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最近,一朋友在交谈中诉苦说:“我的高级职称所有条件都具备了,但就差一项课题。我获得的省、市级优质课一二等奖好几个,教学成绩也非常好,在同学科也出类拔萃。我教的是英语学科,每年的教学成绩都比其它班级成绩好很多,而且学生也非常喜欢上我的课。但我就是不喜欢科研,提到课题就头疼。”是啊,这样一名优秀的英语教师,怎么不会做课题呢?科研对她为什么这么难呢?于是,我继续她是如何取得这么好成绩的?然后,该教师就开始滔滔不绝讲述自己是如何如何取得好成绩的,而且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英语教学观点:英语是一门工具学科,而不是一门知识性学科。因此,英语教学最重要的是提高学生英语交流能力,听说读写能力,切不可过于功利化教学。多年来,她一直秉承着这样的教学理念开展英语教学工作,这也是取得英语好成绩的重要因素。我告诉她,能否就英语教学其中的某一个方面具体说说是怎么做的?她就以英语作文教学为例,说:“我坚持每周要求学生练习三个150字的英语小作文、进行规范的语法训练、注重卷面的整洁以及作文书法的美观等具体措施。经过这样一段时间坚持不懈的努力,我的学生英语作文写作能力有了明显地提高。因此,我所教班级学生的英语作文分数,要比其它班级学生的英语作文分数高出4、5分。高考的平均分达到120多分,这也比其它班级的平均分高出10多分。”从电话的这一端,我都能够听出她对自己英语教学的自豪、自信,能够感受到英语教学带给她的快乐和幸福。是啊,这是一名多么好的英语老师啊?这样的老师,学生没有理由不喜欢啊?! 个人的专业能力不可能不强大啊?(二)听完该老师如何提高英语作文成绩的做法之后,我真诚地告诉她:你这不就是在进行研究了吗?你已经走在科研的道路上了啊!我进一步分析说,事实上当你刚接到某一个班新生的时候,学生的英语作文应该存在一些问题的,如语法错误多、平时练习少、书法不美观等等,这些问题恰恰是导致学生英语作文分数不高的主要因素。那么针对这种现状,你采取了一些有效教学措施,进行了大量英语作文教学的改进工作,并达到了一定的实际效果。你的这样一个漫长教学改革过程,不就是课题研究的过程吗?而且这种研究,不正是我们中小学一线教师所需要的科研吗?李镇西说:“把难题当课题,是最真实最有价值的教育科研。”那么,该教师表面上是开展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但事实上她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已经具有了研究的成分,而且是把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与课题研究工作进行了“无缝对接”,这不就是“最真实最有价值的教育科研”吗?这种“在工作中研究,在研究中工作”的工作方式,不正是我们中小学教师的一种理想工作状态吗?我们认为,凡是学校中教学成绩优秀的教师,那么她也一定是一名科研的“能手”。道理很简单,因为优秀教学成绩的取得,需要学科教师“想办法、下功夫”,当然也不排除个别教师的“加班加点”行为。但更多的可能还是“想办法”、“见行动”,否则光靠“加班加点”是不可能取得突出教学成绩的。那么,这个“想办法”、“见行动”的过程其实就是一种科研行为,就是不断思考的过程,就是不断教学实践和探索的过程。显然,这也是教师个人学科专业成长的一个过程。不言而喻,我们部分中小学教师事实上已经走在了科研的路上,但我们却不自知;尽管我们已经做了很多的科研工作,但我们却居然没有课题。这种现象,在我们的部分中小学校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遍现象,值得我们警醒。(三)我们的部分教师本来已经在做科研,但为什么却没有课题呢?这显然是一个矛盾现象。那么这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呢?当然,这其中的因素可能多种多样,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但我们认为其主要因素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中小学教师自身对科研的认识和理解存在一些误区,如神秘论、负担论、单一论、速成论、复杂论等等(参见文章《一线教师不能这样想和做课题》,“老胡聊科研”微信公众号,2019.6.1),这样就会造成中小学教师对科研“望而却步,踟蹰不前”。也就是说,部分中小学教师无论在心理上还是行动上,对课题都有一种本能的抵触,对课题存在着冷漠甚至是拒绝现象,因此没有课题也就不足为奇了。二是某些科研部门的课题研究过于强调科学性、创新性和规范性等,以科研院所和大学专家学者们的科研水平来要求中小学教师,而且课题申报书中使用了大量的专业素养如技术路线、理论基础、研究价值、创新点、研究思路等等,这让部分中小学教师“摸不着头脑”,看不懂、不认同。以至于部分一线教师出现年年申报课题,而往往难以通过立项,没有课题的现状。三是某些科研专家指导能力欠缺。部分科研员在课题指导过程中,喜欢把简单问题复杂化,喜欢使用大量的专业科研术语,把课题讲得“神神秘秘”。这显然让广大部分中小学教师无所适从,不明就里,进而对课题“望而生畏”,唯恐“逃之不及”。当然,可能还有其它一些因素,导致了部分中小学教师一直在做科研,但却没有课题的现状。而这种现状,也就最终导致了课题与教育教学工作的脱节,导致了学校科研氛围的压抑,导致了中小学教师躲避甚至拒绝课题。显然,这也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结果。(四)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说:“谈到科研,老师们常常以为那是教研所的专家学者的事。仔细分析,其实是我们每位教师分内的事,是每位教师心灵深处的需要……分析研究许多优秀教师的经历和他们的成果,人们不难发现,他们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能够从教育科研的角度看待自己的工作。”由此可见,科研是我们中小学教师“分内的事”,也是“每位教师心灵深处的需要”。我们中小学教师需要科研,科研本来也就从来没有离开我们中小学教师。正如上述的那位英语教师,其实她一直走在科研的正确道路上。显然,我们部分中小学教师一直在做科研,但却没有课题的“窘况”,这需要我们的科研部门、科研员和中小学教师等多方的共同努力。对于科研部门来说,不要总是以专家学者的科研水平来要求广大的中小学一线教师。要让科研真正走进广大中小学一线教师的课堂、课程、管理等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去,给广大的中小学教师指出明确的课题研究方向,创造更多的机会和条件满足教师的课题申报成功的可能性。对于科研员来说,应通过多做课题掌握一定的科研方法和技巧,多学习相关科研知识以提高自身的科研指导能力,这样就增强了科研指导的针对性、有效性。而对于中小学教师来说,应走出科研“高大上”的“神秘”误区,潜心思考,淡化形式,注重科研的实践过程,把课题与教育教学工作真正结合起来,让课题成为解决教育教学工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的重要途径。结束语近些年来,我们部分学校提出并开展的“小课题研究”“微研究”“草根研究”“个人课题研究”等,这些科研行为表面上看起来比较“低端”或不那么的“高大上”,然而这恰恰是针对中小学教师的科研现状而提出来的一种科研行为。事实上,这才是我们中小学教师所需要的科研,才是真正的科研。如果我们的相关科研部门或科研员或教师能够以这种“低姿态”进行科研普及、指导和研究工作,那么就不会出现“我们一直在做科研,但却没有课题”的现象了。最后,我们以苏霍姆林斯基的一段话作为结束语,希望对中小学教师的科研行为有所启示:“教师的工作就其本身的逻辑、哲学基础和创造性质来说,本来就不可能不带有研究因素。这首先是因为,我们与之交往的每一个个体,在一定程度上说都是一个具有自己的思想、情感和兴趣的独一无二的世界……一个教师可能在创造性地进行工作,但他并不从事那种从研究事实中引出科学结论的意义上所说的研究。这里说的是在我们的工作中由于其性质本身而有必要进行的那种创造性研究。这种研究能丰富教师集体的精神生活。”
在课题申报书中,研究内容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板块。一些教师反映关于研究内容的撰写还存在一些困惑,于此老师们交流一下心得体会。供批判。一、研究内容撰写常见问题从外在形式看:有的写得过于简单,三言两语;有的写得过于冗长,抓不到重点。从实质内容看,有的研究内容与选题关联不紧密,有的与研究目标不匹配,有的表述逻辑不严谨、层次不清晰。这应该这样讲:研究内容抓不准,写不明,分解不到位,专家评审时很难给立项。二、什么是研究内容研究内容就是指课题研究过程中,为了解决研究问题,达成研究目标,所设定的具体研究事项。研究内容是实现研究目标的载体,也是研究目标的具体化。有什么样的研究目标,就应该配套写出相应的研究内容。一般情况下,研究内容的数量不能少于研究目标的数量。比如这样一个课题:“立德树人任务下的小学中国画校本课程建设的研究”。课题研究确定了五个研究目标:1.完成小学中国画课程育人因素的文献综述2.建立立德树人任务下的小学中国画校本课程目标体系3.探索立德树人任务下的小学中国画校本课程内容体系4.探索立德树人任务下的小学中国画校本课程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模式5.建立立德树人任务下的小学中国画校本课程评价标准有了以上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就要围绕这五个目标来设定,不宜另起炉灶。根据这五个目标,我们确定如下五个研究内容。这里简写如下:一是关于小学阶段的中国画育人因素的文献研究;二是关于立德树人任务下的小学中国画校本课程目标体系的研究;三是关于立德树人任务下的小学中国画校本课程内容体系的研究;四是关于立德树人任务下的小学中国画校本课程实施中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模式的研究;五是关于立德树人任务下的小学中国画校本课程评价标准的研究。从这个例子可见,研究内容与研究目标是一一对应的。当然,以上表述还没有将研究内容具体化。至于如何具体化,在下文我们给出一些方法和样例。三、研究内容在课题研究中的价值何在研究内容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一)切割课题研究的边界课题研究总是有边界的,明确具体的研究内容可以使课题组成员把握哪些问题是需要研究的,哪些问题是不需要研究的,厘清课题研究的边界,一下子找到研究的重点。(二)提升课题研究的操作性一线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任务越具体,工作越容易上手。反之,越是模棱两可的任务,越难以操作。研究内容是需要分解的,将大的研究内容分解成一个个相互关联的更为具体细化的研究任务,由抽象到具体,由理念到实践,这样就增强了课题研究的操作性,降低研究的难度,减少课题组成员不知做什么的问题。(三)提高课题研究的计划性课题研究相当于一项系统工程,研究内容就是这个工程的主体框架。这个主体框架明确了,有利用后边的具体施工。在撰写研究计划时,将这些研究内容有序地部署在相应的研究阶段,研究时,就不会出现前松后紧,或是节奏混乱的现象。四、如何分解和表述研究内容分解课题的研究内容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确实有一定的难度,也有一定的技术性。所以很多一线教师对此感到力不从心。在此提供三个分解研究内容的策略。(一)从核心概念出发分解研究内容的策略课题的核心概念是一个课题的关键所在,抓住了核心概念,并且分析出核心概念的外延、要素、特征等,就可以比较容易地分解出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还以 “立德树人任务下的小学中国画校本课程建设的研究”为例。这个课题表述中有一个核心概念——“校本课程”。我们:校本课程的主要构成要素是什么?主要有四个基本要素: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组织实施、课程评价。所以这个课题的研究内容就可以确定为这四个方面的研究。这个课题表述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立德树人”。如何分解这个概念使之成为课题研究的内容呢?这个概念是由两部分构成,一是“立德”,二是“树人”。就“立德”而言,要分解出立什么德?“树人”要分解出树什么人?关于立什么德?我们国家提出的“德”主要体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三个层面共计12个关键词。树什么人?我们国家提出把未成年人培养成为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对概念有了这样的分析,在书写研究内容时,思路就会清晰很多。在这里,对部分研究内容的表述如下:1.关于立德树人任务下中国画校本课程目标体系的研究课题组将参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结构,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个人层面建立起中国画校本课程目标框架,并融入中国画教学的认知、技能、情感、态度要素,建立起适合本校学生实际的中国画校本课程的目标体系。