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课题研究策略的运用、实践与提炼,很多人弄混了!基础教育阶段学校的老师们做课题研究,时常混淆课题研究的指导策略和在研究过程中产生的策略,前者在研究之前已有,后者则在研究中产生;前者是指导性策略,后者是成果性策略。指导性策略从何而来?指导性策略,可以从教学经验中提炼出来,也可以从研究文献中借鉴。每一课题,从研究目的出发,应对相关领域的同类课题的研究成果或学术论文进行梳理,对相关研究或相关文献进行综述,整理研究现状,找准研究起点,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借鉴他人的研究成果,包括其在研究中形成的新的理性认识、新观点、新方法、新模式、新策略,以作为自己研究的指导,并在实践中进行验证。研究策略在课题报告中如何呈现?指导性策略一般在课题报告中“研究过程”、“研究措施”中逐条呈现,分阶段、分步骤、按秩序和逻辑关系分别撰写。现以课堂教学“四步策略”公式法为例进行说明。策略一、强化规则,为……奠基策略二、创设情境,为……激趣策略三、确定目标,为……定向策略四、鼓励思辨,为……提升思维品质上述四个策略,若出现在开题报告、研究报告中,可作为指导性策略,每条策略可作为一个大标题,在其下分别撰写策略含义、目的意义、案例以及正反辨析,省略号部分可根据课题研究的内容进行填充。成果性策略如何呈现?在成果报告中,除需撰写上述“四步策略”含义、意义、案例及辨析,还应生成、提炼出新的策略即成果性策略,所以,成果性策略一般是在研究后期,在研究的中期报告或结题报告中成型,撰写时需写清楚其生成、提炼的过程。
南京市是国家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创新型试点城市,近年来积极加快推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研发创新能力逐年提升。2016年,南京市全社会R&D(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为320.34亿元,比上年增长10.2%。12个GDP超万亿的城市中,科技研发R&D前三位的是北京、上海和深圳,南京排名第9。一、南京市科技研发的主要状况及特点几年来,南京市R&D经费持续增长,研发投入强度持续增高。2016年,南京市全社会R&D(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为320.34亿元,比上年增长10.2%;全社会R&D投入强度3.05%,比上年提升0.06个百分点。近五年来R&D经费和研发投入强度情况如下:数据来源:南京统计局 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2016年全社会R&D研发人员123926人,比上年增长3.7%;研究与开发机构2340个,增长7.5%;专利申请65198件,增长16.2%;专利授权28782件,增长2.4%;发明专利申请31556件,增长13.4%;发明专利授权8697件,增长5.5%。全社会研发R&D经费的主要特点:主体在企业,约占三分二;高校和科研院所比较强,比重超三分之一。2016年,国家统计制度调查的规模以上企业R&D,占全市R&D总投入的63.4%;高等院校R&D占20.7%;科研院所R&D占11%;另有近5%左右其他单位数据。数据来源:南京统计局 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进一步观察各类研发情况: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多年来,研发投入持续呈现上升态势。除2015年略有回落外,2016年再现增长,R&D占全市的44.6%。数据来源:南京统计局 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2、规模以上服务业。近年来,研发投入增长势头强劲。2016年,南京市规模以上服务业R&D已达55.16亿元,占全市的17.2%。与2013三经普年的17.02亿元相比,年均增幅48%。重点服务业企业R&D投入强度已从2013年的0.5%,上升到了2016年的1.5%,提高了1个百分点,年均提升0.33个百分点,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数据来源:南京统计局 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3、建筑业。大企业支撑作用突出。南京市建筑业的发展,主要依托几家大型企业,单位数占20.1%的大型企业,实现了建筑业84.9%的R&D。2016年建筑业R&D4.91亿元,与2009R&D清查年的2.28亿元相比,年均增长11.6%。以上工业、服务业、建筑业三类企业R&D投入203亿元,占全市的63.4%。4、高等院校。研发实力雄厚。南京市教育资源雄厚,高校林立,人才众多,培养了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全国乃至世界高水平的一大批的研发力量。2016年高等院校R&D66.47亿元,比上年增长8.4%,占全市R&D比重20.7%。高校的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的比例一直保持在20%左右,是南京市研发投入队伍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强有力的力量保证。有数据显示,江苏省高校的研发整体实力在全国排名第2,仅次于北京;其中:理工农医学科排名第2,人文社会学科排名第3,次于北京和上海。而江苏省高校的主体是在南京,江苏985高校3所中的2所、211高校11所中的8所均在南京。5、科研机构。研发实力不容小觑。2016年南京市科研机构R&D为35.42亿元,占全市R&D的11.1%,也是南京市R&D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二、南京与兄弟城市科技研发投入的比较及特点为了解南京市与国内12个GDP超万亿元城市科技研发及相关情况,我们收集了相关数据(文中数据个别城市因收集途径和时间不同会略有出入),重点从R&D及其相关的知识产权专利等方面情况做出比较分析。1、R&D投入较GDP位次排位前移2位2016年,GDP超万亿城市R&D及其占比排名情况如下:数据来源:南京统计局 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上表可以看出,万亿俱乐部城市R&D的排位与GDP的排位,除个别城市外,一般大体相当,上下不超过2个排位。科技研发R&D前三位的是北京、上海和深圳,R&D达到或已接近千亿元,前三位均远高于其他九个城市。南京市在12个城市中排名第9,比GDP的排位前移二位;而R&D投入强度,排名前三甲的是北京、深圳和上海,南京市排名第6,强度排名比R&D排名位次前移3位,比GDP的排位更是前移五位,处于12城市的中游水平。2、知识产权情况与R&D情况排位相当南京市知识产权专利申请量和发明专利申请量在12个GDP超万亿元城市排名情况如下:数据来源:南京统计局 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从以上表可以看出,专利和发明专利前三位的均为北京、深圳和上海,南京市专利申请量和发明专利申请量在12个城市中排名均为第9位,与研发R&D的实力水平位次也是吻合相当的。3、工业R&D排名落后,但有R&D活动的企业占比居前数据来源:南京统计局 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从上表数据看,工业研发排名前三位的是深圳、上海和苏州市,南京市工业R&D排名靠后,居第10位,与排名第九位的杭州市有较大的差距,与后一位第11位的武汉市差距不明显。而南京市有R&D活动的企业占比情况较好,达到了39.95%,排名仅次于苏州,为第2名,反映出南京市企业研发活动开展普遍程度相对较好。4、南京市服务业企业研发排名靠前,建筑业企业研发表现尚可南京市服务业企业研发表现较好,排名靠前,排在第4位。与排在前2位的上海市和杭州市有较大差距,与第三位的深圳市的差距不大,争取赶超进入前三位还是有可能的。南京市建筑业R&D,排名第7,与6名的广州市还有较大差距,向前赶超难度较大。与后一位的青岛市4.82亿元差距不大,保持位次还需努力。数据来源:南京统计局 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三、南京市研发及相关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1、研发等情况总体位次偏后。南京市科技研发R&D总量和专利情况在12城市中排名均为第9。南京市高校、科研院所实力雄厚,如何利用好这一优势,加强产学研合作,科技成果转化,一直是重点研究关注的问题。