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论文如何选题和搭建框架?写硕士论文的同学们都是从写本科毕业论文过来的,在本科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我们发现,论文题目选择大部分其实都在老师的规定范围之内,我们只用去在里边挑选就可以,不管做哪个题目都很简单,区区几千字而已,技术含量并不高,但是到硕士论文就不一样了,动辄三万字的论文内容对于同学们而言想一想就头疼,打印出来都够出一本书了,因此对于题目的选择尤其显的重要,只有选择一个好的题目,才有一个好的开始,在接下来的论文写作过程中才能如鱼得水,很多同学说,选择题目的时间占了论文整个写作时间的三分之一,话费整个写作精力的二分之一,我们觉得这个比例是相当贴合实际的。好发表论文的,既然这么重要,我们言归正传,对于硕士论文题目选择做一个论文,第一,不要着急,不要慌,然后结合自己的专业,结合自己导师的主攻方向,去确定一个写作的方向,结合导师的研究课题选择一个自己可以写或者说想展开来写的一个小方面,一定不要把面铺的太大,尽管3万字左右的篇幅,但是对于硕士论文而言,如果你题目定的太大反而会很难写,因此,一定要把论文范围局限到一个比较小的范围,对此展开深入的分析。当然,如果你的选择题目在百度上搜索发现没有很多内容或者很少有人涉及,那么请您也务必小心,要么就是这个内容不好写,大家都尽量避免,要不然就是这个方向本来就是硕士毕业论文个错误,得不出什么成果,如果个人逞强去写,怕最后也是一场空,比如我们才是硕士毕业而已,不用钻的过于深奥。最终我们会发现选题不是我们自己的事情,是同学们和导师的一个互动,要经过不断不断的沟通才能选出一个自己满意,导师认可的题目,只有得到导师认可的题目,在接下来的写作,答辩过程中才能得到导师积极有效的指导,圆满答辩,顺利毕业。我们写论文不像小的时候写论文一样,不是随便给一段话就能想象写出来的,论文的写作要求要严格的多,论文的选题要靠自己去发掘和确定,在确定了选题之后就要开始搜集材料,材料的搜集是论文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因为文章就是要依本科毕业论文附一些有力的材料证明才显得有说服力,职称论文也是一个人在行业研究上的一个证明,一个人的学术水平也能在职称论文里反应出来,下面小编给大家列举一下职称论文写作之前需要做的准备工作。(一)搜集资料。1.进行调查研究,获取第一手资料,大量实用的富有价值的第一手材料存在于人们的社会实践中,有的尚未被人们用书面的形式记录下来,这些都需要我们通过实地调查去获得,如各业务部门和企业的规章制度,财务管理的经验总结,财务分析报告,凭证账簿及报表内容格式等重要的实际业务资料,都需要通过社会调查获得。2.利用图书馆,资料室及电子网络,博士论文查找文献资料,利用该途径搜集资料应熟悉图书分类法,善于利用书目,索引,要熟练地使用其他工具书,如年鉴,文摘,表册,数字等,同时,尽可能“上机”通过互联网寻找所需资料并下载,最大可能地节省时间,节约成本。(二)核实整理资料。1.对搜集到的材料首先要认真加以鉴别,查清各种指标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保证资料的准确,及时,完整,然后认真刻苦研究,消化搜集来的材料,对资料进行筛选,以便有重点,有计划,有目的地加以利用。2.数据处理,对数据的处理主要包括:详细列出有关数据,保留科学的有代表性的数据,对某些数据根据需要进行整理和运算,运用图表显示变化的博士毕业论文规律和在不同变化条件下的数据状态,对数据进行必要的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三)拟定职称论文提纲。草拟论文提纲的过程,是整理思想,进行构思的过程,通过草拟提纲,可以规划基本内容,搭好基本框架,使自己的思想明确化,条理化,还可以发现构思的缺陷,材料的不足,论据的不充分,思路的不清晰,使论文写作少走弯路,论文提纲一般应包括文章的基本论点和主要论据,反映文章的体系结构,简单地说,论文提纲要列出一级标题,二级标题,如有需要再作一些说明,论文的提纲拟订以后,为将要写成的论文描绘了一个轮廓,或者说画出了一幅蓝图,文章能否如愿写出,那就要靠作者独具匠心了。 查查呗论文查重经验分享:论文查重怎么查?每一个系统都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在特定时期选择合适的系统才是硬道理,在确定系统安全的情况下、初稿时期选择性价比高的检测系统、像paperccb就是不错的选择
在课题申报中,一线老师会遇到一些困难,其中技术路线的撰写就是其中一个难点。那么,什么是技术路线?技术路线在课题申报中有什么作用?技术路线的呈现方式是怎样的?画技术路线的策略是什么?笔者就这几个问题,和一线教师交流交流。供批判。一、什么是技术路线所谓的技术路线是以研究假设为核心将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步骤有机组合的逻辑结构。这个概念中,有两个至关重要的概念,一个是“以研究假设为核心”,二是“逻辑结构”。(一)第一个关键概念 “以研究假设为核心”“研究假设”也是课题申报书中需要撰写的一个内容,“研究假设”要解决的问题是:预期成果的达成是有若干路径的,这些路径是我基于教育理论和科学方法框架下构想出来的,如果能够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实施,就可以达成预期成果。“以研究假设为核心”这个概念。其中“核心”这个概念可以明确表达出:技术路线的主要框架就是研究假设的框架。“研究假设”写好了,则技术路线的基本思想和内容就定调了。(二)第二个关键概念“逻辑结构”什么“逻辑”?“逻辑”是思维的规律和规则,也就是说:你是如何建构事物之间的关系的。“结构”就是框架,框架是可视化的。逻辑结构,就是把思维的规律和规则以可视化框架的方式呈现出来。此时,我们再看“技术路线”这个概念就会清晰一些。其核心要义便是在研究假设的基础上,把理论支撑、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步骤、研究成果之间的逻辑关系清晰的呈现出来。二、为什么要撰写“技术路线”“技术路线”是课题研究进程中,体现诸多要素之间逻辑关系的闭环结构。要体现三个方面的价值。第一,技术路线能够体现出课题研究的思路。其二,技术路线能够体现出研究方法、路径的使用问题。