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1月9日电(记者彭韵佳、沐铁城)为探索更为科学、全面的期刊学术影响力评价方法,第二届世界科技与发展论坛发布“科技期刊世界影响力指数研究报告”,通过多元遴选统计源期刊、复合构建评价指数、全新设置学科分类等工作,旨在构建开放多元的世界科技期刊评价体系。“科技期刊世界影响力指数研究报告”由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评价中心与中国知网科技文献评价中心联合研发。该报告为中国科协委托课题“面向国际的科技期刊影响力综合评价方法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组负责人、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科学计量与评价研究中心主任潘云涛介绍,长期以来,国际主流期刊数据库以收录英文科技期刊为主,对中国以及许多非英语国家的科技期刊选取数量有限,既局限非英语母语国家研究人员检索阅读,也使得研究人员对本土性、区域性科学问题缺乏足够关注。在充分调研国内外期刊数据库及期刊评价成果的基础上,课题组联合清华大学图书馆、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等机构专业人员,围绕统计源期刊遴选、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期刊学科分类、《世界引文库》建设等四方面开展工作。为更加公平、全面、科学地反映世界各国科技发展与科技期刊发展的真实状况,课题组共遴选38种语言、95个国家和地区的近1.5万种科技期刊作为统计源,覆盖国际知名数据库中的绝大部分英文期刊,也补充了中国、法国、德国等国家的母语期刊,使得来源期刊出版地和语种更加多元。为避免单一指标评价的局限性,该报告在评价指数设计上对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等主流指标进行复合处理,并引入替代计量学指标数据,探索评价方法的创新。在充分参考国际主流数据库学科分类体系的基础上,课题组综合考虑学科发展现状、各学科期刊规模等因素,全新编制286个学科的分类体系。潘云涛表示,目前课题组正在基于该项研究方法,编制各学科高影响力期刊索引,计划于今年年底向社会公开发布。(完)
11月9日,在“第二届世界科技与发展论坛”闭幕式上,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科学计量与评价研究中心与中国知网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等单位联合发布了“科技期刊世界影响力指数研究报告”。该报告为中国科协委托课题“面向国际的科技期刊影响力综合评价方法研究”阶段性成果,旨在探索更为科学、全面的期刊学术影响力评价方法,构建更加开放、多元的世界科技期刊评价体系。“长期以来,国际主流期刊数据库以收录英文科技期刊为主,对中国以及许多非英语国家的科技期刊选取数量有限,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已经难以全景展现全球创新进程。同时,单纯以引用情况评价学术影响力的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国内外科技界对改进评价体系多有呼吁,许多专业机构也在不断尝试推出新的评价指标。”课题组负责人、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科学计量与评价研究中心主任潘云涛介绍,此次课题组在中国科协支持下,以现有的评价指标为基础,探索研制新的评价方法,既希望能够与国际主流评价体系有良好的衔接,也力求做出理论和方法上的创新,为世界学术评价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据了解,课题组以国内富有科技文献评价经验的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评价研究中心和中国知网科学文献评价研究中心为主,联合了清华大学图书馆、万方数据有限公司、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等专业机构,邀请了国内文献评价、期刊出版方面的专家和各学科领域的高级科研人员等近百人参与,以国际视野、国际标准为参照,通过与国内外知名数据库合作,采集全球期刊基础大数据,力求研究结果科学、可靠,并体现中国特色创新。