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36氪研究 | “智慧银行”行业研究报告极限王

36氪研究 | “智慧银行”行业研究报告

今年4月,建设银行的“无人银行”在上海开业。它采用带有人脸识别功能的智能摄像头和闸机取代了安保人员,用迎宾机器人取代了原本的大堂经理,用智能柜员机取代了银行柜员,客户在进入银行之后,由机器人引导通过自助或远程的方式完成业务办理。“无人银行”引起了人们的无限遐想,未来的银行业会发展成什么样子?《Bank3.0》作者Brett King曾预言,“未来的银行将不再是一个地方,而是一种行为”。在经历了以物理网点、网络银行为主导的两代后,银行将变为:随时随地,无处不在的金融。Banking Anywhere,Banking Anytime!将“人”置于银行服务的中心位置,让传统的银行服务彻底摆脱物理网点和机具的限制,实现人们所到之处、所需之时、实时拥有便捷的金融服务。在今天,这样的畅想并不是空穴来风,伴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互联网金融的冲击,银行业的智能化变革正如火如荼地展开,智慧银行时代,悄然来临。什么是智慧银行?智慧银行有哪些特征?智慧银行是传统银行、网络银行的高级阶段,是银行在当前智能化趋势的背景下,以客户为中心,重新审视银行和客户的实际需求,并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实现银行服务方式与业务模式的再造和升级。智慧银行相对传统银行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智能化的感知和度量。与以往直接的询问或根据历史服务数据做简单分析的方式不同,智慧银行通过一系列的智能化设备,在用户毫无察觉的情况下感知用户需求、情绪、倾向偏好等,从而为进一步的营销和服务提供支持。二是资源和信息的全面互联互通。智能化的感知和度量改变了银行采集信息的方式,将以往无法量化的信息按照某种规则进行量化分析,从而为资源的配置和优化提供决策依据。如,通过对银行网点的排队情况、业务类型、业务量的监控分析,可辅助银行完成网点布局的优化;通过对用户位置、需求信息以及网点实时服务情况的获取,可帮助用户选择最优的网点等。线上与线下的结合与不同渠道的信息互联使资源的配置更加合理和高效。有哪些因素驱动了银行的智慧化变革?技术、数据、场景和市场是主要的驱动力。技术方面,随着人工智能等技术的逐渐成熟,其商业应用场景逐渐受到行业的重视,银行业因数据量大,应用场景众多而成为各项技术争相落地的沃土;数据方面,金融业大量的数据沉淀对数据处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提供了数据基础;场景方面,银行业务场景多样且呈精细化运营的趋势,针对各个环节的服务创新有助于提升效率,优化服务;市场方面,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给银行业务带来不小的冲击,使传统银行在面临同业竞争的同时,还不得不应对新经济形态带来的用户习惯的改变和用户对服务质量要求的提高。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促使银行以客户为中心,重新审视用户需求,利用新技术手段优化业务流程,从而提升银行业的运营效率和服务水平。我国智慧银行的发展现状传统线下网点运营的成本压力使得银行一方面大量裁撤网点,另一方面也积极地投入智能化变革。当前,智慧银行呈现出线上线下结合、前后台协同的业态。其典型应用场景包括:用户识别、刷脸支付、智慧网点、智能客服和智能风控等。从产业链的角度来看,布局智慧银行领域的技术公司种类多样,其中,以生物识别、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大数据等技术公司较为普遍,在应用上,生物识别和智能风控相对成熟。智慧银行的发展趋势回顾过去几年,网络银行、数字银行、虚拟银行、智慧银行等说法不断更新人们对银行的认知。这些被赋予了时代特色的名词,虽然在概念的界定上并不完全清晰,但它足以表明银行业追随技术发展与时俱进的步伐。在当前这个智能、高效、万物互联的时代背景下,银行业的发展也呈现智能、高效和便捷的特征,其网点建设则表现出明显的智能化、轻型化、特色化和社区化的趋势。注:本报告PDF版本可点击链接下载关于36氪研究院36 氪研究院是 36 氪子品牌,专注于一级市场的行业研究,通过定性定量结合的方式研究新兴行业与企业,欢迎大家积极与我们交流讨论。分析师:杜玉(yu100,yu@36kr.com),关注人工智能、金融科技领域。

月咏

36氪研究|消费金融行业研究报告

2018年我国消费金融市场规模约8.45万亿元,预计2020年将达12万亿元,行业前景广阔。2018-2019年,消费金融项目数量渐增,热度不减,但长尾明显,资本向头部项目集中。目前从整体来看,消费金融市场竞争格局较为分散,尚未形成垄断局面。在传统银行、持牌消费金融、互联网消费金融领域均有领先的优势企业出现,各具特色,各有所长。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物联网和区块链等金融科技的应用正在颠覆金融行业价值链。目前较为成熟的是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用以解决消费金融领域存在于贷前、贷中和贷后流程中的诸多痛点问题。随着国内金融行业监管收紧,消费金融领域历经多年规范与洗牌,利润空间收窄,对客户需求和风险点识别要求更加精准,智能风控将成为消费金融发展的关键。本报告主要研究以下问题:目前消费金融市场现状如何,有怎样的发展趋势?哪些消费金融公司最具发展潜力?消费金融产业链有哪些环节,哪些环节最具价值?消费金融有哪些商业模式,各自优劣势是什么?金融科技将为消费金融带来哪些颠覆性价值?未来消费金融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消费金融领域内哪些头部公司值得关注?注:本报告PDF版本可点击链接下载,提取码:1acn关于36氪研究院36氪研究院是36氪子品牌,专注于一级市场的行业研究,通过定性定量结合的方式研究新兴行业与企业,欢迎大家积极与我们交流讨论。

取人妇女

36氪|智能硬件终端行业研究报告

智能硬件终端发展历程久、变革速度快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智能时代”,17-19世纪中到19世纪末,“蒸汽时代”的到来,改变了工业和交通方式,推动人类产业的变革,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是“电气时代”,发电机和内燃机的诞生成为动力新能源,解决了交通工具的发动机问题,20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是“信息时代”,以知识经济为代表的新型经济成为各国综合国力竞争成败的关键。电子计算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21世纪以来全球进入“智能时代”,以人工智能、5G 通信、光电芯片、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智能化技术趋向成熟,人工智能将进一步解放人类的双手甚至大脑。“智能时代”的特征就是世界是个物物相连的互联网,智能硬件终端等同于应用在各个场景中的智能机器人,智能机器人的脑、眼、耳、口、手、腿分别对应相应的技术支撑,且智能硬件终端的发展正在逐渐打破产品边界,由内而外形成功能融合、数据融合、生态融合。智能硬件终端领域正处于高速发展的时期2019年我国智能硬件终端行业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以小米、华为为代表的行业大厂凭借自身软件开发能力、用户基数以及完善的产业链多重优势,其各自运营的生态大局已初具规模,以小米MIUI系统和华为手机为控制核心的智能硬件终端产品线规模扩展迅速。初创型的智能硬件终端企业逐渐壮大,资本市场出现一些新的上市公司,像科大讯飞、京东方、智米科技、华米科技等,这些企业既包含了技术研发又有丰富的智能硬件终端产品体系,还有部分企业背靠互联网基因的母公司,培养了良好的用户生态,比如猎户星空、小米生态链企业。当下,智能硬件终端企业的商业模式相对比较明晰,盈利途径相对多元,企业发展进入相对稳定的时期。从投资角度来看,现阶段及未来十年都属于相对安全阶段。智能硬件终端的市场规模上万亿智能硬件终端的领域包含的范围甚广,现阶段智能家居设备、智能机器人、智能车载设备、智能医疗设备、智能可穿戴设备、智能大屏设备、智能安防设备等细分场景领域都有较好的落地和应用,每个领域的产品品类都很丰富。有数据显示,“万物智能”时代的物联网将拥有10万亿美元的市场空间,按照硬件占比20%-30%来计算,智能硬件设备的潜在市场空间约2~3万亿美元。本篇报告主要研究的内容有:智能硬件终端领域的发展演进过程智能硬件终端领域的发展驱动力智能硬件终端领域的市场规模及投融资情况智能硬件终端领域的产业链分析智能硬件终端领域的细分领域分析概述智能硬件终端领域的未来发展趋势及风险痛点以下为《物联网“向死而生”,智能硬件“以梦为马”》36氪智能硬件终端行业研究报告全文。点击报告下载全文,提取码:2u33关于36氪研究院36 氪研究院是 36 氪子品牌,专注于一级市场的行业研究,通过定性定量结合的方式研究新兴行业与企业,欢迎大家积极与我们交流讨论。分析师: 李晓晓 lixiaoxiao@36kr.com Wechat:15011504594 ; 关注泛人工智能、文娱消费领域

