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什么是科学方法?使用科学方法的步骤有哪些——学会这4步。捕鼠记

什么是科学方法?使用科学方法的步骤有哪些——学会这4步。

百科中对科学方法的表述为:科学方法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遵循或运用的、符合科学一般原则的各种途径和手段,包括在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开发推广等科学活动过程中采用的思路、程序、规则、技巧和模式。在心理学中,主要是指利用科学思维从事科学研究,从而得出所研究对象的本质和规律。基本上所有科学家采用的都是相同的步骤,无论他们从事的是心理学、生物学、物理学还是其他科学事业。因此,使这些领域具有科学性的是“方法”,研究的是什么主题并不重要。一、提出假设科学方法首先需要一个具体的,可检验的观点或预测,这被称为假设(hypothesis),它通常只代表一个更全面、更宏大的解释的一部分。假设必须是可以被检验的,也就是说,假设必须用可以被证明是正确或错误的方式表达出来。但是要注意一点,如果我们只是做出价值判断,那么这条假设是无法检验的。科学的目标不是做出价值判断,也无法回答不能进行实证检验的问题。比如说,生命的意义是什么?人有没有权利选择自我终结?尽管科学有助于我们理解这类问题,但最终要常逻、信仰、立法、共识或其他科学方法以外的方法来找到答案。提出假设后,接下来,必须知道如何检验假设。这意味着用具体的术语定义研究中的所有方面,这些术语被称为操作性定义(operational definition)。操作性定义,又称操作定义,是根据可观察、可测量、可操作的特征来界定变量含义的方法。即从具体的行为、特征、指标上对变量的操作进行描述,将抽象的概念转换成可观测、可检验的项目。从本质上说,下操作性定义就是详细描述研究变量的操作程序和测量指标。大家可以想一想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中的操作性定义有哪些?豌豆?豌豆花?豆荚?还是其他什么?有了假设和操作性定义后,我们便可以采取科学研究的第一步了,接下来我们要检验假设。这时候,我们就可以看到占星术、算命、星座值了的伪科学最大的缺陷就在于它们从来不用科学步骤检验自己。二、收集客观数据这一步是我们开始实证研究的地方。从字面上看,“实证”意味着基于经验,这与主观论断或者不负责任的推测截然不同,但是,我们要清楚,绝对不能把某个人的经验归为“实证”,无论一个人的经验多么具有说服力,它依然只是轶事或证词,需要在科学研究的受控条件下接受检验。三、分析结果,接受或拒绝假设在我们收集了足够的数据之后,下一步既采用某种数学公式或统计公式分析方法去深入分析这些数据(当然现今已有各种各样的分析工具,傻瓜式操作,不过如果想要深入了解,还需要进一步去休息统计的相关课程,如果只是想要简单知道怎么回事,百度一下,并不困难)。如果经过严格分析,数据足以证实我们的假设,那么我们便可以直布假设得到了证实;如果不是这样,我们会拒绝这个假设。无论是哪种结果,我们都获得了一定的知识,起码知道对,或者不对。四、发表、评论和重复验证结果科学方法的最后一步是在专业期刊上发表论文,或者在专家会议上作报告,偶尔也会把研究内容写成书,让科学界对它进行仔细地检查和评论,然后等待评论者的回应。简单来说就是是骡子是马牵出来溜溜,同行觉得这项研究有趣且重要,或者说侵犯了人家的领域,尤其是如果它对其他研究或对一条广泛被认可的理论提出了挑战,那么同行们会寻找研究设计中的瑕疵,或者他们会自己重新做一遍,看是否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即重复验证(replicate)实验,当然了,当假设通过所有障碍后,才会有相关的论文发表出来,被广泛接受。有趣的一点事,所有的科学发现都是暂时的,永远不缺突破性的新发展,甚至可能会被全盘否决,被更好的、更完备的、更先进的、更严密的知识所替代。尽管现在的科学方法并不是一种完善的体系,但它是迄今为止检验有关自然界的各种观点的最好方法。

集锦

普及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序与跋)

《爱上科学·科学引领未来》系列书:中科院SELF格致论道讲坛著,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我们不但要普及科学知识,更要普及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使公众具有明辨是非和自我学习的能力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当前“科学普及”深度、高度和广度都是前所未有的,必将对中国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科普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全社会对科普的热情和支持也前所未有。那么科普应该怎么做:对谁科普?科普什么?怎么科普?谁来科普?从我这么多年做科普的经验来看,科普的对象几乎是所有人,从幼童到老年人,涵盖各种专业、职业人群,比常规教育的覆盖面要广得多。然而,科普又不能取代常规教育,只能是常规教育的补充。那么“科普什么”就很重要了。大部分人接受科普的目的是获取那些学校没教或者是前沿的科学知识,但只有知识和结论还不够。如果没有科学素养的提升、缺少科学精神、不掌握科学方法,就会出现边学边忘、人云亦云的情况,这也是今天骗局和谣言依然有市场的主要原因。我们不但要普及科学知识,更要普及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使公众具有明辨是非和自我学习的能力。科普很重要,但对绝大部分人来说,“科普”尚不是刚需。既有吸引力又有收获,科普活动传达的信息才能够尽可能多地被接收。因此,科普活动本质上更像是一种“通信”,通信的效果只能以接收方接收到的有效信息量来评估。发送得再多、再深刻、再精确,如果接收方没有收到,通信就失败了,科普就没有效果。怎么做科普效果才好呢?我总结了九个字:抓热点、接地气、讲故事。“抓热点”就是用热点主题吸引公众参加,“接地气”就是要消除与公众的距离和障碍,“讲故事”才能够始终留住公众的注意力。那么谁来做科普呢?有三个群体:第一个群体是做科学新闻报道的媒体人;第二个群体是科普专业工作者(比如科普作家,或者由科学家成功转型的作家);第三个群体是科技工作者,主要是指正在从事科学研究的职业科学家。这三个群体各自都有其优势,扬长避短才是正道。我属于第三个群体,是职业天文学家。虽然具有知识以及科研优势,然而就科普的效果来讲,还有特别大的提升空间。一方面,工作特别忙,全职工作就是全时工作,即使不在实验室、办公室的时候,也都在思考学术问题,所以抽出时间做科普实在是非常大的挑战。因此,做演讲或撰写科普文章,与学术报告和学术论文区别不大,力争全面、系统和严谨。也许是抓了热点,但是不容易将知识故事化,结果常常是发送方很辛苦,接收方收获很小。这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怎么解决呢?中科院SELF格致论道讲坛做出了很好的尝试,几十分钟的演讲,一个观点,一段故事,一个火花,一次“通信效率”满分的科学普及。我参加过多次格致论道的科普活动,做过演讲,担任过主持人,甚至还参与过辩论。活动方与嘉宾商讨确定“热点”话题,请专业演讲培训老师指导嘉宾,确保每一个演讲既“接地气”又“讲故事”。格致论道平台不仅做了很多场科学普及活动,更重要的是培训出一批优秀的科学家科普人。本丛书就是格致论道科普的一项成果,希望能给读者带来收获与乐趣。(作者为中国科学院粒子天体物理重点实验室主任、“慧眼”卫星首席科学家。此文为《爱上科学·科学引领未来》系列书序言,有删节。)《 人民日报 》( 2021年04月06日 20 版)

