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期间在SCI、SSCI、CSSCI期刊共发表7篇论文,他是科研路上的“高产达人”;应邀参加2016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优秀成果交流展示会、第三届江苏智库峰会等多场会议并在会上作成果汇报,主持江苏省研究生科研与创新实践计划,他是展现优秀大学生风采的不二代言人;担任党支部书记、班主任、校广播台台长、班长,获校长奖学金、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校一等奖学金、校优秀奖学金,获校优秀大学生共产党员、“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优秀指导老师称号,他是老师的好帮手,社团的顶梁柱,同学的好榜样。屠羽他是屠羽,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管理工程学院2012级本科生,2016级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2019年9月已赴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攻读组织与领导力专业博士。咬牙坚持 定会遇见绝美风景大四时,屠羽保研本校,拿到保研通知后,他立即开始准备研究生阶段第一篇论文的写作工作。从十月份开始,每日与文献为伴,大量地查阅科技管理领域的优秀论文,一点点地将它们啃透,填补自己在未知领域的知识空缺、掌握规范的论文写作范式,在这个过程中他不断质疑、分析、产生新的想法。一步步试错,一次次改进,历时11个月,在次年的九月份,他的第一篇C刊论文《移动互联网产业链的商业生态模式》在《科技管理研究》上发表。“第一篇论文的写作是最困难的,但是我咬牙坚持下来了。11个月的时间里,我收获的不仅仅是一篇C刊,更是论文的基本写作技巧,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以及处理问题的能力。”第一篇论文的写作经历带给屠羽很大的成长,“我发现,其实入了门以后写论文就没那么难了。有些事情在刚起步时的确困难,但坚持去做你会发现它并非无法企及。”屠羽在研一就已经发表了四篇C刊论文。凌晨两点,卧室的电脑屏发出微弱的光,寂静的夜里,只有敲击电脑键盘发出的声响与他为伴,这样的情形已经发生了无数次。研究生第一年,班里12个人,他的综合课程成绩排名位列第一。“研一的时候真的很苦,白天的学习是已经安排好了的,想要顾及更多就需要熬夜来做。”屠羽表示。研二的挑战则是英文论文的写作。屠羽是研究小组里第一个决定写英文论文的人。除了基本的论文写作需要做的工作外,修改英文论文、寻找英文投稿的期刊杂志、发邮件联系杂志出版方……他一点点摸索出来,一点一点接近成功。敢于展示自我 才能拥抱更多机遇“下一位,屠羽。”话音落,屠羽拿着自己的简历,从容地向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面试教室走去。进门、递交简历,接着从自己的科研能力、社会实践经历、党务活动等方面向各位面试官介绍和展示自己。在清华大学做助教研一已经发表四篇C刊,在SCI、SSCI上发表多篇论文,曾获得国家奖学金,并多次参加大型会议并在会上做成果汇报;选择跨学科综合发展,能带来更多新想法新思想;所在的党支部曾两次获得江苏省党日活动优秀奖;曾任校广播台台长,两次组织江苏省高校联盟比赛,拥有较强的领导力和组织能力,做事认真细致……短短几十分钟,屠羽用自己扎实的科研功底和丰富的社会经验打动了在场的每位面试官,从二十多位优秀的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同样,在科研路上,屠羽坚信仅是埋头做科研是远远不够的。研究生期间,他在全国企业管理年会上做报告,流利地回答与会专家提出的问题;在2016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优秀成果交流展示会、第三届江苏智库峰会等多场会议上也曾多次作成果汇报。“茶壶里煮饺子,自己的思想不能正确传递给他人,再多的思想也都是无用的。”屠羽敢于展示自己,也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更多新思想,“把自己的思想传递给更多的人,与他人的思想碰撞出火花,推动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这才是做科研的价值。”做事注重细节 努力培养组织能力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是管理科学门类比较重要的会议。2017年10月,年会在我校举办。早在八月份,屠羽就和小伙伴们开始为这场会议的筹备组织工作忙活起来。因为有前期在广播台组织活动的经验,屠羽将各项工作做得井井有条。十月份,第十九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在我校顺利举行,屠羽也荣获第十九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突出贡献奖”。学术交流“组织大型活动是这样,党务活动也是如此。”屠羽认真细致的工作方式,也让他所在的党支部成为我校唯一一个两次获得江苏省党日活动优秀奖的支部,“在党务方面,有很多日常的活动。这些一件一件的小活动看起来很小,其实每一件事情对人的影响都是潜移默化的。一点一点的积累,两年三年下来,你会发现你所在的支部开展了很多工作,把这些活动整理起来,自然也就成就了一个很优秀的支部。”“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都是要从小事情做起的。你只要把自己手头的事情都做好,总有一天,你一定会变得很优秀。”屠羽说。谈起他“开挂”的人生经历,屠羽表示,“学会坚持、相信自己、注重细节、抓住机会。不必羡慕他人的精彩,踏踏实实地做好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让自己拥有一颗强大的内心,不畏将来不念过去。待时机成熟,你自会显现光芒、收获硕果!”“人生就像是网页,每一个地方都可能存在超链接。接触一件事前你可能一窍不通,接触之后你也许会发现这里有无限的可能。”屠羽在南信大度过的七年时光,让他接触了方方面面的事物,点开存在于背后的超链接,相信在清华园的生活他会去发现更多的无限可能。来源: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文字:安澳华图片由本人提供编辑:杨屹杰责编:王丽斐审核:方向
“辛辛苦苦把论文写出来,还要交审稿费、版面费、加急费、中介费等一大笔钱,就算是‘卖’论文,也没有这么倒贴钱的!”一位高校教师痛心疾首地说。当前,我国学术论文发表数量已位居世界前列。然而,论文代写代发、期刊乱收费等乱象日益滋生,正成为败坏学术风气的“毒瘤”。半月谈记者多地采访了解到,“唯论文”的学术考核评价机制是诸多乱象的症结所在。“进贡”版面费成行规多年来,在学术期刊尤其是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一直是高校、医院等单位评职称、晋升、评奖以及研究生毕业的必要条件。巨大需求催生无形的产业链。论文代写、代发、抄袭,中介机构猖獗,期刊乱收费等乱象严重,期刊版面费甚至脱离灰色地带,成为明码标价的“惯例”。四川大学博士后小杨说,如今向期刊“进贡”版面费已是行规,不给的话杂志社就不发或长期拖稿。联系期刊无门怎么办?一大批真假难辨的中介活跃在网上,“几乎垄断了期刊发表渠道”。半月谈记者走访了两家知名的论文代理公司,其中一家公司的工作人员介绍,该网站可负责职称评定所需论文、专利乃至教材、著作的发表和署名。另一家公司的工作人员称,他们与杂志社编辑有直接合作,还可安排专人修改论文,确保顺利发表。要发核心期刊,需先付一半定金。据半月谈记者多方了解,走中介渠道发表论文几乎是明码标价。