数据显示,地区创新活动越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越高。R&D水平与GDP水平基本是正相关的,如何利用好南京市的研发创新能力积极带动南京市GDP同步提升,北京、上海、深圳在这方面有很多好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学习。2、南京市R&D现状结构还不太合理。企业在R&D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还不够突出,投入比重还不够高。2016年南京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投入仅占全市R&D投入总量的44.6%,加上建筑业和服务业企业R&D,也只占到全市R&D的63.4%。从12个城市数据看,很多城市企业R&D占全市R&D的比重在90%以上,地区创新活力表现得较强。调动好企业自主创新研发的积极性和热情非常重要。3、R&D占比低于GDP占比。2016年,南京市占12城市经济总量GDP的比重为5.3%,而南京市R&D占12城市比重仅为4.8%,低于GDP的比重0.5个百分点。南京市R&D还有提升空间。四、思考建议1、积极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美国、日本等西方发达国家,能够成为科技强国,探究其深层次原因,源于他们“用工厂作为实验室”的思想,企业既是工厂也是研究机构,企业在研发创新中占有了相当大的份额,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要促使南京市科技体制机制加大改革力度,使企业真正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上的决定性作用,使创新链与产业链在企业内部高度融合,提高创新的效率和效益。2、发挥南京市科教资源优势,促进产学研充分合作。南京市科教资源优势突出,普通高校53所,985高校2所,211高校8所,高水平大学数量等科教资源处于全国前列,在全国也是有一定影响力的。要切实用好南京市的科教资源,促进其前沿技术研究成果,不仅仅停留在基础论文核心期刊发表上,逐步使其高校、科研院所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项目课题成果,在南京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带动南京市企业研发的整体实力提升。3、营造良好创新创业氛围,持续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加大海内外高层次人才的引进,鼓励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来南京市从事创新创业研究,吸引海外留学人员来南京市创新创业。学习深圳等先进城市经验,营造创新发展的政策机制,加上完善的科研配套,持续吸引大批高校才子、海归精英到南京市创业发展。积极营造凝聚南京市创新驱动发展的良好氛围,提升南京市科技强市的发展战略空间。
在攻读研究生期间,科研汇报已经成为了生活的一部分,很多学生在汇报初期会非常不适应,甚至出现逆反情况,其实,这只是你还没有了解罢了。一、研究生阶段都要做课题汇报吗?越是科研属性强的单位或部门,越是会频繁的作汇报,每周一次的固定例会是属于常规节目,其他不定期的汇报,一周会在3-5次左右。二、汇报需要准备多久?这完全因人因事而异,起初做一个汇报,做PPT需要3-4个小时,甚至更多的时间,但随着做得越来越多,积累的素材或者内容也越来越清晰,30-40分钟,也可以完成一个PPT汇报的。三、汇报需要多长时间?这取决于汇报的要求,比较重要的汇报,比如博士答辩,或者重大项目申请,需要40-60分钟,甚至更长的时间;而一般性汇报,常见于15-30分钟。在科研汇报中,一页PPT可以讲1-2分钟为宜,当然,也得视具体情况而定,没法一概而论。三、PPT汇报八大忌讳(1)照着读这几乎是首次做汇报时候,研究生普遍采用的应对技能。这是一种消极抵抗的行为,表示的含义是一我并不懂,读给你听,希望你以为我懂;二这就是我做的汇报内容的展示方式;三我太紧张,怕自己脱稿无法完成;四,你不会用PPT的备注功能!(2)全是字文字是传播信息的最重要的方式之一,但也有缺点,就是需要阅读,转化效率低,而PPT汇报则是面对面交流的方式,优点就是信息交换量大,转化率高,因此,PPT汇报时采用文字转述是非常不适合的一种模式,最佳原则是多用图、表展示,而用语言解释,替代文字。(3)背景五颜六色或各种炫丽动作科研交流比较严谨,对于数据、逻辑、机理揭示等方面,均需要较为准确或者能够清晰表达,那么在一页内容中,将最重要的信息展示出来,是最重要的任务,而五颜六色或者炫丽的跳动动作,则会使听众的注意力转移,因此,突出重点内容,合理利用显著颜色标注很重要,一页PPT里尽量不要出现超过3种颜色(推荐黑色、红色、蓝色),全文不要用浅色(黄色、绿色等)(4)全程无眼神交流这几乎是照着读的翻版方式,PPT汇报的优点就是面对面交流,而这种方式能否反映出汇报者对课题内容的不自信,也是消极汇报的方式之一,正确的方式是,时刻与台下或者对面的听众进行眼神交流,根据反馈的目光,调整讲解速度,并进行适当扩展或删减。(5)主次逻辑不清科研,最在乎的就是逻辑,一旦逻辑阐述不清,读者就会陷入迷茫,不知所云。在PPT汇报中,展示逻辑的方面,主要有(1)目录,这个需要在此页现实,同时,在变更章节内容时,进行适当提示;(2)二级、三级标题或标号乱用,这将导致汇报内容的全线崩塌。正确的做法是,务必要有一条主线以及清晰的逻辑指引,时刻让听众知道你所讲的逻辑。(6)字体字号不统一由于不同页面内展示的信息不同,难免会出现字号不统一的情况,但需要注意的是,全文PPT内容中的字号,务必要一致,尤其在标题、正文。(7)交流时,不听听众的问题或所答非所问这几乎也是导致汇报失败的重要表现之一,因为在交流中,汇报者难免会出现紧张,或者,急于解释的情况,会出现抢话,或者,不听对方问题的情况发生。正确的做法是,随手开着手机录音,尽量进行笔录或者电脑记录,并根据问题一一解答,实在无法解答时,采用礼貌的感谢方式,并保证尽快找到答案后回馈信息。切忌不能与听众发生语言冲突,甚至肢体冲突。(8)大白片PPT大白片PPT也是不能使用的方式。需要采用带有学校标签的LOGO或者标志性颜色彩条,设置在PPT上沿或者下沿位置,起到突出展示主体的作用。四、会议记录每次汇报结束,需要有一人进行详细的汇报记录,该记录作为下次记录时候的开场内容,需要把上次汇报中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并开展下一次汇报。
撰写开题报告是进行科研课题申请的首要工作。通过开题报告的思考与写作有助于清楚地了解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个课题,究竟想做什么,想得到什么,怎么做,能否达到自己的预期目标若分析后觉得不现实,则可以立即调整自己的方向和目标,使课题目标的达成有可能性,从而避免大题小作或小题大作。虽然开题报告的写作根据课题研究的类别略有不同,但达晋编译通过归纳发现,科研课题开题报告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课题名称。实践中,很多人写课题名称时,往往写得不准确、不恰当,从而影响整个课题的形象与质量。因此,课题名称首先要准确、规范,准确就是课题的名称要把课题研究的问题是什么,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交待清楚;规范就是所用的词语、句型要规范、科学。其次,课题名称要简洁,不能太长。不管是论文或者课题,名称都不能太长,要简明扼要,通俗易懂,能不要的文字就尽量不用。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首先,要阐明课题研究的背景,即根据什么、受什么启发而进行这项研究的。因为任何课题研究都不是凭空来的,都有一定的背景和思路。其次,要阐明为什么要研究这个课题、研究它有什么价值,能解决什么问题。第三,要认真、仔细查阅与本课题有关的文献资料,了解前人或他人对本课题或有关问题所做的研究及研究的指导思想、研究范围、方法、成果等。三、课题研究的目标。课题研究的目标就是通过研究,要达到什么目标要解决哪些具体问题研究的目标是比较具体的,不能笼统地讲,必须清楚地写出来。只有目标明确而具体,才能知道工作的具体方向是什么,才知道研究的重点是什么,思路就不会被各种因素所干扰。确定课题研究目标时,一方面要考虑课题本身的要求,另一方面要考虑课题组实际的工作条件与工作水平。四、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有了课题的研究目标,就要根据目标来确定这个课题要研究的内容,研究内容要比研究目标写得更具体、明确。目前在这方面写作常见的问题:一是只有课题而无具体研究内容;二是研究内容与课题不吻合;三是课题很大而研究内容却很少;四是把研究的目的、意义当作研究内容。