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这两个大学是亲兄弟,其实也是仇人。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前身是中国科技大学北京研究生院,可以说中国科学院大学应该算中科大的儿子才对。以前中国科技大学是中科院唯一的直属高校,可是说非常牛,不过中国科学院大学成立后,中科大继承的家产顿时少了一大半。这对中科大来说是一个很伤悲的事情。当然从在合肥的那一刻,中科大一直在努力的回京,一直在努力,一直在努力,直到中国科学院大学成立的那一天,彻底死了心,因为玉泉路已经挂牌:中国科学院大学那么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当年这个中国科学界刚到中国需要学习西方,办研究生院,然后招研究生,所以中科院就举办了中国第一个研究生院,名字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中国科大研究生院,成立于1978年,是经国务院批准创办的中国首个研究生院。比北大清华都早额,1981年,学校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不过首批博士点,中科大被清华北大吊打,清华大学31个,北京大学45个,而中科大只有11个,这个主要因为中科大是以理学为主,工科和文管等学科都很匮乏所致。前几年,中科大和国科大正式分家,不过分的是中国科学院的研究所,就是中国科学院的各个研究所的硕士博士培养,毕业生以后的证书只有: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没有中科院和各个研究所的章了。不过中科大分家可是吃了大亏。国科大分了90%中科院的研究所,而中科大分到的研究所只有:沈阳金属所苏州纳米所紫金山天文台长春应化所安徽光机所安徽物质所南京天文仪器研制中心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可以说中科大分家没有分到一个实力派研究所,而所有的实力派研究所群不给了国科大,所有中科大也很急,今年也连续布局了两个研究所2020年6月2日,中科大和中科院广州能有研究所共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能源科学与技术学院。中科大能源学院研究生教育以广州能源所为基础,能源学院的建设既是双方合作的新起点,也是双方合作的新机遇。广州能源所将秉持“出创新成果、出创新人才”的战略定位,竭力推进学院的创新发展,用科技创新促进人才的产出,用人才的产出推进科技创新,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时传承中科大的优良传统,努力把能源学院建设成一流人才培养基地以及重要创新成果产出基地。 以后广州能源技术学院的硕士博士毕业证就是中科大的毕业证了。2020年1月10日上午,中国科学院稀土研究院在赣州挂牌成立。中科大拿下了稀土研究院的研究生培养资格,硕博只发中科大毕业证。虽然中科大积极的开张扩土,但是因为分家严重不均,所以中科大分到的研究所实力太差,比如北京上海等众多名研究所一个也没分到,中科大太亏了。老铁们,你们怎么肯呢?
本报记者 郝嘉奇 合肥报道近期,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多名科研人员集体出走,其中大多数是博士毕业,并拥有事业编制。这在中科院系统内引起广泛关注。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坐落在一个美丽的半岛上,得名“科学岛”。在这里,数千名科研人员创造出“人造小太阳”等实验成果,屡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他们为什么辞职?6月28日晚,科学岛一名中层干部向《中国经营报》记者证实,已有90余名科研人员辞职,均为中科院合肥研究院核能安全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核所”)职工。这名干部表示,此事已经引起了领导的注意,目前正在调查离职风波背后的原因。中科院合肥研究院核能安全技术研究所。记者郝嘉奇/摄多人辞职上述科学岛中层干部告诉记者:“核所最高峰的时候有500人,这几年人才快速流失,去年开始只有200个人了。这下90多个人辞职,现在就剩100人左右。”至于人才流失的原因,其解释称:“核所原先是一个搞核材料的研究室,之后扩张成一个研究所,揽下国家的几个大项目。但这两年申请不到大的科研项目,没有钱,人才就走了。核所每年离职率是我们院最高的。”核所所长是吴宜灿,他于2019年11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今年院领导上任后改革,降低基层科研人员工资。”