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来说,“层层审批、人人存疑、每票必核、违规难罚”的科研经费管理模式,成为他们心头绕不过去的“一道坎”。日前,教育部再次就科研管理自主权问题,印发《关于抓好赋予科研管理更大自主权有关文件贯彻落实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对完善科研管理制度、落实科研管理自主权、优化管理服务、加强诚信建设、改进工作机制、完善监督机制等做出明确规定。这份引发万千科研工作者关注的文件,究竟传递出怎样的政策意图和实践考量?科研管理更大的自主权体现在哪些方面?■关键词:获得感更大的预算调剂自主权【文件信息】《通知》指出,各高校要加强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推进“一站式”服务,各种管理事务限时办结,提高科研管理服务效率。要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预算调剂自主权,减少科研经费报销各类证明材料,缩减审批环节,简化报销流程,推进网络服务,切实解决“报销繁”问题。《通知》强调,教育系统纪检监察、审计、巡视巡察等部门要统筹规范各类监督检查,建立检查结果共享机制,最大限度降低对科研活动的干扰。科研项目完成(验收)前,一般不组织开展监督检查。各高校纪委要强化政治监督,针对中央政策落实中存在的堵点难点、科研人员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督促有关部门切实加以解决,对不担当、不作为的要严肃问责。【权威解读】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聚焦完善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等方面,出台了系列政策文件。教育部党组高度重视,积极指导高校贯彻落实。但实践中发现,仍有部分高校在贯彻落实科研自主权过程中有顾虑,不敢接、不会接、不愿接,导致政策红利没有充分释放,科研人员获得感不强。近年来,我们大力推动赋予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下发了不少文件,但一直有科研人员反映一些政策落实不到位,这说明科研体制机制改革仍有许多“坚冰”要破。《通知》的出台,是为了进一步抓好赋予科研管理更大自主权有关文件贯彻落实工作,切实为科研人员松绑助力,充分释放创新活力。【专家点评】海南师范大学教育与心理学院教授沈有禄:尽管下放科研经费管理权非常重要,可基层执行时总是有所顾虑,怕自己承担责任,故放权执行效果还是不理想。教育部此次下发通知,就是要强化基层对国务院有关文件的进一步贯彻落实,在于扭转每票必核,审批报销效率低下的问题,把广大科研工作人员从报账的烦琐事务中解放出来,用更多的时间从事科研创新与服务工作。但目前,基层财务部门的担当意识还不够,不作为行为还比较普遍,高校基层财务部门在省级财务部门没有出台相关配套措施时,就不敢接、不愿接,使科研人员从国家政策中获得感不强,将来需要加快省级部门出台相应配套政策的步伐,学校才敢接、敢做下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办公室副主任姜朝晖:科研工作,对于建立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升级、提高国家综合实力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科学研究发展、赋予科研工作更多自主权的文件,为科研工作“放管服”改革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舆论氛围。但是,从政策出台到具体落实,大多会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加上我国高校数量众多,情况迥异,在落实政策上也存在较大差异。有些高校及时落实中央精神,做出一些改革,让科研人员享受了政策红利;但也有些高校,由于各种条件限制,未能及时落实政策,比如,科研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不仅要思想理念跟得上,同时也还要有相配套资金做支持。从总体上看,科研工作者的获得感还有待提升。■关键词:创新活力把科研人员从具体事务中解脱出来【文件信息】《通知》指出,各高校制定的科研经费管理和政府采购管理办法,要体现教学科研经费与学校行政管理经费的差异性,合理区分业务活动与公务活动,支持科研活动规范、高效开展。