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重庆晨报4月7日,重庆高新区发布消息,由重庆笨瓜科技有限公司与韩国爱拓科技研发团队共同投资建设的中低容量闪存研发基地,落户西部(重庆)科学城。据了解,重庆笨瓜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致力于通讯类、物联网模块产品的研发、制造、销售及服务公司,主要聚焦在智能穿戴、智能手机研发等。韩国爱拓科技研发团队涵盖了IC设计、芯片测试等主要环节,有8位在存储器领域从业20年以上的资深行业专家,小米、海康威视等国内知名终端及整机系统企业均与其合作。该项目计划总投资1亿元,预计2021-2022年,该基地可实现28纳米的1GB/2GB/4GB存储芯片首次全掩膜工程流片研发,2023至2025年可建设测试线和封装生产线。原标题:总投资1个亿 又一个高科技研发项目落户科学城
近日,由重庆笨瓜科技有限公司与韩国爱拓科技(ATO)研发团队共同投资建设的中低容量闪存(NAND Flash)研发基地在西部(重庆)科学城正式成立。 该项目计划总投资1亿元,预计2021-2022年,可实现28纳米1GB/2GB/4GB存储芯片,首次全掩膜(Full Mask)工程流片,2023-2025年,建设测试线和封装生产线。 据了解,重庆笨瓜科技有限公司依托鑫龙科技集团研发资源和产业链优势,致力于通讯类、物联网模块产品的研发、制造、销售及服务。公司设有研发中心、生产中心(SMT组装事业部、整机组装事业部、智能穿戴),主要聚焦在智能穿戴、智能手机方案研发。韩国爱拓科技(ATO)研发团队则是一家来自于SK Hynix、SMIC、ISSI等业内主流存储器企业或存储器代工企业,涵盖了IC设计、Layout、芯片测试等主要环节,有8位在存储器领域,从业20年以上的资深行业专家。其SLC Nand Flash产品,在国内市场具备较高的知名度。有众多客户群体其中不乏小米、海康威视等国内知名终端及整机系统企业。 上游新闻·重庆商报记者 郭欣欣
近日,由重庆笨瓜科技有限公司与韩国爱拓科技(ATO)研发团队共同投资建设的中低容量闪存(NAND Flash)研发基地在西部(重庆)科学城正式成立。 该项目计划总投资1亿元,预计2021-2022年,可实现28纳米1GB/2GB/4GB存储芯片,首次全掩膜(Full Mask)工程流片,2023-2025年,建设测试线和封装生产线。 据了解,重庆笨瓜科技有限公司依托鑫龙科技集团研发资源和产业链优势,致力于通讯类、物联网模块产品的研发、制造、销售及服务。公司设有研发中心、生产中心(SMT组装事业部、整机组装事业部、智能穿戴),主要聚焦在智能穿戴、智能手机方案研发。韩国爱拓科技(ATO)研发团队则是一家来自于SK Hynix、SMIC、ISSI等业内主流存储器企业或存储器代工企业,涵盖了IC设计、Layout、芯片测试等主要环节,有8位在存储器领域,从业20年以上的资深行业专家。其SLC Nand Flash产品,在国内市场具备较高的知名度。有众多客户群体其中不乏小米、海康威视等国内知名终端及整机系统企业。 (文章来源:上游新闻)
在我们的印象里,搞科技好像不是一个很挣钱的工作,在我们的传统思想里觉得只有当老板才能够挣大钱,或者做生意才能挣大钱,而科研工作投入大、回报慢,不是一项高回报的工作和事业。在我们印象里,科技工作者都是很沉默很直的人,一般都是沉迷于自己的世界里,在感情方面都是比平常人慢半拍的那种,但是正是由于这么多科技工作者的苦心钻研和日以继日的艰苦劳动,才有了现在社会中的日益发达的现代化科技设备和生活。但是一般情况下科技工作者都是比较清贫的,他们都不太在乎物质的生活,而是在于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自己的事业,对于事业都是潜心研究,看透名利的。但是现在的科学家和科研工作者国家都是给予优厚的待遇,甚至有的科技工作者已经自己研发产品开设公司,这其实都是无可厚非的,毕竟时代的发展是需要他们不断地进行研发产品,发明创造产品的。在之前可能科技工作者的待遇并不是很高,但是在现代这个社会,很多科技工作者都有了丰厚的待遇,甚至有人通过研发的产品成为了富豪,为人民提供了先进的工具及技术,同时自己也能有优厚的待遇何乐而不为,也是皆大欢喜的。在后面社会可能科技工作者的社会地位和待遇会更高,这也是我们希望看到的局面,这样社会才会进步,人民的幸福感才会更强。
3月17日,浙江大学教育基金会和繁星公益基金签署捐赠协议,设立“浙江大学上海高等研究院繁星科学基金”(下称“繁星科学基金”),推动浙江大学在生物、医疗、农业、食品等多领域交叉方向展开基础研究及前沿探索。早在2020年7月,40岁的黄峥就以致全员信的方式,宣布卸任拼多多CEO,同时表示,将按照IPO时的承诺,连同创始团队一起,捐赠约2.37%的公司股份,正式成立“繁星公益基金”,旨在推动社会责任建设和科学研究。该慈善基金为不可撤销的慈善基金,由独立受托人管理,保证慈善基金的所有资产全部用于公益用途。据相关人士透露,“繁星公益基金”名称源于文森特梵高的一句话,“我不知道世间有什么是确定不变的,但我只知道,只要一看到星星,我就会开始做梦。”据了解,作为第一期资助,繁星公益基金将在未来3-5年向浙江大学教育基金会捐助1亿美元,用于“计算+生物医疗”“计算+农业食品”和“先进计算”三个创新实验室的科学研究项目。此次捐赠,是繁星公益基金自成立以来数额最大的一笔捐赠。首批项目包括“超大规模实时图推理机研究”“重大脑认知障碍的闭环调控研究”“肿瘤免疫新抗原研究”和“细胞培养人造鱼肉研究”等。当日,繁星科学基金宣布成立理事会和学术委员会。