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教育研究》省级期刊《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国内统一发行号:CN15—1362 / G4,国际标准发行号:ISSN2095-3089,邮政编码:16-129)已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正式批准,并获得科学联合会内蒙古学会理事,由中国外语学习研究协会主办的全国性教育学术期刊。以研究为导向的教育学术期刊,旨在以“科学,新颖和实用”为刊物,在国内公开发行。《课程教育研究》反映了新时代教育过程中的新观点,新经验和新方法。为广大教育科研工作者提供学术交流平台,全面推进基础教育。欢迎高校,成人学院,职业学院,技术学校,国家中小学,学前教育和其他教育战线的各级和各类一线教师,科研工作者,行政和党员,后勤经理,图书馆和青少年校园和活动中心等校园外教育单位的各种教育者。栏目设置教育研究,高等教育,德育建设,项目研究,教学管理,创新教育,风格和艺术,阅读和写作,综合论坛等。投稿须知1.文稿应具有可靠的材料,准确的数据,新颖的论据,足够的论据,可靠的数据,并对作品负责(严禁抄袭),新颖,实用和科学。文字要精炼2.如果论文的研究工作得到省部级以上基金项目的支持,请注明基金名称和项目编号。3.文章的标题应在20个字符以内,文章应在2000-2400个字符以内。格式包括:标题,作者和单位,邮政编码,内容,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等。4.本文的计量单位应当以国务院最近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为准,不得使用非法定计量单位;图形应该是典型的,尽可能少的和精确的,并且表格应使用三行表格;线条应平滑,平滑且厚度均匀;黑线图应用于图形。5.所有参赛作品均为文字格式,为了缩短出版时间并减少错误,请详细说明我的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期刊名称:课程教育研究主管单位: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联合会主办单位:中国外语学习学研究会出版周期:旬刊国际刊号:2095-3089国内刊号:15-1362/G4邮发代号:16-129期刊级别:省级期刊描述:《课程教育研究》杂志创办于2012,是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联合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省级期刊,影响因子0.181,现被万方收录(中)等权威机构收录,课程教育研究杂志社征稿杂志介绍刊社简介《课程教育研究》杂志系内蒙古社科联主管,中国外语学习学研究会主办,面向国内公开发行的教育类学术期刊。国际标准刊号:ISSN 2095-3089,国内统一刊号 CN15-1362/G4,旬刊。《课程教育研究》突出反映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新理论、新观点、新方法和新经验,探索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的新思路、新特点。以"科学、新颖、实用、交流"为办刊目标,系国际性、学术性、综合性的教育研究类刊物。《课程教育研究》宗旨:以新科学、新知识、新方法培养新人才,让人才以创新的实践建设美好的未来;为创新教育理论、方法、信息提供展示的平台,交流的通道,让所有的教育工作者共同开创中国科学教育的新时代。期刊收录万方收录(中),上海图书馆馆藏,国家图书馆馆藏,知网收录(中),维普收录(中),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栏目设置研究报告、文献综述、简报、专题研究投稿须知1、《课程教育研究》文稿应资料可靠、数据准确、具有创造性、科学性、实用性。应立论新颖、论据充分、数据可靠,文责自负(严禁抄袭),文字要精炼。 2、《课程教育研究》姓名在文题下按序排列,排列应在投稿时确定。作者姓名、单位、详细地址及邮政编码务必写清楚,多作者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接录稿通知后不再改动。 3、《课程教育研究》文章要求在2000-2400字符,格式一般要包括:题目、作者及单位、邮编、内容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等。文章标题字符要求在20字以内。 4、文章中的图表应具有典型性,尽量少而精,表格使用三线表;图要使用黑线图,绘出的线条要光滑、流畅、粗细均匀;计量单位请以近期国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为准,不得采用非法定计量单位。 5、为缩短刊出周期和减少错误,来稿一律使用word格式,并请详细注明本人详细联系方式。 6、编辑部对来稿有删修权,不同意删修的稿件请在来稿中声明。我刊同时被国内多家学术期刊数据库收录,不同意收录的稿件,请在来稿中声明。投稿邮箱:tougaoyun@163.com在线投稿:tougaoyun.cn
刚刚接触教育学考研的朋友们可能并不了解课程与教学论和学科教学这两个专业的区别,毕竟二者都涉及教学方法的研究,也同样细分为不同的学科方向(语数英数理化史地生音美体),这导致很多考生在选择专业时不知道该选哪个好。本文就由文都比邻小编为您简单介绍一下这两个专业的不同,在了解完之后同学们再做选择也许就不会那么困难了。学位类型不同课程与教学论是教育学的二级学科,属于学术型硕士,学制3年,专业代码为040102。学科教学也属于教育学二级学科,是专业型硕士,学制2年,专业代码为045102-04513(各学科不同)。研究方向的不同课程与教学论的主要研究方向有三个,分别是:教育基本理论研究、学科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成人教育课程与教学论研究。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和学习的内容偏向理论,主要致力于课程、教学理论、教师、课堂、学习问题及基础教育教学改革中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换句话说,就是从宏观的角度对课堂教学设计等问题进行理论性研究。但这是不是意味着课程与教学论不分学科?事实上,这个专业下还分语文学科教学论、数学学科教学论等具体的学科方向。