多元遴选统计源期刊。课题组在调研多个国际大型文献数据库的基础上,通过定量指标初选和专家同行评议,遴选38种语言、95个国家和地区的近1.5万种科技期刊作为统计源,既覆盖了国际知名数据库WOS、Scopus收录的绝大部分英文期刊,又择优补充了中国、法国、德国、俄罗斯、日本、巴西等国家的母语期刊,使得来源期刊出版地和语种更加多元。复合构建评价指数。为更加综合、全面评估期刊的影响力,在评价指数设计上对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等主流指标进行了复合处理,并引入替代计量学指标数据,对现有以“影响因子”评价为主的指标体系进行了重要补充。全新设置学科分类。在充分参考国际主流数据库学科分类体系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学科发展现状、各学科期刊规模等因素,兼顾中国国情和学者的习惯,全新编制286个学科的分类体系。潘云涛表示,目前课题组正在基于该项研究方法,编制各学科高影响力期刊索引,计划于年底向社会公开发布。鉴于评价工作专业性强,科技界、出版界高度关注,课题组将于报告发布后,多方听取反馈意见,并在定量指标基础上引入同行专家评议,以尽可能对期刊学术影响力实现综合、客观评价。后续,课题组也将进一步完善评价方法,拓展评价维度,使评价体系更加成熟。来源:中国科协学会部 供稿
综述类文章是以介绍、分析、评述某一专业领域内的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发展动向,并表明作者自己的观点 ,作出学科发展预测,提出比较中肯的建设性意见和建议的特殊科技论文。达晋编译认为,“综”即收集百家之言 进行综合分析整理,“述”即结合作者的观点和实践经验对文献的观点、结论进行叙述和评论,其写作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一、确定选题。选题应有前瞻性,一般可根据学科专业教学、研究的不同需要,选择自己从事的熟悉专业,不提倡直接将硕士或博士研究生开题报告作为综述发表的做法;也可根据所调研或可能获得的文献资料的质和量,提出符合科研发展趋势或有进展意义的综述题目。另外,选题要反映学科发展新成果、新动向和新技术的焦点,题目不宜过空、过大,范围不宜过宽,尤其对学生或写作尚不够娴熟者,可从自己熟悉的某一方面入手,深入细致地进行写作。二、收集文献资料。收集、查阅最近五年内发表的相关专业文章,包括综述和科研论文。收集文献的方法主要有两种: 一是从权威的综述性文章、专著等的参考文献中,摘录出有关的文献目录并查找到原始文献详细阅读。一般来说,最近三五年内的文献比较能够反映学科发展状况,并且要以本领域权威专业期刊的文章为重点,因为专业书籍的文献相对较为陈旧。二是利用各种检索工具搜索相关专业文献,并对这些文献进行消化吸收。由于网络的普及,这种方法更为高效。选择文献时,应从最近发表的文献查找,因为最新研究常常包括前人的研究成果,可以使人更快地了解知识和认识的现状,提高效率。三、阅读、综合和整理所检索到的资料,获得最有价值的信息。通过阅读文章题目、摘要、前言部分,可分析判断该文献与选题的相关程度,从而决定取舍或阅读的粗细程度。一般应优先阅读最新发表的、下载或被引频次较高的、权威专家撰写的、附录参考文献较多的文章。阅读时,应尽可能阅读其原文;还应尽量简要记录重要论点及论据,便于分类、归纳、比较,通过归纳综合,把观点相同的文献资料归于一个标题下,把不同甚至相反的观点进行比较并有所分析判断,从而为下一步写作积累素材。四、列出较详细的写作提纲,按照提纲把主要资料、结果及作者观点分门别类地列于各级标题下,构成文章的主干,之后根据内容及撰写目的,按下述两种方式补充、扩写:1.提问法。这种方法常用于医学类综述,主要内容包括科研论证及解决研究中的疑难问题。写作时先要总结要研究的各种问题,并将这些问题按学科研究的规律排列起来,列出主干,之后把与各主干有关的问题作为不同章节的题目,并将之前经过归类整理的有关此问题的资料按照学科有机联系并采用必要的文字写作技巧构成整体。2.年代顺序法。按研究发展的年份顺序进行综述。这种方法可以更加直观明了地展示出某一学科或研究领域的学术发展动向。写作时,按时间先后显示研究者姓名及观点。不管采用何种方式撰写综述,都要对要评论的文献内容先进行概括总结,而不是简单地复制粘贴。对文献进行概括总结的目的不是为了对前人的研究进行一一解释,而是确保读者能够理解与本研究相关的以前研究的主要内容。之后,分别或集中地对前人研究成果的贡献及有待提高的地方进行分析和评论,这在文献综述中是非常重要的,是保证文章被录用和引用的关键。另外,一篇高水平的综述既要有一定的信息含量,同时在内容叙述上也要有一定的艺术性,如采用图表对所要描写的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避免平铺直叙。综述在写作手法上的基本特点是对比手法。如通过现时各类情况的数据资料对比,揭示研究现状和水平;通过不同时间、不同单位或地点的数据、资料对比,表明差距和动向等。