纵向科研经费管理按国家规定执行,科研人员差旅费、会议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专家咨询费、劳务费等,由高校结合学校实际自主确定开支标准、报销范围,优化审批程序,简化报销手续。横向科研经费除上述费用外,可按实际需要开支少量科研活动接待费,由学校确定具体管理办法,严格管理。用于科研活动的仪器设备、耗材备件以及服务、工程的采购,各高校要根据科研需要,制定具体办法,缩短采购周期,简化采购流程。特别是对于科研急需的设备和耗材,要落实特事特办、随到随办的采购机制,明确适用情况,确定可不进行招投标程序的采购情形。《通知》明确,要建立完善学术助理和财务助理制度,根据科研需要和科研人员意愿,统筹落实专门经费、专职人员,把科研人员从报表、报销等具体事务中解脱出来。各高校科研项目中提取的间接费用,要更多用于科研绩效奖励,加大科研人员绩效工资比重。【权威解读】教育部有关负责人:《通知》在完善科研管理制度、细化科研经费管理、优化管理服务、加强诚信建设、强化科研部门责任、完善监督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具体举措,直指科研管理长期存在的问题。比如,减少科研经费报销各类证明材料,缩减审批环节,简化报销流程,推进网络服务;自由探索类基础研究和实施周期3年以下项目,不作过程检查。此外,赋予科研管理更大的自主权,既要应放尽放,又要有明确的底线要求。因此,《通知》明确要求高校建立完善学术助理和财务助理制度,根据科研需要和科研人员意愿,统筹落实专门经费、专职人员。【专家点评】沈有禄:《通知》及之前的相关文件已经赋予了项目负责人和基层管理单位更大的经费预算自主权,也增加了提取间接经费用于奖励科研工作人员的绩效,这对提高科研工作人员的创新活力和工作积极性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但基层财务部门要敢于担当,需要配备专门的工作人员,才能把科研工作人员从烦琐的报账事务中解放出来。在缩短审批程序、3年期以下项目不再中期或过程性检查,现在基层科研管理部门是做得比较到位的,在落实项目负责人经费预算自主权上基层财务部门也给了较大的自主权,这些值得肯定。但基层财务部门还没有真正把科研工作人员从烦琐的报账事务中解放出来,基层财务部门还要狠抓落实、强化服务意识和端正自己只是审批或管理而不增强服务的态度。姜朝晖:激发创新活力的前提,是要让科研人员有获得感,但更重要的是要遵循科研规律,让科研人员潜心研究。合理规范的科研管理制度,有助于推进科研工作的开展;但过于烦琐复杂的科研管理制度,对科研工作则是非常巨大的消耗。许多高校科研人员,忙于填表,忙于粘贴发票,同时还要面对各种检查,必然影响科研工作专注度和成果产出。《通知》中对于纵向科研经费报销更加简化,横向科研经费适当灵活,高校科研项目中提取的间接费用可用于科研绩效奖励等,确实能让科研人员拥有获得感,从而激发他们的活力。同时,《通知》中简化仪器设备的采购、建立学术助理和财务助理等制度以及3年以下项目不做过程检查等,可以最大限度让科研人员从繁杂的填表、报销、应付检查中解放出来,集中精力专注于科研工作,必然会推动科学研究的创新。■关键词:红线底线增强高校科研自主权的可操作性【文件信息】《通知》指出,科研人员不得弄虚作假,骗取科技项目、科研经费以及奖励、荣誉等,不得在科研经费中报销应由个人承担的费用,不得将科研经费挪用于非科研用途,不得把外协单位作为逃避监管的法外之地。项目负责人如与外协单位有利益关联,应在签订外协合同前主动向学校相关部门报备。担任党务、行政职务的科研人员,不得利用审批、管理职权在项目申报或经费分配中谋取不正当利益或竞争优势。《通知》明确,各高校要制定违背科研诚信要求行为调查处理办法,明确调查程序、处理规则、处理措施等具体要求。涉及科研经费使用问题的信访举报,先由高校科研管理部门牵头组织办理。【权威解读】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划出政策红线底线,增强高校科研自主权的可操作性,解除高校后顾之忧,是《通知》的题中应有之义。高校是科研自主权落实的主体,政策举措能否落地见效,科研人员能否有获得感,关键要看高校是否能把下放的权力转化成实实在在的操作措施。为此,《通知》明确高校党委担负落实科研自主权主体责任,切实进一步抓好赋予科研管理更大自主权有关文件贯彻落实工作。《通知》从充分保护科研人员的角度出发,着眼于抓早抓小,改进工作机制,强化科研管理部门责任,层层设置“防火墙”。涉及科研经费使用问题的信访举报,先由高校科研管理部门牵头组织办理,发现存在违规问题的,高校科研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按规定予以通报批评、暂停项目拨款、终止项目执行、追回已拨项目资金、取消项目负责人一定期限内申报资格等处罚。