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2019《中国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未来发展的新趋势养蜂人

2019《中国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未来发展的新趋势

10月25日,2019第二届“文化科技融合热点和趋势”论坛在南京国际展览中心(新庄)成功举办。本次论坛由中国(南京)文化和科技融合成果展览交易会组委会指导,国家文化科技创新服务联盟支持,科技部、文化和旅游部、中宣部、国家广电总局相关领导共同出席并各自发表了对目前科技工作的前进方向给出了指导意见。据悉,本次论坛聚焦融媒体、智慧文博、数字娱乐、5G、AI、智能硬件、智慧营销、工业设计等文化科技融合新热点,总结文化和科技融合成果,展望文化科技融合的国内外发展趋势,为全国文化科技融合产业发展提供新思维和新角度。论坛共分为主题演讲和成果发布两大环节,主题演讲环节中,八位演讲嘉宾围绕热点分享了各领域内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现状与趋势。科技部高新司郑方能的五点看法一是文化和科技融合体制机制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二是发展文化产业和科技支撑作用显著增强;三是科技型企业在兴起,文化产业发展模式不断涌现;四是文化科技创新服务环境不断的改善;五是文化科技领域的基础性、关键性技术的攻关、研发正在得到全面的部署。科技部高新司现代服务业与空天处处长郑方能在致辞中谈到,自2012年启动实施国家文化创新工程以来,全社会对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有了进一步的共识,推动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的合力。与此同时,郑方能处长还在会上发言中表示,以网络、5G、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深刻影响和重构着文化的形态,结构和价值追求,“模拟仿真与虚拟影像技术的在大型活动与影视创作播演中提供了高精度、大场景、跨时空的数字场景可视化的立体仿真。同时,利用人工智能技术,通过机器深度学习,已经实现了机器作曲写诗作画。现代文化和科技融合正在形成巨大的动能,深刻改变着人类生活方式和经济发展去向,成为人类文明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文化和旅游部科技和教育司司长孙若风的三个方面第一个是融合新技术,第二个是融合好创意,第三个是融合相关产业。文化和旅游部科技和教育司司长孙若风表示,“目前的趋势是,文化和旅游工作发展到哪里,科技工作就要跟到哪里。以科技创新推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融合发展。”文化和科技融合未来将着重凸显在融合新技术、融合好创意、融合相关产业三方面。首先是融合新技术。这中间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信息技术,目前信息技术正在向深度推进,由此带动着整个文化领域的创新。那么除了信息技术之外,我们的文化技术创作生产、文化艺术保护传承、对外文化交流和贸易,又涉及到多个方面的技术,这都是需要我们给予关注的。二是要融合好的创意。我们正在迎来一个创意致胜的时代,在现代信息社会,在国家实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的过程中,创意已经成为创新驱动的关键力量。三是融合相关产业。2014年2月国务院出台《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文件提出,我们要推动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消费品工业、装备制造业、建筑业、信息业、旅游业、文化体育业、特色农业这些实体经济的相关行业的融合发展。由此给我们文化科技创新开辟了非常广阔的空间。在这一轮机构改革中,文化和旅游融合到一起,国家组建了文化和旅游部,文化和旅游跨界融合得到了体制上的保障和推动。我们的工作思路是,文化和旅游工作发展到哪里,我们的科技工作就要跟到哪里,或者更准确的说,我们要走在前面发挥引领作用,以科技创新来推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融合发展。我们也希望我们的思路能够得到业界的认可和呼应。《2019中国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两条主线四个方向文化品牌评测技术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创意产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宋洋洋发布并解读了《2019中国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文化科技是一个不断融合、发展和演进的概念,我们可以从微观创新、文化发展、产业组织、创新链条、重点业态等多个视角来描述,但每种视角似乎都难以全面涵盖其动态变革的范围,这也是为什么在理论界、产业界至今缺乏共识定义的原因。因此,本报告并不对文化科技融合作限定性定义,而是把它作为一个历史发展、宏观变化的范畴尝试描述:以文化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从最初的社会性文化事业,到如今相对体系化的文化产业,再到下一步文化与经济发展高度融合,内核是科技作为工具、载体,将文化生产力释放成具体业态、促进交易形成、达到双效统一。从科技发展角度看,从数字化到信息化再向智慧化,文化和军事一直是最先应用、深度结合的领域。因此,文化科技是依托现代信息技术的泛文化领域工具集、载体集、业态集、交易集。文化科技发展依托“科技进文化”和“文化进科技”两条主线,形成了四个方向:一是新科技与新生活方式交融催生文化新业态;二是科技改造现有文化业态,助力现有文化产业升级;三是新技术让公共文化资源效能释放,进入消费领域;四是利用科技将文化元素融入实体经济和制造领域。根据这四个方向,文化科技发展形成了六大重点领域:数字内容、影视出版、文化展演、文化旅游、公共文化、创意设计。报告从范畴与意义、秩序与变革、痛点与趋势、发力与布局几个方面切入,首次成体系地介绍了我国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态势。宋洋洋指出,推动文化资源数据互联互通共享,利用人工智能辅助文化内容创作生产,促进文化产业链和科技创新链有机衔接,注重5G环境下新业态的培育,积极拓展文化科技重点应用场景是下一步我国文化科技领域的重点方向。注:文章部分内容来源中经文化产业