所以,对于那些喜欢某一具体学科的同学们来说,课程与教学论也是可以考虑的。而比起课程与教学论,学科教学更突出以某个学科为基础的实践性研究,也就是教学实践,一般会将重点放在课堂的具体教学方法方式上,还会涉及很多具体学科的知识及其应用。喜欢实际操作的同学可能更适合学科教学。考试科目不同课程与教学论的专业课考试科目只有一个教育综合,统考还是自命题要看具体的院校。学科教学的考试科目除了333教育综合以外,一般还包括这个学科的教学论和其他知识考查,而且有学科背景的学生在面试时可能会更有优势,老师也可能会更偏向有学科背景的考生,跨考太大的容易被刷。毕竟除了教育学知识以外,具体学科的知识在短短一年备考期间是很难有什么真正的收获的,除非像是语文、英语这种我们从小就学的文科学科可能可以拼一拼,像数理化的学科教学就可能需要你具备本专业的背景了。就业方向不同从就业方向来讲,课程与教学论就业面更广一些。因为学的是理论,所以做高校老师也可以,教研也可以,还可以做杂志社编辑或从事其他教育相关的工作。而学科教学的就业方向相对单一,这个专业的方向就是专门培养中小学教师的,所以学科教学大多只有师范类院校才开。除了教师以外,其他方面就没有教育学学硕好找工作了。因为小伙伴们如果不是很确定自己要做老师的话,就没必要报教育硕士的学科教学啦。
为充分发挥引进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引领作用,促进我区小学教育品质不断提升,4月1日,丰台区小学引进校“高品质课程教学”基地校联盟在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成立。联盟以共同发展为纽带,以多校合作、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提高为目标,在课程建设与教学研究的过程中,汇聚各引进校研究成果,激发各校课堂教学改革的新动力,以“学校联动发展、教师协作提高、学生共同成长的良好育人氛围”为发展目标。当天,与会领导为基地校进行了授牌。年度联盟校轮值主席、北京教科院丰台实验小学校长祁红解读2021年度联盟行动计划,与会基地校领导进行了交流。又讯 4月1日,丰台区成立“小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研究”基地校联盟。旨在落实课程改革要求,实现立德树人目标,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探索儿童健康、全面发展的成功路径,培育新时代优秀小学生,提高学校和教师育人水平,促进区域教育品质提升。(责任编辑:甄珍)【来源:丰台区文明办】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日前,淮北师范大学举行“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揭牌仪式,该校党委书记陈士夫,党委副书记、校长姚佐文共同揭牌。据悉,这也是安徽省高校中首个“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据介绍,淮北师范大学新成立的“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将明确育人目标、优化教学设计、完善评价体系,挖掘各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元素,深入开展理论研究与教育教学改革,在人才、手段、方法等方面给予保障,促进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和课程思政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有效融合、互动发展。此次“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揭牌,对进一步推进淮北师范大学课程思政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工作,以及完善该校大思政格局具有重要意义。多年来,淮北师范大学始终坚持校党委书记、校长为学生讲授“思政第一课”,大力推进“青马工程”,以课堂教学、典型示范、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社会协同等为重要抓手,探索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和实践路径,培养学生勇挑时代重任的使命感和志诚报国的“爱国情、强国志”。学校各部门协同推进,为思想政治教育、思政课程改革创造良好环境,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格局。(杨赛君 郝文清)
12月29日下午,岭南师范学院(前称:湛江师范学院)“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成立揭牌仪式在学校榕楼一楼培训室举行。该院党委书记刘明贵、校长兰艳泽担任学校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主任,领导推进中心建设。刘明贵、黄达海、戴黍等校领导共同为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揭牌。刘明贵指出,成立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是学校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论述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构筑学校大思政育人新格局,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大举措。他简要阐述了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的背景和重大意义,希望通过成立研究中心,搭建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相互融通平台,统筹学校课程思政理论、体制机制、模式、内容、方法、创新等方面工作,研究不同类型课程思政体系、实现路径及规律。“广大教师要通过课程思政专项建设项目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探索。”刘明贵认为,思政课是高校立德树人的主渠道之一,专业课程也承担育人的主要功能,专业课程教师在推动课程思政上大有作为、大有可为。