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武大优秀研究生:发表论文7篇!科研团队的中流砥柱,美丽又沉静采茶女

武大优秀研究生:发表论文7篇!科研团队的中流砥柱,美丽又沉静

在武大,有这样一群青年研究生,他们或从事教育研究,或拼战在医护一线,或用遥感天眼观察世界,或在南极与冰雪抗争......他们学以致用,刻苦钻研,他们开拓创新,全面发展,为广大研究生群体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为了充分发扬他们的先锋模范作用,武小研特此推出优秀研究生标兵风采特辑,记录下这些优秀研究生标兵的青年力量!冉玲于冉玲于,女,汉族,1994年2月生于四川雅安,中共党员,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城乡规划学2016级硕士研究生。获奖及成果获奖情况:2018年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2017年获湖北省风景园林学会优秀论文二等奖;2016年获全国高等学校风景园林专业毕业设计作业优秀奖;2016年获全国高校景观设计毕业作品展-LA先锋奖景观规划类二等奖。发表论文:2018年在权威期刊《中国园林》和《风景园林》各发表1篇学术论文;2018年在城市规划学会年会发表会议论文1篇;至今发表和录用学术论文7篇。明眸皓齿,蕙质兰心作为冉玲于同学的室友,实觉三生有幸。第一次见到她时就被她明亮的眼睛还有海藻般的秀发所吸引,清澈明亮的眸子里彷佛有星辰,一寸秋波,千斛明珠觉未多,而每一屡发梢都被灵气浸润,让人忍不住夸赞她的美丽,久而久之,“冉美丽”便成为了她的新名字。与冉玲于同学相处的时光总是平静而幸福,她的生活极其规律,无论在任何方面都有着强大的自制力,这种自制并非强迫式的自虐,而是一种温柔而有韧性的坚持,我想她一定有着丰富的精神世界,并且也有着为之而努力的坚定信仰。生活规律的的她虽然美丽沉静,但绝非是一个冷漠的人,相反,冉玲于同学对人充满了热忱,善良且具有相当的同情心。无论生活中的大事小情只要拜托给了她,那就剩下两个字:妥了。生活中的她,积极乐观,永远以饱满的热情迎接生活中的挑战,努力实践作为一名中共党员的义务,真正起到先锋模范的带头作用。她不仅非常乐于助人,还主动帮助身边有困难的同学,尽最大努力带动身边的人,让每个人都意识到自己的价值与力量,不求做什么伟大的贡献,只求从身边开始,从眼前做起。学习的同时,她还努力培养各方面的能力素养与兴趣爱好,拓展自己的知识与交际面。冉玲于生活注重勤俭节约,同时为了保持身体健康坚持体育锻炼。玉在山则草木润,渊生珠则崖不枯自入校以来,冉玲于同学都秉承着“功不唐捐,玉汝于成”的心态激励与要求自己。经过不懈的努力、师长的关怀以及同学的帮助,取得了相当的成绩。科研方面:作为团队主力负责2018年武汉大学自主科研项目(2042018kf0250)和2017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51708426);作为团队主力参与并完成民进武汉市委会2018年参政议政调研重点课题、民进武汉市委会2017年参政议政课题调研二级课题和2017年武汉市城建委科技计划项目(201704)。活动方面:作为党支部一员参与实践活动并获得武汉大学“支部好案例、书记好党课、党员好故事”展评活动“优秀好案例”优秀作品和2017年研究生党支部“活力创新工程”项目一等奖。冉玲于同学作为一名从“园林”专业保研至“城乡规划学”专业的设计类专业研究生,在本科阶段连续获得了多项国内外设计大奖,而在进入研究生学习后在导师周燕副教授的指导下逐步了解、熟悉并具备了承担科研工作与相关课题能力,在研究生阶段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在学术科研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取得耀眼的成绩,冉玲于却一直保持着平和的心态,继续一步一个脚印地踏实前进。性格沉稳而靠谱的她,无论是学习还是研究均不求结果,只求过程,也许正是这种踏实的行事风格成就了如今收获满满的她。她在学习与工作中,坚持不请假,不早退,努力培养自己的专业素养,积极配合老师和同学,作为团队“老学姐”的她从当初的生疏到如今的熟练,连续带头认真负责地完成了多项横向实践项目与纵向科研课题,同时努力带领学弟学妹们走上了学术的道路。冉玲于同学严谨的思路、积极的工作态度和极强的团队责任感,让她赢得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一致好评,逐渐成为了团队的中流砥柱。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冉玲于总说“无知者无畏,我无所谓”,这样的洒脱性格让她能够不惧过往不畏将来地沉浸于手上的每一份工作中。沉下心事,静心做人已然成为了她的标签。而其极强的责任心一直引导着她无怨无悔地做出自己的每一个选择,从不会叫苦叫累,努力承担着一切属于或者不属于她的责任。“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相信她的每一份付出都是值得的,担过的每一个担子都会成为她走向社会后的宝藏。另外,在她思维中,“学问未必全在书本上”学好书本上的东西是远远不够的,学习与能力并重,所以,她一直坚持“学以致用”,要“理论联系实践”。于是,在校期间她积极参与党支部的“活力创新工程”、“支部好案例展评活动”等各项活动,并获得了学校的表彰,假期则去实习实践,为自己未来的道路添砖加瓦。通过学习与实践,冉玲于同学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对于负责过的众多项目也大大提高了她的组织协调、交际应变能力,为今后她进入社会、融入社会打下了良好的理论和实践基础。相信沉稳的她一定能开辟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成功之路。来源: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研究生会供稿 排版 | 朱宏林 审核 | 任澎

越冢

有课题的论文和没课题的论文差别竟然这么大?

