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日报讯 (全媒体记者阮元元 通讯员程山)昨日,深圳市政府在五洲宾馆举办了“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论坛(中国·深圳)”,约300名国家部委、国际机构、著名专家学者、企业家、科研院所、行业协会的人士参加了论坛。深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王立新、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文霭洁、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党组书记、厅长王瑞军、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司长吴远彬先后致辞。随后,论坛发布了《深圳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体系研究》报告,并揭牌成立深圳可持续发展研究院。据悉,研究院首要任务是组建国际化的高规格的可持续发展智库,将吸引诺奖得主、国内外院士团队和首席科学家团队加盟,结合人口、资源、环境、社会保障等多领域的国际化专家团队,对应深圳市可持续发展规划和方案所设计的多个方向和任务要求,参考世界城市、国际特大型城市等在可持续发展中的智库模式,设置符合深圳本土特色的“深圳模式”,将智库的智力优势、创新优势、资源优势以及国际化背景优势与深圳可持续发展紧密结合。论坛上,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副主席尤巴·索科纳,清华大学全球可持续发展研究院联席院长、原联合国副秘书长吴红波,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钱易围绕“创新引领未来, 构建创新、绿色、普惠、开放、包容、可持续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主题分别作了主旨演讲。今日上午,将在南方科技大学举办以“新时代、新机遇、新发展,共谋可持续发展的国际一流湾区建设”为主题的“创新与粤港澳大湾区可持续发展论坛”。深圳要面临多个可持续发展挑战创新与城市安全发展分论坛“以安全科技创新支撑超大型城市可持续发展”为主题,深圳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吴优致辞表示,经过近40年的快速发展,深圳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存在资源环境承载压力大、公共服务资源供给不足、社会治理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等突出问题,城市安全运行面临较大挑战。深圳将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可持续发展等七大战略,加快建设竞争力影响力卓著的创新引领型全球城市。深圳市安委会副主任、安委办主任姚亮致辞表示,创新是安全发展的内在动力,安全发展是创新的永恒使命,安全发展与创新之间有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鼓励安全生产工作者不断思考和探索如何进一步以创新驱动城市安全管理水平,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他指出,风险隐患未有尽时,安全生产永远在路上。根据《深圳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7-2030年)》和《深圳市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方案(2017-2020年)》,到2020年,深圳将力争建成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的典范城市;到2025年,成为可持续发展国际先进城市。
中新网北京11月18日电 (记者 张素)2015年至2019年,中国发表的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相关的文章数量超过69万篇。其中,中国在以下5个可持续发展目标领域发表的相关文章的数量排名全球第一,分别是:清洁饮水和卫生设施,经济适用的清洁能源,产业、创新和基础设施,可持续城市和社区,负责任消费和生产。以上发现来自全球信息分析和科技医学学术出版机构爱思唯尔18日在北京发布的中文版报告《以科研的力量推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爱思唯尔方面表示,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设立于2015年,他们希望通过包括这份报告在内的多种形式,分享其在内容、数据和分析方面的洞见来帮助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这份报告称,过去五年间,全球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相关的文章数量达到了410万篇。但直接致力于减少贫困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相关文章数量非常有限。报告按照文章作者所在机构的国别分析称,美国、中国、英国在几乎所有可持续发展目标相关发文数量上位列前三。其中,中国科研产出最高的3个可持续发展目标分别为良好健康与福祉,经济适用的清洁能源,可持续城市和社区。报告还以RAI相对活跃指数(一个国家某一特定可持续发展目标发文量在国家总体发文中占比与全球平均占比的倍数关系)来衡量一个国家在相关领域的科研活跃情况。结果表明,中国在经济适用的清洁能源、清洁饮水和卫生设施、可持续城市和社区等方面的研究尤为活跃。这份报告的特点更在于引入性别角度。