其三,技术路线把研究过程中诸多研究要素的逻辑关系呈现出来。科学、清晰的技术路线,可以让参与研究者知道:这个课题是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如何去等问题。反之,技术路线不清晰的话,就会出现:我们刚一出发,就迷路了;或是发出久了,忘记了为何而出发;还可以这样比喻:我们上战场,不知敌人在哪,也没有带武器,回来时还忘了归家的路。三、如何呈现技术路线一般情况下,技术路线要以图的方式呈现出来,称其为技术路线图。我们把研究过程中的诸多要素,放在一张图中,呈现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举两个例子。(一)第一个例子。见下图:这是一线教师画的技术路线图。我们解释一下:最上端是课题名称:基于创客教育的中学物理课堂教学设计研究。下面是技术路线图的主体部分:1.主体部分的中间是课题研究的内容,确定了四个研究内容,分别是创客教育融入中学物理课堂的内容研究、方法研究、实践研究、评价研究。并且,我们可以看出,四块研究内容从上到下的排序是有先后的,这体现了研究的思路。2.主体部分的左边是课题研究的方法,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是对应的。一项研究内容可以使用一种方法,也可以使用多种方法。特别要注意的是:研究方法不是随意使用的,要做到适切,也就是你所使用的方法确实可以解决研究内容中的核心问题。3.主体部分的右边是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这些研究成果与研究内容也是对应的。哪项研究内容可以形成哪些研究成果,基本是清晰的。应该说,上边这个课题的技术路线图是很好的。它体现了课题研究过程中,诸多研究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将研究内容、基本步骤、研究方法、预期成果之间的逻辑关系结构化,让人一目了然。(二)第二个例子,见下图这个技术图线图与第一个技术路线图在形式上是有区别的。图分成三部分。我们看:1.最左边是课题的名称:基于小学音乐课融入舞蹈元素提高学生对音乐韵律美的感受力的研究。2.最右边是研究内容,共分为8项研究内容。不再一一罗列。3.中间是研究方法,呈现了四种研究方法,从方法的箭头指向可以看出,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的关联。如果细看的话,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是非常匹配的。当然,这个技术路线图缺了一块内容,即成果。没有研究成果的技术路线图是不完整的。因为看不出你的目标是什么?应该在后边补上,让每一项研究内容都指向一个研究成果。用这样的话来讲:凡事有交代,件件有落实,事事有成果。所谓的件件和事事就是研究内容。四、如何画好技术路线图技术路线图看起来让人非常清晰,可观课题研究的全貌,但是画好技术路线可不是件容易的事。那么怎么画好技术路线图呢?笔者提供一些思路(一)课题研究思路要烂熟于心我为什么要研究这个课题?这个课题的研究内容是什么?我所要的成果是什么?我的成果能够解决课题的核心问题吗?我的成果形成的方法是什么?我先研究什么?再研究什么?最后研究什么?这些问题要搞清楚,能够烂熟于心,尤其是能够跳出来看自己的课题。(二)召开课题组成员风暴会技术路线图的建构要集大家的智慧,课题组成员要开会,分组或一起拿出大白纸,分头画技术路线图。每个人都画;然后再集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形成定稿。头脑风暴法是比较好的,可以调动课题组成员的智慧,而且课题组成员是研究者,对一些具体问题最有发言权和实践体会。(三)聘请专家进行指导专家的优势在于理论与经验,专家在于理论上、逻辑上的指导,可以使技术路线更加科学。当然不必为这一件事,可以在开题论证时一起解决。以上是笔者就课题研究中“技术路线”的分析。敬请批评指正 。(永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将立即删除)
在课题申报书中,研究内容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板块。一些教师反映关于研究内容的撰写还存在一些困惑,于此老师们交流一下心得体会。供批判。一、研究内容撰写常见问题从外在形式看:有的写得过于简单,三言两语;有的写得过于冗长,抓不到重点。从实质内容看,有的研究内容与选题关联不紧密,有的与研究目标不匹配,有的表述逻辑不严谨、层次不清晰。这应该这样讲:研究内容抓不准,写不明,分解不到位,专家评审时很难给立项。二、什么是研究内容研究内容就是指课题研究过程中,为了解决研究问题,达成研究目标,所设定的具体研究事项。研究内容是实现研究目标的载体,也是研究目标的具体化。有什么样的研究目标,就应该配套写出相应的研究内容。一般情况下,研究内容的数量不能少于研究目标的数量。比如这样一个课题:“立德树人任务下的小学中国画校本课程建设的研究”。课题研究确定了五个研究目标:1.完成小学中国画课程育人因素的文献综述2.建立立德树人任务下的小学中国画校本课程目标体系3.探索立德树人任务下的小学中国画校本课程内容体系4.探索立德树人任务下的小学中国画校本课程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模式5.建立立德树人任务下的小学中国画校本课程评价标准有了以上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就要围绕这五个目标来设定,不宜另起炉灶。根据这五个目标,我们确定如下五个研究内容。这里简写如下:一是关于小学阶段的中国画育人因素的文献研究;二是关于立德树人任务下的小学中国画校本课程目标体系的研究;三是关于立德树人任务下的小学中国画校本课程内容体系的研究;四是关于立德树人任务下的小学中国画校本课程实施中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模式的研究;五是关于立德树人任务下的小学中国画校本课程评价标准的研究。从这个例子可见,研究内容与研究目标是一一对应的。当然,以上表述还没有将研究内容具体化。至于如何具体化,在下文我们给出一些方法和样例。