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接触教育学考研的朋友们可能并不了解课程与教学论和学科教学这两个专业的区别,毕竟二者都涉及教学方法的研究,也同样细分为不同的学科方向(语数英数理化史地生音美体),这导致很多考生在选择专业时不知道该选哪个好。本文就由文都比邻小编为您简单介绍一下这两个专业的不同,在了解完之后同学们再做选择也许就不会那么困难了。学位类型不同课程与教学论是教育学的二级学科,属于学术型硕士,学制3年,专业代码为040102。学科教学也属于教育学二级学科,是专业型硕士,学制2年,专业代码为045102-04513(各学科不同)。研究方向的不同课程与教学论的主要研究方向有三个,分别是:教育基本理论研究、学科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成人教育课程与教学论研究。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和学习的内容偏向理论,主要致力于课程、教学理论、教师、课堂、学习问题及基础教育教学改革中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换句话说,就是从宏观的角度对课堂教学设计等问题进行理论性研究。但这是不是意味着课程与教学论不分学科?事实上,这个专业下还分语文学科教学论、数学学科教学论等具体的学科方向。所以,对于那些喜欢某一具体学科的同学们来说,课程与教学论也是可以考虑的。而比起课程与教学论,学科教学更突出以某个学科为基础的实践性研究,也就是教学实践,一般会将重点放在课堂的具体教学方法方式上,还会涉及很多具体学科的知识及其应用。喜欢实际操作的同学可能更适合学科教学。考试科目不同课程与教学论的专业课考试科目只有一个教育综合,统考还是自命题要看具体的院校。学科教学的考试科目除了333教育综合以外,一般还包括这个学科的教学论和其他知识考查,而且有学科背景的学生在面试时可能会更有优势,老师也可能会更偏向有学科背景的考生,跨考太大的容易被刷。毕竟除了教育学知识以外,具体学科的知识在短短一年备考期间是很难有什么真正的收获的,除非像是语文、英语这种我们从小就学的文科学科可能可以拼一拼,像数理化的学科教学就可能需要你具备本专业的背景了。就业方向不同从就业方向来讲,课程与教学论就业面更广一些。因为学的是理论,所以做高校老师也可以,教研也可以,还可以做杂志社编辑或从事其他教育相关的工作。而学科教学的就业方向相对单一,这个专业的方向就是专门培养中小学教师的,所以学科教学大多只有师范类院校才开。除了教师以外,其他方面就没有教育学学硕好找工作了。因为小伙伴们如果不是很确定自己要做老师的话,就没必要报教育硕士的学科教学啦。
课程与教学论试题国开-下放-1868课程与教学论1、赫尔巴特的教学主张可以归结为()。2、下列哪些选项是钟启泉认为的西方迄今为止出现的课程结构()。3、我们一般说的师生关系是指()。4、列哪些选项是属于发展性评价的功能()。5、下列那一选项是美国课程专家古德莱德提出的课程层次()。6、教学媒体分为()。7、讲授法的类型()。8、教学环境的功能有哪些()。9、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结构的基本原则有那些()。10、把教育评价分为古典的考试型时期、心理测量占统治地位时期、后现代时期的教育家是()11、下列各项中( )不属于建构主义教学模式。12、在“学科结构运动”中诞生的一种新的课程形态是( )13、在非指导性教学中,教师是作为( )存在的。14、下面哪项不属于课堂教学的具体内容()。15、“学校课程不断建构出新的社会生活经验”,这是( )的观点。16、课程组织的基本标准有连续性、顺序性和( )17、浪漫自然主义经验课程的代表人物是( )18、把课程分为理想的、正式的、理解的、运作的、经验的五个不同层次的是( )19、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在本质上受( )支配。20、( )是在课程开发或课程实施还在发展或完善过程中时所采用的评价。21、范例教学的三个基本特性是( )22、“非指导性教学”的教育目的是使学生( )23、( )是具体体现在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中的教育价值。24、生成性目标取向追求的是( )25、( )是根据特定的教育价值观及相应的课程目标,从学科知识、当代社会生活经验或学习者的经验中选择课程要素的过程。26、五六十年代出现了所谓的“三大新教学论流派”,( )是其中之一。27、杜威实现课程与教学一体化的具体途径是( )28、被看作是课程开发的经典模式、传统模式的是( )29、( )的本质含义在于鼓励教师对课程实践的反思批判和发挥创造作用。