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老师问: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中的课题研究,对于教育教学工作来说,有多少实际意义?并没有多少实际意义。不知道谁把高校的课题研究移植到了中小学。前些年评职称要论文,老师们就千方百计买论文,自掏版面费发表。论文被吐槽得久了,不再唯论文了,好么,换成了课题研究。中小学教育,都是一些非常基础的规律性的知识,大多一线教师,被教育教学和各种繁杂的事务包围,整天忙得不可开交,下班回家还有家务孩子老人一堆的事儿,连读书的时间都难得能挤出来,还有精力去搞课题研究?反正据我观察到的,所谓的课题研究,都是凭空想象一些理念,在网上搜索、复制、剪切、粘贴,拼拼凑凑,改头换面,上报课题时再去教育局找个熟人说说情,有时再花点钱送个礼啥的,也就差不多能立项了;中间的一年搜集点图片文字材料,最后一年再搞点结题材料,上交一大摞打印的材料,就等着拿证书吧。如果这就叫研究,真让人觉得好笑;科研能儿戏到这样的程度,也真叫人绝望。那么,是不是搞成了课题研究的教师就一定比没有课题的教师水平高读书多有思想会教书呢?还真不一定。拿到不同级别的课题证书,对应着能在职称评定中加多少分,只要晋升了职称,谁还会说课题这回事?早扔到一边儿了。要是问老师课题的一些专业问题,他还不一定能说清楚。可以说,现在的课题研究,就相当于当年的论文,把老师折腾得不轻。很多老师感叹:真难呀!好不容易盼走了论文,可是又发明了个课题研究,比论文的难度更大!一些所谓的课题研究培训,更是挤占了老师的时间,浪费了很多人力、物力;养活了一批贩卖套路的人。学生呢?成为老师表演、捞取利益的材料!真是的,几千年来,老祖宗留下来的智慧真是有的,尤其是折腾的智慧。职称制度把很多任何事都异化了,原本初衷很好的,一沾上职称,就会很快变了味儿,然后,就会看到很多人都在这其中被扭曲了。教师渐渐变成了全围着职称转,对职称有利的事就去争去抢,没有直接利益的事情不愿去做,能静下心来读书研究的教师越来越少了,有思想有文化底蕴的教师越来越少了,一些优秀的人才不愿再呆在这个染缸里,纷纷选择出逃,因为这样不科学的事情时时会折磨着一个清醒的人的神经,你如果想要好好地生存下去,除非把自己和他们变得一样!
教师在课题申报论证时,需要撰写“选题的意义”和“研究价值”,对此很多老师都非常犯难。什么是选题的意义?什么是研究价值?两者有什么区别?如何撰写“选题的意义”和“研究价值”?在此,笔者结合个人的认识,和老师们交流一下,希望大家不再为此纠结。供批判。一、案例引入笔者在网上看到这样一张照片,这是一项发明:在女士鞋的鞋尖处撑起一把小伞。是出于美观,还是出于实用?我们不得而知。于是我们:这项发明的意义何在?价值何在?按照正常的逻辑,我们的回答便是:这项发明没有任何意义,当然也没有任何价值。确实是这样。那么,笔者两个问题:这个“没有任何意义”的回答主要针对什么而言?这个“没有任何价值”的回答又主要针对什么而言?我强调的是“主要”。我们试着解题:从意义角度看,这项发明绝不是女士鞋的真正创新,它对女士鞋的样式改革、对制鞋方式、制鞋工艺没有任何影响,这种发明只是哗众取宠。所以这项发明没有任何意义。从价值角度看,这项发明不会有市场,对企业效益不会带来任何增长,对企业工人也不会带来经济效益,也没有解决消费者在生活中的现实问题。也就是说,没有任何人从中受益。所以这项发明没有任何价值。我们从以上分析中可以感受到:意义主要是针对某一事物产生的影响而言。价值主要针对某一事物产生的实在经济效益而言。这个极端的例子,由此引出下文,我们对相关概念进行逐一分析。二、意义和选题的意义(一)什么是意义笔者认为,意义是指某一事物对相关领域某些方面产生的影响。如果产生正向影响,就会有积极意义;如果产生负向影响,就会有消极意义。如果没有产生影响,也就不会有任何意义。(二)什么是选题的意义所谓选题的意义,该选题的预期成果对相关研究领域的某些方面产生的影响。我们分析一下这个概念,有几个关键词要注意。一是预期成果,二是相关领域的某些方面,三是影响。我们逐一分析——“预期成果”强调“选题的意义”是针对成果而言的。就如同那个鞋尖有小伞的鞋,这个成果出来了,我们才好对其意义进行判断阐述。没有预期成果,我们不好判断其意义。“相关领域的某些方面”这个概念表明,“选题的意义”是有限的,其意义只在于你课题的研究领域,不要无限放大它的意义。“某些方面”,一般包括三个方面,即在教育理论方面、教育实践方面,教育决策方面等。“影响”强调的是预期成果引发的变化。这个概念只要抓住以上三个关键词,就可以把握其实质。