2.关于立德树人任务下的小学中国画校本课程内容体系的研究课题组根据前边课程目标体系,寻找符合课程目标的中国画的素材,并将这些教学素材科学编排,做到内容具体、难易有度,先后有序,形成中国画教学的具体课程内容体系。3.关于立德树人任务下的小学中国画校本课程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模式的研究。根据前边研制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在不同年级进行中国画的教育教学活动。教学前要制定教学设计,在课堂教学中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方式,形成一些切实可行的中国画课堂教学模式,以课例或是教学案例等形式呈现相关研究过程。其他研究内容的表述(略)(二)从现实问题出发分解研究内容的策略一线教师做课题主要是着眼于教育教学中实际问题的解决。其中课题标题是对实际问题的梳理和提炼;研究目标也是基于解答现实问题。研究内容的确定依然可以回到现实问题进行思考。如《基于3-6岁儿童体质健康标准的大班幼儿体能训练策略研究》这一课题。该幼儿园关于幼儿体能及训练状况进行了观察、测试、研判,归纳,认为本园在幼儿体能训练方面存在如下现实问题:一是幼儿体能与国家规定的健康标准有部分数值存在差距;二是本园在幼儿体能训练内容及方式上存在不足三是幼儿体能训练在时间上不足;四是幼儿体能训练在空间上过于单调,过于依赖室外;五是幼儿体能训练方面,家长配合不到位,部分孩子体重超标。六是幼儿体能训练园所没有形成有效机制。基于这些现实问题,课题组确立了如下研究内容。1.基于国家关于3-6岁儿童体质健康标准的体能训练目标和内容体系的研究。2. 融入一日常规活动实施幼儿体能训练的策略研究3.室内外结合实施幼儿体能训练的策略研究4.家校社协同实施幼儿体能训练的策略研究5.建立展示平台实施幼儿体能训练的策略研究针对现实问题而确定研究内容,也是一种常用的策略。但必须明确的是,研究内容要照应研究目标,确保两者的一致性或研究内容略多于研究目标。(三)“现状+方法对策+评价”分解研究内容策略这个分解研究内容的策略,实质是给一线教师撰写研究内容的一个模板,这个模板反映了研究内容的一般逻辑,需要在具体实践中灵活运用。“现状+方法对策+评价”模板构成了研究内容的闭环。所谓“现状”就是现状调查研究,现状调查研究是摸清情况,找准问题。现状研究是基础性研究。所谓“方法对策”就是为解决问题寻找答案,这是研究主体内容,也是研究的重点难点。所谓“评价”就是为了效果评估,是指向于评价指标和量表工具的研究,是研究效果呈现。以上三个方面的研究内容,依次解决的是“为什么研究”,“怎么研究”,“研究得怎么样”这三个问题。比如这个课题:“小学道法课教学中培养学生规则意识和法治意识的研究”这个课题可以采取以上模式确定研究内容。1.道法课教学小学生规则意识和法治意识培养现状调查研究2.道法课教学小学生规则意识和法治意识培养策略研究3.道法课教学小学生规则意识和法治意识评价研究当然,还要把每一个研究内容如何操作再具体写出来。总之,对课题研究内容的分解没有固定的模式,有时一个课题的研究内容会有多种分解方法,但是分解的内容要基于要解决的问题。最后。需要提示,在分解研究内容时,为了避免交叉冲突,不宜同时选择几种分解内容的方法。本文结合笔者实践并参看了一些专家的观点,于此对王朝贤老师表示感谢。(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一、教育部推荐课题(2017年)1、清洁能源发展现状调查及推广2、家乡生态环境考察及生态旅游设计3、食品安全状况调查4、家乡交通问题研究5、关注知识产权保护6、农业机械的发展变化与改进7、家乡土地污染状况及防治8、高中生考试焦虑问题研究9、社区管理问题调查及改进10、中学生网络交友的利与弊11、研学旅行方案设计与实施 12、考察当地公共设施二、综合性课题 (一)环境保护13、对十堰地区废电池回收情况的调查及建议14、十堰空气中SO2对土壤的负面影响及治理措施15、环保筷的开发与推广16、十堰地区空气污染现状及对策17、汽车尾气的治理及再利用18、关于城市垃圾资源化的设想与调查19、塑料及其回收利用20、光污染与光能节约(二)生活中的化学问题:21、农用生物肥22、新型建筑材料的开发与利用23、生命之源——营养24、家庭包装25、以氢气(天然气)为燃料的灶具26、正确提取热量及饮食27、对化妆品成分的研究28、方便面可食性内分装29、油烟革命30、装潢材料的应用及改进 (三)资源利用:31、太阳能发展前景及利用32、创造绿色电能33、未来能源技术 三、学科性研究课题(一)、语文研究性学习课题34、如何解读赏析外国小说35、追溯诗歌的源头—《诗经》艺术探究36、我眼中的孔子(老子、庄子、孟子……)37、交际中的语言艺术 38、追寻在(某地)留下足迹的文化名人39、寓言对生活的启迪 40、《三国》人物性格探析 41、现代流行语言的背后42、高考满分作文研究43、广告语的修辞分析 44、民俗文化研究45、记文学中的精神力量46、 朱自清的散文艺术探究47、冰心作品中的爱的哲学研究48、张洁作品中的人性美49、中国古典诗歌发展探讨等50、学生名著阅读情况调查及分析 (二)、数学研究性学习课题51、如何计算一份试卷的难度与区分度52、主要十字路口人行道宽度的科学设计53、生活中的数字问题 54、生活中的数学——贷款决策问题55、寻找人的情绪变化规律 56、促销中的打折与分期付款问题57、三角函数的应用问题 58、数学中的黄金分割59、向量方法解决数学问题 60、登高望远—数学中的测量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61、银行存款利息和利税的调查62、购房贷款决策问题63、投资人寿保险和投资银行的分析比较64、证券投资中的数学65、以“养老金”问题谈起66、中国电脑福利彩票中的数学问题67、如何存款最合算68、如何合理抽税69、出租车车费的合理定价70、哪家超市最便宜(三)、英语研究性学习课题 71、称呼中的英文与汉译方法探究72、中英美人之间的交际习惯73、性格与英语学习 74、饮食行业的英语规范75、趣味英语收集 76、旅游景区的标识英语77、西方国家节日谈趣 78、兴趣爱好与学习英语之间的联系79、英语口语训练 80、英语中的颜色与心情 (四)、物理研究性学习课题 81、温室效应的产生与影响 82、物理与能源开发83、防盗门的防盗原理 84、自行车上的力学知识85、鸡蛋身上的物理学 86、学校周围噪声的防治87、现代交通与噪声污染及防治88、魔术中的物理原理89、建筑中的物理原理90、音乐中的物理知识 (五)、化学研究性学习课题 91、家庭装修材料的取材研究92、用植物色素制取代用酸碱指示剂及其变色范围的测试93、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的实验改进94、汞是如何进入食物链的?95、对市场补钙药品的研究96、食用油脂与健康97、常用食品添加剂的成分98、各种水果的维C含量之比较99、调查医院化验室中化学知识的应用100、日用洗涤剂对人体和环境有害吗? (六)、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主题 101、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研究 102、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 103、世界史上著名人物研究 104、十堰发展简史105、二中发展简史(七)、地理学科研究性学习主题106、冰川搬运设备制作107、从生态观点进行节能108、从地缘关系分析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的原因109、我国风水学中的科学地理成分110、地理素养对我们学习、生活、工作的影响(八)、 生物学科研究性学习主题111、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112、利用废旧物品制作生物膜模型113、制作反射弧模型 114、设计小麦品种间杂交育种程序115、卧室内放绿色盆景多多益善吗?(九)、政治学科研究性学习主题116、如何使用信用卡促进十堰的消费117、对某某商品的销售情况的跟踪调查 118、中国保险业将何去何从119、个人收入分配方式的变化120、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的发展编者按:发布高中综合实践之研究性学习课程相关知识,与学习、研究者探讨交流。12.5重点课题《研究性学习的探索与实践》研究平台及成果之一。创新的互联网+教育服务平台,时尚前卫的创客空间,让每一个人都在研究中快乐成长!
一线教师做课题,开题论证的环节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开题论证要把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步骤、预期成果等一系列问题搞清楚。在这里,想就“预期成果”这一问题交流一下个人体会。什么是成果?什么预期成果?为什么把成果提前确定好?预期成果怎么撰写?一、什么是成果和预期成果所谓成果是指通过研究形成的能够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策略、工具、量表等,以及在研究过程中发现的一般性规律;或是在研究过程中形成的有效经验措施等。课题研究成果回答的是课题最初想解决的问题,即包括研究的问题和现实的问题,研究的问题是本质,现实的问题是表现。所谓预期成果,即在课题研究之初就对成果有了个预设,随后开展的研究就是要围绕这个成果进行实践、反馈、调整、完善,最终达成成果。二、为什么要把成果提前确定好到了开题环节,负责人说:“目前,还没有想好成果是什么?最后研究出来再说。”还有的负责人说:“如果现在都知道成果是什么了?课题还有研究的必要吗?”其实,这是很多老师的误区。在课题申报或开题论证时,都有一个环节,叫研究假设。所谓研究假设,就是课题组对研究的问题,预想出若干解决办法、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在随后的研究的过程中,课题组人员就去实践、验证这些办法或策略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设想,如果提前没有想好解决问题的办法和策略,那么拿什么来实践和验证呢?不能实践和验证,课题研究当然就不能进行,也就成了死课题。这就是我们一线教师为什么出现课题立项后,无法推进研究的主要原因。三、预期成果怎么撰写我们一线教师写预期成果时,一般写得比较草率,有的写结题报告,有的写课例集,有的论文集。其实,这样的预期成果是没有任何意义的。预期成果应该写具体,越具体对课题研究越有帮助,应该把课题研究的成果具体到核心概念才好。我们举一个例子有这样一个课题:以中国传统节日主题活动促进幼儿传统文化认知和情感发展的实践研究。这个课题的预期成果怎么写呢?我们分析,这个课题有两个变量,一个是自变量:中国传统节日主题活动。一个是因变量:传统文化认知与情感发展。我们可以从这两个角度预设成果。角度一:因变量——传统文化认知与情感发展其一,要弄明白幼儿传统文化认知与情感是什么?所以要对这个概念进行研究,其成果可以确定为:幼儿传统文化的认知与情感的概念研究。这个成果的形式就是论文,也可以是文献综述。研究方法自然是文献研究。其二,这个课题研究的一个效果目标是发展幼儿传统文化的认知和情感,那就要了解当前幼儿在这两个方面的发展水平以及应然状态。其成果可以确定为:幼儿传统文化认知与情感发展现状研究。这个成果形式是调研报告,可以采用文献法和调查法进行。其三、幼儿传统文化认知和情感是不是有一些基本要素和指标,如果我们知道了这些要素和指标,那么在研究过程中,我们的研究方向就会更加明确,于是特别需要这样一个成果:幼儿传统文化认知和情感发展要素及指标的研究。这个成果形式是论文,需要用文献法进行研究。当然还可以从传统文化与幼儿教育的五大领域对接的角度进行研究,可以生成一些成果。角度二:自变量——中国传统节日主题活动其一,发展幼儿的传统文化的认知和情感是需要主题活动的。那么,有一个问题就来了。什么样的主题活动是有价值的?是有效的?这样的主题活动有哪些基本要素,它的活动结构是怎样的?于是需要这样的一个成果:中国传统节日主题活动的要素及结构研究。这个成果形式是论文,需要用文献法和案例研究来完成。其二,上边的成果是一个主题活动的要素和结构流程。而这个课题绝不是一个主题活动就可以完成的,是需要若干个主题活动。于是,我们需要这样的一个成果:传统文化系列主题活动的研究。于是需要建立主题活动的目标体系、内容体系、实施方式方法、活动评价建议等。这是课题研究的核心成果。综上所述,课题成果预设到这个程度,才可以称得上具体,课题研究才不会出现无所事从的情况。当然,课题成果的预设,确实不是一下子就可以预设好的,需要边研究、边实践、边思考、边改进。(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开题报告,就是当论文题目确定之后,开题者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写的一种文字说明材料。它主要说明研究这个课题的目的和意义;该课题在国内外研究的历史和现状;论文重点研究的内容,达到什么样的目标;研究采用的方法和步骤;写作进度安排以及引用的主要参考文献资料等。