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2020年中国生物科研试剂市场现状及市场规模预测分析不入则止

2020年中国生物科研试剂市场现状及市场规模预测分析

生物试剂是指有关生命科学研究的生物材料或有机化合物,以及临床诊断、医学研究用的试剂。数据显示,中国生物科研试剂市场规模于2015年达到72亿人民币,并以17.1%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长至2019年的136亿人民币,增速高于同期全球生物科研试剂市场。这一投入预计于2024年达到260亿人民币的规模,期间年复合增长率为13.8%。数据来源:Frost&Sullivan、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生物科研试剂可分为细胞类、蛋白类和核酸类三种,其中蛋白类试剂又分为抗体、重组蛋白和其他。2019年,蛋白类生物科研试剂市场占中国生物科研试剂总体市场的29.4%,其中抗体占蛋白类生物科研试剂的67.0%,重组蛋白占21.3%,剩余为其他蛋白类生物科研试剂。数据来源:Frost&Sullivan、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生命科学领域科研及工业市场需求的不断提升,将推动生物科研试剂市场总体规模的扩大。高校、科研机构对科研成果数量与质量的重视,工业用户对药品与相关产品产量提高的追求,医疗卫生机构对于防疫监测的重视都为生物科研试剂带来了更高的需求,推动其市场规模的扩张。进口替代趋势增强随着近年来,国家对生物、医疗、卫生健康和药物开发等领域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生命科学实验室耗材的需求量明显增加并带动了国内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本土企业科研能力的提升、产品质量的提高、业务水平的进步,国产生物科研试剂将通过价格、供应链及服务的优势提升市场竞争力,逐步打破进口产品主导的行业局面,形成进口替代发展趋势。客户对产品质量要求提高随着生物药行业的发展及精准医疗的兴起,医药企业对于试剂质量的要求显著提升,倾向于选择更稳定、更成熟的高质量试剂与服务,降低药物研发及生产的失败率。产品质量高、品牌影响力强的企业将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更具竞争力,将获得市场认可并得到持续发展。对产品创新需求增强随着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等精准医疗技术进一步创新发展,为解决生物药研发及生产中药物免疫原性、药物半衰期、生产质量稳定性等更复杂的问题,需要更创新的产品设计,将有利于产品创新能力强、市场结合度高的企业快速发展。 (文章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

老头儿

撰写一篇科研报告的基本要领

随着科研领域的发展,科研报告作为科研领域的行业应用文体,记录某一科研项目调查、实验、研究的成果或进展情况,运用也越来越广泛。有些科研者由于缺乏对科研报告撰写基本要求的了解,形成了很多质量不高的科研报告。因此,对于科研报告的撰写,有必要先了解一下其基本写作要领。一是重点突出,内容完整。重点突出是指作者要切实掌握所写科研报告的要求和读者关注的重点。为了避免平均用力,在有限的篇幅中应当突出核心内容,可以通过换位思考的方式来明确写作重点,行文前要结合实际情况考虑清楚读者关注的重点在哪里。简单来说,就是要把科研报告写得“外行明白,内行认可”。内容完整是指对相关内容的论述应全面到位。研究现状调研工作尤其重要,国内外本领域相关研究的进展应全面介绍,因为报告中如果对相关进展介绍不全面,内行的读者会认为作者调研论证得还不够充分。二是层次分明,论证科学。层次分明主要指行文过程中要有一个逐渐展开的过程。通常情况下,层次分明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行文的结构,在报告的开头一般有一个项目概要,每一个大标题下第一段应对本章节内容进行概要描述;另一个是研究题目的安排应分层次设置,让人一目了然看清楚各个层级研究题目的设置情况和研究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论证科学是指准确地论证科学问题。一般来说,基础研究的对象是科学问题,基础研究关注的是事物的本质、原理和规律。需要注意的是,基础研究的成果虽然是提供解决重大实际问题的答案基础,但并非就是答案的本身,更不是全部的答案。三是充分必要,多用数据。充分必要在这里重点强调的是“必要”,也就是跟核心思想不相关的内容坚决不要,尤其是那些庞杂而不确切、细致而无用途的数据以及模棱两可、含糊不清的表述坚决不要出现在科研报告中。为了做好充分必要,可以在报告完成、思路已经非常清晰明确后,再通读报告,凡是跟核心思想无关或相关度不高的内容一概删除。然后再检查支撑论点的论据是否充分、有否遗漏,进行必要的增补完善。多用数据是指描述对象或阐述观点时往往要用到具体、明确的数据,让读者准确掌握要表述的内容。尽量少用定性的描述,如果确实无法避免时,一般也应辅以一些参考数据或者数据范围。在描述对象时,应慎重地使用模糊语言,尽可能直接给出具体数据或数据范围。为了表达直观、易懂,可以采用比较的方式。四是结构合理,逻辑严密。结构合理主要指报告内容的编排要合理,比如哪些内容要单独讲、哪些内容可以合并、先后顺序是什么等。关于科研报告的总体结构,一般项目主管部门都会给出详细的要求,严格按照相关模板的要求认真编写即可。逻辑严密主要是指逻辑关系衔接紧密。从现实需求到准备开展的研究工作应一步一步严格论证,每一步都要有承上启下的分析论证,过渡的地方要把逻辑都拉通。例如,介绍研究内容的时候,应该先简单介绍要做的内容是什么,接下来依次介绍为什么做、做完了预期的效果是什么、计划怎么做、相关指示参数如何验证,形成一个完整紧密的闭环。当然了,针对具体报告还要结合科研项目的实际情况进行撰写,而且科研报告中需要格外注意避免文字表达的一些低级错误。科研报告写作有问题,欢迎咨询蓝译,蓝译是一站式医学科研学术服务平台,专业提供SCI论文评估、SCI论文发表、医学论文编译、SCI论文翻译润色、职称论文发表、文献检索以及留学访学等服务,主要协助科研工作者向SCI期刊发表医学论文。

法演

中国行业趋势报告——2020年度特别报告

此份报告综合地分析中国多个核心产业的发展动态,并从我们的视角为大家在VUCA世界中拨云见日,分析各个产业背后的运作逻辑是什么,更好地理解全局,应对市场的瞬息万变,助力全球企业共同发展。兼容并蓄,精进不止,罗兰贝格与您“预见2020”。助力全球企业,从容应对2020年市场瞬息万变,绝非易事。我们深知,这个目标不仅仅需要单纯的理解,而是需要通过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程度、产业生态的合理性、公司治理的成熟度以及国际化水平来评估中国经济发展的质量与可持续性。汽车行业“理解新常态,布局新趋势”正成为汽车行业的新基调。回顾2019,销量下行、寒意未退,但低迷的市场表现下孕育着新机会;展望2020,转型突破和创新尝试将在汽车价值链的不同环节上落地萌发,中国汽车产业将进入整合调整、迭代加速的转型升级新阶段。政府与公共行业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叠加融合,大国竞争和制度竞争成为全球格局变化的主基调。同时,伴随着全球互联互通的进一步深入,以中心城市引领的城市群成为各国竞争和影响世界经济格局的主要载体。我国一系列中心城市将实质性迈入全球城市竞争发展的新阶段,从而对城市自身和城市群发展提出了高质量发展新要求。消费品与零售行业2020年,中国大消费品市场将进一步面临人口红利与流量红利弱化的挑战。虽然整体大消费行业仍有稳定增长,但行业已进入存量争夺、需求分化、创新加速的新阶段。电商与社交平台已不再是挑战者与颠覆者,而成为了大消费行业的深度参与者。新的信息技术、商业模式与营销打法已重新定义未来的消费场景与价值。消费品企业需要在“破维”的同时“升维”、平衡把握“千人千面”的精准营销与品牌凝聚的柔性诉求。站在2020年伊始展望未来十年,罗兰贝格认为这也将是众多中国消费品领先企业向世界级企业跃迁的黄金十年。大文娱行业在经济与文化需求双轮驱动之下,中国文娱产业步入高增长通道,未来发展空间巨大。根据罗兰贝格测算,2019年中国文娱产业规模为3.1万亿元,预计至将增长至5.7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12%。大文娱是中国未来最具发展潜力、市场最活跃的行业之一,罗兰贝格长期看好中国文娱产业发展,持续跟踪文娱产业最新动态。能源、公用事业与化工行业随着2019年中国经济逐步迈入新常态,在能源领域,需求的增速将会逐渐放缓,然而以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对煤的替代为代表的结构性优化仍将持续。其中可再生能源也将全面告别补贴,进入平价时代。同时,电力改革的加速,用户侧市场的成熟,以及数字技术的应用,也为能源配售,分布式发电和工商业能源服务等领域带来新的机遇。在化工领域,同样受到逆全球化的冲击,以及频发的安全环保事故的影响,化工行业景气度较前几年有所降低。可我们也应注意的是,由于2019年化工行业进入壁垒的提升,恶性竞争与无序竞争正在逐步减少,越来越多的化工企业对安全环保方面问题越发重视,这些变革也成为化工行业健康生态圈的稳定新基础。金融服务行业展望2020年,金融行业既面临稳增长保目标的要求,又有“扶贫、环保、防风险三大攻坚战任务,作为新一个十年的开篇,金融行业将迎着新一轮改革开放、转型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内外兼修、砥砺前行。工业产品与服务行业受金融开放、国企混改、外部不稳定性几大宏观与政策因素影响,工业行业集中度将大幅提高,而工业企业也将加大研发投入以及企业管理效率提升,从而提高企业自身盈利水平。与此同时,工业的细分行业将诞生出更多的科研主导型“隐形冠军”,并进一步推动国产替代进程。医药与健康服务行业2019年医疗改革波澜壮阔,我们观察到越来越多的跨界投资者涌入医疗健康行业,同时无论是药物、器械还是医疗服务的发展模式均从“求量”转向“增质”,因此我们长期看好价值医疗、创新药物、精准医疗等发展。在2020年,我们提出了十大值得关注的医疗发展趋势。房地产行业2019年对房地产行业而言是充满变局和不确定性的一年,展望2020年,房地产行业在政策端、供给端和需求端,都将呈现稳中有进、稳中有变的趋势。稳中有进,即行业的健康度和理性程度将持续提升,行业格局走势与企业关键致胜因素将逐步清晰。稳中有变,即一些不确定性和关键变化大方向可以预测,但这些机遇挑战的变化程度、发生时间则难以准确研判,考验企业的能力与智慧。2020年将是未来五年行业格局走势的缩影,亦是展望未来行业终局的灯塔,因此值得期待。高科技、媒体与通信行业2020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一年。一方面,在供给侧,我们看到了5G、芯片、区块链、认知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不断涌现与蓬勃发展,为市场创造纷繁的发展机遇,驱动行业继续高歌猛进;另一方面,在需求侧,作为其他传统行业的赋能方,受其他行业所提出的数字化转型、精益运营等需求牵引,对TMT等企业自身的内功修炼亦提出更高要求与考验。交通运输与物流行业我们回顾近年来的物流相关项目实践得出一个深刻体会,即“物流行业即是近年来中国商业迅猛发展的受益者,更是推动中国商业模式深化创新与持续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展望未来,罗兰贝格判断中国物流行业的发展将进一步围绕规模化、全球化、差异化、跨界化及智慧化五大主题展开。PDF版本将会分享到199IT高端交流群,感谢您的支持!

