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管理是一门大学问。中国40多年的科技体制改革实践证明,只有将市场经济规律和科学发展规律有机结合,推进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科技体制改革才能行稳致远。通过推进落实科改“25条”,进一步下放人事自主权、科研项目经费管理自主权、薪酬管理自主权,上海高校和院所扩大了人、财和项目的自由,科研主体的作用和活力进一步释放,迎来了“放管服”的春天。专技岗位限制导致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科改“25条”发布后,上海环境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环科院)感受到春风拂面。上海环科院是全国同类研究院中建制单位历史最早、学科门类最齐全的,并拥有一批重量级的国家和省部级科研平台,优势得天独厚。然而因为体制机制束缚等多种原因,近年来,环科院面临高端人才严重流失、整体业绩严重下滑等难题。仅最近三年时间,环科院离职科研人员84名,并且逐年增长。其中,75%以上是硕士以上学历的青年科技骨干,工作10年以上离职人员占50%以上。环科院副院长黄沈发反思说:“科研人员到单位5年内离职的可以认为是不适应这个单位,但工作10年走的,肯定是单位不再适应个人发展。”环科院原土壤所所长罗启仕博士是2005年从清华大学引进的人才,在院内工作10多年,始终没有评上正高职称。后来被上市公司挖走,进入企业后不但年薪百万,还顺利解决了职称问题。无独有偶,“80后”硕士张长波也是在院内工作10多年,是土壤环境学科技术骨干,因为副高名额有限一直没评上,后来离职去了一家专职院所,既成为转制企业学科的领头人,职称问题也解决了。“这些技术骨干一走,‘票子’和‘帽子’问题都解决了。” 黄沈发惋惜地说,“说到底,还是因为专业技术岗位设置不合理,影响科研人员岗位晋升。”据介绍,环科院专技岗位高级职称40%,其中副高职称36%、正高职称4%,相比硕士以上学历人才60%—70%的比例而言,名额远远不足。“兄弟省市的环科院正高比例在10—15%左右,现在大批内部人才待聘,僧多粥少。”黄沈发说,高级岗位比例不足,导致人才引不进、留不住,国家重大科研专项无法正常申请。2017年环科院申请长三角大气专项时,由于没有正高人才牵头,只能从清华大学借用,项目负责人和清华大学教授共同牵头。突破绩效工资天花板与此同时,从2015年开始,环科院业绩和科研投入产出比持都持续下降,相比2015年,2018年科研投入产出比下降超过一半。造成这一困境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绩效工资总量控制导致科研人员薪酬激励有限。据了解,绩效工资的分配中仍存在“大锅饭”现象。在绩效工资总量基本固定的前提下,这种强调平均的分配方式,决定了大多数单位的科研人员绩效工资、收入差距不明显,激励作用有限。在没有绩效工资总量束缚之前,环科院通过产业反哺科研,激励科研人员开展“三技”项目服务的热情。2015年,环科院应市委要求实行企事分离,严格实施绩效工资总量控制。原本超出绩效工资的部分要求三年内还清,直到去年刚刚完成整改任务。黄沈发开玩笑说:“现在我们激励手段有限,只能以情怀教育为主,动力明显不足。”尤其对于承担生态环境重大专项任务的人员,很难保障他们的合理利益。科改“25条”的发布,不但针对这些难题予以突破,下放了人事、薪酬管理和项目管理等自主权,还使得环科院进行了一次由内而外的新生。好多科研人员自告奋勇加入调研团队,成立专项,推进制度落实。截至目前,环科院已基本完成第一批“1+8”制度的制(修)订工作,在人事、项目、薪酬、成果转化四方面制订了 8 项具体制度。人事方面,新制订了《专业技术岗位设置》《专业技术岗位聘任》《高层次人才管理》,在岗位聘任中引入了竞争激励机制,打破专技职务聘任终身,制订了重点领域、重点学科高层次人才的选拔、评聘、考核及保障制度。薪酬管理方面,环科院界定了不纳入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总量的科技项目奖酬金的项目分类,明确了“三技”服务项目奖酬金的60%直接用于激励项目科技人员,40%院统筹用于对生态环境重大战略任务和重点科技计划项目、高层次人才引进、基础应用研究和科技成果的激励。“专技岗位中高级岗位将从4%升到15%,我们正在积极和职能部门沟通。”黄沈发表示,一定要利用好科改“25条”的红利释放,向科研人员倾斜收入分配机制。项目经费管理可自行做主科改“25条”对于科研机构自主权的下放,不只体现在薪酬管理自主权、人事自主权,还有科研项目经费管理自主权,其中核心突破之一就是将预算调整权限下放项目承担单位。上海交大科技项目管理中心主任韩海波告诉记者,目前我国科研经费科目一共有11类,科改“25条”印发后,交大对经费科目进一步整合为三类,分别是设备费、包含劳务咨询和出国交流会议等支出的智力活动类,以及包含材料、测试加工、能源、出版传播等在内的事务消耗类,并将除设备费之外的预算调整权限进一步下放给项目负责人。只要三大类总额一定的情况下,科研人员可以进行灵活调配。科研活动活动具有不确定性,但以往项目经费管理制度要求详密的预算,比如未来三年开几次会、搞几个批次的试验活动,所有都要预算里说的清清白白。而且国家的纵向课题都有明确的经费,使用多一分少一分都不行。经常有人向韩海波吐槽:“为了拼凑这个数字得花好大功夫,感觉自己不像是科学家,倒像是个财务。” 如今自主权下放,不同科目之间的经费可以自行调节。对于从事企业横向课题的科研人员,这个问题尤为突出。由于不少老师承担的是企业项目咨询和战略研究,几乎没有什么硬件投入,更多的是用于补偿人的智力,并且企业合同里往往也会明确这一点,但由于以往绩效的限制,不管合同如何规定,科研人员最多只能获得20%的绩效奖励。为此,根据科改“25条”提出的“横向委托项目经费按照委托方要求或合同约定管理使用”,上海交大专门出台了横向经费的项目管理办法。只要合同有约定,就尊重合同执行;合同没有规定的,将绩效比例提升至30%,大大增强了科研人员的获得感。此外,上海交大还专门开发了智能化的科研项目管理系统,原本两三天甚至两三个星期才能走完的流程,如今线上20分种就能搞定,还避免了部门之间对政策理解不一致、互相“踢皮球”等问题,推动科研项目的规范化、高效化管理。以信任为前提的科研管理生态“原来的管理理念是恶人假设,设门槛、抓过程;现在是善人管理理念,以信任为前提,干预者变为了服务员,释放了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韩海波说。