上述中层干部说,集体辞职现场。受访者供图不过,对于工资变动情况,核所一名科研人员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从我的角度来看,这两年收入是平稳的。疫情发生之后,我的科研工作都忙不过来了,没怎么关注工资。”导火索《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到,集体辞职事件的导火索,是院方强制为核所更换保安,核所科研人员认为自身权益被侵犯。此前,核所自行聘请了保安。一名疑似核所职工的用户在知乎上写道:“院方不在任何提前沟通情况下拆门禁,还有不少保安巡逻,把研究所前后门锁住,对科研人员没有一点尊重,有些女同事都惊恐哭了。”不过,上述科学岛中层干部解释称:“我们6月15日去给核所换保安,交接时,几十个科研人员冲过来,说不尊重他们,没提前征求他们每个人的意见。实际上,核所之前聘请的保安到期了,也不给人家续签、不付钱。院长约谈核所领导班子之后,说好6月15日更换,而且由院方付钱。。”这名干部提供的视频显示,在更换保安的时候,院方人员与核所人员发生了言语冲突。核所人员要求保安将院方人员“赶出去”,并禁止摄像。院方人员说:“不管怎么样,你进去把那些线都拔掉,这不是你应该干的事。”核所人员则说:“这是我管辖范围之内的。”6月15日冲突现场视频截图。受访者供图这名干部告诉记者,冲突一直持续到6月15日晚上11点,30多名特警到来。“核所有涉密的项目,我们换正规的保安公司和换门禁卡,才能防止外人进入工作区域。”这名干部说。记者注意到,核所的域名后缀为“cas.cn”,目前与科学岛官网一致。该中层干部说,这是此次改革强制核所改用的,之前的后缀为“fds.org.cn”。“目前我们按照党纪党规在内部整顿,事情暂时平息了,90多位辞职的今天(6月28日)也没来上班,人事处在清理人员,资产处宣布清理资产了。上升到党纪党规,又立案调查了,估计多少有些震慑力。”这名干部介绍,目前有90多人辞职,空出70个事业编制。“核所很多职工学历是中科大本硕博,平均年龄为31岁。读了22年书,博士出来有个事业编制,1个月工资1万多元,很多人都有科学家园的福利房。现在说不要就不要了,太可惜。”这名干部称。房产信息平台显示,科学家园是公寓房,2011年竣工,均价17000元/平方米。三研究所被裁撤科学岛原有安徽光机所、等离子体所、智能机械所、固体所等10个科研单元。2019年,院方裁撤了技术生物与农业工程研究所、先进制造技术研究所、应用技术研究所这3个科研单元。其中,先进制造技术研究所设在常州。被裁撤后,该所部分课题组并入其他所。在知乎上,一名疑似先进制造技术研究所职工写道:“我们所在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方面做得还是很不错的,为常州当地的产业经济作出不少贡献。不知新上任的院领导是不是看不上我们产业化,十几年的老所说撤销就撤销了。虽然给所长安了一个新位子,也算是安抚好了,可我们底下这么多人何去何从?”6月30日,记者采访了先进制造技术所综合办主任杨慧,他表示,该所是中科院合肥研究院与常州市科教城的共建项目。“常州有三块牌子,现在只是把合肥这边的牌子拿掉,常州所还是独立法人单位。人员主要有三种类型,一种是合肥研究院派遣来的,编制属于合肥的,另外两种是常州这边的事业编制和合同工。常州的原班人马不会调整,合肥的人员编制仍在合肥研究院,也没有太大影响,可能回合肥,也可能继续被派遣在常州工作。”对于机构调整和撤所,上述核所科研人员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整体来说反响并不是很好,我在其他所的一些同学反映:所都没了,以后科研项目怎么做?这些他们都表示疑惑。我们属于底层科研人员,只想安心把科研做好,其他也不好说。”《中国经营报》记者询问上述科学岛中层干部,撤所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其称:“是为了整合力量,凝练学科方向。”“核所工作正常”6月29日,上述核所科研人员接受记者采访时称:“目前所里科研工作正常进行,我是研究生导师,前几天学生毕业答辩也是正常的。我们的所长也在单位办公。”他表示,作为基层科研人员,只想安心把科研做好。7月1日,核所大门前。郝嘉奇/摄7月1日8时许,记者前往科学岛核所,看到工作人员陆续入所上班,且需要在门口刷门禁卡,门口有一名保安人员。这名保安说,自己所属保安公司受雇于院方,几天前来核所接替了之前的保安公司。他还说,吴宜灿也正常上班,“我昨天还看到他了”。核所一名党委委员表示:“离职是比较正常的事情,核所的科研环境基本正常,我天天都来上班。”对于其他信息,其并未透露。记者尝试联系从核所辞职的科研人员无果。记者7月2日致函核所及吴宜灿等人员,截至发稿未收到回复。7月9日,上述科学岛中层干部向记者表示:“这两周核所没有辞职的。目前其他所没有人跟风辞职。”核所官网显示,6月17日,该所召开2020年中工作进展会,吴宜灿强调,核所作为合肥物质研究院的一员,将继续坚定支持研究院新形势下各项改革,要求全体科研人员继续保持疫情期间的科学理性,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鼓励全所人员心无旁骛,继续在科研一线做好本职工作,做出出色成绩。(编辑:孟庆伟校对:颜京宁)
