的老板,可以说学历和能力并不高,但是因为敢闯敢拼,造就了不少高收入者,当老板的80后,90后,手下雇佣了几个人甚至十几个人,几十个人的各种小公司在华强北比比皆是。电子产业在系统之后,核心零部件将是下一个高薪岗位方向,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半导体器件,另外还有显示面板,摄像头(镜头)等等。以显示面板为例,全国目前在不停的建厂,对工艺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增加,虽然总体而言,显示面板产业离高薪还有距离,但是由于产业的广阔性,也会产生大量高薪岗位。我国各大面板企业,从京东方到华星光电,由于本土技术人才的缺失,大量雇佣韩国和台湾的工程师和主管,雇佣人数动辄数百人甚至上千人,台大教授甚至说“华星光电就是台湾人培养起来的”,支付的薪酬也非常给力,实际上你如果不能给出几十万甚至百万人民币的年薪,根本没有办法吸引来自韩国和台湾的显示面板行业的人才。而本土的人才却相对工资较低,这种现象是技术能力缺失的结果。制药产业虽然目前的研发投入仅仅排在所有行业第8位,但是以起增速来看,逐渐进入前四位是可以预期的。制药产业也是美国的核心产业之一。在电子,汽车,制药三大产业之外,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锂电池,输配电设备,光纤光缆等),化工产业(高端化学品和原料制造,新材料),通用设备制造(工业机器人,激光器,注塑机),专用设备制造(医疗器械,半导体生产设备),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民用客机研发制造)这五个产业,也会有一些子领域产生较多的高薪岗位,但是总体而言高薪岗位的数量或者比例是没有办法和以上三个产业比较的。当然,电气行业可能以后是个例外,因为电气行业是以上五个行业中唯一一个整体全行业研发投入三年增加了20%以上的,大大的超过了其他四个,说明该行业中大部分产业的研发投入增长较快,未来也可以期待成为一个次高薪的行业。比如锂电池制造,在深圳有五年工作经验的本科生,到ATL,欣旺达,惠州德赛电池等公司,拿20万人民币以上的年薪并不困难。电子,汽车和制药业,三年研发投入增速都在20%以上,必然会带动行业薪资增长,汽车产业的薪资,现在其实也还不行,这是因为自主品牌发展不力的结果,但是随着该行业研发投入逐渐增加,国产逐渐高端化,未来是可以预期的。2:中国比较大的落后产业我们现在需要大量进口的工业品,除了半导体产业之外,还有汽车和零部件,化工产品,仪器仪表,民用航空飞机,制药和医疗器械,电子元器件六大项,这些都是我国进口前十位的工业品。我们从研发投入来看,六大项里面民用航空飞机,制药业,电子元器件,汽车制造四项增速较快,化工产业研发投入金额还可以,排在各大产业第四位,但是增速不快,仪器仪表产业研发投入较少,2017年才210亿人民币,基数太小,而且增速虽然还可以,三年的累计增速为16.2%,低于三年增长20%这个高速平台,而我国一年还要进口450多亿美元的仪器仪表。另外再强调一次我国军工产业对落后产业的拉动作用,我国目前比较惨淡处于亏损状态的机床产业,船舶产业,军工牵引的需求成为行业的一个强心剂,华中数控参与的换脑工程,就是以沈飞,航天科技等军工企业为主,保证国防工业自主可控。中国海军疯狂的订购军舰,也为我国船舶企业在市场大环境不好的情况下,提供了稳定的利润来源。同样的还有民用航空工业,由于在军用飞机和军用航空发动机领域的一系列技术突破,也为以中国商飞为首的民用航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助力,实际上如果看中国商飞的供应商,会发现各个军工航空系统企业赫然在列。另外还有科研使用的仪器仪表工业等等,在商用市场追求科研成果而购买外资品牌,国产科研仪器仪表缺乏足够市场空间的情况下,军用需求的拉动也提升了国产科研仪器仪表的技术水平。3:以IT电子产业为核心,各个行业正在逐渐交叉,方向在逐渐重合。最为典型的是仪器仪表行业,尽管这是我国的落后产业,你会发现仪器仪表在和电子行业的物联网迅速的交融在一起,而电子行业是目前我国研发投入的优势方向,因此尽管仪器仪表行业研发投入惨淡,但是却可以因为方向逐渐交叉,从而接受到电子产业高研发投入的外溢。以智能城市概念为例子,国内例如华为,中兴,小米,海康,阿里,乃至于腾讯等都在搞。同样的还有汽车产业,汽车在逐渐从机械产品向智能产品转化,而我国在智能电子产品方向,不管是全球市场份额,还是研发投入,都明显比汽车产业方向更有优势。因此我国在电动汽车时代,一定会比在燃油汽车时代占据更高的全球份额。而且我们值得注意的是,所谓的交叉,其实都是电子产业和某个产业交叉,也就是发现每个产业都在逐渐的“电子化”,并且融入到物联网当中,互相连接在一起,这个连接让原本两个不相关的产业产生了交叉。比如仪器仪表行业的电表,水表,气表,原来都是人工抄表,现在智能化之后,成为了物联网的一部分,电表,水表和气表也实现了电子产品化汽车在电动化和电子化之后,也通过车联网融入到了网络之中,理论上,你也可以在汽车里面读取家里电表,水表,气表的数据。你的汽车,和你家里的水表,原本是两个不相关的东西,他们分属于汽车产业和仪器仪表业,因为都实现了电子产品化,而连接在了一起,这就是电子产业向所有产业渗透的例子。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5G和半导体(芯片)如此的关键,为什么全球的大公司都在竞相投入,为什么美国对中国的5G技术和集成电路发展如此忌惮,因为负责连接的5G和负责产品电子化的芯片,是两个实现各个产业走向交叉融合的核心技术。不同的产业交叉融合有什么好处?最简单的,可以实现优势产业带动弱势产业的发展。我国的智能手机产业就是个例子,华为是全球通信设备领域的老大,但是我国却在手机领域非常弱小,市场份额被国外品牌占据,但是其实手机本质上也是个通信设备,因此在华为在转向做手机之后,技术上能够迅速的实现进步并且占领市场,尤其是极容易遭到专利侵权诉讼的国际市场,这跟其在通信技术方面的积累是不无关系的,相比之下,其他国产手机厂家走向国际市场,都需要大量的购买专利,以避免出现被诉讼。再举个例子,我们一提起大疆,都知道是搞无人机的,可是谁知道大疆已经进入了农业专用设备的领域呢,大疆开发的植保无人机和播撒系统,都瞄准了农业市场。再比如国内的舜宇光学,我们都知道是国内消费电子品牌的供应商,但是舜宇光学把自己在电子产业获得的利润,同时也开辟了显微镜这个产业,而显微镜是属于仪器仪表制造业。总的来说,电子产业正在以超出想象的速度向所有产业渗透。尽管现在汽车产业仍然是中流砥柱行业,但是随着各行各业的电子化,或者说智能化,从长期来看,各个国家之间还是IT电子技术(软件+硬件)的竞争是核心(注意不是说其他产业不重要),其产值将会越来越大,实现在所有产业中的产值最大化,目前炙手可热的5G,半导体,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等,都属于IT电子产业。我们看看美国人的市场估值里面,特斯拉甚至高于福特,通用这样的美国老牌汽车厂家,显然特斯拉的强项并不在于机械技术,而是IT电子技术,这也充分的说明了美国人对未来趋势的判断。一句话说,简单的说,作为普通员工,要想收入还不错,学IT是最好的出路。下一篇文章,我们看看中美的“赛道竞速”情况,我们都知道中国经济总量10年内超美国已经是全球共识了。那么在最核心的几个产业呢?我们说的超过美国,当然只是满足于总量的超过,而是要真正的实现中国人的平均水平过的比美国人更好。这就不得不依赖于产业的进步,这个下一篇再聊。