三、研究内容在课题研究中的价值何在研究内容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一)切割课题研究的边界课题研究总是有边界的,明确具体的研究内容可以使课题组成员把握哪些问题是需要研究的,哪些问题是不需要研究的,厘清课题研究的边界,一下子找到研究的重点。(二)提升课题研究的操作性一线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任务越具体,工作越容易上手。反之,越是模棱两可的任务,越难以操作。研究内容是需要分解的,将大的研究内容分解成一个个相互关联的更为具体细化的研究任务,由抽象到具体,由理念到实践,这样就增强了课题研究的操作性,降低研究的难度,减少课题组成员不知做什么的问题。(三)提高课题研究的计划性课题研究相当于一项系统工程,研究内容就是这个工程的主体框架。这个主体框架明确了,有利用后边的具体施工。在撰写研究计划时,将这些研究内容有序地部署在相应的研究阶段,研究时,就不会出现前松后紧,或是节奏混乱的现象。四、如何分解和表述研究内容分解课题的研究内容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确实有一定的难度,也有一定的技术性。所以很多一线教师对此感到力不从心。在此提供三个分解研究内容的策略。(一)从核心概念出发分解研究内容的策略课题的核心概念是一个课题的关键所在,抓住了核心概念,并且分析出核心概念的外延、要素、特征等,就可以比较容易地分解出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还以 “立德树人任务下的小学中国画校本课程建设的研究”为例。这个课题表述中有一个核心概念——“校本课程”。我们:校本课程的主要构成要素是什么?主要有四个基本要素: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组织实施、课程评价。所以这个课题的研究内容就可以确定为这四个方面的研究。这个课题表述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立德树人”。如何分解这个概念使之成为课题研究的内容呢?这个概念是由两部分构成,一是“立德”,二是“树人”。就“立德”而言,要分解出立什么德?“树人”要分解出树什么人?关于立什么德?我们国家提出的“德”主要体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三个层面共计12个关键词。树什么人?我们国家提出把未成年人培养成为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对概念有了这样的分析,在书写研究内容时,思路就会清晰很多。在这里,对部分研究内容的表述如下:1.关于立德树人任务下中国画校本课程目标体系的研究课题组将参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结构,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个人层面建立起中国画校本课程目标框架,并融入中国画教学的认知、技能、情感、态度要素,建立起适合本校学生实际的中国画校本课程的目标体系。2.关于立德树人任务下的小学中国画校本课程内容体系的研究课题组根据前边课程目标体系,寻找符合课程目标的中国画的素材,并将这些教学素材科学编排,做到内容具体、难易有度,先后有序,形成中国画教学的具体课程内容体系。3.关于立德树人任务下的小学中国画校本课程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模式的研究。根据前边研制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在不同年级进行中国画的教育教学活动。教学前要制定教学设计,在课堂教学中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方式,形成一些切实可行的中国画课堂教学模式,以课例或是教学案例等形式呈现相关研究过程。其他研究内容的表述(略)(二)从现实问题出发分解研究内容的策略一线教师做课题主要是着眼于教育教学中实际问题的解决。其中课题标题是对实际问题的梳理和提炼;研究目标也是基于解答现实问题。研究内容的确定依然可以回到现实问题进行思考。如《基于3-6岁儿童体质健康标准的大班幼儿体能训练策略研究》这一课题。该幼儿园关于幼儿体能及训练状况进行了观察、测试、研判,归纳,认为本园在幼儿体能训练方面存在如下现实问题:一是幼儿体能与国家规定的健康标准有部分数值存在差距;二是本园在幼儿体能训练内容及方式上存在不足三是幼儿体能训练在时间上不足;四是幼儿体能训练在空间上过于单调,过于依赖室外;五是幼儿体能训练方面,家长配合不到位,部分孩子体重超标。六是幼儿体能训练园所没有形成有效机制。基于这些现实问题,课题组确立了如下研究内容。1.基于国家关于3-6岁儿童体质健康标准的体能训练目标和内容体系的研究。2. 融入一日常规活动实施幼儿体能训练的策略研究3.室内外结合实施幼儿体能训练的策略研究4.家校社协同实施幼儿体能训练的策略研究5.建立展示平台实施幼儿体能训练的策略研究针对现实问题而确定研究内容,也是一种常用的策略。但必须明确的是,研究内容要照应研究目标,确保两者的一致性或研究内容略多于研究目标。(三)“现状+方法对策+评价”分解研究内容策略这个分解研究内容的策略,实质是给一线教师撰写研究内容的一个模板,这个模板反映了研究内容的一般逻辑,需要在具体实践中灵活运用。“现状+方法对策+评价”模板构成了研究内容的闭环。所谓“现状”就是现状调查研究,现状调查研究是摸清情况,找准问题。现状研究是基础性研究。所谓“方法对策”就是为解决问题寻找答案,这是研究主体内容,也是研究的重点难点。所谓“评价”就是为了效果评估,是指向于评价指标和量表工具的研究,是研究效果呈现。以上三个方面的研究内容,依次解决的是“为什么研究”,“怎么研究”,“研究得怎么样”这三个问题。比如这个课题:“小学道法课教学中培养学生规则意识和法治意识的研究”这个课题可以采取以上模式确定研究内容。1.道法课教学小学生规则意识和法治意识培养现状调查研究2.道法课教学小学生规则意识和法治意识培养策略研究3.道法课教学小学生规则意识和法治意识评价研究当然,还要把每一个研究内容如何操作再具体写出来。总之,对课题研究内容的分解没有固定的模式,有时一个课题的研究内容会有多种分解方法,但是分解的内容要基于要解决的问题。最后。需要提示,在分解研究内容时,为了避免交叉冲突,不宜同时选择几种分解内容的方法。本文结合笔者实践并参看了一些专家的观点,于此对王朝贤老师表示感谢。