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击新冠肺炎)天大研发新冠肺炎疑似病例检测系统 或为疫情控制提供新思路中新社天津2月10日电 (张道正 焦德芳)记者10日从天津大学获悉,该校日前成功研发新冠肺炎疑似病例检测系统。该系统可快速检测新冠肺炎疑似病例并实现大数据监控预警,有望为疫情控制提供新思路。新冠肺炎暴发以来,“受感染人群分散度较高”“无法进行集中检测”等疫情特点逐渐显现。针对这些情况,天津大学精仪学院科研团队联合企业成功研发新冠肺炎疑似病例检测系统。该系统由“掌上模块”和“线上模块”两部分组成:“掌上模块”是一款便携式检测仪,从外观上看这款便携式检测仪只有鼠标大小,使用USB接口充电,能够连接手机电脑,满电续航超过24小时。检测仪可以单手控制,操作简单,便于入户排查。检测仪内部集成了精密的检测核心模块,与实验室大型仪器检测精度相当,能够快速判断出是否为疑似病例。掌上模块检测出的结果会自动上传到“线上模块”——疫情监测预警云平台。云平台会将检测结果进行智能化处理,上传至各级政府疾控和医疗监测机构云平台,给各级机构提供疫情预警、态势分析和决策支持,对疫情进行全方位、智能化管控。“这套系统的应用场景可以是基层医院甚至社区门口,便携式检测仪能够最大限度避免疑似患者集中检查引起的交叉感染。而预警云平台则满足了疾病预防控制与应急管理部门业务数据收集统计、动态监管、指导服务和决策分析等综合管理需求。”科研团队主创、天津大学精仪学院博士生杜康表示,“我们希望能够为疫情控制提供一种全新的思路和方法。”目前,该系统的便携式检测仪单元已获得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注册证书。(完)
中新网福州1月31日电 (记者 龙敏 林春茵)福建省卫生健康委员会31日通报,1月30日0时—24时,福建省报告新增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确诊病例19例,疑似病例56例。至此,福建省累计报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确诊病例120例(危重症4例、重症8例,无死亡病例),疑似病例共116例;确诊、疑似病例的密切接触者已解除医学观察143人,尚有2501人正在接受医学观察。在确诊病例中,福州市32例(仓山区2例、晋安区2例、长乐区3例、闽侯县2例、连江县4例、罗源县1例、闽清县5例、永泰县2例、福清市8例、宁德古田县1例、湖北省武汉市2例);厦门市13例(思明区1例、湖里区1例、集美区1例、泉州市石狮市1例、湖北省武汉市9例);漳州市8例(芗城区1例、龙文区1例、云霄县2例、诏安县2例、东山县1例、龙海市1例);泉州市22例(鲤城区1例、丰泽区3例、洛江区1例、安溪县2例、石狮市2例、晋江市5例、南安市8例);三明市10例(三元区2例、宁化县1例、尤溪县1例、沙县3例、永安市3例);莆田市22例(城厢区8例、涵江区2例、荔城区3例、秀屿区4例、湄洲岛北岸2例、湖北省武汉市2例、湖北省鄂州市1例);南平市3例(延平区1例、光泽县1例、湖北省孝感市1例);龙岩市1例(永定区1例);宁德市9例(蕉城区3例、霞浦县3例、古田县1例、福安市1例、福鼎市1例)。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牵动着中国每一个科研工作者的心。福州大学披露,该校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自主研发出新型冠状病毒检测试剂盒,并与泰普生物科学(中国)有限公司合作,迅速实现产学研转化。目前,该产品筹备批量生产,并通过快速通道申报“国家第三类医疗器械证书”。首批产品将以捐赠的形式于近日派发到相关医院和疾病控制部门。厦门大学也通报,该校生命科学学院科研团队投身抗击疫情的科技攻关任务,突击研制成功新型冠状病毒RNA假病毒标准品、病毒裂解和病毒核酸保存管以及病毒核酸提取试剂盒,并在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进行临床应用。该团队李庆阁教授介绍,已联合厦门致善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扩大生产,并于1月30日开始向相关疾控中心和医疗机构捐赠RNA假病毒标准品与病毒裂解和病毒核酸保存管,首批分别为10000支和20000支。(完)