刘明贵强调,研究中心要履职尽责、发挥作用,更好地为广大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和研究提供服务;各相关部门要积极配合中心开展工作,推动课程思政水平更上新台阶;广大教师要打造一批优质课程思政教学成果,探索总结具有岭师特色的课程思政建设经验。黄达海主持揭牌仪式时指出,课程思政的本质是立德树人、理念是协同育人、结构是立体多元、方法是显隐结合、思维是科技创新。认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从高等教育育人的本质要求出发,抓住课程改革核心环节,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育人中的主渠道作用,着力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深入挖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资源,发挥所有课程育人功能。揭牌仪式后,国家级一流课程负责人、广东海洋大学林华娟教授,国家级一流课程负责人、岭南师范学院刘海涛教授受邀分别作专题学术报告,为大家分享了基于课程思政的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线上一流课程申报与建设经验。林华娟认为态度和决心是关键,材料准备要极致且丰富、课程的建设和应用情况要不断斟酌、凝练并保持课程的特色和创新。刘海涛则以《新时代的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为题,对冲刺国家级一流课程的具体方法、课程教学项目申报书撰写等进行了深入指导。据悉,自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以来,教育部、广东省教育厅相继出台指导文件,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落实工作。岭南师院高度重视,出台了《关于加强课程思政 建设一流课程实施方案(2019-2023 年)》,结合学校的一流专业、一流课程和一流课堂建设,全面统筹推进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关家玉 通讯员:张少华、孔少飞广州日报全媒体图片记者:关家玉 通讯员:张少华、孔少飞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蔡冬庆
本网讯 10月14日,马路镇碧丹完小开展六年级课堂教学研究活动。活动紧扣“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打造高效课堂,坚守生本理念”的主题展开。仇孟姣、张爱国俩资深老师执教本次活动的课堂教学研究课。 仇孟姣的数学课《分数除法解决问题(2)》,由“口头列式”“分析条件”“小明的体重比爸爸的体重轻8/15”很自然地导入到分数除法应用题的教学,一步步诱导学生,达成“找出题中数量间的等量关系,设未知量x,列出方程”之学习目标。张爱国的语文课《故宫博物院》,把学生和听课老师引入故宫金碧辉煌、富丽堂皇的美境之中。两位老师的课轻重、主次、详略分明,教师引导、学生探究的时间安排、知识点分布十分妥当。两堂课生动活泼,教学效果很好,听课领导、老师们赞不绝口。 学校全体教师全程参加本次研究活动。(通讯员 张中国)【来源:安化县教育局】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钱守旺 孟青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进入到内涵发展的新阶段,学校课程建设成为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硬任务”。在不同的省市和地区,课程改革也呈现出不同的发展局面,究其原因,与该区域教研部门如何推动课程建设密不可分。本书从区域层面出发,以区域推进学校课程建设为研究主题,从理论与实践层面探讨区域内如何推进学校课程改革,构建能够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课程体系。并以北京市朝阳区推进课程建设为例,分享部分研究成果,以供其他省市和地区的区域教研部门借鉴参考。一、区域课程建设的背景教研制度是中国基础教育的一大特色。丛立新先生在其研究著作《沉默的权威——中国基础教育教研组织》一书中说:“毫不夸张地说,迄今在全国范围内,各级教研室实际上已经成为了推动课程改革的主要力量。一个地区课程改革的局面如何,走向如何,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教研室对课程改革的认识和态度。作为课程改革的主要依靠,各级教研系统承担着诸多相关事宜,如教师培训、新教科书的辅导、指导校本课程的开发、推广改革所推崇的教学方式方法等。” 可以说,区域教研部门对课程改革的认识及推进措施,直接影响了该地区的学校课程改革的实施与效果。北京市朝阳区作为首都教育发展的活跃地带,始终走在课程改革的前沿。朝阳教育历来对推动区域课程建设非常重视,早就开始了区域内学校的课程建设工作,率先成立了区域内的课程改革研究机构(即课程研究发展室),完善了课程领导、学术指导和课程建设及实施的常态监控反馈机制。在“十三五”时期,基础教育领域进入深化课程改革的新阶段。从区域教育的角度,朝阳区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设计了教育发展的“十三五”蓝图,“以教育内涵优质发展为主线,大力推进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区建设,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全力提升教育质量,在现代教育治理体系建设、教育队伍整体优化、教育信息化和教育国际化等方面取得新进展,切实增强了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获得感。” 在这一指导思想下,区域层面对课程建设进行了更进一步的顶层设计,提出要“深化以学生为本的课程和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具体包括:“全面深化基于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课程和教学改革。加强培训和指导,提升校长和教学干部的课程领导能力、教师的课程生成与实施能力,实现课程优化与创新,服务学生成长需要。