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简介期刊名称:课程教育研究主管单位: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联合会主办单位:中国外语学习学研究会出版周期:旬刊国际刊号:2095-3089国内刊号:15-1362/G4邮发代号:16-129期刊级别:省级期刊描述:《课程教育研究》杂志创办于2012,是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联合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省级期刊,影响因子0.181,现被万方收录(中)等权威机构收录,课程教育研究杂志社征稿杂志介绍刊社简介《课程教育研究》杂志系内蒙古社科联主管,中国外语学习学研究会主办,面向国内公开发行的教育类学术期刊。国际标准刊号:ISSN 2095-3089,国内统一刊号 CN15-1362/G4,旬刊。《课程教育研究》突出反映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新理论、新观点、新方法和新经验,探索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的新思路、新特点。以"科学、新颖、实用、交流"为办刊目标,系国际性、学术性、综合性的教育研究类刊物。《课程教育研究》宗旨:以新科学、新知识、新方法培养新人才,让人才以创新的实践建设美好的未来;为创新教育理论、方法、信息提供展示的平台,交流的通道,让所有的教育工作者共同开创中国科学教育的新时代。期刊收录万方收录(中),上海图书馆馆藏,国家图书馆馆藏,知网收录(中),维普收录(中),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栏目设置研究报告、文献综述、简报、专题研究投稿须知1、《课程教育研究》文稿应资料可靠、数据准确、具有创造性、科学性、实用性。应立论新颖、论据充分、数据可靠,文责自负(严禁抄袭),文字要精炼。 2、《课程教育研究》姓名在文题下按序排列,排列应在投稿时确定。作者姓名、单位、详细地址及邮政编码务必写清楚,多作者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接录稿通知后不再改动。 3、《课程教育研究》文章要求在2000-2400字符,格式一般要包括:题目、作者及单位、邮编、内容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等。文章标题字符要求在20字以内。 4、文章中的图表应具有典型性,尽量少而精,表格使用三线表;图要使用黑线图,绘出的线条要光滑、流畅、粗细均匀;计量单位请以近期国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为准,不得采用非法定计量单位。 5、为缩短刊出周期和减少错误,来稿一律使用word格式,并请详细注明本人详细联系方式。 6、编辑部对来稿有删修权,不同意删修的稿件请在来稿中声明。我刊同时被国内多家学术期刊数据库收录,不同意收录的稿件,请在来稿中声明。投稿邮箱:tougaoyun@163.com在线投稿:tougaoyun.cn
《课程教育研究》省级期刊《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国内统一发行号:CN15—1362 / G4,国际标准发行号:ISSN2095-3089,邮政编码:16-129)已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正式批准,并获得科学联合会内蒙古学会理事,由中国外语学习研究协会主办的全国性教育学术期刊。以研究为导向的教育学术期刊,旨在以“科学,新颖和实用”为刊物,在国内公开发行。《课程教育研究》反映了新时代教育过程中的新观点,新经验和新方法。为广大教育科研工作者提供学术交流平台,全面推进基础教育。欢迎高校,成人学院,职业学院,技术学校,国家中小学,学前教育和其他教育战线的各级和各类一线教师,科研工作者,行政和党员,后勤经理,图书馆和青少年校园和活动中心等校园外教育单位的各种教育者。栏目设置教育研究,高等教育,德育建设,项目研究,教学管理,创新教育,风格和艺术,阅读和写作,综合论坛等。投稿须知1.文稿应具有可靠的材料,准确的数据,新颖的论据,足够的论据,可靠的数据,并对作品负责(严禁抄袭),新颖,实用和科学。文字要精炼2.如果论文的研究工作得到省部级以上基金项目的支持,请注明基金名称和项目编号。3.文章的标题应在20个字符以内,文章应在2000-2400个字符以内。格式包括:标题,作者和单位,邮政编码,内容,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等。4.本文的计量单位应当以国务院最近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为准,不得使用非法定计量单位;图形应该是典型的,尽可能少的和精确的,并且表格应使用三行表格;线条应平滑,平滑且厚度均匀;黑线图应用于图形。5.所有参赛作品均为文字格式,为了缩短出版时间并减少错误,请详细说明我的联系方式。
为落实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和省教育厅《浙江省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全面推进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建设,形成专业课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紧密结合、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宁波大学成立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 该中心的主要职责是统筹兼顾,系统规划,整体设计全校课程思政建设方案;出台政策指导、督促、规范各学院课程思政教学研究分中心的建设和工作推进;充分培育并运用好课程思政的各项成果,积极推广,扩大影响力,逐步塑造若干课程思政的品牌课程、名师和教学团队;组织力量做好课程思政建设与发展规律的研究工作;做好课程思政建设的各类培训、交流等质量提升工作。 宁波大学于2017年出台《关于“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正式启动课程思政教学建设工作。目前,所有本科课程均已完成教学大纲修订,将课程思政目标列为教学目标的第一条,要求教学内容明确至少包含3个课程思政融合点。已建设184门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今年,学校制定《宁波大学关于进一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方案》,并成立宁波大学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中心将充分发挥指导、引领作用,带动全校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与改革,探索总结具有宁大特色的课程思政建设经验,不断提高课程思政育人水平。