报告撰写者通过新的SciVal匹配方法,呈现了爱思唯尔国际科研评估中心所做的一项研究。通过对前16项可持续发展目标进行评估发现,在所有可持续发展目标研究中明显缺乏性别维度的分析。仅在性别平等、良好的健康与福祉这两个目标中,超过60%的文章会考虑性别因素。“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大流行体现了科学在社会发展中所起的关键作用,我们也一直在为全球的共同努力作出应有的贡献。我们将通过公司内部的行动以及我们在高质量信息、数据和分析工具方面的独特优势来支持科研、卫生和公共政策方面的所有利益相关方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爱思唯尔首席执行官白可珊(Kumsal Bayazit)说。爱思唯尔方面表示,这份报告揭示了现有知识体系中存在的不足,也包含了来自研究机构和非政府组织的专家所提供的见解,这些或可对决策者和研究人员有所启发。另一方面,这些目标之间并非是割裂的,报告也希望政界、学界、企业界、科研界等有关方携手努力,“共同提升我们理解科学以及为推动这些关键目标需要采取的具体行动”。爱思唯尔方面提醒,读者可在Mendeley Data上免费获取全部方法论文档,包括界定可持续发展目标相关研究文献的检索式,并鼓励科研界通过充分利用Scopus和SciVal的功能以及数据集来创建自己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分析项目。(完)
5月9日,2019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学术年会暨可持续发展论坛在山东济南召开。300余位可持续发展领域专家学者共研如何依靠创新助推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 赵晓 摄中新网济南5月9日电 (李欣 赵晓)2019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学术年会暨可持续发展论坛5月9日在山东济南召开,300余位可持续发展领域专家学者共研如何依靠创新助推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会议由主旨演讲和可持续发展实践、气候变化、可持续发展目标、绿色技术转移转化等四个平行分论坛组成。5月9日,2019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学术年会暨可持续发展论坛在山东济南召开。 赵晓 摄中国国务院参事刘燕华在主旨演讲中表示,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对后代人需求构成危害,强调人口、资源、环境相互联系和协调。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建立了17个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和169个具体目标,促进人类在推动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引导下用倒逼的方式逐步逐项实现。“面对世界经济的复杂多变和环境条件的各种变化,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各国之间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但也面临共同挑战,人类共同生活在地球,人类需要地球,地球并不需要人类。”联合国原副秘书长吴红波当天作题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趋势与挑战》的主旨演讲表示,可持续发展符合国际社会共同利益,是超越不同国界、宗教、意识形态和发展阶段的共同愿望,也是实现世界和平不可或缺的基础。“国际社会充分认识到现行生产和生活方式都不可持续,如不及时改变,我们和子孙后代将无以为继,拯救我们唯一的家园地球,时我不待,各国必须同心协力。”5月9日,2019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学术年会暨可持续发展论坛在山东济南召开。会议由主旨演讲和可持续发展实践、气候变化、可持续发展目标、绿色技术转移转化等四个平行分论坛组成。 赵晓 摄“目前大多数国家已将可持续发展目标,纳入本国发展战略,大大增强了落实可持续发展的稳定性和权威性。”吴红波建议,未来要把可持续发展的有关理念写入教学大纲,创新协调机制,加强执行手段,要建立一套更加全面和具体的测算数据,并加强审议各国落实可持续发展议程的情况。中国科协原副主席齐让认为,政府要建设好创新的环境,建设好竞争机制、激励机制、评价机制、监督机制,营造好政策、法律法规、科学素质、信息网络、科研设施等软硬环境。“可持续发展要依靠科技,科技依靠创新,创新依靠人才,人才还要有好的环境。”出席当天会议的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助理国别主任万扬表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词是发展。中国的很多问题,不能停下来解决,必须在发展中解决。产业升级、新旧动能转换是当今中国的主旋律,也是每个城市的关键。他建议,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清晰的定位,进行科学顶层设计,一张蓝图绘到底;要坚持科技创新、政策创新、思维创新;利用一切的条件促进城市发展。作为承办单位,山东师范大学校长曾庆良介绍说,山东师范大学建校近70年来植根于齐鲁文化的沃土,秉承奋发有为的精神,自觉传承创新齐鲁文化,已成为一所学科专业齐全、师资人才充沛、社会声誉优良的综合性高等院校。学校一直高度重视可持续发展的宣传和学科培育。《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1年在山师大创刊,以传播可持续发展的新思想、新观念、新方法为己任,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形成和实施发挥重要作用。