博士毕业是去大学当老师,还是去科研院所?看到这个问题,我抬起头在某科研现场看了看周围忙碌的10个科研人员,五六个名校博士剩下的全是名校硕士,我不禁感到一阵悲哀,也同时想到去年单位刚离职的五六个博士,毫无例外,他们大部分都去了高校。博士毕业人数博士是最高学历,也是我们读书人读书的最高境界,能读书读到博士毕业,可以说都是很聪明的人,虽然不少博士本科学历不是211,但是可以说,只要能博士毕业,科研能力都是非常的强的。现在博士就业每年压力也是越来越大,以2018年双一流大学博士招生人数看:清华大学2938人北京大学2642人浙江大学2552人上海交通大学2148人中科大1850人复旦大学1701人南京大学1525人西安交通大学1399人哈尔滨工业大学1128人比如清华北大每年录取本科生3000多人,但是每年招生的博士也是近3000人。也就是每年清华北大毕业的博士总人数就超过了5000人,中科院每年毕业博士6000人,即使不算其他985/211高校毕业的博士,光c9+人大+中科院,每年毕业的博士人数就超过接近3万人。如果算上所有875/211的博士,每年毕业总人数基本在8万左右。这么多博士都去哪里就业?重点大学有那么多岗位需求?博士就业中国大学的博士很多都是基础性学科,比如物理,数学,化学,生物,马克思,语言,哲学类专业,这些专业在社会上用处几乎为0,基本上不会有公司接收。博士们训练的也是写论文,而不是实际的其他工作技能,尤其环化生材这类专业,基本上除了产论文外,对社会贡献几乎没有。这些博士最好的去处就是去高校,因为高校最重视的就是论文,不管你是计算机,还是环化生材,能发高端论文,能搞大项目就是最好的专业。因此去高校是最好的选择,没有之一。很多人说去研究所待遇高,这一点我给你们说:待遇高不一定,累死人绝对是一定的。去研究所就业怎么样?中国研究所一般分三种:部委/军队研究所,中科院系列研究所,央企(包括军工集团)研究所,地方研究所。第一种国家各大部委和军队的研究所,比如以前的财政部财政所,总参**所,空军装备研究院等等,这些研究所其实待遇非常的好,而且地位非常的高。尤其是军队研究所级别非常高,工作轻松,待遇非常好,很多是分房子的,国家部委研究所很多都是公务员编制。或者事业编制,这类单位非常好,能去尽量去。收入和待遇绝对让你满意。这些单位比高校收入高得多,而且人脉非常厉害,所有军工集团都得求着你。当然这些研究所很难进,一般都是清华北大的博士,和军事院校的博士。普通高校没有关系非常的难。中科院研究所第二种是中科院的研究所,中科院是吸纳理学博士最多的地方,仅次于高校,比如比如的电子所,物理所,化学所等,这些研究所的收入也不错,工作压力比较小,是仅次于高校的第二选择,目前对博士比较挑剔,本科非985进去机会几乎为0。央企研究所央企研究所(这里不包括军工集团),基本是隶属于各大央企的研究所,研究院,待遇也是不错的,有的天天加班,有的岗位轻松,一定要打听好。比如国家电网的电力科学研究院等,这类待遇其实不错,每年清华北大博士一大群。军工集团研究所军工集团研究所应该是吸纳工科博士最多的研究所,因为其他研究所都是培养高级干部的,而军工集团研究所里面的博士和富士康员工没有本质区别,都是体力活。军工集团包括,航天,航空,兵器,电子,核工业,船舶等。这些研究所中,有的待遇非常好,有的非常差,甚至一个研究所,不同部门,不同科室之间差别都天壤之别。我强烈不建议博士们去这些军工研究院,待遇肯定会感动的,你有种为国奉献的感觉,而且一年到头不占家,哪里荒凉哪里就有军工人的身影,反正我身边好多博士全跑了。。有些研究所的有些科室是非常不错的,一年几十万,不过这类非常少,运气成分很大,军工研究所整体是比较差的。地方研究所很多地方研究所其实也是博士们的很好选择,比如各省电网的研究院,农业科学院等,待遇基本都算不错,也是博士们的选择,这类单位也是有的穷死,有的富死。不如高校舒服企业企业选择应该是排在最后,当然像华为这类重视人才的研究所,应该比国企研究所好。但是工作强度也是很大的。普通国企尽量少去,博士干的也是体力活,而且如果当不是领导待遇都很一般,或者说很差。结论,能去高校尽量去高校,尤其是重点高校现在想去各个大学当老师,难度是越来愈大,因为僧多粥少,一般211/985,土博士想进都很难了,现在不论是211/985还是普通一般,想去当老师,一般都会让你先师资博士后,然后再说给教职的事,因为老师好啊,所以才会这么多的限制,普通二本三本高校可能限制比较少,赶紧抓紧机会吧,以后,都会玩师资博士后的。老铁们,你们怎么看呢?
