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教育研究》省级期刊《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国内统一发行号:CN15—1362 / G4,国际标准发行号:ISSN2095-3089,邮政编码:16-129)已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正式批准,并获得科学联合会内蒙古学会理事,由中国外语学习研究协会主办的全国性教育学术期刊。以研究为导向的教育学术期刊,旨在以“科学,新颖和实用”为刊物,在国内公开发行。《课程教育研究》反映了新时代教育过程中的新观点,新经验和新方法。为广大教育科研工作者提供学术交流平台,全面推进基础教育。欢迎高校,成人学院,职业学院,技术学校,国家中小学,学前教育和其他教育战线的各级和各类一线教师,科研工作者,行政和党员,后勤经理,图书馆和青少年校园和活动中心等校园外教育单位的各种教育者。栏目设置教育研究,高等教育,德育建设,项目研究,教学管理,创新教育,风格和艺术,阅读和写作,综合论坛等。投稿须知1.文稿应具有可靠的材料,准确的数据,新颖的论据,足够的论据,可靠的数据,并对作品负责(严禁抄袭),新颖,实用和科学。文字要精炼2.如果论文的研究工作得到省部级以上基金项目的支持,请注明基金名称和项目编号。3.文章的标题应在20个字符以内,文章应在2000-2400个字符以内。格式包括:标题,作者和单位,邮政编码,内容,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等。4.本文的计量单位应当以国务院最近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为准,不得使用非法定计量单位;图形应该是典型的,尽可能少的和精确的,并且表格应使用三行表格;线条应平滑,平滑且厚度均匀;黑线图应用于图形。5.所有参赛作品均为文字格式,为了缩短出版时间并减少错误,请详细说明我的联系方式。
课程管理是学校管理工作的核心和主要内容,下面从课程管理的定性、定位以及定向来谈谈我们对课程管理的认识。(一)定性——课程管理的四个基本思想1.课程管理的实质与目的是促进学校自主发展、特色发展。现代课程管理理念认为:激发学校的主体活力,形成学校的特色办学是课程管理的追求。因此,我们紧紧把握“促进学校自主发展和特色发展”的实质与目的来推进学校课程管理工作。2.课程管理的核心与灵魂是学校核心理念与文化精神的凝练。学校课程要充分反映这所学校的办学理念与文化精神。所以,在学校课程管理中,我们以学校核心理念统领全局,使课程承载起学校文化,成为学校文化的主脉,彰显学校“的文化精神。3.课程管理的决定性力量是现代智慧型教师的培育与生成。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是学校课程管理的决定性力量。在课程管理中,我们提出了培育和成就现代智慧型教师的目标,那就是,学校的教师:追求品质教育的使命与情怀;践行教书育人的爱心与责任;探索教育改革的智慧与灵性。4.课程管理的主阵地是课程开发与教学创新。学校认真学习和实践现代课程理念,坚持把现代课程和课堂教学的最高目标定位在培养有品质的学校学子上,通过统筹研发学校课程和强化课堂教学创新及其过程管理,积极探索现代教育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研究新课改背景下学与教的改革。(二)定位——课程管理的三个着力点1.提升课程执行力提升课程执行力强调的是规范。就是要开齐开足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学校通过课程管理建立起从课前准备、课堂教学,到作业测评等基于教学流程的管理规范,并在过程管理中落实到位。2.提升文化凝聚力提升文化凝聚力强调的是共识。课程的研发和实践需要具体务实的操作,课程的研发和执行者是教师,课程管理的过程就是凝聚人心的过程。这既需要全校教师对学校课程的高度认同,达成充分的共识,更需要全校教师达成心灵契约,一起朝着课程规划的蓝图努力,让每一个身处学校的教育者在学校文化的浸润下形成一种教育责任,享受创造与实践的快乐,展现团队的文化凝聚力。3.提升实践变革力提升实践变革力强调的是创新。这种变革力是在课程管理的过程中对学校原有课程经验的整合与传承,应学生发展之需、顺时代发展之势而进行的革新与创生。强化课程管理,能够有效提升学校在育人体系、育人模式、课程内容、实施方略、评价手段等方面的实践变革力。(三)定向——课程管理着重解决的四个问题1.整合问题学校的课程建设分解为了学科课程、活动课程、隐形课程几块。但研发出的不少校本课程零散、庞杂、琐碎 ,缺乏系统性的整合。因此我们的课程管理需要着重解决整合问题。研发课程,是把我们原有和现有的工作进行结构化、系统化。学校现在的学校课程体系基础上,规划了春秋游、朝会、午会、校园广播电视,以及家委会活动的时间,整合了多样的内容。课程让我们的工作更有计划性,充分规划了孩子们在学校的六年学习时间。2.均衡问题学校以前的课程呈现出不均衡的特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发展的不均衡,尤其是校本课程的内容结构不均衡。因此,我们需要解决课程均衡的问题,实现课程结构和学生发展的均衡。3.选择问题原有的课程,学生的学习活动是被安排的,缺乏自主选择权。我们发现,学生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是有区别和差异的,通过自主选择性课程的实践,能够有效推进学校素质教育,发展学生和教师的创新素质、实践能力和个性特长。因此,我们需要为孩子的成长提供课程超市,满足孩子的选择。4.综合问题传统的课程强调分科,学科界限明晰。而在现实社会中,我们的孩子常常遇到的都是综合性的问题。因此,我们在课程管理中需要着重解决综合的问题,弥补分科教学的不足。关注我,点赞转发并私信留言“课程管理认识1217”获取电子文档,关注我还有更多教育人用得上的资料分享出来哦!如果需要什么文章,也可以私信我,为你量身定制。
期刊简介期刊名称:课程教育研究主管单位: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联合会主办单位:中国外语学习学研究会出版周期:旬刊国际刊号:2095-3089国内刊号:15-1362/G4邮发代号:16-129期刊级别:省级期刊描述:《课程教育研究》杂志创办于2012,是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联合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省级期刊,影响因子0.181,现被万方收录(中)等权威机构收录,课程教育研究杂志社征稿杂志介绍刊社简介《课程教育研究》杂志系内蒙古社科联主管,中国外语学习学研究会主办,面向国内公开发行的教育类学术期刊。国际标准刊号:ISSN 2095-3089,国内统一刊号 CN15-1362/G4,旬刊。《课程教育研究》突出反映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新理论、新观点、新方法和新经验,探索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的新思路、新特点。以"科学、新颖、实用、交流"为办刊目标,系国际性、学术性、综合性的教育研究类刊物。《课程教育研究》宗旨:以新科学、新知识、新方法培养新人才,让人才以创新的实践建设美好的未来;为创新教育理论、方法、信息提供展示的平台,交流的通道,让所有的教育工作者共同开创中国科学教育的新时代。期刊收录万方收录(中),上海图书馆馆藏,国家图书馆馆藏,知网收录(中),维普收录(中),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栏目设置研究报告、文献综述、简报、专题研究投稿须知1、《课程教育研究》文稿应资料可靠、数据准确、具有创造性、科学性、实用性。应立论新颖、论据充分、数据可靠,文责自负(严禁抄袭),文字要精炼。 2、《课程教育研究》姓名在文题下按序排列,排列应在投稿时确定。作者姓名、单位、详细地址及邮政编码务必写清楚,多作者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接录稿通知后不再改动。 3、《课程教育研究》文章要求在2000-2400字符,格式一般要包括:题目、作者及单位、邮编、内容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等。文章标题字符要求在20字以内。 4、文章中的图表应具有典型性,尽量少而精,表格使用三线表;图要使用黑线图,绘出的线条要光滑、流畅、粗细均匀;计量单位请以近期国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为准,不得采用非法定计量单位。 5、为缩短刊出周期和减少错误,来稿一律使用word格式,并请详细注明本人详细联系方式。 6、编辑部对来稿有删修权,不同意删修的稿件请在来稿中声明。我刊同时被国内多家学术期刊数据库收录,不同意收录的稿件,请在来稿中声明。投稿邮箱:tougaoyun@163.com在线投稿:tougaoyun.cn