(三)选题的意义如何表述从前文论述可知,选题的意义需要从教育理论、教育实践、教育决策三个方面阐述预期成果所带来的影响。那么,我们怎样写选题的意义呢?如下阐述:1.对教育理论层面的影响,主要写该项研究对原有理论是补充、是创新、是佐证、还是完善?2.对教育实践层面的影响:主要写该项研究在教育实践方面有什么与众不同?这种不同带来的影响是什么?是丰富实践,是提供案例,是创新方式?3.对教育政策层面的影响:主要写该项研究给教育行政决策带来哪些新建议,提供了哪些参考?(四)选题的意义撰写案例分析我们拿一个具体的课题来解释。比如这个课题:“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问题解决学习策略研究”(北京市海淀区八里庄小学)该选题的意义怎么写呢?1.弄清选题的预期成果是什么课题组提出这个选题预期成果主要有三个:一是厘清“问题解决学习”及“问题解决学策略”这两个概念,通过研究给出具有可指导性和操作性的界定。二是探索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问题解决学习策略的使用原则、实施步骤、教学模式。三是探索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问题解决学习策略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2.分析预期成果对教育理论、教学实践、教育决策产生的影响对教育理论影响:课题组认为,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一线教师开展“问题解决学习”“问题解决学习策略”两个概念的研究,对相关理论研究是一种有益的补充。对教育实践影响:课题组探索出的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问题解决学习策略的使用原则、实施步骤、教学模式,可以丰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实践,为相关研究提供一些鲜活的案例。对教育政策的影响:本课题是在认真分析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的前提下确定的研究专题,课标中提出了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要突出问题解决学习策略,本研究是对课标的一种回应与实践,希望成果对完善或印证课标起到一定作用。三、价值与研究价值(一)什么是价值所谓价值是以普适的标准对某一事物进行效益层面的判断。如果这个事物给人们带来的效益大,好处多,则该事物价值就大;反之价值则小。(二)什么是研究价值所谓研究价值是指依据相对客观的标准,从效益的角度判断一项课题的预期成果给相关人员和相关方面带来的好处。我们会发现,“研究价值”与前边的“选题的意义”,有一个共同之处,都是针对预期成果而言。确实如此。如果不针对预期成果,课题研究的价值便无从谈起。研究价值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要有一个可供参照的客观标准,没有标准便无法判定其价值大小。一般情况下,这个标准可以是一个普适性的客观标准。如果找不到一个普适性的客观标准,我们一线教师可以确定成果的受用范围,如在本区域、本单位范围内。有了一个可供参照的标准或范围,再谈该项课题研究价值,就比较具体了。(三)研究价值如何表述研究价值的撰写也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首先,要明确该项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其次,建立一个恰当的标准参照系或受用范围。第三,将研究的预期成果纳入确定的标准参照系或范围中进行权衡。第四,分别写出这些预期成果给相关人员或方面,带来的效益和好处。研究价值表述的常用引导词:有助于……;为……提供……;对……具有……;使……;相关人员包括:与该项课题研究相关的研究人员、参与教师、被试学生等。相关方面包括:区域教育改革、学校教育改革、学科建设、队伍建设等。(四)研究价值撰写的案例分析还以“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问题解决学习策略研究” 这个课题为例1.研判该项课题的预期成果课题组提出三个预期成果:一是对相关概念进行研究,形成具有指导和操作性的概念。