狗跳舞

普及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

我们不但要普及科学知识,更要普及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使公众具有明辨是非和自我学习的能力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当前“科学普及”深度、高度和广度都是前所未有的,必将对中国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科普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全社会对科普的热情和支持也前所未有。那么科普应该怎么做:对谁科普?科普什么?怎么科普?谁来科普?从我这么多年做科普的经验来看,科普的对象几乎是所有人,从幼童到老年人,涵盖各种专业、职业人群,比常规教育的覆盖面要广得多。然而,科普又不能取代常规教育,只能是常规教育的补充。那么“科普什么”就很重要了。大部分人接受科普的目的是获取那些学校没教或者是前沿的科学知识,但只有知识和结论还不够。如果没有科学素养的提升、缺少科学精神、不掌握科学方法,就会出现边学边忘、人云亦云的情况,这也是今天骗局和谣言依然有市场的主要原因。我们不但要普及科学知识,更要普及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使公众具有明辨是非和自我学习的能力。科普很重要,但对绝大部分人来说,“科普”尚不是刚需。既有吸引力又有收获,科普活动传达的信息才能够尽可能多地被接收。因此,科普活动本质上更像是一种“通信”,通信的效果只能以接收方接收到的有效信息量来评估。发送得再多、再深刻、再精确,如果接收方没有收到,通信就失败了,科普就没有效果。怎么做科普效果才好呢?我总结了九个字:抓热点、接地气、讲故事。“抓热点”就是用热点主题吸引公众参加,“接地气”就是要消除与公众的距离和障碍,“讲故事”才能够始终留住公众的注意力。那么谁来做科普呢?有三个群体:第一个群体是做科学新闻报道的媒体人;第二个群体是科普专业工作者(比如科普作家,或者由科学家成功转型的作家);第三个群体是科技工作者,主要是指正在从事科学研究的职业科学家。这三个群体各自都有其优势,扬长避短才是正道。我属于第三个群体,是职业天文学家。虽然具有知识以及科研优势,然而就科普的效果来讲,还有特别大的提升空间。一方面,工作特别忙,全职工作就是全时工作,即使不在实验室、办公室的时候,也都在思考学术问题,所以抽出时间做科普实在是非常大的挑战。因此,做演讲或撰写科普文章,与学术报告和学术论文区别不大,力争全面、系统和严谨。也许是抓了热点,但是不容易将知识故事化,结果常常是发送方很辛苦,接收方收获很小。这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怎么解决呢?中科院SELF格致论道讲坛做出了很好的尝试,几十分钟的演讲,一个观点,一段故事,一个火花,一次“通信效率”满分的科学普及。我参加过多次格致论道的科普活动,做过演讲,担任过主持人,甚至还参与过辩论。活动方与嘉宾商讨确定“热点”话题,请专业演讲培训老师指导嘉宾,确保每一个演讲既“接地气”又“讲故事”。格致论道平台不仅做了很多场科学普及活动,更重要的是培训出一批优秀的科学家科普人。本丛书就是格致论道科普的一项成果,希望能给读者带来收获与乐趣。(作者:张双南,为中国科学院粒子天体物理重点实验室主任、“慧眼”卫星首席科学家。此文为《爱上科学·科学引领未来》系列书序言,有删节。)【来源:人民日报】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wccm.sinanet.com