教育类文章可以发表在《文理导航》,《中国农村教育》,《科教文汇》,《课程教育研究》等杂志上。期刊简介:《文理导航》是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登记,内蒙古社会科学联合会主管、中国外语学习研究会主办的综合教育期刊。国内统一刊号:CN 15-1355/G4、国际标准刊号2095-3879、邮发代号:16-126。出版数据收录于维普网、万方数据、龙源期刊网。期刊信息:主管单位: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主办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北方文化研究院周期:旬刊期刊级别:省级收录方向:万方国际标准刊号:2095-3879国内统一刊号:15-1355/G4期刊简介:由教育部城市与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办公室、全国农村教育改革专业委员会、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理论部合办,是全国唯一面向农村各类教育,为推动农村教育改革发展服务的刊物。期刊信息:主管单位:教育部城市与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办公室 周期:月刊期刊级别:国家级收录方向:知网,维普期刊简介:《科教文汇》遵循"严谨、唯实、公开、优质"的方针,力求体现"现代"、"实用"、"综合"三大特色。其主要任务是宣传党和国家有关科技、教育、文化事业发展的态势、全面提高科教文工作者的素质,从而推动我国科教文化事业的发展。 为更好地服务于广大教育、科研工作者,为其提供科研成果交流、学习的平台,《科教文汇》欢迎广大教育及理论工作者踊跃来稿。期刊信息:主管单位:安徽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办单位:科教文汇杂志社 安徽省老科技工作者协会周期:旬刊期刊级别:省级收录方向:知网 龙源 万方国际标准刊号:1672-7894国内统一刊号:34-1274/G期刊简介:《课程教育研究》杂志系内蒙古社科联主管,中国外语学习学研究会主办,面向国内公开发行的教育类学术期刊。国际标准刊号:ISSN 2095-3089,国内统一刊号 CN15-1362/G4,旬刊。本刊突出反映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新理论、新观点、新方法和新经验,探索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的新思路、新特点。以"科学、新颖、实用、交流"为办刊目标,系国际性、学术性、综合性的教育研究类刊物。本刊宗旨:以新科学、新知识、新方法培养新人才,让人才以创新的实践建设美好的未来;为创新教育理论、方法、信息提供展示的平台,交流的通道,让所有的教育工作者共同开创中国科学教育的新时代。期刊信息:主管单位: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联合会主办单位:中国外语学习学研究会周期:周刊期刊级别:国家级收录方向:知网 万方国际标准刊号:2095-3089国内统一刊号:15-1362/G4投稿邮箱:tougaoyun@163.com在线投稿:tougaoyun.cn教育类文章投稿:tougaoyun.cn/qikan/jiaoy
近年来,作为新课改的标志性课程和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综合实践活动课在许多学校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实践,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整体上不尽如人意,发展也不均衡。作为朝阳区一所普通的中学——北京市体育场路中学,我们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却令很多专家和教育界同行感觉柳暗花明、眼前一亮,其全新的实践理念和独树一帜的推进措施得到了全校师生的广泛认同和积极参与。我们从课程、德育、管理等方面入手,用爱与智慧为学生搭建多元化的舞台,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体育场路中学这片广阔的天空中璀璨绽放。2016年9月,教育部发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一核心”“三方面”“六大素养”“十八个基本点”,从核心素养细化到学科素养再细化到基本点,从基本点再细化若干小点进入课堂,这是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关于学生核心素养,我认为:作为教育者,我们要识“核心素养”真面目,既要站在最高层全方位透视,又要身在“教育实践”中,这样才能“不畏浮云遮望眼”,才能从复杂的“核心素养”中找到最关键、最必要且居于核心地位的“核心”。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学生核心能力培养有两关键点:一是思维能力,二是问题解决能力。其中,思维能力是核心能力的核心,而思维能力的核心包括创造力和想象力。初中教育阶段是思维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如果我们错过了这一关键期,就可能遭受不可弥补的损失。要想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培养学生的思维力、创造力和想象力,就要以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开设指向核心素养课程。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规定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我校将综合实践活动课分成三个方向来开展:每周四下午的最后一节课是初一初二年级的研究性学习课程时间。学生以小组单位,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学校的综合社会实践活动,围绕中华传统文化、24节气等内容进行合作探究。通过制定研究计划、查阅文献资料、设计研学手册、实践体验、动手操作等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科学的研究方法。自2016年以来,我校成功申报成为北京市综合社会实践活动特色校,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我们特别注重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意识,学校精心策划、认真组织对学生影响大、印象深、效果好的,有益学生身心的各种类型的综合实践活动。一直以来,我校与体东社区及周边单位密切联系,紧密合作,充分利用社区资源,通过志愿服务、社区服务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形成育人合力。以探究性学习为重点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将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学科教学与探究性学习相结合,是我校课程改革的一大特色。(作者为北京市体育场路中学校长张春伶)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脱贫攻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之年。这一年,一系列与教育有关的重要会议召开,一系列教育文件出台,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更加完善。教育理论工作者围绕教育前沿、热点、难点问题开展科学研究,为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开启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本文撰稿作者为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教授李剑萍,基础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肖庆顺,教育法治与评估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方芳,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马开剑,课程中心副主任赵诗辉,德育与教育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员武秀霞,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张妍,职业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米靖,教师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郑彩华。