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科研一定能促进教学吗?青花运

科研一定能促进教学吗?

现在似乎有一种潮流,只要提到对高校不重视教学、重视科研尤其是SCI论文的不同观点,总会听到这样一种反对的声音:不用SCI衡量科研,难道还有其他更好的方法吗?科研能够促进教学,科研搞好了,教学质量自然上去了。按照这样的逻辑推理下去,SCI论文多,科研能力强,教学能力也强。姑且不从逻辑学的角度分析这样的推理是否科学,也不想在这讨论SCI论文与科研能力的关系,本文只想讨论一点,科研一定能促进教学吗?这个看似不证自明的结论其实是经不起推敲的。理由如下:1、教学能力与科研能力并不等同科研能力并不等同于教学能力,因为二者测度的角度不同。科研侧重于创新,强调研究者的独立分析、独立思考、独立写作能力。教学作为一种能力既有科学的成分,通过后天学习可以大幅度提高教学能力。然而,不得不承认,教学也是一种艺术,而艺术相当程度上是与生俱来的。比如,教师的口头表达能力、课堂控制能力、性格甚至相貌都影响到教学效果。著名数学家陈景润是个著名的科学家,但不是一个称职的中学数学教师,就说明了这一点。2、科研促进教学是有条件的并非所有的科研都能促进教学,也就是说科研促进教学是有条件的,这些条件主要包括:(1)所教即所学。很难想象,一个地理学的博士去讲授森林资源监测、森林调查规划这样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课程,他的科研能力对教学质量的提升有多大帮助。因为,在行业分工越来越细的今天,不同学科虽有共性,但在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学术定义上有其独特性。“隔行如隔山”的成语,正是说明不同学科之间的巨大差异。需要注意的是,随着高校最近几年科研大跃进的发展,新进青年教师所教非所学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尤其在农林这些行业院校。(2)对行业背景需要一定的了解。在全国众多高等院校中,大部分教师讲授的都是与行业多少相关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内容,需要对所在行业有个基本的了解,起码做到不说外行话。例如,一个讲授林业GIS的老师,连林业产业、事业、行政执法三大职能都搞不清楚,如何能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这种对行业常识的了解,并非是一旦成为教师就自然获得,需要若干年的主动学习、不懈努力才能练就。举个笔者自己的例子,我曾经讲授过近20年的环境法学,在我讲授的多门课程中,该门课程的学生评教分数曾经在学院甚至学校名列前茅。本人并非法学科班出身,但我通过自学拥有律师资格证书,曾经在一所律师事务所挂职,参加过民事、刑事、行政案件的代理、辩护。所以,在讲课过程中,我可以灵活自如在用一个个案例把枯燥的法学理论讲解得形象生动。(3)需要掌握一定的教学技巧。教学的内容需要通过一定的形式才能表达出来。在硕博士论文答辩过程中,评委们常常这样评价:XXX学生讲得比做得好,XXX学生做的东西没有讲出来。评委们谈论的其实就是一种表达艺术。笔者参加过一些引进师资的面试试讲。说句实在话,他们的讲课水平实在不敢恭维。时间节奏把握不准、重点不突出、缺乏与学生的互动技巧、PPT字体色彩排版混乱。记得听过不止一位大学教学督导组成员对一些青年教师的评价:对教学内容把握不深,其实只是一个只会读PPT的电台播音员。3、教学与科研经常情况下是矛盾的这种矛盾体现在2个方面。(1)时间、精力上的冲突 在科研绩效门槛越越高、工作与绩效紧密挂钩情况下,越来越多的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会把主要精力投身于科研,这是个不争的事实。如果认为时间是个常数、人的精力有限是个大部分青年教师面临的客观情况,那就意味着相当一批青年教师在教学中投入的精力越来越少。在这种情况下,科研不但没有促进、反倒影响了教学。近年来,高校以SCI论文为代表的科研水平越来越高,而大学生教学质量越来越低,不能不说是与这种矛盾有关。另外,青年教师对教学的敬业态度也远逊于老年教师,也并非偶然现象。(2)内容上的两相分离 最近30年,我国科研上面有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从面向国家、行业需求转向国际热点跟踪,这从各种科研项目指南、尤其是国家科技支撑项目指南中清晰地看出端倪。而我国高校的专业设置,尤其是行业院校的本科设置,基本上是按照行业需求而设置的。仅以笔者工作的林学院为例,按照林学二级学科的划分,设置了林业、森林保护、水土保持、园艺等本科专业。行业需求的东西有些是国际研究热点,但大部分是常规的成熟技术。跟踪国际研究热点的科研内容来进行行业特色专业的教学,难道没有点高射炮打蚊子的尴尬吗?浪费弹药不说,命中率超低。4.中南大学的做法值得推广曾经接触过中南大学的教师,比较欣赏该校对待青年教师的培养方式。刚从大学校园、科研单位出来的博士、博后,虽然具有较好的科研基础,但教学技巧为零,对所在行业了解不深。在这种情况下贸然走上讲台,既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也会拖累青椒科研水平的提升。与其如此,还不如给他们5-6年的缓冲期,好好做点科研,与此同时,慢慢培养教学技巧、积累行业知识。李明阳,科学网博客