这对整个课题研究十分不利,因此,写作者需要学会把课题进行分解,一点一点地去做。五、课题研究的方法。任何科学研究除了要应用哲学方法和一般科学方法之外,还要有具体的研究方法、技术手段。这部分主要反映一项课题的研究通过什么方法来验证自身的假设,为什么要用这个方法以及要做什么、怎么做。一个大的课题往往需要多种方法,小的课题可能主要是一种方法,但也要利用其它方法。需要注意的是,在应用各种方法时,一定要严格按照每一具体科研方法的要求,不能凭经验、常识去做。六、课题研究的步骤和计划。课题研究的步骤,就是课题研究在时间和顺序上的安排。研究的步骤要充分考虑研究内容的相互关系和难易程度,一般情况下,都是从基础性问题开始,分阶段进行,每一阶段从什么时间开始,至什么时间结束都要有规定。每一阶段的工作任务和要求,不仅要胸中有数,还要落实到书面计划中。从而保证课题研究按时保质保量完成,课题研究的管理也可据此对课题研究进行检查、督促和管理。七、课题预期的成果与表现形式。课题研究成果预测即研究过程可能出现哪些情况、问题?研究会带来什么成果?有什么对策?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有研究报告、学术论文、专著、软件、课件等多种形式。在开题报告中设计出成果形式,可以使研究者明确将来用什么表现研究成果,以便从开始就可以着手努力积累材料、构思框架、进行分工,以利于研究成果的顺利问世。八、课题研究的小组和人员分工。课题小组成员如何分工合作,在方案中,要确定课题组长、副组长、课题组成员以及分工。课题组的分工必须明确合理,让每个人了解自己的工作和责任。当然在分工的基础上,也要注意全体人员的合作,大家共同研究,共同商讨,克服研究过程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同时,还要注意课题组成员的整体素质与水平,尤其是课题负责人的水平。九、课题研究的经费及设备条件需要。任何研究都需要一定的研究经费和设备条件。对课题研究有价值的资料,如有关测验题和问卷题等研究工作与材料、经费预算及设备条件的需要,必须写清。但要实事求是,不能多多益善,胡写乱要,要加强管理,监督使用。
如需报告请登录【未来智库】。1、云视频优势凸显,多项技术助力云视频发展1.1 硬件视频会议系统存在痛点,软件视频会议优势明显目前,视频会议系统可以分为硬件视频会议系统和软件视频会议系统。硬件视频会议是基于嵌入式架构的视频通信方式,依靠 DSP+嵌入式软件实现视音频处理、网络通信和各项会议功能。其优点在于性能高、可靠性好,大部分中高端视讯应用中都采用了硬件视频方式;但其缺点也十分明显,部署成本高, 初始投入较多,且操作复杂,仅能在会议室内使用,另外还需要专门 IT 人员维护,后期维护成本高。软件视频会议是基于高级会议 PC 架构的视频通信方式,主要依靠 CPU 处理视、音频编解码工作。其最优点与硬件视频会议相反,初期部署成本较低,企业无需大规模改造网络,后期维护成本低,并且可以实现在会议室、电脑、移动状态下的多方视频沟通。但软件视频在稳定性、可靠性方面还有待提高,视频质量普遍无法超越硬件视频系统。软件视频会议的典型代表是云视频会议。云视频会议以云计算为核心,供应商提供云计算服务,一般采用公有云的方式部署,企业通过网络即可实现跨地域多方视频通话。云视频优势在于 SaaS 模式按月租用,前期投入小,而且支持绝大多数智能设备,接入会议简单快捷,还无需专人维护,后期维护费用低。在视频会议行业中,云视频会议将成为该行业新的增长点。1.2 多项技术催生云视频云视频又称视频云服务,它是一种基于云计算技术理念的视频流媒体服务,它能够让客户以低成本、高效率的方式搭建专业的视频系统,从而轻松开展在线视频业务。在典型的云视频流程中,内容提供方采集的视频首先会被编码为特定的格式;视频在上传到云服务器后,为适应不同的网络环境和播放终端通常会在云端进行转码,服务端会提供包括数据统计、内容审核、实时水印等在内的个性化增值服务;视频经由内容分发网络(CDN)加速分发,通过解码最终在内容消费方的终端设备上实现播放。云视频传输涉及到视频的编码、解码,从而实现兼顾清晰和流畅的观看体验。在云视频传输过程中,首先由内容提供方将采集的视频编码为特定格式。其次,视频上传到云服务器后,由于用户的网络环境、播放终端不同,通常会在云端进行转码,并根据终端用户的带宽情况选择不同码率的视频文件进行传输, 从而实现兼顾清晰和流畅的观看体验,之后视频经由内容分发网络(CDN)加速分发;最终,在不同用 户的终端设备上解码,并实现流畅、清晰地播放。1.2.1 视频编解码与内容分发网络视频编解码和内容分发网络是视频云服务中的两项关键技术。视音频编解码指通过视音频编解码算法对 视音频信息进行数据压缩和解压缩。在进行图像初始采集后,视音频数据往往有大量的冗余信息,不利于网络传输、存储和处理。通过视音频编码算法进行压缩、解压缩可以提高传输效率。视频压缩标准主要有 ITU 定义的专用于低比特率视频电话的标准,包括 H.261/2/3/5;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 针对消费类应用对运动图像压缩定义 MPEG 标准,包括 MPEG1/2/4;由 ITU 与 ISO 联合视频小组 JVT 定义的 H.264 编解码技术。当前视频编码已经进入到后 1080P 时代,由 H.264 主导的视频编码标准正在被撼动。早在 2013 年,新一代的视频编码标准 H.265 就完成了标准的制定工作,但受限于当时的应用环境而没有得到广泛的普及。相比 H.264,H.265 的最大优势是可以在维持画质基本不变的前提下,将视频传输的带宽减少到 H.264 的一半。目前主流的视频云厂商部分或已经支持 H.265 标准,或正在计划支持 H.265 标准,随着未来软件和硬件环境的支持,H.265 标准将成为视频云服务的标配。视频编解码技术决定了抗丢包率、延迟时间等技术指标。H.264 为第二代视频编解码标准,又称为 AVC, SVC 是以 AVC 为基础增加了更多高效算法工具的编码标准,相比 AVC 更适应复杂网络环境、成本更低, 因此更适合云视频应用。AVC 实际上是 H.264 编码标准的别名,但自从 2007 年 H.264 增加了 SVC 部分后,大家通常把不包含 SVC 的部分称为 AVC,将包含 SVC 的编码标准称为 SVC。在流媒体分发技术方面,P2P 技术因为充分利用边缘设备,从而缓解视频云服务中的高带宽成本的痛点, 因而被越来越多视频云厂商运用到内容分发领域。P2P 扩展性好,CDN 可靠性高,P2P 与 CDN 结合,两者取长补短,尤其适用于流量较大、热度集中且相同资源利用率高的应用场景。1.2.2 语音对话与视频分辨率在视频会议中,通常会有多对多的语音对话,实现该功能主要通过语音采集、编码、传送、解码、语音 重现等步骤来实现。音频编码技术可以缩小占用的带宽,在实际的语音通话应用中不可或缺。目前行业内主要的音频编解码标准包括 G.711、G.722、G.728、G.723.1、G.729、G722.1、AAC_LD 等,其中 AAC 支持采样率 48K,达到高保真 CD 音质效果;在编码延时上,AAC 编解码为 20ms,效果较好。视频会议的呈现还依赖视频的分辨率,高清晰度是视频技术发展的主线之一。视频技术的分辨率实际是 指图片的分辨率,一个视频是由无数的相同分辨率图片组成,分辨率大小决定了视频的清晰度,分辨率越高,视频的质量也越高。但同时,分辨率的增加需求更高的视频流码率,会要求更高的网络传输带宽和速度。视频技术的发展经历了 CIF 格式、480P、720P、1080P、2K、4K。目前,高清晰度(4K)是视频发展的主流趋势。2019 年工信部等联合发布的《超高清视频产业发展行动计划》提出了到 2022 年我国超高清视频产业的发展目标,在政策引导和各方资源积极投入下,产业总体规模有望超过 4 万亿元, 超高清视频用户数达到 2 亿,4K 产业生态体系基本完善,8K 关键技术产品研发和产业化取得突破,形成技术、产品、服务和应用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1.2.3 视频通信框架协议视频会议的发展离不开国际标准的制定,国际标准的重要性在于解决了不同厂商产品的互通和兼容性问题,从而实现了真正的互联互通,保护了用户的利益;同时降低了厂商研发和用户建网成本,使得视频会议真正推广开来。视频通信的组网协议从 60 年代的各公司专用系统发展到如今的 SIP 协议,极大促进了行业发展。目前国际标准有 H.320、H.323(ITU)和 SIP(IETF)3 个标准集,其中 H.323 是目前的主流标准,SIP 将会是下一代标准。H323 标准是 ITU-T 组织于 1996 年在 h.320 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基于宽带 IP 网的视讯会议系统系列协议的集合,涵盖了音频、视频及数据在以 IP 包为基础的网络上的通讯,允许不同厂商的多媒体产品和应用能够互操作。SIP(会话初始协议)是 IETF 于 1999 年提出的在 IP 网上进行多媒体通信的应用层控制协议,是 IETF 标准进程的一部分。SIP 协议则更为简单、开放、灵活,目前的大部分主流网络视讯产品均支持 H.323,并可兼容 SIP 协议以适应未来发展。