鬼流星

36氪研究|“AI+医疗”行业研究报告

2018年以来,人工智能需求持续爆发,受政策利好影响,核心技术公司与资本市场实现更好对接,企业资金压力得到缓解,落地应用进程加快,医疗健康成为资本关注的重点落地应用方向。投资机构、互联网巨头、传统医疗巨头、传统企业纷纷布局医疗人工智能。医疗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是我国医疗行业面临的根本问题,也是人工智能医疗的主要发展驱动力。人工智能作为一种创新技术,改变了医疗领域的供给端,对传统医疗机构运作方式带来变革,为现有医疗工作带来流程改进与效率提升,从而催生巨大增量市场。2018年我国医疗人工智能市场规模达到200亿元,CAGR超过40%,随着智能化程度不断提升,潜在市场空间巨大。医疗影像、辅助诊断、新药研发和健康管理是人工智能医疗的主要应用方向。医疗影像是我国AI医疗领域最为成熟的细分领域,目前市场竞争格局未定,高质量数据获取与标注能力成为核心竞争力。手术机器人是人工智能辅助诊断领域比较活跃的应用,临床决策系统的进入壁垒较高。人工智能以算法和算力优势,应用于新药研发各环节,解决新药研发周期长、成功率低和费用高的问题。人工智能在健康管理领域应用广泛,包括风险识别、虚拟护士、移动医疗、健康干预等多个场景。本报告主要研究以下问题:目前AI医疗市场现状如何,有怎样的发展趋势?AI与医疗领域结合将带来哪些颠覆性价值?AI医疗的发展驱动力有哪些?这些因素是否可持续?投资机构、互联网巨头、传统医疗巨头等如何布局AI医疗?AI医疗有哪些主要应用场景?商业模式是怎样的?未来AI医疗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AI医疗领域有哪些头部公司值得关注?注:本报告PDF版本可点击链接下载,提取码:tg3b关于36氪研究院36氪研究院是36氪子品牌,专注于一级市场的行业研究,通过定性定量结合的方式研究新兴行业与企业,欢迎大家积极与我们交流讨论。

泰伯

36氪研究|新型物流仓配业态行业报告

物流的定义,是指物体从供应者流向需求者的物理流动,由一系列经济价值和时间价值组成的创造性活动,并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功能优化组合的过程。自移动互联网的红利在国内以电子商务为代表涉及商品流通的行业蔓延开后,物流服务的形式出现了升级,内容发生了改变。尽管本质上还是物品在供应者和需求者之间的流通,但其中的核心精简为四个字:降本提效。我们曾在2018年的《智慧零售行业报告》中分析到,中国的零售行业经历“革命性”的转型期后,线下传统中小型零售商面临冲击、线下龙头企业全面转型。拥有运输实力的电商平台如苏宁易购、京东、天猫等进一步缩短了供应链的长度,更及时响应用户对于商品和服务的需求。仓配一体化模式从成本上分析优于“自营仓储+第三方配送”的模式,是未来电商物流的大趋势。电商物流本质也是物流,企业未来竞争力在于运营效率。菜鸟和苏宁/京东是仓配一体化的两种不同模式。菜鸟通过打散分配体系内物流企业订单降低整体成本,而苏宁/京东属于内部资源协同及流程化。需求的多维度变化刺激仓储类型向高密度云仓、前置仓、平行仓、冷链仓的仓储类型分化。末端网络也更快地响应即时需求。现有的仓配一体主要集中为两类:①第一类平台型电商,主要利用庞大的仓储资源和配送网络对货品进行仓与仓之间的调配,进而利用城市间分拣中心、前置仓和门店加速分销,辐射范围半径更小的用户群,实现落地配服务即时送达。 ②第二类快递公司型云仓,主要优势集中于快递公司的单票低成本价格上,淘宝、拼多多等网购需求巨大且覆盖一二线主流城市和下沉市场主要网购人群的电商网站,主要的电商件和个人散件配送体量大,多由“三通一达”和顺丰百世为代表的快递公司进行配送。本报告内容主要探讨基于网购端和线下的零售行业,并最终服务于C端用户的物流体系,从需求下单、仓库分拣、末端配送等物流环节针对行业KOL进行物流效率、仓储效率、配送服务时效性等在内的横向对比。同时涉及包含快递、整车、即时物流在内的多类物流形式。本报告共34页,可能需要较长时间阅读。报告PDF版本可点击链接下载关于36氪研究院36 氪研究院是 36 氪子品牌,专注于一级市场的行业研究,通过定性定量结合的方式研究新兴行业与企业,欢迎大家积极与我们交流讨论。分析师:李坤阳 likunyang@36kr.com,关注消费、汽车。

