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是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的母校。学校坚持"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校训,弘扬"爱国、敬业、创新、乐群"的传统和"文以治国、理以强国、商以富国"的理念,近几年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取得了很多重大突破。今天,让我们一起细数南开大学近三年取得的新成就和新突破。南开大学"新增"4项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2020年10月,教育部公布了第二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名单,南开大学申报的4个项目全部入选。其中,孙红文教授主持的"'六层次一体化'新环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入选创新创业育人项目群;方勇纯教授主持的"面向国家战略与产业需求的'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机制探索与实践"入选人工智能类项目群;陈凌懿教授主持的"生物医药通专融合课程及教材体系建设"入选生物、医药类项目群;宋峰教授主持的"以新工科需求为导向的《大学物理》资源库建设与推广"入选数学、物理、化学、力学类项目群。南开大学ESI学科取得"双突破"根据ESI数据库2020年3月12日最新更新的数据显示,南开大学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学科取得新突破,材料科学(Materials Science)学科在上榜的941个机构中排名第94位,首次进入ESI全球前1‰。计算机科学(Computer Science)学科新增上榜,成为南开大学第13个进入全球前1%行列的学科领域。南开大学"新增"环境生态工程本科专业在教育部公布的2019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中,南开大学获批设立"环境生态工程"本科专业,将培养守护"绿水青山"的高素质专业人才。环境生态工程是一门探索生态学和环境科学与工程前沿交叉领域的新兴学科。该专业下设在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修业年限为4年,学生毕业将被授予工学学士学位。南开大学"新增"5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在2019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申请人名单中,南开大学5人入选,人数位居国内高校并列第十。南开大学入选本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的教师为:邹长亮,统计与数据科学学院,项目名称为"大规模数据统计推断";赵强,生命科学学院,项目名称为"心血管生物材料";汤平平,化学学院,项目名称为"有机氟化学";程方益,化学学院,项目名称为"非整比电极材料化学";陈树琪,物理科学学院,项目名称为"少层人工微结构光场调控物理"。南开大学"新增"2个市级教学团队、3位天津市教学名师在天津市教委公布的2019年天津市级教学团队评审结果和第十三届天津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奖教师名单中,学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展思辉作为带头人的具有"公能"特色的"环境工程专业认证"教学团队、经济学院教授李俊青作为带头人的西方经济学教学团队荣获市级教学团队,经济学院教授张伯伟、化学学院教授李一峻、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刘双喜荣获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南开大学"新增"6个本科专业2019年3月28日,教育部公布2018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备案和审批结果。南开大学新增6个本科专业全部获批。本次新增的专业分别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新能源科学与工程""药物化学""商务经济学""阿拉伯语""眼视光医学"。南开大学"新增"植物与动物科学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根据ESI2019年3月14日显示的更新数据,南开大学植物与动物科学(Plant & Animal Science)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成为继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之后又一个新增进入ESI前1%的学科。南开大学"新增"6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019年1月,教育部正式公布了2018年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认定结果,南开大学6门课程入选。至此,南开大学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增至7门。此次入选的课程分别为《生态文明》(主讲人:龚克)《中华国学》(主讲人:张荣明)《科研方法论》(主讲人:张伟刚)《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品格与修养》(主讲人:张静)《环境学基础》(主讲人:楚春礼)《健康导航与科学用药》(主讲人:张京玲),其中5门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课,1门为专业课,所有课程均已在智慧树、中国大学MOOC平台完成了至少两期的运行,并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南开大学"新增"5个天津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018年12月,天津市科技局发布"关于认定天津市第四批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以下简称"国合基地")的通知",南开大学5个单位获认定。至此,南开大学天津市国合基地增至22个。南开大学获得本批次认定的5个单位均为"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类,分别为"环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调控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微污染水体深度净化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中瑞钢铁行业智能化控制与清洁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媒体计算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环境污染与健康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南开大学"新增"2位天津市教学名师、2个市级教学团队2018年7月,根据天津市教委公布的第十二届天津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奖名单和2018年天津市级教学团队评审结果。学校校物理科学学院教授李川勇、经济学院教授李坤望荣获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公共英语教学部副教授李霞带领的"大学英语"国际化人才培养教学团队、物理科学学院副教授余华带领的物理伯苓班班导师教学团队获评市级教学团队。南开大学新增4个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2018年3月,南开大学新增"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食品科学与工程"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农业硕士"获批新增为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020年4月,学校又获批新增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南开大学"新增"2个本科专业"智能医学工程"系全国首批2018年3月21日,教育部公布2017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备案和审批结果。南开大学获批创办"智能医学工程"(代码101011T)本科新专业和南"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本科专业。南开大学"新增"一天津市重点实验室2018年2月,天津市科委公布了认定天津市重点实验室的通告,由南开大学申报的"天津市食品科学与健康重点实验室"获批组建。至此,学校天津市重点实验室数量增加至14个。百年来,南开大学始终秉持知中国,服务中国"的宗旨,自立图强,奋发作为,深深扎根祖国大地,培养了一大批"文以治国、理以强国、商以富国"的杰出人才,在众多领域产出了一大批优秀学术成果,为推动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作出了重大贡献。素材来源:南开大学