(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在课题申报中,一线老师会遇到一些困难,其中技术路线的撰写就是其中一个难点。那么,什么是技术路线?技术路线在课题申报中有什么作用?技术路线的呈现方式是怎样的?画技术路线的策略是什么?笔者就这几个问题,和一线教师交流交流。供批判。一、什么是技术路线所谓的技术路线,是以研究假设为核心,将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步骤有机组合起来的逻辑结构。在这个概念中,有两个至关重要的概念,一个是“以研究假设为核心”,二是“逻辑结构”。(一)第一个重要概念 :“以研究假设为核心”“研究假设”也是课题申报书中需要撰写的一个内容。“研究假设”, 即提前预设出解决问题的若干路径,并假设这些路径是可行的;并在随后的研究过程中,证其真或证其伪。当然,提前预设要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基础,不能想当然。“以研究假设为核心”,其中“核心”这个概念可以明确表达出:技术路线的主要框架就是研究假设的框架。“研究假设”写好了,则技术路线的基本思想和内容就定调了。(二)第二个关键概念“逻辑结构”什么“逻辑”?“逻辑”是思维的规律和规则,也就是说:你是如何建构事物之间的关系的。“结构”就是框架,框架是可视化的。逻辑结构,就是把思维的规律和规则以可视化框架的方式呈现出来。此时,我们再看“技术路线”这个概念就会清晰一些。其核心要义便是在研究假设的基础上,把理论支撑、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步骤、研究成果之间的逻辑关系清晰的呈现出来。二、为什么要撰写“技术路线”“技术路线”是课题研究进程中,体现诸多要素之间逻辑关系的结构。要体现三个方面的价值。第一,技术路线能够体现出课题研究的思路。其二,技术路线能够体现出研究方法、路径的使用问题。其三,技术路线能够把研究过程中诸多要素的逻辑关系呈现出来。科学清晰的技术路线,可以让参与研究者知道:这个课题要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如何去等问题。反之,技术路线不清晰的话,就会出现:我们刚一出发,就迷路了;或是发出久了,忘记了为何而出发;还可以这样比喻:我们上了战场,不知敌人在哪,也没有带武器,回来时还忘了归家的路。三、如何呈现技术路线一般情况下,技术路线要以图的方式呈现出来,称其为技术路线图。我们把研究过程中的诸多要素,放在一张图中,呈现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举两个例子。(一)第一个例子。见下图:这是一线教师画的技术路线图。我们解释一下:最上端是课题名称:基于创客教育的中学物理课堂教学设计研究。下面是技术路线图的主体部分:1.主体部分的中间是课题研究的内容,确定了四个研究内容,分别是创客教育融入中学物理课堂的内容研究、方法研究、实践研究、评价研究。并且,我们可以看出,四块研究内容从上到下的排序是有先后的,这体现了研究的思路。2.主体部分的左边是课题研究的方法,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是对应的。一项研究内容可以使用一种方法,也可以使用多种方法。特别要注意的是:研究方法不是随意使用的,要做到适切,也就是你所使用的方法确实可以解决研究内容中的核心问题。3.主体部分的右边是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这些研究成果与研究内容也是对应的。哪项研究内容可以形成哪些研究成果,基本是清晰的。应该说,上边这个课题的技术路线图是很好的。它体现了课题研究过程中,诸多研究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将研究内容、基本步骤、研究方法、预期成果之间的逻辑关系结构化,让人一目了然。(二)第二个例子,见下图这个技术图线图与第一个技术路线图在形式上是有区别的。图分成三部分。我们看:1.最左边是课题的名称:基于小学音乐课融入舞蹈元素提高学生对音乐韵律美的感受力的研究。2.最右边是研究内容,共分为8项研究内容。不再一一罗列。3.中间是研究方法,呈现了四种研究方法,从方法的箭头指向可以看出,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的关联。如果细看的话,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是非常匹配的。当然,这个技术路线图缺了一块内容,即成果。没有研究成果的技术路线图是不完整的。因为看不出你的目标是什么?应该在后边补上,让每一项研究内容都指向一个研究成果。用这样的话来讲:凡事有交代,件件有落实,事事有成果。所谓的件件和事事就是研究内容。四、如何画好技术路线图技术路线图看起来让人非常清晰,可观课题研究的全貌,但是画好技术路线可不是件容易的事。那么怎么画好技术路线图呢?笔者提供一些思路(一)课题研究思路要烂熟于心我为什么要研究这个课题?这个课题的研究内容是什么?我所要的成果是什么?我的成果能够解决课题的核心问题吗?我的成果形成的方法是什么?我先研究什么?再研究什么?最后研究什么?这些问题要搞清楚,能够烂熟于心,尤其是能够跳出来看自己的课题。(二)召开课题组成员风暴会技术路线图的建构要集大家的智慧,课题组成员要开会,分组或一起拿出大白纸,分头画技术路线图。每个人都画;然后再集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形成定稿。头脑风暴法是比较好的,可以调动课题组成员的智慧,而且课题组成员是研究者,对一些具体问题最有发言权和实践体会。(三)聘请专家进行指导专家的优势在于理论与经验,专家在于理论上、逻辑上的指导,可以使技术路线更加科学。当然不必为这一件事,可以在开题论证时一起解决。特别说明一下,一线教师画技术路线图,不要追求高大全,只要体现出研究内容、方法、步骤、成果之间的逻辑关系,就可以了。以上是笔者就课题研究中“技术路线”的分析。敬请批评指正 。(永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将立即删除)
