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外鸣鸠春雨歇,家校共育桃李芳。4月12日下午,南通市通州区教体局组织的“全国家校共育数字化项目调研工作”在通州区实验小学举行。中央电教馆原副馆长、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副会长丁新,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处原处长、中华志愿者协会副秘书长徐晓梅,江苏省电教馆应用推广部副主任杜占斌,江苏项目组组长刘文强,江苏项目组副组长李鑫,区教体局副局长胡清华,基教科科长蔡华军等领导和专家以及全区27所家校共育实验学校的分管校长和部分教师、家委会代表参加了本次活动。蕊春含翠迎客来王笑梅校长在校门口热情迎接了调研组领导和专家,向大家介绍了学校“以学愈愚”的百年校训以及学校百年的发展史。蔷薇园内吐露芬芳,紫竹林间竹叶沙沙,紫藤架下花开串串……调研组的专家在王校长的陪同下参观了实小具有独特园林风格的蕊春园。在这里,一山一水,一花一树皆具有独特的育人功能,结香的无私奉献,荷花的高洁不染,紫薇的坚韧顽强,山石的刚毅不移,都是珍贵的课程资源。调研组一行还参观了学校校史馆,深入了解了学校创办人孙儆先生的办学理念和教育思想。蕊春园深厚的文化底蕴给调研组的领导和专家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项目育人结硕果随后,与会代表齐聚二楼会议室参加调研现场座谈会,会议由区教体局基教科蔡华军科长主持。座谈会上,首先由区教体局副局长胡清华作了题为《家校共育力求实效助推学生幸福成长》的报告,报告从“区基本情况介绍、项目的组织与实施、成绩与挑战、下一步的项目实施计划与改进方向”等四个方面入手,详细介绍了项目启动以来,区教体局是如何积极组织,按照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实施“家校(园)共育”数字化项目的整体部署,强化制度管理,营造工作氛围,扎实推进工作的情况。胡局长强调,在全区家校共育项目实施过程中,区教体局注重遴选与技术培训,确保项目发挥实效;适时召开推进会,确保项目做出特色;定期参加项目办业务培训,确保项目辐射全区;进行项目平台资源研讨,确保项目深入实施。同时,胡局长明确下一个阶段项目推进的方向,区教体局将对照项目办《评估指标体系》,细化举措,狠抓落实,加强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农村留守儿童、残障儿童等特殊学生家庭教育的指导服务,邀请专家入校(园)讲座,针对问题、聚焦难题、形成课题,深入研究,注重实践、创出品牌,提高认识,形成合力,让家校共育工作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王笑梅校长作了题为《家校携手,共同托起明天的太阳》的报告。王校在报告中讲到: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作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学校、全国模范家长学校、南通市首批优秀家长学校,通州实小历来重视家校共育工作,积极发挥家校共育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作用,形成教育合力。王笑梅校长的报告从“健全组织,加强制度保障;深入了解,夯实共育基础;搭建平台,促进家校联通;丰富活动,提升共育实效;立体评价,激励学生成长”五个方面介绍了我校在家校共育方面所做的工作。王校长指出,全国“家校共育”数字化项目给家校共育工作提供了新思路、新方式,尤其在后疫情阶段,学生心理问题倍受关注的时候推出一系列家庭教育讲座,犹如一场及时雨,让家校共育工作更有抓手。王校长表示,通过家校共育形成强大的教育磁场,让所有参与者实现精神共振,产生潜移默化的“不教之教”的良好效果,更有着辐射社会并提升全民素养的重要效能。通州区实验幼儿园园长朱红霞作了题为《“智”平台,“慧”共育》的报告。报告围绕“三点”提档,“三式”接力,“双圈”互动,“三键”合一这四个方面,就实验幼儿园在努力推进家园共育数字化项目方面所做的工作进行了汇报。朱园长指出,实验幼儿园全面更新家园共育模式,布排“领导点”;成立家园共育小组,摸排“关键点”;学习掌握项目要求,掐准“兴奋点”。贯彻落实行动计划,实验幼儿园还建设了绿色审议圈,提升反思性实践力,开放了有机参与圈,召开体验式家长会,通过家校多方携手,进一步拉近了家长与幼儿园的距离,使家长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家庭教育在学前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帮助家长了解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提高家长的科学育儿能力。朱园长还提到,好的教育,必是一片万物生长的园子。她希望全国家园共育数字化项目越办越红火,成为儿童成长园子里一颗最亮的星星。高屋建瓴明方向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处原处长、中华志愿者协会副秘书长徐晓梅对本次家校共育数字化项目调研座谈会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她紧紧扣住“提炼,研究,辐射”三个关键词,给全区27所家校共育实验学校提出了三点建议,一、如何在新技术新平台下做好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家校共育平台。二、如何拓宽研究和实践的途径,形成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共育模式,让家校共育项目落到实处。三、如何将通州区27所实验学校打造成家校共育的团队,以点带面,辐射全国,让全通州的家校共育数字化项目,成为全国的典范。座谈会的最后,中央电教馆原副馆长、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副会长丁新紧紧围绕“家园共育”“数字化”“调研评估”三个关键词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丁馆长强调,当下我们已经进入了OMO数字化时代,我们的共同目标就是打造智慧城市、智慧校园,但是“数字化”是数据的前提,无数据不智能,无智能不智慧,推行“数字化”项目才能有最科学的数据。他还指出要评价就得有科学的数据,要用数据对学生、教师、学校进行评价,才能有科学的评价指标,来指导家校共育工作。丁新在总结中还提出了“四化”的要求,学校工作常态化,家庭教育生活化,师资队伍专业化,家校共育系统化。他给通州今后家校共育工作的实施提出了三点建议:不分批次,持续推进;扩大覆盖,全体参与;密切配合,确保成功。学校要以“全国家校共育数字化项目”为契机,争取使通州成为家校共育数字化项目创建全国示范区,家校共育项目办将汇集多方力量,为孩子们的建康成长做出努力,为基础教育“强起来”蓄力赋能。
1月8日下午,朔城区五中在六楼多功能会议室举行《基于大数据的精准分层教学实践研究》省级专项课题开题报告会,围绕课题研究的产生背景、思路方法、重点内容等核心问题进行了详细报告与深入交流。朔城区教育局局长魏立山到会祝贺并讲话,校长吕军、支部书记谢步永出席会议,城区教育学会会长冀灵渊、督导室主任卢旭出席会议,副校长白叶祥主持报告会。学校课题组成员、教研员、教导员、学科组长、实验班教师等60余人参加会议。报告会上,课题项目负责人吕军介绍了课题研究前期准备、资料报送及课题立项等相关情况,并提出前瞻性、建设性、激励性要求。课题组成员谢步永围绕教研促教学、课题促成长、合作出成果等教学核心问题表态发言。课题组主要成员陈改改老师详细汇报研究背景、目标价值、内容方法、重难点、创新点以及课题研究进度计划、预期成果等开题事项,并做了任务分工。课题组成员张占军、田若平老师从课题研究实施步骤、工作流程、注意事项等角度进行交流研讨。区教育学会会长冀灵渊、督导室主任卢旭对朔城区五中《基于大数据的精准分层教学实践研究》课题研究的时代性、实用性及前期准备工作给予肯定。建议要从宏观上拟定好课题研究实施方案、从微观上确立好研究步骤与职责任务、从过程上落实好资料留存与数据分析,并鼓励学校积极探索引进"5G"VR新技术。区教育局局长魏立山充分肯定朔城区五中教学科研取得的成绩,强调开展课题研究站位要高、素材要实、步伐要稳,希望五中的课题研究工作扎实高效推进,出好成果,快出成果,并早日转化成推动教学高质量发展的现实生产力。希望五中立足本校,着眼全区,不断深化课改、引深教研,努力做领跑城区教育发展的先行者。吕军表示,五中要以课题研究为契机,以智慧课堂为依托,发扬"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的精神,在教学科研、集体备课等方面想办法、施高招、集智慧,着力实现变教师讲解知识为诱导学生省悟知识、变教师提问为引导学生发问、变题海战应试练为应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变教师演示为指导学生操作、变强制管理为科学自主管理的"五个转变",有效实现教育信息化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争当推进朔城区"国家级信息化教学实验区"发展的排头兵。据了解,山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互联网+教育"专项课题全省立项近400项,朔州市落地只有两项均在朔城区,除一项在高中外,五中是唯一承担初中课题研究项目的学校。五中在全省名校云集的背景下,能够获取《基于大数据的精准分层教学实践研究》省级专项课题,展示了五中扎实的教科研基础,彰显了五中信息化、数字化建设的发展潜力。(图文:张占军 白作鹏 赵海英)
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强调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观察、思考、分析问题,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一个鲜明特点。浙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萌发地。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就十分重视科学思维方法的涵养与运用,注重从省域实际出发,以科学的思维方法指导浙江经济社会发展,书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浙江实践的崭新篇章。根据浙江省委对实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溯源工程”的部署要求,省委宣传部启动了“习近平科学的思维方法在浙江的探索与实践”重大课题研究,通过组织专家学者集体攻关,形成了近8万字的研究成果,分为战略思维方法、历史思维方法、辩证思维方法、创新思维方法、法治思维方法和底线思维方法6个子课题。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时创造的宝贵理论财富、实践财富和精神财富,是浙江改革发展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动力和源泉。在“十四五”开局之年,在党史学习教育如火如荼进行之时,在迎来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浙江“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的新目标新定位一周年之际,深化对习近平科学的思维方法在浙江的探索与实践的研究和运用,有利于全省上下进一步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更加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路子走下去,在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上拿出最新成果、展示硬核担当,以扛起“五大历史使命”的实际行动和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即日起,浙江日报开始刊登这六大课题的研究成果和实践案例。敬请关注。首篇推出《习近平的战略思维方法在浙江的探索与实践》战略思维方法,是指从全局视角和长远眼光客观辩证地观察、思考和处理问题的科学思维方式,体现的是一种战略整体观、全局观和敏锐的洞察力、预见性,是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战略上判断得准确、谋划得科学、赢得主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才能锚定方向、行稳致远。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曾指出,要“准确把握时代发展大势,培养和增强我们的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明确事关全局的重点领域和重点工作,确定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战略步骤、战略重点和战略举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战略思维永远是中国共产党人应该树立的思维方式,“全党要提高战略思维能力,不断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习近平的战略思维方法在浙江的探索与实践》研究成果,主要从习近平在浙江工作期间对战略思维方法的探索与实践;习近平在浙江工作期间运用战略思维方法的主要特征;增强战略思维能力,奋发有为推进省域现代化先行等三个方面进行阐释。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不仅就战略思维作过深入思考并发表过许多重要论述,而且善于运用战略思维方法解决事关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和长远性问题。早在2003年,习近平同志就强调,“各级党政‘一把手’要站在战略的高度,善于从政治上认识和判断形势,观察和处理问题,善于透过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的内在规律。要努力增强总揽全局的能力”。习近平同志坚持用战略思维方法观察时代大势、洞悉当代中国、谋划浙江发展,推动形成了以“八八战略”为总抓手,包括统筹城乡一体化、平安浙江、法治浙江、文化大省、人才强省、教育强省、科技强省、卫生强省、体育强省等系列战略举措在内的省域发展战略体系,为推进省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重要遵循、注入了强大动力。1.把握战略趋势、抢抓战略机遇:放眼全局谋一域,把握形势谋大事。不审天下之势,难应天下之务。战略思维方法的首要前提就是要树立“善审天下之势”的全局观念,注重战略环境分析。只有坚持用科学的立场、观点、方法,从战略层面观察和判断形势,把握事物发展的总体趋势和根本方向,才能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强调,要“以‘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气度和胸襟,始终把全局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把本地、本部门的工作放到国际国内大背景和全党全国全省的工作大局中去思考、去研究、去把握”。他指出:“科学判断形势,历来是作出正确决策的前提,是推动决策实施的基础。我们不仅要全面了解国际形势,而且要准确把握国内形势,还要深入分析省内形势。”2005年2月,在部署浙江省“十一五”规划建议起草工作时,习近平同志明确要求:“研究把握当前经济全球化进程、科技进步的趋势、国内外市场环境变化和经济周期波动的基本脉络,把握国内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升级、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所引起的经济社会关系的变化,以及这种演变趋势对中长期发展的影响,把握我省在全国发展的区位特别是在长三角中的方位,充分考虑区域之间、省市之间的互动关系,清晰地勾勒出未来5—15年我省发展的趋势和背景。”2005年4月,习近平同志进一步提出,为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必须进一步树立全球战略意识,把增强国际竞争力作为一个重大的战略取向,坚定不移地扩大对内对外开放,为推进发展创造更大的空间。习近平同志不仅注重战略环境分析,还善于从中寻找和把握战略机遇。他指出,“形势是动态的,蕴含事物的发展规律,指示事物的前进方向”。这要求我们善于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切实增强时不再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牢牢把握十分重要的发展机遇。对于浙江发展的现状和趋势,习近平同志认为,既要看到有利的一面,又要看到不利的一面。形势有利时,善于看到潜伏着的不利因素,做好应对不利因素的准备;形势不利时,善于把握蕴藏着的转机,坚定扭转不利局面的信心。在深入分析21世纪头2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时,习近平同志强调指出,战略机遇期由国际国内各种因素综合而成,是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特定历史时期。能否把战略机遇期提供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主要取决于人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宏观的战略决策。因此,要有一种强烈的历史紧迫感,抢占先机,赢得优势,实现加快浙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2.明确战略定位、笃定战略方向:做到“不畏浮云遮望眼”、“风物长宜放眼量”。察势者智,驭势者赢。如果说“度势”是为了放眼全局、因势而谋,那么“审时”就是把方向、抓大事、谋全局,应时而为、顺势发展、乘势而上。21世纪初期,浙江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综合实力提高较快,城乡面貌和人民生活有重大改善,但同时,浙江经济社会发展中仍然存在许多矛盾和问题,如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转变,经济结构不够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够协调,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居民收入差距仍呈扩大趋势,处理好社会利益关系的难度加大,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的任务十分艰巨。面对这一情况,习近平同志注重从全局的高度,精准把握浙江发展阶段、发展特点,进而从整体上把握事物发展方向。如在分析经济形势时,他强调,关键是把握两条:一是把握经济运行大势,特别是要看全局,看前后的周期走势,把握主流,把握方向。二是高度关注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情况中有很多是揭示未来发展方向的积极因素,虽然现在还只是萌芽性的、初生性的,但只要我们加大工作力度,一旦茁壮成长,就会成为主流。也有一些是发展中面临的新问题,或者是老问题还没得到解决。对此我们要研究分析原因,积极应对化解。习近平同志准确分析了浙江改革发展稳定中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把握了浙江所处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攻坚阶段的双重特征,在此基础上研究明确了发展战略方向。2005年5月,习近平同志提出,制定好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要准确把握未来发展的大趋势和阶段特征。“十一五”期间,浙江经济社会发展既有人均GDP1000—2000美元发展阶段的特性,又有人均GDP3000—5000美元发展阶段的特性。发展阶段的双重特征使浙江面临着发展的双重任务:一方面要继续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协调好城乡发展特别是解决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另一方面又要顺利完成增长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和社会结构的均衡化。习近平同志强调,要“在贯彻宏观调控政策中把握经济发展全局”。他要求各地、各部门正确处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与加强宏观调控的关系,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以主动的姿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实现从粗放型、外延式的发展模式向集约型、内涵式发展模式的转变;在更深的层次上推进改革和开放。他还指出,要具有世界的眼光和开放的思维,把浙江的发展置于更加广阔的背景中来观察、认识和思考,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找座次、定坐标,不断激发推进发展的动力、活力和勇气,在新一轮的发展中走在前列,尽领风骚。对于如何实现“走在前列”的目标定位和根本要求,习近平同志强调,“应当从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等方面全面加以理解,全面加以推进”、“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协调发展,全面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3.发挥战略优势、筹谋战略部署:扬长补短,善作善成。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乃至一个行业,在其特定发展时期既有发展优势也存在制约因素。树立和运用战略思维,关键要在发挥战略优势的基础上,从战略高度进行整体谋划,正确处理当前和长远、重点和非重点的关系,抓住主攻方向、关键环节,作出最为有利的战略部署,提纲挈领带动全局发展。