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这个短暂的新学期快要结束啦!同学们有的已经开始匆匆忙碌自己的开题了。俗话说,方向选得好,成功少不了!但是,对于大部分研一上半年忙于上课,下半年在家颓废的同学来说,还不知道个所以然,就要开题了。未免一个眼睛两个瞪,啥也不会呀。为此,小羽毛针对很多的问题,查阅了大量资料,进行了相关总结,在这里就略微谈论一番吧。划重点!★ 关于把握前沿的问题 ★做研究嘛,肯定要做最前沿、最厉害、最牛逼的东西!!!(我想得心甘情愿,事实对我神情惨淡)。那问题来了,啥是前沿啊?我怎么了解前沿啊?我怎么改进才算有了前沿的进步呀?小朋友,你是不是有很多的困惑。一般来说哈,当然科学研究一定是热点问题的,或者能够解决关键性问题的。比如:新冠肺炎、艾滋病、环境保护、人类健康等等。这些都是大家比较关注的嘛。但是,对于我这个渣渣来说,似乎这个太过庞大,可望不可即,不曾想象自己能够通过科研拯救了全世界。其实,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应该是紧跟导师课题组研究方向,进行一方面的更新拓展的。所以说,最好的方式是啥呢,就是跟随师兄师姐的脚步,把它们做的都了解一遍,然后在某一方面添加一点自己的想法,应该就OK了吧!说起来简单,其实好像确实也不太难,至于怎么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先站在师兄的头上瞅瞅吧。好吧,有的同学当然不会仅仅满足于这样简单的研究,誓言要杀出一条血路,为广大的人民造福。enn……那在有理想,有条件的情况下,就大胆地去吧!不过一些很先进的问题是需要先进仪器设备和丰厚的基金资助才可以,如果你是真的想去研究,那就想办法搞钱吧,然后尽情发挥自己的才华。★ 关于实验设备的问题 ★如果做理论、模拟类,那基本上有一个好一点的电脑就可以了,这个需求基本上都是可以满足的。如果是做实验类的,一个好的实验设备还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并不是所有条件是我们想象的那么合理,所以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根据自己的实验条件来做是最好的。如果你考虑比较高大上的研究,基本上你想复现一下他们的实验,条件上都不允许,所以立足现实吧。其实研究可大可小,并不是都需要很贵的仪器设备的,研究一下种植豆子,就买点种子就可以,研究树叶随风飘落轨迹的流体气动学,多观察观察就好了。(也不会有人无聊研究这个的!!)也可以小物品,大作用,研究一下纸张力学啊,水滴成像学哈,一些问题显而易见,研究的意义也很大,所以说,不用去太宏大,小而创新有时会更好。★ 特别重要的问题 ★总的来说,兴趣还是最关键的,如果你有兴趣,最起码研究起来不是那么枯燥,并且,任何东西都是有兴趣,动力才会足。所以,按照兴趣走,大部分都是没有问题的。有的人好像对所有东西都有点兴趣,但是又都不那么强烈,那不妨就试着去走一走,有时候兴趣都是试出来的。创新很重要,你的研究不要仅仅是重复前人的工作,只要在某个地方有一点的创新,去做,就可以。有时候创新也不是想得那么宏大,遥不可及,我们都历经千辛万苦,随便想想就可以的。选题不要太大太空洞,也不要太狭隘。具体情况就自己把握一下吧。最后,祝大家开题顺利,科研无阻,顺风顺水。文稿 / 小羽毛排版 / 韭菜炒蛋
1、选择你认为有价值的方向关于价值的判断因人而异,尽管你可能会对自己当初认定的价值产生动摇,但至少自己选的路,不管前途怎样,都不应后悔。2、选择细分领域重要的问题① 你的proposal是否在5年后依然领先② 你是否解决了领域内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3、选择符合职业规划的科研方向这点很重要,如果你已经下定决心走学术道路,请直接参考以上两点,挑最难的骨头啃,挑能出大成果的细分方向做。如果并不能确定或不一定考虑进学术界,则可选择有产业化价值的科研方向,多关心一线大厂的科研动向。