30、“道尔顿制”的确立者是( )31、( )是指向于特定课程与教学目标、受特定课程内容所制约、为师生所共同32、“精神助产术”的确立者是()33、( )提出,课程开发的任务之一,是要提供实施的“过程原则”。34、“副学习”概念的提出者是( )35、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的著作是《》。36、施瓦布主张,课程开发的基本方法应是( )37、把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个阶段的教育家是( )38、“泰勒原理”的实践基础是( )39、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假设的是( )40、确定学习者需要的过程本质上是( )41、揭示规律,确立价值,优化技术是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三大任务42、《礼记》中的《学记》可以说是我国乃至世界最早的教育学专著,系统地总结了我国先秦时期的教育思想与教育经验。43、表现性评价是指通过观察学生在学习上的表现来评价学生已经取得的发展成就。()44、问题解决的过程是一种“探索——失败——成功——再探索”的过程。()45、《大教学论》标志着教学论作为一门学科的诞生。46、古希腊教育包括斯巴达军事教育和雅典的文雅教育。47、布鲁纳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位对发现学习从理论上进行详细研究、周密论证的教育学家。博比特的《课程》问世标志着课程作为一门研究领域的诞生。48、认识课程与教学论的客观规律,这是课程与教学轮的基本任务之一。()49、现代教学论是以德国的赫尔巴特为代表。()50、课堂教学心理环境可分为积极的,消极的和反抗的三种类型。()51、我们一般说的师生关系是指()。52、列哪些选项是属于发展性评价的功能()。53、讲授法的类型()。54、教学环境的功能有哪些()。55、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结构的基本原则有那些()。56、赫尔巴特的教学主张可以归结为()。57、下列哪些选项是钟启泉认为的西方迄今为止出现的课程结构()。58、在“学科结构运动”中诞生的一种新的课程形态是( )59、在非指导性教学中,教师是作为( )存在的。60、下面哪项不属于课堂教学的具体内容()。
2020年12月7日,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所《新时代中小学美育课程与教学创新实践探究》开题论证会在院办会议室举行。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孙抱朴,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曾爱平,中国教育学会原常务副会长郭永福,北京理工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教授王东声,北京市督学研修中心副主任石英德,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所课题中心负责人罗燕出席了此次开题论证会。校长派校长智库研究院院长、美育课程与教学创新教育研究院院长谢文辉对《新时代中小学美育课程与教学创新实践探究》课题进行了汇报,会议由美育课程与教学创新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宋传利主持并致欢迎词。与会专家、领导对课题进行研究讨论中国教育学会原常务副会长 郭永福郭永福会长认为,“美育”是中国富强之后国家战略发展高度所需,中国人赢得世界尊重,不仅仅要强,更要靠“美”,国家文明与人文素养,应以美育来打底子。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孙抱朴孙抱朴院长指出,课题研究应该从深度、广度与高度上着手,汇聚更多的专家智库、学校及各界社会资源,有望成为一个具有前瞻性与行业标准性的课题,引领一个美育行业未来,为国家发展提供重要参考与依据。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 曾爱平曾所长对课题论证进行总结,并对课题提成更高期望,希望在专家的引领下,在课题组共同努力下,成为国家十四五规划重点课题,服务于全国中小学美育教学实践,促进教师成长,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接班人。北京理工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教授 王东声中小学美育研究很有价值,高校美育研究与中小学应该打通,更注重实践和实操性,以引领美育在中小学实际应用。北京市督学研修中心副主任 石英德针对当前中小学美育的难点和痛点进行研究很有价值,对学校和教师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美育通过音乐、美术等核心课程落实,并同时与其他学科相融合,培养孩子们的美育素养。校长派校长智库研究院院长、美育课程与教学创新教育研究院院长 谢文辉谢院长从课题研究的背景与价值、课题研究的创新点、课题研究内容、计划与成果等进行阐述。他指出,本课题是顺应时代发展需要,立足当前中小学美育现状进行实践应用性研究。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此课题选题有价值,有意义。