夫君

2019年中国企业级SaaS行业研究报告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艾瑞咨询”(ID:iresearch-),36氪经授权发布。核心摘要:中国企业信息化水平与经济总量的关系极不平衡;SaaS作为突破口拉近中国与领先国家之间的差距:2018年中国GDP占全球的比例达到15.8%,IT支出占比仅为3.7%,企业信息化发展水平滞后;企业级SaaS市场规模为243.5亿元,中国市场起步较晚,预计将在全球市场增长趋缓后继续保持高增长率。软件SaaS化大势所趋,但追赶差距不在一朝一夕;企业应用SaaS的优先级不同,细分市场机会各异: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对软件的付费意愿和SaaS订阅模式习惯的培养均需要较长时间,企业级SaaS不会出现类似2C市场的爆发式增长。总体而言增量市场应用将先于存量市场,小微企业被率先激活,大中型企业的创新型业务将有利可图。领先厂商做深行业解决方案,形成SaaS生态体系:业务垂直型与行业垂直型之间存在动态竞争关系,两者均需要更加关注行业性需求以做深解决方案。SaaS厂商间的投资并购更加频繁,领先厂商积极搭建PaaS开放平台,未来有望出现多强并存的SaaS生态体系。产品功能趋同,应针对赛道特点构筑差异化壁垒:一味比拼功能覆盖的全面性并不能让SaaS厂商脱颖而出,在形成了产品、销售和客户成功的协同作用后,网络效应和增值服务往往能让SaaS厂商更有“钱景”。预期偏差:企业信息化水平远落后于经济体量对标美国企业级SaaS的预期偏差企业服务厂商市值成长空间大,客户付费意愿未完全激活美国CRM SaaS公司Salesforce一直以来被作为全球SaaS行业的标杆。2018年,Salesforce市值首次突破千亿大关,从市值500亿美元到1000亿美元,它仅用了不到三年时间。具有打造“中国版Salesforce“野心的中国SaaS厂商不在少数,但至今尚未出现任何一家能够望其项背。事实上,不仅仅是在SaaS行业,即使是放大到整个企业服务市场,中国厂商的市值都远远落后于欧美市场,和消费级服务相比有极大的成长空间。公司的价值评估取决于资产的盈利能力,SaaS厂商以客户订阅为核心商业模式,客户的付费意愿和能力直接决定其了市值。相比Salesforce订阅收入占比超过90%、毛利率近80%,过去几年中国SaaS厂商普遍存在的痛点是,中小企业更倾向于免费产品,付费意愿有待激活,中大型企业习惯于定制化项目的服务模式,对标准化SaaS产品的积极性有限。跨界打造移动办公平台难度高,巨头入场加速市场淘汰自2007年Salesforce推出PaaS平台以来,其应用市场平台AppExchange汇集了超4000款预集成的应用程序,与PaaS平台相关的收入占云服务收入的比重增长到2019财年的23.0%。Salesforce通过搭建PaaS开放平台扩展和完善自身功能的举措大获成功,因此为诸多国内SaaS厂商所效仿。2014年左右,CRM、OA协同等领域的领先玩家开始基于自身垂直产品跨界打造移动办公平台。背靠阿里和腾讯的钉钉和企业微信以企业级IM强势切入,在短时间内实现大规模扩张,竞争空间迅速收窄导致不少跨界玩家发展受阻。从目前的市场表现来看,国内尚未出现类似Salesforce体量的PaaS平台,平台中立性、平台与开发者的利益分配以及厂商间的数据打通等诸多问题仍有待解决。中国企业信息化发展特征企业信息化整体水平的滞后造成SaaS市场的预期偏差站在全球视角下,中国企业信息化投入与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极不平衡。2018年,中国GDP占全球的比例达到15.8%,但中国企业的IT支出占比仅为3.7%,在过去以粗放式增长为主导的模式下,中国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没有反应到企业的信息化投入当中。企业信息化整体水平的滞后造成了SaaS市场的预期偏差,在将美国SaaS市场作为对标对象的同时,应当意识到中国企业IT应用的成熟度与个人消费者之间的差异。Salesforce在美国市场打出了“软件终结者”的口号,而在中国,SaaS厂商面临的市场环境中依然有大量企业的信息化停留在纸质资料电子化的浅层水平,ERP、SCM、CRM等软件应用并不非常广泛,即在业务数字化尚未完全普及的情况下就需要直接进入到数字化转型阶段。中国企业信息化发展阶段技术驱动信息化迈向新成长周期,中美差距将有望逐步缩小根据著名的诺兰阶段理论,企业的信息化成长遵循S形曲线,同时IT领域的每一次重大技术变革,都将推动企业进入新的循环。从微机时代进入互联网时代,企业第一次意识到了IT应用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性作用。20世纪90年代中国进入互联网时代,比互联网起源地美国晚了整整20年,这一差距直接造成中国企业信息化发展阶段的滞后。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C端用户行为习惯的改变作用于企业商业模式,基于移动互联网开展的新型业务大行其道,海量数据对计算性能和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叠加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从需求端和供给端共同推动中国企业信息化进入新的成长周期,变革由领先互联网公司开始向各行业各领域渗透。驱动因素:各方势力入场推动SaaS应用加速中国企业级SaaS发展驱动力:供给端传统软件厂商以云服务作为增长引擎,激活高端存量市场目前中国企业级SaaS市场主要由三类玩家构成,即新兴SaaS创业公司、传统软件厂商和2C互联网巨头。其中,传统软件厂商从事企业信息化时间最久,客户基础和业务积累最为深厚。以金蝶、用友为代表的一众传统软件厂商高调向云转型,伴随着SaaS产品收入贡献比例的持续增加,SaaS业务已经成长为拉动增长的关键引擎。作为SaaS市场上单体营收能力最强的一类玩家,传统软件厂商重点服务于中大型以及超大型企业,无论是将原有软件产品转化为SaaS,还是针对新模式、高性能的业务需求推出的全新SaaS产品,都有助于快速激活高端市场中的存量客户,从而填补2C互联网巨头和SaaS创业公司较难触及的领域空白。2C互联网巨头的“B计划”,多维度刺激SaaS行业加速发展消费互联网红利见顶加之云服务整体产业趋向成熟,2018年2C互联网巨头在企业服务市场动作频繁,腾讯、美团、阿里、百度四家公司相继宣布进行组织架构调整,产业互联网战略地位持续升级。除钉钉、企业微信等入口级产品来势汹汹外,巨头们更是积极展开投资并购与生态合作,斥重金搭建自身的企业服务生态。2C巨头进场为SaaS行业带来了多维度的刺激,扮演着行业催化剂的角色。比起直接的市场竞争,巨头的生态思路通常更加侧重平台技术和能力的输出,帮助合作伙伴快速形成解决方案共同服务于客户;借助巨头的品牌和流量优势,其合作伙伴也能够实现高效的客户触达。巨头们的高调向市场释放产业互联网时机已来的信号,对数字化转型重视程度的提高有助于加速SaaS市场教育;而以投资或扶持计划名义投入市场的资金,也将激励中小创业公司开发出更优质的SaaS产品。中国企业级SaaS市场规模整体规模约250亿元,预计未来三年复合增长率近40%2018年中国企业级SaaS市场规模为243.5亿元,较上年增长47.9%。在经历了短暂的爆发式增长后,SaaS市场体量快速跃升,随后年增长率在2016年到2017年间回落明显。进入到2018年,资本市场对SaaS的态度趋于理性,客户对SaaS的认可度进一步提升,同时各细分赛道的领先厂商在商业化的探索上愈发成熟,SaaS市场增速再度上扬。预计未来三年内中国企业级SaaS市场将保持39.0%的年复合增长率,到2021年整体市场规模将达到654.2亿元。中国企业级SaaS市场细分结构CRM、客服与呼叫中心、ERP和通信占业务垂直型市场六成2018年中国业务垂直型SaaS市场规模达到140.2亿元,同比增长42.1%。其中,CRMSaaS市场最大,约占业务垂直型SaaS市场的20%,其次为客服与呼叫中心、ERP和通信(含邮箱、会议和直播)SaaS,占比分别在15%、11%和11%。从市场增速来看,除电子签名市场2018年增长率超100%,其他市场年增长率基本落在30%-50%的区间。总体而言,业务垂直型SaaS细分市场结构近两年变化不大。行业垂直型中零售电商SaaS市场规模最大,占比超四分之一2018年中国行业垂直型SaaS市场规模达到103.3亿元,整体规模略小于业务垂直型SaaS,但年增长率更高为56.6%。其中,零售电商SaaS市场规模最大,约占行业垂直型SaaS的26%,受益于新零售、智慧零售、无界零售概念的兴起,零售电商SaaS年增长率达到66.2%。医疗、物流SaaS市场规模紧随其后,占比约为16%和13%。目前,行业垂直型SaaS主要出现在行业性需求强且与互联网结合更紧密的领域,大量传统行业的SaaS渗透率依然有很大提升空间。实践路径:客户分层,商业化探索初见成效中国企业级SaaS的客群结构小微企业需求标准化,中型企业行业化,大型企业定制化根据企业员工规模和营收能力粗略地对SaaS目标客户进行划分,通常而言企业规模越大对定制化的要求就越高。受限于自身的IT预算和开发能力,小微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落后,以按需订购模式提供的标准化SaaS产品天然适合于小微企业。虽然客单价最低,但因为占据数量优势,小微企业对GDP的贡献高达60%,整体市场空间不容小觑。中型企业比小微企业需求更加定制化,付费能力依然不及大型企业,SaaS厂商多围绕客户的行业属性提炼共性需求,利用PaaS对通用型产品进行延伸。处于金字塔顶端的客户业务和组织架构复杂,且往往已经拥有较为成熟的IT系统,对SaaS产品的需求集中在创新型业务上,在SaaS+PaaS的基础上,厂商还需要辅以更多定制化的增值服务才能撬动大型企业。中国企业级SaaS的竞争要素产品、销售、客户成功三位一体,共同形成全生命周期闭环SaaS厂商经常面临的三个难题是产品难做、产品难卖和产品难用,仅产品切中客户的业务和场景痛点还不够,需要进一步通过销售和客户成功的环节来完成客户全生命周期的闭环。由于客户较难在短时间内认识到2B产品创造的价值,SaaS产品与获客渠道的契合显得至关重要。部分2B产品如文档协作、企业IM、企业网盘等,和2C产品之间的界限相对模糊,可以采用自下而上(非自上而下的管理层决策)的销售路径,有机会发挥类似2C产品的病毒式传播和网络效应优势。基于SaaS商业模式,客户成功环节决定了厂商的续约能力,在客户全生命周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客户成功团队需要充分调动厂商内部的各类资源,让客户会用并且用好SaaS产品。产品、销售、客户成功三者构成木桶效应,缺一不可,同时三者间亦存在协同的正向反馈,共同助力SaaS厂商的成功。中国企业级SaaS的平台化策略入口级产品降维打击,垂直型产品宜遵循平台到生态的路径目前中国企业级SaaS市场上存在着两种类型的平台化厂商。一类采取的策略类似Salesforce,通常为专注在特定业务或行业的领先厂商,通过搭建PaaS平台解决SaaS产品标准化与客户需求定制化的矛盾,以拓展大中型企业客户群体。另一类以钉钉、企业微信等具有巨头背景的产品为代表,从需求高频且相对通用的IM、OA协同等领域切入快速形成入口,进一步依托品牌、流量、资金等优势吸引第三方合作伙伴打造开放生态。采取降维打击的入口级产品自身只涉足通用的基础功能,入驻合作伙伴理论上可覆盖企业服务的所有领域,在平台化的效率上远高于CRM、HRM等垂直型产品。垂直型产品的平台化更加聚焦于自身的业务场景,平台化较为成功的厂商基本都遵循由客户验证提炼高可扩展性平台再到开放生态的发展路径,从实际市场表现来看,操之过急者往往会适得其反。中国企业级SaaS产业图谱未来趋势:在慢市场中挖掘赛道差异化机会中国企业级SaaS整体市场趋势软件SaaS化大势所趋,信息化演进背景下潜在市场空间巨大相比传统软件,SaaS简化管理、快速迭代、灵活付费和持续服务的优势在当前竞争环境中愈发突出,因而成为越来越多场景下企业客户的优选。2018年中国SaaS市场规模占应用软件的比例由2014年的6.0%上升到13.3%,软件SaaS化趋势不可逆转,预计2021年该比例将进一步增长至24.0%。考虑到中国企业信息化与领先国家的差距,企业营业收入中用于IT支出的比例每上升万分之一即可释放超过200亿元的市场空间,同时企业的IT支出结构也在不断优化,应用软件的投入比例将持续上涨。可以见得,SaaS的市场潜力远不止于当前的应用软件规模,未来的市场空间将非常可观。企业服务难出现爆发式增长,差距的追赶不在一朝一夕根据中国信通院数据,2018年中国数字经济总量超过3.1万亿元,占GDP比重达到34.8%,数字经济内部结构持续优化,产业数字化规模接近2.5万亿元。尽管数字经济的作用正在加速由IT、互联网等信息通信产业向其他产业传导,但能够看到的是,中美产业数字化规模占GDP的比重依然有近一倍的差距,难以在一朝一夕就追赶上。在中国SaaS市场巨大的潜在空间之下,企业信息化整体水平的提高、对软件的付费意愿和SaaS订阅模式习惯的培养都需要时间,2B市场不会出现像2C市场一样的爆发式增长,长路漫漫,仍需砥砺前行。中国企业级SaaS应用优先级小微企业市场率先激活,大中型企业创新型业务有利可图SaaS赛道众多,各细分市场间的差异来自于企业客户应用SaaS的优先级,总体而言增量市场的应用将先于存量市场。从客户群体来看,小微企业对应的增量市场被SaaS激活,其市场主体数量庞大,决策链条相对简单,高性价比的SaaS模式率先迎来快速增长,其中创新型业务的效益更加立竿见影,增长更快。大中型企业对SaaS的态度略显谨慎,但在创新型业务上已经开始表现出对SaaS的偏好,因其付费意愿和能力更强,大中型企业对应的潜在市场空间预期将高于小微企业。针对传统型业务,大中型企业在短期内没有动力替换使用中的传统软件,因而位于图中左下角的市场将呈现出相对缓慢、渐进式的存量替换。中国企业级SaaS细分市场机会明星赛道领先厂商突围,新兴赛道变数下暗藏机会下图呈现了具备一定规模的SaaS细分市场,通常而言,市场渗透率越高代表该领域SaaS应用越成熟,市场教育成本越低,行业集中度越高代表领先厂商的优势越明显,新进入者进入难度越大。CRM、零售电商赛道受移动互联网带来的新模式冲击最大,市场和资本关注度遥遥领先,目前已经出现多家营收过亿的创业公司。随着SaaS渗透率的进一步提高,领先厂商将加速收割市场,竞争趋于白热化。渗透率居中的新兴赛道竞争格局不确定性更大,虽然已经出现部分领军者,但后起之秀同样活跃,各方势力均有机会。市场渗透率和行业集中度双低的区域,SaaS应用成熟度低,同时传统软件竞争格局较为分散,在该区域深耕、培育市场者可以积累先发优势。市场渗透率低、行业集中度高的区域多为传统软件巨头把控,随着传统软件巨头加大SaaS转型力度,除已经占据一定市场份额的创业公司外,留给新进入者的机会相对有限。中国企业级SaaS玩家策略挖掘产品网络效应,延伸上下游增值服务,“钱景”更可观SaaS各细分赛道厂商数量的增多不可避免的带来产品同质化,但一味比拼功能覆盖的全面性并不能让SaaS厂商脱颖而出。观察当前市场上高增长、高收入的明星公司,在形成了产品、销售和客户成功的协同作用后,网络效应和增值服务往往能让SaaS厂商更有“钱景”。尽管2B市场整体不具备2C的爆发式增长属性,但通过挖掘所在赛道的网络效应依然能够帮助厂商获得高于竞争对手的增速。网络效应一方面可以来自于产品自身的连接属性,帮助客户与合作伙伴形成连接,另一方面也可以来自于对数据价值的有效使用,以行业大数据驱动营销、金融等数据类增值服务。在SaaS市场尚不成熟、付费意识有待培养的当下,围绕SaaS产品拓展上下游增值服务能够为SaaS厂商提供新的营收来源,从而在短时间内获得更可观的财务数据。典型的增值服务包括精准营销、第三方支付、供应链金融、咨询和培训等,同时搭载SaaS产品的硬件设备也可被视为广义的增值服务。看过来