美丽的化学反应以各种奇幻的姿态登上屏幕,带你走进不一样的化学世界;陌生又遥远的前沿科学,变成一幅幅活泼灵动又充满艺术感的图像作品;打开手机应用,早已灭绝的古生物“复活”在你面前,栩栩如生地向你走来……在位于合肥高新区的中国科大先研院新媒体研究院,就有这样一群科普工作者,不断致力于科学可视化的探索和尝试,让冷冰冰的科学变得生动而又温暖,让青少年在娱乐中受到知识的启迪。日前,中国科大先研院新媒体研究院创始人之一、副院长徐奇智向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客户端记者讲述了团队的发展史以及背后的故事。让你看见“美丽”的化学反应“2014 年,中国科大先研院新媒体研究院成立,获得了文化部科技文化类孵化器项目的支持。”徐奇智说,到2016 年,中国科大先研院新媒体研究院获得文化部“沉浸式媒体技术重点实验室”的称号,同时也获得了中国科协颁发的“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培训基地”称号。“《美丽化学》是我们新媒体研究院发布的第一个体验式数字传播作品,也是目前国际影响力最大的项目。主创梁琰老师是化学博士,同时也是CG 艺术家,因此才能创作出这样的作品。”徐奇智向记者展示了一组影片,画面中一幅幅美丽的化学反应过程令人惊叹。记者看到,在深蓝的底色中,棱角分明的细碎晶体不断生长、坠落,如同冰雹带雪……“梁琰老师当时带队拍摄了8 组化学反应,包括金属置换、沉淀反应、结晶过程等。团队的工作非常辛苦,平均下来,每个反应的拍摄加后期制作需要一周左右的时间。”徐奇智说,这些美不胜收的化学反应就是在科大的化学实验室用相机和微距镜头拍摄而成的,“都是中学生上课做的化学反应实验,希望呈现化学之美,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给公众播放, 也能破除很多人心目中对化学死板枯燥的误解。”针对脱落酸对脑胶质瘤的抑制作用,徐奇智设计了风格不同的三组创意。“拍起来还是有些费劲的,你看到铅树长出来就像圣诞树一样,画面很美,但这个反应如果在水溶液中去做,就看不到;要在硅胶溶液中拍摄才行。”徐奇智说,除了拍摄技巧,画面的成败与化学实验反应现象是否明显也有关系,需要反复实验溶液浓度,就连反应容器也试了很多,“传统的烧杯由于玻璃反光很难拍摄,梁老师多次尝试,最终使用的是特殊的容器比色皿。如果不懂化学,或者不懂摄影,都不可能拍摄出这样的影片。”《美丽化学》将科学的神奇与美丽通过可视化影像传播给大众,一炮打响,引起全球轰动。截至目前,作品已有超过千万的独立访问量,得到《时代周刊》等全球140 余家媒体的重点关注与报道,2015 年2 月获得由美国自然科学基金会(NSF)和美国《大众科学》杂志举办的Vizzies 国际科学可视化竞赛大奖。使普通人也能看懂顶级期刊为Nature、Science、Cell 等世界前沿的科学杂志绘制科研成果海报与杂志封面,把一篇篇抽象的论文,变成一张张生动的科学图像,这也是团队的工作之一。“我们要将晦涩的科学原理通过易懂的方式传播给大众。”徐奇智说,科研成果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需要在绘制前将其转化为具体的场景,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也非常考验逻辑思维。2016 年,中国科大生命科学学院周江宁教授发现脱落酸对脑胶质瘤有抑制作用。脑胶质瘤常为恶性肿瘤,而脱落酸是一种植物激素,它能够加速胶质瘤细胞凋亡,抑制胶质瘤生长。徐奇智要将这一成果设计成杂志封面,“最难的是首先要听得懂科学概念,还要在脑海里想象出它的样子,并且制作出的成果要能被普通大众所接受。”喜欢看电影、热爱自然并充满童心的徐奇智,也会从电影、生活的各个方面汲取创作的灵感。徐奇智说,首先在研究成果中提炼出主要视觉元素,“像脱落酸和胶质细胞,我就做了三组创意来呈现,一组是借鉴了科幻电影《第三类接触》,表现脱落酸和胶质细胞的接触,带有强烈的科幻色彩;一组将脱落酸的造型变形处理成毛毛虫,在网状的胶质细胞上啃食,有卡通风格;还有一组创意来自胶质细胞的外观,采用中国水墨的风格,用泼墨的手法展示胶质细胞,充满浓郁的中国风。”经过反复讨论和沟通,最终采用了科幻电影的创意,“ 看起来既深邃神秘,又能准确表达。”设计科学海报和封面给徐奇智既带来了挑战,也增添了很多乐趣。他告诉记者,这需要了解不同科学领域的实验成果,“有时候一天要跨好几个领域听科学家讲解,像‘光晶格中的多原子纠缠’,听明白什么是‘光晶格’就需要花很长时间,确实很烧脑。”徐奇智笑着说,“但我很喜欢科学,也喜欢和科学家交流,在这些成果还没有正式对外公布之前,我就成了第一个被科普的对象。”这对他来说,也是一笔难得的提升科学素养的财富。早已灭绝的古生物“复活”始祖鸟、剑齿虎、巨脉蜻蜓……一批早已灭绝的地球古生物又重新“活”了过来,变得能看、能听、能玩、能合影。2015 年,新媒体研究院实验室利用自主研发的基于手机与PAD的增强现实出版技术平台“科学荟”,与电子工业出版社合作研发了我国首个AR 科普绘本《消失的世界》,一经面市就被抢购一空。“‘科学荟’平台是我们开发的移动端APP,里面有很多的科学内容,用特殊的交互式技术——AR 技术——将绘本的艺术形象用三维的形式还原。用手机一扫,生物就能从屏幕上‘站’起来。”