普通期刊每版费用数千元,部分核心期刊每版三四万元,甚至达到五六万元。重庆某高校李老师坦言,为了评职称,他曾与一中介谈妥并交付1万元,以求在某期刊上发表文章,其中4000元为期刊版面费,其余是中介费。“约好次年9月出刊,但杂志社临出刊时说论文有问题,不能发表,言外之意是要更多钱。”在这个看不见的“买方市场”上,学者的职衔也被期刊挑三拣四。“什么职称、是否有基金项目……得是博士、副教授,有省级以上项目,才能勉强送审,否则要交很多钱,专科院校的教师就更难发文章了。”东北一所职业院校的林老师说。采访中,多位年轻学者表示,由于初出茅庐、名气不显、论文引用率不高,他们的论文越来越难发,有些刊物只发正教授的文章,副教授都无可奈何,有些刊物明确规定不发硕、博士论文。迫于评职称或毕业的压力,他们只能跟导师或其他专家一起署名发表,或自己联系代理。“期刊编辑尤其是核心期刊的编辑现在都是‘香饽饽’,大家争相巴结。研讨会和讲课的机会多的是,酬劳不菲,还可能有红包。”一位教师说。“学术垃圾”比例惊人乱象因何生成?受访对象普遍表示,“唯论文”的学术考核评价体系是根源。现今,教师职称评定、绩效统计、项目申请都必须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而硕博士毕业、博士后出站也有可观的论文发表要求。“发不了核心刊物,发几篇‘普刊’也能折算成科研工作量,于是去低等级刊物‘灌水’的也多了。”博士生李辉(化名)说。据介绍,学者论文发表量还可能与退休金挂钩,毕竟职称不同,退休后待遇差距很大,这使得学者们不得不盯紧自己的发表记录。一面是庞大的论文发表需求,一面是有限的学术期刊数量,僧多粥少,乱象便应运而生。“别人都这么干,偏你要清高,规矩又没变化,不淘汰你淘汰谁?”李辉说。据他介绍,有的学校还可以给学生报销版面费。专家指出,论文发表存在的诸多乱象败坏了学术风气,损害了正直学者的利益,使学术研究更见浮躁,学术创新的奏鸣曲有“跑调”之虞。“现在大学里老师很难安心上课,都要挖空心思地发论文,讲课不走形式、发论文不搞关系的反而‘被落伍’,长此以往会毁掉中国学术。”许多教师指出,有的老师课讲得好,特别受学生欢迎,但从教20多年还只是讲师,只因不肯找人发论文,职称评不上。此外,经不正当途径刊发的论文往往水平有限,审稿环节缺失,造成错误频发。多位学者指出,在国内期刊发表的巨量论文中隐藏着惊人比例的“学术垃圾”,多数论文是低水平的重复。汇集这类期刊的数据库也被许多学者列入学生做研究“不宜直接参考”的名单。广东一所三甲医院的肖教授说,现在新毕业的医学博士,30%不敢独立做手术。“国家投入了大量科研经费,但期刊上却见不到指导临床实践的文章,就是因为我们的培养模式是先搞科研再当医生,医生会发论文却不会看病。”学术评价也需“结构性改革”受访学者普遍建议,欲从根本上扭转学术期刊发表乱象,斩断黑色产业链,当前学术评价体系亟待“结构性改革”。对于学术期刊,应给予其必要资金支持,但必须严肃规范其行为。大连理工大学科学与科技管理研究所所长姜春林等专家表示,应根据不同类型学术活动特点,从创新质量和实际贡献出发,制定导向明确、激励约束并重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同时积极调整科研资源配置结构,减少不必要的竞争性机制,加大对基础研究的稳定支持。针对期刊乱象严重的医学领域,重庆医科大学附属二院主任医师邹平(化名)建议,建立针对医生实际能力的评价体系。临床医生不一定非得做研究、拼论文数量。“医生的工作量和工作能力可以通过手术的级别和数量、急难重病的处理数量等予以考核,要经过业界专家充分讨论制定评价细则。”邹平说。重庆大学教授杨永川、华中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梁伟军等专家建议,学术期刊办刊要严格准入机制、加强国家监管;建立针对问题期刊和中介的举报途径和黑名单;建立针对期刊办刊质量的评估和退出机制,由第三方独立负责,定期实施,不合格者可取消刊号。“希望国内所有期刊都严格执行匿名评审制度,缩小编辑的权力,防止编辑、中介和学者形成利益共同体。”首都师范大学博士景立鹏等建议,除取消版面费等不合理费用外,还应规范论文发表周期。目前,国内部分地区已着手探索学术评价体系改革。辽宁省2016年底出台政策,鼓励科研人员成果转化,而非仅以“论文论英雄”;北京市今年将职称评审从“唯论文”改为“菜单式”,人才可自选最能体现能力水平的代表性成果,作为评审考核的主要内容
新华社南京8月18日电(记者赵久龙、刘巍巍)记者从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获悉,新修订的《江苏省农业科学研究人员专业技术资格条件》近日印发实施。江苏将遵循农业科学研究人员成长规律,克服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倾向,注重评价农业科研人员的能力、实绩和贡献,对论文不作硬要求。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孙洪武介绍,新修订的资格条件,把农业科研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分为从事应用基础研究与技术开发、从事试验发展与转化应用、从事农业政策与科技管理研究3种类型,并对相应类型人才的专业能力、业绩成果等提出了针对性要求。“突出‘干什么、评什么’,只要在各自岗位做出业绩,就能获得职称晋升的通道和机会。”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朱从明说,本次修订以“三个突出”为原则导向,突出品德标准、突出能力素质评价标准、突出业绩贡献评价标准,把成果转化效益等作为重要评价指标,坚持凭实绩、贡献评价农业科研人员,切实破除唯论文、唯奖项倾向,解决评价标准“一刀切”问题。 【编辑:田博群】
原标题:江苏农业科学研究人员评职论文不再作硬性要求晨报讯(通讯员 孙李悦 南京晨报/爱南京记者刘通)8月17日,记者从江苏省人社厅获悉,经省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职业资格)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同意,新修订的《江苏省农业科学研究人员专业技术资格条件》日前印发实施。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朱从明告诉记者,本次修订工作以“三个突出”为原则导向,“突出品德标准”就是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把品德列为人才评价首要内容,建立品德评价正向激励机制和失信惩戒机制;“突出能力素质评价标准”就是坚持以用为本,对农业科研领域不同类型的专业技术人才,结合岗位实际设立有区别有侧重的考察和评价内容;“突出业绩贡献评价标准”就是坚持凭实绩、贡献评价农业科研人员,切实破除“唯论文、唯奖项”倾向、解决评价标准“一刀切”问题,把成果转化效益等作为重要评价指标,实行差别化评价和代表作评价制度等。记者还了解到,新修订的农业科研专业技术资格条件,把农业科研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分为从事应用基础研究与技术开发、从事试验发展与转化应用以及从事农业政策与科技管理研究三种类型,并对相应类型人才的专业能力、业绩成果等提出了有区分的针对性要求。“我今年能申报职称啦!”——得知新修订资格条件已经印发实施,一位长期从事蔬菜新品种选育研究工作的科研人员非常欣喜。他说:“我是长期扎根生产一线,将农民需要的蔬菜新品种和新技术送到田间地头的科研人员,但是因为论文不足,之前一直未能申报职称。而新修订的资格条件对转化应用类人才不作论文硬性要求,我就可以用自己为农业增效为农民创收的实际业绩申报职称了。”
