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2017南京市科技研发分析报告(全文)恋之涡

2017南京市科技研发分析报告(全文)

南京市是国家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创新型试点城市,近年来积极加快推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研发创新能力逐年提升。2016年,南京市全社会R&D(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为320.34亿元,比上年增长10.2%。12个GDP超万亿的城市中,科技研发R&D前三位的是北京、上海和深圳,南京排名第9。一、南京市科技研发的主要状况及特点几年来,南京市R&D经费持续增长,研发投入强度持续增高。2016年,南京市全社会R&D(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为320.34亿元,比上年增长10.2%;全社会R&D投入强度3.05%,比上年提升0.06个百分点。近五年来R&D经费和研发投入强度情况如下:数据来源:南京统计局 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2016年全社会R&D研发人员123926人,比上年增长3.7%;研究与开发机构2340个,增长7.5%;专利申请65198件,增长16.2%;专利授权28782件,增长2.4%;发明专利申请31556件,增长13.4%;发明专利授权8697件,增长5.5%。全社会研发R&D经费的主要特点:主体在企业,约占三分二;高校和科研院所比较强,比重超三分之一。2016年,国家统计制度调查的规模以上企业R&D,占全市R&D总投入的63.4%;高等院校R&D占20.7%;科研院所R&D占11%;另有近5%左右其他单位数据。数据来源:南京统计局 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进一步观察各类研发情况: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多年来,研发投入持续呈现上升态势。除2015年略有回落外,2016年再现增长,R&D占全市的44.6%。数据来源:南京统计局 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2、规模以上服务业。近年来,研发投入增长势头强劲。2016年,南京市规模以上服务业R&D已达55.16亿元,占全市的17.2%。与2013三经普年的17.02亿元相比,年均增幅48%。重点服务业企业R&D投入强度已从2013年的0.5%,上升到了2016年的1.5%,提高了1个百分点,年均提升0.33个百分点,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数据来源:南京统计局 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3、建筑业。大企业支撑作用突出。南京市建筑业的发展,主要依托几家大型企业,单位数占20.1%的大型企业,实现了建筑业84.9%的R&D。2016年建筑业R&D4.91亿元,与2009R&D清查年的2.28亿元相比,年均增长11.6%。以上工业、服务业、建筑业三类企业R&D投入203亿元,占全市的63.4%。4、高等院校。研发实力雄厚。南京市教育资源雄厚,高校林立,人才众多,培养了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全国乃至世界高水平的一大批的研发力量。2016年高等院校R&D66.47亿元,比上年增长8.4%,占全市R&D比重20.7%。高校的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的比例一直保持在20%左右,是南京市研发投入队伍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强有力的力量保证。有数据显示,江苏省高校的研发整体实力在全国排名第2,仅次于北京;其中:理工农医学科排名第2,人文社会学科排名第3,次于北京和上海。而江苏省高校的主体是在南京,江苏985高校3所中的2所、211高校11所中的8所均在南京。5、科研机构。研发实力不容小觑。2016年南京市科研机构R&D为35.42亿元,占全市R&D的11.1%,也是南京市R&D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二、南京与兄弟城市科技研发投入的比较及特点为了解南京市与国内12个GDP超万亿元城市科技研发及相关情况,我们收集了相关数据(文中数据个别城市因收集途径和时间不同会略有出入),重点从R&D及其相关的知识产权专利等方面情况做出比较分析。1、R&D投入较GDP位次排位前移2位2016年,GDP超万亿城市R&D及其占比排名情况如下:数据来源:南京统计局 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上表可以看出,万亿俱乐部城市R&D的排位与GDP的排位,除个别城市外,一般大体相当,上下不超过2个排位。科技研发R&D前三位的是北京、上海和深圳,R&D达到或已接近千亿元,前三位均远高于其他九个城市。南京市在12个城市中排名第9,比GDP的排位前移二位;而R&D投入强度,排名前三甲的是北京、深圳和上海,南京市排名第6,强度排名比R&D排名位次前移3位,比GDP的排位更是前移五位,处于12城市的中游水平。2、知识产权情况与R&D情况排位相当南京市知识产权专利申请量和发明专利申请量在12个GDP超万亿元城市排名情况如下:数据来源:南京统计局 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从以上表可以看出,专利和发明专利前三位的均为北京、深圳和上海,南京市专利申请量和发明专利申请量在12个城市中排名均为第9位,与研发R&D的实力水平位次也是吻合相当的。3、工业R&D排名落后,但有R&D活动的企业占比居前数据来源:南京统计局 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从上表数据看,工业研发排名前三位的是深圳、上海和苏州市,南京市工业R&D排名靠后,居第10位,与排名第九位的杭州市有较大的差距,与后一位第11位的武汉市差距不明显。而南京市有R&D活动的企业占比情况较好,达到了39.95%,排名仅次于苏州,为第2名,反映出南京市企业研发活动开展普遍程度相对较好。4、南京市服务业企业研发排名靠前,建筑业企业研发表现尚可南京市服务业企业研发表现较好,排名靠前,排在第4位。与排在前2位的上海市和杭州市有较大差距,与第三位的深圳市的差距不大,争取赶超进入前三位还是有可能的。南京市建筑业R&D,排名第7,与6名的广州市还有较大差距,向前赶超难度较大。与后一位的青岛市4.82亿元差距不大,保持位次还需努力。数据来源:南京统计局 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三、南京市研发及相关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1、研发等情况总体位次偏后。南京市科技研发R&D总量和专利情况在12城市中排名均为第9。南京市高校、科研院所实力雄厚,如何利用好这一优势,加强产学研合作,科技成果转化,一直是重点研究关注的问题。数据显示,地区创新活动越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越高。R&D水平与GDP水平基本是正相关的,如何利用好南京市的研发创新能力积极带动南京市GDP同步提升,北京、上海、深圳在这方面有很多好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学习。2、南京市R&D现状结构还不太合理。企业在R&D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还不够突出,投入比重还不够高。2016年南京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投入仅占全市R&D投入总量的44.6%,加上建筑业和服务业企业R&D,也只占到全市R&D的63.4%。从12个城市数据看,很多城市企业R&D占全市R&D的比重在90%以上,地区创新活力表现得较强。调动好企业自主创新研发的积极性和热情非常重要。3、R&D占比低于GDP占比。2016年,南京市占12城市经济总量GDP的比重为5.3%,而南京市R&D占12城市比重仅为4.8%,低于GDP的比重0.5个百分点。南京市R&D还有提升空间。四、思考建议1、积极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美国、日本等西方发达国家,能够成为科技强国,探究其深层次原因,源于他们“用工厂作为实验室”的思想,企业既是工厂也是研究机构,企业在研发创新中占有了相当大的份额,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要促使南京市科技体制机制加大改革力度,使企业真正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上的决定性作用,使创新链与产业链在企业内部高度融合,提高创新的效率和效益。2、发挥南京市科教资源优势,促进产学研充分合作。南京市科教资源优势突出,普通高校53所,985高校2所,211高校8所,高水平大学数量等科教资源处于全国前列,在全国也是有一定影响力的。要切实用好南京市的科教资源,促进其前沿技术研究成果,不仅仅停留在基础论文核心期刊发表上,逐步使其高校、科研院所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项目课题成果,在南京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带动南京市企业研发的整体实力提升。3、营造良好创新创业氛围,持续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加大海内外高层次人才的引进,鼓励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来南京市从事创新创业研究,吸引海外留学人员来南京市创新创业。学习深圳等先进城市经验,营造创新发展的政策机制,加上完善的科研配套,持续吸引大批高校才子、海归精英到南京市创业发展。积极营造凝聚南京市创新驱动发展的良好氛围,提升南京市科技强市的发展战略空间。