从标准的完备性而言,H.323 是关于在 IP 环境中实时多媒体应用的完整标准族,对于呼叫的建立、管理以及所传输媒体格式等各个方面都有完善而严格的规定;而 sip 标准严格意义上讲是一个实现实时多媒体应用的信令标准,自身不支持多点的会议功能以及管理和控制功能,而是要依赖于别的协议实现,如ITU-TSG16 小组提出的 sip 运用规范,影响了系统的完备性。从系统实现的难易性而言,h.323 标准的信令信息是采用符合 asn.1per 的二进制编码,并且在连接实现全过程都要严格标准的定义,系统的自由度小,如要实现大规模的应用,需要对整个网络的各个环节进行规划。SIP 标准建立在 SMTP(简单邮件传送协议)和 HTTP(超文本传送协议)的基础之上,信令信息是基于文本的,采用符合 iso10646 的 utf-8 编码,全系统的构造结构相对灵活,终端和服务器的实现也相对容易成本也较低,从网络运营商的角度考虑,构造一个大规模视频通讯网络,采用 sip 系统的成本要廉价许多,而且也更具有可实现性。从组网结构而言,H.323 协议倾向于严谨的层次化结构,由多点控制单元(MCU)集中执行会议控制功能, 所有参加会议终端都向 MCU 发送控制消息,不支持信令的组播功能,限制了可扩展性,降低了可靠性; 而 SIP 设计上就为分布式的呼叫模型,具有分布式的组播功能,其组播功能不仅便于会议控制,而且简化了用户定位、群组邀请等,并且能节约带宽。2. 视频会议发展历程2.1 通信技术助力视频会议,行业发展日异月新从全球来看,视频会议经历了模拟电视会议阶段、数字视频会议阶段、基于 IP 网络视频会议阶段、多功能统一通信管理平台阶段等阶段。模拟视频会议阶段:发达国家率先研究,各种产品难以互通。贝尔实验室于 1964 年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模拟技术可视电话 picture phone MOD-I,之后发达国家纷纷开始研究模拟视频会议。早期的视频会议系统以模拟方式传输,传送的是黑白图像,局限于在两个地点之间,并且还要占用很大的带宽,费用很高,因此此后并没有得到较快发展。在这一阶段,代表产品有美国贝尔实验室的可视电话、英国 BT 公司的 1MHZ 带宽的黑白会议电视会议。到 70 年代中期,数字图像和语音编码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 模拟系统开始逐渐转向数字系统。但早期的视频会议并没有统一的标准,都是在各自研发的技术基础上实现的,所以各种视频会议产品很难实现互通。数字视频会议阶段:各种技术发展迅猛,为视频会议提供技术支撑。80 年代以来,随着微电子、计算机、数字信号处理及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视频会议的理论研究以及实用系统研制方面得到迅速发展。这个时期,数字视频会议系统取代了模拟视频会议系统,其传输图像占用频带比较窄,质量也比较好,从而得到发展,在某些地区开始形成了视频会议网,如 80 年代初期,日本和美国研制出的 2Mbps 彩色数字视频会议系统,形成非标准的国内视频会议网。80 年代中期,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飞速发展,图像编码解码技术取得突破,信道费用降低,为视频会议走向实用提供了很好的发展条件。但这一时期的数字视频会议系统一直使用专用的编解码硬件和软件,要求互通的会议终端使用的编解码器必须来自同一个厂商,否则不能正常工作,从而极大地阻碍了视频会议系统的可扩充性和各系统之间的互操作性。基于 IP 网络视频会议阶段:受益于互联网发展,视频会议步入高清时代。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光纤接入也得到普及,高清视频成为了可能。基于 internet 的硬件方式视频会议和纯软件方式的视频会议得到广泛应用。尤其是 H.323 协议的推出,视频会议系统得到空前地发展。2008 年 KEDACOM 发布首款1080P 高清视频会议系统,标志着视频会议系统进入到高清时代。H.264 是一种高性能的视频编解码技术,它是由 ITU-T 和 ISO 两个组织联合组建的数字视频编码标准。H.26 堪称是当今高清晰多媒体通讯的基石,HD-DVD 与蓝光DVD 均采取 H.264 作为其制作标准。H.264是在 MPEG-4 技术的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采用“回归基本”的简洁设计,其最大的优势是具有很高的数据压缩比率,且在具有高压缩比的同时还拥有高质量流畅的图像。高清视频会议常用的网络通讯协议包括 ITU-T 提出的 H.323 协议和 IETF 提出的 SIP 协议。H.323 集中控制便于计费,对带宽的管理也比较简单有效。SIP 为分布式的呼叫设计,便于会议控制,且简化了用户定位、群组邀请等,具有简练、开放、兼容和可扩展的特点。多功能统一通信管理平台阶段:惠及多个行业,发展前景无限。多业务全面融合时代,多媒体通信管理 平台,集成视频会议、视频监控、应急指挥调度、即时通信、视频点播、桌面应用、VOIP 电话、办公软件协同等应用于一体,支持多协议的转换和兼容,支持移动网络和 Internet 网络融合,具有大容量组网、智能网络适应、高保真视音频、软硬结合、多业务融合、平台开放能接入第三方设备等特点。随着5G 时代的到来,视频会议市场或将替代实体会议,行业发展前景可观。2.2 中国视频会议起步较晚,“非典”、“新冠”或成催化剂90 年代中期,视频会议正式进入中国,初期发展比较缓慢,并首先服务于国务院和各省级政府部门。2003 年的“非典”使视频会议进入大众视野。据统计,“非典”期间已部署视频会议系统的单位,系统使用频率惊人,掀起国内视频会议发展热潮。在这一阶段,我国使用的视频会议系统大多还是从国外进口, 国内暂不具备视频会议的研发及相关设备的生产条件。2002 年“非典”过后,国内迎来了视频会议发展的爆发期。国内厂商也嗅到了商机,纷纷开始布局视频会议的研发。出于保密及信息安全方面的要求,我国政府在视频会议系统采购领域逐渐删除了对国外厂商的采购计划。信息安全和保密的特殊要求阻碍了国外视频会议厂商进入党建市场,从而为国内厂商带来了广阔前景。2019 年底爆发的“新冠”疫情给视频会议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政府在线沟通、学校远程授课、医院在线诊疗、企业在线商讨都离不开视频会议,国内对视频会议的需求愈发强烈。3. 视频会议市场风头正劲3.1 全球市场稳步增长,中国有望后来居上根据 Frost&Sullivan 在 2018 年发布的《全球视频会议市场研究报告》,全球视频会议市场规模在2012-2016 年期间,以 7.5%的复合年增长率从 319 亿美元增长至 426 亿美元。预计从 2017 年至 2021 年,全球视频会议的复合年增长率将达到 8.3%或更高,未来市场发展空间巨大。2018 年,中国视频会议市场规模约占全球市场规模的 10%-15%,从 2011 年的 45.5 亿元增长至 2018年的 160.2 亿元,实现了近 20%的复合年均增长率,预计未来几年还将呈现快速发展的势头。目前,全球视频会议系统市场呈现寡头垄断的市场,市场集中度较高。根据 IDC 数据显示,仅华为、思科、宝利通这三家企业就占据了全球 74%的市场份额,其中思科占比最高,为 41%。根据 IDC 相关数据,2018 年我国视频会议行业中,市场份额前五名是华为、苏州科达、视联动力、宝利通和思科,占比分别为 16.7%、7.8%、7.0%、6.6%和 6.3%,前五名企业市场份额占比总计为 44.4%。3.2 国内硬件视频会议市场增速下滑,市场竞争格局固化据 IDC 预计,2019 年国内硬件视频会议市场空间将接近 6 亿美元,增速将下滑至 6%左右。目前,国内硬件视频会议竞争格局固化。多年来,硬件视频会议系统近 80%的市场份被华为、苏州科达、宝利通、思科占据。3.3 软件视频会议破局而出,市场竞争格局分散目前我国企业软件视频会议市场规模虽不及硬件视频会议市场,但其增速较快。据 IDC 统计,2018 年国内软件会议市场规模仅 1.7 亿美元,虽不到硬件视频会议市场规模的 1/2,但未来增速可观。预计 2023 年国内软件会议市场规模达到 5.4 亿美元。按此趋势,2025 年国内软件会议市场规模将超过硬件视频会议。与硬件视频会议系统相比,软件视频会议系统最大的特点是廉价且开放性好,维护费用较低。在用户日常使用的网络条件下,软件视频会议系统就可以正常使用,并且能够在不同场合使用。在功能方面,软件视频会议在满足视频要求之外,还可以进行数据操作。鉴于软件视频会议系统在功能、部署成本、维护成本、便捷性等方面的优势,软件视频会议系统将受到更多用户的喜爱,预计未来逐渐侵蚀硬件视频会议的市场份额,从而成为视频会议行业的主导。就此次“新冠”疫情的需求来看,许多行业都产生了对视频会议的巨大需求,预计未来视频会议系统将进一步向各行业渗透,尤其是中小型企业有望成为新的市场增长点。而硬件视频会议系统的固有缺陷促 使中小企业倾向购买软件视频会议系统,这将进一步扩大软件视频会议系统的市场规模。