二是关于问题解决学习策略的使用原则、实施步骤、教学模式。三是探索问题解决学习策略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2.分析该项预期成果给相关方面带来的效益或好处以是预期成果对哪些相关人员和相关方面有好处呢?经过分析,这些成果可能会对小学道法课教师和学生有好处,对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建设有好处。于是,我们分别进行阐述。(1)对小学道法课教师:问题解决学习策略是课程标准所出来的一种重要的教学策略,但是调研发现,这一教学策略并没有引起道法课教师的重视,很多道法课教师没有系统研究过,使用时也很随意。所以本课题研究的成果,对一线道法课教师会有参考作用。(2)对学生:问题解决学习对学生而言,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对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解决现实问题能力非常重要。学生也是该研究的最为直接的受益群体。(3)对学科建设: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为统编版教材,使用时间相对较短,探索这一学科的实施问题,尤其是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问题,对学科建议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本研究对区域或本校的道法学科建设价值重大。四、“选题的意义”和“研究价值”的区别与联系以上从概念、写法和应用三个层面对“选题的意义”和“研究价值”进行了分析,两个既有区别,也有联系。意义是就某一课题成果产生的影响而言。价值是就某一课题成果的效益而言。意义伴随着成果而产生,成果一定,意义也就定了;你左右不了意义的大小,意义需要人们去发现。价值也是因成果产生的,但是价值大小是会因人、因时、因境而变化,这个成果对这一群体有价值,而对别外一群体可能就没有价值;这个成果在这个学校有价值,在那个学校就没价值。还有,在一线的教育科研中,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项研究的成果非常有意义,但是暂时没有实用价值;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线教师开展的科研,没有多大的影响力,意义不是很大,但是实用价值很大。最佳状态是:我们希望一线教师开展的教育科研,既有意义又有价值。还要提示一句,不要将“选题的目的”与“选题的意义”弄混。有的教师很气愤,申报课题时被这些概念给折腾得晕头转向。其实,我们教师所教的任何一个学科,都离不开概念,对概念进行界定应该是我们的专长,概念毕竟是一门学科的基础。以分析,个人观点,供批判。(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课题研究对一位教师,尤其是对中小学一线教师专业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将有关课题研究的相关问题和思考整理成文,以期和同行分享。一、找准“落点”:把要解决的问题弄明白课题研究的主要任务是解决问题,问题驱动是课题研究“应然”的、真正和真实的动机所在,至于功利的动机,也应置于这一“大的动机”框架之下,成为这个动机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如此动机之下的课题研究,才能使“课题攸关者”成为真正的、长效的“大赢家”。科学研究是指运用科学的方法,探索未知的现象,揭示客观规律,创造新理论、新技术、开辟知识新应用领域的智力性劳动。科学的研究问题应具有探索性与创新性,继承性和积累性、重要性、创造性、清晰性、可行性、合适性、合乎道德等基本特点。着眼核心任务,旨在生命关怀,瞄准教学症结,致力治病补弊,把握学科特质,回归科学本真。缩小研究视角,实施聚焦透视,放大点滴创意,推窗引来大江。“跨界”实现结合,“域间”生根增值,转移关注重点,追求研究“极值”。二、清理“地基”:把要研究的内容理清楚课题所要研究的内容应具备以下特征:以观察为手段,以事实为根据,可重复,可积累,理论上可证伪,科学知识方面具有确定性。哲学家康德说,哲学是对“自明性”(不言自明事物)的分析或反思的活动,是一种“清理地基”的工作。