鬼宿舍

科研大数据| 科技部昨日发布:国内高校R&D活动统计分析报告

科技部于2018年3月26日最新发布了《2016年我国高校R&D活动统计分析》报告,虽然是2016年的数据,还是很值得研究的,与大家分享,全文如下:2016 年,高等学校 R&D人员全时当量为 36.0万人年,比上年增长 6%,占全国 R&D人员的比重为 9.3%,与上年基本持平。全国科学研究(包括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人员全时当量中,高等学校占47.6%。高等学校 R&D经费 1072.24 亿元,比上年增长7.4%;基础研究经费432.5亿元,占全国基础研究经费的52.6%。高等学校发表SCI 论文 24.1万篇,占全国 SCI论文的比重为 83.1%。高等学校的发明专利申请数为 13.8 万件,比去年增加了 25.3%;发明专利授权 15.0 万件, 比去年增长 17.4%。高等学校作为卖方在技术市场签订技术合同 6.0万项,占全国技术合同的比重为 18.7%;技术合同成交金额为 314.3 亿元,占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金额的比重为 3.2%。帮研网--互联网+科研高效互助合作平台,帮您科研!做科研,上帮研网!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帮研网(ID:byanwcom)一、高等学校 R&D 人员1. 高等学校 R&D人员持续增加2016 年,高等学校 R&D 人员全时当量为 36.0万人年,比上年增长 6%,占全国 R&D 人员总数的 9.3%,与上年基本持平。2015年,高等学校 R&D 机构有13062 个,比上年增加 1330个。2. 高等学校 R&D 人员的受教育程度及女性比重均高于研究机构高等学校 R&D 人员的受教育程度较高。2016 年,高等学校 R&D 人员中博士毕业人员占 29.1%,高出研究机构 11.6 个百分点;硕士毕业人员占 40.7%,高出研究机构约 6.0 个百分点。高等学校 R&D 人员中女性比例较高,2016 年,高等学校女性 R&D 人员为35.9 万人,占高等学校 R&D 人员的比重为 42.1%,高出研究机构 9.4 个百分点。3. 高等学校拥有全国规模最大的科学研究人员队伍从研究类型来看,2016 年,高等学校投入基础研究人员 16.7 万人年,应用研究人员 17.3 万人年,试验发展人员 2.1 万人年。全国科学研究(包括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人员中,高等学校占 47.6%,高出研究机构 18.0 个百分点。二、高等学校 R&D 经费1. 高等学校 R&D 经费持续增长,但占比有所下降2016 年,高等学校 R&D 经费为 1072.2 亿元,比上年增加 73.6 亿元,增长7.4%。全国 R&D 经费中,高等学校占 6.8%,比上年下降 0.2 个百分点。2. 高等学校基础研究经费占比继续保持在 50%以上2016 年,高等学校 R&D 经费中,基础研究为 432.5 亿元,应用研究为 528.4 亿元,试验发展为 111.4 亿元。全国基础研究经费中,高等学校占 52.6%;应用研究经费中,高等学校占 32.8%。全国科学研究经费(基础研究经费与应用研究经费之和)中,高等学校占 39.5%,比去年略有下降。3. 政府资金是高等学校 R&D经费的最大来源2016 年,高等学校 R&D 经费中,政府资金为 687.8 亿元,企业资金为 310.5 亿元,国外资金和其他资金共74 亿元,分别占高等学校R&D经费的63.8%、30.2% 和 6%。2005年至今,高等学校R&D 经费中政府资金的占比一直最大,基本保持在 54%以上。三、高等学校科技产出情况1. 高等学校 SCI论文数量稳步增长2016 年,高等学校作为第一作者署名单位发表 SCI 论文 24.1万篇,比上年增加2.1 万篇。2006年以来,高等学校SCI 论文占全国 SCI论文的比重一直保持在80%以上,2016年该比重为83.1%。帮研网--互联网+科研高效互助合作平台,帮您科研!做科研,上帮研网!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帮研网(ID:byanwcom)2. 高等学校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增长显著2016 年,高等学校专利申请量达 31.5 万件,比上年增长 33.7%。其中,发明专利申请数为 17.3 万件,比上年增长 29.5%,发明专利申请量占高等学校全部专利申请量的比重为55.0%,比去年下降了 1.8 个百分点。高等学校发明专利申请量占全国发明专利申请量的比重为 12.9%,比上年增长了 0.9 个百分点。2016 年,高等学校专利授权量为 15.0 万件,比上年增长 9.8%。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为 6.2 万件,比上年增长 8.9%,发明专利授权量占高等学校全部专利授权量的比重为41.6%,比上年下降了 0.4 个百分点。高等学校发明专利授权量占全国发明专利授权量的比重为 15.4% , 比上年下降了 0.6 个百分点。3. 高等学校作为卖方的技术合同数量及成交金额比去年有所下降2016 年,高等学校作为卖方在技术市场签订技术合同 6.0万项,比上年上升了 4.7%,占全国技术合同的 18.7%;技术合同成交金额为 360.0 亿元,比上年增长了 14.6%,占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金额的 3.2%。

最新研究报告:全球科研城市北京排名第一

新京报快讯(记者 黄哲程)今天(9月19日)下午,2020中关村论坛重大成果发布会在北京举行。自然指数创始人戴维·斯文班克斯在会上发布了“自然指数-科研城市2020”最新成果。研究数据表明,北京在全球科研城市中再次位列第一,第2至5位分别为纽约、波士顿、旧金山-圣何塞地区和上海。“自然指数-科研城市2020”排名前20位的城市。戴维·斯文班克斯在中关村论坛上发布的“自然指数-科研城市2020 ”研究成果,通过追踪独立精选的82种高质量自然科学期刊上发表的科研论文,分析了全球主要城市2019年在自然指数的表现。根据研究数据,中国除了北京和上海之外,南京、武汉、广州和合肥四个城市也进入了全球科研城市排名前20位。其中,南京第8、武汉第13、广州第15,合肥第20。根据戴维·斯文班克斯的分析,排名靠前的科研城市,科研合作程度都很高。比如,北京作为中国的科技创新中心,与国内外城市形成了较为密切的科研合作网络,北京的全球城市间科研合作关系排名跻身全球前10位。“自然指数-科研城市2020”主要城市(都市圈)科研合作情况。据介绍,自然指数是由施普林格·自然集团于2014年首次推出,已发展成为国际公认的、能够衡量机构、国家和地区在自然科学领域的高质量研究产出与合作情况的重要指标,在全球范围内有很大影响力。“自然指数-科研城市2020”主要利用自然指数数据,以各城市的科研人员在被纳入自然指数的82种高质量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量为衡量标准,列出了全球排名前100的科研城市。同时,还对这些城市的科研人员在自然指数期刊所发表的论文指数,以及该城市发表份额对本国份额的贡献率做了统计,并对排名前五的城市做了特别关注,考察了这些城市分机构类别、分学科的份额,以及论文合作情况。新京报记者 黄哲程编辑 刘梦婕 校对 李项玲

形魂

增材制造国内外产业及科研发展趋势深度分析!