关键词: 自身免疫性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干燥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生物样本库前言:关于“从临床出发,快速简单的发SCI论文”话题第二弹。临床医生在临床治疗过程中总是会碰到不同的患者,可我们怎样将其和科研有效地、结合起来,这就需要完美的利用临床医生的自身优势,做到“详细、管理、巧妙”这三点,就会发现临床医生,发SCI不是问题。关于“详细、管理、巧妙”具体怎么做,在文章最后给大家详细说明。今天我们以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Immunology杂志(IF 3.532)的一篇论文为例分享解析。该论文的题目是“Autoantibodies associated with primary biliary cholangitis are common among patients with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even in the absence of elevated liver enzymes”,发表于2020。分享这篇文章也是因为其具有独特的吸引点:l 设计简单l 基于临床数据,临床医生即可完成l 研究对象常见,针对临床患者一、研究背景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异质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能累及任何器官系统。血清学上,SLE的特征是一系列自身抗体,通常包括抗核抗体(ANA)。虽然肝脏不是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主要靶器官,但在SLE过程中,血清中的肝酶值升高19–60%。系统性红斑狼疮肝损害的症状可能有多种原因,包括药物诱导的损伤、脂肪变性,自身免疫性肝炎(AIH)、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狼疮性肝炎和病毒性肝炎。然而,虽然PBC与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rimary Sjogren s syndrome,PSS)相关的知识已被广泛认识,但自身免疫性肝病(AILD)与SLE共存的研究却较少。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相比,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对伴随自身免疫性肝病(AILD)的认识更为详细。本研究的目的首先是评估瑞典两个特征明确的疾病,SLE(±继发性SS)和PSS病例中与AILD相关的自身抗体的患病率;其次,研究这些发现是否与肝脏损害的实验室体征相关。二、方法及主要结果本研究主要是对于不同临床病例的样本分析一般来说,研究方法都是大同小异,我们需要了解的是如何能物尽其用,将临床医生所拥有的临床科研资源及临床样本通过巧妙的课题设计将其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而不是令其蒙尘,只是一沓沓病历单。患者案例纳入标准(临床案例必要点)280例诊断符合1982 ACR criteria (ACR-82)和/或Fries’ diagnostic Principle的SLE患者的血清样品。114例经诊断符合American–European consensus criteria的pSS患者的血清样品。01 先前确诊为自身免疫性肝病的患者分别对SLE患者和pSS患者病例进行复查分析。在取样时,8例SLE患者均为IF-ANA阳性,均因SLE表现不同而接受免疫抑制治疗。在取样时,由于pSS的腺外表现,3例pSS患者都为IF-ANA阳性,并且都在接受免疫抑制治疗。02 SLE(系统性红斑狼疮)在其余的SLE病例中(n=272),42例(15%)检测到与AILD相关的自身抗体。在26例(9.6%)中检测到,而AIH相关自身抗体在15例(5.5%)中被发现(图1)。一名患者的血清学与PBC和AIH相关的自身抗体(Sp100、LC-1和SLA/LP)发生重叠。(图2)。在有PBC相关自身抗体的SLE患者中,有2例(7.4%)诊断为继发性SS(肝酶均在参考范围内),而PBC自身抗体阴性的SLE患者中有60例(24.5%)为继发性SS。两者无显著差异。