握固

甘肃科技发展战略研究(2014-2018)正式出版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讯 邸金、记者王斌报道 科技创新,思想先行,战略引领。科技发展的大潮离不开战略研究总舵手的领航,近日,由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甘肃科技发展战略研究》(2014-2018)正式出版。全书多层次、多视角、多维度,全面集中地总结了甘肃省在以科技促经济发展方面的成功经验,集结了“十二五”到“十三五”期间甘肃科技创新的案例及特点,提出相应的问题与对策,甚至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旨在为甘肃科技下一步发展梳理可供借鉴的经验做法,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助力甘肃抢抓战略机遇。何为科技发展战略?科技发展战略指为促进科学技术发展优化而制定的有关政策体系,其实质是规划如何在世界范围内的竞争中争取到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主动地位。国际上相关科技战略研究方兴未艾,我国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起,兴起了科技战略研究的热潮。甘肃省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围绕全省科技战略、政策、体制、管理、预测、评价以及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多个方面开展了广泛而又深入的研究。本书即集锦了甘肃省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多年来科技创新研究成果,从区域科技创新政策研究到全省宏观科技战略研究,从区域科技发展水平研究到重点领域产业研究,研究内容主要来源于战略院完成的相关项目研究论文、甘肃省科技发展报告、科技决策参考、调研报告等多种形式的研究成果。本书共有六个篇章。其中,第一篇是战略研究篇,主要摘编了近年来省战略院在甘肃科技进步分析、科技投入产出分析、兰州白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发展规划、区域创新动力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第二篇是产业研究篇,主要从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农业、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产业领域,一方面综合分析了甘肃省的在相关产业的发展历程、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另一方面开展了相关产业的预测分析,此外,还开展了部分产业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等方面。第三篇为区域研究篇,在综合分析甘肃省各个市州科技进步水平的基础上,重点选取甘肃兰州、天水、白银等重点市区在科技创新效率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第四篇为政策与评价,主要包括科技创新政策的落实落地调查分析、执行实效情况分析、具体政策的实证分析等多个方面研究成果。第五篇为其他研究,主要摘编甘肃省技术市场发展与经济增长动态关系、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耦合关系,以及循环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最后一篇为大事记,主要摘选了近五年甘肃省在科技领域的有关发展战略研究机构成立、重大项目立项、重大成果验收或奖励、表彰、开展的重大活动、重要会议等重大事件。每年摘编约5-10条,共计约50条。“纵然伴随经济社会发展,科技战略研究的内涵和外延发生了变化,但我们试图从供需、产业、科技、市场和体制等纬度,给予读者更高的视角和更宽的视野。”甘肃省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杜英表示。