科技论文是科学技术人员或其他研究人员在科学实验(或试验)的基础上,对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科学、以及人文艺术研究领域的现象(或问题)进行科学分析、综合的研究和阐述,进一步的进行一些现象和问题的研究,总结和创新另外一些结果和结论,并按照各个科技期刊的要求进行电子和书面的表达。但蓝译编译发现,对于许多科研者而言,成功发表科技期刊论文并不容易,究其原因主要如下:一、对科技论文写作规范缺乏了解。科研者在写作时,对稿件内容的认知仅仅放在科研产出的结果,其结果可以是理论、思路、方法和数据,而这些不同方向的内容在写作时重点亦有不同。很多作者把精力主要放在本专业的科研工作中,写作时往往随意性很强,对不同类型文章的结构、要点、格式、要求并不了解,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现在各期刊都有自己的稿约,但内容相对广泛,是对所有类型文章的整体要求,而对每个栏目并没有细化说明,也会导致作者撰写论文时重点不够突出。期刊出版是独立于作者专业领域之外的另一学科,有相关规范性文件,作者没有完全掌握这些撰写要求,所以导致文章质量不高的现象。因此,作者应熟知科技论文写作规范的必要内容,如摘要要素的提炼、参考文献的正确引用及著录、图表的正确设计、量及单位的规范应用等,进而提高自身的写作技巧和能力,从源头提高科技论文的质量。二、对期刊认知程度不够。就目前而言,每一专业领域的期刊有就有很多个,而且每种期刊都有自己的办刊宗旨和理念,所侧重的研究方向有所不同,对稿件学术水平和质量要求也不尽相同。有些作者甚至对SCI、核心期刊、影响因子、科技期刊等概念都不明白,更谈不上针对论文的研究方向、学术水平选择适合的期刊进行投稿。由于作者对各期刊的鉴别能力差,也导致不法分子利用虚假网站、广告、邮件等方法获取不当利益,使作者遭受损失。因此,应适当了解期刊的基本知识,包括本刊侧重的研究领域和热点、稿件编排格式、审稿基本流程等,甚至是该刊不刊登哪些内容,进而在投稿时选择符合自己论文定位刊登,不仅能避免选刊不当或一稿多投现象,而且能够提高录用几率。三、缺乏投稿经验。科技论文是检验科研人员成绩的重要指标,也是研究生毕业答辩和学位申请的必要条件,每年有大量论文的产出。以第一作者投稿的多为初次投稿,缺乏投稿经验,不熟悉审稿流程,不善于与编辑沟通。甚至部分作者有着急于发表的心态,将论文投向多种期刊,投稿几天后就询问审稿结果,对编辑返回的审稿意见缺乏关注。作者撰写论文时多参照前人模板,缺乏对实验整体认识,也没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而是简单的数据堆砌,投稿时亦是参照前辈投稿习惯进行模仿,并没有针对自身研究内容进行甄选期刊进行投稿。因此,有必要了解稿件处理程序,端正论文写作态度,使投稿目标明确。
科技论文的发表无疑是科技工作者进行学术交流,促进研究成果推广和应用的最佳途径。尤其目前,发表论文的数量和质量已成为衡量一个科技工作者学识水平与业务成绩的重要指标,以及考核其能否获得学位和晋升专业技术职务职称的重要依据。所以,将自己的科研成果以科技论文的形式及时公开发表,获得社会的承认,为他人所利用,是每个科技工作者十分关心的事情。赛恩斯编译认为,发表科技期刊论文需要掌握一定的发表技巧,包括懂得如何选定投稿投向,正确对待修退稿意见,能够或善于与期刊编辑部门沟通和交流等。一、选准稿件的投向。作者在决定投稿前,要选准稿件的投向。即作者投稿前要了解哪些科技期刊与自己稿件的专业方向吻合,还要了解清楚这些科技期刊的性质、报道重点、稿源情况,以及该刊对稿件的具体要求。科技期刊的性质往往从刊物的名称即可大致区分开,但要进一步了解期刊性质,就要看该刊的期刊简介和征稿须知。一般来说,研究报告、学术论文、综述这类学术性论文,可以投向学报或通报这类学术性期刊;涉及技术、工艺、设计、设备、材料等为主要内容的论文,最好投向专业性、技术性、实用性强,并与实际结合紧密的技术类期刊。