涉嫌违纪的,由高校纪委调查核实,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进行处理。涉嫌违法犯罪的,由高校纪委调查核实后按规定移送地方纪委监委审查调查,并配合依纪依法妥善处理。【专家点评】沈有禄:再次强调科研经费使用的红线,加大对失信人员的惩罚力度,有利于确保科研经费管理权下放,解放科研工作人员于烦琐的报账事务,但这并不意味着对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骗取国家科研经费的行为可以放任自流。未来,可通过设立基层科研经费管理与保障方面的负面清单,对负面清单以外的财务报销与管理行为都应该给予支持,把进一步抓好赋予科研管理更大自主权落到实处,做好国务院、教育部、省及高校间相关制度的衔接,避免基层财务及科研管理部门无章可循,不敢接、不愿做。姜朝晖:落实高校科研自主权,不仅是要在“破”上下功夫,同时也要在“立”上做文章。高校科研工作相当长时期管理过死、过细,就在于科研管理部门担心“一放就乱”的风险,事实上这是因为没有真正建立严格的追责制度,或者严格的执行。虽然有极少数的高校科研工作者被亮过“红牌”,但总体上仍是极少数,制度规范和约束得还不够实、不够严。根据《通知》要求,各个高校要因地制宜研制适合自身的科研管理制度,进一步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让他们真正有获得感;同时,要加强风险管理意识,引导科研人员坚守底线、不越红线、不碰高压线,对科研工作出现的违规违纪行为,要严肃处理,增加惩戒力度和机会成本,这样才能守住一方科研净土、营建良好的学术生态。(本报记者 晋浩天)
新华社北京5月27日电(记者胡浩)记者27日从教育部了解到,教育部党组印发相关通知,对完善高校科研管理制度、落实科研管理自主权、优化管理服务、加强诚信建设、改进工作机制、完善监督机制等作出明确规定,为科研管理“松绑”助力,充分释放创新活力。通知明确,科研人员差旅费、会议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专家咨询费、劳务费等,由高校结合学校实际自主确定开支标准、报销范围,优化审批程序,简化报销手续;用于科研活动的仪器设备、耗材备件以及服务、工程的采购,各高校要根据科研需要,制定具体办法,缩短采购周期,简化采购流程;减少科研经费报销各类证明材料,缩减审批环节,简化报销流程,推进网络服务;自由探索类基础研究和实施周期3年以下项目,不作过程检查。通知要求,高校建立完善学术助理和财务助理制度,根据科研需要和科研人员意愿,统筹落实专门经费、专职人员。各高校科研项目中提取的间接费用,要更多用于科研绩效奖励,加大科研人员绩效工资比重。同时,建立检查结果共享机制,最大限度降低对科研活动的干扰。(完)
中国政府网消息,李克强总理12月6日在国家科技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上指出,科研管理不能等同于行政管理,要尊重其自身规律,核心是要以科研人员为本。近年来我们大力推动赋予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下发了不少文件,但一直有科研人员反映一些政策落实不到位,这说明科研体制机制改革仍有许多“坚冰”要破。有关部门要对项目管理、技术路线决策、预算调剂、成果转化收益分配等方面已出台的政策,逐一梳理,明确责任,确保全面兑现,切实赋予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他还指出,基础研究的高度和厚度决定一个国家科技创新的深度和广度。我国基础研究占研发经费比重与发达国家仍有不小差距。科技创新尤其是基础研究要有“真金白银”投入,但仅仅依靠政府力量是不够的:因为很多创新成果不是政府能够“计划”出来的,而是企业在市场中不断磨合创造出来的。我们说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一“资源”其中就包括科技资源。政府要在科技创新中更加注重发挥引导性作用,出台政策要更多考虑为市场主体和科研主体简除烦苛、松绑放权,更大释放他们的活力和创造力。
国务院印发《关于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若干措施的通知》。简化科研项目申报和过程管理,聚焦国家重大战略任务,优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项目形成机制,合理确定项目数量。加快完善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2018年底前要将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项目全部纳入。开展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 >
