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摘要:从2003年算起,中国互联网产业发展经历了一个完整的生命周期。中国从不知电子商务为何物的鸿蒙时期,到互联网产业经济位列世界先列,创造了难以想象的经济成就。然而时至今日,无论是国际态势,还是产业发展的自身需要,都将我国数字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重心向科技本身转移。基于此,本报告以科创板为契机,梳理中国制造2025所辖6大板块,梳理我国科技行业发展近况以及面临的问题,为社会各参与方提供数据及观点层面的帮助。铁幕:世界的规则竞争的制高点人类历史上不同时期的国家战略变化和平是人类为之奋斗的崇高目标之一,但矛盾冲突又是物质发展的必要条件,所以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交锋始终是伴随人类历史的一对双生子。虽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形式不同,但所有国家在不同时期所采取的行动,其战略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领先全球并抑制他人。科技硬件为基础全球合作下的科技基础设施建设2000年以后,中国高科技产品的出口规模飙升,这源于之前数年中国工业基础和技术能力的上升。但在这一表象的背后,是全球全面科技化的宏观环境,尽管高科技出口总额飙升,但高科技出口占比却始终保持在20%-30%之间。所以这是一轮硬需求拉动的上升。除此之外还需要注意到一个数据背后的现象是,在目前大企业全球化战略多年的浸润下,全球贸易已经从过去的制成品贸易变成了半成品贸易,以全球为尺度的供应链,任何国家都无法占据绝对领导地位。这一点在美国身上体现的尤为明显,2000年后,美国高科技出口占制成品的百分比逐年下降,但全球并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认为美国的科技属性在下降。过去,互联网产业大放异彩,这源于全球各国对市政基础设施的投入,使之完全可以承载互联网发展所必须的硬件能力。而现在,在新一轮技术急待落地应用的时间关口,高科技产品的普及就是新一轮全球合作下基础设施建设的开端。信息软件为核心下一个国际角力主战场的酝酿物理战争阴云笼罩下的世界已经成为历史,随着军事装备信息化的进程,武力作为国家间竞争的最后手段,若想发挥最大优势,信息与通信自然成为先于武器装备,制约彼此的竞争领域。在这一领域里中国一直在跟随美国的脚步迅速壮大,同样是在2000年后,我国ICT服务出口总规模起升,并始终与美国保持同步。但在占比上,中国在2005年后反超了美国并进一步上升。这种现象背后隐含的信息非常庞大,正向去看的话,这是由中美之间产业差距造成的,中国借鉴了各国已经成型的先进经验,在信息和通信领域发力形成了跨代竞争的态势。而从负面的角度去看的话,这或许是由于中国对外服务本身就很局限,导致信息和通信异军突起。不过无论如何,信息和通信技术已经被推上了历史舞台,在可见的5-10年内,都将成为国际角力的重要战场。外柔而内刚的自强多方作用下促使科技真正成为第一生产力在所有科技类国际贸易的背后,是一个国家综合科研能力的体现,1996年后,中国研发支出占GDP的比例上升幅度非常明显,这种数据结果多少佐证了前文正向视角下的结论。而2016年,中国科技期刊文章数量首次超越美国。种种数据都说明,在后工业时代的科技制高点的竞争中,中国表现出的方向性和落地性无可置疑的正确。1988年,中国国内首次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口号,在当时冷战的历史背景下,中国出于国土安全和军事势力两方面的迫切需求,不得不向科技寻求解决的方法,这也给中国今天的科技腾飞打下了制度性的基础。时至今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内涵已有细微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理论向实践的转变;其二,专业领域向泛领域的转变。而这两个方面,也将对中国今天的社会经济形态产生巨大影响。方向变革中国商业面临学研向落地的问题2018年全球销售额最高的前200家公司中,毛利率水平前20中(阿里集团位列21,而没能入选),有6家中国公司,除了腾讯一家之外,其余全是银行。而美国不但上榜公司数量最多,且包揽前三名,前三名中没有一家是金融机构。除了中国自身产业结构调整,将金融机构的能量向国家战略支撑的方向转移以外,学术研究向落地应用之间的制度保障,也是摆在当下最迫切的问题之一。好的是,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科创板鼓励行业的从业企业,均与各大科研机构之间存在合作关系。制高点的含义30年间国际法则的悄然变化如果说科技除了强国本身的象征意义外,最为实际的恐怕就是知识产权的国际收入。自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有记录以来,1970年美国就已经产生了知识产权使用收入。而到了1997年,这个数字已经达到332.28亿美元。而同期中国这一数字才被记录,而且仅为0.55亿美元。而前文中国高科技产品出口,信息与通信服务出口,科技期刊文章以及科研投入占比等数字,无不让人欣喜。但在实打实的知识产权使用费层面,中国在2015年后才有小幅度的跃升。这和2000年后我国科技投入的跃升之间,整整晚了15年。时至2018年,美国知识产权使用费收入高达1304.51亿美元,而中国只有55.61亿美元,比20年前,增长了100倍。所以国际间的竞争已经进入到一个看不见硝烟的脑力时代,一切都促使中国在经济制度改革领域,不得不有所变革,这或许是中国科创板成立的一个历史理由。冷战:科技所需的基础设施中国的脑力2009年的二次科技腾飞一个国家的工业基础或许可以依靠人力,但是一个国家的科技腾飞却要依赖顶级的大脑。东方哲学和自然环境与西方之间存在着很大差异,这导致两种不同文明集团理解和看待世界的视角存在天壤之别。也因此东西方在彼此擅长的领域各自大放异彩。2000年后,全球进入到一个多极融合的时代,技术与文化上的交流穿插,尤其邓小平时代中国外派的大量学习人才,使得中国受益匪浅。中国科研人员和专利申请量二者稳步提升,并在2009年加速上升。但不得不承认,中国选拔人才的制度亦需要做出调整。1977年恢复高考后,中国的脑力在宏观层面上得到强化,这虽然是新时代的制度,却或多或少的是旧时代的产物。经过40年的发展,中国科学界也爆出了学术造假、唯职称论等诸多弊端,进一步释放中国的脑力和创造力,目前来看是更加迫切的问题。改革开放40年来,证明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越性,或许解决中国脑力二次腾飞的金钥匙,就藏在社会主义市场化的模式中。研发的加速应用率逐年降低意味着新一轮内生的科技创新正在进行2013年后,中国重大科技成果应用率从88.5%的峰值开始呈现出一定的下降趋势,直到2018年,我们预估这一数字将下降到86.6%。这一方面源自前文多次提到的科技成果转化的制度问题,另一方面也源自中国科研力量的提升。高校和科研机构与商业团体不同,他们的科研成果大多不考率市场化和商业化的问题,所以一级产出品普遍消耗比较大,这就造成了商业机构对技术应用的天然门槛,商业团体在拿到技术后,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使一级产出品更加经济。虽然有国家的大量补贴,但在诸如新能源、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领域,技术成果转化为民生产品尚需时日。科研的制度性阻碍科研经费申请难并且很难用在实际科研上除了商业化这个科研自身的问题以外,在科技研发制度上的亦存在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科研经费的申请和使用两个方面,科研经费申请难,申请通过后又不能有效使用,审批机构像对待骗子一样对待申请人,使得大量的科研经费无法投入到鼓励创造性劳动本身上,转而只能应用在诸如差旅等常规支出方面。但这个问题不能单纯的归咎于科研经费申请机制本身,这是一个应该加强多方合作的问题。科研经费审核机构身上的责任在于,他们要替国家把资源准确的投入在实际需要的地方,而他们擅长的领域是事务性的,所以必然会在差旅等方面制定明确而严格的标准,而忽视或者说无力评估实际创造性劳动的价值。而科研机构在申请经费的时候,亦过度的追求技术的卓越性,对于开销和技术未来能够产生的市场价值,以及对国家宏观战略的促进等层面知之甚少。这里面充当润滑剂的第三方人才长期缺失,导致双方均无法有效说服对方,让机制更健康的运作。历史的关卡软服务谢幕,硬科技登上历史舞台如果回看2010年后中国国内的双创热潮,就能发现2017年后的资本寒冬到来是必然事件,只是在当时那个时间关口上,没人拥有那个战略高度,能看到国家推动双创背后的意图。2014年后,中国VC创业基金投资强度陡然上升,从平均每个1000万左右,骤然上升到2017年的3000万以上。这一方面是由于创业者胃口越来越大,另一方面也源自社会各界对科创这个词认知的转变。2010年后,由于互联网巨头平台战略前所未有的成功,导致所有创业者甚至于资本方都产生了一种,只要做平台就可以高枕无忧的错误认识,导致大量的资本被倾注到毫无意义的项目里,仅有的几个明星项目,也大部分集中在互联网服务方面。而当下国际形式的变化,让所有人恍然大悟,原来科技的制高点并不是服务,而是硬科技。而且很多设想很好的项目,也势必需要科技硬件等产品作为基础设施,而这一进程不可能凭空完成,技术升级的道路无法逾越。而不幸的是,技术是一件非常消耗资源的事,种种一切变化,均导致中国创业投资强度的骤然攀升。项目品质的老生常谈资本市场存在的目的是服务国家战略,而非圈钱与投资强度遥相呼应的是所有以上市为退出方式项目数量的占比,从2012年近乎30%,一路下滑到2017年的13.7%。这一方面由于市场鸡犬升天过后必然一地鸡毛。另一方面也由于资本市场,尤其国内资本市场的独特特性。中国的资本市场不是垃圾站,并不会对项目毫无鉴别的予以支持,尽管这种体制带来了大量的诟病,但在中国整体金融实力有限的前提下,要集中使用在国家战略方向上。所以2017年后的资本寒冬,也是之前双创市场看不清大方向所带来的必然结果之一。一如前文所述,技术的重要性,以及科技产业的特性,都注定了这是一个耗资大,且投资回报周期长的产业,目前从国际级产业基金体现出来的投资方向和特性来看,资本在科技领域已有布局,预计未来5年内,以上市为退出方式的项目比例会有所回升。