包括血清学重叠患者在内,16例(5.9%)SLE患者发现AIH相关自身抗体,其中以SMA最为常见,12例(4.4%)检测出(图1)。图2显示了整个阳性的AILD相关自身抗体亚群的不同肝酶型的分布;血清学重叠的病例分别显示。在有AIH相关抗体的SLE患者病例中,4例(25%)被诊断为继发性SS,而AIH自身抗体阴性SLE患者中有62例(24.2%)诊断为继发性SS(无显著性)。总体来看,272例SLE患者中,230例(84.6%)的肝脏相关自身抗体检测均为阴性(不包括抗Ro52/SSA或不带PBC相关染色模式的IF-ANA阳性)。03 pSS(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在无已知AILD的pSS病例中(n=111),23例(20.7%)检测到AILD相关的自身抗体(图3)。9例(8.1%)患者检测到PBC相关自身抗体,而12例(10.8%)检测到AIH相关自身抗体。另外,有2例(1.8%)患者的SMA和AMA-M2有血清学重叠,且肝酶均正常。除1例GGT和抗sp100抗体升高外,9例PBC相关抗体患者的肝酶也在参考范围内。PBC相关最常见的自身抗体是AMA-M2(n=6);只有一个可以通过IF技术进行验证,并且其中3个抗BPO阳性。另外4例抗Sp100阳性,1例抗gp210阳性(图3)。111例患者中有14例(12.6%)出现AIH相关抗体,其中13例为SMA,1例为SLA/LP阳性。所有这些患者的肝酶均在参考范围内。图3:Venn图说明了111名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患者中与自身免疫性肝病(AILD)相关的自身抗体的数量。04 SLE和pSS中的ANA与SLE发病时间点相反,280例SLE患者中有277例IF-ANA阳性时,横截面分析检测出202例(72.1%)呈阳性,仅2例(0.7%)发现了与PBC相关的IF-ANA阳性。2例(0.7%)显示着丝粒ANA(AC-3),其中1例确诊为PBC,其特征性AMA-M2阳性。最后一例着丝粒ANA(AC-3)患者未被诊断为AILD,肝酶在参考范围内,但抗SLA/LP检测呈阳性。114例pSS患者中,IF-ANA阳性84例(73.7%)。未观察到pBC相关的IF-ANA模式。1例(0.8%)未建立AILD的患者出现着丝粒-ANA(AC-3),但免疫印迹技术未检测到PBC相关的自身抗体。三、临床医生的自身优势及准备工作在这项研究中,需要抓住的点在于临床科研资源和样本,这是身为临床医生的自身优势。(1)详细-临床观察与记录:在临床治疗过程中通过对不同的患者的诊疗观察,发现其异同点,通过临床启发,这是很好的科研问题的来源。(2)管理-创建临床样本库:临床医生有最丰富的临床科研资源,有最为丰富的临床样本(不局限于样本,临床数据也很重要),这是自带优势。而生物样本库是各种疾病基础与临床研究、临床诊疗、药物靶点治疗研究、健康预防研究以及转化医学等的重要基础。针对临床生物样本库,建立专门的临床生物样本库,为临床样本的收集保存提供了规范化系统,每份样本均粘贴唯一二维码以便于识别,这样的样本库才能做成顶级研究。当然,这些可以和公司合作,有专门的管理系统。(3)巧妙-课题设计思路:根据要解决的科学问题从临床样本取材,实验分组到实验验证等,一步一步围绕拟解决的问题逐步开展;设计巧而简单的课题方案,当然,这些也都可以与高校课题组、研究公司合作完成,提供先进的技术手段。一篇文章,首先选题是很重要的一点,针对熟悉的内容临床医生很容易完成。利用临床医生的自身优势,做到“详细、管理、巧妙”这三点,就会发现临床医生发SCI不是问题。并且在目前的科研环境下,交叉合作已然是一种趋势,因此,临床医生可以与高校课题组、研究所、公司建立合作关系,最终达到合作共赢的结果。原文链接:Ahmad A, Heijke R, Eriksson P, Wirestam L, Kechagias S, Dahle C, Sjwall C. Autoantibodies associated with primary biliary cholangitis are common among patients with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even in the absence of elevated liver enzymes. Clin Exp Immunol. 2020 Sep 10. doi: 10.1111/cei.13512. Epub ahead of print. PMID: 32910463.
