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江市科技发展十四五规划经过前期准备工作初步确定基本框架,4月中旬广东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聚焦我市优势产业和重点领域,就我市科技发展十四五规划开展深层次调研,进一步推动我市科技创新发展规划的科学性、可行性,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发展。广布局,科技项目引领打造千亿产业集群。我市科技发展十四五规划围绕本地科技创新战略,支持海上风电新兴产业、合金材料、五金刀剪传统优势产业科技发展,充分发挥科技引领作用打造千亿产业集群;围绕乡村振兴战略,依拓海水种苗地域优势产业支持农业科技计划项目,带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深调研,科学制定产业规划。一是以大数据支撑研究基础。横向对比省内发展水平相近地市,了解发展短板,纵向对比阳江市十三五规划期间科技发展情况,在充分认识我市科技发展基础较差、财政投入不足的基础上科学规划,以有限资金发挥最大作用、取得最大效益;二是深入基层企业调研,了解产业现状和发展规划。4月14日,广东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到我市省实验室、明阳科技、十八子集团、金源生物科研、恒生水产合作社等重点产业的代表性企事业单位,了解产业发展情况,力求十四五规划符合我市发展实际。政策支持,变“自发”为“有序”。整合科技资源,加强对我市重点行业、优势产业的政策支持。一是支持产业规范化发展协会发展,如海水种苗产业发展协会,最大限度整合企业分散的、自发形成的科研资源,促进行业内部科技与人才资源有序地深层次交流;二是科技财政资金向重大专项倾斜,重点向海上风电、合金材料和五金刀剪行业倾斜,以科技项目引导企业有目标、有方向地增加科技投入,争取早日形成重大科研成果,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一系列“卡脖子”难题。阳江市科学技术局2021年4月16日【来源:阳江市科学技术局】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一幅未来五年中国创新发展的画卷正在徐徐展开。3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正式发布。3月1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决议,决定批准这个规划纲要。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7%以上、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占研发经费投入比重提高到8%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超过 17%……具体数字背后,科技分量凸显;实行“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完善自由探索型和任务导向型科技项目分类评价制度、适度超前布局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增强科创版“硬科技”特色、加快建设数字经济……一系列实招硬招打出“组合拳”,科技未来发展可期。通过规划纲要里未来五年的关键数据、关键词,一起“解码”中国创新发展之路。7%以上我国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有了底线“‘十四五’规划提出的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中,没有提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增长的具体数字,而是使用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 7%以上、力争投入强度高于‘十三五’时期实际的表述。”在全国人大代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吕薇看来,现在的表述相当于设置了底线,“‘这一指标彰显了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要求,体现了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吕薇认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将GDP增长目标设定在6%以上,按照“十四五”规划中提到的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7%以上的要求,意味着研发支出增长不低于GDP增长。“这样可以避免全社会研发投入考核受GDP波动影响。”8%以上基础研究迎来发展春天“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占研发经费投入比重提高到 8%以上”,“十四五”规划中提出的加强基础研究的具体举措和目标,让这些年一直呼吁加大研究投入的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党委书记万钢感到振奋,他感慨,“基础研究迎来发展的春天。”围绕基础研究,“十四五”规划还提出,对企业投入基础研究实行税收优惠,鼓励社会以捐赠和建立基金等方式多渠道投入,形成持续稳定投入机制。