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本报北京4月14日电 (记者冯华)《中国科技成果转化2020年度报告(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篇)》(以下简称“报告”)14日发布。报告显示,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活动持续活跃,2019年,3450家高校院所以转让、许可、作价投资方式转化科技成果的合同项数呈增长趋势。个人获得的现金和股权奖励金额达53.1亿元,其中现金奖励金额为30.9亿元,比上一年增长17.9%;股权奖励为22.2亿元。这一报告是在科技部成果转化与区域创新司指导下,由中国科技评估与成果管理研究会、国家科技评估中心和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共同编写。报告以全国3450家公立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2019年成果转化数据为样本,综合分析了高校与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进展和成效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等。报告分析指出,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方式为转让方式,转让合同项数占转让、许可、作价投资3种方式合同总项数比重超六成。在区间分布上,100万元及以上的合同项数占比为10.0%,合同金额占比达89.6%。大额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频出,成果转化合同金额达1亿元以上的有24项。在科技成果的转化流向上,报告显示东部地区是科技成果的主要产生地和承接地。科技成果产出合同金额排名前3位的是上海市、北京市、广东省,承接科技成果转化合同金额排名前3位的是上海市、广东省、江苏省。2019年,高校院所以转让、许可、作价投资方式转化的科技成果转化至制造业的合同金额最大,为58.2亿元,占合同总金额的38.2%。转化至中小微其他类型企业的合同金额最大,为91.9亿元,占合同总金额的60.3%。报告指出,近年来,随着我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系列政策法规的逐步落实,科技成果转化和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仍存在一些体制机制性问题。如科技成果转化政策需进一步衔接和落实,专业化转移机构和人才仍需加强建设和培养,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平台)尚待系统性布局等。专家建议,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还需要各部门、各地方与高校院所共同努力,进一步加强统筹协调,提高政策执行和专业服务能力,有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日前,《中国科技成果转化2020年度报告(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篇)》在全国出版发行。该报告由中国科技评估与成果管理研究会、国家科技评估中心和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共同编写。该报告以全国3450家公立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2019年科研成果转化数据为样本。结果显示,3450家高校院所技术开发、咨询、服务合同金额为933.5亿元,比上年增长22.9%;高校院所兼职从事成果转化和离岗创业人员数量为14210人,比上年增长23.4%。2019年成果转化合同金额达1亿元以上的有24个项目。其中东部地区承接了21个,中部、西部地区分别只有2项和1项。在承接最多项目的东部地区,科技成果产出合同金额排名前3位的是上海市、北京市、广东省,承接科技成果转化合同金额排名前3位的是上海市、广东省、江苏省。个人方面,2019年个人获得的现金和股权奖励金额达53.1亿元,其中现金奖励金额为30.9亿元,比上一年增长17.9%;股权奖励为22.2亿元。2019年高校院所奖励个人现金和股份总金额前10名如下表:高校院所以转让、许可、作价投资方式转化科技成果的平均合同金额排名前10名为:
中铁建电气化局集团南方工程有限公司吴中城际铁路项目部,负责全线通信系统、信号系统,以及牵引供电系统的线路、设备安装及调试任务。南方公司吴中城际铁路项目部在各级领导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项目部将质量目标锁定在,建造精品示范工程、打造西部靓丽明珠的目标上。响应公司号召,确定了“目标精准、过程精细、工艺精致”的项目精神,将科技创新摆在重要位置,实施BIM仿真建模,引导四电设备安装工艺升级,开创了高铁四电设备安装,成功应用BIM技术的先河,获得了广泛赞誉。南方公司“三精”现场会,在吴中城际铁路2号中继站隆重观摩,引起了观摩者的极大兴趣;中国铁路总公司等单位领导来到吴中城际铁路2号中继站视察后,对成功应用BIM技术给予了高度评价。南方公司观摩团到吴中城际铁路参观一、捍卫“红线”禁令,建造精品工程设备材料的质量,是高铁四电工程质量的关键。因此,通信系统、信号系统、牵引变电系统的主要设备材料,全部采购知名厂家的产品。通信光缆、信号电缆、低压电缆等主要材料,均按照批次通过第三方检测合格后,方可出库使用。设备安装布线工艺标准确定方面,先与设备管理单位进行工艺对接,并经双方确认后,再进行首件实施。同时郑重承诺,首件只是起点,也是最低标准,后续工艺质量只能提高,不能降低。项目部中心料库二、应用BIM技术 创新四电工艺进入2号中继站设备安装阶段时,项目部做出了应用BIM技术仿真建模,引导工艺再次升级的决定。应用三维仿真预演技术,对通信信号设备安装进行仿真建模,并策划如下:1、用高强度铝合金走线架,替换传统式的走线槽,实现开放式、可视化目的。2、用光缆尾纤槽,防护电缆芯线,解决防护效果和整体美观问题。3、缆线布放,按用途、分层次、分颜色布局,不仅可以大大提高美观度,同时解决传统工艺下,故障查找困难的问题。信号设备安装工艺创新4、设备布线,由传统圆把绑扎方法,创新为方块线把,每一层每一根缆线的来龙去脉,一清二楚。5、事先在电脑上,规划好下线通道,消除下线障碍,达到瀑布式下线的美观效果。6、利用三维仿真,将实际安装过程,用电脑1比1进行模拟推演,消除交叉、控制浪费、提高效率和精工度。应用bim技术进行三维仿真建模模型及实体还原效果7、根据测量数据,按照设备平面布置图、设备配线图,进行BIM仿真建模。按照机柜组立、走线架安装、设备布线、缆线固定、芯线接入、模块安装等流程,进行深度预演,建立了360度无死角的三维仿真模型,用视频进行可视化交底,可视化培训。吴中城际铁路信号中继站工艺创新整体效果8、复原安装前,首先组织技术和操作工人,对建模模型进行分析研究,理解和熟悉工艺要求,确保正确理解建模意图和目的。9、分步骤进行动画演示交底,由技术人员现场指导施工,按照建模顺序,逐一完成还原安装全过程交底。吴中城际铁路通信设备安装工艺三、BIM技术应用成果BIM技术的应用实践,使吴忠至中卫高铁四电工艺,实现了跨越式创新。具体如下:1、应用BIM建模引导施工,不仅提高了工艺度,还实现了零交叉、零碰撞、零差错、零返工,提高工效,节约材料的目的。信号设备安装布线交叉、拐弯创新效果2、通过BIM建模,实现了“安装施工模型化、物料计划精准化、上下走线分层化、缆线用途分色化、固线方式卡具化、施工交底可视化、标识标牌信息化、工艺创新独特化、效率效益提升化、维护维修方便化”“十化”创新,颠覆了高铁四电传统工艺,开创了高铁“四电”设备安装应用BIM技术的先河,推动了整个公司甚至集团公司“四电”工艺升级,其成功经验被同行们广泛借鉴。通信设备机柜内缆线安装幅度处理效果3、吴中城际铁路2号中继站BIM模型还原安装后,设备首次加电时所有功能显示正常,开创了中继站模拟试验无任何问题的新记录。4、得益于BIM技术应用和推广,后续工序施工更加精细。中卫南站通信机房设备安装配线、信号专业电缆引入及设备配线、牵引变电所二次电缆,及设备屏柜内部配线,均应用了BIM建模,工艺得到了极大提升,亮点独特。信号电缆引入工艺创新5、由于BIM技术的应用,使广大员工对创新管理有了新的认知,工艺理念和工艺手段不断提高。因此,进入静态验收时,通信专业,A、B类问题双双为“零”,全路罕见。信号专业问题总数,纵横比较相对很少,牵引供电系统自送电之后,未发生过因故障而停电的现象,动态检测试验一路顺利。银(川)中(卫)高铁全线开通达标评定时,吴中项目部三个专业两个获总分第一名,一个专业获总分第二名,在兰州局信用评价中同银吴指挥部一起双双进入A类。变电设备机柜内配线工艺6、吴中项目应用BIM技术仿真建模研发试点取得成功后,当即被兰州铁路局全面推广到在建高铁项目中应用;公司所属的汉十、哈佳、商合杭、郑阜、合安、衢宁、宁奉等项目以及大部分地铁项目纷纷展开了BIM建造,获得了良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公司以BIM为基数的信息中心于2018年10月应运而生,经过培训和现场磨练,公司的BIM团队的技术实力得到了快速提升,总部信息网络就是在这个刚刚成立的信息中心手上,在极短的时间内改造一新。在2020年11月荣获第五届中国建设工程BIM大赛中,南方公司的作品勇夺一类成果奖,中国铁建系统内仅有三家单位获此殊荣。牵引变电所室外设备安装效果7、吴中项目BIM技术应用试点,取得了广泛的成果。项目部编写的《提高三维仿真技术建模合格率》,荣获湖北省2019年度QC成果一等奖和最佳课题奖;李梦豪等同志撰写的《三维仿真技术在高速铁路通信信号系统研究与实践》,在国家级刊物《电子世界》“探索与发现”栏目上发表;《高速铁路通信信号工程施工三维仿真技术研发与应用》顺利通过兰州铁路局科技成果评审;项目部申报的6项专利全部通过了国家专利局授权,其中,利用BIM技术开发的,《一种可折叠挡砟墙钻孔机》发明专利申报正在审核过程中。中继站设备上走线创新工艺四、BIM技术在高铁建设领域的前景展望BIM技术,既是工程建设的一种高科技工具,更是一种全新的创新理念。利用BIM建模数据为基础,搭载系统平台,借助二维码、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机器人等高科技手段,可实现全线、全段、全局、全路高铁的信息数据融合,实现“系统数据平台化,工程资料无纸化、查阅资料手机化、日常巡视无人化,抢修指挥远程化”美好愿景。(图文:周炳学)