更化

医药行业专题报告:科研服务黄金赛道掘金正当时

1. 需求端:科研服务需求旺盛,市场空间广阔1.1. 科研服务行业应用广泛,市场持续高景气度科研服务行业产品丰富,应用广泛。科研服务行业是指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研发部 门等单位提供科研相关产品以及配套方案的行业。从产品及服务内容来看,科研服务包含科 研试剂、实验耗材、仪器设备以及实验室综合解决方案,内涵丰富。从下游客户来看,科研 服务覆盖生物医药、化工化学、材料科学、能源环保、食品日化、分析检测、智能制造等众 多领域,应用范围非常广泛。科研试剂品类繁杂,下游应用广泛。科研试剂是指在科学实验过程中用到的化学试剂、生物 试剂、分析试剂、材料试剂等试剂产品,是实验室场景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产品。由于细分领 域众多,科研试剂具有品种繁杂的特点,常备品种超过 30 万种。实验耗材属于日常消耗品,使用频率高。实验耗材是指实验室日常使用的消耗性材料,根据 实际用途不同,可以分为安全防护耗材、液体处理耗材、生物培养耗材等多种类型。实验耗 材作为实验室日常消耗品,同样具有高频使用的特点。仪器设备为实验室基础投入。实验室仪器设备是指科研实验中所需要的基础研发设备,其中 既包含纯水机、水浴锅、恒温箱等中低端仪器设备,同时也包含色谱仪、PCR 等高端仪器设 备。仪器设备属于实验室耐用品,平均单价高,更换频率低,对设备维修服务要求较高。综合服务属于增值服务,满足客户多样化需求。实验室综合服务是指基于客户需求,提供包 含实验室设计规划、装修施工、设备安装、日常维护等在内的整体解决方案。实验室综合服 务通常作为增值服务,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需求,提升客户粘性。其中,实验室建设是开展所有科研活动的基础,从市场需求来看,既包括新实验室的建设,还包括老实验室的升级,存 在较大的发展前景。科研服务属于国家战略产业,持续高景气度。科研服务行业属于战略性产业,对于推动“产 学研”成果转化有重要意义,为国家创新、产业升级提供关键支持。随着世界科技竞争的日 趋激烈,全球正迅速进入知识密集型经济时代,科学和工程研究、商业化应用及智力成果转 化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在全球科学发展的热潮下,各个国家均将资源集中到研发、教育等知 识密集型领域,全球研发经费近年来始终保持稳定增长。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的数 据,全球研发经费在 2018 年预计达到 2.19 万亿美元,2014 年至 2018 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 5%,保持稳健增长。1.2. 中国科研服务行业的市场空间巨大中国科研经费规模超过 2 万亿人民币,保持两位数增长。科研服务市场与国家科研经费投入 息息相关,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整体科学研究领域起步较晚,在科学研究领域的积累层面 相较发达国家仍存在差距。在国家政策对自主创新的扶持下,中国科研支出呈现持续高速增 长的发展趋势,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近几年全国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力度持续加大, 由 2010 年的 7,063 亿元增长到 2019 年的 21,737 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 13.3%。从活动 主体来看,2018 年各类企业经费支出 15,234 亿元,同比增长 11.5%;政府属研究机构经费 支出 2,692 亿元,同比增长 10.5%;高等学校经费支出 1,458 亿元,同比增长 15.2%。企业、 政府属研究机构、高等学校经费支出所占比重分别为 77.4%、13.7%和 7.4%。科学研究支出增长带动国内科研服务行业快速发展。科研服务行业在整个科研事业中扮演 “卖水人”角色,具有典型的第三方服务特点,如果把科学研究和创新药研发做类比,科研 服务就是科研市场的“CRO/CDMO”,整个科研服务行业的发展与国家科学研究支出息息相 关。对标海外发达经济体,中国的科研经费投入仍处于高速增长期,根据国家统计局相关数 据,过去 20 年间(2000-2019)中国的科研支出增长 24 倍,年均复合增速(CAGR)达到 18.4%,同时期美国科研支出增长仅 1.2 倍,年均复合增速(CAGR)只有 4.4%。我们认为, 中国科学研究支出的高速增长将带动国内科研服务行业快速发展。根据测算,国内科研试剂和实验耗材市场空间超过千亿。根据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资 助项目“高校院所实验试剂需求分析与管理研究”基金项目调研发现,科研试剂、实验耗材 支出约占政府隶属研究机构、高等院校 R&D 经费支出的 20%-25%左右。我们分别在保守及 乐观的情况下,以 2010 年至 2019 年期间科研试剂、实验耗材支出占政府属研究机构及高 等院校 R&D 经费支出为 20%和 25%的假设对市场规模进行估计,测算出我国政府属研究机 构、高等院校科研试剂及实验耗材规模从2010年的357-446亿元增长至2019年的913-1141 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 11.01%。同时,与政府属研究机构及高等院校相比,企业才是 R&D 经费投入的绝对主力,若再考虑企业 R&D 经费投入中的科研试剂及实验耗材支出,预计我 国科研试剂及实验耗材市场规模将远超千亿元级别。2. 供给端:外资巨头垄断市场,国内企业剑指进口替代2.1. 外资巨头垄断市场,国内企业差距较大从供给端来看,全球龙头公司主导市场。随着全球科研市场的蓬勃发展,相应的科研服务需 求高速增长,欧美发达国家由于起步较早,行业基础较为完善,相关企业经过较长时间的发 展逐渐壮大,目前市场竞争格局趋于稳定,行业内涌现出赛默飞世尔科技(Thermo Fisher Scientific)、德国默克(Merck KGaA)、丹纳赫(Danaher)等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科研 综合服务龙头公司。龙头公司通过兼并收购扩大规模,市场集中度提升。2006 年以前,全球科研服务以中小型 家族企业为主,行业尚未形成具有整合能力的跨国巨头。2006 年以来,伴随着 Thermo Electron 和 Fisher Scientific 合并成为赛默飞世尔科技(Thermo Fisher Scientific),行业进 入深度整合期。龙头公司开始通过收购兼并迅速扩大规模,例如,德国默克先后收购 Millipore 和 Sigma-Aldrich,赛默飞世尔科技先后收购 Life Technologies、FEI、Patheon 和 Qiagen, 丹纳赫先后收购 Pall 和 GE Healthcare。通过不断收购兼并,龙头公司的市场份额提升明显, 逐渐形成覆盖科研试剂、实验耗材和设备仪器的全产业链布局。国内企业发展起步较晚,以代理外资品牌为主。一方面,外资企业看到国内科研服务市场的 巨大发展潜力,纷纷进入中国市场,凭借较高的品牌知名度和优质的产品质量迅速占领 90% 以上的市场份额。另一方面,国内科研服务行业起步较晚,技术落后、资金缺乏等问题导致 国产企业在品种数量上和质量上落后于外资企业,国内企业大多通过代理国外品牌产品的途 径开拓市场,经过多年发展,涌现出国药试剂等具有一定销售规模的顶级代理商。国产试剂尝试自主创新,距离龙头仍存在较大差距。长期面临进口垄断局面,部分国产试剂 开始尝试自主创新,从技术门槛相对较低的化学试剂着手,经过多年的研发投入和经验积累, 部分国内企业迎头赶上,涌现出阿拉丁、阿达玛斯(泰坦科技旗下高端试剂品牌)等国产科 研试剂自主品牌。根据《国内实验试剂供应链现状、问题与对策》,在 2016 年统计的 55 家 国内试剂生产企业中,有 18 家企业销售额突破了 1 亿元。虽然与德国默克、赛默飞世尔科 技、丹纳赫等全球龙头相比,国产试剂在品种数量、客户数量、覆盖市场、收入利润规模等 多个维度还存在较大差距,但未来的成长空间也更大。2.2. 品牌(质量)和响应速度是实现进口替代的核心驱动因素从一线科研人员的反馈来看,科研服务的采购重点关注以下三个因素:(1)品牌(质量);(2) 响应速度;(3)价格。其中,品牌是质量的代表,是科研人员首要关注的因素,速度对试验 进度产生较大影响,排在第二位,而价格的敏感度相对不高,排在第三位。品牌是科研人员首要关注的因素,也是限制国产发展的最主要原因。全球龙头公司由于进入 科研服务行业较早,不仅积累了稳定成熟的工艺技术,而且在学术圈形成了良好的口碑效应。 而国产企业发展较晚,产品质量良莠不齐,尤其是批次间稳定性较差,对实验结果产生较大 影响,导致科研人员对国产试剂的使用非常谨慎。国际高水平期刊上发表的文章大部分都会 使用较为知名的国际品牌,如果国内科学研究中重复经典试验,或者希望在高水平期刊上发 表文章,最好的选择就是直接使用同品牌甚至同规格的试剂。因此,品牌效应对国内企业形 成较大封锁,高水平学术期刊中的使用率也成为鉴定品牌形象的标准之一。提供方响应速度对科研进度影响较大,效率提升是国产突破的关键。科研人员对试验进度的 要求较高,因此科研试剂和实验耗材的快速可及性非常重要。由于外资品牌在国内大多通过 办事处的形式推广业务,因此在响应速度上稍逊于国产品牌。尤其在 2020 年新冠疫情背景 下,外资巨头在国内的常备库存出现大量短缺,而海外配送又受到国际通航限制,某些稀缺 试剂甚至出现供货周期超过 6 个月的现象。这给国产试剂替代进口试剂提供了发展机遇。科研人员对价格的敏感度较低,定价优势相对重要,但不是最核心驱动因素。在众多已经实 现国产化的产业中,国产对于进口的替代动力主要来自于成本领先带来的性价比,这是因为 大部分下游需求对于价格的敏感性较高。而在科研人员的决策体系中,价格因素占比相对不 大,尤其对于科研经费相对充裕的实验室而言,对于价格不敏感,在与外资品牌达到同等质量的情形下,价格才起作用。2.3. 一站式服务和自主品牌是国产突围的两大路径根据我们的测算,国内科研服务行业的市场空间至少在千亿规模以上,但是如此庞大的市场 却长期被外资垄断,从目前资本市场刚刚实现证券化的两家国内相关企业(泰坦科技、阿拉 丁)来看,与外资巨头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鉴于此,市场主要疑问在于,国内企业如何在 如此被动的局面下打破外资垄断,我们认为,当前市场竞争格局下,国内企业有两条路径可 以实现突围,一条是以泰坦科技为代表的一站式科研服务商路线,一条是阿拉丁的硬核国产 自主品牌路线。2.3.1. 模式一:打造一站式科研服务商第一种模式是以泰坦科技为代表的一站式科研服务商模式。由于外资品牌的市场影响力较大, 国内大部分企业都是通过代理外资品牌的方式进入科研服务市场,通过不断增加新的代理品 牌扩充品种和 SKU 数量,打造覆盖科研试剂、实验耗材、设备仪器的一体化综合性科研服 务商。同时为了改变长期以来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以泰坦科技、国药试剂为代表的部分代 理经销商也开始自建品牌,基于长期合作建立的客户粘性,公司可以在客户采购过程中优先 推荐自主品牌,不断提升自主产品比例。