“课改”将依然成为学校发展的永恒主题。现代学校的“加工”模式是适应17世纪中叶以来从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因为蒸汽机和纺织厂等现代车间需要大量熟练操作的知识工人。但是随着21世纪知识经济、信息时代的到来,未来的智能化社会不再需要大量的操作工人,而需要会合作的创造者、创新者。在这样一个时代转型的背景下,作为培养未来社会人的学校,就必须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范式层面的变革带来的必然结果是概念系统的转变。世界范围内如“核心素养”“深度学习”“项目化学习”“跨学科统整”“STEAM”“批判性思维”“逆向思维设计”等概念的提出,都是基于一个重要的理念:学校要为未来社会培养合格的人,去适应未来那个不可预测的社会。因此,“课改”也就成为学校教育发展不变的主题。2006年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钟启泉和张华主编了一套《世界课程与教学新理论文库》丛书,大量介绍了西方和日本进行的课程改革,并将“课程与教学”联系在一起介绍。那么,我们如何理解和界定“课程与教学”的关系?我们发现,“新课标”颁布后学校教育实践出现了三种情况:一是基本上没有课程行为,只是按照上级的要求开设了学科,主要围绕着学科进行教学;二是重视课程研发,并且课程成体系,但是实施环节出现断裂,课程是课程,教学是教学;三是重构课程体系,并且明确了课程的实施路径和方略,已经形成一个整体的育人模型。所以,20年来中国基础教育领域“课改”模式呈现两种形式:一种“课改”是“课堂改革”的简称,是从课堂出发的教学改革模式,通过对课堂结构和教学技术的改造,研究如何让教师教得更加有效、学生学得更好、考的分数更高;另一种“课改”是“课程改革”的简称,是从课程出发的教学改革模式,通过首先重构课程体系、根据课程对课堂结构和教学技术的改造,追求育人的目标。两种“课改”在实践层面都有众多典型学校,其创造的经验也得到了教育领域各个层面的认可与学习借鉴。可以说,两种“课改”在时代背景下都具有探索价值。但当我们研究“课改”本质时就会发现,第一种“课堂改革”往往只是把课堂教学流程做了一个前后颠倒,如把原来的教师先教、学生再学转变为让学生先学、教师根据学习反馈结果再组织教学,其改革实质上仍然以传授知识为中心;而“课程改革”指向了育人模式的转变,即以儿童发展为中心,根据儿童的成长需要重构课程,根据课程的形态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实现了以人的全面、个性化发展为根本的教学行为。为什么一定要采用“课程改革”的模式,我们可以做一个类比:一个小孩要生存下去必须吃饭。基于孩子个体的生理特点需要为这个孩子提供一个营养食谱。这个食谱可以看作是“课程”。光有食谱不行,还需要根据食谱为孩子做成可口的饭菜,让孩子吃下去。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教学”。所以,要让儿童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是一个从“课程”到“教学”的过程。试想,如果针对儿童连“食谱”都没有研究和设计出来,只是随意地做出一顿饭、强迫儿童“吃下去”,显然对一个具体的儿童来说,其营养不会是全面、均衡的,那儿童的成长一定是有问题的。当然,国家提供了完整的课程体系,包含了“人文与社会、自然与科学、艺术与审美、体育与健康”四个领域,但这是一个公共“食谱”,就像所有人需要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维生素一样,到了学校层面、到了学生那里,环境、条件、方法都会不一样,学校必须针对自己的校情和学生进行整合和重构,使之更加具体化和具有针对性,有利于国家课程的落地。“中国梦”的本质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未来的现代化社会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工业、农业、国防、科技的现代化,而是全方位、全维度、全生活的现代化。