2018年1月,国务院批复山东建设新旧动能转换示范区,是中国第一个以新旧动能为发展的示范区。出席当天会议的山东省科技厅厅长唐波表示,山东已经成为新旧动能转换的“主战场”,担负引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使命。未来,山东将进一步提升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的品质和内涵,组织实施专项行动计划,统筹各类创新的资源,探索技术路线和系统解决方案,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齐鲁样板,为推动可持续发展贡献山东智慧和创新方案。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副主任李芳表示,论坛围绕创新助推2030年可持续发展这一主题,聚焦国际可持续发展面临新问题、新挑战和新举措,搭建了高层次的交流平台。“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可持续发展内涵已从环境保护拓展到人类社会方方面面。”中国科学技术部社会发展科技司副司长苏海红在会议上表示,实现可持续发展根本途径是创新,近年来世界各国都把科技创新放在突出的位置,依靠科技进步实现体制改革,实现经济、社会、人口、环境可持续发展。中国正探索以科技为中心的发展问题解决方案,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中国经验。(完)
11月19日下午,深圳可持续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张亚龙应邀来我院作题为“深圳模式、中国经验与可持续先锋”的讲座。张亚龙介绍了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简称SDGs)的背景、特征及路径,并从深圳的本土实例入手,阐述深圳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上所做出的尝试。我院研工办主任陶益、研究生会国际部骨干及全院近50名同学参加了讲座。张亚龙提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于2015年9月25日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上经由193个成员国正式通过。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包括无贫穷,零饥饿,良好健康与福祉,优质教育,性别平等,清洁饮水与卫生设施,经济适用的清洁能源,体面工作和经济增长,产业、创新和基础设施,减少不平等,可持续城市和社区,负责任消费和生产,气候行动,水下生物,陆地生物,和平、正义与强大机构以及促进目标实现的伙伴关系。图为张亚龙作报告随后,张亚龙还讲解了以“创新引领超大城市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深圳可持续发展实践,深圳以可持续发展先锋为战略定位,为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供了宝贵的中国经验。他提到,通过一系列海绵城市建设、环保电厂、绿色交通、生态走廊、社区治理等创新型可持续发展举措,深圳人均绿地面积、自然保护区占陆地面积比例、近岸水质优良比例、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显著上升,在生态环境的改善和资源的利用方面均取得了耀眼成就。他坚信,在各方资源的共同努力下,在青年力量的参与下,深圳在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同时,可以保持生机盎然、山清水秀,成为人们宜居、宜业、宜游的理想家园。图为讲座现场通过此次活动,同学们不仅对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有了全新的认识,更对我们所在城市的SDGs之路有了更为透彻的了解,纷纷表示要从诸如光盘行动、垃圾分类这样的日常一点一滴开始,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原则,为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图为现场合影【来源: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中国日报11月3日电(记者 邹硕)10月31日,以“面向新百年的‘十四五’规划”为主题的第十五届清华大学公共管理高层论坛在清华大学举行。本届高层论坛共设四场分论坛,涵盖“‘十四五’成都高质量发展与高效能治理、新时期领导力的发展、可持续发展与治理现代化、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四大热点议题。其中,分论坛三——“可持续发展与治理现代化”由公管学院主办、清华大学全球可持续发展研究院(清华SDG研究院)承办、保乐力加中国支持。本分论坛邀请科学技术部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主任黄晶,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苏世民书院院长,清华SDG研究院联席院长薛澜,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香港环境局前副局长潘洁,生态环境部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战略规划部主任柴麒敏、保乐力加中国公共关系与传播副总裁王珏,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副院长,清华SDG研究院执行院长朱旭峰出席,由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清华SDG研究院副院长朱俊明主持。