1深入学习习近平教育重要论述新闻事件《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以下简称《讲义》)出版发行。教育部对使用《讲义》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作出全面部署。学者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展开了深入学习与阐释。研究视界学者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教育改革发展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指示批示,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从根本上阐明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方向、道路、方针、原则等方向性、根本性、战略性问题,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教育发展规律、人才培养规律的认识,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新境界,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发展达到了新高度,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要从“政治性、人民性、方向性、系统性、实践性、科学性”等6个方面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理解做好教育工作最大的政治就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明确我国教育最鲜亮的底色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要开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翻译出版,为世界贡献教育发展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学者建议今后,要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作为核心课程,纳入教育系统各级各类干部教师培训,让广大干部师生听得懂、能落实。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作为高校教书育人的重要内容,覆盖大学生全体。高校要面向教育学学科本科生、研究生,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和全体师范生,开设“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研究”必修课;面向全体大学生,开好“形势与政策”课,进行深入讲解,让学生系统掌握。2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新闻事件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政策导向和重点要求。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成为学者的研究课题。研究视界学者撰文分析,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面貌发生格局性变化,主要表现为:一是中国共产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全面加强,二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人力资源基础愈加牢固,三是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和治理现代化迈开新步。关于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目标和特征,学者认为,建成教育强国是2035年教育发展远景目标,服务新发展格局是教育改革与发展新使命,深化综合改革是当前教育领域关键任务。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是“十四五”时期我国教育发展的最新要求,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本环节和实现2035年目标的关键举措。学者认为,从“十四五”开始,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教育事业也将进入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新阶段。新阶段要更加重视高技能人才培养,更加重视东中西部教育协调发展,更加重视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高质量教育体系指向能够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更高质量、更加公平、更能满足多样需求、更可持续发展、更为安全可靠的教育体系,体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优先发展教育是总的指导思想,加快教育现代化是主要目标,深化教育改革是核心动力,建设教育强国是重要历史使命。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必须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在深化改革促进公平上迈开新步,对标服务全民的终身学习体系。学者建议关于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具体落实,学者认为,对基础教育来说,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完善普惠性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专门教育保障机制,鼓励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核心环节,新发展阶段的质量标准正在趋于多样化;分类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需要运用不同推进路径,促进所有高校科学定位、特色发展。职业技术教育要增强适应性等。3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新闻事件2020年2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10月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随后,教育部相继印发《关于正确认识和规范使用高校人才称号的若干意见》《关于破除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意见》。督导与评价,是专家学者的研究“热词”。研究视界学者认为,必须充分发挥教育督导制度的“利器”作用,以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和教育评价改革为切入点,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尽快建成全面覆盖、运转高效、结果权威、问责有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督导体系和教育评价体系。教育评价要坚持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坚持面向人人、因材施教、知行合一,着眼引导学生立志听党话、跟党走,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教育评价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一环。教育评价的功能是多元的,但主要功能应该是诊断性的,长善救失,促进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要重视外部评价、社会评价与学生评价,加强受教育者在教育评价中的地位;要特别突出人才培养评价的重要性,切实建立健全落实立德树人体制机制;要系统研究与建立软性指标的评价机制,补足在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评价方面的短板;要注重发展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把评价作为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发展的重要手段。