本文由掌桥科研整理,平台提供中外文献检索获取服务,拥有1.8亿+篇,月更新百万篇,是科研人员与硕博研究生必备平台之一。掌桥科研最新科研成果学术论文下载网站:zhangqiaokeyan.com/可能有很多人都在疑惑为什么发核心需要课题?课题真的有那么重要吗?课题研究要产生科研成果,论文作为科研成果的表现形式,一般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虽然发核心与课题有关,但其实不一定必须有课题。之所以需要课题,是因为有课题为基础,可以提高文章的质量,有利于作者发核心。“发核心”是指在核心期刊发表的论文。核心期刊的级别较高,对论文的要求较高,聘用标准也高。如果文章质量较差或一般,就根本不可能在核心期刊上发表。怎样提高文章质量呢?对此,作者一方面要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另一方面又要提高自己的研究质量。而且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常常需要有研究课题才能获得。课题研究是通过实践或试验的方式取得研究成果的,而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有申报单位和主办单位的支持与监督,更能体现科研成果的质量。因此,课题论文类成果发核心,更容易得到核心期刊编辑的重视和认可。也就是说,在同等条件下,带课题的核心论文比较容易发表。甚至有一些核心期刊还明确规定只收录有主题的论文。

毕业

累计发表19篇SCI论文,浙大女博士用300篇文献“刷”出研究方向!