科改“25条”中的科研项目“包干制”试点则更大程度贯彻了以信任为前提这一新的管理理念。目前在基础领域“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已有14家高校、科研院所和医院的20个项目开展科研项目经费使用“包干制”改革试点。以项目经费预算为例,“包干制”直接取消了经费科目限制,完全由项目负责人统筹使用。“只要是根据需要如实支出,学校不做任何限制。哪怕是做数学基础研究,完全没有设备等支出,百分百用于个人智力的补偿和奖励,我们认为也是合理的。”韩海波解释说,就连成果也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评价,“科研是有探索性的,成功有成功的成果,失败也有失败的启发。”但信任的前提是规范,首先权力衔接不能出现空挡,做好风险防控,将信任关进“笼子”里。为此,上海交大在落实和界定每个层级责任的同时,还会让科研人员签署个人诚信承诺书,如果违背了学术诚信,将在学校寸步难行,轻则列入财务报销负面清单,不但无法享受绿色通道,可能还会惩罚性没收经费和绩效,就连项目申报也会受限制。“先进的科研管理理念源于对科研规律的理解。要把科研项目当病人一样,如果不知道生了什么病就乱抓药,病人怎么可能治得好?”韩海波认为,将科研规律、科研人员需求和制度红线相融合,通过制度内化,营造以管理、服务、研究和教育为一体的科研管理生态环境。来源:上海科协
据新华社北京5月27日电 (记者胡浩)记者27日从教育部了解到:教育部党组印发相关通知,对完善高校科研管理制度、落实科研管理自主权、优化管理服务等作出明确规定,为科研管理松绑助力。通知明确,科研人员差旅费、会议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专家咨询费、劳务费等,由高校结合学校实际自主确定开支标准、报销范围,优化审批程序,简化报销手续;用于科研活动的仪器设备、耗材备件以及服务、工程的采购,各高校要根据科研需要,制定具体办法,缩短采购周期,简化采购流程;减少科研经费报销各类证明材料,缩减审批环节,简化报销流程,推进网络服务;自由探索类基础研究和实施周期3年以下项目,不作过程检查。通知还要求,高校建立完善学术助理和财务助理制度,根据科研需要和科研人员意愿,统筹落实专门经费、专职人员。各高校科研项目中提取的间接费用,要加大科研人员绩效工资比重。
为进一步落实“放管服”改革,中国科学院日前从“项目、人才、经费”等方面出台10项新举措,加快解决束缚科研人员手脚的突出管理问题。中国科学院发展规划局局长谢鹏云介绍,这10项举措包括:简化立项审批程序;优化预算编制和评审;优化财务验收,合并开展底层财务审计和财务验收工作,财务验收不再一一对照预算科目,强化支出合规合法性验收;建立立项咨询论证绿色通道;建立中期检查绿色通道,对部分重大项目免除中期检查的评审环节;对800万元以下的资产使用和处置权全部由法人单位决策和审批,报中国科学院备案;加强财务管理信息化;优化“百人计划”项目管理,取消项目分类,实行差异化支持;强化用人单位引才自主权;建立特殊人才引进绿色通道等。中科院秘书长邓麦村曾担任过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所长一职,这让他成为科技管理“痛点”最直接的体会者。科研项目立项繁琐即是一个突出表现。作为中科院先导专项的参与者,邓麦村见证了先导专项的启动、发展。由于先导专项涉及经费数额较大,为了尽可能保证万无一失,专项立项之初曾规定申报人员需两次前往中科院论证,一次论证要干什么,一次论证怎么干。多年实践,邓麦村发现其实科研人员在第一次论证时,常常已将下一步如何做研究一起阐释清楚了,让外地科研人员为此多奔波一次,费时费力费钱,实在没有必要。“在认真听取科研人员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先导专项立项咨询评议结果、实施方案与概预算评审结果的院长办公会审议程序,将由原来的2次审议合并为1次,缩短立项周期。”邓麦村说。对已取得产生广泛影响的重大研究成果,中科院规定:列入党代会报告、政府工作报告等,或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国家技术发明奖特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的立项建议,经院主要领导同意,可免除立项咨询论证环节。中科院发展规划局局长谢鹏云说,中科院现行的“百人计划”是按照学术帅才(A类)、技术英才(B类)、青年俊才(C类)进行项目分类的,经费支持标准仅按照A、B、C针对不同学科领域进行配置,分配方式不尽合理。简化项目分类,清理科技人才领域“项目多、帽子多、牌子多”等突出现象,今后中科院将取消“百人计划”A、B、C分类,改变按A、B、C三类“一刀切”经费支持方式,根据引进人才具体条件给予差异化支持。对国家关键领域急需的“高精尖缺”人才,则建立特殊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实行“特事特办”,适当放宽项目申报条件标准,相关人才可不受“百人计划”项目指标限制、不受用人单位人员聘用岗位比例限制。“充分释放科技人才创新活力,目前中科院已明确6类产出标准,摒弃了以论文数量、争取项目、专利数量等数量评价,树立了正确的价值导向,并对领军人才、拔尖人才、青年科技人才、技术支撑人员、管理人员实行多维度分类评价。”谢鹏云说。他介绍,针对当前科研经费管理“过细过死”现象,中科院将进一步优化预算编制和评审:进一步简化先导专项预算申报书内容,对难以准确预计型号、用量、频次等的支出简化预算说明,仅按照能够预计的程度提供测算依据,仅对重要支出或支出比例较大的科目提供说明材料。“深化科研经费管理改革,砍掉科研管理中的繁文缛节,让科研人员少一些羁绊束缚和杂事干扰,才能多一些时间潜心科研和自由探索。”谢鹏云表示,下一步,中科院将继续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把“少跑一趟、少等一天、少签一次”作为每一项改革的具体目标,同时完善内部管理,推进督导检查,确保下放的管理权限“接得住、管得好、见实效”。(记者 沈慧)