21世纪初,浙江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多重考验,既有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科技革命所带来的重大战略机遇,也面临着能否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严峻考验;既遇到了资源短缺等“先天不足”的制约,也经历着生态环境压力、资源要素制约、内外市场竞争带来的“成长的烦恼”;还面临着“干在实处怎么干,走在前列怎么走”这样一个时代课题。如何充分发挥优势、补齐短板,作出最符合浙江实际的战略抉择,成为浙江发展的一项重大课题。2003年7月,习近平同志在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上作出“八八战略”的重大部署,全面系统地总结概括了浙江发展的八个优势,提出了浙江面向未来发展的八项举措,成为引领浙江发展的总纲领、推进浙江各项工作的总方略。“八八战略”是立足浙江改革发展形成的基础、立足发挥优势和发掘潜在优势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八个方面的优势和举措,有的是以往长期奋斗形成的,如体制机制、区域块状特色产业、人文精神等;有的是新形势下全面分析省情深化认识的,如生态建设、山海并利的资源条件和软硬环境建设等;有的是顺应发展新趋势不断强化的,如接轨上海、城乡协调发展等。习近平同志明确强调:“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和前进中的艰难险阻,我们必须具有战略思维和世界眼光,跳出浙江看浙江,进一步认识和把握自身的优势,强化现有优势,发掘潜在优势,努力把原有的劣势转化为新的优势。”因此,“八个方面的优势”是按照科学发展要求,结合实际作出的总体把握,体现了继承和创新的统一;“八个方面的举措”,是针对进一步发挥、培育和转化优势提出的。通过实施这些举措,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增创新优势、再上新台阶,这是“八八战略”蕴含的“优势论”的核心要义。“八八战略”的“优势论”还体现在对发展资源的深刻把握上。高度重视战略资源是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时的一大特点。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一定要有长远的战略眼光,充分认识加快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重要意义”,“海洋是浙江未来的希望”。在习近平同志的推动下,2003年8月,浙江首次召开了全省海洋经济工作会议,制定出台了首个《浙江海洋经济强省建设规划纲要》,为推动海洋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习近平同志还认为,人才是最宝贵、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早在2003年,他就部署实施人才强省战略。习近平同志也高度重视文化资源的作用。他在《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成果文库总序》中指出:“我们应该看到,文化的力量最终可以转化为物质的力量,文化的软实力最终可以转化为经济的硬实力。文化要素是综合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文化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文化素质是领导者和劳动者的首要素质。”为此,他亲自谋划加快文化大省建设,并推动实施浙江文化建设“八项工程”。可以说,“八八战略”是习近平同志运用战略思维,抓住浙江特色优势,尽力把优势做大做强的经典范例。4.凸显战略重点、推进战略实施:一项一项地分解,一件一件地落实。战略重点就是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就可以带动其他问题的解决,做到事半功倍。因此,战略思维要求确定各战略阶段的发展方针,选择实现的手段或途径,分清轻重缓急,突出重点,细化举措,一项一项地分解落实。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在整体把握浙江发展方向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浙江改革发展的战略重点。在他的提议下,浙江省委将未来5—15年发展趋势判断、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城乡协调和区域协调、构建和谐社会等重大问题列入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中,并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在经济发展上,习近平同志创造性地提出的“腾笼换鸟、凤凰涅槃”重要理念,成为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的重要战略举措。同时,将长三角一体化作为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提出要“主动接轨上海、积极参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合作与交流”。针对浙江块状特色经济优势,明确提出要加快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数字浙江”建设,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适度发展沿海临港重化工业,努力培育发展装备制造业,全面提升浙江产业发展的层次和水平。在文化建设上,作出了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决策部署,概括提炼了红船精神、浙江精神,提出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奠定了浙江文化改革发展的四梁八柱,成为推动浙江从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文化浙江奋力迈进的思想指引和行动遵循。在生态文明建设上,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理念,部署实施生态省建设,对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化建设、生态经济发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思考和探索。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上,全面部署“平安浙江”建设战略,并将“法治浙江”建设作为推进“平安浙江”建设的支撑和保障,为探索社会治理之道形成了系统性方案,成为浙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重要目标和内容。同时,为促进社会公平公正,以十大领域为重点,建立和完善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着力解决群众反映突出的热点难点问题。在党的建设上,提出了“巩固八个基础、增强八种本领”等一系列重要举措,切准关键点和着力点,为全面加强浙江党的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石。这一系列战略重点,构成了新形势下浙江加快发展的新思路、新途径、新举措,为浙江发展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打下了坚实基础。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牢牢把握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从省域实际出发,科学运用战略思维方法,研究发展规律、战略优势,突出改革发展整体布局、价值追求、发展趋势、战略重点,着力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而伴随着从地方到中央的工作经历,习近平同志对战略思维方法的运用也从区域治理层面上升到国家治理层面。1.统驭全局的战略谋划:在最高层次上寻求问题的解决之道。战略谋划是从全局的高度做好顶层设计,对各方面、各层次、各要素统筹规划,以集中有效资源,高效快捷地实现目标。不管是从历史还是从实践看,凡是涉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全局性的重大问题,都需要从战略上进行思考、研究和筹谋;凡是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工作中的各种重大问题,也都需要从战略上拿出治本之策。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谋划推出的“八八战略”就是关于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顶层设计。它“致力于在统筹指导下加快发展,在加快发展中实现统筹,着力推进数量、质量和速度、效益同步提升的稳步发展,城市和农村互促共进的一体化发展,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携手联动的协调发展,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成的全面发展,经济社会和人口资源环境和谐统一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经济发展基础上的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战略决策充分体现了战略思维全局性、长远性、整体性、系统性的特点。同时,以“八八战略”为总纲,又对各领域事业的发展作出规划。如针对当时浙江欠发达地区发展滞后和仍有大量贫困人口的问题,习近平同志亲自部署实施了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山海协作、百亿帮扶致富建设等扶贫工程,提出“不能把贫困村、贫困人口带入全面小康社会”,明确战略规划、细化行动计划,为浙江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提前消除绝对贫困奠定了坚实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部署,既包含战略目标,又明确了战略举措。注重顶层设计的思维方法始终贯穿于习近平同志从浙江到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中,体现了习近平同志高瞻远瞩、统揽全局的战略远见。2.人民至上的价值导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这是共产党人战略思维的价值导向,也是战略定力的思想基础。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曾指出,“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使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进一步焕发人民群众理解、支持、参与改革和发展的积极性”;“以人为本,就是以作为历史主体的人民群众的需要为本,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此,在民生建设上,他推动建立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建设教育强省、卫生强省、体育强省,推动实施农民健康工程、公共卫生建设工程等重大项目。要求全省党员干部牢记“心无百姓莫为官”、“群众利益无小事”,倡导推动“三个跑遍”、“变群众上访为领导下访”,使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愈加充实、更可持续,人民安居乐业更有保障,等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坚持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于各项重大决策部署和政策制定之中。从“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彰显出习近平同志始终如一的人民立场,深刻揭示了习近平的战略思维方法的根本价值取向。3.观势谋事的战略考量:按照客观规律科学谋划发展战略。正确把握形势,必须从全局看“形”,从长远看“势”。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坚持和运用战略思维方法,就要认识规律、尊重规律、遵循规律,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强调,要按照客观规律和科学规律谋划发展,一切从实际出发,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积极进取,量力而行,不搞主观臆断、违背客观规律的“拍脑袋”决策。针对21世纪初浙江改革发展稳定中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他指出:“要深入研究和把握我省所处阶段的一般规律和特征,积极借鉴国外同样发展阶段的成功经验,虚心学习兄弟省市的有益做法,努力使浙江经济真正进入又快又好发展的黄金时期。”习近平的战略思维方法不仅强调要尊重规律,而且还要善于总结提炼、不断深化对规律的认识。比如,习近平同志在推动浙江建设文化大省实践中,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提出“八个必须牢牢把握”强调,“这些经验和启示,既是过去文化建设工作实践的总结,也是今后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基本原则”。在防汛抗台工作上,针对浙江“洪、涝、台、潮、旱多种灾害频繁交错发生”的特点,他强调,“要认真总结经验,深入探索和分析我省防台抗台工作的特点,进一步提高规律性的认识”,推动从思想、建设、法制、机制、制度、组织能力等方面完善防台抗灾的措施和预案,不断提高防台抗台的整体能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形势发展变化,提出一系列具有开创性意义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就反映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性认识的深化、拓展、升华,是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等各方面工作的战略指引。科学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积极应对改革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成为习近平的战略思维方法的鲜明特征。4.底蕴厚重的战略自信:在激发潜能活力中增强发展信心。能否立足实际,调动各方信心,充分利用和发挥比较优势,选准切入点重点突破,富有成效地开展工作,确保战略目标顺利实现,是衡量战略思维能力的重要标准。习近平同志在领导推进浙江工作实践中,十分注重从制度、文化、资源等方面入手发挥战略优势,不断增强战略自信。比如,针对浙江山区、海岛地区相对落后的状况,他明确提出,“应该看到丰富的山海资源优势,念好‘山海经’,把欠发达地区和海洋经济的发展作为我省新的经济增长点”,“21世纪是海洋世纪。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加快发展海洋经济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以更大的气魄、更宽的视野、更高的标准,把加快海洋经济发展作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切实抓紧抓好,抓出成效”。关于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当时有人认为浙江发展已经到了工业化中期,必须大力发展重化工业。习近平同志则提出,“浙江的产业结构总体上是以‘轻’为主,这是我省的优势,不能丢,而且按照我省的经济结构和环境承载力来看,要想太‘重’也不可能”,“严格控制高耗能、高耗材、高耗水产业的发展,坚决淘汰严重耗费资源和污染环境的落后生产能力,努力形成有利于资源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的产业结构”。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谋划部署和指导改革发展中,总是强调要利用和发挥优势。“四个自信”的提出,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底蕴和优势的集中概括。从发挥浙江优势到大国自信,深刻诠释了习近平同志立足客观实际、把握特色优势、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的战略智慧,成为贯穿习近平的战略思维方法的精髓要义,为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注入了强劲动力。5.坚如磐石的战略保障: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制定战略归根到底是为了实施战略,即把谋划转化为具体行动。战略思维不仅仅是关于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和战略路径的谋划,也包括对战略实施保障的谋划。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强调,必须把抓落实摆上重要位置,“正确的战略需要正确的战术来落实和执行,落实才能出成绩,执行才能见成效”。为抓好落实,他指出,“我们党是执政党,是对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各方面实施全面领导的党”,“要强化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在地方同级各种组织中,党委是领导核心,各种组织必须自觉接受和服从党委的统一领导,围绕党委中心工作来安排和部署各自的工作”。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是保障战略实施的重要原则,是形成工作合力的体制保证。具体地说:党委居于核心地位,擘画全局、掌握方向,各方按照职能做好工作,从而形成整体合力,体现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党委要对全局工作进行通盘考虑、整体谋划,合理划分工作层次,处理好重点工作和面上工作的关系,形成全面、分类推进的工作机制;要坚持集体领导和分工负责相结合,健全和完善党委议事决策的各项工作制度,切实履行好把握方向、谋划全局、提出战略、制定政策、推动立法、营造良好环境的职责。他还推动建立了省委财经领导小组,以加强重大战略的实施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把“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列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从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到“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习近平同志始终将强化党的领导核心作用作为推动落实战略部署的重要原则,为实现战略目标提供了坚强组织保障。这些年来,历届浙江省委深刻领会和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战略思维的重要论述精神,抢抓战略机遇,明确战略方向,充分运用战略思维谋划推进浙江改革发展。特别是历届省委保持战略定力,坚持以“八八战略”为总纲,将其作为浙江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金钥匙”,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同时,浙江省委在坚持中发展、在继承中创新,加强顶层设计,推进“八八战略”再深化、改革开放再出发,突出改革强省、创新强省、开放强省、人才强省工作导向,实施富民强省十大行动计划,统筹建设富强浙江、法治浙江、文化浙江、平安浙江、美丽浙江、清廉浙江,扎实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浙江的生动实践,开辟了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新局面。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也是一个地方、一个区域实现长足发展的基础性课题。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时十分强调“要有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2020年春天,习近平总书记到浙江考察调研并赋予浙江“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的新目标新定位,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高度对浙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的战略部署。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十四五”时期发展的主要目标和任务,阐明了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对于浙江来说,如何将新发展阶段的战略目标转化为丰硕战略成果,还是要“用战略思维去观察当今时代、洞悉当代中国、谋划当前浙江”,不断提高领导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与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与全面落实浙江省委十四届八次全会精神紧密结合起来,紧扣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主题主线,在推进省域现代化先行中建设好“浙江之窗”、展示好“中国之制”和“中国之治”。