“赛马”制 与“揭榜挂帅”相互促进2020年、2021年,“揭榜挂帅”连续两年“走”进政府工作报告。“十四五”规划提出,推行技术总师负责制,实行“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揭榜挂帅’,是‘十四五’科技计划项目改革的重中之重。”科技部资源配置与管理司司长解鑫说,去年疫苗研发项目已经实行“揭榜挂帅”,榜就是临床任务批件,拿到批件,就分阶段给予支持,调动了社会各方面的研发力量。“‘揭榜挂帅’与‘赛马’机制是相互促进的,只有不断完善‘赛马’机制,才能在关键时刻选出帅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国际发展知识中心研究组织处处长龙海波认为,“十四五”时期,我国科技前沿领域需要集中攻关的项目还有很多,“关键是如何提高‘发榜’的质量,同时谁来‘揭榜’也很关键。”国家实验室加快构建战略科技力量“十四五”规划指出,以国家战略性需求为导向推进创新体系优化组合,加快构建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的战略科技力量。聚焦量子信息、光子与微纳电子、网络通信、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现代能源系统等重大创新领域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形成结构合理、运行高效的实验室体系。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去年已成功组建首批国家实验室。两会前,科技部部长王志刚在国新办发布会上也透露,将着力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建设国家实验室、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发挥好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国家队的作用,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区域创新高地。科创版增强“硬科技”特色“十四五”规划提出,增强科创板“硬科技”特色,提升创业板服务成长型创新创业企业功能。一直关注硬科技领域早期投资的中科创星创始合伙人米磊表示,硬科技是指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支撑作用的关键核心技术,将科创板打造成为“硬科技”产业群的集聚平台,直接关系到科技强国建设,关系到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与技术创新迭代能力的提升。“硬科技是需要长期研发投入、持续积累才能形成的原创技术,不仅仅是一个企业生存所需的、难以复制且长期积累的核心技术,更是中国实现新一轮技术创新的关键。”但米磊同时表示,由于技术门槛高、模仿复制难度大、创新周期相对较长等,硬科技投资回报呈现“前面慢、后面快”的特点,投资硬科技一定不能只算短期经济账。10%数字经济建设提速“十四五”规划提到,加快建设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2020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7.8%,2025年预计增加到10%。“近十年来,以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数字技术为核心驱动力,以现代信息网络为重要载体,数字经济规模不断扩张、贡献不断提升。”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互联网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欧阳日辉告诉记者,“经济结构优化、推动高质量发展、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应对外部环境变化,都要求必须加快数字化发展。”欧阳日辉认为,“十四五”期间,在数字技术应用和新基建的支撑下,数字经济将继续快速发展、全面发力,中国将迎来新一轮数字化高潮。分类评价自由探索型和任务导向型科技项目“十四五”规划提到,完善自由探索型和任务导向型科技项目分类评价制度。“这需要建立健全符合科学规律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龙海波说,激励人才更好发挥作用,不仅体现在任务导向型的科研项目,还要给予自由探索型科研人员足够空间,这也是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的应有之义。“对自由探索型的科技项目,可以探索实行长周期评价,宽容失败,在不断试错中找准正确方向。”龙海波同时指出,任务导向型科技项目需求明确,在具体实践探索中也较成熟,下一步要细化评价内容,充分考虑任务周期、科研组织方式、阶段成果特征等因素,在实施过程中给予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更多自主权。管理“绿色通道”为科研人员松绑“十四五”规划提出,全方位为科研人员松绑,拓展科研管理“绿色通道”。此前,国务院印发《关于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若干措施的通知》中提出,在教育部直属高校和中科院所属科研院所中选择部分创新能力和潜力突出、创新绩效显著、科研诚信状况良好的单位开展支持力度更大的“绿色通道”改革试点。