理事会理事长由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校长吴朝晖担任,副理事长由繁星公益基金秘书长戎莉莉担任。学术委员会由相关领域国内外权威专家组成,首期学术委员会主任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陈纯教授担任,专家成员有中国工程院院士万建民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宁光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吴朝晖教授、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Michael Levitt教授、荷兰瓦赫宁根大学及研究中心董事会战略顾问Raoul Bino 教授。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背景下,2020年6月,上海市人民政府与浙江大学合作共建新型研发机构浙江大学上海高等研究院(“高研院”)。按照“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尖兵、聚集一流人才的平台、服务辐射区域发展的标杆、深化体制机制创新的典范”的目标定位,高研院致力于基础前沿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打造集“计算+”全球人才引育高地、交叉学科研究范式创新引擎和长三角创新创业生态圈于一体的重大科创平台。浙江大学上海高等研究院院长、哥伦比亚大学化学系兼职教授周如鸿表示,科学是通往人类美好愿景的桥梁。此次繁星科学基金的设立,是浙江大学联合繁星公益基金投身前沿科技创新的实践,也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背景下守正创新、探索未来的良好示例。(燕都融媒体记者任利)
4月13日,市政协组织部分市政协委员围绕“我市科技研发平台建设运营情况”开展专题调研。市政协副主席韩小林、嘉应学院校长杨洲参加调研。调研组一行先后到嘉应学院广东省山区特色农业资源保护与精准利用重点实验室、田家炳科学馆以及广东省科学院梅州产业技术研究院进行实地调研,详细了解平台建设及科技创新情况。随后召开座谈会,听取市科技局关于我市科技研发平台建设运营情况汇报,围绕调研主题进行交流讨论。调研组对我市科技研发平台建设进展、运营情况以及研发成果给予充分肯定,并就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提出三点建议:一是要高标准规划、高水平建设、高效率运营,要做好顶层设计和中长期发展规划,加大对硬件设施、实验设备、研发团队等方面的投入,进一步健全完善运营机制体制,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要主动精准对接社会需求,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用足用好苏区政策,集中资源办大事办成事,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努力打造“梅州样板”,为梅州实现高质量发展作贡献。三是各研发平台之间要加强沟通交流,真正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调研组表示,市政协和广大委员将始终高度关注科研平台建设工作,积极履职尽责,想方设法为我市科研平台建设发展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与帮助。(梅州日报记者刘晓娟)【来源:梅州政协】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3月31日,浪潮集团召开2021财年大会,提出全新战略定位:成为世界一流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龙头企业,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的优秀服务商,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骨干企业。围绕全新战略定位,浪潮2021财年将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打造人才高地,以科技创新提升企业实力。财年大会上,浪潮集团董事长邹庆忠发表讲话。邹庆忠指出,当前,从全球来看,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突飞猛进,技术产品迭代升级迅速,推动数字经济发展进入战略机遇期;从我国来看,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加快推进,国家“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人工智能、云计算、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全面支撑数字中国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浪潮顺应全球信息技术发展趋势,抓住数字经济发展机遇,响应国家新基建号召,确定了新战略定位。立足新战略定位,邹庆忠特别强调,关键核心技术是最大的命门,浪潮要加强自主创新,掌握核心技术,拥有杀手锏产品,切实做好科技研发工作。