所谓“清理地基”,是指对课题申报文本、设计方案等进行精益求精的修改、调整、充实、完善。对课题核心概念及其内涵进一步廓清:尽可能下定义说清核心概念“是什么”;可以或应该明确阐释核心概念的“题本意涵”。通俗一点说,就是“我们以为……”,等等。教育科学研究是用科学的方法,对教育领域内各种现象内在规律的探索,其基本结构为“确定问题→查阅文献→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得出结论→确定问题→……”的一个循环模式。三、蓄养“底气”:把要用到的理论学到手杜威在《我的教育信条》中说,没有对于个人的心理结构和活动的深入认识,教育的过程将会变成偶然性的、任性的。这种教育如果碰巧与儿童在没有教师帮助的条件下的活动相一致,便可以起到作用;如果不是,那么它将会阻碍、分割乃至中止儿童的发展。陈垣教授有“竭泽而渔”说,维特根斯坦有“连根拔起”说(“洞见或透识隐藏于深处的棘手问题是艰难的,因为如果只是把握这一问题的表层,它就会维持原状,仍然得不到解决。因此,必须把它‘连根拔起’,使它彻底地暴露出来……”)。关于课题研究的相关理论是比较多的,如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理论;新课程“过程性目标”理论:“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目标”,体验需要过程,过程就是体验;刘惊铎的《道德体验论》相关理论;(美)库伯著,王灿明译的《体验学习:让体验作为学习与发展的源泉》相关理论;李吉林的情境德育主张:……引导儿童自主,让道德教育成为他们主动参与的实践活动(“情境活动体验”);冯卫东倡导的“经历优先”,如《“重申”几个“优先”》,并与一所学校合作开展《“让学生‘带得走’的‘经历教育’”实践研究》等。作为课题研究者对理论的掌握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四、着力“行走”:把要实现的愿景做一做要相信“好课题是‘做’出来的”,中小学教师课题研究特别要强化与彰显其实践品质,真正做到“教学研一体化”的课题可以说都是成功的。在行动研究中积累经验,这是我们生成、晶化和提升自我教育智慧的一个“逻辑起点”。朱永新、叶澜等教育名家所发起的课题研究、教育实验都非常强调现场,强调行动,强调“做”,因为“只要行动,就有收获”。事实上,课题是一座初步打开、尚待人采、生生不息的富矿,是一摞“虚”“实”相映、有效有益、异彩纷呈的成果。课题研究是一次众人献智、方家指津、“风暴”频起的盛会、一种贴地行走、且行且思、行思有获的样式。无论结论如何,都应该先行动起来,在“做”中才能成就课题。边做边思,边做边听,因为倾听即教育,倾听窗外,声声入耳;倾听师长,天天向上;倾听同伴,走向共生;倾听儿童,享受教育;倾听自我,反思成长。佐藤学在《静悄悄的革命》中说:“应该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互相倾听的教室”。五、经营“理论”:把要提升的智慧说出来这里所谓的“理论”是指“实践性理论”,而所谓“说出口”是指表达出来,主要指写作。戴维说“我只有说,才能想”。“实践性理论”是源于实践、高于实践而又为了实践的理论,是教师在自我实践经历、经验的基础上,运用相关教学理论,借助一定媒介,对某一个或某一些、某一类教学事实进行分析或归纳,从而形成有一定创见或新意,能对个人后续教学或同行教学有所启发和助益,兼具较强操作性和较强条理性、规整性的教学思考或教学观念。“说(写)出来”是很重要的,马克思范梅南说,因为只有“写下来”,我们才能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知道什么。张民选教授认为,用隐性知识显性化的方法将大大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如果觉得一项课题研究没有什么可以写作,可以发表,那么,这项课题实际上没有多大研究价值,抑或难以操作——或者说,不依托写作、没有成果发表的课题不是好课题。再者,最好的教育科研写作或成果的发表,又非课题研究莫属。如《“自然生长”教育理念的研究与实践》“慢育厚生“理论(“厚生”一词出自《尚书大禹谟》:“正德、利用、厚生、惟和”)、“不教而教”理论(老子:为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叶圣陶:“教是为了不教”。卢梭“消极教育”,体现“无为则无不为”和自我教育思想。)