推进学校自主课程建设,提供丰富可选择的课程资源,促进学生全面而个性化的发展。转变教与学方式,积极推进选课制、走班制、学分制等探索,加强选课指导和学法指导,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在区域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的引领之下,朝阳区的课程建设工作在区域行政部门的领导下,由区域课程研究部门主要负责,其他教研部门鼎力配合,团结合作,共同完成。二、区域课程部门的职能定位推动区域课程建设工作,必须建立一支课程建设的学术队伍。朝阳区于2012年率先成立了区级课程改革研究机构,即朝阳区教育研究中心课程研究发展室(以下简称“课程室”)。目前,该部门共有科研员六名,专职从事区域课程研究工作。这是一支高学历、高素质的研究队伍,由一群热爱教育研究,致力于学校课程建设工作的热血青年组成。其中一人是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教育部国培专家,有着极其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科研经验,同时有学校管理经历,对学校课程建设经验丰富。两人是毕业于985院校的教育学博士,有着扎实的学术基本功和理论视野。其他三人均为硕士学历,且有着多年教学经验。这支高知团队六年来,服务于朝阳区200余所中小学学校课程建设,为他们提供课程方面的学术支持。真正实现了”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一)角色定位课程室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部门,他们在学校课程建设中,扮演着以下六种角色:导航仪——引领方向,探寻路径为区域内学校课程改革引领方向,协助行政部门发布课程建设文件及实施指南等,帮助学校探寻课程发展路径,引领课程建设方向。播种机——传播理念,推动变革为区域内学校和教师传播最新课程改革理念,借助微信公众号平台(未来课程)推送课程改革前沿文章,促进学校和教师学习最新课改精神和理论知识,推动课程改革的落地。助推器——培训指导,助力发展为区域内学校提供课程改革的培训指导,通过区级培训、校级教研以及“多对一”共同指导等方式,通过“面(区级)——线(学区/项目组)——点(学校)”协同推进的方式,助力学校课程发展。孵化园——发现典型,培植壮大在区域内发现学校课程建设的典型经验,通过具体指导,专业打磨,促进典型经验成果化,提高其可推广性,使成果培植壮大,供其他学校学习借鉴。收割机——收集经验,固化成果在区域内收集学校课程建设的素材,指导其成果固化,为学校参加各类成果评比提供学术支持,帮助学校高效提炼成果,发掘潜力。中转站——资源推送,经验分享在区域内形成学校课程联盟,构建课程建设、课程资源等共同体,搭建平台,利用线上、线下等方式,促进资源共享和成果借鉴。(二)职能定位课程室主要承担组织区域范围内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的研究、开发、指导及其他相关业务工作,具体的职责任务如下:1.推动区域学校课程的顶层设计和三级课程整体建设,规划区域地方课程和特色校本课程建设,规范校本教材的编写工作。2.承担朝阳区地方教材(读本)研发、申报立项、编写,组织精课程资源的研究、开发、推广工作。3.组织区域范围课程专题工作的跟踪调研、系统诊断,为当地教委的课程管理提供决策依据。4.根据区域课改推进实际需求,组织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实验的专题培训,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教师课程理解力和执行力;组织区域优秀课程建设经验的总结、交流和推广工作;组织北京市内(外)的课程学术观摩、交流活动。5.根据课改项目和区域教育发展核心内容,负责课改项目的整体设计、实施、管理与评价,负责项目基地校的遴选、指导和管理,促进学校课程的整体优化培育区域课改品牌项目,推出具有区域特色的优秀课程(教材)。6.根据市、区课改工作部署,拟定基础教育课程优秀成果(单位)评选方案、标准和流程,开展课程优秀成果(单位)评审及宣传;做好区域优质课程资源的收集、交流、评估与推广应用工作。7.结合朝阳区国际教育推进情况,根据需要承担国外优秀课程资源的筛选引进、培训推广、实验,开展基础教育国内外合作研究、国际比较研究等工作。8.其他与课程建设有关的工作。(三)室徽与团队共建课程研究发展室这支队伍团结一心,有着共同的价值追求。课程室有自己的室徽:室徽上的文字“作未来课程的领导者”表达了课程室整个团队的价值追求——为了学生未来的课程,为了学校课程的未来。室徽由“未来”两个字的首字母“W、L”变形而成。整体看像一个长了大眼睛的小精灵,活泼可爱,动感十足,寓意着未来课程的性格,适应儿童的天性。下面的字母“W”像一个燃烧的火炬,象征着课程全体成员火热的工作热情。上面的字母“L”像一个旋转的飞碟,象征着课程室全体成员灵动的工作状态。三、区域课程建设的目标和内容区域课程建设的目标,是加强学校课程育人功能,提升课程的研究与建设,服务与指导的能力,课程区域建设水平整体提升。指导学校建设课程,使课程目标—课程建设—课程实施—课程评价更加系统和一致。课程整合水平更加深入,课堂教学有效实现课程目标与功能,课程评价充分发挥导向性功能。具体目标是:第一,创新课程管理制度,课程领导力和课程指导力显著提升。统筹协调各方力量和相关资源,推动学校建立科学合理、自主创新、相互贯通、有机衔接的课程体系,形成思想统一、理念先进、协同配合、智慧共享的课改工作新格局。第二,创新课程建设思路,学校课程建设水平明显提高。将人的发展作为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关心学生的成长,关注教师的发展,关注校园内每一个人的幸福感。基于核心素养体系框架,聚焦课程的顶层设计、结构梳理、内容整合和有效实施,建立特色鲜明、层级清楚、衔接自然、尊重获得感的课程体系新框架。第三,创新课程实施策略,课程育人效果更加突出。 从关注知识技能走向关注核心素养,认真落实学科改进意见和实践育人要求,拓宽课程资源供给渠道,让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生活,走向社会;进一步转变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探索知行合一、主动探究、自主合作、生态高效的课程实施新途径。依据目标,区域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六大方面:(一)提升课程领导力,明确课改方向和目标1.