蓝译编译认为,在写开题报告之前,要做好一些前期工作。首先,要了解别人在这一领域研究的基本情况,使自己能够了解自己所选课题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发展趋势、研究的主要观点以及存在的不足等,这就需要去阅读大量的文献资料,并对文献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写出文献综述。其次,要掌握与所选课题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理论基础扎实,研究工作才能有一个坚实的基础,否则就很难深入研究进去,很难有真正的创造。因此,要加强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对以前学过的知识要认真地复习总结;以前没有学过的知识,也要通过补课的方式,把它理解掌握。这样在写开题报告的时候,才能更有把握一些,制定出的开题报告才能更科学、更完善。开题报告一般为表格式,它把要报告的每一项内容转换成相应的栏目,便于按项目填写,避免遗漏。其内容主要包括论文题目、课题的目的及意义、课题的任务、重点研究内容、实现途径、进展计划等。一、论文题目。论文题目就是论文的标题或名称。在给论文拟定标题时,有几个问题要注意。一是名称要准确,准确就是论文的名称要准确地把论文所研究的对象、问题概括出来。二是用词要规范,规范就是所用的词语、句型要规范、科学,似是而非的词不能用,口号式、结论式的句型不要用。因为写论文是在进行科学研究,要用科学的、规范的语言去表述自己的思想和观点。三是名称要简洁,简洁是指论文标题不能太长,能不要的字就尽量不要,一般在20个字左右,最多不超过25个字,必要时可加副标题。二、课题的目的及意义。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也就是为什么要对这个课题进行研究。要讲明该课题国内外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即有什么人研究过该课题,还是没有人研究过;如果有人研究过,他们研究的成果有什么问题或缺陷,为什么你还要研究该课题,研究它有什么价值等。课题的目的与意义的写法,一般可以先从现实需要方面去论述,指出现实当中存在这个问题,需要去研究,去解决;研究它有什么实际作用;研究的理论和学术价值等。这些都要写得具体一点,有针对性一点,不能漫无边际地空喊口号。三、课题的任务。课题的任务其实也就是论文研究所要达到的预定目标,即要解决哪些具体问题。相对于课题的目的及意义而言,任务必须是具体、明确的,不能笼统地讲,必须一一列出。只有任务清楚、目标明确而具体,才能知道研究的重点是什么,思路就不会被干扰。确定任务时,要紧扣论文主题,目标不能定得太多、太高,在用词上力求准确、精练、明了。四、基本内容或重点内容。有了论文的研究目标,就要根据目标来确定论文具体要研究的内容,相对研究目标来说,研究内容要更具体、明确。并且一个目标可能要通过几方面的研究内容来实现,它们不一定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论文选题想要说明什么主要问题,结论是什么,在开题报告中要作为研究的基本内容给予粗略的、但必须是清楚的介绍。一般来说,研究基本内容可以分几部分加以介绍。五、论文的实现途径。指完成论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步骤。一般来说,选题不同,研究方法则往往不同。在开题报告中,要说明自己准备采用什么样的研究方法。科学研究的方法很多,在学术论文中常用的研究的方法主要有调查法、经验总结法、个案研究法、文献资料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功能分析法、归纳分析法、实证研究法、综合研究法等。不同专业、不同类型的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各有不同。研究步骤,也称写作步骤、写作程序等,具体指从提出问题到撰写成文的各个阶段。填写时可以如下表述:第一步,选题;第二步,搜集、阅读和整理资料,撰写文献综述;第三步,撰写论文提纲;第四步,撰写开题报告;第五步,写成初稿;第六步,论文修改;第七步,论文定稿。第八步,英文翻译。六、进展计划。即论文的写作进度,也就是论文写作在时间和顺序上的安排。论文创作过程中,材料的收集、初稿的写作、论文的修改等都要分阶段进行,每个阶段从什么时间开始,到什么时间结束都要有明确规定。在时间安排上,要充分考虑各个阶段研究内容的相互关系和难易程度,且要依据实际需求来确定自己的进度安排。
导 读生产制造行业是推动当前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行业之一,而智能制造模式则是未来制造行业的主体发展方向。研究人员通过对生产制造全过程、制造链工作模式以及生产指导原材料质量和种类的控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总结了在传统的生产制造行业中管理失调和效率低下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我国智能制造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本文重点分析了智能制造领域中相关技术的研究现状,以及对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小福团将其摘录如下,分享给大家。随着国家经济水平的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得到了有效的改善,随之便产生了社会需求大于经济生产的不良发展状况。为了保障城市化建设进度及社会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效果,生产和制造行业应通过有效的制度改革和技术创新进一步解放社会生产力。而智能制造便是现代化科技与传统制造模式的有机结合产物,通过合理应用智能制造工作模式可以有效地降低生产企业材料成本、劳动力成本以及管理成本的支出,提高制造企业在工程项目中的经济效益。同时,智能制造支持产品的快速成型和设计、生产与销售的一体化产业链构建,这便给生产制造企业维持行业竞争地位和提高社会价值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保障。1.智能制造核心技术发展现状1.1 智能化工业装备应用技术发展智能制造模式与传统的生产制造模式相比,最大的特点在于生产过程中应用了大量的智能设备、数控设备和机械设备,这极大地解放了生产企业的人工劳动力,同时也使得企业生产效率得到了大幅度提高。而在工业生产过程中,设备的加工精度以及智能化程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产品的质量和水平,目前在我国很多大型企业中已经广泛应用了智能化工业装备,其中包含了高精度的数控机床、智能仪表以及流畅的生产流程链接设备。例如以3D打印项目为代表的新兴材料加工产业,对于智能扫描技术、数字形成技术、模型构建技术以及材料的分解和重组技术都进行了大范围的普及和专业领域的深化。同时,针对金属材料、光敏树脂材料和其他打印原材料不同的特性也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和组合,真正实现了随时随地、高效智能的生产化作业方式。1.2 柔性制造和虚拟仿真技术的应用柔性制造是新兴科学技术与数控制造设备在多领域进行融合和交汇的重要表现,柔性制造技术在工艺实现手段和制造流程的控制等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同时也是构成智能制造模式的重要基础。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很多制造企业将柔性制造技术与虚拟仿真技术搭配使用,工作人员利用虚拟仿真技术模拟产品的效果和制造全过程,同时通过模型分析来提前修正实际制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疑点问题。而柔性制造技术则是为智能制造方法提供了技术保障,同时对于优化产品的制造设计和应用数字化制造理念也同样发挥了关键的作用。1.3 物联网应用技术的发展现状智能制造一方面改变了占据社会生产制造行业比例较大的以产品制造和营销为主要经营方式的企业,另一方面对于物联网行业的发展也给予了充分的理念支持和技术供应。但是随着更多新型制造技术加入到了智能制造系统中,海量的数据和复杂的制造工艺给智能制造系统带来了极大的生产和管理压力,而这时便需要物联网应用技术为智能制造系统提供数据和计算等方面工作的支持。物联网技术主要负责对智能制造系统中重要的数据变化情况以及生产现场制作情况,进行实时的监控和科学的分析,同时云计算的工作方式能够使得多个专业的企业共同参与到智能制造实况监控过程中,协同处理制造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问题,这样工作效率问题和智能制造故障问题便得到了有效的改善。2.智能制造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研究2.1 智能机器的发展与应用智能机器是智能制造技术的重要载体和实践基础,宽泛的智能机器概念指的是具有智能性的生产与制造设备,而这种智能特性就大多体现为能够在指导企业工作人员统一的指挥指令下,自主与配备团队中的其他设备和系统进行信息的传递和决策的实施。而智能制造便是以这种具有较好协调性、统一性和易控制性的智能多体组织结构作为主要的工作模块组成,并以此为基础开展针对消费者个性化消费需求的制造和定制项目。同时,智能机器随着研究程度的深入应具备一定的可调控性和较好的融合性,这样通过在不同行业中应用智能机器便可以单独开发出一条具有极高商业价值的产业链,带动各行业不断发展其核心技术与智能机器融合,这将会从根本上改变当前社会生产的效率和水平。智能机器的研究人员将会在设计环节中不断提高智能机器自身的性能与功能,例如既要能够从事移动化生产制造模式,同时还要确保在路径的检测和计算过程中不会出现失误,这样才能够在保证功能稳定发挥的基础上避免制造事故和控制异常的现象发生。此外,智能机器更像是对智能化技术的提炼和凝聚,同时也代表了先进科学技术从系统性的发展方向转变为实物型的发展方向,这使得快速制造和多功能性生产要求都从想法变成了现实。2.2 高级算法的发展与研究在现代化制造和生产过程中,控制系统对制造环节工作技术类型的应用以及管理方案的实施,都发挥了重要的控制和修正作用,但是各类型系统和电子程序优化和升级的本质其实就是算法水平的提高,所以高级算法也必将会成为未来智能制造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目前通过研究人员的开发和优化,无论是结构、形式还是内容都较为丰富和完善的高级算法,大多已经应用到了计算机行业的发展、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以及大数据和云计算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中,并且基本实现了跨领域的使用和多专业的推广。未来,智能制造行业及其研究领域想要获得突破性的进展,进一步提高制造企业的生产效率和制造质量,那么就必须要利用智能技术的综合分析及决策能力以及高级算法计算的能力支持才能够实现。同时,团队生产模式以及多角度全方面的信息共享,会逐渐取代传统的单一制造生产、专业信息闭锁的工作方式,这既是智能制造技术在社会制造和生产过程中的切入重点,同时也是未来高级算法应用和研究的重点部分。只有从根本上解决了算法系统对制造环节工作中各部分组织与设施的控制精度和管理效率问题,智能制造技术的提高发展才能够获得更加宽阔的路径和高级的平台。2.3 “以人为本”制造和服务理念的发展智能制造技术在工业生产和产品制造领域中商业价值目前已经被得到了有效的开发和重视,在这种情况下未来该技术的发展路径也必定逐渐围绕着消费者功能需求上的差异及多元化个性的表现来进行。而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便集中概括了智能制造模式影响下各企业管理部门和工作人员的生产方式的重大改变,企业通过将不同专业、不同领域、不同岗位、不同层次的技术人员通过互联集中到一起,在专业思想和工作理念的碰撞下进一步激发智能制造领域研究的发展动力。此外,“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还要求制造厂家要在项目设计阶段、产品制造阶段以及后期的维护和服务阶段,都应该充分重视和尊重消费者的选择与需求。智能制造不仅仅是面向社会生产和企业发展的单一性技术,同时也是能够为人们改善生活条件、提供工作帮助的重要综合性功能技术。所以,未来智能制造很有可能会围绕消费者展开对个人、家庭以及社会团体之间的有效互联,通过宽泛的信息交互和高效的数据处理改变整个社会的发展环境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3.结束语综上所述,智能制造领域发展已经成为了当前社会各行业以及世界上各个国家研究人员,重点关注的技术热门问题。并且,随着各国家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各行业尖端人才的陆续培养,未来智能制造研究领域的竞争将会变得愈加激烈和残酷。所以,我国应紧紧抓住这一难得的发展机遇,加大对智能制造领域研究的投入力度和管理力度,尽早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的地位。来源 | 战略前沿技术