徐奇智说,这些绘本因为需要阅读文字,原本仅针对7 至10 岁或更大的孩子;但使用AR 技术后,让孩子身临其境,可以听到语音介绍,然后通过手指与它进行互动,甚至还可以进行拍照,能够让年龄更小的孩子阅读它。另一个面向中小学教育的项目则是互动式多媒体课件演示平台“火花学院”。2016 年,在与蚌埠二中合作开展的化学公开课过程中,新媒体研究院引入AR 技术,最终呈现出来的分子结构模型,得到了全校师生的一致好评,这门课也获得了全国公开课大赛的特等奖,作品还入选国家级公开课名录。“AR 技术最初是用于图书出版领域,比如把儿童科普绘本和增强现实结合起来,收到了很好的市场效果。后来我们把它用到了教育领域,成为一种辅助教学的新型工具。”在徐奇智看来,这些项目取得的成功,说明增强现实在教育领域会有广泛的应用。目前,新媒体研究院正在开发AR 编辑平台,打算把它应用到整个出版行业及教育等其他行业,并开发了相应产品。让青少年的学习更富有乐趣“科学可视化用在教育当中,可以让课堂更灵动,效果也更好。”徐奇智说,人的眼睛接受了外界信息的近90%,在大脑中不管看到文字还是图片,都是转换成类似视觉的东西。“传统课堂上,老师上课都是用语言的形式,学生听讲久了,会出现认知过载的现象,产生疲劳的感觉;在课堂上更多植入视觉的东西,可以达到认知平衡、不易瞌睡、帮助记忆和理解、提高注意力的效果。”谈及未来发展,徐奇智说,他将更多的精力放在青少年教育这块。“从认知的角度做研究,人是怎样认知世界的,如何通过视觉获取信息,应该用什么样的方法利用视觉给他信息,才能让他正确建立一个科学概念和正确地理解科学知识。”徐奇智说,这就应该在课堂上更多应用科学可视化的东西。“做科普让我很快乐,也觉得很幸运。”徐奇智说,其实做一件自己喜欢的事,既能产生价值,又能满足自己,实现了自我的社会价值。“我目前正在做的和所追求的,也是社会急需的,帮助中国青少年更有乐趣地去学习,这也是我最大的收获。”他告诉记者,自己的孩子很快就要上小学,他很喜欢这些科普产品,会经常看火花学院的内容,“里面有很多互动的东西,比如《声光热能》这本书,有个可视化的小实验,孩子可以通过拖动将空气抽走,从而感受声音的传播。”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也是徐奇智内心深处所期望的。杨玉婷 吴衡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记者 陈牧 刘旸 项磊 采写
2020年,中科大和苏州合作开启了新的篇章,从十几年前的中科大苏州研究院转型升级为中科大苏州高等研究院,虽然只是两字之差,却在办学空间和办学规模上有着巨大变化。根据相关资料信息显示,中科大苏州高等研究院将是中科大和苏州共同打造的瞄准世界科技前沿,立足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大科技需求,整合中科院在苏院所和学校地方优质资源的高平台科研和教育一体化发展的高规格建制单位。中科大苏州高研院将横跨苏州工业园区内两个校园,分别是原中科大苏研院所在的仁爱路校园和腾挪新建若水路校园(原苏州服务外包职业学院所在地)。其中,仁爱路校园维修改建为主,将新建国际学院大楼和教师人才公寓。若水路校园将新建十万方科研大楼和科大主题文化公园,预计2023年秋建成交付使用。届时,中科大苏州高等研究院占地面积将近800亩左右。在办学设置上,中科大苏州高等研究院新建五个二级学院(包括先进材料学院、生物医学工程与技术学院、数据智能学院、商学院、量子物理电子学研究院 ),本硕博贯通培养,最终达到6000人在校生规模。新建的五个二级学院主要依靠现有的中科大软件学院和中科大管理学院、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以及中科院所系结合的部分在苏科研院所,主要是苏州纳米所、苏州医工所等,同时还将与科大讯飞、姑苏材料实验室和新加坡国立大开展办学合作。值得一提的是,这次中科大苏州高等研究院将招收本科生,采用低年级在合肥本部接受两年通识教育,高年级在苏州接受专业课程培养和实习实训等专业教育的培养模式。最初计划招收60人,达到规模后最终计划达到每年招收200人本科生在苏学习。目前,中科大与苏州正双管齐下,全力推进苏研院建设,一方面开展前面所述的校园建设,另一方面紧锣密鼓面向全球开展人才引进工作,计划引进 人才400人,全球引进的高水平人才占比达到四分之一。中科大已经在苏州召开了苏州高研院首次理事会,早前,中科大与苏州也签署了校地合作协议。最近一次中科大与苏州的互动就是中科大在苏州举办了 C9高校年会,苏州邀请中科大校长作围绕新能源发展方面的专题学习报告。相信,在双方的默契合作下,苏州高等研究院将建设为校地产学研合作示范和标杆!中科大办学经费五年增长70亿,人均更是第一华为第九大研究所落户长春,吉大将是最大赢家最新自然指数排名:清华反超南大,中科大依旧第一