提高校长和课程干部的课程领导力。提升学校管理者对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的把握、创新、引领等能力,帮助其进行学校课程顶层设计,促进校长专业发展。2.提高研训者课程领导力,提升相关人员的理论水平和业务指导能力。3.提高教师的课程领导力。提升教师课程领导意识和课程开发、实施能力。促进教师明确学科课程的定位、性质、目标及其与课程整体育人之间的关系,高质量完成国家课程的实施,同时鼓励教师提高校本课程开发和设计能力。4.促进课程经验分享。为学校提供研讨平台和经验借鉴,推送学校课程改革动态,并深入到有需求的学区进行经验分享与定向指导。(二)加强课程顶层设计,推进课改有序进行1.指导学校明确育人目标。指导学校进一步明确课改目标和任务,把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作为重点任务贯彻到国民教育全过程。将“立德树人”工作做实、做精、做深,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纳入学校工作计划中,充分发挥课程的育人价值。2.指导学校完善课程方案。指导学校根据学校办学理念科学制定学校课程规划,围绕核心素养进一步完善学校课程体系。(三)探索实施策略,适应课改新要求1.充实课程内容。指导学校有计划地科学开设可供学生选择的校本课程,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2.丰富课程形式。重视课程推进机制以及课程实施的实际效果,鼓励有条件的学校积极探索大小课、长短课、周课表和月课表等学时设置实验,尝试分层分类走班、综合主题教学、校内外选课等课程安排实验,开展项目作业、作业超市等作业改革,丰富学生学习方式和选择。3.落实学科实践活动要求。关注学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以实践育人为统领,指导学校整体设计学科10%课时开展校内外综合实践活动,鼓励和引导学生走出校门积极参与实践。(四)变革教与学方式,构建富有活力的课堂1.优化学习方式。紧紧围绕提高教育质量这一战略主题,实施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改革,重构学习环境,设计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学习路径,采用体验式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项目学习、主题学习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重互联网+背景下学习方式的变革,让学生在多种学习方式灵活运用中生动活泼地开展学习。2.改进教学方法。尊重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智慧,积极推进教学改革与创新。各校要认真落实学科改进意见要求,更加关注从课堂上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课堂教学质量。3.构建生态课堂。联合教研部门共同制定并完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通过评价标准的改变促进课堂教学改革,使课程与教学协同发展。(五)加强课程资源建设,促进优质资源共享1.建设好实践基地。建设一批有区域特色的学生实践基地,通过挖掘、整合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社会团体等社会单位的各类教育资源,构建无边界、跨学科的开放性学习服务平台,满足不同层次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与发展需求。2.用好网络资源。促进学校改善信息化学习环境,努力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践的深度融合,基于教育大数据,对学生进行精准诊断。依托教育信息化云平台,指导学区、学校完善学科数字化学案库、课件库、素材库建设,满足学生自主学习需要。3.借助微信公众平台推送课程学习资源,促进教师课程理念的更新。通过运营微信公众号“未来课程”,每天为广大校长、教师推送最新课程改革资讯、热点问题、前沿理论等,逐步打造服务于课程改革的学术自媒体平台。(六)加强课程评价,以评价助推课改发展1.明确评价导向。研制课程建设水平评价量表,修订课堂教学评价量表,构建多元化、发展性的评价体系,通过评价诊断更好地发挥考试对教学的服务指导作用。2. 改进评价方式。创新评价方式,探索专项督导、跟踪视导、第三方评价等方式,变单一评价为过程指导。帮助学校采用多主体评价策略,动员小组、家长、社区多角度调研学生参与度和获得感等,推动课改深层次问题解决。3. 组建研究团队。立足于朝阳区的学校发展,建构一套学校课程评价体系。采用以训带研的方式,帮助课程干部和教师形成自我评价的能力。四、区域课程建设的路径及成效(一)“研训展评”结合,助力学校课程发展朝阳区通过教研、培训、展示、评选结合的方式,推动区域内学校课程建设,即定期举办教研活动、专题培训、学校课程展示活动、学校课程成果评选等。1.课程教研活动课程室研究团队每个学期都会定期集体下校展开课程教研,及时了解学校在课程建设方面的情况,为学校把脉,对其存在的问题作出诊断,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为此,他们专门研制了《朝阳区学校课程建设情况调研问卷》,以便迅速对学校课程建设情况做出判断。根据学校的具体需求,也会不定期地展开小组下校教研的活动。同时,还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调研活动。例如针对朝阳区引进校(即朝阳区政府引进优秀名校资源合作办学学校)情况开展的专题教研活动,形成《朝阳区引进校课程建设情况调研报告》,对了解引进校课程建设的问题和解决对策提供了很好的支持;再如针对高中校课程设置所展开的区级调研工作,对全区高中校2017级课程实施指导意见实施情况进行了调研,为有效推进2018级高中课程方案提供了参考依据。2.课程专题培训课程室研究团队人人有研究专题,人人有讲座主题。根据学校需求,进行菜单式设计,每个人研究不同的内容领域,每个人聚焦一个点,进行深度思考,对学校的课程建设进行全方位的指导。