国内以云视频会议为代表的软件会议市场竞争格局分散。2018 年国内软件视频会议 CR6 不到 50%,以好视通、小鱼易连、会畅通讯等为代表的云视频会议厂商正在加大力度扩大市占率,以求在市场高速增长初期建立领先优势。3.4 发展趋势:纵向下沉空间大,横向赋能多行业视频会议的应用场景十分丰富,包括政府、金融、教育、医疗、企业、海关等各方面,其中政府是目前国内视频会议市场的主要应用场景。以苏州科达为例,其行业解决方案涉及公安、检察院、法院、医疗、教育、交通等多个领域。从纵向来看,视频会议将进一步下沉到更低层级的机构和部门。政府一直重视县、乡、村等基层单位工 作的开展情况,未来势必将使更多基层单位使用视频会议,视频会议不再只是上级部门的配备;对企业来说,企业内部沟通至关重要,远程办公逐渐成为现代职场的趋势,这都意味着企业未来不可避免地需要视频会议。随着云视频会议的逐渐完善,低成本的云视频会议将成为中小企业的首选。从横向来看,视频会议的应用领域会不断拓展,与更多行业和业务相结合。此次“新冠”疫情中,我国公共卫生资源配置不均的问题凸显,为了及时防控疫情,湖北省多家医院纷纷利用视频会议的方式,联系北京等地的重点医院进行远程会诊。随着技术的进步,远程医疗将不再局限于会诊这一业务,也不再局限于某几种病例。此外,视频会议与教育行业的结合愈发紧密,“视讯教室”、“智慧宿管”、“双师课堂”、“平安校园”等教育信息化产品的诞生,都加速了我国教育信息化 2.0 时代的进程。在司法方面,内蒙古部分法院在“新冠”疫情防控期间开展远程庭审,使视频会议的应用领域不断拓展。3.4.1 云视频赋能在线教育在线教育的飞速发展,带来教育行业直播授课、视频授课需求大幅增长,云视频的应用能够使教育在线化程度提高,为线上教学提供低成本、高效率的视频服务,尤其是互动直播云服务的发展为直播教学铺平道路。在线教育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用户规模持续走高。根据艾瑞咨询数据,2018 年我国在线教育市场规模达2517.6 亿元。若按照每年 10的增长率预测,2033 年我国在线教育市场将达到万亿规模。与此同时,我国在线教育付费用户规模也在持续走高,2018 年达到 1.3 亿人,若按照 10的增长率,预计 2028 年我国在线教育付费用户达到 3.5 亿人。在线教育市场规模扩大,表明各学校、教育机构对云视频的潜在需求庞大。3.4.2 云视频助力远程医疗远程医疗的国内外市场发展空间广阔,对云视频的潜在需求也将持续增加。根据美国远程医疗协会的统计,2019 年有超过 1500 万的美国人接受了某种形式的远程医疗服务。我国医疗资源分布不均,优势医疗资源集中在一、二线城市,因此政府近年来不断鼓励医疗资源共享、远程医疗发展。我国的远程医疗行业市场前景广阔,2018 年我国远程医疗市场规模为 130 亿元,预计未来五年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27.63。国家医疗卫生经费支持为云视频快速增长提供基础。根据研究机构 Frost&Sullivan 统计,中国国家医疗卫生支出于 2018 年达到 15,291.0 亿元,基于 2014 年至 2018 年的时间跨度,年均复合增长高达 10.7%。国家经费支持为远程医疗行业发展提供了基础,进而促进云视频赋能医疗行业,打开云视频市场空间。3.4.3 云视频推动基层智慧党建近年来,我国党建工作不断加强,基层党建工作持续推进。2018 年以来,政府发布多个文件,要求加强基层党建工作,推进"智慧建党"、党建信息化建设,拉动了对视频会议业务的需求。智慧网络党建作为网络信息技术和党建工作相结合和重要平台,相对传统党建而言,是一种新超越。智慧网络党建为执政党建设打造了一个先进的技术平台,实现基层党建工作由"单边灌输"向互动交流的转变。目前,全国拥有党员近 8900 万名,基层党组织近 440 万个,未来智慧党建有望成为云视频需求新动力。智慧党建近两年迅速发展,是云视频领域的一片蓝海市场,预计未来几年市场空间广阔。3.5 国内主要厂商:百花齐放,竞争加剧国内云视频会议市场竞争格局较为分散,主要竞争厂商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依托原有产品优势从不同角度切入云视频领域的老牌视讯/通信厂商,包括华为、中兴、视联动力、苏州科达、亿联网络、真视通和齐心集团(好视通)等;第二类是起步和专注于云视频业务的新生市场力量,以小鱼易联为典型代表;第三类是提供云视频会议服务的互联网公司,包括腾讯、阿里巴巴、字节跳动等。目前,国内视频会议市场的前三大厂商仍然是华为、宝利通和思科,但国内其他厂商也在不断提高自身市场份额。3.5.1 会畅通讯(300578):技术领先,核心竞争力牢固3.5.2 亿联网络(300628): 注重海外市场,主打终端销售3.5.3 星网锐捷(002396):产品类型丰富,子公司齐发力3.5.4 齐心集团(002301):“云+端”战略布局视频会议……(报告观点属于原作者,仅供参考。报告来源:东兴证券)如需报告原文档请登录【未来智库】。
作为一名刚从本科晋升到研究生的萌新来说,如何通过结合自身的兴趣爱好、现实问题、团队资源、研究热点等几个方面科学选择合适的课题,关系到你未来是否能够顺利毕业,是否能在该研究方向上有所建树。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解决问题可能仅仅需要详细的数学论证、严谨的逻辑推理或者熟练的实验技能,而提出新的问题,就需要善于思考,要拥有较强的洞察力、创造力和想象力。因此,提出合适的研究课题,对今后的研究方向和推进课题研究进度至关重要。在遵循科学性、价值性、创新性、可行性和实用性五大原则的基础上,下面我将从以下六个方面介绍如何选题:(1) 从个人感兴趣的研究方向中选题对于研究者来说,最基本的品格是时刻保持对科研的热爱和难以满足的好奇心。在研究方向和实验室条件的容许范围内,专注于自己感兴趣的研究领域,才能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克服科研中的艰难困苦,把创造性思维和奋斗动力发挥到极致。(2) 从生产实践和社会需求中选题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人们会面临很多各种各样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我们经过细心分析比较,结合实际情况,以解决社会发展中出现的热点和重大问题为主,提出科学问题,进而发展成科研选题。比如在环境污染方面,各种污染物严重危害人类健康,课题可以选择研究如何保护环境和污染源导致疾病的发病机理;能源发电方面,常常出现弃风弃水现象,研究如何进行能源消纳,提高能源的利用率等等。这些关系国计民生的需求都是从社会生产和实践中提出来的,对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3) 从已有课题的延伸中选题延伸性选题可根据已完成课题的范围和层次,再次从其广度和深度中挖掘出新颖题目。在此,我们需要思考以下几个问题:该课题研究中,哪些问题尚待解决?在已解决的问题中,有哪些问题需要根据时代的发展进行补充或修正?某些已经发表的论文是否存在争议?争议的焦点是什么?我们在思考的过程中,总会不断地发现和需要解决的新问题,这些问题近而可以提炼成我们的科研问题。(3) 从科研规划和招标课题中选题各级学科科研管理部门会定期发布的重点课题以及年度课题,这些基金项目比较详细提出该领域可供选择的项目课题。我们在实验室大方向确定的情况下,选择跟自己研究方向相关的课题进行研究。(4) 从科学前沿和研究热点中选题学术论文首先要立足于创新,要创新就要从科学研究的前沿上去选择科研课题。因此,平时要注意关注科学研究的前沿、热点和动态,掌握与自己选题相同或相近课题的研究状况、难点及研究方法等信息。在此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实践,对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寻找新的切入点,确定自己的选题方向。在大量阅读文献的基础上,研究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以及相关研究方向的发展趋势,进一步查阅研究方向20本专业的国内外文献著作,从中吸取精华,获得启发,进而寻找空白点。填补国内外专业领域的空白点作为自己的选题,这类课题往往具有很好的创新性和很强的生命力,有可能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新观点、新论点和新方法,即使只能做出一点小成果,意义也非常巨大。(5) 从学科渗透、交叉发展中选题当前,科学发展的趋势是学科的交叉、渗透。不但自然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出现交叉,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也出现交叉,渗透。学科交叉、渗透的地带存在着大量新课题可供选择。我们可以将某领域内的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实验技术移植到所要研究的领域,如各种控制算法适用于飞行器稳定控制领域、风力发电系统控制领域、汽车稳定行驶等领域。(6) 从不同学术观点的学术争论中选题科学研究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由于人们的认识能力不同,对同一观点常会发生分歧和争论。参加各种学术论坛、学术讲座、学术会议等,留心学术之争,从中选择,提炼出有价值的科研课题。以上六点选题是普遍选题的方法,小编将提供本人在科研期间最快速的选题方式:1.和师兄师姐沟通交流,他们会提供给你部分技术和想法都成熟的课题。 2. 阅读本领域最新三年的顶刊文章,仔细分析每篇文章的讨论部分的未来的研究方向,这也是挑选研究课题的重要方法之一。