现在很流行的一句话,最重要的事,就是做回真实的自己。前一段时间,在一场学术交流会后听到很多年轻学者都会有这样的困惑:作为一个年轻学者,做研究方向选择的时候,是选择自己的学术兴趣好,还是选择当前的学术主潮流好?该如何做选择呢?如何选择自己的科研方向,是很多年轻学者所关注的问题。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疑问,从分析的角度来看,主要是当今的学术评价导向造成的困惑。现在很多学术评价都是议论文的影响因子——期刊的IF值为主要指标,甚至是唯一指标。也就是说学术论文的IF值高,晋升、评奖、申请课题、各种人才计划,甚至研究生的国奖评审和工作应聘等,都会很顺利。如果发表的学术论文IF低,情况就大不一样了。同时,学术人也都知道,不同的领域学术期刊的IF是不同的,学术研究也有传统和时尚之别。时髦的热点领域,从事研究的人多,引用率也就高,传统经典的学科,情况就相反。这个问题说大了,就是一个学术评价问题,也会一直会争论下去。但面对现实的青年学者和研究生们,就面临一个选择问题了。随兴趣?以上说的是客观原因,主要的选择还是一定要以自己的研究兴趣为重,不要随所谓的大流,做学术要有独立的学术人格,才可能有自己的建树!从学术追求上,理应随自己的内心,追求自己的学术兴趣。一旦确定的话,就要全力以赴地去朝着自己的方向去前进,专心做科研,发挥特长、值得花费精力去钻研的方向。随大流?有的年轻的学者会纠结如果跟随了自己的内心选择然后由于这个社会面临的选择是不容许的呢?自己喜欢的科研方向如果是比较冷门的,社会不是很认可的呢?辛苦读研做科研的几年不就是付之东流了吗?这些都是年轻学者所纠结的点。总之,就是害怕自己选择了自己内心想要的而不是这个社会所需要的。不管是这个困惑是从哪来,科研是该跟随兴趣还是该随大流大多数年轻学者最后的选择都会是偏向于跟随兴趣,毕竟,要自己喜欢的东西才会感兴趣,做起来很认真,到最后才会做到最好。最后,愿正在往科研路上走的你加油!
新华社华盛顿9月5日电(记者周舟)美国政府近日发布了一份《2021财年政府研发预算重点》备忘录,列出五大研发方向和五大重点举措,以确保美国在国家安全、新兴产业、能源环保、生物健康和太空探索等领域保持领先。8月9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白宫,美国总统特朗普回答记者提问。(新华社发)这一最新备忘录首次强调美国科技领导地位正面临“不同寻常的新挑战”,因此“必须认真和有效地加以应对”,这符合特朗普政府在科技领域“重竞争、轻合作”的特色。在备忘录列出的五大研发预算重点方向中,美国安全位列首位,明确提出“对手利用新兴和破坏性技术威胁美国”,因此要在和国家安全相关的四个领域加大投资,包括:一、先进军事能力:如进攻和防御性的高超音速武器;弹性的国家安全太空体系;现代化且灵活的战略性和非战略性核威慑能力;二、关键基础设施恢复力:如对极端地球事件、网络攻击、电磁脉冲攻击、供应链攻击等威胁的应对能力;三、半导体:为未来计算和存储模式提供可信和有保障的微电子技术;四、关键矿产:开发循环和再处理技术、寻找替代材料、研发新的提取制造技术,以确保稀土等关键矿产的供应链安全。第二个科研方向是美国要在未来产业中取得领导地位。备忘录列出了3个重点。第一是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科学和计算。第二是先进通信网络和自动化。第三是先进制造业,即智能和数字化制造及先进工业机器人技术等。这些产业涵盖了人工智能、量子计算、5G、自动驾驶、机器人等多个新兴产业。第三个科研方向是能源和环境。值得注意的是,备忘录把海洋和地球系统预测列入其中,这反映出今年1月起担任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主任的气象学家凯尔文·德勒格迈尔的风格。但鉴于特朗普政府反对气候变化和不断放松排放管制的立场,德勒格迈尔的“个人喜好”能否最终体现在2021财年预算案中尚有待观察。第四个科研方向是健康和生物经济创新,包括生物医药、退伍军人保健、生物经济学3个方面。第五个科研方向是太空探索和太空商业化,主要体现在美国计划2024年前再次将宇航员送上月球以及将国际空间站商业化的努力。备忘录还提出五大重点措施:打造多元、高技能的美国科研人员;创建并支持反映美国价值的科研环境;支持高风险、高回报的变革性研究;利用数据的力量;构建、增强和扩展战略性多部门合作。