年会和论坛简介秉承促进大陆与台湾科技管理学界学术交流的宗旨,由中国科学院大学、台湾政治大学、台湾清华大学等联合发起的“海峡两岸科技管理学术年会”已经成功举办了七届。海峡两岸科技管理学术年会已成为两岸科技管理学术研究的重要交流平台和著名品牌,在促进海峡两岸科技管理学术交流、合作、发展和青年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第八届海峡两岸科技管理年会将于2021年4月8日~11日在河南洛阳举行,由河南科技大学承办,诚邀海峡两岸科技管理及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研究生和产业界人士参加,共襄盛举。河南科技大学1952年创建于北京,后南迁至洛阳,更名为洛阳工学院,曾隶属于国家机械工业部,目前是国家国防科工局与河南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支持高校、教育部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学校占地面积4600余亩,现有全日制在校生4.1万人。涵盖理、工、农、医、经、管、文、法、史、教和艺术学等11大学科门类,31个学院,97个本科专业,4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个国家“十三五”国防特色学科。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公布的2020中国大学排名中位列全国第98位,居河南高校第3位;美国Scimago发布的2018年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列内地高校第120名,居河南高校第3位。主题分主题论文要求投稿中英文均可,作者先提交题目和摘要,待收到接受通知后再提交全文,论文篇幅原则上控制在5000-10000字,论文写作参照附件的格式要求。遴选出部分优秀论文将推荐至《中国软科学》《科研管理》《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中国科学院院刊》《科技管理研究》《海峡科技与产业》《科技管理学刊(TSSCI)》等相关期刊发表。摘要提交论文摘要发送电子版至会务组邮箱,并在邮件主题中标注“第八届海峡两岸科技管理学术年会暨研究生论坛征稿”(发稿同时请注明作者姓名、联系单位、地址、邮编、电话或手机、电子邮箱)。论文摘要将提交专家进行评审,评审通过的论文方可参加会议。投稿时间大陆论文联系人电子邮箱:3231670297@qq.com(张古鹏)kjgl2021@163.com(张 浩)台湾论文联系人电子邮箱:cstmevaluation@gmail.com(陈柏瑄)来源:国科大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
论文为何“贴钱卖”? 学术期刊“灰色产业链”调查“辛辛苦苦把论文写出来,还要交审稿费、版面费、加急费、中介费等一大笔钱,就算是‘卖’论文,也没有这么倒贴钱的!”一位高校教师痛心疾首地说。当前,我国学术论文发表数量已位居世界前列。然而,论文代写代发、期刊乱收费等乱象日益滋生,正成为败坏学术风气的“毒瘤”。半月谈记者多地采访了解到,“唯论文”的学术考核评价机制是诸多乱象的症结所在。“进贡”版面费成行规多年来,在学术期刊尤其是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一直是高校、医院等单位评职称、晋升、评奖以及研究生毕业的必要条件。巨大需求催生无形的产业链。论文代写、代发、抄袭,中介机构猖獗,期刊乱收费等乱象严重,期刊版面费甚至脱离灰色地带,成为明码标价的“惯例”。四川大学博士后小杨说,如今向期刊“进贡”版面费已是行规,不给的话杂志社就不发或长期拖稿。联系期刊无门怎么办?一大批真假难辨的中介活跃在网上,“几乎垄断了期刊发表渠道”。半月谈记者走访了两家知名的论文代理公司,其中一家公司的工作人员介绍,该网站可负责职称评定所需论文、专利乃至教材、著作的发表和署名。另一家公司的工作人员称,他们与杂志社编辑有直接合作,还可安排专人修改论文,确保顺利发表。要发核心期刊,需先付一半定金。据半月谈记者多方了解,走中介渠道发表论文几乎是明码标价。普通期刊每版费用数千元,部分核心期刊每版三四万元,甚至达到五六万元。重庆某高校李老师坦言,为了评职称,他曾与一中介谈妥并交付1万元,以求在某期刊上发表文章,其中4000元为期刊版面费,其余是中介费。“约好次年9月出刊,但杂志社临出刊时说论文有问题,不能发表,言外之意是要更多钱。”在这个看不见的“买方市场”上,学者的职衔也被期刊挑三拣四。“什么职称、是否有基金项目……得是博士、副教授,有省级以上项目,才能勉强送审,否则要交很多钱,专科院校的教师就更难发文章了。”东北一所职业院校的林老师说。采访中,多位年轻学者表示,由于初出茅庐、名气不显、论文引用率不高,他们的论文越来越难发,有些刊物只发正教授的文章,副教授都无可奈何,有些刊物明确规定不发硕、博士论文。迫于评职称或毕业的压力,他们只能跟导师或其他专家一起署名发表,或自己联系代理。“期刊编辑尤其是核心期刊的编辑现在都是‘香饽饽’,大家争相巴结。研讨会和讲课的机会多的是,酬劳不菲,还可能有红包。”一位教师说。“学术垃圾”比例惊人乱象因何生成?受访对象普遍表示,“唯论文”的学术考核评价体系是根源。现今,教师职称评定、绩效统计、项目申请都必须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而硕博士毕业、博士后出站也有可观的论文发表要求。“发不了核心刊物,发几篇‘普刊’也能折算成科研工作量,于是去低等级刊物‘灌水’的也多了。”博士生李辉(化名)说。据介绍,学者论文发表量还可能与退休金挂钩,毕竟职称不同,退休后待遇差距很大,这使得学者们不得不盯紧自己的发表记录。一面是庞大的论文发表需求,一面是有限的学术期刊数量,僧多粥少,乱象便应运而生。“别人都这么干,偏你要清高,规矩又没变化,不淘汰你淘汰谁?”李辉说。据他介绍,有的学校还可以给学生报销版面费。专家指出,论文发表存在的诸多乱象败坏了学术风气,损害了正直学者的利益,使学术研究更见浮躁,学术创新的奏鸣曲有“跑调”之虞。“现在大学里老师很难安心上课,都要挖空心思地发论文,讲课不走形式、发论文不搞关系的反而‘被落伍’,长此以往会毁掉中国学术。”许多教师指出,有的老师课讲得好,特别受学生欢迎,但从教20多年还只是讲师,只因不肯找人发论文,职称评不上。此外,经不正当途径刊发的论文往往水平有限,审稿环节缺失,造成错误频发。多位学者指出,在国内期刊发表的巨量论文中隐藏着惊人比例的“学术垃圾”,多数论文是低水平的重复。汇集这类期刊的数据库也被许多学者列入学生做研究“不宜直接参考”的名单。广东一所三甲医院的肖教授说,现在新毕业的医学博士,30%不敢独立做手术。“国家投入了大量科研经费,但期刊上却见不到指导临床实践的文章,就是因为我们的培养模式是先搞科研再当医生,医生会发论文却不会看病。”学术评价也需“结构性改革”受访学者普遍建议,欲从根本上扭转学术期刊发表乱象,斩断黑色产业链,当前学术评价体系亟待“结构性改革”。对于学术期刊,应给予其必要资金支持,但必须严肃规范其行为。大连理工大学科学与科技管理研究所所长姜春林等专家表示,应根据不同类型学术活动特点,从创新质量和实际贡献出发,制定导向明确、激励约束并重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同时积极调整科研资源配置结构,减少不必要的竞争性机制,加大对基础研究的稳定支持。针对期刊乱象严重的医学领域,重庆医科大学附属二院主任医师邹平(化名)建议,建立针对医生实际能力的评价体系。临床医生不一定非得做研究、拼论文数量。“医生的工作量和工作能力可以通过手术的级别和数量、急难重病的处理数量等予以考核,要经过业界专家充分讨论制定评价细则。”邹平说。重庆大学教授杨永川、华中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梁伟军等专家建议,学术期刊办刊要严格准入机制、加强国家监管;建立针对问题期刊和中介的举报途径和黑名单;建立针对期刊办刊质量的评估和退出机制,由第三方独立负责,定期实施,不合格者可取消刊号。“希望国内所有期刊都严格执行匿名评审制度,缩小编辑的权力,防止编辑、中介和学者形成利益共同体。”首都师范大学博士景立鹏等建议,除取消版面费等不合理费用外,还应规范论文发表周期。目前,国内部分地区已着手探索学术评价体系改革。辽宁省2016年底出台政策,鼓励科研人员成果转化,而非仅以“论文论英雄”;北京市今年将职称评审从“唯论文”改为“菜单式”,人才可自选最能体现能力水平的代表性成果,作为评审考核的主要内容。(半月谈记者 程千懿 王莹 廖君 魏梦佳 郑天虹)