推进中国企业的持续发展,必须正视国有企业科技创新管理现状问题,完善企业管理模式,加强科技创新力度,优化企业管理职能,创新企业文化品牌战略,广泛吸收创新资源,综合培养创新人才队伍,不断提升创新战略。1.国企科技创新管理问题1.1创新力度及意识不足目前,国有企业已经意识到了科技创新活动对本组织持续发展的重要性,采取了一系列科技创新措施。然而,从总体上讲,大多数国有企业科技创新力度不足,没有根据时代发展需求和本组织的发展目标制定适宜的企业科技创新管理制度。此外,虽然也有不少企业设有科技创新管理制度条文,却明显缺乏可行性,未形成完善的管理系统,奖罚力度不足。1.2创新投入不够且手段陈旧从整体结构来分析,当前部分国有企业科技创新战略偏低。一般情况下,科技创新主要包括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两大体系,其中,产品创新又细分为根本性创新与维持性创新,前者是指通过开拓某种产品的新领域来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或者努力开拓性的市场空间。后者是指用新产品来代替之前的产品,以此维持市场份额,保证收入。据调查,当前大多数国有企业更加重视维持性创新而非根本性创新,这样的创新战略层次明显偏低,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不合适。另外,工艺创新中时常存在工艺技术落后和理念僵化问题。1.3创新人才队伍有待加强目前,国有企业普遍缺乏一支高素质创新队伍,部分技术工作人员的职业素养还有待提升,他们长期受传统管理模式的影响在工作中墨守成规,“只按照传统制度办事”“唯上级命令马首是瞻”“唯利是从”,不与其他同事进行交流,不注重加强组织创新凝聚力,这样不仅会影响科技创新的发展,而且很容易导致人心涣散。对于部分国企来讲,科技创新人才难以引进。2.国有企业科技创新与管理方法研究2.1创新企业科技管理模式国有企业应注重创新企业科技管理模式,不断加强技术创新力度,结合信息时代的发展趋势与创新理念,充分借鉴欧美企业的经验,引入新技术,对之前的技术设备进行替换、更新和改善,努力研发中国独有的品牌,为企业组织的创新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2.2提升企业创新战略从整体结构来看,企业科技创新管理战略主要分为3个层次,即总体战略、部门经营战略和职能战略。这3个层次的策略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其中,总体战略,又称“公司级战略”,主要是提出企业经营管理目标,制定战略方针,整合各种资源,优化财务控制结构和组织结构,使企业的经营活动相互支持、相互协调。部门业务战略通常将责任分配给部门领导。同时,将企业战略所涉及的目标、发展方向和措施具体化,以帮助企业制定切实可行的经营管理战略。职能战略主要涉及到企业的各个职能部门,如技术、财务、市场、人事、生产、研发等,要创新企业职能战略,必须落实好各部门的任务,做好内部资源配置,服务其他战略层面,不断提高组织效率。需要注意的是,各职能部门的主要任务不同,关键变量也不同。因此,在制定职能战略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企业组织的协同作用,保证各项业务的有效衔接,努力推动业务创新,实现统一内控的目标。而且,企业要注重战略选择,准确分析战略杠杆,通过财务预算准确判断战略流动性和相应的利润回报,辩证分析5个维度战略变量之间的关系。此外,企业组织要做好整体战略、业务单元战略和职能战略的创新和分析。其中,总体战略选择是指选定企业的发展战略、稳定经营战略和收缩战略;业务单元的战略选择是根据业务成本和竞争形势,设计科学的成本管理战略、差异化战略和集中化管理战略;职能战略包括市场营销战略、产品研发战略、生产经营战略、财务战略和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另一方面,企业要注重产品维修创新、基础创新和工艺创新的同步发展,努力开发高科技产品。2.3综合培养高素质创新团队加强国有企业创新团队建设,必须从解决创新型技术人才培养和管理问题入手,不断提高培训效果。培训导师要协助企业组建培训机构,努力实现创新型技术人才培养、开发、管理一体化,为促进国有企业科技创新与发展,满足技术人员专业发展需要,促进国有企业可持续发展,应完善培训管理战略,严格遵循战略导向、综合性、个性化教学、培训激励、学会使用的原则,量化培训开发管理工作流程,以做好创新型技术人才培养需求分析、培训项目设计、培训组织实施工作和培训评估反馈工作。某企业每年组织员工培训,包括技术报告、专题讲座、专家讲座、学术交流会议等。该企业建立了技术创新奖惩办法,鼓励大家进行科技创新。申报技术奖励、完成科研项目、取得知识产权、发表学术论文、赢得技术竞赛等,也有一定比例的经济奖励,从而有效激发人才的创新意识和潜力,为创新团队的培养注入活力。3.结语综上所述,推动国有企业的创新与发展,必须正视企业科技创新管理的现状,创新企业科技管理模式,不断加强技术创新,结合发展趋势,加强技术创新信息时代的创新理念,充分借鉴欧美企业的经验,引进新技术,在中国催生新品牌;完善创新战略,以创新理论为视角,不断优化企业科技创新管理的战略机制,细分战略管理层次;加强国有企业创新队伍建设,努力实现创新型技术人才培养、开发、管理一体化,促进国有企业科技创新发展,以满足技术人才专业发展需要和促进国有企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不断完善培训管理策略。作者:简珍珍 (中铁桥隧技术有限公司)本文刊发于《中国高新科技》杂志2020年第23期(转载请注明来源)