【来源:宁波市教育局】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日前,淮北师范大学举行“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揭牌仪式,该校党委书记陈士夫,党委副书记、校长姚佐文共同揭牌。据悉,这也是安徽省高校中首个“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据介绍,淮北师范大学新成立的“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将明确育人目标、优化教学设计、完善评价体系,挖掘各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元素,深入开展理论研究与教育教学改革,在人才、手段、方法等方面给予保障,促进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和课程思政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有效融合、互动发展。此次“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揭牌,对进一步推进淮北师范大学课程思政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工作,以及完善该校大思政格局具有重要意义。多年来,淮北师范大学始终坚持校党委书记、校长为学生讲授“思政第一课”,大力推进“青马工程”,以课堂教学、典型示范、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社会协同等为重要抓手,探索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和实践路径,培养学生勇挑时代重任的使命感和志诚报国的“爱国情、强国志”。学校各部门协同推进,为思想政治教育、思政课程改革创造良好环境,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格局。(杨赛君 郝文清)
日前,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简称“广东轻工”)成立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通过团队协同攻关方式,聚焦标准研究、课程建设、教学指导、考核评价、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等课程思政建设重难点问题,研究探索新模式、新方法、新载体,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推动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深度融合。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成立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广东轻工相关负责人介绍,学校2016年启动课程思政改革以来,不断创新举措,瞄准教师队伍建设、课程建设、课堂教学建设精准发力,持续推动课程思政改革,让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该校强化教师培养,锻造课程思政“主力军”。2017年11月,学校组织两批共100名教师前往北京参加课程思政培训,重点学习“多维、立体、全过程构建思政育人模式”。2018年3月,学校召开课程思政推进暨培训会,邀请北京联合大学分享课程思政改革经验,指导专业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改革。学校组织开展课程思政说课比赛13场次,还通过与思政课教师“结对子”、建立名师工作室等路径,提高教师提炼各类课程思政元素的育人意识和实践能力。该校打造优质课程,把握课程建设“主战场”。广东轻工结合不同课程的特点,深入挖掘各类课程所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打造一批课程思政精品课程。各二级学院通过遴选试点专业、试点课程,充分利用“轻工教育在线”信息化教学平台,培育建成了《中国传统园林手绘基础》《新能源应用技术》《策划文案》等第一批10项“课程思政”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每个课程项目给予8000元经费支持。至今,该校已修订600多门课程思政课程标准。优质课程的建成为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在各类课程的全覆盖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该校提升课堂教学,建设课程思政“主渠道”。广东轻工抓好课程教学“主渠道”,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2018年学校立项校级规划教材20门,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教材。广东轻工相关负责人表示,学校在全面推进“双高”建设过程中进一步优化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泛在思政协同并进的立德树人立体化育人体系,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来源:南方plus客户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
12月29日下午,岭南师范学院(前称:湛江师范学院)“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成立揭牌仪式在学校榕楼一楼培训室举行。该院党委书记刘明贵、校长兰艳泽担任学校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主任,领导推进中心建设。刘明贵、黄达海、戴黍等校领导共同为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揭牌。刘明贵指出,成立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是学校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论述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构筑学校大思政育人新格局,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大举措。