36氪研究院|2020年中国企业直播研究报告

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为线下活动按下了暂停键,且在“宅经济”催化下,网络直播成为全民级爆发热点。根据CNNIC数据,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达5.6亿人,未来渗透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企业直播作为网络直播的一种,亦迎来爆发式增长。疫情期间,企业的线下经营、办公、会议、培训等活动受到限制,为保障正常经营与内部协作,不得不寻求线上增长及拓展新的转化路径。直播因强互动性和高转化性等优势,成为当下企业开源节流、业务拓展、数字化转型的共同选择。企业直播主要面向企业级客户,与2C直播大有不同企业直播主要为企业级用户提供视频直播服务,自2010年兴起以来,已有十余年发展历史,其作用已从最初的内容传播工具演变为企业营销获客和商业应用的重要形式,进而成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基础,为企业增长赋能。企业直播作为一种2B端生态的直播形式,与泛娱乐直播和电商直播等2C端直播有所不同。企业直播主要为企业客户提供定制化服务方案,其技术要求更高,应用场景更为丰富,商业模式更为明确。图示:B端直播与C端直播的区别,数据来源:36氪研究院根据公开资料整理企业直播服务市场竞争格局相对稳定,头部企业已现经多年培育与发展,企业直播已广泛应用于教育、金融、医疗等多个行业,以及活动直播、企业培训等多种场景中。图示:我国企业直播应用行业分布,数据来源:砍柴网,36氪研究院当前,企业直播服务市场的竞争格局相对明确,已出现微吼等头部领跑企业。受疫情催化,企业直播行业加速发展,企业直播服务商正在进行上下游业务拓展,寻求多种商业模式,产品竞争已从SaaS级扩展到PaaS级,底层技术能力成为重要竞争壁垒。未来,如何利用5G、AR、VR、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开拓出更多应用场景,增强用户创新体验,深入企业核心业务层,促进企业数字化转型,将成为影响企业直播发展的重要因素。未来已来,企业直播如何为企业增长赋能?受疫情及宏观经济的双重影响,企业资金周转滞缓,供应链及渠道销路不畅,企业生存面临巨大挑战,企业直播如何帮助企业“开源节流”,为企业增长赋能?在产业互联网发展与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新时代,企业直播如何成为企业内外部连接器,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为此,36氪研究院立足行业发展基本面,结合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企业需求与痛点,对企业直播的应用与价值进行深入研究,力求挖掘企业直播的成长潜力,描摹企业直播未来发展图景。图示:企业直播的价值,图片来源:微吼官网本报告就如下重点问题进行研究:目前企业直播市场现状如何,有怎样的发展趋势?企业直播产业链有哪些环节构成,哪一环节最为关键?人工智能等科技升级将为企业直播带来哪些颠覆性作用?企业直播将如何为企业增长赋能,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未来企业直播服务商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企业直播领域内有哪些头部公司值得关注?更多精彩内容,详见《2020年中国企业直播研究报告》,点击下载链接,提取码:kxtv........................................关于36氪研究院36氪研究院根据行业发展、资本热度、政策导向等定期输出高质量研究报告,研究方向覆盖人工智能、5G、区块链、医疗、金融、物流、文娱、消费、汽车、教育等多个领域,帮助政府、企业、投资机构等快速了解行业动态,把握发展机遇和明确发展方向。同时,研究院致力于为全国各级政府、企业、VC/PE机构、政府引导基金、孵化器/产业园区等提供专业定制化咨询服务,服务内容包括行业研究、产业规划、用户研究、股权投资研究、指数研究、投资配置、基金/企业尽调、战略规划、园区规划等。