对于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来说,“层层审批、人人存疑、每票必核、违规难罚”的科研经费管理模式,成为他们心头绕不过去的“一道坎”。日前,教育部再次就科研管理自主权问题,印发《关于抓好赋予科研管理更大自主权有关文件贯彻落实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对完善科研管理制度、落实科研管理自主权、优化管理服务、加强诚信建设、改进工作机制、完善监督机制等做出明确规定。这份引发万千科研工作者关注的文件,究竟传递出怎样的政策意图和实践考量?科研管理更大的自主权体现在哪些方面?■关键词:获得感更大的预算调剂自主权【文件信息】《通知》指出,各高校要加强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推进“一站式”服务,各种管理事务限时办结,提高科研管理服务效率。要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预算调剂自主权,减少科研经费报销各类证明材料,缩减审批环节,简化报销流程,推进网络服务,切实解决“报销繁”问题。《通知》强调,教育系统纪检监察、审计、巡视巡察等部门要统筹规范各类监督检查,建立检查结果共享机制,最大限度降低对科研活动的干扰。科研项目完成(验收)前,一般不组织开展监督检查。各高校纪委要强化政治监督,针对中央政策落实中存在的堵点难点、科研人员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督促有关部门切实加以解决,对不担当、不作为的要严肃问责。【权威解读】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聚焦完善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等方面,出台了系列政策文件。教育部党组高度重视,积极指导高校贯彻落实。但实践中发现,仍有部分高校在贯彻落实科研自主权过程中有顾虑,不敢接、不会接、不愿接,导致政策红利没有充分释放,科研人员获得感不强。近年来,我们大力推动赋予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下发了不少文件,但一直有科研人员反映一些政策落实不到位,这说明科研体制机制改革仍有许多“坚冰”要破。《通知》的出台,是为了进一步抓好赋予科研管理更大自主权有关文件贯彻落实工作,切实为科研人员松绑助力,充分释放创新活力。【专家点评】海南师范大学教育与心理学院教授沈有禄:尽管下放科研经费管理权非常重要,可基层执行时总是有所顾虑,怕自己承担责任,故放权执行效果还是不理想。教育部此次下发通知,就是要强化基层对国务院有关文件的进一步贯彻落实,在于扭转每票必核,审批报销效率低下的问题,把广大科研工作人员从报账的烦琐事务中解放出来,用更多的时间从事科研创新与服务工作。但目前,基层财务部门的担当意识还不够,不作为行为还比较普遍,高校基层财务部门在省级财务部门没有出台相关配套措施时,就不敢接、不愿接,使科研人员从国家政策中获得感不强,将来需要加快省级部门出台相应配套政策的步伐,学校才敢接、敢做下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办公室副主任姜朝晖:科研工作,对于建立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升级、提高国家综合实力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科学研究发展、赋予科研工作更多自主权的文件,为科研工作“放管服”改革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舆论氛围。但是,从政策出台到具体落实,大多会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加上我国高校数量众多,情况迥异,在落实政策上也存在较大差异。有些高校及时落实中央精神,做出一些改革,让科研人员享受了政策红利;但也有些高校,由于各种条件限制,未能及时落实政策,比如,科研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不仅要思想理念跟得上,同时也还要有相配套资金做支持。从总体上看,科研工作者的获得感还有待提升。 ■关键词:创新活力把科研人员从具体事务中解脱出来【文件信息】《通知》指出,各高校制定的科研经费管理和政府采购管理办法,要体现教学科研经费与学校行政管理经费的差异性,合理区分业务活动与公务活动,支持科研活动规范、高效开展。纵向科研经费管理按国家规定执行,科研人员差旅费、会议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专家咨询费、劳务费等,由高校结合学校实际自主确定开支标准、报销范围,优化审批程序,简化报销手续。横向科研经费除上述费用外,可按实际需要开支少量科研活动接待费,由学校确定具体管理办法,严格管理。用于科研活动的仪器设备、耗材备件以及服务、工程的采购,各高校要根据科研需要,制定具体办法,缩短采购周期,简化采购流程。特别是对于科研急需的设备和耗材,要落实特事特办、随到随办的采购机制,明确适用情况,确定可不进行招投标程序的采购情形。《通知》明确,要建立完善学术助理和财务助理制度,根据科研需要和科研人员意愿,统筹落实专门经费、专职人员,把科研人员从报表、报销等具体事务中解脱出来。各高校科研项目中提取的间接费用,要更多用于科研绩效奖励,加大科研人员绩效工资比重。【权威解读】教育部有关负责人:《通知》在完善科研管理制度、细化科研经费管理、优化管理服务、加强诚信建设、强化科研部门责任、完善监督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具体举措,直指科研管理长期存在的问题。比如,减少科研经费报销各类证明材料,缩减审批环节,简化报销流程,推进网络服务;自由探索类基础研究和实施周期3年以下项目,不作过程检查。此外,赋予科研管理更大的自主权,既要应放尽放,又要有明确的底线要求。因此,《通知》明确要求高校建立完善学术助理和财务助理制度,根据科研需要和科研人员意愿,统筹落实专门经费、专职人员。【专家点评】沈有禄:《通知》及之前的相关文件已经赋予了项目负责人和基层管理单位更大的经费预算自主权,也增加了提取间接经费用于奖励科研工作人员的绩效,这对提高科研工作人员的创新活力和工作积极性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但基层财务部门要敢于担当,需要配备专门的工作人员,才能把科研工作人员从烦琐的报账事务中解放出来。在缩短审批程序、3年期以下项目不再中期或过程性检查,现在基层科研管理部门是做得比较到位的,在落实项目负责人经费预算自主权上基层财务部门也给了较大的自主权,这些值得肯定。但基层财务部门还没有真正把科研工作人员从烦琐的报账事务中解放出来,基层财务部门还要狠抓落实、强化服务意识和端正自己只是审批或管理而不增强服务的态度。姜朝晖:激发创新活力的前提,是要让科研人员有获得感,但更重要的是要遵循科研规律,让科研人员潜心研究。合理规范的科研管理制度,有助于推进科研工作的开展;但过于烦琐复杂的科研管理制度,对科研工作则是非常巨大的消耗。许多高校科研人员,忙于填表,忙于粘贴发票,同时还要面对各种检查,必然影响科研工作专注度和成果产出。