技兼于事

中国各主要产业的现状和前景分析

今天我们研究下最近三年,中国对各个产业的研发投入的情况,也就是2015-2017年。我制作了下图,注意单位都是人民币和三年累计的名义增速。1/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我们可以注意到,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的研发投入居然排在了第二位,超过了汽车制造业!这个产业究竟包括什么呢,简单的说,这是和电力的产生,输送,使用等相关的产业。比如发电设备机组,各种变压器,整流器,配电开关,太阳能面板,光纤,电缆,还有我们手机和电动汽车使用的锂离子电池,家里的空调,洗衣机,以及电灯,电磁炉,家用电气厨具炊具等等。当然,从这个产业里面,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知名的公司在从事这个行业。比如国外的ABB,西门子,施耐德,松下,三菱等等。我们可以看到,在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这个领域,国内总体已经比较强了,比如和电网建设相关的各种发电机组,各种输配电设备,太阳能面板,光纤,电缆等等,国产化进度都非常快,而且实现了大量出口。像光纤光缆领域,2017年中国已经形成了多家百亿人民币级别的大企业。从2017年企业总体营业收入为例,中天科技达到271.01亿元;亨通光电营收254亿元,烽火通信总体营收211亿元。长飞光纤营业收入103.66亿元。当然了,如果单看光纤光缆的收入的话,长飞在2017年排名中国第一,亨通中国第二,烽火通信中国第三。但是从全球范围来看,中国企业还达不到最强的地步。2017年的全球十大光纤光缆公司,虽然中国占了五家,但是全球老大仍然是美国康宁公司,另外日本的古河电工也排在世界第四,住友电工世界第八,藤仓世界第十,另外还有意大利普睿司曼世界第七,而且技术含量很高的海底光缆,我国企业的份额就不高。另外在技术上,根据中国发布的《中国光电子器件产业技术发展路线图(2018-2022年)》提出到2022年,中国光纤光缆的发展方向是“超低衰减”,同时要实现超低衰减光纤光缆的全产业链条,但是目前几个主要产品:硅锗料,光纤预制棒,光纤涂料,光纤光缆。除了光纤光缆,以及难度很高的光纤预制棒技术被中国公司陆续攻克并且实现较高份额以外,高纯度的硅锗料,高性能的帮助实现超低衰减的光纤涂料等,我国还同样大量依赖进口。不过这也是中国公司的发展方向。其他很多方面都是类似的,比如电力的发电,输电,配电设备等,中国也形成了一大批世界知名的公司,例如上海电气,哈尔滨电气,东方电气,西电集团,特变电工,许继电气,正泰,德力西,大全等等。对应于国外的通用电气,施耐德,西门子,ABB等等。但是明显技术水平上总是还是差了一截。其他例如发电设备(火力,水力,核电),早在2013年中国就占据了全球60%的产量,尤其是火力发电设备和水力发电设备,到现在已经不只是市场份额全球领先,在技术上也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在核电领域也在奋力追赶。多说一句,中国“系统强,部件弱”的态势目前几乎是贯穿于各个产业,但是实际上,随着这些年的技术和管理进步,虽然慢于系统的发展,但是国产元器件也在逐渐赶上来,只是很多人,包括我们自己也还有疑虑,究竟国产器件行不行?我之前做项目的时候,就能发现,即使国外客户认同中国的系统,但是在部件领域,对中国品牌的认可度还比较低,我已经不止一次遇到客户要求指定某个部件用欧洲品牌。不过当客户没有指定的时候,我们就一律使用中国品牌器件出货,产品在客户的使用环境中逐渐经受了数年的检验之后,客户对中国品牌电气器件的信任就建立起来了。每当客户质疑中国产元器件不行的时候,我就把在欧洲其他客户使用的例子搬出来,说你看都已经用了好几年了,总会有客户被说服。很多人在做项目的时候,一遇到国外客户指定某个元器件品牌,一般就服从了,因为不想丢了项目,但是我是尽量说服客户用国产元器件,至少我认为国产元器件在很多领域已经堪用,跟随中国的各种系统设备在不知不觉中大量出口。这里面有一个信任和机会的问题。实际上按照我的经验,只要你能真的讲出用中国产元器件有什么好处,国外客户一般是持有开放的态度,毕竟在商言商。当然总体而言,在技术上和国外知名品牌仍然有差距。除了“系统强,部件弱”之外,还存在“份额高,技术一般”的情况,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几乎所有的子行业都是类似的情形,比如电动汽车使用的锂离子电池,2017年宁德时代和比亚迪已经到全球前三了,宁德时代出货量还是世界第一,比亚迪世界第三。全球前十有七家是中国公司,但是在技术上,仍然和日本的松下,韩国的三星SDI和LG化学存在差距。空调,洗衣机等等都是类似,中国公司在份额上已经很高,但是在高端化,品牌化方面还有欠缺。也就是说,中国公司的份额高,是因为占据了最大头的中端领域,高端的份额还是很小。当然还有一个原因,一些以前曾经很高端的产业,现在因为中国的进入,已经被完全白菜化,最为典型的就是太阳能产业,从上游的硅料,硅片,到电池片,电池面板全部国产化,各个环节全球份额都超过了50%,并且在技术上和国外的差距已经抹平,发达国家的光伏产业公司纷纷倒闭,例如可以看成是中国晶硅光伏技术来源的澳大利亚,尚德的创始人就是新南威尔士大学毕业,老师是国际太阳能电池权威马丁格林教授。施正荣2000年在中国创立尚德太阳能,一度还成为了中国首富,可见当年光伏产业带给中国的冲击力。2010年全球光伏产业红火的时候,中国各个光伏大厂全部供不应求,欧洲客户抢着到中国拿产能,中国的光伏企业销售员们可以说无比的幸福,躺着拿订单。一个本科毕业两三年的销售,一个月销售提成很容易一两万人民币,年入20万人民币以上非常正常。不过后来补贴逐渐退坡,另外产能暴增,好日子就逐渐过去了。而到现在,可以说向中国输出了太阳能技术的澳大利亚,本土的太阳能厂家都已经破产了,欧洲尤其是德国的主流光伏厂家也基本倒闭。总体而言,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我认为不需要太担心,因为中国在该领域已经实现了普遍性的技术突破,同时大量出口世界,全球份额已经很高,例如家用空调格力就是全球老大。有的技术上也已经全球领先,比如全球最高发电效率的火力发电厂,还有我们的特高压电网,全球标准都是我们主导的。但是总体而言欠缺的是高端化,品牌化。这个领域技术盲点有,但是并不太多,国外也没有办法在该领域卡中国脖子,因为中国基本上都有可用的国产产品可以替代。另外为什么说不用太担心,该领域从2015-2017年,三年的研发投入累计增长达到了22.68%,保持了很高的增速。在前十大研发投入产业中,增速排名到了第四位。这个产业可以说是中国制造的稳定器之一。2/ 再看汽车产业,研发投入排在中国各行业第三位我一直觉得,汽车产业是我国可以说最大的产业失误了,没有之一。目前我国搞产业升级,各个主要领域都进展顺利,唯独汽车这个主战场进展缓慢。我国自主品牌乘用车市场份额,从2010年的45.6%,下滑到2017年的43.9%,总体居然还处于下滑的状态,这还是SUV市场爆发的结果,可以说这是极为罕见的情况。今年第二季度,自主品牌乘用车份额更是下降到了38.2%。原因呢,主要还是我们搞自主品牌的时间太晚了,人为的自我压制自主的发展。汽车产业非常有意思,和电子产业的明显区别是:全球电子产业的消费电子品牌,总体非常年轻。现如今的全球消费电子三强:苹果,三星,华为;年纪最大的三星电子1969年1月成立,苹果1976年成立,华为1987年成立。其他更年轻的如OPPO, VIVO, 小米等就更不用说了,小米更是2010后。电子品牌实现后来居上,没有汽车产业那么难。VIVO品牌是2009年才创立的,到今年才9年。小米2010年成立,到现在成立才8年,OPPO品牌是2004年创立的,华为虽然1987年就成立了,但是真正的下决心开始做消费电子市场,抛弃B2B给运营商定制手机,真正的开始做华为手机品牌是2012年。汽车产业就不一样了,由于属于价格更昂贵技术更复杂的商品,要被认可需要更长的时间积淀,韩系被认为是全球发达国家汽车品牌的底层了,但是实际上现代汽车距今已经有51年的历史了(成立于1967年),属于“年轻”汽车品牌。而处于全球汽车顶端的汽车品牌,宝马(1916年),奔驰(1885年),奥迪(1909年),丰田(1938年),本田(1946年),日产(1933年),福特(1903年),通用(1908年)等,基本都是80-100年以上的历史。比较公认高端的宝马,奔驰,奥迪,历史都在100年以上。因此作为昂贵的大型的复杂机械,要做出品牌是需要长时间的积淀的,品牌建设走在我们前面的韩国人,用了50年的时间,虽然其销量已经进入了全球前五位,但是其汽车品牌形象依然处于最底层,可见时间的重要性。当然也有例外,那就是特斯拉,2003年成立,仅仅15年现在已经被视为高端品牌,但是特斯拉是在电动汽车这条全新的赛道上,虽然也是汽车,但是带有强烈的电子产品属性,维度完全不同了,并且特斯拉也是站在美国汽车和电子工业的肩膀上发展。时间是自主品牌最需要的东西,而长期自我压制自主品牌,是中国最大的产业战略失误之一,这直接导致了我国自主品牌的“年轻化”,我国现在的龙头自主车企的吉利,就是在2001年加入世贸前一天才拿到汽车“准生证”,也可以见到世贸对于中国汽车自主品牌的推动作用。我们说中国加入世贸对中国带来的好处的时候,最喜欢说的是这以后中国出口大发展,2001年之后,中国出口金额平均每年增长20%以上。但是我们忽略的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最好的“衍生产品”是中国的自主品牌汽车被彻底松绑了,迎来了大发展时期,这也是“对外开放能带来什么好处”的最好案例。2001年加入世贸后,自主品牌可以说政策上就松绑了,奇瑞,吉利等想自己搞汽车的公司都可以公开上场了,要知道加入世贸的时候,奇瑞即使有地方政府的鼎力支持,也还要挂一个上汽奇瑞的牌子。后面的自主品牌主要玩家的比亚迪,2005年也进入了汽车领域,如果没有加入世贸带来的大松绑,比亚迪进入汽车领域就不是2005年,而是要大大延后。中国自主品牌启动的这一天来的太晚了点,如果早十年,二十年,不是2001年,而是1991年,1981年就大力鼓励发展,自主品牌就可以多赢得10年甚至20年的发展时间,那么今天中国的汽车产业,恐怕又不一样了。不做自主品牌,就会直接压制汽车产业的研发投入,尤其是对本土汽车技术的研发投入,我们从数据就可以看出来,到了2017年,中国全国对汽车产业的研发投入是多少呢?1164.6亿元,仅仅排在第三位。我们和排在第一位的“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比起来,该产业2017年的研发投入达到了2002.8亿元,几乎是汽车产业的两倍。我们再横向比较一下,2017年12月,欧盟委员会(EU)公布2017年工业研发投入(R&D)排行榜,大众汽车公司研发投入为136.72亿欧元,按照现在6.9的汇率,就是1080亿元,和中国全国的汽车研发投入差不多了。我们再看看世界其他主流汽车公司的研发投入,美国通用汽车76.84亿欧元。德国戴姆勒75.36亿欧元,日本丰田汽车75.00亿欧元,美国福特汽车69.25亿欧元。这里面较低的福特汽车研发投入也达到了中国全国的47%,这里面丰田,通用,戴姆勒的研发投入都超过了中国全国汽车产业的50%。不过多少让人欣慰的是,有两个数据可以说明中国在这方面在逐渐的扭转局面,一,在电动汽车新赛道上,中国和西方公司的投入差距大大缩小。为什么这么说,因为电动汽车发生了两个价值份额变化,一个是价值向电池转移,电池的成本占到了电动汽车的四分之一甚至更高,而电池的研发投入属于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中国在这方面的投入很大,并不弱。一个是价值向电子产品转移,电动汽车的“电子化”非常明显,各种电子设备,车载软件的价值占比增大,而中国在电子设备方面的价值份额和研发投入都是高于汽车产业的,而且我们要注意到“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是我国研发投入最高的产业。也就是说,电动汽车的出现,让汽车产业发生了赛道偏移,汽车产业和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以及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重合了起来,直接导致中国合并计算的研发投入大大增加。二、最近三年中国对汽车产业的投入增速很高。实际上,2015-2017年中国汽车产业的研发投入三年累计增长了28.8%,是研发投入排名前15名的产业中增速最高的。除了自主品牌头部企业上汽,吉利,广汽等这几年的快速增长,以及各大车企越来越重视自主品牌之外,各种造车新势力的涌入也是一个原因。当然,隐忧是我国汽车产业在2018年遭受了市场的寒流,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分析,我们就看乘用车:7月乘用车销售158.95万辆,同比下降5.30%;8月乘用车销售178.99万辆,同比下降4.55%;9月,乘用车销售206.05万辆,同比下降12.04%。10月,乘用车销售204.68万辆,同比下降12.99%。最近的几个月,乘用车的销量都出现了不小的跌幅,已经影响到了我国自主品牌头部企业的营收增幅,也一定会影响到我国汽车产业研发投入的的增速。这几年的房地产贷款增速过高,挤压了作为大宗消费的汽车的空间,最终也传导到了汽车的研发投入增速上面,10月份开始的个税减税,看能不能带来一些积极的影响。3/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接下来,我国目前研发投入最高的产业,是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这个产业在之前的文章里面已经写过很多次了,我国在系统集成方面,已经跻身世界水平,中国设计出来的智能旗舰手机,创新力越来越强,和苹果的差距在不断缩小——从中国和全球市场销量对比变化就可以很容易看出来。华为和中兴在全球通信设备市场已经占据了主要份额,西方公司节节败退。我国在各种外围结构件和元器件上面,都已经不断取得突破,摄像头模组,镜头,金属壳,屏幕,PCB板,FPC柔性印刷线路板,振动马达,微型麦克风,微型扬声器,触摸屏,天线等等都在不断获取份额,呈现全线推进的态势。目前就硬件来说,我国最大的短板就是集成电路和被动元件(电容,电阻,电感)。