四时迭起

【中考专题】专题 物理科学方法阐述

专题 初中物理科学方法在初中学习阶段,学过的常用物理方法有控制变量法、理想模型法、转换法、等效替代法、类比法、比较法、实验推理法、比值定义法、归纳法、估测法、图像法、放大法、分类法、观察法、多因式乘积法、逆向思维法、思维导图法等。1.控制变量法:当某一物理量受到几个不同物理量的影响,为了确定各个不同物理量的影响,要控制某些量,使其固定不变,改变某一个量,看所研究的物理量与该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如:研究液体的压强与液体密度和深度的关系。2.理想模型法:在用物理规律研究问题时,常需要对它们进行必要的简化,忽略次要因素,以突出主要矛盾。用这种理想化的方法将实际中的事物进行简化,便可得到一系列的物理模型。如:电路图是实物电路的模型;力的示意图或力的图示是实际物体和作用力的模型。3.转换法:物理学中对于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现象或不易直接测量的物理量,通常用一些非常直观的现象去认识,或用易测量的物理量间接测量,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转换法。如:奥斯特实验可证明电流周围有磁场;扩散现象可证明分子做无规则运动。4.等效替代法:等效的方法是指面对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提出一个简单的方案或设想,而使它们的效果完全相同,将问题化难为易,求得解决。例如:在曹冲称象中用石块等效替换大象,效果相同。5.类比法: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之间在某些方面的相同或相似而推出它们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相同或相似的一种逻辑思维。如:用抽水机类比电源。6.比较法:通过观察,分析,找出研究对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它是认识事物的一种基本方法。如:比较发电机和电动机工作原理的异同。7.实验推理法:是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忽略次要因素,进行合理的推想,得出结论,达到认识事物本质的目的。如:研究物体运动状态与力的关系实验;研究声音的传播实验等。8.比值定义法:就是用两个基本的物理量的“比”来定义一个新的物理量的方法。其特点是被定义的物理量往往是反映物质的最本质的属性,它不随定义所用的物理量的大小取舍而改变。如:速度、密度、压强、功率、比热容、热值等概念公式采取的都是这样的方法。9.归纳法:从一般性较小的前提出发,推出一般性较大的结论的推理方法叫归纳法。如;验证杠杆的平衡条件,反复做了三次实验来验证F1 L1= F2 L210.估测法:根据题目给定的条件或数量关系,可以不精确计算,而经分析、推理或进行简单的心算就能找出答案的一种解题方法。它的最大优点是不需要精确计算,只要对数据进行粗略估计或模糊计算,就能使问题迎刃而解。(1)解答时应了解一些常用的物理数据:家庭照明电压值220V、每层楼高3m左右、一个鸡蛋的质量约50g、成人身高约1.60~1.80m、人体的密度约为1.0×103kg/m3、人的心跳约1秒70~80次、人体电阻约为几千~几百千欧、人正常步行的速度1.4m/s、自行车一般行驶速度约5m/s、一本物理课本的质量约230g、一张报纸平铺在桌面产生的压强约0.5Pa等。(2)记住一些重要的物理常数: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水的密度、水的比热容等。11.图像法:在物理学中,常采用数学中的函数图像,将物理量之间的关系表示出来。因此图像实际上反映了物理过程(如熔化图线等)和物理量的关系(如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等)。运用图像知识来解物理试题的方法,叫“图像法”。运用此方法时应做到:(1)识别或认定图像横坐标和纵坐标所表示的物理量,弄清情景所描述的物理过程及其有关的因素和控制条件;(2) 分析图像的变化趋势或规律,弄清图像所表达的物理意义;(3)根据图像的变化情况确定两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并给以正确描述或做出正确判断。12.放大法:把测量量按一定的规律放大后再进行测量的方法,称为放大法。在有些实验中,实验的现象我们是能看到的,但是不容易观察。我们就将产生的效果进行放大再进行研究。比如音叉的振动很不容易观察,所以我们利用小泡沫球将其现象放大。观察压力对玻璃瓶的作用效果时我们将玻璃瓶密闭,装水,插上一个小玻璃管,将玻璃瓶的形变引起的液面变化放大成小玻璃管液面的变化。在测量微小量的时候,我们常常将微小的量积累成一个比较大的量、比如在测量一张纸的厚度的时候,我们先测量100张纸的厚度在将结果除以100,这样使测量的结果更接近真实的值就是采取的累积放大法。要测量出一张邮票的质量、测量出心跳一下的时间,测量出导线的直径,均可用积累法来完成。13.分类法:分类法是指把大量的事物按照一定的“标准”,将其划分为不同的种类的方法。其一般步骤为:(l)确定分类依据;(2)选择分类方法;(3)正确进行分类. 如把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两类、导体和绝缘体。机械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等。14.观察法: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人们的许多物理知识是通过观察和实验认真地总结和思索得来的。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在教学中,可以根据教材中的实验,如长度、时间、温度、质量、密度、力、电流、电压等物理量的测量实验中,要求学生认真细致的观察,进行规范的实验操作,得到准确的实验结果,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培养实验技能。大部分均利用的是观察法。15.多因式乘积法:用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物理量的乘积定义一个新的物理量,这种方法叫做乘积法。例:电功、电热、热量等概念公式采取的都是这样的方法。16.逆向思维法:逆向思维是指与一般思维方向相反的思维方式,也称反向思维逆向思维也叫求异思维,它是对司空见惯的似乎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敢于“反其道而思之”,让思维向对立面的方向发展,从问题的相反面深入地进行探索,树立新思想,创立新形象。当大家都朝着一个固定的思维方向思考问题时,而你却独自朝相反的方向思索,这样的思维方式就叫逆向思维。例:由电生磁想到磁生电。通过熔化过程想象凝固过程;由汽化吸热想到液化放热,加快蒸发想到减慢蒸发;由升华吸热想到凝华放热。17.思维导图法:是英国著名教育专家东尼·博赞创造的一种学习方法。在学习科学过程中,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将科学知识自主建构串联成网,可直观显现知识脉络,深刻领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初中物理科学方法题考法及其解析【转换法例题1】在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时:(1)如图甲所示让小车从同一个斜面的同一高度静止释放,目的是   。由图可知,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小车运动的路程   。如果小车在绝对光滑的水平面上运动,小车将   。(2)在辨析图乙小明、小华的观点,研究力与运动的关系时,为什么设计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而不设计探究推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理由是   。(1)让小车从斜面的同一高度由静止下滑的目的是,当小车到达水平面时,使小车的速度相同;毛巾、棉布、木板粗糙程度变小,阻力变小,根据实验现象,可以得出结论,水平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在水平面上运动的距离越远;如果水平面绝对光滑,对小车没有阻力,则小车将做匀速直线运动;(2)研究阻力对小车运动的影响,需要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且对于同一接触面摩擦力一定,不同接触面,摩擦力不同,容易探究摩擦力对物体的影响,而推力,不易控制其大小且不便于测量推力的大小。【模型法例题2】下面几个研究实例中,采用了相同研究方法的是(  )①利用光线表示光传播的径迹和方向②“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的关系”时,保持压力不变,改变受力面积③“比较不同物质吸热的情况”时,用加热时间的长短表示吸收热量的多少④“探究物体的动能与速度的关系”时,让同一钢球从斜面的不同高度由静止滚下A.①和② B.②和③ C.②和④ D.③和④答案:C【理想化实验法例题3】测量电流时,需要将电流表串联在电路中,通常,电流表的电阻比待测电路的电阻小得多,因此对测量值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下列研究方法与此相同的是(  )A.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中,用两根相同的蜡烛探究像与物的大小关系B.在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中,选用轻质卡片C.根据被压物体形变大小反映压力作用效果D.在研究光的传播现象时,引入光线答案:B解析:测量电流时,需要将电流表串联在电路中,通常,电流表的电阻比待测电路的电阻小得多,因此对测量值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这种方法叫理想化实验法。A.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中,用两根相同的蜡烛探究像与物的大小关系时,采用的是等效替代法,故A不符合题意;B.在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中,选用轻质卡片,忽略了纸片质量的影响,用到了理想实验法,故B符合题意;C.在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因素的实验中,根据被压物体形变大小反映压力作用效果,用到了转换法,故C不符合题意;D.在研究光的传播现象时,用一条带箭头的直线来表示光线,采用的是模型法,故D不符合题意。【微小量放大法例题4】将玻璃瓶、两端开口的细玻璃管和橡皮塞组成如图所示的装置。装置内加入适量的液体,可完成如下四个实验:在这些实验的设计中,把微小变化放大以利于观察的是(  )①验证力使物体发生形变;②观察大气压随高度的变化③观察液体的热胀冷缩:④模拟潜水艇的浮沉。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答案:A【控制变量法例题5】在探究“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辰辰同学和他的伙伴们做了如图所示的一系列实验.(1)①②③三次实验是为了探究浮力的大小与  的关系,得出的结论是  .(2)分析  三次的实验数据,可知浮力大小与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无关.(3)此实验还探究了浮力的大小与  的关系,得出的结论是  .(4)通过实验数据可知金属块的密度为  kg/m3.【答案】(1)排开液体体积;在液体密度一定时,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越大,物体受到的浮力越大;(2)①③④;(3)液体密度;在排开液体体积一定的情况下,液体密度越大,物体受到的浮力越大;(4)9000.【评析】此题考查了学生比较熟悉的控制变量法,控制变量法的优点就是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再结合实验过程图,很容易完成看起来复杂或者是高不可攀的科学问题。