在受疫情影响的大背景下,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受到了普遍关注。而被视为经济增长新动能的科技创新,一举一动亦备受瞩目。在2020年的这张成绩单背后,我们可以读出哪些信息呢?1月25日,上海市科委发布了《2020上海科技进步报告》。这份报告显示,即使是在疫情影响下,2020年上海科技投入稳步提升,创新资源不断积聚,创新成果竞相涌现,产业创新能级加快提升,创新环境持续优化,展现出了上海科技创新的硬实力。科技创新策源、高端产业引领,意味着要掌握技术和产业的头部环节。承担着技术创新“发动机”角色的高新技术企业,尤其是“引擎企业”,不仅能实现自身快速发展,更能营造起“热带雨林式”的创新生态。2020年,上海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7396家,平均每天诞生20家;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超过1.7万家,同比增长32.3%,较2018年增长86%,近三年增长123%,每万户企业法人中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排名全国第一。“高新技术企业的数量表征着一个地区的创新活跃度,与一座城市的未来发展潜力息息相关。”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战略规划研究室主任朱学彦表示。上海高新技术企业的快速涌现和崛起,无疑是上海推动高质量发展进程中令人欣喜的“量的积累”。一、基础研究取得多项重大成果从这份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出,上海的大科学设施集群效应逐步凸显,已建大科学设施助力原创成果涌现。上海光源一期累计提供实验机时35万小时,发表论文6000余篇;上海超级计算中心“魔方ⅱ”“魔方ⅲ”全年提供计算资源18748万核小时;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上海)设施累计提供实验机时67.5万小时,发表论文1520篇。与此同时,新建大科学设施进展顺利:上海超强超短激光实验装置正式建成并通过专家验收,上海光源二期新建4条线站调束出光,活细胞结构与功能成像等线站工程部分实验站已开展测试性实验。在引才引智力度方面,上海蝉联“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实现“八连冠”。截至2020年年底,上海累计核发《外国人工作许可证》26万份,其中外国高端人才(A类)近5万份,占比约18%,引进外国人才数量和质量均居全国第一。在基础研究方面,上海科学家在脑科学、基因与蛋白质、量子、纳米等前沿领域取得多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成果,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科学》、《自然》《细胞》上发表论文124篇,比上年增长42.5%,占全国总数的32%。目前,大科学设施在沪已运行6个,在建8个。此外,该报告还以“专篇”形式介绍了上海科技战“疫”情况。上海多个研究团队针对新冠病毒开展系列研究,在《科学》《自然》《细胞》发表研究成果共计9篇。聚焦药物、疫苗、医疗器械、检测试剂等,布局3批共19项应急科技攻关项目。三款抗体药物研发获国家应急项目支持,占全国的50%;6款新冠病毒检测试剂产品获证上市,试剂盒累计发货逾1.01亿人份,出口58个国家超1219万人份。联影医疗分别向全国25个省和海外17个国家累计提供各类影像检测设备2817台和285台,上海微技术工研院研发的红外测温芯片出货量达全球产能的60%。二、三大产业领域形成“上海方案在产业方面,上海深入实施三大领域“上海方案”:集成电路产业基础能力加快提升,人工智能产业生态不断完善,生物医药创新高地加快建设。另外,2021年上海将开工建设一批引领性强、带动性大、成长性好的重大产业项目,以大项目引领大产业,推动集成电路等先进制造业集聚发展。作为生物医药、集成电路产业的聚集地,目前,张江科学城已建立起以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文化创意为主导产业,以人工智能、航空航天、低碳环保为新兴产业的“三大、三新”产业格局。该报告显示,截至11月底,张江科学城集成电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994.45亿元,同比增长30.3%;加快张江人工智能岛企业集聚,规划建设张江机器人谷,持续打造张江人工智能馆。截至11月底,张江科学城生物医药产业规模525.2亿元,同比增长8.6%。