我国目前有三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分别在上海、合肥和北京。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被业内称作“科研皇冠上的明珠”,被各大城市所追崇。对于上海、北京的入围,多数人认为在情理之中。但合肥的当选,不少城市表示不服。然而,你要是看懂了中国科学院高校的布局,或许就不会有这样的看法了。上海张江据悉,我国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由国家科技部和发改委认定,建设科学中心是中科院为主导,所以,建设的关键在中科院。那你对中科院了解多少?中科大先研院中科院是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在行政级别上与教育部平级。她下辖100多个直属法人事业单位性质的研究所、两所大学(中科大和国科大)和共建单位(包括一所共建大学——上海科技大学)等多家机构。在合肥的中科大成立于1958年,位于北京的国科大由1978年成立的中科大研究生院发展而来。在人才培养上,中科院采用科教融合的政策,中科院各研究所(院、台、站、中心)招生时在两所大学之一名下报名,学籍由两所大学之一管理、学位由两所大学之一颁发。可以说,“科教融合”是中科大和国科大培养人才最大的特色,依托各个研究所培养研究生,研究生院承担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工作,研究所负责学生的科研实践和学术指导。其中大部分研究所与国科大融合,少部分(金属所、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紫金山天文台、南京天文仪器研制中心、南京地质古生物所、苏州纳米所、苏州医工所等)与中科大融合。现在知道中科大和国科大为什么厉害了吧,这次的国家综合科学中心建设的重任,责无旁贷地落到了中科院,其实中科院早就为了这三个国家科学中心,做好了准备工作。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北京,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设在北京怀柔。2004年中科院就开始建设国科大雁栖湖校区,盖校区座落在怀柔雁栖湖风景区,依山傍水、风景优美; 先期在这里建设国科大,不显山不漏水,不少人还觉得距离市区偏远。这次把北京国家科学中心重点搞到了这里。北大等名校才反应过来,赶紧开始拿地建设,远远地落在了国科大后面。上海科技大学再看上海,国家综合科学中心设在了张江,2013年创建的中国科学院与上海联手新办的上海科技大学选址就在张江高科技园中区,是建设中的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区域。至于合肥,她和中科大的依存关系就更不用说,可以说没有中科大就没有今天的合肥。早在2014年中科院启动"率先行动"计划,优先启动了中科院大科学中心的建设。其中,由合肥物质科研院和中科大联合申请获批的"中科院合肥大科学中心",其主要目的就是要推动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建设。那么早就开始谋划,有了中科院的支持,合肥自然应该当选。从上可见,中科院为三大综合国家科学中心的建设,早已在下一盘大棋。三城市的当选,都是经过深谋远虑和科学决策,再有城市争论合肥是否够格,只能是自取其辱。
台风“利奇马”刚刚离开,上海恢复了艳阳高照。伴随晴朗的天气,一群远道而来的孩子们登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研究院,带着他们的好奇心,开启一场量子旅程。对孩子来说,科学的神秘和伟大是启发心灵的一把钥匙,每个孩子都对自然界有着自己的观察和思考。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大中城市的孩子们相对偏远地区的孩子们有着更多学习科学的机会。如何帮助偏远贫困地区孩子们走近科学、探索新知,是整个社会的责任。成立于2006年9月的上海兴华教育扶贫基金会于每年暑期通过夏令营的方式,组织来自贫困地区的优秀学子,近距离感受科学的魅力。“墨子沙龙”公益科普论坛自2016年成立以来就加入了这一活动,今年已经是第四次迎接这些远方的孩子们。8月17日,近百名优秀的高一学生在带队老师的带领下,如约来到中国科大上海研究院。他们首先参观了量子总控中心。上海量子总控中心,是“墨子号”量子卫星的“指挥部”,发射升空的“墨子号”,就是由这里的工作人员进行监控和数据接收。志愿讲解员为孩子们介绍了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和量子保密“京沪干线”的概况,以往在新闻上看到的“高大上”,在孩子们面前生动展示了起来。墨子沙龙还联合人民邮电出版社,赠送给了孩子们二十本墨子沙龙出版的,这本书是墨子沙龙将2017年-2019年两年内,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院士团队在量子保密通信、量子计算、冷原子模拟等领域内取得的十多项世界级优秀科研成果,联合Sheldon科学漫画工作室用漫画的形式进行科普。一边阅读这本书一边听研究院的博士生哥哥姐姐们解释量子实验室的知识,对快速理解量子知识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同学们和墨子沙龙赠送的《奇妙量子世界》合影体验了量子大厅的震撼,接下来迎接孩子们的是实验室参观环节。实验室的老师和博士生们早早等候在实验室,他们拿出各自实验室的独门绝活,用中学生能理解的语言讲解着前沿科学。好奇的孩子们有的拿出笔记本记录,有的对不解的地方踊跃提问,博士生志愿讲解员们也一一作答,并且给予孩子们真诚的鼓励。孩子们刚恋恋不舍地离开实验室,就被带到了报告厅。博士生夏秀秀为他们准备了一场关于量子通信的精彩报告。