增材制造(通常又称 3D 打印),是以三维模型数据为基础,通过材料堆积的方式制造零件或实物的工艺(GB/T 35351-2017,2.2.1),被《“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列为重要的颠覆性技术之一,在航空、航天、医疗、兵器、船舶、核工业、汽车、轨道交通、家电、模具、文化创意等领域展现出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据增材制造(AM)市场的领先行业分析公司 SmarTech Analysis 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全球增材制造市场价值达到了93亿美元。在增材制造技术与装备方面,欧洲、美国等工业发达国家和地区一直引领着全球增材制造技术与装备的研究与发展,无论是在原始创新力、市场竞争力还是工业领域的应用方面,均处于全球领先地位。日本、韩国、新加坡和澳大利亚等国也在积极推动增材制造技术与装备的研究与开发,但尚未形成一定规模。与前几年相比,2018年全球企业呈现出了更加激烈的竞争局势。我国3D打印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最早由清华大学颜永年团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王华明团队、西安交通大学卢秉恒院士团队、华中科技大学史玉升研究团队及西北工业大学黄卫东团队等为代表,开展了一系列重要科研和产业化推进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奠定了发展基础。2002 年大连理工大学姚山教授提出了轮廓失效3D打印方法(Profile Invalidation Rapid Prototying,简称PIRP 法),解决了设备大型化与制件成本、效率、精度上的矛盾,并于 2013 年将3D打印机加工面积扩展至 1.8m×1.8m[9]。此外,华中科技大学史玉升团队在2010年时,也研制出了加工面积为1.2m×1.2m的3D打印机。2013年,华中科技大学张海鸥教授提出了熔融沉积-连续轧制复合直接制造金属零件的方法,有效提高了制造精度、效率、成形件组织性能。近两年我国在3D打印领域,取得一定进展,其中在3D打印热固性材料领域取得重要进展。3D打印技术方面,微纳增材制造技术、液态金属悬浮3D打印技术、“直写式”3D 微打印技术等方面取得突破。2018年11月,北京AFS隆源自动成型系统有限公司联合北京科技大学成功开发梯度材料金属铺粉3D打印设备 AFS-M120X。在增材制造材料方面,增材制造材料目前的发展前沿仍主要集中在欧美地区,伴随着增材制造技术的迅猛发展,材料体系也日趋丰富,产品性能不断优化,在航空、航天、生物医疗、汽车和工业等领域逐步得到推广和规模化产业应用。我国和日本、印度等其它国家也在增材制造材料领域积极布局,处于跟跑阶段。我国增材制造研究起步仅比欧美晚3至5年,近年来发展非常迅速。然而材料作为发展的必要物质基础和保障,其产业化在我国仍处于起步阶段,在材料性能、产品体系健全程度上与先进国家相比存在一定差距。2018年至2019 年,国外在增材制造材料方面取得重要突破,据日立于2019年3月6日的官方消息,日立制作所和日立金属开发出可利用3D打印机成型耐腐蚀性和强度出色的新合金;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团队报告了一种全新人造超材料——强度增加但质量较轻,这种材料是利用多向晶格,并结合3D打印技术制成,而其中新型晶格则是根据强金属合金的基本原理设计的。这些成果的发现将会为科学界带来更加坚固且适合于各种应用的轻型3D打印材料。近年来,我国增材制造材料产业发展非常迅速,优势企业主要集中在北京、河北、江苏、陕西、湖南、广东等地区。这些企业大都围绕自身增材制造装备以及应用领域开发材料体系,最初的研发工作大都依托国内实力雄厚的高校、科研院所和行业领军人物,后逐步加强自主研发和行业战略合作,在增材制造材料研发实力和产业化推进上处于全国领先地位。我国在3D打印热固性材料领域取得重要进展,东华大学材料学院游正伟教授团队基于新近发展的热固性材料3D打印新技术,构筑了具有三维立体多孔结构的纳米摩擦发电机(3DP-TENG)。目前产业上的进展多为3D打印工艺以及设备的改进,以提高精细化程度。事实上现有技术在达到高精度标准的同时,正力求打印出与铸造成品性能相当的产品。但目前还面临的一个问题是可用的打印材料不够丰富,因此更多的学术研究放在了可打印材料的研发上。我国增材制造全产业链未能达到有效协同发展,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间虽然已经建立了部分合作机制,但是整体上凝聚力不强。我国要立足技术自身特点,做好产业顶层设计,避免重复性投资和产业过热;推动增材制造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加强增材制造新材料的研发;推动增材制造技术与传统工艺的互补协调发展;加快建立适应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高质量标准体系。

两条线

5项科创指数与研究报告集中发布 全球科研城市北京蝉联第一

“半导体光电子器件及集成技术”、“新型存储器件及集成研究”等一批最新突破技术首次发布;强化高价值专利运营促进成果转化的若干措施、推动中关村首创产品市场应用的若干措施等一批创新政策推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指数2020》、《中关村全球科技园区创新发展指数2020》发布……昨天,2020中关村论坛发布会上,8项重磅创新成果与政策、5项科创指数与研究报告、6个创新平台与集聚区集中发布。在昨天的中关村论坛发布会上,量子直接通信技术等成果发布。本报记者 饶强 摄窃听技术的“克星”逐渐走进现实。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兼聘研究员、清华大学教授龙桂鲁宣布,团队近期成功研制出了国际上第一台具有实用价值的样机,完成了全部设计功能和长时间稳定性检测,可实现10公里光纤链路4kb/s通信速率的量子保密电话,推动量子直接通信从“黑科技”走向实用化发展。作为中科院“率先行动”计划第一阶段重大原创成果,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发布了其光电子器件及集成技术。该所研制了一系列自主可控的光电子器件,并为诸多国家重大工程提供稳定支持。北京微芯院发布的新型区块链底层平台——“链工场”,将打破底层平台以国外为主流的局面,推动区块链生产由手工作业模式到自动化装配生产的技术革命。中关村管委会昨天还发布关于推动中关村首创产品市场应用的若干措施,从7个方面着力解决首创产品“首次进入市场难”的痛点问题,打通首创产品进入市场的“最后一公里”。中关村将按不超过首次进入市场合同金额30%的比例给予首创产品研制单位资金支持,国际首创产品补贴上限200万元,国内首创产品补贴上限100万元。在论坛发布会上,5大系列科创指数与研究报告集中发布。施普林格·自然联合清华大学面向全球发布的《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指数2020》显示,在全球主要科技创新中心城市排名中,北京位列第五名。通过追踪全球82种高质量自然科学期刊上发表的科研论文,并分析全球主要城市的表现后,会上发布的《自然指数——科研城市2020》显示,北京在全球科研城市中蝉联第一。此外,6个创新平台与集聚区相继发布、推介,并将打造中德合作、中日合作等具有全球示范意义的国际合作平台。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孙奇茹流程编辑:TF015