学历学位:研究生及以上/硕士及以上专业需求:信息管理相关专业生源要求:京内岗位描述:1.负责技术资料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设和维护;2.负责科研项目管理及科研项目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设和维护;3.负责技术资料室的管理和相关制度的制定等工作;4.负责技术资料的收集、整理、存档、借阅等工作。
#科学研究#科研管理工作需要较强的知识储备能力以及学习能力,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足不出户知天下大事。在校学生都很赏识自己的导师,因为不管你问什么,他们都知道并且能给你准确的解决方案。因为他们多年工作的积累,不断思考不断学习不断迎难而上。看上去光鲜亮丽的职业背后有多少心酸,医生也并不是每天按部就班就可以,每年也是需要为社会做出贡献,发布周刊、临床试验文章等。以前也幻想过自己提出一个新的理论、新的方法来解决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认为这样才有科研的意义。其实不然,大部分的时候科研人员的日常知识吧某个已有的方法做一点点改进,或者吧新的理论新的办法应用到其他地方,积极的找到突破。只要有进步日积月累收获的不仅仅只是经验。新冠疫情当下直接体现了科研人员的重要性,日以续日的加班加点打赢新冠战役。动用一切实验资源加急研发新冠疫苗,这都是我国科研院所、科研单位、科研人员的日复一日加班加点的功劳,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临床试验,医生护士成为了第一批临床试验人员奔赴一线,新冠疫苗的出现无疑是给一线人员以及因公或因学业等前往异国的人员最好的礼物,也是科研人员为全社会交上的满意答卷!科研实验条件至关重要,有软硬件设备、医学试剂、人才等隐私。一旦一个环节出错将会产生巨大后果,不是所有人都能轻易踏入科研试验,所以对科研实验室管理直至关重要。医院将用科研实验室来开展临床试验,为病人及社会提供最优的解决方案,力争突破。
李克强:科研管理不能等同于行政管理,要尊重其自身规律李克强总理12月6日在国家科技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上指出,科研管理不能等同于行政管理,要尊重其自身规律,核心是要以科研人员为本。近年来我们大力推动赋予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下发了不少文件,但一直有科研人员反映一些政策落实不到位,这说明科研体制机制改革仍有许多“坚冰”要破。有关部门要对项目管理、技术路线决策、预算调剂、成果转化收益分配等方面已出台的政策,逐一梳理,明确责任,确保全面兑现,切实赋予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李克强:科技创新仅仅依靠政府力量是不够的李克强总理12月6日在国家科技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上指出,基础研究的高度和厚度决定一个国家科技创新的深度和广度。我国基础研究占研发经费比重与发达国家仍有不小差距。科技创新尤其是基础研究要有“真金白银”投入,但仅仅依靠政府力量是不够的:因为很多创新成果不是政府能够“计划”出来的,而是企业在市场中不断磨合创造出来的。我们说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一“资源”其中就包括科技资源。政府要在科技创新中更加注重发挥引导性作用,出台政策要更多考虑为市场主体和科研主体简除烦苛、松绑放权,更大释放他们的活力和创造力。(来源:中国政府网)
推进中国企业的持续发展,必须正视国有企业科技创新管理现状问题,完善企业管理模式,加强科技创新力度,优化企业管理职能,创新企业文化品牌战略,广泛吸收创新资源,综合培养创新人才队伍,不断提升创新战略。1.国企科技创新管理问题1.1创新力度及意识不足目前,国有企业已经意识到了科技创新活动对本组织持续发展的重要性,采取了一系列科技创新措施。然而,从总体上讲,大多数国有企业科技创新力度不足,没有根据时代发展需求和本组织的发展目标制定适宜的企业科技创新管理制度。此外,虽然也有不少企业设有科技创新管理制度条文,却明显缺乏可行性,未形成完善的管理系统,奖罚力度不足。1.2创新投入不够且手段陈旧从整体结构来分析,当前部分国有企业科技创新战略偏低。