巩固疫情防控积极效果,尤其要守好社区这一疫情联防联控第一线。如何充分发挥社区在疫情防控中的阻击作用?基层工作人手紧、任务繁杂,怎么破解?小区出现疑似或确诊病例,如何管理?针对这些热点问题,记者日前进行了采访。社区第一线怎么守?社区是疫情防控的坚强堡垒。守住社区这道防线,就能有效切断疫情扩散蔓延的渠道。 做好预检分诊,及时发现发热病人和疑似患者,做好隔离和转诊,同时开展好常见病、多发病等正常诊疗活动,做好慢性病管理;和社区工作者一起进行网格式管理和地毯式排查,上门通知居家隔离,每天保持联系、测体温,结束隔离后给予告知书解除隔离;24小时把好机场、码头、高速公路出入口以及国道、小区等重要关口……国家卫生健康委基层司副司长诸宏明说,疫情防控工作开始以来,近400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全出动、齐上阵,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而独特的作用。不仅是基层医务人员,在全国65万个城乡社区,基层党组织、社区工作者和志愿者们,以严密细致的工作,构筑起疫情防控的防线。北京朝阳区建立了属地、街乡的联防联控工作体系,广泛动员各方力量参与协同防控,共有9.5万余人参与其中;杭州下城区,一面依托城市大脑平台进行大数据排查,一面依托基层工作者和志愿者实现网格化落实,24小时分批次值守、巡防;在上海,社区基层党组织上门摸排,“一网通办”“一网统管”提升线上工作效率,为集中隔离人员送日用品,发放多种语言海报……随着复工复产、返城返岗、返回居住小区的人越来越多,基层疫情防控形势愈加严峻,重要性更为凸显。“要落实落细各项防控措施,深入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基本监测检测、消毒、健康教育以及密切接触者管理,全力以赴做好防控工作。”北京市朝阳区疾控中心主任赵伟说。人手紧、任务多怎么办?社区一线防控更精准、更科学,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重要一环。随着疫情防控工作进入最吃劲的关键阶段,一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面临任务繁杂、人手不足、防护物资短缺等问题。“我们收到一些反映,说基层人员负担很重,很多时间都浪费在了填表、报表上,而且经常干到很晚,我们及时注意到这个问题,并进行纠正。”诸宏明说。关键力量要用在刀刃上。诸宏明介绍,联防联控机制已明确,除了传染病防治法法定必须要填的表格外,其他和疫情防控工作无关的报表、总结可以暂停。“基层医务人员的主要精力要放在一线,能不开的会尽量不开,有些文件能不发的就不发,不能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诸宏明说。记者了解到,各地正积极探索通过医联体、医共体的形式,由上级医院调配人力资源充实到基层一线。湖南省湘潭市,长沙医联体医院专门派医生在卫生院坐诊,有效缓解了基层医疗机构的负担。在联防联控机制统筹下,多地正通过信息共享解决信息重复上报等问题。针对一些社区医院医疗物资短缺的问题,诸宏明说,已通过联防联控机制协调各部门加强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物资调配,并要求各地在调配物资时向一线和基层医务人员倾斜。小区出现疑似或确诊病例,如何管理?随着复工复产人数增多,一些居民小区采取限制外出工作人员回小区等做法。“应根据疫情状况对无病例社区、出现病例或聚集性疫情社区,以及发生持续传播社区进行分级分类管理,可以在小区出入口设置体温检测点,严格人员出入登记,但不应限制外出工作人员回到小区。”国家卫健委疾控局副局长周宇辉说。一些市民担心,如果所在小区出现疑似或确诊病例,是否要对整个小区进行封闭管理?是否全小区居民都属于密切接触者?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员冯录召说,根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四版)》,密切接触者指跟病例发病之后有近距离接触,但是没有采取有效防护措施的人员。比如,在同一房间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直接照顾病例的人员,或者在电梯、活动室等同一场所内有近距离接触的人员,以及共同就餐、共同娱乐的人员。“小区居民是不是判定为密切接触者,要根据是否与病例接触,接触的方式、时长、场所等综合判定,不应把全小区人员都作为密切接触者。”