众所周知,钙原子是一种碱土金属原子,具有两个价电子。迄今为止,自然条件下钙离子的唯一已知价态是+2,相对应的所有种类钙离子晶体都没有磁性且呈现绝缘性。在最近的研究中,我校理学院方海平教授等基于理论分析,结合冷冻透射电子显微镜同步辐射等技术,在还原氧化石墨烯(rGO)膜上直接观察到了自然环境下生成的二维CaCl晶体。其中,钙离子的价态为+1。同时,实验证明,这些二维CaCl晶体具有室温铁磁性、金属性、类压电性,可形成石墨烯–CaCl异质结,且具备显著的储氢和释氢能力。近日,该成果以“2D CaCl crystals with metallicity, room-temperature ferromagnetism, heterojunction, piezoelectricity-like property, and monovalent calcium ion”为题,在国家科学评论(National Science Review)在线发表。理论研究表明,这种异常晶体的形成是由于石墨烯表面的芳香环与钙离子之间的强阳离子-π相互作用所致。由于其他金属离子(如Mg2+、Fe2+、Co2+、Cu2+、Cd2+、Cr2+和Pb2+)与石墨表面也存在强的阳离子-π相互作用,初步研究也表明,其他金属阳离子也会形成类似的异常价态晶体。二维CaCl晶体结构和CaCl@rGO薄膜的室温(300K)磁滞回线此类二维CaCl晶体表现出金属性,也显示出明显的类压电性质。这种超出预期的类压电行为来源于两个方面:Ca离子的单价行为,以及两种元素(Ca和Cl)在压缩或拉伸应变下具有不同的电效应。因此,二维CaCl晶体是一种既具有金属特性又具有压电特性的新型物质材料,有望制备具有原子尺度和纳米尺度的电子器件,从而产生广泛应用。值得强调的是,CaCl晶体表现出室温铁磁性,这一发现打破了人们普遍认同的主族金属元素不会具有室温铁磁性的传统观念。理论计算表明,这种室温铁磁性同样来源于两个方面:+1价Ca离子中的不成对价电子,以及相应反常二维晶体结构的边缘或者缺陷效应。因此可以预期,其他金属元素也可通过形成类似的反常二维晶体从而具有室温铁磁性。该类二维晶体的奇异性质和行为也将拓展功能化石墨烯的应用。此外,考虑到金属阳离子和碳在地球上的广泛分布,这种具有先前未被认识的性质的纳米级“特殊”化合物可能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这一发现是方海平教授课题组十多年来关于溶液中水合离子与具有大量芳香环的表面(例如石墨、石墨烯、碳纳米管等)之间存在强水合离子-π作用的理论和应用方面的又一力作。此前,他们已经取得了包括发现在常温常压条件下具有反常化学计量比的氯化二钠(Na2Cl, 钠氯元素比2:1)和氯化三钠(Na3Cl,钠氯元素比3:1)等二维晶体(他们称之为“反晶”)、实现“离子精确装订石墨烯膜用于离子筛分”等系列工作[Sci. Rep. 2013, 3, 3436; Sci. Rep. 2014, 4, 6793; Phys. Rev. Lett. 2015, 115, 164502; Phys. Rev. Lett. 2016, 117, 238102; Nature 2017, 550, 380; Nature Chemistry, 2018, 10,776; Phys. Rev. Lett. 2018, 121, 226102; Chin. Phys. Lett. (Express Letter) 2020, 37, 028103 and Highlight by Physics World]。这些发现不仅在新颖的阳离子价态和奇异电磁学性质的二维晶体研究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还在材料、生物(包括生物磁性起源)、化学和物理等方面都具有开创性的应用潜力。我校方海平教授联合西安交通大学、上海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浙江农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厦门大学相关团队共同完成了本项工作。本项工作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学院、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上海和广东超级计算中心等资助。
为科学开展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教育部前期组织开展了教育“十四五”规划研究课题的申报工作,一批专家学者踊跃申报,提交了众多高质量的课题申报材料。经评审,现将课题立项情况公告如下:
课题研究始于申报,申报成功主要取决于认识因素和技术因素。认识因素是申报人的主观思想因素。态度决定一切,没有良好的心态,思想认识问题不解决,就难有课题申报的动力,即便勉强申报也很难成功;技术因素是申报人在课题论证过程中应当遵循的客观规律和技术要领,其涉及选题、论证、正确处理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及课题组的组成等多方面。在解决认识问题的基础上,妥善解决技术问题是课题申报成功的关键。01走出认识上的误区(一) 只要发表学术论文,做不做课题无关紧要——要摆正撰写论文与做课题研究的辩证关系教学和科研好比高校教师的“两条腿”,缺一不可,绝大部分教师都明白这个道理。但谈到教师开展科学研究的具体形式时,未必每个教师都十分清楚。有些教师就将搞科研与发表学术论文简单地等同起来,认为只要每年都能发表学术论文就算有了科研成果,做不做课题则无关紧要。其实,这种心态是低水平成人教育及职业教育在科研工作中留下的后遗症,要走出误区,当务之急是要摆正撰写学术论文与做课题研究的辩证关系。首先,只撰写并发表学术论文而不做课题研究对于教师而言没有前途。撰写学术论文固然重要,因为这是对教师科研能力的基本要求,也是做课题研究的前提条件,长期坚持撰写学术论文能够为课题研究积累前期成果。但是在信息化时代,只满足于单打独斗撰写论文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时代要求高校教师要有团队精神,要在科研协作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更有价值的学术成果,才能更好地为教学和实践服务。而课题研究则为教师提供了进行科研协作的最好平台,对于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是不可或缺的。反映在近年来教师职称评定工作中,教师的课题成果越来越受到重视。其中,评定副高职称,除了要求有公开发表的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外,还要求有参与省部级课题研究并结项的学术经历;正高职称的评定则要有主持省部级课题研究并结项的学术经历,这是职称评定获准通过的必备条件。其次,课题研究成果与单一学术论文的份量不可同日而语。课题研究是有目的、有组织、按计划、分步骤进行的,课题研究成果的形式多样,可以是专著、译著、论文集、研究报告,也可以是工具书、软件等,还可以是上述形式的结合,这些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对于学科基础理论的完善与发展,对于运用基础理论解决社会现实问题,对于政府决策的制定与实施均具有不可替代的现实意义。相比而言,学术论文成果只是个人智慧的结晶,其撰写缺乏组织性,且形式单一,其作用难以与课题成果相提并论。反映在科研成果的评比中,省部级以上课题成果的积分通常要远远高于单篇学术论文的积分,其原因显而易见。第三,做好课题研究,能够帮助教师写出高质量的学术论文。许多教师常常抱怨在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难,其原因在于核心期刊上登载的大多是省部级以上课题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往往是经过反复论证、潜心研究得出的具有创新性的、甚至是某一研究领域的前沿学术成果。所以,做课题研究不仅能提升教师的学术水平,也能帮助教师将其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形成的高质量的阶段性成果发表在核心期刊上,可谓一举两得。(二)不评职称,做不做课题无关紧要——要正确认识职称评定及课题研究在学校发展中的作用有人认为,搞课题研究就是为了评定职称,既然不评职称,做不做课题无关紧要。这就进入到另一个认识误区,教师也因此失去了开展课题研究的动力。教师的课题研究绝非是个人问题,这也不仅仅与个人职称评定有关,是每个教师在实现科技强警和学校跨越式发展进程中必须面对而永远无法回避的重大问题。教师课题研究水平的提高能够提升学校的整体科研水准和软实力。所以,教师应当将个人的课题研究与学校的跨越式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而为课题研究工作注入强大的动力。(三)课题研究实在太困难——下决心克服课题申报中的畏难情绪许多教师反映,与单纯撰写学术论文相比,课题研究实在太难。首先是申报难,多次申报无结果后干脆就不再申报。其次是做课题难,申报的课题获准立项后困难就随之而来。开题前的准备、基层调研、收集资料、聘请专家等等较为繁琐的事情需要一项项解决,加之课题研究经费不足,研究起来确实困难。研究结果出来后又担心过不了鉴定关,结项的难题又接踵而来,为了结项,只能反复推敲,一遍遍修改。所以,课题研究就好似由困难累积而成的小山包,压得人喘不过气来。所以,许多教师面对课题研究望而却步。课题研究之所以难,主要是课题的创造性的劳动,课题成果是创新性的成果,创新是课题研究不变的灵魂,也是课题研究的价值源泉。正因如此,课题研究没有固定的模式,也没有现成的结论,一切都需要靠课题组成员通过艰辛的努力去探索、发现、收集、提炼,并使之得到进一步升华,才能形成真知灼见。所以,课题研究的创新性属性决定了从课题申报开始,就必须与重重困难打交道。当然,课题研究中的困难是暂时的,只要克服了畏难情绪,确定好研究目标和方向,大胆申报,迎难而上,知难而进,潜心研究,永不言败,并在研究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和知识素养, 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久而久之,就会尝到课题研究的甜头,进而取得累累硕果。(四)工作太忙抽不出时间——要正确处理日常工作与科学研究的关系“工作忙、任务重,抽不出时间搞课题”,这似乎已经成为一些大忙人不屑做课题研究的“正当”理由,但仔细一想,这个理由并不正当。首先,工作忙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工作再忙,也不能忽视课题研究工作,否则,教师就成了教书的工具。所谓“忙”,有的忙教学,有的忙管理,但对于一名教师来讲,无论是只忙于教学,还是只忙于管理,都 是不称职的表现。因为,教师需要“两条腿”走路,不搞课题研究,没有像样的科研成果,教学就不会有新的乐趣。“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所以,课题研究是教师在教学中产生乐趣的最佳途径。其次,工作再忙,也要抽出时间做课题研究。因为,教学和管理水平的提高需要课题研究做支撑。那种为教学而教学,为管理而管理的作法只能是低水平的重复,教学和管理水平提不上去。所以,在繁忙的教学和管理工作之余,抽出一定时间开展课题研究意义重大。第三,工作再忙,也能够抽出时间做课题研究。其实,整天以忙为借口不做课题研究的人并不是最忙的人,在其周围有一批忙得不可开交的人,他们既忙于教学,也忙于管理,还一直坚持挤时间开展课题研究,而且在此领域已取得丰硕成果,他们是最可亲可敬的人。那么,是什么让他们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有如此大的决心执着地做课题研究呢?是事业心和责任感,是忘我的奉献精神,如果没有这种宝贵的精神,时间再充裕也不会产生做课题的冲动。这给了我们深刻的启迪——课题研究的时间是挤出来的,只要有了忘我的奉献精神,只要能够正确处理日常工作与科学研究的关系,就能够挤出时间开展课题研究工作。(五)没有关系申报了也没用——要正确认识关系学在课题申报中的作用在某些人的心目中,课题申报能否成功,主要是潜规则在起作用。因为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庸俗关系学在各个领域都有一定的市场,课题申报也是如此。为此,我们应当有理性的认识。首先,在课题申报中托熟人、找关系是学术不端行为的一种表现。如果只能靠关系赢得课题立项,就难以出现创新性的研究成果,课题研究的价值就会荡然无存。所以,不应当提倡为了课题立项绞尽脑汁找关系。 其次,在课题管理机制不健全的领域,尽管关系学仍在起作用,但并不是有了关系就一定能够申报成功。因为,课题申报能否获准立项,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如果选题不够新颖,没有研究价值,论证不够严谨,没有前期成果做铺垫,再有关系也难以立项。最后,随着各级各类课题申报管理体制和机制的日益完善,关系学的作用终究会从课题研究领域淡出,没有关系,课题申报也能够获准立项。