阴阳刀

唐滢:新型研究型大学要坚守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大职能

人民网北京1月7日电 以“奋进‘十四五’ 开创教育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为主题的人民网2020大学校长论坛日前在南方科技大学举行。云南农业大学副校长唐滢出席论坛并发言。云南农业大学副校长唐滢 人民网记者 翁奇羽 摄“新型研究型大学首先要坚守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大职能,此外还需要在国际合作交流或者文化传承方面有所建树。”唐滢指出,新型研究型大学作为一个新模式,应该能够在社会发展、经济建设、科技进步、文化繁荣等方面破解重大难题,发挥重要作用唐滢认为,新型研究型大学的发展,首先应该坚持中国特色的办学道路;其次在办学过程中,要凝练形成各自学校独特的学科优势,同时汇聚相关领域的优秀人才,为学科建设提供人力支撑;再次,要敢于打破学科和专业壁垒,为基础研究与创新成果突破提供前提条件;最后,在人才培养方面要注重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教育,保证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促进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新型研究型大学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它的内涵也在不断演变。”唐滢表示,学校发展应该坚持立足当下并引领未来,立足当下指的是学校要破解当下国家发展中的一些难题;引领未来,指的是制度、体制、机制创新等,要大胆地进行尝试。从这一角度来看,新型研究大学应该有四个内涵。第一,进行高水平的科学研究;第二,培养高水平、高层次的拔尖创新人才;第三,高质量的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第四,学校自身要能够创新开放发展。对于新型研究型大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唐滢认为,一方面需要构建具有高校共性要求的评价指标;另一方面还需要针对不同研究型大学的办学特色构建个性化指标,将共性与个性指标都纳入评价指标体系中去,评价才能更加客观、公正、合理。(责编:申亚欣)【来源:人民网】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发乎天光

科研反哺教学 培养创新人才

“目前,我校教师约50项课题研究成果进入20门课程教学过程,8门课程实现了科研成果进教材。”近日,北京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谷晓红在接受采访时说。据了解,北京中医药大学鼓励教师将科研成果融入本科生教学培养,形成了“科研反哺教学”的中医专业教育特色。据该校中医学院院长李峰介绍,学校基于“人心向学”的办学理念,依托于中医学和中西医结合两个“双一流”建设学科,从3个层面探索“科研反哺教学”的途径和方法:一是科研成果进课堂,基础课程教师在国家“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科技攻关项目等约50项课题中的研究成果,进入“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方剂学”“中医体质学”“伤寒论”“温病学”“中医内科学”等20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二是科研成果进教材,目前有8门课程实现了科研成果进教材;三是科研成果全方位渗透,学校组织“名师大讲堂”“岐黄讲坛”等学术活动,邀请校内外名师名家为本科生开展多种形式的讲座,将各自团队的研究成果对本科生进行宣讲,以提高本科生的科研兴趣,熏陶和影响本科生科研思路的形成和科研思维的建立。该校终身教授、国医大师王琦认为:“‘科研反哺教学’是创新大学教育的重要路径,有利于克服教学和科研分立状态,形成相互促进、相互滋养、相互支撑的关系。”以他所创立的新兴学科中医体质学为例,目前已开设了3门本科生课程、4门研究生课程。在本科课程“中医体质学”中讲授的“中医体质学四个基本原理、三个关键科学问题”,是国家“973”计划“基于因人制宜思想的中医体质理论基础研究”的研究成果。该校中医学院党委书记孙传新告诉记者,目前,“科研反哺教学”的探索在人才培养方面已初见成效。“近5年,中医学院教师共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67项,总经费约8250万元。2017年,本科生103人次参与了基本科研业务,涉及项目71个,资助总额380万元。近年来,本科生获创新创业类项目资助约200项,参与的学生超过1300人。”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徐安龙表示:“教学为科研培养人才,科研则为人才培养提供学术思维锻炼的平台,以提升人才成长的独立性和悟性,最终达到反哺教学的目的,是提升大学社会服务能力和社会影响力、参与公共卫生能力和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重要举措。”(记者 高靓)