这些重点措施中,科研活动中的“美国价值”是德勒格迈尔主推的新内容,主要体现在降低国家资助研发过程中的行政负担、提升研发诚信、打造安全和有包容性的研发环境以及保护美国的科研财产。备忘录认为,美国保持科技领导力依赖于“在开放的研发生态系统与保护思想和研发成果之间取得平衡”。但是,美国政府以国家安全为借口、无端打压和排挤外国科研人员的做法正日益遭到科学界人士的强烈抗议。科学界普遍认为,打压某个特定国家或族裔的科研人员破坏了国际合作,不利于美国科技发展。这份备忘录没有就国际科技合作提出建议。美国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与行政管理和预算局每年都会发布一份政府研发备忘录,指导政府机构每年9月制定下一财年预算请求,美国总统将在来年2月将预算案提交美国国会。
【一线讲述】 我在读本科的时候,就听说学校钻井提速科研团队有很多“大牛”,一直想加入。2016年,我通过努力考取了团队的研究生。由于学习环境发生了变化,我一时不能适应研究生的学习节奏。整个研一,我十分努力,查阅了很多文献,却始终找不到科研的门。学习上的挫折让我焦虑、烦闷,尽管我每天都按时到实验室,可我似乎就只是一个旁观者。学校开始师生混编党支部改革试点后,我获益匪浅,可以说是一次巨大的转折。团队在祝效华教授的带领下,由12名师生党员混编成立了钻井提速科研团队党支部。团队有了党支部,集体学习活动多了起来,我与团队教师交流的机会也多了很多。我还记得在混编支部第一次支部会议上,作为“学术菜鸟”,我忐忑地向祝老师请教科研的秘诀是什么。祝老师送了我两个字——“孤独”。就在我迷惑不解的时候,祝老师说:“你以后就跟我一起做实验吧。”第一天,当我比平时早半个小时来到实验室时,发现祝老师早就在实验室开始工作了;晚上当我准备比平时晚半个小时离开实验室时,发现祝老师还在实验室工作。在祝老师身上,我明白了科研没有捷径可走,没有速成班,需要持之以恒的决心和毅力,需要钻研劲儿。在党支部这个集体里,不仅提升了我的科研能力,也培养了我的科研报国、科研兴国的信念。在一次支部活动中,党支部书记石昌帅副教授跟我们讲述了目前国内钻井平台使用海洋柔性管面临的难题:一口水深2000米的钻井平台,至少要花两亿元来购买国外生产的海洋柔性管。听到这里,我就想,如果我能通过研究攻破海洋柔性管的关键性技术,那么不仅能帮助国家节约大量资金,还能极大促进我国的海洋油气发展。这对科研工作者来说,就是对国家最好的贡献。从那天起,我就把海洋柔性管国产化的研究作为我的科研方向。从此,科研不再是冰冷的数字与公式,不再是坐“冷板凳”,而是有了温度,这份炽热来自一个新时代青年对国家复兴的使命担当。在祝老师的指导下,我与国内一家企业进行联合开发设计攻关,做了大量机理研究,形成了初步的软件,试用效果达到预期,相信再通过几年的研究开发,就能形成原创的设计方法和软件。2019年党支部换届,我被推选为党支部宣传委员,并担任实验室学生负责人。从此,我对实验室各种事务更加上心了,与老师同学的交流越来越密切,谁发了多少篇论文、谁的研究课题是什么、谁遇到了什么困难,我都清楚明白。因为我知道,我的改变是因为党组织培养了我,而我也希望通过我的努力,去影响更多的人。(本报记者周洪双、本报通讯员曹正采访整理)
把科研当成爱好的颜宁一场疫情让很多欧美国家的人改变了对中国的看法,同时很多人有时间停下手头的工作去思考未来,随着美国疫情的发展,哈佛大学的校长夫妇成为新冠病毒确诊患者,说明了美国顶尖高校中新冠疫情已经开始传播,颜宁所在的普林斯顿大学也受到影响,部分实验室将被关闭,一场疫情也让忙碌的颜宁停下了手头工作,开始思考自己未来转型的问题,师从结构生物学家施一公,颜宁做出的成就已经得到肯定,成为2019年度发表cns主刊论文最多的华人科学家,就像颜宁所说:“我都培养了那么多PI了,结构生物学交给他们玩,我得在有生之年玩点别的。离开清华是想挑战自我2007年结束美国求学经历后,颜宁就回到清华大学成为清华当时最年轻的正教授,通过十年的努力,颜宁把自己最好的青年年华献给了清华大学的实验室,顶住各种压力,证明了自己的实力,也让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院跃升为世界顶级的科研机构,颜宁在清华大学培养的很多PI已经国内很多高校的优秀教授。