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普通教师或研究人员在省部级以上课题申报中获准立项的事实就足以证明了这一点。所以, 不断提升自己的科研实力,树立良好的科研信誉,努力把握课题申报中的一般规律和技术要领,才是打开课题申报成功的钥匙。(六)有课题就有钱花——要端正课题研究的目的为保障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绝大部分科研基金项目都有数额不等的经费资助。就社科基金项目而言,资助经费少则几千元,多则上万元甚至几十万元不等。面对数额有限的资助经费,有责任感的课题研究者会将其用在课题研究中。但也有一些人未能真正领会课题资助经费的作用,结果花了国家的钱,却不能给国家交出像样的科研成果,不仅丧失了科研信誉,最终还要将花掉的钱如数退回。所以,端正课题研究的目的,是每一位课题申报者必须要解决的认识问题。(七)课题论证篇幅过长,认为写少了说明不了问题——要设身处地地为评审专家考虑在以往的课题申报中, 申报人在课题设计论证时最容易犯的错误是课题设计论证的篇幅过长。看起来这似乎是一个技术问题,实乃是一个认识问题。因为,没有经验的申报者往往认为课题的设计论证很重要,写少了说明不了问题。殊不知专家要的是精, 而不在多,写得太多会让专家在繁忙中失去耐心,效果往往适得其反。所以,一定要严格控制课题设计论证的篇幅。不同科研项目对课题设计论证篇幅长短的要求各有不同。如,自治区社科基金项目要求课题设计论证限制在3000字以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及国家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的设计论证均限制在4000字以内(最新要求是7000字);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的设计论证虽未有明确的字数要求,但规定不超过6页纸;有些项目虽然对设计论证的篇幅未作限制,但也不是多多益善。归纳起来,课题设计论证的篇幅(通常包括前期成果及主要参考资料,但教育部人文和社会科学项目除外)最好应当控制在三四千字以内。能将三四千字的文章写成精品,就能吸引评审专家的注意力,课题申报就算成功了一半。02遵循课题申报规律,掌握设计论证的技术要领(一)选好题目是课题申报成功的前提条件题目是文眼,是文章内容的浓缩。好的选题,最能反映申报人的水准,也最能抓住专家的眼球,选题不好初选就难以过关。所以,选好题是申报成功的前提条件。1.正确处理选题和课题《指南》的关系选题要紧扣课题《指南》,与《指南》及项目申报的指导思想无关的题目不要选。尽量紧扣《指南》,并不等于只能采用《指南》上的题目(指南不允许修改的除外,如国家课题中的应用经济类)。通常讲,课题 《指南》上的题目只是给出了课题研究的大致范围和方向,具体题目还需要申请人自行设计,原封不动采用《指南》上的题目,不仅缺乏特色,而且竞争会很激烈,申报成功的概率不大。申报人通常要在认真研究课题《指南》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研究视角,按照紧扣《指南》的原则拟定具体的题目,从而将大众化的课题指南条目变成有创意的、栩栩如生的特色选题,以此来吸引评审专家的注意力。如,2011年国家社科基金规划项目《指南》法学类第28个条目“中央与地方关系法律问题研究”,可改为“中央与地方关系法律问题研究——以新疆为例”或者“中央与民族自治地方关系法律问题研究——以新疆为例”。又如,法学类第47个条目“国际恐怖主义犯罪研究”,可以改为“国际恐怖主义犯罪在新疆的危害及治理机制研究”。这样一改既遵循了紧扣《指南》的原则,也使选题有了特色。2.选题要有新意有价值(1)选题必须有新意。有新意,即有创新,即在理论上有新突破,在学科建设上有新建树,在应用对策上有新思路。换言之,即所选题目是别人没有提出过的,或者是在别人研究基础上提出的新观点,解决了别人没有解决的新问题。为了保证选题有新意,必须认真查阅以往课题立项的信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重复申报。选题有了新意,就能吸引评审专家,进而引起专家的共鸣。譬如,近年来,反恐怖立法研究成了热门话题,但人们关注的大多是国家立法问题, 对反恐怖地方立法的研究尚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李娟教授则独辟蹊径以“新疆反分裂、反恐怖地方立法研究” 申报2007年自治区课题,结果一举中的。又如,2009年自治区社科基金项目《指南》政治学、法学类中第6个条目是“建立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研究”,张昆副教授申报时从自己的研究视角出发,以“反恐背景下的治安防范体系研究”进行申报,结果也获准立项。(2)选题要有价值。只有新意,甚至标新立异,而没有研究的价值,也不是好的选题。如,防范恐怖活动需要地方立法,但惩治恐怖活动只能靠国家立法,我们可以就惩治恐怖活动提出修改或完善国家立法的建议,但如果以“惩治恐怖活动地方立法研究”作为题目申报课题,就会失去研究价值。一般来讲,课题《指南》上给定条目的研究价值毋庸置疑,但在自选题目时,申报人必须认真思量选题的研究价值。3.选题要有竞争力选题立意新颖,有研究价值,当然会提高选题的竞争力,除此之外,选题的竞争力还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1)有前期成果。即要尽可能地在自己及课题组成员前期成果多的领域选题。因为,前期研究成果是课题研究的基础条件,没有前期研究成果,评审专家势必会质疑申报人的研究能力,立项的可能性不大。但建议还要申报。因为研究方向确定后,可以继续研究并不断发表研究成果,为来年再申报奠定基础,申报成功的概率就会大大提高。而且,即便来年也未申报成功,当研究基本完成时,还可以申报后期资助项目。所以,前期成果越多,申报成功的概率就越大。但是,也不能因为没有前期成果就不敢申报,否则,你的选题就永远没有竞争力。(2)研究条件好。研究条件包括单位条件、工作性质和调研条件等。如,新疆公安院校的教师申报反恐类课题、禁毒(与金新月有关)类课题就比他人申报此类课题的竞争力大。原因是特殊的地理位置、工作性质决定了我们比别人更需要这方面的研究,我们比别人更容易接触到公安实战,更容易掌握相关信息资源。所以,当选题与申报人所在单位、工作性质及其所处的地域环境有密切关系时,就会提高其竞争力。(3)选题大小要适中。一般来讲,涉及全国性的大课题,如,2011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指南》法律类条目中的第17个条目“宏观调控法律制度研究”。这样的选题涵盖面太广,地域性特征不明显,论证的难度很大,无法与他人相竞争。那么,是不是选题越小越好呢?也不是,因为选题小虽然容易体现地域性特征,但往往研究的价值不够。如“布伦托海生态保护研究”,这个题目可以用来报自治区专项课题,但其在全国的研究价值还不够,所以在报国家课题时不能选。能选择的是那些既带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又具有全国性研究价值的课题,如可以将上述第17个条目改为“对口援疆建设中宏观调控法律制度研究”。又如,将《指南》社会学类的第47个条目“民族地区农(牧)村少数民族人口就业和外出务工情况调查 研究”,改为“新疆农村少数民族人口就业和外出务工情况调查研究”。这样,就把地域性特征与普遍性研究价值有机地结合起来,起到了以点带面的作用,从而能有效提高选题的竞争力。4.选题语言要精炼、准确选题是课题内容的高度浓缩,因而,选题用语必须精炼,同时又能准确反映研究的内容。为此,课题的题目最多不超过40个汉字,最好在20个汉字以内命题。不能过多修饰,更不能有语病。(二)严谨科学的设计论证是申报成功的关键选好题只是向着申报成功迈出了第一步。要想申报成功还必须在课题论证上下一番苦功夫,所以,严谨科学的论证是申报成功的关键。以国家社科类课题为例,课题论证共分三个部分。1.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及研究意义(1)国内外研究现状。目的是考察申报人是否了解相关领域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即要说明在相关领域别人研究的情况、主要观点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从而为自己的研究内容埋下伏笔。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大量查阅文献资料,开拓自己的研究视野,多方面掌握与所选科目相关的研究信息。同时,注意以下几点:1)切忌只叙述他人的观点,而不做必要的评价;2)切忌只罗列客观现象,而对研究现状避而不谈;3)切忌谈论别人的研究过程,谈问题从何而来,由何而去,就是不谈自己的主要观点;4)切忌废话连篇。如大量引用他人的观点、会议文件等,而不做必要的概括,也未能找到自己研究的切入点;5)切忌夜郎自大,说别人的研究刚起步、太肤浅,而自己的观点却是填补了空白,国内一流,世界领先等;更不能妄自菲薄,把别人的研究成果吹得太好,未给自己的研究留下余地;6)切忌篇幅太长,尽可能控制在千字以内。(2)选题意义,即研究的价值。通过对研究现状的评述,选题的意义已经突显出来了,没有必要再详细论述。所以,选题意义要简明扼要,切忌过度展开。2.研究的主要内容、基本思路、研究方法、重点难点、基本观点和创新之处这部分内容相当于楼房的框架结构,是课题论证中最重要、最核心的内容,必须精雕细刻。(1)主要内容、基本思路。1)框架结构要完整。基础理论类课题,其框架结构会因理论体系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因而无常规模式可循。应用对策类课题,可以参考先提出问题,后分析问题,再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来设计课题内容。对于重大应用对策类课题,可以在此基础上增加理论工具和比较研究,这样课题内容就比较完整了。2)内容不能太简单,当然也不能过于复杂。3)要与预期成果相呼应。课题的预期成果是研究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预期成果一定要在内容中体现出来。(2)重点、难点要突出。课题设计论证的重点、难点把握的是否准确,最能反映申报人的研究能力,所以,论证时重点、难点一定要突出,必要时可以加重显示。但要简明扼要,最好能够让评审专家 一目了然。(3)基本观点要明确。这也是专家最关注的内容,所以必须单独写,不能以主要内容代替基本观点。因为,内容反映的是框架结构,设计论证时不可能写得很详细。因此,可以将前期研究中已经形成的新思想、好对策以及带有探索性的观点经过认真总结后表述出来。当然,观点不在多而在新。(4)创新之处。创新是课题研究的灵魂,没有创新就没有研究的价值,难以获准立项。所以创新之处必须突显出来。1)可以是原始创新,也可以是集成创新,还可以是继承创新,甚至可以是方法上的创新,还可以是前两者或前三者的结合。2)创新点不能多,一般两个,最多不超过三四个。在阐述创新之处时尽量要谦虚一些,不能动辄填补空白,否则伤了专家的自尊,就会帮倒忙。(5)研究方法。是解决如何研究的问题,课题研究方法很多,如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比较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定量研究法、定性研究法、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研究法等等。一个课题可以根据需要使用多种研究方法,从不同视角分析、研究问题,从而使分析更透彻、结论更全面。需要注意的是,评审专家对研究方法很熟悉,因而,不需要对研究方法做更多解释,简明扼要即可。(三)形式与内容并重认真阅读课题申报通知、填表说明及注意事项,严格按申报要求填写。这些问题只要认真对待都可以做得很好。一些申报人在课题论证上下了很大功夫,但因疏忽了填表规范和技术要求,结果在形式审查时却遭遇了红灯。所以,申报者必须牢牢树立形式与内容并重的思想。1.行文格式要规范(1)使用常规字体。如果申报通知或申请书中没有特殊要求,一般用宋体或仿宋体。(2)字号适中。一般不小于4号字,否则,会给评审专家带来困难,(3) 行间距适中。通常使用单倍行距,或者固定值25磅左右。(4)首行缩进2个字符。许多人喜欢手动缩进,不仅效率低下,而且也不易对齐,最好在格式菜单中统 一设置。2.逻辑形式要缜密在许多人看来,文章的序号、段落及标点符号只是单纯的形式问题,可在课题申报中它所反映的实际上是申报人的逻辑思维能力,稍有疏忽,就会引起评审专家的质疑。所以,在逻辑形式上必须做到缜密。申报社会科学课题,建议:(1)标题统一使用社会科学常用的序号。即,一、(一) 1.(1) ①。要注意分清伯仲,切忌大小序号前后颠倒。 (2)层次分明,段落清晰。尽可能把主题句放在段落的最前面, 从而让专家在最短的时间内读懂申报人设计论证的内容。(3)准确使用标点符号。如,一二级标题末尾不加句号,三级标题在独立成行的情况下,也不加句号。(四)发挥团队优势,提倡协作攻关1.重点项目和一般项目比较合理的组合是老中青相结合。2.理论与实证研究相结合,与实践部门的专家相结合。3.重点课题提倡团队合作。课题组尽量由不同年龄、职称、知识结构的科研人员组成。必要时可以跨部门、院校、系所、专业进行合作攻关。综上所述,走出课题申报认识上的误区、选好题目、设计论证科学严谨,逻辑形式缜密规范,同时注重发挥团队优势是课题申报必须解决的基本问题,对于提高课题申报的成功率至关重要。