按照科技创新“三步走”战略计划,2020年我国将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虽然我们现阶段处于第二大科技强国的位置,但和美国比起来还有不少差距。两会期间,科学研究领域的代表、委员们就关键技术、基础科研、科研生态等科研现状,提出了相应的意见与建议。着力解决“卡脖子”问题由于我国较长一段时间,对基础研究不够重视,原始创新能力不足,导致产业发展需要的关键核心技术被“卡脖子”。这其中就包括高端芯片技术,而很多专门用于研究的高端机器设备也需要进口,一旦不能进口,我们将面临非常尴尬的境地。“卡脖子”问题迫在眉睫,对于“卡脖子”的核心技术,需要长远布局、资源统筹,在顶层力量上要有10-20年基础研究的总体规划建议,同时提高基础研究经费占R&D经费的比例。在管理制度上需要创新科研管理上不能谈绩效。绩效工资总量政策功能作用考虑不足,功能上有“绩效”之名,难有绩效之实。绩效工资总量管理使得国家创新政策难以落地,不仅导致激励与约束失衡,制约了科研院所的自主性与灵活性,甚至引发更大程度的不公平和无效率,束缚了科研单位的创新发展。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建议:1、建立以创新发展为目标的科研院所自治体制;2、实施绩效管理为主的宏观管理;3、实行以绩效目标为牵引的宏观科研预算管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科研成果要“活”起来。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各类高校专利出售转让比率不足5%,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这主要影响因素是:高校和科研院所承担国有资产成果转化的主体责任,风险性制约了主动性;科研人员没有成果所有权,成果转化率不被计入评价激励体系。所以科研成果所有权改革变得尤为重要,应深入探索赋予科研人员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建立相应的收益分配制度。建立大型科研设备共享机制。我国部分科研单位存在通用仪器利用效率低、闲置浪费严重的问题,而花纳税人的钱购买的科学仪器不能属于购买方,应该更好的服务于国家。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分党组书记陈广浩建议,应该建立申请、使用等完整的开放体系,而大型仪器设备的共享率可以通过网络查询与监督。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分党通过大数据推动科技进步当前国际上,从联合国到各国政府均高度重视大数据的发展。但我国不同领域大量科学数据处于沉睡状态,数据“孤岛”情况频现,这种情况着实阻碍着科技的进步。但大数据在科研领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利用好大数据,对科研方法论的变革有非常好的促进作用。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院士郭华东指出,我国需要尽快推动建设科学大数据方面的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建立国家科学大数据研究中心,更好地服务于不同领域、不同区域的科研机构。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院士郭华东基础科研需要时间,也需要“民间队”科研不能追着热点跑。要做好基础科研不能急功近利,过快的追求结果。所以,要给基础研究以时间,并对宏观政策进行调整,对专门从事基础研究的科研机构给予持续、稳定的经费支持,建立相应的奖励制度。基础研究发挥“民间队”的创新力。我国基础科研资金来源单一(主要来自中央财政),科研力量主要集中在高校、科研院所。而欧美发达国家基础研究创新的中坚力量之一是企业。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生命科学研究部主任何建华指出,我国企业虽然也从事科学研究,但企业往往更愿意从事应用研究而不是基础研究,这样的情况不符合科研规律,也不符合世界潮流。所以应通过相应政策措施鼓励、引导民间科研力量介入基础研究领域,发挥其活力、潜力与创造力。
【来源:中国青年报】疫情居家期间,科研人员远离了他们真正的实验室,没想到春节前与小白鼠和各类仪器一别,竟到樱花开了还未相见。但科研不可荒废,于是醉心科研的学术前辈们纷纷出手,总结起“居家科研方法论”,在线给科研“萌新”们支招。 纵观各路高人给出的攻略,不难得出一个通俗的结论:去不了实验室,就先把实验室以外能做的事都做好。具体而言,攻略主要包括知识储备、整理表达、个人管理三部分内容。 在知识储备方面,阅读文献是重中之重。科研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继续攀登,因此从昔日文献中汲取力量是科研人的必修课。但在正常的科研工作中,忙碌的实验生活往往会把文献阅读逼进角落,只能利用零碎时间完成。所以一些前辈认为,疫情之下的这段“学术独处”期,可以用来潜心研究文献。读什么、怎么读,他们也有具体解释。 自2月中下旬开始,中国科学院大学就陆续在公众号上发布居家科研相关的指导建议。物理学家张肇西院士提出,在这段“加长版假期”中,建议高年级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结合自身背景“选择一些近代科学重大发现的原始文献阅读”。张肇西认为,原始文献无法取代的优势在于,同学们可以“从中学习科学大师思考问题的方法和他们如何选择问题、解决问题的经验”。 至于文献该怎么读,北京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司鹏搏在居家科研攻略中做了详细介绍。阅读文献时,第一重要的是标题,标题中的关键词“要深深刻在脑海中以备在后面的阅读中被随时唤醒”;第二重要的是摘要,精读摘要可以知晓一篇文献的研究背景、研究问题、研究方法和研究结论;第三重要的是简介,“简介是摘要的扩展版”;然后可以再仔细阅读论文结论部分。“这些部分都看懂了,阅读论文的大部分目标就实现了”,当然如果对研究方法等有具体需求,可以再深入阅读具体的章节。 尽管科研的最核心支撑是原创的实验成果,但文献阅读永不嫌多。司鹏搏幽默地说,如果科研已经到了不去实验室无法进行的阶段,“那么恭喜你,可以跳到上一步,读更多的论文、开辟一个新的研究问题”。 除了知识摄取,还有一些重要工作是可以在实验室之外完成的,比如资料的整理与表达。对于已经取得数据,需要进一步进行分析、整理研究思路、讲出科研“故事”的人来说,这段“闭关”也未尝不是一个“潜心修炼”的机会。 尽管不能见面,但导师依旧在线,大家可以与同学、老师在线讨论。在进行较为充分的讨论之后,考验逻辑的时刻就到了。那就是写论文。司鹏搏简要地介绍,“从事实抵达结论,要有清晰的路径,要明确关键问题、难点、主要贡献是什么,如何从已有的事实和别人的结论一步步得到你的结论”。具体到文献管理、数据处理、论文写作的现代化工具,一些学术交流平台和高校公众号已总结了不少“神器”。 但疫情期间只知道在家里做哪些与科研相关的工作是远远不够的,科研“萌新”们显然还需要强大的自我管理能力,毕竟网线另一端不仅有数据库和导师,还有电视剧、电影、游戏、直播、购物平台…… 谈到自我管理,“目标导向”是几位学术前辈给年轻人的共同建议。目标分长期和短期两种情况考虑。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空间环境态势感知技术重点实验室罗冰显研究员提到,当前阶段必须明确目标,做好初步的发展规划,思考未来是准备继续做科研还是准备进入行业找工作,并与导师充分沟通。 同时,司鹏搏建议现阶段正在居家搞科研的同学制定短期“小目标”,“细化到每周、每天甚至每3-4个小时的目标”,“完成了要给自己一点小小的奖励,加个鸡腿”。当然,规定作息时间、保证工作效率、打造一个能提供仪式感的学习空间,也是助力达成目标的有效技巧。 事实上,不但中国的科研工作者们面临着居家科研的问题,随着疫情在全球蔓延,各个国家的科研实验室工作和学术交流会议都受到严重影响,一些顶级的学术期刊甚至开始探讨此轮疫情可能给科研领域带来的损失。但无论如何,科研仍需要继续下去。
3月初,同学们结束了漫长的寒假,以线上教学的方式继续冬季学期的课业。为配合第一课堂网络教学和学习,学校学业发展指导中心召集480余名,优秀本科生、研究生和年轻校友,组建了上海大学学生朋辈导师团,在本科生学业帮扶、学术提升、全面发展方面,发挥朋辈教育引导作用。朋辈导师团推出“云咨询”服务,对学术科研、专业认知、考研出国、实习实践、人际交往、课程答疑等方面提供一对一个性化咨询指导。照片中的“朋辈导师”叫张志伟,“云咨询项目”开展至今已逾三周。“众人拾柴 助人助己”,道出了张志伟同学的感受。前来咨询的同学问了哪些问题?对于“朋辈导师”自己起到了哪些帮助?今天,让我们跟着张同学一起来了解人物小传张志伟,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生,理学院新能源与传感技术实验室成员,人才学院第七期学员,曾任中欧工程技术学院团总支书记、尚爱义工队队长,曾获得上海市奖学金、上海市优秀毕业生、上海大学优秀学生干部、十佳团支书、“yovo”志愿者之星等奖项和荣誉。个人和团队曾获得第十五届“挑战杯”一带一路国际专项赛特等奖、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A类)二等奖、加拿大魁北克“创新24小时”大赛国际第二名、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二等奖、“中智杯”上海市大学生人文经典大赛冠军等奖项,入选“中国100”第四期人才培养计划和上海市第四期青年汇智营,先后在纳米元器件国际会议和全国气湿敏会议中进行口头报告。“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愉悦张志伟在大学本科和研究生期间,就参加了不少创新创业的赛事和科研课题,具有一定的经验。他说,参加朋辈导师项目的初衷,就是想将经验分享给更多的学弟学妹,并在科研和“软实力”方面分享一些实用的“干货”。云咨询开始后,张志伟接受了一位材料学院研一同学关于研论文如何体现创新点的询问。“好的‘创新点’是对比出来的。”张志伟这样建议学弟,“每一种科学方法的处理,都有其特殊的应用背景,基于不同的科学假设和实际情况,找到“与众不同”。有了更优化的处理和假设,才能取得更进一步的结果。”随后,他们根据具体的科研方向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学弟也对自己将要进行科研论文写作的方向愈加明晰。还有一位来自悉商学院大一同学的咨询,张志伟根据其金融学专业特点,建议学妹多关注实习机会;如果有理想的考研目标院校,则要有意识地去了解更多信息,并做出踏实的努力和准备。“对于商科学生来说,保证自己学业优秀之外,丰富的竞赛经历能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并为简历增光添彩。我也结合了自己的经历,对创新创业和数模赛事进行了一些介绍,并分享了自己的故事和心得。”最后,张志伟勉励学妹勇敢主动地去寻找合适的项目和导师,并对自己的未来做好规划。看到学弟学妹们有所收获,他也感受到了一份“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愉悦,他觉得愿意来参与咨询项目的同学,本身就是非常主动积极的;而学校方面如能提供更多双创竞赛相关优秀项目、课题组和赛事的信息,对接资源,匹配优秀导师,相信能为同学们提供更加丰富而有效的助益。用朋辈的故事带来思考与启发除了基础的学业、科研答疑之外,“软实力”的培养,也是大学教育的重中之重,这方面既有共性的素质要求,也有个性化的需求。张志伟和几位人才学院的同学计划展开合作,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山顶学院”的公益直播分享,用朋辈的故事和经历以及复盘的心得经验,给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弟学妹带来思考与启发。更重要的是,给予大家追梦的勇气和力量。在听过他的个人分享之后,有多位同学表示,产生了很多共鸣和思考。“那一刻,我有种由衷的幸福感,这也许就是校训中的‘后天下之乐而乐’吧。”除此以外,通过朋辈咨询张志伟也发现,研究生的“科研之道”,即科研方法论的培养非常重要,好的方法和习惯能让科研创新工作事半功倍。如果能组织优秀的朋辈研究生或资深导师带来精彩的科研方法论直播课程,介绍科研创新的方法,讲述科研创新的故事和心得,也许能让许多研究生和本科生的“研途”走得更顺一些。“朋辈导师”是众人拾柴、助人助己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朋辈导师们一方面在帮助别人,另一方面也从咨询同学那里得到指导与启示。张志伟自己就通过与方向互补的研究生朋辈导师的交流,初步开展了计算模拟和实验机理的研究,对所做实验成果背后的科学原理有了更深入的思考,他们都期待后续能有更深入的合作机会。张志伟觉得,教育的本质,就是让每个学生拥有充分的发展机会,使每个人潜能得到最大的激发。上海大学具有完备的学科构成,也具备了最佳的多学科思维碰撞,以及知识互补的土壤。相信朋辈导师计划,无论是对于朋辈导师,还是前来咨询的学生,都是一次绝佳的学习和梳理的机会。目前,朋辈导师项目仍在持续火热地开展中。我们相信,当每一名同学都找寻到了自己的梦想,并为之付出不懈努力之时,就是我们离卓越和一流更近了!愿大家都能在上海大学成就更好的自己!来源:上海大学学生工作办公室(武装部)