因此,今天我们培养的学生必须立足于核心素养的培养,而不再是推进一种以应试教育为特征、适应工业革命的学校教育模式,因此“课改”也将依然成为学校发展的永恒主题。来源丨《中国教师报》2021年01月27日第7版原标题 | 核心素养时代的课改再思考作者 | 高峰 中国科学院附属玉泉小学校长编辑 | 姜玥【来源:中国教师报】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新快报讯 " 这是天河教育的盛事、幸事、喜事!"3 月 12 日上午,天河区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质量提升项目启动仪式在天河外国语学校和雅大礼堂举行。据悉,本项目以 3 年为周期,由天河区教育局整体规划,区教师发展中心牵头推进,各学校与华东师范大学签订协议具体落实。天河区内各学校将依托华东师范大学的专家资源,对校长、教研员、骨干教师进行系统培训,集中研讨学习 6 天,网络研修 3 个月。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每位专家负责跟进 1 — 3 所 " 课改种子学校 " 的项目推进,每学年至少 3 次到学校现场指导,每学年至少开展 1 次团队专家集体会诊。专家团队将指导学校完成整体课程规划方案研制、基于标准的课程纲要研制、学历案设计、基于学历案的教学和以学生为中心的课例研究等 5 项任务目标,打造一批在省市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学校。据介绍,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是首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研究所直接参与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各项方针、政策、规划的制定,并承接教育部有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大课题及大量国家级课程改革的培训任务,是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与发展的指导中心,也是我国参与世界课程教学研究对话和互动的中坚力量。" 整个学校育人最关键的就是课程,如果学校没有课程,学校教育跟家庭教育就基本没有区别。"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崔允漷说," 这一次与天河区进行贴合的、深度的合作,围绕新课程、新教学、新评价,希望能够在天河那么多教育人努力的基础上,把课程、教学、评价做得更加专业。"" 课堂虽小,却是提升教学质量的最大舞台,也是教育改革的主要阵地。"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天河区教育顾问吴颖民说,从备课上课、布置作业到检查评价,课程体系的规划和建设应体现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课改种子学校 " 要利用资源,把握机遇,提升教学质量。文字:新快报记者 罗清峣 通讯员胡勇图片:新快报记者 郗慧晶【来源:新快报·ZAKER广州】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12月29日下午,岭南师范学院(前称:湛江师范学院)“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成立揭牌仪式在学校榕楼一楼培训室举行。该院党委书记刘明贵、校长兰艳泽担任学校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主任,领导推进中心建设。刘明贵、黄达海、戴黍等校领导共同为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揭牌。刘明贵指出,成立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是学校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论述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构筑学校大思政育人新格局,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大举措。