解决问题的资本市场每一轮上涨,都要帮助中国经济解决问题股市被称为经济的晴雨表,股市的好坏反应着实体经济的好坏。从宏观尺度上看,这句话并没有错。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几乎每一轮资本市场的大动作,背后都隐藏着制约中国经济改革的重要因素,而为了解决这个因素,国家不得不对资本市场进行有组织的运作,进而达成战略目标。在历史上中国资本市场为中国经济的正规化,国际化等问题解决了若干个不得不解决的制度性问题,每一轮制度性问题的解决,都在资本市场上掀起了波澜壮阔的上涨行情。所以如今开新的科创板,背后的目的亦不言自明。市场孕育的问题,最终也势必由市场所解决。更宏观尺度上的风向国民对本国战略的认可程度体现在最终消费端科技产业是一件事关居民生活方方面面的问题,在很大层面上它并不可见。宣传和民意引导在国家意志和战略面起的作用固然不可或缺,但听明白了和实际行为之间的鸿沟,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硬化指标。这不仅仅体现在科技类产品民族品牌的拥戴程度,还体现在一个国家居民整体的消费品牌倾向上。出口、投资和消费,宏观经济三驾马车中,消费者在最终消费的领域,是一个国家工业基础,民族品牌形象和信任度的指标。这种消费倾向虽然不能直接影响科技产业,但对于科学技术的商业化存在近乎决定性的影响。市场经济一切以供需关系作为市场考量,而用户的消费倾向则直接影响着对国产和进口的信心,如果民族品牌得不到足够重视,那么科学技术的商业化将受到严重的制约。多极:中国科技产业的努力中国制造2025资本市场的目的是服务实体经济,这是亘古不变的本质《中国制造2025》于2015年提出,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其中,指出“瞄准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重点,引导社会各类资源集聚,推动优势和战略产业快速发展。”按照中国制造2025的分类,科创的内涵可以分成六大板块,但实际上每个板块所包含的内容极其庞杂,几乎每一个板块都可以独立成为支撑一方产业的支柱。也因此科创板以科技创新为旗帜的行业,大多服务于中国更庞大的制造业,服务于中国的工业基础,实体经济。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新产业的大杂烩,要注重硬件设备的基础设施作用2018年,全球人工智能产业开始出现大规模变现,在此之前的商业化进程相对缓慢。所以对整个行业有很强的提振作用,不过与此同时带来的结果也有一定负面影响,即人工智能逐渐背离其“仿生学”的内核,转而在应用场景上做了过多的尝试,有些尝试已经超越了人工智能的范畴,这对这个行业未来发展方向产生了影响。除此之外,信息技术以软件为核心,但面对物联网、商业与生产智能化等多重实体商业的影响,软件能够迅速成长的先决条件是硬件设备基础设施的完备,所以这个行业未来增速处于相对温和的状态,5-10年内实体智能化普及率如果能上升到一定程度,那么行业会迎来更疯狂的爆发。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结构企业服务格式化的大门将因为新一代信息技术而启动过去几年互联网产业的高速发展除了通信基础设施的完备以外,还有赖于个人服务的标准化和规模化。之所以能做到标准化,源于个人数据的易得性和需求的同质化。但是企业服务完全不同,一方面企业数据获取难度大幅提升,另一方面不同行业企业需求千差万别,所以难以便准化进而规模化。而这一切有可能因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落地而改善。高端装备制造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转型的战略要地制造业是强国之基,在此基础上,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这件事本身还充满了战略意味。高端装备制造业所包含的航空航天、轨道交通、深海钻采等领域,无一不是系统性工程,标志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工业实力和科技能力。随着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和基础工业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在上述领域实现了一定程度的突破,但仍存在显著差异,比如:核心零部件,设备核心系统等尚需国外进口。为了更好的与社会资源实现整合,帮助创新驱动、军民融合等战略的深入执行,可以尝试采用PPP(公私合营模式)和产学研模式作为高端装备业的发展路径,在保证国家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同时,调动企业、科研机构的积极性辅助我国顺利转型。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结构除高铁产业相对体系化,其他产业处在成长期,潜力巨大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其战略意义突出。我国除了高铁产业相对成熟、产业体系相对完善外,其他产业仍处在成长期,个别产业处在试验阶段,一旦正式实现规模化量产,产生的商业价值巨大。由于高端装备制造业会在下游创造更大价值,加上研究条件所限,本报告只涉及了六类产业规模的核算,理论上还有其它产业规模。新材料材料加工能力是材料大国到材料强国的最大阻力新材料是很多高新科技产业的基础设施,制约我国从材料大国到材料强国转型的最大阻力,并不是资源上的不足,而是材料加工能力的不足。材料加工能力落后的内在原因,是我国相对落后的工业制造基础,使得哪怕是已经在性能上与国外一致甚至超越的材料,也无法规模化应用到工业环境中。而外部原因则是国外对于加工工艺和材料配方的严防死守。至于添材制造技术,为人类加工材料开创了另一种思路,但现阶段该技术受到材料选择范围少、工业稳定性差和加工技术不成熟等阻碍,此外,添材制造技术也无法作为解决我国材料行业面临的问题的良策,原因在于添材制造技术也依附在一国的工业基础能力上。新材料产业结构新材料种类繁多,材料应用下游情况复杂且市场庞大新材料种类繁多,并且材料的下游应用领域存在单一材料重复使用和同时使用多种材料的情况,所以在计算山给存在大量重复计算的可能性。因此本报告采用回归材料产业的上游来核算市场规模。但由于新材料种类多样,加上研究条件所限,本报告只涉及了八类产业规模的核算,理论上还有其它产业规模。医药行业医疗改革的阵痛在中国,看病难,没好药,没好械,这九个字归根结底就是“没技术”这个本质原因造成的。而医药行业庞大繁冗的供应商体系,又进一步加剧了企业利润与民计民生之间的矛盾,因此2017年,国务院医改办会同国家卫生计生委等8部门联合推行“两票制”大幅削减了盘根错节的供应商体制,而一系列药品价格的强制下调,以及医疗保险对药品报销机制的调整等惠民措施,使2017和2018两年,医药行业的规模增速下滑。不过,在优化老问题的同时,国家也通过一系列手段,在鼓励创新,这会给大量国内药企的新药上市带来方便,新的市场增量可以迅速弥补产业规模的下滑。医药行业产业结构医药短期发展优于医疗器械,但想解决根本问题尚需时日中国大部分肿瘤药和特效药这种制造工艺比较复杂的药品均由国外提供,而医疗器械在某些专利领域可以自给自足,但生产医疗器械的材料,却受制于人。而对本土药品的扶植与促进,也尚需数年的临床试验。所以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涉及国家生物学整体的进步,和医药领域的研发,是一大系统工程。节能环保现有城市与未来城市之间过度桥梁性的产业节能环保在当下的中国,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因为过去几年,粗狂式的工业和跑马圈地资源型的建设,都使中国人在“地大物博”这件事上缺乏必要的战略眼光。而对于目前被市场广泛熟知的节能环保主要行业中,基本都属于服务非常成熟产业的附庸。而随着诸如汽车、铸造、铁路等被环保服务行业增速不再强劲,导致传统的节能环保产业的增速也开始下滑。但除此之外,随着生活垃圾分类的严格执行,垃圾源更加精细的区分,将会给垃圾回收和再生提供极大便利。以及打造更加清洁居住城市建设理念的推广,未来节能环保大主题下辖的更前沿科技将会得到长足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结构服务对象千差万别,短期内很难有效行成产业整合产业链十分丰富,但每个细分领域都相对细碎,由于行业差异较大,技术不统一,服务对象也千差万别。所以目前尚不能行成有效的产业整合。条件所限,本报告只涉猎了四类产业规模的核算,理论上还有其它产业规模,但未来市场规模结构不会有显著变动。新能源行业不得不被国家意志强迫的梦想能源不同与其它科技行业,它更多的是一种基础设施,所以在中国就必然具备行业最终零售端无法市场化定价,以及生产与流通端存在一定阻隔的弊端,但这理论上也同时是新技术应用风险最小化的策略。目前除了常规的火力发电以外,水、风、光、核和生物质能,在能源领域整体存在的弊端是发电能力不稳定以及发电成本高于火电,所以国家不得不采取综合运用各类能源和补贴的策略予以应对。不过整体上看,落后且污染严重的能源将被逐渐替代,中国终将过渡到清洁新能源的时代。除了能源本身,制度和智能电网的发展,也是中国新能源发展的重要标志,精细化的数据和运营,可以使任何普通家庭的发电设备与主网链接,实现自产自销。新能源行业产业结构核电的国家博弈与自然能源的不确定性由于本数据讨论的仅是当年增量,所以其占比的大小,并不代表能源本身的重要性,只代表不同阶段的建设重点偏移。星火:可见的未来智能制造的重要性未来的智能化会发生在各制造环节的连接处2012到2017年间,中国重大科技成果按领域划分,年复合增长率最高的三个为制造业、金融业和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这说明我国的科研成果主要服务于庞大工业基础,无论是制造还是技术服务,都是支撑中国一系列战略运作的核心。但是在走访大量被冠以科技之名的企业时,尤其是制造业企业,会发现国内科技能力的获取比较依赖于收购国外企业这种方法,这种演变路径,导致我国的工业相对割裂,只是单纯的实现了功能上的可行,并没有完成整合,行成合力更无从谈起。因此未来,技术应用领域会向精耕细作渗透,力求在制造各环节连接处智能化,这也是中国智能制造的核心要义。学术落地的重要性制度化的保障科研与商业化中间的润滑和衔接如前文所述,中国自1996年起,在科研领域的投入和深度奋起直追。在一些独特的领域,已具备国际领先地位,整体而言相较过去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和其它国家一样,仍然不可避免的存在科研成果商业化过程中,不得不考率的可行性要素。主要体现在产品成本构成上,科研成果直接商业化行成的产品,是市场可接受商业产品成本的3倍以上。也就是说,商业公司在获得某产品专利或核心技术后,需要将成本降低到原来的三分之一以下,这个高科技产品才能被市场接受。