他说。据了解,各地已在国家卫健委指导下,结合疫情形势,制定了适合本地的防控策略和措施。“对出现病例或者流行病学史明确的、规模较小的聚集性疫情,需对病例实施隔离治疗,对密切接触者采取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对于出现社区传播疫情,必要时可以采取相应措施,限制人员出入。”周宇辉说。按照国家卫健委制定的新冠肺炎疑似病例轻症患者首诊隔离点观察工作方案,首诊隔离点应当设在设有发热门诊的医疗机构周边,原则上可以步行前往。隔离观察对象所居住的房间应具有良好独立通风条件,有独立卫生间,同时首诊隔离点还应当具有独立的、可封闭管理的医疗废物暂存地。“应根据隔离观察对象病情变化,决定是否继续观察,还是转诊到其他医疗机构,或是解除隔离。”周宇辉说。【来源:掌上春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
来源:证券时报网证券时报e公司讯,日前,国际医学科研期刊《自然医学》发布了题为《使用人工智能评估和准确诊断儿科疾病》的文章,该文由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与依图医疗等机构完成。据介绍,这是顶级医学杂志首次发表通过自然语言处理中文文本型电子病历进行临床诊断相关技术的论文。国盛证券认为,电子病历是打破医院内数据孤岛,实现院内数据共享,建设院内集成(开放)平台的核心。上市公司中,思创医惠、卫宁健康从事医院信息化业务,并且积极布局AI诊疗。(上证资讯)
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的加剧,很多疾病在老年人群中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但临床医生常常要面对老年患者体能状况较差与合并症较多等情况,因而使用有效的镇痛方式减轻手术带给老年患者的痛苦。同时,关注老年患者基础疾病,减少围手术期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降低围手术期风险至关重要。本文整理2例老年患者的临床手术治疗实例,以期提高广大读者对于老年患者围手术期镇痛治疗的认识,为临床实践提供思路和依据,使更多老年患者获益。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围术期疼痛管理病例分享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陈延云病例简介病历摘要患者男性,72岁,体重70 kg,因“上腹部不适2月余”入院。高血压史5年,胃溃疡病史15年。肝肾功能等实验室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胃镜检查显示,食管炎,胃窦部增生性病变累及幽门口;随后的病理活检提示病变为低分化腺癌。临床诊断胃窦部低分化腺癌、胃溃疡、高血压,拟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麻醉诱导麻醉诱导静脉注射羟考酮0.3 mg/kg,异丙酚1~2 mg/kg和顺阿曲库铵0.2 mg/kg。气管导管插入术后行机械通气,通气参数潮气量(VT)6~10 ml/kg,呼吸频率(RR)12次/分,呼气末CO2分压(PetCO2)35~40 mmHg。麻醉维持吸入七氟烷(呼气末浓度1%~2%),维持脑电双频指数(BIS)值40~60,静脉输注瑞芬太尼0.2~0.3 μg/(kg·min),每40分钟追加顺阿曲库铵0.03 mg/kg。手术结束前30分钟静脉输注羟考酮0.07 mg/kg。术毕入麻醉后恢复室(PACU),并根据患者恢复情况拔除气管导管。在PACU期间为患者进行滴定,当视觉疼痛量(VAS)评分≥4分时,静脉注射羟考酮2 mg,必要时间隔5分钟重复给药,直至VAS评分<4分。连接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泵,药液配方:羟考酮0.75 mg/kg,用生理盐水稀释至100 ml。PCIA泵设置参数:背景输注速率2 ml/h,单次给药剂量(bolus)2 ml,锁定时间15分钟。术后疼痛随访情况见表。诊疗心得目前,腹腔镜胃癌手术在临床上应用越来越广泛,与传统开腹手术后的严重疼痛相比,腹腔镜术后切口疼痛程度已有所减轻,但术后仍存在比较严重的内脏痛,且一般持续2~3天。加之,对老年患者而言,围术期血流动力学的波动更常见,肝、肾代谢能力均有所下降。