“既然没办法成为一名医生,拥有妙手回春的超能力,那我就选择在可触及的医疗器械领域做一点贡献。”7年前,浙江大学高分子材料系2014级博士生陈婷珽在深思熟虑之后,给出了自己“竺老两问”的答案。而现在,已发表19篇SCI论文,累计影响因子127.940的她正在申请海外博后项目,希望能够为个性化医疗领域提供更多的解决方案。科研小白的进阶之路高中时,化学是最让她着迷的科目,微观尺度上物质颗粒碰撞导致的形态、颜色、尺寸等方面的变化无不彰显着科学的魔法与艺术。进入大学后,医生成为了她可望而不可即的梦想。大一在医院做志愿者时,陈婷珽看到了患者的痛苦挣扎,也目睹了医生的神奇和伟大;大二时,为了照顾遭遇车祸的家人,她长期折返于学校和医院两点之间。“当时我想了很久,化学是我的热爱,帮助患者是我的追求,医疗器械领域或许是一个很好的结合点。”而陈婷珽心中这颗梦想的种子,在遇到浙江大学高分子材料系教授计剑后,生根发芽、破土而出。确定目标之后,陈婷珽第一时间搜索了学院老师的研究方向,发现计剑老师的研究所长正是自己的兴趣所在,于是毫不犹豫地敲开了这位未来导师的房门,并邀请计剑做她SRTP项目的指导老师。“项目期间,计老师邀请我们去他家作客并介绍他最新的研究工作。面对‘科研小白’的我们,计老师循循善诱,不仅让我们大胆描述自己的科研梦想,还鼓励我们朝着心中的方向前进。”而正是这次看似天马行空的畅所欲言,激发出陈婷珽心中的科研热情。陈婷珽和金桥老师大三进入实验室后,陈婷珽遇到了科研生涯中的另一位重要导师——浙江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系副教授金桥。如果说在科研这条道路上,计剑为陈婷珽指出了朝哪里走,那金桥则手把手教给她如何走得更稳更快。“金老师引导我不断规范自己的研究思路,他会带着我去思考,完成这个课题需要分几步走,每一步需要考虑什么问题、做什么准备,作为初学者应该注意什么问题。”本科阶段完成“浙江大学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和“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后,陈婷珽兴高采烈地去找两位老师要新的研究课题,但让她意想不到的是,老师们要求她沿着同一方向继续深入研究下去,挖掘更多的可能性。于是,她的本科毕业论文选题诞生了——《新型可降解两性离子基聚合物涂层材料的合成》。在先前研究基础上,她更深入地研究了可降解聚合物涂层的降解行为是怎样的,把它用在生物评价、动物实验和真正用在人体中会有什么不一样的结果。“不仅研究它的学术可能性,也探索它的现实可行性。”披荆斩棘中高歌前行怀着期待和好奇,陈婷珽步入了博士阶段。入学之初,计老师给学生们提供了一系列供选择的研究方向,喜欢尝鲜的陈婷珽再次选择挑战自己,挑了实验室最新的研究领域——智能形变材料的优化设计及其在个性化医疗领域的应用。“计老师很会带学生,他不会直接告诉我们去做什么、怎么做,而是会引导着我们一步步探索到正确的方向。”师傅引进门,修行在个人。在导师的引导下,陈婷珽尝试着在探寻形状记忆材料和个性化医疗器械的结合点。“当时,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看看这个领域有什么新发现,看到大概300篇的时候,我才有了一定的了解,并逐步凝练出具体的研究问题。”在这块实验室还未开垦的处女地上,没有师兄师姐手把手带的陈婷珽只有一边搭建实验平台、熟悉实验器材,一边“刷”文献,掌握常用实验方法、了解最新研究进展。TOC压缩在这个领域,陈婷珽主要关心的问题是如何将材料形变信息从材料中分离出来,实现材料形状的按需调控。不懈钻研之后,她利用光的时空可控性对材料进行模块化处理,实现了材料形变和形变过程的原位调控。博士阶段的陈婷珽拒绝“闭门造车”,喜欢在与人交流中学习。2017年5月和9月前往葡萄牙和德国参加国际会议,分别作时长15分钟的口头报告和墙报展示,获 Bayreuth Polymer Symposium 2017 会议最佳墙报奖。在去年和今年的暑假两次应邀前往德国拜罗伊特大学,交流静电纺丝和3D打印方面的技术和研究。而博士三年级,作为一对一志愿者接待诺贝尔奖得主Jean-Marie Lehn教授的经历也让她印象深刻。“他是一个非常open的人,不仅乐于跟后辈交流,还鼓励年轻人大胆表达不一样的观点。被深深折服的我,我希望自己也成为同样开放包容的人。”而在聊到陈婷珽的研究方向时,Jean-Marie Lehn告诉这个科研新人——这个领域发展到现在是一个极致的状态,作为一个新人,你不能再按照他们的思路做下去,而应该思考他们的逻辑存在什么样的缺陷,能否在这个领域给出新的观点、发掘新问题。这句话让陈婷珽回味至今,也让她养成了勤于思考的习惯。“虽然做研究的节奏非常紧凑,但我还是坚持每天安排出一段空余时间去反思自己做了什么,去明确接下来的方向。”与诺奖合影丰硕成果背后的秘密“智能形变材料的时空调控”是陈婷珽在博士阶段的主要工作,经过四年的努力,她不仅首次获得了具有“私人订制”特点的三维形变材料,开创脉冲响应模式,实现了基于材料的二进制显示;还首次实现了材料形变速率的大范围连续按需调控,扩大了形变速率的调控范围。“科研不可与外界隔离,否则再高端的成果也只能是供人观赏的展品,而不可以应用于人类实际。”陈婷珽认为,如果仅仅将科研灵感和工作思路局限于自身的苦思冥想,那么结果也常常是单一的、固化的。所以她喜欢在交流中明确什么是真正被需求的,并想方设法通过科学研究给出解决办法。与Greiner教授在德国合影常常跟着计老师跟医生交流的她发现,目前大部分植入器械都由医生来操纵,并可以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但是其中有一个问题,这种形状记忆材料一旦植入,我们就无法再对其进行按需调控。于是她想,我们能否制作一种本身不携带形变信息、但是可以通过外界刺激来调节其形状的材料,也正是在这个想法的基础上,她在Materials horizons上发表了第一篇学术论文,解决了医疗器械领域标准化的器件制备和病人的个体差异性之间的矛盾。课题组合影截至目前,陈婷珽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5篇,累计影响因子35.081。在涉足这一领域短短几年就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的她认为,善于合作是一个法宝。虽然课题组成员之间的研究方向有不小差别,但每次的组会,陈婷珽都积极参加,即使是跟自己研究方向完全不同的课题,她也保持关注。“一个人遇到问题常常会钻牛角尖,但旁观者常常能提供新思路;另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别人的研究学习到在自己研究中接触不到的实验方法和技术,这也是一种快速学习的渠道。”做实验在大部分时间里,陈婷珽同时会进行好几个实验。“基本上我不太有闲着无聊、单纯等待实验结果的时间。”在金桥的带领下,陈婷珽掌握了一套高效的实验方法——将实验模块化,尽可能更多地把零碎化的实验穿插在零碎化的时间里,最大限度地节省等待实验结果的时间,降低没有必要的时间消耗。“这种高效的工作方法也让这个姑娘有更多的思考和休息时间,更精力充沛地投入所热爱的科学研究。将在明年博士毕业的她希望能够在这一领域继续深造。“我最希望能够申请到一个欧洲的博士后位置,那里自由的学术氛围让我非常向往。”陈婷珽说。文字作者:马宇丹 储诗淇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本文编辑:浙江大学微讯社 张佳楠责任编辑:江宁宁

红旗歌

云南大学邵志会课题组在知名期刊连续发表4篇论文

未来网高校频道1月6日讯(记者 杨子健 通讯员 李哲)云南大学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自然资源药物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邵志会教授课题组在手性催化与合成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9, DOI: 10.1038/s41467-019-13183-5;2019,DOI: 10.1038/s41467-019-13886-9. 影响因子11.878)、Angewandte Chemie (2019, 58, 4710;2019, 58, 15819. 影响因子12.257)连续发表4篇研究论文。这些研究工作是分别由研究生代俊、王壮、王英程(已毕业)、王圣(已毕业)、陈 涛、甘丽妃、李龙、罗鹏飞等完成。 课题组突破手性仲胺催化剂“环状设计”传统模式,设计合成了一类新型手性“非环仲胺”有机催化剂,解决了现有手性有机胺催化剂不能实现的一些催化反应和不能达到高效率、高立体选择性问题,完成了一些合成上富有挑战性的重要手性有机化合物的高立体选择性催化不对称合成。同时,通过调控手性非环仲胺催化剂N原子上的取代基从异丁基(N-i-Bu)到甲基(N-Me),高效、高立体选择性地实现了反应“对映选择性翻转”,为“对映选择性互补”合成提供了一种新思路(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9, DOI: 10.1038/s41467-019-13183-5)。特别感谢重庆大学蓝宇教授课题组的理论计算。 据了解,这些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云南省“云岭学者”,教育部创新团队,云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云南省科技厅—云南大学联合基金重点项目等项目的支持。