■ 陈妹 1 覃维彬 2 陈云 31 广西警察学院公共管理学院 南宁 5300282 广东生态工程职业学院 广州 5105203 南宁市第三中学 南宁 5300211 引言近年来,高校智库建设在党中央和各级政府组织的重视下,取得了快速发展,为国家经济建设、社会稳定发展提供了一系列咨政建议,成为重要的智囊组织。从各级政府官方网站搜索统计发现, 2013 年至 2020 年 4 月期间,国家层面对智库建设和发展发布了 9 个重要的指导文件,为中国智库建设发展做好了顶层设计,为高校智库建设发展起到了指导性作用,具体文件内容详见表 1。在这一系列文件指导和推动下,中国高校智库建设和服务皆取得了明显的成就(详见表 2—表 4)。截止到2020 年 4 月 20 日,中国智库索引( CTTI) ①共收录 836 家来源智库,其中高校智库 560 家,占比达 67%[1]。如表 2、表 3 所示,截止到 2018 年 11 月 20日,我国高校智库数量为 441 家,占比 62%,但在地域上分布不均衡,东部地区较多,有 263 家,比中西部地区加起来的 178 家都要多。在 CTTI 系统内,高校智库在内容生产方面,拥有内参 7,110篇、报告 17,646份、报纸文章 4,978 篇、图书 6,220本、论文 45,130 篇,分别占各成果总量的 74%、81%、 52%、 80%、 85%。这表明了高校智库业已成为智库内容生产的主力军。如表 4 所示,高校智库所从事的 10 大政策研究领域及对应的智库数量,其中研究产业政策、金融政策领域的高校智库相对其余 8 个领域的智库数量较多,而对社会建设与社会政策和司法政策研究的高校智库数量相对最少。与此同时,学界许多学者围绕高校智库建设这一主题展开了不同层次、不同视角的理论探讨、实证研究与经验总结,取得了较多研究成果。以中国知网( CNKI)为数据来源,在期刊栏目中利用高级检索功能以“高校智库或大学智库建设”为主题,以“核心期刊, CSSCI”为来源类别,其余选项为默认设置,检索时间为 2020 年 4 月 22 日,检索出文献有 431 篇文献,剔除会议纪要、征文通知、论点摘编、机构介绍、论坛介绍等无关文献,获得有效文献 365 篇。通过深度研读和梳理,将这些文献研究主要内容划分为基础性研究、智库价值、建设困境、发展路径、国外高校智库建设等5大方面进行述评,进而得出研究不足及其原因,并对未来研究趋势进行展望。2 高校智库建设研究现状分析2.1 高校智库建设基础性研究2.1.1 高校智库内涵高校智库内涵的界定是开展智库研究发展的首要条件,课题所界定的高校智库仅指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高校智库,以研究中国重大现实社会问题为研究导向,以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决策服务为目标任务,充分发挥高校智库自身的智力优势 [2]。目前学术界对此研究主要分为 3 大方面:一是“组织论”,认为高校智库是一种具有不同组织属性的新型组织;与其他组织性质不同,高校智库具有明显的学科特色和专业的师资团队资源优势,能够为委托方的项目需求提供一些基础性或应用性研究 [3];二是“平台论”,高校智库可作为连接多元服务主体的平台,如政府织公众、企事业团体等利益主体;三是“特色智库论”,高校智库相比于民间智库、政府决策咨询机构等众多类型智库,可扮演特色的角色 [4]。2.1.2 高校智库特征从阅读文献得知,学界认为高校智库除了具备智库基本特征外,还拥有属于自身的特征。如有学者认为高校智库除了具备独立性、非营利性、现实性这 3 个智库最基本特征外,还拥有区域性这一高校智库独有的特征 [5]。由于高校智库已经明确服务于党、政府部门,政治性特征显著,此外还具备教育性、专业性、公正性这 3 个独有特征 [2]。结合中国高等教育的实际情况,新型高校智库的特征应包括基础性、长期性、协同性、适应性 [3]。从高校智库所承担的职能角度分析,其所特有的属性不仅体现在承担了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等职能,而且在政策研究、学术观点中更注重独立性、中立性、客观性以及政策研究的长期性等 [6]。2.2 高校智库建设价值研究2.2.1 参与政府决策与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明确指出中国新型高校智库是“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提供高水平智力支持”的基本定位。对此,有学者提出高校智库研究成果能够促进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并指出高校智库真正的价值在于为政府决策建言、评估政策效果、引导社会舆论 [7]。还有助于政府决策过程变得更开放,拓宽大学知识精英参政议政的渠道 [8]。另外,从知识管理角度分析,高校智库作为连接知识供给方的高校智库与知识需求方的地方政府的桥梁,可通过建立知识库和知识共享平台、实现知识生产转型、创建知识评价标准、建设知识市场等知识管理路径,提升高校智库的高质量、独立性、影响力,进而提升地方政府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前瞻性、战略性等 [9]。2.2.2 服务社会稳定、地方经济快速发展 地方政府在国家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区中探索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模式过程中,风险与机遇并存。在此背景下在地方高校中建立学术型智库,服务地方政府47决策,提供科学的政策知识,有助于推动地方政府制度创新模式,提高地方制度创新的能力 [10]。例如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中遇到的新问题、新挑战,要求湾区各地政府部门、高校智库协同应对。为此有学者提出从高校智库视角,确立协同共治理念,建立“高校—智库—政府”联动合作模式,从机构设立、数据共享、成果转化与评价、人员流动等方面破除粤港澳三地政策咨询市场间的壁垒,形成有效的协同治理机制 [11]。另外,在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过程中,高校智库可以为城市的发展科学规划未来发展,制定城市政策,高效利用和整合城市教育资源以及科学引导智库发展评价,加强城市供需对接 [12]。2.2.3 服务教育领域改革伴随教育综合改革不断深入而来的阻力和难度在日益加大,依托高校智库自身优势,为开展教育综合改革研究提供决策咨询,是促进教育综合改革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的重要途径 [13]。在改革过程中,高校智库除了作为咨询者参与决策外,还应当充分发挥其科研能力和人才资源等优势,参与改革方向、改革战略、改革实施、改革效果等方面工作,确保教育改革能往良性方向发展 [14]。2.2.4 服务人才培养社会需求具有国际影响力、跨学科、实践应用型的人才,而高校智库对此能给予积极回应,尤其是可以从高校人才培养方案、校企校政校社等多渠道合作培养、课程体系改革、人才对外交流、考核激励评价制度等教学科研管理途径入手 [15]。大学智库人才培养对高校、智库自身都有积极的功能和价值:加深智库与大学之间的连接纽带;专业智库积极地反馈与影响;建立强大的校友网络;高校智库可以满足科学发展和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需求 [16]。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日渐提升,参与国际事务逐步深入,我国对外服务的人才需求逐渐加强,而高校智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对外人才的需求。如在“一带一路”的发展机遇中,高校智库通过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加强应用型学科建设,培养对口的应用型人才 [17]。在提升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权方面,有学者认为大学智库是一条不可或缺的重要渠道,充分发挥大学智库的人才聚集效应优势,培养学术领军人物和创新人才,形成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队伍,最终能提升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权 [18]。2.3 高校智库建设困境研究高校智库在中央政府、地方政府、高校等多方合力下,发展势头迅猛,虽已有所成就,但也存在一些制约着发展进程的困境,学界对此也有不少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2.3.1 建设发展中独立性不强 目前高校智库依附于学校二级部门,在人、财、物方面没有充分的自主权,造成在学术上缺乏自由。研究人员在长期缺乏经费的情况下被迫改变其研究方向,难以在某一领域开展长期研究,不利于高校智库的发展 [19]。高校智库独立性是其获得公信力的基础,由于智库依附于政府或相关部门,不仅导致高校智库缺乏相对自主性,以及对出台的相关政策的勇气和责任,还在机构设置、资金来源和选题动机上缺乏独立性 [20]。从已有研究成果得知,学者们对高校智库独立性不强的原因研究焦点在于资金来源与机构运行这两个方面。在资金方面,高校智库对政府财政拨款的有较强依赖性,二是在机构管理与运行方面,高校智库作为一个组织机构,依附于高校而存在,并不是独立法人,其运行和管理受制于高校的管理模式。2.3.2 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困境一是高校智库建设遇到的重大困境。缺乏科学合理的项目管理体制,主要体现包括:项目的研究程序制度混乱、碎片化;评审不科学;研究过程中相关利益主体沟通不畅;资源浪费;缺乏奖惩激励机制;人事管理僵化等问题 [21]。人事管理体制作为高校智库重要的管理体制之一,有学者认为由于高校智库隶属于高校,其在引进人才方面需遵从高校的管理规定,并以事业编制人事制度管理智库人员,造成智库的人员管理过于呆板,这一定程度制约了智库的发展 。二是高校智库运行机制困境。第一,单一的科研评价机制,不仅严重打击了研究者政策研究的积极性,不利于应用对策类型研究的成长,制约了高校智库知识创新能力的发展。第二,高校智库内部人才结构尚需优化,缺乏人才培养机制。目前高校智库研究人员多数理论研究能力强,缺乏实践经历和决策咨询经验,专职人员较少,大部分研究人员为兼职研究员。第三,高校智库与政府部门缺乏必要的长效沟通途径,相互间的信息交流不充分,优秀成果难以被采用。第四,高校智库研究成果转化机制尚需改进 [22]。除了上述运行机制困境外,有学者认为高校智库的经费保障机制不稳也是智库发展困境之一,指出我国高校智库缺乏长期稳定的经费来源,导致智库在长期性、战略性问题研究过程中后继乏力 [23]。2.3.3 智库输出产品困境智库产品质量欠佳。目前高校智库成果研究缺乏深度,尤其是众多研究项目为了迎合委托方的需求,不按照程序和进度进行研究,形成短、浅、杂等无质量保证的成果,研究范畴没有覆盖到急需深入研究的国家长期发展战略和规划问题项目 [24]。高校智库人员由于是兼职智库研究工作,可能存在所学专业与智库研究课题间的不匹配现象,以及研究人员与政府间沟通存在不通畅问题,导致智库的咨政产品与政策制定者需求之间、双方思路、研究人员的论文成果与咨政报告在写作风格上皆存在不一致,造成高校智库的高质量咨政成果不足 [25]。当前我国高校智库在研究人员和研发经费两个生产要素方面的投入呈现出外延式增长的趋势,给粗放式经营方式提供了条件,使得后者产生了连锁反应,营造了高校智库发展的“繁荣景象”,而繁荣的背后却透视出高校智库有效知识供给“质的下降”,为高校智库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留下了严重隐患 [26]。智库研究成果推广存在问题。我国高校智库研究成果的推广尚未形成制度化体系,推广途径有待完善,因此研究成果对政府政策产生的影响有限[27]。2.4 高校智库的建设路径研究针对我国高校智库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境,学者们就如何建设高校智库提出了不同对策建议。通过对文献的梳理,推进我国高校智库未来发展的路径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2.4.1 多层面确保高校智库独立性从高校智库的建制、科研程序、科研项目等层面确保高校智库的独立性,使其能够独立运行 [21]。保障高校智库发展的相对独立性还可以从注重加强自身思想动力、组织机构和运营资金的相对独立性建设方面发力。一方面在完善国家治理体系的背景下,培养智库研究成员敢讲真话、说实话的研究态度,保持其科研的独立性,另一方面,在有限的纵向经费基础上,要广泛向社会组织、公共部门及个人争取一些捐助,进而保证智库运营的独立性,确保课题研究中保持其立场的客观和价值的中立 [28]。