人皆取先

36氪研究|火锅行业研究及消费者调研报告

2018年我国餐饮市场规模已达到42716亿元,火锅作为餐饮行业市场规模最大的细分赛道,将在未来三年迎来超过7000亿的市场空间。火锅历史悠久,口味多元,文化内涵丰富,社交属性明显,为消费者所喜爱。相比其他餐饮业态,火锅每平米营收2.63万元,平均净利率11.76%,高于其他品类,是餐饮行业的优质赛道。火锅门店遍布全国,行业竞争格局分散,连锁化率较低。2018年全国火锅门店已近40万家,其中以麻辣口味为特色的川渝火锅占比超过60%,是最大的火锅细分品类。随着经济水平提高,消费者需求的个性化与多元化趋势逐渐凸显,更为关注火锅的菜品质量,注重对于产品本身的探索与体验。本报告主要研究以下问题:目前火锅市场现状如何,有怎样的发展趋势?哪些城市的火锅市场最具发展潜力?火锅产业链有哪些环节,打通产业链是否具有价值?火锅的商业模式是怎样的,利润与成本如何?火锅餐饮主要玩家有哪些,各自有哪些优势与特点?火锅消费人群有哪些显著特征与消费习惯?消费者最青睐何种口味的火锅与菜品?注:本报告PDF版本可点击链接下载,提取码:1r8m关于36氪研究院36氪研究院是36氪子品牌,专注于一级市场的行业研究,通过定性定量结合的方式研究新兴行业与企业,欢迎大家积极与我们交流讨论。