伐柯

医药行业专题报告:科研服务黄金赛道掘金正当时

1. 需求端:科研服务需求旺盛,市场空间广阔1.1. 科研服务行业应用广泛,市场持续高景气度科研服务行业产品丰富,应用广泛。科研服务行业是指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研发部 门等单位提供科研相关产品以及配套方案的行业。从产品及服务内容来看,科研服务包含科 研试剂、实验耗材、仪器设备以及实验室综合解决方案,内涵丰富。从下游客户来看,科研 服务覆盖生物医药、化工化学、材料科学、能源环保、食品日化、分析检测、智能制造等众 多领域,应用范围非常广泛。科研试剂品类繁杂,下游应用广泛。科研试剂是指在科学实验过程中用到的化学试剂、生物 试剂、分析试剂、材料试剂等试剂产品,是实验室场景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产品。由于细分领 域众多,科研试剂具有品种繁杂的特点,常备品种超过 30 万种。实验耗材属于日常消耗品,使用频率高。实验耗材是指实验室日常使用的消耗性材料,根据 实际用途不同,可以分为安全防护耗材、液体处理耗材、生物培养耗材等多种类型。实验耗 材作为实验室日常消耗品,同样具有高频使用的特点。仪器设备为实验室基础投入。实验室仪器设备是指科研实验中所需要的基础研发设备,其中 既包含纯水机、水浴锅、恒温箱等中低端仪器设备,同时也包含色谱仪、PCR 等高端仪器设 备。仪器设备属于实验室耐用品,平均单价高,更换频率低,对设备维修服务要求较高。综合服务属于增值服务,满足客户多样化需求。实验室综合服务是指基于客户需求,提供包 含实验室设计规划、装修施工、设备安装、日常维护等在内的整体解决方案。实验室综合服 务通常作为增值服务,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需求,提升客户粘性。其中,实验室建设是开展所有科研活动的基础,从市场需求来看,既包括新实验室的建设,还包括老实验室的升级,存 在较大的发展前景。科研服务属于国家战略产业,持续高景气度。科研服务行业属于战略性产业,对于推动“产 学研”成果转化有重要意义,为国家创新、产业升级提供关键支持。随着世界科技竞争的日 趋激烈,全球正迅速进入知识密集型经济时代,科学和工程研究、商业化应用及智力成果转 化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在全球科学发展的热潮下,各个国家均将资源集中到研发、教育等知 识密集型领域,全球研发经费近年来始终保持稳定增长。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的数 据,全球研发经费在 2018 年预计达到 2.19 万亿美元,2014 年至 2018 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 5%,保持稳健增长。1.2. 中国科研服务行业的市场空间巨大中国科研经费规模超过 2 万亿人民币,保持两位数增长。科研服务市场与国家科研经费投入 息息相关,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整体科学研究领域起步较晚,在科学研究领域的积累层面 相较发达国家仍存在差距。在国家政策对自主创新的扶持下,中国科研支出呈现持续高速增 长的发展趋势,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近几年全国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力度持续加大, 由 2010 年的 7,063 亿元增长到 2019 年的 21,737 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 13.3%。从活动 主体来看,2018 年各类企业经费支出 15,234 亿元,同比增长 11.5%;政府属研究机构经费 支出 2,692 亿元,同比增长 10.5%;高等学校经费支出 1,458 亿元,同比增长 15.2%。企业、 政府属研究机构、高等学校经费支出所占比重分别为 77.4%、13.7%和 7.4%。科学研究支出增长带动国内科研服务行业快速发展。科研服务行业在整个科研事业中扮演 “卖水人”角色,具有典型的第三方服务特点,如果把科学研究和创新药研发做类比,科研 服务就是科研市场的“CRO/CDMO”,整个科研服务行业的发展与国家科学研究支出息息相 关。对标海外发达经济体,中国的科研经费投入仍处于高速增长期,根据国家统计局相关数 据,过去 20 年间(2000-2019)中国的科研支出增长 24 倍,年均复合增速(CAGR)达到 18.4%,同时期美国科研支出增长仅 1.2 倍,年均复合增速(CAGR)只有 4.4%。我们认为, 中国科学研究支出的高速增长将带动国内科研服务行业快速发展。根据测算,国内科研试剂和实验耗材市场空间超过千亿。根据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资 助项目“高校院所实验试剂需求分析与管理研究”基金项目调研发现,科研试剂、实验耗材 支出约占政府隶属研究机构、高等院校 R&D 经费支出的 20%-25%左右。我们分别在保守及 乐观的情况下,以 2010 年至 2019 年期间科研试剂、实验耗材支出占政府属研究机构及高 等院校 R&D 经费支出为 20%和 25%的假设对市场规模进行估计,测算出我国政府属研究机 构、高等院校科研试剂及实验耗材规模从2010年的357-446亿元增长至2019年的913-1141 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 11.01%。同时,与政府属研究机构及高等院校相比,企业才是 R&D 经费投入的绝对主力,若再考虑企业 R&D 经费投入中的科研试剂及实验耗材支出,预计我 国科研试剂及实验耗材市场规模将远超千亿元级别。2. 供给端:外资巨头垄断市场,国内企业剑指进口替代2.1. 外资巨头垄断市场,国内企业差距较大从供给端来看,全球龙头公司主导市场。随着全球科研市场的蓬勃发展,相应的科研服务需 求高速增长,欧美发达国家由于起步较早,行业基础较为完善,相关企业经过较长时间的发 展逐渐壮大,目前市场竞争格局趋于稳定,行业内涌现出赛默飞世尔科技(Thermo Fisher Scientific)、德国默克(Merck KGaA)、丹纳赫(Danaher)等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科研 综合服务龙头公司。龙头公司通过兼并收购扩大规模,市场集中度提升。2006 年以前,全球科研服务以中小型 家族企业为主,行业尚未形成具有整合能力的跨国巨头。2006 年以来,伴随着 Thermo Electron 和 Fisher Scientific 合并成为赛默飞世尔科技(Thermo Fisher Scientific),行业进 入深度整合期。龙头公司开始通过收购兼并迅速扩大规模,例如,德国默克先后收购 Millipore 和 Sigma-Aldrich,赛默飞世尔科技先后收购 Life Technologies、FEI、Patheon 和 Qiagen, 丹纳赫先后收购 Pall 和 GE Healthcare。通过不断收购兼并,龙头公司的市场份额提升明显, 逐渐形成覆盖科研试剂、实验耗材和设备仪器的全产业链布局。国内企业发展起步较晚,以代理外资品牌为主。一方面,外资企业看到国内科研服务市场的 巨大发展潜力,纷纷进入中国市场,凭借较高的品牌知名度和优质的产品质量迅速占领 90% 以上的市场份额。