鳅与鱼游

刘百仓教授课题组在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发表研究论文

四川大学刘百仓教授团队近期于期刊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发表题为“臭氧预处理结合超滤-反渗透组合膜工艺实现页岩气废水的可持续回用”的文章。该文章的第一作者为博士研究生唐鹏,通讯作者为刘百仓教授、张永丽教授。研究亮点1. 臭氧结合膜工艺实现页岩气废水的高效回用;2. 组合工艺出水可用于灌溉、畜牧以及直接排放;3. 首次证实臭氧处理页岩气废水氧化效能较低的机理;4. 臭氧显著缓解超滤膜污染,降低了85%-95%的总污染指数(TFI)和46%-59%的水力不可逆污染指数(HIFI)。文章简介全球丰富的页岩气资源正在飞速地推动全球能源结构向低碳化,清洁化转变。然而,水力压裂技术的应用使页岩气开发导致的水资源消耗和水环境污染问题已经引起广泛关注。对页岩气废水进行回用是解决页岩气开发导致的水环境问题的有效解决方案。组合膜工艺应用于页岩气废水回用是一热点议题。严重的膜污染现象仍然是膜工艺长期运行的巨大挑战和阻碍。本文首次研究了臭氧-超滤-反渗透一体化工艺(图1)回用页岩气废水的性能。组合工艺对各类指标都表现了很高的去除率(图2),对总溶解固体(TDS)的去除率在98%以上,对溶解性有机物(DOC)和各类离子的去除率在96%以上。对比相应标准与规范的水质指标,组合工艺出水可用于灌溉、畜牧及直接排放。图1.臭氧-超滤-反渗透组合装置图2. 不同臭氧投量下(0.0-0.4 L/min),臭氧-超滤-反渗透组合工艺中各阶段对各类指标的去除效果臭氧预处理能够极其有效地缓解超滤膜污染,降低了85%-95%的总污染指数和46%-59%的水力不可逆污染指数(图3)。通过研究(图4)发现,页岩气废水中的悬浮物降低了臭氧的氧化效率。同时水中的大量卤素离子(Br-、Cl-)严重阻碍了臭氧对有机物的降解效果,产生的BrO3-以及卤代有机物(本文未检测)在相关的氧化研究中值得着重注意。图3. 不同臭氧投量下,超滤膜跨膜压差(TMP)的增长趋势(A); 总污染指数(TFI)和水力不可逆污染指数(HIFI)的变化(B)图4. 原水经过0.45 m滤膜过滤后,在0.2 L/min臭氧氧化原水的5小时过程中有机物指标UV254、DOC以及COD的变化趋势(A); 卤素离子Br-、BrO3-以及Cl-的变化趋势(B)刘百仓教授工作单位:四川大学 建筑与环境学院/新能源与低碳研究院/四川大学宜宾园区通讯邮箱:bcliu@scu.e.cn课题组网站:http://www.cangliu.org