课程专题的培训包括如下主题:《课堂革命:我们一直在行动》,《做一名有教育情怀的教师》(钱守旺)《读懂课程——学校课程观的重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与设计》(孟青)《学校课程顶层设计及其评价》(王迪)《传统文化教育与学科渗透》,《中高考背景下的学校课程管理》(杨帆)《基于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教学改革》《经典阅读在新时代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意义》(舒芳)《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朝阳区STEAM教育推进策略研究》、《STEM跨学科整合的五类基本取向》、《STEM理念下的趣味编程与3D设计课程研发》(陈磊)这些专题培训,能够直接指导学校进行课程建设。目前已经开展过多场区级、校级培训,深受学校领导和教师的肯定,使课程理论与实践得以普及。朝阳区还开办了校长课程领导力工作坊和培训,通过培训、研修等方式促进全区校长课程领导力的提升。2015-2016年,全区所有高中学校主管课程校长参加了高中校长课程领导力工作坊的研修,由专家主题报告、一对一深入指导,切实推进学校课程建设,以适应新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要求为重点,增强学校课程规划和管理能力。2016-2017年,举办了朝阳区中小学校长课程领导力专题培训班,全区所有学校正校长参加了此次培训,覆盖面接近100%。结合朝阳区教育系统干部特点和现实需求,立足本土,放眼国际,在已有工作的基础上,为校长们进行设计了丰富多彩的培训课程。课程选定严格遵循需求先导、多方论证、注重实效、严格评估的工作流程。通过自我建构、高端引入、本土孵化等方式,形成了以提升课程领导力为代表的系列课程群。制定了必修与选修、线上与线下、自主与合作、理论与实践、展示与考察等相结合的具有朝阳特色的、服务朝阳干部队伍发展的课程实施体系。打磨出具有朝阳特色的国际化和本土化的课程体系,切实促进了朝阳区校长课程领导力的提升。3.学校课程展示活动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进一步为各校明确课改方向,课程室近年来举办了十余场“学校课程展示系列活动”,为各校展示课程建设典型案例,提供区级平台,以供各学校相互学习借鉴,交流提升。每一场学校课程展示活动,都由课程室和学校组织策划,选定主题,主题共分为四大模块,呈系列化(见下表)。每一场活动都由课程室团队进行指导。该活动为学校提供了区级展示的平台,在区域内成为品牌活动,有效地推动了区域学校课程建设。目前,通过“朝阳区学校课程展示系列活动”,一批学校在课程展示中脱颖而出,并取得了初步的课程建设成果。如芳草地国际学校、朝阳实验小学、白家庄小学、樱花园实验学校、二外附中、陈经纶中学嘉铭分校等一大批学校的课程建设已经在北京市乃至全国有了影响力。4.学校课程成果评选朝阳区依托北京市学校课程成果的相关评选工作,每年都组织开展区级的评选活动。常规评选包括北京市课程先进单位、北京市课程建优秀成果、首都原创课程资源等三大项目。这三大项评选工作具体包括拟定评审方案、下发通知、组织培训、组织评审、统计结果、分组指导、组织复评、复评答辩指导、申报市级复评、表彰结果、成果推广等。尽管任务繁重,但课程成果的评选有助于促进学校对课程建设成果进行梳理,使之文本化,其对课程成果的提炼可以进一步促进学校课程建设。在评选过程中,也通过反复磨合,帮助学校提升课程成果提炼能力,并发掘一批优秀的课程成果进行推广。总之,朝阳区在推动学校课程建设的过程中,通过研、训、展、评相结合的方式,全面助力学校课程发展。(二)课程化推进,提升区校课程品质课程室团队在开展区域课程建设的研究中,依据“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逻辑具体展开工作。其中国家课程的研究,着眼于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在此不详细展开。1.地方课程的开发与实验区域课程的推进,离不开地方课程的建设。地方课程包括市级地方课程和区级地方课程。北京市的市级地方课程包括专题综合教育,生涯规划,我们的城市等,朝阳区承担了市级地方课程教材的实施和推广等工作任务,同时也努力进行区级地方课程的建设。几年来,朝阳区开发了“中华传统文化”、“朝阳”、“阳光足球”、“生命·生活·生态”、“中小学生礼仪常识”等课程教材,通过学校的实验进行推广。其中很多课程深受朝阳区学校老师和学生喜爱。在此仅举两例加以说明。(1)中华传统文化基于区域教育发展定位与发展目标,朝阳区对传统文化教育高度重视。自2010年开始就率先编写了面向小学、初中、高中的《中华传统文化》系列读本(一套四册),经过几年的修订与实验,2015年由中华书局正式出版。与此同时,通过区域统筹的方式在部分学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探索,在此基础上,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学校课程建设”的项目研究,几年来的研究,在全市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获得了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目前,借助朝阳区开发的《中华传统文化》读本和项目的研究与推进,通过课例研讨、主题培训、行动指南等策略,促进了学校传统文化课程化建设,使学校课程发展有方向;形成了传统文化教学基本策略,使教师教学有思路;丰富了传统文化课程资源,使教师教学有依据。(关于该项目的具体内容与进展,本书有详细的研究报告,在此不多展开)(2)阳光足球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强调学校体育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为响应教育部推动“校园足球”的总体政策,朝阳区提出了以区级项目带动学校体育工作的新思路,2014年开始启动的“阳光足球”项目,通过研发“阳光足球”地方课程及教材编写,构建具有朝阳区地域特色的体育地方课程体系,为区域体育教育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微课程),促进朝阳区校园足球教育开展,带动学校体育工作的发展,打造朝阳区地方课程特色品牌。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报道了朝阳区阳光足球的实验工作。《阳光足球》的实验读本也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供朝阳区中小学生免费使用。