首先,薛澜在致辞中指出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十四五规划的布局之年与联合国成立75周年。在这重要的时间节点,以本次分论坛为契机,联合可持续发展领域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可持续发展和治理现代化的关系攸关重要。他强调,“经济、社会、环境”不仅是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中所体现的三大维度挑战,同时也是“十四五”时期政府与多方协同治理,实现可持续战略的重要抓手。他希望,通过本次分论坛,分享各方在可持续发展领域上的成就与挑战,共同展望未来发展方向,凝聚致力可持续发展的中国力量。随后,黄晶做题为《贯彻落实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全力推进创新驱动可持续发展》主题发言。他现场回顾了十九届五中全会对国家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面的目标和要求,并强调206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愿景及现实要求。他认为,实现这一目标任务极为艰巨,这需要我国在国家发展战略、清洁技术、绿色消费等方面实现变革;同时,未来人类文明延续也需要一场新的革命——即可持续革命,以全力推进全球可持续发展。潘洁在题为《粤港澳大湾区可持续发展与治理》报告中,指出国家设立大湾区旨在实现我国区域协同、可持续发展与创新。她指出,大湾区发展背后共有5个维度动力和10个指标,并以此对标世界三大湾区。然而,粤港澳大湾区当前面临协同发展挑战,尤其在一国两制三法域情境下的现实瓶颈。因此,大湾区未来发展,需要我们在治理体系上大胆创新与改革,包括决策、法律、执行、监管方面的创新与改革。柴麒敏做题为《全球气候治理的中国贡献及“十四五”规划展望》报告。他分享了全球气候治理体系的演化,以及中国积极建设性参与气候治理多边进程。尤其中国在全力推动《巴黎协定》生效中所做的努力,也彰显中国积极且卓有成效地推动新型大国外交。他提出加强国家气候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议,包括制定引领性达峰行动计划,聚焦重大领域协同、融合与创新,推动低碳技术与模式创新等。王珏在《好时光,好地方——保乐力加企业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探索与实践》报告中,强调企业在践行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与贡献,并以保乐力加自身行动为企业案例,分享了保乐力加在落实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具体行动举措,例如开展可持续农业、集团内部禁塑令等。她认为,这些行动举措对助力落实可持续发展目标将有一定的示范意义和研究价值。朱旭峰分享了其团队《中国企业推动2030年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贡献研究》设计——构建一套追踪企业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公益捐赠行为的综合指标体系,并通过案例分析和定量统计结合的方式对企业可持续发展行为,尤其是公益捐赠行为,进行整体评价。从企业SDGs公益捐赠数据中分析,疫情期间企业捐赠画像、大额捐赠企业历年SDG捐赠变化、善款去向分布等结果,以助力联合国系统更好地了解中国企业在SDG的贡献,并有利政府各部门评估企业协调发展与加速企业自身转型升级,顺应全球可持续发展趋势与需求。来源:中国日报网
记者24日从中国科学院获悉,中国设立“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是服务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一项重要举措,该中心将依托中科院建设。目前,中科院已集成优势研究力量和资源,系统深入开展科技支撑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工作,已实现国家相关优势资源的整合,具备“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启动和建设的条件。“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是全球首个以大数据服务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机构,目标是建成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公共科技平台和研究机构,是可持续发展科学研究中心、数据信息服务与技术创新中心、人才培养与培训能力建设中心、全球可持续发展高端智库,服务联合国相关机构和会员国落实2030年议程。中科院院长白春礼表示,“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的设立是中国助力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具体行动。科学技术在推动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上的重要作用已成为国际共识。作为全球科技界的一员,中科院正在组织研究力量积极行动,加强“科学–政策–社会”的衔接互动,提供解决方案和科学支撑,助力推动《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全球落实,与国际科技界共同应对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新挑战。