学者建议教育督导应紧紧抓住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这两个重点,深入推进对省级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完善教育决策—执行—监督体系,形成“评价—公示—整改—问责”机制。教育评价改革必须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党和国家一系列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作为新标准。回归教育本体,完善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从评价对象的本质特性出发来制定评价标准、选择评价工具和手段。进一步完善教育评价治理体系,加强教育评价学科建设,重视社会用人改革、舆论治理,发挥学术共同体作用,为建立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创造更加良好的社会支持体系。4“体美劳”助建全面培养教育体系新闻事件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10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学者对劳动教育、体育、美育的研究,为学界增添了新话语。研究视界劳动教育、体育、美育这些长期以来的教育短板受到空前重视,有利于完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学者认为,尊重劳动、尊重劳动人民是历史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根本立场与价值追求。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教育的基本原则。劳动教育是为人的存在与发展建构社会机制,其意义在于确立了理解教育的新思路,统一了人的发展的理想性与现实性的辩证关系,提供了破解学校育人难题的有效路径。《意见》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时代价值,体现了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综合育人理念,有利于培养时代新人。学者认为,新时代学校体育对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等具有独特功能。学校美育事关国家发展战略和人民幸福生活,应促成构建新时代充满活力、多方协作、开放高效的学校美育新格局。学者建议劳动教育不能泛化,必须组织学生参加实实在在的劳动,不能在课上“听”劳动,在课外“看”劳动,在网上“玩”劳动。其他课程、其他活动也要结合学科特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要把劳动和教育结合起来,要强化家庭、学校、社会综合实施劳动教育。要让体育更好地融入生活,学校体育要在提升学生体质的基础上,走专项教学之路,让学生能融入和带动群众性体育活动。美育不是负担,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有助于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无论实施劳动教育还是体育、美育,都应将其与其他“四育”结合起来。5新时代教材建设再上新台阶新闻事件2020年9月,教育部在北京召开首届全国教材工作会议;11月,习近平总书记给人民教育出版社老同志回信,强调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用心打造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精品教材。教材建设是学者的关切之一。研究视界教材建设是国家事权,体现的是国家意志。学者指出,教材建设是教育发展的核心议题,是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依托,体现了国家意志及权力事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教材建设作为国家事权先后经历了“统—分—统分结合”的发展历程,逐步形成了国家主导下教材建设合理分工的权力结构。新时代需要充分把握教材建设作为国家事权的权力特征、权力结构以及权力范围,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晰教材建设的权力特征,优化教材建设的权力结构,创新教材建设的权力行使机制,保证国家事权在教材建设中有效行使,并通过积累本土经验,构建中国特色教材体系。当前,我国教材建设在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方面已经取得重大进展,基本形成统筹为主、统分结合的管理体系,课程教材改革深入推进,政治立场坚定、专业水平高、熟悉教材工作的专家学者队伍不断壮大,我国的教材建设已进入了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学者建议教材建设是一项直接关系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铸魂工程。有学者提出,新时代教材建设应重点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结合大中小学各学段、各学科的特点,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的内容要求、途径方式、学习程度等进行深入研究与统筹把握,实现各学段教材的有机衔接与上下贯通。二是强化大中小学德育与思政课程教材的建设,重点是加强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教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一体化建设。三是进一步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课程教材的建设。要以弘扬爱国主义、增强“四个自信”为核心,整体规划、分层设计,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系统融入大中小学课程教材。6办好新时代学校思政课新闻事件2020年,教育部等部门先后出台《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组织召开“全面推进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视频会议”和“2020年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现场推进会”。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也在不断推进。研究视界德育一体化建设是落实国家教育战略、推进立德树人的基础性工程,而思想政治理论课则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学者提出,构建“大思政”格局需着力破解思政课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思政课与专业课的脱节,避免各学段思政课内容简单重复。有学者提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需建立能够进行统筹协调、顶层设计的工作机制,通盘考虑大中小学德育课程和教材的内容及其呈现方式、思政课与其他专业课的分工与合作关系,建立健全大中小学不同学段思政课教师一体化备课和相互交流研修机制。在标准研制方面,应实现教材编写、审核与编辑人员之间的有机配合。课程育人是一项系统工程,学者提出,高校要在保留思政课主阵地作用的基础上,充分发掘、整合、利用其他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构建“思政课程”与“非思政课程”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同向同行、协同融合的功能机制。还有学者认为,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必须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强化高校思政课的属性和使命,积极运用先进的教学技术,改善教学方式,打牢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根基。