来源:半月谈“辛辛苦苦把论文写出来,还要交审稿费、版面费、加急费、中介费等一大笔钱,就算是‘卖’论文,也没有这么倒贴钱的!”一位高校教师痛心疾首地说。当前,我国学术论文发表数量已位居世界前列。然而,论文代写代发、期刊乱收费等乱象日益滋生,正成为败坏学术风气的“毒瘤”。半月谈记者多地采访了解到,“唯论文”的学术考核评价机制是诸多乱象的症结所在。“进贡”版面费成行规多年来,在学术期刊尤其是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一直是高校、医院等单位评职称、晋升、评奖以及研究生毕业的必要条件。巨大需求催生无形的产业链。论文代写、代发、抄袭,中介机构猖獗,期刊乱收费等乱象严重,期刊版面费甚至脱离灰色地带,成为明码标价的“惯例”。四川大学博士后小杨说,如今向期刊“进贡”版面费已是行规,不给的话杂志社就不发或长期拖稿。联系期刊无门怎么办?一大批真假难辨的中介活跃在网上,“几乎垄断了期刊发表渠道”。半月谈记者走访了两家知名的论文代理公司,其中一家公司的工作人员介绍,该网站可负责职称评定所需论文、专利乃至教材、著作的发表和署名。另一家公司的工作人员称,他们与杂志社编辑有直接合作,还可安排专人修改论文,确保顺利发表。要发核心期刊,需先付一半定金。据半月谈记者多方了解,走中介渠道发表论文几乎是明码标价。普通期刊每版费用数千元,部分核心期刊每版三四万元,甚至达到五六万元。重庆某高校李老师坦言,为了评职称,他曾与一中介谈妥并交付1万元,以求在某期刊上发表文章,其中4000元为期刊版面费,其余是中介费。“约好次年9月出刊,但杂志社临出刊时说论文有问题,不能发表,言外之意是要更多钱。”在这个看不见的“买方市场”上,学者的职衔也被期刊挑三拣四。“什么职称、是否有基金项目……得是博士、副教授,有省级以上项目,才能勉强送审,否则要交很多钱,专科院校的教师就更难发文章了。”东北一所职业院校的林老师说。采访中,多位年轻学者表示,由于初出茅庐、名气不显、论文引用率不高,他们的论文越来越难发,有些刊物只发正教授的文章,副教授都无可奈何,有些刊物明确规定不发硕、博士论文。迫于评职称或毕业的压力,他们只能跟导师或其他专家一起署名发表,或自己联系代理。“期刊编辑尤其是核心期刊的编辑现在都是‘香饽饽’,大家争相巴结。研讨会和讲课的机会多的是,酬劳不菲,还可能有红包。”一位教师说。“学术垃圾”比例惊人乱象因何生成?受访对象普遍表示,“唯论文”的学术考核评价体系是根源。现今,教师职称评定、绩效统计、项目申请都必须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而硕博士毕业、博士后出站也有可观的论文发表要求。“发不了核心刊物,发几篇‘普刊’也能折算成科研工作量,于是去低等级刊物‘灌水’的也多了。”博士生李辉(化名)说。据介绍,学者论文发表量还可能与退休金挂钩,毕竟职称不同,退休后待遇差距很大,这使得学者们不得不盯紧自己的发表记录。一面是庞大的论文发表需求,一面是有限的学术期刊数量,僧多粥少,乱象便应运而生。“别人都这么干,偏你要清高,规矩又没变化,不淘汰你淘汰谁?”李辉说。据他介绍,有的学校还可以给学生报销版面费。专家指出,论文发表存在的诸多乱象败坏了学术风气,损害了正直学者的利益,使学术研究更见浮躁,学术创新的奏鸣曲有“跑调”之虞。“现在大学里老师很难安心上课,都要挖空心思地发论文,讲课不走形式、发论文不搞关系的反而‘被落伍’,长此以往会毁掉中国学术。”许多教师指出,有的老师课讲得好,特别受学生欢迎,但从教20多年还只是讲师,只因不肯找人发论文,职称评不上。此外,经不正当途径刊发的论文往往水平有限,审稿环节缺失,造成错误频发。多位学者指出,在国内期刊发表的巨量论文中隐藏着惊人比例的“学术垃圾”,多数论文是低水平的重复。汇集这类期刊的数据库也被许多学者列入学生做研究“不宜直接参考”的名单。广东一所三甲医院的肖教授说,现在新毕业的医学博士,30%不敢独立做手术。“国家投入了大量科研经费,但期刊上却见不到指导临床实践的文章,就是因为我们的培养模式是先搞科研再当医生,医生会发论文却不会看病。”学术评价也需“结构性改革”受访学者普遍建议,欲从根本上扭转学术期刊发表乱象,斩断黑色产业链,当前学术评价体系亟待“结构性改革”。对于学术期刊,应给予其必要资金支持,但必须严肃规范其行为。大连理工大学科学与科技管理研究所所长姜春林等专家表示,应根据不同类型学术活动特点,从创新质量和实际贡献出发,制定导向明确、激励约束并重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同时积极调整科研资源配置结构,减少不必要的竞争性机制,加大对基础研究的稳定支持。针对期刊乱象严重的医学领域,重庆医科大学附属二院主任医师邹平(化名)建议,建立针对医生实际能力的评价体系。临床医生不一定非得做研究、拼论文数量。“医生的工作量和工作能力可以通过手术的级别和数量、急难重病的处理数量等予以考核,要经过业界专家充分讨论制定评价细则。”邹平说。重庆大学教授杨永川、华中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梁伟军等专家建议,学术期刊办刊要严格准入机制、加强国家监管;建立针对问题期刊和中介的举报途径和黑名单;建立针对期刊办刊质量的评估和退出机制,由第三方独立负责,定期实施,不合格者可取消刊号。“希望国内所有期刊都严格执行匿名评审制度,缩小编辑的权力,防止编辑、中介和学者形成利益共同体。”首都师范大学博士景立鹏等建议,除取消版面费等不合理费用外,还应规范论文发表周期。目前,国内部分地区已着手探索学术评价体系改革。辽宁省2016年底出台政策,鼓励科研人员成果转化,而非仅以“论文论英雄”;北京市今年将职称评审从“唯论文”改为“菜单式”,人才可自选最能体现能力水平的代表性成果,作为评审考核的主要内容。
宋君,男,中共党员,现任常熟理工学院商学院副院长,副教授。苏州琴川智库特约研究员,苏州市人民政府研究室第五届特约研究员。主持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苏州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应用对策类)重大项目等各类课题累计近30项;先后获得苏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苏州“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奖一等奖、苏州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等奖项,在苏州大学学报、领导科学、科技管理研究等期刊和市厅级政府内参发表论文和研究报告累计30多篇。在百千万工程中负责常熟理工学院的课程及教学组织实施,以科学工作能力的工作标准化、规划化和科学化要求为引领,着力构建符合新商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并以商科应用实践为示范,积极组织开展全校范围内科学工作能力的教学工作;结合区域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情况,获批“服装企业管理工作标准体系研究”项目并开展了相关研究工作。