另一方面,国内科研服务行业起步较晚,技术落后、资金缺乏等问题导致 国产企业在品种数量上和质量上落后于外资企业,国内企业大多通过代理国外品牌产品的途 径开拓市场,经过多年发展,涌现出国药试剂等具有一定销售规模的顶级代理商。国产试剂尝试自主创新,距离龙头仍存在较大差距。长期面临进口垄断局面,部分国产试剂 开始尝试自主创新,从技术门槛相对较低的化学试剂着手,经过多年的研发投入和经验积累, 部分国内企业迎头赶上,涌现出阿拉丁、阿达玛斯(泰坦科技旗下高端试剂品牌)等国产科 研试剂自主品牌。根据《国内实验试剂供应链现状、问题与对策》,在 2016 年统计的 55 家 国内试剂生产企业中,有 18 家企业销售额突破了 1 亿元。虽然与德国默克、赛默飞世尔科 技、丹纳赫等全球龙头相比,国产试剂在品种数量、客户数量、覆盖市场、收入利润规模等 多个维度还存在较大差距,但未来的成长空间也更大。2.2. 品牌(质量)和响应速度是实现进口替代的核心驱动因素从一线科研人员的反馈来看,科研服务的采购重点关注以下三个因素:(1)品牌(质量);(2) 响应速度;(3)价格。其中,品牌是质量的代表,是科研人员首要关注的因素,速度对试验 进度产生较大影响,排在第二位,而价格的敏感度相对不高,排在第三位。品牌是科研人员首要关注的因素,也是限制国产发展的最主要原因。全球龙头公司由于进入 科研服务行业较早,不仅积累了稳定成熟的工艺技术,而且在学术圈形成了良好的口碑效应。 而国产企业发展较晚,产品质量良莠不齐,尤其是批次间稳定性较差,对实验结果产生较大 影响,导致科研人员对国产试剂的使用非常谨慎。国际高水平期刊上发表的文章大部分都会 使用较为知名的国际品牌,如果国内科学研究中重复经典试验,或者希望在高水平期刊上发 表文章,最好的选择就是直接使用同品牌甚至同规格的试剂。因此,品牌效应对国内企业形 成较大封锁,高水平学术期刊中的使用率也成为鉴定品牌形象的标准之一。提供方响应速度对科研进度影响较大,效率提升是国产突破的关键。科研人员对试验进度的 要求较高,因此科研试剂和实验耗材的快速可及性非常重要。由于外资品牌在国内大多通过 办事处的形式推广业务,因此在响应速度上稍逊于国产品牌。尤其在 2020 年新冠疫情背景 下,外资巨头在国内的常备库存出现大量短缺,而海外配送又受到国际通航限制,某些稀缺 试剂甚至出现供货周期超过 6 个月的现象。这给国产试剂替代进口试剂提供了发展机遇。科研人员对价格的敏感度较低,定价优势相对重要,但不是最核心驱动因素。在众多已经实 现国产化的产业中,国产对于进口的替代动力主要来自于成本领先带来的性价比,这是因为 大部分下游需求对于价格的敏感性较高。而在科研人员的决策体系中,价格因素占比相对不 大,尤其对于科研经费相对充裕的实验室而言,对于价格不敏感,在与外资品牌达到同等质量的情形下,价格才起作用。2.3. 一站式服务和自主品牌是国产突围的两大路径根据我们的测算,国内科研服务行业的市场空间至少在千亿规模以上,但是如此庞大的市场 却长期被外资垄断,从目前资本市场刚刚实现证券化的两家国内相关企业(泰坦科技、阿拉 丁)来看,与外资巨头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鉴于此,市场主要疑问在于,国内企业如何在 如此被动的局面下打破外资垄断,我们认为,当前市场竞争格局下,国内企业有两条路径可 以实现突围,一条是以泰坦科技为代表的一站式科研服务商路线,一条是阿拉丁的硬核国产 自主品牌路线。2.3.1. 模式一:打造一站式科研服务商第一种模式是以泰坦科技为代表的一站式科研服务商模式。由于外资品牌的市场影响力较大, 国内大部分企业都是通过代理外资品牌的方式进入科研服务市场,通过不断增加新的代理品 牌扩充品种和 SKU 数量,打造覆盖科研试剂、实验耗材、设备仪器的一体化综合性科研服 务商。同时为了改变长期以来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以泰坦科技、国药试剂为代表的部分代 理经销商也开始自建品牌,基于长期合作建立的客户粘性,公司可以在客户采购过程中优先 推荐自主品牌,不断提升自主产品比例。该模式的优势在于客户端粘性较强,可以最大程度 满足科研人员的采购需求,推动行业从下游向上游实现进口替代。2.3.2. 模式二:打造硬核国产自主品牌第二种模式是以阿拉丁为代表的硬核国产自主品牌模式。首先,科研人员对外资品牌的追逐 核心在于质量水准,如果国产品牌可以达到同样的技术水准,科研人员可以接受在实验中使 用国产品牌。在外资品牌垄断的情况下,部分国内公司坚持自主研发和自主生产,凭借稳定 的品质控制能力逐步征服一线科研人员,并在口碑效应的传导下树立国产自主品牌形象。以 阿拉丁为例,公司成立以来一直专注于打造“阿拉丁”自主品牌试剂,突破多项核心技术工 艺,经过十几年的积累,目前自主研发品种达到 3.3 万种,注册用户达到 14.5 万个,在部分 高水平学术期刊中开始出现阿拉丁的试剂,公司多年培育的品牌效应初显。3. 渠道端:分销模式主流,电商模式兴起3.1. 科研需求分散,经销和电商为主要渠道科研服务需求较为分散,市场存在“长尾效应”。(1)首先是产品端分散:由于实验室场景对产品的技术条件、规格、用途等条件要求严格,因此包含试剂、耗材、仪器设备等在内的 品种数量多达几十万种,SKU 上百万种,从终端销售分布来看,没有任何单一品种可以主导 市场;(2)其次是客户端分散:由于科研学科分支众多,客户主要为各个研究领域的企业、 高校和科研院所,覆盖的终端客户数量上百万个,服务的科研人员数量上千万人,相应的采 购需求呈现小批量、多批次的特点,虽然单次的产品购买量小,但是重复购买率高。综合以 上两点,我们认为,科研服务市场的品种数量和客户需求均较为分散,市场存在明显的“长 尾效应”。基于科研服务市场的“长尾效应”,供应商如何通过合理的渠道搭建满足市场需求成为最大 的难点,从龙头公司的推广策略来看,主要有经销模式和电商模式两大渠道。经销模式是快速占领中国市场的首选推广渠道。伴随中国科研市场需求的高速增长,外资巨 头开始陆续进入中国市场,考虑到公司人力资源有限,难以通过直销模式覆盖分散的终端客 户需求,选择本土经销商合作成为主流的推广渠道。借助国内经销商强大的终端覆盖能力和 服务能力,外资龙头品牌在国内迅速建立起完善的销售网络。同时,经过若干年的发展,国 内市场也涌现出国药试剂、泰坦科技、安谱实验、伊诺凯科技、百灵威科技等大型代理经销 商,成为外资品牌在国内的重要合作伙伴。电子商务高速发展,电商模式成为市场新渠道。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发展中心(CNNIC) 发布的第 46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 2020 年 6 月,中国网民 规模 9.4 亿,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 7.49 亿,2019 年全国网上零售额达到 10.63 万亿,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 20.7%。电子商务的高速发展给国民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带来巨大改变, 各行各业都希望借助互联网实现自身转型。在科研服务行业,部分企业也开始布局电商业务, 通过线上订单驱动线下生产,通过线上销售驱动线下配送,“互联网+科研服务”的商业模式 成为市场新渠道。3.2. 电商模式与科研服务的“长尾效应”先天契合传统经销模式下,国产自主品牌难以突围。在科研服务产业链中,经销商的核心价值在于客 户关系的维护,通过频繁的互动交流,与一线研发人员之间形成客户粘性。全球龙头由于具备强大的品牌效应,在经销模式下可以更好的利用经销商分散在全国各地的渠道网络,最终 形成品牌商和经销商共赢的局面。然而国产自主品牌多数尚处于初创期,如果同样采用分销 渠道推广,难以在同等水平上与进口品牌进行 PK。