联合国技术促进机制10人组成员、中科院“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专项负责人郭华东指出,专项正在建设地球大数据云服务平台与数字地球科学平台,将发射服务可持续发展目标监测的地球科学卫星,发布了《地球大数据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2019)》,相关成果入列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技术促进机制在线平台。“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的设立将为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中国新闻网)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我要报料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9月25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邱晨辉)今年是《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通过5周年,记者今天从中国科学院获悉,该院已集成优势研究力量和资源,系统深入开展科技支撑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工作,实现了国家相关优势资源的整合,具备“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启动和建设的条件。据介绍,我国设立“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是服务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一项重要举措,该中心将依托中科院建设,是全球首个以大数据服务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机构。“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目标是建成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公共科技平台和研究机构,是可持续发展科学研究中心、数据信息服务与技术创新中心、人才培养与培训能力建设中心、全球可持续发展高端智库,服务联合国相关机构和会员国落实2030年议程。中科院院长白春礼表示,科学技术在推动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上的重要作用已成为国际共识。作为全球科技界的一员,中科院正在组织研究力量积极行动,加强“科学–政策–社会”的衔接互动,提供解决方案和科学支撑,助力推动《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全球落实,与国际科技界共同应对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新挑战。联合国技术促进机制10人组成员、中科院“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专项负责人郭华东表示,专项正在建设地球大数据云服务平台与数字地球科学平台,将发射服务可持续发展目标监测的地球科学卫星,发布了《地球大数据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2019)》,相关成果入列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技术促进机制在线平台。“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的设立将为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近日,由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与哥伦比亚大学地球研究院历时近三年联合完成的中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成果在京发布。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批准成立的国际性经济研究、交流和咨询服务机构,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管。哥伦比亚大学地球研究院创立于1995年。旨在将自然与社会科学、教育与实践相结合,通过跨学科合作引导世界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此次发布的《中国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省级与大中城市可持续发展排名2017年度》(以下简称《排名》)对除西藏以外的30个省(市、自治区)和全国70个大中城市进行了初测,对这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表现进行了排名。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了解到,课题组在进行国际比较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初建了一套中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CSDIS),尝试创新经济发展考量体系,以弥补GDP指标的缺陷和不足。CSDIS由五个主要领域构成:经济发展、社会民生、资源环境、消耗排放和环境治理。城市的5个类别共包含22个指标,省级则包含26个。在20个相近指标的基础上,城市还另设有“房价收入比”“单位工业总产值废水排放量”两个指标;省级指标体系则增加“互联网宽带覆盖率”、“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危险废物处置率”、“单位GDP化学需氧量排放”、“单位GDP氨氮排放”及“能源强度年下降率”。