南京市是国家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创新型试点城市,近年来积极加快推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研发创新能力逐年提升。2016年,南京市全社会R&D(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为320.34亿元,比上年增长10.2%。12个GDP超万亿的城市中,科技研发R&D前三位的是北京、上海和深圳,南京排名第9。一、南京市科技研发的主要状况及特点几年来,南京市R&D经费持续增长,研发投入强度持续增高。2016年,南京市全社会R&D(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为320.34亿元,比上年增长10.2%;全社会R&D投入强度3.05%,比上年提升0.06个百分点。近五年来R&D经费和研发投入强度情况如下:数据来源:南京统计局 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2016年全社会R&D研发人员123926人,比上年增长3.7%;研究与开发机构2340个,增长7.5%;专利申请65198件,增长16.2%;专利授权28782件,增长2.4%;发明专利申请31556件,增长13.4%;发明专利授权8697件,增长5.5%。全社会研发R&D经费的主要特点:主体在企业,约占三分二;高校和科研院所比较强,比重超三分之一。2016年,国家统计制度调查的规模以上企业R&D,占全市R&D总投入的63.4%;高等院校R&D占20.7%;科研院所R&D占11%;另有近5%左右其他单位数据。数据来源:南京统计局 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进一步观察各类研发情况: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多年来,研发投入持续呈现上升态势。除2015年略有回落外,2016年再现增长,R&D占全市的44.6%。数据来源:南京统计局 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2、规模以上服务业。近年来,研发投入增长势头强劲。2016年,南京市规模以上服务业R&D已达55.16亿元,占全市的17.2%。与2013三经普年的17.02亿元相比,年均增幅48%。重点服务业企业R&D投入强度已从2013年的0.5%,上升到了2016年的1.5%,提高了1个百分点,年均提升0.33个百分点,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数据来源:南京统计局 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3、建筑业。大企业支撑作用突出。南京市建筑业的发展,主要依托几家大型企业,单位数占20.1%的大型企业,实现了建筑业84.9%的R&D。2016年建筑业R&D4.91亿元,与2009R&D清查年的2.28亿元相比,年均增长11.6%。以上工业、服务业、建筑业三类企业R&D投入203亿元,占全市的63.4%。4、高等院校。研发实力雄厚。南京市教育资源雄厚,高校林立,人才众多,培养了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全国乃至世界高水平的一大批的研发力量。2016年高等院校R&D66.47亿元,比上年增长8.4%,占全市R&D比重20.7%。高校的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的比例一直保持在20%左右,是南京市研发投入队伍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强有力的力量保证。有数据显示,江苏省高校的研发整体实力在全国排名第2,仅次于北京;其中:理工农医学科排名第2,人文社会学科排名第3,次于北京和上海。而江苏省高校的主体是在南京,江苏985高校3所中的2所、211高校11所中的8所均在南京。5、科研机构。研发实力不容小觑。2016年南京市科研机构R&D为35.42亿元,占全市R&D的11.1%,也是南京市R&D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二、南京与兄弟城市科技研发投入的比较及特点为了解南京市与国内12个GDP超万亿元城市科技研发及相关情况,我们收集了相关数据(文中数据个别城市因收集途径和时间不同会略有出入),重点从R&D及其相关的知识产权专利等方面情况做出比较分析。1、R&D投入较GDP位次排位前移2位2016年,GDP超万亿城市R&D及其占比排名情况如下:数据来源:南京统计局 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上表可以看出,万亿俱乐部城市R&D的排位与GDP的排位,除个别城市外,一般大体相当,上下不超过2个排位。科技研发R&D前三位的是北京、上海和深圳,R&D达到或已接近千亿元,前三位均远高于其他九个城市。南京市在12个城市中排名第9,比GDP的排位前移二位;而R&D投入强度,排名前三甲的是北京、深圳和上海,南京市排名第6,强度排名比R&D排名位次前移3位,比GDP的排位更是前移五位,处于12城市的中游水平。2、知识产权情况与R&D情况排位相当南京市知识产权专利申请量和发明专利申请量在12个GDP超万亿元城市排名情况如下:数据来源:南京统计局 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从以上表可以看出,专利和发明专利前三位的均为北京、深圳和上海,南京市专利申请量和发明专利申请量在12个城市中排名均为第9位,与研发R&D的实力水平位次也是吻合相当的。3、工业R&D排名落后,但有R&D活动的企业占比居前数据来源:南京统计局 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从上表数据看,工业研发排名前三位的是深圳、上海和苏州市,南京市工业R&D排名靠后,居第10位,与排名第九位的杭州市有较大的差距,与后一位第11位的武汉市差距不明显。而南京市有R&D活动的企业占比情况较好,达到了39.95%,排名仅次于苏州,为第2名,反映出南京市企业研发活动开展普遍程度相对较好。4、南京市服务业企业研发排名靠前,建筑业企业研发表现尚可南京市服务业企业研发表现较好,排名靠前,排在第4位。与排在前2位的上海市和杭州市有较大差距,与第三位的深圳市的差距不大,争取赶超进入前三位还是有可能的。南京市建筑业R&D,排名第7,与6名的广州市还有较大差距,向前赶超难度较大。与后一位的青岛市4.82亿元差距不大,保持位次还需努力。数据来源:南京统计局 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三、南京市研发及相关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1、研发等情况总体位次偏后。南京市科技研发R&D总量和专利情况在12城市中排名均为第9。南京市高校、科研院所实力雄厚,如何利用好这一优势,加强产学研合作,科技成果转化,一直是重点研究关注的问题。数据显示,地区创新活动越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越高。R&D水平与GDP水平基本是正相关的,如何利用好南京市的研发创新能力积极带动南京市GDP同步提升,北京、上海、深圳在这方面有很多好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学习。2、南京市R&D现状结构还不太合理。企业在R&D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还不够突出,投入比重还不够高。2016年南京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投入仅占全市R&D投入总量的44.6%,加上建筑业和服务业企业R&D,也只占到全市R&D的63.4%。从12个城市数据看,很多城市企业R&D占全市R&D的比重在90%以上,地区创新活力表现得较强。调动好企业自主创新研发的积极性和热情非常重要。3、R&D占比低于GDP占比。2016年,南京市占12城市经济总量GDP的比重为5.3%,而南京市R&D占12城市比重仅为4.8%,低于GDP的比重0.5个百分点。南京市R&D还有提升空间。四、思考建议1、积极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美国、日本等西方发达国家,能够成为科技强国,探究其深层次原因,源于他们“用工厂作为实验室”的思想,企业既是工厂也是研究机构,企业在研发创新中占有了相当大的份额,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要促使南京市科技体制机制加大改革力度,使企业真正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上的决定性作用,使创新链与产业链在企业内部高度融合,提高创新的效率和效益。2、发挥南京市科教资源优势,促进产学研充分合作。南京市科教资源优势突出,普通高校53所,985高校2所,211高校8所,高水平大学数量等科教资源处于全国前列,在全国也是有一定影响力的。要切实用好南京市的科教资源,促进其前沿技术研究成果,不仅仅停留在基础论文核心期刊发表上,逐步使其高校、科研院所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项目课题成果,在南京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带动南京市企业研发的整体实力提升。3、营造良好创新创业氛围,持续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加大海内外高层次人才的引进,鼓励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来南京市从事创新创业研究,吸引海外留学人员来南京市创新创业。学习深圳等先进城市经验,营造创新发展的政策机制,加上完善的科研配套,持续吸引大批高校才子、海归精英到南京市创业发展。积极营造凝聚南京市创新驱动发展的良好氛围,提升南京市科技强市的发展战略空间。