痴心劫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法问题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是人类知识的两大门类。这两大门类之所以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一是它们有自己独立的运行规律,二是人们在长期研究中用独特的方式给出表达。前者是客观存在的,后者是人类知识的进步结果。人类知识的进步主要表现在独特表达上。学科分类的精细是最主要的体现。 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是实验,是实证;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是分析。当然,自然科学的研究也需要分析,尤其是在科学研究的早期分析还是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中世纪以前的科学家一般都是多面手,像亚里士多德、达.芬奇这样的伟大人物,他们既是自然科学家,又是社会科学家,还是艺术家和哲学家。今天这样的伟大人物越来越少了。 这决定自然科学的规律表达是数学(主要是数学),数学是自然科学,尤其是物理学,更准确地说是力学的表达工具。“它(理论物理学家)在描述各种关系时要求尽可能达到最高标准的严格精确性,这样的标准只有用数学语言才能达到。”(爱因斯坦《探索的动机》,《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第172页)而社会科学则不是这样,社会科学依靠的是形式逻辑,社会科学的表达方式是哲学语言,是形而上学。学科融合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表现是不一样的。上面说的亚里士多德和达.芬奇这样的伟大学者是学科融合的典范。而今天的自然科学家比如物理学家、化学家和医学家他们基本不是社会学家。而社会科学则开始应用实验的方法。比如心理学。 那些数理经济学者们,试图用数学表达经济学原理的学者们,在这方面就犯有历史错误。他们强迫把数学当成已经是社会学科工具的形式逻辑、分析的工具。为了他们的目的,他们不惜借用一些比喻,以及把科学和艺术联系到一起,为自己寻找证据。甚至像保罗.萨缪尔森这样的大师也是这样。《经济分析基础》是保罗.萨缪尔森的重要著作,基本是用数学写成的。如果不看他的书名,也不去读具体内容,只是简单翻看,一定会以为这是一本《数学分析》或者《分析数学》教科书。萨缪尔森在扉页上写有J.吉布斯的话“数学是一种语言”。他在《增补版导言》中说:“科学不是艺术。”我们明白,这是萨缪尔森为他的方程经济学表达作证明。 用把数学方程当作经济分析工具一直受到质疑,我就是其中的一位。庇古也说:“我们的基本规律以及在具体条件下从这些规律得出的推论,均无法被彻底地以任何定量的精确形式表示出来。”(庇古《福利经济学》第8页)问题是,为什么数学方法在经济分析中占有那么重要的地位。打开萨缪尔森的《经济分析基础》,感觉这就是一本高等数学课本。有学者把用数学方程表达经济学规律的研究方法叫做“经济学研究的思维陷阱”,“在一个变量发生变化的同时,另一个变量也发生了相应变化;当这两个变量倾向于以一种可预见的方式一起变化时,它们之间就可以说是存在相关关系。但必须指出的是,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仅仅是在它们实际观测值之间表现出的一种统计上的关系,我们无法据此判断它们之间一定存在因果关系。…具有因果关系的变量之间一定存在统计上的相关关系,但具有统计上的相关关系的变量之间却不一定存在因果关系。而且,即使具有相关关系的变量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我们也无法仅仅依靠一条曲线去确认这种因果关系及其方向。这是因为,两个变量之间存在相关关系也许纯属巧合,也许在它们之外存在另一个被忽略的变量,正是这个被忽略的变量同时引起了两个变量的变动。”这样的见解是正确的。 对于自然科学来说,其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人类对于客观规律的认识总是由浅入深,由特殊到普遍的。之所以是这样,一方面对客观规律的认识需要建立在知识积累基础上,另一方面需要借助于认识工具的进步。知识积累越丰富,认识工具越先进,人类的认识范围才能越大,认识的领域才能越细微。 人类能直接看到和直接感受到的,或者是表面现象,或者是很有限的范围;即使借助于现代工具,人们能够看到和能够感受到的仍然是物质世界的有限的领域和有限的范围。因此,人类所总结出来的自然科学规律总是在进步的,也总是片面的。这种片面性是客观存在的。“在科学中,逻辑的基础所受到的来自新经验或者新知识的危险,总是要比那些同实验有较密切接触的分科来得大。”(爱因斯坦《关于理论物理学基础的考查》,见《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第528页)