由于一些科技期刊虽然同属某一科学领域,但报道重点可能有所侧重。有的偏重发表理论价值高的论文,有的则偏重发表应用价值大的论文;有的偏重全文发表,有的偏重以“研究简报”形式发表。再者,即使同一期刊,每一年或某一时期的报道重点也不相同。所以,除了从期刊简介和投稿须知上了解报道重点外,还要注意浏览期刊近几期的栏目设置和刊登论文的研究方向和动态,必要时最好与期刊的编辑部门联系,及时取得该刊的选题计划和报道重点,以利于选准稿件投向。另外,了解期刊的稿源情况,可在一定程度上把握论文的发表指数和发表周期。相对来说,核心期刊的稿源一般都很丰富,录用标准较高,发表周期也较长。选择这些期刊作稿件投向,要自信自己论文的质量较高,而且即使已被录用,还要具备有较长时间待发表的思想准备。如若希望抢先发表,又不愿排队待发,可改投稿源相对较少或出版周期较短的一般科技期刊。但无论投向什么期刊,一定要清楚期刊编辑出版部门对投稿的具体规定和要求,内容基本都在征稿简则、征稿启事、投稿须知等文件中有反映。作者要仔细阅读这些文件,使稿件尽量符合要求。二、正确对待修退稿意见。科技论文投至期刊编辑部,在发表前必须经过审稿程序,通常实行“三审一定”的审稿制度。每阶段审稿都会存在三种结果:决定录用、退回修改、退稿。一般情况下,直接决定录用稿件不多,大部分稿件要经过修改。退修意见一般包括修改后发表和修改后再审两种情况。退稿对编辑部门而言是不得已的,但也是必然的,不可能所受理的稿件都能被采用。作者在接到退修稿意见时,无论属于何种情况,均要正确对待,务必要虚心客观地考虑各条修改意见,即使有不同的看法,甚至有的修改意见确系不正确或不完全正确,也要态度诚恳、语言得体、有理有据地提出和申明自己的观点,而不能固守己见,对编辑部抱有成见。对于修改后发表,作者要根据或参考编辑部返回的修改意见,进行仔细修改,并及时返回给编辑部。如是修改后再审,要看是否研究工作本身存在较大缺陷,若此将无法改好文章;但若研究工作做得很深入,就是文章没写好,就要结合修改意见进行彻底修改或补充,甚至重写,努力争取文章被录用,而不要放弃。对于退稿,作者特别要保持冷静,正确对待,稳妥的作法是根据退稿书,仔细琢磨退稿理由,并采取相应措施。另外,稿件修改录用后,要勤与期刊编辑部取得联系,询问稿件的安排刊期和发表时间,以便早日发表。
6月29日,2019年最新期刊引证报告发布。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和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共同主办的学术期刊《细胞研究》影响因子为20.507,在专业信息与分析服务机构科睿唯安195种细胞生物学领域期刊中排名第七,在亚太地区生命科学领域学术期刊中继续排名第一。其影响因子已经超过多个《自然》和《细胞》旗下该领域内的高端子刊,学术水平跻身国际一流期刊之列。这是中国自主创办的科技期刊影响因子首次超越20。影响因子是目前国际上通行的一项客观的期刊评价指标,由某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当年的被引用总次数除以该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总数计算得出。目前《科学》《自然》《细胞》等知名国际学术期刊的影响因子均在40上下。《细胞研究》是以英文形式出版高质量原创性研究论文、权威综述及快报的国际性学术月刊。近15年来,影响因子逐年提升,实现了从2到20的飞跃。《细胞研究》不是孤例。近几年,我国主办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逐渐提升。2018年11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更要求“以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为目标”“做精做强一批基础和传统优势领域期刊”。我国第一份英文版自然科学综述性学术期刊《国家科学评论》于2014年出版,一年后就被SCI(科学引文索引)收录,目前的影响因子已跃升到16.693。由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与中国植物生理与植物分子生物学学会共同主办的国际学术期刊《分子植物》,今年SCI影响因子突破12,在植物科学领域研究类期刊中稳居第二,连续9年在亚洲同领域期刊中排名第一,连续4年超过美国植物科学领域顶级期刊《植物细胞》,成为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和植物科学领域顶尖期刊之一。