导读:一个完整的STEM+ 课程框架,可以由「硬件和技术(H2)学习」开始,再加上所选定学科相关课题和阶段性目标的学习延伸。林桂光作者简介:林桂光(LAM, Kwai-kwong Stephen)艺术教育行政人员,曾司职香港教育局学校督学及中小学课程发展三十年,熟悉课程规划及学习活动设计。业余探讨现代纤维艺术及数码艺术的发展,并对「知识管理」及「移动学习」、「STEM+ 教育」、等课题进行探究,具学前、小学、中学、工业学院及大专院校任教及培训经验。亚太艺术创意教育交流协会会长、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客座教授、兼北京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研究员、广州市少年宫少儿美术学校顾问、全国才艺测评委员会评委会副主任。香港中文大学专业进修学院少儿美术教育课程兼任讲师、香港美术教育协会创会会长、香港艺术馆之友会首任理事、香港电讯盈科附属信息科技教育部STEM策略顾问、香港优秀教师选举评委、港九新界幼儿园教育协进会顾问。课程规划应该包括设计不同科目课纲内容的延伸,进行跨学科综合学习课程,建构完整的STEM+ 校本课程框架。一、STEM+ 教育探究的源起和课程偏差修正思考笔者探究STEM教育主题已有两年,源起是关注如何加强其中的创意教育效能及文化艺术元素。当发现内地和香港在推动时存在若干偏差和缺失,学校、老师普遍存在迷茫和焦虑,特别是学前教育,所以延伸思考这种创新教育在校本课程规划、多元教学设计和教师普及培训各方面问题。笔者倡导以低成本、低技术配置,可以进行跨学科整合,以融合常规课堂学习模式,而非在现存课外或课内叠加的形式去普及推广。同时建议学前教育可以在课程指引所覆盖的六大内容范畴与五大学习目标,配合主题教学策略,有意识的突出STEAM元素,进行生活关注、科学探究、知识运用、创意想象、协作学习和多元表达的STEM+校本教育规划。在STEM教育发源地的美国,众多文件及其他学者的评论,都说明这除了是一种创新教育改革外,也是新时代的强国战略政策。不过,观乎其中的课程模式、学习内容、能力素养、教学策略,其实都涵盖在大部分发达国家和地区千禧课改的教育规划内,香港也不例外。所以直至2015年前,香港和内地教育界对STEM教育的关注都相对较少。美国推出STEM教育,旨在使学生参与以活动为基础、以项目为基础和以问题解决为基础的学习,并提供一种动手做的课堂体验,已成为培养学生面对2030,以至2050未来教育的主要学习策略。笔者曾经在专题文稿有指出本来香港靠着千禧教改和课改15年发展优势,在中、小学推广跨科综合学习、鼓励问题探究的STEM教育不会有难度。但可能过去五年,香港学校发展生态变化,另外受到众多校外教育机构的硬件主导STEM课程影响,加上教育产品供货商有偏差的推销方式误导,对STEM教育本质的认知障碍而出现自信不足。所以笔者过往到中小幼做STEM+ 教育发展分享,主要工作都是疏理STEM教育与课改关键项目的对应,以及唤回教师对原有多元课程模式及教学策略应用的知觉,提升校本发展的自信。有学者也认同推动STEM+ 教育,可以重新调动学界在教学创新的积极性。香港政策研究所发表的《推动STEM+教育─STEM教育的在地化与顶层设计》研究报告,建议大中小幼要有STEM+分阶段的教学策略,避免一窝蜂去钻技术;建议订立STEM+素养框架,让学校规划学科知识融合建构,以及综合学习能力的阶段性发展指标。过去十年,为配合教育创新、大众创业国策,在国内大多数省市,广泛推动「创客教育」。好的一面是社会对科普教育有基础认识,再融入不同的创新科技,也有利STEM教育各核心学科内容的学习;但那种强调硬技术学习、硬件主导、割裂及断层式知识应用、成品产出做评估的课程模式,不利跨科综合学习的推动,以及核心素养的建构,和世界主流教育发展未能紧扣。有学者指出,面对工业4.0的社经环境,人工智能、万物互联的未来场景,中国教育有需要推动STEM+教育,倒逼学校和教师相应配合,尽量达成二次课改的学与教目标。STEM暂时不是一个学科,也没有通用的课程和教材,主要以校本或区本规划。而STEM+ 教育的正确打开方式,应该包含跨学科综合学习课程设计、促进审辨思维、提升创意表现、运用专题学习策略、鼓励参与、自主学习、掌握创科工具和器材、培养科学慎思、重视人文关怀、进行生活和社会改进课题探究、多元学习延伸。STEM教育后来加入的「A」,属于文艺创意范畴,不是STEM教育的附属物,是STEAM不可或缺的元素,会存在于各个相关学习领域(KLA)内,也可以是探究过程中一种综合学习表现,更能让学校按自身需要去设计延伸创意主题和内容。在中小幼创意教育的推动和评估,也必须订定具体目标和学习观察,去发现不同程度的「微创意」、「微创新」,即一个人产生新思想、新事物的高阶学习表现,或者具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倾向,才能有效促进学生创意表现。二、科技和硬件主导的调整比较过内地和香港,校外、校内的STEM教材、课程、方案和活动,发现因为历史发展及产品市场的诱因,例如内地有一段比较长期和活跃的「创客教育」,以及两地众多产品代理商主导的科普教育,大部分目前打着STEM教育主题的课程和学习活动,仍然主要以科技及硬件元素切入,甚至成为主要学习成分。不过因为要扩大学校市场的需求(所谓B2B),也逐渐看到朝向跨学科元素、综合学习模式和核心素养建构的教材设计。不少主题乐园、大型科技公司、工商机构,近半年都在研发多元综合学习课程。笔者并不抗拒科技和硬件学习,也明白不同学校有自身的发展需要,有些学校和家长的确想利用创新科技,作为学校发展的策略,或者是提升学生自信学习的动力。同时硬件和科技,也可以支持部分资优、天才学生去解决探究过程碰到的技术问题。但从校本STEM+课程发展的角度,对硬件和技术的取态,个人认为尽量避免「只学不用」,或「先学后用」;可以采用「边学边用」,或「随用随学」;以至「多用多学」,才能让各科老师学习有效应用去融入学科常规课程,进行更广泛的跨学科统整。三、「H2+」──STEM课程统整规划模式面对普遍钟情科技和硬件学习的「市况」,又想引导朝向跨学科融资课程建构,个人总结出一种可以协调的课程统整规划模式,暂时命名为「H2+」。即仍然可以由各种创新科技(high-tech),例如编程、人工智能、5G、物联网、激光切割、VR、AR、MR等,再配合相应硬件(hardware),例如micro-bit,机械人、3D打印、无人机、遥控车的操控和应用开始学习,即是H x H(H2)。但课程规划应该包括设计不同科目课纲内容的延伸,进行跨学科综合学习课程,建构完整的STEM+ 校本课程框架,就成为个案倡导的「H2+」模式。如果转移到机械人教育,可以设计「R+」;3D打印教育,可以设计「3D+」;遥控车教育,可以设计「C+」;电子玩具教育,可以设计「T+」等。