羟考酮是目前临床中唯一的阿片双受体激动剂,通过激动阿片μ、κ受体镇痛,对内脏痛的镇痛效果显著优于单纯μ受体激动剂。与传统阿片类药物相比,羟考酮具有2~3分钟快速起效、消除半衰期较长、无组胺释放、血流动力学稳定以及阿片类药物相关不良反应较轻等特点。本病例中,患者对术后镇痛效果满意,但由于出现了恶心、呕吐的不良反应,因此表示略有不满。分析不良反应发生原因,可能在于设置了PCIA背景剂量2 ml/h,导致阿片类药物总使用量会多于患者实际需求量,进而导致不良反应发生风险升高。在加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的指导下,临床医生需更加规范的使用阿片类药物,在充分镇痛的基础上尽量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今后,我们将尝试应用羟考酮PCIA无背景剂量“Bolus only”模式,加速患者康复,提高患者满意度。老年患者左股骨手术围术期疼痛管理病例分享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 韩流病例简介病历摘要患者女性,83岁,因“跌倒致左大腿疼痛、活动障碍3小时”入院。患者高血压病史11年,糖尿病史6年,口服药物控制血压、血糖尚可。患者查体,主动脉瓣区可闻及收缩期杂音,两肺底可闻及湿罗音。实验室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超声心动图提示,患者左房增大、主动脉瓣狭窄(重度)、肺动脉高压(中度)、左室收缩功能正常。心电图提示,患者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头颅核磁共振(MRI)显示,基底节区陈旧性腔梗。患者四年前诊断为淋巴瘤,外院正规化疗,病情稳定,近一年无相关治疗。拟行左股骨近端髓内钉闭合复位内固定术。麻醉风险评估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Ⅲ级,运动耐量为3METs,主动脉瓣重度狭窄,左心室射血受限;合并冠心病高风险因素的高血压和糖尿病;淋巴瘤病史。拟行全身麻醉。麻醉情况患者入手术室,进行常规心电监护,观察血压(BP)142/80 mmHg,心率(HR)82次/分,血氧饱和度(SpO2)92%。Allen实验阴性,羟考酮1mg静注镇痛,10分钟后局部麻醉下行左桡动脉穿刺。连接心排量监测仪,心排量(CO)3.0 L/分钟,每搏输出量(SV)39 mL。麻醉诱导依托咪酯12 mg、舒芬太尼20 μg、罗库溴铵50 mg分次缓慢静注,当血压心率下降时给予甲氧明0.8 mg静注,动脉血压维持在120/70 mmHg左右,心率维持在60~70 bpm。麻醉诱导后4分钟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并施行肺通气保护策略,后行鼻咽温度及食道超声监测。在超声引导下行左髂筋膜下阻滞,给予0.5%罗哌卡因20 mL。麻醉维持术中丙泊酚4 mg/kg/h,瑞芬太尼0.2 μg/kg/min持续泵注,七氟烷0.6~1.2 MAC吸入维持至手术结束。术中BIS维持在45~60,术中控制输液量,必要时静注甲氧明1 mg维持血压。手术时间105分钟,输液200 mL,术中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手术顺利,术后带气管插管送重症监护病房(ICU)监护,术后第二天返回病房。术后镇痛手术结束前30分钟,羟考酮2 mg静注,并连接患者PCIA泵。电子镇痛泵配方为:羟考酮0.3 mg/mL,背景剂量2 mL/h,单次3 mL,锁定时间10分钟,限量20 mL/h。患者ICU苏醒拔除气管插管后,取消背景剂量,行无背景剂量PCIA。患者术后镇痛3天,NRS评分运动痛和静息痛皆在3分以下,未使用其他镇痛药物补救处理,无恶心呕吐,无头晕等不良反应。诊疗心得主动脉瓣重度狭窄患者行非心脏手术,麻醉时应注意,降低心率,维持正常心脏节律;适当增加左心室前负荷,维持稳定后负荷;保证左心室有效收缩力。与此同时,疼痛可使交感神经兴奋致患者心率加快,不利于主动脉瓣重度狭窄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疼痛还可引起神经内分泌应激反应增强,加快机体代谢。因此,对这部分患者有效镇痛同样至关重要。患者高龄伴心脏疾病,需使用起效快,镇痛时间长,并发症少的阿片药物,故选择羟考酮PCIA。患者入手术室,立即使用羟考酮静脉镇痛,既可减轻患者原发病疼痛,也为术后镇痛给药剂量提供参考。