该模式的优势在于客户端粘性较强,可以最大程度 满足科研人员的采购需求,推动行业从下游向上游实现进口替代。2.3.2. 模式二:打造硬核国产自主品牌第二种模式是以阿拉丁为代表的硬核国产自主品牌模式。首先,科研人员对外资品牌的追逐 核心在于质量水准,如果国产品牌可以达到同样的技术水准,科研人员可以接受在实验中使 用国产品牌。在外资品牌垄断的情况下,部分国内公司坚持自主研发和自主生产,凭借稳定 的品质控制能力逐步征服一线科研人员,并在口碑效应的传导下树立国产自主品牌形象。以 阿拉丁为例,公司成立以来一直专注于打造“阿拉丁”自主品牌试剂,突破多项核心技术工 艺,经过十几年的积累,目前自主研发品种达到 3.3 万种,注册用户达到 14.5 万个,在部分 高水平学术期刊中开始出现阿拉丁的试剂,公司多年培育的品牌效应初显。3. 渠道端:分销模式主流,电商模式兴起3.1. 科研需求分散,经销和电商为主要渠道科研服务需求较为分散,市场存在“长尾效应”。(1)首先是产品端分散:由于实验室场景对产品的技术条件、规格、用途等条件要求严格,因此包含试剂、耗材、仪器设备等在内的 品种数量多达几十万种,SKU 上百万种,从终端销售分布来看,没有任何单一品种可以主导 市场;(2)其次是客户端分散:由于科研学科分支众多,客户主要为各个研究领域的企业、 高校和科研院所,覆盖的终端客户数量上百万个,服务的科研人员数量上千万人,相应的采 购需求呈现小批量、多批次的特点,虽然单次的产品购买量小,但是重复购买率高。综合以 上两点,我们认为,科研服务市场的品种数量和客户需求均较为分散,市场存在明显的“长 尾效应”。基于科研服务市场的“长尾效应”,供应商如何通过合理的渠道搭建满足市场需求成为最大 的难点,从龙头公司的推广策略来看,主要有经销模式和电商模式两大渠道。经销模式是快速占领中国市场的首选推广渠道。伴随中国科研市场需求的高速增长,外资巨 头开始陆续进入中国市场,考虑到公司人力资源有限,难以通过直销模式覆盖分散的终端客 户需求,选择本土经销商合作成为主流的推广渠道。借助国内经销商强大的终端覆盖能力和 服务能力,外资龙头品牌在国内迅速建立起完善的销售网络。同时,经过若干年的发展,国 内市场也涌现出国药试剂、泰坦科技、安谱实验、伊诺凯科技、百灵威科技等大型代理经销 商,成为外资品牌在国内的重要合作伙伴。电子商务高速发展,电商模式成为市场新渠道。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发展中心(CNNIC) 发布的第 46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 2020 年 6 月,中国网民 规模 9.4 亿,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 7.49 亿,2019 年全国网上零售额达到 10.63 万亿,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 20.7%。电子商务的高速发展给国民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带来巨大改变, 各行各业都希望借助互联网实现自身转型。在科研服务行业,部分企业也开始布局电商业务, 通过线上订单驱动线下生产,通过线上销售驱动线下配送,“互联网+科研服务”的商业模式 成为市场新渠道。3.2. 电商模式与科研服务的“长尾效应”先天契合传统经销模式下,国产自主品牌难以突围。在科研服务产业链中,经销商的核心价值在于客 户关系的维护,通过频繁的互动交流,与一线研发人员之间形成客户粘性。全球龙头由于具备强大的品牌效应,在经销模式下可以更好的利用经销商分散在全国各地的渠道网络,最终 形成品牌商和经销商共赢的局面。然而国产自主品牌多数尚处于初创期,如果同样采用分销 渠道推广,难以在同等水平上与进口品牌进行 PK。我们认为,电商模式与科研服务的“长尾效应”完美契合,是符合行业发展趋势的新渠道, 也是更适合国产品牌进行早期推广的渠道。(1) 电商模式的响应速度更快,配送效率更高。一般而言,科研客户对价格的敏感度相 对不高,但是对产品的时效性要求较高。传统经销模式下,客户的采购需求需要经过 分销商转达给供应商,信息传递属于单线程的,而电商模式下,客户可以和平台进行 点对点的沟通,响应速度更快,物流效率更高,可以更加全面的服务于分散化的客户 需求。(2) 电商模式的品种更新速度更快。科研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相对较快,尤其是科研试 剂和实验耗材,SKU 数量上百万,随着科研应用场景的不断开拓和生产工艺的不断 创新,新品种上市成为常态。在这种背景下,传统的分销渠道无法及时向客户提供新 的产品信息,而电商模式可以在平台及时更新产品信息,并且可以直接在线上与客户 交流。(3) 电商模式迎合年轻科研人员消费习惯。一方面,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 普遍呈现年轻化的趋势,通过互联网进行购物的消费习惯深入人心,电子商务的销售 模式可以更好地被市场所接受。另一方面,目前科研电商的用户人群以高校研究生为 主,当这些研究生毕业之后,会把网购习惯带到企业或科研院所中,进一步提高电商 模式的渗透率。4. 他山之石:科研服务龙头赛默飞世尔崛起之路4.1. 并购带来持续增长,累计收益率近 200 倍赛默飞世尔科技(Thermo Fisher Scientific)前身为美国热电公司(Thermo Electron),公司成立于 1956 年,通过分析仪器业务起家, 2006 年公司与另一家龙头公司飞世尔(Fisher Scientific)合并,更名为赛默飞世尔科技,正式确定在科研服务领域的全球龙头地位。公司 1980 年在美国纽交所上市(股票代码:TMO),上市以来累计收益率达到接近 200 倍,复盘 公司发展历史及股价走势,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1980-1998 年:跨业并购+拆分上市公司 1980 年上市后,以实验室仪器业务为核心开始进行跨业并购,截至 1998 年,公司累 计完成 200 多项收购,业务范围从实验室仪器扩张至清洁能源、工业工程、医学设备等多个 领域。收购完成后,公司通过分拆上市的方式进行二次证券化,持续扩张驱动公司业绩高速 增长,市值也从刚上市的 1.5 亿美元一路上涨至 1998 年最高点的 60 多亿美元。(2)1999-2002 年:聚焦科研服务,剥离非主业跨业并购提升公司业务体量的同时,也带来巨大的管理压力,由于不同业务之间的协同效应 较差,公司各个板块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1998 年末伴随公司净利润大幅下跌,股价也出 现深度回调。公司从 1999 年开始进行战略调整,重新聚焦实验室科研服务主业,旗下子公 司全部实现私有化,剥离所有与科研服务无关的业务条线,瘦身完成后公司营业收入规模减 半,股价开始逐渐回暖。(3)2003-2020 年:围绕主业并购+精细化管理2003 年以来,公司重启并购路线,这个阶段的扩张更多围绕实验室科研服务的主业展开, 重点收购有协同效应的大型标的公司,同时非常重视收购后的精细化管理,根据统计,公司 累计完成 60 多项并购交易,其中,对飞世尔公司(Fisher)的换股收购也发生在这一时期, 公司市值也从 30 多亿美元一路上涨至 1800 多亿美元。4.2. 聚焦实验室场景,布局科研服务全产业链经过多年发展,赛默飞世尔形成了实验室产品与服务、分析设备、专业诊断(IVD)、生命科 学四大业务板块,旗下拥有包括 Thermo Scientific、Applied Biosystems、Invitrogen、Fisher Scientific、Unity Lab Services 等在内的众多细分领域品牌。其中,实验室产品与服务包含 化学试剂、仪器设备、实验耗材、渠道配送等全部实验室场景下的产品及服务;分析设备业 务包含电子化学分析仪、显微镜、色谱分析仪、质谱仪等大型仪器;生命科学业务包含生物 试剂、细胞培养、PCR、生物反应器等全部生命科学相关产品;专业诊断业务主要是指包含 基因测序在内的广义 IVD 产品。公司上市以来业绩持续高速增长。1980-2019 年期间,公司营业收入的年复合增长率高达 13.4%,2019 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255.4 亿元,同比增长 4.9%,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 32.8 亿美元,同比增长 9.9%。2020 年受新冠疫情影响,公司 COVID-19 病毒检测试剂盒销售驱 动业绩大幅增长,2020Q1-Q3 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216.7 亿美元,同比增长 15.8%,实现扣 非归母净利润 39.4 亿美元,同比增长 75.1%。分业务来看,2019 年公司实验室产品和服务、分析设备、生命科学、专业诊断分别占比为 39.7%、20.7%、25.7%、13.9%。其中由于实验室产品和服务、分析设备、生命科学业务范围中均涉及科研服务领域,公司科研服务相关收入占比至少在 60%以上。此外,从客户来看, 公司产品下游应用中生物医药占比最高(42%),其次为医学诊断(23%)、学术政府(19%) 和工业应用(16%);从品类来看,公司产品占比最高的是试剂耗材,其次为仪器设备(23%) 和综合服务(24%);从区域来看,公司最大市场为北美市场(51%),其次为欧洲市场(26%)、 亚太市场(20%)和其他地区(3%)。4.3. 国内科研服务龙头有望复制海外龙头发展路径我们认为,赛默飞世尔科技在科研服务领域的崛起具有借鉴意义,国内科研服务龙头有望复 制海外龙头发展路径:(1)科研服务赛道是孵化长牛公司的黄金赛道。赛默飞世尔从分析仪器起家,一路发展成 为全球领先的科研服务龙头公司,充分证明科研服务行业的黄金赛道属性,龙头公司可以享 受长达几十年的持续高增长。除了赛默飞世尔之外,该领域还包括西格玛、丹纳赫等多个长 牛公司,国内科研服务市场同样有望孵化出具有长期投资价值的核心资产。(2)并购扩张助力龙头公司实现基业长青。从赛默飞世尔的发展路径来看,公司上市带来 的资金优势可以帮助公司通过并购实现持续扩张,不断扩充产品线,为客户提供更丰富的产 品和服务。以阿拉丁、泰坦科技为代表的科研服务公司在国内率先实现资本化,未来有望通 过资本市场优势实现外延扩张。(3)科研服务行业分散,适合聚焦发展持续深耕。科研服务行业具有极度分散的特点,上 游品种分散,下游客户分散,比较适合聚焦主业发展。从赛默飞世尔两个时期的并购历史来 看,围绕实验室科研服务开展的同业并购明显更为成功。目前国内相关企业的均聚焦于科研 服务主业发展,为同领域的持续深耕奠定基础。5. 国内科研服务行业相关龙头企业分析(略)5.1. 阿拉丁:国内领先的科研产品自主品牌5.2. 泰坦科技:一站式科研服务龙头企业5.3. 洁特生物:国内科研耗材领头羊5.4. 海尔生物:国内实验室生物安全设施核心资产……6. 风险提示6.1. 进口替代不及预期科研服务行业长期被外资巨头垄断,国产对于进口的替代是一个长期过程,在此期间可能存 在进度不及预期的情况。6.2. 行业竞争加剧导致利润率下降科研服务行业整体利润率较高,如果未来行业竞争加剧,可能会导致产品价格走低,进一步 影响公司的利润空间,导致业绩下滑。(报告观点属于原作者,仅供参考。报告来源/作者:安信证券)如需完整报告请登录【未来智库官网】。