2.4.2 创新高校智库管理体制可在结合美国智库管理模式和俄罗斯管理模式的优点基础上创新我国高校智库管理体制:一是,创新组织管理形式,将高校智库建设成为与二级学院平级的、拥有独立建制的学校直属部门,从组织层面确保高校智库的相对独立性;二是,改变原有的项目资助方式,如改革项目立项申报制度;三是,充分发挥“鲶鱼效应”,改变僵化的人事制度,实现人岗匹配,鼓励人员流动 [22]。针对研究程序缺乏系统化、制度化规定问题,有学者提出要重视自选的研究项目,且该类型的申报者必须有一定的研究基础,申请内容必须经过智库内外专业评审的认可。此外必须注重全程监督研究项目,尤其是根据参与人的调研活动轨迹给予相应的待遇 [27]。2.4.3 创新高校智库运行机制高校智库应注重创新智库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高校智库中存在不同类别的研究人员,为此可根据人员类别建立不同的考核评价体系,有学者根据不同类别的研究员,建立学术型、咨政型、支撑型的分类考核评价体系 [29]。除了从人员类别建立评价机制外,还可以从不同机构层面建立科研成果二元体系,高校智库与普通院系在科研重点和研究路径方面存在较大不同,因此高校智库可改进不同于普通院系的评价指标和评价体系 [22]。有学者从期望理论角度建议从组织目标、研究环境、成果评价、薪酬系统等方面采取相应改进措施,才能充分激发研究人员的活力 [30]。培养智库人才应注重多元化培养思路,首先,制定遴选机制;其次,鼓励和支持智库人才到党政军决策部门历练;第三,引进与聘请决策部门的离退休人员作为智库顾问或研究成员;第四,注重吸收学校内多学科背景的人员进入智库 [22]。在智库人才培养方面,有学者基于国外大学智库的经验从人才培养目标、智库与学科间关系、培养主体范围、训练方向、分类管理人才等方面提出了我国高校智库人才培养策略 [31]。2.4.4 建立智库与服务对象的沟通机制首先,从49政府角度,政府决策部门应定期发布决策咨询需求信息,并将高校智库纳入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建立政府与高校智库间信息共享程序。其次,从大学智库角度,智库应积极参与决策程序中,有能力的智库可建立对外沟通联络机构 [22]。为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有学者基于彼得·德鲁克的知识型管理沟通理论从沟通起点偏差、知识质量、知识传递与解码等方面提出建议 [32]。2.4.5 高校智库建设的经费筹措问题对于我国高校智库资金来源的研究,学者们多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或建立多元筹资机制,如参加公益性基金捐赠、鼓励社会和企业捐助,实行配比奖励等多种途径达到资金保障目的 [33]。或拓宽资金资助渠道,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通过付费购买高校智库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可以通过承担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的培训项目、举办会议、出版刊物等创收渠道,拓宽经费源;引入基金会或个人的资助 [23]。或通过竞争方式激活项目市场;构建政府向研究能力强的智库购买服务机制,每年被采纳决策越多的智库拨款额度也相应增加;鼓励基金会、企事业、社会个人向高校智库捐赠 [20]。2.4.6 研究成果转化与推广有学者认为将高校智库从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的转型,可提升研究成果质量。首先,探索建立“双环流”的人才流转机制,培养既具备深厚学术基础,又拥有丰富政策实践经验的复合型人才;其次,构建以问题为导向,以政策为指引的核心源流的力量体系,对社会重大问题进行精准把脉,分析问题的实质,提出有效的政策措施 [26]。做好成果转化关键在于做好智库与政府、企业的对接,建立以需求部门的问题解决、现有成果、学术研讨、社会调查、信息发布为媒介的协同机制 [23]。促进新型高校智库成果转化应当从完善成果转化机制,与政府部门共建成果发布平台、拓宽成果转化渠道等几个方面着手 [23]。此外有学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拓宽传播渠道,完善研究成果转化机制。首先,高校智库应该从言语表达习惯、修辞语义格调、话语形态 3 个角度建立“共同的修辞框架”,使得政府部门和社会大众能够认知和理解研究成果;其次,政府部门应创建成果发布平台,规范发布流程;第三,高校智库应通过各种新型技术、报告会等多渠道发布优秀研究成果;第四,政府主导建立“政策分析市场” [22]。完善成果发布与转化机制,高校智库一方面要注意强化对外传播的能力,起到咨政的社会责任,顺利实现成果转化机制;另一方面,要形成一条学科和平台双支撑的智库链,利用新闻媒体打造品牌效应,真正起到传播主流思想、影响社会舆论的积极作用 [25]。2.5 国外高校智库发展经验研究通过搜索和阅读文献,发现学者们关于国外高校智库发展经验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2.5.1 对某一国家某些或某一高校智库的具体经验介绍和比较研究 在一些国家具体经验研究中,学者们主要研究和分析了美国、英国、印度等国家高校智库发展建设中的运行机制、人才管理机制、国际化发展、多元化治理、信息服务、功能定位及特色发展等方面的经验以及对中国高校智库发展的启示。2.5.2 对国外高校智库发展经验的综合分析在对国外高校智库综合分析方面,研究内容主题包括:发展成果、人才培养、运行机制、参与全球教育治理等。从已有研究对国外经验介绍中可以得知,可提供国内高校智库发展的经验借鉴主要有:在对国外高水平的高校智库进行分类并归纳其在组织管理、人才配置、资金管理、项目运营等方面的特征后,建议我国在建设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过程中应从管理模式、资金来源、人才队伍、合作交流 4 个方面出发:改进管理模式、拓宽资金来源、打造人才队伍、加强合作交流 [35]。以斯坦福大学国际安全与合作中心的运作之道和美国高校智库的研究特点作为研究切入点,认为顺利建设高校智库不仅要多方群策群力,从国家层面的重视,到各高校及学院领导的有效规划,还要在结合自身国情和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借鉴美国高校智库发展经验[36]。在研究美国一流高校智库人才管理体制机制实践经验基础上,从人才管理机制角度,建议我国建立高校智库可从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构建多元化人才队伍、探索中国式“旋转门”机制、构建多元化职业发展通道和考评激励体系、多元化开发和培养人才等方面提出具体实施思路 [37]。英国高校智库建设在国际上名列前茅,研究英国高校智库在功能定位、运行机制和服务模式方面的建设经验,可以指导我国高校智库建设应在智库价值定位、智库对策供给、理论创新和舆论引导能力等方面制定对策 [38]。3 高校智库建设研究述评3.1 抽样调查研究多,个案研究少从研究对象看,国内学界主要通过抽样调查对部分高校智库建设开展研究,但个案研究相对不足。具体而言,已有的抽样调查研究或以某一省份、某一地区、某一类型的高校智库,或抽取 2个及以上的高校智库作为研究对象开展调查和分析,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高校智库建设中的困境及原因分析、改善途径上,对高校智库的个案研究相对少,尤其是对高校智库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个案研究。缺乏个案研究,高校智库运行过程中的流程及其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和作用都难以得到一个系统完整的呈现,难以清楚了解该高校智库怎么确定自身发展方向和功能定位,如何在政府决策中发挥作用等问题,难以了解到高校智库在克服自身困境过程中问题精准性、原因分析精准性、政策精准性和有效性等问题。成功有效的、可供其他高校智库复制和借鉴的发展经验与具体做法得不到积累和推广,最终将会影响高校智库在发展中质的提升。对于个案研究过少的原因主要在于学者对于自身所在的智库组织缺乏深入分析与关注,有些研究高校智库建设的学者并不是该智库的管理者,缺乏对智库运营管理的深入了解,更多的是作为研究人员完成各类智库委托方的项目任务,也有一些研究者是高校智库建设的管理者,但对于既有的现状如资金不足、缺乏独立性等无力改变,也不愿意过多地去研究分析,也有些研究者作为多个智库组织的研究人员,更多地是关注区域性智库组织的发展,对某一个组织缺乏关注。3.2 缺乏高校智库与其他主体关系的研究在高校智库建设过程中,除了和政府部门这一主体关系密切外,还和其他主体,如高校自身、其他院系、基金会、其他高校智库等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界对高校智库与这些其他主体的关系研究都比较缺乏。在梳理和分析现有研究文献中,发现高校智库建设中存在的困境及解决路径都会与上述其他主体产生联系。如独立性问题就涉及政府和高校,资金来源渠道问题就涉及与基金会、捐赠主体的关系,解决错综复杂问题就涉及与其他院系资源整合与协同合作,在为区域经济社会提供智库产品就涉及区域内其他高校智库协同关系等。缺乏对高校智库正确处理与其他主体关系有效路径,以及各高校智库间资源整合、协同创新路径等问题的研究,将会制约高校智库功能的实现以及建设进程。高校智库建设研究缺乏与其他主体关系的研究,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政府部门作为高校智库项目来源的最多需求者,其业务往来本身具有稳定性,因此研究二者关系的文献也较多。而高校智库与其他院校,除了二者都受学校主管部门管辖,其他横向业务往来极其缺乏,甚至是空白的,院级的研究学者参与高校智库各类项目研究,更多的是自发的行为,并不受院系部门直接管辖,其成员流动性大,参与项目不具有持续性和稳定性,这与上文分析的困境正好相符。基金会与高校智库的关系研究缺乏是因为当前绝大多数基金会参与捐赠极少,仅有少数杰出校友进行捐赠,这也是当前如何强化基金会对高校智库建设的支持的难点与困境。3.3 供给角度研究多,需求角度研究少从研究视角分析,多数研究是从高校智库产品供给角度出发,相对忽视了政府的需求角度。高校智库产品涉及两个层面的行为主体,即产品的供给方——高校智库,产品的需求方——政府。目前只有很少的研究注意到从政府角度探讨高校智库建设问题,如在建设过程中,政府应当发挥什么作用,在不影响智库独立性的前提下如何发挥作用、政府购买机制运行等问题。更多的研究集中于高校智库供给层面,缺少对需求方层面的考察和研究。而缺少对需求方的研究和分析,容易造成高校智库对政府问题分析的精准性、对政府所需智库产品的偏好都没有精准认识,进而导致高校智库所提供的智库产品与政府实际需求之间存在偏差。最终政府所得到的智库产品质量不高,难以有效解决现实社会问题。对于高校智库而言,科学、有效完成委托方的项目任务是其业务考核的重要指标,但在具体51运行中, 高校智库往往为了达成考核指标而忽视了对政府委托进行项目评估的出发点和真实意图,导致了高校智库在咨政决策调研过程中主次不分。这一心理使得当前高校智库建设研究主要关注其输出了多少产品,而忽视了政府或公众对这些产品的真实反馈。3.4 其他国家、地区比较研究不足在对国外经验研究中,国内学者们对于国外经验研究过于集中在美国的高校智库,如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等,其他国家如英国、澳大利亚、印度虽有涉及,但相对较少。研究内容集中于美国、英国、印度等一流高校智库的运行机制、人才管理、多元化治理、信息服务、功能定位及特色发展、发展的成功经验等方面。而对于其他地区国际知名高校智库的研究,以及这些地区的高校智库与中国高校智库间的比较研究则更少。研究英美一流高校智库的发展经验,对我国高校智库建设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其经验难以推广和借鉴。目前我国高校智库建设起步晚,整体建设的水平和质量不高,而且大多数高校是普通高校,其智库建设水平与英美高校智库的发展程度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我国高校智库对英美经验的借鉴,甚至成功做法的套用都存在一定的限制。而关注和研究其他国家、地区的高校智库,尤其是与我国高校智库发展水平相适应或差距不大、文化背景近的国家、地区的高校智库发展经验,对我国高校智库建设有更高的适应性和适用性,以及更强的指导意义。在进行高校智库比较研究中,不仅需要对国外一流大学高校智库的建设发展经验进行分析、总结和借鉴,也需要对国内的一流大学高校智库建设发展经验进行分析、总结和推广。目前,学者们对国内高校智库建设的比较研究相对较少,研究对象聚焦于东部地区或一流大学的高校智库,研究内容主要包括:运行机制、影响力、建设困境及路径等。对中西部高校智库,尤其是对普通高校智库建设的研究,以及东部与中西部高校智库间比较研究都相对较少。缺少对中西部高校智库与东部高校智库的比较研究,它们之间存在的共性经验和普遍做法得不到总结和推广,它们之间的不同和差距也得不到深入地分析和研究,难以推高校智库建设进程。缺乏对普通高校智库的研究,一些在普通高校智库成功有效的做法得不到总结和推广,而一流高校智库的成功经验对普通高校智库建设可复制性、可借鉴性都不高,这将制约普通高校智库建设速度和质量,并且影响普通高校智库为政府提供智力支撑的水平。