内地流行的创客教育(Maker Ecation),也可调较成为「M+」(创客STEM)课程规划。简单解说,一个完整的STEM+ 课程框架,可以由「硬件和技术(H2)学习」开始,再加上所选定学科相关课题和阶段性目标的学习延伸。当然其中会应用到S.T.E.M.的关键知识和能力,以及当中的核心素养,即是「+」部分,中间可以用主题或项目导向衔接,详见附图。校外、校内,大中小幼学习阶段的课程规划流程,以前介绍过基本上都可以从整固S.T.E.M.或S/T/E/M分科的知识、能力目标开始,逐步形成S+T+E+M或STEM结构;再加入创意、文化、艺术、阅读元素发展成为STEAM、ASTEM、STEMA或STREAM主题式综合学习教材设计;最后按校本发展政策,以及学与教情境,研发特定主题或项目导向的STEM+研习式校本课程。假如需要设计各阶段课程体系,可以考虑「逆向设计」方法,特别是校外教育培训机构。若果跨科稍多,当然最好由专业课程人员(Curriculum Development Officer,CDO)进行协调、设计。而校内一些跨级、跨年度课程规划,更需要得到学校行政层面的支持,例如订立明确学校STEM教育发展计划;适当的分工和授权安排;到位的经费预算和资源分配等。(声明:除STEAM在线原创文章外,STEAM在线分享和转载的文章皆为促进STEAM教育在中国的传播,非商业用途,都会注明来源,如文章、照片的原作者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一线教师如何做课题研究,这是我们一直思考的问题。今年江苏省无锡市新洲小学的江苏省教研课题《基于ELLI框架的多元文化背景下儿童学习力培养研究》于5月20日在无锡市教科院领导的指导下顺利开题,为了真正推进主课题的研究,并且让全校每一位老师都成为研究的主人,学校教科室结合学习力的7个要素:变化和学习、关键好奇心、意义形成、创造性、学习互惠、策略意识和顺应力,组织课题组核心成员展开头脑风暴,共同商议每一个课题组的阶段研究重点、内容以研究形式,让每一个课题组都有明确的研究方向。我们说教学的主阵地是课堂,同样对于一线教师来说,科研的主阵地同样是课堂。我们的老师们都在各自的课堂中演绎着课题研究的姿态:率先执教的许灵黎老师呈现了一堂精彩纷呈的音乐课——《剪彩波尔卡》。整堂课,许老师激发学生的关键好奇心,引导学生通过律动表演感知音乐描绘的鲜明形象,体会乐曲欢快活泼的情绪、速度和变化力度;并通过体态律动分析乐曲的乐段与乐句。杨祺老师执教了一堂具有思维含量的数学课——《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整堂课杨老师以培养学生策略意识为主线,结合学生的观察、操作、想象,逐步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转化?”“为什么要用转化?”“怎么转化?”这三个问题,把握重点,突破难点。朱玉老师执教的内容是——《篮球原地右手高运球》。课堂围绕“学习互惠”这一要素,利用各种小游戏贯穿整节课,学生兴趣高涨,练习动作时非常积极。其次指导学生分组进行练习,练习过程中互相学习与纠错,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意识与合作意识。王宁老师执教的语文课——《巨人的花园》,紧扣童话故事中常用的对比手法,培养学生在学习课文时的策略意识,引导学生抓住对比来品读课文,感受童话世界的奇妙。通过寻找课内外童话故事中的对比,促进学生的意义形成,明白对比是童话的常用手法。杨洁老师执教的《美丽的盘子》这一课注重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杨老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践感受宣纸的特性,并结合自己的想象进行折和绘。杨老师通过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体会美术课堂制作过程的乐趣。时亚星老师执教的《感觉》一课,通过设计有趣的游戏活动,抓住学生的关键好奇心,带领学生感知听觉,进而类比迁移视觉、触觉、嗅觉、味觉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错觉,学会观察的方法,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数学组刘海婷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节别开生面的综合实践课——《小小商店》。学生在整个模拟购物中关键好奇心得到激发,生活体验得以丰富。学生在学习互惠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和“用数学”的情感。李山英老师执教的《羿射九日》一课紧扣神话故事的“神奇”,抓住孩子关键好奇心。引导学生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理清故事的思路,通过表格、板书等支架,培养学生的策略意识,辅助学生讲好神话故事。为了让科研研究课更具科研味,我们一改以往的评课方式,推出“课题研究课评价表”,引导听课教师根据学习力的各个要素,围绕学生的“参与状态”“思维状态”“情绪状态”,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表达”“课堂结构”等方面细化评价标准,进行研究性的深度评价。在中高年级,我校还尝试运用学生课堂评价表,请学生对教师的教及自己的学等方面进行评价。课题研究课的课堂仅仅局限于纸质化评价是远远不够的。为了激活教师的教学智慧,探索教材内容的崭新呈现方式,构建师生互动机制及学生学习新方式,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力,最后执教者与听课教师通过对师生评价表的综合分析,反思研究课的实施要素的成功之处和失败原因,并优化设计,从而使研究课真正起到了推动研究的作用。“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做草根化的课题研究,让科研行走在课堂中,这将是成为江苏省无锡市新洲小学进行课题研究的主要方式。