同时,在张江持续优化创新生态,推进“张江事、张江办结”,承接市区两级委托下放行政审批事项121项,打造了张江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联盟,完成国家“双创”升级试点工作。并推进张江国家专利导航产业发展试验区建设,打造知识产权服务平台,发布了张江科学城人才居住证转办户口新政等。三、未来城市,竞争的是科技硬实力2020年上海GDP突破38700亿元,稳居全国城市第一,1.43%的名义增速在全国10强中排第9位。但是,未来城市之争,归根到底是创新实力的竞争。作为全国经济龙头,上海要的不只是GDP总量,更承担着引领全国创新发展新理念的使命。上海的自身定位是“卓越的全球城市”,这体现的不只是城市格局,更需要科技创新硬实力的加持。在协同长三角创新发展方面,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一市深入开展长三角区域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探索在创新资源统筹布局、关键技术联合攻关、科技成果协同转化等方面先行先试。在长三角都市圈中,上海这个科技创新策源地的角色,直接影响着长三角“智慧流”的源头供给。面对机遇和挑战,上海究竟要如何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战略选择。《华东科技》2021年3月刊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管浩微信编辑:蔡雨彤【科创长三角】现已入驻今日头条 | 新浪看点 | 大鱼号搜狐号 | 网易号 | 一点资讯百度百家 | 企鹅号 | 凤凰号
高端光学镜头智能制造项目1、项目必要性:公共安全关系着社会稳定,安防监控是社会发展的刚性需求,国家不断推出安防监控重大工程,目前国内大中城市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视频监控系统基础,但距离全覆盖的要求尚存在较大的新增和改造空间,而县、乡、村一级区域的视频监控系统则面临从零到一的建设过程。行业市场不断提出新要求,智能交通等重点领域急需升级换代,现有的智能交通监控虽然在光照条件好的情况下画面清晰、色彩鲜艳,但由于摄像头的像素低、性能差,技术视频无法满足智能交通对较高细节、低照度、夜视等功能的要求,迫切需要更新换代。视频监控技术向高清发展,重点区域和行业改善型需求旺盛,在政府或银行等对价格相对不够敏感的领域,高清监控有着明显需求,高清的实现需要一整套解决方案,随着光纤通信和半导体技术的发展,显著降低了信息传输和存储的成本,使高清视频监控具备了大规模应用的基础。2、项目可行性:项目投资符合国家鼓励发展高清图像传感器及安防监控等应用领域的政策导向。本项目规划的高端光学镜头主要用于安防监控、智能驾驶、机器视觉等领域,而超高清图像传感器作为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的核心、关键、共性技术,是国家产业政策大力扶持的对象之一,因此本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导向。项目投资符合高端光学镜头向高性能、精密智能制造发展的技术趋势。本项目产品具有高解像力、大光圈、大靶面的特点,生产过程中利用自动化组装技术、检测技术自动化等先进制造技术,通过精密智能制造实现产品的高性能,使镜头能够用于各种条件下的高清视频监控,并能够用于车载摄像头、机器视觉等复杂应用场景,符合产品向高性能,制造向高精度、智能化方向发展的技术趋势。项目投资符合视频监控、智能驾驶、机器视觉市场对高端光学镜头的需求。本项目产品为高端光学镜头,主要用于安防监控、智能驾驶、机器视觉等市场,具有高解像力、大光圈、大靶面的特点。由于视频监控和车载摄像头面临着存量产品向高清技术更新换代,智能驾驶应用渗透率增长带来市场增量,因此高性能高端光学镜头市场前景十分广阔,符合市场对高端光学镜头的需求。3、项目建设内容:本项目采用多种自动化设备和以MES系统为核心的生产过程控制系统,对各工艺进行了技术升级,实现自动化、精细化、智能化生产管理。生产过程具有高精度、高一致性、高良品率和较高的生产效率,实现了高端光学镜头的规模化智能制造。项目建成后,年产4000万颗高端光学镜头。4、项目实施主体与用地:本项目实施主体为公司全资子公司凤凰科技,拟租赁上市公司用地及厂房。5、投资金额及明细:计划总投资35,198.25万元,主要用于生产设备、检测仪器及生产管理软件购置及厂房租赁等支出。6、建设周期:本项目建设期为三年,计划分三年进行投入。7、项目备案和环评手续:本项目已取得上饶市经济开发区出具的备案通知(备案号:饶开经发[2018]298号),涉及的环评手续正在办理中。8、项目经济效益评价:项目实施完成后,年均销售收入64,653万元,年均利润总额5,787万元,税后投资回收期8.36年,投资内部收益率为13.78%,具有良好的投资效益。