渐悟

小学生的实验研究获奖,科学启蒙并不难,3个步骤激发创造力

6年级小学生凭借“基因研究项目”获得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奖,不料引发舆论争议。有人认为获奖项目的立意和实验设计,都得达到硕士研究生的科研水平,一个小学生怎么做的出来。根据报道,这个孩子的父母都是基因研究的科研员。网友表示,在家中耳濡目染,孩子绝对有研究天赋,需要好好培养。抛开争论,佑妈想说的是,在音乐、美术、舞蹈等兴趣班遍地开花的同时,父母其实也应该注重孩子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热爱科学从好奇心开始在大科学家爱因斯坦眼中,科学是一种探求意义的经历。科学不仅仅是已经获得的知识体系,更是通过亲身经历去探求事物的意义,从而深刻理解这个世界。对孩子来说,学习科学不是学习数理化,也不是接受书本上的新知识和新科技,而是树立思辨性思维。作为父母,我们必须得是研究员或者具有很高的专业知识,才能帮助孩子学习科学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我们不能解释汽车或者电脑的工作原理,但是我们可以蹲下来跟孩子一起观察,从而培养孩子的好奇心。日常生活中蕴含很多学习时刻。比如在人行道上滴一点冰淇淋,蚂蚁就会出现;往水盆里丢一些孩子不同类的玩具,有的浮起来,有的就沉到水底;秋天的时候穿脱毛衣,静电会让头发直立起来。我们有很多机会让孩子见证科学的奇迹。6项建议塑造思辨性思维学习科学,首先要有思辨性思维。美国哲学协会提出了几项建议,可以帮助父母,培养孩子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尽早开始。幼小的孩子对于系统的理论知识,没有理解能力。但是,他们可以培养逻辑思维能力,通过自己的认知水平,尝试独立判断一件事情。● 避免强制教条。当我们教导孩子按照某种方式去做事情的时候,家长应该给出这么做的理由。● 鼓励孩子提问。家长要注重培养儿童的好奇心。如果孩子认为一件事情的理由没有意义,我们应该鼓励他表达自己的反对意见。●引导孩子考虑多种解决方案。父母都希望从孩子口中听到正确答案。但是,事实上,很多问题的答案并不是唯一的;很多事情的解决方案也不止一个。所以,当家长引导孩子多考虑几个解决方案的时候,就是在拓宽他们的思维面,让他们的思考能力变得更灵活。● 让孩子们解释意义。孩子们的想法总是天马行空。当他想做一件看起来无厘头的事情,鼓励他用自己的语言把意义表达出来。● 不要把批判性思维局限在纯粹学术问题上。事实问题和学术问题,是最容易进行批判性思维训练的。但是不要局限在此,可以跟孩子讨论思想道德、公共事务等问题。3步骤开启家庭科学启蒙尽早开始,最早在孩子三岁的时候,父母就可以进行科学启蒙了。家庭科学启蒙有3个简单的步骤:阅读,做实验,问问题。阅读其实,家长多给孩子阅读科普书籍,就能让孩子发现身边的科学事实,比如飞机会什么能飞,鱼儿为什么一定得生活在水里。读完书,还要与现实生活联系,从二维世界上升到三维世界,孩子就会有参与感和成就感。实验科学实验并不是说要满足复杂的实验室要求,不需要弄来一堆专业的实验设备。实验的真谛就是,动手尝试看看会有什么结果。比如,你带孩子去厨房看看调味品,把糖和盐放在水里融化品尝,就是生活中的实验。说不定,孩子的科学信仰就从这里开始了呢。提问会问问题比知道问题的答案还重要。因为提问可以提高孩子的思考能力。随着孩子长大,他们心中有十万个什么,有些答案家长知道,有些答案,连家长也不知道。直接回答孩子的问题不是最好的方法,更好的选择是,先肯定孩子的问题,然后把问题继续向下拆解出几个小问题,再向孩子反问。这样的目的是,让孩子开始自我思考,一步步去寻找答案,在这个过程中,思维能力得到提升和锻炼。结束语:对孩子而言,科学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在浓烈的好奇心驱使下,每个孩子都是科学家。父母要做的,就是正面引导和鼓励,让他们自由探索这个世界。

无常

《邪恶天才2:世界统治》科学家不断研究方法介绍

《邪恶天才2:世界统治》中的科学家是非常重要的,某些特殊科技就需要不断研究才能解锁,但是很多玩家都不太清楚怎么让科学家不断研究,其实想要让科学家不断研究就需要科学家人数比研究设备多,更多如下。科学家不断研究方法介绍科学家的数量要比要求的研究设备至少多两个才能保持研究基本不断档点击进入:保安不站岗解决方法介绍