戒音

《中国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战略研究报告(2020)》发布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编者按:10月23日,在2020年第三届文化和科技融合热点和趋势论坛上,中国人民大学创意产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文化品牌评测技术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宋洋洋发布了《中国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战略研究报告(2020)》,并对此进行了解读。中国人民大学创意产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文化品牌评测技术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宋洋洋发布并解读报告 中国人民大学创意产业技术研究院供图一、站在新起点的文化科技融合 新定位:朝阳产业、大有可为 文化和科技融合,既催生了新的文化业态、延伸了文化产业链,又集聚了大量创新人才,是朝阳产业,大有前途。新格局:“双循环”下的文化科技力量 当前,我国正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文化科技融合在“双循环”战略格局中能够起到“润滑剂”和“补缺口”的作用。在国内大循环中,科技力量促进文化产业链加速循环,同时,文化内循环的加速对推动实体经济内循环起到提质、升级、增效的驱动作用。在外循环中,我国实体经济贸易一直占据主要地位,而价值观和内容出海则发力不足、长期缺位。未来,文化科技融合将助推文化出海,使其与实体贸易分别以一里一表构成我国真正意义上的核心竞争力,填补外循环中的文化缺口。新焦点:新贸易形势下的文化科技业态“白刃战” 实体经济具有供应链长且复杂、需要多边协作的特点,国与国之间在这一领域即便不是命运共同体也是利益共同体,竞争双方都有回拉紧张关系的驱动力。相比而言,文化科技领域,特别是互联网文化领域的供应链短,则无需合作便可独立完成文化产业链(创意——生产——传播——体验)全环节;而在需求侧,超级平台们要争夺共同的市场和用户。因此,其竞争之激烈堪比“白刃战”。新空间:新一轮爆发性增长和产业变革前夜 当前,文化科技融合正处于新一轮爆发性增长和产业变革前夜,为文化产业新业态的诞生和文化产业链的延伸提供了新空间。随着5G商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中心、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基建”的布局和完善,新一轮的技术爆发将加速向文化产业渗透,会有更多在实验和设想阶段的文化科技应用转化为面向大众的产品和公共服务。此外,消费互联网和产业互联网的融通将进一步整合文化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是助推文化产业变革的重要机遇。未来,文化科技融合将面对更广阔的全球市场。二、新时代文化科技融合动力模型五位一体的文化科技融合动力模型可以更好地理解新时代的文化科技融合。具体来看,即以产业增长为主动力,以“新基建”为底层架构,以场景创新、民生应用为重点领域,以现代化文化治理体系贯穿文化科技融合全链条。新增长 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主动力——重点行业网络直播为经济民生各领域全面赋能。2020年上半年我国网络直播市场规模达843.4亿元,同比上升63.4%;用户规模达5.26亿人,占网民整体的59.8%。“直播+”实现全面赋能,与电商、游戏、教育、助农等领域深度融合。其中,直播+电商增长最快,成为助推我国经济“内循环”的重要力量。2020年上半年,直播+电商交易规模达到4561.2亿元,已超过2019全年总交易额,预计年底交易额有望翻倍,达到超9000亿元。短视频成为互联网底层应用。截至2020年6月,短视频市场规模达1302.4亿元,同比上升178.8%,是网络视听行业占比最大、增速最快的领域;用户规模达8.18亿,占网民整体的87.0%。同时,短视频是用户粘性最高的互联网应用,超六成用户每天看短视频;人均单日使用时长最长,约110分钟。此外,短视频始于娱乐但不只娱乐,正不断向新闻、电商、旅游、广告、教育等应用场景渗透,已逐渐成为互联网底层应用。游戏行业成为文化出海排头兵。2020年上半年,国内游戏行业实现营收和企业数量双双逆势增长,其中,受疫情和长假影响,第一季度营收实现最大增幅,同比上涨26.98%;新增游戏企业超过2.2万家。随着国内用户规模趋于饱和,游戏企业出海抢占赛道已成趋势。2020年上半年,我国自主研发游戏在海外营收达75.89亿美元(约合人民币533.62亿元),同比增长36.32%。同样是第一季度涨幅最大,同比上涨31.19%,单季度营收达37.81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52.54亿元);二、三季度仍维持小幅上涨,总营收均在38亿美元左右(约合人民币253.81亿元)。数字营销出海业务逆势上涨,推进营销在线化。