他简要阐述了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的背景和重大意义,希望通过成立研究中心,搭建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相互融通平台,统筹学校课程思政理论、体制机制、模式、内容、方法、创新等方面工作,研究不同类型课程思政体系、实现路径及规律。“广大教师要通过课程思政专项建设项目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探索。”刘明贵认为,思政课是高校立德树人的主渠道之一,专业课程也承担育人的主要功能,专业课程教师在推动课程思政上大有作为、大有可为。刘明贵强调,研究中心要履职尽责、发挥作用,更好地为广大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和研究提供服务;各相关部门要积极配合中心开展工作,推动课程思政水平更上新台阶;广大教师要打造一批优质课程思政教学成果,探索总结具有岭师特色的课程思政建设经验。黄达海主持揭牌仪式时指出,课程思政的本质是立德树人、理念是协同育人、结构是立体多元、方法是显隐结合、思维是科技创新。认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从高等教育育人的本质要求出发,抓住课程改革核心环节,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育人中的主渠道作用,着力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深入挖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资源,发挥所有课程育人功能。揭牌仪式后,国家级一流课程负责人、广东海洋大学林华娟教授,国家级一流课程负责人、岭南师范学院刘海涛教授受邀分别作专题学术报告,为大家分享了基于课程思政的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线上一流课程申报与建设经验。林华娟认为态度和决心是关键,材料准备要极致且丰富、课程的建设和应用情况要不断斟酌、凝练并保持课程的特色和创新。刘海涛则以《新时代的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为题,对冲刺国家级一流课程的具体方法、课程教学项目申报书撰写等进行了深入指导。据悉,自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以来,教育部、广东省教育厅相继出台指导文件,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落实工作。岭南师院高度重视,出台了《关于加强课程思政 建设一流课程实施方案(2019-2023 年)》,结合学校的一流专业、一流课程和一流课堂建设,全面统筹推进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关家玉 通讯员:张少华、孔少飞广州日报全媒体图片记者:关家玉 通讯员:张少华、孔少飞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蔡冬庆
本网讯 (记者 程媛媛)12月30日,上海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成立大会暨揭牌仪式举行,来自上海外国语大学、同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高校的80余名教师出席会议。上海财经大学常务副校长徐飞充分肯定了上财外国语学院成立全校首个二级学院课程思政研究中心的探索举措,并从外语课程思政改革领航课程建设、外语课程思政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外语教师课程思政教学水平与育人能力等方面对中心建设提出要求,期待中心在“课程思政”育人大格局中树立标杆,贡献上财外国语学院建设方案。上海外国语大学副校长查明建致辞表示,新时代新形势新使命,中心的成立正当其时。中心建设应立足财经特色、适应全球变局,深入推进外语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讲好中国故事,彰显中国情怀,勇担高等外语教育的时代重任。徐飞和查明建还共同为中心揭牌。上海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党总支书记蒋萍宣读中心成员与学术顾问名单,中心聘请校内外知名专家、教授担任顾问,徐飞向与会中心学术顾问颁发聘书。上海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张黎声教授、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吴赟教授、上海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刘芹教授、复旦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郑咏滟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肖维青教授、上海财经大学教学发展中心副主任杨楠教授先后围绕高校外语课程思政建设经验、理念方法与实践探索等维度进行交流发言。上海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助理、中心副主任郭鸿杰教授介绍中心建设基础、发展目标与具体举措。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肖维青教授以“外语类课程思政的理念和路径”为题,结合丰富详实的课程案例与教学视频,分享了个人课程思政建设的理念、策略与方法,切实回归教书育人初心。上海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是学院深化外语课程思政建设、完善“课程思政”育人大格局的落实举措。中心将坚持思想引领、育人为本、教师为体、创新为魂的理念,通过编制外语课程思政教学指南、建设课程思政改革领航团队、铸造精品课程思政改革领航课程、实施外语课程思政名师工程、建立课程思政质量评价指标等举措,全面总结外语课程思政的特色做法和典型经验,以形成有影响力的外语课程思政教学系列研究成果,为构建“三全育人”新格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做出积极贡献。【来源:上海教育新闻网】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南都讯记者谢萌6月10日,广东省基础教育未来课程研究中心(以下称“未来课程研究中心”)在龙华区正式揭牌成立。龙华区教育局局长王玉玺主持揭牌仪式,广东省政府参事、省教育厅原党组书记、厅长罗伟其等出席揭牌仪式。广东省基础教育未来课程研究中心包含研发中心、项目中心、融创中心、推广中心四个内设机构。