声之于响

如何写一份全面且优秀的行业研究报告

无论是金融机构研究员、咨询公司顾问甚至是互联网战略分析师,他们都有一个必备技能,那就是需要会做行业研究报告,从战略和经营角度为企业提供发展建议。如果没有通过专业的训练,很多人是不清楚如何做一份行业研究报告的,比如你身处短视频行业,你领导突然下达一个任务,让你做一份短视频行业的研究报告,你一定会是懵的,无从下手,从哪里切入?1行业研究思考框架 行业研究的逻辑线索简单来说就是从大到小,从宏观到微观。第一步,分析 宏观环境和整体 行业趋势,为之后的分析定下基调。第二步,分析 细分领域和 具体公司情况,因为宏观的概念无法落地。第三步,分析竞对企业情况和 应对策略,怎么样才能碾压对手or不被对手玩死。第四步,分析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和 投资价值。(这一步不是必须的,可以根据研究的目的和具体的业务要求的不同灵活处理)以上四步,下面会针对每一步来详细讲具体的研究方法。2宏观形势分析分析宏观形势,大致也可以分为下面四步:1. PEST分析一个公司,一个行业无不受到整个国家乃至全球格局趋势的影响。如果想要预测和把控一个行业的发展机遇和方向,就一定要有更高的格局。更重要的是,现在一个行业的颠覆往往不是来自于内部企业,而是来自于看似完全不相关的外部企业,甚至是来自新的行业。第四次工业革命来临,大数据、AI、云计算带来的科技变革会产生很多新兴的公司和行业,而这些新来者往往正是传统行业的掘墓人。咨询公司常用到的PEST(Politics,Economy,Society,Technology)模型是分析宏观环境最好的工具之一。其中Politics(政治)维度是最需要重视的。有些不能过审的内容这里不能多讲,举几个简单的例子:国内有很多行业都是需要政府补贴的(例如新能源电动车等),还有很多行业是需要看政策风向吃饭的(例如动不动就翻车的P2P行业)。国外政府的态度和风向也很容易影响行业格局。华为就是最好的例子。川大统领从行政命令的角度对一个商业公司的封杀就是降维打击,本来是可以直接搞死企业的(例如美国弄死“法国华为”阿尔斯通的案例,可以参考《美国陷阱》这本书)。好在华为一直坚持自主研发的精神,在(窝巢支持下)和美国硬杠的道路上一骑绝尘,虽然芯片国产化的技术难度在短期内很难追上,但硬杠到底总比妥协屈服后被步步蚕食的下场好了太多,毕竟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嘴脸一直是贪得无厌。这个问题北宋文学家苏洵在《六国论》里说的过于精辟,以下原文引用预警: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2. 产业链分析任何一个行业其实只是整个产业链中的一个环节,通过对整个产业链条进行分析,其实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行业。这里具体的方法很多,可以层层逼近的方式来深入了解行业,具体的问题例如:行业在产业链条中的位置是什么?上下游都有哪些?行业在产业链条中的价值是什么?行业在产业链条中是否不可或缺的?行业是否具备在产业链条中的定价权?…………二级市场行业研究经常会对一个公司背后的整条产业链进行分析,例如苹果和华为,这两家行业巨头的背后,是无数上下游供应商提供的各种零配件和技术。从芯片、到面板、到摄像模组、到音频系统等等,每个方面都是各种供应商的配件和技术结晶,最终才能呈现出一台优秀的手机。天朝大A股市场也常出现XX概念股(例如苹果概念股,5G概念股等),也是来自于产业链分析的结果。3. 行业规模估算既然要在一个行业发展或者深耕,就一定要知道这个行业的市场规模,这样才能知道有多大的蛋糕可以分(市场潜量),或者还剩下多少蛋糕可以分(市场存量)。估算市场规模(Market Sizing),是咨询公司面试常用的题目,一般可以从供给端(Supply)与需求端(Demand)出发,进行交叉验证。简单来说,本质上就是要把一个你不知道的数,拆成几个你知道或者容易推测的数。举一个例子,如何估算北京市每年的奶茶店市场规模?从需求端角度来看,可以拆成一个很简单的问题:我家三口人,只有我每两天喝一次奶茶,每杯30块钱。那我家一年花多少钱买奶茶?转化成专业一点的公式就是:市场规模 = 用户基数(3口人) x 渗透率(1/3) x 消费频次(约180杯/年) x 客单价(30块)这个公式里面,用户基数已知,客单价已知,渗透率和消费频次可以根据经验拍一个数,如果要提高准确率,还可以通过用户分群的方式估算不同人群的渗透率和消费频次。实际工作中,还可以通过数据分析、专家访谈、市场调研的方式获取更准确的数据进行估算,具体市场调研操作方法可以参考我之前写过的文章,这里不赘述。需要注意的是,很多时候只能做一个粗略的估算,并且不同估算方法考虑的因素不同,最后的估算结果也可能会有很大差异。更多的估算方法如果大家有兴趣,之后我会再写一篇文章给大家讲更多的例子。最后,如果想要省事,或者实在不好自行估算行业规模的话,也可以查找市场上现有的一些行研报告,采用报告中的估算数据,以作参考。4. 行业发展阶段分析通过上一步的市场规模估算,我们大概知道了这个行业还有多大的空间可以供企业争取。接着就需要判断行业处于哪个发展阶段,毕竟在不同的行业发展阶段,企业的竞争策略也是不同的。一般来说可以关注下面几种指标来判断行业的发展阶段:A)市场增长率、销售额/销售增长率、用户数/用户增长率这是主指标,与行业发展速度相匹配。传统企业更关注销售额/销售增长率,因为传统企业是利润驱动的。互联网企业更关注用户数/用户增长率,因为互联网企业是资本驱动的,只要有风口,就可以投入大量资本驱动行业增长,疯狂扩张,能熬死别人就赢了。举一个典型例子,瑞幸咖啡的前身神州租车就是这么玩的。B)利润率行业平均利润率,可以反应盈利能力和吸引投资能力。C)集中度行业前几名企业的销售额占比,反应垄断程度和竞争情况。集中度越高的行业越难进入,因为进入壁垒高,所以行业龙头的盈利水平较高,例如手机行业的苹果,常年以牛逼的毛利水平制霸全球同行财报。同理,集中度低的行业进入门槛低,但竞争激烈,盈利水平低。行业在初创期和成长期都很适合企业进入并抢“量”,成熟期和衰退期就需要稳扎稳打保持现有优势并谨慎探索未来方向,通过这样的思路来定一个策略上的基调3细分领域分析宏观的概念无法落地,所以第二步的分析要围绕整体策略,思考一个具体的落地方向,即下沉到一个细分目标市场。可以从以下5个维度思考这个问题:1. 商业模式是什么?严格来说其实没有所谓的互联网行业,只是互联网公司的产品以虚拟产品为主,而具体的深耕领域有游戏、广告、电商平台、社交、O2O平台、新闻资讯、互联网金融等等,更加垂直的领域有汽车、房产、美妆、母婴等等。这里谈的商业模式,更多关注盈利模式,下面举一些例子:B2C(商家对消费者):网易严选、小米商城等品牌商自己运营的平台、P2PB2B(商家对商家):咨询公司、广告公司、百度、头条B2B2C(早期是B2C):京东(有京东自营,有入驻商家)C2C(消费者对消费者):闲鱼二手交易、58同城二手板块B2VC(商家对投资者):绝大部分互联网公司都是,例如瑞幸咖啡、共享单车、B站O2O(Online to Offline):这个其实不能和上面几种放在一起讲,因为O2O的分类维度是从线上线下,而不是从交易对象的角度看。但是O2O可以包括B2C、B2B、C2C、B2B2C等等看到一个很生动形象的例子,也分享给大家:你在地摊买东西,C2C你去超市买东西,B2C超市找经销商进货,B2B超市出租柜台给经销商卖东西,B2B2C你在网上下载个优惠券去KFC消费,O2O所以问题来了,除了常识和经验,还有哪些方法可以用来搞清楚盈利模式?这里提供一些分析的思路,当然绝不仅限于这些思路:A)与业内人士交流问前辈,问同行,加入专业社群,付费咨询等B)看新闻,财报,行业文章通过关注行业新闻建立基本的认知,关注财报了解利润来源C)站在企业的角度看问题用户看问题是看功效(这个东西好不好用?)企业看问题是看谁来买单(能把这个东西卖给谁?谁会买?付多少钱买?)2. 细分市场是否有开发价值?这里主要是讲细分市场规模的现状与变化趋势。在前面的宏观形势分析里提过了估算行业规模的方法,同样的,针对细分市场也可以做进一步的市场估算,具体方法这里不赘述。3. 面向哪些消费群体?了解不同区域的消费群体规模、用户需求、消费者使用习惯与态度、品牌/产品渗透情况。具体分析方法参考之前写过的市场调研的文章。值得注意的是,传统行业除了分析消费群体,还特别注意具体的地域。因为每个大区、每个省、每个市可能都会有很多具体差异,光讲大趋势是落不了地的。4. 要做出什么产品?选择满足消费者需求,有增长空间的产品品类,并关注产品渗透率、产品所处的生命周期等。注意对于用户和产品的研究最好有量化数据。脱离规模谈需求,脱离用户谈产品,脱离地区谈策略,都是很不专业的。企业需要根据具体的数字做预算规划,行业研究想要落地,也离不开对一线业务的了解和调研。5. 有哪些风险制约因素?风险制约因素有很多,下面提供一些思路,但不仅限于这些思考维度:A)细分市场的PEST因素看具体落地时是否有机会点/障碍点B)行业的进入壁垒(也是关键的成功因素)即行业内既有企业在多年经营当中建立的优势。进入壁垒一般有:客户忠诚度,政策与政府关系,资本金投入,规模经济,技术积累,品牌效应,渠道,运营经验,产品差异化等等C)企业面临的潜在风险政策/法律风险(如贸易保护、行业限制、反倾销等)市场风险(如需求减少、竞争者增加等)经营风险(如员工过剩、成本提高等)财务风险(如坏账,现金流断裂等)…………D)核算成本和利润,看是否能盈利主要是传统企业,互联网企业可能不太在意利润的问题,毕竟烧钱是主流衡量盈利水平的指标一般有毛利率(Gross Margin),净资产收益率(ROE)和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EBITDA)等等在研究具体项目时,一般会采用投资回报率(ROI),内部收益率(IRR),投资回收期(Payback Period)等等4竞争情况分析完成了对细分目标市场的分析之后,对行业的洞察已经可以具体到战术层面。如果还要更深入到战斗层面,结合行业趋势给出具体的操作方案,就得做第三步,竞争情况分析。大致的分析框架也可以分为下面四步:1. 竞争情况梳理首先可以做的一步是梳理一下行业目前有没有巨头?这些巨头是出于发展阶段还是已经占据了大壁江山?他们的研究方向是什么?除了新兴行业和高速发展中的行业,大部分行业的蛋糕其实已经被瓜分得差不多了,后来者如果想要搅局,就需要创新的思路。例如当年的新闻资讯行业,是门户网站的天下,例如新浪、搜狐、腾讯等,拥有大量的采编团队,对于已经形成如此体量的行业龙头而言,以传统的思路跟它们竞争是行不通的。于是今日头条作为搅局者,用算法分发的思路创新性地重构了行业格局,后来居上地占有了新闻资讯行业的一大块蛋糕。2. 选定竞争对手做竞争情况分析一定是需要对标一个甚至几个对家的。否则就是自嗨。只有选中对手才能谈优劣。因为最终选择权在用户手里。用户不会理会企业的各种策略,只会考虑我是谁、我需要什么功能、我觉得这个产品好不好用、我觉得这个产品贵不贵、我觉得对家产品是不是更好用、如果更好的话好在哪里……选中对手,才能真实测试用户态度,了解真实的竞争优势劣势,才能知道我们想象中的用户到底买不买单。3. SWOT分析SWOT(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会Opportunities、威胁Threats)分析是最常用的竞对情况分析模型。通过对这SWOT四个因素的排列组合,可以确定之后的竞争策略。具体的思考维度可以参考但不限于以下思路:主要竞争品牌的知名度总体市场及各销售渠道的市场占有率用户构成、用户画像产品特点价格定位销售渠道、铺货范围、供货程度各销售渠道的优劣势各零售店的促销活动广告营销费用比例…………针对上面的每一个维度,都可以做SWOT分析,具体操作的时候建议结合当前业务关注的问题,选择最紧迫的几点有针对性地分析。抽象的概念不好理解,举一个好玩的例子来讲SWOT分析。