几年前如果熟练使用TensorFlow,同时掌握基本的AI算法就可以很容易找到一份高薪的工作,但现在不一样了,AI岗位的要求越来越高,对知识的深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现在一个面试官让你从零推导SVM的Dual、从零实现CRF、推导LDA、设计一个QP问题、从零编写XLNet、编写GCN/GNN、改造SkipGram模型、用一天时间复现一篇顶级会议.... 这些要求一点都不过分。相反,连这些基本内容都有些吃力,就需要重新审视一下自己的核心技术壁垒了。 为了迎合时代的需求,我们去年推出了《机器学习高端训练营》班。这个训练营的目的很简单:想培养更多高端的人才,帮助那些即将或者目前从事科研的朋友,同时帮助已从事AI行业的提高技术深度。 在本期训练营(第四期)中我们对内容做了大幅度的更新,一方面新增了对前沿主题的讲解如图神经网络(GCN,GAT等),另外一方面对核心部分(如凸优化、强化学习)加大了对理论层面上的深度。除此之外,也会包含科研方法论、元学习、解释性、Fair learning等系列主题。目前在全网上应该找不到类似体系化的课程。课程仍然采用全程直播授课模式。那什么样的人适合来参加高阶班呢?从事AI行业多年,但技术上总感觉不够深入,感觉在技术上遇到了瓶颈; 停留在使用模型/工具上,很难基于业务场景来提出新的模型;对于机器学习背后的优化理论、前沿的技术不够深入;计划从事尖端的科研、研究工作、申请AI领域研究生、博士生; 打算进入最顶尖的AI公司比如Google,Facebook,Amazon, 阿里,头条等;读ICML,IJCAI等会议文章比较吃力,似懂非懂感觉,无法把每个细节理解透;01 课程大纲第一部分:凸优化与机器学习第一周:凸优化介绍从优化角度理解机器学习优化技术的重要性常见的凸优化问题线性规划以及Simplex MethodTwo-Stage LP案例:运输问题讲解第二周:凸函数讲解凸集的判断First-Order ConvexitySecond-order ConvexityOperations Preserve Convexity二次规划问题(QP)案例:最小二乘问题项目作业:股票投资组合优化第三周:凸优化问题常见的凸优化问题类别半定规划问题几何规划问题非凸函数的优化松弛化(Relaxation)整数规划(Integer Programming)案例:打车中的匹配问题第四周:对偶(Duality)拉格朗日对偶函数对偶的几何意义Weak and Strong DualityKKT条件LP, QP, SDP的对偶问题案例:经典模型的对偶推导及实现对偶的其他应用第五周:优化技术一阶与二阶优化技术Gradient DescentSubgradient MethodProximal Gradient DescentProjected Gradient DescentSGD与收敛Newton's MethodQuasi-Newton's Method第二部分 图神经网络第六周: 数学基础向量空间和图论基础Inner Proct, Hilbert SpaceEigenfunctions, Eigenvalue傅里叶变化卷积操作Time Domain, Spectral DomainLaplacian, Graph Laplacian第七周:谱域的图神经网络卷积神经网络回归卷积操作的数学意义Graph ConvolutionGraph FilterChebNetCayleyNetGCNGraph Pooling案例:基于GCN的推荐第八周:空间域的图神经网络Spatial ConvolutionMixture Model Network (MoNet)注意力机制Graph Attention Network(GAT)Edge Convolution空间域与谱域的比较项目作业:基于图神经网络的链路预测第九周:图神经网络改进与应用拓展1: Relative Position与图神经网络拓展2:融入Edge特征:Edge GCN拓展3:图神经网络与知识图谱: Knowledge GCN拓展4:姿势识别:ST-GCN案例:基于图的文本分类案例:基于图的阅读理解第三部分 强化学习第十周:强化学习基础Markov Decision ProcessBellman Equation三种方法:Value,Policy,Model-BasedValue-Based Approach: Q-learningPolicy-Based Approach: SARSA第十一周:Multi-Armed BanditsMulti-Armed banditsEpsilon-GreedyUpper Confidence Bound (UCB)Contextual UCBLinUCB & Kernel UCB案例:Bandits在推荐系统的应用案例第十二周:路径规划Monte-Carlo Tree SearchN-step learningApproximationReward Shaping结合深度学习:Deep RL项目作业:强化学习在游戏中的应用案例第十三周: 自然语言处理中的RLSeq2seq模型的问题结合Evaluation Metric的自定义loss结合aspect的自定义loss不同RL模型与seq2seq模型的结合案例:基于RL的文本生成第四部分 贝叶斯方法第十四周:贝叶斯方法论简介贝叶斯定理从MLE, MAP到贝叶斯估计集成模型与贝叶斯方法比较计算上的IntractiblityMCMC与变分法简介贝叶斯线性回归贝叶斯神经网络案例:基于Bayesian-LSTM的命名实体识别第十五周:主题模型生成模型与判别模型隐变量模型贝叶斯中Prior的重要性狄利克雷分布、多项式分布LDA的生成过程LDA中的参数与隐变量Supervised LDADynamic LDALDA的其他变种项目作业:LDA的基础上修改并搭建无监督情感分析模型第十六周:MCMC方法Detailed Balance对于LDA的吉布斯采样对于LDA的Collapsed吉布斯采样Metropolis HastingImportance SamplingRejection Sampling大规模分布式MCMC大数据与SGLD案例:基于分布式的LDA训练第十七周:变分法(Variational Method)变分法核心思想KL散度与ELBo的推导Mean-Field变分法EM算法LDA的变分法推导大数据与SVI变分法与MCMC的比较Variational AutoencoderProbabilistic Programming案例:使用概率编程工具来训练贝叶斯模型第十八周:其他前沿主题模型的可解释性解释CNN模型解释序列模型Meta LearingFair Learning技术前瞻●●●课程其他的细节可以联系课程顾问来获取添加课程顾问小姐姐微信报名、课程咨询02 部分案例和项目运输优化问题:在运筹学以及优化领域最为经典的问题之一,类似的思想广泛应用在仓库优化,匹配等问题上。涉及到的知识点:线性回归以及优化实现Two-Stage随机线性规划一下优化实现打车中的路径规划问题:我们几乎每天都在使用打车软件或者外卖软件。对于这些应用来讲,核心算法应用就是乘客和车辆的匹配。涉及到的知识点:Mixed Integer Linear Programming提供approximation bounds经典机器学习模型的对偶推导及实现:通过此练习,更深入理解机器学习模型以及对偶的作用。涉及到的知识点:SVM,LP等模型对偶技术KKT条件基于图神经网络的文本分类:当使用语法分析工具处理文本之后,一段文本便可以成为一个图,接下来就可以使用图卷积神经网络来做后续的分类工作涉及到的知识点:语法分析图神经网络基于图神经网络的阅读理解:一般的阅读需要让机器阅读多个文章并对提出的问题给出答案。在阅读理解中抽取关键的实体和关系变得很重要,这些实体和关系可以用来构造一个图。涉及到的知识点:命名识别,关系抽取图神经网络Heterogeneous GraphBandits在推荐系统的应用案例:Bandits应用在顺序决策问题的应用中有易于实现、计算效率高、解决冷启动问题、数据标注相对要求不高(一般只需部分标注作为reward,如用户点击)等优点。本案例讲解bandits如何应用在新闻推荐的系统中做基于内容的推荐。涉及到的知识点:Exploration & ExploitationEpsilon GreedyUpper Confidential BounderLineUCB使用概率编程工具来训练贝叶斯模型:类似于Pytorch,Tensorflow,概率编程工具提供了对贝叶斯模型的自动学习,我们以LDA等模型为例来说明这些工具的使用。 涉及到的知识点:概率编程主题模型MCMC和变分法股票投资组合优化:在投资组合优化中,我们需要根据用户的风险承受能力来设计并组合资产。在本项目中,我们试着在二次规划的框架下做一些必要的修改如加入必要的限制条件、必要的正则来控制组合的稀疏性、加入投资中的先验等信息,最后根据预先定义好的评估标准来引导模型的学习涉及到的知识点:二次规划不同的正则使用基于限制条件的优化先验的引入课程其他的细节可以联系课程顾问来获取添加课程顾问小姐姐微信报名、课程咨询03 授课导师李文哲:贪心科技创始人兼CEO,人工智能和知识图谱领域专家,曾任金融科技独角兽公司的首席科学家、美国亚马逊的高级工程师,先后负责过聊天机器人、量化交易、自适应教育、金融知识图谱等项目,并在AAAI、KDD、AISTATS等顶会上发表过15篇以上论文,并荣获IAAI,IPDPS的最佳论文奖,多次出席行业峰会发表演讲。分别在USC, TAMU,南开攻读博士、硕士和本科。杨栋:香港城市大学博士, UC Merced博士后,主要从事于机器学习,图卷积,图嵌入的研究。先后在ECCV, Trans on Cybernetics, Trans on NSE, INDIN等国际顶会及期刊上发表过数篇论文。担任过贪心学院高阶课程的讲师,获得了学员一致的好评。 04直播授课,现场推导演示区别于劣质的PPT讲解,导师全程现场推导,让你在学习中有清晰的思路,深刻的理解算法模型背后推导的每个细节。更重要的是可以清晰地看到各种模型之间的关系!帮助你打通六脉!▲源自:LDA模型讲解▲源自:Convex Optimization 讲解▲源自:Convergence Analysis 讲解05 课程安排(以前两周为例)06 课程适合谁?大学生计算机相关专业的本科/硕士/博士生,需要具备一定的机器学习基础希望能够深入AI领域,为科研或者出国做准备想在步入职场前,深入AI领域,并把自己培养成T字形人才在职人士目前从事AI相关的项目工作,具有良好的机器学习基础希望打破技术上的天花板,能够有能力去做模型上的创新以后往资深工程师、研究员、科学家的职业路径发展07 报名须知1、本课程为收费教学。2、本期仅招收剩余名额有限。3、品质保障!正式开课后7天内,无条件全额退款。4、学习本课程需要具备一定的机器学习基础。●●●课程其他的细节可以联系课程顾问来获取添加课程顾问小姐姐微信报名、课程咨询