其职能是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前沿研究,提供决策支持;开展课程改革政策、标准、规范研究,为省、市、区出台政策文件提供支持;组织开展未来课程研究、开发、培育、推广工作,为深圳市龙华区创建“广东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行示范区”提供智力支持;组织开展“龙华云校”课程开发项目;推进课程云的建设和推广;指导和培育广东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行示范校等工作。广东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王创在致辞中表示,广东基础教育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基础教育要高质量发展,需要“变轨超车”,彰显广东作为改革开放前沿应有的创新品质。深圳市教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赵立表示,广东省教育厅同意并支持龙华创建“广东省基础教育改革先行示范区”,是对深圳教育、龙华教育工作的肯定。龙华区委常委马里表示,龙华区将继续抢抓“双区驱动”的重大机遇,以建设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行示范区为契机,聚集一切资源、用好一切力量,力争将中心打造成为省内乃至全国领先的课程改革智库和成果孵化平台,为加快实现“幼有善育”“学有优教”提供强有力的支持。龙华教育将以“三龙五校一中心”为龙头,依托中国教科院、创新科技企业、高等院校,以全省基础教育领军人才为支撑,以龙华区基础教育高层次人才和博士为主体建设“广东省基础教育未来课程研究中心”,打造集研究、开发、体验、人才培养为一体的区域学生发展中心(“龙华未来学院”),孵化一批面向全省及粤港澳大湾区服务的高品质课程。【来源:南方都市报】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
近日,教育部数字课程教材研究中心(简称:数字中心)工作机构正式成立,并根据数字中心工作安排召开了第一次工作会议,围绕《教育部数字课程教材研究中心工作机构章程》、《数字教材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讨论相关事宜,数字中心理事长、副理事长、秘书长、常务副秘书长和副秘书长参加本次会议。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共同颁布《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将"发展中国特色世界先进水平的优质教育"作为面向教育现代化的十大战略任务之一,其中对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并创新课程教材体系,增强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民族性、时代性、系统性,建立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等提出了要求。在国家政策背景下,教育部数字课程教材研究中心于去年成立,数字中心由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和首都师范大学牵头,教育部装备研究与发展中心、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人民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和中教云集团8家单位共建,旨在共同推进数字教材标准体系研究和运用,以及相关平台建设工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中小学教学带来深刻变革,是由教育的时代性所决定的客观必然。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的广泛应用,特别是今年疫情席卷全球的特殊背景下,在"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倡议下,线上线下教育融合发展趋势不可阻挡,数字课程教材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教育部数字课程教材研究中心聚焦于数字教材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学生学习中的应用研究、学校课程教材管理中的实践研究,致力于探索数字教材应用于中小学课堂教学实践新模式,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反映时代特征的数字教材话语体系。相关研究课题顺应web2.0时代教育行业数字化发展新趋势,在推进"互联网+教育"发展,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引领课程与教学变革,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据了解,教育部数字课程教材研究中心将依托"中教云数字课程教材云平台"提供的丰富的数字教材、数字资源和数字应用,通过实践研究,探索中小学数字教材育人育才新模式;充分挖掘信息技术的赋权增能功效,初步建立起教学、学习、练习、测评、管理等一体化的云端学习生态圈;结合数字教材强大的资源与灵活性、多样性的特点,转变教学方式、重组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过程、重构学习空间、培育教学文化,满足全面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要求;加强信息技术与数字教材、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开创数字课程教学改革新局面。
近日,北京化工大学-人民网文华在线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签约挂牌仪式在北京举行。会上,北京化工大学副校长任新钢表示,此次双方共建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有助于实现理论研究与实践相融合,合作打造一系列高水平课程思政建设成果,将思政元素“如盐化水”地融入课程教学内容中,打造课程思政精品课程、评选优秀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在学校形成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实现对学校优秀课程思政教学成果案例的传播推广,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质量人才贡献力量。文华在线董事长金善国在致辞中表示,本次双方合作有信心配合学校整个团队提升在化工人才培养领域的影响力,真正形成“大思政”格局,做出起到行业示范作用的研究中心和实践基地。活动当天,与会人员还就课程思政研究中心的建设等相关问题进行了交流研讨。转自:人民网-教育频道【来源:贵阳市教育局】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