冲绳岛

浅谈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培养人才是大学的第一使命,是大学的根和本。在担负这一使命的过程中,教学侧重于言传,科研侧重于身教。教学与科研,也就是言传与身教两者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教学和科研如能发挥各自优势、协同育人,就能更好地培养一流人才、成就卓越教师。教学与科研对高校而言,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是一对需要平衡的辩证关系。自两百多年前威廉·冯·洪堡创立德国柏林洪堡大学时明确提出“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后,这一原则已成为现代大学的基本标志。对于以文化和知识传承、知识创新和创造并重的研究型大学而言,这一辩证关系不言自明;即便是以文化和知识传承为主的教学型大学,由于必须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技术,这一关系同样也清晰明了。纵观全球大学发展的千年历史,这一关系虽在各个大学的不同发展阶段有所侧重,但从未偏废。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巨大进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四十多年间,我国高等教育无论是在规模和办学能力上,还是在办学质量上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已迅速走过了恢复高考、扩大规模的过程,走进了内涵发展、质量提升的新时代。我们这一代教师也亲历了我国高等教育从小众受教到大众受益的发展过程。四十多年过去了,在改革开放恢复高考之初进入大学的我们,迄今仍感恩和感动于当年的大学氛围。当时,老师们在沉寂蹉跎了十多年后,以浓缩升华了的知识、蜡烛般燃己照人的情怀,全身心哺育我们;学生们则像永不知饱的雏鸟,引颈争食、奋力消化吸收,同时跟随师长迅速转入研习探究。教师乐教,学生爱学,已成为我们这一代人永恒的大学记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任务更加明确、发展路径愈加清晰、建设目标更为远大,各校都试图将自己的定位和视野放在全球化的格局中加以考量。在历史变迁、跌宕甚至转折的关头,文明与文化的继承与弘扬,知识与科学的创新与创造,技术与产业的突破与变革,无不依赖于教育,无不依赖于人才培养。此时,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能力和水平,无疑是国家实力的综合体现。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发展和大学使命的全面复苏,我国高等教育必然要从单纯的知识传承转入知识传承、创新和创造并重的新阶段。这就要求高校教师既要做好教学、又要精深科研。于是,教师在教学与科研上的时间分配、精力投入平衡问题必然显现。凡认真从事教学的老师都深有体会,教学是一项极费精力和时间的工作,而且是个良心活。然而,正如哈佛大学文理学院院长哈瑞·刘易斯在《失去灵魂的卓越:哈佛是如何忘记教育宗旨的》一书中指出的:“大学已经忘记了更重要的教育学生的任务。作为知识的创造者和存贮地,这些大学是成功的,但它们忘记了本科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帮助十几岁的人成长为二十几岁的人,让他们了解自我,探索自己生活的远大目标。”值得反思的是,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内,由于存在评价体系和考核标准的失衡问题,我国高校中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并不鲜见。教育本身是一个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微妙过程,假如高校从教者初心不在、为利所驱,就不可能立德树人、造就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教师不做教学做什么?不做科研教什么?这句常常挂在高校教师和服务管理者嘴边的话已经大体道出了教学与科研的辩证关系。培养人才是大学的第一使命,是大学的根和本。在担负这一使命的过程中,教学侧重于言传,科研侧重于身教,两者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教学和科研如能发挥各自优势、协同育人,就能更好地培养一流人才、成就卓越教师。就我自己几十年教学科研工作体会,教学在一流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基础性和引领性作用。教学对教师而言,是一个系统提升、融通基础知识的过程;对学生而言,是掌握系统扎实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主要途径。同时,任何教学都具有教育性,即只要有教学活动,就会对学生的道德品质产生影响,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起到引领功能。并且,教师不仅要将自己知道的道理给学生讲明白,还要面对来自学生的各种疑难问题,甚至要化解学生为“滴定”教师水平、显示自己能力而提出的“挑战性”甚至“挑衅性”问题——这本身就是对教师的一种锻炼和提升。以我所熟悉的科研领域而言,被世人称道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创新和突破,大多基于讲授中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因此,教学中的知识融通、抽丝剥茧、寻根究源,无疑能促进自己科研的广度和深度。教学工作则可以让我们有机会将自己对科技前沿的学习认识、科研心得和成果等融入、充实和更新教学内容。同时,在这种重新加工和梳理中,又可以为优化自己的研究方向和选题、提升自己的科研境界提供反馈和新思路。此外,教学工作还能从学生身上反演看到自己的不足,被学生的灵动所激发,达到教学相长,可谓一举多得。更重要的是,我们自己是在老一辈教师的教育中成长起来的,就应该将教学工作当成天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在立德树人中成就自己。以己管见,科研在一流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提升性和拓展性作用。与教学过程相比,科研过程具有面向未知世界、探索未知知识、解决真实问题等特点,有助于拓展学生素质结构,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正如洪堡指出的,教学活动不能脱离对科学的具体探讨过程,否则教学就变成了空洞的教条传输,这样就束缚了人的潜能,而不是对人类智慧潜能的尊重。科研工作既是创造新知识的必然途径,也是展示和检验教师与学生知识积累、技能才华的重要场合,更是磨炼研究者意志和品德的必要途径,与教学工作相辅相成,构成了高校育人的主要手段。我常和学生说,科研工作是一个以失败为主旋律的过程,科研的魅力恰在于百折不挠后可能发现的新现象、新原理、新物质、新方法和新技术,由此引领人类文明文化、深化科学认识、提升科技水平、改善人类生活,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也正是科学研究的不断精进,才给我们的教学提供了不断更新的源泉,这就是教学是流、科研是源的辩证统一,也是历经千年、不断革新的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当下,全球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各校除了继续在科研上追求特色、追求引领外,更加重视对教学内容、方法和技术的探索,更加重视对专业的融通整合,更加重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更加重视高等教育对经济社会的引领和支撑。我国的高等教育经历了百多年的西风东渐、学习探索、艰苦发展过程,如何在新时代开创东风西渐的大格局,遵循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尽快形成中国特色并为全球共享的高等教育理念和范式,是我们高教从业者的使命,也是青年学生的职责和理想。科学认识教学与科研的辩证关系,更好地贯彻教学和科研相统一的原则,建立更为科学合理的教师评价体系,激发高校发展的内生动力,定是我国高校共同关注的焦点,也是学校发展的重心所在。(作者:严纯华,系中国科学院院士,兰州大学校长)