比安卡

一作发表6篇论文,他博三才出科研成果,厚积薄发终获成功

来源: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编辑:学长肖仕伟,男,中共党员,电子科技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业2015级直博生,师从杨仕文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超宽带相控阵天线技术。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承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各一项。目前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际主流期刊和会议上共发表学术论文6篇,其中在天线领域顶级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Antennas and Propagation(JCR二区)上发表论文4篇,已授权专利2项。现为IEEE Transactions on Antennas and Propagation、IEEE Antennas and Wireless Propagation Letter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F and Microwave Computer-Aided Engineering等国际著名学术期刊独立审稿人。回顾求学之路,肖仕伟仍记得当初为狠抓实验进度而经历的一次次挫折和煎熬,但他脚踏实地,从失败中找方法,始终在有关宽带相控阵辐射与散射特性协同实现的前沿研究方向中不断探索,最终收获可喜的科研成果,也感受到科研带来的乐趣。01、得遇良师,春风化雨说起肖仕伟与导师杨仕文教授的相识还得追溯到2014年4月,肖仕伟回忆道:“当时刚大三,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斗胆叨唠教授,承蒙教授慷慨解惑,解答了团队的研究课题、学生需要的知识储备以及现阶段需要着重掌握的能力等一系列问题。”时隔多年,肖仕伟仍然不由感叹:“那一刻,我被杨仕文教授谦逊随和的长者风范和严谨务实的学术态度深深地触动。”从那时起,肖仕伟就坚定了跟随杨仕文教授读博的意愿,即便他有机会去其他高校深造。师从杨仕文教授之后,肖仕伟得以在国际最前沿的超宽带相控阵天线技术领域不断探寻。在此过程中,杨仕文教授既是肖仕伟的导师,更是引路人,教导他要紧跟当前研究热点,时刻保持学术“战场”上的警惕性;要能把握问题本质,不断发掘、推陈出新;要将理论研究用到解决具体工程上来等科研态度和方法。这些教导使他在以后的科研中受益无穷。在谈及导师对他的指导时,有一件事让肖仕伟印象深刻:当时,导师需出差一周参加会议,因而不便随身携带电子设备,为尽快帮助肖仕伟完成论文,导师将电子版文档打印至纸质版以便于空暇时间可随时批阅。当导师出差回来,将纸质版的论文拿给他的时候,他看着上面密密麻麻的小字,感激不已。导师对他的关怀与指导远不止于此:当他第一次实验因存在组装问题导致失败时,是导师帮他联系在研究所里面的师兄一同思考解决办法;当他将第一篇论文初稿发给导师时,导师逐字逐句修改润色,还耐心地讲解如何安排论文逻辑、如何突出论文创新点等论文写作问题;当他第一篇论文审稿意见出来之后,导师针对逐条意见与他详细讨论分析意见回复要点。在导师的悉心指导下,他在天线领域Top 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Antennas and Propagation之上接连发表四篇论文,主要用于解决先进多功能电子系统平台对其搭载的相控阵天线所提出的苛刻性能需求。每念及此,他都万分感慨:得良师如此,何其幸哉!02、不畏失败,迎难而上在攻读博士学位之初,和大多数人一样,肖仕伟也对博士生涯有美好憧憬:望能在天线领域取得不俗成果,最期待的莫过于尽可能多地发表SCI。然世事常不尽如人意,这一想法很快被现实粉碎,攻读博士初期,导师为他确立了有关宽带相控阵辐射与散射特性协同实现的研究课题,研究方向非常前沿,以至于团队内并没有可以请教的师兄师姐,这使他不得不在一路曲折中啃着硬骨头前行。尽管肖仕伟在广泛翻阅大量文献,不断尝试各种研究方法后,仍少有成效。通过不断的摸索总结,第一个研究内容从开始确定到仅仿真实现就足足用了快一年的时间,彼时他已临近博三。因无任何加工经验,即使天线各个部件已经加工完毕,实验阶段仍困难重重。更是因为毫无经验,第一套样件的组装,也只能以测试性能不理想而宣告失败。当时的肖仕伟,博士阶段已过半,迫切需要产出科研成果,内心十分焦灼,实验一次又一次的失败让他倍受打击,甚至曾一度对科研失去了信心,也曾质疑自己是否真的适合科研。所幸此时的杨仕文教授虽因公身在国外,却仍然时刻关心肖仕伟的实验进展情况,在教授知道肖仕伟实验失败后,非但没有批评他,反而还再三鼓励,说到,“没关系,这是你第一次做实验,效果不好很正常,我们一起想办法看看能不能重新加工组装一套”。在他心灰意冷之时,正是导师的安慰与鼓励使他重整旗鼓。他继续在研究所里面工作经验丰富的师兄的建议和协助下,一边着手使用辅助结构件重新组装样件,一边在充分考虑现有加工工艺能力的情况下争分夺秒重新设计,最终得以成功解决上一套样件中存在的问题,圆满完成了实验。这段时间辛苦、煎熬,但也正是这份煎熬和辛劳让他第一次感受到来之不易的科研成果给科研人带来的快乐。从那次教训中肖仕伟积累了大量宝贵的加工设计经验,为他以后的实验环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让他明白,科研绝不可能一帆风顺,要懂得调整好心态,不畏失败,迎难而上。03、矢志向学,励志笃行肖仕伟谈到,他深知师从杨仕文教授伊始,杨老师就对他抱有很高的期望。可是进入研究生阶段以后,就意味着所学知识以外其他过往的成绩和荣誉都将归零,大家都处在同一起跑线上。此时有部分人就展现出了极高的科研天分,而他觉得自己似乎并没有这方面的天赋。他笑着说,幸好他历来都不喜与人攀比,心态尚佳,时刻告诫自己一定要端正态度、正视不足、甘于平庸。在明白自己想要追求什么的前提下,坚守本心、不好高骛远。科研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既然选定了研究方向,就须得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功夫不负有心人,虽然第一项科研成果产出较晚,但最终也有所收获,而这段经历更成为他以后科研中的催化剂,让他懂得享受科研带来的乐趣,并在科研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注: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内容仅做学术分享之用