具体内容包括简化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编制、扩大科研经费使用自主权、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等。“过去科研人员绩效工资里的很大一部分只能从项目经费中筹措。如果解决不好人员绩效经费,科研人员留不下来,根本就没法做科研。”中科院高能物理所副所长卢方军坦言,以前经常为解决人员绩效经费问题焦头烂额。通过科研管理“绿色通道”, 卢方军参与的空间科学先导专项被赋予更多经费使用自主权,允许列支不超过20%的直接经费作为人员绩效经费使用。人员保障经费问题的基本解决,不仅稳定了科研队伍,还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卢方军期盼,未来能让更多利好惠及科研人员。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适度超前布局赢先机“十四五”规划提出,适度超前布局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提高共享水平和使用效率。规划中提到的高能同步辐射光源和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两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由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负责建设。我国现有的大科学装置,特别是专用装置规模还比较少。“要想取得科学史上有影响力的重大成果,超过国际同行是很难的。”全国人大代表、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王贻芳认为,在这种情况下,超前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很重要,“大科学装置一般要经历10年准备、10年建设,如果不提前布局,一旦其他国家布局了,我国就会落后。”17%战略性新兴产业助力高质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超过 17%”。看到“十四五”规划提出的这一指标,全国人大代表、长江设计院院长钮新强院士感到很振奋,“在新兴产业的节能环保和新能源领域,长江设计院将坚持创新引领发展战略,为我国新能源领域发展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贡献长江设计智慧与力量。”在全国政协委员、武汉高德红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黄立看来,提高战略型新兴产业的比重,是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现实需求。“一方面要求企业加快核心技术攻关,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另一方面也希望政府给予更多政策支持,鼓励企业发展创新。”黄立建议。高价值专利培育专利密集型产业“十四五”规划提到,更好保护和激励高价值专利,培育专利密集型产业。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所长李林院士告诉记者,所谓高价值专利,一般是指那些重点规划及布局、获得市场认可、能产生高收益的专利或专利组合。“目前我国高价值专利仍然不足。”李林以我国生命健康领域为例,2020年公开的全球医药卫生专利分类中,授权专利数量我国已位居第二,然而,高价值专利不足的问题凸显。李林建议,要在高水平创造、高质量申请、高价值转化等三个环节进一步突破。(陈瑜 刘垠 崔爽 陆成宽 唐婷)来源:科技日报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打造区域性创新高地培育战略科技力量国家大科学工程推进哈工大空间环境地面模拟大科学装置建设;依托哈工大申建空天极端服役环境关键材料与技术大科学工程、质子重离子治疗研究和生物医学大数据大科学工程;依托哈工程申建极地环境模拟与测试大科学工程;国家实验室依托哈工大申建宇航技术和空间环境与物质科学实验室;依托哈工程申建极地大科学实验室;依托东北农大申建农业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安天科技申建网络安全重点实验室;依托万鑫石墨申建石墨烯新材料重点实验室;依托哈医大申建寒地慢病防治及药物研发重点实验室;依托东北农大、省农科院等申建动物细胞与遗传工程、寒地作物生物学、优质蛋白食品科学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依托省科学院石化院和玻璃钢研究院申建化工新材料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创新中心依托哈工大建设国家级人工智能研究院;申建国家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依托中电 49 