集成电路在制造方面,中芯国际在今年取得的进步可以说是突飞猛进,2018年8月,中芯发布第二季度的业绩公告:“我们欣喜地告诉大家,在14nmFinFET技术开发上获得重大进展。第一代FinFET技术研发已进入客户导入阶段。除了28nm PolySiON和HKC,我们28nm HKC+技术开发也已完成。28nmHKC持续上量,良率达到业界水平。我们将继续扩展和提升我们的成熟和先进技术平台,提供客户全面有竞争力的服务。”这里面的信息其实很明确,那就是28nm的新工艺良率已经成熟,同时中芯国际表示其14nmFinFET工艺将在明年上半年量产,客户是来自于手机芯片行业,逐渐追上手机行业的脚步,这对中芯国际来说也是个重大突破。总体来说,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不仅在我国是研发投入最高的产业,2017年达到了2002.8亿元,而且三年总计也增长了24.27%,在研发投入前十位的产业中,这个增速仅次于汽车产业,排在第二位。这里面的增长动力,主要是来自于集成电路产业,因此该行业研发投入将会在未来保持高增长的态势。对集成电路行业研发投入和其他投入的提高,也带动了从业人员薪资的增长。今年集成电路芯片设计公司的2018年校招研发岗位,待遇相比去年明显提高。主要是两个原因,一个是对集成电路产业的大量投入,各种资本涌入进行投资,最为典型的就是2018年4月阿里全资收购了杭州中天微,现在变成了平头哥半导体,以国内2015年初才成立的芯片设计初创公司忆芯科技为例,该公司主要开发超大规模企业级SSD主控芯片,其研发人员分布在北京,上海,成都,贵阳等城市,团队成员90%以上硕士学历,主要来自国内名校,或来自国际国内知名芯片和存储公司。2018年校招的硕士生薪资范围,成都为18.2万-21万,北京上海为19.6万-22.5万元,均为12%的公积金。另外一个原因是华为拉高了校招薪资水平,华为旗下的海思今年大量招聘芯片设计人才,同时校招待遇大幅提高,还发了不少SP。华为海思今年给集成电路专业毕业生发了不少年薪25万以上的offer,直接拉高了行业的薪资水平。业界从华为出来的人,似乎都有给高薪的传统,例如董事长是华为工程师出身的上海集成电路设计公司艾为电子,2018年校招开出的硕士应届生薪资就在1.8w以上,高的能到2.2万。即使只按照2个月年终奖计算,年薪也在25万-30万了。说句实话,在一个行业或者一个企业处于高速发展的时期,往往会出现薪资倒挂的现象,也就是应届生的薪资比入职了两三年的员工薪资还高,集成电路设计今年的校招就是这样,我相信一定有不少企业的入职的往届毕业生薪资被今年的校招倒挂,这很正常,某种意义上这并不是一件坏事。我国对IT产业的研发投入,本来就是各行业第一位,并且还在保持平均三年增长20%以上的速度,中国的芯片产业,现在需要的只是时间,以目前的发展速度,哪怕是再过三年,情况都会跟现在大不一样。4/ 第四个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是医药制造业今年的《我不是药神》热映,国内网络和自媒体掀起了一波感谢跨国公司的浪潮,说电影里说的不对啊,电影在黑跨国药企啊,国外药企在中国卖药就应该卖得贵啊,不然人家收不回成本就不会搞研发了啊。而且还出现了很多科学家是如何攻克各种疑难疾病的文章,这些文章都有意无意的,把全球科学家们在基础科学研究上的付出,都算在了几家跨国药企头上,我看了好多文章里面提到的科学家,其实根本就没有在这些跨国药企工作,并且有的科学家,是反对药企在自己的基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开发出的药物拿来申请专利的。同时通过说明医药研发是高额投入,来渲染跨国公司在我国卖高价药的合理性。我很想知道那些渲染卖高价药合理的人,如何看待我国开展的国家谈判,利用中国市场的力量要求药企降价。2017年4月份,人社部公布了44个谈判药品的名单。人社部介绍,经过与相关企业的谈判,其中36个药品谈判成功,成功率达到81.8%,与2016年平均零售价相比,谈判药品的平均降幅达到44%,最高的达到70%,大部分进口药品谈判后的支付标准低于周边国际市场价格。按照这些人的说法,跨国药企保持高药价是合理的,那么我只能庆幸,幸好不是这帮人在台上,因为开展医药国家谈判的前提,即使认为当前的药价是“不合理的”,所以才需要谈判,谈判降价后的药价才是合理的,而不是降价前。那些认为跨国药企卖高价药合理的,建议可以继续以谈判前的高价格买药,以避免出现他们担心的,“你不花高价买药,跨国药企就没有动力搞研发”的情况出现。事实上,跨国药企在中国卖高价药,背后的原因和其他行业的西方跨国公司没有区别:那就是高技术门槛带来的市场垄断,缺乏竞争。你如果不相信的话,一旦有同样效果的国产药上市,他们立即就会降价。2018年12月的央视,就报道了这样一个事情,国内工程机械的徐工集团,在2016年之前是一直不能生产起重机控制系统的,包括软件+控制器硬件,而国外供应商一直拒绝将最新的控制系统卖给徐工,导致徐工需要做性能升级匹配的时候,受制于控制系统的性能,同时如果徐工要为某个客户调整参数,供应商排期要一个月,然后才能派工程师过来,徐工还需要付费。下图就是起重机的控制器,国外供应商提供的价格是7万元,当在2012年听说徐工要开始自研控制系统的时候,立即威胁将价格提高到10万元,希望中方停止研发。徐工的团队在2016年成功的做出了自研的控制系统,一个控制器才3万元,而国外的供应商也立即降价到4万元。全球制药公司,尤其是跨国药企的利润率普遍性很高,我们上财富中文网站的2018年世界五百强看看,苹果营业收入2292.34亿美元,利润483.51亿美元,利润率21.09%。我们再看一下美国辉瑞制药,作为美国最大的制药企业,营收525.46亿美元,利润218.08亿美元,利润率为41.5%。这是电子行业标杆企业对制药行业标杆企业,可见制药业的利润之高。当然你说了,并不是每家药企的利润率都像辉瑞这么高,然而这对手机电子品牌行业更是这样,苹果一家就攫取了大部分利润,除了苹果三星华为OV等少数几家,一大堆公司都是亏损。研发投入高不是卖高价的原因,缺乏竞争的垄断才是。华为的研发投入高不高,每年研发投入马上要突破1000亿人民币了,秒杀全球所有的药企,没有任何一家药企比得过华为。然而华为的净利润率却只有7%左右,在很多国家,华为不惜全网赠送通信设备给客户。是华为心地善良,不想卖高价吗?当然不是,是因为有三星,诺西,爱立信,中兴这些竞争对手在啊。实际上,在华为等中国公司进入这个市场之前,西方公司就是卖高价的,我们应该还记得20年前家里装一部固定电话就要几百元人民币初装费的时代。我们要记住一个真理:价格,从来都是市场竞争决定,而不是投入成本决定的,否则这个世界上就不会有亏损的企业了,竞争是获取合理价格的最有力武器,所以医药制造国产化对我们如此重要。我国的医药制造业,目前还处于很落后的阶段,2017年的全行业研发投入,仅仅只有543.2亿元,排在所有行业的第八位,甚至低于“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等等传统的重工业制造部分。当然值得欣喜的是,医药制造业三年研发投入增速达到了23.04%,在研发投入超过400亿人民币的十个行业里面,增速排在第四位。我国目前已经出现了一批年营收超过100亿人民币的医药制造业企业。研发投入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的几家药企,2018年上半年恒瑞医药累计投入研发资金9.95 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7.26%。复星医药2018年1至9月,研发费用共计人民币11.14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59.13%;其中第三季度研发费用为4.05亿元,同比增长69.65%。上海医药2018年1-9月研发费用投入7.56亿元,同比增长50.31%。其他正大天晴(中国生物制药),海正药业,科伦药业,豪森药业等药企,其研发增速都很快,并且快于行业平均水平,可见中国制药业在逐渐的走向集中化。可以看出,复兴医药和恒瑞医药这样的领头羊企业,尽管研发增速很快,但是基数还处于赶不上跨国公司零头的水平,也就是说,差距不只是10倍的差距,而是更多。全球几大医药巨头,强生,诺华,辉瑞,罗氏,拜耳,营收都在3000亿人民币以上,研发投入普遍性的达到四五百亿人民币。制药业是一个很大的产业,而且是一个高薪资高技术的产业,这个产业的发展,能够给化工,生物,药学等各大类的毕业生带来更多的高薪机会。中国目前的高薪机会,高度的集中在互联网产业,以及以智能手机为核心的电子制造业,目前正在蓬勃发展的半导体产业,汽车产业,制药业等等,都能够带来不少高薪就业机会。中国对制药业的研发投入,目前是位于所有行业的第八位,但是其增速显著的快于第4-7名,因此其很可能在未来成为仅次于电子,电气,汽车的第四大研发投入产业。5/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化工制造业,我国其实到现在还很落后,和前面是电子,汽车,制药,电气四个蓬勃发展,高薪岗位不断增加的产业相比,化工制造业规模非常大,但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属于传统的成熟产业。该产业倒是发展比较稳定,2017年全行业研发投入为912.5亿元,非常的接近汽车产业的水平,排在所有行业第四位,三年总共增长了14.85%,增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18年7月30日,美国《化学与工程新闻》杂志(C&EN)公布最新的“全球化工50强”揭榜,德国巴斯夫今年依然世界第一。当然,今年中国有3家入围,中国石化世界第3 ,已经被中国化工集团收购的先正达排在第34位,万华化学位列第43位。相比于去年全球50强只有中石化孤零零一家,今年多了2家,不过还是比较惨淡。当然,我们可以把全球第六位的台塑算进来。这样中国就有4家了。当然,和其他各种排名一样,该排名也是因为有的中国企业并没有申报和提供数据,不让中国企业数量还会增加。总体而言,相对于中国的整体速度,该行业的总体发展还是相对乏力的。但是因为这个产业规模非常庞大,所以在里面很多领域,中国公司有极大的产业升级机会,也能给个人带来机遇。以生产MDI,目前国内化工届炙手可热的万华化学为例,该公司这几年实现了迅猛的发展,全球份额不断提升,2017年拥有员工9165人,2017年人均薪酬26.43万元。而在3年前的2014年,该公司的员工总数为7250人,人均薪酬为13.05万元。尽管人均薪酬不代表公司员工普遍水平和中位线,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出,产业升级带来的公司薪酬能力的巨大变化,三年实现人均薪酬翻番。2017年底,万华化学雇佣了97名博士,1066名硕士,2137名本科生,4442名大专生和1423名大专以下学历的员工,他们可以说都是这几年万华化学发展的受益者。我们日常接触的化工产品,最常见的日用化工品包括化妆品,这个领域其实差距非常大,而中国公司的增长也是不愠不火,还没有出现大规模替代的现象。以国产化妆品龙头上海家化为例,2018年上半年营业收入36.7亿元,同比增长9.29%;上半年的研发支出仅为0.67亿,只占收入1.83%。当然了,总体而言,国产的份额还是在不断上升的,2012-2017年间,本土品牌化妆品在中国市场前20位的品牌的合计市场份额中的比例,从2012年的10.8%增长到 2017年的20.9%。我们再以基础的化工产品乙烯为例,这是石油化工工业的核心产品,或者说是标志性产品,然而全球乙烯产量最高的国家并不是中国,而是美国,中国是世界第二位,目前我国仍然需要进口乙烯,另外如果加上使用乙烯制作的下游化工产品,实际的需求量更高。2017年,我国对乙烯的需求量,加上由乙烯制作的主要产品聚乙烯、苯乙烯、乙二醇进口量折算,我国的总需求在大约4000万吨左右,然而我国2017年乙烯总产量只有1800万吨左右。聚乙烯(PE)是由乙烯制作的主要产品,约占我国乙烯总需求的64%。广泛的用于塑料薄膜,城市市政工程的塑料管道。你平时用的塑料袋,保鲜膜,你买的零食的包装袋都包含有聚乙烯材料。然而2017年我国聚乙烯产量1398.6万吨,净进口1155.1万吨,总计消费2553.7万吨,对进口的依赖很高,当然这跟原料也有关系,化工产品的原来无非是石油,天然气,煤炭三大项,其中主要来自油和气,美国油气资源丰富,成本低廉,这也是其化工工业强大的原因之一,另外我国也从沙特,阿联酋,伊朗,新加坡等国大量进口聚乙烯。其他还有著名的PX(对二甲苯),这个我相信我国老百姓对这个已经很熟悉了,我国也大量依赖进口,同时国内的抵制运动,也影响了我国的PX项目开展和产能提升,不得不从国外例如日韩大量进口。化工产业和电子,汽车,制药这些火热性的产业不同,总体而言化工产业很多都是大量生产的常见产品,技术也相对成熟,属于传统重工业领域,化工装置的资本投入金额非常高,同时化工产品的价格受资源价格影响大,因此总体相对其他产业来说薪资不高,利润率不高,但是里面在很多具体领域,我国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尤其是可以直接面向消费者的领域,比如化妆品,轮胎等等,是可以有较好的利润空间的。这个行业由于资本密集型和高投资的特征,更多的会依赖国家的布局,会跟随国家整体实力的进步而进步。6/ 专用设备制造业和通用设备制造业所谓通用设备就是能够给一个以上行业使用的设备,最为典型的就是螺钉,螺母,密封件,弹簧,紧固件,风扇,机床,锅炉,铸造机器,轴承,齿轮,叉车,工业机器人等等。当然大家也看出来了,这个行业除了少数领域以外,大部分领域肯定是赚不了大钱的,2017年对该行业的研发投入为696.8亿元,排在所有行业的第五位,但是三年增速仅为10.15%。我们从该行业的代表公司也可以看出来,规模最大的就是做汽轮机+燃气轮机的企业,例如上海电气,2017年净利润也就是26.6亿元。另外就是工业机器人产业,也属于通用设备制造业,目前也在蓬勃发展,这也是该行业的一个很大增长点,代表企业就是库卡,埃夫特,汇川技术等等,应该说机器人产业会诞生一批高薪岗位,工业机器人是通用设备制造业领域最为耀眼的一个产业,以后的发展潜力非常大。我在之前的文章里面写过,目前国内的知名国产机器人厂家,已经能给应届硕士开出年薪20万人民币左右的薪资,可见这个产业的发展潜力。其他还有激光器,代表企业就是大族激光,激光的用途很广,可以用来打标,也可以用来不同行业的产品加工等等。