级大片

2019年度中国科幻产业报告发布

中国科幻大会北京园博园开幕会现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记者 覃勇 摄)央广网北京11月3日消息(记者覃勇)中国科幻大会今天(3日)下午在北京园博园开幕,由南方科技大学科学与人类想象力研究中心推出的《2019年度中国科幻产业报告》同时发布(简称《报告》)。《报告》显示,2018年中国科幻产业发展高速增长,总产值456.35亿元,比前一年的140亿增长3.26倍。其中科幻阅读产值比前一年增长1.83倍,科幻影视总产值较前一年增长1.61倍。2019年上半年总产值为315.64亿元,比前一年同期约增长1.38倍。科幻阅读平稳增长、科幻电子游戏异军突起、周边产品暂露头角,具有引领作用的科幻影视,最近两年已经改变了过去国外影片独占鳌头的局面,国产科幻影视作品取得了不凡的成绩,正在逐渐演变成产业龙头。中国科幻产值的比例分配(报告发布者提供)《报告》显示,2018年中国科幻阅读市场产值总和为17.8亿元,与上年相比暴涨83.5%。2019年科幻阅读产值持续增长,上半年总量已经接近13.8亿元,达到2018年全年的77%。传统出版物方面,2018年全年新出版和重版的科幻图书共382种,与上年相比增长65%。本年出版的图书整体码洋为2.1亿元。2019年上半年新出版和重版图书共153种,总码洋1亿元。科幻图书在2018年中国图书零售市场894亿元码洋规模中占比1.4%。2019年上半年科幻图书总码洋已达10亿,较去年同期增长37.5%,已达2018全年的80%。根据市场规模总体占比估算,2018年度科幻数字阅读总产值约4.3亿元,有声阅读总产值约6000万元。科幻电影市场在2018年全年总产值为209.05亿元,其中国产科幻片为33.707亿元。2019年上半年上映的影片产值已达172.339亿元,国产科幻片占68.565亿元。从产业上看,去年和今年上半年科幻电影在国内发展的总趋势是绝对票房和票房比例都显著增长。好莱坞科幻片继续占据主导份额,但今年上半年《流浪地球》等国产科幻片的横空出世,在产业份额上挑战了好莱坞的票房统治地位,科幻电影的整体票房增速也大幅跃升。2018年正式上线的科幻网剧达27部,总点击量达到234.7亿次,产值估计达到30亿元。2019年上半年上线科幻网剧7部,可统计的点击量为80.01亿次,总产值约10亿元。2018年中国科幻游戏产业在整体收入上增幅明显放缓,全年科幻电子游戏产值195亿元。2019年上半年产值已破110亿。2018年,科幻周边产品产值总和约为4.5亿元。2019年上半年,周边产品产值总和约为9.5亿元。《三体》《流浪地球》是周边衍生最丰富的创作源泉。总体趋势分析(报告发布者提供)作为带动性产业,科幻影视及游戏产业未来将继续表现强劲,阅读产业估计会平稳增长,周边产品产值可能会持续增加。产业的总体格局将基本保持不变。在政府的产业支持拉动之下,产业分布正在趋于丰富和完整。除了前面提到的阅读、影视、游戏、周边产品以外,科幻主题游乐园、科幻会展、科幻演艺等也在逐渐发展。未来几年会有更多新的产业形式加入其中。从业人数将会稳步增长。目前,科幻影视和游戏开发吸纳了大量人员,但人才不足的现象仍然十分明显,具有原创能力的科幻作家仍然严重缺乏。科幻产业的职业培训可能会在未来兴起。新技术研发与科幻产业的结合趋势将会出现。跟当前新技术相关的一些科幻产品的协同开发正在逐渐兴起,包括VR、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跟科幻产业结合,多种新的表达形式会逐渐产生。将媒介和基础科学、技术科学研发过程中有益于科幻产业发展的成分尽快投入运营,可能是未来几年的重要发展方向。政府投入持续增加。中国科幻产业最近五年的持续发展,跟政府和地方加大投入有关。据悉,仅四川省成都市,为了打造科幻影视硅谷近两年已投资超过20亿,目前建成投入使用15万平米、在建20万平米,签约总投资超过260亿元。政府的资金投入作为一种产业拉动,给整个行业发展带去了积极的影响,这种投入未来几年会继续增加。基础理论研究和教育发展将是持续成长的核心。科幻本身的理论建设和基础教育方面的开发,是科幻产业长期发展的基础,需要国家、地方、企业、院校、科研院所等更多投入。