1.强化接力意识,确保浙江发展的总纲领、总方略一以贯之。战略是着眼长远、谋划长远的。战略目标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需要经过较长时间和持续不断的努力才有可能实现。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时曾撰文《成功之道在于锲而不舍》,强调“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对那些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做法和决策,要一以贯之,决不能朝令夕改”。从进入新世纪到奋进新时代,“八八战略”始终是引领浙江发展的总纲领、推进浙江工作的总方略。对于浙江来说,以战略思维推进发展,就要做到不管形势怎么变、任务怎么变,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为浙江指引的路子走下去的战略定力不能变,续写“八八战略”这篇大文章的战略意志不能变。要深刻把握“八八战略”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新发展理念一以贯之,有着从传承到丰富、发展到跃升的推进关系,继承和发扬“八八战略”聚焦优势与短板、立足时代前沿对发展重大问题作出超前预判、紧密联系实际对党的理论创新作出有力探索等精髓要义,着力构建深化“八八战略”的目标体系、工作体系、政策体系、评价体系,在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中,奋力打造“重要窗口”,从省域层面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更加鲜活的诠释。2.强化全局意识,努力以省域现代化先行为全国现代化建设探路。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新时代我们谋划工作的基本出发点。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浙江“秉持浙江精神,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求,就必须处理好全局和局部的关系,以全局视野认识当前、放眼未来,在坚定战略自信中赢得战略主动,保持发展先行。要围绕“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把省域发展置于“两个大局”之中考量把握,聚焦高质量发展、竞争力提升、现代化建设,重点谋划如何推动数字赋能现代化先行、产业体系现代化先行、科技创新现代化先行、农业农村现代化先行、对外开放现代化先行、省域治理现代化先行、文化建设现代化先行、生态文明现代化先行、公共服务现代化先行、人的现代化先行,在谋深而行、谋定而动中全面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多作贡献。3.强化前瞻意识,回答好新发展阶段的战略性课题。战略思维强调处理好当前和长远的关系,要求对事物发展方向有科学预见、对事物发展规律作出科学分析、对事物发展进程做到科学把握。“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很多事关未来发展的中长期问题都要在这五年破题。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浙江要着眼国家所需、浙江所能、群众所盼、未来所向,围绕以辩证思维看待新发展阶段的新机遇新挑战、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主构建新发展格局、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以深化改革激发新发展活力、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以共建共治共享拓展社会发展新局面等六方面战略性问题,在发展理念、所有制、分配体制、政府职能、市场机制、宏观调控、产业结构、企业治理结构、民生保障、社会治理等重大问题上不断推进实践创新,率先回答好如何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4.强化机遇意识,保持改革开放先行优势。经济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不进步、进步慢了就等于退步。马克思主义关于“条件与根据”的观点告诉我们,抓住了特定的有利的外在条件,就能推动事物实现长足发展。浙江发展要保持引领未来的良好态势,就要从整体上和长周期上抓住发展机遇,创造和形成多方面的战略性发展优势。要树立改革强省鲜明导向,以数字化改革牵引全面深化改革,统筹推进浙江正在开展的国家试点项目、省级试点项目,加快实现改革试点从“盆景”变“风景”,在建立健全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上发挥先行示范作用。要围绕在服务区域发展国家重大战略上贡献长板、担好角色,细化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工作目标、具体抓手,把深度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全面增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带动力、竞争力,把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打造成新时代浙江的“金名片”,聚力推进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大都市区建设,坚定扛起更高水平开放的战略使命。5.强化攻坚意识,在谋大事、干实事中展现担当作为。任何战略目标的实现,都是一场艰苦卓绝的大考,都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是一项战略性部署,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浙江各项工作要体现“窗口”标准、形成标志性成果,必须强化“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攻坚精神、拿出“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实干劲头。要全面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战略思维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坚持从政治高度认识和判断形势,善于在全局中定位、在整体中思考、在大局下行动。要坚持改革创新思想和统筹兼顾方法,围绕新目标新定位,解放思想、打开思路,以新迎新、革新立新,保持奋进姿态、创造性张力,增强有效解决重大现实问题的能力。要强化“钉钉子”精神,着眼战略设想落实落地,努力让每一件重要工作都出新出彩,在实干笃行中赓续“八八战略”、擦亮“重要窗口”,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浙江实践的新篇章。(课题负责人:盛世豪 黄俊尧 邢晓飞)
从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获悉,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要讲话及指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主动融入国家战略,围绕延续黄河文化历史根脉,弘扬黄河文化时代价值,传承中华文化基因,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强烈的使命担当,着力推动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工作取得实效,为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贡献甘肃智慧,为讲好黄河故事注入新的时代内涵。一是深入开展调查研究,重点工作任务明确责任靠实。按照甘肃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协调推进领导小组安排,结合规划编制,及时组织开展《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甘肃段)建设路径与策略研究》《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甘肃段)建设与旅游融合发展研究》《新时代甘肃省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研究》等30项基础性前瞻性课题研究,其中《关于新时代甘肃省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研究》入选省委宣传部2020年度重点调研课题项目并获得全省宣传思想文化战线重点课题优秀调研报告。制定印发加强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工作的通知和细化落实方案,确定3个方面15项重点任务,明确牵头单位,靠实工作责任,推动落地见效。二是突出规划引领法规支撑,形成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强大合力。挖掘黄河文化内涵,高标准编制《甘肃省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规划》《黄河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规划》。积极谋划推进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甘肃省建设,编制《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甘肃段)建设保护规划(建议稿)》。将相关重大工程、重点项目纳入“十四五”文化和旅游业发展规划,进一步夯实发展基础,形成推动落实的合力。相继出台《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甘肃省文物保护条例》《甘肃敦煌莫高窟保护条例》《甘肃炳灵寺石窟保护条例》《甘肃省长城保护条例》,着力推动《甘肃省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条例》《甘肃麦积山石窟保护条例》等法规的出台,印发实施《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实施意见》等,为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提供了有力法治保障和政策支撑。三是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传承文化基因夯实发展基础。全面启动黄河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资源普查工作。开展炳灵寺石窟169窟前期勘察研究等30余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修缮工程,王城堡魁星阁等10余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修缮工程,以及馆藏文物保护修复和“三防”项目20余项,有效改善了黄河文物的保存状况,黄河文物中的国保单位和重要省保单位险情基本排除。实施马家窑遗址等10处史前文化遗址公园建设和永泰城址等34处黄河文物数字化保护项目。推出《大河流韵——兰州历史文物展》等黄河文化精品展览。加快建设黄河文化资源数据库,指导黄河流域地区公共文化机构拓展服务功能,建成659个乡镇数字文化驿站、744个村级数字文化服务点,“乡村飞阅”计划覆盖228个乡镇,104个图书馆均配备数字文化云屏服务设备。支持文化和旅游企业开展技术改造,推动黄河文化与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技术深度融合,建成“1+11”多源数据融合与分析体系,黄河文化数字化成效明显。四是推进重点工程项目落实,黄河文化产业提质增效高质量发展。重点打造“读者印象”精品文化街区、大敦煌文化和旅游经济圈建设等核心重大工程,强力推进项目建设进程。注重招大引强,策划75个招商项目,成功签约28个文化和旅游产业和交旅融合项目,签约金额343.72亿元。敦煌莫高里工匠文化村、肃州六分湿地景区等7个项目建成运营,锁阳城遗址国家考古公园、阿克塞沙漠公园等项目正在紧锣密鼓推进。2020年5月,组织召开全省文化和旅游产业项目建设推进会,签约项目9个、投资76.1亿元。10月,举办“黄河文化数字化”交流推广活动和黄河流域文化和旅游产业人才专题培训班,积极探索黄河文化数字化新思路。五是讲好新时代甘肃黄河故事,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相得益彰。致力于打造黄河文艺精品创作演出。创排《八步沙》《大禹治水》等反映黄河文化的精品剧目和大型综艺节目,话剧《天下第一桥》、情景歌舞剧《黄河之上·多彩白银》推荐入选文化和旅游部晋京演出剧目。组织省内28名画家赴黄河流域创作黄河文化主题美术作品,集中反映甘肃黄河文化和生态建设成就。2020年举办“春绿陇原·黄河之滨”等系列惠民精品演出1000余场次,200多万群众和游客享受丰盛的文化盛宴。致力于打响黄河旅游主题形象品牌。充分发挥甘肃沿黄四市(州)旅游推广联盟功能,以“交响丝路·如意甘肃”旅游整体形象为统领,推出《甘肃省沿黄四市(州)旅游发展联盟宣传片》,大力宣传推介兰州黄河风情线、景泰黄河石林、永靖黄河三峡、定西渭河源等特色旅游产品,着力打响“黄河之滨也很美”“天下黄河第一弯”“华夏文明渭河源”等黄河旅游主题品牌。重点培育红色沃土、长征丰碑、浴血河西三大红色旅游区,加快建设3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致力于开展黄河文化和旅游产品和线路宣传推广。推出“玛曲—碌曲—夏河—永靖—兰州”“兰州—白银—景泰—银川”等黄河旅游主题精品线路,其中“千里风情·黄河水韵”主题旅游线入选“疫去春来·江山多娇”全国百条精品旅游线路;“交响丝路非遗之旅”和“涛涛黄河非遗之旅”2条非遗主题旅游线路入选2020年度全国非遗主题旅游线路。
深化课题研究型学习 筑牢青年思想根基为进一步加深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好农村路”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及核心要义的认识,增强运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能力,作为“读写编讲行”活动试点单位,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青年理论学习小组(简称“学习小组”) 深刻领会活动内涵,聚焦“‘四好农村路’助力乡村振兴”这一课题,紧紧围绕“读写编讲行”五个方面开展研学,在克服学习重点不突出、学习内容不深入、学用“两张皮”上取得了实际成效。诵读经典,夯实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在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上下功夫。学习小组聚焦“读经典”,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交通运输工作的重要论述和《交通强国建设纲要》等内容,把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等贯穿其中,增强了学习针对性和系统性,引导青年由表及里,逐步深入,达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效果。通过制定读书计划、编排朗读日程表、录制有声书、依托自媒体推送等方式,将“无声的阅”和“有声的诵”相结合,引导小组成员把读经典、悟原理当作一种生活习惯,在重温经典中感悟真理力量、坚定理想信念。截至目前,共录制推送《习近平关于交通运输论述摘编》等中英文有声读物近300期,带动了交通运输系统干部职工一起学习党的创新理论。以写促思,掌握理论学习方法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形成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自觉,是我们开展青年理论学习想达到的效果。其中,“写”就是引导思考、掌握方法的一个重要手段。学习小组积极引导成员立足研学课题,结合学用新思想和工作实际笔谈感悟、撰写心得,并通过把学习成果刊登在报纸杂志、发表在公众号、分享在微信群等形式交流思想。同时,依托“回乡调研”“根在基层”“青春基层行”等实践活动,组织青年赴基层一线开展调研,加深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交通运输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认识。截至目前,学习小组累计开展线上线下学习研讨50余次,撰写学习体会文章43篇,形成调研成果30余份。其中,《建设有温度的脱贫路》 《青山深处有人家》 《了解基层需求 创新公路科研》等文章在《中国交通报》、“交通运输青年”微信号发表,为宣传推动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交通运输领域的生动实践,发挥了积极作用。编写手记,提升理论学习水平要提高学习水平,不能仅仅满足于撰写心得体会,而是要紧密结合业务工作总结经验、凝练思想。学习小组创新方式,紧扣研学主线,采用青年喜闻乐见的微视频形式编制《学习手记》,用文字和镜头把理论学习体会、实践调研感悟、基层一线问题和百姓身边故事串联起来,真实展现“四好农村路”让农村更强、农民更富、乡村更美的景象,生动体现习近平总书记鲜明的人民立场和真挚的为民情怀。讲学结合,推动理论学习实效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讲”是一个有效手段。学习小组以“青年微讲堂”为载体,通过集体互促、青年主讲、导师点评的方式,鼓励成员带着问题、联系实际进行宣讲,形成“人人当老师、个个做学员、相互为听众”的学习氛围。目前已开讲 “推动‘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 “从脱贫攻坚伟大实践中看‘四好农村路’的重要意义”等微讲堂8期,制作“我眼中的‘四好农村路’”等微视频作品6部。知行合一,践行理论学习成果实践运用是检验理论学习成效的“试金石”。针对理论学习中存在的学用脱节情况,学习小组引导青年把岗位职责摆进去,学以致用,边学边用。围绕研学课题,组织成员赴陕西省安康市石泉县、平利县、汉滨区和四川省甘孜州色达县开展调研,把学习与实践相结合,把学理论和学业务相结合,增加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本领。学习小组成员们切实了解了“四好农村路”建设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如何在基层一线落地生根、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见证了“四好农村路”带来的新变化新成效,深切感受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具体体现。深化理论学习需要方法创新,“读写编讲行”就是一种全新的学习理念,这五个环节形成闭合回路,促进理论学习融会贯通。“学得越多,理解越深入,就越能体会到政治和业务的有机统一,越能感受到理论指导实践的含义,工作能力和水平就提升得越快。”已经成为学习小组成员们的共识。