必取其绪

高校教学和科研有什么区别

我在高校从事人事工作已经很多年了,对高等教育也有一段时间的研究。教学科研关系是高等教育研究中的重要课题。就在前几天的时候写论文,从知网上找到了几十篇讨论教学科研关系的论文。学者们不光是讨论现在社会上热议的重科研轻教学的问题,他们更多的是讨论教学科研是否能互相促进。一般来说,大家都比较认同科研对教学有一定促进作用,特别是在从事创新性和研究性教学过程中,新的研究成果会丰富教学内容。但是,大家对教学是否促进科研并没有达成共识。有的学者认为,在一些互动性比较强的课堂上,学生会对一些问题提出特别的看法,从而启发教师的思维。而另一些学者则认为,目前高校教学内容不可能像科研工作那样前沿,教学和科研工作仍然存在比较大的脱节。我个人比较认同第二种观点,国内一些研究者通过调研也发现教学对科研的促进作用确实是比较小。教学对科研没有促进,那是否存在妨碍呢?很多研究者都认为,教学和科研是存在冲突的,至少从时间和精力上是冲突的。其中教学对科研的冲击比科研对教学冲击的更大一些,换句话说,一个一直做科研的人,如果要同时从事教学工作,他的科研会受到较大影响,而另一个一直做教学的人,如果同时做科研,其教学受到的影响会相对小一些。造成这个的原因很多,比较直观的原因是:教学能力具有延续性,一个教师花一年时间上好一门课后,后面不用再花这么多时间去准备教学内容了。而一个教师即便花十年做科研,他仍然需要付出很多才能往前推进,一旦教学占用了科研时间,势必会对科研造成影响。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几乎所有老师都喜欢一直上上过的课,而不喜欢开新课,喜欢一段时间上同一门课,不喜欢同时上多门课。假想一下,如果让老师从教学和科研任选一样,只要完成规定任务就能拿相同的工资,那大多数老师一定会选做教学,因为教学更难考核一些,显得更容易一些。此外,科研工作能否取得成绩,绝大部分因素取决于教师本人,但教学不一样,还取决于学校的教学条件、教学体系以及生源质量等,尤其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能力。基于上面的分析,高校对科研进行额外激励,而把教学作为教师应该做的事,这是合理的选择。但目前,由于社会导向问题,以及高校在科研上的不断加码,使得天平过多地往科研上倾斜。教师往往在科研上拼尽全力,而在教学上差不多就行。这个问题也已经成为当前高校的一个主要问题。我们也翻阅了一些国外的研究成果,对于这种失衡的导向,大家都没有特别有实效的办法,或者说大家并没有真心想要去扭转。比较好的解决办法:一是提高教学要求,对教学的基本环节把好关,让教师对教学不至于敷衍了事。二是培养以教学为特长的教师,鼓励他们去做教学研究,去编教材,去付出,然后提高他们的待遇,打通他们晋升的渠道。至于那些愿意从事科研的教师,也不可能让他们放弃科研而转投教学吧。世上现在高校的老师既要兼顾教研,也要兼顾科研所以说非常累,那么在高校里面,到底是科研重要?还是教学重要呢,这个要依情况而定高校也分研究性大学合职业性技术学院,如果在职业技术学院当老师那么,那么可能就以教学为主如果在研究性大学那么科研的分量上的相当大还有有的大学特别是有的老师,因为年龄或者因为别的因素,不想再净身尺寸那么他理论上也可以不搞科研所以说在高校里,科研重要还是教学重要,要依据这个大学的层次和自己人生的规划那么如果说一个年轻老师在科研领域是一个新兵的话,那肯定要在高校里做好,坐等板凳,甚至清贫的准备,因为做科研并不是一件可以急功近利的事情,大家必须沉下心来,才能把事情做好,如果说大家想要快速的赚到收入,我觉得到高校可能不是最好的,选择

菊原

教授们相比上课更愿意搞科研项目,大学里科研和教学谁重要?