2020年在新冠疫情影响下,中国音乐行业线下业务受到影响,但云Live、同屏K歌、IOT家庭音乐等新业态形式得到发展机会,行业加快与前沿技术的融合。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数字音乐市场规模将超过290亿元,2021年更有望达到317.6亿元。随着5G、AI、区块链等前沿技术成熟度加强,其在音乐领域的落地应用也不断加速,而在线音乐用户也看好该类融合,68.6%的受访用户对前沿技术在音乐行业的落地应用表示乐观态度。(《艾媒咨询|2020年中国未来音乐业态专题研究报告》完整高清PDF版共42页,可点击文章底部报告下载按钮进行报告下载)核心观点市场规模:在线音乐获得发展红利,2020年数字音乐市场规模将突破290亿元中国在线音乐行业现下具有政策利好以及前沿技术应用落地等发展条件;与此同时,在新冠疫情的影响下,在线音乐获得发展红利,云Live、家庭音乐等新业态为行业注入发展动力。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中国数字音乐市场规模平稳增长,预计到2020年达293.0亿元。用户调研:在线音乐多维度技术融合,近七成用户看好前沿技术落地应用当前中国在线音乐在多维度加速与前沿技术融合,如AR提升沉浸式体验、AI提供辅助创作功能、区块链利用版权保护等。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68.6%的受访在线音乐用户表示看好5G、AI等前沿技术落地应用。行业趋势:在线音乐行业深挖音乐价值,科技助力延伸音乐场景中国在线音乐行业正逐步转向付费模式,平台倾向于打造“在线音乐+”的运营模式,拓展社交、演艺等泛娱乐内容,并深挖音乐价值,培养用户付费习惯。与此同时,5G、AI、4K/8K等技术助推在线音乐平台延伸音乐场景。未来,在线音乐行业将加快技术应用化,进一步丰富线上音乐场景,并逐步向线下渗透,持续拓展音乐场景,为用户提供更极致的视听盛宴。以下为报告完整内容中国音乐产业发展现状分析随着互联网等技术应用领域不断拓展,中国音乐市场行业不断涌现新主体,新经济下的产业链主要涉及音乐内容制作、音乐版权、运营传播等环节。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在科技力量的推动下,音乐行业数字化水平提升,出现新传播媒介。与此同时,受新冠疫情严重冲击,中国音乐行业线下业务,如现场演唱会、现场歌剧等业务难以展开,遭遇经营风险;在线音乐发展云Live、同屏K歌等新业务内容,在线音乐行业获得发展红利。中国在线音乐技术加速落地应用自从进入数字音乐时代,中国在线音乐行业再获发展新机遇,加快5G、8K、AI等前沿技术与音乐行业的融合进程,各音乐平台发展线上新形态,如线上演唱会、3D虚拟形象直播等;在数字经济地位日渐提升的背景下,政府部门、行业协会重视数字音乐发展,为音乐行业技术发展及应用化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2020年中国数字音乐市场规模将突破290亿元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中国数字音乐市场规模保持稳定增长态势,预计2020年市场规模增长至293.0亿元。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在技术推动及政策利好的共同作用下,中国数字音乐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与此同时,受新冠疫情影响,在线音乐获得新一轮发展红利,云Live、IOT家庭音乐等音乐产业新形式得到快速发展,因此,在线音乐行业将加快扩大市场规模。2020中国手机音乐客户端用户规模将突破6亿人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中国手机音乐客户端用户规模逐年攀升,2020年有望增长至6.18亿人。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目前中国手机音乐客户端用户规模增速放缓,行业内部竞争激烈。但随着5G手机用户规模不断扩大,以及创新音乐呈现形式的发展,中国在线音乐行业有望扩展新的发展场景,挖掘新的流量红利。中国在线音乐发展痛点分析——音乐付费尚未普及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近年来,中国手机音乐客户端用户规模趋于平稳增长,在线音乐行业已逐步步入存量竞争阶段;尽管用户基数较大,但用户付费习惯仍未养成及普及,而且在线音乐平台的付费内容类型较为单一,多元生态布局尚未建成。因此,在线音乐行业面临着用户规模增速放缓,付费尚未普及的困境,平台亟需利用科技力量丰富平台音乐内容类型、拓展音乐场景,以达到刺激用户消费需求的目的。中国在线音乐发展痛点分析——新业态仍在起步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随着在线音乐平台逐步构建多元内容生态、拓展音乐场景,在线音乐新业态不断涌现;与此同时,新冠疫情加快云Live、线上K歌、家庭音乐等发展进程,技术应用与业态未能协调发展引致了诸多问题,如互动性不强、画质模糊、乱收费等。因此,在线音乐行业需加快技术应用及融合速度,克服当下行业技术层面的不足。中国5G建设为音乐产业发展提供新动力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6月,中国三家基础电信企业在全国已建设开通5G基站超40万个,预计到2020年底超60万个,覆盖全国地级以上城市。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5G作为“新基建”的重要领域,中国正积极推进5G建设,并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未来,随着“新基建”的不断推进,5G有望实现国内全覆盖。对于音乐行业,5G的应用能够使其呈现载体更多元、音乐内容反馈更即时,能够助推音乐产业创新发展。在线音乐行业多场景、多维度融合前沿技术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在“新基建”的背景下,在线音乐行业加快技术创新及进步,加速技术融合。前沿科技产品应用化为在线音乐行业注入新的发展动力,拓宽在线音乐运用场景,解决行业版权保护等痛点问题,并利于扩大新增用户规模,促进在线音乐行业发展。前沿技术发展进一步提升音乐产业价值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5G、AI、区块链等前沿技术拥有独特的技术特点,随着技术进步以及技术融合,其技术特点不断凸显,为在线音乐行业破解困境与克服行业痛点带来新思路、新方法,如进一步延伸音乐场景、辅助创作、保护版权等,在行业内部进行技术迭代升级的同时,用户体验也随之升级,从技术端、用户端共同促进行业发展进步。对于未来音乐用户期待播放效果优化、形式多样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66.1%的受访用户期待未来音乐能在播放效果,如音质、音效等方面有明显提升;此外54.3%的受访用户期待有更丰富的播放方式。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对于未来音乐发展形式的期待,用户对于体验的要求较高,从音乐呈现效果、形式、载体上都具有更高要求。而在5G等技术不断发展的情况下,未来在线音乐也逐渐朝满足用户期待的方向发展。现阶段创新音乐场景中超五成用户体验过线上K歌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超半数的受访用户体验过线上K歌产品服务,如同屏K歌等。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目前在线上K歌领域拥有较为成熟技术支撑及产品服务;受新冠疫情影响,线上K歌、家庭音乐等认知度及接受度提升,因此在线音乐新型音乐场景以线上K歌、家庭音乐为主。