、“无形有象”理论(老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意图要隐藏在友好和无拘无束的相互关系中”;“把自己的教育意图隐藏起来,是教育艺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固本培元”理论(“本”、“元”指儿童多方面核心素养)。“自然‘修养’”理论:一个由专家和名人组成的委员会推荐了32件在10岁前应做的事,这些事情是,在河边草地上打滚,捏泥团,用面粉捏小玩意儿,采集青蛙卵,用花瓣制作香水,在窗台种水芹,用硬纸板做面具,用沙子堆城堡,爬树,在院子里挖洞穴,用手和脚作画,自己搞一次野餐,用在颜料在脸上画鬼脸,用沙子“埋人”,做面包,堆雪人,创作一个泥雕,参加一次“探险”,在院子里露营,烘蛋糕,养小动物,采草莓,玩丢棍棒游戏,能认出5种鸟类,捉小虫子,骑自行车穿过泥水坑,做一个风筝并放上天,用草和小树枝搭一个“窝”,在公园里找10种不同的叶子,种菜,为父母做早饭并送到床前,和人打一架……以上理论都是课题研究的“副产品”。有人说,经验是“炼”出来的,见识是“走”出来的,学问是“坐”出来的,理论是“说”出来的,智慧是“碰”出来的,幸福是“苦”出来的。(来源:董强 中国教育学会会员)
每个学校都有许多优秀的教师,优秀的教师团队,他们站在教育的一线认真地从事着教育工作,辛勤教育着,可爱又天真的孩子们。教师们将所知所学倾囊相授。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学生。在这光鲜神圣的外表下,他们也有属于自己的困惑与遗憾。首先说一说教师的困惑,教师从毕业进入学校从教后,会有一段经验空白期,带着满腔热血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很认真的教书育人,花费大量时间精力教书育人,可是学生对他所讲的知识接受程度并不高,年轻的教师带着这样的困惑在摸索着前行,渐渐的会在工作中总结大量的知识和经验,得心应手地成工作,并对从前的自己轻声叹息。再来说一说遗憾,教师的遗憾更加现实,教师们虽然都能在工作中总结经验,并开拓创新行成自己的教育方法。但是由于时间、精力、等各种原因,没办法将自己的经验与方法分享给其他教师。尤其是分享给年轻的新入职的教师,使其少走弯路,更好更快的投入到教学中。有没有一种跨越时间、地域与学科的超级分享方式呢?那就是课题的研究。很多教师都在做课题,如何使自己的课题成功呢?第一、确立好课题研究的方向课题不需要做的特别大,学校的课题研究最重要是要有针对性,实用性,并且容易实施。因为课题是为教学服务为教师提供帮助。让学生在生动高效的教学氛围下学习成长。所以选题要针对某一学科中的某一领域的具体问题来进行研究。比如以校本教研问题的研究这个课题为例,最好不要笼统的说校本教材课题的研究,这样无从下手,铺展的材料也会太多会很难结题。所以可以针对学段、针对领域与具体问题来确定课题名称如:沙画艺术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这样针对的学段是小学,针对的领域是校本教材,针对的具体问题是沙画艺术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做课题是为了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所以越细化越容易实施,对实际教学也越有帮助,也就越容易结题。第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确立好的课题,如何实施课题研究是是关键,课题不是一个人的单枪匹马,众人拾柴火焰才会高,才能让思想浴火重生!课题组全体成员的取长补短,共同努力才能完成课题,让它去影响教学,帮助教师。惠及学生。所以选择课题组成员很重要,要有与课题内容相关的知识,有照相摄像积累素材的能力,有良好的表达思想与理念的文笔,有自己对课题内容的独特见解,有团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有一颗坚持到底的心。这样的团队会在一次又一次的研讨中迸发思想的火花,完成课题的结题。