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强调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观察、思考、分析问题,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一个鲜明特点。浙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萌发地。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就十分重视科学思维方法的涵养与运用,注重从省域实际出发,以科学的思维方法指导浙江经济社会发展,书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浙江实践的崭新篇章。根据浙江省委对实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溯源工程”的部署要求,省委宣传部启动了“习近平科学的思维方法在浙江的探索与实践”重大课题研究,通过组织专家学者集体攻关,形成了近8万字的研究成果,分为战略思维方法、历史思维方法、辩证思维方法、创新思维方法、法治思维方法和底线思维方法6个子课题。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时创造的宝贵理论财富、实践财富和精神财富,是浙江改革发展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动力和源泉。在“十四五”开局之年,在党史学习教育如火如荼进行之时,在迎来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浙江“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的新目标新定位一周年之际,深化对习近平科学的思维方法在浙江的探索与实践的研究和运用,有利于全省上下进一步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更加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路子走下去,在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上拿出最新成果、展示硬核担当,以扛起“五大历史使命”的实际行动和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3月22日起,浙江日报开始刊登这六大课题的研究成果和实践案例。今天第二篇推出《习近平的历史思维方法在浙江的探索与实践》,敬请关注。历史思维方法,就是注重通过追溯历史源头、回望历史过程、总结历史经验、探索历史规律来判明大势、定位当下、开辟未来,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认识历史、把握现实、推动发展的科学思维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要求领导干部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弄清楚我们从哪儿来、往哪儿去,很多问题才能看得深、把得准”;“我们回顾历史,不是为了从成功中寻求慰藉,更不是为了躺在功劳簿上、为回避今天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寻找借口,而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曾多次强调,“努力用浙江历史教育浙江人民、用浙江文化熏陶浙江人民、用浙江精神鼓舞浙江人民、用浙江经验引领浙江人民,进一步激发浙江人民的无穷智慧和伟大创造能力,推动浙江实现又快又好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合古今之变、把握历史大势,于恢宏的历史长河中谋划布局历史伟业,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注重将新时期浙江发展置于历史发展长轨中分析研判,努力发掘浙江文化和浙江精神的历史价值,科学把握浙江发展在改革开放过程中的历史特征,找准历史方位,抓住历史机遇,推动浙江实现了历史性变革、取得了历史性成就。1.运用历史规律,擘画浙江发展战略布局。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有基本规律的。推动历史前进,必须立足发展大局,研究主要矛盾,把握发展规律,这是历史思维方法的基本要求。21世纪之初,浙江实现了由陆域资源小省向经济大省、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基本温饱向总体小康的三大跨越,同时率先遭遇了“成长的烦恼”。习近平同志自2002年调任浙江工作后,深入调查研究,分析浙江发展的历史特点和现实状况,清晰界定“我省已经实现了由温饱向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进入了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向现代化迈进的新阶段”的历史方位,以及“经济发展的腾飞期、增长方式的转变期、各项改革的攻坚期、开放水平的提升期、社会结构的转型期和社会矛盾的凸显期”的历史阶段,为省委科学决策提供了主要依据。对于浙江新起点上的发展,习近平同志强调,要有国际视野、历史眼光,认识把握规律,遵循运用规律。他指出,“从国家的发展战略来说,我们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不能走西方国家早期向外掠夺资源的道路;要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不能走建立在大量占有资源基础上的西方工业化道路;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要从浙江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特点出发,在更高的视野和层面上规划部署‘五个统筹’的各项工作”。他紧紧抓住经济快速发展和资源要素紧缺这一主要矛盾,对新时期浙江的改革发展作出全面系统的战略布局,制定了引领浙江发展的“八八战略”,作出了平安浙江、法治浙江、文化大省、生态省建设、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等一系列战略部署,浙江的改革发展由此开启从局部突破到系统布局、整体推进的历史阶段,迎来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历史新时期。2.把握历史趋势,抓住浙江发展战略机遇。科学判断形势,才能作出正确决策。立足客观条件,审时度势谋发展、因势利导开新篇、乘势而上创佳绩,是历史思维方法的题中之义。习近平同志曾经提出著名的“形势论”:实现又快又好发展,必须全面正确地把握形势的发展变化。所谓形,就是事物存在的状态;所谓势,就是事物发展的趋势。形势是动态的,蕴含事物的发展规律,指示事物的前进方向。他要求,正确把握形势,必须学会从全局看“形”,从长远看“势”;不仅要全面了解国际形势,而且要准确把握国内形势,还要深入分析省内形势。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运用省委常委会经济形势分析会制度,审时度势,因势利导,以“形”与“势”的统一分析浙江经济形势,更客观、更准确、更科学地把握主流和方向,确定全省国民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方针和重大决策。2005年,他在“十一五”规划建议起草工作动员会上要求,要对未来5—15年发展趋势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研究把握当前经济全球化进程、科技进步的趋势、国内外市场环境变化和经济周期波动的基本脉络,把握国内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升级、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所引起的经济社会关系的变化,以及这种演变趋势对中长期发展的影响”。2006年,浙江已进入人均GDP3000—5000美元的新发展阶段,这是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发生重大转变的关键时期。习近平同志亲自布局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我们浙江具有较好的基础和条件,更应着力统筹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的发展,率先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习近平同志高度关注浙江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分析判断形势,谋划抢抓战略机遇期。他提出,战略机遇期由国际国内各种因素综合而成,是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特定历史时期。能否把战略机遇期提供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主要取决于人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宏观的战略决策。这些重要论述为浙江抓住历史机遇、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引。比如,他从推动浙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客观趋势和必然选择出发,提出“腾笼换鸟、凤凰涅槃”的发展策略;以“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一体化发展是一个必然的趋势”的超前预判,确立以长三角地区一体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理念,作出“主动接轨上海、积极参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合作与交流”等重大决策;深刻洞察和精准把握全球经济发展趋势、人类文明发展历程和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提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认识三阶段论,作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为浙江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战略路径。3.树立历史意识,强化浙江发展历史责任。历史、现实和未来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只有承认历史、尊重历史、继承历史,承前启后,循序渐进,才能承担历史责任、延续历史进程、开创历史新篇,是历史思维方法的基本原则。习近平同志强调,从长期和根本上看,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与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具有高度的内在统一性。他认为,“浙江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部生动的创新史”。就今天而言,一方面,“我们现在的所有工作,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来进行的”;另一方面,在今后的实践中,要着眼于当今时代的发展变化,运用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不断推进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继续写好这部创新史,才能无愧于前人,无愧于后人”。习近平同志认为,“‘走在前列’作为对浙江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一个全面、系统、有机联系的整体”。他要求全省党员干部“站在时代和全局的高度”,“历史地认识”、“辩证地理解”、“全面地把握”走在前列的要求。“历史地认识”,就是要看到走在前列的要求是对浙江过去的充分肯定,正是“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发展,我们积累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形成了明显的发展优势,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实践经验”。同时,这也是对浙江未来的明确要求,“只有在原有基础上,发扬成绩,再接再厉,紧紧抓住发展机遇,充分利用发展优势,积极挖掘发展潜力,才能在新的起点上昂首阔步地走在前列”。在2003年5月召开的全省经济体制改革工作汇报会上,习近平同志要求改革要从微观层面向政府管理体制、社会保障体系等宏观层面推进;要从经济领域向科教文卫等社会领域和政治领域推进;要从内部自主性改革向建立符合世贸规则和国际惯例的管理体制推进;要从以城市为中心向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推进,“总的趋势是,在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的基础上,改革要从打破传统体制障碍的局部突破,向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整体推进”。在2004年10月的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上,习近平同志从整体谋划来年工作的角度,要求党员干部认真处理好部署与落实、坚持与深化、当前与长远三对关系,这是对用历史思维方法处理继承与创新关系的生动解读。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提出的“八八战略”,既是对浙江发展优势、历史基础的总结提炼,又是立足现实、面向未来的创新举措,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是运用历史思维方法指导和推动实践的典范。4.借鉴历史经验,提高浙江党员干部能力素养。以史为鉴治国理政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理念和思维特质。运用优秀历史文化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素质和工作能力,是习近平的历史思维方法的重要方面。《之江新语》中有60余篇文章涉及传统文化,其中30篇左右与党建有关。习近平同志以丰富的历史知识、深入的总结阐述,为党员干部分析历史教训、解析思想智慧、提供资政经验。在《多读书,修政德》中,以“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等名句,勉励党员领导干部不断提高党性修养和道德素养,自觉做到为政以德、为政以廉、为政以民。在《权力是个神圣的东西》中,以“国家之权乃是‘神器’,是个神圣的东西,非‘凡夫俗子’所能用”的古代哲理,要求各级领导干部慎用权、善用权、用好权。在《领导干部必须做到“守土有责”》中,以刘邦《大风歌》等说明封建官吏尚且守土有责,共产党的领导干部更应有强烈的责任感,敢于负责,保一方平安,强一方经济,富一方百姓。在《生活情趣非小事》中,从李后主与嫔妃等典故说起,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注重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凡此种种,涉及为政以德、以民为本、秉公用权、清廉自守、克己慎行、守土有责、勤学善思、求真务实等众多方面,循循善诱、不厌其烦,字里行间满溢殷殷之情,体现了习近平同志以宏阔的历史视野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的惕厉关切之情。浙江是中国革命红船的起航地,具有光荣的革命文化传统。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党史文化、红色文化的教育激励作用。在浙江工作期间,他先后5次到嘉兴南湖瞻仰红船,经过深入调研,总结提炼了“红船精神”。他指出,“红船起航于浙江,既有历史的偶然性,也有历史的必然性。这是浙江的光荣”。在习近平同志的关心支持下,南湖革命纪念馆新馆于建党85周年之际破土动工。如今,作为我们党梦想起航的地方,嘉兴南湖革命纪念馆已成为广大党员干部接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红色高地。5.提炼历史基因,增强浙江发展精神动力。精神文化具有引领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动作用。一个地区的发展,需要文化的支撑和精神的引领,这是历史思维方法的核心要素。浙江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文化品质、丰富的文化资源、悠久的商业传统和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给习近平同志留下深刻印象。他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双向互动的辩证角度,深刻阐明了浙江精神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提出要“深入研究浙江现象,总结完善浙江经验,推进‘浙江精神’的与时俱进”。他从经济与文化双重角度剖析浙江地域文化特点,指出,“浙江文化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洋溢着浓郁的经济脉息。与‘钱塘自古繁华’相适应,古代浙江许多伟大的思想家也都倡导义利并重、注重工商的思想,不仅在中国文化史上独树一帜,而且深深地影响着浙江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成为浙江思想文化的重要源泉”,“浙江文化的另一个特点是:融会了多元文化的精神特质,兼具内陆文化与海洋文化之长处,融合了吴越文化与中原文化之精髓,反映了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之激荡”。他深入挖掘其中一脉相承的文化基因,立足以人为本、注重民生的观念,求真务实、主体自觉的理性,兼容并蓄、创业创新的胸襟,人我共生、天人合一的情怀,讲义守信、义利并举的品行,刚健正直、坚贞不屈的气节,卧薪尝胆、发愤图强的志向等要素,凝练提出了“求真务实、诚信和谐、开放图强”的浙江精神。他指出:“虽然在不同时期,浙江精神呈现出来的具体形态和侧重点不尽相同,但是,由上述观念、理性、胸襟、情怀、品行、气节和志向所凝聚的内涵,正如涌动的活水,跳跃、翻腾在整个浙江的历史过程中,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因此,习近平同志强调,浙江精神“不仅与浙江人民的历史生命相伴,而且更与浙江人民的现实生活与未来创造相随”,“在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只有让这源头活水畅流于我们的实践中,才能不断滋润我们的生命,进一步开拓我们的未来”,要进一步激发浙江人民的智慧、活力和创造精神,进而让浙江的经济更富强、生活更富裕、精神更富足、社会更和谐。6.保护历史资源,推进浙江文化创新发展。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习近平同志认为,“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是每个人的事。只有我们每个人都关心和爱惜前人给我们留下的这些财富,我们民族的精神和独特的审美情趣、独特的传统气质,才能传承下去”。他高度重视浙江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优秀历史传统的传承,尤其重视文化的创新发展。2005年省委出台的《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决定》,对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出了很高要求。在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方面,习近平同志强调,对历史文化遗产要“做到保护第一、开发第二,坚决禁止破坏性开发”,要求文物保护部门正确处理文化遗产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正确处理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管理、利用的关系。在重要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传承方面,他强调“一定要保护好,利用好,传承下去,发扬光大”,“杭州应在保护文化遗存、延续城市文脉、弘扬历史文化方面,发挥带头作用,做得更好”。在乡村文脉保护传承方面,他强调,不要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变成新村建设,更不要在建设过程中把具有文化价值和地方特色的历史建筑通通扫荡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他多次作出批示,涉及浙江民间工艺传承保护、浦江县高登山古村落抢救、民间艺术保护工程、抢救振兴永嘉昆剧团等方面。历史的赓续、文化的绵延、传统的维系,均离不开在保护传承前提下的创新发展与当代价值的发掘弘扬。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大力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他两次到良渚文化遗址调研,强调“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我们必须把它保护好”,为良渚申遗成功指明了方向。他五赴乌镇深入调研,指导推动乌镇在文化遗存与江南水乡风光的完美结合中走出创新发展之路,直至今日成为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举办地。他深入大运河杭州段现场考察调研,要求“继续做好运河综保工作,使杭州的经济和自然环境和谐发展”。为深入挖掘浙江历史文化底蕴,习近平同志倡导设立了浙江文化研究工程。他亲自担任工程指导委员会主任,提出围绕“今、古、人、文”四大板块,梳理浙江文脉,传承浙江历史。这项工程取得了丰硕成果,产生了重大影响。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系统考察了浙江文明、中华文明演进历程和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脉络及浙江丰富实践,以宽广的历史视野、深厚的历史智慧和强烈的使命担当,把握国内外发展大势,将浙江改革发展的实践放在历史的大背景中认识和推进,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把握现实,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把握规律,淬炼出深刻的历史思维方法。这与习近平同志到中央工作以后在治国理政中体现的历史思维方法,具有历史同根、理念相承、逻辑相通的内在关联。1.始终牢记肩负的历史使命,坚定担起历史赋予的重任。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强烈的历史使命感,是习近平的历史思维方法的显著特征。刚到浙江工作时,习近平同志就在全省领导干部会议上说,“党中央决定我来浙江工作,我一定要谦虚谨慎、铆足干劲、殚精竭虑、兢兢业业,和同志们一起,切实肩负起重大的责任,努力攀登高峰、驾好快车,不辱历史使命,向党中央和浙江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他把浙江的发展摆在历史长河和世界方位中来看,“世界通过我们浙江看到的,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伟大民族、一个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政党和一个13亿人口的泱泱大国。我们取得的成就,是中国改革开放全景中的一个缩影,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他把工作摆在历史的大背景中来衡量,要求成绩要经得起历史评价,“真正干出有利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实事,真正建立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实绩”、“要有‘不败祖宗业,更为子孙谋’的思想境界,多做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工作,使我们所做的一切工作、所从事的一切事业经得起群众的评价、实践的评判和历史的评说”。他在《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成果文库总序》中指出,“我们踏着来自历史的河流,受着一方百姓的期许,理应负起使命,至诚奉献,让我们的文化绵延不绝,让我们的创造生生不息”。他还多次要求“认清自己的历史使命和崇高职责”,“要把党员的责任义务明晰到具体工作岗位中,落实到出色做好本职工作上来,时刻把党的历史使命记在心上,把浙江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记在心上,不负重托,真抓实干,立足岗位,建功立业”。