来源:观察者网科技竞赛背后的国运:中国扛起“赛博”旗帜 美国供应“朋克”素材来源:科工力量 作者 | 李沛01打破次元壁298块钱折射的当代青年感情图鉴、捏脸中的女权主义意蕴,赶首发的打工人摸鱼指南……2020年的冬天,《赛博朋克2077》热到“出圈”,形形色色的硬核科普、衍生话题、土味玩梗蜂拥进入主流舆论场。从这个设定相当“原教旨”的游戏中,遵循着赛博朋克亚文化“high tech, low life”的美学风格,也出现了许多“酷”劲十足的未来科技产品。不过您可能想不到,其中的很多“黑科技”已经或者即将在中国真正打破“次元壁”,从科学幻想变成现实。2019年10月,由人民解放军陆军装备部举办、陆军研究院某所承办的“超能勇士—2019”单兵外骨骼系统挑战赛在京举行。挑战赛经过北京、深圳、西安三个方向分区路演,共吸引了国内从事相关研究的科研机构、院校、企业等近百支队伍参赛,多款有动力、无动力外骨骼产品展示了在负重行军、物资搬运、弹药装填等作业场景中的“力量倍增器”作用,随着这个月的赛博朋克热潮,有心人发现了游戏设定中的机甲与现实产品的相似,这次外骨骼黑科技演示也在舆论场又“火了一把”。鲜为人知的是,就在这次“超能勇士—2019”挑战赛中,还有比外骨骼更“科幻”的产品登场,那就是单兵飞行器。获得单兵飞行创新演示项目第一名的“飞行摩托”由东莞汇天无人机研发,能够垂直起降,体积小,重量轻,俯身的驾驶姿态也很适合超低空飞行中的快速反应避障操作。(国内已经有多家企业推出不同构型的单兵飞行器)如果觉得单兵轻型飞行器与赛博朋克2077或者银翼杀手里的飞行汽车逼格有差距,还不算过瘾,别着急,中国制造的飞行汽车在这个细分市场也已经跑到了全球前列,纳斯达克上市的亿航无人机所开发的双座垂直起降电动飞行汽车,已经悄然实现批量生产,并在消防队伍中开始试用,未来有望在高楼灭火、城市安全、交通管理等领域完全率先实现赛博朋克世界中飞行汽车的效能。(亿航216飞行汽车高楼消防演示)前面说到的东莞汇天公司参赛的另一款“大号”单人飞行器,旅航者T1,也已经在民用市场打开了局面,得到“造车新势力”小鹏汽车的投资,预计在来年(2021年)就有望投放市场,至少在一些通航应用场景中,可能将很快让普通人有机会体验。至于赛博朋克2077中的各种自主无人装置,从机器狗到智能助手,在波兰开发者的眼中或许还算得上前沿技术,在中国人手里也已经有白菜化、烂大街的“危险”,解放军陆军组织的历次“跨越险阻”无人装备挑战赛中,各种概念探索之丰富、之前卫,不由让人感慨好莱坞编剧应该来中国寻找灵感。(足以令赛博朋克2077设定师甘拜下风的各种中国无人智能作战车辆)02赛博格黎明外骨骼、飞行汽车、自主无人装备,还只是赛博朋克黑科技“奔现”的开胃小菜。赛博朋克亚文化的核心意象是什么,是人机融合,在人体的人工改造和机器的人性觉醒中展开和挖掘笛卡尔式的哲学思辨。在人机融合领域,中国同样已经诞生了许多令人眼前一亮的“黑科技”。脑机接口由于埃隆·马斯克等美国科技巨头的鼓吹,是这一领域相对而言最有“热度”的研究课题,国内新闻中也时不时被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等研究机构的脑机接口研究成果“刷频”,例如意念操纵机械臂喝水写字,意念操作无人车或无人机。(中美两军科研机构均已开展脑机接口意念操作研究)其实,国内的相关科研进度即便不是已经悄然领先,起码也与美国处于互有长短的同档研究进度。例如国防科大智能技术研究团队,已经验证了脑机接口意念驾驶汽车能力,西北工业大学等高校则已经成功演示了脑机接口远程操纵无人机飞行的可行性。(脑机接口远程操纵无人机系统界面,出自2016年的中国科研文献)现有人类脑机接口研究仍然以非侵入式技术路线为主,更接近科幻的侵入式脑机接口,中国科研人员已经在试验动物控制中取得了突破,统过神经刺激单元的植入,国内高校已经实现了对大鼠、鸽子等动物的运动功能刺激干预和控制,让动物按照人类指挥的路线来行动、飞行,未来的战争中,或许就将是大雁、老鼠等生物“战士”无声无息主宰信息战场,飞过敌方航母编队的一只海鸥,甚至就可能是被遥控的侦察“千里眼”。(侵入式脑机接口控制鸽子飞行,同样已经是几年前的研究成果了,最新进展嘛……那话怎么说来着,太过先进,无法展示)大脑意念的输出,只是赛博朋克人机融合技术图景的“初级阶段”,而要实现生化人(Cyborg)这一终极想象,也就是除了大脑之外,人体一切部分都可以为功能更强大的人造装置取代,其所需依托的基础技术、共性技术研究上,中国人同样已经悄然站在了世界最前沿。人体中重量占比最大的是肌肉,人工肌肉研究在国内已经达到了很高水平,使用记忆合金智能材料,中科大已经完成了相当逼真的电信号刺激柔性仿生手研发,重量较传统的机电刚性装置大幅下降,已经相当接近于真实人手,除了这类电刺激新型材料外,国内还在开展活体细胞生物混合的驱动与控制研究,从单细胞/组织的层面上研究人工控制生物质运动的方法,名副其实的“生化”义体已经并非全然的幻想。(公开资料中的柔性仿生手及可以传递压感、痛感的电子皮肤)至于赛博朋克世界中的另一种“终极造物”—人造人,其“大脑”所需的类脑人工智能技术正在中国大踏步地进步,而人造人的“身体”所需要的技术也越来越成熟,波士顿动力式的两足步行机器人在国内也有毫不逊色的产品对标,甚至具备神经感知功能的人造皮肤和仿生电子眼,在国内也已经出现成品。(北理工多自由度仿生电子眼产品)在赛博朋克亚文化经典《银翼杀手》中,人造人被设定为代替人类,在太空探索、星际战争、行星殖民中被广泛应用,代替人类承担危险的工作,随着中国新一代空间站开始建设,我们或许也将很快看到第一代的中国“人造人”航天员在太空中辛勤工作。(有望在中国空间站建设施工中大显身手的类人机器人“宇航员”)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赛博朋克式的未来信息化、智能化科技研究领域,中美已经将其他国家远远甩在了身后,而这两个领先者在各个技术方向上的进度也犬牙交错各有短长,美国独步天下的技术领导地位已经成为昨日黄花。03三十年前的预见早在三十年前,两位睿智的大家就已经预见到了今天的图景。1992年,五角大楼净评估办公室针对美国军事优势的远期前景提交了一份研究报告,将当时在高科技产业上美国最大的竞争对手,德国和日本,视为最有可能实现军事技术革命(MTR),从而抵消美国军事优势的潜在敌手,出人意料的是,中国紧随其后,被列为实现概率仅次于德日的第二档敌手。要知道,当时的中国GDP才刚刚超过伊朗、巴西和墨西哥,与加拿大、西班牙等西方阵营“小兄弟”还有悬殊差距,引进生产的西方上一代家用轿车车型桑塔纳,历尽艰辛,国产化率此时才刚刚达到70%,工业技术能力可见一斑。这份报告的制作者叫安德鲁·马歇尔,美国国防部净评估办公室创始人,也是美国战略学界最杰出的大脑之一,被誉为“五角大楼的尤达大师”,70年代马歇尔大力推动的“抵消”战略(以高科技常规武器抵消苏联战略武器优势),被认为是其后美国在冷战竞赛中最终胜出的重要原因。(五角大楼的尤达大师,安德鲁·马歇尔)1992年出人意料的远景分析之后,马歇尔就成为了五角大楼内对华鹰派的代表人物,马歇尔认为中国将会在2010年左右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军事装备的技术水平也将大大缩短与美国差距。马歇尔门生故旧形成的小圈子,成为美国当代“中国威胁论”理论和人马的主要发源地,近年来美国军事战略围绕中美竞争的转型中,马歇尔圈子提出的“第三次抵消”战略也有着里程碑意义。同一时期,太平洋彼岸,退休后本可颐养天年的钱学森先生,则不遗余力地推广着信息化战争这一概念,指出要“逐步将中国人民解放军改组成为21世纪中国人民抗击帝国主义侵略的,用高技术武装起来的新时代信息化军队”,乃至较为激进地提出2010年基本建成信息化军队的目标,深深影响了其后人民解放军建设信息化军队的“三步走”发展战略。(钱老晚年对信息化战争的思考对其后人民解放军发展战略产生了很大影响)尽管价值立场迥异,但太平洋两岸最睿智的头脑,不约而同地把握到了信息技术的发展前景,以及中国在这一历史大变局中的独特潜能。今天的现实,已经雄辩地证明了大师的远见。中国为什么如此特别?为什么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瞄准智能化、信息化技术革命的长跑中,中国人不但从第三世界梯队接连赶超当年的“种子选手”,甚至追近了曾经遥遥领先如日中天的美国人,在紧张的你追我赶中把其他竞争者远远甩在了身后?04十六字“屠龙术”“以任务为经,以学科为纬,以任务带学科”,1956年新中国第一代领导集体和战略科学家集体,在《十二年科学规划》的编制过程中,已经提炼出了这个中国科学技术不断赶超,创造奇迹的“秘诀”。这个“神奇”的科研方法论说白了也非常好理解,就是首先建设起齐全配套的科研专业布局,随后用自上而下规划实施的、集成创新的明确具体任务,去引导、调动、拉动科研资源。看似简单明了的原则,对于中国以外的国家,却往往成为无法操作的“屠龙术”,有没有一个坚强有力的科技创新管理、规划机制,是后发国家赶超战略能够奏效的关键分水岭。对于绝大多数国家而言,相比于国家的基本安全,社会的基本稳定,民众的基本温饱这些当务之急,发展科学技术无疑只能是一种奢侈的精英阶层活动,靠自发涌现的某几个精英人物个人才华或赞助热情而发生,也随着这些人物的际遇而消亡,如同戈壁里的风滚草,没有长成参天大树滋养和凝聚社会的可能。对于禀赋更为理想的发达国家来说,发展科学技术不再受到物质条件的制约,却面临着“意图”所带来的危险性,即便有幸出现了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当科技水平追近到让“领先者”感到不舒适的程度,也随时可能遭到外部打击,日本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美日贸易战”中的遭遇就是最好的例证。在八九十年代美日贸易争端中,所谓的贸易不平衡只是个无足轻重的幌子,美国人的目标自始至终都非常明确,那就是“拆除”日本赶超战略的整个运转机制,被认为是“日本经济奇迹”总参谋部、日本政商共同体枢纽的通商产业省,遭到美方的重点“关照”。各种产业扶持和引导政策被直接叫停,与通产省关系紧密的日本电气等半导体巨头也“知趣”地削减了主机平台研发投入,拱手将终端市场主导权交还美国,开始向产业链中上游配套转型,最终,通产省也于2001年改组为经济产业省,与日本经济赶超的雄心壮志一起烟消云散。(日剧《官僚们的夏天》,原作又名《通产官僚们的夏天》,取材于日本通产省官僚群体,直观展现了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对高科技产业发展的价值)05“以任务带学科”2001年,通产省改组后不久,被再次驯化的日本新自由主义精英们就提出了雄心勃勃的“第二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改弦更张,将国家科技战略重点放在基础研究上,提出了重大科研成果50年内要争取拿到30次诺贝尔奖的具体指标,基础研究的投入其后确实收获不小,每一次有日本科学家荣获诺贝尔奖,中文互联网上的自由主义“精英”们,都会像《夏令营里的较量》一样重提一遍“50年30人”的段子,感慨中国人为什么创新能力不行。象牙塔里关起门来比拼基础研究灵感和创意的“文艺科研”,在为日本带来一个又一个诺贝尔奖荣誉的同时,对日本科技产业却带动乏力,在世界市场上,有能见度的日本科技产品和品牌越来越少,日本厂商的主流半导体业务到处乞讨中美韩资收购,不断向游戏主机、数码相机等有限的几个鸡肋(Niche)市场内卷。(一骑绝尘的中国集成创新研究投入)与自由主义话语下的“好学生”日本相反,中国人则将科研力量的投入聚焦在集成创新领域,一以贯之践行着十二年科学规划所明确的“以任务带学科”战略,生产生活中有现实需要、现实市场的终端产品、终端平台,就优先下大力气整合创新、集成创新,在集成创新“卡位”成功,有了中国产品和品牌之后,根据工程实践的经验教训,有侧重地打磨开发各种分系统、子系统层面配套技术,中间系统的打磨过程中,再根据需要突破中间品的上游,也就是基础材料、基础科学,这套与自由主义“正典”完全相反,“离经叛道”的中国式“跳跃”“下蹲”科研方法,实践效果却好得惊人,以至于短短十余年,已经实现了科技创新的飞跃,在众多前沿领域把美国人逼得狼狈不堪,万分焦急。(克里皮涅维奇等马歇尔的徒子徒孙遍布美国国防与对外关系智库,是五角大楼当前大部分对华军事遏制“新概念”的策源地)生产生活实践需求牵引,根据任务需求有目标有侧重地突破上游技术、基础技术,这一科研方法的辩证法哲理可能美国人还无法体悟,但是实践效能却已经被美国最顶尖的战略学者充分认识,尤达大师安德鲁马歇尔的得意门生,“第三次抵消战略”的倡导者安德鲁·克里皮涅维奇在去年出席国会听证会时,不得不委婉承认人民解放军在捕捉技术发展方向并加以应用的能力,可能已经超过了美国对手(“ PLA may prove more adept than its American rival at exploiting the potential of these emerging technologies and their associated capabilities”),中国人可能将比美国人更早赶上新军事革命的浪潮,实现军事能力的跨越式提高。06中国赛博,美国朋克?赛博朋克这一词语,其实来自于英语中“控制论”(Cybernetics)和“朋克”(Punk)的组合,形象地表达了这一亚文化意象的反乌托邦内涵,那就是高科技越发展,人类社会越衰败,在典型的赛博朋克世界观中,通常“政府”这一角色也已经虚化,少数万能的资本寡头凌驾于颓败阴暗的基层社会,基层社会则陷于身份标签(人造人与人类)的撕裂和冲突之中。