他简要阐述了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的背景和重大意义,希望通过成立研究中心,搭建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相互融通平台,统筹学校课程思政理论、体制机制、模式、内容、方法、创新等方面工作,研究不同类型课程思政体系、实现路径及规律。“广大教师要通过课程思政专项建设项目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探索。”刘明贵认为,思政课是高校立德树人的主渠道之一,专业课程也承担育人的主要功能,专业课程教师在推动课程思政上大有作为、大有可为。刘明贵强调,研究中心要履职尽责、发挥作用,更好地为广大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和研究提供服务;各相关部门要积极配合中心开展工作,推动课程思政水平更上新台阶;广大教师要打造一批优质课程思政教学成果,探索总结具有岭师特色的课程思政建设经验。黄达海主持揭牌仪式时指出,课程思政的本质是立德树人、理念是协同育人、结构是立体多元、方法是显隐结合、思维是科技创新。认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从高等教育育人的本质要求出发,抓住课程改革核心环节,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育人中的主渠道作用,着力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深入挖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资源,发挥所有课程育人功能。揭牌仪式后,国家级一流课程负责人、广东海洋大学林华娟教授,国家级一流课程负责人、岭南师范学院刘海涛教授受邀分别作专题学术报告,为大家分享了基于课程思政的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线上一流课程申报与建设经验。林华娟认为态度和决心是关键,材料准备要极致且丰富、课程的建设和应用情况要不断斟酌、凝练并保持课程的特色和创新。刘海涛则以《新时代的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为题,对冲刺国家级一流课程的具体方法、课程教学项目申报书撰写等进行了深入指导。据悉,自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以来,教育部、广东省教育厅相继出台指导文件,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落实工作。岭南师院高度重视,出台了《关于加强课程思政 建设一流课程实施方案(2019-2023 年)》,结合学校的一流专业、一流课程和一流课堂建设,全面统筹推进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关家玉 通讯员:张少华、孔少飞广州日报全媒体图片记者:关家玉 通讯员:张少华、孔少飞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蔡冬庆
3月22日,北京科学中心科教专区举办面向科技教师的专题讲座。本次讲座特邀教育部高中教材改革编写组组长、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吴刚平教授做了《课程教学与教师发展》的报告。北京科学中心主任何素兴、北京青少年科技中心副主任芦晓鹏等领导和人大附中、清华附中、北京二中、八一中学、北京八中等20余所学校的30余名教师参加。吴教授从课程开发的顶层设计、实施路径、课程评价、课程样例等方面做了专题介绍。并围绕课程建设的多个方面对于培养青少年科学思维和掌握科学方法的思路与举措分享了经验,并强调应积极探索新课程背景下提升教师跨学科教学能力的实践模式,利用专业技术平台培养一批适应新课程改革要求的高素质教师并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优秀教师群体。报告贴合教师业务实际,受到与会教师的热烈欢迎。当天下午,在科教专区4层学术研讨区,吴刚平教授和北师大教育科学系傅骞副教授等专家还与骨干科技教师就如何设计、组织、开展和评价科学教育活动和进一步促进科技教师的职业发展展开了深入交流。