时至2020年穿越剧仍然是很热门的话题,上半年就有从现代文明穿到古代文明拿狙击枪开挂吊打古人的,还有编剧穿到自己写的剧本里开上帝视角结果差点翻车的,所以这里可以提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如果你穿越到三国时期,怎样才能成为人生赢家?(小目标是先赚他一个亿,大目标可以是一统天下)优势S作为穿越人士,最大的优势自然是对历史趋势的了解(俗称上帝视角、开天眼)。预知未来这个技能是所有人都梦寐以求的吧?要是让我回到2000年,我砸锅卖铁也要去买房子好吗。。。或者回到2010年,我愿倾家荡产投资茅台的股票。。。有人会说穿越人士还有一个优势是对现代军事科技的掌握,拜托你醒醒,火药你知道怎么配制吗?枪你可能会开,然而你会制造吗?你有图纸吗?有图纸你能一起带着穿越吗?重武器就更不要说了,不是专门研究这个的工程师就不要做梦了。。。还有人说穿越人士对兵法的了解?你是认真的吗?纸上谈兵还能有这么自信?古代战场上的天气、地势、敌我双方情况都是瞬息万变的,没有真正上过战场能理解这些细节吗?而且你知道怎么保障后勤吗?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您能否考虑一下?所以作为穿越人士,要对自己有清醒的认知。你懂的是天下大势和历史人物的特点,不是具体的操作,所以请合理利用优势,广纳人才——因为你知道谁会打仗,谁会奇谋,谁会治军,谁会治国,所以请不要登月碰瓷三国时代名将谋臣的专业能力,你只需要知人善任,关键时候做出决策,老老实实做他们的老板就可以了。。。劣势W最大的劣势就是你作为一个穿越人士,光杆司令一个,没有认识的人,没有群众基础,连家人和朋友都没有。电视剧里那种一穿越就能碰到男主角/女主角的事情,想想就好,不要当真。更实际的情况是你穿越之后连衣服都没有,连一块烧饼都买不起,上无片瓦,下无交通工具。当然你要是开了金手指,开局直接魂穿了某位无辜群众,前面的话当我没说。机会O说到机会,从商业角度来看,就是要看前面提过的行业宏观形势和细分市场情况。有下面几个机会点可以考虑:1)致富请找医疗行业宏观形势是,三国时期瘟疫影响了很多战争的发展和结果(黄巾之乱就是源于东汉末年的大瘟疫,赤壁之战曹军水土不服也是一个例子),瘟疫和伤病也导致了很多名将谋臣的陨落。从细分市场来看,搞医疗行业必定是能致富的,但是关键问题在于你不掌握核心技术。所以赶紧去抱华佗大神的大腿,比如说对麻沸散这种神药进行商业化操作(由你作为药企掌握定价权),对五禽戏这种神操进行大规模推广开班(可惜不能直播教学)。不管是把华佗发展成商业合伙人,还是通过人格魅力发展成挚友,都是靠谱的方法~2)搞事请找你喜欢的合作伙伴如果想要改变历史进程,你需要先和诸侯或地方豪强合作,毕竟你手里没兵没粮,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先获取诸侯豪强的信任,获得创业的第一桶金(即兵马钱粮),接着就可以靠你的天眼一步一步扭转历史。具体跟谁合作取决于你穿越到了哪一年。举个栗子,如果穿越到建安二年,你可以去找曹老板,建议他不要去搞张绣的婶婶。如果穿越到建安五年,你可以去找孙策,建议他不要单骑出猎。如果你要和刘备一起干,随时可以建议他去请诸葛先生出山并且尽快把法正从刘璋那里挖过来。威胁T整体的宏观环境威胁来自于你不会武功,又没有军队,被抢劫or被暗杀or亡于兵灾的可能性很大,所以需要考虑和本地豪强合作,或投靠某位诸侯。具体的细分领域威胁来自于你要发展的行业:如果要发展医药行业就要紧密观察华佗会不会抛弃你单干,是否能够获取核心的商业机密(例如麻沸散的制作方法等),或者如何通过股权运作的方式保住你在公司里的地位等等。如果要搞事,最大的威胁就是曹刘孙三家诸侯,他们在你羽翼未丰之际是强大的竞争对手,在你形成实力之后是随时会卷土重来的隐患。接下来可以看一下具体的竞争策略了:机会优势战略(OS)如果外部的机会正好是你的优势,赶紧利用起来机会劣势战略(OW)外部有很好的机会,但是目前是你的劣势,你就需要改进优势威胁战略(ST)你具有优势但是外部存在威胁,那就需要时刻监视、保持警惕威胁劣势战略(WT)既是威胁又是你的劣势,请及时逃离并消除以下是结合“如何在三国成为人生赢家”这个问题的具体战略说明:4. 标杆分析标杆分析(Benchmarking),就是把企业经营的各方面情况与与竞争对手或行业一流企业的产品、服务、经营业绩进行对照分析的过程。说的通俗一点就是高级的拿来主义,怎样把别人的优秀经验化为己用,如何对别人的经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调整为符合自己战略和特点的操作。这里举一个例子:对于销售部门来说,标杆分析是很适合的方法。如果直接对销售进行指导,无异于纸上谈兵。毕竟总部的分析师不一定会去一线接触销售跑单的业务,就算接触了也是钦差出巡体验生活,并不是真的和基层销售员一起跑业务,所以上来就指手画脚经常是脱离实际的。销售会质疑总部的分析人员,但不会质疑比他们自己做得好的销售,最多抱怨自己没有人家的外形条件、地域条件、促销政策、话术指导、以及其他支持资源等等(是的他们可以找一万个理由证明业务做不过人家不是自己的问题)。所以对于这种情况,树立标杆比讲道理有用,让他们跟着做得最好的销售标杆案例学习是让他们心服口服的好办法。全国的销售团队,总有一个大区的业绩最好,这个大区里又有一个省市业绩最好,这个省市里又有一个商圈业绩最好,这个商圈里又有一个门店业绩最好,这个门店里又有一个金牌销售业绩最好。为什么人家业绩好?刨除不可复制的因素之外,学TA的成功经验就好了。销售行为毕竟还是可以通过一定的观察和分析,总结出套路和流程化操作的。你的目的不是把60分的销售变成90分,而是把不及格的销售变成60分,量变引起质变,最后对总体业绩的提升将会是明显的。这里就不展开来说未来趋势分析这一点了,毕竟对于未来趋势的把握,需要长期的行业经验积累和商业洞察才能做到,大部分人的预测都只是看看而已,就算是数据模型,对未来的预测也有太多的变数。这一点以后有机会再聊。5去哪里找数据最后讲一下数据要去哪里找。毕竟不管是做行研,还是做分析,一切研究的基础都需要有数据,所以找数据是第一步。1. 怎么找数据?从大的角度看,有5种方法:1)搜索引擎谷歌大法好,请善用搜索引擎,可以帮你节省大量时间,准确找到需要的信息,并且发现一些新的思考维度。唯一的门槛是需要科学上网。2)搜索引擎搜不到的其他网络内容例如微信公众号的内容,就是一个信息孤岛,不开放给搜索引擎的,所以只能自行关注感兴趣的行业,寻找相关的媒体或自媒体。3)公开二手数据国家官方公开数据,例如统计局数据上市公司公开数据,例如招股书、财报、重大公告以及来自咨询公司、数据平台、第三方机构的研究报告4)市场调研数据这些数据可以是二手的,也可以是自己调研得来的一手数据,具体调研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专家访谈、用户访谈、问卷调查、实地考察、Cold Call等等。5)人脉交流这部分数据就看各位同学的本事了,可以是你家里带来的资源,可以是你的同学、老师、校友、同事、朋友带来的资源,也可以是你自己通过社交、会议、沙龙、社群等方式获得的人脉资源。毕竟很多内幕消息和行业核心信息,只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必须接触到相关人士,才能了解到这类信息。总的来说,看脸,也看缘。2. 怎么看待数据?拿一张表做说明:1)官方数据最权威的数据来源是国家统计局。但是即使是国家统计局,拿到/上报的数据就是一定真实的吗?不敢多说怕不过审。行业协会数据同理。2)第三方机构数据这种数据比较真实,但是有两个问题:一、数据来源于使用了第三方机构产品的企业。例如TalkingData(这个公司是做数据服务的)发布的互联网行业报告,但是注意这个报告对互联网行业的定义,仅限于那些用了TalkingData产品的互联网企业。那还有很多没有用这个公司产品的互联网企业,就不算了?二、第三方机构的数据只能用于某些特定行业的分析,例如电商、社交、游戏等互联网属性强的行业,有大量的用户数据供分析。但是对很多传统行业而言,要么没数据,要么很难收集数据,你怎么分析?3)市场调查数据调研数据也是比较真实可信的,局限在于样本太小、成本又太高。只要涉及到抽样,都会有样本是否有代表性的问题,反推可能过于夸张,而且还有幸存者偏差。国家统计局也会做抽样,但是样本相比全国的企业简直是九牛一毛。如果做全量统计,除了公安机关民政机关,就是运营商和微信有这个能力了(三大运营商用户智能机设备数超过14亿,微信用户数接近12亿),但是微信采集不到其他APP的数据,三大运营商采集不到没有智能机的人群的数据。这都是客观局限。4)企业主动发布数据上市公司的财报、公告等信息一般可以从官网的投资者关系这一栏找到,同时上市公司的招股说明书对于新手了解一个行业非常有用,会有一些章节详细介绍上市公司从诞生到上市的情况,包括业务情况和运作方式,并将公司所在行业进行一次梳理。招股书、财报这类数据,虽然存在粉饰的嫌疑,但总体来说也是比较真实的,但是也有两个问题:一、数量太少、频率太低,毕竟你不能逼着企业发布数据啊。二、对于广大非上市公司,你怎么分析?估计只能猜了。当然还有一些其他渠道的数据,但除非能够相互印证,一般都不能直接使用。3. 数据不准确怎么办?既然能获取的数据存在这么多问题,那应该怎么用呢?如果数据不准要怎么办?首先,不要迷信行研的数据。严格来说,行研数据肯定不准,也没办法准,如果你的内部数据和行研数据对不上,也很正常,相信你的内部数据,不要强行说服自己。但是商业数据通常很难获取,特别是竞争对手的数据,即使是通过私人关系从对方内部拿到的数据也是天差地别,无法甄别。因此通过第三方咨询公司购买是最常用的做法。除此之外,从对方网站爬数据,通过搜索引擎收集相关的新闻报道、公司高管的采访视频、投资人对公司的评价等等方式也是常用的手段。虽然比较麻烦,但是把以上方式收集到的数据综合在一起看却是最接近真相的数据。行研真正的价值,不是具体数字,而是分析师对于行业整体发展趋势的判断。好的分析师能够结合其他的数据和信息,看到数据背后隐含的商业行为和价值,这才是真正做战略分析的意义所在。所以行研的参考意义大于实战价值,如果内部数据都分析不出来问题,行业分析更是只能作为参考,更多的时候是给投资人画饼的时候的背书。更关键的是,逻辑有时候比数据更重要。不管你通过数据分析出了多少结论,最后都要输出并且说服别人。这就需要你有讲故事的能力。说服力强的故事通常有着严密的逻辑分析推理过程,因果关系在大多数情况下也是成立的。这个过程并不比数据收集分析简单,或者说更具有挑战性。因为你的读者(不管是同事、老板、还是客户)可能很难质疑你的数据,所以会更加注意你的逻辑是否合理和严密。思考的逻辑可以是树状的,但是沟通的逻辑最好是线性的,表达和汇报的时候需要有清晰的结构和重点,对于逻辑思维和表达的训练说起来又可以单独写一篇文章了,以后有机会再跟大家分享。4. 常用工具推荐下面推荐一些常用的找数据的工具和网站,供大家参考:官方统计数据:国家统计局行业统计数据:各大行业协会官方网站咨询公司报告:MBB、罗兰贝格、德勤、普华永道、尼尔森、IBM等第三方数据机构报告:CAICT中国信通院、 CNNIC国家互联网络信息中心、阿里研究院、企鹅智酷、360研究报告、 199IT、 TalkingData、QuestMobile、前瞻网、乐晴智库、友盟、艺恩、艾瑞、艾媒、易观、亿欧、极光等二级市场研报:WIND万得金融终端、迈博汇金(慧博)、Bloomberg(彭博)等上市公司财报:上交所、深交所、港交所、美国SEC、上市公司网站投资者关系页、巨潮网、证券星等创投媒体:36 氪、虎嗅、猎云、亿邦、新浪科技等财经媒体:华尔街见闻、财新网、FT、新浪财经等垂直领域研究与资讯:微信公众号、知乎机构号等宝藏工具:B站,包括但不限于知识区的财经频道,科普频道,社科频道等个人推荐的行研报告查询平台:发现报告 https://www.fxbaogao.com/并购家 http://ipoipo.cn/作者:胖小丁 知名咨询公司管理咨询pointer,头部互联网战略分析师和策略分析师。