赛博朋克亚文化内嵌的这种想象和情绪,既有七八十年代欧美社会技术悲观主义的影响,也糅杂了八九十年代美加西海岸社区在日本文化与资本冲击中产生的“资本恐惧症”。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下,赛博朋克式的幻想或许确实是“遥遥领先的现实预言”,然而中国科技产业的崛起,却给近未来世界的图景带来了新的想象空间。正如《流浪地球》中浸透的中国式价值观念,科技发展是改善人类社会,改造征服自然,实现人类大同理想的有力基础,而美国社会则已经越来越难以提供这样的思想资源,以美国为中心的文化机器,如好莱坞商业科幻片,也越来越乏味刻板。智能化、信息化技术在中国突飞猛进的发展,使赛博朋克中的高科技想象正在日益接近现实,然而中国人却丝毫没有产生利维坦降临式的悲观情绪,相反,走在上升期的中国,凭借着科技与产业循环共振的巨大动能,已经无可辩驳地展现了现代科技改天换地造福人类的能力,赛博朋克技术的实现,没有人会怀疑将进一步服务于这一历史进程,这是一种光明的图景,与赛博朋克传统的阴郁晦暗风格全然不同。(投资“硬科技”的美国风投日益萎缩,曾经被当作标杆的硅谷创投也已经日益金融化,更青睐如何玩弄资本概念,快速变现)相比之下,在科技竞赛中从独孤求败,到如今挖空心思想用制裁脱钩等盘外招摆脱中国人“缠斗”,美国的科技创新态势已经不得不让人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而身份政治撕裂的社会,金融资本掏空的财富分配,不堪一击的社会保障安全网,林林总总美国的现实,却无不在隐喻甚至明喻着这样一个“恐怖”的前景,美国人可能实现不了赛博朋克式的高科技,但赛博朋克的社会溃败,在美国却可能是真切的未来。中国人扛起“赛博”的科技革命旗帜,而美国人则负责供应社会衰败的现实“朋克”素材,曙光与暮光,上升与衰落,中美在科技竞赛中截然不同的轨迹,迟早会在科幻文化和人类未来图景中树立不同的色调。
近日,中国科学院A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正式启动。该专项以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地球大数据科学中心为目标,聚焦基于空间技术生成的海量对地观测数据,致力于推动并实现地球大数据创新、重大科学发现和一站式全方位宏观决策支持。地球大数据将如何改变科研与生活?为什么地球大数据离不开空间技术支持?用好地球大数据,还有哪些瓶颈亟待突破?地球科学发展需要大数据助力许多人都曾有过这样的经历:打开购物网站,浏览“货架”,轻点鼠标将心仪的商品添加进购物车,结算时,总能在页面下方发现其他“你可能还喜欢”的产品信息,再次撩拨起那颗控制不住想要“买买买”的心。网站为何能轻松“猜”中你的喜好?这就是大数据分析得出的结果。“并非所有海量庞杂的信息都有资格被称为大数据。”河北地质大学大数据研究方向教授李文斌说,通俗点讲,大数据一般具有“5V”特点,即大量(Volume)、高速(Velocity)、多样(Variety)、低价值密度(Value)和真实性(Veracity),“就像我校有史以来全部学生的课业成绩,虽然体量较大,但过于单一、缺少联系,不具备大数据的特点,并不能算作大数据。”大数据“入侵”我们生活的速度有多快?19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爆发,各种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以文字为载体的数据量大约每10年翻一番;从工业化时代进入到信息化时代后,信息技术革命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对社会、科技、经济变革的发展起着决定作用,数据量以每3年翻一番的速度持续增长;近十几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物联网、云计算被广泛应用,更使得数据存储量、规模、种类等飞速增长。“曾有媒体报道称,在整个人类文明所获得的全部数据中,有90%是过去几年内产生的。”李文斌说,目前,全球数据总量每年都在倍增,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163ZB,届时,我国的数据量将约占全球数据总量的20%,“可以说,我们已经进入了大数据时代。”身处这样的时代,大数据在深刻影响人们生活的同时,也在改变着人们认识和研究世界的方法。如今,大数据技术与应用已成为继实验、观测、理论和计算模式后,数据密集型科学范式的典型代表,正在带来科研方法论的创新。对地球科学来说,这一改变带来的影响尤为深刻。“地球科学,通俗点讲,就是研究地球的一切科学。它范围很广,可以涵盖地质学、海洋学、气象学、天文学等诸多领域。”李文斌说,尽管名字很高大上,地球科学距离我们的生活却并不远,“比如气候变化、自然灾害、资源短缺、生态退化、水土污染、大气雾霾等,既是时下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也是地球科学领域的热门话题。”过去在这一领域,人们所关注的数据要么是数据来源区域化、要么是数据形式单一化,而且数据体量也较小。现在,人们正在逐步实现“将地球装进计算机”。以青藏高原研究为例,涉及多个科学领域,比如地球内部结构、地球物理边界场响应、地质构造格局、地球化学与岩浆岩涌现、地理与地貌、动物与植物、冰川与土壤、资源与能源、火山与地震灾害、大气环流与气候变化,以及人文、经济、民族和社会变迁等。“对这些领域的研究中不断产生的数据是交叉的、海量的,如果能有效建立起化探、物探、遥感等各种地球空间数据间的联系,我们就能用计算机模拟出一个真实的青藏高原,那么,关于它的‘昨天’和‘明天’就能清晰地呈现在我们眼前,从而带来全新的研究对象、手段和结果。”李文斌说,曾经,孤立使用单一特定领域的已有挖掘分析理论和方法,已经很难有效推动大的科学发现;如今,通过多学科深度交叉联合,开展系统性和综合性研究,大数据能提供新的技术手段、创新视角,促进新的科研范式的形成。地球大数据离不开空间技术支持按计划,此次中国科学院启动的“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专项为期5年(一期建设期),共设置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总体、地球科学小卫星、大数据云平台、数字“一带一路”、全景美丽中国、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安全、三维信息海洋、时空三极环境、数字地球科学平台9个项目。“数字‘一带一路’的研究内容非常丰富,涉及的领域包括环境变化、自然灾害、世界遗产、水资源、农业与粮食安全、海洋与海岸带等,通过国际间数据共享,建立地球大数据平台,进而通过调动国内外数据,就可以为政府提供决策支持。”李文斌说,比如实施一些基础设施建设时,地球大数据平台就能为选址、施工等方面提供决策支撑,“有的大工程动辄几十亿、甚至上百上千亿元的投资,如果工程地质条件不佳,存在严重威胁工程建筑安全的地质问题,损失就可能是巨大的。”怎样为“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保驾护航?“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专项负责人、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郭华东院士曾举过这样一个例子:当我们只需要一所学校的地块信息数据时,骑个自行车就可以测量完成了。如果需要掌握北京市的区域信息数据,通常情况下驾车也能调查完成。甚至是河北省的面积监测,有架飞机就能实现。但要做“一带一路”沿线几十个国家的资源环境调查呢?恐怕这些手段就都不够用了。那么,什么样的手段才能满足大面积数据监测的需求呢?“答案就是卫星。在几百千米高空的轨道上,卫星可以不断地对地球进行成像,所获取的地球大数据就能为我们应对土地退化、气候变化、水旱灾害等提供决策上的支持依据。”李文斌说,因此,我们才说“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的顺利实施,必须要基于空间技术生成的海量对地观测数据。在郭华东看来,地球科学是以地球为一个巨型系统研究,需要空间地球观测数据的参与,从而降低系统复杂度,使建模和求解成为可能。他认为,在地球科学长期发展的基础上,半个世纪以来从空间观测地球的新视野新方法,不断加深着对地球的理解特别是宏观认识。而随着遥感、导航定位、地球物理等卫星数量和其他平台的不断增加,以及观测仪器类型的多样化,空间地球大数据正在汇入大数据研究的主流,为地球科学研究带来新机遇。“我国空间对地观测技术经过40年的发展,自主卫星遥感技术、北斗导航卫星技术等数据获取技术得到长足的发展。”李文斌说,聚焦基于空间技术生成的海量对地观测数据,地球将变得越来越“透明”,并大大推动包括数字地球、全球变化、未来地球、灾害科学等领域的研究及空间地球信息科学的学科发展。用好地球大数据还需闯过共享关当前,越来越多的国家已经认识到,地球大数据蕴藏着巨大价值和潜力,是与矿产资源、水利资源一样重要的战略资源。然而,数据海量、碎片分散、应用低效仍是当前面临的严峻问题。分析其中的原因,主观、客观因素并存。“一直以来,科研数据的开放共享,都是学界的‘老大难’问题。”李文斌说,客观来说,这和科学数据的特殊性有关,一方面,这些数据许多都属于科研成果的一部分,另一方面,部分数据还因涉及国家安全或国家秘密等确实不宜公开,“但也的确存在有的科研人员或机构还未形成将自己辛苦得来的基础数据拿来共享的意识。”对此,郭华东表示,“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专项除了突破一系列技术瓶颈问题之外,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好数据共享。实现高水平的数据共享,不仅能避免数据采集和生产等大量重复性劳动和经费投入,更重要的是保障了数据的规范性和科学性,让科研人员的精力更高效地投入到数据的分析、应用和科学发现中。在他看来:“数据共享做得好不好,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本专项的成效。”郭华东坦言,目前这方面仍较难推动。“今后专项一定要在数据共享的机制体制上下功夫,研究提出科学、合理、可行的数据共享制度与政策,要充分考虑数据提供者的利益,调动大家共享数据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保障该科学工程的活力与生命力。” (记者 张怀琛)