《细胞研究》主编裴钢院士说,中国科技期刊影响因子年年提升,首先是抓住了我国基础科学研究蓬勃发展的机遇,是中国基础科学研究成长的体现,同时也得益于国家对于学术期刊的政策支持。影响因子提升,意味着广大科学家,尤其是华人科学家有了高显示度的成果交流平台,也为世界的科学事业作出中国贡献。《细胞研究》常务副主编李党生研究员认为,《细胞研究》的成功之道,在于有一支专业的编辑团队,为一线科研人员提供优质服务,对特别优秀的稿件采取“快审快发”个性化服务,坚守公平公正原则。据悉,《细胞研究》已发表的论文成果中,超过50%来自中国科学家的研究。对中国科学家而言,它是一个受到国内外同行广泛认可的高端学术平台。《细胞研究》5年前创办了以开放获取模式运行的子刊《细胞发现》,探索“强刊 大刊”的创新发展模式,以捍卫科学话语权,逐步积累科研大数据。这是我国科技期刊探索如何发展、如何在国际学术出版阵营中实现突破和超越的一种实践。不过,科学家也提醒,科技期刊影响因子的突破虽然可喜,却不应过度量化。科研的目的在于揭示真理,办科技期刊之“本”,是支持科研发展和原创性工作。在竞争激烈的国际顶尖学术出版阵营中,我国本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顶尖学术期刊渐有一席之地,必将为提升我国学术期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推动我国科学文化更好更快走向世界、促进我国科学领域的原始创新发挥重要作用。《 人民日报 》( 2020年07月02日 12 版)
6月29日,2019年最新期刊引证报告发布。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和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共同主办的学术期刊《细胞研究》影响因子为20.507,在专业信息与分析服务机构科睿唯安195种细胞生物学领域期刊中排名第七,在亚太地区生命科学领域学术期刊中继续排名第一。其影响因子已经超过多个《自然》和《细胞》旗下该领域内的高端子刊,学术水平跻身国际一流期刊之列。这是中国自主创办的科技期刊影响因子首次超越20。影响因子是目前国际上通行的一项客观的期刊评价指标,由某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当年的被引用总次数除以该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总数计算得出。目前《科学》《自然》《细胞》等知名国际学术期刊的影响因子均在40上下。《细胞研究》是以英文形式出版高质量原创性研究论文、权威综述及快报的国际性学术月刊。近15年来,影响因子逐年提升,实现了从2到20的飞跃。《细胞研究》不是孤例。近几年,我国主办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逐渐提升。2018年11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更要求“以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为目标”“做精做强一批基础和传统优势领域期刊”。我国第一份英文版自然科学综述性学术期刊《国家科学评论》于2014年出版,一年后就被SCI(科学引文索引)收录,目前的影响因子已跃升到16.693。由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与中国植物生理与植物分子生物学学会共同主办的国际学术期刊《分子植物》,今年SCI影响因子突破12,在植物科学领域研究类期刊中稳居第二,连续9年在亚洲同领域期刊中排名第一,连续4年超过美国植物科学领域顶级期刊《植物细胞》,成为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和植物科学领域顶尖期刊之一。《细胞研究》主编裴钢院士说,中国科技期刊影响因子年年提升,首先是抓住了我国基础科学研究蓬勃发展的机遇,是中国基础科学研究成长的体现,同时也得益于国家对于学术期刊的政策支持。影响因子提升,意味着广大科学家,尤其是华人科学家有了高显示度的成果交流平台,也为世界的科学事业作出中国贡献。