我们认为,电商模式与科研服务的“长尾效应”完美契合,是符合行业发展趋势的新渠道, 也是更适合国产品牌进行早期推广的渠道。(1) 电商模式的响应速度更快,配送效率更高。一般而言,科研客户对价格的敏感度相 对不高,但是对产品的时效性要求较高。传统经销模式下,客户的采购需求需要经过 分销商转达给供应商,信息传递属于单线程的,而电商模式下,客户可以和平台进行 点对点的沟通,响应速度更快,物流效率更高,可以更加全面的服务于分散化的客户 需求。(2) 电商模式的品种更新速度更快。科研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相对较快,尤其是科研试 剂和实验耗材,SKU 数量上百万,随着科研应用场景的不断开拓和生产工艺的不断 创新,新品种上市成为常态。在这种背景下,传统的分销渠道无法及时向客户提供新 的产品信息,而电商模式可以在平台及时更新产品信息,并且可以直接在线上与客户 交流。(3) 电商模式迎合年轻科研人员消费习惯。一方面,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 普遍呈现年轻化的趋势,通过互联网进行购物的消费习惯深入人心,电子商务的销售 模式可以更好地被市场所接受。另一方面,目前科研电商的用户人群以高校研究生为 主,当这些研究生毕业之后,会把网购习惯带到企业或科研院所中,进一步提高电商 模式的渗透率。4. 他山之石:科研服务龙头赛默飞世尔崛起之路4.1. 并购带来持续增长,累计收益率近 200 倍赛默飞世尔科技(Thermo Fisher Scientific)前身为美国热电公司(Thermo Electron),公司成立于 1956 年,通过分析仪器业务起家, 2006 年公司与另一家龙头公司飞世尔(Fisher Scientific)合并,更名为赛默飞世尔科技,正式确定在科研服务领域的全球龙头地位。公司 1980 年在美国纽交所上市(股票代码:TMO),上市以来累计收益率达到接近 200 倍,复盘 公司发展历史及股价走势,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1980-1998 年:跨业并购+拆分上市公司 1980 年上市后,以实验室仪器业务为核心开始进行跨业并购,截至 1998 年,公司累 计完成 200 多项收购,业务范围从实验室仪器扩张至清洁能源、工业工程、医学设备等多个 领域。收购完成后,公司通过分拆上市的方式进行二次证券化,持续扩张驱动公司业绩高速 增长,市值也从刚上市的 1.5 亿美元一路上涨至 1998 年最高点的 60 多亿美元。(2)1999-2002 年:聚焦科研服务,剥离非主业跨业并购提升公司业务体量的同时,也带来巨大的管理压力,由于不同业务之间的协同效应 较差,公司各个板块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1998 年末伴随公司净利润大幅下跌,股价也出 现深度回调。公司从 1999 年开始进行战略调整,重新聚焦实验室科研服务主业,旗下子公 司全部实现私有化,剥离所有与科研服务无关的业务条线,瘦身完成后公司营业收入规模减 半,股价开始逐渐回暖。(3)2003-2020 年:围绕主业并购+精细化管理2003 年以来,公司重启并购路线,这个阶段的扩张更多围绕实验室科研服务的主业展开, 重点收购有协同效应的大型标的公司,同时非常重视收购后的精细化管理,根据统计,公司 累计完成 60 多项并购交易,其中,对飞世尔公司(Fisher)的换股收购也发生在这一时期, 公司市值也从 30 多亿美元一路上涨至 1800 多亿美元。4.2. 聚焦实验室场景,布局科研服务全产业链经过多年发展,赛默飞世尔形成了实验室产品与服务、分析设备、专业诊断(IVD)、生命科 学四大业务板块,旗下拥有包括 Thermo Scientific、Applied Biosystems、Invitrogen、Fisher Scientific、Unity Lab Services 等在内的众多细分领域品牌。其中,实验室产品与服务包含 化学试剂、仪器设备、实验耗材、渠道配送等全部实验室场景下的产品及服务;分析设备业 务包含电子化学分析仪、显微镜、色谱分析仪、质谱仪等大型仪器;生命科学业务包含生物 试剂、细胞培养、PCR、生物反应器等全部生命科学相关产品;专业诊断业务主要是指包含 基因测序在内的广义 IVD 产品。公司上市以来业绩持续高速增长。1980-2019 年期间,公司营业收入的年复合增长率高达 13.4%,2019 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255.4 亿元,同比增长 4.9%,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 32.8 亿美元,同比增长 9.9%。2020 年受新冠疫情影响,公司 COVID-19 病毒检测试剂盒销售驱 动业绩大幅增长,2020Q1-Q3 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216.7 亿美元,同比增长 15.8%,实现扣 非归母净利润 39.4 亿美元,同比增长 75.1%。分业务来看,2019 年公司实验室产品和服务、分析设备、生命科学、专业诊断分别占比为 39.7%、20.7%、25.7%、13.9%。其中由于实验室产品和服务、分析设备、生命科学业务范围中均涉及科研服务领域,公司科研服务相关收入占比至少在 60%以上。此外,从客户来看, 公司产品下游应用中生物医药占比最高(42%),其次为医学诊断(23%)、学术政府(19%) 和工业应用(16%);从品类来看,公司产品占比最高的是试剂耗材,其次为仪器设备(23%) 和综合服务(24%);从区域来看,公司最大市场为北美市场(51%),其次为欧洲市场(26%)、 亚太市场(20%)和其他地区(3%)。4.3. 国内科研服务龙头有望复制海外龙头发展路径我们认为,赛默飞世尔科技在科研服务领域的崛起具有借鉴意义,国内科研服务龙头有望复 制海外龙头发展路径:(1)科研服务赛道是孵化长牛公司的黄金赛道。赛默飞世尔从分析仪器起家,一路发展成 为全球领先的科研服务龙头公司,充分证明科研服务行业的黄金赛道属性,龙头公司可以享 受长达几十年的持续高增长。除了赛默飞世尔之外,该领域还包括西格玛、丹纳赫等多个长 牛公司,国内科研服务市场同样有望孵化出具有长期投资价值的核心资产。(2)并购扩张助力龙头公司实现基业长青。从赛默飞世尔的发展路径来看,公司上市带来 的资金优势可以帮助公司通过并购实现持续扩张,不断扩充产品线,为客户提供更丰富的产 品和服务。以阿拉丁、泰坦科技为代表的科研服务公司在国内率先实现资本化,未来有望通 过资本市场优势实现外延扩张。(3)科研服务行业分散,适合聚焦发展持续深耕。科研服务行业具有极度分散的特点,上 游品种分散,下游客户分散,比较适合聚焦主业发展。从赛默飞世尔两个时期的并购历史来 看,围绕实验室科研服务开展的同业并购明显更为成功。目前国内相关企业的均聚焦于科研 服务主业发展,为同领域的持续深耕奠定基础。5. 国内科研服务行业相关龙头企业分析(略)5.1. 阿拉丁:国内领先的科研产品自主品牌5.2. 泰坦科技:一站式科研服务龙头企业5.3. 洁特生物:国内科研耗材领头羊5.4. 海尔生物:国内实验室生物安全设施核心资产……6. 风险提示6.1. 进口替代不及预期科研服务行业长期被外资巨头垄断,国产对于进口的替代是一个长期过程,在此期间可能存 在进度不及预期的情况。6.2. 行业竞争加剧导致利润率下降科研服务行业整体利润率较高,如果未来行业竞争加剧,可能会导致产品价格走低,进一步 影响公司的利润空间,导致业绩下滑。(报告观点属于原作者,仅供参考。报告来源/作者:安信证券)如需完整报告请登录【未来智库官网】。