针对当前学者热衷于研究发达国家、发达地区的高校智库建设,存在一个普遍的认知,即越发达地区的智库建设水平越高,输出的产品质量影响力和水平也越高,其自身智库组织管理水平、科研团队、项目成绩也越具有代表性。实际上,这样的片面区域性研究,将会造成更大的差距,好的智库组织建设是否具有推广性和试验性,还应充分考虑到实验对象的水平,地方政府的发展离不开智库的参谋作用,尤其是一些相对落后地区的政府组织,更需要高水平人才、高水平团队的科研决策咨询。强化当地的高校智库水平建设,将能有效改变这一现状。3.5 智库产品质量与应用研究不足在现有研究中,对高校智库产品质量、提升路径、产品应用的研究相对较少。在产品质量提升方面,学界主要从“双环流”人才培养机制、问题精准性与政策的可持续性、治理结构等这几个方面提升产品质量。在智库产品应用研究中,有学者提出要建立反馈机制,将产品的应用效果反馈给高校,以调整高校智库的研究思维方式、价值导向、研究方法和视角等 [32]。但对应用效果评估、如何建立反馈机制等研究主题则鲜有学者涉及。缺乏对高校智库产品质量及其提升路径的研究,不仅容易导致削弱高校智库的影响力、制约其建设进程,更重要的是政府使用智库产品后未能有效解决问题,高校智库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这一价值和功能定位得不到实现。缺乏对智库产品应用的研究,致使高校智库得不到真实、准确的产品应用效果的反馈,进而影响高校智库对其产品改善方向和措施。高校智库输出产品质量不高,应用研究不普遍的深层次原因,主要在各个项目的委托方和需求方对于政策咨询不够重视,尤其是有些需求方认为,提供一份有调研、有数据、有分析的决策报告即可,至于里面的样本量、覆盖范围、调研深度等都不进一步地进行要求和深究,而委托方对此也造成一种误解,项目需求方认为可行,那咨政报告也就达到效果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有些在调研中发现的深层次问题或者认为有必要进一步调研探讨的社会问题也一并忽视了,这也是造成当前社会公众对于公共部门出台的一些决策前评估报告持怀疑态度的主要原因,影响了需求方和委托方的公信力,造成了政策咨询应用效果不准确的后果。4 高校智库未来待研究问题4.1 加强高校智库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个案研究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是高校智库良好发展的制度保障,有必要对其开展深入的个案研究。今后的研究可以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作为研究对象,采取个案分析研究方法,以某一省份或区域内的某一高校智库为例开展研究,以探究高校智库的选题策划、日常运营、组织架构、人才引进与管理培养、经费来源和使用情况、成果转化等多个方面内容,以为高校智库建立健全体制机制提供更多成功、有效的经验和理论指导。4.2 重视研究高校智库与其他行为主体的关系在高校智库建设发展中除了与政府部门、高校关系密切外,还与其他主体,如与其他类型智库、校内院系、企业、基金、媒体、社会公众等产生协同合作关系。这些主体在高校智库建设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因此未来的研究有必要对高校智库与其他主体的关系开展进一步研究,有助于推动高校智库健康发展。首先,以高校智库与校内其他院系、研究团队、其他类型的智库作为研究对象,理顺智库与校内研究团队、机构以及其他类型智库间的关系与协同机制,深入探讨、分析、解决协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实现高校智库与它们在研究层面的协作和资源共享。其次,加强高校智库与企业、基金组织的关系研究,探索有效的资金来源渠道和合作机制,总结和推广高校智库在资金来源渠道方面,与企业和基金组织合作的成功经验。第三,加强高校智库与媒体间的关系研究,探索高校智库研究成果的转化机制和推广渠道,以强化研究成果对社会大众产生的影响,提高成果的流转和使用效率。4.3 关注智库产品的真实需求加强对智库产品需求角度的研究,建立和完善政府与高校智库的沟通机制,充分了解需求部门真实准确的诉求与偏好,减少产品与实际需求间的偏差;建立健全政府对高校智库产品服务的购买机制,明确购买服务范围,规范购买流程,确定验收标准。4.4 强化高校智库国别和区域比较研究注重对其他国家地区知名高校智库的研究,介绍更多不同的发展经验,让国内不同发展水平和阶段的高校智库得以借鉴,指导其能更好更快发展自身智库;加强国内地方普通高校智库的比较研究,使更多普通高校智库能参考和复制成功的发展经验,从而在整体上提升我国高校智库建设的速度,使其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发展建言献策。4.5 提高智库产品质量与应用评估研究水平高校智库产品目的是给党和政府提供智力支撑,因此对智库产品质量与应用的评估是衡量其实现功能的重要环节。未来研究可以以某一省份或区域为例,采取统计数据分析和问卷调查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评估当地高校智库产品的质量与应用,分析智库产品是否满足政府部门的需求,是否解决了实际问题,探究产品质量及其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原因。高校智库在改进中,可以依据政府部门的反馈以及产品应用的反馈,调整其研究方法、研究方向,提升产品质量和应用效果。参考文献 :[1] 中国智库索引 . 高校智库统计 [EB/OL]. (2020-04-15)[2020-06-20].https://ctti.nju.e.cn.[2] 姜朝晖 . 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 : 内涵 特征及定位[J]. 高校教育管理 , 2016(2): 55-60.[3] 全守杰 , 王运来 . 高校智库的涵义与特征 [J]. 现代教育管理 , 2016(1): 38-42.[4] 刘辉 , 李柯凝 . 高校智库的三重面向 : 内涵 挑战与发展路径 [J]. 情报杂志 , 2018(8): 45-50.[5] 徐维英 , 张婷婷 . 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 : 内涵及特征[J]. 经济研究参考 , 2017(32): 124-127.[6] 顾岩峰 . 我国高校智库建设路径探析 [J]. 河北大学学53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4, 39(6): 76-79.[7] 文少保 . 高校智库服务政府决策的逻辑起点 难点与策略 : 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视角 [J]. 中国高教研究 ,2015, 31(1): 34-44.[8] 李晶 , 钟嘉仪 . 高校智库参与政府决策的价值 困境与实现路径 [J]. 现代大学教育 , 2019, 35(6): 86-92.[9] 于丰园 , 于群英 . 高校智库参与地方政府决策的路径研究 : 基于知识管理的视角 [J]. 情报杂志 , 2017, 36(6):50-54.[10] 王莉 , 吴文清 . 地方高校智库建设的逻辑分析 : 基于地方政府治理模式创新的探讨 [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3, 34(6): 109-114.[11] 余晖 . 协同共治 : 粤港澳大湾区高校智库发展机制创新[J].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 2019, 7(2): 20-28.[12] 王国光 . 困境与路径 : 高校智库服务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分析研究 [J]. 继续教育 , 2019, 33(9): 116-120.[13] 文少保 . 高校智库服务教育综合改革的价值 困境与实现路径 [J].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 2015, 17(12):57-62.[14] 田山俊 , 汪明 . 论高校智库在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中的担当与作为 [J]. 学术论坛 , 2016,39(4): 138-143.[15] 李晓忠 . 新型高校智库人才培养策略探究 [J]. 大学 ( 研究版 ), 2019, 14(10): 13-18.[16] 毛建茹 . 大学智库与人才培养 : 全球视野下的观察与思考 [J]. 高教探索 , 2017,33(12): 16-24.[17] 杨志秋 , 于群 . “一带一路”倡议下高校智库服务对外开放研究 [J]. 黑龙江高教研究 , 2020, 39(3): 76-80.[18] 顾岩峰 .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权 : 中国语意 现实缺憾与提升策略 [J]. 河北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9,4(2): 123-127.[19] 汪艳 , 胡仁东 . 高校智库建设现状及对策 [J]. 中国高校科技 , 2018,32(1): 57-61.[20] 邱均平 , 董西露 . 高校智库建设的困境与策略 [J]. 重庆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2017, 23(4): 64-69.[21] 符宁 . 中国新型高校智库面临的挑战与突破路径 [J].黑龙江高教研究 , 2019,38(5): 67-70.[22] 任恒 . 我国高校智库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创新研究[J]. 黑龙江高教研究 , 2017,36(4): 63-66.[23] 许悦 . 新型高校智库建设的现实困境与发展策略 [J].当代教育科学 , 2018, 33(8): 62-66.[24] 靳诺 . 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的建设和发展 [J]. 中国高等教育 , 2019, 55(20): 4-6.[25] 胡薇 . 中国高校智库的建设与发展研究 [J]. 重庆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2018, 24(5): 95-107.[26] 张宏宝 . 从“规模扩张”到“内涵提升” : 高校智库知识供给范式转型 [J]. 教育发展研究 , 2017, 38(3): 8-13.[27] 刘金松 . 我国新型高校智库专业化发展 : 内涵 困境与对策 [J]. 教育发展研究 , 2016, 37(13): 42-47.[28] 刘双喜 . 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路径分析 [J]. 黑龙江高教研究 , 2017,36(12): 42-45.[29] 金志峰 , 杨小敏 . 高校智库人员考核评价 : 基于职业发展通道理论的基本思路与体系构建 [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 2019,21(5): 62-69.[30] 唐平秋 , 蒋晓飞 . 基于期望理论的高校智库研究人员激励 : 困境与对策 [J]. 中国行政管理 , 2017, 33(1): 63-66.[31] 毛建茹 , 伊影秋 . 国外大学智库人才培养的经验与启示 [J]. 高教探索 , 2019, 35(10): 51-58.[32] 张田 , 刘吉林 . 试论高校智库与政府良好沟通机制的构建 : 基于彼得·德鲁克的知识型管理沟通理论 [J]. 当代教育科学 , 2017, 32(12): 79-82.[33] 王志彬 , 金通 , 张朝辉 , 等 . 新时期高校智库建设制度优化研究 [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 2017, 19(6): 21-26.[34] 魏训鹏 , 费坚 . 我国高校智库的组织再造与运行机制研究 [J]. 高教探索 , 2018, 34(9): 12-16.[35] 初景利 , 栾瑞英 , 孔媛 . 国外高水平高校智库运行机制特征剖析 [J]. 图书馆论坛 , 2018, 38(4): 8-16.[36] 马艳艳 , 薛理泰 . 美国高校智库的发展经验及启 [J]. 学术论坛 , 2016, 39(4): 144-150.[37] 金志峰 . 新型高校智库多元化人才管理机制探析 [J].中国行政管理 , 2019, 35(3): 148-154.[38] 余晖 , 刘福才 . 英国高校智库 : 功能定位 运行机制和服务模式 [J]. 比较教育研究 , 2018, 54(12): 59-66.作者贡献说明:陈 妹: 撰写论文;覃维彬: 制定论文框架,撰写论文;陈 云: 信息资源搜集,制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