教授们相比上课更愿意搞科研项目,大学里科研和教学谁重要?大学的教育是很重要的,毕竟这是大学生在学校的最后一段学习的时光,是需要获得生存技能的时期,但是,大学里面教学和科研确实都很重要,是高校发展的两架马车,短了一个都不行。传统上高校一般都重科研轻教学,但从最近的政策来看,高校的教学也应被更加重视才行。教授做科研并非全都是他愿意现在对高校老师的管理制度越来越严格,给老师们的压力也越来越大。除了个人意愿外,至少还有三个原因驱使教授们搞科研。第一、在高校的绩效考核体系中,高校老师不仅要被安排上很多课,还必须完成一定的科研工作量,不同职称的老师考核的指标工作量不同。第二、高校对科研成果都有配套奖励,一篇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就可能奖励他基本工资的数倍,这对老师来讲是很诱人的。第三、学校对各学院每年的科研任务也有目标要求,若完不成目标,会影响整个学院的绩效考核。所以,学院为了完成年度科研任务目标,必须动员全院所有人申请课题和完成定量的科研成果,所以教授有时候也会被动员搞科研。当然学校之间的政策也有不同,有的学校可能对教授级别的可能宽容一些,要求没那么严格,搞不搞科研也就更多地看他们的意愿了。拿不到项目的老师并不会被刻意安排很多课相反的,很多高校会设置一定的科研岗,这个岗位招聘的人员不安排教学任务,只让他们专职做科研,一般都是年轻人,而且他们也不一定就能拿到科研项目或者出科研成果;还有的学校对待新进的年轻老师,会让他进来学校的前几年专职做科研,而不安排教学任务,这都是为了学校在国家级项目和高水平成果上能有所突破。一个老师上课多少还与学科性质和院系老师数量有很大关系,每个学校的情况也不太一样。有的学校的重要学科小到讲师大到教授的授课任务量都很大,而有的学科则相反,这是在每个学校都存在的不平衡现象,与拿没拿项目没有多大关系。有的教授拿了很多项目,如果实在没有老师可以安排授课,他也必须被安排教学任务。有的教授的课比年轻老师还多,因为他们还有硕博士研究生的课要上。教学和科研谁重要这是无法比较的两个方面,它们都是高校的重要职能,少了一个都不行。只不过,现在我国高校的这两种职能存在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以前往往重高校科研而轻高校教学,造成了我国很多大学的毕业生质量不高的问题。但政府也正意识到这一点,最近很多高校已经响应政策要求,清退了很多不合格的学生,这对大学教学的发展来说,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丁龙镇

教学与科研如何平衡?“教学型教授”真的能为高校培养人才吗?