2016年颜宁突然选择远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引发网络各种的纷议,然而对于颜宁来说,首先是为了圆梦,曾经希望成为母校普林斯顿大学的老师,当普林斯顿大学给出终身教授的职位后,颜宁欣然地接受,从一个喧嚣的都市走进一个安静的小镇,就像颜宁说的一样,出走清华大学属于自讨苦吃,国家给清华大学的科研经费足够的多,而在普林斯顿大学,自己为了20万美元的项目经费还得不断地写申请,不过自己却非常的开心,觉得当时在清华大学过于舒适,在普林斯顿大学属于挑战自我,从2019年的科研产出来看,颜宁的科研产出比清华大学的工作效率要高很多。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颜宁在离开清华大学后,科研工作中的闲暇时间似乎变多,颜宁已经摇身变为中文科普博主,和国内粉丝间的互动更多,为很多的科研学生指点迷津,探讨热门话题,关爱国内女性科研工作者的环境,自己用实际行动来为自己实验室的内脯乳期博士后和学生们提供各种便利条件。虽然颜宁直爽的性格为她引来很多的争议,但是颜宁还是保持率性的直爽,直言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本职工作,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自己最关心的社会问题是,退休后去种树或者给留守儿童们做义务教育。目前颜宁还处于科研高产期,因此做好科研工作就是自己最大的目标,结构生物学可以做的非常好,颜宁科研转向也会给人们带来更多的惊喜!
新华社华盛顿9月5日电综述:美政府提出五大科研方向、五大重点举措 新华社记者周舟美国政府近日发布了一份《2021财年政府研发预算重点》备忘录,列出五大研发方向和五大重点举措,以确保美国在国家安全、新兴产业、能源环保、生物健康和太空探索等领域保持领先。这一最新备忘录首次强调美国科技领导地位正面临“不同寻常的新挑战”,因此“必须认真和有效地加以应对”,这符合特朗普政府在科技领域“重竞争、轻合作”的特色。在备忘录列出的五大研发预算重点方向中,美国安全位列首位,明确提出“对手利用新兴和破坏性技术威胁美国”,因此要在和国家安全相关的四个领域加大投资,包括:一、先进军事能力:如进攻和防御性的高超音速武器;弹性的国家安全太空体系;现代化且灵活的战略性和非战略性核威慑能力;二、关键基础设施恢复力:如对极端地球事件、网络攻击、电磁脉冲攻击、供应链攻击等威胁的应对能力;三、半导体:为未来计算和存储模式提供可信和有保障的微电子技术;四、关键矿产:开发循环和再处理技术、寻找替代材料、研发新的提取制造技术,以确保稀土等关键矿产的供应链安全。第二个科研方向是美国要在未来产业中取得领导地位。备忘录列出了3个重点。第一是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科学和计算。第二是先进通信网络和自动化。第三是先进制造业,即智能和数字化制造及先进工业机器人技术等。这些产业涵盖了人工智能、量子计算、5G、自动驾驶、机器人等多个新兴产业。第三个科研方向是能源和环境。值得注意的是,备忘录把海洋和地球系统预测列入其中,这反映出今年1月起担任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主任的气象学家凯尔文·德勒格迈尔的风格。但鉴于特朗普政府反对气候变化和不断放松排放管制的立场,德勒格迈尔的“个人喜好”能否最终体现在2021财年预算案中尚有待观察。第四个科研方向是健康和生物经济创新,包括生物医药、退伍军人保健、生物经济学3个方面。第五个科研方向是太空探索和太空商业化,主要体现在美国计划2024年前再次将宇航员送上月球以及将国际空间站商业化的努力。备忘录还提出五大重点措施:打造多元、高技能的美国科研人员;创建并支持反映美国价值的科研环境;支持高风险、高回报的变革性研究;利用数据的力量;构建、增强和扩展战略性多部门合作。这些重点措施中,科研活动中的“美国价值”是德勒格迈尔主推的新内容,主要体现在降低国家资助研发过程中的行政负担、提升研发诚信、打造安全和有包容性的研发环境以及保护美国的科研财产。备忘录认为,美国保持科技领导力依赖于“在开放的研发生态系统与保护思想和研发成果之间取得平衡”。但是,美国政府以国家安全为借口、无端打压和排挤外国科研人员的做法正日益遭到科学界人士的强烈抗议。科学界普遍认为,打压某个特定国家或族裔的科研人员破坏了国际合作,不利于美国科技发展。这份备忘录没有就国际科技合作提出建议。美国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与行政管理和预算局每年都会发布一份政府研发备忘录,指导政府机构每年9月制定下一财年预算请求,美国总统将在来年2月将预算案提交美国国会。(完)