《通知》中对于纵向科研经费报销更加简化,横向科研经费适当灵活,高校科研项目中提取的间接费用可用于科研绩效奖励等,确实能让科研人员拥有获得感,从而激发他们的活力。同时,《通知》中简化仪器设备的采购、建立学术助理和财务助理等制度以及3年以下项目不做过程检查等,可以最大限度让科研人员从繁杂的填表、报销、应付检查中解放出来,集中精力专注于科研工作,必然会推动科学研究的创新。■关键词:红线底线增强高校科研自主权的可操作性【文件信息】《通知》指出,科研人员不得弄虚作假,骗取科技项目、科研经费以及奖励、荣誉等,不得在科研经费中报销应由个人承担的费用,不得将科研经费挪用于非科研用途,不得把外协单位作为逃避监管的法外之地。项目负责人如与外协单位有利益关联,应在签订外协合同前主动向学校相关部门报备。担任党务、行政职务的科研人员,不得利用审批、管理职权在项目申报或经费分配中谋取不正当利益或竞争优势。《通知》明确,各高校要制定违背科研诚信要求行为调查处理办法,明确调查程序、处理规则、处理措施等具体要求。涉及科研经费使用问题的信访举报,先由高校科研管理部门牵头组织办理。【权威解读】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划出政策红线底线,增强高校科研自主权的可操作性,解除高校后顾之忧,是《通知》的题中应有之义。高校是科研自主权落实的主体,政策举措能否落地见效,科研人员能否有获得感,关键要看高校是否能把下放的权力转化成实实在在的操作措施。为此,《通知》明确高校党委担负落实科研自主权主体责任,切实进一步抓好赋予科研管理更大自主权有关文件贯彻落实工作。《通知》从充分保护科研人员的角度出发,着眼于抓早抓小,改进工作机制,强化科研管理部门责任,层层设置“防火墙”。涉及科研经费使用问题的信访举报,先由高校科研管理部门牵头组织办理,发现存在违规问题的,高校科研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按规定予以通报批评、暂停项目拨款、终止项目执行、追回已拨项目资金、取消项目负责人一定期限内申报资格等处罚。涉嫌违纪的,由高校纪委调查核实,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进行处理。涉嫌违法犯罪的,由高校纪委调查核实后按规定移送地方纪委监委审查调查,并配合依纪依法妥善处理。【专家点评】沈有禄:再次强调科研经费使用的红线,加大对失信人员的惩罚力度,有利于确保科研经费管理权下放,解放科研工作人员于烦琐的报账事务,但这并不意味着对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骗取国家科研经费的行为可以放任自流。未来,可通过设立基层科研经费管理与保障方面的负面清单,对负面清单以外的财务报销与管理行为都应该给予支持,把进一步抓好赋予科研管理更大自主权落到实处,做好国务院、教育部、省及高校间相关制度的衔接,避免基层财务及科研管理部门无章可循,不敢接、不愿做。姜朝晖:落实高校科研自主权,不仅是要在“破”上下功夫,同时也要在“立”上做文章。高校科研工作相当长时期管理过死、过细,就在于科研管理部门担心“一放就乱”的风险,事实上这是因为没有真正建立严格的追责制度,或者严格的执行。虽然有极少数的高校科研工作者被亮过“红牌”,但总体上仍是极少数,制度规范和约束得还不够实、不够严。根据《通知》要求,各个高校要因地制宜研制适合自身的科研管理制度,进一步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让他们真正有获得感;同时,要加强风险管理意识,引导科研人员坚守底线、不越红线、不碰高压线,对科研工作出现的违规违纪行为,要严肃处理,增加惩戒力度和机会成本,这样才能守住一方科研净土、营建良好的学术生态。(本报记者 晋浩天)
层层审批、人人存疑、每票必核、违规难罚……某高校科研人员王老师一直希望科研经费管理模式能改变,给他们真正的“松绑解困”,教育部印发的最新文件就给了他更大的希望。日前,教育部党组印发《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抓好赋予科研管理更大自主权有关文件贯彻落实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对完善科研管理制度、落实科研管理自主权、优化管理服务、加强诚信建设、改进工作机制、完善监督机制等做出明确规定。教育部划出政策底线“文件旨在教育部职责范围内,进一步明晰高校在科研项目管理、经费管理、成果转化应用及科研经费使用问题处理等方面的权力,划出政策红线底线。进一步提升高校落实科研自主权的操作性,解除高校后顾之忧,使高校吃下定心丸。”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聚焦完善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等方面,我国相继出台了系列政策文件。但实践中,仍有部分高校在贯彻落实科研自主权过程中有顾虑,不敢接、不会接、不愿接,导致政策红利没有充分释放,科研人员获得感不强。早在2014年,国务院出台《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提出了进一步下放预算调整审批权限、完善间接费用管理等内容,让科研经费的使用有了“松绑”的大方向。此后几年中,国家又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松绑”政策。然而,一直有科研人员反映一些政策落实不到位,科研体制机制改革仍有许多“坚冰”要破。“《通知》的出台,是为了进一步抓好赋予科研管理更大自主权有关文件贯彻落实工作,切实为科研人员松绑助力,充分释放创新活力。”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如今,为了将文件落到实处,各高校已经行动起来。“要严格贯彻落实有关赋予科研管理更大自主权的相关文件,各职能部门应切实加强线上平台建设,推进‘一站式’服务,提高科研管理服务水平与效率,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增加科研产出,助力一流学科建设等。”长安大学副校长贺拴海说。关键要有实在的操作措施“《通知》的总体思路是坚持推进放管服改革、坚持放权不滥权、坚持放权不越线,同时简洁管用,不求面面俱到成体系。”