在不同历史时期,虽然世情、国情、党情不同,历史任务与时代课题不同,但肩负的历史重任是始终不变的。党的十八大刚刚闭幕,习近平总书记同中外记者见面时就向全党全国人民郑重承诺:“我们一定不负重托,不辱使命。”党的十九大报告更是鲜明地提出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谋大局、谋长远、谋未来,体现的正是“功成不必在我”的历史胸怀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时代担当。2.始终把准所处的历史方位,科学研判前进方向。明确方位才能找准方向。历史既是人类总结昨天的记录,又是把握今天、创造明天的向导。“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始终把握历史方位,在中央大政方针和浙江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大背景中看发展走势,更客观、更准确、更科学地把握主流和方向。他指出,“八八战略”在实质上就是要追求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这是我省立足于过去的基础、立足于发挥既有优势和发掘潜在优势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他指出,“跨入新世纪,浙江进入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新阶段,延续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保持了在全国的领先位置”,“要历史地认识‘走在前列’的要求”。他始终站在世界大格局、历史大视野中谋划浙江发展,强调“制定好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需要在客观估价当前发展基础的前提下,准确把握未来发展的大趋势和阶段特征”,“深入研究和把握我省所处阶段的一般规律和特征,积极借鉴国外同样发展阶段的成功经验,虚心学习兄弟省市的有益做法,努力使浙江经济真正进入又快又好发展的黄金时期”。他明确强调,“要处理好昨天、今天、明天三者的关系,昨天的要坚持下去,今天的要有所深化,明天的要取得更大成效”,在迎接挑战中把握机遇,在克难攻坚中脱胎换骨,在解决矛盾和问题中实现“凤凰涅槃”。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的重要讲话中多次提到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为我们运用历史思维指明了方向。比如,“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国内和国际等的结合上进行思考,从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方位上来思考,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出发进行思考,得出正确结论”。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现在,随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启,我国进入了一个新发展阶段。3.始终按历史规律办事,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欲知大道,必先为史”。探究历史、追根溯源才能认清现实、把握未来。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十分注重从历史发展中认识规律,在工作实践中遵循规律、运用规律。他强调,“认识规律、把握规律,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前提,也是提高领导水平和工作能力的必然要求”。他善于归纳提炼历史经验、汲取历史教训,尊重并运用历史规律。在浙江省“十一五”规划建议起草工作动员会上,他指出,“人均GDP3000—5000美元的发展阶段,既是‘黄金发展期’,又是‘矛盾凸显期’;既有因举措得当,经济社会得以快速协调发展的成功经验,也有因应对失误导致经济徘徊不前和社会长期动荡的失败教训”,要求“既要充分考虑一切积极因素和有利条件,提出正确的发展战略和政策,促进经济社会较快发展;又要认真分析已经面临以及可能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提出化解矛盾,解决问题的思路和举措”。在《努力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一文中说,“为什么说要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你善待环境,环境是友好的;你污染环境,环境总有一天会翻脸,会毫不留情地报复你。这是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此,对于环境污染的治理,要不惜用真金白银来还债”。在全省海洋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纵观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一个明显的轨迹,就是由内陆走向海洋,由海洋走向世界,走向强盛”。习近平同志尤其重视“政之所要,在乎民心”的历史规律,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之江新语》一书中有大量闪耀着“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光芒的论述。他特别强调,“一切为民者,则民向往之”,“一个政党,只有顺民意、得民心、为民谋利,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树政绩的根本途径是将人民群众的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脚踏实地地工作;树政绩的根本目的是为人民谋利益”。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时按历史规律办事的思维方法,和他到中央工作以后在推进治国理政中体现的历史思维方法,是一脉相承的。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坚持唯物史观,强调历史规律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历史发展有其规律,但人在其中不是完全消极被动的。只要把握住历史发展大势,抓住历史变革时机,奋发有为,锐意进取,人类社会就能更好前进”,“只有按历史规律办事,我们才能无往而不胜”。4.始终注重从历史中汲取内生力量,坚定文化自信。“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文化的力量是民族生存和强大的根本力量。习近平同志在《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成果文库总序》中指出:“悠久深厚、意韵丰富的浙江文化传统,是历史赐予我们的宝贵财富,也是我们开拓未来的丰富资源和不竭动力。”文化的传统,通过纵向传承和横向传递,生生不息地影响和引领人们的生存和发展。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以坚定的历史定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中华民族历史悠久、饱经沧桑,几分几合,几遭侵略,都不能被分裂和消亡,始终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我们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他多次强调文化的力量、文化的作用,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深层原因,就在于浙江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传统与当今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就在于我们在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大力加强文化建设,就在于全省人民大力发扬‘浙江精神’,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今后一个时期浙江能否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继续走在前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对文化力量的深刻认识、对发展先进文化的高度自觉和对推进文化大省建设的工作力度”。他高度重视精神培育弘扬工作,广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详细阐释了红船精神、浙江精神,肯定了大陈岛垦荒精神、蚂蚁岛精神、硬骨头精神。他指出,“从世界历史范围看,通过自主创新实现赶超的只有少数国家和地区,而这些国家和地区都具有很强的民族精神”,“世界在变化,时代在进步,形势在发展”,要“与时俱进地培育和弘扬‘求真务实,诚信和谐,开放图强’的精神,以此激励全省人民‘干在实处,走在前列’”。运用历史思维,就要传承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弘扬与时俱进的文化精神,不断凝聚干事创业、发展奋进的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他认为,“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中华文化既坚守本根又不断与时俱进,使中华民族保持了坚定的民族自信和强大的修复能力,培育了共同的情感和价值、共同的理想和精神”。5.始终体现深邃的历史视野,在历史比较中吸取教训、借鉴经验、鼓舞信心和斗志。历史是关于过往的“百科全书”,是一本“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的治国理政教科书。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充分运用历史比较方法,以史资政,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浙江的实践变得更加生动精彩。他指出,“把握经济运行大势,特别是要看全局,看前后的周期走势,把握主流,把握方向。既要纵向比,也要横向比,更要放到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中央大政方针的大背景中去看,放到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大背景中去看,这样才会更客观、更准确、更科学”。这不仅对经济工作,也对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工作都具有把握趋势、推进工作等方法论上的指导意义。习近平同志注重鉴古知今、古为今用,从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他在浙江工作时指出,“在历史的长河中,那些帝国的崩溃、王朝的覆灭、执政党的下台,无不与其当政者不立德、不修德、不践德有关,无不与其当权者作风不正、腐败盛行、丧失人心有关”,“国际共运史的经验教训表明,在历史发展的潮流中因循守旧、不思进取是没有出路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他注重总结并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指出,“纵观国际上成功的企业,尽管它们的成长途径千差万别,主要经营领域各不相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持之以恒地推进创新,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他注重用辉煌的历史激励当下的实践,强调,“浙江历史上出大师、出传世之作,将来也完全有可能出大师、出传世之作,出现以大师为统帅的学科学派,提高浙江哲学社会科学在全国乃至世界的影响力,提高浙江的文化软实力”,“浙江文化要再现辉煌,就必须创作和生产出一批思想性和艺术性完美统一的文化精品,一批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传世之作,一批反映时代特征、代表国家水平、体现浙江特色的精品力作,并使之成为浙江作为文化大省的重要‘名片’”。历史思维是一种比较性思维,总结历史教训,目的是以史为鉴、更好前进。“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要始终成为时代先锋、民族脊梁,始终成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自身必须始终过硬。”他强调,“要继续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准备战胜一切艰难险阻,朝着我们党确立的伟大目标奋勇前进”。这些年来,浙江省委遵循习近平同志指引的方向,不断提高历史思维能力,顺应历史大势,抓住历史机遇,准确把握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规律,科学研判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明确了加快“两个高水平”建设的历史任务。实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溯源工程,组织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浙江的萌发与实践”研究宣传,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深入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脉络和历史文化源流,把历史摆进去、把自己摆进去,寻根溯源、融会贯通,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建设文化浙江,着力提升文化软实力,为经济社会发展凝聚强大精神力量、提供丰润文化滋养。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加大对文化与自然遗产、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力度,挖掘传承地方特色文化,进一步延续浙江文脉。贯彻习近平同志关于良渚遗址保护研究重要指示精神,推动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良渚古城遗址作为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圣地的独特价值得到充分彰显。深入实施浙江文化研究工程,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推进我省大运河文化带和诗路文化带建设。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力弘扬红船精神、浙江精神的要求,推动党员干部强化使命意识、扛起历史担当,唱响了创新和实干的最强音。了解历史,方知初心。历史思维探索的是规律、启示的是当下、昭示的是未来,既是一种思想方法、工作方法,更蕴含着一种责任意识、担当精神。在浙江工作时,习近平同志曾强调指出,“我们是历史唯物主义者,要认识到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没有创新,就没有未来。必须始终坚持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赋予浙江的历史性新目标。这一目标具有长时段特征,需要我们以更高的政治站位、更深邃的历史视野,把握目标的来龙去脉,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探索规律,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顺应趋势,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以贯之抓落实,全面展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进历程中的浙江担当。1.在突出“四史”教育中拓展历史视野。往历史的纵深看多深,对未来就能看多远。读史、知史是增强历史思维的基本前提。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时多次指出,“要加强对历史、哲学、文学等各领域的涉猎,居高望远,高屋建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对历史的学习,特别强调要加强对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学习教育。浙江既是中国古文明发祥地之一,又是中国革命红船起航地、改革开放先行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萌发地,蕴藏着丰富的历史资源,包括“四史”资源。要立足世界历史、中国历史、浙江历史的宏阔背景,突出从40多年改革开放史、70多年新中国史、100年党史以及500多年社会主义发展史中涵养促进事业发展进步所需要的宽广历史视野,透过历史成败、安危、治乱的现象总结宝贵经验、吸取经验教训,着眼未来五年乃至二〇三五年发展目标,不断深化对改革、发展、稳定实践规律的认识,使浙江各项工作更能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更好地推进各项事业长足发展。2.在把握时代方位中抓住历史契机。只有把握好时代方位,才能看清前行的方向,走好脚下的道路。早在2003年7月召开的浙江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上,习近平同志就对浙江所处的时代方位作出精准判断:“跨入新世纪,我省进入加快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正是基于对21世纪浙江面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宏观背景的正确认识和把握,习近平同志应时而变,领导实施了“八八战略”。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浙江正处于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干事创业的发展黄金期、不进则退的转型关键期。建设“重要窗口”是重大政治任务,也是新时代浙江发展的历史新方位,为浙江发展继往开来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抢抓战略机遇期要有历史紧迫感”,要把浙江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贯通起来,把浙江与全国、全世界紧密结合起来,深刻理解建设“重要窗口”的历史与逻辑必然,领悟其现实意义、全局意义、未来意义。要放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认清浙江从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推进省域现代化先行的关键转换点上面临的形势与任务,把握新发展阶段的新特征,将奋力打造“重要窗口”作为浙江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再创体制机制优势、推进省域治理现代化、增强综合竞争力、扩大全球影响力的新起点,全面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成就和美好未来。3.在勇立发展潮头中担当历史责任。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责任。历史思维不是“惯性思维”,而是面向未来的创新性思维。建设“重要窗口”,蕴含着习近平总书记对浙江工作“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勇立潮头方显担当”的深切期望,要求我们必须以创新的姿态,在各项工作中勇做“探路者”、争当“排头兵”。要本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学深悟透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全国一盘棋的大局坚决贯彻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主动服从服务国家战略大局,强化敢闯敢干、开拓进取、勇于担当的精神,展现“全省域都是主角、全方位都要展示”的担当,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更进一步、更快一步。要在推动经济大融合、发展大联动、成果大共享中,提升浙江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中的战略地位和核心竞争力,真正成为中国深度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重要战略平台和互动窗口。要围绕推动浙江全面提升制度建设整体水平,将治理效能转化为实践成果,从省域层面为增强“四个自信”提供重要支撑。要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命题出发,助推“一带一路”建设走深走实,为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所蕴含的“为世界谋大同、为人类创未来”的价值力量作出重要贡献。4.在加强文化建设中汲取历史力量。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文化建设,是汲取历史智慧,不断激发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途径。奋力打造“重要窗口”,就要对标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聚焦“文化强省、提升浙江软实力,文化树人、引领社会新风尚”,全面实施新时代文化浙江工程。要从文化建设中汲取思想的力量,充分发挥浙江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萌发地的资源优势,深入实施铸魂工程、溯源工程、走心工程,让广大干部群众更加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要从文化建设中汲取精神的力量,以纪念建党100周年为契机,加强红船精神研究和宣传,与时俱进弘扬浙江精神,更好促进凝心聚力、凝神聚气;通过锻造文艺精品、擦亮文化标识、建设文化地标、深入实施文化研究工程,塑造浙江文化新形象,展示浙江精神新内涵。要从文化建设中汲取发展的力量,推动诚信建设长效化,推进大数据、人工智能与文化发展有机融合,推进文化新基建,在打造群众共享的“精神家园”、“文化乐园”中,让每个人都成为浙江发展的主人翁。5.在坚定人民立场中书写历史新篇。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的内在逻辑,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历史之中有智慧、历史之中有营养,这种智慧和营养主要来自人民创造;以史为镜可以明得失、知兴替,得失和兴替主要由人民群众来评判。奋力打造“重要窗口”,根本出发点是对人民群众负责、对时代负责,根本落脚点是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更加主动地掌握和运用历史思维方法,善于从世界各国兴衰成败中、中国发展历史中、党内正反两方面典型中汲取经验教训,站稳人民立场,依法、科学、民主决策,尽最大努力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以“无我之心”做为民之事、富民之事、乐民之事;要更加自觉地探索总结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真正尊重人民、尊重事实、尊重历史、尊重科学,善于保护和发挥群众的首创精神,善于集聚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创造无愧于时代和历史的新业绩。(课题负责人:陈野 楼胆群 陈谦)