2020年上半年,蓝色光标营业收入达173.75亿元,同比增长47.91%。其中,出海营销业务(客户主要来自于游戏、电商行业)为其营收的主要增长来源,占比62.6%。其次是短视频营销业务,随着各大短视频平台的迅速崛起,此业务有望成为其继出海业务后第二条营收过百亿的业务线。此外,蓝色光标在疫情期间推出了聚焦中小企业智能营销的“蓝标在线”自动投放系统,全面推进营销全链条在线化。“一机游” 智能文旅平台遍地开花。随着“新基建”的逐步完善,以及全域旅游的蓬勃发展,文旅行业继续深耕数字化进程。“一机游”作为全域旅游的数字化样本,实现了多方共赢、生态共建。继“一部手机游云南”投入实践并取得阶段性成效后,各地纷纷兴起“一机游”平台建设热潮。据不完全统计,全球目前已有近50个国家、省、市(县)、景区在推进“一机游”建设。新基建 国家文化大数据重大基础性工程 2020年5 月26 日,中央文改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关于做好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的通知》,指出建设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重大基础性工程,也是融通文化和科技,推动文化数字化成果走向网络化、智能化的重要举措。国家文化大数据工程通过“三库两场景”的重点建设,打造文化产业数字生产闭环。所谓“三库两场景”,即供给侧的中国文化遗产标本库建设、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库建设和中华文化素材库建设,以及需求侧的文化体验园建设和文化体验馆建设。通过国家文化专网建设,将“三库”中采集的数据存储、传输,链接到需求侧的“两场景”和旅游景区、社区等,同时链接生产端的数字文化生产线,并通过国家文化大数据云平台建设,为文化生产和文化消费的终端用户提供云服务。新场景 “云模式”成新风尚,传统行业积极拥抱新技术 “云模式”从自救手段到引领风尚。2020年上半年,新冠肺炎疫情对线下文化业态造成重创,各行业纷纷借助互联网平台自救,虽是权宜之计,但也让企业意识到线下模式的局限和线上平台的机遇。“云展览”、“云演出”、“云娱乐”等逐渐成为居民娱乐的重要方式。院线电影转网或成为新方向。据《好莱坞报道者》估计,受疫情影响,2020年全球院线票房总损失约达170亿美元,助推线上影院新消费场景。电影《囧妈》打破院线首发先例,出售给短视频平台播出。音视频领域探索创作新模式。随着5G、VRAR等技术的普及,以及移动端使用习惯的改变,竖屏剧、互动剧等新形式视频内容应运而生。2019年,国内共上线17部竖屏剧,单集时长多数在5分钟左右。此外,芒果TV、爱奇艺、腾讯视频、优酷、哔哩哔哩等平台均开始布局互动视频,为创作者提供互动内容生产的站式创作平台。新民生 文化科技融合赋能就业、扶贫、科普 数字创意业态成为脱贫抓手。短视频和直播电商利用平台优势打通农村“最后一公里”。例如,快手开展了“百城县长、直播助农”系列活动,累计成交额达3.6亿元。文化科技平台推动网络扶智。疫情期间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浏览人次达到20.73亿,网络打破地理时空限制,为边远地区的学生送去了更优质的教育资源。文化科技新业态创造新就业。2020年上半年,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类的岗位需求比2019年增加约13万个,而直播行业的招聘需求同比上涨大约134.5%。新治理 推动形成现代化治理体系 文化科技融合有助于推动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多平台赋能、社会参与的现代化治理体系。一是数字媒体升级政务服务。截止2020年6月,我国政务机构官方微博共计14.1万个、政务头条号8.2万个、政务抖音号2.5万个。政务媒体平台的普及既提升了居民生活的便利度,也推动了政务治理的高效性。二是数字平台和社会参与共同发挥社会化治理效能。例如,新冠疫情期间,搜索引擎、即时通信、短视频新闻等互联网应用加速了人们之间的信息共享;舆情地图、疫情风险等级查询、智能辟谣等信息通过数字平台实时发布,并在用户间实现裂变传播,有效避免了由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谣言滋生。三、数据、算法、网络、装备未来文化科技四个关键节点 数据:从文化资源到资产到权力 数据是数字时代文化产业的核心生产要素。由于数据处理手段的重大突破以及人工智能领域计算能力的发展,文化数据成为文化产业的核心生产资料。例如,电影《阿丽塔:战斗天使》广泛运用数字技术制作,电影中的女主角阿丽塔由8000多件数字制作的模拟人偶合成,整个影片数据占用磁盘空间是《阿凡达》的三倍多,这些数据成为影片成片的重要素材。文化数据经过交易和整合成为重要的文化资产。为了真正把文化数据变成文化资产,必须对文化数据进行有意义的交换和整合,让整个数据流通起来,成为真正可交易的产品。各种资源形态的原始文化数据经过标准化标记、解构及逻辑关联,中间产品形态的文化数据即可转化为文化资产。数据资产化催生垄断,数据从资产演变为权力。海量用户数据通过超级平台的人工智能算法测算后,成为用来预测未来和辅助决策的重要资产。超级平台往往在不告知用户的前提下采集、占有并使用用户的私人数据,形成数据垄断,获得大数据支配优势。