中国江苏网讯 省人社厅8月17日发布消息,经省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职业资格)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同意,新修订的《江苏省农业科学研究人员专业技术资格条件》近日印发实施。新修订的资格条件,遵循农业科学研究人员成长规律,克服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倾向,注重评价农业科研人员的能力、实绩和贡献,对论文不作硬要求,凸显人才分类评价“指挥棒”作用。新修订的农业科研专业技术资格条件,把农业科研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分为从事应用基础研究与技术开发、从事试验发展与转化应用以及从事农业政策与科技管理研究3种类型,并对相应类型人才的专业能力、业绩成果等提出了有区分的针对性要求。省农科院副院长孙洪武说,新修订的资格条件,突出“干什么、评什么”,只要在各自岗位做出贡献,就能获得职称晋升的通道和机会。“要以分类评价激发人才创造更多有用实用的成果,使其散发着泥土的芳香。”省人社厅副厅长朱从明介绍,本次修订以“三个突出”为原则导向,“突出品德标准”,把品德列为人才评价首要内容,建立品德评价正向激励机制和失信惩戒机制;“突出能力素质评价标准”,坚持以用为本,对农业科研领域不同类型的专业技术人才,结合岗位实际设立有区别有侧重的考察和评价内容;“突出业绩贡献评价标准”,坚持凭实绩、贡献评价农业科研人员,切实破除“唯论文、唯奖项”倾向、解决评价标准“一刀切”问题,把成果转化效益等作为重要评价指标,实行差别化评价和代表作评价制度等。新修订的资格条件对于应用类农业人才,重点考察的是其在脱贫攻坚和农业生产经营中取得的经济、社会或生态效益,以及对产业化龙头企业、基地或园区发展发挥的促进作用。此外,新修订的资格条件还根据农业科学研究的产业跨界融合、科技协同创新等特点,创造性地引入创新团队评价指标,将个人评价和团队评价有机结合,尊重、认可和科学评价个人在团队中的实际贡献。(黄红芳)
行政管理学位论文范文东北师范大学网络教育本科论文滨海街道女大学生“村官”的调研报告学生姓名: X X X指导教师: X X X学科专业: X X X X X X X学 号: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学习中心: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东北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X XX X年X X月摘 要新农村建设的落脚点就是“生产发展”,而我国农业发展明显受资源约束,农业成本也越来越高,发展空间越来越窄,农业增产农民增收难度越来越大。所以,农业科技创新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但是,我国对农业科技的各种投入现状不容乐观,严重制约着农业科技对我国农业的贡献率,无法发挥农业科技创新的优越性,直接影响农业现代化的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应该依靠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坚持政府的主导作用,增加农业科技创新的多元化投入,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机制,解决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的结构性矛盾,加强农业科技创新的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顺利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关键词:农业科技创新;政府作用;农业科技投入1.新农村建设现状及农业科技创新的含义1.1 我国新农村建设现状“新农村建设”是针对“三农”问题的一种政策性的安排,2005年10月,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中首次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一项新的政策正式提出。六年多来,我国新农村建设在各个方面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比如粮食总产量不断增长(见图1),农民收入大幅增加(见图2);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比例上也有了明显的变化;在公共服务方面也采取了很多重大的措施,例如建立了农村义务教育的经费保障制度,建立健全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使农村养老服务机构数量逐渐增加(见表1);2012年2月1日,以“农业科技”为关键词的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发布,这就把“农业科技”摆上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希望通过农业科技的跨越式的发展,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强劲动力。图1 2006-2011年粮食产量及其增长速度图2 2006-2011年农村居民人居纯收入及其实际增长速度1.2 农业科技创新的内涵及其实施的紧迫性“农业科技创新”主要是指“农业通过应用新知识、新科学、新技术,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开发新工艺、生产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大幅度提高经济效益的整个过程;是包括农业科学研究、发明、创造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应用在内的动态过程”。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但并不是一个农业强国。据社科院的估计数据,尽管过去八年,我国粮食产量连续增收,但是因为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粮食产量的增加远远跟不上消费量的增长。在这样的现状下,农民想要实现持续增收,唯一的途径就是转变农业生产方式,诉诸农业科技创新,从而保证农业经济的持续稳定的发展。首先,农业科技创新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农业现代化即生产方式、生产资料以及管理手段的现代化,而现代化的生产方式,机械化的生产资料,先进的管理方法都是以科学技术为支撑的,否则农业很难实现现代化。其次,农业科技创新这一策略使农业生产成本降低成为可能。随着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耕地、淡水资源的刚性约束进一步加大,依靠大量消耗资源的传统生产方式推进农业发展已经相当困难,只有诉诸科技创新,才能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再次,农业科技创新是我国农业的根本出路。作为一个人口大国,我们需要保证各类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今天,唯有农业科技创新能成为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1.3 在农业科技创新中政府应该发挥的作用农业科技创新是由不同的社会组织合力实现的,大体分为农业科学技术的生产者、使用者和传播者三个部分。因为农业的发展事关国家经济的发展,关系民生,所以政府必须是该体系的主要参与者,并在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政府的作用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1.3.1 政府是投资的主体,是农业科技创新所需经费的主要来源渠道最后,农民作为农业科技产品的直接受益者,因为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例如自身创新能力不够,资金少而且分散,信息不畅通等多种原因,不能作为农业科技创新的主要投入者,所以需要政府通过资金投入的方式,计划、引导、组织农业科技创新的持续开展。