有关负责人解读说,在推进放管服改革的过程中,要按中央要求应放尽放,切实减轻科研人员负担,让科研人员把更多的时间精力投入到科研创新活动中。比如,明确科研人员差旅费、会议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专家咨询费、劳务费等,由高校结合学校实际自主确定开支标准、报销范围,优化审批程序,简化报销手续。“中国石油大学分别制定了横向科研经费与纵向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将横向科研与纵向科研区分开来,提高横向科研项目劳务费比重,允许横向科研项目开支少量接待费,将科研活动接待费与公务活动接待费区分开,减少审批材料,进一步释放科研活力,增强科研人员的获得感。”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财务处处长耿彦军说。《通知》明确要求,高校建立完善学术助理和财务助理制度,根据科研需要和科研人员意愿,统筹落实专门经费、专职人员。各高校科研项目中提取的间接费用,要更多用于科研绩效奖励,加大科研人员绩效工资比重。与此同时,建立检查结果共享机制,最大限度降低对科研活动的干扰。“高校是科研自主权落实的主体,政策举措能否落地见效,科研人员能否有获得感,关键要看高校是否能把下放的权力转化成实实在在的操作措施。”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为此,《通知》明确,高校党委要切实进一步抓好赋予科研管理更大自主权有关文件贯彻落实工作。(马爱平)来源:科技日报
“要尊重科研规律,尊重科研管理规律,尊重科研人员意见。”“不能让繁文缛节把科学家的手脚捆死了,不能让无穷的报表和审批把科学家的精力耽误了!”“把人的创造性活动从不合理的经费管理、人才评价等体制中解放出来。”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这些话,讲到了广大科研人员的心坎上,也讲到了当前科研管理的痛点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研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和发展。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分子都地位更高了,待遇更好了,成果更多了。但奇怪的是,一边干活一边抱怨,一边工作一边吐槽,也是科研人员生活的常态。问题是学术研究的“良田”,良性竞争可以激起科研人员的斗志,常规、有序的数据报送与依法严谨而符合实际的经费制度也不会妨碍大家安心研究。否则,科研管理可能就事与愿违了。由于管理的行政化,为了职称、课题、评奖、学位点,学术界也有点沦为江湖的感觉,“跑部钱进”、利益交换、党同伐异等现象颇不鲜见。“学霸”“学阀”长期把持,甚至垄断重要学术岗位,严重阻碍“青椒”成长和学术创新。由于地域差异,同样的学术水平,有的地方连副高也评不上,换个地方就可以评教授博导。在日常工作中,各种填表不胜其扰。而经费管理上的预算烦、税费重、报销难,有时候一半的经费都被税费拿走了。此外,不少党政机关高高在上,学者获取哪怕非保密的资料或数据都难乎其难。而没有一手资料,不仅具体对策建议是“空对空”,阐释中国发展的政道法理,提炼中国话语和中国理论,往往也是空中楼阁。科研人员亦平常人,所做的也不过是平常事。他们的特殊在于其所从事的科研,往往是创造性的甚至开拓性的工作,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非常规性,有时候皓首穷经才能解决一个问题,有时候灵光一现就可能下笔万言。凡此种种,都是与科层制、形式主义和长官意志或者早九晚五的按部就班很难兼容的。所以,尊重科研人员就是要认识到他们工作的特殊性和规律;要信任他们,打破行政化思维和长官意志,尊重科研人员的主体地位,以专业判断专业;让科研人员不再是科研管理被动的旁观者甚至种种改革的“对象”,而是能动的参与者,以主人翁的精神积极创造,最终形成良性的学术生态和健康的学术共同体。要以平常心来对待科研人员的报酬。有些行政部门的管理人员往往不理解,为什么科研人员已经有了工资,做课题研究还要劳务费。先不说科研人员从大学到博士的十年苦读,冬三九夏三伏的学术训练,以及在一个领域精耕细作所形成的专业智慧。就是从工作量上来看,科研人员一般没有朝九晚五或者八小时的概念,很多时候他们都是在完成了教书和其他本职研究工作之外,才会进行做课题、做科研的“业余”劳动。无论是为了激励科研人员的积极性,鼓励理论创新、推动社会发展,还是对辛勤劳动的基本尊重,承认科研人员的智力和体力投入,允许他们获取相应报偿,于情于理于法,都是应该的。科研人员渴望人格被尊重,劳动被承认,他们也有同样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只有将科研管理变成科研服务,真正重视科研,尊重人才,以养士的宽容,给他们静思的空间,给他们参与的机会,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与发展,构建自己的话语和理论体系。▲(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
12月14日,院科研管理部组织召开2020年度院科研管理工作交流会。易干军副院长出席会议,院科研管理部陈琴苓主任主持会议,院监察室代表和全院从事科研管理工作的40余位同志参加会议。 会上,科研管理部陈琴苓主任总结“十三五”院科技创新工作,交流和探讨“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陈道明副主任深入分析院科技条件平台现状和下一步计划,程俊峰副主任探讨了“十四五”国际科技合作工作构想。计划科科长张小兰解读科技计划项目最新管理办法和过程管理常见问题;综合科科长骆艺解读省基金政策和项目特点,杨勇福汇报院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成效;成果科科长于相满解读省科技奖和推广奖改革措施,陈水渐解读院“高质量论文”范围;平台科科长兰可可交流省重点实验室考评要点及相关工作建议,国际科技合作科薛志洪交流后疫情时代国际合作及人才培养工作思路。易干军副院长要求全院科研管理者加强政策学习、提升管理服务能力院科研管理部各位同志PPT报告交流 院监察室纪检监察科汪敏科长对科研经费使用、科研诚信等领域的违规违纪案例进行了分析,梳理警示知识产权管理、科技资源分配等领域存在的廉政风险点,希望科研管理人员做好宣传和提醒工作,为院科技创新保驾护航。