数据于是从资产演变为权力——信息推送的权力、价格歧视的权力、任务分配的权力。一是信息推送的权力。平台根据用户画像主动迎合用户需求进行信息推送,使人们只关注自己感兴趣的信息,与其他信息之间形成一道无形的墙,形成“信息茧房”效应。二是价格歧视的权力。平台算法还会进行大数据杀熟,形成价格歧视。根据北京市消费者协会2019年7月公布的调查数据,56.92%的被调查者表示有过被“大数据杀熟”的经历,网购、在线旅游、网约车、外卖等成为大数据杀熟的高发领域。三是任务分配的权力。平台算法根据骑手、买家、卖家等信息,极限压缩配送时间,外卖骑手执行任务被算法支配。算法:数字时代文化产业的新流水线 工业时代的流水线是专业分工、批量生产。少品种大批量生产以降低成本,成本降低进一步扩大批量,成为工业时代的逻辑。这种生产方式导致能源投入利用率不高,资源浪费严重;产出的产品比较单一、固定,难以满足千变万化的市场需求。数字时代文化产业新流水线是大规模算法。数字时代,文化产业通过大规模算法进行多元化、智能生产以及个性化、精准化匹配。能否拥有精准的算法成为文化企业创新的重要标尺。如今,众多的头部互联网文化企业都有自己的算法,例如,今日头条有智能新闻匹配算法,携程、美团等OTA平台有智能调度算法。算法匹配大数据形成新竞争优势。大数据算法技术并不独特,微软、甲骨文等任何一家科技巨头都能实现,算法技术演变的关键是需要大量的场景、数据进行应用、测算和迭代。不断迭代的算法匹配海量数据可以构成文化科技新竞争优势。基于此,商务部、科技部在调整之后的《中国禁止出口限制出口技术目录》增加了“基于数据分析的个性化信息推送服务技术”。网络:透明通证、万物互联的文化新生产环境 区块链技术加速形成透明通证的网络环境,解决文化领域版权难题。过去,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发展,将人、信息、设备、商品紧密联系在一起,为文化产业提供了良好的生产和消费环境。但传统互联网下的文化产业生产环境由于数据标准不统一、信息不对称等无法解决可信、评价、反馈等问题。而基于区块链和云计算技术形成的透明通证网络,将加速版权流通,促进数字版权的开发利用。万物互联、泛在生存的生产环境下未来文化产业形态巨变。过去,通过社交软件实现“人与人的链接”,通过搜索引擎实现“人与信息的链接”,通过购物网站实现“人与商品的链接”,通过共享单车、无人驾驶等实现“人与设备的链接”。未来,5G、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为特征的ICT潮流,推动从“物联网” 进入“万物互联”时代 ,人置身于无所不在的网络之中,实现在任何时间、地点,使用任何网络与任何人与物的信息交换。泛在生存带来全民娱乐和全民IP化,人人都可以成为内容的制作者和消费者,文化产业将呈现升级、融合、重塑三大方向。装备:计算机视觉与人工智能参与下的硬件升级 人工智能与计算机视觉彻底重组传统制作流程。人工智能与计算机视觉参与的影视制作,通过智能拍摄、自动剪辑与生成、虚拟预演、可视化增强等流程再造,将有效节省人力和制作成本,大幅度提升制作效率和质量。在AI辅助后期制作领域,爱奇艺打造了爱创媒资系统,可以实现身份识别、表情识别、镜头识别、自动剪辑等功能,辅助大型综艺节目制作。在AI辅助自动生产领域,影谱科技首创推出机器自动化生产视频引擎MAPE,可实现视频自动生成、可视化增强、智能剪辑、辅助安全审查等功能,有效降低制作投入、提升视频生产效率。在虚拟预演领域,电影《狮子王》采用实时虚拟预演系统,运用游戏引擎和游戏制作方法,实现动态实时渲染,全面提升了电影制作流程、剧组分工,乃至电影的呈现方式。新一代科技应用促进文化硬件设备迭代升级。伴随着VR/AR、裸眼3D、全息投影、交互投影等技术的发展,文化体验装备也将不断升级,应用场景也将不断拓展。在交互体验设备方面,索尼新推出了空间裸眼虚拟显示器ELF-SR1,用户无需佩戴任何设备,通过眼动追踪技术就可以渲染逼真的3D对象。在新一代投影设备方面,Moment Factory运用全息投影、投影映射、多媒体设备打造定制化、沉浸式夜游体验。在智能演出设备方面,大型无人机灯光表演秀,通过826架无人机通过控制,组成各式各样的图案,点亮夜空。四、站在下一个五年的起点展望文化科技重点发力领域 1.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主要方向:标准化采集、存储、标注;大数据关联解构;从生产到体验全链条服务;数据闭环、应用开放 。2.媒体融合主要方向:超高清全媒体显示;全媒体智能生产;全媒体精准传播;全媒体内容监测。3.智慧设计主要方向:跨学科、跨领域工业设计;自适配生产创作;人机交互设计与决策;群智协同设计创新。4.智慧制作主要方向:AI自主创作;AI辅助生成。5.智能影音主要方向:动态渲染;数字孪生;虚拟预演。6.泛娱乐文化体验主要方向:高沉浸式;强互动式;感官冲击;思维认同。7.区块链版权服务主要方向:版权确权;版权交易;版权保护。8.全域智慧旅游主要方向:信息集成;资源集成;服务集成;智慧体验。9.数字文化装备与设备主要方向:超高清装备;沉浸式音频装备;交互投影装备;智能演出装备。10.文化安全与文化治理主要方向:主动预警;安全体系;信息监管;社会治理。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更多内容或合作欢迎关注中国经济网官方微信(id:ourcecn)