最近,网络上大家一直在探讨高校教授的晋升评价方式,以前都是需要论文,没有论文想得到晋升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如今,晋升政策更加开放了,没有一篇论文,不用去科研,也能评上教授,这在高校圈引起了轩然大波。今年南京林业大学就评出了一位“教学型”教授,其实这一制度并不是南京林业大学首创,早在2005年,同济大学和武汉大学就开始设置“教学型”聘任岗位,对大学教师的评价体系进行改革,如今有越来越多的高校加入这支队伍。外界也纷纷热议,大学究竟应该重教学还是重科研,很多人都没有达成共识。根据我国《高等教育法》的明确规定,现代大学有三大任务: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这三大职责辩证统一,在世界范围内,不同的大学定位不同,三者所占比重不同。在过往的媒体报道中,有这样一组数据被多次提及,美国有3000多所大学,其中研究型大学只占20%,教学型大学占了70%,支持大学分层次、分功能。那么我们的高校教师是不是也应该这样分类呢?中科院院士陈懿就对美国的研究型和教学型大学做过解释,研究型大学是指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比例高的学校,研究型大学并非只搞科研而不搞教学,同理,备课教学也不是没有研究,除了要求教师有良好的科研背景和素质外,各种启发式、讨论式教学,自己设计的难度不同的实验,本科生的毕业论文,新教学方法和新教材的组织与编写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包含了研究;教学型大学主要指那些不授博士学位、只培养本科生的学校,但是教学型也没有只教学而不研究的意思。在美国,并没有常规制的教学型教授,凡是只管教学者,都是非常常规制内的,没有教授头衔,他们只担任教学任务,被称为“讲师”,但是在美国高校职称体系中,“讲师”不在其列。教学型教授一般不受到高校的待见,这引起了管理机构和民间的普遍反思,教育体系内缺乏教育尊严与尊师重教的文化传统,形成了比较突出的矛盾。如今高校提出“教学型教授”,是对过去一段时间以来,高校在职称晋升方面过于看重科研成果数量、等级的改正,这让很多埋头教学的教师看到了希望。高校的使命和目标就是培养人才,“教学型教授”却实现不了这个目标和使命,因为教学活动与科学研究统一,是近年来世界著名大学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这是符合教育和人才培养的内在规律的,如果大学教授不做研究是很难提升教学质量的,因此大学教师也必须是专家型的。对于教师的科研,学生可以不关心,但教师不能不做。对于这一点,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退休研究员余金中深有体会。他已在中国科学院大学授课20多年,去年还获得了首届“李佩教学名师奖”。“我教的课不见得都是我自己做过研究的内容,学生也许听不出来,但是我心里很清楚,凡是真正从事过研究的部分,我教课的深度、解释的清晰程度是截然不同的。”余金中说道。反过来,他也认为,教学打下的坚实理论基础对科研是有促进作用的。“它让我能更准确地提出科学问题,设计出最优技术路线,用科学方法做好实验。也能更深入地分析实验结果,总结出科学规律,提炼岀科学模型,进而写出好的论文。”有专家表示:“教学型教授”作为一项权宜之计,是有其积极意义的。扩展到高校教学和科研关系的讨论时,既要反对“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同时也要警惕“重教学、轻科研”的倾向。