《细胞研究》常务副主编李党生研究员认为,《细胞研究》的成功之道,在于有一支专业的编辑团队,为一线科研人员提供优质服务,对特别优秀的稿件采取“快审快发”个性化服务,坚守公平公正原则。据悉,《细胞研究》已发表的论文成果中,超过50%来自中国科学家的研究。对中国科学家而言,它是一个受到国内外同行广泛认可的高端学术平台。《细胞研究》5年前创办了以开放获取模式运行的子刊《细胞发现》,探索“强刊+大刊”的创新发展模式,以捍卫科学话语权,逐步积累科研大数据。这是我国科技期刊探索如何发展、如何在国际学术出版阵营中实现突破和超越的一种实践。不过,科学家也提醒,科技期刊影响因子的突破虽然可喜,却不应过度量化。科研的目的在于揭示真理,办科技期刊之“本”,是支持科研发展和原创性工作。在竞争激烈的国际顶尖学术出版阵营中,我国本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顶尖学术期刊渐有一席之地,必将为提升我国学术期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推动我国科学文化更好更快走向世界、促进我国科学领域的原始创新发挥重要作用。学术 细胞研究 科学 【来源:人民在线】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
6日,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第24次年会暨渝沪湘高校科技期刊论坛开幕式在渝召开。本次论坛由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重庆市高校期刊研究会、上海市高校科技期刊专委会、湖南省高等学校学报研究会联合举办。来自全国高校科技期刊届的主编、编辑部主任及资深编辑参会。重庆市委宣传部巡视员左图强在会议上致辞,期刊是科研成果的重要展示平台,高校期刊更是承载着推进一流高校和一流学科建设的重要使命。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重庆市高校期刊研究会、上海市高校科技期刊专委会、湖南省高等学校学报研究会等等,搭建了编辑同仁学习交流、信息沟通、资源共享的平台,发挥了重要的桥梁纽带作用。“近年来,‘渝刊’的发展引起了国内期刊界的广泛关注。”左图强还谈到,重庆市现有期刊135种,据RCCSE《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第六版)》统计,重庆95种学术期刊中有5种入选权威期刊、39种入选核心期刊,权威和核心期刊入选率为46.32%,入选率再次位居全国31个省区市第1名。随后,会议现场公布了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2020年优秀论著遴选结果,并为获得2020年优秀论著的金笔奖8篇、银笔奖16篇、优秀奖26篇颁发了奖杯或获奖证书。本次论坛还设有包括8个分论坛及工作会议,针对不同类型的期刊进行高质量的研讨与交流。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付迪西
10月11日,中国科协召开九届书记处第七十六次会议,研究审议《中国科协综合统计指标体系(修订)》,听取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专家委员会情况汇报。会议由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怀进鹏主持。会议指出,科协事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质量的统计数据支撑。要高度重视综合统计工作,完善中国科协综合统计指标体系,及时迭代更新科协智慧统计系统平台,加强统计数据分析与挖掘,发挥统计的信息、咨询、监督作用。会议强调,建立专家委员会是中国科协推进一流期刊建设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要认真思考、加强研究,切实把专家委员会工作组织好、服务好,通过定期召开工作会议、开展专题调研等方式,发挥高水平专家的战略咨询作用,为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问诊把脉,提供智力支撑,更好动员科技界关注和参与科技期刊建设。