来源 | 异步 | 文末赠书异步导读:随着互联网 + 、 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发展, 金融科技( Fintech )已成为近几年来最为火热的名词。毋庸置疑,蚂蚁金服是目前国内最大的金融科技公司。全球27家比较有影响力的金融科技公司中,中国占了8家,而且世界前4也被中国包揽。金融科技目前处于蓬勃发展时期,但对其中涉及的安全、风险识别及解决方案,尚处于摸索和探讨阶段,业界普遍缺少有效、系统、科学、全面的实践方法论和技术体系。李洋博士基于其十几年的从业经验,在《决胜金融安全3.0时代——新金融+新科技+新安全》一书中给出了一个基于“金融安全3.0”理论框架的金融科技安全指南。这本书得到了产业界、学术界、研究界大咖联袂推荐。今天异步君有幸请到了李洋博士,来听听他的所思所想。“又专又红”的网信深耕者出生于湖南湘潭,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从小成长在工人家庭的李洋笑称自己算是“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根正苗红的70一代,传统的成长环境带给他最大的财富是树立自立、自强、自信,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信念,并在成长中积累经验和教训,锻造自身能力。但这只是他的一面。作为一名在网信(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域耕耘了近20年的从业者,李洋非常符合“又专又红”的从业标准。在技术角度上,他在专业领域有着广度和深度,从非技术素质上来讲需要有情怀,有责任感,李洋有着对网信工作的高度热情地投入,而不是只当作一项简单的工作来对待。李洋眼中网信工作的落脚点是业务正常运营和发展的需求,也是时代的需求,它的工作重点可以概括为“一横三纵”。一“横”为新业务,三“纵”则是新科技、新安全和新生态,即“科技+安全+生态”的发展模式。● 业务是网信工作需要保障和推动的目标;● 科技是保障和推动业务的手段,譬如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等等;● 安全是保证业务运营的必要环节,传统的信息安全,到现在的网络空间安全;● 生态是现金网信工作的必要途径,通过构建生态,汇聚资源,才能发挥合力,完成网信工作目标,从而支持业务目标的达成。作为一名网信工作从业者,李洋认为“又红又专”是必备品质。在技术角度上,从业者在专业领域需要有广度和深度,因为网信工作支持的业务形态、场景多种多样,所使用的技术也是门类、跨度很大,尤其在某些垂直领域需要有更深的积累,才能完成和胜任网信工作目标,这是“专”。从非技术素质上来讲需要有情怀,有责任感,网信工作需要高度热情的投入,不能只是当作一项简单的工作来对待,需要当作事业来经营,有责任感,有敢为天下先的胆识和气魄,这是“红”。李洋就是“又红又专”的最好实践者,他一贯也是这样自我要求的。先后在中国移动、中国国际金融、海尔、阿里巴巴、平安集团等多家大型企业的工作经验对李洋有很深刻的影响。从国防科大考到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攻读方滨兴院士的博士生,这是李洋求学生涯影响比较大的一个节点。在方滨兴院士的指导和影响下,自己能够在网信尤其是网络安全这个领域持续深耕和创新,并且在制造业、互联网、运营商、金融行业带领团队有所建树,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个阶段的深入学习、积累、视野提升和锤炼。李洋很庆幸自己在2004年选择了半工半读的博士求学生活,而不是在那年开始工作生涯。他读中科院的博士是个偶然的机遇,当时听朋友说既有工资还能继续求学深造,大家都想考,他自己也确实花了一个月上网搜索北京的学校从而确定中科院是最适合的,于是决定试试。考试之前复习了不到半个月,李洋坐着火车跑到北京去,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去面对。英语是底子厚,专业课基本靠自己在国防科大的工程经验答,结果成绩一般,幸好复试各位老师们看重李洋的工程能力和动手能力当场就录用他了,这对他而言是一个很大的转折。如果当时就参加工作了,很难在中科院这样一个优秀的平台上来丰满和锻炼自己的科研能力,工程能力,理论联系实际,也就很难为他后面的网信工作提供一个非常扎实的基础。李洋一直认为,这个选择就奠定了他今后的网信事业生涯的方向和基调。在海尔集团任CSO和CIO助理期间,也就是2013年底,李洋在信息化和数据资源管理方面采用先进的Hadoop2.0架构,带领团队和供应商通过自主产权定制化的方式,建立了制造业第一个数据上云平台,成为业界“企业上云”的典范,解决了近十万员工和数以万计的合作伙伴等的办公、数据共享和交换问题,获得了集团的认可,也取得了在信息化、数字化方面不错的降本提效的成果。在信息安全方面,则创造性地提出采用业务关心的安全价值体现语言,通过针对系统,数据,业务等风险的量化评估,计算及鉴定方式,对安全规避的风险在直接价值和间接价值方面采用业务关心的成本,价值数据,以在ROI及安全价值方面实现共识和共同推进,光2015年上半年就为集团规避风险近10亿。通过这项工作,使得业务方能够更全面,客观地了解到安全乃至信息化,数字化工作的价值,为双方的对话提供了一个比较客观和科学的基础。通过这个项目,李洋和他的团队大力支持了集团的互联网转型战略,节约了大量的办公开销、邮件存储开销及网络传输开销,该项目还被评为当年的集团优秀项目,并在海尔人报上被刊载和宣传。李洋在平安集团结合金融+科技的战略,提出了“金融安全3.0”理论和基于“科技+安全+生态”的网信工作方针,并从0到1的创建了集团信息安全运营、信息安全专家服务和平安金融安全研究院,坚持从实践中来落地金融安全3.0。在此过程中,李洋主动带领团队承担了云安全,智慧办公安全等的艰巨任务。云是集团战略,私有云的合规以及公有云的推广都需要云安全技术、管理、治理以及合规等方面的强有力支撑。在最短的时间内,边建设边申请主流认证,在2018年初就初步建立了云安全技术体系,并获得近十项业界主流认证,提升了用户,攸关方对于云的信心和认可,也促进了对外的市场化和公有云业务的发展;在智慧办公领域,李洋带领团队使用自主可控的移动设备安全管理机制,通过数字水印,设备管理,数据隔离等手段,保障智慧办公平台在集团数十万移动终端上线。作为支撑方,任务艰巨,责任和义务远大于荣誉的获得,这些工作为集团业务的安全发展以及团队自身的发展都起了非常大的积极推动作用。他主导联合“政产学研金介用”的优质内外部资源,带领团队对外推出了信息安全专家服务,对内强化主动和智能防护,打造了金融业威胁情报社区和下一代智能安全运营中心,在业界获得了诸如“强网杯”金融行业第一、国家工程实验室大数据安全优秀解决方案、金融科技十大风云人物等殊荣,并向业界发布了金融科技安全分析报告、威胁情报和态势感知蓝皮书等,为行业提供智囊支持。在此过程中,李洋和他的团队也很荣幸地为深圳市决策咨询委员会邀请,共同筹办深圳高端智库,也体现了他们在业界的影响力。在采访中,李洋说自己自小就有3个最大的爱好:打乒乓球、篮球和阅读。乒乓球可以说是他的最大爱好,打了几十年了,从小练过一段时间,也是因此高考加分进入了国防科大学习。李洋认为,乒乓球这种项目是短兵相接,需要迅速做出反应的运动项目,对手法、步法、意识、脑子等的要求都比较高,在这个过程中,慢慢使他培养出了敏锐、大胆、沉稳、精益求精、善于钻研等特质,对他在网信工作生涯上的发展产生了有益的推动作用。篮球则是使他有了比较健康的体质,也从中享受了团队协作带来的乐趣和成就感,这些也为他在网信工作中生态的建设提供了一些有益的积累。阅读是更是李洋一生的习惯,历史、人物传记等等都是他的最爱。他说,“从历史中吸取经验、精华和了解过去,能够使我们更好地把握今天和开拓明天,这些社科类书籍和我们必须的自然科学书籍在我求学、工作的路上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进、提升作用”。从网信求学者,到金融安全的推动者和践行者李洋说,在他的求学阶段和工作阶段都有过一两个重要的转折点,正是这些转折点为他后续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中带来很大影响。求学阶段的转折点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大学进入了“军中清华”国防科技大学,一个是博士阶段在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求学。进入国防科大对李洋非常关键,当时也是下了很大的魄力报考。在国防科大的几年军事化管理和生活中,无论从身体、思想还是学习上,都让他有了质的飞跃,已经不是那个弱不禁风、不会自理、有些懵懂的少年了,蜕变成了一个有理想、有抱负、讲原则、敢拼搏的青年。同时,国防科大计算机科学的国际国内领先地位和课程学习,也为他后续多年的学习和工作奠定了非常坚实、非常全面的基础。后来进入中科院则非常偶然,而能够在方院士指导下攻读博士则更是让李洋感到非常荣幸的。在中科院的几年中,在院士、小导师的指导下,在中科院“博学笃志、格物明德”校训的鞭策和鼓励下,当然也在李洋自己的勤奋学习和努力拼搏下,他在学术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国内一级学报、国际的顶级会议和学术期刊上都发布了自己和团队的研究成果,得到了行业的一定认可,这个也为他后续不断在网信行业持续耕耘和产出奠定了良好的学术和行业基础。更为重要的是,在学习和助研过程中,李洋作为网信国家队成员为众多关键项目提供了有力支撑,也在此过程中坚定了自己投身网信事业的决心并为之不断奋斗。同时,那些在学习中积累的科研方法论、实践落地思想等对后续工作有了非常强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1997年至2008年的高等教育的求学生涯对他的人生和工作有比较大的影响和促进。在此过程中,李洋的硕士导师、博士导师都对他投身网信工作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当时,从事网信工作,尤其是网络安全研究工作的人非常少,网络安全学科是2015年才成为一级学科的,而李洋他们当时可以说是“根红苗正”的网信从业者。是几位导师通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973、国家863、国家242等国家级的支撑项目把他带上了网络安全的殿堂。而这些,一方面是老师们的指导,另一方面也是李洋个人在这个领域的拼搏。虽然当时网络安全行业谈不上无人区,但是确实是“蓝海”,李洋和他的团队开始的起点比较高,站在国家的平台上开始这段生涯确实不容易,也很幸运。因此,李洋正是在这个阶段,为后续的持续发展奠定了扎实的理论、技术和思想基础。同时,也是在这个阶段,实现了论文、专著、个人技术专栏、博客、培训等各方面的产出,从高校到企业,到行业,到媒体等,都进行了多方面的涉猎和合作。他在当时还获得了华硕全球方案征文的一等奖、“拯救赵明”安全解决方案一等奖以及2011年度“中国十大杰出IT博客”等殊荣。而在工作中的主要转折点和关键点是在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CICC)工作的日子,李洋坦言从CEO Levin博士那学到了很多,包含为人谦逊低调、专注事业、涉猎广泛等很多方面。在CICC的这段经历,为他后续在世界五百强企业担任CIO、CSO等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2011-2013年在CICC和2013-2016在海尔的经历让李洋非常难忘,那两段工作经历中他遇到了两位非常好的领导。两位领导都是博士,在CICC的经历使得他对于金融行业网信工作有了非常深刻的建设和落地经验,这些经验对于他后续在平安集团开展金融科技安全工作显得得心应手。而在海尔的网信工作经历则使他具备了数字经济时代,在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风险管理方面的工作经验和成果,也能够举一反三在其他行业开展相关工作。正是这两位领导卓越的个人魅力和领导才华,才使得李洋在并不是非常漫长的两个不同跨度行业的网信工作中能够迅速找准战略目标,倾情投入,带领团队取得一个又一个的成果。李洋觉得自己最大的优点是有自知之明,生活和工作中讲原则、讲方法、讲情怀、讲奉献,有所为,有所不为。缺点可能是有些固执和倔强(按照湖南人的话来说,可能是有时候一根筋,霸得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在中国是一项战略性的工作,既要讲政治,又要结合行业、企业来因地制宜地开展,所以需要讲原则,讲方法,讲情怀;需要短期和中长期结合,多快好省的建设推进。急不来,也没有什么终南捷径。所以李洋的优点是很适合于这个行业的,他多年以来也是一直如此坚持,最终取得一定建树。决胜金融安全3.0时代李洋坦言,选择计算机专业只是当时高考填报志愿时感觉这个行业是未来的方向,因为高中时就已经在学校开始参加计算机竞赛的培训,他没有太多的考虑。早在2011年他就在CICC接触到金融行业,但是是从事科技金融的工作。而金融科技是在2017年来平安集团开始接触具体工作的。这是他在网信工作中第一次跨界,结果是影响深远。当时其实很犹豫,金融没有做过,能不能做好?