言偃

教改要深入 科研先铺路——西宁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服务教育改革发展纪实

教改要深入 科研先铺路——西宁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服务教育改革发展纪实“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近年来,肩负西宁市教学研究、教育科研、教育培训重任的西宁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根据教科研训工作新要求,紧紧围绕“12345”规划目标,强化引领,创新方式,着力推进思政课建设,立足教研,做好科研,服务教育改革发展。教研员指导乡村教师自制教具。教研员组织教师进行教研活动。学生科技成果展示。 图片均由西宁市教科院提供教研改革创新“互联网+”显威力4月3日,由西宁市教科院刘涛副院长带队,高中教研室语文、数学、英语等十学科教研员,分别到西宁市第二十一中学、西宁海湖中学高中部进行了为期2天全面细致的教学调研。来到学校,各科教研员立刻投入到工作中。通过听课、评课深入了解学校学科教学和高考备考进程,与学校教师面对面交流,充分沟通,并结合高考新形势及学科特点,对课堂教学提出建议。教研员们还分别参加了二十一中“学科核心能力题例分析”特色教研活动和海湖中学“西宁市高三一模考试学科成绩分析会”等教研活动。数学、体育学科的教研员实地查看学科基地建设,全面了解学校校本教研的实效。“入校调研,深入课堂诊断教学、与一线教师进行深度交流、参加学科教研活动是教研员的常规工作之一。这种方式让我们能深入全面地了解学校教学教研情况。并能对学校教师提升教学能力、改进教学教研方式提供有力指导和切实帮助。”刘涛副院长介绍。近年来,西宁市教科院依托16个教研联盟、30个农村教师研修基地、12个初中学科基地和13个高中学科基地,开展统编教材培训研讨、教学活动设计展示、微课教学设计等活动,做实、做细教研视导工作,做好名师梯队人才培养及优势资源辐射工作;应对新课改、新高考,积极研发拓展性课程;依托大数据和网络平台做好中高考备考、指导、阅卷、成绩考试分析等工作;每年不定期入校调研、组织指导教学比赛、指导集团化办学教研、创新职业教育实践研究等等,西宁市教科院通过多种措施、渠道,积极发挥研究、指导、引领、服务工作职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了积极改善西宁市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城乡教育资源差距大、师资不足、地域移动不便等问题,我们充分发挥大数据对教科研训工作的支撑引领作用,重点落实了‘互联网+教科研训’工作模式。共有‘互联网+高中学科基地’‘互联网+初中学科基地’‘互联网+小学特色学科’‘互联网+本土培训平台’‘互联网+校本课程、课题研究平台’五项特色建设。”西宁市教科院院长李涛介绍。4月初,西宁市教科院初、高中教研室联合西宁市广播电视台录制“中高考辅导”云课堂,邀请西宁市各科名师和优秀教研员一起录课。让备考学子在家就可以享受优质课资源,真正让教学教研释放活力。“中高考辅导云课堂到今年已是第三年了,每年中高考前两个月,节目会在周六晚上九时市电视台的‘教育在线’栏目播出,一周一科。重难点、备考复习等内容都讲得很清楚。西宁教育网也会同步上线,学生可以随时反复观看学习。据我们了解,家长学生反映也特别好。”高中教研室一位教研员说。注重专业培养教师培训细分类对于教师培训工作,西宁市教科院致力于打造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教师队伍。采取分层、分科、分岗、分类的培训方式,细致划分,让培训更有针对性、富有成效。每年保证教师平均参加国家级培训20余项,近6000人次;省级培训30余项,5000余人次;市级培训20余项,近20000人次。每年举办各类讲座百余场,有效促进了教师专业化发展。3月29日,为了让小学低年级教师正确把握二年级《道德与法治》学科国家统编教材的政治方向、价值导向、核心思想和主要内容,全面理解教材变化的新思路,掌握准确恰当的教学方式,西宁市教科院举行了《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下册教材解读培训活动。来自四区三县的180余名教师及教研员参加了此次培训。“这次培训主要从小学品德课教学现状、《道德与法治》教材整体概况、《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编写思路、《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下册教材解读及教学建议进行讲解。强调《道德与法治》源于生活、指导生活,最终回归孩子的生活之中,是适用且实用的课程。”主讲教研员介绍。同时,西宁市教科院通过教学技能比赛、学科主题教科研交流、名师大讲堂等多元活动,提升教师业务水平;多渠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阳光行动”,探索德育、家庭教育工作模式;成立西宁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联盟,与社区、学校合作,整合社会资源,举办公益性家庭教育课堂;创新“互联网+”教师教育工作,探索网络教研、新课改、新岗教师培训等工作创新。让教师在专业成长的同时获得职业幸福感。今年西宁市教科院重点推出“两个100工程”,第一个“100工程”是“西宁市百名优秀教科研训人才培养工程”。旨在打造一个师德高尚、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丰富的理论知识、扎实的教学能力、发挥示范作用的优秀教科研训团队。并以点带面,服务学校,带动西宁市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第二个“100工程”为“西宁市百场学科教师专业能力提升本土化培训工作”。立足本地实际,培养本土化专、兼职培训师,开发本土化学科专业课程,结合我省省情、学情及学生情况,开展符合西宁本地教师实际的富有成效的培训活动。综合素养为本教育科研来助力“目前我市各中小学,针对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都在结合学校实际开设有关课程。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压力等,学生在学习、生活、自我意识、情绪调控、人际交往及升学就业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扰和问题,面对没有统一教材的实际,研发西宁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势在必行。后续,我们会持续指导跟进相关校本教材及校本课程研发、审定、实施工作。”科研部教研员介绍说。4月12日下午,西宁市教科院召开了西宁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教材编撰启动仪式。根据前期工作准备,从西宁市四区和部分学校承担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师中选出14名具有一定专业理论功底教师组建了研发团队。截至目前,西宁市教科院研发了近百种校本教材。其中,为了让孩子们从小了解、学习生态保护、绿色发展的重要性。西宁市教科院在全市小学、初中和高中打造了绿色课堂,为不同年级的学生研发了相应的《西宁教育“绿色发展”校本教材》,现在全市各小学、初中、高中已开展相应课程。思政课建设也是西宁市教科院重点工作之一。西宁市教科院依托市校两级3个思政学科基地,打造品牌思政课,逐步建立“市级备课+片区协同+学校推进”的三级备课体系;创新“时政课堂”“课堂新闻播报”“互联网+思政”等教学模式;开展思政课题研究,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头脑、进教材、进课堂。这些都是西宁市教科院教育科研工作坚持以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实践等育人方式结合,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具体体现。同时,西宁市教科院注重教育研究发展,指导、引领、管理基层学校进行教育模式、教学改革、教学创新等研究及成果推广辐射工作。立项全规办科研课题5项、教育部西部支持项目82项、省级课题178项。研发近百种校本教材、学生专利发明5项,有效利用课题研究推动科技创新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新的一年,教科院人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及全国、全省、全市教育工作大会精神,按照全省教育‘五三’发展目标和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深刻理解、准确把握新时代西宁教育改革发展的时代背景、基本特征、总体要求和着力重点。面对成绩,总结工作,分析形势,进一步深化改革,提升教科研训工作再上新台阶,为写好西宁教育改革发展的‘奋进之笔’,提升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和获得感,打造绿色发展样板城市、建设新时代幸福西宁做出贡献!”西宁市教科院院长李涛说。作者:李雪萌 来源:青海日报

在某处

业务副校长如何总结教学及科研工作?这篇总结既有常规又有特色!