1.3.2 政府是农业科技创新机制的维护者,需要高效整合各类创新资源而农业科技创新需要一个宏观的合理布局,需要中央和地方政府整合农业科研资源,建立一个布局合理、资源融合、联合协作、科研推广与科研转化相衔接的农业科技创新机制。为了最后建立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政府在整个机制维护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的有很多方面,比如,加大农业信息化的投入,实现农业信息化,为各类资源和信息的交流融合提供平台和途径;政府要建立关于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相关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保护农业科技人员的相关利益;政府应该健全农村基层公共服务建设,促进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顺利转化;政府要为农民科技培训做出努力,农村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前沿阵地,农民是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直接应用者,处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末梢,是所有投入能否转化为产出的至关重要的一步,所以,政府需要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实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软着陆。1.3.3 政府必须提供相关的政策保障,使农业科技创新稳定地、可持续地进行农业科技创新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最新诉求,我国农业需要通过此途径实现农业的持续有效发展,保证各类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在各级政府对农业科技创新做出相关的资金投入后,还需要相关的人力资源的投入,需要有相应的政策予以保障实施,需要有相应的执行机构进行监督实施。2.农业科技创新中政府所发挥作用的现状分析2.1 政府在农业科技创新中实施的各项举措事实上,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科技创新并无直接联系,之所以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分析农业科技创新是因为农业科技创新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切入点。农业科技创新归根究底是为了使农村生产经营方式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为此,政府的举措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1 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创新经费的投入,改善农业科技创新条件2012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在“三农”问题的投入上提出了“三个持续加大”,其中一个就是持续加大农业科技的投入,确保投入的增量和比例都有所提高。文件还指出,“要发挥政府在农业科技投入中的主导作用,保证各级财政对农业科技的支出明显高于财政的经常性收入的增加比重”。2.1.2 大量建立涉农网站,搭建农业科技创新信息化平台而这些网站的大部分是由中央和地方政府投资建立并进行更新和维护的。涉农网站以其所包含信息的内容丰富性、及时性、便利性、互动性等特点方便了农业科技资讯和科技成果的共享,政府便于传达,农民便于了解,为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传播提供了很好的途径。2.1.3 加大农业科普宣传、农业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群众的科技意识和技能各级地方政府和农业部门开展各种“送科技下乡周”、开办农资交流会以向农民发放科普技术资料,进行技术咨询解答为主。在农业技术较发达的安徽省郎溪县现有县级农业技术推广中心1个,农技推广区域中心站5个,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11个,村农技服务组98个。2.2 政府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所取得的成就近十多年来,由于我国对“三农”问题的持续关注,农业科技进步的速度加快,政府在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也取得了显著成效,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2.2.1 农业增长效果明显截止2011年,我国粮食产量实现八年连续增产,与此同时,棉油糖、果菜茶、肉蛋奶、水产品均实现全面增产,这是近16年来第一次。2.2.2 农业集约程度明显提高在各级政府资金和科学技术的支持下,我国现代农业园区数量不断增加,全国省级以上的农业科技园区和现代农业示范区已达400多个,特色鲜明的设施农业生产基地已经逐渐形成。2.2.3 农业科研项目成果显著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正在进行和已经完成的农业科研项目及成果数量将近700项,已经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励的达100项,地方科研成果数量约为560项”。2.2.4 资源节约型农业得到发展我国农业面临着资源缺乏的困境,根本出路就在于由资源依赖型转向科技推动型。例如农业灌溉,我国每年的用水量中70%是农业用水,而这其中又有90%是灌溉用水,因为传统的农业灌溉技术落后,所以导致水的利用效率较低。吉林省作为农业大省,积极探索农业科技成果进村入户的办法,建设节水灌溉工程,现阶段该省的农业用水的利用率普遍提高20%以上,仅灌溉用水每公顷可以降低50%。2.3 政府在农业科技创新中所表现的不足之处我国的农业科技创新水平和国家上农业科技水平先进的国家相比差距还很大,很多所谓的农业科技创新停留在模仿层次,低水平重复较多,重大成果较少。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农业科技水平的确有待提高。下面将侧重从政府在农业科技创新中表现的不足进行分析。2.3.1 政府在农业科技创新中投入不足纵观世界各国对农业科技的投入,都不仅仅是依靠政府投入,还鼓励多种商业资本进入。一方面政府投入科研经费,另一方面政府给予相关政策,吸引商业资金。首先,就政府投资本身而言,我们的农业投入非常低,而且投资的结构不合理。说到投资结构不合理,非常典型的例子是我国对于种业的研发投入不到农业科技投入的10%,要知道对于种业的投入,产出是呈乘数效应的,种业区别于种植业,种业的成果是要投入生产的,而不像种植业直接是用于消费的。所以需要在不同类型的科研类型中合理地配置有限科研经费,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其次,各国的经验都表明发展现代农业,仅仅依靠政府注资是很难实现的,需要广泛地吸引社会资金转化为农业科技投资。