根据笔者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大家,根本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一句话就是为了满足评职称的条件。因为要评职称一定要有课改有立项课题,否则就一票否决。下面我们谈谈课题研究对教育教学的意义问题。第一、课题研究流于形式,教师理论水平有限。在现在的初高中阶段的课题研究大部分都是县教育局举办一年一度的立项课题研究活动,每年的9月中旬开始进行课题选择,然后经过一个学年的实施,再到第二年的6月底上交结题报告,包括一些论文或听课评课记录材料等等。纵观整个过程,我们发现大部分老师由于理论水平有限,根本不知如何面对课改,有时上课内容与他的立项课题牛头不对马嘴,完全是流于形式,劳民伤财,令老师苦不堪言。但是,你不立项课题,职称免谈。第三、在进行立项课改活动中,大部分老师都是从网上东凑西拼,立项项目中没有自己的主见。有些立项课题完全脱离现实学生的实际情况而进行课改,上公开课令学生讨厌,甚至有的老师让学生去抄写立项材料。也有一些老师为了上交材料从网上下载一下有关资料拼凑,里面没有自己的做法和想法。反正有立项课题就好。当然,如果教育局有关系的话,弄一张教改积极分子荣誉证书,这才是真正的目的。最后、提高老师的业务水平和理论水平才是课题研究的根本。要想提高老师的水平,肯定要多下基层进行调研,掌握最基本实际情况,从不同的角度、不同学校、不同地区立体采集数据资料,有的放矢才有可能进行课题研究。不可能在一两个班上几节公开课就完事,完全是脱离实际的研究,对我们的教育教学没有一点意义,反而起不好的作用,常常引起学生反感,影响正常的教学。我是湘语飘落老师,专心校园文化、教育研究多年。愿意为您在校园、教育上的问题排忧解难,期待您的关注!也欢迎您的转发和评论。
1月21日上午,皖西中学生物组省级课题《利用混合式教学提高普通高中生物教学有效性研究》开题报告会在第二会议室举行。本次开题报告会邀请了六安市教体局教育科学研究院孔庆东院长、六安二中河西校区李向阳校长作为评议专家,做课题指导。校领导及课题组全体人员参加了会议。会议伊始,张旭校长对专家组的到来表示欢迎,并宣读立项文件,表示学校将高度重视课题研究工作,全力以赴为其提供保障。接着,课题负责人胡昊同志详细地介绍了研究方案,对课题研究的背景、意义、价值,研究内容、目的、方法,过程与步骤、预期效果等方面做了全面阐述。课题负责人朱德权同志就课题内容对课题组成员分工进行明确讲解,并确定研究步骤的具体时间和安排,老师们对课题研究的方向更加了然于胸。两位评议专家对课题的价值、研究的准备和前期工作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同时也对课题的有效推进提出了改进和完善的建议。李校长指出,可先对混合式教学概念进行界定与研究,再从课前线上铺垫、线下(课堂)和课后线上交流讨论交替进行,要改变原来的线下传统教学方式,学习心理学,便于更好地掌握教与学的规律。孔院长指出,先对线上教学和当前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问卷调查,引出混合式教学,接着选择某些课程去设计与处理,构建资源库,最后再去评价线上与线下教学。会议最后,杨曼校长做总结发言。面对专家们的指导意见,杨校长表示了真挚的谢意,并承诺学校将会在精力、物力、财力上对课题研究提供保障,扎实推进课题的研究和实践工作。杨校长还强调,教科研对促进教师的个人成长和学校的专业发展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课题组成员们要认真汲取专家们的建议,进一步优化报告,并扎实按照原有步骤做好课题研究行动,期待课题圆满结题。课题引领教师成长,科研助推学校发展。通过此次开题报告会,我校生物课题组的全体成员将会理清思路,以课题为载体,踏踏实实进行教学研究;以课题为平台,在研究中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我们也相信,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会有数量更多、层次更高的课题成功立项,我校的教育科研之路也会越走越宽广。【来源:皖西中学】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课题研究对学校和个人重要意义毋庸置疑,但是,能够以课题引领学校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学校并不多。究其原因,很多学校将课题研究和实际工作二者割裂开。很多领导和教师认为搞课题研究是额外的工作,是一部分人的事情;学校如果重视课题研究,会对学校的正常教育教学活动形成冲击,这些观点都是对课题研究的片面理解。