我国课程最早出现于唐朝,在宋朝朱熹的朱子全书中,多次提及课程主要指过程及其进展。我国幼儿园课程与教学的研究与编制始于清朝末期,1904年由张之洞的等人制定的奏定学堂章程,这是我国第一个学前教育章程,规定了保教的任务在于教导儿童,在发育期建起善良之规范。张之洞章程还规定了蒙养院设立与初等小学迥然有别。条目有游戏歌谣、谈话等等,要求游戏结合运动要是儿童手眼协调并发展操作能力。从上述规定可见我国第一个学前教育法规就明确指出了幼儿园的教育目标课程教学,内容及教育教学方法体现的重视儿童年龄特点,重视游戏兴趣体智德美全面的教育培养能力的。早在清政府时期前两湖总督张之洞在湖北提倡兴办新式学堂,1903年湖北巡抚在武昌建立了我国第一所学前教育机构湖北幼稚园后来改名为武昌蒙养院,聘请了三个日本保姆。1905年湖南建立了湖南蒙养院,不少大城市都先后建立的蒙养院幼稚园,无论是公立的还是私立的所设置的课程与教学方法大致相似。还有外国人在我国教会托幼机构通过日常生活训练各种正常的行为各种卫生习惯以及各种技能,另外还有祈祷圣经,唱宗教歌的。这些反应了,西方教育思想和内容的渗透。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至五十年代,随着社会的进步,美国起源的进步主义哲学和教育思想传入我国,我国幼稚园的课程和教学第一次出现了改革。我国著名学前教育家陈鹤琴1923年在南京创建了鼓楼幼稚园作为学前教育科学实验机构,借鉴杜威的教育理论结合我国实际对幼儿园课程的教学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研究,终于设计出符合我国国情和儿童身心特点的课程和单元教学,为我国幼稚园课程和教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1929年,教育部中小学课程标准起草委员会审查通过,1936年加以修订,这是我国第一个在实验研究基础上产生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全国性的幼稚园课程标准。陈鹤琴的教育课程教育思想在全国产生深远影响,甚至在陕甘宁边区也使用了陈鹤琴的中心课程和单元教学。与此同时我国另外一位学前教育家张雪门,1917年在家乡宁波创办了西蒙幼稚园,1928年又在北京开办了一所幼稚园,张雪门几十年从事幼儿教育的实践与理论研究形成了行为课程理论:他认为生活即教育,五至六岁的孩子在幼稚园生活的实践就是行为课程,即完全根据生活,从生活而来,从生活展开,也从生活而结果。不同于受限于教材的幼稚园,张雪门的课程比较注重儿童的实际行为如扫地抹桌养鸡养蚕,瓜果蔬菜只要儿童自己能做就交给儿童自己去做。从行动中所得到的认识才是真实的知识,从行动中所发生的困难才是真实的问题,从行动中获得的胜利才真正驾驭了环境的能力。他还指出幼稚园教育的性质和理想,它不是文化的点缀品也不是文化的橱窗,是在组织有计划的施行检讨中获得快乐圆满的境界,这才是幼教的最高理想。张雪们认为幼稚园课程以直接经验为主,打破学科的界限,让各科目都变成儿童整体生活的一面,中心课程强调做中学,重视教师的指导和帮助,将儿童的活动纳入计划,使知识技能兴趣行为习惯态度都达到快乐圆满的理想。张雪门的早期教育思想,对当时我国北方各省的学前教育产生了很大影响,对我国幼稚园的课程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南陈北张,从以上不能看出张雪门和陈鹤琴的教育思想都有对杜威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教育在全面学习苏联,在学前教育理论和经验的基础上对幼儿园教育进行了全面改革。要求幼儿园因对儿童进行初步的全面发展的教养,培养基本的卫生习惯保证儿童的身体正常发育和健康正确运用感官和语言的基本能力,增进对环境的认识发展儿童的智力,培养儿童的爱国思想,增强其创造力想象力和审美能力。通过规程草案和教学纲要的颁布和实施,全面深刻的影响了我国幼儿园的教育教学,使我国的学前教育走上了以游戏为主导一作业教学为重要手段与日常生活相互配合的教育模式。新时期进入了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教育的时代对于我国规范幼儿园的教育推动幼儿园教育的发展,起到了迅速推广普及的作用。这种学前教育理论中没有明确提出课程,但他们的作业教学或者分科课程可以使教师很容易的掌握教育内容帮助儿童系统的学习,由于当时的条件和认识水平,许多幼儿园都采取上课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也注重那些容易见成效的各科的知识技能,忽略了儿童的游戏和自主学习以及各学科之间的关系,虽然教育专家都要求各科应当相互联系,保证儿童的全面发展但在教育实践中因为分科教学还是出现了教师分别教几门学科的现象。教学中教师控制过严儿童主动性不能很好的发挥,虽然不少幼教理论和实践研究上都做出了努力,但由于全国使用单一的课程模式使学生缺乏多视角多维度的探讨和思考。改革开放后,我国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随着西方教育学和教学理论与经验的研究,幼儿园的教学和课程改革也称为教学改教育改革的热点。1981年,我国教育部颁布了幼儿园教育纲要提出幼儿教育总目标是对儿童进行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教育,为进入小学打好基础,幼儿园的教育内容和任务要求是通过游戏和上课、观察劳动,各种活动不可偏废。