学者建议学者提出,课程思政建设必须强化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包括强化教师的思想政治意识,加强师资培训,提升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力,深化教师对课程思政理念的认知与理解;强化教师合作,为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搭建合作交流平台,形成互通有无、互学互鉴、共享共用的交流机制。7基础教育聚焦公平与质量新闻事件2020年1月,教育部考试中心发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6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阶段随班就读工作的指导意见》;9月,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的若干意见》,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义务教育有保障”目标基本实现;10月,教育部召开全国基础教育综合改革暨教学工作会议。基础教育研究的热点话题,也随之展开。研究视界学者认为,“义务教育有保障”在精准扶贫体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控辍保学和乡村教师质量提升得到政策有力保障,贫困学生资助体系逐渐完善,建立健全了留守儿童关爱体系,调动社会力量开展教育对口支援,促进了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教育信息化促进了优质教育共享。全面提高育人质量,需要把牢方向,部门联动,内外协同。需要优化课堂教学方式,要精准分析学情,重视差异化教学和对学生的个别化指导。要落实学校办学主体地位,激发学校发展内生动力,加强对学校办学的支撑保障能力,不断健全中小学办学管理机制。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构建,对推动高考内容改革的科学发展,对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具有重要意义。系统性推进随班就读工作,标志着特殊教育从完成普及向完善体制机制、内涵发展的转型升级。学者建议“十四五”时期要更加强调“能力扶贫”,巩固教育脱贫成果。教师要积极行动,改进课堂教学、促进深度学习、培养创新思维、激励延伸学习等。要解决学校办学干扰太多问题,积极推进学校民主管理。高考命题应突出“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的核心功能。随班就读工作应“一县一案”精准施策,因材施教,提升教育质量。8高等教育进入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新阶段新闻事件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分类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加快培养理工农医类专业紧缺人才”。2020年1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7月,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召开,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在此推动下,研究生教育成为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研究视界2020年,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进一步深化。加快研究生教育改革,以成效评价促进“双一流”建设,内涵式发展道路向纵深推进。学者认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研究生教育的根本遵循,要在理想信念上增强当代研究生的情怀担当,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研究生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让研究生教育真正成为创新的源泉和经济的引擎。“双一流”建设的评价重点是落实高校主体责任,聚焦大学服务国家和社会的贡献度,要更加关注大学是否为国家尖端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的主要力量,是否为创造知识和产生新思想的主要源泉。学者建议内涵式发展道路是高等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学者指出,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必须以科教融合为基本途径,深化校内评价体制机制改革,正确处理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与外延式发展、高质量发展与特色发展的关系。按照内涵式发展对质量和效益的诉求,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应优化治理结构,厘清治理责任;加强学科建设,建构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框架;优创教学机制,注重合作共进;优育本科人才,明晰人才培养核心要素。9构建类型属性突出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新闻事件教育部与山东、甘肃、江西共建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职业院校数字校园规范》;9月,教育部联合多个部门出台《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12月,第一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举行,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围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学者们进行了深入探讨。研究视界现代职业教育的体系构建必须适应人工智能时代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有学者认为,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的转化和应用对劳动力知识结构提出跨界融合的复合型要求。职业教育须利用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教育模式智能化、人才培养复合化、学习终身化、产教一体化、治理法治化和发展国际化。还有学者指出,工业4.0背景下,职业教育必须实现产教深度融合,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夯实中等职业教育基础地位,建立“职业教育高考制度”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有学者认为,中等职业教育既是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基础。职业教育要在保持自己类型特点基础上,不断强化中职基础地位,进一步拓宽中职学生升入高职学校的通道。还有学者指出,“职业教育高考制度”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制度,能够促进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形成,形成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实现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融通。学者建议“十四五”期间,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要以提质培优作为根本目标,从战略层面深入思考和确定职业教育发展路径,加速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为经济转型升级赋能增效。10加强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新闻事件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广大教师积极探索线上教学。2020年7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9月,全国教师发展大会召开。全面提高教师质量、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是学者的重要研究课题。