量子科学的革命性、量子通信的安全性,在夏秀秀博士的娓娓道来下异彩纷呈,孩子们的思绪乘着量子的翅膀久久徜徉于科学的世界。生动而富有内涵的报告激起了同学们对量子科学的浓厚兴趣,在互动环节,同学们争相提问,夏秀秀博士也十分耐心地为大家答疑解惑,会场气氛非常热烈。博士生哥哥全程陪同答疑,从实验室讲到报告厅愉快的时间总是过于短暂,活动结束的时候孩子们感到意犹未尽,同时也带着满满的激动心情离开了研究院。听报告前先看会儿科普漫画,既放松又能学知识活动时间虽然短暂,但同学们被科学点亮的热情会长久陪伴他们。今天,同学们在充满智慧、面向未来的实验室里与科学家一起触摸科学,未来也会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开创精彩的未来。据悉,兴华基金会自2006年成立以来,汇聚了社会各界的公益力量,通过物资捐赠、举办夏令营、设立奖学金等举措,帮助贫困地区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开拓视野、助力发展。数万学生因此受益。墨子沙龙墨子沙龙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研究院主办、上海市浦东新区科学技术协会及中国科大新创校友基金会协办的公益性大型科普论坛。沙龙的科普对象为对科学有浓厚兴趣、热爱科普的普通民众,力图打造具有中学生学力便可以了解当下全球最尖端科学资讯的科普讲坛。
四川在线记者 祖明远电子科技大学在东莞设立研究院,已有13年历史。为何要在粤港澳大湾区建研究院?13年来,电子科技大学深入创新前沿办研究院有哪些收获?带着疑问,8月6日,我们走访了电子科技大学广东电子信息工程研究院。定位一头连研发一头连市场撮合合作,孵化企业2007年,电研院诞生在东莞松山湖,由东莞市政府、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和电子科技大学联合共建,“当时东莞正发展电子信息产业,但缺乏科研力量,而电子科大技术雄厚,算是一拍即合。”派驻东莞之前,电研院副院长贺知明一直在成都任教,而今已在东莞工作近10年。东莞与成都,一头是多变敏感的市场,一头是注重定力的技术研发,撮合二者合作,是电研院的主要工作。现在电研院每年要为当地定向培养上百名人才,并已累计在当地孵化企业超过30家。数据显示,东莞电子信息产业规上企业总产值目前已过万亿元,成为当地首个产值超万亿的产业集群。电研院持股孵化企业资产也不断创新高,目前,其持股孵化企业总资产已超15亿元。未来推动技术产业等要素在成渝地区与大湾区之间双向流动处在电子信息产业竞争的最前沿,信息是贺知明最大的收获——清楚技术储备的“长处”,同时了解市场变化“所需”,这带来了在技术孵化上的超高“成功率”。初到东莞,电研院将北斗卫星导航产业作为突破口,其孵化的泰斗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瞄准北斗芯片,如今已成为国内北斗/GNSS芯片龙头企业,出货量占国产北斗芯片的36.9%,正筹备上市。电子科大的创新团队,在寻找产业化机会时,往往会先到电研院学习了解一番。“科技成果转化要抬头看路,我们就在看路。”贺知明说。东莞产业发展的务实风格,也在塑造着电研院。2011年,电研院启动改革,推动原有的事业部进行实体化运作,转化为股份公司。其中,东莞市东电检测技术有限公司实现了从科研机关的事业部,到独立运作的市场主体的“两级跳”。2019年,该公司收购了中国三星电子国际质量认证研究所,将业务拓展到京津冀区域,当年,面向企业的检测服务总金额已近1亿元,未来将发展上市。随着平台发展,电研院对接的技术团队已不局限于电子科大,产业落地选择也广阔起来。在东莞着力发展的网络安全方面,电研院引入的是哈工大团队;而电研院推动的投资超百亿元的半导体产业项目,选择落户在江西赣州。近年来,四川的招商引资团队也经常光顾电研院,“信息优势是我们的长处,熟悉粤港澳大湾区的情况,而一些发展机会也在向外地扩展,电研院未来也可以推动技术产业等要素在成渝地区与大湾区之间双向流动。”贺知明说。【来源:四川在线】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12月1日,贵州科学院贵科大数据研究院启动暨专家咨询会在贵阳举行。来自国内外有关专家学者聚集一堂,共话运用“互联网+”,打造“没有围墙的科研院所,采取开源项目、众包等方式开展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等主题。据悉,该研究院旨在应用互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创新体制机制,广聚八方人才,着力成果转化,服务区域经济,实现合作共赢。该研究院组建以来采用混合所有制方式组建新型科研机构;探索科学的利益联结机制,激发研究院内生动力;探索可持续的资金来源机制,推动研究院可持续发展;探索有效的服务机制,推动研究院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探索良好的人才机制,引进“不为我所有,但为我所用”的高精尖人才。