后青春

最新报告:万亿研发经费,中国都花在哪儿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号“知识分子”(ID:The-Intellectual),整理| 杨 雪 。2017年,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研发大国,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达到1.7万亿。然而,这万亿研发经费在国际上处于什么位置,从哪些部门来、去向哪些部门?使用中国财政研发经费的大学和科学院的研发活动如何?上市公司研发经费支出情况如何?各类政策对研发经费支出的效果如何?近日,来自大连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等机构的研究团队在《知识分子》网站首次发布《中国研发经费报告(2018)》(报告全文见文末链接),全面梳理、解读和分析了中国2000-2016年的研发经费,从总量结构、公共部门、私人部门、公共政策四个部分,回答了上述问题。要点速览: 1.中国研发经费支出规模世界第二,强度达中等发达国家水平2. 中国政府研发经费占总经费的20%3.中国企业研发经费占总经费的78%,华为的研发经费超过中国全部境外上市企业4.企业成为中国研发经费绝对的来源和执行部门,与美国相似,但美国更为多样化5. 地域分布不均衡,东部地区是其他地区总和的2倍6.基础研究投入不足,应用研究差距较大7. 不同政府部门的研发经费管理规模差异较大,中国科学院规模最大8. 高等院校研发经费支出差异较大,清华大学支出最多。高校与科学院在研发功能上存在同质竞争9. 三种公共政策对研发经费支出力度呈上升趋势支出规模世界第二根据报告,中国研发经费支出目前居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2000年特别是2006年以来,中国研发经费支出相继超过了韩国、英国、法国、德国和日本,2016年投入规模是美国的44%,日本的1.5倍,德国的2倍,加拿大、意大利、英国和法国研发经费总和的1.5倍,2017年达到17606.1亿元,但与美国的绝对差距保持在3000亿美元。中国与主要国家研发经费支出规模增长比较(2000-2016年)经费从哪里来?报告显示,从2009-2016年,中国政府研发经费稳步增长,政府研发经费支出由1358.3亿元增长至3140.81亿元,占中国研发经费总额的20%。2016年,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研发经费(包括科学技术支出中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研究与开发费用)分别为2003.88亿和1777.92亿。中央71个部门中41个部门具有研发经费支出,总额为1543.7亿元,占中央政府研发经费支出的77%。中国政府研发经费的位置与构成(2016年)2009-2016年,中央政府研发经费的主要类型是应用研究,地方政府研发经费2012年开始出现大幅度增长,主要类型是技术研究与开发。中国中央和地方政府研发经费主要类型(2009-2016年)根据中国科技统计年鉴数据,2016年,中国企业研发经费总额为12144亿元,占中国研发经费总额的78%。其中,中国境内上市企业的研发经费占中国企业研发经费支出的39%;中国境外上市的占6%。值得关注的是,报告指出,2016年,华为的研发经费为825.68 亿元,占中国企业研发经费的7%,超过中国全部境外上市企业的研发支出。中国企业研发经费的位置与构成(2016年)报告显示,2016年,中国境内上市企业中工业与信息技术行业总研发经费占比超过一半,医疗保健行业仅占5.59%。境内上市企业研发经费规模前10强均为“中”字头的国有企业,中国石油排名第一,而阿里巴巴研发经费支出与中国石油相当。中国境内上市企业研发经费分行业支出规模(2016年)1995-2016年,中国研发经费部门来源结构从政府和企业双主体变成了企业单主体,部门执行结构从企业和科研机构双主体变成了企业单主体。在美国,企业亦已成为绝对的来源和执行部门,但比中国更为多样化。根据报告,从经费来源看,中国政府研发经费主要流向科研机构,其次是高等学校;美国联邦政府研发经费流向联邦政府资助的研发中心、高等学校和企业比例比较均衡。从经费执行看,美国研发机构经费全部来自联邦政府。中国研发机构经费约80%来自中央政府;美国高等院校约50%来自联邦政府,自筹经费比例高;中国高等院校主要依赖政府和企业。中美研发经费部门来源-执行结构比较(2015年)去向分布不均首先是,中国科研经费支出地域分布严重不平衡,东部地区与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差距逐步拉大。2016年,东部地区首次突破万亿元,是其他三地总和的2倍,东北地区只有665亿,中部和西部约在2000亿左右。中国各省市区研发经费支出规模前三位的是广东、江苏和山东,均超过1500亿元;支出强度前三位是北京、上海和天津,均超过3%。各省市区研发经费支出差异明显,排名前三位的研发支出经费共计5628亿元,占全国研发经费的1/3。中国四大板块研发经费增长(1999-2016年)而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分配上,中国研发经费中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经费基数小、增长慢。报告显示,从1995年到2016年,中国基础研究经费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比例维持在5%,应用研究经费从26%下降到了10%,试验发展经费支出从69%增长到了85%。2016年应用研究经费1610亿元,基础研究经费822亿元,而试验发展经费总量大、增长迅速,达到了13243亿元。中国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试验发展内部支出规模(1995-2016年)2015年,中国与主要发达国家比较,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投入明显不足。美国和日本的投入比例均在30%以上,英国和法国则高达60%。中国科学研究的主要问题不仅是基础研究投入不足,更重要的是应用研究差距比较大,不到美国和日本的一半,与英国和法国的差距更大。中国与主要国家研发经费类型比较 (2015年)而且,报告指出,从1995到2016年,中国大学、研发机构和企业的应用研究投入比例都呈现下降趋势。中国企业、大学和研发机构执行研发经费类型结构(1995-2016年)谁拿得最多?报告显示,中央71个研发经费管理部门中,中国科学院规模最大,2016年已接近500亿元,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部和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三个部门研发支出占中央71个部门管理研发经费总支出的60%以上。报告指出,中国科学院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间配置较均衡,科技部研发经费主要用于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研发经费全部用于基础研究;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部和卫生计生委则将经费主要用于应用研究。中央财政研发经费主要管理部门(2016年)而在高等院校中,报告显示,2016年,教育部直属高等院校研发项目经费支出中,清华大学以29.2亿元位居榜首,高于第二位浙江大学近6.8亿元;其余大部分高校研发项目经费支出主要集中在5到10亿之间。报告还指出,中国不同高校之间研发项目经费支出结构差异明显,除西南交通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更侧重于试验发展外,其余高校研发经费主要集中于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报告认为,高等院校与科学院的研发经费都主要用于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在研发功能上存在同质竞争。教育部直属高等院校研发项目经费支出前30名 (2016年)公共政策影响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力度2015年,财政科技投入、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和高技术企业税收减免三种公共政策共计投入1688.95 亿元,分别占企业研发总支出的5.4%,4.5%和7%。报告指出,受到政策资助最多的主要是内资企业,其次是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最后是外商投资企业和港澳台商投资企业。2009到2015年,内资企业和港澳台商投资企业的政策优惠比例在加大,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的政策优惠比例在减小。中国政府公共研发经费政策(2009-2015年)注:本文图片均来自于《中国研发经费报告(2018)》。制版编辑 | 皮皮鱼

使口厉爽

《中国科技成果转化2019年度报告》发布:科技成果越来越值钱了!

来源:经济日报2020年5月13日,《中国科技成果转化2019年度报告(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篇)》在北京发布。此报告由中国科技评估与成果管理研究会、国家科技评估中心和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共同编写,并在全国出版发行。这是该报告的第二次发布,去年曾发布2018年度报告。2019年,年报编写组以全国3200 家公立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2018年成果转化数据为样本,综合采用数理统计、专家咨询、电话访谈及实地调查等方法,综合分析了填报单位科技成果转化进展和成效、典型经验、存在的主要问题等。报告显示,我国科技成果转化规模持续攀升。2018年,3200家高校院所以转让、许可、作价投资方式转化科技成果的合同金额、合同项数持续增长。合同金额达177.3亿元,同比增长52.2%,合同项数为11 302项。转化合同总金额超过1亿元的单位有32 家,同比增长14.3%。财政资助项目产生的科技成果转化合同金额增势明显,合同金额为56.1亿元,同比增长78.4%。报告还显示出科技成果高价值转化不断涌现的趋势。科技成果交易合同均价大幅提高,转化合同平均金额为156.9万元,同比增长42.6%。技术入股金额增长强劲,以作价投资方式转化科技成果的合同金额高达79.2亿元,同比增长56.2%。以作价投资平均合同金额达1559.3万元。大额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频出,中国科学院工程物理研究所的“中储国能(北京)技术有限公司”成果转化项目合同金额达17.5亿元,上海科技大学的“基于配体导向的蛋白质降解技术平台的小分子抗肿瘤药物的开发许可”合同金额达8.2亿元。报告显示,科技成果转化奖励显著增长。2018年,现金和股权奖励科研人员6.8万人次。科研人员获得的现金和股权奖励金额达67.6亿元,同比增长44.9%。其中股权奖励为42.6亿元,同比增长75.8%。 报告还显示:产学研合作助力创新驱动发展能力持续提升。2018年,3200家高校院所所签订技术转让(包括转让、许可、作价入股)、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简称“四技”)合同总金额达930.8亿元,同比增长16.6%。2018年,与企业共建研发机构、转移机构、转化服务平台总数为8247家,同比增长14.8%。创设和参股新公司2155家,同比增长16.2%。报告还总结了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一些高校院所结合实际,探索形成符合自身特点的成果转化模式。如上海交通大学形成完成人实施成果转化项目“五步转移法”和作价投资项目“授权投资+产权分割”新机制,实现成果转化模式与机制创新;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着眼精密仪器与装备技术体系和领域,联合开展基因测序、人工智能等多个高精尖产业研究和项目合作,设立总规模10亿元的红旗产学研创新基金,累计成功孵化企业93家;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构建航空航天领域校地产学研合作平台,发挥行业特色推进优势成果转化,共建校地研究院7家,达成各类科技合作项目5000余项……报告也指出了我国科技成果转化中存在的问题:科技成果转化相关政策需要进一步落实;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和人才服务能力有待提升;中试熟化平台缺乏,供需双方对接渠道需畅通;科技成果转化相关考核、激励机制不健全;科技成果转化金融支持不充分,亟待加强;科技成果评价体系和政策咨询服务缺位。2018年统计数据显示,在3200家高校院所中,共有688家单位(21.5%)设立了技术转移机构,其中只有307家单位认为技术转移机构在成果转化中发挥重要作用。报告建议各部门、各地方与高校院所共同努力,找差距、补短板,进一步加强统筹协调,提高政策执行和专业服务能力,有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诸樊