对此,邹庆忠做出四点工作部署:一要千方百计加大研发投入,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今年提升1.3个百分点以上,明年提升2个百分点,并逐年提高;二要建设好科研平台,立足浪潮科学研究院等科研平台,锻长板、补短板,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探索联合研发,实现以平台为基础,取得更高层次的科研成果;三要加强科研成果转化应用,通过成立科研成果转化基金等,完善转化应用措施、体系,提升科研成果转化率;四要加大科技创新激励力度,在强化奖励同时,对研发投入不到位、研发平台不落地等情况进行负向考核。此外,邹庆忠还强调,2021财年浪潮要打造人才高地,把科研平台作为培养引进人才的重要载体,实施更大力度人才激励机制,以人才实力增强企业实力。未来,浪潮将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大投入布局,全面拥抱新基建,通过提供领先技术,提升竞争实力,成为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军企业,全面服务经济社会的数字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
来源:小财米儿作者:蒋海伦近日,成都趣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披露了IPO招股说明书,拟登陆深交所创业板。成都趣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自有品牌科技创新家居产品的互联网零售公司。公司主营业务为高品质易安装家具、家纺等家居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与销售。趣睡科技成立于2014年10月22日,公司宣称自创立之初即以“科技立业”为愿景,在产品研发中融入科技创新元素,强调产品的科技属性。但作为一家科技公司,其在研发投入方面却少得可怜,其招股说明书(申报稿)显示,2017年度至2019 年度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0.88%、1.11%、1.14%。可以说,研发投入占比非常少,且没有明显增长迹象。同时,发行人此次拟使用募集资金投入金额总计80522.31万元,主要用于投资全系列产品升级与营销拓展项目、家居研发中心建设项目、数字化管理体系建设项目、补充流动资金项目,其中,拟投入研发相关的建设项目资金总额为19266.07万元,约占总投入金额的1/4,分三年投入,每一年的投入都比发行人之前每年在研发上的投入要多不少,与最近的2019年相比,是其研发投入的近10倍。这极易让人产生联想,发行人在募集到资金后,是否会按照计划将这些资金投入到研发当中呢?另外,发行人的所有产品均采取外包生产方式,笔者感到疑惑的是,既然研发投入如此少,产品生产又都外包了,难道发行人把绝大部分精力放到产品销售上了吗?这不符合一家科技公司应有的旨归吧?如今,创新意识已经在各行各业中深入人心,如果一家科技公司在产品研发、创新等方面乏善可陈,未给以足够的重视,那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必然会失去核心引导力,最后被市场所淘汰。人才作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特别是研发人员对于企业创新来说至关重要,但细观发行人在报告期内研发人员的学历背景,本科以下的常年占总研发人数的一半以上。那么是否可以这样认为,其真正的创新、研发能力有多高值得商榷。根据报告期内主营业务收入显示,其主要产品为床垫产品和枕头产品,并占据了营收的绝大部分,2017年度到2020年6月,这两类产品占总营收比例分别为82.37%、78.82%、72.31%、70.37%。这说明,长期以来,发行人没有研发出其他更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类型,一直让床垫和枕头这两类产品“唱主角”,这也从侧面一窥发行人的研发能力到底如何。值得注意的是,其研发人员的离职率呈现出持续升高的趋势。报告期内,2017年、2018年、2019年、2020年6月30日,其研发人员离职率分别为18.52%、19.44%、30.19%、25.00%。对此,发行人回应称,其主要变动原因包括个人职业发展考虑、工作地选择与出差安排较多等等。发行人2019年离职人数增加的主要原因系报告期内发行人持续拓展智能家居品类产品体系,随着发行人经营规模与品牌声誉的逐步提升,对相关产品研发迭代要求进一步提升,对新材料、新工艺等方面的要求持续提升,需要持续招募具备互联网思维、持续创新的研发人员。基于上述因素,相关研发支持人员变动更替的情况有所增加。虽然发行人对于研发人员的变动成因做出了相应解释,但人员流动过大势必会影响到发行人整体产品的研发进度和水平,同时研发人员持续外流也势必会增加发行人相应重要技术的外泄风险。说到技术外泄风险,还不止人员变动这一项,笔者发现,发行人采取的是生产全部外包的方式,也就是说,发行人只管设计、研发、销售等,而生产环节全部交给合作伙伴,包括设计的新产品以及企业技术等都交给了合作伙伴,这又增加了技术外泄的风险。据了解,廊坊华日家具股份有限公司是发行人2018年以前的五大供应商之一,曾因擅自将发行人的专利技术用在自己品牌的产品上使用与发行人产生过技术纠纷,后经发行人主动维权,这一事件才得以解决。但应当指出,如果发行人将全部生产环节外包的方式一直持续下去,技术外泄的风险依然很大。另外,发行人的销售渠道也非常集中,主要包括小米系列平台、阿里系列平台、京东商城等第三方线上平台。而根据其披露的数据,主要营收均来自小米系列平台,2018年度到2020年6月,来自小米系列平台的营收占比分别为79.81%、75.56%、72.65%。也就是说,发行人的营收非常依赖于小米,这也存在一定的转圜局促。总而言之,作为一家所谓的“科技公司”,发行人没有足够的研发投入和研发成果,这能保证可持续发展吗?同时,发行人自己并没有产品生产能力,全部靠外包,这又如何能称为家居制造企业?此外,发行人没有独立自建的销售渠道,这恐怕将对企业未来的发展、扩张之路带来很大的制约和束缚。