丽人劫

浅谈科学研究课题结题报告的撰写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深入研究,课题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达到了预设的目标后,课题也就进入了总结阶段,撰写结题报告也就成为了重点工作,因为结题报告既是对课题研究所有成果的一次总结,又是课题成果的全面展示,还是课题成果与否的一个标志。依据蓝译总结的经验看来,要写好课题的结题报告,可以从以下三步走:一是要先将课题研究的材料进行充分地汇总、梳理。这是撰写结题报告的前提,研究者可以依据课题方案对各子课题进行归类总结,看看子课题是怎样操作、推进的,进行了哪些实验,有哪些材料,取得了哪些具体成果,子课题之间有没有进行交叉研究等。如果材料太多,那么有必要先进行科学取舍,然后再进行总结。二是要考虑课题研究成果的展现形式。一般来说,课题成果不是一份结题报告就能全部展现得了的,因为一份结题报告通常也就数千字,长的也不过两三万字,所以对于结题报告的写作,应当用简练的文字清楚地把成果表达出来,具体的操作只能做简洁的概括,必要时也可以在课题结题报告外配上附件,将成果详细地展示出来。同时还要结合自己课题的特点,选取合理的展示形式,让自己课题更具说服力。三是进行课题结题报告的撰写。这个环节比较重要,直接关系到课题能否顺利通过专家的结题审核。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结题报告的几个方面要点。1.课题的提出。一般主要是交代清楚为什么要研究这个课题,以及在研究时处于怎样的一个大背景之中。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不要把研究问题抬得太高。2.课题的界定。由于一个课题一般只能在一个特定的范围中进行研究,其成果也就只能在某一方面行之有效,所以有必要对课题进行界定,特别是对课题中一些关键词的概念进行界定。3.课题的研究原则和方法。这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课题实验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应当根据课题选取恰当的原则和方法,并在实验中坚持遵守,在研究成果中有所体现。4.课题的研究过程。主要是简单地回顾课题的运转情况,一般可分成两个方面来写,一是对课题研究的几个阶段做一个简明介绍,简单说明每一阶段的研究重点是什么,具体是怎么做的;二是对子课题运转情况的介绍,也就是将课题的主要子课题的研究侧重和运行情况做一介绍。5.课题的研究成果。其能否有效地表达出来,会影响到课题的成功与否,以及能不能通过结题的专家审核。在思想理念层面,应当提出一些具有个性特色的思想理念,并能为大家所接受;在实践操作层面,可从方法与途径、模式总结、数据图表统计与分析等角度将课题的做法表述出来。6.课题研究中的困惑。一般来说,是有了问题才会研究,才会有创新,才会有成功,而且进行课题研究,都要把该课题研究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归结出来,看看是如何解决的。所以在结题时,应当把那些没有解决的问题和疑惑写下来,这有助于促进我们去深入探究,也许是下个课题的起点。7.课题的附件。一份结题报告,不可能把课题实验中每个方面都详细地写出来,所以我们就有必要通过附件的形式进行补充。以上介绍的是撰写结题报告的几个基本方面,当然了,每个课题都有其独特的地方,这就需要作者根据自己课题的研究情况做一定的调整。总之,是要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把自己的课题成果充分而精彩地展现出来。

提刀而立

土巴兔宣布成立“大数据研究院” 将定期发布行业分析报告

来源:TechWeb.com.cn【TechWeb】4月7日消息,近日,土巴兔对外宣布成立“大数据研究院”。据悉,该研究院将依托平台的装修家居用户数据和行业数据,深耕装修家居行业用户研究和中小企业数据应用的研究。未来,大数据研究院将定期发布一些用户数据与行业分析报告,用于指导产业链装企精准识别与把握用户的需求变化。据悉,土巴兔大数据研究院即将在4月迎来首秀,联合国内知名数据研究机构易观共同发布《中国互联网装修行业指数洞察2020》。按照新公布的统计数据,今年1到2月份疫情期间,互联网企业完成相关数据服务收入达17.4亿元,同比增长23.5%。土巴兔方面表示,成熟产品需要一个数据平台做支撑。按照行业内的普遍说法,数据可以直接指导决策,同时数据会反馈运营状态。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12月31日,土巴兔已累计服务用户超过3500万,用户的每一次点击都会被系统所记录,此次成立数据研究院,将建立规模最大最专业的家装用户画像数据库。土巴兔副总裁聂金津表示,除了利用大数据提炼用户精准画像,土巴兔还将继续采用AI、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数据挖掘等相关技术,建立家装家居行业的结构化内容数据库和知识图谱,并将智能设计应用于家装设计工具中,提高设计效率。未来大数据研究院会成为土巴兔的政策支撑部门,将投入数千万元不断完善其职能与配置。同时,土巴兔大数据研究院将持续加大对专业运营分析工具的开发力度,完善产业链数据体系、信用体系的搭建。资料显示,从2018年至今,土巴兔在科研上的投入已累计超亿元。其中,2018年当年,土巴兔的科研投入占到当年营收的12%以上,其中有上千万费用用于大数据研究。随着大数据研究院的成立,土巴兔将继续加大在科研力量、人才引进、技术研发等方面的投入力度。