研究视界为有效应对疫情开展的“停课不停学不停教”,广大教师积极探索高质量线上教学,掀起了一场教育领域在线学习的“学习革命”。学者认为,在线教学作为新型的教育方式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但同时也带来巨大挑战,需要教师提高信息技术水平和应变能力。双师型教师的素质和水平决定着职业院校和应用型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有学者提出,双师型教师队伍最关键的是需要制度化、法律化顶层设计,出台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相应办法,形成高质量的“工匠型”双师教师队伍。乡村教师是办好乡村教育的基础支撑和关键。有学者认为,在精准扶贫背景下,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关键在于精准实行乡村教师培训,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以教育公平为价值引领,稳定教师资源;从跨区域联动管理入手,健全乡村教师编制结构;根据不同情况,创建乡村教师补充机制。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是多元且复杂的,重视政策“最后一公里”的执行很关键。通过多方位、多层次的共同努力,才能建设好乡村教师队伍。学者建议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对教师提高教书育人能力提出了新要求。教师要转变育人理念,创新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要教书育人、潜心育人,坚持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中国教育报》2021年01月07日第6版
黄银炜 谢海娜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郑剑瑾 视觉中国供图2020年5月16日,在良渚古城遗址的居址与作坊展示区,5000年前良渚先人劳作的雕塑群中,来自浙江11个地市的一线文旅人共同见证2019年文化和旅游融合的标杆和典范的诞生。其中,良渚古城遗址“申遗”居于2019浙江文化和旅游十大新闻事件榜首,遗址公园凭借深厚的文旅底蕴也成功上榜“十佳研学旅游目的地”。两大核心课程涵盖八大主题课程让5000年前的史前文明日益清晰“十佳研学旅游目的地”是本次2019浙江文化和旅游总评榜竞争最激烈的评选项目,共吸引了全省50家单位报名参评。评审专家指出,研学旅行,既不是单纯的旅游,也不是单纯的学习,它是一种探究性学习与教育性旅行的融合,更是文化和旅游融合的最好载体。良渚古城遗址公园成功跻身此次浙江十佳研学旅游目的地榜单绝非偶然。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陈寿田陈书记介绍,自从良渚遗址被发现以来,考古学家们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06年良渚古城的发现更是实证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良渚人的衣、食、住、行和他们创造的辉煌的文化,通过考古学家的挖掘和研究,已经跨越时光,展现在世人面前。但是,如何向孩子讲述这些精彩呢?其实,良渚古城遗址公园一直致力于引导中小学生竖立正确的价值观与文化自信,同时结合自然、艺术、科技、户外运动等课程,全面激发中小学生的兴趣特长。良渚文明探索营地以“考古”与"良渚文明”为特色内容,围绕着良渚文化与中华文明两大核心课程,涵盖考古学、人类文明、自然探索等八大主题课程,让当代青少年亲身接触并感受五千年中华文明的魅力,收获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并从中探寻真知、激发能力,培养青少年成长为内心笃定、积极行动的世界公民。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陈寿田章文君 摄在研学旅游上,公园以“考古”和“良渚文明”为特色内容,青少年既可以在这里铲开沙土“发掘玉器”,用黏土堆筑古城模型,也可以了解什么是科技考古,聆听良渚故事申遗背后的故事。目前,公园已经被授牌为浙江省中小学研学旅行基地、杭州市中小学研学旅行基地。“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良渚古城发现者刘斌,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宁远,良渚博物院的周院长都参与了核心教材的编写,以保证权威性。”陈书记告诉小时记者。章文君 摄“一城一事让孩子们读懂一座城,读懂一段历史。良渚的旅行行程绝不是枯燥乏味的考古教条之旅,孩子们可以在这片新近开发的遗址公园上寻找到各个重要的墓葬、城墙与遗址,也可以在周边饱览现代建筑、探访精彩的博物馆,或者走进颇具文艺情调的书店与教堂,并在充满生活气息的小镇上重温熟悉的革命年代。”陈书记告诉小时记者。章文君 摄专业化的解读 大众化的展示让市民游客一眼看懂良渚文明雯子 摄雯子 摄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在原有遗址的基础上进行修建,目前公园分城址区、瑶山遗址区、平原低坝—山前长堤区和谷口高坝区4个片区。公园对外开放的是城址区,也是公园的核心部分,总面积631万平方米,由宫殿区、内城、外城组成,呈向心式三重布局结构,古河道贯穿其间。根据遗产价值阐释和访客基本服务需要,公园主要设置了城门与城墙、考古体验、河道与作坊、雉山观景台、莫角山宫殿、反山王陵、西城墙遗址、凤山研学基地、大观山休憩区和鹿苑等十大片区。“为了将更加多元化的古城遗址展现给市民游客,我们不仅做了环境提升,最大程度还原5000年前的风貌;在保护环境的同时做专业化的解读、大众化的展示。此外,还利用大面积的绿植、数字化的演示,让来访的市民游客能够一眼看明白良渚文明。”陈书记说道。产品线——研学旅行/春秋游为学校和家委会提供1-5日研学旅行及春秋游可定制方案,有良渚综合课堂、良渚专题课堂、良渚主题工作坊三大类十三个核心课程可选。开营时间:全年冬夏令营为7-13岁的孩子,提供人类文明系列、史前生物系列、自然探秘系列、设计思维系列四大系列营地活动,营期为5-7日/期。开营时间:寒暑假周末/小长假营为7-13岁孩子,提供自然笔记系列、赴良渚人的一日之约、二十四节气系列三大系列营地活动,营期为1-3日/期。开营时间:周末及小长假亲子营匹配家庭假期安排需求,提供露营、运动、自然、艺术等亲子体验,提升陪伴质量,增强亲子关系。开营时间:全年各类团建活动定制定制为各类团体提供团建、会议等服务。开营时间:全年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关于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要求,落实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组织公开出版《学术学位研究生核心课程指南(试行)》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核心课程指南(试行)》(以下均简称《指南》)。《指南》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编写,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指南》按一级学科和专业学位类别编写,共7本,1533门课程,主要包括基础理论课和专业课,体现本学科、本专业类别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并与《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一级学科简介》《专业学位类别(领域)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相衔接。《指南》以研究生成长成才为中心,结合各一级学科和专业学位类别课程教学和人才培养特点编写,为研究生课程设置、讲授和学习提供依据,为教育行政部门和研究生培养单位开展质量评估提供参考。学术学位研究生核心课程指南既考虑课程的基础性,又考虑课程的前沿性;专业学位研究生核心课程指南既考虑课程的前沿性,又考虑课程的实践性。《指南》在保证针对性、可执行性和指导性的同时,也为各培养单位发展特色留有空间。【来源:教育部】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2019年4月10日,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副校长汤卫红老师,在蒲公英大学2019中小学教师核心能力通识课程,进行了以《在课程中落实核心素养》为主题的精彩授课。本文节选自本课课程实录。如何在课程中落实核心素养?我从三个故事讲起——这三个孩子是清华附小2017届三个普普通通的学生。曾经有这样一句话说“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儿童,每个儿童的先天秉赋,个性差异都是各不相同的。”