因该患者合并冠心病高风险因素的高血压和糖尿病,且未行冠脉造影或冠状动脉血管内造影(CTA)等检查,所以镇痛方案里无非甾体镇痛药。全身麻醉后,在超声引导下行左髂筋膜下阻滞,阻滞股神经和股外侧皮神经,减轻手术部位疼痛,可有效降低全身麻醉和术后镇痛中阿片药物的使用剂量。对于术后直接转回骨科病房,且认知功能正常的高龄患者,常规行超声引导区域阻滞联合无背景剂量羟考酮PCIA多模式镇痛,这种镇痛模式对高龄患者安全有效。该患者术后带气管插管送ICU监护,为避免患者在拔除气管插管前后一段时间镇痛出现空白期,故开始设置了羟考酮背景剂量,待患者能清醒表述后,根据患者的主观疼痛评分,调节镇痛泵参数,取消背景剂量。经过这些有效的急性疼痛治疗,患者术后康复快,顺利出院,围术期急性疼痛管理满意。(蔚蓝整理)
近日,广外医院再次开展了以“增强临床业务科研水平 加深院内各科协同合作”为主题的线上病例讨论会。会议由广外医院主管副院长宋莉红主持,心血管呼吸科阎甡主任及科室医疗骨干主讲介绍,以及急诊科、脑病脾胃科、肾病科、骨伤科、普外科、康复科、内分泌科、血透室、检验科、放射科、中西药房等科室主任及业务骨干参加会议。此次座谈会利用“腾讯会议”APP进行线上交流,会议持续了2个半小时。病例交流会上,院心血管呼吸科医生首先对此次病例讨论的典型案例做了详细介绍,此名患者是以反复心前区不适,并出现胸闷、憋气伴水肿入院,是一例因老年性心脏瓣膜病而造成严重的难治性心衰患者,且伴有肾功能不全、细菌性肺炎、贫血、高尿酸血症等多系统疾病。随后针对患者的病情、所做检查检验,以及相关诊断,科室医生结合查阅的指南、专家共识及相关文献进行了学术分享并展开讨论,同时科室护士也就该患者的护理经验进行了详细阐述。通过汇报,各科室对此患者有了详尽的了解,增强了临床业务科研水平,加深院内各科协同合作,也使得学科建设及发展目标都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汇报完毕后,进入讨论交流环节。在讨论中,副院长宋莉红就此次病例讨论内容进行了总结发言,点评了难治性心衰整个诊治过程中的注意要点,讲授了关于呼吸机使用方面的注意事项,并对于各位同仁所做的准备工作、发言和介绍的内容给予肯定,是一次很好的交流、分析、学习和锻炼机会。实践出新知,会议紧靠医学前沿,巩固了医生们对书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加深了与会人员对国内外最新指南的认识。会议过程中,医院老、中、青三代医护人员积极发言,促进了多学科融合发展。本次病例讨论会的成功举办,有利于提高医院疑难危重患者的诊疗水平,持续改进医疗质量与诊疗水平,促进学科发展,引领规范化诊疗。同时也为医院临床医生们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学习交流平台,丰富了医生们临床诊疗的新思维和新思路。【来源:北京市西城区广外医院】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红网时刻3月23日讯(通讯员 宋维)为提升医院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加快科教兴院的步伐,3月19日下午,株洲市中医伤科医院科研能力提升培训暨青委会第一季病例分享会在医院学术报告厅隆重举行,会议邀请到湖南省中医药大学李鑫博士到会授课。医院各临床、医技科室负责人、研究生等100余人参加培训,培训会由副院长宋美英主持。会议现场。会上,副院长宋美英对李鑫博士的到来表示欢迎和感谢,她指出医学科研是保证提高医疗质量、培养医学人才、促进医院管理现代化的必要措施。一家医院科研的开展,科技人才和科研成果的多少与水平高低以及新业务、新技术的引进与应用,是衡量一家现代医院的医疗水平、学术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尺。“我们要立足中医骨伤,勤思考、多尝试、刻苦攻关,在提升自身科研能力的同时,也要加强与科研机构、高校的科研协作,不断拓展思维,多提科研项目、多出科研成果,持续提升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以提高伤科医院整体医疗技术水平,造福更多的患者。”培训会上,李鑫博士以《临床基础类课题申报、撰写策略、结题与研究热点》为题,深入浅出,讲解了课题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寻找规律、凝练经验,如何填写项目申报书,并指出课题中如何克服研究存在的问题,解答了大家目前存在的困惑和疑问。