近日,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标志着我国教育督导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崭新历史阶段。教育督导创新体现在哪些方面?上海如何深入推进区域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一起看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总督学平辉在《光明日报》上发表的解读文章《打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督学队伍》↓↓↓全文如下打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督学队伍中办、国办近日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标志着我国教育督导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崭新历史阶段。教育督导史上的“三个首次”首次在中央决策层面审议教育督导工作。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承担着党中央对涉及党和国家重大改革工作的决策职能,《意见》正是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一次全体会议上被审议通过,这是首次在中央决策层面审议教育督导工作,进一步提升了教育督导的决策层级,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教育督导改革工作的高度重视,凸显了教育督导在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确保教育优先发展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等方面的战略地位,增强了教育督导的权威性,极大鼓舞了广大教育督导工作者的工作士气。首次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督导制度。《意见》明确提出了到2022年深化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的工作目标,即基本建成全面覆盖、运转高效、结果权威、问责有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督导体制机制,这是首次在我国教育督导政策文件中明确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督导体制机制”的改革目标,彰显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我国教育督导的制度自信和扎根中国大地推动教育督导改革的决心,为下阶段我国教育督导改革指明了发展方向。首次系统构建新时代教育督导完整制度框架。《意见》从管理体制、运行机制、问责机制、督学聘用与管理、保障机制等方面作出全面系统的制度安排,在每个改革环节都提出了很多具有时代性、创新性和引领性的改革举措,这是党中央、国务院立足当前我国教育督导面临的瓶颈问题和突出矛盾,首次系统构建了新时代我国教育督导完整制度框架,明晰了改革路径和任务分工,引领国家层面教育督导改革扎实推进,为地方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改革提供了根本遵循和具体指导。督导机制创新的“五个方面”在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的正确指导下,上海市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及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深化教育“管办评”分离改革的总体要求,积极对接国家教育督导改革工作部署,完成地方教育督导立法任务,深入推进区域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强化教育督导机构建设,完善督政、督学和评估监测“三位一体”工作职能框架,打造专业化督学队伍,构建高效工作支持体系,切实发挥教育督导在督促政府依法主动履职、保障各级各类学校依法自主办学等方面的监督指导作用。特别是在加强督学队伍建设方面,先行先试,大胆创新,紧紧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工作核心,探索形成成熟的督学资格制度、完备的督学队伍体系、有效的督学日常管理模式、科学的督学工作方式,有力地支撑区域教育督导实践的有序开展。一是聚焦“重核心”,落实督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本市督学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重要精神,坚守落实立德树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努力通过自身所承担教育督导工作,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督促市有关部门和区政府履行教育优先发展的工作职责,督促和指导本市各级各类学校落实党对学校的领导、遵循教育规律、提高办学质量、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二是聚焦“固根基”,创新督学资格制度。严控督学准入门槛,率先推行督学资格制度,从源头上确保督学在入职前具备教育督导的基本专业素养。在前期以课题研究形式开展理论研究的基础上,2010年在浦东新区等4个区开展督学资格认定试点工作,后续在全市推行。督学资格制度具体内容涵盖资格认定、注册登记、在岗培训、资格复检、资格注销等。督学资格认定需要完成个人申请、区级审核、市级培训、市级笔试和面试等工作环节。获得督学资格后,每年需要完成40学时培训任务,每3年接受一次资格复验。自主开发了督学资格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面向督学资格申请人员的在线申请、资格注册、资格复检、日常管理等功能。近年来申请督学资格人数不断增加,2019年更是首次突破了300人。截至目前,共有1584人获得了上海市督学资格,其中1370人被市区教育督导部门正式聘任为专兼职督学。完备的督学资格制度为有志从事教育督导工作的人员提供了平台,扩大和丰富了督学队伍的来源,为督学队伍培育和储备了充足的后备人才,有效带动了上海督学队伍专业素养的整体提升。三是聚焦“强结构”,配齐配强督学队伍。优化督学队伍人员构成,配齐配强市区两级督学队伍,努力打造数量充足、结构优化、业务精湛、专兼结合的督学队伍,为教育督导工作提供了强大的人力支撑和专业支持。市级督学队伍主要包括市督学、市特约教育督导员与市人民教育督察员(以下简称“两员”)、市教育督导评估专家等。市督学来源涵盖市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成员单位处室负责人、教育行政管理人员、教育业务部门骨干、优秀校长等,其中部分人员是退休时间不长、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较强、有多岗位从业经验的干部、校长、教师等;“两员”分别是由市委统战部和市人大推荐的民主党派人士和人大代表;市教育督导评估专家主要是熟悉教育督导理论与实践的教育工作者。目前正在开展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督学队伍遴选工作,努力形成覆盖各级各类教育的高水平督学队伍。在区级督学队伍方面,除了配备专职督学、“两员”外,还按照责任督学与学校1∶5的配备标准配齐配强责任督学队伍,全市现有责任督学755人,工作范围遍及全市3172所学校,覆盖了所有中小学校、幼儿园,其中部分区还延伸至中职学校。本市责任督学均具有督学资格,专业领域涵盖学校管理、教育教学和教学科研等。四是聚焦“严过程”,强化督学日常管理。全力抓好督学队伍的条件保障、业务培训、绩效考核等日常管理,实现了对督学队伍的全过程管理,规范和引导广大督学依法督导、专业督导、高效督导。严格落实督学条件保障,市区两级每年安排督学队伍建设专项预算,各区按规定每月为责任督学发放工作津贴,配备工作移动终端,部分区还为责任督学购买工作保险,切实保障督学开展工作所需的必要条件;持续规范和优化督学培训,加强督学培训分级分类管理,按照“市级统筹,区级为主”的原则,严格落实在岗督学培训学时,整合优质培训资源,探索督学培训课程库和师资库建设,采取线上与线下、课堂教学与现场观摩等多种方式,努力提升督学队伍的专业水平;强化督学绩效考核,定期考核督学工作量、工作实绩及廉洁自律情况等,将考核结果与年终奖励、工作安排、续聘等直接挂钩,督促和引导督学认真承担督导工作任务。对于学校因违规遭举报或媒体曝光,责任督学未及时发现并督促整改,将对责任督学进行岗位责任追究。五是聚焦“提效能”,探索高效工作方式。探索和实践双随机督导、主题随访督导等高效督导方式,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不断提升督导工作的实效性。双随机督导是指教育督导部门对各级各类学校开展“随机选取被督导学校,随机安排督导时间”的监督检查,力求了解和掌握被督导学校常态下的真实办学情况,民办中小学招生、小学“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校园安全等专项督导已采取双随机督导方式,取得显著工作成效。主题随访督导是指市教育督导部门根据教育重点难点工作,确定若干主题内容,指导责任督学在完成常规督导任务的基础上重点围绕这些主题开展日常挂牌督导,如2019年上半年主题随访督导主题包括中小学幼儿园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建设、小学校内课后服务等,通过市区联动,借助信息化平台,精准、高效地完成督导工作任务。探索“互联网+大数据”督导方式,强化信息技术手段应用,自主研发“责任督学挂牌督导信息化平台”,打造基于云技术部署、面向责任督学的移动办公平台,集查阅政策文件、实时上传督查信息、工作布置、过程监管、培训考核等功能于一体,提高了责任督学和教育督导部门的工作效率,便于及时高效地收集和掌握第一手工作信息。责任督学挂牌督导信息化平台目前已被推广到全国其他省市,本市教育督导信息化建设工作经验多次在全国研讨会上分享交流。上海接下来将深入学习和全面贯彻落实《意见》,围绕《意见》确定的目标、任务及改革框架,坚持“对标对表、突出重点、打造品牌”的总体思路,对本市教育督导体制机制进行全面梳理和系统设计,继续先行先试,勇于探索,形成符合国家要求、体现上海特色的教育督导顶层设计框架,努力成为全国教育督导改革的排头兵和先行者,为推动本市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提供有力保障。来源 | 《光明日报》(2020年03月03日 15版)
问题进行系统,科学地课题研究,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学生实际情况今天小编要和大家聊一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2008年,北京市开始实施通用技术新课程。尽管我们得到了相关培训、得到了基本配置的实验室、得到了国家统编的教材,但是我们还是在一线教学中,课堂教学仍照本宣科、填鸭灌输式为主,教学模式陈旧。统编教材中的活动项目对本校学生的针对性并不强,内容简单且缺乏时代感,缺乏与其他学科的有效渗透整合,就技术讲技术,不能满足生活在都市中这些视野宽阔的高中学生的学习需求。这些问题导致学生创新能力提升较慢,直接导致了示范高中通用技术课程的教学效益偏低,这明显不符合国家倡导的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此外,课程开设时间过短课程管理实施仍在摸索阶段,这就需要一线教师在专家的指导下不断钻研,要基于问题破解来进行系统地、科学地课题研究,结合学校的办学特色理念和学生实际情况、学习需求来试图找到答案。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客理念横空出世,STEM项目教育理念之风由太平洋彼岸刮来,给在通用技术课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供了一种有效途径。“项目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处理一个项目的全过程,学生在“做”中学习掌握教学内容,内化了知识与技能,解决在处理项目中遇到的困难,提高了兴趣,调动了积极性。形成了“以项目为载体、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策略,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的教学模式,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教学模式。为此我们牢牢抓住项目教学这一线索,开发系列适合我校学生的活动项目,并把他们构架到不同层次的课程中,用校本教材辅助这些项目融入课程情景中,并让学生在项目学习中记录活动过程,评价自己的学习,用开放式情景式的实验室来保障项目的进行。STEM代表科学( Science),技术( Technology),工程( Engineering),数学(MathematIcs)。STEM教育就是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的教育。美国政府STEM计划是项鼓励学生主修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IEM)领域的计划,并不断加大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教育的投入,培养学生的科技理工素养。STEM教育的重要载体就是项目,用一个项目来涵盖以上四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使学生能得到综合素养的提升。随着国家课程改革节奏加快,未来培养学生的方向更加注重厚基础、宽领域、有观点、爱传统、能综合、具备实际解决问题。比如,学化学但不是要培养化学家,能成为化学家的是极少数,关键是核心素养,“STEM”理念非常契合这趋势。比如“斗拱结构设计制作”这个项目,既包含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又需要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资料查找。数学的计算、物理的力学、技术的加工等多个学科的知识技能,最终让学生制作出来解决了实际问题,可谓多学科融会贯通,手脑并用。我们围绕项目教学从开发项目、构架项目、辅助项目、记录项目、保障项目这五个方面实施。能否开发出一系列适合校情学情的STEM创客实践项目是能否进行此教学的关键。我校的项目特点是注重与科学、工程技术的知识联系,注重羡慕的开放性。比如结合生物学科的雨燕鸟舍项目,结合物理学科的木制游标卡尺项目和金能制作项目,结合生活实际的衣架和储物架项目,结合工程的ABS桥梁承重项目等。这些项目有效融合了科学、工程、数学技术等学科的知识,深化了对于科学课程、工程常识、节能意识的理解,还能学以致用,手脑并用,提商了学生学生创新能力。我们注重项目的开放性,比如在木制产品设计制作项目中,并不要求学生做同样的产品。而是列出一些产品供学生根据兴趣和自己的动手能力选择。只要学生能体验设计的一般过程运用设计的原则,动手实践制作出产品就可以。比如,我们会从创意网站上搜集一些创客小制作,还有一些来自历届北京市创新大赛的简单的项目,让学生能开阔眼界,尝试一下简单的设计作品。构架项目:我们认为每一个项目应该构架在不同层次学习需求的课程中,因此我们构建了一个跨学科多层次的、涵盖“必修+选修+研学+竞赛”校本课程结构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要。第一层是必修课程,面向全体学生,通过精选基础性、整合多学科的动手项目,增加动手实践课时,着力提高全体学生的技术素养。第二层是选修课程,面向有兴趣的学生,开设《电子控制技术》《汽车驾驶与保养》《CAXA实体设计》《DV影视创作技术》等选修课程。用“声控闪光电路”“汽车的起步与停车”“太阳能车的实体设计”“校园一日生活”等项目使学生近距离的接触技术产品、拓宽技术视野、培养技术创新能力,满足学生个性的发展需要。第三层是通用技术的研学课程,面向有一定能力的学生,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深入研究某一个技术领域的综合性现实(创客项目)问题,如“便携式驱蚊装置”“桥下积水报警装置”。2008年以来,我们共辅导技术类研学课题项目38项,多次获得北京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二等奖。第四层是竞赛课程,面向拔尖学生,开设了针对发明创新竞赛的短期竞赛课程,如发明项目的《创新设计与制作专题》、电子项目的《电子创新大赛专题》、caxa和悬臂梁项目的《技术设计大赛专题》等。辅助项目:项目是为了让学生在“做项目”的过程中学习掌握教学内容,内化知识与技能,那么如何让学生快速理解项目。并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处理个项目的全过程呢?这就需要开发一套适合我校学生的校本教材来辅助这些创客项目。最开始,我们老师是用卷子纸把一些项目实施的注意事项、制作过程列出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完成项目,后来我们想不如再补充一些校本的东西形成一份校本资料,于是这份资料就兼具了资料补充、实验报告、过程记录、考核评价等功能。我们的撰写原则是:精选核心教学内容、以项目为主导、符合学生学习需要、突出过程评价。我们的开发策略是:按照“开发、使用、反馈、再版”模式进行滚动。现在我们已经印刷使用了两轮,改版了两次,包括必修、选修、研学、竞赛系列7本教材。我们也通过问卷调查,吸收学生的意见,不断改版完善我们的材料来更好的辅助项目教学。记录项目:有了辅助项目的校本教材,还要在教材中设计各种表格,将学生在发现问题。方案设计、绘制图纸、制作过程记录下来,这些记录中体现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甚至创新人格,既便于学生梳理和反思、又便于教师根据这些过程给出课程评价成绩,使得课程的评价更具科学性、可操作性和可测评性。通用技术课程的核心价值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它的特殊性决定了过程性评价是该学科发展的内在的迫切需要。这两方面的能力的提升往往通过终结性评价的笔试较难体现,因此更需要通过学生在课堂中的创意灵感、设计制作、合作讨论等的表现来评价学生在通用技术学科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能力的提升。在每个项目中,我们通过表格和照片的方式记录学生在项目制作过程中的创意方案、设计过程制作成果。保障项目:除了校本教材外,还需要创建一个以开放和情景为特征的创客空间来保障STEM项目的顺利实施。一个好的创新环境能让受教育者得到启发、获得灵感、认识更为深刻。为此,我们特别注重技术创新环境的开发和利用,按主题将“工艺与材料”“急救常识”等相关知识和“戚发轫”“朱光亚”等技术专家的介绍,制作成展板悬挂在实验室内墙面。将“思考影响人生、双手改变世界”和“让科技融入理想,用创新点亮人生”等标语挂在实验室前后,营造出了较浓的技术教育氛围。我们在楼道悬挂了展示师生作品的展板,在技术情景中鼓舞着学生树立从事技术探究的信心,提高了他们的创新意识。此外,我们完善了安全标志标示,补充了实践项目需要的设备和工具,最大可能地保障学生顺畅地完成“做项目”的过程。我们还建立了开放实验室制度,每天中午都安排教师在实验室为学生自发前来进行创新制作提供帮助,从时间和空间上保障学生有良好的创新实践环境。好了,今天小编就讲到这里了,下次见吧。