书记处书记徐延豪、束为、宋军出席会议,党组成员王守东、殷皓,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科技部纪检监察组同志、中国科协相关部门、直属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列席会议。来源:中国科协网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6月29日,2019年最新期刊引证报告发布。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和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共同主办的学术期刊《细胞研究》影响因子为20.507,在专业信息与分析服务机构科睿唯安195种细胞生物学领域期刊中排名第七,在亚太地区生命科学领域学术期刊中继续排名第一。其影响因子已经超过多个《自然》和《细胞》旗下该领域内的高端子刊,学术水平跻身国际一流期刊之列。 这是中国自主创办的科技期刊影响因子首次超越20。 影响因子是目前国际上通行的一项客观的期刊评价指标,由某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当年的被引用总次数除以该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总数计算得出。目前《科学》《自然》《细胞》等知名国际学术期刊的影响因子均在40上下。 《细胞研究》是以英文形式出版高质量原创性研究论文、权威综述及快报的国际性学术月刊。近15年来,影响因子逐年提升,实现了从2到20的飞跃。 《细胞研究》不是孤例。近几年,我国主办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逐渐提升。2018年11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更要求“以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为目标”“做精做强一批基础和传统优势领域期刊”。 我国第一份英文版自然科学综述性学术期刊《国家科学评论》于2014年出版,一年后就被SCI(科学引文索引)收录,目前的影响因子已跃升到16.693。 由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与中国植物生理与植物分子生物学学会共同主办的国际学术期刊《分子植物》,今年SCI影响因子突破12,在植物科学领域研究类期刊中稳居第二,连续9年在亚洲同领域期刊中排名第一,连续4年超过美国植物科学领域顶级期刊《植物细胞》,成为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和植物科学领域顶尖期刊之一。 《细胞研究》主编裴钢院士说,中国科技期刊影响因子年年提升,首先是抓住了我国基础科学研究蓬勃发展的机遇,是中国基础科学研究成长的体现,同时也得益于国家对于学术期刊的政策支持。影响因子提升,意味着广大科学家,尤其是华人科学家有了高显示度的成果交流平台,也为世界的科学事业作出中国贡献。 《细胞研究》常务副主编李党生研究员认为,《细胞研究》的成功之道,在于有一支专业的编辑团队,为一线科研人员提供优质服务,对特别优秀的稿件采取“快审快发”个性化服务,坚守公平公正原则。 据悉,《细胞研究》已发表的论文成果中,超过50%来自中国科学家的研究。对中国科学家而言,它是一个受到国内外同行广泛认可的高端学术平台。 《细胞研究》5年前创办了以开放获取模式运行的子刊《细胞发现》,探索“强刊+大刊”的创新发展模式,以捍卫科学话语权,逐步积累科研大数据。这是我国科技期刊探索如何发展、如何在国际学术出版阵营中实现突破和超越的一种实践。 不过,科学家也提醒,科技期刊影响因子的突破虽然可喜,却不应过度量化。科研的目的在于揭示真理,办科技期刊之“本”,是支持科研发展和原创性工作。 在竞争激烈的国际顶尖学术出版阵营中,我国本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顶尖学术期刊渐有一席之地,必将为提升我国学术期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推动我国科学文化更好更快走向世界、促进我国科学领域的原始创新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