参会人员纷纷表示通过此次培训,对临床科研设计与课题申报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将更加奋发提升科研能力和水平,多出课题、多出成果,为推动科技兴院,促进医院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科研支撑。培训会后,青年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李康贵作《钢铁侠是怎样炼成的》的病例分析,并进行了现场讨论。最后,副院长宋美英表示,一年春作首,万事竞争先,希望医院全体医护人员以饱满的热情,昂扬的斗志,以最佳的打开方式向着医学科研的大门尽情奔跑,“让我们都动起来,干起来,用春种挥洒汗水的辛劳,换取秋收累累科研成果。”
新京报讯(记者 戴轩 沙雪良)6月19日,北京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126场新闻发布会举行。昌平区副区长吴彬介绍,北京大学国际医院报告1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为6月14日海淀区一确诊病例的密切接触者,此病例为该院急诊科护士,在确定为密切接触者之前处于工作状态。昌平区接到报告后,迅速对北京大学国际医院采取封闭管理措施,现将相关工作开展情况通报如下:一是组建工作专班。工作组进驻医院,统筹调度防控工作,制定并严格落实有关措施,坚决切断传播途径,有效控制传染源。二是做好医疗救治。将确诊病例第一时间转运至定点医院及时治疗。三是切断传染途径。对北京大学国际医院进行全面封闭管理,分区管控。同时迅速展开流行病学调查,扩大环境采样检测和密切接触者排查范围。流行病学调查人员围绕病例的活动轨迹,追踪所有密切接触者,落实隔离观察措施。四是提升医院防护等级。对医院进行全面消毒和终末消毒,对院区门、急诊暂时停诊,相关病房暂停收治新入院患者,降低人员密度。昌平区已对患者进行严密的流行病学调查,将进一步追根溯源,随调、随控、随检,做到应检尽检,隔离潜在传染源,保护易感人群,并做好院内隔离人员服务保障和院感防控。在全区范围严格社区管控,加强公共场所管理,落实“三防”“四早”“九严格”和15项措施,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新京报记者 戴轩 沙雪良编辑 刘梦婕
临床科研课题设计与统计知识的应用密不可分。统计方法是医学科研的重要辅助工具,但往往不太引起广大专业人员重视。这一疏忽,对整个课题的研究结果有着重大的影响。下面,蓝译编译结合工作实践中发现的问题,谈谈做临床课题中统计常见的问题,以此引起广大科研工作者的注意。一、研究选题缺乏客观依据,主观性较强。这是常遇见的问题之一,要申请立项课题根本没有进行预试验,仅凭临床观察几个数据的直观感觉,来确定研究的方向与目的来设计课题,这是相当不严谨的题。即使课题的方向是对的,但由于缺乏预试验其研究样本数的确定无依据,不能推断总体且结论的代表性失准。这类现象,致使课题研究的失败率高,研究经费以及人力、物力的浪费。二、抽样方法选择与操作不规范。就完全随机抽样方法来说,常演变为完全随意抽样方式。由于临床病例数的有限性与作为观察病例本身的患者有自主选择性,干扰了研究中正常的实验分组。出现了研究者按病例来诊的时间顺序或代表样本本身患者或医者的主观行为进行实验分组。这类带有主客观性因素的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分组方式与随机抽样方法完全不同,在之后的计算方式推算的总体、推算的数据是否有说服力方面都有问题。三、样本与总体概念混淆。研究最终表达是从样本推算或说明总体的情况,而在某些专业论文表述中,常以个体与样本的关系,替代了样本与总体的关系,以样本的表现直接代替为总体的表现。四、在研究过程管理中,缺乏规范的数据收集程序并且记录不够完善与及时。许多临床课题数据的收集仅靠病案记载,进行阶段性资料整理。由于临床病案记录通用性,若发现有遗漏记录的数据无法再补。阶段性整理会失去个体的客观差异的准确记录,而影响统计分析的差异描述。五、统计术语不达实验结果。统计分析要正确运用统计术语来表达实验结果,如:一般“率”下面附以X2值或P值,注明相差或不相差的程度,但X2值或P值的演算过程就不必列出,等等,这类统计常识也临床专业人员所缺乏的。此外,在论文撰写中,时有出现统计表应用纵横标目紊乱,或语言不通顺,或统计表内数字符号不准确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