近日,美国《科学新闻》双周刊发布了一则报道称,一位美国科学加提成了一种想法,希望利用地球大气的弯曲和聚焦光线,将整个地球当作一个望远镜头。尽管这种想法因为实行难度以及众多干扰因素的原因,受到了其他学者的质疑,但是却也帮助了许多学者摆脱了“想要一个比现有望远镜更大的望远镜”的线性思维误区。事实上,不仅仅是天文学领域,对于世界大多数国家来说,绝大部分的科研项目都有可能遇到瓶颈或是陷入思维误区,但是,随着一个想法的提出,可能就会因此出现一条新的科研方向,为技术的突破提供新的思路与可能。正因为科研学者们的努力,不同的科研项目才会朝着各自的目标,不断进步。然而,随着在科研上人力物力的投入不断加深,有关学者、机构对于过程开始更加注重效率,不少有关企业还立下日指标、周指标、月指标,力求在短时间内取得尽可能多的成果,那么这种方式究竟是快马加鞭还是拔苗助长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把目光放在更直接的角度——在追求科研成果的如今,科研方向应该追求效率,还是追求结果?自然,过程的长短和结果的质量对于科研都很重要,但是孰轻孰重却不好判断。举个简单的例子,现如今,许多气质联用仪、液质联用仪会在介绍中强调自己使用过程中分析的高效性以及结果的准确性,而对于采购这类仪器的企业来说,也会对仪器适用范围以及使用时间做出一定的要求。从这里就不难看出,无论是对于仪器企业来说,开始对于采购仪器的机构来讲,分析的高效性和准确性是他们同时会考虑的两个重要指标。显然,对于他们来说,追求的是快且准。但是并非所有的领域对于效率和结果都是高要求的。食品快检车最作为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民生项目,为居民的食品安全带去了不少便利,也拉近了食安研究和百姓的距离。事实上,食品快检能进入居民生活的重要一点在于她足够“快”,对于居民来说,想要了解的消息其实并不需要透彻,相对的,只要能保证最后对于安全性的判断足够准确,速度越快越能给他们带去便利,这时候,效率的价值就明显高于了结果的准确性。相对的,也存在许多欲速则不达的情况,环境治理就是如此。多年来,有关机构一直在努力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相关的生态学、地质学等学科的科研研究也在不断进行。但是对于环境来说,大面积的污染是人类长时间错误的干涉导致的,想要解决就需要寻找污染源,并做出对应的处理方法,许多时候并非一蹴而就的过程。那么在这个过程中,过分地追求效率给出硬指标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前些日子《科技日报》报道的刘剑秋教授就花了20年的时间,通过不断是实地考察,才将受污湿地变回鸟儿天堂。可是,换个角度来说,效率和结果同样是相对的两个指标。食品快检如果在保证检测速度的情况,能得到更详细的结果自然是更好的;环境研究,如果在寻得有效治理方法的过程中,能有效地缩短科研时间,同样也会带来许多收益。事实上,对于科研来说,方向确定了,效率和结果的重要性,其实就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不过是根据实际情况,把其中一个放在优先度更高的位置罢了。所以,“是快马加鞭还是拔苗助长”关键在于,对于已经确定的科研方向,是不切实际地追求结果,还是考虑过实际情况的合理鞭策。