理论框架包括:相关概念及其定义,文献综述,以及本领域常用的现有理论。理论框架必须证明你使用的指导理论与你的研究课题密切相关,并能够进一步拓展到更广泛的领域。从文献中往往很难找到现成的理论框架。你必须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大量阅读研究报告等相关资料,才能找出与你研究问题相关的理论和分析模型。理论选择应该考虑它与主题的契合度大小,应用难度以及解释力强度等因素。理论框架一般通过以下方式促进研究:明确陈述理论假设,使读者能够批判性地进行评价。研究者通过理论框架将课题与现有知识联系起来。相关理论指导为作者提出假设和选择研究方法提供了基础。表述理论假设的过程迫使作者关注问题产生的原因和途径,使得作者从简单地描述现象转变为关注现象背后潜在的多个方面。理论指导能够帮助作者认识一般概论的局限性。理论框架可确立影响研究对象的关键变量,并指出这些变量之间的差别,以及适用条件。划重点:如何构建理论框架以下是建立有效理论框架的一些策略:1.检查论文题目和研究问题。研究问题是整个研究的基础,也是构建理论框架的基础。2.集思广益,找出研究中的关键变量。思考最有助于假定结果的影响因素是什么。3. 查阅相关文献,参考其他学者设立的假设,以及解决相关研究问题的方法。4. 列出文章结构以及相关变量。并将变量分为自变量和因变量。5.巩固专业教材中介绍的重要社科理论,选择最能解释本研究中关键变量之间关系的理论。6. 讨论所选理论下的假设或命题,并指出它们与你的研究课题之间的相关性。研究人员在分析和解释所采集的数据时,理论框架会强调某些变量,定义具体概念,从而限制相关数据的范围,还有助于研究人员根据定义理解概念和变量,并通过验证或质疑理论假设来获取新知。构建理论框架的目的解释和编码新的研究数据以供将来研究使用;处理未能解决的新问题;确定并界定研究问题;制定或评估解决方案;筛选重要信息,摒除无用信息;赋予旧数据新的解释和含义;确定新问题和关键问题,从而加深理解;为专业学科成员提供一种共同语言和一个界定其专业界限的参考框架;指导和宣传研究工作,从而提高专业实践。理论框架可能来源于某个现有理论,在这种情况下,你的工作就是检验现有理论在特定事件、问题或现象中的有效性。许多社科研究论文都符合这一标准。例如,外围现实主义理论将民族国家之间的感知差异归类为发号施令者、服从者和反叛者,这可以作为理解非洲国家之间冲突关系的一种手段。对这一理论的检验可以是: 外围现实主义理论是否能够解释国家内部的分裂行为?例如,苏丹南部和北部分裂为两个国家。然而,你的导师不会总要求你检验某个理论,也会让你根据自己的研究建立理论框架。基于上述例子,如果将理论框架拆解为针对两个基本问题的答案,或许更容易理解它的性质和功能。1. 研究问题是什么?例如,“在冲突期间,个人和国家应该如何相处? ”2. 为什么你的解决方案是可行的?证明你选择的理论是正确的,并说明为什么其他理论不合适。这些问题的答案往往来源于文献和专业课程(相关内容需要在你论文中的下一部分进行总结和分析),还来源于查阅文献过程中发现的研究空白。要知道,只有在充分整理并研究相关文献后,才能建立起完整的理论框架。正如研究问题需要背景信息一样,理论也需要有框架支撑它在研究主题中的应用。在撰写和修改论文的这部分内容时,请记住以下几点:1.清楚地描述支持研究的框架、概念、模型或具体理论。包括领域内的主要理论家,有哪些人开展了相关研究,必要时还应包括历史背景。如果该理论的知名度不高,或者是从其他学科迁移而来的,那么历史背景则尤其重要。2. 将你的理论框架置于更广泛的背景中。正如上文所述,相关框架、概念、模型或理论可以帮助你构建理论,加深对研究问题的理解,并进一步确认你所选择的理论相比之下是否为最合适的。3. 描述理论时要使用现在时态。虽然理论的发展过程以及重要理论家的研究经历都发生在过去,但你是在当下构建自己的理论框架。4. 尽可能明确理论假设。讨论研究方法时要与理论框架紧密结合。5. 不要把理论上的东西当作既定事实!现实绝不会以如此简单的方式被准确地表现出来。如果你这样认为的话,那么你就从根本上曲解了读者的理解能力。因此,始终要注明你所选择的理论框架具有局限性。例如,研究问题的某些部分需要进一步调查,因为该理论不能充分解释某些现象。特别声明:本文为Editsprings艾德思(www.editsprings.com)原创文章,并由我司官方账号在相关平台进行统一推送,禁止一切未经授权的转载抄袭行为!如需转载请联系我司获取授权,并注明详细出处来源。
构建框架首先我们确定了研究空白,然后确定了做这个研究的意义,然后我们要知道谁来关注这个研究,再去选择一个理论框架。然后会有一个前提就是去知道做出来我们大概会有一个什么样的学术贡献,是对谁的。把需要用到的所有理论选择出来之后,会进行针对大问题来经营自己的研究设计,用一些不同的小课题来支撑整个大问题。首先讲一下理论框架。像现在的生态系统这个概念,很多学者有很多看法,他们的定义可能会不一致,那么你需要根据他们的来定义,来给自己一个边界。然后这个theoretical framework(理论框架)就是你的toolbox(工具箱),你要从当中拿出你要用到概念、理论、别人的hypotheses(研究假设)来解决你的研究问题。然后你需要讨论,你是如何用到这个理论的,又为什么要用它?这需要非常贴近你自己的研究。在国内读地理学时,我们就先摆理论上去,然后直接使用,不需要说明我怎么用这个理论,我做了什么学术贡献,即对这个理论有什么增补。比如说我用了一个去穿进系统的概念,它的学术贡献是什么呢?我会增补它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应用,以前主要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制度背景。那我现在发现他们假设每个国家的那个地区的制度是一样的。但是这放在中国或者是其他的新兴国家背景下是行不通的,因为中国的一个省就相当于别人的一个国家面积这么大了。那么他们的这种前提和假设在这个理论当中就是不匹配的,不能够直接被应用在中国的城市里面。所以对于这类情况,我们要去质疑理论的假设、适应程度,或是增补一些理论维度来进行你自己的framework(框架)和创新点的设计。但如果不知道是选择怎样的理论来创造自己的framework(框架),就需要选择从不同的理论文献当中去选最适用于你的。但要说清楚为什么你选择了这个理论,而不是其他理论、概念,去适应到独特的一个研究内容的下面。然后在与商科相关的研究里面,确实会越来越强调一个跨学科的视角,去了解不同的管理,比如战略管理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这个也要考虑如何进行理论选择和框架构建。你要构建得非常有逻辑性,但是你又要清楚别人已经做过什么。