所申建国家传感器产业创新中心;依托哈电集团申建国际新能源工程研究中心;依托东北农大申建寒地健康养殖模式技术创新中心、北方寒地园艺作物遗传改良技术创新中心;依托哈兽研申建动物抗病增效技术创新中心;依托省农科院等申建黑土地保护技术创新中心;依托哈工大申建冰雪建筑景观技术创新中心;现代产业新体系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方向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加速科技成果高质量就地转化支持哈工大创建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引导高校院所通过知识产权转让、技术入股等方式组建产业集团;建设高质量创新创业平台高标准规划建设哈尔滨新区科学城;创建哈大齐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推动哈尔滨新区、哈工大和南岗区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建设;支持哈工程申建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加快学府路—大直街—南通大街科创产业带建设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加强与俄罗斯、中东欧、日韩等国家科技合作,建立中外联合技术创新中心;争取中俄空间等离子体、中俄极地 “ 一带一路 ” 国家联合实验室等国际创新合作平台落地建设;
引人瞩目的松山湖科学城今后到底长啥模样?东莞今(21)日召开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政策发布会,重磅发布松山湖科学城发展总体规划、科学功能规划和空间总体规划纲要,松山湖科学城也正式揭开神秘面纱,整体以“北湖南山,一核四区”为城市空间布局, 并有望在今后呈现出“半城山色半城湖”的迷人风貌,从而高标准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原始创新高地,其间加快松山湖科学城创新发展的系列新政一并发布。东莞市委常委、松山湖党工委书记刘炜,东莞市科技局局长卓庆,东莞市发改局副局长王国雄,东莞市自然资源局副局长陈巡,东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政府新闻办主任曾平治,松山湖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黄晨光等参加了这一发布会。一核四区 松山湖科学城揭开面纱发布会现场,一段3分钟的短视频揭开了松山湖科学城的神秘面纱,整体效果堪称震撼。松山湖科学城规划面积90.52平方公里,以松山湖高新区为主体,整合大朗、大岭山和黄江三镇相关战略地段。 在空间规划方面,松山湖科学城北接松山湖、南靠巍峨山,将塑造背山面湖的山水生态城市格局。“未来的松山湖科学城,将呈现出‘半城山色半城湖’的迷人风貌。”松山湖党工委委员、管委会总工程师吴敬军说,科学城规划“北湖南山,一核四区”的城市空间布局,以大装置集聚区为核心区,布局大学院所、新材料产业中试验证与成果转化、莞深科技成果合作,以及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生命科学产业“四区”,实现科教、科研、生活、生态有机融合。松山湖科学城核心创新区效果图 其中在城市中心,则规划了北部产业服务中心、中部城市服务中心(面积5.4平方公里)与南部科学服务中心(面积4.4平方公里)。科学城还优化住房、教育、医疗、交通、公园绿地等民生配套,到2035年,人均公园绿地12平方米,80%以上的市民出门300米就能进入公园绿地,“从而实现由风景区转型为公园里的城市”。在人才安居方面,松山湖同样有着雄心勃勃的宏大计划。“我们不仅要让人才住得起,还要尽量避免交通拥堵。”吴敬军释称,松山湖科学城将加强人才社区建设,保证创新人才就近居住,“让50%的人住在科学城。”松山湖中心区规划效果图 “我们要将松山湖科学城建设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学城、未来城市的示范。”吴敬军表示。创新链和产业链,是松山湖科学城顶层设计的“鸟之两翼”,接下来松山湖科学城将依托散裂中子源等大装置、大平台高端创新资源,重点突破材料、信息、生命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人工智能和生物医药7大产业,打造湾区先进制造核心引擎。“揭榜制” 吸引全球科研力量攻关为加快松山湖科学城创新发展,现场还发布了松山湖2020年一号文(即《东莞松山湖高新区关于加快松山湖科学城创新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松山湖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委员陈溪华推介了这一科技计划体系。按照这一新政,松山湖科学城将加强源头创新、加快产业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以及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支持人才创新创业等等。如在加强源头创新方面,将设立松山湖科学城自然科学探索专项资金,吸引全球科学家开展科学研究,其成果优先在松山湖及功能区各镇实施转化。同时围绕松山湖重点产业领域,每年征集一批技术难题或重大需求,以“揭榜制”方式吸引国内外科研力量开展技术攻关,并给予项目研发资助。在加快科技金融融合发展方面,除松山湖天使投资基金外,还将设立松山湖引导基金,从而加大企业上市扶持力度,打造资本市场的“松山湖板块”。加强与港澳创新资源协同配合方面,注重港澳技术、人才等创新资源共享,鼓励港澳高校、研究机构在松山湖设立联合研发机构,并给予资助。