工头儿

《甘肃科技发展战略研究(2014—2018)》出版

《甘肃科技发展战略研究(2014—2018)》出版每日甘肃网12月29日讯据兰州日报报道 近日,记者从省科技厅了解到,由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甘肃科技发展战略研究(2014—2018)》于日前正式出版。全书多层次、多视角、多维度,全面集中地总结了甘肃省在以科技促经济发展方面的成功经验,集结了“十二五”到“十三五”期间甘肃科技创新的案例及特点,提出相应的问题与对策,甚至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旨在为甘肃科技下一步发展梳理可供借鉴的经验做法,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助力甘肃抢抓战略机遇。何为科技发展战略?科技发展战略指为促进科学技术发展优化而制定的有关政策体系,其实质是规划如何在世界范围内的竞争中争取到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主动地位。国际上相关科技战略研究方兴未艾,我国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起,兴起了科技战略研究的热潮。甘肃省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围绕全省科技战略、政策、体制、管理、预测、评价以及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多个方面开展了广泛而又深入的研究。本书即集锦了甘肃省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多年来科技创新研究成果,从区域科技创新政策研究到全省宏观科技战略研究,从区域科技发展水平研究到重点领域产业研究,研究内容主要来源于战略院完成的相关项目研究论文、甘肃省科技发展报告、科技决策参考、调研报告等多种形式的研究成果。本书共有六个篇章。其中,第一篇是战略研究篇,主要摘编了近年来省战略院在甘肃科技进步分析、科技投入产出分析、兰州白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发展规划、区域创新动力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第二篇是产业研究篇,主要从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农业、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产业领域,一方面综合分析了甘肃省的在相关产业的发展历程、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另一方面开展了相关产业的预测分析,此外,还开展了部分产业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等方面。第三篇为区域研究篇,在综合分析甘肃省各个市州科技进步水平的基础上,重点选取甘肃兰州、天水、白银等重点市区在科技创新效率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第四篇为政策与评价,主要包括科技创新政策的落实落地调查分析、执行实效情况分析、具体政策的实证分析等多个方面研究成果。第五篇为其他研究,主要摘编甘肃省技术市场发展与经济增长动态关系、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耦合关系,以及循环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最后一篇为大事记,主要摘选了近五年甘肃省在科技领域的有关发展战略研究机构成立、重大项目立项、重大成果验收或奖励、表彰、开展的重大活动、重要会议等重大事件。每年摘编约5至10条,共计约50条。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孙 理

尽见

必看!高等学校中长期和“十四五”科技发展规划战略研究课题立项

关于高等学校中长期(2021-2035年)和“十四五”科技发展规划战略研究课题立项的通知有关高校:在有关高校申请和专家咨询评审基础上,北京邮电大学等9所高校入选高等学校中长期(2021-2035年)和“十四五”科技发展规划战略研究招标课题承担单位(详见附件)。现就做好相关工作通知如下。1.各课题组应对照招标要求,系统梳理国内外发展现状、存在问题、未来发展需求和趋势,提出整体思路、工作指引和发展目标,凝练相关工作任务,提出改革方案和政策举措。2.各课题组要结合国内需求和国际发展趋势,深入开展战略研究。战略研究报告要充分突出前瞻性、引领性和可操作性,更多地在数据和实证分析基础上,有针对性提出重大项目、重大计划和重大政策。3.课题依托单位应切实加强对课题执行过程的指导与管理,提供政策支持和条件保障,确保在课题执行期内高质量完成研究任务。4.课题执行期为2020年6月至2020年11月,一课题一验收。5.战略研究课题报告字数不少于3万字,将独立成篇作为规划纲要附件。