幼儿园设置的课本课程都各有不同的教学目的和作用,他们相互联系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由此全国幼儿园都根据上述文件的规定以进行全面发展教育为目标,游戏和生活活动、学科教学进行学前教育。1983年起,在国外教育心理课程的理论影响下,幼儿园课程和教学有了新的发展,从分科课程研究到综合课程研究突破了长期以来我国幼儿园单一的课程模式,例如南京师范大学与南京实验幼儿园合作的幼儿园综合教育课;中央教育科学院与北京幼儿园合作的幼儿综合教育课程;上海长宁区幼儿综合性主题教育的实验;学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研制的中心制课程单元教学,在阔别了三十年后在南京鼓楼幼稚园重新启航。在南京师范大学幼儿园继续学科课程研究还出现了综合艺术教学、STS科学技术与社会以及特色课程,这些都呈现了课程多元化的繁荣景象。三十余年的幼儿园课程和教学改革,使幼儿园的课程和教材产生了较大的变化,出现了从单一的课程模式向多元化的课程模式发展的趋向,确定了以社会需要和儿童发展为本促进儿童身体认知、社会性情感技能协调发展的理念。改变了教师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儿童成为主动的学习者,实现了以儿童活动为主要方法的教学原则和方法,意识到创设良好环境使儿童相互作用、使儿童获得知识和社会性经验上的重要性。在课程开发和教学改革的课程中还有一些问题:如怎样持续课程开发的量和质提高之间的关系?怎样正确看待课程的综合模式和学科模式?,怎样为儿童选择具有连续性又具有综合性的活动?尽量保持知识体系是拥有多种知识融合的学习内容?怎样保证儿童身心的整体和谐发展?怎样刺激促进儿童元认知能力的发展使他们有效的学习?怎样发展儿童的观察记忆想象思维注意等一般智力?怎样培养多元智能?
3月25日,武汉理工大学与新华网共建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揭牌仪式在该校举办。该校党委书记信思金、副校长王发洲、副校长刘春江、新华网教育中心运营总监徐晶等参加揭牌仪式。信思金表示,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和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培育时代新人的关键环节,全面推进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充分挖掘各类课程的育人能力,形成“门门有思政、课课有特色、人人重育人”的局面是新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武汉理工大学人才培养工作发展的必然要求。武汉理工大学与新华网共建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正式揭牌启动,标志着双方在课程思政等相关领域开展全面合作的开始。学校将依托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推出一系列课程思政建设举措,不断巩固、深化、提升、研究出一批高水平课程思政教学成果。徐晶表示,新华网作为中央重点新闻网站,是党和政府重要的网上舆论阵地,拥有权威、丰富的思政教育融媒资源,具有强大的平台辐射力。双方共建的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将以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位一体”为重点,顺应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契合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发展规律,深入挖掘思政教育元素,开展理论研究与教育教学改革,促进课程思政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有效融合,合作推出一系列高水平的建设成果。据介绍,近年来,该校致力于培养卓越人才,高度重视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出台了《武汉理工大学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武汉理工大学教师教学发展培训与教学能力认定实施方案》,已建设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40门、示范课堂72个,并立项示范课程40门。(通讯员:武汉理工大学毕姗姗)