加强国际合作交流上,鼓励高校、科研机构、龙头企业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并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提升在全球科技创新领域的竞争力与话语权,同时鼓励其参与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行业技术峰会和行业展会等,同样给予相应的参会补贴。3800亿元 为科学城提供金融支撑根据松山湖科学城建设的“时间表”:到2022年,全面完成建设布局;到2035年,基本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到2050年,科学城全面建成,跻身全球著名的科学基础设施集群,基本建成全球领先的技术体系和产业体系。为实现以上目标,接下来松山湖及东莞将从强化资金土地要素支撑、体制机制创新、组织实施保障三方面,全力保障科学城建设。在要素支撑方面,东莞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拓宽资金筹集渠道、加大用地保障力度。值得一提的是,松山湖科学城大科学装置和重点实验室、外部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地方承担部分,由东莞市财政全额投入。发布会上,松山湖管委会与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东莞分行等共10家银行及信托机构,共同签署《支持和服务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建设规划合作协议》,综合金融支持额度高达3800亿元,未来也将为科学城项目建设和企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在当天的松山湖科学城人才房钥匙交接仪式上,首批交付600套人才房钥匙,该人才房位于南部滨湖未来社区。据悉,近期松山湖将聚焦中心区创新活力社区、西部国际科教社区、南部滨湖未来社区共三大示范社区建设,推出总建筑规模约70万平方米的人才房,预计3年内完成住房建设5000套,5年内完成近10000套。从而以更强劲的“磁吸效应”,吸引更多来自全球各地的创新创业者。对标世界 打造有影响力原始创新高地实际上,去年10月东莞市审议通过《关于加快推进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提出松山湖科学城将围绕打造重大原始创新策源地、中试验证和成果转化基地、粤港澳合作创新共同体、体制机制创新综合试验区四大定位,建设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原始创新高地。同时提出松山湖科学城的五大重点任务,即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原始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发源地、创新人才集聚地,以及知识产权示范地、科学人文宜居地。以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原始创新策源地工程为例,东莞将加快中国散裂中子源建设,积极争取一批国家级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落地,逐步形成一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中度和显示度;高标准建设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华为运动健康科学实验室等重点科研平台,有序构建一流实验室体系;加快大湾区大学(松山湖校区)、香港城市大学(东莞)的建设进程,促进一流研究型大学建设取得新进展。“《若干意见》的出台,是东莞市委市政府送给松山湖建园20周年的大礼包,吹响了松山湖科学城建设‘冲锋号’,也为开启新征程指明了前进方向。”刘炜称,为促进《若干意见》的实施,东莞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的推进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土地整备、空间规划与建设、综合推进、发展规划、科学功能、产业发展等工作专班。同时东莞还与中科院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组建高规格专家咨询委员会,从而迎来了最强伙伴与帮手,并将向“最强大脑”借智借力。让空气里 都弥漫着“科学的味道”据了解,如今松山湖科学城的城市功能配套渐趋完善,科学大道东莞段已动工建设;科学岛、未来学校、悦榕庄、国际会议中心,以及市儿童医院、巍峨山科学家森林公园等高品质城市配套项目正加紧推进。同时还将加快布局一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推动佛鱼莞城际和中南虎城际接入松山湖中心区、深圳轨道13号线北延至松山湖,以及南光快速北延经新G107接入环城西路、龙观快速北延接入环莞三期。 图为东莞市委常委、松山湖党工委书记刘炜。 “20年来松山湖围绕一张蓝图干到底,现在由园到城值得东莞市民期待,这个新引擎能不能启动更离不开全市人民的支持。”刘炜说,接下来松山湖将逐年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并提高科研投入所占的比重,预计今年年底松山湖材料试验室一期将投入实用,并计划启动二期建设。同时推进重大创新平台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六个一批”,加快搭建科学城“四梁八柱”,全力以赴打造创新高地和创新标杆。