在我国,除政府注资外,其他类资金很少涉及农业科技领域,这也是我国农业科技投资的一个短板。2.3.2 政府没有建立农业科技创新的完善机制,综合水平低完善的农业科技创新机制应该是有利于导向“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的生产技术要求体系的,但现阶段,在我国政府部门之间、中央与地方农业科研机构之间,缺少合理的分工和有效的协作,“条块分割”问题不能妥善合理的解决,农业科研一直停留在低水平的重复阶段,很多项目的农业科研人员仅仅满足于通过项目申请拿到科研经费。2.3.3 政府在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没有解决结构性矛盾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的现状是一般农业科技人才有剩余,但是复合型、高科技技术人才非常缺乏,突出体现在交叉学科和薄弱学科等领域。除此之外,十分缺乏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的人才,一些高中级的农业科技人才通常是分布在农业科技院校和相关科研单位,而在农村在基层的高级技术人员少之又少,在科技成果转化的末端的确存在困难,这一点也制约着农业科技创新在我国的发展。这就需要政府有相关的政策鼓励,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吸引优秀人才在农业科技创新中作出贡献。2.3.4 政府在对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中助推不到位政府作为可被信任的第三方,应该有针对农民使用最新科技成果的激励,使农民在使用科技成果时,无后顾之忧,或者政府至少需要制定一种风险的分担机制,助推农业科技成果的顺利转化。3.国外政府推动农业科技创新的经验与启示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之所以面临这么多的问题,究其根本是因为我国农业基础薄弱,先天不足,农业产业竞争力较差,所以需要政府为农业科技创新创造各种外部条件,在政策和资金上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建立健全有利于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传播的基层服务体系。在农业科技创新方面,有很多国家已经取得了丰富的经验,比如美国、法国、荷兰、日本、以色列等,各国的农业特点不同,所取得的经验也不尽相同。以下将选择典型的国家分析政府在农业科技创新中取得的经验以对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发展进行启示。3.1 法国政府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扶持法国是欧盟的第一农业生产大国,也是世界上第二大农业产品的出口国,在法国政府的引导和扶持下,法国的农业科研、教育和推广体系都居于世界领先水平。在农业科研技术推广方面,法国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比较健全,“横向有农业发展署为主的农业科技开发网络,纵向有农业行业联合会,政府以国家扶持、无偿服务为主并结合市场机制”,引导农业科技的推广。在实践过程中,实行自主管理,政府宏观监督。经过多年的建设,法国农科院已经发展成为一个体系完整、机构职能健全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这为提高法国农业的综合竞争力提供了最有力的保障,值得我国学习借鉴。3.2 荷兰政府在农业科技创新中的作用之所以选择荷兰这一国家进行分析,是因为我国与荷兰相似,都是人多地少,但是和荷兰相比我国的资源利用率低,加上严重的资源破坏和浪费,所以我国的农业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在农业科技投入上,荷兰和法国相似,都是以国家拨款为主,多渠道筹资的科技投入体系。需要强调的是荷兰政府对农业的科技投入非常重视,尤其是专业研究,比如有机农业,优先支持农业科技投入和农业科技推广,所以该国的农业科技队伍非常精干,科研经费充足。值得一提的是荷兰拥有一批有文化的高素质农民,这缘于政府对农业发展的重视。荷兰对农业的重视不仅体现在高投入方面,更主要的是有针对农民的完整教育体系。主要包括初等、中等、高等和大学四个部分,分别从农业基础教育、中等农业学校、高等农业教学以及大学农业教育逐层进行深入,不同的阶段考核标准侧重有明显的不同;与此同时,荷兰的农业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也比较发达,培训体系几乎覆盖了农村的每个角落;而且荷兰的农业教育理念比较先进,强调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突出对环境的保护,这是值得我国学习的。总之,荷兰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表现出较强的综合性,研究力量强等特点,而且在荷兰,从事农业科研的科技人员数量较多,这一点尤其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4.以政府之力推动与扶持农业科技创新的思路及对策在对农业科技创新实力较强国家的经验进行分析后,有必要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适合我国政府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4.1 政府推动与扶持农业科技创新的思路解决目前我国政府在农业科技创新中的问题应当与我国农业现实状况和今后的发展方向相适应。首先,在市场经济的大趋势下,政府应该把功夫下在宏观调控和创造条件上,坚持政府在农业科技创新中发挥的支撑作用,比如资金、政策和制度的保障;其次,将公益性的农业科研和经营性的农业科研分开,在经营性的农业科研中引入市场机制;再次,强化农业科技基础实施建设和农业科技服务平台的建设;最后,基于本国的农业科技创新水平,建立与此相适应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框架,并逐渐发展完善。4.2 发挥政府在农业科技创新中的应有作用的对策4.2.1 建立以政府投资为主体,多元化、市场化、稳定的经费投入机制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中居于基础地位,农业科技的投入需求量大,但是经济效益的体现有迟缓性,所以必然需要政府作为投资的主体。荷兰的农业科研投入是以国家投入为主,多渠道的农业科技投资共同发展的模式,我国的经营性科研投入可以借鉴这个模式。如果单纯的将农业科研分为公益性的和经营性的,则可以将经营性的这一部分用来吸引企业或者民间闲散资金的方案,增加农业科研资金的来源。这样就需要建立多元化、市场化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将“市场机制”引入农业科研中,使农产品市场充分活跃起来。从纵向划分农业科研体系整个流程,则可以将适合外包的部分,转给市场提供,比如由相应的企业科研机构将研究和试验得到的成果应用于生产,解决各个行业中的实际问题,这样就使产学研紧密地联系在一起。4.2.2 建立高效、协调的农业科技创新宏观管理体系在涉及到科研主体的管理方面,首先,我国的农业科研主要依靠农业科研院校和科研院所,它们通过各类立项得到政府的资金支持,在项目考核时又侧重于追求论文和科研项目的数量,而并不是从农业需求实际出发进行研究,项目经过评审就结束了,而实际的科技成果转化率极低。其次,各研究院所之间项目无法集中,单个院所的资源有限,不能承担独立的大的项目,无法形成基础研究到生产应用的研究,科研与生产实践脱节,这也会导致科技贡献率低。