惠施之才

原科技部发展战略研究院副院长王宏广:世界经济发展的六大趋势

2020年1月15日,由中关村管委会指导、中关村股权投资协会主办,零壹财经作为战略合作媒体的第八届“国际视野下的创新与资本论坛”在北京四季酒店召开。 原科技部发展战略研究院副院长王宏广发表了题为《主要国家经济差距与世界经济趋势》的演讲。在演讲中,他介绍了东西方经济的历史差距,产生长的原因及目前世界经济发展的六大趋势: 一、东西方经济的历史差距从2000年有文字记载以来世界的历史看,总结而言,前面2000年里1500年是东方领跑时间长于西方。近500年的趋势是,从1840年中国开始衰退,接着欧洲文艺复兴以后,欧洲再兴起,所以近500年来看,西方快于东方。中国衰落以后,德国崛起、美国崛起再接着日本崛起,这是近500年的趋势。再看近50年的趋势或者近60年的趋势,东方又快于西方,因为中国的发展速度再一次回归,另外印度的发展速度也加快。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经济从1820年占世界32.8%降到了1949年占世界4%,再降到1978年占世界1.7%,再增加到2018年占世界16%。 二、差距产生的原因世界经济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我们总结了这样的规律:任何一个国家,经济是国家的命脉,科技又是经济的命脉,人才又是科技的命脉。世界的经济中心、政治中心、文化中心,总是随着科学中心的转移而转移,而科学中心随着人才中心转移而转移,即在中国人们常说的“得人才者得天下”。 过去70年,中国的经济增速是美国的8.94倍,新中国70年和美国用美元来比,我们是它的8.9倍,过去10年是它的6.4倍,大家会问一个为什么,美国有世界上最发达,最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为什么40年没有跑过中国,70年也没有跑过中国,差距来自何方,而且我们的体制和机制,不但西方国家不承认,我们一些经济学家自己也不承认,但是70年的成就就摆在这里。背后的原因,可以总结为亚当斯密无形之手,凯恩斯有形之手,还有科技三个因素。 关于未来科技的趋势,有人认为是数字经济,有人认为是知识经济,有人认为是新的工业革命,工业4.0,我们在2000年提出讲信息之后是生物。大家知道第一次工业革命用铁解决了机械化,节约了劳动力,第二次革命电气化,节约的还是体力,现在的信息化,节约的是部分的脑力,算的更快,但是下一次科技革命会带来什么,是生命的延长。 三、世界经济发展的六大趋势第一个趋势,从近期来看,经济增速低迷的状态仍然将持续,增速在2%到3%之间。原因是美国不允许中国超越,中国不会放弃发展,这是五年前中美贸易摩擦,五年前我做的预测,我写了一本书《第二经济大国陷井》,因为所有的第二经济大国没有一个不衰退,中国占世界16%,美国占世界24%,加起来40%的世界经济体在摩擦,一摩擦,阻力加大,经济增速会下降。 第二个趋势,贸易格局面临重构。今天几小时以后,中美将签第一个协议,之后的贸易体系面临重构,因为贸易规则的制定者现在变成了贸易规则的破坏者。 第三个趋势,东西格局孕育着剧变,中方占GDP比例会大于西方,而且世界第一大国会在本世纪30年代会发生转变。 第四个趋势,南北局势在悄然转变,穷的国家在几个大国的争斗中“捡到”了机遇,因此南北,南南合作,第三世界的国家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第五个趋势,科技霸权加速形成,在军事霸权削弱的情况下,科技霸权加速形成,未来谁掌握科技,谁就会有发展的趋势。大家知道刚才看到四个模块,美国、中国、日本、德国,这四个国家占了一半,而且科技占了多一半,因此这个比例大家会看,过去美国这几年增长的速度,右面这一半将越来越大,未来的经济靠科技,未来的科技就在前面这四个国家,所以这是一个基本的趋势。 第六个趋势,世界的治理模式会趋同。如果用市场的无形之手会出现金融危机,而中国的实践证明集计划经济是错的,将来的发展一定是有形之手和无形之手高效配合,不同的国家国情不一样,配合的方式也不一样,中国有中国的模式,别的国家有别的国家的经验。同时我们在对未来的预测中还发现,两只手不够用,必须用两只脚。两只脚指的是,一只脚是经济学常常讲的均衡发展,向别人学习,想办法遵循共同规律,均衡发展;第二只腿是差异化发展,发现无法学习别人,换一个思路,把自己的特长做大,也就是均衡发展和差异化发展,两条腿走路,有形之手和无形之手配合,会形成未来经济的一个大的趋势。

猫鼠

中国电子信息工程科技发展十四大趋势(2021)发布

科技日报北京1月5日电 (记者华凌)1月5日,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中国信息与电子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发布“中国电子信息工程科技发展十四大趋势(2021)”。据中国工程院院士余少华介绍,这十四大趋势涉及信息化、计算机系统与软件、网络与通信、计算机应用、网络安全、集成电路、数据、感知、电磁场与电磁环境效应、控制、认知、测试计量与仪器、区块链、光学工程领域。其中,以计算机系统与软件为例,随着社会信息化发展,算力成为人类生产力和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基础。超级计算系统正从后P级时代向E级迈进,并成为世界各大国竞相发展的下一个目标。领域专用软硬件协同计算模式的快速兴起,使得计算机体系结构再次进入新的黄金发展期。超级计算正从科学工程计算向大数据处理和人工智能等新兴计算领域快速拓展。以量子计算、类脑计算等为代表的一批新概念计算模式,正受到全球业界的广泛关注。余少华指出,该报告要回答的关键问题包括:指出我国与国际相比,在技术、产业方面存在的优势、劣势及所处位置,特别是在关键或核心领域;判断提出技术发展基本趋势、亮点与热点;分析产业情况及基本竞争格局;归纳技术、产业发展环境(政策、竞争格局、资源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据了解,中国信息与电子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后续已安排10个专题:机器人、卫星通信、GPU、数据中心、网络与通信英文版、深度学习英文版、工业互联网英文版、信息光电子英文版、量子器件及其物理基础。【来源:科技日报】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老聃

中国电子信息工程科技发展十四大趋势发布

本报北京1月5日电(记者谷业凯)5日,中国信息与电子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在京发布“中国电子信息工程科技发展十四大趋势(2021)”,围绕电子信息领域年度科技发展情况,阐述国内外重要突破及标志性成果,为我国科技人员准确把握发展趋势提供参考。此次发布的“十四大趋势”涵盖了计算机系统与软件、网络与通信、集成电路等传统领域。在计算机系统与软件方面,量子计算、类脑计算等新概念计算模式等趋势受到关注;6G、天地一体化网络等,将给网络与通信领域带来改变;内生安全、智能预测、主动防御等正在网络安全领域加速落地;三维晶体管结构技术发展和晶元级集成技术等,也将持续推动集成电路领域创新。“十四大趋势”还分析了测试计量与仪器、区块链、电磁场与电磁环境效应等新技术应用方向。据介绍,中国信息与电子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中心由中国工程院、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电子科技集团于2015年联合成立。2018年以来完成包括13个领域的《中国电子信息工程科技发展研究》综合报告等在内的系列研究成果。