8月8日,在品途集团举办2018·NBI夏季创新峰会上,品途智库发布《2018中国零售科技研究报告》。报告显示,2017年作为新零售元年,各种商业模式创新层出不穷,阿里、京东、苏宁等互联网电商巨头纷纷通过资本投资或并购线下优质资源,商业模式不断进化、科技、数据与零售业更加融合,从而驱动中国传统零售业的快速变革。新零售已成为当前经济、商业零售领域的新风口,与新零售有关的模式及产品创新不断涌现,互联网资本和产业巨头纷纷入场布局,也拉高新零售的整体投资活跃度,截止到2018年上半年新零售累积获得投资金额2,801亿,累积投资事件740起,平均单笔融资额3.79亿。阿里腾讯两大互联网巨头通过资本手段,围绕5个万亿级市场、3个增量市场、3大支撑领域,加速线上线下布局节奏,阿里通过重股权投资,打造渠道商业生态,而腾讯则以京东和永辉为抓手,构建技术+流量的赋能平台。与此同时,零售新物种基于商业零售数字化的模式创新,重构人货场碎片化消费体验。数据来源:品途智库新零售创新与变革离不开科技的发展,围绕消费全流程的数字化融合已成为主流趋势。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基础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科技与零售产业融合奠定良好基础,基于零售全产业链的科技融合与应用层出不穷。品途智库预测,2018年中国零售科技市场规模将接近1,700亿,预计未来仍将维持35%的年均增速。与此同时,中国零售科技产业链不断的优化与完善,各细分领域独角兽频现。中国零售科技产业图谱从资本视角来看,2017年以来零售科技备受资本青睐,749起投资事件累积获投金额近3,000亿,在整体资本市场低迷时期,零售科技获投数量及获投金额占比持续增加,投资金额占比从2017Q1的3.69%提升至2018Q2的8.63%,投资数量占比从2017Q1的2.58%提升至2018Q2的18.81%。2017年巨头快速抢占线下优质资源,在投资布局基本完成后,急需对线上线下资源的整合及赋能,零售科技在此过程中将发挥重要作用,因此2018年起零售科技迎来新一轮投资热潮,上半年投资事件数量已达到2017年全年的76%。AT为首的互联网资本和产业巨头纷纷布局新零售及零售科技,大额投资并购事件层出不穷,2018年上半年投资金额已超2017年全年水平,其中2018年Q2投资金额超千亿,创历史新高,平均单笔融资额从2017年的2.64亿/笔提升至2018H1的5.92亿/笔。数据来源:品途智库从投资规模来看,2017年以来零售科技领域百万级以下投资事件占比持续减少,从2017年H1的21.3%下降至2018H1的9.3%,与此同时,零售科技整体投融资的相邻轮次的融资时间间隔在300天-400天左右,其中基础技术层融资时间间隔更长,平均比行业整体长10%,而核心应用层则融资活动更加频繁,平均时间间隔比行业整体短8%,未来与零售场景深度结合的技术应用更受资本关注。从细分领域来看,2018上半年零售科技基础技术层,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机器人等领域投资金额和投资数量占比均呈现大幅提升,AR/VR风口已过,2018年上半年仅5起投资事件。而在核心应用层中,首先智慧物流持续爆发,投资金额同比增长超过600%;其次,小程序的快速发展构建新的电商流量入口,获投金额呈现井喷;再次,无人零售热度下降,技术成熟度与商业模式化仍需较长周期,最后,CRM功能不断丰富与完善,资本对其他细分领域挤压效应显著。从整体来看,品途智库认为未来中国零售科技发展将呈现的三大特征:一是生态整合加速;二是垂直场景应用;三是近场数据挖掘。围绕着这三个核心赛道和趋势特征,品途智库选取了典型代表企业进行深度案例解读。从生态整合加速来看,阿里巴巴基础技术层面,2017年成立达摩院,加大对基础科学技术的创新研究投入;在应用技术层面,一方面阿里在金融和供应链物流通过构建云服务平台,进行软硬件的技术创新,从而实现业务的延伸与拓展,另一方面围绕消费体验升级,阿里运用科技多维度打造“新零售”业态创新。腾讯在零售科技方面的布局主要聚焦于利用其社交用户平台,以支付、流量及沉淀用户数据为抓手进行精准营销,进一步为零售企业提供基础设施以及云端解决方案,与此同时,腾讯以京东为抓手,依托零售科技持续加码基础技术的创新与应用。从垂直场景应用来看,美味不用等以B端SaaS服务和C端产品为切入口,围绕餐饮管理全流程进行数字化产品及功能设计,实现位、钱、人、菜、数、媒、链、金的全面打通,数字赋能餐饮行业,提升整体运营管理效率。此外,美味不用等从餐饮排队业务为切入口,快速占领主流餐饮市场,同时基于餐饮管理者用户需求及数据反馈,及时迭代更新产品与服务内容,进而实现商业生态的不断进化,2017年平台订单数超3亿,GMV达到300亿。从近场数据挖掘来看,众盟数据经过五年的发展,建立了庞大的线下数据体系,包括了200万+线下应用场景,覆盖全国300多个城市,并以此为基础打通线上数据,融合大数据、AI等技术帮助企业完成线下数据资产沉淀,进行智能决策、智慧运营、智能营销等,全面为企业发展进行数据赋能提质增效。同时,众盟数据以大数据和AI等技术为基础,建立了从数据清洗、标签添加到数据平台及数据应用的闭环生态,并以线下数据资产化多维赋能实体经济,有效助力企业实现转型升级。2017年众盟数据营收达1.2亿元,近三年营收的平均增长率达115%。文/品途智库 葛文