12日下午,由海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面向全国公开招标、海南大学竞标获得的海南省“十四五”规划建议课题研究项目结题评审会在海南大学举办。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国家发展改革委区域开放司(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原司长赵艾,国家信息中心副主任张宇贤,海南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原财经委主任符兴,海南省社科联党组书记、省社科联主席、省社科院院长钟业昌,海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会主席、一级调研员石奇哲5位专家组成评审组,赵艾担任组长,对项目进行结题验收。项目结题评审会现场 海南大学 供图海南省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綦树利;海南大学党委书记武耀廷,副校长、课题总负责人傅国华,党委常委、副校长范文出席会议。会议分别由范文、赵艾主持。綦树利指出,海南大学课题组联合海南师范大学、海南医学院、海南政法职业学院、三亚学院等省内高校,组建了50多名专家组成的10多个研究团队,开展联合攻关;并邀请了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彭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原部长赵晋平等42名国内外知名专家为课题把脉、指导,形成了沉甸甸、高质量的课题成果,圆满完成了研究任务。省发展改革委将积极吸收课题组的研究建议,将其纳入到海南“十四五”规划纲要的编制之中。武耀廷向省发展改革委、各位领导专家对海南大学和课题组的支持和信任表示感谢,并表示承担海南省“十四五”规划建议课题背景特殊。海南大学竞标获得此课题,充分体现了海南省发展改革委对海南大学研究能力的认可和高度信任。他表示,海南大学高度重视课题研究进展,前期召开了专题常委会,对课题参照国家重大社科项目进行管理,“举全校之力”配合课题研究。傅国华汇报了课题研究总体情况。课题围绕评价“十四五”发展环境;提出“十四五”发展主要指标目标;产业发展、创新驱动、内外市场、扩大开放、改革和治理、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医疗与健康、教育事业、产业政策创新、数字经济等重点任务展开研究,历时276天,形成了1份总报告、3份重要建议成果、15份分报告,共计60逾万字的研究成果,部分成果得到采纳和引用。评审专家组对课题成果进行审议。一致认为,课题组按时并超额完成课题合同内容,完成质量优良。课题研究紧扣中央决策部署和国家大政方针,密切结合海南省发展实际,研究成果对海南省编制“十四五”规划纲要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与《中共海南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精神高度一致,课题研究内容涉及《建议》十三章、43项任务和目标,重点领域契合度(即章契合度)为100%,任务和目标契合度为86%。其中,核心领域(章)和重点任务目标契合度为100%。项目研究成果具有一定前瞻性、战略性和科学性,符合“讲真话”“有新颖”“可采纳”三方面要求。最终一致同意该课题结题验收。课题组成员,省内高校师生代表参加会议。记者 陈文杰 通讯员 余梦月 李春
强调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观察、思考、分析问题,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一个鲜明特点。浙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萌发地。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就十分重视科学思维方法的涵养与运用,注重从省域实际出发,以科学的思维方法指导浙江经济社会发展,书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浙江实践的崭新篇章。根据浙江省委对实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溯源工程”的部署要求,省委宣传部启动了“习近平科学的思维方法在浙江的探索与实践”重大课题研究,通过组织专家学者集体攻关,形成了近8万字的研究成果,分为战略思维方法、历史思维方法、辩证思维方法、创新思维方法、法治思维方法和底线思维方法6个子课题。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时创造的宝贵理论财富、实践财富和精神财富,是浙江改革发展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动力和源泉。在“十四五”开局之年,在党史学习教育如火如荼进行之时,在迎来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浙江“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的新目标新定位一周年之际,深化对习近平科学的思维方法在浙江的探索与实践的研究和运用,有利于全省上下进一步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更加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路子走下去,在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上拿出最新成果、展示硬核担当,以扛起“五大历史使命”的实际行动和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即日起,浙江日报开始刊登这六大课题的研究成果和实践案例。首篇推出《习近平的战略思维方法在浙江的探索与实践》,敬请关注。战略思维方法,是指从全局视角和长远眼光客观辩证地观察、思考和处理问题的科学思维方式,体现的是一种战略整体观、全局观和敏锐的洞察力、预见性,是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战略上判断得准确、谋划得科学、赢得主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才能锚定方向、行稳致远。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就十分重视战略思维的涵养与运用。他指出,要“准确把握时代发展大势,培养和增强我们的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明确事关全局的重点领域和重点工作,确定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战略步骤、战略重点和战略举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战略思维永远是中国共产党人应该树立的思维方式,“全党要提高战略思维能力,不断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不仅就战略思维作过深入思考并发表过许多重要论述,而且善于运用战略思维方法解决事关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和长远性问题。早在2003年,习近平同志就强调,“各级党政‘一把手’要站在战略的高度,善于从政治上认识和判断形势,观察和处理问题,善于透过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的内在规律。要努力增强总揽全局的能力”。习近平同志坚持用战略思维方法观察时代大势、洞悉当代中国、谋划浙江发展,推动形成了以“八八战略”为总抓手,包括统筹城乡一体化、平安浙江、法治浙江、文化大省、人才强省、教育强省、科技强省、卫生强省、体育强省等系列战略举措在内的省域发展战略体系,为推进省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重要遵循、注入了强大动力。1.把握战略趋势、抢抓战略机遇:放眼全局谋一域,把握形势谋大事。不审天下之势,难应天下之务。战略思维方法的首要前提就是要树立“善审天下之势”的全局观念,注重战略环境分析。只有坚持用科学的立场、观点、方法,从战略层面观察和判断形势,把握事物发展的总体趋势和根本方向,才能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强调,要“以‘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气度和胸襟,始终把全局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把本地、本部门的工作放到国际国内大背景和全党全国全省的工作大局中去思考、去研究、去把握”。他指出:“科学判断形势,历来是作出正确决策的前提,是推动决策实施的基础。我们不仅要全面了解国际形势,而且要准确把握国内形势,还要深入分析省内形势。”2005年2月,在部署浙江省“十一五”规划建议起草工作时,习近平同志明确要求:“研究把握当前经济全球化进程、科技进步的趋势、国内外市场环境变化和经济周期波动的基本脉络,把握国内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升级、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所引起的经济社会关系的变化,以及这种演变趋势对中长期发展的影响,把握我省在全国发展的区位特别是在长三角中的方位,充分考虑区域之间、省市之间的互动关系,清晰地勾勒出未来5—15年我省发展的趋势和背景。”2005年4月,习近平同志进一步提出,为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必须进一步树立全球战略意识,把增强国际竞争力作为一个重大的战略取向,坚定不移地扩大对内对外开放,为推进发展创造更大的空间。习近平同志不仅注重战略环境分析,还善于从中寻找和把握战略机遇。他指出,“形势是动态的,蕴含事物的发展规律,指示事物的前进方向”。这要求我们善于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切实增强时不再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牢牢把握十分重要的发展机遇。对于浙江发展的现状和趋势,习近平同志认为,既要看到有利的一面,又要看到不利的一面。形势有利时,善于看到潜伏着的不利因素,做好应对不利因素的准备;形势不利时,善于把握蕴藏着的转机,坚定扭转不利局面的信心。在深入分析21世纪头2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时,习近平同志强调指出,战略机遇期由国际国内各种因素综合而成,是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特定历史时期。能否把战略机遇期提供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主要取决于人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宏观的战略决策。因此,要有一种强烈的历史紧迫感,抢占先机,赢得优势,实现加快浙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2.明确战略定位、笃定战略方向:做到“不畏浮云遮望眼”、“风物长宜放眼量”。察势者智,驭势者赢。如果说“度势”是为了放眼全局、因势而谋,那么“审时”就是把方向、抓大事、谋全局,应时而为、顺势发展、乘势而上。21世纪初期,浙江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综合实力提高较快,城乡面貌和人民生活有重大改善,但同时,浙江经济社会发展中仍然存在许多矛盾和问题,如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转变,经济结构不够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够协调,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居民收入差距仍呈扩大趋势,处理好社会利益关系的难度加大,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的任务十分艰巨。面对这一情况,习近平同志注重从全局的高度,精准把握浙江发展阶段、发展特点,进而从整体上把握事物发展方向。如在分析经济形势时,他强调,关键是把握两条:一是把握经济运行大势,特别是要看全局,看前后的周期走势,把握主流,把握方向。二是高度关注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情况中有很多是揭示未来发展方向的积极因素,虽然现在还只是萌芽性的、初生性的,但只要我们加大工作力度,一旦茁壮成长,就会成为主流。也有一些是发展中面临的新问题,或者是老问题还没得到解决。对此我们要研究分析原因,积极应对化解。习近平同志准确分析了浙江改革发展稳定中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把握了浙江所处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攻坚阶段的双重特征,在此基础上研究明确了发展战略方向。2005年5月,习近平同志提出,制定好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要准确把握未来发展的大趋势和阶段特征。“十一五”期间,浙江经济社会发展既有人均GDP1000—2000美元发展阶段的特性,又有人均GDP3000—5000美元发展阶段的特性。发展阶段的双重特征使浙江面临着发展的双重任务:一方面要继续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协调好城乡发展特别是解决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另一方面又要顺利完成增长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和社会结构的均衡化。习近平同志强调,要“在贯彻宏观调控政策中把握经济发展全局”。他要求各地、各部门正确处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与加强宏观调控的关系,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以主动的姿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实现从粗放型、外延式的发展模式向集约型、内涵式发展模式的转变;在更深的层次上推进改革和开放。他还指出,要具有世界的眼光和开放的思维,把浙江的发展置于更加广阔的背景中来观察、认识和思考,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找座次、定坐标,不断激发推进发展的动力、活力和勇气,在新一轮的发展中走在前列,尽领风骚。对于如何实现“走在前列”的目标定位和根本要求,习近平同志强调,“应当从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等方面全面加以理解,全面加以推进”、“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协调发展,全面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3.发挥战略优势、筹谋战略部署:扬长补短,善作善成。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乃至一个行业,在其特定发展时期既有发展优势也存在制约因素。树立和运用战略思维,关键要在发挥战略优势的基础上,从战略高度进行整体谋划,正确处理当前和长远、重点和非重点的关系,抓住主攻方向、关键环节,作出最为有利的战略部署,提纲挈领带动全局发展。21世纪初,浙江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多重考验,既有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科技革命所带来的重大战略机遇,也面临着能否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严峻考验;既遇到了资源短缺等“先天不足”的制约,也经历着生态环境压力、资源要素制约、内外市场竞争带来的“成长的烦恼”;还面临着“干在实处怎么干,走在前列怎么走”这样一个时代课题。如何充分发挥优势、补齐短板,作出最符合浙江实际的战略抉择,成为浙江发展的一项重大课题。2003年7月,习近平同志在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上作出“八八战略”的重大部署,全面系统地总结概括了浙江发展的八个优势,提出了浙江面向未来发展的八项举措,成为引领浙江发展的总纲领、推进浙江各项工作的总方略。“八八战略”是立足浙江改革发展形成的基础、立足发挥优势和发掘潜在优势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八个方面的优势和举措,有的是以往长期奋斗形成的,如体制机制、区域块状特色产业、人文精神等;有的是新形势下全面分析省情深化认识的,如生态建设、山海并利的资源条件和软硬环境建设等;有的是顺应发展新趋势不断强化的,如接轨上海、城乡协调发展等。习近平同志明确强调:“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和前进中的艰难险阻,我们必须具有战略思维和世界眼光,跳出浙江看浙江,进一步认识和把握自身的优势,强化现有优势,发掘潜在优势,努力把原有的劣势转化为新的优势。”因此,“八个方面的优势”是按照科学发展要求,结合实际作出的总体把握,体现了继承和创新的统一;“八个方面的举措”,是针对进一步发挥、培育和转化优势提出的。通过实施这些举措,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增创新优势、再上新台阶,这是“八八战略”蕴含的“优势论”的核心要义。“八八战略”的“优势论”还体现在对发展资源的深刻把握上。高度重视战略资源是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时的一大特点。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一定要有长远的战略眼光,充分认识加快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重要意义”,“海洋是浙江未来的希望”。在习近平同志的推动下,2003年8月,浙江首次召开了全省海洋经济工作会议,制定出台了首个《浙江海洋经济强省建设规划纲要》,为推动海洋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习近平同志还认为,人才是最宝贵、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早在2003年,他就部署实施人才强省战略。习近平同志也高度重视文化资源的作用。他在《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成果文库总序》中指出:“我们应该看到,文化的力量最终可以转化为物质的力量,文化的软实力最终可以转化为经济的硬实力。文化要素是综合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文化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文化素质是领导者和劳动者的首要素质。”为此,他亲自谋划加快文化大省建设,并推动实施浙江文化建设“八项工程”。可以说,“八八战略”是习近平同志运用战略思维,抓住浙江特色优势,尽力把优势做大做强的经典范例。4.凸显战略重点、推进战略实施:一项一项地分解,一件一件地落实。战略重点就是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就可以带动其他问题的解决,做到事半功倍。因此,战略思维要求确定各战略阶段的发展方针,选择实现的手段或途径,分清轻重缓急,突出重点,细化举措,一项一项地分解落实。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在整体把握浙江发展方向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浙江改革发展的战略重点。在他的提议下,浙江省委将未来5—15年发展趋势判断、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城乡协调和区域协调、构建和谐社会等重大问题列入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中,并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在经济发展上,习近平同志创造性地提出的“腾笼换鸟、凤凰涅槃”重要理念,成为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的重要战略举措。同时,将长三角一体化作为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提出要“主动接轨上海、积极参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合作与交流”。针对浙江块状特色经济优势,明确提出要加快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数字浙江”建设,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适度发展沿海临港重化工业,努力培育发展装备制造业,全面提升浙江产业发展的层次和水平。在文化建设上,作出了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决策部署,概括提炼了红船精神、浙江精神,提出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奠定了浙江文化改革发展的四梁八柱,成为推动浙江从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文化浙江奋力迈进的思想指引和行动遵循。在生态文明建设上,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理念,部署实施生态省建设,对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化建设、生态经济发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思考和探索。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上,全面部署“平安浙江”建设战略,并将“法治浙江”建设作为推进“平安浙江”建设的支撑和保障,为探索社会治理之道形成了系统性方案,成为浙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重要目标和内容。同时,为促进社会公平公正,以十大领域为重点,建立和完善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着力解决群众反映突出的热点难点问题。在党的建设上,提出了“巩固八个基础、增强八种本领”等一系列重要举措,切准关键点和着力点,为全面加强浙江党的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石。