学术界流行的笑话是这么说的,一入学术深似海,是迷茫之路,漫长之路,痛苦之路,煎熬之路。只有不断的去坚持,去突破,去前进,才会不断的提升自我的科研水平。每个年轻人在最初都会经历这样的迷茫期,面对科研无所适从。1.如何选择科研方向科研新手起初在面对一个研究方向时,应以问题为导向,在实战中学习相应的基本知识,选题方向确定之前要先问一问自己,有没有人真正关心你要研究的问题,你是不是完全了解这个问题,不管是什么样的原因,是不是对这个问题感兴趣。通过和导师不断反馈式的交流,来考虑这个问题是不是真正重要,以此提高自己做研究的品位。2.如何克服心理障碍刚开始做科研时,必须重视培养坚韧的心理素质,以避免外界各种干扰,若有一点放松警惕,来自学业、生活及其他方面的压力会让你忙得团团转,从而忽略了最重要的科研问题。科研是艰苦的脑力劳动,会经历失败、挫折、打击甚至迫害。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没有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就会在挫折、失败面前气馁、甚至失去前进的勇气。马克思说:"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小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做好科研必须要有强大的心理素质,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要沉淀自我,不断的自我学习,自我超越。3.如何提高文献阅读能力文献阅读能力是每个科研研究人员必须具备的能力,阅读能激发人的思考、分析、认知和判断,书写和表达等能力。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献,积累知识并建立起对本学科研究方向的基本认识,加深对问题的理解,提高研究问题的辨识能力;加快吸收新知识,提高批判性思考的能力,不断突破科学领域的研究方向;大量的阅读和研究积累还能建立起不同知识领域的链接能力,这种链接与应用会随背景知识的积累而更加流畅,学会融会贯通,进而开展交叉学科的研究,科研的突破点往往在交叉学科之间。4.如何提高英语写作要写好科研论文,必须先养成读英文文章的习惯,争取每天30-60分钟。刚开始可以选择以读英文报纸、英文新闻为主,逐渐转为读专业杂志。提高自身的英语阅读能力和科研能力,注重英语的写作逻辑和写作能力,不断提升自我的英语科研能力。注意前后句的逻辑关系、相邻两段的逻辑关系。写作时,全力以赴,尽可能不受外界事情干扰,全面进入英语科研写作状态。5.如何提升专注万丈高楼平地起,做事情需要从一而终的专注。明确自己的目标,在自己能力范围累和自己的时间内定好自己的目标,提升自我的工作效率、自我价值感和成就感,不断提升自我的科研水平和能力。养成良好的科研习惯,无论是搜集资料过程中,还是在听讲座时,都要有意识地搜集与自己科研相关的信息,这样可以为做科研提供素材和灵感,也是创新点的来源。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漫漫科研路,需要我们保持专注的心,不断的去摸索去研究,不断的在科研之路中,找寻属于自己的方向和道路,相信我们这一代年轻人在科研之路上会越走越远,越来越好。文字|天阑 编辑|尹嚞
战胜大灾大疫离不开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在专家学者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指明科研攻坚方向“科学技术是人类同疾病斗争的锐利武器,人类战胜大灾大疫离不开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要加大卫生健康领域科技投入,集中力量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习近平总书记2日在专家学者座谈会上发表了十分重要的讲话,再次凸显科研攻关对构建强大公共卫生体系的关键支撑作用,在与会专家学者、广大科研工作者和社会各界引发强烈反响。疫情突袭,响应一线防控紧迫需求,我国迅速组织全国优势力量开展科研攻关,部署启动83个应急攻关项目,5条技术路线开展疫苗研发,第一时间研发出核酸检测试剂盒,筛选出“三药三方”为代表的有效治疗药物,加快推广应用临床验证有效的诊疗方法……“我国科研攻关能力在战胜大灾大疫中历经淬炼。