来源:新浪科技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10月15日下午消息,据外媒报道,毕马威近日发布《2019年科技行业创新调查报告》,指出大多数全球科技行业领导者都希望在未来三年内,在电子商务领域大展创新身手。电商巨头在应用新技术——如人工智能、语音识别、无人机以及无人驾驶汽车等方面,也始终领先一步。除此之外,电商巨头涉足和颠覆其他如食品派送、医疗健康、保险业、能源行业和处方药等行业的报道也屡见不鲜。社交网络平台,凭借各种独家和原创内容、体育赛事直播、虚拟/增强现实、教育服务以及加密货币等新颖服务,不断收割用户注意和钱包之后,其创新能力,紧随电子商务之后。报告中给出的几大创新业务分别为:电子商务 27%社交网络 22%数字支付 17%娱乐 4%共享乘车 9%自动驾驶出行 7%房屋租赁 4%根据受访者的回答,有些领域更容易在未来因新兴技术的普及,经历大型变革。这些领域包括:通讯、工业制造、医疗健康/生命科学、航空和国防,以及金融服务业。最具颠覆性的公司从商业模式细分下去,该报告采访了全球科技领导者,关于他们眼中最有可能颠覆其业务的公司。与商业模式相对应,电商领域的公司上榜最多。排在前十的最具颠覆性公司分别为:亚马逊(16%)、苹果(16%)、阿里巴巴(15%)、大疆创新(7%)、谷歌(6%)、Netflix(6%)、Airbnb(5%)、微软(4%)、Facebook(4%)、百度(4%)。中国的腾讯、滴滴出行和小米分别排在11、12和14位。最受欢迎的应用报告同时调查了科技领导者眼中最受欢迎的应用。显然,社交媒体应用大受欢迎。2019年,约有30亿人在他们的手机上使用社交媒体应用,同比增长10%以上。另据统计,2018年,全球数字用户花费在社交网络上的时间为平均每天2小时22分钟,相比五年前,所花的时间提高了49%。即时通讯和娱乐应用暂居社交媒体应用之后。百度和微信分别第13和15受欢迎的应用。科技高管和千禧代眼中的创新领导者谁是全球最具科技创新远见的人物?对于这个问题,毕马威的报告分别采访了全球科技领导者和千禧代年轻人。有趣的是,在两类人群各自给出的前十最具创新领导者榜单中,七人重复出现,尽管排名略有不同。可见,在科技从业者眼中,不管是高管还是年轻一代,大型科技公司的领导者总是更具创新远见。在科技高管和千禧代眼中,均是十分出色的创新领导者有:伊隆·马斯克、马云、比尔·盖茨、杰夫·贝索斯、马克·扎克伯格、桑德尔·皮猜、蒂姆·库克。和科技高管不同的是,千禧一代认为,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和小米创始人雷军,都是富有创新远见的领导者。(木尔)
19家科研机构、环保组织共同发布《中国雪豹调查与保护现状》报告。新华社北京10月24日电(记者袁全)10月23日是世界雪豹日。当日,北京大学、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等19家科研和民间自然保护机构在京联合发布报告,呼吁加强对雪豹的调查和保护。这份名为《中国雪豹调查与保护现状2018》的报告指出,中国的雪豹数量调查覆盖面积仅占雪豹栖息地的1.7%,距离20%的调查目标相差甚远,但与世界调查的平均水平2%差距不大。其中,最大的调查空缺在青藏高原南部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天山的西部地区,报告建议优先加大对于空白区域的调查。报告还识别了中国雪豹的主要威胁,并分省进行威胁优先级排序。基层保护部门能力欠缺、气候变化以及社区保护动力不足成为评分最高的三大威胁。尽管各省、自治区情况不同,但相似之处是各地的雪豹保护工作者都不认为对雪豹的直接猎杀是目前最严重的威胁,说明中国的雪豹保护工作有非常良好的大环境。报告认为,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集中在如何加大资金、人力投入提升保护区能力建设、扩大民间力量参与、妥善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报告发布会现场请专家、志愿者为雪豹保护建言献策。报告还对未来五年的雪豹保护提出了建议,包括完成全国20%雪豹栖息地调查;建立7个重点保护地的巡护监测管理系统;建设5个社区保护示范地;完成5个重点省区的雪豹景观保护规划;加强“中国雪豹网络”建设等。此次报告主要基于1980至2018年间发表的、以中国境内雪豹为研究对象的57篇中英文文献资料。从2008年到2018年的十年间,中国政府在雪豹保护领域的投入不断加大。同时,越来越多的科研机构和民间保护组织参与到雪豹的研究和保护工作中。知名野生动物保护专家、北京大学教授吕植表示,这份报告是由工作在雪豹保护一线的研究员、志愿者收集和汇总已有信息联合完成,尽管有不完善之处,但基本反映了中国雪豹调查与保护的现状。同时,报告也是国内多个雪豹保护机构合作实践的一大成果,值得肯定和鼓励。雪豹,大型猫科动物之一,是亚洲高寒山地的顶级捕食动物,于1989年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全球雪豹60%的栖息地位于中国。但由于其栖息地偏远,雪豹种群数量等基础数据缺乏成为全世界雪豹研究面临的主要问题。(图片均由山水自然保护中心提供)
随着社会发展、政策的加持以及新冠疫情的催化,传统产业转型势在必行当下,传统产业效率低、成本高的发展模式不可持续,亟需转型。传统产业运用前沿技术进行数字化与智能化转型,将大大降低能耗与成本。政府重视新基建发展,连续出台相关政策和指导意见,为产业智能化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技术保障,推动产业智能化往纵深发展。2020年伊始,全球疫情的爆发,加速传统产业与前沿技术的融合,为产业智能化第三方解决方案提供商、数据中台企业等带来了天然优势。从总的发展方向来看,产业智能化一定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人工智能技术的落地是推动产业智能化发展的直接动因从信息技术的发展层面来看,产业智能化发展涉及到众多前沿技术,如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传统产业数字转型与智能升级的途径是利用IT系统与新技术破解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瓶颈和升级难题,重新定义和整合设计、生产、流通销售、服务全链路,实现业务创新和增长。从人工智能落地发展策略来看,第一、二产业智能化进程中,能够整合更多的资源(技术、行业等),产业智能化新格局也会逐渐形成。从人工智能落地发展基本面来看,“平台化”建设将是推动产业智能化发展的重要力量,集战略咨询、架构设计、数据运营等关键服务于一体,且能为企业提供“一站式”的核心数字技术及第三方服务平台是产业智能化发展的重要中间角色。坤湛科技能够为传统行业提供从战略规划到技术实施的全方位智能化解决方案2020年6月9日,坤湛科技宣布完成超2,000万美元首轮融资,由高榕资本领投,投后估值近2亿美元。产业智能化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为传统产业转型过程中遇到的痛点提供解决方案的过程。2019年,产业智能化系统服务提供商坤湛科技应运而生,其主要核心团队成员由全球范围专注科技创新与产业实践的精英组成,且吸纳了来自BAT的技术专家。创始团队成员曾服务8大行业客户,成功交付100+转型项目,为客户增收数十亿元,拥有丰富的产业创新经验和技术方法论,聚焦传统产业(工业、农业、零售、物流、医疗等),提供沉浸式数字化转型与智能升级服务。集战略咨询、架构设计、数字化运营等关键服务于一体,且能为企业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的第三方服务商相对较少。另外,数字鸿沟明显,产业协同水平较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突出,平台针对用户信息、行业数据等资源的开放程度普遍不高。基于此,集产业智能方法论和产业智能操作系统于一体的服务商具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也是产业智能化发展必不可少的第三方服务平台。未来,坤湛科技将深入到产业,做“技术+产业”的专家,为企业提供更多的附加和增值服务,打造更为多元化的盈利模式。随着科技进步及数字化技术深度应用,传统产业智能化即将迎来黄金发展期。那么,传统产业智能化发展过程中将会遇到哪些具体的问题?坤湛科技又将以什么样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并赋能传统产业的呢?以下为《为传统行业提供从战略规划到技术实施的全方位智能化解决方案》36Kr-坤湛科技企业调研报告全文,点击报告链接(https://pan..com/share/init?surl=9BMAmZDrr833X6YwxBMbPQ)下载报告全文。提取码:qx49注:基础设施是指为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工程设施,是用于保证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公共服务系统,是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条件。参考资料:1. 新华网,瞭望东方周刊,《新基建,是什么?》,2020-04-262. 《为什么产业智能化是不可避免的》,中国科学院沈阳计算技术研究所 副研究员,IT人刘俊明3. 坤湛科技调研,闵万里、王金明