,其实这也是我们小学阶段基础教育阶段面临的最大的一个研究课题。那我们看到这三个孩子,一个是对足球有深厚兴趣的欧阳卓力,对这样的孩子我们怎么在保护他对足球兴趣的同时给他提供不断进阶的道路,激励他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另外一个是头脑当中充满问号,喜欢探究的穆子雯同学,我们怎么激励他的志趣 ,他妈妈让他雾霾天坐地铁戴口罩,可是他觉得在地铁里面戴什么口罩?于是他就请教老师,老师说:“这个问题,我也没有办法回答,不过你可以把它变成你个人不断的去探究的一个课题。”那么对于这样的孩子,我们怎么让他在研究当中去完成自己问题解决的责任担当呢?再来看第三个孩子,一个先天条件并不优异,但是却有着舞蹈梦想的王璐彤同学,我们怎么激励她坚持兴趣呢?其实我们就是这样由个到类,由类到群,去研究儿童,去发现儿童,进而再去理解儿童,发展儿童。我想这也是我们基础教育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这也是清华附小儿童站在学习的正中央这样一个教育哲学本身的意义。本次课程的主题是核心素养的落实,大致有三块内容跟大家进行交流:1. 什么是核心素养关于什么是核心素养,比较通常的定义是指,社会发展需要与个人发展所需要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通俗来说,就是要关注人的发展,从人的角度来谈我们教育的改革,来谈我们课程的落地,而不是从教材的角度去谈核心素养如何落地。回归教育本源,我们需要回答两个问题,我们到底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我想核心素养,就是帮助我们来理清到底要培养什么人?而课程恰恰就是核心素养落地主要的载体,我们试图努力去回答,怎样培养人?国家在2016年委托林崇德教授所研发的核心素养,其实包括三个方面,自主发展、文化基础和社会参与,这三大维度,六大核心素养构成了我们核心素养的一个基本模型。这六大核心素养落实到具体的学校来说,比如在清华附小,100年来我们一直坚守“育人为本,诚挚于学”这样的校训,我们诚挚教育的使命就是为聪慧与高尚的人生奠基。如何去落实这样一个使命,我们结合了自身去落实国家核心素养的一个校本化的表达,就是我们的五大核心素养,身心健康、善于学习、学会改变、审判雅趣和天下情怀。对于学校的孩子们来说他不需要去记住这20个 字的核心素养,他们知道的是“健康、阳光、乐学”,当然这样的健康、阳光、乐学,我们依然是要转化为孩子们的日常行为,可以去进行每天的行动落实的。也就是说,他每天坚持到操场上去参加晨练微课堂,可以获得一枚健康铜奖,他每天能够帮助同伴,帮助班级、学校、社区,做一件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可以获得一枚阳光铜奖,如果他今天能够在课堂提供一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他的小探究做的特别好,就可以获得一枚乐学的铜奖。而相应的,如果他集齐健康的5枚铜奖,就可以兑换一枚健康的银奖,阳光、乐学也是如此,当集齐3枚银奖的时候,就可以兑换一枚金奖。由此下去,健康、阳光、乐学,三枚金奖集齐的时候,就会获得校长新手书写的校长奖,并在每周一的升旗仪式上隆重的颁发,这是清华附小学生的最高荣誉。我们也通过这样的方式,让核心素养要求看上去好像在云端,好像虚无飘渺,但是找到了学生可以去追求,可以去落地的这种行为表达。再往下核心素养落实在课程中,我们就提出了十佳的课程目标,这十佳课程目标,既有通识的课程总体目标,也有对学科自身的目标,当然还包括每个个体根据自身的差异,所要落实的个体发展目标。我想通过这样一个结构,我们就能够很好的去把核心素养在课程当中进行落地。2.核心素养的落地课程是学校最重要的产品,是核心素养落地的主要的载体,所以我们在落实核心素养的时候,对课程落实提出的要求就包括:首先,要指向核心素养第二,符合国家的课程标准第三,要有丰富的可选择性第四,满足学生需要如果我们做到了这样四个方面,我想就是把国家的要求,把核心素养的要求很好的进行了落地。我们学校核心素养的落地主要通过三条路径:路径之一:启程·知行·修远学段三进阶在低年段,主要是呵护兴趣,尊重孩子的天资和性情。到了中年段,我们就要把这个兴趣,适当的去做稳定,就叫培养乐趣。到了中年段,我们要把这个兴趣适当的去做稳定,就是培养乐趣,在这个阶段,我们需要聚焦意志与行动的培养,让孩子们在这种坚持当中去获得他所感兴趣的那个项目的乐趣。但是到了高年段,我们的乐趣还融入他未来志趣的成份,也就是说这不仅仅是一种乐趣了,更要有一种指向未来理想与抱负的这样一种未来志向的种子的萌发。在进阶的过程当中,我们三个年段会针对每个年段学生的特点,提供相应的关键要素的描述。然后根据这些要素的描述,结合不同阶段儿童年龄的特点,提供给他们从启程到知行,到修远三进阶当中这些进阶要求的层层落地。路径之二:“1+X课程”我们“1+X”课程就是既要去优质落实国家的基础课程,同时,我们又由“1”来创生儿童的个性课程,这样既保证我们孩子能达到国家的要求,同时又满足他自身的先天秉赋,个性差异的这种需求。我们通过这样一种途径满足每个个体的发展需求,这样我们最终才能真的实现每个个体核心素养的落地。所以我们在整个课程改革当中我们做了几个方面的调整。第一个在课程设置上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节律把课程调整到微、小、大、中,按照不同内容,不同时间节点进行重新的架构,更符合学生一天当中的学习规律。第二个方面,就是把课程的内容进行相应的整合优化。我们对核心素养的要求以及国家的课程标准,按照学校学情、年级进行了充分的细化,把质量目标指南的要求细化为每节课可以去操作的载体,编写了我们的《乐学手册》。当然我要说,1和X不是个体的,它是一种结构,所以有的时候结构决定品质,我们课程改革推进到今天如果不去重结构,就不足以触动真正的变革。1和X的关系好比一种化学方程式,这个1+X是要发生化学的反应,就像我们说你把氢气和氧气混合在一起,它依然是两种气体,但是如果你把氢气在氧气里面点燃,它就发生了化学反应,这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元子就融合产生了一种新的物质H2O(水分子)。我们在喝水的时候,你根本看不到氢原子,也看不到氧原子,但是实实在在的,这两种原子已经重新进行了一种化合的结构化形成了一种稳固的结构,正如1+X课程,这个1和X也是这样一种化合的结构关系,而不是一种简单的叠加。我们以北师版教材为基础,把数学架构以及科学架构当中同一个相关的主题,跟着这个主题的要求进行了整合,我们把它叫作“生活数学”。我们发现,数学给科学的探究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工具和方法,反过来科学的这种探究为数学提供了极其真实的情境和素材。所以,我们就把数学思维的生活化应用,这样一种学科素养的要求,甚至超越学科素养的落地就通过这样一种数科整合的方式得到了更好的落实。比如我们自己的X课程,包括清华少儿数学、数学阅读、三C课程,这些课程跟我们通常的数学实践活动课有什么不一样呢?我认为生活当中的问题从来就没有一个可以被单一的看作只是数学问题,或者只是物理问题,生活当中往往都是综合的,在学科教学里面,我们当然更要强调问题的这种整合性,因为孩子们提出的问题往往是综合的,是需要运用各学科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因此,我们设置这样三个课程,也是期望这样一种课程融合的方式能够撬动老师们真正指向于具有这种基础性、综合性的核心素养的落地。那么我们核心素养在落地的时候,课程实施层面,我们提供三条路径。第一条就是学科内的渗透式整合。第二条就是学科间的融合式整合。第三条就是超学科的消弭式整合。这三种整合路径的目的就是让我们去更好的实现学科育人的价值,让我们学科教学超越学科,指向育人,真正把人的培养作为我们的核心的目标,我想这也是核心素养对我们课堂提出的非常重要的要求。有老师曾经问我说:“核心素养这个东西感觉是虚无飘渺的,好像飘在空中的云,而且可能是那种不会下雨的云。”我说:“不对,核心素养就应该是会下雨的云。这个阳光、雨露,它要滴进你的教育教学实践的土壤里面去,并且在教育实践土壤里面生根发芽”。我想这才是核心素养对课堂落地的指导价值。我还喜欢用一个隐喻,就是核心素养始终是太阳,是我们每个老师心中的那个太阳,他可能好像没能够给某一节课带来真正的变革,其实并不是如此,我想如果你心中有核心素养这个太阳,你的课可能就是通透的、敞亮的、开阔的,朝着明亮那一方的。而如果你的心中没有核心素养这个太阳,你的课堂可能就是锋利的、闭塞的、甚至找不到方向的。而我们的学生永远不可能是一张白纸,特别是在今天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学生一定是带着他的一些思考,他的一些基础走入课堂的,所以我们学习的整个闭环就要改进,不是说只在课堂里面学习,我们一定要让预学、共学、延学来形成一个学习的动态的流程,而这一切它所指向的就是我们的核心素养。例如,我前面提到的生活数学,我们一方面要把儿童的生活合理的引入到数学课堂中来,数学教学的目的不是为了去做几道题,而是为了回到生活当中去真正的运用数学的知识和方法去解决问题,去构建他的数学生活,这样也保证我们的数学课能够顺利的去跟经验很好的对接。