除创新深莞融合机制外,接下来还将谋划与广州、深圳和惠州建设一系列城轨,让松山湖科学城更好地融入到国际创新链条中去。刘炜表示,粤港澳院士峰会、首届中国·松山湖新材料高峰论坛、岭南科学论坛·湾区创新论坛先后在松山湖举办,华为开发者大会也连续两年在松山湖举行,“届时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论坛将升格为省院联合举办,并永久落户松山湖科技交流平台”,从而“让松山湖空气里面都弥漫着科学的味道”。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马骏 通讯员:松湖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石忠情 通讯员:松湖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刘影
中国江苏网讯 3月10日,宜兴太湖湾科技创新带建设指挥部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发布《宜兴太湖湾科技创新带发展规划(2021—2025年)》。该科创带总面积约380平方公里,湖岸线约34公里,将构建“一轴四谷三区多点”空间格局,形成“依山傍湖环氿揽川”发展形态。作为无锡太湖湾科技创新带上的重要版块,宜兴市委、市政府正抢抓战略发展机遇、积极发挥自身优势融入服务太湖湾科创带建设,切实把太湖湾科创带建设作为宜兴“十四五”发展的关键工程、锡宜一体化全面深入的牵引工程、创新驱动核心战略的头号工程。据宜兴市长陈寿彬介绍,该《规划》围绕双创要素、创新实力、产业高新、生态环境等四大体系,明确了13个方面的发展指标、提出了到2025年的目标数值,并展望至2035年,科创带将建设成为在国内具有特色的产业科创中心,加速推动宜兴建设成为全国一流、令人向往的科技创新之城、现代产业之城、生态宜居之城、文明幸福之城。作为实现目标的支撑,《规划》提出实施“135”战略计划,即以构筑“科产城人”融合的产业生态为一大主线,以创新驱动、创业推动、开放带动为三大动力,从空间统筹、产业生态、双招双引、开放创新、生态赋能等维度部署五大战略任务,全面推进科创带建设,将在380平方公里科创带总面积上,构建“一轴四谷三区多点”空间格局,形成“依山傍湖环氿揽川”发展形态。其中,“一轴”即创新发展联动轴,依托“一轴”,有机串联科创资源、产业资源、生态资源和城市服务资源,加快提升功能板块间、区域间互联互通与协同创新水平。“四谷”即新庄科教谷、陶都科创谷、培源科学谷和环氿科技谷,发挥各板块特色优势,以“科产城人”融合为基本理念,以“人才培养、技术研发、创业孵化”为主线,强化科教类、研发类、孵化类、城市服务类和生态类功能性载体的顶层布局,着力推动建设成为高端创新资源集聚、区域协同开放、新兴业态迸发、生态环境一流的创新创业创意输出地。“三区”即锡宜协同发展区、国家高新区(中国宜兴环保科技工业园)、国家经开区(宜兴经济技术开发区),“三区”将充分发挥锡宜协同发展区的桥头堡作用和国家级园区的平台优势,坚持产业协同的发展路径,打造应用研发、创业孵化、创新服务等功能性平台,建设若干园中园、专业园等园区,建立与“四谷”创新创业溢出的合作、联动机制,打造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设成为科创带高技术制造承载区。“多点”即新兴产业园、传统优势产业园、农业产业园和文旅产业园等特色产业科技园,以“聚焦特色、开放合作、多点联动、全域渗透”为发展思路,强化特色产业科技园的顶层管理,不断吸纳符合发展定位的园区,支撑区域产业特色化发展。
3月5日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正式开幕,大会审查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以下简称“纲要”),这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宏伟蓝图。在人才方面,纲要提出,要完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选好用好领军人才和拔尖人才,赋予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全方位为科研人员松绑,开展科研管理“绿色通道”。探索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提高科研人员收益分享比例。完善科技评价机制,优化科技奖励项目。深化院士制度改革。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李泽伟编辑/熊颖琪[ 北京头条客户端 ]
为进一步提升学校文科承担重大项目、服务国家和地方重大需求的能力,1月26日上午,大连理工大学在主楼512会议室召开文科科研规划发展研讨会,主题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谋求‘十四五’新突破”。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宋永臣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由文科建设办公室主任王国红主持,文科各学部(院)部(院)长、科研副部(院)长和部分教授参加了此次会议。会上,马克思主义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外国语学院、体育与健康学院、建筑与艺术学院、东北亚国际发展和合作研究中心代表先后从学部学院角度出发,对“十三五”期间科研项目、基地和智库、成果和人才等进行了总结,并结合学部学院发展实际,从聚焦国家和地方重点需求、加强团队建设、扩大对外交往、加强交叉学科研究等方面提出推动学校文科发展的意见和建议,表示力争在“十四五”期间取得新突破、新进展。