2017年12月12日,北京的蓝天白云。 视觉中国 图《排名》显示,4个直辖市及东部沿海省份的可持续发展排名比较靠前。以2016年为例,北京、上海、天津、浙江、江苏、重庆、陕西、广东、湖北、福建等省市位居前10位。宁夏、甘肃、新疆等省份排名较为靠后,可持续发展水平不高。根据《排名》,2016年市级可持续发展水平的综合排名与省级综合排名相似,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地区,北京、上海、天津及东部沿海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排名比较靠前。不过,在社会民生方面排名靠前的城市大部分都位于内陆。除武汉和乌鲁木齐之外,其它在社会民生方面领先的城市均位于经济发展排名前十开外。课题组认为,经济发展与社会民生并不是同步,这说明一些城市过度关注经济发展,而忽视了民生。这一定程度反映了当前中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尽管课题组希望CSDIS可以替代过去地方在考核绩效时过度依赖GDP的方式,但研究者认为GDP的重要性依然不可忽视。例如,《排名》指出,当人均GDP低于某一水平(约5万元)时,省级可持续发展指数随着人均GDP的增加而快速提升;超过这个水平时,可持续发展指数增速放缓。这说明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时,经济发展带来的资源环境压力更趋紧迫,资源环境的约束作用更加明显。此时,单纯依靠GDP的增加很难推动可持续发展指数的上升,生产端和消费端产生的压力阻碍可持续发展沿着原有的“轨道”前进。12月22日,澎湃新闻就《排名》中指标的设计、数据的采集、各区域可持续发展排名情况等专访了哥伦比亚大学地球研究院中国项目主任、可持续发展政策与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郭栋博士。郭栋谈到,CSDIS设计的初衷是推进中国可持续发展,实现可持续治理,希望政府借由这套指标体系推动建立以可持续发展指标为依据的政府绩效考评体系,也希望各利益相关方能够发挥更大作用,协调协同合作。他还表示,以后每年的五六月份都会发布上一年的可持续发展数据和排名。在这基础上,希望能够涵盖更多的城市,进一步完善指标体系。【对话】“结合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方式制定指标”澎湃新闻:如何定义可持续发展?郭栋:传统的定义上,可持续就是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涉及到经济发展、社会公平和环境管理之间的有效平衡。我们的指标体系把这三方面分成五大项指标,经济发展、社会民生、资源环境、消耗排放和环境治理,有三项是和环境相关的,另外两项分别关于社会和经济。澎湃新闻:为什么要在中国做可持续发展指标?郭栋:我们最早希望制定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指标,想真正达到可持续发展,要管理可持续、治理可持续,必须要有测量工具。没有测量就没有管理,这是管理学大师的原话。可以说,中国对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更加迫切。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世界第一,我们的北方城市到冬天的时候,AQI(空气质量指数)经常爆表,相比较而言纽约经常是二三十,他们也有污染,但是跟我们不是一个量级的。外加中国还在高速发展当中,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或破坏、单位GDP能耗等,比发达国家要高很多。所以中国更加迫切地需要做好可持续发展、治理保护这方面的事情,政府有需要,老百姓也有这个需求。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首先从中国入手。澎湃新闻:这些指标是如何被制定出来的?郭栋:大部分类似指标制定的时候,都是专家在一块进行讨论,是自上而下的筛选过程。比如,经济发展需要什么?需要GDP增长率、劳动生产率、就业率、失业率等。讲环境资源的话,就需要有水资源、土地资源等。我们也有这一块,通过专家讨论保证这些指标具有科学性。另外,我们的创新之处在于我们还做了调查问卷,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手段,在学术指标制定中一般很少有人这么做。我们希望这个指标一是科学的,二是真正能解决老百姓诉求的。基于这两种方式,我们选取制定了指标。当然还会考虑到这些指标是不是有数据。如果只是指标想得很好、涵盖量很大、很全面,但拿出去一看,没有数据,那选了也是白选。一般的设计,可能直接把指标分三大类,经济、社会、资源每个占1/3,三大类下面的细分指标再平均一下。如果说要侧重环境,那给40%权重,如果觉得经济应该稍微弱化一点,那就20%。这实际上带有主观意识在里面,我们不是像这样子拍脑袋想出来的。我们是通过统计学的方法,以数据的稳定性来计算初始权重。就是看在时间轴上和在地域轴上指标是不是很稳定,假如说2012年到2016年这四年当中,某个指标在所有的70个城市中变化很大的话,那这个指标的权重就相对比较低。我们提倡一种持久的、稳定的、平衡的发展模式,要是数据天天在波动,那说明很不稳定,这不是我们希望鼓励的发展模式。我们通过统计学公式计算权重,所以你看权重分配上有这么多小数点,因为完全是算出来多少就是多少。澎湃新闻:测量数据主要从哪里获得?如何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郭栋:大部分数据都是从国家统计局获得的,国家统计局是从各地的统计局、统计部门一层层收上来的,还有一些数据是从环保部的相关统计原件里获得,他们的数据也是从各地的环保部门和统计部门采集数据合成而来。我们相信它应该是准确的。