2020年中国重组蛋白科研试剂市场规模及发展趋势预测分析

重组蛋白是应用了重组DNA或重组RNA的技术获得的蛋白质。近年来,中国从政策层面及科技研发支持方面,加大对生物医药的重视及投入,中国生物制药企业在生物药、细胞免疫治疗及体外诊断等方面在向国际生物医药行业接轨。数据显示,中国重组蛋白市场规模从2019年9亿人民币增长至2024年19亿人民币,2019年至2024年间年复合增长率为16.12%。数据来源:Frost&Sullivan、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重组蛋白科研试剂行业发展趋势1。市场规模铸件扩大生命科学领域科研及工业市场需求的不断提升,将推动生物科研试剂市场总体规模的扩大。高校、科研机构对科研成果数量与质量的重视,工业用户对药品与相关产品产量提高的追求,医疗卫生机构对于防疫监测的重视都为生物科研试剂带来了更高的需求,推动其市场规模的扩张。2。逐渐实现“进口替代”随着近年来,国家对生物、医疗、卫生健康和药物开发等领域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生命科学实验室耗材的需求量明显增加并带动了国内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本土企业科研能力的提升、产品质量的提高、业务水平的进步,国产生物科研试剂将通过价格、供应链及服务的优势提升市场竞争力,逐步打破进口产品主导的行业局面,形成进口替代发展趋势。(文章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

体认

政府工作报告要求持续加大科研投入 旷视等AI企业迎来发展好机遇

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提高科技创新支撑能力,强调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推动制造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艾媒报告也指出在全球科技浪潮下,技术实力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快速增长、综合竞争力不断提升的关键要素。中国在科研方面的大力投入对整体的基础科研实力提升有较大助力,对旷视等AI独角兽企业的成长也将起到较强的引领和推动作用。事实上,被寄予厚望的旷视等AI独角兽在近年来的发展一直备受关注。在近日,旷视的上市进程就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焦点。对此,旷视方面回应称,“正在积极考虑科创板为中国科技企业发展提供的机遇,也将时刻以AI技术紧抓中国人工智能企业正值发展的好机遇。”图:旷视回应称,正在积极考虑科创板提供的机遇作为中国最早进行AI产业落地的公司之一,旷视一直行走在AI领域前沿。目前,旷视解决方案已经成功落地于个人物联网、城市物联网、供应链物联网等三大场景,以软硬结合的方式,成功将AI技术融合应用于各大场景汇总,完成了从单一算法能力到打造全栈式、一体化解决方案能力的升级。在今年的3月25日,旷视还将内部使用多年的深度学习框架天元(MegEngine)开源,并开放新一代AI生产力平台 Brain++,以降低算法生产门槛,让更多开发者加入AI的网络,共同完善人工智能底层生态。作为三位一体的AI生产力平台,旷视Brain++能为用户提供更完善的集成开发环境,释放AI生产力,降低企业开发AI应用的门槛,以AI驱动产业智能化的变革。更重要的是,旷视Brain++作为AI的基础设施级产品生产算法,不仅支撑着人工智能的发展落地,也是从信息基础设施层面推进新基建,助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图:旷视自主研发了新一代AI生产力平台Brain++在推进人工智能基础打造与场景落地的同时,旷视也在不断加大在AI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的投入,以进一步推进核心技术的进步。具体来看,旷视每年都有众多来自清华、北航等世界顶尖院校的计算机人才持续涌入,并在北京、南京、成都和上海等地设立独立研究院。2018年,经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批准,旷视正式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一级站点。此外,旷视还与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共同建立了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共同推动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与长期储备。近年来,从国家到地方政府都针对人工智能技术与产业出台政策并提出目标,为其蓬勃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在此背景下,旷视也将加大投入提升技术实力,并凭借AI不断稳扎稳打,推动全栈式解决方案赋能更多垂直场景,以AI技术助力各行业创造价值。