李延喜等教师也从个人的角度进行了发言。宋永臣对我校近年来文科科研工作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他指出,文科发展正处于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期,各学部学院要抢抓机遇、主动作为,推动学校文科快速发展。他强调,“十四五”期间,各学部学院要以更高的站位、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通过团队建设、人才引进等方式提高承担重大项目的能力,扩大学校文科的影响力;要重视成果报奖,通过报奖凝练科研方向、提高科研竞争力;要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与培养力度,通过科研培养更多的人才,推动学校文科科研事业更上一层楼。最后,他再次对文科建设办公室及各学部学院对学校文科发展的贡献表示肯定,鼓励大家积极建言献策,“十四五”期间再接再厉,为推动学校文科科研再上新台阶,助力学校“双一流”建设贡献智慧。(来源:文科建设办公室 马小晶 责任编辑:秦博昱)
(本文由上海复斯管理咨询公司研究并发布。)应把业务模式的连续升级作为战略发展的基本手段现有的战略理论对业务模式的升级问题缺乏关注,更多的是将业务模式作为战略定位时的一个选择因素。对于一般的A类企业(创新型企业)和B类企业(一般工业企业)而言,战略的重点是技术方向、行业进入和竞争战略,即在本身所在企业类型内对发展的思考——复斯专家称这种类型的企业战略为“同类竞争战略”;而对于转制科研院所而言,战略的首要重点是如何向其它企业类型转变,其次才是传统战略所考虑的重点——这种类型的企业战略为“非类趋向战略”(相关研究详见《非类趋向战略:向创新型企业转型的行动框架》一文)。A类企业有A类企业的业务模式,B类企业有B类企业的业务模式。而转制科研院所的现有业务模式和它们的都有所不同,因此,转制科研院所要想在目标上趋A、过程上兼容B,就必须考虑业务模式的变化和连续升级问题。业务是实现企业发展目标的根本性手段。不同类型主体的业务模式是不一样的,同类主体的业务模式也是有差异的;向某个类型企业发展,实际路径本质上是通过业务模式转型达到的。当前有很多转制科研院所苦于没有大产业化项目,但从复斯专家认为,根本问题不在于没有大产业化项目,而是没有大产业化的做法,将大产业化项目做成了小产业。原因就在于连续大发展的业务模式思路打不开。如一个从事装备产品研发的科研院所,曾经提供过大量光伏产业用核心实验设备,而当光伏产业逐渐形成和发展壮大以后,后介入的光伏设备生产企业都开始了较大规模的发展,而它却越来越边缘化,直至退出这个产业。就装备类产品而言,科研院所针对产业不同成熟度和客户各阶段不同要求,可以有不同的业务模式和盈利模式(如下表)。该研究所虽然在光伏行业的早期就有介入,但只是在实验阶段提供实验设备,其业务模式只是技术开发和研制,获取研发收入作为其盈利模式,后又和一般B类企业一样提供一般标准化产品,没有伺机将业务模式依次提升到“基于完整装备的总体设计和研发组织”和“核心设备的生产制造、设备系统集成与设备总承包”,自身优势出不来,挣扎一段后只能退出来。很多转制科研院所都有过类似情况,在发展过程中错过很多大产业机会。如果把产品生产制造作为产业化的唯一业务模式,那么科研院所会继续把很多真正的大产业化项目做成小产业;更严重的,永远无法转制成A类企业,战略发展的良性通道打不开。积极利用好不同企业类型在业务模式上存在的竞争与合作关系A类企业之所以在标准化产品生产一段时间以后要退出该业务模式,只保留其中的核心部分,原因在于B类企业的加入,而之前它们没能力加入,这是竞争的因素(如下图)。同时,正是因为B类企业的加入,A类企业才有升级业务模式、提高业务附加值的机会,否则产业就没法配套,只能由其进行一体化的生产,因此,这又是合作的过程。当然A类企业内部也会存在竞争与合作,优秀的A类企业总是先会与次优的A类企业展开竞争与合作。如果A类企业不在竞争激烈到一定程度、或者说合作基础具备到一定程度升级业务模式,则必然会遭到灭顶之灾。IBM必须主动提出把它的电脑事业部卖给中国的联想;西门子公司也必须最后宁愿倒贴1点几亿欧元将手机事业部转让给中国台湾的明基。B类企业内部的业务模式升级过程也是竞争与合作的结果。比如,随着同类标准化产品生产制造的B类企业数量增加,竞争趋于加剧,最终走下去必然要走到恶性竞争区间里。此时,在过程中就已培养了升级业务模式能力的公司就会主动向更高的业务模式上升迁,留下来的企业反而成了它的供货商和配套单位,在新的业务模式和盈利模式下,暂时处于较好的生存状态。科研院所要实现“目标上趋向A,阶段上兼容B,过程上服务A和B”的主体类型定位,就要积极在业务模式升级过程中利用好与其它主体类型的竞争与合作关系(相关研究详见《战略新规划:解除转制科研院所进一步发展的行动困境》一文)。****【上海复斯管理咨询公司/品科创说管理专栏】***