院监察室汪敏科长分析科研领域廉政风险与会人员围绕国家、省最新科技政策和院“十四五”规划,结合院所实际,交流和探讨科研管理工作思路和未来设想,为院科技创新工作迈上新台阶建言献策。院属单位科研管理人员为院科技创新建言献策最后,易干军副院长总结,强调农业科研管理者要钻研国家、省科技政策,紧跟科技发展趋势,掌握科学研究规律,不断强化科研管理能力,同时,要有甘于奉献的精神,继续提升科研服务质量,争取在2021年和“十四五”期间再创佳绩!通过这次交流培训会议,全院科研管理人员学习了最新科技政策,交流了科研管理工作经验,探讨了工作中遇到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大家都表示,这次培训干货满满,与会人员收获多多,对我院“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的制定及实施都具有重要意义!【来源: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要尊重科研规律,尊重科研管理规律,尊重科研人员意见。”“不能让繁文缛节把科学家的手脚捆死了,不能让无穷的报表和审批把科学家的精力耽误了!”“把人的创造性活动从不合理的经费管理、人才评价等体制中解放出来。”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这些话,讲到了广大科研人员的心坎上,也讲到了当前科研管理的痛点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研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和发展。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分子都地位更高了,待遇更好了,成果更多了。但奇怪的是,一边干活一边抱怨,一边工作一边吐槽,也是科研人员生活的常态。问题是学术研究的“良田”,良性竞争可以激起科研人员的斗志,常规、有序的数据报送与依法严谨而符合实际的经费制度也不会妨碍大家安心研究。否则,科研管理可能就事与愿违了。由于管理的行政化,为了职称、课题、评奖、学位点,学术界也有点沦为江湖的感觉,“跑部钱进”、利益交换、党同伐异等现象颇不鲜见。“学霸”“学阀”长期把持,甚至垄断重要学术岗位,严重阻碍“青椒”成长和学术创新。由于地域差异,同样的学术水平,有的地方连副高也评不上,换个地方就可以评教授博导。在日常工作中,各种填表不胜其扰。而经费管理上的预算烦、税费重、报销难,有时候一半的经费都被税费拿走了。此外,不少党政机关高高在上,学者获取哪怕非保密的资料或数据都难乎其难。而没有一手资料,不仅具体对策建议是“空对空”,阐释中国发展的政道法理,提炼中国话语和中国理论,往往也是空中楼阁。科研人员亦平常人,所做的也不过是平常事。他们的特殊在于其所从事的科研,往往是创造性的甚至开拓性的工作,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非常规性,有时候皓首穷经才能解决一个问题,有时候灵光一现就可能下笔万言。凡此种种,都是与科层制、形式主义和长官意志或者早九晚五的按部就班很难兼容的。所以,尊重科研人员就是要认识到他们工作的特殊性和规律;要信任他们,打破行政化思维和长官意志,尊重科研人员的主体地位,以专业判断专业;让科研人员不再是科研管理被动的旁观者甚至种种改革的“对象”,而是能动的参与者,以主人翁的精神积极创造,最终形成良性的学术生态和健康的学术共同体。要以平常心来对待科研人员的报酬。有些行政部门的管理人员往往不理解,为什么科研人员已经有了工资,做课题研究还要劳务费。先不说科研人员从大学到博士的十年苦读,冬三九夏三伏的学术训练,以及在一个领域精耕细作所形成的专业智慧。就是从工作量上来看,科研人员一般没有朝九晚五或者八小时的概念,很多时候他们都是在完成了教书和其他本职研究工作之外,才会进行做课题、做科研的“业余”劳动。无论是为了激励科研人员的积极性,鼓励理论创新、推动社会发展,还是对辛勤劳动的基本尊重,承认科研人员的智力和体力投入,允许他们获取相应报偿,于情于理于法,都是应该的。科研人员渴望人格被尊重,劳动被承认,他们也有同样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只有将科研管理变成科研服务,真正重视科研,尊重人才,以养士的宽容,给他们静思的空间,给他们参与的机会,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与发展,构建自己的话语和理论体系。(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
企业只有不断提高赢利能力才能成长壮大,并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占有一席之地。ISO9001、ISO14001、ISO45001标准虽然实施目的不同,但均可以帮助组织提升整体绩效、应对风险、提高法律法规符合性。企业还可能同时实施和运行其他体系,它们的目标也是为了提升管理品质和效率、降低成本。这些体系可能由不同的领导和部门组织实施、不同的机构协助建立,造成融合性不足,使得企业经营活动中的制度、资源、人员、动作等要素产生冗余或不协调,甚至产生很多矛盾和问题,这样多体系整合就成为企业面临的一项重要工作。由于ISO9000/14000/450003个标准都采用了ISO高阶结构,根据条款逐项整合并不困难,但要让体系运营与企业整体绩效相关联,至少要将基于运营成本的统计、分析、决策纳入到体系的各个过程,不能仅在条款的字里行间下功夫,而应在建立和优化体系前,就按照管理体系运行的基本原则进行整体策划。本文以ISO的3个体系为例,从管理体系的策划开始,将整合多体系工作的各个主要环节展示出来。1.“领导作用”和“全员参与”ISO9001标准中提出:“采用质量管理体系是组织的一项战略决策,能够帮助其提高整体绩效,为推动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在ISO14001和ISO45001中也有类似描述,所以不论企业是建立、实施、改进管理体系,还是要整合多个管理体系,都需要最高管理者(决策者)提出方向和目标,随后由各级领导带领全员将既定目标、策略融入到企业的经营全过程中。