多亏顾问对企业和老板的介绍打消了自己的疑虑,并下定决心拼搏一回,网信工作就是要为各种业务展现价值。在这个跨界中,李洋有幸参与了金融行业的信息化和安全管理及工程工作中,为cicc金融业务精英们提供他们的IT服务,凸显出了他们的价值。也是在那时遇到了levin这位谦虚低调,博学广识,平易近人的领导,正是在他的陶冶下,奠定了李洋后面谦虚谨慎,重战略,抓战术,担责任,讲情怀,倡协同,促落地等的管理工作方式方法和基调,同时时时刻刻激励他保持乐观,积极,正面的生活和工作态度和理念。正是这样的经历和积累,才使得他后来继续在制造业,互联网,金融科技行业能够在复杂的环境中,带领团队带着情怀,不惧‘责任,主动寻求机遇和出路,并在企业和业界引领和落地许多的成果 。据李洋分析,金融科技目前方兴未艾,主要是通过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移动互联等技术来推动金融创新,形成对金融市场、机构及金融服务产生重大影响的业务模式、技术应用及流程和产品。业务场景多式多样,且随着科技创新和业务的发展会更加的琳琅满目,譬如,通过ABCD等技术手段来推动支付结算、投资管理、存贷款等的金融业务创新等。在平安集团工作期间,李洋创办了平安金融安全研究院并在业界首次提出“金融安全3.0”理论。“金融安全3.0”是面向科技3.0的金融行业有关信息安全的科学、系统、整体的建设和运营解决方案,也是基于其在金融行业的一个最佳实践的总结。在这个理论中,金融安全分为三个关键部分:金融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金融科技安全和金融业务安全。金融行业可以参考该理论进行信息安全战略布局、战术实现和持续运营,从而做到“系统防入侵、数据防泄漏、业务防风险”,同时与时俱进地保证信息化、数字话和智能化过程中有关新兴技术及应用的安全。这个理论是李洋作为创始人创办平安金融安全研究院后提出的,是研究院对内赋能,对外聚能和打造生态的基础理论,很多工作、成果都是在该理论的范畴内开展和推动的,是研究院和他个人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成果。同时,还有一项就是李洋所提出的基于“科技+安全+生态”的网信工作创新模式,这也是研究院目前一直在遵从和履行的大方向,做国家、行业、企业在网信工作方面的智库。研究院在创办的时候最大难点在于找准定位,聚合资源。研究院不是一个商业机构,也不是一个口号,它是一个平台、一个整合生态落地的智库,需要在国家、行业、企业展现实际的作用和价值。因此,在创办的过程中,李洋和他的团队与院士、教授、专家及国家、行业、协会的同仁们进行了仔细的论证和定位,筹办了半年时间,并且拟定了3-5年的发展规划以及主要研究方向等,方在2017年9月,创办了业界首家综合性的金融科技及安全创新机构-平安金融安全研究院。我们知道,没有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没有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金融安全3.0”就是在实践中对金融行业,甚至是可以横向扩展为其他各行各业参考的一个指导安全实践落地的科学理论。它主要解决了3方面安全的方向性问题:金融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怎么做?金融科技安全怎么做?和金融业务安全怎么做?不同于传统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金融安全需要更加系统、科学、全面的审视,金融安全3.0则是提供了这样一个科学的方法。在《决战金融安全3.0时代》一书中,李洋主要就是介绍了这样的问题。据李洋预测,金融科技领域未来从趋势上来说,将会充分地运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科技手段来驱动金融业务发展,具体会围绕在优化用户体验、提升效能和降低风险、创新商业模式等核心目标上,而其表现形式则可能多种多样。金融科技安全,未来可期李洋的偶像是著名的NBA超级明星迈克尔乔丹,他在球场上永不言败,不断拼搏的精神鼓舞自己无论在乒乓球等竞技比赛中还是在日常充满竞争性的工作中,都时刻保持自信,保持活力和激情,并不断拼搏奋斗。李洋说,在生活中他尊崇的理念是:健康、快乐、有德、有为。健康是生活、工作的资本和基础;快乐是追求的目标,要快乐生活、快乐工作、快乐体验;有德是有原则、有操守、有底线、有正确的三观,是做人的立身之本;有为是一种追求,对社会尤为,对国家尤为,对人民有为,对自己有为。比较喜欢的一句人生格言是:登山不落同人后,做事敢为天下先。干事业,就需要有不服输,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决心和行动力,这句话一直鞭策他在网信事业的征途中不断进取、不断创新和突破。2018年李洋开始创作《决胜金融安全3.0时代》一书,他说金融安全一直颇受关注,自己是把在CICC和平安的实践经验积累下来,想分享给读者。恰好那时与傅道坤编辑也是一拍即合,便正是开始了创作的过程。金融安全,尤其是金融科技安全的书是目前市面上的空白,《决胜金融安全3.0时代:新金融+新科技+新安全》可以说是第一本系统讲述金融安全和金融科技安全的图书,李洋想通过这本书来系统、科学地阐述这个行业要如何来把握好金融安全风险控制,尤其是对于新兴技术及应用安全的把握,以达成金融业务的健康、可持续性发展。“科技、安全、生态”是李洋在研究院提出的面向数字经济时代,通过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手段驱动业务的网信工作方针。他认为,在金融行业,我们处在一个新金融的时代,各种金融业务蓬勃发展,新技术的应用,新安全风险的产生,是我们需要去正视和解决的。目前无论是金融业从业者,还是科技业从业者,再到安全业从业者,很多都是一条腿走路,业务不明白科技和安全的价值,科技不会从业务和安全的角度考虑问题,安全则不懂业务和科技。现在的时代,需要我们三条腿走路,业务,科技,安全要结合,每条腿需要生态来完善和构建,三条腿更需要生态,这正是他创作《决胜金融安全3.0时代》一书的初衷。当被问及创作此书的最大收获时,李洋轻快地回答道是分享的快乐,以及对自身知识的省悟。通过这本书能够把自己的所见、所知、所行、所得通过书籍分享给大家,使得大家能够在网信道路上少走一些弯路,很快乐,很有成就感。其次,写书的过程是一个自我总结、自我反省、自我提高的过程。行得不一定懂得,懂得不一定说得,说得不一定写得,就是这个过程,使得自己能够在行、懂、说、写各方面进行展示、表达,这对他是很大的收获。李洋说他最希望将《决胜金融安全3.0时代》推荐给准备从事金融科技和金融科技安全的从业者,以及已经在这个行业奋斗的CXO高管们来阅读。他相信这本书不但可以给初学者一个非常好的入门启迪,更可以给行业的从业者们一个高屋建瓴和科学、系统、全面的有关金融科技安全的视角来看到金融科技安全风险,从而更加高效、科学地管理这些风险。说到未来,李洋坚定地表示他还是会干自己的老本行,在网信行业继续拼搏奋斗。他认为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安全风险管理,都要一起抓,多手都要硬,缺一个都难以满足时代的要求。说到具体的目标,应该是要继续行使作为CIO/CDO或者CSO的职责,来帮助世界500强企业/组织或者是多元化集团/组织来实现数字化转型升级,提升效率和创新商业模式,实现平台和个人的增值、健康可持续发展。生活中他也会坚持读更多的书、走更多的路,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修为和身体修为。李洋表示,人工智能安全及联邦学习可能会是自己下一本书的主题,希望能向读者持续输出更多更好的精品。如果有读者想要近距离沟通,可以通过51cto的博客,或是李洋的个人微信。作为清华大学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科学出版社、计算机世界、网管员世界、IBM Techworld、Techtarget、以及51CTO的兼职专栏作家和签约作家,自己也会时常通过出版社组织的一些读者沙龙类来与读者们近距离地沟通和交流,能与读者们交流是一件开心而幸福的事。李洋还记得大概十年前,自己的51cto博客获得了中国十大杰出IT博客的殊荣,很多读者朋友都与他进行互动交流,有一位初入安全圈的朋友写了一封几万字的长信来向他系统请教安全的学习方法和路径,并就某些实际的安全技术问题进行探讨,他当时也进行了详细解答。能够将自己的一些学习、工作经历、经验和教训推而广之,给读者朋友们一些启迪或者深思的话,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未来,希望广大异步读者们都能开卷有益,也祝愿金融科技安全,未来可期。《决胜金融安全3.0时代》新金融 · 新科技 · 新安全李洋在书中主要提出了3方面安全的方向性问题:金融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怎么做?金融科技安全怎么做?和金融业务安全怎么做?不同于传统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金融安全需要更加系统、科学、全面的审视,李洋老师的《决胜金融安全3.0》则是提供了这样一个科学的方法。本书共12章,主要介绍了金融科技的兴起及挑战、“金融安全3.0”理论及生态、金融网络空间安全、金融云平台安全、移动互联安全、金融系统大数据安全、区块链安全、金融业务应用安全、人工智能安全、金融业务智能风控、智慧城市信息安全、金融行业安全前景展望等内容。无论是对于准备从事金融科技和金融科技安全的从业者,还是已经在这个行业奋斗的CXO高管们,此书都有一定的阅读价值。这本书不但可以给初学者一个非常好的入门启迪,更可以给行业的从业者们一个高屋建瓴和科学、系统、全面的有关金融科技安全的视角来看到金融科技安全风险,从而更加高效、科学地管理这些风险。-END-今日福利《决胜金融安全3.0时代 新金融+新科技+新安全》作者: 李洋如何获得:访问【异步图书】微信公众号,在同名文章中在看+参与话题留言+转发本文至朋友圈,2月3日,异步君将抽取2名读者赠送《决胜金融安全3.0时代 新金融+新科技+新安全》。今日互动话题:“你关注过哪些金融科技的安全问题?”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句话,“考研辛苦,苦尽甘来见日出”,说的就是考研上岸,未来一片大好。但你是否想过这样一件事,如果历尽千辛万苦考研上岸,但却遭遇的是一片阴天,你会怎么办?而且遇见阴天的人,不在少数。董师兄先不说怎么办,先看两个真实发生的故事,也许故事里就有你未来的影子。心花怒放读研去,愁肠百结职场来以前高中的一个同学,上了一所普通的一本学校,大学前两年半兜兜转转,无所事事,用重修和不考定义了这两年半的生活。后来回来跟大家伙聚餐,他知道了现在就业环境不好,大家通过考证、找实习或者考研来应对就业危机,压力瞬间充斥于他的头脑之中,因为家庭条件也确实一般,如果毕业后没能找一个好工作,他的未来真就蒙上了一层阴影。所以回到学校,把所有挂的科目全都解决,然后大三下学期开始准备考研。他的眼光也是十分之高,非985都不会考虑,所以就瞄准了东北的一所巨无霸985高校开始备考。虽说之前基础差,但是未来给他的压力直接逼出了最强的他,这一年一反常态,除了学习就是睡觉,室友迷茫了,老师不解了,所有的同学都瞠目了,都想问,“他这是咋了?”。结局也是对得起他的付出,最后成功上岸。上岸后的喜悦自不必说,更多的是对未来的期许。所以带着憧憬和期盼,他开始了研究生生涯。起初还好,因为没有分方向,而且主要是学习基础课程。后来,方向分下来了,是偏硬件方向,而他的想法是搞软件方向。理想与现实的碰撞让他直接找到了导师,但是导师表示,没法换方向,这是实验室现在的刚需,只能做。没办法,只能硬着头皮做,试着让自己感兴趣。但随着时间的深入,这种不适应和不喜欢让他越做越难受,不仅做不出来什么东西,而且也没心情往下做。