花姑娘

心理学何以成为科学

来源:光明日报原标题:心理学何以成为科学几道问答题就能判定一个人的性格?一套测试就能知道是否适合某项工作?催眠真的可以植入甚至篡改记忆?传闻中的心理学,不像科学,反而更像巫术。但这真的是心理学吗?清华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彭凯平在《这才是心理学》一书的序言里开篇直言:“心理学是一门很容易让人误解的学科。”他接着写道,日常生活中自觉的结论与心理学家的研究结论并不完全一致,“心理学家不相信个人的智慧,更相信科学的方法,而科学方法的本质是证伪,即对我们的经验、尝试和直觉,产生怀疑、挑战和批评。”实际上,心理学起源于哲学,自心理学与哲学分离,成为科学心理学后,对前者科学性的讨论就不绝于耳:如何才能成为一门科学?心理学是科学吗?你喜欢做的心理测试,是心理学吗?不尊重不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结果,就是戴着心理学的帽子传播“伪科学”占星术、算命、心灵感应、意念移物、超前感知……这些带着神秘色彩的现象,时常成为大众赋予心理学家的“超能力”。公众相信这些现象除了为心理学增添几分神秘色彩外,有时甚至会了日常生活带来错误的指导。对于这些现象的存在,中科院心理研究所教授陈祉妍感到有些无奈:“有部分爱好心理学的人,喜欢心理学的神奇,但又不尊重不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结果,这其实就是戴着心理学的帽子在传播一些不科学的内容。传播者缺乏科学素养,就会借用科学的研究做歪曲的理解,这种情况在社会上偶尔会见到。”陈祉妍认为部分现象甚至可以定义为“伪科学”:“这种伪科学,往往见于对与社会生活关联密切问题的解答或是科普。实际上大部分的基础研究都需要把研究问题剥离得非常细,变量控制得很严谨,所以很难对社会生活中的现象有统一的说法,很难有不分什么情况就能够给出的标准答案。”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苏彦捷也笑道:“有一句话说,每个人都是半个心理学家。因为心理学是关于人的科学,每个人对自己的心理行为会有不同的理解,都能够总结出来一些跟自己和周围人有关的规律,这是个人经验。如果真要判断,还要看这些个人规律得来有没有依据。比如逻辑的推理、实验的数据、实证的研究,这更能让人信服,如果没有,我们就比较难以采信。”苏彦捷进一步就心理学知识的层次做出了解释: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可以帮助我们去理解和解释心理现象和行为,也会提供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或建议。但心理学的知识其实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针对人的普遍规律,比如许多研究结果发现这个人是这样、那个人也这样。第二层次是一群人的规律,比如不同性别的个体、不同文化或环境中个体的规律等。第三层次是个体差异,人人都不一样,在这一层次上,心理学的规律并不对每个人都起作用。在使用这些心理学规律或建议时,需要考虑到具体的人、具体的环境和具体的遭遇,不是绝对和僵化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公众也不要随便就听信部分人讲所谓的心理学知识,就相信那是心理学,需要做相应的分析判断,这很重要。”苏彦捷说。“日常生活中人们接触到的心理学,比如心理健康咨询等是贴近临床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等内容。但这些真的只是心理学的一部分。”陈祉妍强调。“如果稍微深入地接触心理学学科的话,就会发现它是一个跨度非常大的学科体系。无论是在中国心理学会,还是美国心理学会的官方网站上,都有几十个心理学的专业委员会,这些委员会可以略微代表心理学科常见的分支。在一般人看来,心理学都需要跟人打交道,事实上有的心理学家是不需要跟人打交道的。比如生理心理学家,他们的研究中很基础很底层的内容,是用小白鼠做实验。他们的研究需要具备包括生理生物等理科基础知识,需要很强的实验操作动手能力,甚至需要给老鼠做精细手术的能力等等。”陈祉妍补充道。心理学究竟是不是科学?从原则上讲,科学性正是保证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准哲学心理学与科学心理学的分野,自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确定。实验法使得心理学摆脱成为哲学附庸的想法得以实现,“心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成为主流心理学界努力秉持的论调。1962年,美国科学史家和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阐释了“科学发展的一般模式”的思想,其核心理论是一门常规科学必须有统一范式。范式被认为是从事某一学科的科学家所公认的“理论模型”或“研究框架”,是科学与非科学的分界标准。当范式理论引入心理学时,关于“心理学是一门科学”的观点巨树开始摇摆,于是在科学森林里,寻找心理学的范式成为不少心理学家想为心理学正名的旨归。“有人会说心理学叫前范式科学,因为心理学没有能够解释很多现象的统一理论框架。心理学面对的现象太复杂,如果用统一的框架,不能够完全把所有现象都说清楚,所以就有很多理论从各自的视角来帮助心理学去理解复杂的人类心理现象和行为规律。心理现象有多面性,很难有统一的范式,至少现在还没达到这种程度。”苏彦捷对范式的看法很豁达。“我经常做这个比喻,就像盲人摸象,你摸腿,我摸尾巴,他摸身子,将来大家积累多了,我们就凑出一个象来。我倒觉得现在这样的状况是更好的、可取的状态,各个分支从各自的视角来解释不同的现象。心理学应该说还在积累成果的过程当中。”