可能有一些指标不是特别准确,比如说在环境治理类别中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这个指标权重是城市所有指标体系中权重最低的,就是因为它在某些城市里,今年是100%,明年50%,后年又100%,波动很大。这让你感觉这个数据是有问题的。但这个指标我们还要加进去,因为它很重要,它是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包括的一个方面。但指标不准确怎么办呢?那我们只能考虑数据稳定性,把权重降低一些。澎湃新闻:之前有过一些省份被报道存在GDP数据掺水、作假的问题,你们在测算中如何考虑这个情况?郭栋:我们当时也考虑到,报道出来某个省份的数据有问题后,我们是否还可以相信官方发布的数据?我们确实考虑过要不把这个省份拿掉,因为他们的数据不可信。但是最后还是加进去了。因为我们的初衷是想推进可持续发展,希望这个指标体系能够提供给政府去运用。没有这些测量工具,没有这些指标的话,你不知道可以用什么去衡量绩效,考核绩效。按这些指标合成以后作出排名,排名是面向大众的,面向老百姓的,他们看到后就知道他们的城市到底处在什么样的相对位置,然后可以倒逼政府去做更多工作。从这两个角度考虑,我们还是希望把应该加的指标都加进来,应该包含的城市也包含进来,把一些不正常的数据权重配得稍微低一些,这样也可以促进统计部门改进这些数据的收集。“有钱以后更加不公平”澎湃新闻:《排名》显示,省级区域和城市区域可持续发展都具有明显的不均衡特征。这种不均衡就意味着这些地方存在一些特别大的短板,那么会不会有木桶效应,一个短板其实可以彻底否定它的可持续性?郭栋:可持续发展从根本上讲是一种平衡的发展模式,我们不能单一发展经济,不能单一发展民生,也不能单一的只管理环境,要平衡这三项,所以每一方面都会有权重比例。比如说深圳在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中排在第一位,相对来说它是最平衡的。但是你要看到它不均衡的方面,比如说深圳在环境治理、在能源消耗方面都是全国第一,但在社会民生大类,包括房价收入比、人均社会保障和就业财政支出、人均城市道路面积指标都是排在60多位。哪怕是排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第一位的城市,发展也极为不均衡。所以说,在中国排第一位,并不代表达到一种可持续的理想境界,区域发展依然是很不均衡的,这是他们需要努力的地方。澎湃新闻:在社会民生这一类的分析中,省级测算得出的结论是西部地区呈下降趋势,而在城市测算中得出的结论是,社会民生排名比较靠前的都位于中国内陆。这是不是可以认为,中国内陆城市的虹吸效应比较强,存在对周边资源掠夺的情况?郭栋:有可能有这样一种情况,但是不好说,还不敢肯定。一个省份的综合指标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城市的测算毕竟没有涵盖中部或者西部省份里的所有省辖市,每个省份只涵盖两三个城市的时候,不好说所有的城市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只能说我们的研究涵盖到三分之二以上的城市以后,如果还是这么一种情况,可能可以得出你刚才说的结论。目前我们能看到的是,大家想象经济发达地区,按道理应该有更多的资源去开展民生工作,但反而不是这样。东南沿海发展比较快的这些城市,很早就已经进行了工业化的城市,反而在社会民生方面没有中部地区好,这就说明,高速发展带来很多社会问题,包括发展不均衡、贫富差距等问题。在工业革命之前,最富裕的国家和最贫困的国家之间,人均GDP或者生活水平大约是相差四倍的样子。但是工业革命之后差距快速加大,当下经济最好的国家和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生活水平差400倍。所以工业革命后的高速经济发展带来很大的社会问题,这些社会问题的根源就是贫富差距、收入不平等。我们也看到这样的一些问题体现在中国,并不是说有钱了就搞民生,有钱了以后更加公平,似乎是有钱了以后,更加不公平。澎湃新闻: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在70个大中城市的排名当中,出现了现在被讨论很多的“广深之争”问题,前两年广州排名第一、深圳第二,到了2015、2016年深圳反超成为第一。你怎么看这两个城市之间名次的变化?郭栋:我们只是做了四年的排名,从统计学的角度不好去一些科学论断。现在只是一二名之争,这两个城市总体是比较相似的,地理位置比较相似,经济发展的程度比较相似,环境治理、社会民生等方面所做的工作、力度,看来都比较相似,不是很好区分它们到底有什么特别大的不同。我个人觉得这两个城市的产业结构有很大不同。深圳作为中国第一个改革开放试点城市,创新性很强,科技产业发达;广州作为广东省省会,还有一些其他的支柱性产业,并不像深圳更加偏向科技产业。这个角度上,两个城市不是完全一样。把广州分指标的排名拿出来跟深圳做一下对比的话,可能可以看到细微的差别。“政府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可持续发展相关的绩效考核体系”澎湃新闻:排名存在一些需要警惕的问题,它会不会促使政府纯粹为了拼指标而去做一些工作,变成一种形象工程?郭栋:事情总不会是特别完美,达到一种理想的状态。我们的目的是推进可持续发展的进程,能做一点是一点,很难说真的能达到一个指标体系百分之百得科学,百分之百符合所有地方的需求,这个很难做到。但是用一点(指标体系)就比一点都不用强,只要是有一些地方政府采用,慢慢就会有其他的地方政府也采用。另外,我们在做指标体系,其他机构也会做他们认为比较正确的体系,也许政府会在我们的基础上出台自己的一套东西。如果我们能激励政府去做一套他们认为可行的、正确的指标体系,去更加满足中国地方政府和百姓需求的话,那我觉得我们也取得了成功。澎湃新闻:之后是否还会不断修正这个指标和权重?郭栋:会做一些修正。比如说每个地区的资源禀赋都不一样的,每个地区的需求也不一样,比如广东浙江这些沿海省份和青海这些内陆省份对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不一定是完全一致的。