先进光伏材料光伏材料又称太阳能电池材料,是指能将太阳能直接转换成电能的材料。钙钛矿是目前最为先进的一种光伏材料,光电转换效率在短短几年内就由3.8%上升至22.1%,显示出极大的应用潜力。但其也具有晶体结构不稳定,对湿度、紫外光和温度等环境因素敏感等缺点。目前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仍以实验开发完善为主, 少有几个国内外的公司正在尝试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产业化生产及应用。成熟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技术的发展可以替代现有的晶硅太阳能电池,而其特有的柔性更拓宽了电池的应用领域。具体应用领域及市场数据详见原文。▼国外研究进展随着技术日益成熟和工艺日趋完善,商业化生产和技术的不断革新交替进行是国外对于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市场推进的主流方式。(1)商业应用领域为了尽快推进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商业生产,依托牛津大学物理学教授Henry Snaith团队组建的牛津光伏公司(OxfordPV)尝试将钙钛矿电池和硅电池相结合,以渗透现有的商用晶硅太阳能电池,将其集成到大规模硅太阳能电池和组件生产中,取得先机。针对钙钛矿电池在商业生产中面临的成本、寿命等致命性问题,瑞士Solaronix公司做了明显的改善。与牛津光伏公司所开发的商业应用领域类似,澳大利亚GreatCell Solar公司计划建设一个生产钙钛矿太阳能电池(PSC)的示范基地。更多全球企业研发动态详见原文。(2)科学研究领域在2016年举办的MRS(美国材料科学研究学会)国际大会上,来自世界各地的众多研究团队公开了他们的实验进展;自2017年来,多个实验团队取得了瞩目的进展。2017年9月,有报道指出,EPFL的 Michael Grtzel实验室的研究人员通过沉积60nm厚的CuSCN层替代成本高昂的有机空穴传输材料spiro-OMeTAD,制备出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超过20%;通过在CuSCN和金电极之间引入了还原氧化石墨烯薄间隔层,使得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在60℃的全日光照条件下,在最大功率输出点工作1000小时后,仍可保持95%以上的初始效率。更多全球各国科研突破详见原文。▼国内研究进展我国在该领域的进展表明,无论是科研院校还是高新技术企业,都将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性能的提升作为研究热点,并没有明确该材料的商业开发方向,使得我国目前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依然停留在科研领域。(1)商业应用领域总部位于杭州的纤纳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5年7月,2017年生产的面积超过16cm的钙钛矿微组件在美国Newport公司测试,认证效率达到15.24%,刷新了此前大面积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组件的记录。更多国内企业及产品列表详见原文。(2)科学研究领域2017年我国有多个实验团队在该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近年,我国研究人员在高开路电压、良好热稳定性的全无机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上取得了突出进展;我国科学研究人员在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转换效率上取得了较大突破,同时积极开发大尺寸太阳能电池组件, 开发新材料以优化生产工艺,这都为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大规模生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更多科研进展详情及具体数据详见原文。▼发展趋势及建议目前,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仍以科学研究为主,国内的研究与产业化推进几乎与国外同步展开,并取得了显著进步,甚至某些研究方向居于国际领先。然而,对比国内外的发展趋势,我们可以看到有明显的不同,这也是我国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产业较少发展较慢的主要原因。若想未来早日实现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商业化生产及应用,我国应从商业角度出发来研究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战略咨询委员会天津研究院对此提出8条建议。国内外发展差异及具体建议内容详见原文。热电材料热电材料是一种通过固体内部载流子的运动实现热能和电能之间相互转换的新能源材料,在特种电源、工业余废热回收、局部精确控温、航空航天和军事等领域等领域取得广泛的使用。▼国外发展现状目前,热电材料已经取得产业化,国外发达国家已经孵化出一系列专门从事热电材料及其器件研究与生产的企业,包括美国贰陆马洛公司(II- VIMarlow)、 德国TEC微系统公司(TEC Microsystems)、俄国晶体公司(Crystal)、日本松下公司等,更多公司及产品列表详见原文。▼国内发展现状当前,我国在热电材料的研究上已经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以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武汉理工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等为代表的众多高校和科研院所纷纷投入到热电材料和器件的研究中。除热电材料体系外,国内在新型热电材料的研发上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我国的热电材料产业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仍具有一定的差距, 现有厂商包括广东富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杭州大和热磁电子有限公司、河南鸿昌电子有限公司、江西纳米克热电电子股份有限公司、香河东方电子有限公司等,具体科研动态及国内公司、产品表详见原文。我国是热电材料的研究和生产大国,但并不是热电材料的发展强国,总体而言,我国热电材料学术研究要强于产业发展。在未来的发展中,应加强热电材料在军事领域、汽车领域和光伏领域的应用。三大领域应用建议详情详见原文。原文出处:前沿材料
“半导体光电子器件及集成技术”、“新型存储器件及集成研究”等一批最新突破技术首次发布;强化高价值专利运营促进成果转化的若干措施、推动中关村首创产品市场应用的若干措施等一批创新政策推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指数2020》、《中关村全球科技园区创新发展指数2020》发布……昨天,2020中关村论坛发布会上,8项重磅创新成果与政策、5项科创指数与研究报告、6个创新平台与集聚区集中发布。在昨天的中关村论坛发布会上,量子直接通信技术等成果发布。本报记者 饶强 摄窃听技术的“克星”逐渐走进现实。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兼聘研究员、清华大学教授龙桂鲁宣布,团队近期成功研制出了国际上第一台具有实用价值的样机,完成了全部设计功能和长时间稳定性检测,可实现10公里光纤链路4kb/s通信速率的量子保密电话,推动量子直接通信从“黑科技”走向实用化发展。作为中科院“率先行动”计划第一阶段重大原创成果,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发布了其光电子器件及集成技术。该所研制了一系列自主可控的光电子器件,并为诸多国家重大工程提供稳定支持。北京微芯院发布的新型区块链底层平台——“链工场”,将打破底层平台以国外为主流的局面,推动区块链生产由手工作业模式到自动化装配生产的技术革命。中关村管委会昨天还发布关于推动中关村首创产品市场应用的若干措施,从7个方面着力解决首创产品“首次进入市场难”的痛点问题,打通首创产品进入市场的“最后一公里”。中关村将按不超过首次进入市场合同金额30%的比例给予首创产品研制单位资金支持,国际首创产品补贴上限200万元,国内首创产品补贴上限100万元。在论坛发布会上,5大系列科创指数与研究报告集中发布。施普林格·自然联合清华大学面向全球发布的《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指数2020》显示,在全球主要科技创新中心城市排名中,北京位列第五名。通过追踪全球82种高质量自然科学期刊上发表的科研论文,并分析全球主要城市的表现后,会上发布的《自然指数——科研城市2020》显示,北京在全球科研城市中蝉联第一。此外,6个创新平台与集聚区相继发布、推介,并将打造中德合作、中日合作等具有全球示范意义的国际合作平台。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孙奇茹流程编辑:TF015