来源:证券时报网 3月18日,腾讯正式对外发布2020年度《腾讯研发大数据报告》,该报告由腾讯技术委员会出品,披露了2020年腾讯在研发投入、研发效能及开源协同等方面的重要数据。 报告显示,2020年腾讯研发人员占公司总人数的68%,同比去年增长16%,在科技企业中位居前列。2020年腾讯新增研发项目超4000个,同比增长22%;新增代码超过20亿行,同比增长67%。研发人员日均完成5242个需求,有30%的需求能够在1天之内得到响应,平均需求响应时长缩短8.66小时,有46%的需求能够在3天内开发完成,单个Bug的平均解决时长较去年缩短了15%,研发更敏捷。 TAPD、腾讯工蜂、蓝盾三大腾讯主流研发工具的日均API请求量达到四千万次。C++蝉联腾讯最受欢迎的编程语言。随着云计算和微服务相关技术的进一步发展,Go语言使用次数增速第一,并超越JavaScript成为腾讯第二受欢迎的编程语言。同时,TypeScript以其优秀的架构设计和高兼容性,成为了2020年增速第二的语言,也是最具潜力的前端语言。 技术管理人员继续保持在研发方面的高参与度。腾讯70%的技术Leader持续输出代码。2020年全年,平均每人输出3.2万行,并且参与142次代码评审。54%的12级及以上技术专家潜心编码,人均输出代码3万余行,参与98次代码评审。 2020年腾讯内部开源代码库新增超过57000个,比2019年增长了29%,有超过17000名研发人员参与贡献内部开源项目。 上线两年时间的腾讯内部技术交流社区“码客”,成为了腾讯研发人员精进技术、交流心得的“根据地”。2020年,码客上有200+个技术圈子助力研发人员学习成长。其中,55%的技术问题能够在提出后的1小时内得到响应,84%的技术问题可以在1天内得到解决。医疗AI、黑灰产人机对抗、Rust语言等新技术话题的关注度不断提升。
投资要点音频SoC芯片发展脉络清晰,应用领域广泛多点开花。音频SoC芯片具备高算力低功耗、平台化可扩展的特性,伴随AIOT的快速发展有望得到更为广阔的应用。下游产品中,TWS耳机热度不减,据Canalys预测,2021年全球TWS耳机出货量将超过3.5亿台,到2024年,全球TWS耳机出货量将增长至5亿副以上,成为当前消费电子增量市场的核心驱动力。智能音箱凭借其丰富的互动性和内容生态被赋予在智能家居中的控制权,市场成长同样值得期待。根据Canalys预测显示,2021年全球智能音箱出货量预计将达到1.63亿台,同比增长约19%;此外,当下智能手机音频接口纷纷从3.5mm接口转向性能优势显著的Type-C接口,未来5G落地催生的换机浪潮有望为Type-C耳机带来稳定的市场需求,作为为Type-C有线耳机智能化提供充足动力的Type-C音频芯片,未来市场可期。我们认为,高景气度的市场环境将驱动TWS耳机、智能音箱等消费电子新兴应持续成长,音频SoC芯片市场仍具备充足的成长动能国内音频SoC领军者,技术研发/产品/客户优势共筑核心竞争力,短中长期成长逻辑清晰。公司旗下拥有普通蓝牙芯片、智能蓝牙芯片以及Type-C音频芯片三类产品,主要应用于TWS耳机、智能音箱及Type-C耳机等领域。公司重视自主研发,研发投入占比行业领先。公司针对TWS耳机,音频同步方案从传统蓝牙转发、低频电磁转发再到IBRT(智能重传),降噪方案从前馈到混合,同时集成语音唤醒功能,产品性能已达行业先进水平。下游客户方面,公司已覆盖华为、哈曼、三星、OPPO、小米、SONY等主流安卓终端厂商,同时通过在后续产品研发过程中与其保持高度配合而形成较强的粘性,产品成功的经验又进一步帮助公司扩展品牌客户范围,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我们认为公司成长路径清晰,短期来看,公司将通过募投项目升级现有产品,进一步稳固其音频SoC市场龙头地位;中长期来看,公司积极布局智能WIFI芯片及可穿戴平台的研发,进一步向AIOT领域进军,不断提升产品广度,公司中长期的成长值得期待。公司在技术、产品、客户端的三大优势共同筑造其核心竞争力,有望助其在未来优享行业发展红利实现持续成长。盈利预测和投资评级:公司是国内音频SoC领域的龙头企业,在TWS耳机、智能音箱和Type-C耳机等领域市场份额可观。我们认为当下音频SoC芯片下游市场需求旺盛,国内品牌快速崛起为主控芯片国产化打开成长空间,公司产品性能行业领先、客户资源优质且粘性高,持续拓宽业务边界,短中长期成长路径清晰,有望凭借其显著的综合竞争优势,乘行业快速扩容之风实现业绩持续高速增长。预计2020-2022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10.61/15.90/21.80亿元,实现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分别为1.98/3.70/5.40亿元,对应EPS分别为1.65/3.08/4.50元/股,当前股价对应PE估值分别为158/85/58倍。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风险提示:技术升级导致的产品迭代风险;产品终端形态相对单一风险;行业竞争加剧风险;新冠疫情反弹风险;持续研发资金投入风险;募投项目建设进度不及预期。风险提示:本文仅作分享,所提到的观点仅代表个人的意见,所涉及标的不作推荐,据此买卖,风险自负。