慈母心

人工智能报告:中科大提供科研支持 AI应用全面开花

来源:金融界网站作者:算力智库自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主角上海、浙江、江苏和安徽三省一市迎来历史发展新机遇。算力智库此前发布的《中国人工智能20城》系列报告已经分别走进浙江的杭州以及江苏的苏州,此次,安徽省省会——合肥是新的目的地。从目前合肥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来看,合肥位列中国人工智能城市榜单前五,在代表未来人工智能发展的科研排名上跻身三强,合肥的明星企业科大讯飞则代表中国智能语音领域的顶尖水平……这些鲜明的标签让合肥崭露头角,成为2019算力智库中国人工智能20城的第三站。今日,算力智库联合复旦大学智慧城市研究中心、长三角大数据产业合作联席会议、中国经营报、合肥电视台、合肥晚报、维科网、太平洋证券研究所等重磅机构联袂发布《中国人工智能20城之合肥篇:科大与声谷共舞,技术与应用齐飞》,一如既往地以园区视角透析城市人工智能发展情况。算力智库创始人燕丽认为,现在想到合肥,就会想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大讯飞,现在合肥的城市名片已经和人工智能密不可分。算力智库在合肥篇的研究报告中,全景扫描合肥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政策方针、产业现状和科研实力,为上下游企业提供相关信息,为其他城市在制定政策、营造良好营商环境中拓展新视野。产业、园区、人才全方位政策扶持报告指出,人工智能产业的培育发展离不开产业本身的政策刺激,产业园区提供落地土壤和平台发挥集聚效应,而人才要素则是基础支撑,合肥为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产业、园区、人才要素的“铁三角”全方位扶持。在产业政策层面,作为最早一批积极响应国家人工智能政策的省份,安徽省详细制定了三个“五年”的战略计划,同时出台了多项人工智能产业政策,重点扶持智能制造、智能机器人、智能汽车、智能家居、智能物流、智能旅游等领域。在园区政策层面,据算力智库研究院实地调研统计,合肥市人工智能核心企业大都分布在以中国声谷为载体的高新区内,中国声谷与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针对人工智能产业出台了相关税收、补贴等优惠政策。在人才政策层面,合肥从政府到园区均出台了相关人才政策,以引进并留住人才,支撑AI启航。2科大讯飞、中国声谷带动AI产业集群从区域支撑的视角看,算力智库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桂成权认为,人工智能和制造业的结合是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重要落脚点。合肥先天以“新型显示产业、集成电路产业、光伏新能源产业、家电产业、汽车产业、装备制造产业”为主导,为人工智能发展提供了较强的基础和丰厚的应用土壤。囿于落脚点仍未站稳,人工智能对传统行业溢出效应还不显著。从园区的视角看,合肥则拥有“中国声谷”这个工信部与安徽省政府合作建设的国家级人工智能产业基地。据悉,自2013年成立以来,中国声谷已经从智能语音为早期特色发展到现阶段AI全面开花,形成语义、图像、算法及芯片等多元产业格局,覆盖人工智能核心技术研发、基础平台、物联网、大数据、智能硬件、高端制造和服务等完整的产业链。2018年中国声谷基地产值达到650亿元。坐落于中国声谷的科大讯飞作为合肥在AI领域的金字招牌,对合肥人工智能产业的带头作用不容忽视。报告指出,科大讯飞及其在全球领先的智能语音技术,是合肥人工智能发展的源头,目前合肥人工智能产业链的基础技术链条已经构建,人工智能技术和应用集中于交通出行、智能制造、智能家居、教育领域等专用领域的场景化解决方案,形成了技术驱动、应用引领的极具地方特色的产业图谱。然而,根据算力智库研究院对中国人工智能200强企业的地域分布情况分析,200强人工智能企业在合肥仅为3家,排名国内第11位,数量严重落后于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因此,从整体来看,合肥人工智能企业数量及规模相对偏小,孵化企业质量不高,产业集群竞争力仍然不足。3中科大和科大讯飞支撑合肥AI科研发展在代表未来AI创新能力和发展趋势的科研实力方面,合肥特色独树一帜。合肥目前形成了以中科大和科大讯飞为核心引领、产学研用、全链条孵化的科创生态体系,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提供了较强的科研基础。报告显示,合肥的人工智能研究院主要分为院校实验室和企业实验室两大类。前者多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具有较强研发和人才培养能力的高校为学术支撑,后者多背靠科大讯飞等知名大型企业。据悉,合肥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各类研发机构已突破1400家,建成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134家,在孵企业和创业团队近4000个。与中科大、清华、北大、哈工大等高校院所共建23个高质量合作平台,组建联合实验室或技术中心近百家、引进创新团队超百个、累计孵化科技型企业超300家,积极探索成果转化新体系,依托高校院所在研国家级项目超3000个。报告同时强调,合肥科技创新能力居全国前三甲,但由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相对较少,人工智能产业的快速扩张导致人才缺口问题日益凸显,特别是基础研究的高端人才,虽然合肥出台了一系列人才引进政策,但是短期内合肥相对国内人工智能发展较好的一线城市,在人才获取的竞争力上偏弱的情况难以改观。报告总结,合肥人工智能产业园区已处于第一梯队,综合实力居前,已经初步形成政策全方位呵护、龙头引领产业链集聚、科研支撑强劲的产业生态体系,但目前仍然存在三方面的不足:在产业应用上并未形成一定规模,企业数量不足且体量不大,人才获取上竞争力偏弱。

金国民

31省“四个梯队”石墨烯产业格局已成,这份报告分析得很透

日前,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国家新材料资源共享平台联合发布《中国石墨烯产业发展竞争力指数(2020)》(下称“报告”)。根据报告,目前,全国31个省、市石墨烯产业发展呈现明显的阶梯状分布,基本呈现“四个梯队”,且各地产业化发展水平差异明显,其中江苏省遥遥领先。经过数年发展,以北京为核心,内蒙古—黑龙江地区产业带、东部沿海产业带、陕川渝等地“一核、两带、多点”的空间格局初步形成。报告指出,全国石墨烯政策环境整体趋好,其中,福建省在产业政策和组织建设两方面具有明显的领先优势。在创新能力指数方面,各地存在一定的差距,北京稳居首位。针对上述研究结果,报告建议,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合理规划石墨烯制备产能,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做好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的筹备。知识链接:石墨烯作为新型二维碳纳米材料,厚度仅为0.35纳米,具有强度高、导电性好、可加工性好等众多优点,在电子、信息、能源、材料等领域具有重大的应用前景,并被视为未来高技术产业竞争的战略制高点。据悉,在国家高度重视以及系列政策的推动下,我国石墨烯产业快速发展。预计到2021年,全国石墨烯市场规模将达200亿元。报告旨在研究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石墨烯产业发展指数,客观、全面、正确认识我国各省市石墨烯产业发展水平和趋势,挖掘全国各省市在石墨烯科研以及产业化布局等方面呈现的不同特点,并为政府、企业、投资机构等相关决策提供科学参考和依据。以下为报告PPT全文:*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国能源报/中国能源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属于中国能源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能源报/中国能源网”的作品,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网立场和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