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数说百年(3)本报记者 王小霞科技是强国之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中国共产党自诞生起就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发展,毛泽东同志对科技发展作了精辟论述,徐特立在延安自然科学院建立时提出“科学!是国力的灵魂”。自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我国不断加大科技投入,从0.6亿元到2万亿元,成为中国科技澎湃前行的强大后盾。党的十八大以来,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更是被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我国科技发展再次提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实现了从过去跟跑逐步向并跑、领跑的历史性转变,踏上了从科技大国迈向世界科技强国的新征程。从0.6亿元到近2万亿元我国科技研发投入大幅增长从一穷二白起步,以筚路蓝缕开拓。建党初期,我国科技发展起步晚、弱、难,但先辈们奋进早,迎难而上。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不断加大科技投入,为各项科技活动蓬勃开展创造了良好条件。数据显示,1953年,国家财政科技拨款为6000万元;1995年,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内部支出仅349亿元;2001年超过了1000亿元,2018年达到19657亿元;我国研发经费总量在2013年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研发经费投入国家。与此同时,2018年,我国基础研究经费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R·D经费支出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2.18%,超过欧盟15国平均水平,比1995年提高1.65个百分点。2020年,全社会研发投入预计2.4万亿元左右,研发投入强度预计会达到2.4%左右,基础研究经费预计超过1500亿元。从0.6亿元到近2万亿元,新中国研发经费投入狂飙70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科技投入的重要构成,是衡量科技投入的重要指标,也是观察和分析科技发展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十四五”时期,我国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7%以上、力争投入强度高于“十三五”时期。体现了国家对科技创新的重视以及进一步加大投入的决心。与此同时,我国研发人员总量稳居世界首位。截至2018年年底,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达10154.5万人,规模继续保持世界第一。同时,政府扶持力度不断加大。2017年,国家财政科技拨款为8383.6亿元,是1980年的130倍。一系列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的政策实施效果凸显。“企业对研发的投入一年比一年多”“国家对科技投入的不断加大,我们感触很深。”北京墨丘科技有限公司CEO黄伟才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1998年-2001年他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读研究生时,当时学校的研究经费比较困难,很多项目苦于没有经费支持而放弃,但现在高校对科技投入非常重视,只要是好技术,研究经费会全力支持。“我的一些留校当老师的同学,他们现在常常考虑的不是经费来源问题,而是怎样使用经费更合理的问题。”黄伟才说。从学校毕业后,黄伟才曾在华为、日立、安捷伦以及智谷睿拓等企业工作,这些企业对于科研投入也是逐年增加。2016年,黄伟才自主创业,成立了一家基于人工智能技术为企业提供知识产权整体解决方案的创新型企业,“我们企业收入的70%-80%也是投入到研发中去。”黄伟才说。作为国内唯一能够自主生产和掌握等效负折射率平板透镜核心技术的公司,安徽东超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东超科技董事长韩东成对地方政府重视科技投入的体会更深。