暗动画

科研榜样:他发表学术论文13篇,SCI8篇,说,科研一定要脚踏实地

彭知南,男,中共党员,自动化工程学院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2016级博士研究生,师从胡江平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多智能体系统控制、增强学习与自适应优化、机器人应用研究。获得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学业一等奖学金、优秀研究生等奖励和荣誉。目前共发表学术论文13篇,其中SCI论文8篇,领域Top期刊论文2篇,中科院JCR一区期刊1篇,二区期刊5篇,机器人领域国际顶级会议2篇。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作为学生中主要参与人员参与横向课题1项。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每一次困难都不轻言放弃,成了彭知南探索位置领域成功的基石。图难于易,为大于细2016年9月,彭知南选择跨方向硕博连读进入自动化工程学院继续学习,走上栉风沐雨的科研路。对于刚踏入系统控制研究领域的他来说,如何找准自己博士期间的研究方向十分重要,导师胡江平教授一直鼓励他着眼前沿科学热点,勇敢挑战“硬骨头”,在不断摸索的过程中,就会形成自己的研究“佳境”。AlphaGo的“爆红”让深度学习技术进入人们的视野,计算机围棋系统利用深度增强学习技术使计算机的围棋水平达到顶尖职业棋手的水平。于是,彭知南借他山之石萌生了利用增强学习方法来解决系统控制问题的想法,在导师的帮助和指导下确定开展基于增强学习的系统控制问题研究。他注意到传统的系统控制方法依赖于精确的系统动力学模型,但是在实际应用中,系统很难进行精确建模,从而会影响控制系统的性能。增强学习技术在未知环境下的优化决策方面展现了强大的学习能力,这启发他对基于无模型控制器设计方法的研究。带着这个问题,一点点积累,一次次实验,一个个突破,他提出了一种两阶段策略迭代增强学习算法用以解决多智能体系统的协同控制问题,在该算法的基础上,他还引入了基于actor-critic神经网络在线学习机制,实现了控制器的在线学习,提高了控制器的自适应性。通过与传统的控制算法相比,该方法具有较快的收敛速度和控制效果。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胡江平教授的悉心指导下,他完成了博士阶段第一篇论文的撰写,该成果发表在信息科学领域国际顶级期刊Information Sciences。彭知南感叹道:“科研一定要脚踏实地,稳扎稳打,遇到困难不能轻言放弃,把困难划分为多个小问题,逐个击破,最终融会贯通。”学以致用,科研落地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彭知南以战国赵括“纸上谈兵”,两晋学士“虚谈废物”为鉴,十分重视积累和实践,认为科研中容不得半点大而化之。他在干中学,学中干,学以致用、学以促用、学用相长,在兼顾学术研究的同时,积极参与胡江平教授团队的国家面上项目和其它横向科研项目。为了实现科研成果与实际工程应用的结合,他在机器人研究中心程洪教授的启发和鼓励下,参与了截瘫助行外骨骼机器人技术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针对下肢偏瘫患者外骨骼行走辅助的关键控制问题,提出基于数据驱动的在线增强学习自适应优化控制算法。该算法解决了针对不同的穿戴者在线自适应控制问题。最终,相应的研究成果发表在机器人领域两大国际顶级会议2018 IEEE/RSJ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t Robots and Systems(IROS)和2020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obotics and Automation (ICRA)上。受到研究中心项目的启发,彭知南又结合工程实际连续发表两篇会议:在学校研究生院、导师胡江平教授、程洪教授的资助下,2018年7月赴武汉参加了中国控制会议;2018年10月,赴西班牙马德里参加了IROS会议,并以口头报告的形式展示自己的科研成果,得到了国际同行的关注和认可。他始终坚信,做科研一定要从实际问题出发,最终再回到实际问题中去,就像系统中的反馈控制一样,形成一种良性闭环的模式,提高研究的意义和应用价值。志之所趋,无远弗届在导师的鼓励下,彭知南获国家留学基金委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项目的资助,于2019年8月赴新西兰“国宝级”学府奥克兰大学进行为期一年的学术交流和学习。合作导师是国际系统控制领域的著名专家Sing Kiong Nguang教授。“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到奥克兰大学之后,彭知南积极参与团队的研究组会,坚持多听多看,虚心学习关于网络控制系统的前沿研究,最终他成功把基于无模型的增强学习控制算法用以解决复杂网络系统的控制问题,得到了合作导师的认可。目前共撰写学术论文4篇,其中两篇论文已投稿到该领域顶级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Instrial Informatics和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and Learning Systems。海外的留学经历让他更加体会到,不管做什么事,不管道路多么曲折,只要有足够的志向和定力,撸起袖子加油干,最终都能到达终点。成功来自不倦的努力和奔跑,幸福来自平凡的坚持和奋斗。他经受历练,不断成长,把成电“求实求真,大气大为”的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他坚信:既然选择了出发,便只顾风雨兼程,定不负青春韶华。学长寄语我们处在一个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时代,年轻是我们最大的财富,只有珍惜青春,心怀梦想,把握机遇,敢于挑战,脚踏实地,持之以恒,才能实现“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1、代表性论文[1]Zhinan Peng, Jiangping Hu, Bijoy Kumar Ghosh, Data-driven optimal tracking control of discrete-time multi-agent systems with two-stage policy iteration algorithm. Information Sciences, 481: 189-202, 2019. (二区Top期刊)[2]Zhinan Peng, Jiangping Hu, Kaibo Shi, Rui Luo, et al., A novel optimal bipartite consensus control scheme for unknown multi-agent systems via model-free reinforcement learning,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Computation, 369: 124812, 2020. (一区Top期刊)[3]Zhinan Peng, Jiefu Zhang, Jiangping Hu, Bijoy Kumar Ghosh. Optimal containment control of continuous-time multi-agent systems with unknown disturbances using data-driven approach. SCIENCE CHINA Information Sciences, 2020, 63(10): 209205, 2020. (二区期刊)[4]Zhinan Peng, Jiangping Hu, Bijoy Kumar Ghosh. Data-driven containment control of discrete-time multi-agent systems via value iteration. SCIENCE CHINA Information Sciences, 63(8): 189205, 2020 (二区期刊)[5]Zhinan Peng, Rui Luo, Rui Huang, Jiangping Hu, et al., Data-driven reinforcement learning for walking assistance control of a lower limb exoskeleton with hemiplegic patients,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obotics and Automation (ICRA), 2020. Accept. (机器人领域国际顶级会议)[6]Rui Huang, Zhinan Peng, Hong Cheng, Jiangping Hu, et al., Learning-based walking assistance control strategy for a lower limb exoskeleton with hemiplegia patients. IEEE/RSJ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t Robots and Systems (IROS), 2280-2285, 2018. (共同一作,机器人领域国际顶级会议)2、主要项目[1]截瘫助行外骨骼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应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基于符号图理论的合作-竞争多个体系统的群体行为演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基于增强学习的下肢助行外骨骼机器人分布式控制研究,四川省科技厅来源:电子科技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院、自动化工程学院 撰稿:刘子璇 排版:小王 校审:阿凉