但是我们同时认为,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在世界的任何角落都有一定的共性,比如说我们对新鲜空气的需求,对蓝天白云的需求,对安全的水资源的需求,都是一致的。所以我们相信整个指标体系,也许有20个指标是有一定的认可度的。在这个基础上,也许我们可以设计出两到三个指标,根据每个地区的需求进行一些替换,有一定灵活度。下一步我们可能会考虑改善。澎湃新闻:基于30个省和70个市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你对中国政府的决策有什么建议吗?郭栋:我们希望政府能去参考我们的可持续发展报告,利用这个可持续发展指标去制定可持续发展政策。除此之外,我们也希望政府可以参与完善这个指标体系。因为我们在收集数据的过程当中发现,不仅是环保部门、统计部门收集的数据有一定的差异,就是相同部门的数据也会有一些差异,这给我们的研究造成很大的困难。希望相关部门可以在数据收集、汇总的过程当中统一口径,使数据的准确性进一步提升。虽然政府不一定马上会采用我们的体系,但是希望他们尽快完善跟可持续发展相关的绩效评价体系、考核体系。在绩效考评取消和GDP挂钩后,你跟什么挂钩呢?比如一些地方,因为排放不达标所以不分忙时闲时地限号,工厂全部停工等,这样的行政手段虽然有效,但是对产业发展,对老百姓的生产生活会造成很大影响。如果1月份我就说清楚,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要限制多少,可以做多少,那企业或者个人就可以合理安排他们的生产生活。从经济学的角度讲,肯定是更有效率的。所以中国需要进一步完善绩效考核体系。同时我们希望不光是政府采取行动。像在美国,可持续发展、绿色经济等工作还是以产业驱动为主,政府做的相对少。我们希望中国,包括全世界各地都可以以利益方合作的形式来推动可持续发展。政府需要推动,产业需要推动,老百姓也需要推动,不要觉得老百姓没有什么义务,不需要做什么或者什么都做不了。比如苹果公司,他们就要告诉消费者,我们的供应链是很绿色的,是很保护劳工权益的。如果说富士康在中国生产手机的时候虐待劳工或者有一些侵犯劳动者权利的问题的话,会变成世界性新闻,苹果是要负责任的。普通老百姓,如果在乎可持续发展,在乎社会公益,就会倒逼企业去做更多工作,因为企业也希望保持一个绿色的产业品牌、形象。希望各方都可以努力参与到这个过程当中,每一个利益相关方都有可以做的事情,协同合作才能加速可持续发展的工作进程。
10月13日,重庆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王睿副教授一行来潼开展潼南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调研工作,先后考察了重庆巨科环保电镀园以及重庆景裕电子科技、重庆普创长顺机械、重庆勤诚兴科技等公司,并召开座谈会。区科技局局长宋燕陪同。调研组重点了解了企业规模、产值等基本情况,以及企业在绿色环保、核心技术研发等科技创新方面的亮点,听取对潼南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的意见和建议。在区科技局召开的座谈会上,王睿副教授对潼南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提出初步思路和框架建议,双方就如何做好规划编制工作进行了交流与讨论。【来源:重庆市潼南区人民政府】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begin--> 2020年11月12日,市科技局李威局长带领相关人员赴深圳调研学习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组建及运行工作经验,并进行座谈交流。深圳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张亚龙、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生物科技处刘擎博士等参加了座谈。 座谈会上,张亚龙副院长详细介绍了深圳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的建设过程和经验做法,并就当前深圳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在龙岗区开展的园山街道可持续发展街道试点、园山智汇谷园区建设项目、中德创新实验室建设,以及打造罗湖区可持续发展生态走廊等工作进行了详细介绍。双方就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的组建方式及管理机制,机构设置及人员配备管理,运行机制及经费解决途径,职能设置、课题研究内容及方向,以及研究院在深圳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发挥的作用和经验做法进行了深入探讨。李威局长表示,深圳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的组建和运营,充分考虑了多利益攸关方诉求,有效服务于深圳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和借鉴意义,为承德市组建可持续发展研究院或可持续发展创新中心提供了新思路。在后续工作中,承德市将充分吸收深圳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建设和运营管理工作先进经验,深入谋划好本市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组建工作,推动承德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创新发展。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和平泉市科技局有关人员参加了学习考察。【来源:佛山市文广旅体局】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