首先,课题研究和实际工作二者是密不可分的,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课题研究实质上是发现问题、分析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推广应用成果的认识实践过程。教育课题研究是用先进的教育理论作指导,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规范的形式来解决学校发展、课堂教学、教师成长、家庭教育等各方面的问题和困惑,总结课程改革中成功的经验,反思教育教学中行为,推广应用先进成功的科研成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认识实践活动。学校实际工作也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跟课题研究的思路是一致的。只不过课题研究要比日常工作研究更为科学、更为规范。学校领导和教师要想正确开展工作,必须具有课题研究精神和方法,才能制定出科学的制度和措施。有些领导拍拍脑袋做决定,不研究问题,科学分析问题,凭个人感觉制定出来的制度和措施,或许具有一时效果,但是不具备长期性和长效性,很快就会显现出弊端,被教师和学生诟病。课题研究和实际工作并不矛盾,但是,对于课题研究而言,必须立足于实际工作,否则,就失去研究目的和归宿,失去课题研究的价值。实际工作也离不开课题研究,课题研究结果对实际工作有改善、完善、反思、总结、提高等作用。课题研究与实际工作二者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关系。简单说,课题研究是想办法,实际工作是做事情。只有想好了办法,想对了办法,才能做好事情。想的办法只有做的过程才能发现是否适合,存在什么问题,进而,对办法进行修正和完善。其次,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活动,实际上是要求在更高的水平层次上展开教学活动,即从强化日常教学中蕴涵的科研成分着手,以科研的思路去重新审视教学过程,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并通过教学实践使其得到验证与完善,从而使教学工作逐步向最优化方向发展,同时也使自身的素质得到提升与飞跃。课题研究对教师自身成长具有极大促进作用。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会遇到很多问题,不进行课题研究的教师对存在的问题束手无策。如果你在教师中待一段时间,你会经常听到教师抱怨,某某班级学风太差,某某班级不交作业很多,某某班级英语底子太差没法教,类似问题很多。没有课题研究精神,教师工作手段往往很单一,要么温和要么粗暴,两样用完了就没有办法了。课题研究可以让教师获得很多实际工作手段,例如为了解决学生书写问题,某教师采取男女学生互换作业本进行检查,取得了不错的实际效果。开展课题研究,不仅不能耽误实际工作,而且会极大提高实际工作的成效。学校领导和教师应该将实际工作和课题研究紧密结合起来,在工作中研究,以研究来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个人观点,欢迎交流!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除了花时间学习课程知识外,还会参与到课题研究中来,比如教师邀请、学校或教育部门组织。那么,大学生参与课题研究有用吗?当然有用。大学生参与课题研究,要了解课题怎么申报,需要什么准备,要针对研究内容独立查阅资料和做实验等,这样一来不仅会让大学生学习到更多课外知识,培养锻炼自身的实验技能和科研能力,提高了自身的综合能力,帮老师完成课题研究任务,还会对大学生赚奖学金、毕业、考研、考博、留学、求职有很大的帮助。1、赚奖学金不少学校为了鼓励大学生参与课题研究,把课题研究加入到了奖学金政策中。大学生通过参与课题研究会拿到相应的奖学金。2、有助于拿到学位证书大学生,尤其是研究生或博士生,想要拿到学位证书,往往需要发表学术论文。而参与课题研究,可以以论文的形式展现科研成果,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大学生毕业论文的难题,而且带课题的论文更容易发表。3、有助于考研、考博或留学大学生可以通过参与课题研究,培养锻炼科研能力,以及发表学术论文,这些往往在考研、考博或留学时有加分,哪怕没有加分,也更容易得到导师或国外高校的青睐,在同等条件下,加大自己被录取的几率。4、求职大学生毕业后,若是从事科研工作,有参与课题研究的经历,更容易被求职单位录用。大学生参与课题研究有用是有用,但不要盲目,若喜欢研究,切记适合自己的绝非所有。若不喜欢,可以另寻其他途径,并非只有参与课题研究这一条路可走。总之,要看实际情况,很多时候不是自己所能选择的。