一般情况下,科技创新主要包括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两大体系,其中,产品创新又细分为根本性创新与维持性创新,前者是指通过开拓某种产品的新领域来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或者努力开拓性的市场空间。后者是指用新产品来代替之前的产品,以此维持市场份额,保证收入。据调查,当前大多数国有企业更加重视维持性创新而非根本性创新,这样的创新战略层次明显偏低,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不合适。另外,工艺创新中时常存在工艺技术落后和理念僵化问题。1.3创新人才队伍有待加强目前,国有企业普遍缺乏一支高素质创新队伍,部分技术工作人员的职业素养还有待提升,他们长期受传统管理模式的影响在工作中墨守成规,“只按照传统制度办事”“唯上级命令马首是瞻”“唯利是从”,不与其他同事进行交流,不注重加强组织创新凝聚力,这样不仅会影响科技创新的发展,而且很容易导致人心涣散。对于部分国企来讲,科技创新人才难以引进。2.国有企业科技创新与管理方法研究2.1创新企业科技管理模式国有企业应注重创新企业科技管理模式,不断加强技术创新力度,结合信息时代的发展趋势与创新理念,充分借鉴欧美企业的经验,引入新技术,对之前的技术设备进行替换、更新和改善,努力研发中国独有的品牌,为企业组织的创新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2.2提升企业创新战略从整体结构来看,企业科技创新管理战略主要分为3个层次,即总体战略、部门经营战略和职能战略。这3个层次的策略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其中,总体战略,又称“公司级战略”,主要是提出企业经营管理目标,制定战略方针,整合各种资源,优化财务控制结构和组织结构,使企业的经营活动相互支持、相互协调。部门业务战略通常将责任分配给部门领导。同时,将企业战略所涉及的目标、发展方向和措施具体化,以帮助企业制定切实可行的经营管理战略。职能战略主要涉及到企业的各个职能部门,如技术、财务、市场、人事、生产、研发等,要创新企业职能战略,必须落实好各部门的任务,做好内部资源配置,服务其他战略层面,不断提高组织效率。需要注意的是,各职能部门的主要任务不同,关键变量也不同。因此,在制定职能战略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企业组织的协同作用,保证各项业务的有效衔接,努力推动业务创新,实现统一内控的目标。而且,企业要注重战略选择,准确分析战略杠杆,通过财务预算准确判断战略流动性和相应的利润回报,辩证分析5个维度战略变量之间的关系。此外,企业组织要做好整体战略、业务单元战略和职能战略的创新和分析。其中,总体战略选择是指选定企业的发展战略、稳定经营战略和收缩战略;业务单元的战略选择是根据业务成本和竞争形势,设计科学的成本管理战略、差异化战略和集中化管理战略;职能战略包括市场营销战略、产品研发战略、生产经营战略、财务战略和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另一方面,企业要注重产品维修创新、基础创新和工艺创新的同步发展,努力开发高科技产品。2.3综合培养高素质创新团队加强国有企业创新团队建设,必须从解决创新型技术人才培养和管理问题入手,不断提高培训效果。培训导师要协助企业组建培训机构,努力实现创新型技术人才培养、开发、管理一体化,为促进国有企业科技创新与发展,满足技术人员专业发展需要,促进国有企业可持续发展,应完善培训管理战略,严格遵循战略导向、综合性、个性化教学、培训激励、学会使用的原则,量化培训开发管理工作流程,以做好创新型技术人才培养需求分析、培训项目设计、培训组织实施工作和培训评估反馈工作。某企业每年组织员工培训,包括技术报告、专题讲座、专家讲座、学术交流会议等。该企业建立了技术创新奖惩办法,鼓励大家进行科技创新。申报技术奖励、完成科研项目、取得知识产权、发表学术论文、赢得技术竞赛等,也有一定比例的经济奖励,从而有效激发人才的创新意识和潜力,为创新团队的培养注入活力。3.结语综上所述,推动国有企业的创新与发展,必须正视企业科技创新管理的现状,创新企业科技管理模式,不断加强技术创新,结合发展趋势,加强技术创新信息时代的创新理念,充分借鉴欧美企业的经验,引进新技术,在中国催生新品牌;完善创新战略,以创新理论为视角,不断优化企业科技创新管理的战略机制,细分战略管理层次;加强国有企业创新队伍建设,努力实现创新型技术人才培养、开发、管理一体化,促进国有企业科技创新发展,以满足技术人才专业发展需要和促进国有企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不断完善培训管理策略。作者:简珍珍 (中铁桥隧技术有限公司)本文刊发于《中国高新科技》杂志2020年第23期(转载请注明来源)