未来,随着技术进步及应用成熟化,云Live等其他线上音乐场景的用户规模将得到进一步扩大。现阶段创新音乐场景中云Live仍有较大提升空间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近七成受访用户满意云演出带来的观感体验,但表示当前云Live仍存在较多的不足。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云Live作为在线音乐新形态,且在新冠疫情的影响下加速发展,因此产生了技术应用、监管规范与业态发展不协调的现象,引致云Live现存较多的问题。在线音乐用户对优质音质体验需求大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85.1%的受访用户会为追求更优质的音质而选择高质量的收听设备,其中73.6%的受访用户使用智能音箱听音乐。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当前在线音乐用户对音质的需求增加,因此用户普遍愿意尝试使用智能音箱等音乐新型载体,并希望借此获得更高品质、更极致的聆听体验。用户基本满意智能音箱提供的音乐服务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近八成受访用户满意当前智能音箱所提供的音乐服务。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智能音箱作为音箱升级的产物,结合AI等技术,通过语音识别、大数据检索等功能为用户提供点播歌曲服务;与此同时,设备制造商注重音箱本有的产品特点,在丰富音箱功能的同时提升音质、音效等质量,因此智能音箱受到用户的广泛喜爱。超六成在线音乐用户愿为更佳体验在平台付费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超六成的受访在线音乐用户愿意付费使用更多的平台功能及享受高品质音乐。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在线音乐用户对平台优质内容存在较高的付费意愿,由此督促在线音乐平台通过前沿技术开发更优质的产品服务。未来在线音乐发展方向将与技术更紧密结合,能有效提高产品体验,进而扩大付费用户规模,优化平台盈利结构。近七成用户看好前沿技术在音乐领域的落地应用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近七成受访用户表示看好5G、AI等前沿技术落地应用于在线音乐行业。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前沿技术所具有的独特技术优势为在线音乐行业克服行业痛点带来解决新思路、新方法,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音乐价值,提升用户体验,因此用户期待通过前沿技术落地应用能够促进在线音乐行业发展进步。中国音乐产业技术运用经典案例分析——咪咕音乐咪咕音乐,是中国移动面向移动互联网领域设立的新媒体企业,负责音乐领域产品、运营、服务一体化的专业公司,打造了数字版权、视频彩铃、O2O演艺、智能硬件、场景音乐、艺人经纪等业务模式,成长为跨界融合通信网、互联网及广电网的龙头企业。咪咕音乐依托自身5G、AI技术优势,多维度开展音乐业务。在产业侧,咪咕音乐建立“5G+视频彩铃产业联盟”并牵头制定中国首个5G音乐标准;在业务侧,咪咕音乐为用户提供至臻音质、臻3D、极光音效等音乐服务,升级视频彩铃功能,进一步创新云演艺业务体验。疫情期间,咪咕音乐举办100多场云上LiveShow,以4K、8K、VR等演艺直播服务,进一步升级云演艺娱乐体验。而家庭音乐是音乐宅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疫情期间智能电视音乐服务用户活跃度大幅提升,“咪咕爱唱”作为咪咕音乐抢占客厅经济的重要一环,主打家庭K歌娱乐场景,基于物联网等技术竞争优势,“咪咕爱唱”在大屏音乐领域快速发展。基于移动体系,咪咕音乐利用其通信网、互联网、广电网等技术体系支持快速发展,为咪咕音乐全面布局发展IOT智能终端音乐服务提供条件。目前,依托物联网IOT发展,咪咕音乐构建并逐步完善大屏、小屏、智能硬件一体化的全场景音乐服务体系。中国音乐产业技术运用经典案例分析——唱吧唱吧所属北京小唱科技有限公司旗下,其系列产品包括唱吧APP、唱吧在线KTV、火星直播、唱吧商城、唱吧麦克风等。相较于其他移动K歌平台,唱吧抢先布局发展线下音乐场景,并基于声音技术优势,以唱吧APP为核心,构建并完善“线上+线下”产品生态闭环。艾媒商情舆情数据监测系统显示,系统监测期间,唱吧整体网络口碑为43.7,网络评价居于中性。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作为行业内领先的移动K歌平台,唱吧坚持以声音技术作为核心竞争力,未来,随着唱吧完善产品生态系统,用户粘性将会提升,品牌网络口碑也将向好发展。唱吧开启全新品牌slogan,表明唱吧正进行一次战略升级。基于音乐为核心,通过科技赋能,唱吧不断拓展音乐场景,建立并完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大唱吧”生态圈,形成生态闭环。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相较于其他K歌平台,唱吧拥有声音技术方面的竞争力优势,能不断吸引新用户,并利用自身较为完善的产品生态圈,不断增强用户粘性。随着不断推进战略升级的进程,唱吧将成为一个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以移动K歌为核心的综合K歌平台。中国音乐产业技术运用经典案例分析——洛天依洛天依是天矢禾念旗下的世界首位中文V家虚拟歌手,于2012年7月12日正式出道。洛天依作为二次元虚拟偶像,拥有超1万首原创作品,举办多场演唱会,曾与多位明星歌手合作同台演出,并参加湖南卫视小年夜春晚、跨年晚会等大型活动现场。目前洛天依正逐步拓宽业务领域,如参加线下发布会、跨界直播带货等。艾媒商情舆情数据监测系统显示,系统监测期间,洛天依整体网络口碑为59.9,网络评价较好。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随着AI、CG等技术快速发展,虚拟音乐IP的创作、表演质量以及互动效果均得到提升。洛天依作为二次元虚拟偶像,树立了良好的IP形象,因此广受二次元用户欢迎。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基于AI、CG等技术,洛天依等虚拟音乐IP在创作、表演、互动等方面均取得不错的成果,作为二次元虚拟偶像,在热度、流量等维度也不亚于真人明星。未来,随着AI、CG等技术不断成熟并加快与虚拟音乐IP技术融合,虚拟音乐IP的应用场景将不断延伸,业务类型趋于多元化。中国在线音乐行业发展趋势分析新冠疫情加速云Live发展,在线音乐市场规模有望继续扩大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受新冠疫情影响,人们提升对在线音乐新业态如云Live、家庭音乐等的认知度及接受度,与此同时,由于云Live、家庭音乐契合疫情防控要求,在线音乐新业态获得发展红利。因此在线音乐平台加速技术融合,不断提升云演艺直播等产品服务质量,给予其技术支撑。未来,随着技术应用成熟度不断提升,在线音乐市场规模有望继续扩大。科技助推在线音乐行业深入发展数字化当前,数字经济是中国宏观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线音乐行业顺应时代潮流,不断提升数字化水平。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在政策导向以及科技助推等因素的影响下,在线音乐行业将深入发展数字化。在线音乐平台趋向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构建数字化信息库,以实现采购、管理、分发版权等过程。最终将实现“线上+线下”数字化管理运营。科技赋能在线音乐行业持续正版化自中国在线音乐行业全面正版化以来,行业仍面临音乐版权保护等难题。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在线音乐行业将加速区块链技术融合,基于其不可逆性、去中心化等技术特点,为解决行业内部数字音乐版权评估以及保护等难题提供新方法,为在线音乐行业持续正版化提供技术支撑。未来,用户正版化的意识也将不断提高,得以从技术端、用户端共同推动在线音乐行业持续正版化,为付费模式奠定基础。在线音乐行业深挖音乐价值,逐步转变运营模式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当前中国在线音乐行业正从免费模式逐步转向付费模式。未来,在线音乐平台将打造以在线音乐为核心的泛娱乐平台,拓展社交娱乐、演艺娱乐等领域并深挖音乐价值,提高互动性、趣味性以及内容多元化程度,丰富用户在线音乐娱乐体验,拓宽用户付费渠道,培养用户付费习惯,进而提高用户付费在平台营收中的占比,逐步完成“在线音乐+”的运营模式转变过程。未来音乐畅想图:科技助力延伸音乐场景当前在线音乐行业基于听歌、K歌等产品服务,丰富线上音乐场景,并逐步向线下渗透。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科技在延伸音乐场景中起重要作用,如咪咕音乐利用5G技术优势在世界最高峰云演艺直播。未来,在线音乐平台将在科技力量的助推下为用户打造身临其境般音乐互动体验,并持续拓展音乐场景,让音乐无处不在。本文数据及图片内容节选自艾媒研究院发布的《2020年中国未来音乐业态专题研究报告》。