一方面全力救治患者、抢救生命,另一方面全速推进研发攻坚与临床救治、防控实践深度结合。”专家学者座谈会上作现场发言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广州医科大学呼吸内科教授钟南山深有感触地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初步统计,截至5月10日,国际上发表的有关新冠肺炎病毒的论文有2100余篇,其中,中国650余篇,约占30%。“这在过去是从来没有过的。这一次,全国科研工作者和高科技企业都积极行动起来了,能做到这条是比较大的进步。”钟南山说。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毒物药物研究所研究员李松看来,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是对我国生物医药领域科技创新的一次大考。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集中力量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的要求,令李松倍感振奋。生命安全和生物安全领域重大科技成果是国之重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我国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产出了一批高质量的防疫科技成果。作为卫生健康领域的科技工作者,我们要努力掌握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科技,拿出更多硬核产品,为维护国家战略安全作出更大贡献。”李松说。当前,有效疫苗被世界各国视作打赢抗疫“翻身仗”的关键核心。我国已有4种灭活疫苗和1种腺病毒载体疫苗获批开展临床试验,部分技术路线进展处于国际领先。今年1月21日就开始带领团队开展糖蛋白疫苗研发攻关的同济大学医学院教授周大鹏说:“有效疫苗是战胜疫情的重要武器,我们团队在第一时间就获得了国家科研专项资金的应急资助,大大提高了团队攻关的速度。接下来,我们要继续加强与企业的联合开发力度,争取早上临床、早出产品。”织密防护网、筑牢筑实隔离墙,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充分发挥科技支撑作用:“要把增强早期监测预警能力作为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当务之急”“要加强实验室检测网络建设,提升传染病检测能力”……在河北省邢台市疾控中心P2实验室里,技术人员正在进行境外返邢人员核酸检测。“目前,新冠肺炎常规核酸检测归各县(市、区)负责,我们作为确证机构,主要负责对境外返邢人员、疑似病例等重点人群进行检测。”邢台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张保国介绍说,除疫情监测外,还加强了对流感、出血热等危害较大、影响较大的疾病监测,每月进行疾病风险评估。许多一线公共卫生防疫人员都注意到习近平总书记在座谈会上用“当务之急”来形容增强早期监测预警能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既指明了攻坚方向,更坚定了继续加大该领域科研攻关的信心和决心。疫情暴发不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副院长赵列宾就带领团队启动了“人工智能抗疫”的临床实践和科研攻关。抗疫中,机器人“小白”每天都在隔离区通过高清摄像头帮助医生及时会诊疑似病例。“基层医疗机构是疫情监测的‘前哨’,只有全国每一个‘前哨点’工作做好了,数据和算力才能充分‘施展拳脚’,结合公共社区数据,有效提升分析和预警能力。”赵列宾告诉记者,团队将继续加大力度开展面向重大传染性疾病大规模筛查“智能采样舱”集群的科研攻关,以期在提升公共卫生监测预警能力方面发挥更大作用。(记者王琳琳、屈婷、肖思思、王昆、王逸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