另外就是专用设备制造业,比如食品加工机械,矿山开采机械之类,比较受关注的行业就是半导体生产设备,比如北方华创,中微半导体,还有工程机械公司,例如徐工集团,三一集团,中联重科等等。还有就是油气资源开采专用设备,这一块是非常大的市场,一部陆地石油钻机加上服务一起,一套就是过亿人民币的合同价值,这方面中石油是全国的老大企业,2018年1-10月,中石油装备制造旗下的五家直属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22.亿元人民币。还有就是医疗器械,这也是我国目前比较弱的方向,国内器械领域的三巨头,迈瑞,鱼跃,联影增速都还不错。迈瑞公司2018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02.80亿元,同比增长23.1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8.97亿元,同比增长45.27%;鱼跃医疗前三季度营收31.8亿元,增长18.12%,净利润6.28亿元,增长19.06%。另外就是例如农业机械制造,目前我国农机方面也比较弱势,需要进口的金额较高。专用设备制造业2017年的研发投入为636.9亿元,三年增长了12.31%,总体来说增长也不快,慢于全国平均水平,这里面的一些细分领域,也会诞生一些高薪的岗位,比如技术和利润都较高的医疗器械行业,半导体生产设备行业等等。7/ 唯一研发投入出现下降的产业除了六个比较重要而且关注度高的产业:电子(半导体),电气,汽车,制药,化工,专用设备制造和通用设备制造之外,我们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研发投入达到和超过100亿人民币的22个产业中,居然有一个产业出现了研发投入的下降,而且是22个产业中唯一出现下降的产业,那就是“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当然这个运输设备行业,出现研发投入下降,一个是铁路本来已经是传统市场,曾经是增长点的高铁,技术和市场已经逐渐成熟和饱和,已经没有大幅增长的空间。中国中车2015年度实现营业收入2419.13亿元,同比增长8.98%;而到2017年,中车全年营业收入2110亿元,同比下滑8.14%,也就是收入还不及2015年多,研发投入当然没有太大增长的空间。一个是船舶现在中日韩竞争激烈,整个行业增长乏力,经营惨淡,这个大家都知道,研发投入也没有太多增长的空间。实际上我国船舶产业的增长主要靠军事工业来拉动,大家都知道我国目前号称每年下水一个舰队,大量的军舰在建中,其实船舶工业的一个亮点。运输设备最大的增长机会还是来自于航空航天产业,中国商飞目前在日益壮大,根据央广网2018年11月16日的消息,中国民用航空局在推进C919飞机型号合格审查工作,中国商飞公司综合考虑研制进度和取证工作量,希望于2020年底取得C919飞机型号合格证。8/ 最后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是仪器仪表制造业我们进口的第三大工业品就是仪器仪表,2017年总共进口454.6亿美元,我国尤其是科研领域,非常依赖从国外进口高端科研设备,虽然国产仪器仪表近年来发展非常迅速,但是总体来说差距仍然非常大,例如基本上实验室的高端科研仪器还是依赖进口。仪器仪表行业究竟包括什么呢?试验仪器、光学仪器、医疗仪器设备、环境监测仪器仪表、工业自动化仪表与控制系统等。而我国在仪器仪表领域的研发投入目前也非常少,2017年仅仅210.2亿元,三年总共才增长了16.2%,这个速度离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还早。在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面,我们还将面临从实验室,科研院所,日常监测,工厂等依旧依赖进口的情况。2017年,中国仪器仪表行业规模以上企业 4622 个,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323 亿元,同比增长 10.71%,我们和进口的454.6亿美元一对比,2017年出口为278.1亿美元,逆差达到176.5亿美元,比起2016年还增加了16.8亿美元。所以说中国的制造业并不是只有芯片产业逆差在持续扩大,仪器仪表产业也是一样。虽然我国也能制造一些高附加值的仪器仪表,例如包括显微镜,压力测量仪表、测距仪、水平仪等商品出口金额较大。总体而言,我国仪器仪表企业规模都还很小,虽然也在不断整合,但是比较知名的企业,其营收规模也就是十几亿人民币,全行业只有2个公司营收超过了100亿人民币。随着工业自动化在中国制造业的迅速发展,对各种仪器仪表的需求还会不断增加。同时,我国电力,燃气和水务三大领域,由于政府有不断实现自动化的诉求,对智能电表,智能气表(煤改气),智能水表的需求也在迅速上升,因此我国电子技术的发展也多少可以让仪器仪表产业受益,像做气表和水表的金卡智能和新天科技,企业营收和利润增幅均达到 40%以上。另外就是我国非常弱势的科学仪器仪表领域,和机床行业类似,由于外资品牌在市场上非常强势,我国目前也在依靠军工产业发展推进科研仪器仪表的国产化。不过有意思的是,由于2017年中国开始了“环保风暴”,尤其是随着国家对水、气、土污染整治不断力度加强,导致国内对环境监测专用仪器的需求增加。不只是政府机构的需求增加,国内企业为了应对环保的压力,也产生了采购仪器仪表的诉求,同时环保对减少和降低各类废弃水,气,固废等排放的压力是不可逆的,国内的龙头企业,例如先河环保、雪迪龙、聚光科技等,增幅都较快,2017年都大于 20%。最后一个是传感器了,这方面我国也很落后,但是我国物联网的发展,对于传感器的要求增加,因此也会出现电子产业的资本,进入传感器领域,或者和传感器领域的国产厂家合作,共同推动国产发展的情况。9/ 好了,本文做一个简单的总结其他行业,本文先不关注了,或许还可以看下我国钢铁产业去产能的结果,我们都知道,我国在这几年(2015年底开始)实现大裁员的钢铁产业,根据工信部的数据,从业人员在2015年底还有362.7万人,到2018年5月,从业人员数只有226.8万人,两年半的时间减少了135.9万人。另一方面,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的研发投入,也跟随去产能出现了变化,2016年全行业研发投入为537.7亿元,下降了4.2%,而到了2017年,则出现了大幅的增长18.8%,去年我国钢铁产业也出现了业绩大幅回升。 好了,本文做一个简单的总结,从研发投入看我国制造业的发展。一、第一个趋势是,从研发投入来看,以后的高薪岗位集中在电子(半导体),汽车,制药三大产业里面,尤其是电子(IT)相关产业。我们都知道程序员是一个普遍的高薪群体,这是过去十几年中国的一个很显著的变化,至少几百万中国家庭成为了高收入家庭,哪怕是从全球范围来看,中国的程序员们都是高薪群体。但是其实我国智能手机为核心的消费电子产业也是一个高薪产业,虽然无法和互联网相比。本科毕业生在华为,OPPO, VIVO,小米这样的公司工作五年以上,拿年薪50万以上并不困难。早在五六年前,深圳有的中小型手机方案公司,就能够做到十几个人的销售团队年终奖三百万人民币。华强北也是一个大量造富的地方,在华强北很多创业的老板,可以说学历和能力并不高,但是因为敢闯敢拼,造就了不少高收入者,当老板的80后,90后,手下雇佣了几个人甚至十几个人,几十个人的各种小公司在华强北比比皆是。电子产业在系统之后,核心零部件将是下一个高薪岗位方向,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半导体器件,另外还有显示面板,摄像头(镜头)等等。以显示面板为例,全国目前在不停的建厂,对工艺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增加,虽然总体而言,显示面板产业离高薪还有距离,但是由于产业的广阔性,也会产生大量高薪岗位。我国各大面板企业,从京东方到华星光电,由于本土技术人才的缺失,大量雇佣韩国和台湾的工程师和主管,雇佣人数动辄数百人甚至上千人,台大教授甚至说“华星光电就是台湾人培养起来的”,支付的薪酬也非常给力,实际上你如果不能给出几十万甚至百万人民币的年薪,根本没有办法吸引来自韩国和台湾的显示面板行业的人才。而本土的人才却相对工资较低,这种现象是技术能力缺失的结果。制药产业虽然目前的研发投入仅仅排在所有行业第8位,但是以起增速来看,逐渐进入前四位是可以预期的。制药产业也是美国的核心产业之一。在电子,汽车,制药三大产业之外,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锂电池,输配电设备,光纤光缆等),化工产业(高端化学品和原料制造,新材料),通用设备制造(工业机器人,激光器,注塑机),专用设备制造(医疗器械,半导体生产设备),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民用客机研发制造)这五个产业,也会有一些子领域产生较多的高薪岗位,但是总体而言,高薪岗位的数量或者比例是没有办法和以上三个产业比较的。当然,电气行业可能以后是个例外,因为电气行业是以上五个行业中唯一一个整体全行业研发投入三年增加了20%以上的,大大的超过了其他四个,说明该行业中大部分产业的研发投入增长较快,未来也可以期待成为一个次高薪的行业。比如锂电池制造,在深圳有五年工作经验的本科生,到ATL,欣旺达,惠州德赛电池等公司,拿20万人民币以上的年薪并不困难。电子,汽车和制药业,三年研发投入增速都在20%以上,必然会带动行业薪资增长;汽车产业的薪资,现在其实也还不行,这是因为自主品牌发展不力的结果,但是随着该行业研发投入逐渐增加,国产逐渐高端化,未来是可以预期的。二、中国比较大的落后产业。我们现在需要大量进口的工业品,除了半导体产业之外,还有汽车和零部件,化工产品,仪器仪表,民用航空飞机,制药和医疗器械,电子元器件六大项,这些都是我国进口前十位的工业品。我们从研发投入来看,六大项里面,民用航空飞机,制药业,电子元器件,汽车制造四项增速较快;化工产业研发投入金额还可以,排在各大产业第四位,但是增速不快;仪器仪表产业研发投入较少,2017年才210亿人民币,基数太小,而且增速虽然还可以,三年的累计增速为16.2%,低于三年增长20%这个高速平台,而我国一年还要进口450多亿美元的仪器仪表。另外再强调一次我国军工产业对落后产业的拉动作用,我国目前比较惨淡处于亏损状态的机床产业,船舶产业,军工牵引的需求成为行业的一个强心剂,华中数控参与的换脑工程,就是以沈飞,航天科技等军工企业为主,保证国防工业自主可控。中国海军疯狂的订购军舰,也为我国船舶企业在市场大环境不好的情况下,提供了稳定的利润来源。同样的还有民用航空工业,由于在军用飞机和军用航空发动机领域的一系列技术突破,也为以中国商飞为首的民用航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助力,实际上如果看中国商飞的供应商,会发现各个军工航空系统企业赫然在列。另外还有科研使用的仪器仪表工业等等,在商用市场追求科研成果而购买外资品牌,国产科研仪器仪表缺乏足够市场空间的情况下,军用需求的拉动也提升了国产科研仪器仪表的技术水平。三、以IT电子产业为核心,各个行业正在逐渐交叉,方向在逐渐重合。最为典型的是仪器仪表行业,尽管这是我国的落后产业,你会发现仪器仪表在和电子行业的物联网迅速的交融在一起,而电子行业是目前我国研发投入的优势方向,因此尽管仪器仪表行业研发投入惨淡,但是却可以因为方向逐渐交叉,从而接受到电子产业高研发投入的外溢。以智能城市概念为例子,国内例如华为,中兴,小米,海康,阿里,乃至于腾讯等都在搞。同样的还有汽车产业,汽车在逐渐从机械产品向智能产品转化,而我国在智能电子产品方向,不管是全球市场份额,还是研发投入,都明显比汽车产业方向更有优势。因此我国在电动汽车时代,一定会比在燃油汽车时代占据更高的全球份额。而且我们值得注意的是,所谓的交叉,其实都是电子产业和某个产业交叉,也就是发现每个产业都在逐渐的“电子化”,并且融入到物联网当中,互相连接在一起,这个连接让原本两个不相关的产业产生了交叉。比如仪器仪表行业的电表,水表,气表,原来都是人工抄表,现在智能化之后,成为了物联网的一部分,电表,水表和气表也实现了电子产品化;汽车在电动化和电子化之后,也通过车联网融入到了网络之中,理论上,你也可以在汽车里面读取家里电表,水表,气表的数据。你的汽车,和你家里的水表,原本是两个不相关的东西,他们分属于汽车产业和仪器仪表业,因为都实现了电子产品化,而连接在了一起,这就是电子产业向所有产业渗透的例子。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5G和半导体(芯片)如此的关键,为什么全球的大公司都在竞相投入,为什么美国对中国的5G技术和集成电路发展如此忌惮,因为负责连接的5G和负责产品电子化的芯片,是两个实现各个产业走向交叉融合的核心技术。不同的产业交叉融合有什么好处?最简单的,可以实现优势产业带动弱势产业的发展。我国的智能手机产业就是个例子,华为是全球通信设备领域的老大,但是我国却在手机领域非常弱小,市场份额被国外品牌占据,但是其实手机本质上也是个通信设备,因此在华为在转向做手机之后,技术上能够迅速的实现进步并且占领市场,尤其是极容易遭到专利侵权诉讼的国际市场,这跟其在通信技术方面的积累是不无关系的,相比之下,其他国产手机厂家走向国际市场,都需要大量的购买专利,以避免出现被诉讼。再举个例子,我们一提起大疆,都知道是搞无人机的,可是谁知道大疆已经进入了农业专用设备的领域呢,大疆开发的植保无人机和播撒系统,都瞄准了农业市场。再比如国内的舜宇光学,我们都知道是国内消费电子品牌的供应商,但是舜宇光学把自己在电子产业获得的利润,同时也开辟了显微镜这个产业,而显微镜是属于仪器仪表制造业。总的来说,电子产业正在以超出想象的速度向所有产业渗透。尽管现在汽车产业仍然是中流砥柱行业,但是随着各行各业的电子化,或者说智能化,从长期来看,各个国家之间还是IT电子技术(软件+硬件)的竞争是核心(注意不是说其他产业不重要),其产值将会越来越大,实现在所有产业中的产值最大化,目前炙手可热的5G,半导体,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等,都属于IT电子产业。我们看看美国人的市场估值里面,特斯拉甚至高于福特、通用这样的美国老牌汽车厂家,显然特斯拉的强项并不在于机械技术,而是IT电子技术,这也充分的说明了美国人对未来趋势的判断。一句话说,简单的说,作为普通员工,要想收入还不错,学IT是最好的出路。