6月中旬,国家级课题“基于大数据的个性化精准教学模式创新研究”实验学校子课题开题暨中期成果汇报会于江西南昌圆满落幕,会议由江西风向标教育主办。作为该课题的子课题《基于大数据的精准教学案例研究》的研究学校,柳州二中运行该项目已经历经半年的时间,根据课题的实施方案以及进程进行了中期成果汇报。柳州二中的粟丽妮老师作为课题代表,在中期成果汇报会上做出了成果汇报。粟老师对课题开题半年以来的研究进行了梳理,从选题、分工、研究过程、初步成果和下一步的研究计划、预期的成果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通过教师个体的思考和教师群体的合作、交流、互助,最终形成成果,并运用这一成果指导实践教学,成功将课题做“精”做“活”!粟老师说,经过这一段时间的课题实践,根据开题报告中的课题研究方向,课题组对于课题在达成方向上做出了相应统筹规划,做到以课程建设为动力、以课程改革为重点、以课题研究为手段、以教师发展为目的。而在教学目标上,结合学校的教学常规以及多次会议讨论,加之学校邀请的政府教学督导专家与风向标教育专家组为课型研究做点评和指导,为后阶段的研究明确了方向,最终将课题研究目标定为:1、借助数据分析的方法和手段,精准地找到学生学习的困难,准确把握学情,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结合学校“三精教学”策略,立足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养成及个性化发展,为学生的课前、课中、课后的学习提供有效的服务,让课堂教学把握的更加精准有实效。2、探索基于数学学科“数据分析----诊断教学----实施改进”数据使用途径。形成基于问题改进的教研策划,改进学教方式。3、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研究并运用大数据分析平台促进精准教学模式创新,提高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和课堂教学。在课题的主要内容方向上,课题组根据课题的研究方向、教学目标进行了调整,形成了“如何打造高效课堂的研究”、“精准打造并优化四种课型的研究”及“如何帮助学生个性化成长的研究”等三大方面为课题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教育信息化专委会主任罗志刚,课题负责人、江苏师范大学智慧教育学院院长杨现民,对相关课题的完成情况作了全面、深入的点评。杨院长首先肯定了柳州二中的课题研究成果,并称远远超过了自己的预期,并对接下来工作提出了意见,杨院长说:“既然是一个案例研究的课题,从教育研究方法上来说,是有一个规范的方法的,接下来就是去规范,去做深度的案例分析,同时,我也希望能够有论文成果能够见刊。”“此次课题研究目标明确,路线清晰,对四种传统课型的诊断成效显著,这离不开每位课题成员的努力以及学校方面的重视”罗主任说到,“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分层教学,要规避应试提分的题海战术、应对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的矛盾、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科素养应对如何匹配等多个问题,是需要我们柳州二中攻克的难点。”本次报告会气氛热烈,效果显著,课题组成员对研究的课题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更加明晰课题实施的意义和操作方法。我们相信在各级专家的科学引领下,在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在社会各界的支持配合下,《基于大数据的精准教学案例研究》课题一定会开出绚丽之花,结出丰硕之果!
科技教育课题初步实施计划1.建立科技教育实践基地,如工矿企业、农场、养殖、加工厂、高新技术产业等。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社会实践活动对接。学校联系具体实践基地,年级和班主任负责制定实践方案。(校级领导、级部主任)2.利用假期,学校制定方案,家长自行联系,自行实践,完成科技考察任务。(班主任)3.学校组织科技教育节,展示科技教育最新成果和学生科技小发明,成立专利申报与研究团队。(政教处、团委)4.与高校和科技研究机构联合开展教育活动。(校长)5.学科教学融入科技教育元素,形成科技教育教案。(教导处)6.开发科技教育校本课程,建立科技兴趣社团,建立相关实验室。(教科室、团委)7.科教教育讲坛,采用选修课模式。每月组织一次讲座。由骨干教师或者邀请专家进行。(校长、教导处、教科室)
1.带着问题进入学术领域,为课题研究奠定必要的学术基础。这个台阶(条目)的内容就是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追根溯源的研究,即把问题放到学术环境中,要找出这一问题研究起点、已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主要代表人物(包括国内外)、典型单位或典型经验等等,并从自己研究的问题的角度作出述评。比如现在指导课堂教学改革的教学理论有哪些,有哪些典型单位和典型经验,并作出相应的述评。写好这个条目,课题组首先要大量查阅资料,要基本把这一问题的学术状况搞清楚,为课题研究打好学术基础。比如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问题,要查阅哪些教学理论对课堂教学改革影响较大,哪些教改思想代表着学术发展的前沿,有哪些专家学者的论著论文等等;教学改革的实践层面影响较大的有哪些样式或做法,如理想课堂、有效课堂、高效课堂、合作教学、分层教学等等,有哪些典型学校等等。所以写好这个条目,要下大工夫进行资料检索,占有必需的学术资料是课题研究不可缺少的基础。好在互联网给课题研究提供了极为方便的检索条件,通过知网(www.cfed.cnki.net付费)可检索所有的教育类报章杂志发表的论文。其次要组织课题组学习研究学术资料,使课题组成员具备共同的学术基础。为了提高学习效果,课题组可组织专题学术讲座或座谈会,交流学习体会,加深学术感悟。同时也可采取访问专家、邀请专家座谈和作报告等方式进行学术指导,是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对典型单位可进行实地考察了解。所谓百闻不如一见,实地考察也是重要的学习方式。其三要梳理问题领域的学术研究,并从课题研究的角度进行学术述评,为问题的研究解决打下必要的学术基础。要将学术成果的学习研究情况写成学术述评报告,作为阶段性研究成果,也是课题鉴定不可缺少的研究成果。刚开始从事课题研究的教师可能一时不大习惯这种做法,通过规范的课题研究就逐步掌握这种研究方式了。2.遵守学术规范的要求。引用资料一定要注明出处,阐述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述评,可在课题实施方案之后,以“参阅数目”的方式附录。具体引述要做注释,标明:书籍(或文章)名称、作者,出版社名称(或报刊、网站、博客等),出版(或发表时间),引述观点所在页码等等。常见的问题是平时不注意积累资料,有时积累资料还不注意标明出处。课题研究必须从一开始就要遵守学术规范,才能逐步养成学术习惯。3.走过这一台阶常见的问题。一是有些教师习惯于怎么做,而不习惯于通过检索和学习学术资料,经过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二是对相关学术资料占有很不充分,评价有所偏颇,由此进行的研究也会出现偏颇。三是学术引用不规范,没有按照国际通行的规则引用学术资料,也会影响课题研究成果的表达。为此市教科所发布了《淄博市教育立项课题撰写研究报告的基本规范》,对课题研究报告引述资料的方式和数量做了明确的规范。课题组如果不能要花大气力做好这项工作,就会使课题研究失去扎实的学术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