盗跖大怒

36氪研究院|2020年中国“AI+安防”行业研究报告

五个发展历程后,中国安防事业进入智慧化监控阶段中国安防事业兴起于1980年前后,当时的摄像设备只能从日本进口,且应用场景少。发展至今,中国安防事业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和五次技术变革,分别为模拟监控阶段、数字监控阶段、高清化/网络化监控阶段、智能化监控阶段和智慧化监控阶段。制图:36氪研究院随着AI技术逐步发展成熟且被应用于安防行业后,新型智慧化监控系统逐步发展起来。在生物识别技术、语音语义分析技术、视频监控系统、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推动下,“AI+安防”概念兴起。AI推动传统安防转型升级,“AI+安防”发展空间较大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城市运行系统日益复杂,安全风险不断增大,政府、企业及民众对安全管控提出了新需求。此外,中国安防应用涉及到公安、交通、家庭、金融、教育、楼宇等极其丰富的场景,影响范围较为广泛。 制图:36氪研究院在新需求的驱动下,传统安防行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而AI技术在安防领域的率先应用,为安防领域发展带来新的机遇,“AI+安防”行业逐步兴起。该产业链条由上游的模组、芯片等厂商,中游的AI技术提供商、Saas服务商、安防产品硬件厂商和下游专门的渠道运营服务商等组成。“AI+安防”能通过主动预警的方式,帮助政府在公共安全领域实现可视化、网络化、智能化管理,提前化解潜在风险。随着AI技术在安防领域的深入应用,安防行业市场规模将被进一步打开。根据相关数据统计,截至2022年底,中国安防行业市场规模将达到近万亿元。市场需求、AI发展和政策支持均推动“AI+安防”行业高速发展社会安全新需求的不断提升,推动安防行业创新发展。从个人信息安全,到家庭、小区、社会、国家安全等都对“AI+安防”产品提出迫切需求。“AI+安防”在满足政府需求的基础之上,逐渐走向民用服务领域。“AI+安防”技术提供商链接产业上下游,形成一体化服务的生态闭环。头部安防企业通过自身的技术和硬件设备采集、获取场景化数据,利用个性化解决服务方案切实解决行业痛点,形成纵向生态链,进而完成场景闭环,创造更多商业价值。同时,“十三五”规划、十九大报告等均指出要加强安防视频监控建设,加大以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为代表的新基础设施搭建。多项政策的叠加支持为“AI+安防”发展和应用落地等提供了充足资金支持,也为其后续发展指明了方向。本篇报告重点研究以下内容:1、“AI+安防”的概念及行业发展历程2、“AI+安防”行业的发展驱动力及发展瓶颈3、“AI+安防”产业上下游重点企业盘点4、AI安防企业商业化分析5、“AI+安防”的场景分析6、“AI+安防”行业未来发展趋势分析以下为《AI助力安防行业向智能化转型》36氪研究院-《2020年中国“AI+安防”行业研究报告》全文。点击报告下载全文,提取码:6n2o关于36氪研究院36氪研究院根据行业发展、资本热度、政策导向等定期输出高质量研究报告,研究方向覆盖人工智能、5G、区块链、医疗、金融、物流、文娱、消费、汽车、教育等多个领域,帮助政府、企业、投资机构等快速了解行业动态,把握发展机遇和明确发展方向。同时,研究院致力于为全国各级政府、企业、VC/PE机构、政府引导基金、孵化器/产业园区等提供专业定制化咨询服务,服务内容包括行业研究、产业规划、用户研究、股权投资研究、指数研究、投资配置、基金/企业尽调、战略规划、园区规划等。分析师:李晓晓 lixiaoxiao@36kr.com Wechat:15011504594 ;关注泛人工智能、文娱消费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