来源:北京商报北京商报讯(记者 岳品瑜 廖蒙)3月19日,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金融科技发展与研究专委会和浙江大学互联网金融研究院组织撰写的《“一带一路”金融科技发展指数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已于3月18日正式发布。根据《报告》介绍,“一带一路”金融科技发展指数包括金融科技产业、金融科技用户和金融科技生态等3个分项指数,由金融科技上市企业规模等23个指标组成。综合考虑数据可得性和国家代表性,专项课题组选取63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作为研究样本。《报告》显示,“一带一路”金融科技发展已有一定基础,但不充分不平衡特征突出,中国金融科技发展位居“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前列。而金融科技发展的关键驱动因素包括产业集聚、生态协同、政策监管、数字基础设施等。《报告》建议,结合“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实际,分类分阶段推动金融科技发展。在我国“一带一路”金融科技发展中,建议一是将金融科技纳入“一带一路”倡议合作范围,助力“数字丝绸之路”建设;二是立足我国金融科技市场规模和创新发展优势,发挥金融科技中心城市的引领辐射效应;三是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金融科技标准互联互通,提升我国在金融科技标准规则方面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四是加强金融创新国际监管协调与合作,有效防范监管套利及金融科技跨境业务和技术应用风险;五是加强金融科技领域多层次交流合作和人才培养,助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心相通工程建设。
目建设内容本项目拟在浙江省杭州市购置研发场地和先进的软硬件设备,吸引行业内高端技术人才,建设龙坞研发技术中心。公司将面向化妆品未来发展方向提升研发实力,重点技术主要包括:化妆品制剂新技术及创新配方开发、化妆品创新及核心功效原料开发、化妆品功效和感官评价技术、化妆品及配套设备一体化智能产品研发(个性化化妆品研发)、化妆品包装和设计等。项目投资概算和融资安排项目拟投资21,774.45万元,包含土地及房产投资8,913.32万元、研发场地装修费用4,947.08万元、软硬件设备投资5,683.05万元、研发费用2,231.00万元,中资本性支出部分拟投入募集资金19,450.00万元。项目实施主体、建设地点和建设周期项目实施主体为珀莱雅化妆品股份有限公司。项目建设地点位于浙江省杭州市。项目建设周期为2年。项目经济效益评价本项目不单独核算经济效益。项目建设基于公司扎根化妆品行业多年的积累与储备,与本公司现有主业紧密相关,本项目的实施将进一步提高公司的技术研发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为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项目实施的必要性①加速产品开发,满足市场需求化妆品行业的发展与社会文化、时尚潮流息息相关,随着我国社会整体节奏加快、代际消费观念转变、消费者要求日趋多样化,单个产品的寿命明显缩短,化妆品市场上产品迭代明显加快。化妆品消费需求的发展与变化要求企业不断开发新的产品予以满足,而持续有效的研发投入是化妆品公司的产品打造和迭代更新的关键。凭借产品的不断推陈出新,公司可以逐步建立品牌壁垒和消费者粘性。同时,持续的新产品的开发也是公司提升盈利水平的重要前提,使公司在成熟产品进入衰退期时,通过新产品的迭代开发持续占领市场份额,保持利润上升的势头。在生产与研发能力的支撑下,为满足市场需求,公司近年来着力产品线的扩张,向全品类发展。新产品的开发也为公司带来了显著的收入和利润增长,2019年公司实现营收31.24亿元、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3.93亿元,分别同比增32.28%和36.73%。公司将运用本次募集资金建设技术研发中心,提升公司的研发能力,增强技术和产品的持续创新能力,进一步优化现有产品的功能,并加速新产品开发,通过产品差异化来满足市场多样化的需求。②改善现有研发条件,提升企业研发能力化妆品企业的研发部门涵盖原料开发、皮肤生理学研究、配方开发、安全性测试、功效性测试、感官评价、包装开发、科技情报及知识产权等模块。化妆品研发创新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是不断提升产品品质的关键。从广义上来说,化妆品研发包括产品概念、内容物、产品形态、包装等;从狭义上来说,化妆品研发主要是指提升化妆品功效方面的研发工作,融合了医药学(西医、中草药等)、生物学(细胞工程学等)、基因科学、化学(精细化工等)、营养学等多种学科。本项目实施完成后,公司的新产品开发能力、试验能力、检验检测能力、生产工艺等多方面的研发实力都将得到增强,研发人员队伍素质也将得到大幅提升, 将为吸引行业内更加优质的技术研发资源提供有利条件,进一步强化公司技术资源整合能力,提升公司技术创新水平及新产品开发能力,增强公司的竞争地位。