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领域的资本关注度较高。91.8%的投资者关注5G 领域的投资;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紧随其后,占比达到 74.8%和 73.6%;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受资本关注度排名靠前。参与调研的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规模较大,94.3%的券商和 100%的保险公司规模在 500 人以上;公募基金规模居中,大部分分布在 50-150 人;而私募类的基金公司规模偏小,68.1%的私募基金公司分布在 0-50 人规模。证券、基金(公募、私募)、银行、保险、信托、期货、直投公司、大型国有企业、证券投资咨询业、科研机构、科技媒体、投资信息服务机构等行业。其中,券商和私募占比较高,券商占比为 45.7%,私募占比为 40.5%(含私募证券投资基金、PE、VC)。从调研对象对于各技术领域的关注度来看,5G 依然是当前投资机构最关心的领域,91.8%的调研对象表明自己正在关注 5G;其次是人工智能,有 74.8%的投资人选择该选项;工业物联网的选择比例高达 73.6%。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紧随其后。
重要发现:半数左右受访者认为我国对科技创新方方面面的重视程度均超过发达国家,认为国家最为重视的是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投建。受访者认为面向2035年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应当在数字创意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绿色低碳产业等方向上有所突破。62.40%的受访者认为新发展阶段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应当瞄准医学技术、农业技术等影响人们生命质量的科学内容;59.79%的受访者认为应当更偏重交通技术、安保技术等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科学内容。应对新发展阶段制约科技创新的一些关键问题,首先应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提升原始创新能力。69.24%的受访者期待科技赋能高质量发展能够强化成果导向、给予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更多自主权。更多精彩观点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势不可挡。随着创新能力的竞争向基础研究阶段前移,科学引领技术变革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空前提升、范围空前扩大,科技创新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驱动力。“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在这样的背景下,科技创新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任何发展与突破都更能引发社会热议。公众对科技创新有哪些认知与评价,对国家创新战略如何理解,对科技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有哪些期待?人民智库对此展开了调查,并得出了一些重要结论。”超半数的受访者对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及当前我国发展科学技术的紧迫性有深刻认识”近代以来,科技创新一直是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原动力。第三次科技革命至今,世界迎来了以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也正是在这一阶段,新中国经过7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科技进步,建立了门类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中国奇迹”。在这个中国与世界发展“共振”的特殊历史时期,政府对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持续提升,公众对科技创新的关注度、对科学事业的热情空前高涨,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下中国将扮演怎样的角色令人瞩目。调查结果显示,公众对科技创新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有较为深刻的认识。超六成受访者认同“当今世界,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61.33%),“科技能否实现自立自强,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60.12%)。”超半数受访者对当前我国发展科学技术的紧迫性有深刻感受。”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来看,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转换增长动力,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成为重中之重。53.82%的受访者认为“当前经济形势复杂严峻,必须加快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52.48%的受访者认同“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科技是质量提升的根本保障”。从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抉择来看,当下大国战略博弈远远超出经济领域,国际关系的不确定性和高风险性多点呈现。在这种局面下,治理任务错综复杂,压力加大。55.50%的受访者认为“大国战略博弈向科技领域延伸加剧了我国发展科学技术的紧迫性”;59.25%的受访者认为,“推出更多涉及民生的科技创新成果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选择”。从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现实需要来看,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科技自立自强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支撑”的高度,是对我国科技产业对外依赖性过强问题的清醒认知,有助于逐个攻克“要不来、买不来”的“卡脖子”技术难题。调查发现,51.88%的受访者认同“在中美贸易摩擦、美国芯片技术封锁的背景下,科技创新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55.70%的受访者认为,“当前我国对于原创性重大科技成果的需求更加迫切”。”半数受访者认为中国对于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超过西方发达国家”国际舆论上有这样一种声音,“创新精神让中国在众多科学技术领域取得巨大成就,令全世界瞩目”。英国广播公司(BBC)曾称中国正在将科学“超大化”,诸如射电望远镜这类项目是中国科学复兴的强有力象征。据美国科技博客网站VentureBeat报道,中国在无人机、虚拟现实设备等方面发展潜力十足,将成为全球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引领者。调查结果对此也有所验证,如图1所示,受访者在评价近年来国内和国际科技创新速度时,认为国内科技在加速发展的受访者占比为48.26%;相应的,认为国际科技创新正在加速发展的受访者占比为36.32%。有近半数受访者在描述国际科技创新速度时更倾向于选择“稳步发展”一词。在对科技创新各方面的重视程度上,通过对“比发达国家更重视”“没有明显差异”“不如发达国家重视”分别赋分3、2、1分,我们得到的受访者眼中中国对科技创新各方面的重视程度(满分3分)排序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2.42分),科技企业、技术应用(2.40分),高技术人才、技术工人培养(2.40分),崇尚科学、创新的社会氛围(2.40分),科技体制、科技政策(2.39分),科研院所、高校、高新区(2.39分)。而在所有选项中,均有半数左右的受访者认为中国的重视程度超过发达国家,仅有11.06%~12.06%受访者认为中国的重视程度不如发达国家。通过对比科技从业者和非从业者对于我国对科技创新各方面的重视程度的看法(见图2),我们得出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创新氛围营造方面,科技从业者对国家的重视感触更为深刻的结论。53.56%的科技从业者认为“我国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投建比发达国家更为重视”,略高于非从业者占比(51.55%)。53.74%的从业者认为“我国比发达国家更为重视营造崇尚科学、创新的社会氛围”,46.48%的非从业者对此表示认同。这折射出在社会创新氛围营造方面,从业者的感知更为明显。也就是说,科技工作者认为国家采用了较大力度营造重视科技创新的社会氛围,而公众对此的感知相对于从业者而言并不明显。另一方面,在科技体制、科技政策等方面,认为我国重视程度超过发达国家的从业者占比49.25%,低于非从业者(50.99%)。这说明,在科技从业人员眼中,我国对于科技体制和科技政策等方面的重视程度还有提升空间。当前,我国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正在赶超西方发达国家,很多方面已经与西方世界持平,一些研究领域,如高铁、超高压输电、杂交水稻等领域的创新进步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可以肯定的说,我国在科研上与西方世界的差距正逐步缩小。调查结果显示,在技术应用层面,35.52%的受访者认为我国科技创新已经处于国际前沿,47.25%的受访者认为与国际平均水平持平,还有17.23%的受访者认为与国际平均水平仍存在差距;在科技创新的基础理论层面,认为我国基础理论研究现状处于国际前沿的受访者占比相较于技术应用层面的占比只少了一个百分点。