本文字数5427字,阅读需要12分钟,交流发言需要30分钟左右(文末下载本专栏全部12篇教学管理电子文稿)汇报主题:强化课程领导 实现优质教学——学校课程与教学工作汇报正文:这是有所拥有近百年的办学历史,经历二十余年的科研历程的知名小学,在全校教师的努力下形成了丰富的教学实践智慧和经验成果。今天,在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和专家的指导下,教学管理者继往开来、乘势而上,谋发展之路,行可为之事。我们践行四句铭言:发展兴校、质量取胜、真爱育人、心智成事。坚持三个观念:以生为本、以学定教、以研促教。完成两大目标:一是推进学校教育现代化,办人民满意的学校,将学校办成精品;二是达成学校教学优质化,培养品学兼优的学生、推进自主能动学习。明确一个抓手:课程即教学,课程领导力与执行力是学校教学管理的核心要素,确立品质课程,实现优质教学。下面从五个方面展开汇报:一、加强课程领导 确定整体思路(一)强化课程理解课程领导首先是课程理念的领导;课程管理首先是课程理念的管理。学校通过开展校本培训、自学课程纲要、设立课程论坛、组织课改征文、课程理念考核(笔试与课堂表现结合)等方式加强教师对课程理念的交流,强化教师对课程理念的理解。我校多次邀请专家到校开办讲座;邀请小语学会会长、市教科所教研员到校指导教师理解课程理念,观察评估教师是否将课程理念活化为了教学行为。(二)制定课程规划课程规划是对学校课程的整体部署,是教学管理的行动指南。我校的课程规划包括三个方面:1、基于纲要。学校课程规划具有很强的政策制约性,为保障国家对学生素质的基本要求,我们在政策允许的范围之内,在新课程的框架之内规划国家课程。2、基于学校。我们从学校的实际出发,结合上世纪九十年代留下的丰富课程资源,根据学校师资状况和学生发展需求,对校本课程进行了规划。3、基于研究。学校课程规划是以深入的研究为基础的,制订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研究的过程。 我们制定规划的过程经历了学习、研讨、反思、讨论、修改……这样一个摸索实践的过程。(三)搞好课程建设我校坚持以学校办学目标定位为依据,坚持发展兴校、质量取胜,坚持突出重点、资源共享,坚持分类、分级建设和分步实施来开展课程建设。结合学校教学“优效”工程和师资建设“名优特”工程,通过组建教学团队(教师专业化培训、技能检测),加强内涵建设(教材内容的审定),完善教学管理(分层管理机制),优化课程体系(专设校本课程时间、不断优化调整课程安排),增加教学投入(外聘教师、选购教材)等有效措施,使我校的课程建设逐步达到名称规范、数量适宜、结构合理、质量优良的目标要求。二、推进课程发展 凸显学校特色(一)夯实基础课程我校培养目标指向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为学生提供了兼顾多元性和自主选择性的课程体系,因此,夯实基础课程和发展特色课程成为促进优质教学,进而促进学生素质整体提升的必要关注维度。我们所指的基础课程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对学生形成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有效学习方法、良好情感态度价值观起关键影响的学科,如小学语文、小学数学等;二是指学校共同的、常规的、基础的教学工作要求。学校通过两方面的工作来抓实基础课程:1、形成基本规范。这是学校在日常工作中,根据教学实际和规律形成的基本常规。主要有:学期授课计划的规范要求、备课的规范要求(包括集体备课要求、个人备课要求、写出教案要求)、课堂教学的规范要求、作业布置与批阅的规范要求、课外教学辅导的规范要求、听课评课的规范要求、复习考试与成绩评定的规范要求、教学总结的规范要求等八大方面。加强教学常规管理,规范教学行为,严格教学秩序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规范、有序是学校教学任务管理的基本要求。只有制定并分级严格执行教学规范系列要求,采用定期和不定期检查各级教学执行和教学管理资料,给出评定等级和评语,监控结果进入“教师教学水平评估”,才可能实现教学流程闭环管理,落实基础课程管理。2、聚焦基础课堂。一方面,抓好教学管理者的蹲点学科,参与教研活动,组织教研组长、把关教师、学科教师共同制定语文、数学这两个学科的优质课堂评估表,细化优质课堂的相关指标。另一方面,采用专家行政捆绑听课,教研组长、把关教师指定听课等(暗杀、自杀、点杀等)多种方式,开展经常性的随堂听课、集体评课等活动,指导教师进行有效课后反思,以“关注、指导、评价、对话”带动教师对优质课堂进行探索追求。(二)打造特色课程我们所理解的“特色课程”包含两层意思:一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