翠屏山

半导体行业专题报告:全球科技商业模式分析

如需报告请登录【未来智库】。关键结论一、 全球的创新技术分为三类:无中生有式的开创型、技术延续型、商业模式 创新。从投资角度看,第三种商业模式创新投资回报率最高、回收周期短、 机会多。现阶段的中国大陆科技产业,大部分属于第三种创新。 二、 一个国家/地区的历史、基础教育、产业结构,决定了其科技创新的强弱, 决定了其有没有能力做无中生有式的开创式、革命式创新。二、 一个国家/地区的历史、基础教育、产业结构,决定了其科技创新的强弱, 决定了其有没有能力做无中生有式的开创式、革命式创新。三、 中短期看,商业模式创新是一个国家/地区作为追赶者利器,例如印度从软 件代工切入,中国台湾从硬件代工切入,再逐渐做大上下游产业链。四、 长期看,需要研发支持的系统性科技。印度、中国台湾的模式已经证明, 外包代工不可长久持续,并且很难切换到创新、系统性模式。因为,一旦 某种模式长时间存在,就会固化风险意识、资本诉求、产业链完整度等, 时间越长越难突破。中国台湾至今在高端的模拟芯片的设计以及软件产业 都没有做出成绩,因为这些是慢工出细活的生意,需要长期培养。投资建议 人工智能时代,中国有发展半导体的优势 人工智能领域的芯片与电脑、手机中的不同,AI 芯片定制化需求高、更新速度 快,单颗芯片需求量不及电脑 CPU 规模,面对这种新趋势,传统芯片设计巨头 来不及反应,也不屑于做,这就给国内芯片设计公司留出机会。国内有巨大的人工智能应用市场、有反应灵敏服务意识强的半导体产业公司、 有大量低成本的芯片设计工程师,这三点决定国内芯片设计在人工智能时代将 有所作为。我们现在不确定人工智能时代,中国的哪些科技公司会崛起,但是我们知道国 内芯片设计公司肯定要崛起。只要国内芯片设计公司能崛起,国内的半导体代 工制造龙头肯定会受益。产业属性决定,现在的龙头也是未来的龙头。半导体制造是大投入、长期积累 的产业,成立 20 年的中芯国际、成立 15 年的华虹半导体已经在先进工艺和特 色工艺领域有巨额资本投入和大量经验积累。中芯国际是中国大陆先进工艺的龙头、华虹半导体是特色工艺龙头,现在的龙 头也是未来的龙头。所以,我们从供给的角度推荐中芯国际、华虹半导体。全球高科技分布特征美国科技具有系统性,其它国家/地区是单点突破全球高新技术分布主要有:美国、以色列、印度、欧洲、中国大陆、中国台湾、 韩国、日本。美国是系统性地拥有半导体、移动通信、互联网为中心的产业变 革,并且很多原创性技术都是从美国发起。把国家看成一个公司,那么美国是业务齐全的系统性公司,其它国家/地区是单 点单业务的垂直公司。例如全球半导体前十美国有 6 家且业务多样,而欧洲、 日韩等都是在半导体的外围“单点偷袭”。 以色列的高科技在细分领域达到高精尖的领先,例如卫星图像、纳米技 术、反导系统、农业新技术开发、太阳能发电、生物技术等。 印度具有精英教育和英语优势,享受的是软件外包代工的劳动力红利, 软件外包高新企业是印度的核心竞争力。 欧洲的科技发展逐渐没落,但是依然有恩智浦、英飞凌、意法半导体等 少数明星公司,在汽车半导体领域傲视全球。 中国台湾地区在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涉足半导体,80 年代抓住个人电脑 代工的契机,成为英特尔和微软的合作伙伴,同时又开创新的商业模式 进入半导体晶圆代工和封装测试。 日本在 20 世纪 80 年代,在消费电子、半导体存储器等领域有绝对优势, 存储器曾经一度还超过美国。现在已经从全方位强大到逐渐没落,只剩 半导体设备、半导体材料等个别领域有优势。 韩国是集中资源扶持个别公司,在存储器、显示面板等领域实现超车。 中国的优势在于市场,在互联网兴起的时候抓住契机,造就了世界级的 互联网公司和通信公司。现在正在补短板,在半导体领域发力,有望在 人工智能时代实现半导体的强大。美国主导半导体供应 从供给看,全球半导体地域竞争变化很大。从 1990 年至今 30 年间,以美国为 主的欧美市场份额逐渐提升,截至 2019 年已经超过 50%。欧洲的市场一直没有影响力,市场份额始终在个位数。日本的市场份额从 1990 年代的 50%逐渐下降到个位数。亚太地区增长最快,从 1990 年代 4%提升到 2019 年超过 33%。全球半导体前十变迁 从全球十大半导体厂商排名看,美国公司上榜数量保持在 5 家左右,半导体公 司业务跨度最大,既有 IDM 也有 fabless 公司。从应用角度看,是一种完整健 康的发展,既有 CPU 的英特尔和存储器的美光,也有模拟的德州仪器。既有 手机芯片高通,也有通信网络公司博通。从数量趋势看,日本半导体向下衰落,美国半导体向上复苏。日本从最高的 6 家,到 2019 年的 1 家东芝。曾经的 NEC、日立、三菱、松下、瑞萨等,要么 被兼并充足,要么逐渐衰落跌出前十。欧洲公司多年保持 2 家,其中恩智浦、意法半导体上榜最多,英飞凌次之。欧 洲半导体公司竞争力在于模拟、功率器件和微处理器。韩国以存储为核心,1990 年之前没有一家进入前十,只有基本保持 2 家,三星 和海力士。美国——“无中生有”式的创新半导体的发源地 有关科技的一切,都开始于美国。硅谷既是芯片的发源地,又是半导体产业人 才的摇篮。1958 年,德州仪器的杰克基尔比发明世界第一块芯片,2000 年获得诺贝尔物 理学奖。1959 年,仙童半导体公司的诺伊斯使用导热性和其它性能都强于锗的 硅晶片(世界第一块芯片是用锗晶片) 。仙童半导体是半导体产业的人才摇篮, 原始八位技术创始人最终都出走,业内称“叛逆八人帮”(仙童事件说明明星创 始人团队组合不长久) 。从此,叛逆成为硅谷的特征和发展的重要途经。仙童半导体是成熟的蒲公英, 风一吹,创业精神的种子都随风四散。20 世界 60 年代末,先拿桶前雇员创办 了 38 家公司,1984 年,从仙童分拆出来的公司超过 70 多家。1969 年每周森 尼维尔市光谷举行的一次半导体产业重要人物会议,与会 400 人,只有 24 人 不是仙童的前雇员。仙童,带来的不仅是产品,更重要的是硅谷“叛逆”的创新文化,这是从仙童 留给硅谷最大的财富,是别的国家和地区永远无法超越的壁垒。强大的基础学科 这一点经常被我们忽视,全球各地都想建立自己的“硅谷”,成为下一个硅谷的 必要条件是拥有强大的基础学科。硅谷有全球领先的大学及科研教育,特别是化学、物理、数学三门基础学科。 而半导体是一个应用型和整合型的基础科学,涉及物理、化学、机械、电机、 软件、半导体工艺等学科,是在这些基础学科的整合成果。商业模式创新先行者 美国有 3 亿多人口,并且有全球渗透率最高的网民群体。需求和创新供给源源 不断出现,计算器、电脑、电商、搜索、社交等第一次都是在美国。另外,很 多成功的产品都是用已存在的技术,在应用上找到创新的商业模式,找到旧酒 装新瓶的出路,例如团购。当然,这些商业模式的创新离不开美国的企业管理方式、税制、金融制度的支持,这也是其它国家、地区难以复制的东西。系统性的科技模式 美国拥有上述优势,在全球分工的环境下,输出品牌和技术,将中间的代工外 包。与我们后文中讲到的印度代工软件、中国台湾代工硬件形成产业链的合作。 有关美国的品牌和技术,在此不做赘述。需要指出的是,其它地区、国家的创新大部分是基于传统产业、或依附于他人 的边缘式、单点单业务的垂直科技创新,而美国是无中生有式创新支持下的系 统性科技模式。借用乔布斯在苹果财报电话会议中回答分析师提问来说明我们上述观点:问题:当智能手机价格战低到一定程度,苹果会不会无法在低价格位置做出合 适产品?(大意)乔布斯:这样看问题的角度是错误的,这是在一个碎片化的世界里看硬件,是 一个硬件厂商的观察角度,是既不了解软件,也不将手机作为一个系统性的产 品思考,然后就假设软件会自然而然地工作。为了低价格销售而缩减硬件规格, 会导致手机上的软件无法通畅地运行,软件开发者也不乐意。(大意)欧洲——依托工业实体发展科技科学文明发源地 人类近代科学文明起源于欧洲,许多著名科学发明都是在欧洲,牛顿三大定律、 法拉第电磁转换、居里夫人发明镭等,蒸汽机带动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也发生在 英国。历史上欧洲有良好的科学文化传承,现在欧洲有众多世界一流大学、劳动力的 教育程度高,这些都是欧洲科技发展的文化基因。汽车产业造就欧洲半导体三强 在半导体领域欧洲有三大公司,荷兰恩智浦(NXP)、德国英飞凌(Infineon)、 总部在瑞士的意法半导体(STMicroelectronics)。 通过前文分析,我们知道欧 洲半导体公司进入全球十强的只有这三家公司,这三家公司在微处理器、车载 芯片、IGBT、 I POWIR 模块(i POWIR 是多芯片模块,将功率器件、控制用 IC、 脉宽调制 IC 以及一些无源元件组装在同一外壳中)。上述产品,大部分用于汽车,这与欧洲是汽车强国构成有关,德国、法国、意 大利、英国、瑞典等都有众多知名汽车品牌厂商。以恩智浦为例,2019 年收入 89 亿美元,3 万员工。2015 年恩智浦以 118 亿美 元收购美国的飞思卡尔半导体,进入全球前十名的半导体企业名单。恩智浦聚 焦在“物联网”,是全球最大的车用半导体制造商,并且是车用半导体解决方案 与通用微型控制器(MCU)的市场龙头企业。强大工业基础有利于发展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 虽然错过第二次电力工业革命,第三次互联网工业革命,但是,作为第一次工 业革命的发源地,欧洲在工业领域的强大优势依旧存在,上文讲到的汽车工业 就是最好的证明。对于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我们的观点是——主要应用于工业,或者说能带来 效率提升的,达到工业革命级别的影响力领域在工业领域(含汽车),而不是互 联网。理由如下: 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目的是生产效率提升,工业领域最需要。 必须依托实业,需要懂实业的人来做。欧洲已经有很多成功案例,英国的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公司 Evi,被亚马逊收购。 让电脑学着像人类一样说话的软件公司 Vocal IQ 被亚苹果收购。瑞典一家制作 3D 跟踪工具的 VR 创业公司“第 13 实验室”被 Facebook 收购。英国智能键 盘公司 SwiftKey 被微软收购。工业互联网领域更加明显,德国西门子工厂是高度互联网化的工厂,10 万平方 米的厂房,只有员工 1000 人,所有的制造单位都通过物联网进行联络,生产 设备和计算机可以自主处理 75%的工作。依赖高度自动化,该工厂在24小时内就可以面向全球6万名用户做好产品交付, 并且产品合格率高达 99.9988%。以色列——抓研发,市场和生产两头在外磨难练就抗争精神 以色列的历史是多难的,具体细节在此不做过多讨论。正是这种磨难练就了以 色列的不屈不饶的抗争精神,这种精神文化渗透到科技领域,就出现了以色列 在高科技产业异军突起,在卫星图像、纳米技术、反导系统、农业新技术、太 阳能发电、生物技术等都有显著成果。这一切的基础,是以色列不屈不饶的抗争精神文化。