但是,我国基础研究的短板依然突出,一些关键核心技术仍受制于人。在这样的历史关头,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也更加需要弘扬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问及我国科学家精神的培育是否达到预期时,超九成(90.68%)受访者认为当前我国科学家精神中的创新精神培育达到了预期。此外,在评价我国对奉献精神、协同精神、爱国精神、育人精神、求实精神等科学家精神的培育时,均有超八成受访者认为达到了预期。”受访者认为面向2035年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应当在数字创意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绿色低碳产业等方向上有所突破”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强调:“希望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肩负起历史责任,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调查结果显示,62.40%的受访者认为新发展阶段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应当瞄准医学技术、农业技术等影响人们生命质量的科学内容;59.79%的受访者认为应当更偏重交通技术、安保技术等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科学内容;此外还有近半数的受访者认为应当更重视能直接转化为经济效益的科学内容(48.26%)。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重大战略。调查结果显示,受访者认为面向2035年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应当在数字创意产业(60.05%)、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57.77%)、绿色低碳产业(57.57%)、高端装备制造产业(56.77%)、新材料产业(54.36%)、生物产业(50.34%)等方向上有所突破。在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发展方向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公众认为科技及其产品凸显的特征应包含以下指向:高环保性(51.74%)、高安全性(51.47%)、多功能一体化(50.74%)、智能化(49.40%)、人性化(47.72%)、便捷化(47.72%)、自动化(45.84%)。”应对新发展阶段制约科技创新的一些关键问题,首先应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当前,中国科技创新还存在许多不足。调查显示,65.68%的受访者认为“科研资源、平台、项目的管理运行机制没有理顺,激励和保障潜心科研的制度和环境有待改善”,选择“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技基建不完善等问题仍然十分突出”的受访者占比为59.18%,此外还有58.89%的受访者认为“社会崇尚科学的风气、科学精神和科学文化的氛围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差距”。应对新发展阶段制约科技创新发展的这些关键问题,公众认为首先应当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提升原始创新能力(62.94%),其次要加强创新人才教育培养(61.86%),在科研方向上应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60.86%),此外还应该整合优化科技资源配置(60.72%),依靠改革激发科技创新活力(59.45%),加强国际科技合作(57.37%)。对于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受访者表示一要“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跨国合作,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60.79%);二要“加强高铁、5G、电力等关键性基础性装备的创新发展”(60.12%);三要“科学营造产业集群的创新发展环境,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59.65%);四要“加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等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59.32%);五要“加快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的创新机制”(58.58%);六要“整合国内资源、集聚优秀人才、联合攻关重大工程”(57.98%);七要“瞄准关键核心技术和重点产业进行定向突破”(57.10%)。对科技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受访者期待“强化成果导向、给予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更多自主权”(69.24%),“教育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强化责任意识”(62.00%),“完善创新投入机制和科技金融政策”(59.12%),“加强科普工作、提高全民族科学素质”(58.18%)。调查时间:2020年11月13日—2020年12月20日样本构成:此次问卷调查共回收问卷3157份,数据有效率93.32%。男性受访者占60.79%,女性受访者占39.21%。样本覆盖各年龄段,20岁及以下占9.05%,21-30岁占44.71%,31-40岁占37.94%,41-50岁占6.96%,51岁及以上占1.34%。样本来源于直辖市/省会城市(39.75%),地级市(29.02%),县级市(22.99%),乡镇村(7.71%),港澳台地区或海外(0.53%),其中从事科技产学研用相关工作的受访者占76.21%。来源:《国家治理》周刊2022年2月丙丁合刊 《当前公众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新期待》执笔:人民智库研究员 李思琪原文责编:臧雪文 / 罗 婷视觉:王洋(图片来自网络)
中国物流科技行业发展概况从采购、生产到销售,物流环节贯穿商品流通全过程成长期的中国物流,机遇挑战相伴左右中国物流业的发展历史悠久,舟、车、常平仓、广惠仓、驿站等运输和仓储要素齐全,更开辟了丝绸之路、京杭大运河等著名商贸交流之路,为现代化物流的诞生奠定基础。但古代物流仅是单一环节的管理,我国真正意义上的运仓配一体的标准化现代物流模式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邓小平的南巡讲话进一步深化了改革开放,给我国物流业发展带来蓬勃活力。加上90年代末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我们对物流业发展重要性有了切身体会,开始由理论转向实战,探索实际的运行操作。进入21世纪,政策环境利好,运力网络大规模覆盖、信息平台建设迅速推进,我国物流进入了飞速发展的成长期,也即意味着,机遇与挑战并存将是贯穿这一时期的鲜明主题。物流需求稳中向好,16年总额达230亿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社会物流总额229.7万亿元,比上年增长6.1个百分点,增速小幅回升。其中工业品物流需求仍占主导地位,达到93.2%。具体到不同的工业品种类来看,采矿业、高耗能行业物流需求增速回落,采矿业物流需求由上年增长2.7%转为下降1%。装备制造业、高技术产业物流需求增速持续加快,分别比上年增长9.5%和10.8%,呈现出经济结构持续优化、新旧动能转换加快的特点。运行质量有所提升,但相比其他国家仍旧存在差距2016年,社会物流总费用为11.1万亿元,同比增长2.9%,继续保持低速增长。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为14.9%,比上年下降1.1个百分点,经济运行中的物流成本有所下降,运行的质量有所提升。但与其他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2016年我国物流费用与GDP的比率高出全球平均水平3%,高出美国6个百分点。与同样属于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印度相比,我国的比率同样处于较高水平。降本增效,提高物流运行质量是现阶段国内物流业发展的关键任务。中国物流科技行业转型与升级从企业到产业,从体制到体系,全面推进物流发展降本增效物流业是融合运输、仓储、货代、信息等产业的复合型服务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物流业整体运行质量的提升不仅需要从单个企业层面入手,以头部企业的示范效应带动整体行业向上发展,更关乎产业结构、体系、政策等更宏观范围的改革和转型。现阶段,从实施难度来看,企业层面的升级可行性更大,操作性上也更容易实现。现实阻碍反作用力+直接推力=升级之路运、仓、配多点渗透,全面开启智能化作业流程仓储作业已经在自动化层面发展多年,未来要提高智能化水平,根据商品的件型、重量、销量、交付时效等属性,设计不同的作业流程,并采用相匹配的物流智能化系统进行操作。运输、分拣和派送环节的辅助驾驶、编队运输、自动化及机器人分拣、智能终端已经实现应用。随着购物场景的碎片化以及交付地点的动态化,未来在实现无人化作业的同时,会基于实时定位的应用,在消费者日常的某个动态节点实现交付,与消费者的工作和生活完美融合。