该套教材的编写始终遵循足球教育的健体与育人的目标,以“阳光”的体育精神为基本理念,同时渗透足球文化,旨在培养学生的足球综合素养。该套教材有着全新的足球教育理念,将育人与健体有机结合,满足学生发展的实际需要,切实解决目前足球教育缺少教材的问题。同时,教材由体育教研员和体育骨干教师编写,他们比起足球专业人士和高校教师更加理解中小学教师的教学方式和习惯,更加理解中小学体育教学的实际问题,更重要的是,他们更加理解学生,能够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依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编排教材内容,被体育界专家称为“最接地气儿”的足球教材。2.校本课程的审议与指导学校课程建设离不开校本课程的开发。校本课程是学校依据教育特点、社会需求和教师、学生实际情况,充分挖掘学校及其周边环境的教育资源,自主规划、设计、实施和评价的课程,它是国家课程计划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补充与拓展。校本教材是学校自主研发的课程资源,是拓展学生视野、发展学生能力和个性特长的重要载体,校本教材必须体现素质教育的理念,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校本课程的开发体现了学校的课程自主权,但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难免存在许多问题。为规范朝阳区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管理,规范学校校本课程实施,促进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学校对课程管理的自主性,推动学校切实有效地做好校本课程开发与教材建设,朝阳区对学校校本课程与教材情况进行定期的审议。该审议工作每年开展一次,对学校拟开设的校本课程纲要进行专家评议,每年审议的校本课程量数以千计,足见。审议工作主要针对学校开发校本课程的热情对其课程开发的必要性、可行性、科学性和规范性等进行审议,通过审议方可开设,否则需修改后再申报。在此过程中,课程室团队组织了多场校本课程开发指导的活动,通过主题报告与定点指导相结合,帮助一线教师明确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策略以及校本课程纲要撰写的要点等。这对提高全区教师课程领导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提高了学校的课程研发能力,使学校课程品质不断得以提升。(三)项目化研究,深化区域课程研究课程室团队还通过项目化研究,深化区域课程研究。团队成员分别组成若干研究小组,面向其他教研员和学校招募项目研究人员,共同开展研究项目。目前比较成熟的项目有:动感课堂的教学与实施(本书有详细的研究报告,在此不多展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学校课程建设(本书有详细的研究报告,在此不多展开)、阅读课程资源开发与实验研究、基于STEAM理念的中小学核心素养培养(本书有详细的研究报告,在此不多展开)、课程评价研究、依托课程工作坊推进学校课程建设、生涯规划课程实施等研究项目。在此以其中两个为例,进行简述。1.阅读课程资源开发与实验研究当前,中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成为教育的热点。朝阳区很早就对中小学生的阅读教育给予了高度重视,开展了不少阅读的研究和活动。2014年,在前期阅读探索的基础上,朝阳区建立了阅读课程资源开发与实践研究项目。项目主要解决阅读研究的普遍问题:计划性、序列化和持续性的问题。基于此,项目从阅读课程顶层设计、阅读教学课程化实施、骨干教师队伍培养、资源开发与统筹推送等方面开展工作,大力推进阅读课程资源的研发和整合、阅读课程内容与学科教学的融合、阅读课程与学校整体课程的融合、阅读课型模式的分类和梳理、阅读课题及项目的高位引领、教师队伍阅读素养能力提升等。目前,该项目已经初步形成了区域特色品牌,在全市有一定影响力。其项目研究的经验,也值得推广与借鉴。2.课程评价研究项目课程评价研究是当前课程建设的热点和难点。2017年,朝阳区开启了课程评价研究项目,围绕课程评价的国际现状、测评理念、测评工具、测评方法等方面,项目组以“引进来”和“走出去”两种形式构建了形式多样的学术交流活动。项目启动伊始,先以学术讲座“进校园”“进教研中心”的形式,邀请了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等相关方面的专家在实验校等地开展了专题讲座以及工作坊,为上百位教研员、骨干教师提供了关于课程评价的学术指导。又为朝阳区积极搭建“走出去”的学术交流平台,邀请区内专家和学校教师在全国论坛上做报告交流,参与PISA2012数学试题全球征集活动等,提升朝阳区学术影响力。3.依托课程工作坊推进学校课程建设研究项目学校课程建设问题千头万绪,往往需要深入到学校中进行个案研究。2017年开始,项目组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在实验校建立了“课程工作坊”,创新工作机制,通过定期进行调研、研讨活动,帮助学校进行课程顶层设计,总结归纳出学校课程建构的基本经验。通过开展田野式课程个案研究,深入研究学校办学理念如何在全学科渗透,即课程理念如何落地的问题。目前,已指导实验校完成了课程的顶层设计,并初步形成学校课程品牌,获得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和北京市课程建设优秀成果奖。项目组又借助学区教研工作站,将学校“课程工作坊”逐步在学区内扩大,形成定期调研讨论机制,扎根于学校,对校长、中层干部、教研组长/备课组长、语文教师等各类人群进行全面调研,对学校课程文本及日常教学进行全面分析与提升,开展对学区内学校的课程培训等,促进学区内学校课程建设。4.未来课程自媒体平台项目2016年开始,课程室团队建立了课程微信平台,每天为广大校长、教师推送最新课程改革资讯、热点问题、前沿理论等,打造服务于广大学校的课程资源自媒体平台促进广大教师课程理念的更新。主要栏目有课程领导、课程趋势、教育政策、核心素养、课程教学、课程教师、教育评价、全球课改等。经过两个学年的不懈努力,目前共推送教育和课程类优质文章400余篇,总阅读量超过50万次。在全区乃至全国形成一定的影响力,深受广大校长教师的好评,促进了学校课程意识的提高和课程知识的学习。五、区域课程建设的未来展望学校课程系统的内在品质决定着学校课程的教育涵养和发展功能。学校课程建设不是开发一两门校本课程就能体现的,而是需要从课程价值观重建、课程结构重组、课程管理程序再造、课程文化重构等方面实现课程系统的创新。朝阳区各学校在区域课程建设引领下,对学校课程建设中有创新、有行动、有热情,目前取得了初步的课程建设成果。展望未来,“十三五”已经拉开帷幕,在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之下,朝阳区的课程建设将与时俱进,聚焦核心素养的深度研究,研究探讨新形势下的课程变革的路径和策略,拟通过组织“未来学校联盟”,在实验校开展扎实研究,打造更多的精品课程,推出更多的课改典型,在为促进教育内涵发展的同时,也为区域课程改革的推进树立朝阳典型,将更多区域课程建设经验推广到全国。全国教学大赛一等奖课例《角的度量》,真正经历量角器的创造过程特级教师钱守旺教学经验分享第一讲:观念更新,理念内化