项目实施的可行性①先进的研发创新平台保障了项目实施公司持续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开展研发创新工作,重视优质研发资源的积累,凭借持续的创新能力及丰富的研发资源,形成了较强的技术研发能力并拥有雄厚的技术储备。从研发实力来看,公司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公司的研发创新中心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认定为“中国轻工业化妆品功效研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被浙江省科学技术厅认定为“纳米脂质粒技术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和“省级企业研究院”,被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认定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被浙江省知识产权局认定为“浙江省专利示范企业”,并建有浙江省博士后工作站,推动公司研发能力持续增强。在产学研方面,公司积极吸纳行业内先进的技术资源,不断提升研发实力。目前,公司已与多所高校及研究院开展科研协作,研究内容包括化妆品美白、抗敏性评价方法建立及植物干细胞实验室建立等,公司产学研合作项目“功能营养物包埋载体设计技术及其健康产品应用”荣获“2018年度中国商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海藻多糖高值化加工新技术及产业化应用”荣获“2019年度中国商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化妆品禁限用物质检测关键技术及标准化”荣获浙江省科学技术厅颁发的“2019年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在共同研发方面,2020年公司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签署了“深海微生物资源利用及活性物质开发”技术开发合同;与合作企业成立了“高通量3D打印亚洲人皮肤模型联合实验中心”。通过产学研合作,公司有效整合内外部资源,持续提升贯通上下游的技术研发能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并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为本项目研发中心的建设提供了必要的技术平台支撑。②研发人员与技术储备提供了技术支持技术研发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命脉,对企业的健康发展、产品优势、市场开拓、提高核心竞争力等起着关键性的作用。高素质的科研人才是技术的载体。公司自创立之初就十分注重人才的培养,并不断引入优秀的管理人才和研发人员,用具有竞争力的待遇、科学的管理机制、良好的企业文化吸引优秀人才的加盟,建立了长效的人才机制,为公司的科研工作打好了坚实的基础。公司以研发创新中心为研发核心,已经拥有了包括医学、化学、分子生物学、医药工程、生物学、香精香料、机械工程、包装工程和计算机辅助设计等不同学科各类专业人才在内的高素质、经验丰富的研发团队,分别负责新产品的前期调研分析、新材料技术攻关、工艺设计、工艺流程、科研项目、新产品可行性研究分析、技术发展战略规划、产品改良规划等工作。公司以强大的研发团队为基础,凭借持续的研发投入,公司技术创新能力持续加强,形成了丰富的技术积累。同时,公司积极申请知识产权,通过专利方式对现有核心技术进行保护。公司拥有丰富的研发人员和技术储备,可有效推进研究开发项目的产业化,促进研发成果向经济效益的转化,为后续的研究开发和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也为本项目的成果转化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持。③完善的管理制度提供了制度保障技术与新产品的研发是公司发展的根本动力,为了提高企业的研发能力,加强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和产品改良的管理,充分激发释放研发人才能力,发挥公司研发实力,确保公司研发能够有序、合规、可控的稳步推进,公司制定了完备的研发制度。公司研发制度包含研发流程管理制度和研发人员奖励制度两个方面。公司的研发流程管理制度包括研发管理流程、产品使用性能评价测试流程、产品内容物试生产验证及移交管理流程、相容性测试流程及研发类实验用品申购流程等,实现了公司研发流程的程序化、规范化以及高效化。公司的研发人员奖励制度包括《技术创新奖励办法》、《研发中心管理制度》、《新产品开发管理制度》等,规定了公司与研发创新人员之间的权利与义务、科技成果的归属、相关人员的奖励措施等,调动了员工参与科技创新、技术与工艺改进工作的积极性,为稳定专业人才队伍、提高公司研究开发效率提供了制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