科研项目研究有两种方式,一选择已经立项的科研项目进行继续研究寻找更好的解决方案,二选择新的研究方向进行立项开始进行科研研究。如何达到科研项目管理精细化呢,就得从项目构思开始进行管理了,比如项目立项。立项流程清晰,相关文件模板设置,从日常工作申报流程上进行优化,进一步提升科研人员工作积极性。立项通过后,开展科研活动所需要的课题经费支出,只需要动手选择立项项目即可,减少科研人员重复录入信息,系统将课题名称均罗列清楚勾选课题选项,选择申请人名称,即可完成经费申请。相关明细导入也有格式模板进行指导,减少了反复的信息录入带来的时间浪费。实验中所使用的试剂耗材等信息均可以在管理系统中提交采购申请,做到科研项目从申报到立项全流程记录,对科研人员研究内容及研究成果进行管理,提供课题相关论文参考,系统将自动将相关论文自动同步,为科研人员提供学习。
为进一步落实“放管服”改革,中国科学院日前从“项目、人才、经费”等方面出台10项新举措,加快解决束缚科研人员手脚的突出管理问题。中国科学院发展规划局局长谢鹏云介绍,这10项举措包括:简化立项审批程序;优化预算编制和评审;优化财务验收,合并开展底层财务审计和财务验收工作,财务验收不再一一对照预算科目,强化支出合规合法性验收;建立立项咨询论证绿色通道;建立中期检查绿色通道,对部分重大项目免除中期检查的评审环节;对800万元以下的资产使用和处置权全部由法人单位决策和审批,报中国科学院备案;加强财务管理信息化;优化“百人计划”项目管理,取消项目分类,实行差异化支持;强化用人单位引才自主权;建立特殊人才引进绿色通道等。中科院秘书长邓麦村曾担任过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所长一职,这让他成为科技管理“痛点”最直接的体会者。科研项目立项繁琐即是一个突出表现。作为中科院先导专项的参与者,邓麦村见证了先导专项的启动、发展。由于先导专项涉及经费数额较大,为了尽可能保证万无一失,专项立项之初曾规定申报人员需两次前往中科院论证,一次论证要干什么,一次论证怎么干。多年实践,邓麦村发现其实科研人员在第一次论证时,常常已将下一步如何做研究一起阐释清楚了,让外地科研人员为此多奔波一次,费时费力费钱,实在没有必要。“在认真听取科研人员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先导专项立项咨询评议结果、实施方案与概预算评审结果的院长办公会审议程序,将由原来的2次审议合并为1次,缩短立项周期。”邓麦村说。对已取得产生广泛影响的重大研究成果,中科院规定:列入党代会报告、政府工作报告等,或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国家技术发明奖特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的立项建议,经院主要领导同意,可免除立项咨询论证环节。中科院发展规划局局长谢鹏云说,中科院现行的“百人计划”是按照学术帅才(A类)、技术英才(B类)、青年俊才(C类)进行项目分类的,经费支持标准仅按照A、B、C针对不同学科领域进行配置,分配方式不尽合理。简化项目分类,清理科技人才领域“项目多、帽子多、牌子多”等突出现象,今后中科院将取消“百人计划”A、B、C分类,改变按A、B、C三类“一刀切”经费支持方式,根据引进人才具体条件给予差异化支持。对国家关键领域急需的“高精尖缺”人才,则建立特殊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实行“特事特办”,适当放宽项目申报条件标准,相关人才可不受“百人计划”项目指标限制、不受用人单位人员聘用岗位比例限制。“充分释放科技人才创新活力,目前中科院已明确6类产出标准,摒弃了以论文数量、争取项目、专利数量等数量评价,树立了正确的价值导向,并对领军人才、拔尖人才、青年科技人才、技术支撑人员、管理人员实行多维度分类评价。”谢鹏云说。他介绍,针对当前科研经费管理“过细过死”现象,中科院将进一步优化预算编制和评审:进一步简化先导专项预算申报书内容,对难以准确预计型号、用量、频次等的支出简化预算说明,仅按照能够预计的程度提供测算依据,仅对重要支出或支出比例较大的科目提供说明材料。“深化科研经费管理改革,砍掉科研管理中的繁文缛节,让科研人员少一些羁绊束缚和杂事干扰,才能多一些时间潜心科研和自由探索。”谢鹏云表示,下一步,中科院将继续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把“少跑一趟、少等一天、少签一次”作为每一项改革的具体目标,同时完善内部管理,推进督导检查,确保下放的管理权限“接得住、管得好、见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