七情

「毕业之家」以我读书期间发表论文经历,给大家分享论文投稿经验

大家好,我是您的毕业大管家小毕同学。本科教育可能还是以基础教育为主。但是进入到研究生时期的童鞋都知道,每个人都会跟着各自的导师,参与到课题研究之中。研究生作为科研工作者的一部分,主要的精力就用于2件事:研究课题和研究论文。今天小毕就根据自身读研发表论文的一些经历,跟大家分享一下经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一)发文是硬性要求研究生以上学历毕业,都需要有论文要求。无论是985/211学校,还是双非学校,只要进入研究生教育,都会有论文要求。有些学校要求至少一篇SCI,有些学校要求至少一篇EI。毕业要求不仅仅和学校的档次有关,更和专业息息相关。有些专业想要发有重大创新的论文很难比如土木工程专业。有些专业却相对容易一些,比如材料学、化学。如果上学期间一篇论文都没有,那么毕业就遥遥无期了。(二)发文要趁早既然是早晚都得发,那么,何不趁着学意正浓,一鼓作气呢?早发论文有几大好处。(1)研究生期间的奖学金和论文直接挂钩。在研究生期间,除了导师给的生活补贴外,最重要的就是奖学金。一般地,除了2万的国奖之外,学校还会设置一等、二等、三等奖学金。那么,问题来了,如何评判奖学金的标准?最重要的加分项就是论文发表的等级、作者的排位以及发文的篇数了。(2)越早进入发文状态,越增加自信,为以后的职业规划铺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你参与进课题以及论文的撰写、发表等等这些的工作当中之后,你才能够对于自己的能力和兴趣做一个正确的评估。未来如果考博,越早进入状态越增加信心。感觉自己这辈子不适合科研之路,也可以趁早打算。(三)熟悉本专业的论文期刊分区很多童鞋对于发表论文,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论文的种类和数量很多,怎么去投,投哪家?其实,最重要的是你得去了解期刊论文。论文数量多,你投稿,可以从级别分区入手。学术界将论文期刊分为等级期刊、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其次,你可以衡量你的实验含金量,然后去根据分区去投。(四)掌握时间毕业只有一次,对于每一个人都很珍贵,不要因为论文发表而耽误毕业了。论文投稿到顺利接收,是有很长的时间的。比如SCI的初审周期一般为2到6个月。接收也需要2到4个月。这还不算打回来修改和再审时间。如果被拒,再重新投另一家,时间就会更久。所以,童鞋们一定要掌握好时间。总而言之,发表论文,只要掌握了其中的技巧,每个童鞋都是可以做到的。最后,祝大家都能通过毕业之家平台,顺利毕业!如果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记得随时咨询呦!毕业之家一站式毕业生服务平台,记得关注我哦,我是你的毕业大管家小毕。

挫针治獬

厦门大学洪文晶教授课题组在Science子刊发表论文!

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洪文晶教授课题组在石墨烯基单分子电子器件的尺寸极限研究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Cross-plane transport in a single-molecule two-dimensional van der Waals heterojunction”为题发表于Science Advances(Sci. Adv. 2020, 6, eaba6714)。在集成电路和芯片的发展进程中,电子器件的小型化一方面使器件的性能不断提升,是驱动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要动力。另一方面,也带来诸如热耗散、量子隧穿效应等一系列技术挑战。采用自下而上的方式构筑单分子电子器件,是推动半导体器件进一步小型化的重要潜在技术路线之一。因此,探索电子器件小型化的尺寸极限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技术价值。洪文晶教授实验室通过自主发展能够精准构筑和表征单分子器件的科学仪器技术,实现了两片单层石墨烯电极间距的精确调控,以此将单个平面有机分子连接在两片单层石墨烯电极之间,从而构筑了具有三明治结构、导电通道长度仅为单原子层厚度的单分子范德华异质结器件。进一步选用9种多环芳烃化合物构筑出了一系列单分子二维范德华异质结,并实现了对该类器件的电输运性质的系统电学表征。与传统的单分子电子器件所通过面内输运(in-plane)不同的是,单分子二维范德华异质结的电输运是采用层间输运(cross-plane transport)。虽然导电通道仅有单原子层厚度,但是通过对分子共轭程度乃至拓扑结构的精细调节仍然可以显著改变单分子电子器件的电子输运能力。该工作所发展的构筑技术,还可以拓展到其他二维材料和分子体系,从而为新型单分子二维材料范德华异质结器件的设计、构筑和表征,提供了独特的表征技术和研究方法。该研究工作是在化学化工学院洪文晶教授、萨本栋微纳米研究院杨扬副教授和英国兰卡斯特大学Colin J.Lambert教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的。化学化工学院博士生赵世强、硕士生皮九婵(已毕业)、刘俊扬副研究员和英国兰卡斯特大学博士后Qingqing Wu为共同第一作者。化学化工学院师佳副教授、陈招斌高级工程师、肖宗源副教授和博士生郑珏婷、李瑞豪、萨本栋微纳米研究院硕士生魏珺颖(已毕业)也参与了本项研究工作。该工作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7YFA020490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21722305, 21973079, 21673195, 21933012, 21703188)、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和厦门大学校长基金的资助,以及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能源材料化学协同创新中心及嘉庚创新实验室的支持。来源:厦门大学 厦门大学研究生教育

生死决

科研达人:入学至今,他总共参与发表SCI论文12篇,分享这些经验!