不然到时候你的reviewer(审稿人或评审专家)可能会知道这个其他人已经做过了,那你的论文被fail的概率就会很大。所以对文献一定要读得非常透,而且一定要top journal(顶刊)的。因为你引用的文献,比如说level 2*(编者按:这是商学院期刊常用的ABS-ranking,详见段后注释)这些,甚至以下的话,那么会被质疑。你的core-reference(核心参考文献)一定要是top journal(顶刊)上面的,在finance那边可能会更关注这个问题。但是不管任何哪个领域,我们要引用的文献都应该是ABS或者其他的期刊排名里面的top journal(顶刊),这会让你的研究站在一个有说服力的前人的高度。你根据已经发在top journal(顶刊)上面那些文章来进行你自己的研究, 会更有说服力。然后要cultivation coherence(整理出研究的连贯性)。就像你的研究问题出来了之后,你的研究问题里面可以被分为比如说12345几个点去进行研究,不同的就是你的第一个问题出来之后,第二个问题要承接着第一个问题的逻辑和概念。它不能是分散的,必须是环环相扣的来设计出不同的子问题来解决总的问题。*ABS排名:是商业和管理学者发表研究期刊的范围和质量的指南。其目的是为学者提供更明确的目标,以及他们所在领域的最佳工作往往聚集在哪里。期刊划分为1,2,3,4,4*这5个等级,数字越大越权威。这里的level 2指的就是第二等级的期刊,该类别的期刊发表了可接受标准的原始研究, 论文根据公认的标准和惯例进行全面评审。比如说你用了理论1,然后你有自己的一些东西加入进去,然后形成了自己的framework(框架)。举个例子,当时我们老师在讲到的关于顾客:商场环境的温度对这个顾客的选择的影响。他先讲到gap,即温度这个因素很重要,但是现在的研究没有充分解释温度的影响。第二为什么要研究这个?因为温度设定是工作环境研究中一个值得做的项目 。第三谁来关注你的这个研究?像做Marketing(市场营销学)的学者可能会更有兴趣去关注这个话题,那这会有助于你明确之后自己的论文会投向哪个方向,了解哪个期刊发文内容和这个有关系。第四你的理论的lens(维度)在哪里。第五根据前人的研究来说明,构建自己的这个hypotheses(假设),大概是在论文的绪论部分。当你选择了理论一、二,还有一些hypotheses(假设)以后,你的脑海里就要有这样的一张非常清晰的图。用这个思维导图去定位你要做不同的内容,然后设计自己的一个research design(研究设计)。
2020年11月28日《现代快报》报道11月18日,无锡市新现代城中学举办“课题进课堂”项目研讨暨课堂教学展示活动。课上,从函数方程到美文赏析,从空间透视到瑶族舞曲,从测试讲评到健美操的跃动,丰富的内容,精彩的呈现,无不调动着学生融入课堂的积极性。据了解,此次课堂教学展示活动涵盖语、数、英、理、化、音、体、美、道法和班会等多个学科,讲座共涉及29个主题。作为无锡市首批“课题进课堂”项目学校,新城中学多个学科面向全区开设示范课。11月11日,作为新吴区语文学科基地校,新城中学和梅里中学共同面向全区举办了“课题进课堂”教学研讨活动,新城中学语文学科组瞿书娟老师进行了课堂展示,她以“小情境”理念引导,以演员生活照和剧照为契机,引导学生写外貌特征首先要关注“神韵”,进而指导学生来刻画人物的外貌特征,有经典人物形象的解读,有现场学生的模拟刻画,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我校11月份连办两次活动,落实了《让科研架构教材与课堂的桥梁》的项目研究,推进了‘课题进课堂’项目开展”,校长王超说,这也展示了新城中学让“课题进课堂”项目真正走进了课堂,在大胆的实践层面发挥了引领作用,同时还为全区各校教师搭建了一个学习和交流平台,助推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在“课题项目是为教学服务”的理念下,新城中学结合目前正在研究的现有的省、市课题项目,开展了《让科研架构教材与课堂的桥梁》项目研究,此项目于今年8月成功入选无锡市首批“课题进课堂”项目学校。据介绍,该校已结题“十二五”省、市级课题《基于小组合作学习的语文单元教学策略研究》《“主动参与、助导结合”学导式教学研究》等5项。目前,该校正在开展省级“十三五” 在研课题《基于小情境的中学语文群文阅读策略研究》和《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初中教材“点线面”解读研究》两项,开展市级在研课题《指向初中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信诚”校本课程开发》一项。其中,市级《“信诚”校本课程开发》课题将以各学科的课堂教学为基础,在课堂教学中践行“信诚”教育,如“信诚作业”“信诚小组”“信诚考场”等学生素养的培养,旨在达成“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据介绍,该校2项省级课题,《基于小情境的中学语文群文阅读策略研究》,提出了“小情境”语文理念,将“小组合作学习”与“语文单元”群文教学研究有效结合,在课堂教学中予以落实应用,开创了“独立自学—合作共享—创新展示—点评补充—检测完善”一条可行的、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初中教材“点线面”解读研究》,以初中数学核心素养为课程目标,以“点线面”解读为基本方法,进行教材解读、教学设计、课堂实践三位一体的区本化实践研究。 谢立君 策划:《现代快报》教育 / 人才工作室支持发布:《百度新闻》新媒体平台“”编发审核: 凌志艳 汪友生
(一)研究方案的作用1、可以使研究者对研究问题的总体设想进行概括和详细说明2、有助于我们向有关方面申请研究经费申报项目3、研究方案编制便于对整个研究过程进行监督管理和控制(二)研究方案具体内容1、研究课题目的和意义(1)资料搜集综述(2)研究在目前已有的,处于什么位置2、研究假设和设想(最重要的内容)详细阐述本研究的问题,怎么来的研究,应当从哪些方面着手并落实一套详细的研究框架,提出研究构想,如何研究,对主要概念的提出。3、确定研究对象的分析单位和研究内容4、确定对研究的抽样方法、搜集资料方法和统计方法5、研究步骤和成果形式,时间,具体实施内容,阶段性成果6、研究人员和研究条件(现有各方的支持)7、经费的预算明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