(本文由上海复斯管理咨询公司研究并发布。)转制科研院所发展阶段转制科研院所在转制之前是超经济主体(事业性单位),转制是要转成经济主体(即企业);科研院所转制后到实际成为A类企业(创新型企业)或B类企业(一般生产企业)的发展过程,整体上是一个企业化发展过程。该整体过程有其特定的发展阶段和各阶段性核心任务。转制后的第一个发展阶段是:建立与市场之间的经济联系,实现科研成果的经济转化,建立企业化发展的初步基础。这是所有转制科研院所都经历过的起步发展阶段。在该阶段,转制科研院所的主要做法是,把科研部门业务单位化(科研部门同时开展业务经营)和成立产业化子公司等。之后的发展阶段,因转制科研院所各自的目标类型趋向不同而有不同:如定位在B类企业的发展目标上,还有一个大的发展阶段——产业化功能强化阶段。即通过构建大市场平台和大生产平台,及形成大规模运营和管理能力,真正发展成为B类企业。如定位在A类企业的发展目标上,则还要再经历两个大的发展阶段:第二阶段,除进行产业化功能强化外,还要同步构造企业化的研发平台;第三阶段,构造科研开发与产业化发展的循环体系,最终完成向A类企业的发展。而且,这里所说的成为A类或B类企业,只是成为其的初级形态,之后还有更细化发展阶段。如即便只能成为B类企业,也仍要在不同阶段上分别进行业务模式的升级,以成为更高级的B类企业。阶段的意义在于解决条件差距过大问题对转制科研院所的战略发展而言,战略性目标的实现条件不可能一次性具备,因此需要根据条件之间的内在关系,设计合理的发展阶段,以建立起现状与战略目标之间的实践联系,或说通向战略目标的实践路径。通过阶段战略性活动的实施,使阶段性战略目标得以实现,同时最终战略目标实现的条件也逐渐具备。无论是把A类企业还是B类企业作为自己的发展战略取向,转制科研院所当前状态与目标之间的差距都是巨大的,一次性达到成为A型企业或B型企业的目标是不可能的,必然存在发展阶段问题。且在向更高级业务模式升级时,必须要在关键业务资源和业务能力上进行有效积累和建设,还要有相应的商业模式、组织模式和管理模式相匹配,否则非类趋向和业务模式升级只能停留在书面的规划上。比如,要想从事系统集成类业务,必须要在行业内形成一个有稳定合作关系的优秀供应商网络,而这样的合作网络并非短时间就能够建成,需要企业在上一个业务模式阶段上就进行有计划地培养和建设(相关研究详见《战略新规划:解除转制科研院所进一步发展的行动困境》一文)。****【上海复斯管理咨询公司/品科创说管理专栏】****
3 月 24 日,记者从最新一期《深圳市人民政府公报》获悉,《深圳光明科学城总体发展规划(2020-2035 年)》(下称《发展规划》)发布,作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主阵地的光明科学城揭开了神秘面纱。光明科学城规划面积约 99 平方公里,东、南至光明区边界,西至龙大高速、茅洲河,北至深莞边界。科学城构建"一心两区"总体空间布局:"一心"即光明中心区,以光明中心区为依托,建设科学城的生活服务中心;"两区"即装置集聚区和产业转化区,其中,装置集聚区集中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研机构、前沿交叉研究平台、高水平大学等,产业转化区布局转移转化、孵化机构和创新创业服务机构。《发展规划》指出,光明科学城的战略定位是世界级大型开放原始创新策源地、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核心承载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中试验证和成果转化基地、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前沿阵地。按照《发展规划》,至 2022 年底,光明科学城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核心框架将基本形成。在建和运行的区域性装置设施达到 7 个,完成 1-2 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并开工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运营体制机制取得突破,中山大学 · 深圳、中科院深圳理工大学等研究型大学和机构投入运营,深圳湾实验室基本完成综合性公共技术研究平台建设,信息、生命、新材料等领域形成独特优势。展望 2035 年,光明科学城将初步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源头创新能力和科技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大幅提升。建成并投入运行一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率先建立起一整套适应高质量发展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制度规则体系,成长起 2-3 家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研究型大学。营造国际一流的创新生态环境,培育出一批引领未来发展的新兴产业。建成智慧人文宜居的创新创业环境,吸引集聚大批世界级科技创新人才和团队,建设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世界级科学城,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引擎。据悉,光明科学城将重点发展信息、生命和新材料领域。在信息领域,重点发展集成电路、超级计算、网络通信、人工智能等细分领域;在生命领域,重点发展合成生物学、脑与认知科学、精准医学等细分领域;在新材料领域,重点发展贯穿制备、表征、计算和服役的全流程研发和应用,形成新材料发展创新体系。在生命领域,聚焦生物产业创新发展需求,重点发展合成生物学、脑与认知科学、精准医学等细分领域,开展从微生物到灵长类再到人类生命的研究,形成全链条、全尺度的生命解析体系。在新材料领域,适应材料研究从经验摸索到人工设计调控转变的趋势,重点发展贯穿制备、表征、计算和服役的全流程研发和应用,形成新材料发展创新体系。深圳晚报记者 徐娅【来源:深圳晚报】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