为落实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和省教育厅《浙江省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全面推进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建设,形成专业课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紧密结合、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宁波大学成立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该中心的主要职责是统筹兼顾,系统规划,整体设计全校课程思政建设方案;出台政策指导、督促、规范各学院课程思政教学研究分中心的建设和工作推进;充分培育并运用好课程思政的各项成果,积极推广,扩大影响力,逐步塑造若干课程思政的品牌课程、名师和教学团队;组织力量做好课程思政建设与发展规律的研究工作;做好课程思政建设的各类培训、交流等质量提升工作。宁波大学于2017年出台《关于“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正式启动课程思政教学建设工作。目前,所有本科课程均已完成教学大纲修订,将课程思政目标列为教学目标的第一条,要求教学内容明确至少包含3个课程思政融合点。已建设184门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今年,学校制定《宁波大学关于进一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方案》,并成立宁波大学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中心将充分发挥指导、引领作用,带动全校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与改革,探索总结具有宁大特色的课程思政建设经验,不断提高课程思政育人水平。【来源:宁波市教育局】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本网讯 (记者 程媛媛)12月30日,上海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成立大会暨揭牌仪式举行,来自上海外国语大学、同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高校的80余名教师出席会议。上海财经大学常务副校长徐飞充分肯定了上财外国语学院成立全校首个二级学院课程思政研究中心的探索举措,并从外语课程思政改革领航课程建设、外语课程思政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外语教师课程思政教学水平与育人能力等方面对中心建设提出要求,期待中心在“课程思政”育人大格局中树立标杆,贡献上财外国语学院建设方案。上海外国语大学副校长查明建致辞表示,新时代新形势新使命,中心的成立正当其时。中心建设应立足财经特色、适应全球变局,深入推进外语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讲好中国故事,彰显中国情怀,勇担高等外语教育的时代重任。徐飞和查明建还共同为中心揭牌。上海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党总支书记蒋萍宣读中心成员与学术顾问名单,中心聘请校内外知名专家、教授担任顾问,徐飞向与会中心学术顾问颁发聘书。上海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张黎声教授、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吴赟教授、上海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刘芹教授、复旦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郑咏滟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肖维青教授、上海财经大学教学发展中心副主任杨楠教授先后围绕高校外语课程思政建设经验、理念方法与实践探索等维度进行交流发言。上海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助理、中心副主任郭鸿杰教授介绍中心建设基础、发展目标与具体举措。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肖维青教授以“外语类课程思政的理念和路径”为题,结合丰富详实的课程案例与教学视频,分享了个人课程思政建设的理念、策略与方法,切实回归教书育人初心。上海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是学院深化外语课程思政建设、完善“课程思政”育人大格局的落实举措。中心将坚持思想引领、育人为本、教师为体、创新为魂的理念,通过编制外语课程思政教学指南、建设课程思政改革领航团队、铸造精品课程思政改革领航课程、实施外语课程思政名师工程、建立课程思政质量评价指标等举措,全面总结外语课程思政的特色做法和典型经验,以形成有影响力的外语课程思政教学系列研究成果,为构建“三全育人”新格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做出积极贡献。【来源:上海教育新闻网】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