所以设立一个多部门支撑的协调管理机构显得尤为必要,需要对农业科技创新各类项目统一管理,并限制同一类型科研项目的反复申请,减少低水平科研项目的反复申请,这样既是对有限财政资源的有效分配,又是对农业科研各单位的系统的管理。4.2.3 依托现有农业科技创新机构,建立自成体系的自上而下的解决问题实践检验的体系我国应该学习并进行的改革就是依托现有的省级、市级和自治区的一级农业科技研究所和部属和省属等农高等院校,按区域优势调整结构,形成区域农业科技研究中心,因为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农业环境差异较大,基于区域发展而形成的农业科技研究中心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可操作性。在此基础上,各区域注重农业科技研究和农业生产的密切结合,理顺农业科技研究中的科研、教学和推广的关系,通过“产学研”的有效结合,促进信息交流,充分发挥市场和社会需求对农业科技创新的导向作用,为区域农业发展提供帮助。4.2.4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民作为农业科技成果使用者的素质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想实现农业现代化,最终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农民是农村建设的主体,其素质直接关系到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在农村推广的速度和质量。就农民素质提高这一点可以借鉴荷兰的经验,完善我国对农民教育的整个体系,当然,学习荷兰的模式是需要建立一个长效的机制,这也需要极大的财政投入,我国农民人口数量较多,全面覆盖的可实施性不大,所以可以合理借鉴这一模式。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对有志于服务农业发展的农民,可以采用荷兰的四个阶段式的教育,对他们的鼓励政策可以采用“公费师范生”的模式,这样就为农业科技创新成果顺利转化提供了有效保证。结 论“新农村建设”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应运而生的,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切入点,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要想实现“生产发展”,就需要依靠农业科技创新转变生产模式,这就必须解决农业科技供给不足、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传播渠道不畅、农民对科技成果接受能力不足等严重制约农业科研生产发展的问题。而这一切都需要政府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对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视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充分条件,切实保障和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现状,加强农业农村工作,积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农产品的持续稳定的供给,逐步实现我国农业的现代化。本文的初衷是希望通过对农业科技创的横向和纵向的各类投入的数据比较分析得出一个清晰的结论,但是在数据收集过程中,没能找到关于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的连续的直接的具体的数据统计,这是文章的不足之处,与想要实现的目标有一定的距离。参考文献[1]温铁军.中国新农村建设报告[R].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年.[2]徐勇.中国农村研究(2010年卷·下)[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3]农业经济与科技发展研究[C].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年.[4]万宝瑞.中国农业发展的展望与思考[C].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年.[5]中共中央宣传部舆情信息局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北京:学习出版社,2007年.[6]张晓芳,石德金.福建省农业科技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科技向导,2010年(2)下.[7]辜胜阻,黄永明.加快农业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对策思考[J].经济评论,2000 年(6).[8]单玉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及运行机制的探索[J].福建农业科技,2004年(6).[9]张雪娥.当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问题及出路[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9 年(4).[10]许世卫,李哲敏,荷兰、法国农业科研体制及对我国的启示[J].科学管理研究,2005年12月.[11]袁康来.中国农业科技投入现状分析[J].农业与技术,2004年(4).[12]段莉.典型国家建设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经验借鉴[J].科技管理研究,2010年(4).[13]张晓芳,石德金. 福建省农业科技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科技致富向导,2010年(6).[14]李放,朱薇薇,徐洪林.农业科技创新与财政投入机制[J].南京经济学院学报,2002年(6).[15]周建锋.论我国农业技术创新主体的错位及其矫正设想[J].科学管理研究,2005年(4).[16]王树进,李彩霞.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障碍分析与对策[J].科技与经济,2005年(5).[17]蔺银鼎.基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构建[J].农业科研经济管理,2008年(2).[18]杨兰根.中西部地区农业科技创新问题探讨[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0年(8).[19]谭贤楚,刘伦文. 新农村建设中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20]韩长赋.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J].求是,2012年(5).[21]高启杰.中国农业技术创新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J].调研世界,2004年(8).[22]潘斌.论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建立和完善[J].农业经济,2007年(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