贵州科学院贵科大数据研究院引进了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院士邬贺铨为贵科大数据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北京理工大学副校长等国内外知名专家、教授17名作为研究院核心专家团队,引进国家卫健委所属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肖革新博士、刘杨博士领衔,集聚10余位来自英国、荷兰、瑞典、韩国、日本、新加坡等人才的大数据与大健康技术融合创新团队落地贵州科学院,开展相关研究工作。目前,该研究院已承接国家部委、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大型企业、行动计划以及联合攻关等8个科研专项课题,资助经费近亿元,获软件著作权或相应技术知识产权32项,获批组建了第一支创新人才工作团队——基于大数据的黔货出山科技创新人才团队。搭建、开发和建设了舆情监测系统、透明厨房智能分析系统、山地旅游安全预警提示系统、基于Hadoop的大数据集成平台、生物生态云大数据平台、贵州建材产业云平台、遥感大数据研究与服务平台、智慧农业云平台、贵州绿色农产品质量追溯平台、食品安全社会共治平台等“三系统七平台”。(来源:今贵州)
今天上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苏州高等研究院第一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在苏州举行中国科大校长、中科院院士包信和,苏州市委副书记、市长李亚平致辞。苏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王翔宣读理事会名单。苏州市委常委、工业园区党工委书记吴庆文主持会议。苏州市政府副市长陆春云,中科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所长唐玉国,中科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党委书记邓强,校领导杜江峰、罗喜胜、黄素芳、褚家如、周丛照参加会议。包信和指出:中国科大和苏州同处于长三角区域,名校名城深入合作、携手共建高等研究院,是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的实际行动。中国科大和苏州市的合作已近二十年,2003年合作建设的中国科大苏州研究院在人才培养、平台建设和科研与转化等方面为苏州贡献了重要力量。(中国科大苏州高等研究院设计效果图,下同)中国科大苏州高等研究院的成立,将进一步整合校地优势资源,推动科教融合、汇聚海内外高水平人才,形成校地协同创新与合作共赢的新局面。希望苏州高等研究院充分把握时代机遇,依托中国科大良好的海内外学术资源和校友资源,利用苏州区位优势、产业优势和创新体制机制,以人才培养为基础,以科学研究为支撑,以社会服务为扩展,探索出一条增强校地合作、服务区域经济社会的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道路,形成院地共赢的良好格局。中国科大苏州高等研究院建设刚刚起步,在人才引进、学科建设、园区建设等方面需要大家的鼎力支持,希望校地双方以理事会为契机,加强沟通,增进了解,共同把中国科大高等研究院建设成为以新兴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具有鲜明特色和一定规模、世界一流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机构。李亚平指出:中国科大与苏州共建中国科大苏州高等研究院,掀开了校地合作新的一页,对于推动苏州经济社会发展和经济转型升级、吸引更多人才集聚具有重要意义。苏州市将按照理事会决议内容,逐项落实各项工作,努力超前完成任务,为苏州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科技创新高地提供重要支撑。苏州市政府将全力支持中国科大苏州高等研究院建设,并且将其纳入“十四五”科技、教育、人才等发展规划,在政策、经费等方面予以全面保障。苏州工业园区要同中国科大工作组一起,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思路,制定时间表,明确线路图,全面推动建设工作。希望校地双方加强合作联动,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以理事会成立为契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深化产学研用合作,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破解实现产业技术突破、产品制造、市场模式、产业发展转化的制度瓶颈,让“科技之花”结出“产业之果”。会上,中国科大党委常委、副校长罗喜胜介绍苏州高等研究院基本情况。会议听取中国科大党委常委、副校长杜江峰关于苏州高等研究院理事会章程的情况说明,审议理事会章程;听取中国科大党委常委褚家如关于苏州高等研究院建设工作及2021年工作计划的报告,审议工作计划和有关事项。与会理事就相关事项作交流发言。责编:江 韵 编辑:October记者:唐晓雯 摄影:陈雨禾来源:园区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