高研发&教育投入 以色列对教育和研发投入占比很高,超过美国、日本,这种高研发、高教育投 入,培养了大量从事高技术研发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卖研发的卖方的卖方 由于以色列本低市场有限,以色列的“两头在外“的是高科技企业发展的重要 模式,研发在国内,市场和生产在外。以色列的法律和配套设施为高科技发展 提供良好环境,大量的风险投资源源不断的进入以色列,国防技术转化为民用 技术,带动民用工业发展。别人卖产品,以色列卖技术,是“卖方的卖方“,把研发出来的科技成果作为 资源,生产和出售知识产权。日韩——聚焦细分领域的“国家型”的公司韩国——“政府+大财团”集中力量办科技 韩国的科技是集中力量扶持少数公司的模式,表现为三个集中:资本集中、管 理集中、技术集中。例如在半导体领域只有三星、海力士等少数几家公司,并且这些公司都是全球 大厂。过去四年,三星和海力士都是全球五大半导体厂商,过去三年还是全球 前三。1973 年韩国政推出“重工业促进计划”,旨在通过重工业和化学工业发展来建 立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在半导体产业化的过程中,韩国政府推进“政府+大财团”的经济发展模式, 并推动“资金+技术+人才”的高效融合。在此过程中,韩国政府还将大型的 航空、钢铁等巨头企业私有化,分配给大财团,并向大财团提供被称为“特惠” 的措施。20 世纪 80 年代韩国工业的发展得益于 HCI 促进计划,由于如此庞大的资源集 中于少数财团,可以迅速进入资本密集型的半导体领域,并最终克服生产初期 巨大的财务损失。日本——从辉煌到没落,现在聚焦“小、精、准” 日本的半导体产业依次经历了四个阶段:20 世纪 70 年代的崛起、20 世纪 80 年代的鼎盛、20 世纪 90 年代的衰落、21 世纪的转型。日本和韩国一样,都是政府主导的科技投资。曾经在 VLSI 芯片市场、DRAM 市场辉煌过,1989 年达到鼎盛。日本的半导体鼎盛是抓住了汽车和大型主机市场快速发展,但是,日本因为管 理、市场判断、技术发展判断等失误,导致在个人电脑取代大型主机成为计算 机市场主导的时候,日本在 DRAM 的技术和成本优势消失。目前,日本在半导体设备、材料领域依旧是霸主。日本的消费电子终端产品、 芯片及被动元器件逐渐被中国大陆、中国台湾、韩国等取代。但是,经济设备及制造、材料相关产业依旧很稳固。因为这些领域符合日本的 技术努力方向——小、精、准,在这种追求小、精、准的领域需要坚持和持之 以恒的精神,这也是取代日本的难度所在。印度——软件外包代工精英教育下的软件代工模式 印度与以色列、美国模式不同,其没有核心技术和品牌,科技发展模式是外包 代工模式。主要原因:一是印度初等教育水平不高,但特别重视高等教育,实行的是精英 教育。二是借助英语是官方语言的优势,为印度在软件的外包代工模式提供保 障。三是发展制造业所需的电力、交通等基础设施落后,相关产业链不完整, 代工主要在软件,制造业是未来的努力方向。低研发投入下的“劳动力套利”模式 印度的教育政策是扶持以产业为导向的信息科技院校,教育资源倾向能够给国 民经济带来效益的教育项目,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人才是低成本的“技术工 人“,技术工人可以忽略一些基本技能和产品质量,在工作中学习。印度的研发薄弱,印度的研发投入占 GDP 比重相对其它国家很低。印度的科技 公司在技术开发和产品研发投入也较少,没有能力向高端发展。印度有大量说 英语的、有少量 IT 技能的工程类毕业生,为科技公司提供低成本劳动力,科技 公司乐于维持这种“劳动力套利”代工模式。中国台湾——从硬件局部代工到产业链崛起与以色列模式相似的工研院 前面我们讨论以色列科技模式是“卖方的卖方”,是自己研发技术,再出售技术。 中国台湾工研院模式是向全球购买技术+自己研发技术,再将可以商业化的技术 出售或以投资的形式商业化。工研院是中国台湾科技的发动机,也是其半导体产业的先锋队。中国台湾半导 体技术最先是 1975 年从美国 RCA 学习来的,经过两年消化吸收,1977 年工 研院成立中国台湾首座 4 英寸积体电路示范工厂。先电脑代工模式,到发展自己品牌 1980 年中国台湾进入电脑代工,1983 年工研院开发出与 IBM 兼容的个人电脑,并将技术转移给岛内公司,代工周边产业发展,高峰时期岛内企业占有全球电 脑代工 90%市场份额。从代工——到方案商——再到品牌商,中国台湾拥有自己的电脑品牌,例如宏 碁和华硕电脑。电脑代工的成功,刺激发展半导体代工 随着岛内电脑代工模式的成功,1985 年开始发展半导体代工,1987 年从事半 导体代工的台积电成立,33 年后的今天台积电年收入 352 亿美元成为全球最大 的半导体代工企业。半导体厂商从 IDM 到代工模式转边,让很多小设计公司有 机会发展自己的产品,促成了全球芯片设计的生态变化,出现了高通、博通、 华为海思等无工厂芯片设计公司。两种代工的成功,促成岛内芯片设计发展 20 世纪 90 年代,岛内出现一批芯片设计公司,这些公司成立有其特殊环境。 一是岛内电脑代工向方案设计 ODM 模式转边,电脑公司有权决定采购。 电脑公司为了降低成本,选择采用岛内自己芯片设计公司产品,是岛内的 电脑 ODM 商养活了这些芯片设计公司。 二是半导体代工的发展,让岛内芯片设计公司可以以 Fabless 模式存在。中国台湾芯片设计公司崛起重要原因是受益电脑代工转向 ODM 方案商后,选 择成本低的芯片供应商,有两种劣势: 一是习惯于局限在岛内客户,而不去面向全球市场。 二是产品聚焦在电脑等消费电子,缺少高端车载、通信、工业级产品。Fabless 之外的半导体公司,如存储器厂商是以代工生产为主,设计和工艺都 靠授权获得,为日本的尔必达、欧洲的奇梦达支付大量授权费。当产品需要升 级的时候,岛内存储厂既要支付授权费,还要新建升级厂房,两头大额支出。成也代工,败也代工 事物是一分为二的,中国台湾受益代工模式,也受困于代工。代工模式下发展 起来的科技产业劣势:1.有风险偏好低,注重超短线快回收;2. 追求规模轻创新;3. 缺少品牌和渠道;4. 没有创新领袖引领方向。第一, 风险偏好低,注重超短线快回收。 岛内依靠大量中小企业从低毛利率的电脑代工起家,银行需要抵押品才 给贷款。 企业通过抵押获取资金,希望快速回收,形成了“超短线, 快回收”的商业文化,不敢冒险、不做长期投资,晶圆代工类的重资产 项目只有政府主导。连高端的模拟芯片的设计以及软件都无法吸引岛内资本,因为这些是慢 工出细活的生意,需要长期培养。第二, 追求规模、轻创新导致低毛利率 工研院的技术转移和授权基因,决定了岛内企业缺少创新意识。其投资 方式和运营模式注重市场的份额和总获利超过毛利率。通过追求出货规 模来做大利润,而不是通过创新提升毛利率。最后的情况是,不重研发导致门槛低,资本过剩导致产能过剩。第三, 缺少品牌和渠道 通过代工虽然可以在岛内形成一定的产业,但是没有品牌、没有创新, 最后没有高附加值的产业。一是不愿意长期大投入打造品牌,二是岛内 企业为了做大代工规模,受到不与客户竞争的商业条款限制。第四, 没有创新领袖引领方向 过去中国台湾科技模式的成功是以硬件代工为核心竞争力,在岛内形成 生态,没有走向全球。2002 年制定计划要振兴的四大新兴产业“存储、 面板、LED、太阳能”,最后都成了四大惨业。此次“工研院模式”失 灵的主要原因是,这些行业的技术和市场更新换代快,缺少一个领袖级 的人物指引方向,没有远见和雄心。半导体代工领域台积电的成功,“台 湾半导体之父”张忠谋功不可没。张忠谋职业生涯路径证明其有远见、 雄心,是领袖级人物:希凡尼亚——德州仪器——通用仪器——工研院 ——台积电,每次跳槽都是追求新的技术、大空间,最后成立首创半导 体代工模式的台积电。高科技崛起的四大原因 一个地区的科技产业崛起,一定是靠多方面的原因。中国台湾科技产业崛起有 四个原因: 一是政府主导重资产投资,企业盈利前的亏损由政府承担。例如从电脑代 工到半导体代工,是从轻资产的银行贷款模式,进入政府资金投资印度奥 的重资产晶圆代工模式。20 世纪 80 年代岛内火热的是电脑代工,对于晶 圆代工的重资产模式不了解、不认同,银行不愿意为重资产的晶圆代工贷 款。 二是推出特殊股市,让风投有足够的退出机制。不上市公司的股票也可方 便转让,俗称“上柜”或“上兴柜”,有点中国大陆新三板的味道。 三是分工商业模式,切入局部代工,再做品牌。 四是发展上下游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对中国大陆的启示与台湾模式相似 美国、欧洲、以色列的科技基础是:扎实的基础教育、强大的工业基础、融化 在骨子里面的创新文化。中国想要短期在上述三个领域有突破难度较大。 印度的软件外包代工,已经不适合现阶段我们的科技发展模式。目前看,中国台湾的科技模式与中国大陆最相似。从产业链发展先后顺序看, 中国大陆科技产业和中国台湾有一定相似度,都是以代工切入,逐渐发展上下 游产业链。从起步方式看,都有引进外部技术,再本地化。从投资角度看,都 有政府主导投资重资产领域。短期,在技术应用做商业模式创新 全球的创新技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开创型、无中生有的技术,例如电的发明、互联网的普及。第二类是延续型技术,是在现有技术基础上做进深,例如半导体工艺从 14nm 到 7nm。第三类是应用型的商业模式创新,是将现有技术整合,应用于传统产品。例如智能手机、电动汽车等。第一种无中生有的创新需要灵感,且需要长时间的等待及验证。第二种创新需 要坚实的基础学科技术,这个短期内也不能快速提升。第三种创新是为积累的 技术找到突破的应用出口,整合优化现有技术,通过商业化应用到生活中。从投资角度看,第三种商业模式创新投资回报率最高、回收周期短、机会多。 现阶段的中国大陆科技产业,大部分属于第三种创新。长期看,需要研发支持的系统性科技 写这篇报告的另一个意图是想弄清楚,能否在研发之外的其它领域发力,而成 功的科技模式。很遗憾,没有。长期看,一个国家或地区想实现创新型社会,必须做到第二种、第一种创新。 印度、中国台湾的模式已经证明,无论时软件外包代工、还是硬件代工,不可 长久持续,并且很难从这种容易的代工模式切换到创新模式。因为,一旦某种模式长时间存在,就会固化风险意识、资本诉求、产业链完整 度等,时间越长越难突破。中国台湾至今在高端的模拟芯片的设计以及软件产业都没有做出成绩,因为这 些是慢工出细活的生意,需要长期培养。人工智能时代的科技,中国半导体有优势 中国的半导体产业错过了服务器、电脑的大时代,勉强抓住智能手机的浪潮。 但总体上,芯片设计还是很落后于国际主流厂商。想要在现有的芯片设计全球 竞争格局中实现突破难度很大,我们只能另辟蹊径,在下一个科技浪潮中实现 芯片设计的突破,而下一个科技浪潮就是人工智能。从供给角度推荐中芯国际和华虹半导体 我们现在不确定人工智能时代,中国的哪些科技公司会崛起,但是我们知道国 内芯片设计公司肯定要崛起。只要国内芯片设计公司能崛起,国内的半导体代工制造龙头肯定会受益。……(报告来源:国信证券)如需报告原文档请登录【未来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