苏彦捷说。在陈祉妍看来,科学革命的范式在不断变化,它反映的是社会整体思潮和科技进步对学科的影响。心理学作为一个交叉学科受到社会变化的影响,研究者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他的思想框架也受到当下社会主流框架的影响。“这些年来心理学受到医学或生物学理论框架的影响较多,但实际上就心理治疗来说,对人的理解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比如在《理解之谬 改变之谜》一书里,作者就提到我们的时代分成三个不同的阶段。在以弗洛伊德为代表时代,心理学家会更多地看心理动力之间的冲突和妥协。在第二个时代,整个世界随着电话等技术的发展,人和人之间的联系更为密切,人际关系对心理的影响就成为心理治疗者非常关注的要素。而现在的网络世界,不是单线联系而是群集的多角度联系,所以现在对于世界的认识,也会有更多立场和角度,更加复杂。”陈祉妍解释道。既然无法确认心理学的统一范式,那么如何认定心理学的科学性?苏彦捷认为,作为一个学术共同体,需要有集体认可的科学方法和原则。“如何控制变量,如何考虑变量之间的关系,如何收集数据,如何通过统计方法或数学模型把结果描述出来,揭示现象之间的关系和本质,这些都需要用科学的、实证的方法。也即研究过程需要用符合逻辑的科学方法,得出可重复的稳定的科学结论,这就是符合科学性的。”《这才是心理学》一书的作者斯坦诺维奇指出,心理学中关于行为的结论来源于科学证据,心理学的应用都源于科学方法,并经过了科学方法的检验。“从原则上讲,科学性正是保证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准。”而之所以会产生对心理学的误解,作者认为,“心理学是一门年轻的科学”,正因为其年轻,有许多事实心理学才刚刚开始揭示,所以大众仍对心理学有大大小小的困惑和误解。陈祉妍从自己的专业作出解释:“我的专业是临床心理学,严格来说这个专业很像循证医学,真正靠谱的心理治疗中,心理咨询师所使用的是经过充分实证研究证明有疗效的治疗方法。更精细地来说,现在研究已经细分到什么样的疾病和特征,适合哪一种治疗方法的组合,或者说在大的治疗方法中间,这种疾病具体用哪一个技术细节效果会更好,这些都需要科学的基础。因为所有疗效研究在混淆变量的控制上都非常严格,要得到一个关于人的靠谱研究结果,需要大量跨样本的不同研究者,需要不同样本在不同情境下的多次重复。”“但即使如此,涉及人与人所处的群体社会环境,问题就会很复杂,医学上也是一样。同一种药物对于同一类疾病有用与否,会因人而异。药物不可能对所有人有效,心理治疗又受到包括药物、治疗者的专业能力甚至个人魅力的影响,所以治疗效果就更有因人而异的特点。”陈祉妍说。那么在人的差异之上,能否做共性的、规律性的研究,做符合科学要求的研究?“是可以的。”陈祉妍肯定地答道,“但心理学的难度其实比很多学科都要大,难度大在干扰变量、混淆变量非常多。做化学、物理、生物实验也需要非常标准的环境,比如要求环境中无尘、要求特定的温度等,这些变量相对来说更容易计量,在有限维度上更容易控制。可对于人来说,事实上是无法准确把握一个人到底有哪些维度会影响研究,这不是一个固定答案。所以对干扰因素的考虑不周就会影响研究结果。”心理学是跨越科学和人文的体系心理学自带人文的特质,科学和人文在心理学科始终是相互融合又相互影响的自心理学诞生之时,科学和人文就相伴而生。从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到笛卡尔的“人是机器”,哲学家探讨人的价值和意义,科学家则通过观察和实验来解释人的行为活动。陈祉妍说:“心理学是一个跨越科学和人文艺术的体系。”苏彦捷说:“心理学一直都是以揭示人的行为和心理规律作为目标,心理学自带人文的特质。科学和人文在心理学科始终是相互融合又相互影响的。”就科学与人文的相互影响而言,陈祉妍和苏彦捷都不约而同地谈到了科学技术对心理学的影响和发展,尤其是对大脑的研究。“心理学的很多研究都依赖于其他学科技术的基础。比如对大脑研究的常用技术原来是传统的脑电,依赖于电信号的采集和分解,现在比较流行的是脑成像。无论是制造一台FMRI(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机器,还是数据采集和信号分析,包括背后使用的软件都需要跨学科的技术推进。如果没有计算机发展的基础,没有快速运行的计算能力,那么扫描大脑后得到的数据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分析出来。现在得益于这些发展,使我们可以快速得到分析数据,并作更精细的对比。所以往往是很多学科的技术发展突破之后带给心理学研究再往前走一步的收益。”陈祉妍说。苏彦捷还关注到了科技推动心理学研究,并提出政策背后的人文因素。“我们原来心理学家推测心理功能和行为表现和大脑有关系,大脑的某些部分受到损伤就会影响到心理和行为能力。但不能直接给人做手术,只能通过动物手术进行推断。现在脑成像的技术就可以在无创、不损伤大脑的情况下,来观察某些心理活动或行为进行时大脑的活动状态。这样的科学技术帮助我们更好地得到更客观的数据,帮助我们打开大脑里的‘黑箱子’,看看里面到底有什么。”科学技术推动大众对心理的认知和理解,但通过新技术得到的数据要怎么解读,根据相关研究结果怎样提出社会政策,是下一步需要考虑的问题,这就必须兼顾社会文化背景。“比如经常被人关注的小孩应该什么时候上学的问题。从心理学科的角度来说,一个孩子是否能够接受正规教育是有依据的,比如前额叶的功能发展,能否帮助孩子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自己的行为。小孩子至少能坐住20~30分钟,这是能接受正规教育的前提。但实际生活中教育政策的提出还需要考虑教育环境、家庭条件、地区发展等社会文化条件。”“所以,任何一个学科都不能单一地看,物理化学数学也有很多人文的因素。心理学更是这样,它的很多分支和人文学科分不开。”苏彦捷最后补充说。(记者 杨 飒)