本文字数4560字,阅读需要9分钟,汇报时长大约25—30分钟(文末下载本专栏全部12篇教学管理电子文稿)汇报主题:落实教学管理 开展特色活动 促进质量提高——学校教学及科研工作总结正文:学校教学工作以实现学校、教师、学生三方的可持续发展为宗旨,狠抓教学分层管理,特别是教学常规管理,落实有效的教研活动,促成教研与科研结合、推进课程改革为重点、注重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本学期,我校顺利完成了学期初拟定的教学计划,通过加强理论学习、实施教研科研、开展扎实有效的教研活动,切实转变了教师的教育观念、优化了课堂教学、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实现了教学常规管理有序、教研活动有效、教学活动丰富、教研教改有机结合、减负工作落实,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使学校教学工作独具特色、再上台阶。一、重视理论学习,适应教育发展提高教学质量、转变教育观念,适应教育发展的要求,必须首先加强学习。本期,我校尽最大能力为教师学习提供条件,学校采用书本学习和网络学习相结合、集中学习和分散学习相结合、理论学习和实践反思相结合的“三结合”方式全面开展针对教育理论和课程改革的学习活动,促进我校教师不断学习、更新教育观念。我们通过以下四种形式来组织大家进行学习,分别是:1、利用教研活动学习2、完善教师自学制度3、邀请专家到校讲座4、组织教师参加培训二、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巩固学校办学成果1、科研兴教树立“教育科研是强校之策、兴校之举,更是教师专业化的必由之路”的思想,明确学校教育科研就是将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育实践行为,为学校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基础与价值预设,用教育科研服务于教育教学活动。本期,学校七项科研课题运行顺利,全校教师100%积极参加教育科研,在教科室指导下,按课题方案进行实验,把科研与教研有机结合。本期,我校教导处与教科室紧密配合,成功进行了校内的科研展示活动,切实开展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学习和具实效性的实践活动,精心打造并凸现出以“课内外结合,提高师生探究性学习能力”、“基于网络资源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为代表的龙头课题、特色课题,构建并形成了两龙头、三重点、二特色的课题研究格局。在教学研究领域,华南师大教授、博导、全国信息技术教育专家指导组主任李克东同志到我校视察课题研究情况。课题负责人对课题组研究情况进行了汇报,受到总课题组李克东教授的好评。12月,在市教育科研年度工作表彰会上,我校“课内外结合,提高师生探究性学习能力”课题荣获成都市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课题组张娅老师被评为优秀教育科研人员。在德育研究领域,“家校和谐教育”总课题组按照有关管理规定,组织五位专家对我校“家校互动活动研究”课题进行了现场鉴定。专家组通过听取课题组的研究报告、质疑、查阅相关资料,经过合议,形成了鉴定意见,历时三年的课题宣告成功结题。在该课题的结题工作中,教科室、课题组全体教师,尤其是负责人付出了大量辛苦的劳动。其他各课题都按本期课题组计划推出了具有观摩性和研究价值的科研观摩课,使校内研究氛围浓厚,使教师能按原定计划形成阶段研究成果。王老师执教《实际测量》、付老师组织《读诗乐》、谢老师《认识标识》、王老师的《我们与天气》、廖老师指导学生《购书》、彭老师倡导《绿色生活,绿色消费》……所有这些都展示出作为研究者的教师风采,也为各自的课题研究积淀了大量的成果。另外,我们通过对科研制度的完善,尤其是将课题负责人的主要职责写入学校管理方案,提高了课题研究的质量。在我校课堂教学评估反映出教师多能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体现课题思想,做到了在实践中创造、在实践中提高、在实践中总结、在实践中发展。教师们的研究成果更是不胜枚举。2、常规立教①坚持“三课一表”②

麦人

盐趣科研教育完成千万美元A轮融资,提供科研教育服务

新京报讯(记者 苏季)3月20日,科研教育品牌盐趣科研教育宣布已完成千万美金 A 轮融资,本轮融资由天地酬勤基金投资,多鲸资本担任财务顾问。盐趣科研教育成立于2016 年,是一家专业提供科研论文+科研项目辅导的在线教育机构,主要为中学生、大学生和研究生提供科研教育服务。通过在线课堂的方式为有留学计划和科研需求的学生提供科研辅导,培养学生的学术思维和能力,辅导学生产出自己的学术成果, 有1v1、1v3、1v12 三种班型,课单价在5千到5万之间。此前,盐趣科研教育先后完成了北塔资本和蓝象资本的种子轮战略投资、英诺天使基金、Mfund魔量资本的天使轮投资以及经纬中国的Pre-A轮融资。本轮融资资金将主要用于完善教研团队与专业导师团队、进一步优化学术资源,打造标准化的科研方案和提升服务及体验质量等方面。据了解,盐趣的核心教研团队由来自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世界名校博士、博士后、教授,以及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的科学家组成。其独立研发覆盖主流学科的800余个科研课题,与来自美国Top30、英国G5的1200余名导师达成了合作,师资覆盖97%的二级学科。新京报记者 苏季 校对 李项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