大三元

2020 中国生命科学研究工具行业之大变局,你准备好了吗?

前言生命科学研究工具行业是生物相关产业底层支撑,类似于芯片技术在半导体行业的地位,具有重要的投资价值和国家竞争战略价值。过去三十年间,进口品牌在中国市场一直处于高度垄断地位,而本土品牌则经历了从羸弱起步,到群雄混战,再到头部聚拢的三个发展阶段。2020 是本土品牌悄然弯道超车之年,从进口绝对垄断到本土局部领先的大变局,你看到了吗?你准备好迎接这种转变了吗?本期作者:李林川北京聚合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一、定义生命科技研究工具行业是为生物相关科研实验室、生物医药企业、现代农业育种等应用领域提供仪器、试剂耗材以及相关服务的企业统称,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以基因组学技术为代表的分子生物学方向:PCR、qPCR、数字 PCR、测序技术(尤其是二代测序和三代测序)等;2)以蛋白质组学技术为代表的生物化学方向:蛋白质分离纯化、ELISA 和 WB 检测,蛋白质芯片,微流控等;3)以细胞培养和分析为代表的细胞生物学方向:培养基、血清和培养设备,流式细胞分析和分选、转染技术和显微分析技术等;新一轮科技革命,一定在生命科技领域产生;而生命科技革命的发生必须依赖研究工具行业的重大突破。二、国外行业现状和进口品牌发展历程国外生命科技研究工具行业集中在欧美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从农业、食品、医药企业萌芽,经过几十上百年持续研发和市场投入,不断并购整合,到今天已经形成了非常牢固格局:品牌数量少但高度垄断,几乎都是上市公司,业务遍布全球,在各赛道中具有绝对的优势。1美国品牌Thermo Fisher:Qiagen(天根),Invitrogen,Appliedbiosystems,Iontorrent, Gibco,MolecularProbe 等品牌;Danaher(丹纳赫):Beckman Coulter Life Science、 SCIEX、Pall、 Leica Microsystems、IDT、Molecular Devices、Phenomenex 等品牌;Biotechne:R&D,Tocris,Novus,PrimeGene 等品牌;Corning 生命科学:Axygen 是其子品牌;VWR;GE 生命科学;Illumina;Agilent;Bio-Rad;NEB;CST,Santa,Promega 等品牌。2欧洲品牌Roche:Kapa 等;EMD Millipore(Sigma-Aldrich):Merck、Millipore、SigmaAldrich 等品牌;Eppendorf;Abcam;Lonza;Jena 耶拿等。3日本品牌Takara,Toyobo,岛津、MBL 等。当前,美国、欧盟和日本三大区域的品牌商,在中国占有 85% 以上的总体市场,不少领域是 100% 的垄断,拥有绝对的话语权。受 2020 年新冠疫情和中美贸易战影响,进口品牌的地位,正在经受本土品牌的挑战。三、国内行业现状和本土品牌发展历程中国本土生命科学研究工具行业,发轫于上世纪 90 年代初,随着中国政府引入海归报国,生物技术研究也从国外引进到国内,伴随的研究工具也逐步引入国内。经过近 30 年的发展,生物研究工具从完全依赖进口,到本土品牌萌芽诞生,逐步壮大,到今天形成了以多个代表性企业突围的格局。尤其是经历 2020 年新冠检测的洗礼,本土品牌有了巨大突破,展现出弯道超车的良好态势。1代理为主流的前二十年(1990-2010 年)进口品牌几乎都是上世纪 90 年代或者 2005 年前通过合资或者独资进入中国,这个阶段国内实验室都是通过代理公司获得进口产品。头 15 年是行业代理商发展的黄金年代,最早的「华美」,再到香港「老四家」,再到大家熟悉的「基因、晶美、中原、吉泰」等一批优秀代理品牌。2000-2010 年中国经济一路高歌,中国生物研究经费投入水涨船高。2008 年金融危机后,全球其他区域增长停滞变缓,而中国市场这边独好,进口品牌在中国连续多年都录得两位数的增长!以至于生物科研工具行业的整体规模超过日本,排在全球第二。由于行业经费充足,财富效应明显,代理公司不断裂变成更多小公司。同时,生物科研工具行业付款方式渐渐转变——实验室从拿钱去买试剂,到从试剂公司赊销——深刻影响着行业的发展。2010-2015 年随着进口品牌频繁收购整合,品牌集中度更高,逐步开展直销。不少代理公司失去代理权,被迫转型:深耕终端,加大物流配送,扩大代理数量。不少优秀代理公司(比如深圳达科为、上海优宁为、杭州联科等)逆势发展成功登陆新三板。这一阶段本土品牌处于萌发和探索阶段。2002 年王春香博士在北京创立天为时代,2005 年被 Qiagen 收购后变成天根品牌,这个成功案例激发了很多能人志士加入到探索本土化道路上,开始涌现出多个优秀的本土品牌:全式金(2005 年),康为世纪(2007 年),上海翊圣(2009 年),爱博泰克(2011 年),诺唯赞(2012 年),北京聚合美(2016 年),苏州莫纳(2018 年)等。2本土品牌崛起的近十年(2010 -2020 年,新冠疫情前)2019 年底前本土品牌尽管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发展仍然比较缓慢,所占市场份额不到 5%-10%。生存压力倒逼技术创新,取得了一些经典的成功案例。比如,分子生物学基础试剂 2x Taq PCR mix。Takara 最先推出,2002 年天为时代推出相应产品,后面不断有本土品牌跟进,使得该产品价格从最初 150 元 1 mL 到现在的 10 元 1 mL。在这个单品上,目前已经几乎看不到进口品牌的身影。而且聚合美还在不断的改进这个产品,从光速 mix 到超光速 mix,让最普通的产品绽放出新花,极大提高了 PCR 效率。同样,荧光定量 PCR mix,随着本土品牌掌握了 Taq 酶抗体的制造,性能更优的荧光定量 mix 将市场逐步从进口品牌转移到本土品牌。耐高温快速反转录酶技术的本土化,反转录试剂盒市场(RT-PCR)也正从进口品牌转到本土品牌。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 qPCRmix 和 RT-PCR 市场将如同普通 PCRmix 市场一样实现本土市场国产化。此外,超保真酶和无缝克隆也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本土品牌大大扩展了国内实验室的选择性,并能节约大量科研经费。3本土品牌弯道超车的 2020 年(新冠疫情后)2020 年新冠疫情是个分水岭,疫情前本行业知之甚少,新冠疫情后,几乎所有人都知道了 qPCR 核酸检测是确诊新冠的金标准。本行业技术从实验室到检验科,一步之遥,一证之遥!风险资本也看到了巨大价值,纷纷挖掘其他爆发技术或者可投赛道,二级市场新冠检测相关的股票不断翻番。今年中国率先从新冠疫情中复苏,借助新冠检测东风和国内新冠防控政策,本行业头部企业首次进入舞台中央。通过技术创新引领新冠检测手段更新迭代,比如,康为世纪的「瞬提」3 分钟柱法提取新冠 RNA,「飞磁」5 分钟磁珠法提取新冠 RNA 和「滴敏」一管化 15 分钟检测新冠等等。不断扩大的产能带来订单,也带了未来发展的资金和市场,不少企业筹备上市。本土品牌砥砺前行 15 年,或许终于等到了爆发期。随着头部企业即将上市成功,行业的游戏规则和未来或将随之而变!四、2020 年行业大变局的新思考1本土品牌发展的自身局限和外部障碍本土品牌在 2020 上半年依赖新冠检测产品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必须深刻认识到品牌的马太效应和长期效应,进口品牌或许在较长一段时期内,依然保持着绝对的优势,不少本土品牌还在同质化竞争中挣扎。带领企业真正走上自主创新道路,要从思维上做出转变,才能带动行动的转变,只有自我突破才能创新未来。国内科研环境对本土品牌认知还存在不足,在国外接受教育或有过工作经验的科研人员,因实验的延续性和使用习惯,倾向于选择进口品牌试剂作为参考出实验结果,不敢贸然更换。改变使用者对本土品牌认知,是个需要长期努力的过程,提升自身产品实力是必经之路!科研采购的平台化管理,以最大限度对科研经费的流向透明化,这是非常好的趋势。但受限于推广经费的本土品牌,在平台上的曝光机会很少,而新冠疫情导致线下几乎切断了发声渠道,品牌的推广成本会变动越来越高。所以,如何适应新冠疫情后,人们行为的变化和实验室管理措施的变化,是摆在每个品牌面前的难题。2全球生物科研工具行业的制造转移到中国是必然趋势从最初的玩具鞋帽等低端加工,到后来的电子电脑手机等产业转移,中国一直为世界制造质优价廉的产品,成为全球工业体系齐全国家。生物研究工具行业是否会发生转移呢?我们的发展是否能为全球制造出性价比可靠的产品呢?我们做好这个准备了吗?2020 年新冠疫情,从病毒采集管,到核酸提取纯化,到核酸荧光定量检测,再到胶体金抗体检测等等,本土品牌从原料到成品,无不发挥着中坚力量。这些或许标志着试剂领域的产业转移正在真实发生。新冠疫情后,NGS 建库试剂盒、IVD 原料酶和制剂等,本土品牌是否能继续突破呢?3「单点突破,人才集聚」仍是本土品牌创新发展的法宝生物科研工具行业覆盖面广,没有哪家能做全做好所有产品。必须承认,本土品牌无论从研发底蕴、品牌历史、资金实力上和进口品牌有非常大的差距,短期内不可能全面超越,单点或者局部超越是可能的。研发上必须根据自己专长,寻找最能发挥优势的突破点着力。每个本土品牌应该选择几个核心品类攻坚,减少内部冲突,最终实现联合突围。品牌推广上,利用各种「自媒体渠道」吸引专业粉丝,利用互联网打造爆款,以点带面找到突破口,如何跟平台方合作,渗透到真正的终端使用者,将是我们需要思考和行动的方向。最终的竞争,都是人才的竞争!在人才培养上,积极打破创新的掣肘。中国历来科研强,企业实业弱,企业环境无法吸引足够的科研人才,导致产业学术是脱节的。作为崛起的本土品牌,如何吸引人才,培养人才,弥补人才短板,一直都是亟待解决的大问题。五、写在最后中国生物相关市场规模等各项参数有了可喜的成绩,但本土行业中还没有一个真正 A 股上市公司,谁能成为本行业的第一股?我们拭目以待!缩小差距,需要科学家,企业,资本,政府等多方发力,在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方面的长时间高强度投入。中国生物行业这座大厦能建多高,当下基础和用料是关键「武功深厚则无畏,创新不断则自由」!中国生物科研工具的自由需要大家一起努力创新才能获得!申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限于所从事的分子生物学领域

麻丘

增材制造国内外产业及科研发展趋势深度分析!