此独无有

中国工程院发布我国电子信息工程科技发展十四大趋势

据新华社北京电 5日,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中国信息与电子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发布“中国电子信息工程科技发展十四大趋势(2021)”,分析了我国在移动信息网络、信息安全技术、智能化发展等领域的发展趋势。这14个发展趋势主要存在于以下领域:信息化、计算机系统与软件、网络与通信、计算机应用、网络安全、集成电路、数据、感知、电磁场与电磁环境效应、控制、认知、测试计量与仪器、区块链、光学工程。此外,专家组也公布了其他领域的发展趋势:5G移动信息网络加速构建,其推广完善及与各行业的垂直整合仍存挑战;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引领下的大数据智能、群体智能等取得突破,推动智能时代的应用创新发展;信息安全技术在“双循环”战略需求牵引下加速寻求发展新范式;大数据是信息社会最为庞大且以指数级增长的基础资源;区块链技术发展持续创新等。据了解,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自2014年起持续开展《中国电子信息工程科技发展研究》工作,旨在分析研究电子信息领域年度科技发展情况,综合阐述国内外年度本领域重要突破及标志性成果。【来源:惠州日报】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何谓真人

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加紧编制 圈定50多个战略研究方向

原标题:布局未来15年科技发展 圈定50多个战略研究方向 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加紧编制我国新一轮科技发展规划制定工作已提上日程。《经济参考报》记者从知情人士处获悉,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2021-2035)编制工作正加快推进,目前圈定了50多个战略研究方向,包括科技部牵头并参与的七大板块30多个专题,及科研院校承担的20个社会招标课题。“2021至2035年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制定工作,前期主要由科技部等相关部门提出,除国务院办公厅外还有27个部委单位参与,共同组成领导小组办公室。目前,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研究编制工作时间表基本明确,战略研究阶段主要为今年3月至12月,文本起草、论证支撑和审批发布工作主要从今年10月至2020年底陆续展开。”上述知情人士说。记者了解到,在战略研究阶段,科技部门对相关专题进行了细致的前期论证,包括征集、筛选、评选等,每个专题都具有很强的代表性。“目前的方向主要包括七大板块30多个专题,每个板块包括若干个专题。比如,第一板块为科技发展总体研究,主要包括三个专题;第二个板块较为具体,主要涉及重大科技任务和重大研究等。”上述知情人士表示,这些板块主要发挥导向性作用,每个专题在研究之前,相关专家组都会提出一个可行性实施方案。据了解,科技发展规划是对科技创新发展的长远战略谋划,是国家总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前制定的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2006-2020)即将到期,除了“十四五”科技规划外,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2021-2035)也在抓紧制定。今年年初,科技部正式启动了2021至2035年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研究编制工作。9月末,科技部战略规划司发布了《2021-2035年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重大问题研究目录》,公开征集相关热点难点问题研究单位,经申报及专家评审,最终确定由21个单位承担15个研究方向的20项研究任务。“目前开展重大战略研究,主要从三个层面推进,一是重大专题研究,二是定向委托相关部门和智库,三是公开面向社会遴选。”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综合发展研究所研究员丁明磊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我国科技创新规划制定一般采用内外结合的方式,开门办规划,社会广泛参与,20个社会招标课题一般面向难点和热点问题。值得一提的是,为配合2021至2035年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制定工作,有关部门近期启动了第六次国家技术预测,主要围绕信息、生物、能源、制造等16个重点领域,以及交叉前沿和颠覆性技术领域开展技术竞争评价,加强科技发展态势研判,预测未来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关键技术等。据悉,中国科协今年也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次中长期规划进行了评估。江苏省科技评估中心主任朱志凌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通过评估能发现和总结以往规划实施的基本情况和基本特征,提炼共性问题,形成典型案例,更好地理解新一轮中长期科技规划的重要价值和使命,提出新的政策、新的思考和新的战略。对于正在编制的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多位专家表示,要针对远景和未来的假设进行规划,要有先进性、引领性。“由于我国所处发展阶段呈现新的特点,与以往规划相比,2021至2035年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制定应更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更注重培育创新生态,更注重激发全社会的创新创业活力,也应更注重开放合作,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预计将在深化改革和环境营造上有更好的谋划。”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综合发展研究所研究员陈宝明此前表示。来源:经济参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