“我们最开始的天使轮融资,还只是一个技术雏形,没有任何产品,就从政府层面(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获得了800万元的投资,当时估值8000万元。随着产品落地以及市场的快速推广,到第三轮融资时,又得到了安徽省投资集团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的投资以及跟踪服务。”韩东成告诉记者,这几年,从国家层面到安徽省政府、合肥市政府对东超科技的投入持续加码:科技部立项支持资金300万元;安徽省科技厅将东超科持自主研发的“负折射平板透镜”核心技术立为“卡脖子”技术,给予了1000万元支持资金;安徽省经信厅投资450万元购买了东超科技最新款产品,免费投入到三家医院进行试用。韩东成说,这几年,国家及地方政府不断加大对科技创新企业的支持,科技投入力度前所未有。科技大投入迎来创新大迸发从羸弱到崛起,中国科技前进步伐未曾停歇。可以说,一部新中国发展史,也是一部中国人民在党的坚强领导下,用科技力量从一个个“不可能”到一个个“能”、一个个“行”创造人间奇迹的奋斗史,见证着我国建党百年取得的巨大成就。1954年7月26日,首批国产飞机试飞成功;1964年10月16日,原子弹爆炸成功;1965年9月17日,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的蛋白质牛胰岛素在中国诞生;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成功着陆月球背面;2019年9月4日,FAST(中国天眼)捕获大量脉冲……“我国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对科学技术的长期投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创新发展研究部部长马名杰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尤其在经济起飞阶段,政府科技投入对国家科技基础的形成尤为重要。一是在财政资金十分有限的条件下,通过制定科技计划对科技发展方向和投入重点予以规划,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进行调整。二是科学技术研究的“国家队”通过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直接创办技术型企业、科研人员向企业流动等途径,对我国提高产业技术能力提供了重要支撑。三是重视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等内含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是我国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成就,同样体现出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我国新型举国体制的巨大优势。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创新是其中一个关键变量。未来五年乃至更长远的时间,以加快科技自立自强为主线,中国还将打出更多创新的“组合拳”,科技的大投入必将迎来创新的大迸发,中国科技创新未来更可期。
[爱卡汽车 行业资讯 原创]近日,爱卡汽车从孚能科技官方获悉,该公司正式对外发布了新技术研发进展公告,并称已研发出能量密度达到330Wh/kg的新型电动车动力电池。全新的电池技术可在零下20度的温度下仍能提供将近90%的可用容量,可助力续航增长25%。孚能科技表示,该动力电池技术使用了独特的限制性技术,将电池中硅材料在充电与放电时会发生的膨胀效应加以限制,再配合名为“单壁碳纳米管导电剂”以及新型粘合剂等材料的辅助,在电池内部构建出相比现在的动力电池更加稳定的电极流向。相比现有石墨负极,330Wh/kg高能量密度电池可大幅降低负极面密度,提升产品的能量密度及充电安全性能,实现电池能量密度和循环性能双提升。同时,孚能科技研发的这款动力电池具有的高能量密度,不仅在能量供给方面提升数倍,也在其电池寿命以及化学性能方面提供了优秀的表现,填补目前的行业空白。此外,该电池除了低温表现外,高温性能也表现优异,高温存储和高温循环性能均高于行业水平。截至目前,该项技术已通过公司内部测试,后期将根据市场需求,申请通过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检测中心的新国标GB38031-2020测试,预计测试周期约为3个月。测试通过后便可正式销售使用。公开信息显示,目前孚能科技已成为三元软包动力电池的领军企业之一,在2017-2019年连续三年蝉联软包动力锂离子电池中国市场出货量第一。孚能科技的客户目前涵盖众多国内外主流整车企业,包括戴姆勒、北京奔驰、北汽新能源、广汽新能源、一汽、吉利、长城等,并正在拓展大众、奥迪、保时捷、通用、日产、本田等其它客户。值得一提的是,孚能科技于2020年12月份曾发布公告称,将与吉利共同设立合资公司建设动力电池生产工厂。根据协议约定,双方将共同推进动力电池产能建设,预计合资公司和孚能科技的合计产能达到120GWh,其中2021年开工建设不少于20GWh。相关内容回顾:孚能与吉利成立合资公司 生产动力电池奔驰持股孚能科技 保障电气化攻势输出戴姆勒/吉利等将合力打造混合动力系统sin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