他就又找到了导师,说想换方向,如果说第一次导师是理解,那么这一次导师就有点不悦了,言辞也变得犀利,表示没有余地,只能继续做下去,要坐稳科学的冷板凳。此时的他,已经是研二,看着同门论文都有了眉目,而他还在纠结方向的问题,顿时如坐针毡,他甚至想到了退学,想重新考研。但想起自己的家庭,看到自己的年龄,他也只能把这个想法咽进肚子里。余下的日子,依然是煎熬,好在最后是达到了毕业的成果要求,但他决定今后绝不从事此类专业的工作。但他又没有其他方面的技能,也没时间学,因为时间全都花在和本方向作斗争以及排解忧愁上了。加上不想从事本专业,在求职季中,他最终选择了一个偏销售的岗位。每每谈及此事,他都懊恼不已,怪自己没选好导师,没选对方向,最后没能找到互联网的高薪工作。但其实我想说的是,选择充满着随机,不要寄希望于一切都心随你愿,要学会自己创造。最差的开局,最好的结果另一个高中同学就是截然相反的案例,他读研的时候,导师给他的方向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而且市场应用范围极其有限,并且技术都掌握在超级大公司手里。面对这样的开局,他也想过退学,他也想过逃避,但直到后来,他明白了一个道理,研究生可以是学知识,也可以是学能力,正如李开复曾经说的,大学教会你的就是你把大学学过的知识都忘掉后剩下的。他也希望未来从事互联网的研发岗位,但现在的方向和那个八竿子打不着。所以他另辟蹊径,开启了双轨制发展模式。第一轨,总结方法论,应用于当前专业,保证自己最后能毕业,但最后能留下来一套切实可行的科研方法论;第二轨,学习编程技能,即针对未来目标岗位的需求来丰富自己的技能树,并不断加强。因为研究生期间科研任务很重,所以他在第二轨的时间有限,但也差强人意。在求职季中,算是磕磕绊绊的过了互联网公司的笔试关,在面试的过程中,面试官看他专业和编程八竿子打不着,就问起了他的本专业和研究成果。因为此前他一直总结的就是方法论,所以条条是道地讲了出来。最后面试官对他说,虽然你编程技术上有欠缺,但你的方法论和你的成果证明了你有超强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这正是我们需要的软实力,欢迎你加入我们。两个故事,都是遇到了不适应的方向,都是想要退学,而且最后的结果也千差万别。在这里,董师兄想告诉大家的是:充分准备是前提,导师专业要清晰;天违人愿是常事,调整心态方明智;双轨并行效显著,工作毕业两不误;考研不易且珍惜,踏踏实实筑奇迹。如果觉得对你有帮助,欢迎转发评论~想要了解更多考研干货请关注我,后台私信我:01,免费领取神秘力量!我是董师兄,考研领域专栏作家,考研专业咨询。
昨天下午,北京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办公室召开第六次全体会议,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和对北京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总结北京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工作情况,研究部署下一步重点任务。科技部党组书记、部长王志刚,北京市委副书记、市长陈吉宁讲话。王志刚指出,北京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取得的成就,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提出、亲自推动的结果,是各部门各方面高效协同、合力推进的结果,是北京市锐意进取、改革创新的结果。成就的取得离不开五个坚持:坚持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批示作为推动北京科创中心建设的根本遵循;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坚持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定位;坚持对标具有全球影响力这个目标;坚持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改革双轮驱动。要深刻认识新时期北京科创中心建设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明确北京科创中心在世界科技强国建设进程中的新定位、新使命,建设最有吸引力、最有带动性、最有辐射力、最有影响力的全球创新高地,成为国际高技术产业的策源地、国际人才交流的热土、创新文化的发源地、科研方法论和新范式的原生地。为此要对标世界一流科技创新中心,释放潜能、补齐短板、强化优势;要全面推进开放合作,营造具有全球吸引力的创新生态;要聚焦人工智能和医药健康等重点领域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要引领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增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辐射带动作用。陈吉宁向国家有关部委和高校院所的大力支持、积极参与表示感谢,指出,在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重要指示精神指引下,北京办公室全体成员单位深化合作,完善机制,加强协调推进,北京科技创新的国际影响力实现新提升,“三城一区”主平台建设显现新格局,体制机制创新实现新突破,高质量发展积蓄新动能,科创中心建设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明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我国跻身创新型国家行列的冲刺之年,北京市要在服务国家创新战略上争当排头兵,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上承担“首都责任”,在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上取得新的更大突破。要深化战略布局,积极对接国家重大创新项目和计划,加大基础研究支持力度,努力推进原始创新实现更多突破;强化产业布局,着力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大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提升产业链黏性,强化企业创新服务;优化空间布局,重点抓好“三城一区”主平台建设,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发挥重要支撑作用;拓展国际布局,推进高水平开放,不断提升北京科技创新的全球影响力。会议通报了2019年北京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进展及2020年重点工作安排,科技部支持北京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及北京人工智能、医药健康行动计划有关情况,各成员单位有关负责同志发言。会议以视频形式开到了各区和各有关部门。会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与北京市签署《北京市加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协议书》,国家发改委、科技部、中科院、北京市相关负责人共同为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空间科学实验室揭牌,教育部、北京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相关负责人共同为纳光电子前沿科学中心、量子信息前沿科学中心、超循环气动热力前沿科学中心、高能量物质前沿科学中心揭牌。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林念修、科技部副部长李萌、中科院副院长相里斌、工程院副院长何华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副主任高瑞平、北京大学校长郝平、清华大学校长邱勇、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徐惠彬、北京理工大学校长张军、北京市副市长隋振江出席。【知多一点】北京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呈现五个新提升一年来,北京办公室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抓紧推进各项任务。在各成员单位共同努力下,北京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取得显著成效。R&D经费投入强度保持6%左右的领先水平;基础研究经费占比超过15%。1-11月,科技服务、信息服务、金融等优势行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合计超过60%;技术市场保持平稳增长,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4492.9亿元,同比增长7.1%。1-10月,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29.1件;中关村示范区实现总收入4.8万亿元,同比增长12.7%,北京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呈现五个新提升:“北京元素”精彩亮相70周年国庆大典,科技支撑重大活动有了新提升,一大批科技成果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典、大兴国际机场、冬奥会、世园会等场景上广泛应用贡献“北京力量”。刀刃向内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科技创新治理体系和能力建设有了新提升,发布《北京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率先破解权属改革难题;发布实施《关于新时代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若干政策措施》(科创30条),用制度创新激发创新活力。重大战略布局更加夯实,领域优势有了新提升,围绕信息技术等北京优势领域,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速创新资源集聚融合,支撑服务国家实验室建设实现“北京探索”。功能定位更加清晰,“三城一区”规划有了新提升,结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落实,经市委常委会审定,发布《中关村科学城规划》《未来科学城规划》,近期将发布《怀柔科学城规划》《关于加快推进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亦庄新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北京创新产业集群示范区(顺义)发展规划》。辐射引领能力持续攀升,国际影响力有了新提升,培育形成了中关村论坛、世界机器人大会、世界5G大会、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北京国际学术交流季等品牌活动;北京营商环境排名全球第28位,进入全球五大科技集群行列(第4位)。来源:识政撰文、摄影 :王皓流程编辑:TF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