绘美

5个科学的方法,让你快速赢的好运

运气其实是可以被操控的。如果觉得现在运气不好,赚不到钱,感情不和,事业不顺,那么这篇文章你一定要把它看完。绝对不是玄学,而是科学。接下来的5个科学方法一定会让你在未来一年里赢得好运。1、不要做任何超高风险的事情,打死都不能碰。那什么叫超高风险呢?就是一旦产生的负面结果,你根本没有能力去承担的事情。运气的本质就是概率,普通人要想转运,你就必须做那些风险有下限的大概率事件。千万别想着以小博大以少胜多。2 、戒掉情绪,尤其是那些没有一定的负面情绪。所谓运气,就是人体内运转的一股气。当你怨天尤人唉声叹气的时候,这股气自然就往下走了。这个世界上你想什么,不一定会遇到什么,但你怕什么,一定会来什么。所以不要在有情绪的时候做任何的重大决定。3 、学习大量精英的每天都在用的冥想训练,通过冥想可以有效提高你的自控力,专注力、思考力、创造力。每天只需要10分钟,整个人都会觉得神清气爽。具体方法:(1)找个安静的地方(2)找一把直背的椅子或者一个垫子,(3)闭上眼睛或让眼睛盯着空白的墙面。(4)集中注意力在你的呼吸上(5)审视你的想法,保持10分钟以上。4、保持微笑,所谓伸手不打笑脸人,但凡你脸上挂着微笑,周围人对你的感官都会不同,谁都想跟你多说上几句话。时间长了,贵人也会从天而降。5、学会送礼,礼物不在于贵贱,关键要学会处处跟人结缘,比如到别人家吃饭永远不要空着手,随手拎些水果花不了几个钱。一个人帮你个忙,随后赶紧发一个红包。只有别人觉得你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才愿意一直帮助你。时间久了,有什么好事都会想着。总之,要想赢得好运,你就要先改变自己的磁场,这就是所谓的境随心转。

不际之际

学习党史的科学方法

吴传毅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于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就是要从百年历程中传承红色基因,重温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不变初心。中国共产党诞生于100年前的腥风血雨中,救民于水火、救国于危难,领导中国人民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从最初的50多名党员,到拥有9100多万党员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伟大奇迹,引领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营养剂。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百年征程,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精神滋养源泉。只有以科学的方法和态度学好党史,我们才能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初心使命,植根人民群众,始终保持蓬勃朝气、昂扬斗志,在新时代的征程上披荆斩棘、砥砺前行。注重全面系统,掌握历史脉络学习党史必须掌握党史发展的历史脉络、掌握党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掌握党史事件中的各个要素。中国共产党党史可划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又包括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各个时期党的中心任务不一样,表现出来的特征也不一样。党史事件中各个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背景、过程、影响等。党史事件是点,党史发展的历史脉络是面,只有做到点面结合,才能学深学透。系统学习是掌握党史发展历史脉络和重大事件的重要方法。只有系统学习,才能掌握党史发展的历史逻辑、现实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等。零零碎碎的学习,很难掌握党史发展的多种逻辑。因此,各级党员、干部要深刻领会中央学习党史的精神要义,静下心来系统全面地学习党史,在学习中把握中国共产党的发展脉络,把握中国共产党奋斗历程的主题主线。 注重正本清源,厘清疑点困惑学习党史必须科学审视党史事件、党史人物、党的发展历程,还党史以本来面目,做到正本清源,厘清疑点困惑。对于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必须正确审视,必须用科学方法去辨识。不能正确审视,不能用科学方法去辨识,看待历史就不可能得出科学结论。只有正确看待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还原历史背景,辩证看待历史事物的复杂性,才能形成对历史的正确认知。这既是回归历史的本真,能够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还是提高人们认识的有效途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新旧矛盾相互交织,文化交流和融合激发了各种文化思潮,各种文化相互激荡、各种社会思潮粉墨登场。一般而言,一些社会思潮具有两面性。但是,历史虚无主义者却别有用心,他们歪曲党的历史,歪曲党的历史作用,否定历史英雄人物,拿中国革命史、新中国史、我们的英雄来做文章,极尽攻击、丑化、污蔑之能事,根本目的就是要动摇党的主流意识形态,从而搞乱人心,进行“和平演变”。一些党员、干部对于党史上的历史事件心中存有疑点困惑,就是因为对党史学习不够,被历史虚无主义等别有用心的思潮所诱导。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地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积极回应人们的疑点困惑。比如,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毛泽东为什么要进行“三湾改编”,为什么只有共产党才能开展土地改革,等等。这些问题没有讲清,就会混淆人们的视听。对于这些问题,要原原本本研读历史、认认真真开展学习、扎扎实实进行研究,真正做到心中有史、心中有底、心中有料,从而对历史虚无主义进行有理有据、刚强有力的批判。注重以史鉴今,汲取前进动力学习党史,必须立足现实,以史为鉴,史为今用,以历史的养分滋养新时代的前进动力。回望过去的路,是为了走好现在的路,远眺未来的路,在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连续审视中找准自己的历史方位,把握前进的方向、坚定前行的信念、汲取前行的力量。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从根本上得益于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比如,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而不是俄国革命的道路,这就回答了今天中国为什么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不是别的什么道路;“三湾改编”确定党对军队的领导,从而使得共产党军队不同于一切旧军阀,这就回答了为什么今天要加强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共产党在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从而赢得广大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这就回答了今天为什么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共产党在延安开展整风运动,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这就回答了今天为什么要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什么要在党内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要强调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遵义会议后确立了毛泽东对党和军队的领导地位,中国共产党才从胜利走向胜利、从辉煌走向辉煌,这就回答了今天为什么要强调党的领导核心的作用等。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世界近现代史中最为可歌可泣的篇章。历史在人民的探索和奋斗中造就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了新的历史辉煌。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最好的时代教材。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就是要广大党员、干部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这部时代教材中深刻感悟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汲取共产党人拼搏奋斗的精神伟力,从而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真正做到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咬定目标、勇往直前,切实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作者系湖南省委党校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