增材制造(通常又称 3D 打印),是以三维模型数据为基础,通过材料堆积的方式制造零件或实物的工艺(GB/T 35351-2017,2.2.1),被《“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列为重要的颠覆性技术之一,在航空、航天、医疗、兵器、船舶、核工业、汽车、轨道交通、家电、模具、文化创意等领域展现出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据增材制造(AM)市场的领先行业分析公司 SmarTech Analysis 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全球增材制造市场价值达到了93亿美元。在增材制造技术与装备方面,欧洲、美国等工业发达国家和地区一直引领着全球增材制造技术与装备的研究与发展,无论是在原始创新力、市场竞争力还是工业领域的应用方面,均处于全球领先地位。日本、韩国、新加坡和澳大利亚等国也在积极推动增材制造技术与装备的研究与开发,但尚未形成一定规模。与前几年相比,2018年全球企业呈现出了更加激烈的竞争局势。我国3D打印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最早由清华大学颜永年团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王华明团队、西安交通大学卢秉恒院士团队、华中科技大学史玉升研究团队及西北工业大学黄卫东团队等为代表,开展了一系列重要科研和产业化推进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奠定了发展基础。2002 年大连理工大学姚山教授提出了轮廓失效3D打印方法(Profile Invalidation Rapid Prototying,简称PIRP 法),解决了设备大型化与制件成本、效率、精度上的矛盾,并于 2013 年将3D打印机加工面积扩展至 1.8m×1.8m[9]。此外,华中科技大学史玉升团队在2010年时,也研制出了加工面积为1.2m×1.2m的3D打印机。2013年,华中科技大学张海鸥教授提出了熔融沉积-连续轧制复合直接制造金属零件的方法,有效提高了制造精度、效率、成形件组织性能。近两年我国在3D打印领域,取得一定进展,其中在3D打印热固性材料领域取得重要进展。3D打印技术方面,微纳增材制造技术、液态金属悬浮3D打印技术、“直写式”3D 微打印技术等方面取得突破。2018年11月,北京AFS隆源自动成型系统有限公司联合北京科技大学成功开发梯度材料金属铺粉3D打印设备 AFS-M120X。在增材制造材料方面,增材制造材料目前的发展前沿仍主要集中在欧美地区,伴随着增材制造技术的迅猛发展,材料体系也日趋丰富,产品性能不断优化,在航空、航天、生物医疗、汽车和工业等领域逐步得到推广和规模化产业应用。我国和日本、印度等其它国家也在增材制造材料领域积极布局,处于跟跑阶段。我国增材制造研究起步仅比欧美晚3至5年,近年来发展非常迅速。然而材料作为发展的必要物质基础和保障,其产业化在我国仍处于起步阶段,在材料性能、产品体系健全程度上与先进国家相比存在一定差距。2018年至2019 年,国外在增材制造材料方面取得重要突破,据日立于2019年3月6日的官方消息,日立制作所和日立金属开发出可利用3D打印机成型耐腐蚀性和强度出色的新合金;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团队报告了一种全新人造超材料——强度增加但质量较轻,这种材料是利用多向晶格,并结合3D打印技术制成,而其中新型晶格则是根据强金属合金的基本原理设计的。这些成果的发现将会为科学界带来更加坚固且适合于各种应用的轻型3D打印材料。近年来,我国增材制造材料产业发展非常迅速,优势企业主要集中在北京、河北、江苏、陕西、湖南、广东等地区。这些企业大都围绕自身增材制造装备以及应用领域开发材料体系,最初的研发工作大都依托国内实力雄厚的高校、科研院所和行业领军人物,后逐步加强自主研发和行业战略合作,在增材制造材料研发实力和产业化推进上处于全国领先地位。我国在3D打印热固性材料领域取得重要进展,东华大学材料学院游正伟教授团队基于新近发展的热固性材料3D打印新技术,构筑了具有三维立体多孔结构的纳米摩擦发电机(3DP-TENG)。目前产业上的进展多为3D打印工艺以及设备的改进,以提高精细化程度。事实上现有技术在达到高精度标准的同时,正力求打印出与铸造成品性能相当的产品。但目前还面临的一个问题是可用的打印材料不够丰富,因此更多的学术研究放在了可打印材料的研发上。我国增材制造全产业链未能达到有效协同发展,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间虽然已经建立了部分合作机制,但是整体上凝聚力不强。我国要立足技术自身特点,做好产业顶层设计,避免重复性投资和产业过热;推动增材制造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加强增材制造新材料的研发;推动增材制造技术与传统工艺的互补协调发展;加快建立适应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高质量标准体系。

吕才

盘点:科研er必知的行业“黑话”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科研汪的地方,就有学术圈。各个科研汪之间为了使表达更方便,逐渐地也发展了一套秘而不宣的“黑话”体系。这套体系,由奋战在科研第一线的砖工中发扬光大,并成为了科研人员间的默契,史称——科研“黑话”。一、入门级“黑话”:Push:指老板给的压力,push你干活,通常主语为老板。对于普通人来说,push的反义词是pull;对于科研人员来说,push的反义词是nice。搬砖:指民工们进行新的一天的干活,通常主语为从事科研第一线的博士/硕士/本科生们。对于普通人来说,搬砖的反义词是休息;对于科研人员来说,搬砖的反义词是组会。文章:一般指代论文,不是啥公众号的文章,也不是演员文章。。。投了/中了:泛指文章投稿了/被编辑部接收了。在清北中常用“噫,好!我中了!”的语句,也指抢必修、重要选修课等重要课抢到了,这句话的回应一般是:“混账东西,你中了甚么”。(免责声明:该回应仅用于同实验室人员开开玩笑,若是这么回应师兄或者老板的与本作者无关)Accepted:指文章被编辑部接受的被动语态。被拒:就是文章被审稿人说不合适,得另请高明。洗瓶子:实验室的基本技能,新手村入门第一关。洗各种玻璃仪器。柱子:就是色谱柱,一种重要的有机技能,“不会过柱子,怎么过日子”。Funding:指资金,有的课题组富可敌国,有的课题组生计发愁。譬如某顶级高校的课题组招博士“如果自带钱带来,我就招你”(意思就是,不给工资还要你帮干活。。)Idea:就是idea。。。表征:就是用仪器检测。学术对话中,“该用什么仪器检测”是一种很naive的话语,应该说“该如何表征”。工资:在国内泛指本科生的实验室补助,硕士生/博士生的补助,因其硕士博士要受导师指导,故发的补助称为工资。二、关于身份的“黑话”:老板:泛指导师,通常在前加大,小二字。大老板指课题组内负责人,小老板指辈分较后,受其他老师分配任务的老师【有点像总经理和各部门经理的关系一样】大牛:某一领域的佼佼者,通常拥有非常多的荣誉和头衔。在各类会议上谈笑风生那种。小牛:正在向大牛奋斗的科研工作者(0.0)。青椒:就是青年教师,高校教师中压力最大的群体。独立PI:独立的 Principle Investigator,能够拥有课题组话事权的导师,通常指代青椒在高校担任教职后能够从事独立工作。H因子:也称H-index,高被引因子,计算方法复杂建议谷歌,H因子越高这个人越牛逼,有人认为H因子大于40为大牛。海龟:指海归群体。土博:指本土博士,同样有本土硕士,近年就业和科研圈展现海龟热,土博冷的情况。Tenure/甜妞:指终身教职,国外需达到副教授的职位才是终身教职,国外副教授相当于国内教授职位,但艰难和严峻程度不一样。AP:国外的教授制度,指助理教授,assistant professor,相当国内的副教授,但是又非常不一样。TA:助教,teacher assistant,RA就科研助理。薄厚/posdoc:博士后,最基础的教职研究工作,处于学生和老师的分界线,一般称为学校的临时工,通常这个阶段是处于科研人员首次拥有独立平台进行工作。千老:即千年老博后,因为在海外拿不到工作签证或绿卡,只能不断做博后。Phd:哲学博士,泛指学术研究型博士学位。三、默认洋文“黑话”:Huh~interesting :你真的以为老板在表达:这很有意思吗?实际上的意义应该是:I am not impressed.Oh nice :Just okay.Let's talk later :We are not going to talk about it any more.Future work will focus on ... :这篇文章做不出来,等以后吧...Further studies need to be done :我退坑了拜拜!以上,就是学霸姐姐整理的一些科研“黑话”,学术圈分支众多,科研界风云变幻莫测,你平常听的说的还有哪些“黑话”呢?一起来“接个头”?生物女学霸,一个自称学霸其实很渣的生物汪,努力将有趣的、有用的、有血有肉的科研那些事儿呈现给大家,关注一个好不啦~

理势

划时代的金属材料——非晶合金国内外产业及科研发展分析!

各个国家都相当重视非晶合金领域的研发工作。1994年至2018年全球公开专利数量统计,以每五年为一个时间节点,分别对日本、美国、德国和中国的专利申请数量进行了统计。在过去15年间,全球申请数量呈稳步上升趋势。日本、美国与德国在此领域起步较早,中国自21世纪初期也开始发力,逐步赶超日本、美国和德国。国际上,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家纷纷投入大量资金支持非晶合金的研究,推动产业发展。其中以美国 Liquidmetal Technologies、Glassimetal Technologies、日本日立金属株式会社、德国 VAC 等为代表的企业研发水平、市场竞争力及产业规模,均处于全球领先水平。2018年10月16日,美国 Liquidmetal Technologies成功使用非晶合金 LM105 制造起搏器外壳,使其具有卓越的强度和弹性,可承受巨大压力,同时大幅降低了成本,可长时间植入人体且不会对身体造成伤害。目前我国已实现产业化的非晶合金主要以带材的形式呈现,以铁基非晶合金在配电变压器中的应用最为成熟。我国非晶带材技术与国外基本无差异,带材质量极具竞争力,在配电变压器的应用上节能效果非常明显。目前国内生产非晶合金的公司主要有安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青岛云路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东莞宜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其中安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青岛云路先进材料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主要关注非晶和纳米晶带材的研发生产,而东莞宜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具备大块非晶金属成型能力的企业。2018年至今国外有多个科研团队在非晶合金制备、结构认知、机理研究等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为代替昂贵的Pd/Pd-Ag分离膜,美国内华达大学S.Sarker 团队开发了 Ni-Nb-Zr 非晶合金,此材料在200℃~400℃表现出了较高的氢渗透性。原子探针断层扫描证实该非晶合金内部确实存在相分离,在三元非晶基底上形成了纳米级富Nb和富Zr非晶的复合结构。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模拟发现这些局域原子团簇结构多由二十面体组成。此外,也有些研究团队专注于非晶合金服役性能、变形机理等方面的研究。2018年10月,日本东北大学 Sergey V. Ketov 团队研究了低温热循环处理对不同成分的金属玻璃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低温热循环既可以诱导结构活化也可能导致金属玻璃结构弛豫,从而导致材料塑性增加或者降低。近年来,我国科研工作者紧跟世界发展前沿,在非晶合金领域的多个方向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科研成果颇丰。2019 年5月1日,中科院物理研究所汪卫华院士、柳延辉研究员团队设计了一种由铱(Ir)、镍(Ni)、钽(Ta)三种金属和硼组合形成的非晶合金,其玻璃转变温度高达1162K,且过冷液相区为136K,比大多数金属玻璃都宽。同时,这种合金在1000K下的强度为3.7GPa。作者用简化的高通量组合方式,利用玻璃形成能力和电阻率之间的相关性筛选了一些有前景的合金,这种设计方法具有实用性,为发现其他具有高性能的玻璃态合金提供了新思路;2019年1月19日,北京科技大学的吕昭平教授和李宏祥副研究员发表的综述文章呈现了过去20多年来有关铁基块体非晶合金的研究进展和取得的成果,包含制备、玻璃形成能力、结晶特性、力学性能、腐蚀行为、磁学性能和工业应用等几个方面。此外,文章基于作者的理解指出了这一学科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此外我国在铁基非晶合金设计方面、非晶合金模拟研究方面、非晶合金变形机理方面都有一定的进展。产业上,铁磁非晶合金由于具有优异的磁学性能,已逐步取代传统的硅钢片,被大量用作变压器的磁芯。在航天航空应用中,非晶合金因其低膨胀系数可以很好地适应空间温度的变化,可用来制备成盘压杆、卫星探测器的撑杆。但由于大块非晶合金及其复合材料的应用仍然面临着成分、结构、性能、工艺、成本等诸多难题,其初步产业化仍然只是非晶应用进程的冰山一角。科学研究上,非晶合金的非晶形成机理、性能调控以及塑性变形机理仍然是未来的研究重点,计算机模拟在其中起到的辅助作用愈发重要。继续研发具有更优异软磁性能的非晶合金及制备高耐蚀耐磨涂层仍将是非晶领域未来的关注点,同时拓宽非晶合金的应用范围,寻求在生物医用、污水降解、催化等更多领域的应用将是非晶学科获得更长远发展的基础。

告解室

如何打通科研成果到产业应用的最后一公里?