揭旭重庆大学药学院在读博士生学术成就申请并主持一项中央高校科研项目,以三篇SCI论文成果超额完成。作为博士研究生,积极完成导师安排任务,以发展我国医药卫生为己任,在新型药物分析方法等领域相继取得进展。其研发的化学发光纳米设备可用于疾病标志物检测及胰岛素类药物筛选,成功的解决了传统检测方法的底灵敏度与高背景干扰等缺点,成果发表于国际顶级化学综合杂志《Angew. Chem. Int. Ed.》。此外,其他成果相继发表于分析化学权威杂志《Analytical Chemistry》和《ACS Sensors》。入学至今,总共参与发表SCI论文12篇,其中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一区三篇,二区一篇,三区一篇,个人累计影响因子超30。科研实验之余,积极参加学术活动,总计一次国际会议,两次国内会议,并获得2017西部地区药学研究生学术创新论坛口头报告“三等奖”。在校期间获得的荣誉奖励2020 重庆市三好学生2019 重庆大学优秀研究生2017 重庆市创新能力提升先进个人2017 西部地区药学研究生学术创新论坛优秀论文三等奖2016~2017重庆大学科学技术创新先进个人人物故事明确目标,积累经验相信时间会给自己答案揭旭于2015年考入重庆大学药学院,后面以优异成绩转为硕博连读研究生,师从魏为力研究员。在读期间,他关心同学,尊敬师长,因乐于助人多次被学院集体表扬。谈到给刚入门新生的建议,他认为研究方向最好是和导师一起商量,让导师帮你确定,毕竟你刚刚入门,没有这方面的知识积累,所以一定要寻求导师或者师兄师姐的帮助。当你在后面有了一定经验后,可以利用你对前沿知识的积累并结合课题组的研究方向,再去另辟蹊径,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方向。揭旭自己并没有遇到多少迷茫期,觉得只要一直坚持自己的道路往下走,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就不会迷路。如果是在自己人生规划上的迷茫,他认为首先要保证导师交给自己的任务,先做到一名合格的研究生,然后在后面的学习过程中你就会发现你到底喜欢的是科研还是其他,是先工作还是继续深造,相信时间会给自己答案。如果是在科研上的迷茫,其实答案很简单,向导师和师兄师姐寻求帮助!而在阅读文献、文章投稿和写作方面,揭旭分享到:“作为一名研究生,我认为首先需要丰富在自己研究领域以及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在五年前他刚进实验室的时候,导师魏为力教授就要求每个学生关注相关领域期刊最新发表的文章,这对追踪领域前沿,拓宽知识,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都有很大的帮助。而追踪文献可以借助一些工具,比如Inoreader、X-mol学术期刊以及各大数据库等。当我们的工作做完后,想要得到全世界同行的认可就需要将结果以论文的形式呈现出来,这就少不了写作与投稿。至于写作,如果自己的英语写作水平较差,可以在初始阶段去借鉴优秀文章的写作手法与技巧,当自己的知识库积累到一定阶段后就可以尝试快速且独立地写出好文章了,当然,在写作方面一定要从研一就开始积累一些词汇、连接词和句子结构等。至于投稿,首先要正确地评估你工作的意义以及创新性,然后筛选匹配的期刊,可以从高到底进行尝试。迎难而上,越挫越勇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及科研时记忆深刻的事情,揭旭分享到其实大家在实验中都会遇到问题,比如常常做到某一步的时候就难以继续进行,导致自己茶不思饭不香。这是很正常的事情,同样地,从第一个开始到最后一个课题结束,困难也是贯穿了我整个研究生生涯。“要是不经历挫折就将课题完成了,那么这个课题的意义也就没有那么大了”这是他和同门经常互相安慰的一句话,要是一件事情很简单就能完成,那么就失去了研究的意义,研究生阶段需要培养的就是遇到问题后不断去解决问题的能力,他认为只有具备了这种解决未知问题的能力才算一个合格的研究生。勤动手,善思辩转变思维寻觅创新点揭旭回忆在重大的这五年多时间里,有按部就班的科研生活,也有文章接收的喜悦,更有研究生生活的酸甜苦辣。老校区的历史沉淀让人感叹重大的精神文化,虎溪的荷花、天鹅、锦鲤、花果更是使人难忘!最后他总结到,科研其实除了需要先天的聪慧之外,更多的是需要后天的努力,只有不断的猜想和验证,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所以除了明确的实验计划之外,更多的是需要多动手,当你在不断的失败后,成功就会慢慢找上你。当然,研究生阶段还需要练成的一个重要技能就是“思维转变”,有时候一条路走不通可以试着换换其他的方法;一次错误的实验现象经过探索后也许会是一个新的发现;一个不利的因素经过巧妙地设计后也许会变成一个创新点。研究生生活,到底应该怎么安排,是我们每一位同学都会迷茫的事。但请坚定信心,重庆大学可以给你想要的,优秀的你也一定会拥有最好的!来源:重庆大学 文案:蒋怡夏 魏雅慧 编辑:蒋怡夏 魏雅慧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审核:杨利华 重庆大学研招办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