科研课题研究策略的运用、实践与提炼,很多人弄混了!基础教育阶段学校的老师们做课题研究,时常混淆课题研究的指导策略和在研究过程中产生的策略,前者在研究之前已有,后者则在研究中产生;前者是指导性策略,后者是成果性策略。指导性策略从何而来?指导性策略,可以从教学经验中提炼出来,也可以从研究文献中借鉴。每一课题,从研究目的出发,应对相关领域的同类课题的研究成果或学术论文进行梳理,对相关研究或相关文献进行综述,整理研究现状,找准研究起点,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借鉴他人的研究成果,包括其在研究中形成的新的理性认识、新观点、新方法、新模式、新策略,以作为自己研究的指导,并在实践中进行验证。研究策略在课题报告中如何呈现?指导性策略一般在课题报告中“研究过程”、“研究措施”中逐条呈现,分阶段、分步骤、按秩序和逻辑关系分别撰写。现以课堂教学“四步策略”公式法为例进行说明。策略一、强化规则,为……奠基策略二、创设情境,为……激趣策略三、确定目标,为……定向策略四、鼓励思辨,为……提升思维品质上述四个策略,若出现在开题报告、研究报告中,可作为指导性策略,每条策略可作为一个大标题,在其下分别撰写策略含义、目的意义、案例以及正反辨析,省略号部分可根据课题研究的内容进行填充。成果性策略如何呈现?在成果报告中,除需撰写上述“四步策略”含义、意义、案例及辨析,还应生成、提炼出新的策略即成果性策略,所以,成果性策略一般是在研究后期,在研究的中期报告或结题报告中成型,撰写时需写清楚其生成、提炼的过程。
评职称不知道伤了多少老师的心啊,今天我想谈谈这评职称要求的论文和课题,它们真的有用吗?我觉得课题和论文在中小学教学中的作用微乎其微,课题和论文主要是老师们评职称和晋档用的,是让老师耗费钱财的一件事。前几年评职称曾明确要求必须有论文,而且还是发表在国家核心期刊上(刊号是CN的)、和自己专业相关的,否则一票否决。现在,我们这里评职称不再要求必须具有论文了,但是在评分表里还有论文打分项,也就是说,你没有论文也有参评资格,但是有了论文给你加分。要知道每年给学校的指标都非常有限,老师们竞争很激烈,各自之间本来也差不了多少分,所以哪怕加0.5分呢,也要争取加。所以,尽管评职称不要求必须有论文和课题,但是老师们还是想尽办法去发表论文和申报课题。不知道别的地方如何,我们这里聘任(俗称挂钩)、晋档也和评职称一样,因为编制问题,每次可以晋档的人数也是很有限,那怎么决定谁有资格呢,那就是看老师们的证件,和评职称差不多,也是考虑年限、各种奖励证书、论文、课题、优质课什么的,然后打分来决定。有的老师评成高级教师了,五六年之后才能挂钩。因此,即便不评职称,老师们一样要准备论文、课题,要争取各种奖励。那么,这些论文和课题真的就是老师们日常教学的心得感悟或遇到问题来进行研究的结果吗?有,但绝对是少数,绝大多数情况下,老师们的论文和课题都是花钱买来的,当然不是发表在正规的期刊上,也不是国家正规机构的课题。那评定结构难道不知道真实情况吗?我觉得是知道的,只是这是一个积存很久的问题,要改变也不是一下子就能做到的。我今天还在头条上看到一则新闻,好像是说山东乡村教师评职称不再要求必须有论文,这不就是一种改进和进步吗?我觉得中小学教师或许还有时间写写论文,但是不具备研究课题的时间和能力。尤其是初中高中的老师,为了中高考,大家都是使劲浑身解数,哪有时间整天写论文呢。而研究课题从申报、立项、研究到结题,需要很长时间,中间也需要进行很多调查研究,还要有论文成果等的呈现,真的非常耗费精力的事情。我们学校有老师申报市级课题的,是正规的,花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当然还有很多钱。因此,去申报正规的课题是一件很不划算的事情。再说,我觉得中小学教师的普遍特点是教学实践能力突出,而学术研究能力相对较弱,也不具备研究课题的能力。花钱发论文,有自己写了花钱发的,也有直接掏钱自己都不写的。我觉得后者明显涉嫌论文造假。要想消除这些事情,我觉得只要从源头上去堵就行了,论文不再作为评职称和晋档的条件了,那谁还会去花那无谓的钱呢。这样一来,老师们写论文、研究课题,真的是出于教学需要,谁还会去造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