科学产业化上道路上为何总听见企业和专家的矛盾争执?要如何促成企业和科研团队之间的合作好“姻缘”?既了解科研技术又懂企业战略的复合人才如何培养?“科学家在线”专访中科院计算所科研处副处长王元卓,他几乎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在外奔走,为专家团队和企业合作牵线搭桥。多年工作经历,他深谙科学成果产业化道路上的风险和矛盾,更懂得要如何“量体裁衣”。王元卓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科研处副处长,大数据分析系统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助理,开放知识计算研究方向负责人。中国计算机学会杰出会员,中国计算机学会大数据专家委员会常务委员,中科院青年促进会首批成员,北京市科技新星,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北京市技术发明二等奖等5项科技奖励。主持过国家、省部级和企业科研项目30余项,发表科研论文160多篇,申请发明专利41项,出版学术专著5部。成果应用到多家国家重要业务单位和知名企业。近两年,科学产业化的浪潮继续翻涌,在政策环境的支持下,比起三十年前的那股创业潮来得更凶更猛。1984年创立联想的试水,让中科院计算所走在了产业化的前端,随后的龙芯、曙光和寒武纪,这些从计算所走出的公司在如今的互联网和人工智能领域里熠熠生辉。作为计算所科研处副处长,王元卓的工作更像一名介绍人,极力促成企业和科研人员之间的“姻缘”。一个月的时间里他几乎有三分之二都在外奔走——调研企业,与业务人员沟通,为所里的科研团队寻找合适的产业化道路。多年工作经历,他深谙科学成果产业化上的风险和矛盾,对于桩桩“姻缘”的缘起缘结如数家珍,“我非常珍惜现在的工作角色。”王元卓说。定位:成为精通业务的技术专家被问起项目的选定,王元卓更愿意用两张图作比:一张是瓶装的矿泉水,一张是水龙头。“瓶装水再多总有喝完的时候,但水龙头下有源源不断的水源。”战略合作,便如龙头之水,“这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科学家在线:从最开始的科研人员,专注科研到如今的科研处副处长,与单纯进行科学研究不同,现在的工作则更多的是促进企业和科研人员的合作,要和各色企业人士、政府人员讨论、交流,这样的身份转化是否曾有阵痛期?王元卓:从专注科学研究到分身科研管理,确实需要定位和角色的转化,尤其是要从对本领域科学问题的深入认识到对计算所科研布局,战略方向以及各研究方向成果的整体把握和全面理解。不过这个过程对我来说并不困难。这和我的科研经历有较大关系,我的硕士阶段主要是应用神经网络模型研究人脸识别和说话人识别,博士研究生时转为研究网格计算中的资源管理与任务调度,从事博士后研究时开始研究网络传输的可靠性和安全性问题,来到计算所工作之后,开始从事网络数据分析、社交网络分析、知识图谱等方面的研究工作。而这些科研经历恰好涉及了计算所的三大主要方向:计算机体系结构、智能信息处理和网络。因此,我相对容易理解计算所各个研究团队的技术和成果的特点,并有利于我从更高的层面去提出整体解决方案。经常与各种需求的用户直接沟通也培养了我成为精通业务的技术专家的特点,很多时候我对业务问题的判断可能比纯业务人员还要准确,所以我也经常充当用户单位规划引导者的角色,帮助用户单位做项目规划,其中如果有适合计算所做的项目,我就会拿回来,适合其他科研机构的,我也会帮忙把好关。 科学家在线:您目前从事的科研管理工作角色最重要的是需要具备什么样的能力?王元卓:我目前的这个角色,既要有对技术的理解,对战略的把握,还要善于和业务人员沟通,了解整个行业业务的症结何在,量体裁衣。一方面,要非常了解科研团队的主要研究领域,擅长做的项目类型,还要尽可能了解科研人员的当前的研究工作和最新成果,并帮助科研人员规划这样的技术成果可能在什么方面有可能得到应用。同时,还需要了解科研团队缺什么。有些团队不缺纵向项目,想找到技术成果的应用出口,需要找到对应的企业合作项目。有些团队的横向做得多,但需要凝练学科方向提升成果的影响力,则更希望参与国家级科技项目研发。所以要想做好科研管理有针对性的争取资源,一方面要对重要的企业和行业用户有着深刻的认识,又要对所里的科研团队也十分了解才行。科学家在线:在众多企业和行业用户中,您更倾向于找哪些企业和机构来与计算所合作?王元卓:我曾经在一次讲座上画过两张图,一个是瓶装矿泉水,一个是水龙头。再多的矿泉水,总有用完的时候,不过,如果把水龙头建好,就能源源不断有水了。单个项目的合作就像瓶装水,可能体量比较大,但总有做完的时候,而围绕某些方向的战略合作就可以把合作长期、可持续的进行下去。我主推的思想是,科研人员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业务专家,需要了解这个领域深层次的问题是什么,用户的需求是什么。我在与大企业和国家重要业务部门谈的合作,大多是战略合作,计算所科研人员有限,“一女不能嫁几家”,因此我的主要着眼点是是否存在需要持续解决的行业问题,并且有较为稳定经费来源。这也恰恰符合计算所“科研为国分忧,创新与民造福”的指导思想。我们与大企业的战略合作项目一般可以分为三类:一是项目经费体量最大的,紧耦合企业的产品线;二是经费次之,以原型类研发为主,科研人员一般只负责核心技术攻关和原型系统的开发;最后一类项目经费体量不会很大,通常用来支持企业关注的前瞻性技术的探索。牵线:一个困难两个瓶颈如何跨越“一段姻缘,最关键的是需要合适,并能够相应做些调整。”工作做多了,王元卓总结产业化的难点:一个困难和两个瓶颈。除了要有共同语言,科研人员和企业还需调整思想。科学家在线:您也说过,与用户的业务人员的交流会有一段磨合期。在这个合作过程中最大的困难何在? 王元卓:最大的困难是双方要有彼此理解的语言去交互。而通常情况下,科研人员更多是从技术先进性的角度来谈,比如讲他的论文有多好,成果多领先。但首先企业则会质疑,这些论文和成果在实际落地后还能不能这么好?在场景泛化过程中还能不能这么牛?第二,你的算法再好,能不能带动产品整体性能和功能的提升?因为企业的产品很多是系统化的,不是单靠某个技术就可以,而是需要很多工程化的步骤和整合,基于此,企业不会立刻就对科研团队产生很大的信任。第三,企业通常会更加关注资金投入产生回报的周期,企业首先要考虑这个系统再开发成产品后是否还是市场的主流,对企业的价值还有多大,这个项目经费的投入是否还有必要等等。然而,科研人员通常考虑的却是如何把技术作的更先进或者把系统做得更通用,但这恰恰可能距离市场越来越远了。不光是企业,在和国家业务的合作也是如此,因为很多业务部门的管理人员了解具体技术,通常得目标是是能否采用“最先进”的技术帮助业务人员解决现实问题。因此,要促成大企业或业务部门与科研团的合作,就需要有人能够充分理解双方所想,然后“翻译”给对方,从而实现技术人员和业务人员的无损沟通。 科学家在线:如上所说,科研人员关注的是技术的精细和先进,企业更注重收益,这样的矛盾要如何调和、归并?王元卓:一个好的项目合作,需要双方知己知彼,既了解对方的需求,也要明确自己的要求。首先,企业要明确作学术研究和做工程研发是不同的,有些科研团队希望把学术研究的成果推广到实际应用中,就会非常渴望有企业或者用户机构的横向合作。但也有很多人,不想跟企业合作,只想踏踏实实做科研,这个时候是怎么都不可能把合作促成的。其次,要进行应用研究的科研团队,除了拥有核心技术外,还要具有系统化、产品化开发的其他辅助技术的积累,也就是需要科研团队具备一定的工程化发开和运维的能力。如果是做学术研究,可能带一两个博士生就能做出很多好的成果,但做工程项目,没有足够的人手和时间是完不成的,这里面需要有很多测试和分析。计算所一直以来都是以大工程能力见长,集中力量做大事,是计算所的传统。但即使这样,在大工程项目研发过程中还是会经常遇到人力、能力等方面的问题。科研人员自视甚高的科研能力跟实际应用上复杂和精准的产品化能力之间的矛盾是一个瓶颈。另外一个瓶颈,是企业对项目的需求和科研人员对项目的理解之间的矛盾。想找科研人员合作的企业一定是希望在某个点技术或者功能上有所突破。很多科研人员与企业接触几次了,可能都还没抓住企业的真正需求,而同时,企业也可能会开始质疑科研人员的地专业水平。在规范化的系统开发项目里,做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功能测试、性能测试等等都需要严格规划,且保证文档的规范和齐全。但很多科研项目、尤其是由学生为主参与的项目,更多关注意放在是否完成了项目结果,而忽略了项目的过程管理和质量管理,到最后交付项目时就有可能会出现问题。当用户要求修改时,可能负责开发工作的研究生都已经毕业了。 因此,科研人员要想承担横向合作项目,就必须提高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管理能力,注视过程管理。企业也要认清与科学家合作,和与其他企业合作的不同之处,一个好的战略合作,科研机构不但可以企业解决目前面临的问题,还能在相关领域的发展方向上帮助企业制定战略规划,在未来的竞争中获得主动。科学家在线:如今国家政策鼓励科学产业化,科研人员离岗创业保留3年岗位。这个政策在实践过程中是否会遇到一些问题?王元卓:离岗创业确实是给很多人一个定心丸,帮助创业的科研人员留了一条后路,但其实创业本就是一条不归路。全力以赴创业尚且“九死一生”,如果创业的过程中还要兼顾科研那可以说基本上是“十死无生”。而无论生死,结束创业后再回到科研体制内,是很难再做出出众的研究成果的,因为思维方式已经不一样了,缺少学术成果、缺少科研项目,那样在激烈的学术领域的竞争中也同样是举步维艰,甚至可能不如一些刚刚出道的青年学者。培养:大数据复合人才的缺口如何填补?除了产业化之外,王元卓还在推动大数据人才的培养。从课程体系到生态体系,培养复合人才,填补国内大数据人才的缺口。科学家在线:基于您曾经在大数据上的研究经历和在产业化上的实践经历,现在大数据领域的行业现状如何? 王元卓:现在大数据领域的人才缺口越来越大。2016年全国大数据人才仅46万,未来3-5年内大数据人才缺口将高达150万;截止2017年12月,大数据及人工智能岗位人才需求量比2016年猛增6倍多。大数据人才可以分成三类,大数据工程师、大数据分析师和数据科学家。目前这三类都是缺乏的,中国大数据人才培养体系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对于企业来说,他们更缺乏大数据工程师和大数据分析师,很多大数据相关的人才放到市场上,分分钟就被抢走。因此,我作为中国计算机学会大数据专家委员会教育工作组的召集人正在努力推动中国大数据学科建设、组织系列课程教材的编写,并推动建设中国大数据人才培养的良性生态体系。在课程教材体系上,大数据教材编委会规划了“1+3+X”的教材体系。以《大数据导论》为基础,并有针对性的设置《大数据管理》、《大数据处理》和《大数据分析》等关键技术课教材。在“X”系列里面,会包含面向各行各业的大数据应用的介绍,比大数据安全、生物医疗与健康大数据、金融大数据、工业大数据等,让学生可以从业务需求入手,接触完背景知识之后,再针对性的应用大数据的专业技术知识,解决行业问题,而且“X”系列教材会根据行业实践的发展进行更新迭代。另一方面,还需要建立大数据人才培养的生态。首先,人才培养要有载体、学校,开设大数据的专业,或者作为一门课来教授。此外,我们也希望能够和企业深度合作,比如有些企业缺乏大数据人才,我们可以定制化,和企业紧耦合。例如企业可以把案例需求和就业人才需求都给学院,所有的课程和考核都和企业结合,考核的问题,就是企业的需求,一步步培养面向行业的大数据复合型人才。(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中科院计算所。)

四时迭起

中国科研经费投入全球第二,为何产业化率仅有5%?