所以,我们数学课最核心的就是两种,第一就是我们要培养孩子的数学思维;第二我们的孩子要能够具备生活应用的能力。我想这样的数学才是真正指向我们的核心素养。接下来,我们举例说明学科内整合的路径操作。比如我们对《生活中的百分数》这个单元整体架构的时候,我们需要突破的是一节课去教一两个例题,然后学生模仿这种线性的推进。而是让孩子们回到生活当中去发现问题,然后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堂,老师带着学生一起来梳理他们寻找到的生活中的问题,用一节35分钟的小课去完成课程目标的计划课。这节课完成以后,我们采取招标的方式,让每个小组认领他想研究的那些问题,给予充足的时间让小组尝试独立解决,相互的交流。这件事完了以后,我们进行全班的交流、分享,相互的质疑、互动。这个版块完成以后,我们进行整个单元的回顾、梳理、评价、反思。这就是一个进行一个单元整体架构的过程。让孩子们真正去经历一个从头到尾想问题的过程,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这样一个完整的闭环。老师们一定注意,孩子们找到的其实不是问题而是信息。他要去提取生活中这些具体场景当中的信息,然后根据这些信息去发现并且提出问题,这恰恰是我们数学当中非常可贵的部分。例如,闲趣饼干这个图片,它没有问题,学生需要自己去提出问题,这里面的1.2千克是这种饼干原来包装的质量,还是现在这整个饼干的包装质量?如果是原来的,那么现在的质量是多少?如果是现在的,那原来的净含量又是多少?多好的现实问题。再来看我们的数科整合,当我们的学科真正超越学科指向育人的时候,其实我们不断思考的是超越学科的科学,那么不是说1+1=2,而是要1+1大于2。比如说,我们如何让数学当中质数合数这些知识跟科学课当中的相关内容整合呢?有这样一个材料,说在北美洲有一种蝉叫17年蝉,这种蝉每17年会在地面上大爆发一次。为什么是17呢?难道跟质数有关吗?我们再查找资料后发现,在北美洲确实有这样一种17年蝉,而且它的生命周期确实与质数有关。我们在科学课当中,要讲动物的生命周期,数学课中,要讲质数合数,当这两者发生关联的时候,是不是我们的质数、合数,为科学的生命周期的学习提供了一种研究的模型?于是我们这样来操作,首先在课前让孩子们回顾《昆虫记》当中是如何去描述蝉的一生是怎么渡过的,之后让学生去探究,生命周期为6年的蝉,它会遇到“出现周期“是几年”的天敌?用你喜欢的方式画一画,写一写。我们用表格来整理孩子们的发现,6年的蝉会在它的一个生命周期里面,遭遇到1、2、3、6这些出现周期的节点,尤其是在第6年,蝉从地下钻出地面的时候会面临每1年、每2年、每3年、每6年出现一次天敌对它的侵害。如果在20年里面,它会遭遇到12年、18年,出现一次的天敌对它的伤害。聚焦到这样一个周期里面,孩子们很快就会发现这些出现周期都是蝉生命周期的因数,那么如果你是蝉,你会选择出现在哪一个生命周期呢?孩子们会说:“我会选择19”“我会选择17”。“为什么不选20呢?” 孩子说:“千万不能选20,选20虽然自己多活了一年,但是当我从地下钻出地面来的时候,会面临 6位天敌,基本会被灭绝,所以我要选19或者17。”为什么选它?因为它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还有哪些数有这样的特质,就自然而然地进入到质数、合数的学习当中,课后我们还会引导孩子去读《为何美洲蝉中意17这个质数?》这个拓展材料。有专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总结,说这节课至少孩子有这样几点跟过去不一样的感受和收获:第一,也是孩子们的表达,我发现数学是有意义的,原来质数、合数不是说在象牙塔里面自娱自乐,在数学的世界里自娱自乐,它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而它居然能够在自然界当中找到一种原型。第二,他觉得数学是有力量,数学的质数、合数,居然可以作为一种模型来解释这样一种自然现象。第三,这节课题目叫懂数学的蝉,我看不对,蝉一定不懂数学,那懂数学的是谁?是大自然。大自然才是伟大的数学家。为什么大自然会选择17这个生命周期的物种能够延续下来?这是优胜劣汰的结果,这是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结果。第四,孩子们说,通过今天这个课我明白了地球今天所留下的这些特种都是大自然的活化石,都是经过成千上万年不断的进化能够保存下来,他们是大自然的活化石,这些都是大自然的财富。第五点,我们要爱护大自然,要爱护地球,要保护地球的每个物种。因为它属于大自然,它不属于人类,如果人类再去滥杀无辜,再去捕杀这些地球上的生命,那么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就是人类的眼泪。路径之三:主题课程群这样一种主题课程群,我们以年度或学期为周期,用经典阅读和成志人物为轴线,实现横向打通学科壁垒,形成整合,让儿童学习多维选择,纵向打通学段,使儿童在不同时空中逐步攀升,横纵联合,形成学科内、学科间、消弭学科的,以及儿童自主项目研究的主题课程群,实现全学科共育。我想这样一个课程的落地,更好的去指向我们核心素养的发展。3.核心素养改变了什么?最后再回忆核心素养到底改变了什么?回到我开始说的三个故事当中去,我们可以看到最美的个体来说,欧阳卓力的班主任和他的足球教练,不断的给他锻炼的机会,我们老师一次一次的抓住关键时间,让他担任足球队长,带领球队披荆斩棘。同时,他有非常好的国学积累,非常好的经典吟诵的气场。孩子们戏称是“文武双全”,就是这样一个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少年,今天依然在足球场上去奔跑,去追寻当年的梦想。所以这样一个孩子,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他真正做到了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他真正的是用核心素养撬动了自己作为一个完整人的这样一种发展。我们再来看第二个孩子,前面提到他爱提问题,把北京的地铁当中雾霾天坐地铁要不要戴口罩这个问题变成自己研究的小课题。从研究的目的到方案的制定,实际的测量,他付出了非常多的辛劳,在这个过程当中,其实他遇到了很多很多的困难,除了我们老师的支持,我们还帮助他邀请专家做支持,最重要的是他自己去经历了这样一个完整探究的过程,成为少年科学院的小院士。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个过程当中,其实背后最值得我们的欣慰是他说“我遇到了很多的困难,我甚至想要放弃,但是为了达到那个目标,坚持下来了。最终我体会到了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这整个的研究给我带来了太多太多的收获,而这个收获,远远不止是数学、科学这些知识和方法的收获,我还有很多的历练,我懂得了什么叫坚持,我懂得了怎么去沟通,我懂得了怎么去表达自己。” 通过这样的研究,他有了一种责任的担当。第三个孩子,抱着舞蹈鞋睡觉的女孩,她曾经望着空荡荡的舞蹈教室想要放弃。但是她在梦中依然看到自己在跳舞,她依然抱着自己心爱的舞鞋睡觉。也正因为这样,功夫不负有心人,她一跳就是6年,这一跳,她也从舞蹈队当中的不合格到优秀,再到卓越。这一跳,她也从技术升华到了艺术。这一跳,她也把自己的身体和精神雕塑成了一道风景,成为舞蹈团的团队。她用舞蹈,让人生纯粹优美,有着沉淀的优雅,有了飞腾的力量,舞蹈反过来也成就了她,她也用舞蹈成为一种占领世界的姿态。我想通过这样三个故事来回应我们核心素养真正落地以后,我们怎么去尊重每个孩子他的个性,让他得到更好的发展。演讲丨汤卫红编辑丨蒲公英教育智库 · 星教师
2019年4月1日,在成都二十中,以陈宏老师一堂英语随堂课为基础,开展金牛区名优教师培养英语学科研修活动。四川西部教育研究院金牛项目办主任秦琴,英语特级教师、原高新区英语教研员沈燕,以及“金牛项目”英语学科教师及二十中英语教研室教师近30人参加本次教学研讨活动。首先,成都二十中陈宏老师以“Great People and Great Invent”为主题,聚焦课堂教学,多种方式引导学生高度参与,为我们呈现了一堂生动的英语示范课,由此开启本次教学活动实践与研究之路。课后,陈老师首先进行说课,从教材、教法、学生等角度对自己的随堂展示课进行了陈述。随后,听课老师从自己理解出发,各抒已见,指出课堂教学亮点和有待改进的地方,并针对教学中的细节进行很好的剖析思考和概括。最后,沈燕老师从英语核心素养出发,结合新课程新教材标准,以本节课为例,详细阐述教师如何把核心素养落实到日常课堂中,如何从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意识和学习能力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同时沈老师还从学习活动三个层次和学生学习三种方式等方面同老师们作了分享,为教师们课堂教学提供新的思考方向。本次活动旨在以课例研究为抓手,深入学习并践行新课改理念,构建高效课堂,提高学员教师教学质量。通过本次活动,为英语教师提供一次相互学习、交流的机会,有效促进教师们教学水平的提高和课堂教学的深入开展,对新课改理念的深入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