中国物流科技行业产业链图谱中国物流科技行业发展现状16年车货匹配平台规模1.3万亿元,物流智能装备347亿元公路货运占整个物流运输的比重最大,进一步可细分为整车、零担和快递三个部分。零担和快递的行业集中度相对整车市场较高,相应运营效率较好。剩下的整车领域,行业分散,一个人一辆货车就可以做起整车生意。但也因此可优化的空间和市场潜力广阔。2013年前后,以运满满为代表的一大批车货匹配平台涌入到整车行业,利用信息技术改善车源和货源的双向匹配效率,给行业带来了变革。16年全年车货匹配平台的市场规模超过万亿元,并继续保持稳定增长。除了信息化平台的建设,智能装备的应用也在蓬勃发展,16年市场规模接近347亿元,较之上一年增长29.8个百分比。典型企业用户量对比应用|运输|车货匹配配货时间缩短2天以上,日均行驶里程提升33.3%目前,我国的公路物流货运量占到了整体货运量的80%,干线物流在整个公路物流中占比最大,但是行业整体运作效率不高,我国货车日均有效行驶里程300km/天,美国则可以达到1000km/天。国内2000多万货车,空驶率40%。造成资源错配、效率低下的原因主要在于信息的不对称性,车货匹配平台利用信息技术将线下信息进行整合,发布信息并进行精准匹配,可以优化供应链下游的货物与司机的资源分配,降低空驶率,进而节约运输成本。市场竞争激烈,融资能力差距逐渐拉开车货匹配市场从2016年初开始到今年9月之间,融资数量超过20次,但大部分集中在A轮及以前阶段,且融资金额较小。目前,少数企业在融资能力上开始逐渐拉开差距,平台的技术研发能力、运力基础、体验、诚信保障、以及可延展的业务及盈利空间,均是资本关注的重点。应用|运输|新能源车电耗代替油耗,年运营成本平均下降超过300%2017年最新出台的新能源车补贴政策,对新能源客车以动力电池为补贴核心,以电池的生产成本和技术进步水平为核算依据,并进一步完善新能源货车和专用车的补贴标准,按提供驱动动力的电池电量的分档累退方式核定。同时设定中央和地方补贴上限,其中地方(地方各级财政补贴总和)不得超过中央财政单车补贴额的50%。除燃料电池汽车外,各类车型2019-2020年中央及地方补贴标准和上限,在现行标准基础上回落20%。但对比传统燃油车,新能源纯电动车的运营和维护成本仍大幅降低,加上清洁,无污染,将在物流运输中大规模普及。动力电池是核心零部件,其性能直接影响整车品质伴随着新能源汽车的高速发展,动力电池投资热度只增不减。作为技术核心的电池,目前成本占到了整车成本的1/3至1/2,意味着整车厂可能需要把一辆车一半的收入分给电池厂。目前我国电池企业在技术和生产方面有了明显提升,但和松下、三星、LG相比还是有一定差距。电池的重要性,除了体现在车辆续航能力等方面,整车的管理系统等其他成本也会下降。应用|运输|无人驾驶无人驾驶商业化进程加快,降低物流行业运输成本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纷纷向汽车业渗透,汽车制造业迈向了智能化的时代,无人驾驶的实现备受期待。无人驾驶不仅可以为驾驶出行提供更多的安全保障,在商用的货物配送领域发挥空间更大。根据驾驶系统的自动化程度,无人驾驶从无自动驾驶阶段到完全自动驾驶共6个阶段。现阶段的发展应用还处于辅助驾驶向完全自动驾驶的过渡阶段,距离无人驾驶的大规模商用还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互联网巨头 PK 老牌车企,技术研发和生态发展全面竞争目前无人驾驶领域入局者主要有两方:一是谷歌、百度等互联网巨头以及英尔特等软硬件提供商,从自动驾驶算法切入,实现跨越式发展;二是奔驰、福田、一汽等传统老牌车企,以整车控制集成为切入点,借助高级辅助驾驶(ADAS)经验继续深入;双方的竞争从技术层面延伸至上下游的生态体系构建。目前共享出行理念的诞生和需求增加,分时租赁、网约车等形式也成为布局的重点。无人驾驶技术加上用户场景的建立,将会颠覆整个交通运输行业。应用|仓储|无人仓整体无人仓亮相,从入库到装车打造现代化智能仓储仓储行业正在变得更加自动化和智能化,自动化可以刚性提高效率,智能化可以满足差异化、个性化需求,增强供应链柔性。商品的入库、储存、拣选、分拣、出库等一系列流程,在无人仓中都可以用相应的自动化设备或者机器人替代。常见的有AGV机器人,根据不同用途又分为搬运、拣选和分拣等不同类型,以及专业从事码垛工作的码垛机器人。另外,RFID标签、立体仓库的应用等均显著减少成本费用,提高了作业效率。AGV的关键在于调度,码垛机器人的控制系统有待提高从单个AGV机器人来看,核心技术主要在定位、导航、避障等操作方面。但实际在无人仓中运作时,通常一个大型仓库需要配备几十甚至上百个机器人,如何通盘的调配和统筹安排,把集体效用发挥到最好才是考验技术实力的核心指标。针对码垛机器人,国内外的差距主要体现在控制系统上,国外一般采用的伺服控制,精度和响应速度远好于国内的变频器。应用|仓储|AGV|拣选货到人的智能拣选,均效提高3-5倍,节约人力70%仓储物流的拣选一般有人到货和货到人两种方式。人到货方式中,当前应用最广的是PDA人工拣选,语音拣选、AR眼镜拣选等新兴技术尚未在国内普及。货到人方式中,主要有穿梭车和拣选机器人两种解决办法,都是根据拣货员指令,将所需的商品送到作业人员面前,节约行走和寻找时间。但前者设备投资大,柔性小。后者更加灵活,可根据实际需求,自主规划,相对于人工拣选,机器人操作均效提高3-5倍,节约人力70%。应用|仓储|AGV|分拣提高分拣效率30%,节约人力70%分拣环节的机器人应用能够节约70%左右的人力。2017年8月,京东物流昆山无人分拣中心正式亮相,昆山无人分拣中心最大的特点是从供包到装车,全流程无人操作。目前,该中心已经实现自动供包并对包裹进行六面扫描,保证面单信息被快速识别,由分拣系统获取使用,进而实现即时有效的分拣。申通的快递分拣机器人“小黄人”可以24小时不间断分拣,扫码、称重、分拣功能“三合一”,能够实现快递面单信息识别,以最优路线投递。应用|配送|送货机器人/无人机无人送货时代即将到来,机器人上岗取代快递小哥应用|配送 | 对比送货机器人技术尚未成熟,无人机只欠政策东风物流精细化运营后,末端配送的成本和效率成为优化重点,物流公司不约而同将最后一公里的物流配送寄托在机器人身上,阿里和京东相继推出自主研发的送货机器人。无人机方面,顺丰、京东、邮政等也纷纷加快布局动作。就实际应用来看,送货机器人技术尚未成熟,最大难点在于城市道路的极其复杂,加上承载量较小,目前各家投入比例相对小于无人机领域。而无人机技术已经相当成熟,目前最大的阻碍来自政策监管,一旦政策放开后,大规模的商用将会迅速普及。应用|配送|智能快递柜丰鸟之争点燃快递柜终端大战,三方势力角逐高下2017年6月,顺丰和菜鸟双方互相关闭数据接口,一时间引起业内广泛关注。虽然在国家邮政局的协调下,双方同意从6月3日12时起,全面恢复业务合作和数据传输,但丰鸟之争实质上是数据、用户等的竞争。丰巢在智能快递柜的布局力度和速度在2017年1月份25亿元的融资后表现得更加强劲,可能对菜鸟形成了一定压力,菜鸟迅速入股速递易的举动,也被看成是和顺丰的正面较量。目前智能快递柜市场入局者主要分为三类:京东、苏宁等电商系;丰巢、邮政易邮柜等快递系;速递易、日日顺、云柜等第三方,各有优势。随着国家队和阿里站队速递易、阿里投资的苏宁和日日顺也将逐渐统一阵营,丰巢背后则有顺丰、腾讯、京东等的支持,三方势力逐渐演化为两大阵营的对峙。集成物联网、无线通讯等技术,解决最后100米交付痛点智能快递柜结构分为储物终端、平台管理系统,可以智能存件、智能取件、远程监控、信息管理、信息发布等。内嵌固定式条码扫描头,可读一维、二维条码及手机屏幕条码信息。取件时,用户可凭手机上的收到的取件码,在智能物流柜的扫描窗口刷取,验证成功即可取件。核心技术在于物联网、智能识别、无线通讯等。中国物流科技行业趋势与展望政企合作布局物流大数据,重塑供应链智能化模式智造时代,工业机器人发展前景广阔自2013年来,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消费国,但国产机器人的份额仅占约三成的份额,且处于行业低端,高端机器人主要依赖进口,具有自主研发能力,可以生产关键零部件或机器人产品的企业仅百家左右。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成熟,机器人产业的重要性日益提高,国家相继发布《关于推进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指导意见》、《中国制造2025》、《关于推进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指导意见》等多部政策,明确了十三五期间的发展目标,预示工业机器人即将迎来广阔发展前景。自2013年来,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消费国,但国产机器人的份额仅占约三成的份额,且处于行业低端,高端机器人主要依赖进口,具有自主研发能力,可以生产关键零部件或机器人产品的企业仅百家左右。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成熟,机器人产业的重要性日益提高,国家相继发布《关于推进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指导意见》、《中国制造2025》、《关于推进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指导意见》等多部政策,明确了十三五期间的发展目标,预示工业机器人即将迎来广阔发展前景。科技创新,催生商业新模式物流科技的创新将给传统的商业模式带来升级和变革。未来,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成熟和应用,可以更灵活的调整物流结构,由传统先订单后物流的模式,转变为分析消费数据,提前将一部分商品前置,或是生产符合客户需求的定制化产品,精准地配置库存,降低成本。另外,自动化设备方面,由于投资规模大,回报周期长,且改动成本高,一般要求对业务不要具有太多的变化,但目前国内商业发展活跃,变化快,因此10年内一般不会实行仓库全自动化,但自动化程度会逐渐提高,较好的兼顾供应链柔性。因此,一些大规模有实力的物流公司很有可能会凭借其自动化、智能化的供应链体系优势,打造社会化运力平台,惠及更多中小型企业。由于机器人价格昂贵,一些智能装备制造商也正开拓代运营业务,企业在成本允许范围内,能享受到更加先进的仓储管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