出品:"格致论道讲坛"公众号(ID:SELFtalks)以下内容为中科创星创始合伙人米磊演讲实录:我今天想表达的观点是应该鼓励科学家创业。什么是科学?古代希腊的科学是“无用科学”,人们追求科学主要是以好奇心为驱动。现代科学起源于十六、十七世纪的西欧,因为现代科学能够把科学转化为技术,从而大幅度地推动整个人类生产力的进步,所以说现代科学跟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著名的哲学家培根曾说过,“知识就是力量”。他认为知识如果不能转化为经济力量,那就是人类最大的痛苦。科学的本质科学研究既要追求知识和真理,也要服务于广大的经济社会和人民群众。科学首先是要探索未知,发现世界的规律;其次要把人类认识的规律付诸实践;第三就是能把技术用来造福人类,这是整个科学的本质。我们来看一下全球和中国每年的科研经费投入,它分为基础研究、 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其中,基础研究占整个科研经费的10%到20%之间,剩下80%以上的科研经费都要投入到实践,也就是实际应用方面,做出产品造福人类。那什么是科学家?科学家英文是scientist,这个是1833年英国科学史学家休厄尔仿照artist发明的,它指的是职业从事科学研究的人,也就是说只要你工作的主要时间是花在科学研究上,我们就认为你是科学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科技工作者。对于科学家这个中文词汇, 我们往往有一个误区,认为我们指的科学家都是我们熟知的,比如说像华罗庚、陈景润这样杰出的科学家。但是,实际上从事科学研究的副研究员、副教授的青年们,他们也是科学家。实际上,从事应用研究的科技工作者,其数量也远远大于从事基础研究的。为什么应该鼓励科学家创业?我的观点分三个:国家需要、科研需要和个人需要。国家需要为什么说是国家的需要?工业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一件事情。在工业革命之前,人类的GDP在过去两千年,几乎没有任何增长。但是,自从工业革命之后,整个人类进入了飞速发展的阶段,让我们今天的生活能够比过去的帝王更加幸福。工业革命展现出了科学技术的强大威力,所以自从工业革命之后,各个国家都把科学作为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欧洲就证明了这点。首先有文艺复兴,然后是科学革命,紧跟着带动了西欧的工业革命。工业革命让整个欧洲全面超越了中国。实际上我们在过去几千年一直是引领全球的,但是很可惜,因为没有抓住工业革命和科学革命的机会,没有抓住现代科学的机会,让中国落后了。曾经讲:“由于过去种种历史原因,导致我们屡次与科技革命,与工业革命失之交臂,所以这是我们中国过去几百年落后的一个原因。”我们看美国是怎么崛起的,美国抓住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机遇。实际上,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源地并不是在美国,而是在英国。美国虽然不是科技革命的发源地,但是它是产业化的广泛推广地。正因为美国抓住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业化机遇,所以超过英国成为世界第一。在这之后,美国紧跟着又在二战后加大了科技投入。二战结束的时候,美国想尽各种办法,把德国的科学家基本上都弄到了美国,让美国成为20世纪四大发明的诞生地,成了全世界的科学中心。由于科技发明都诞生在20世纪的美国,同时它的产业化也做得好,所以美国现在还是全世界的领导者。我们再来看看中国。中国在过去落后了几百年,但是很幸运,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经历了改革开放。过去30年,我们抓住了改革开放的机遇,利用我国的人口红利,迅速让中国从一个不发达国家进入到GDP全球第二。但是我们现在也面临一些新的问题,也就是说,人口红利消失之后,我们现在需要把过去的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转变到创新驱动的发展道路上来。所以,未来30年是中国创新红利的时代,我们人口红利没有了,我们要释放8000万科研人员的脑力生产力。这是中国未来最大的机遇,这也是国家为什么把国家战略调整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核心。我们国家在2000年的时候,科研经费投入只有1000亿人民币,到2015年科研经费投入达到了1.5万亿人民币。经过15年的追赶,我们的科研投入已经成为全球第二。但是,我们现在面临一个很大的问题。虽然国家在科研上投入了这么多的经费,但是绝大多数的科技成果都没有转化成生产力。我们现在的科技成果转化是落后于科研经费投入的,所以说,我们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如何把中国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和产业化率提上去。如果这个提上去,中国就能够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因为目前我们的科研经费全球第二,再过5到10年,我们的科研经费应该就能全球第一。而现在,我们的科研人员是全球第一的,那我们只有一点不足,那就是现在科技成果转化率不如美国,所以这是我们现在需要提高的。中国的经济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现在遇到了一个瓶颈、一个拐点。2015年、2016年连续两年,我们的GDP增长都不到7%,这是1990年以来最低的增速,也就是说,我们现在亟需找新的突破。所以,这也是国家为什么在十八大以后,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原因。基于以上中国面临的种种问题,国家提出全新的未来发展道路。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过去几年也在不断地升级。去年的科技三会指出,要在2050年把中国建设为世界科技创新强国。也就是说未来整个30年,中国的发展就是科技创新这一条道路。十三五我们也把“创新”作为发展理念之首,而中科院在2015年也提出了全新的新时期的办院方针。过去中科院主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解决国家的重大需求,而在新的时期,国家也给中科院交代了新的任务,也就是说现在要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这是新时代中科院作为科技国家队,所要面临的新的挑战、新的任务。从历史上来看,科学家作为一个国家最重要的精英群体,总是在国家最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新中国刚刚成立的时候,那时候我们国家贫穷挨打,面临着美国的核讹诈。当时,很多科学家虽然在国外发展得很好,但是他们积极响应了祖国的号召。以钱学森、邓稼先为代表的一批科学家,中断了当时在国外非常好的待遇以及研究,毅然投身到祖国的建设中来,为咱们国家研制出“两弹一星”,从此中国人民的腰杆才能真正挺起来,不再受美国人的欺负。所以说在那个时代,科学家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其实在美国也是一样的。在二战最危急的时候,美国汇聚了一批顶级的科学家研发了原子弹,而且原子弹也是爱因斯坦等一批科学家向美国政府提议来研发的。当时,美国汇聚了一千多个顶级的科学家来研发原子弹,由于原子弹的成功研制才能够及早地结束二战。我们大家都非常熟悉的著名计算机科学之父、人工智能之父,图灵,世界最顶级的科学家,他也在国家最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应召为英国破解德国最著名的enigma机。后来的历史学家认为,由于他的挺身而出,及时破译了enigma机德军密码,解救了至少1400万人的生命。所以,我认为科学家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每个时代,人类社会的需求是不一样的,科学家总是在最关键的时刻挺身而出。“为国为民、侠之大者”,这是我非常喜欢的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追求。科学家是一个国家的精英,国家的精英就要为祖国解决问题。所以,我认为科技创业是未来三十年中国发展的主旋律,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我们来看看美国的案例。美国在上世纪70年代的时候,面临着石油危机、经济下滑、科技成果转化不利的局面。国家投入了大量的经费,但是却不能把成果转化出来。为了解决经济下滑的问题,美国及时出台了《拜杜法案》。美国80年代出台的《拜杜法案》,鼓励了广大的科技工作者把成果转化出来,同时也鼓励了很多科学家去创业。所以,美国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90年代又经历了信息革命,再次发展了二三十年,而且把科技成果转化率从5%提升到了50%以上。科研的需要另外,我认为鼓励科学家创业也是科研的需要,因为科学研究非常烧钱。中国过去十几年科研经费大幅度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我们国家的GDP在大幅度增长。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一个非洲国家有没有可能像中国这样,养这么多的科学家来从事一些重要的科学研究?那是非常困难的。经济下滑一定会影响科学自身的发展。美国这几年由于经济下滑,特朗普上台后削减了科研经费,导致很多科学家现在申请科研经费非常困难,远远不如中国好申请。欧洲也在削减科研经费。所以,我们现在去美国和欧洲呼吁科学家回国来做科研是非常容易的,因为他们在美国比在中国申请课题要难很多。斯坦福大学在上世纪50年代实际上已经快倒闭了,当时他们的教务长为了维持大学的发展,被迫把学校的场地租给了硅谷的企业,从此一发不可收拾。由于形成了“产学研一体”的创业生态,让斯坦福大学成为今天全球第二的高校。而且,斯坦福大学创业成功的校友每年给学校捐十亿美元以上,是全球第一的捐赠。MIT(麻省理工学院)也在去年成立了引擎公司,专门帮助科学家创业,解决科技成果转化难的问题。所以说,全球最顶尖的高校也都在鼓励科学家创业。个人的需要第三个鼓励科学家创业的原因,我认为也是科学家个人的需要。首先,说实话,很多的青年科学家如果只走科研这一条路,要走到顶是非常难的,科技创业给了大家一条新的出路。科研人员出去创业,也能够很好地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我们不仅是能把成果研发出来,我们还能转化出去。以我自身为例。我过去在科研院所做的科研实际上是很一般的,但是我有一个很小的技术。因为孩子打针被扎了四针,让我感到很痛苦,所以我就根据光学影像技术研发出了血管成像仪。最开始是希望解决孩子扎针的问题,但是没想到老人、胖人都能用,最后还能解决其他很多病人扎针的痛苦。尤其在2015年埃博拉病毒的时候,我们还带了两台仪器,随第三军医大学去抗击埃博拉病毒。我们现在每年的销售额已经有两千多万,而且50%是出口发达国家。作为一个科研人员,我过去写文章得到的成就感,其实远远不如我把理论变成实际的成果,然后造福大众带来的成就感更大。所以,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出路。同时我也认为,现在国家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既然鼓励所有人创业,为什么不能也鼓励科学家创业?创业也是科学家的一种选择,人可以有各种选择,做什么选择都是自愿的。而且,科研人员为什么适合创业?因为科研人员的素质非常高。科研人员是我们国家的精英,在国家最需要的时候、在国家经济发展问题亟待解决的时候、在其他人解决不了的时候,我们科研人员当然应该挺身而出。如果现在国家需要我们站出来解决问题,我们当然应该站出来解决问题。所以说这是一个科学家最重要的历史使命。中国很多顶级科学家、顶级企业都是从研究所出来创业的,从联想、到华为、到中兴,包括现在我们的科大讯飞,很多的企业家都是从高校、研究所走出来的。我们来看看美国的案例。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新任校长就是科学家创业的典型,他不但是上市公司基因泰克的大总裁,而且还自己创办了生物公司。我前两天跟一个耶鲁大学的朋友聊天,他就讲,在斯坦福,如果一个副教授在升终身教授的时候,你的成果没有办法转化出去,你自己没有一个很好的技术能够为社会所用,基本上评教授是没有希望的。当然,我们认为科技成果转化并不是单纯地鼓励科学家直接出来创业这么简单。科技成果转化金字塔因为科技创业它也是一门学问、一门规律。只有2%的科学家适合自己出来创业,例如柳传志、任正非。但还有很多的科学家,他们更适合当首席科学家,他来当CTO,然后由一些企业家来做成果转化。这20%的人,他们到企业里帮助技术转化出来就可以了。还有50%的科学家,他们做好自己的科研,可以培养他们的学生,让学生出去创业,同时可以跟企业家交流。打造创业生态但是我认为,因为中国的企业在过去三十年都是市场驱动的企业,现在很少有科技创业的企业,所以现阶段社会上的企业大多没有办法承接我们成果转化,从而导致了科技、经济“两张皮”的问题。所以,我们必须鼓励一小部分科学家先走出象牙塔,先把科技企业办起来。等十年、二十年之后,社会上有一大批成功的科技企业家,这时候再有很多成果出来,就不需要科学家亲自出来又当企业家、又当科学家这么费神费力了。我们总结了科技企业创业CEO的必备素质,我们也在帮助科技人员转换成科技创业的CEO,我们会一直帮助他们。鼓励科学家创业不是那么简单的,还要手把手地教他们去创业。我们需要打造一个创业生态,就像斯坦福和硅谷一样,正因为有斯坦福大学和硅谷这样的生态关系,才会有今天硅谷这么好的创业氛围和环境,才会有斯坦福大学成功的“产学研一体化”的转化模型。我们围绕中科院光机所,搭建了研究所加孵化器、加基金、加培训的生态网络体系。我认为,当社会上的生态体系成熟之后,我们的科学家就更容易把他的成果转化出来了。所以,我们的目标是搭建一个硬科技创业雨林生态,就像国家成立的雄安特区一样。我们要围绕各个研究所、各个大学去搭建,就像中科院现在也在围绕中科院搭建北京、上海、合肥的科创中心一样,这是整个社会环境和社会生态体系的问题。最后我想讲一点,我认为中国历代知识分子的最高追求,叫立德、立言、立功,叫“三不朽”。我们说中国历史上有两个半圣人,一个是孔子,一个是王阳明,半个是曾国藩。也就是说,你不但要立德——有自己的德行能影响你的弟子、影响后辈,你还要能研发出你的理论体系,还有一点很重要的是,你的理论体系能不能为社会解决实际的问题,能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推动社会发展,能够实现这三点,才是一个知识分子最高的追求。我认为中国到了这个时代,我们科学家既要有非常高的道德标准,也要研发出自己的理论体系,同时我们还能通过发明推动整个社会进步,我觉得这才是一个科学家最完美的追求。例如屠呦呦并没有发很多篇学术文章,但是她获得了诺贝尔奖。我认为诺贝尔奖的评选标准就是立德、立言、立功。因为屠呦呦的青蒿素现在每年还能拯救几十万人以上的生命,这就是立德、立言、立功的最佳表现。包括我们学科领域里的高锟,他用一篇文章证明了玻璃可以传光,因为这一篇文章导致了光纤的诞生.光纤的诞生又导致了光通信的诞生,光通信又导致了今天互联网的诞生,从而彻底改变了我们社会和大众的面貌。所以高锟最后获得了诺贝尔奖,我认为这就是知识分子应该有的最高的追求。我们中科创星给自己定的历史使命,就是要通过科技创新,来孵化更多的企业,来助推中国重返世界之巅,来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格致论道”,原称“SELF格致论道”,是中国科学院全力推出的科学文化讲坛,由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和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联合主办,中国科普博览承办。致力于非凡思想的跨界传播,旨在以“格物致知”的精神探讨科技、教育、生活、未来的发展。获取更多信息。本文出品自“格致论道讲坛”公众号(SELFtalks),转载请注明公众号出处,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