离开了“领导作用”和“全员参与”这两个前提,要建立或整合管理体系是不现实的,并且会产生诸如各管理体系牵头机构各自为政、管理体系间文件和过程记录重复且混乱、各管理体系对岗位职责标准要求不一、多管理体系所需的监督及审核流程繁杂等问题,特别是管理体系与业务无法整合,从而造成体系、制度僵化,不能适应企业内外部环境变化,不能为经营绩效的提高做出贡献,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因此,“领导作用”特别是最高管理者的作用是建立和整合管理体系并达到良好效果,是将管理体系与企业经营的成本、利润等绩效挂钩的前提。2.“过程方法”及其应用2.1各管理体系的出发点不同虽然都是为了提高整体绩效,但各管理体系的出发点也有不同之处:质量管理体系是为了满足客户的需要而制定的;环境管理体系是从社会角度规定的企业社会职责,对象是社会和相关方;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主要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思想,主体是员工。企业需要从整体规划入手,以科学的管理为基础,建立合理的管理机制,从而不断提高顾客、员工和社会的满意度,进而优化企业目标,提升企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利益。2.2各管理体系的最基本原则是“过程方法”虽然满足了不同相关方的需求,但3个体系的建立和整合需要遵循一个共同的原则——“过程方法”。很多企业领导和员工提起过程方法,头脑中往往首先浮现出“P-D-C-A”,这就陷入了一个误区,因为“过程方法”不仅是“P-D-C-A”。ISO9000标准中阐释了“过程方法”的含义:“将相互关联的过程作为一个体系加以理解和管理,有助于组织有效和高效地实现其预期结果。这种方法使组织能够对其过程之间相互关联和相互依赖的关系进行有效控制,以提高组织整体绩效。”“过程方法包括按照组织的质量方针和战略方向,对各过程及其相互作用进行系统的规定和管理,从而实现预期结果。”用“乌龟图”可以更好地说明过程及其要素之间的关系,涉及输入、输出、资源、职责、准则、绩效等,如图1所示。图1 乌龟图“可以通过采用PDCA循环以及基于风险的思维对过程和整个体系进行管理,旨在有效利用机遇并防止发生不良结果。”建立和优化管理体系前,应先梳理出企业的所有过程,确定各过程之间的关系及关联方式之后,对过程各环节进一步细化,优化过程“准则”。2.3过程的分类和细化有一种常见的过程关系表述策略,是将过程分为3类:“与顾客相关的过程(COP)”,如市场开发、项目实施、售后服务等;“支持过程(SP)”,如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采购、法务管理等;“管理过程(MP)”,如企业经营策划、监视全过程,是对COP和MP过程的整合、监视、评价等,是将企业整体经营绩效指标分配于其他各过程的全面管理过程。具体过程归于哪一类可以根据企业实际的运行情况来划分。围绕“与顾客相关过程”对管理体系进行策划,充分体现了以顾客为关注焦点的原则。利用企业、竞争对手、合作单位的过往资料和信息对过程进行优化,体现了“循证决策”原则,有利于从多方汲取经验和教训,避免犯“历史”错误。另外,在各个过程优化时,包括了顾客、股东、供方、员工等相关方,从而在过程管理时完成对相关方的“关系管理”。3.风险管控很多企业都采用头脑风暴的形式,向各部门搜集风险及管控措施,汇总后形成企业风险清单,这种方式是不可取的。标准要求在策划、优化过程的同时,结合以往经验教训、机构职能等,识别、评价风险,制订管控措施,部分风险识别和管控还需要跨过程实现。脱离过程及过程关系或过程描述不清,是很难将企业风险分析到位、管控到位的。ISO14001、ISO45001都充分体现了“基于风险的思维”,需要按过程识别“环境影响因素”“危险源”,对其评价、分级并制订管控措施,从而满足标准、法规、社会和员工的要求。因而需要搜集各个过程涉及的法律法规,定期更新,进行“合规性评价”。若企业还需要整合其他各类体系,无论是信息系统的建立,还是保密体系的实施,都需要在完成上述工作的基础上,将相关要求、要素、管控措施整合在相应的过程中。4.指标体系经过上述工作,基本完成了多系统整合的基础工作,这时可以建立适当的指标体系,监视、测量各过程相应环节。指标可以是运行状态指标,绩效指标或风险指标,这些指标中的运算参数应从最合理的过程环节中选取。建立指标体系有利于对企业运行状态进行全方位把控。企业经营最关注的成本和利润指标也是按此方法分解在各个过程中的,尤其是成本指标。将成本指标分配到过程中,除了可以随时监控该过程的成本,还可以监控关联过程的成本互动关系。5.改进标准中要求企业通过内审和管理评审对管理体系进行监视、测量和评价,而真正能把这些活动融入到主营业务中,使其发挥充分作用的企业只占少数,这是由于对内审和管理评审认识较为局限造成的。5.1内审每个企业都会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各类检查,如工艺纪律检查等,它们可以视为内审的一部分,在制定内审方案并组织实施时,可以将此类活动内容有机整合,使内审成为经策划的、对执行层面的全面检查。5.2管理评审每个企业都会对其业务进行阶段性分析、总结、提出改进建议、制订改进措施,这类工作均可作为管理评审的一部分。管理评审是对企业经营管理策略层面的总结与改进,通过管理活动对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情况,评判管理体系是否符合经营战略和目标,找出哪些过程的策划和实施需要改进。可以将改进措施纳入到下一阶段企业经营计划中,分配相应的资源保障其实施,从而提升包括成本、利润等在内的企业整体经营绩效。6.结语不论何种体系,其目的都是提升企业的整体经营绩效。体系整合不是简单的机械合并或内容叠加,而是进行系统优化与协调,在某种程度上需要进行管理过程的再造或重组。整合的原则是:领导层主导;以过程优化为核心,实现资源、相关方、风险等的识别;以提升经营绩效为目的,建立与绩效相关的指标体系;整合改进活动,不拘泥于标准术语的局限。按照这几个原则完成本文中的工作,能够有效促进三体系和企业管理不断改进,避免企业出现经营与管理体系“两张皮”的现象。作者:扈悦文 闫瑞霞 李 爽(国电龙源节能技术有限公司)本文刊发于《中国高新科技》杂志2020年第21期(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