这一系列战略重点,构成了新形势下浙江加快发展的新思路、新途径、新举措,为浙江发展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打下了坚实基础。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牢牢把握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从省域实际出发,科学运用战略思维方法,研究发展规律、战略优势,突出改革发展整体布局、价值追求、发展趋势、战略重点,着力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而伴随着从地方到中央的工作经历,习近平同志对战略思维方法的运用也从区域治理层面上升到国家治理层面。1.统驭全局的战略谋划:在最高层次上寻求问题的解决之道。战略谋划是从全局的高度做好顶层设计,对各方面、各层次、各要素统筹规划,以集中有效资源,高效快捷地实现目标。不管是从历史还是从实践看,凡是涉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全局性的重大问题,都需要从战略上进行思考、研究和筹谋;凡是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工作中的各种重大问题,也都需要从战略上拿出治本之策。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谋划推出的“八八战略”就是关于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顶层设计。它“致力于在统筹指导下加快发展,在加快发展中实现统筹,着力推进数量、质量和速度、效益同步提升的稳步发展,城市和农村互促共进的一体化发展,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携手联动的协调发展,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成的全面发展,经济社会和人口资源环境和谐统一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经济发展基础上的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战略决策充分体现了战略思维全局性、长远性、整体性、系统性的特点。同时,以“八八战略”为总纲,又对各领域事业的发展作出规划。如针对当时浙江欠发达地区发展滞后和仍有大量贫困人口的问题,习近平同志亲自部署实施了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山海协作、百亿帮扶致富建设等扶贫工程,提出“不能把贫困村、贫困人口带入全面小康社会”,明确战略规划、细化行动计划,为浙江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提前消除绝对贫困奠定了坚实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部署,既包含战略目标,又明确了战略举措。注重顶层设计的思维方法始终贯穿于习近平同志从浙江到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中,体现了习近平同志高瞻远瞩、统揽全局的战略远见。2.人民至上的价值导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这是共产党人战略思维的价值导向,也是战略定力的思想基础。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曾指出,“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使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进一步焕发人民群众理解、支持、参与改革和发展的积极性”;“以人为本,就是以作为历史主体的人民群众的需要为本,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此,在民生建设上,他推动建立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建设教育强省、卫生强省、体育强省,推动实施农民健康工程、公共卫生建设工程等重大项目。要求全省党员干部牢记“心无百姓莫为官”、“群众利益无小事”,倡导推动“三个跑遍”、“变群众上访为领导下访”,使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愈加充实、更可持续,人民安居乐业更有保障,等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坚持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于各项重大决策部署和政策制定之中。从“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彰显出习近平同志始终如一的人民立场,深刻揭示了习近平的战略思维方法的根本价值取向。3.观势谋事的战略考量:按照客观规律科学谋划发展战略。正确把握形势,必须从全局看“形”,从长远看“势”。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坚持和运用战略思维方法,就要认识规律、尊重规律、遵循规律,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强调,要按照客观规律和科学规律谋划发展,一切从实际出发,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积极进取,量力而行,不搞主观臆断、违背客观规律的“拍脑袋”决策。针对21世纪初浙江改革发展稳定中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他指出:“要深入研究和把握我省所处阶段的一般规律和特征,积极借鉴国外同样发展阶段的成功经验,虚心学习兄弟省市的有益做法,努力使浙江经济真正进入又快又好发展的黄金时期。”习近平的战略思维方法不仅强调要尊重规律,而且还要善于总结提炼、不断深化对规律的认识。比如,习近平同志在推动浙江建设文化大省实践中,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提出“八个必须牢牢把握”强调,“这些经验和启示,既是过去文化建设工作实践的总结,也是今后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基本原则”。在防汛抗台工作上,针对浙江“洪、涝、台、潮、旱多种灾害频繁交错发生”的特点,他强调,“要认真总结经验,深入探索和分析我省防台抗台工作的特点,进一步提高规律性的认识”,推动从思想、建设、法制、机制、制度、组织能力等方面完善防台抗灾的措施和预案,不断提高防台抗台的整体能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形势发展变化,提出一系列具有开创性意义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就反映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性认识的深化、拓展、升华,是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等各方面工作的战略指引。科学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积极应对改革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成为习近平的战略思维方法的鲜明特征。4.底蕴厚重的战略自信:在激发潜能活力中增强发展信心。能否立足实际,调动各方信心,充分利用和发挥比较优势,选准切入点重点突破,富有成效地开展工作,确保战略目标顺利实现,是衡量战略思维能力的重要标准。习近平同志在领导推进浙江工作实践中,十分注重从制度、文化、资源等方面入手发挥战略优势,不断增强战略自信。比如,针对浙江山区、海岛地区相对落后的状况,他明确提出,“应该看到丰富的山海资源优势,念好‘山海经’,把欠发达地区和海洋经济的发展作为我省新的经济增长点”,“21世纪是海洋世纪。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加快发展海洋经济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以更大的气魄、更宽的视野、更高的标准,把加快海洋经济发展作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切实抓紧抓好,抓出成效”。关于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当时有人认为浙江发展已经到了工业化中期,必须大力发展重化工业。习近平同志则提出,“浙江的产业结构总体上是以‘轻’为主,这是我省的优势,不能丢,而且按照我省的经济结构和环境承载力来看,要想太‘重’也不可能”,“严格控制高耗能、高耗材、高耗水产业的发展,坚决淘汰严重耗费资源和污染环境的落后生产能力,努力形成有利于资源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的产业结构”。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谋划部署和指导改革发展中,总是强调要利用和发挥优势。“四个自信”的提出,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底蕴和优势的集中概括。从发挥浙江优势到大国自信,深刻诠释了习近平同志立足客观实际、把握特色优势、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的战略智慧,成为贯穿习近平的战略思维方法的精髓要义,为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注入了强劲动力。5.坚如磐石的战略保障: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制定战略归根到底是为了实施战略,即把谋划转化为具体行动。战略思维不仅仅是关于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和战略路径的谋划,也包括对战略实施保障的谋划。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强调,必须把抓落实摆上重要位置,“正确的战略需要正确的战术来落实和执行,落实才能出成绩,执行才能见成效”。为抓好落实,他指出,“我们党是执政党,是对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各方面实施全面领导的党”,“要强化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在地方同级各种组织中,党委是领导核心,各种组织必须自觉接受和服从党委的统一领导,围绕党委中心工作来安排和部署各自的工作”。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是保障战略实施的重要原则,是形成工作合力的体制保证。具体地说:党委居于核心地位,擘画全局、掌握方向,各方按照职能做好工作,从而形成整体合力,体现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党委要对全局工作进行通盘考虑、整体谋划,合理划分工作层次,处理好重点工作和面上工作的关系,形成全面、分类推进的工作机制;要坚持集体领导和分工负责相结合,健全和完善党委议事决策的各项工作制度,切实履行好把握方向、谋划全局、提出战略、制定政策、推动立法、营造良好环境的职责。他还推动建立了省委财经领导小组,以加强重大战略的实施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把“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列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从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到“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习近平同志始终将强化党的领导核心作用作为推动落实战略部署的重要原则,为实现战略目标提供了坚强组织保障。这些年来,历届浙江省委深刻领会和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战略思维的重要论述精神,抢抓战略机遇,明确战略方向,充分运用战略思维谋划推进浙江改革发展。特别是历届省委保持战略定力,坚持以“八八战略”为总纲,将其作为浙江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金钥匙”,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同时,浙江省委在坚持中发展、在继承中创新,加强顶层设计,推进“八八战略”再深化、改革开放再出发,突出改革强省、创新强省、开放强省、人才强省工作导向,实施富民强省十大行动计划,统筹建设富强浙江、法治浙江、文化浙江、平安浙江、美丽浙江、清廉浙江,扎实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浙江的生动实践,开辟了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新局面。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也是一个地方、一个区域实现长足发展的基础性课题。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时十分强调“要有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2020年春天,习近平总书记到浙江考察调研并赋予浙江“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的新目标新定位,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高度对浙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的战略部署。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十四五”时期发展的主要目标和任务,阐明了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对于浙江来说,如何将新发展阶段的战略目标转化为丰硕战略成果,还是要“用战略思维去观察当今时代、洞悉当代中国、谋划当前浙江”,不断提高领导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与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与全面落实浙江省委十四届八次全会精神紧密结合起来,紧扣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主题主线,在推进省域现代化先行中建设好“浙江之窗”、展示好“中国之制”和“中国之治”。1.强化接力意识,确保浙江发展的总纲领、总方略一以贯之。战略是着眼长远、谋划长远的。战略目标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需要经过较长时间和持续不断的努力才有可能实现。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时曾撰文《成功之道在于锲而不舍》,强调“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对那些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做法和决策,要一以贯之,决不能朝令夕改”。从进入新世纪到奋进新时代,“八八战略”始终是引领浙江发展的总纲领、推进浙江工作的总方略。对于浙江来说,以战略思维推进发展,就要做到不管形势怎么变、任务怎么变,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为浙江指引的路子走下去的战略定力不能变,续写“八八战略”这篇大文章的战略意志不能变。要深刻把握“八八战略”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新发展理念一以贯之,有着从传承到丰富、发展到跃升的推进关系,继承和发扬“八八战略”聚焦优势与短板、立足时代前沿对发展重大问题作出超前预判、紧密联系实际对党的理论创新作出有力探索等精髓要义,着力构建深化“八八战略”的目标体系、工作体系、政策体系、评价体系,在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中,奋力打造“重要窗口”,从省域层面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更加鲜活的诠释。2.强化全局意识,努力以省域现代化先行为全国现代化建设探路。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新时代我们谋划工作的基本出发点。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浙江“秉持浙江精神,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求,就必须处理好全局和局部的关系,以全局视野认识当前、放眼未来,在坚定战略自信中赢得战略主动,保持发展先行。要围绕“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把省域发展置于“两个大局”之中考量把握,聚焦高质量发展、竞争力提升、现代化建设,重点谋划如何推动数字赋能现代化先行、产业体系现代化先行、科技创新现代化先行、农业农村现代化先行、对外开放现代化先行、省域治理现代化先行、文化建设现代化先行、生态文明现代化先行、公共服务现代化先行、人的现代化先行,在谋深而行、谋定而动中全面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多作贡献。3.强化前瞻意识,回答好新发展阶段的战略性课题。战略思维强调处理好当前和长远的关系,要求对事物发展方向有科学预见、对事物发展规律作出科学分析、对事物发展进程做到科学把握。“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很多事关未来发展的中长期问题都要在这五年破题。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浙江要着眼国家所需、浙江所能、群众所盼、未来所向,围绕以辩证思维看待新发展阶段的新机遇新挑战、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主构建新发展格局、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以深化改革激发新发展活力、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以共建共治共享拓展社会发展新局面等六方面战略性问题,在发展理念、所有制、分配体制、政府职能、市场机制、宏观调控、产业结构、企业治理结构、民生保障、社会治理等重大问题上不断推进实践创新,率先回答好如何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4.强化机遇意识,保持改革开放先行优势。经济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不进步、进步慢了就等于退步。马克思主义关于“条件与根据”的观点告诉我们,抓住了特定的有利的外在条件,就能推动事物实现长足发展。浙江发展要保持引领未来的良好态势,就要从整体上和长周期上抓住发展机遇,创造和形成多方面的战略性发展优势。要树立改革强省鲜明导向,以数字化改革牵引全面深化改革,统筹推进浙江正在开展的国家试点项目、省级试点项目,加快实现改革试点从“盆景”变“风景”,在建立健全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上发挥先行示范作用。要围绕在服务区域发展国家重大战略上贡献长板、担好角色,细化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工作目标、具体抓手,把深度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全面增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带动力、竞争力,把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打造成新时代浙江的“金名片”,聚力推进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大都市区建设,坚定扛起更高水平开放的战略使命。5.强化攻坚意识,在谋大事、干实事中展现担当作为。任何战略目标的实现,都是一场艰苦卓绝的大考,都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是一项战略性部署,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浙江各项工作要体现“窗口”标准、形成标志性成果,必须强化“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攻坚精神、拿出“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实干劲头。要全面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战略思维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坚持从政治高度认识和判断形势,善于在全局中定位、在整体中思考、在大局下行动。要坚持改革创新思想和统筹兼顾方法,围绕新目标新定位,解放思想、打开思路,以新迎新、革新立新,保持奋进姿态、创造性张力,增强有效解决重大现实问题的能力。要强化“钉钉子”精神,着眼战略设想落实落地,努力让每一件重要工作都出新出彩,在实干笃行中赓续“八八战略”、擦亮“重要窗口”,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浙江实践的新篇章。来源:浙江新闻客户端初审编辑:LeonP责任编辑:谷璋彤审核:彭永棠主任监制:陈泰涨监制:陈亦全 陈希瑜总监制:陈振仕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