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简称“广东轻工”)成立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通过团队协同攻关方式,聚焦标准研究、课程建设、教学指导、考核评价、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等课程思政建设重难点问题,研究探索新模式、新方法、新载体,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推动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深度融合。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成立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广东轻工相关负责人介绍,学校2016年启动课程思政改革以来,不断创新举措,瞄准教师队伍建设、课程建设、课堂教学建设精准发力,持续推动课程思政改革,让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该校强化教师培养,锻造课程思政“主力军”。2017年11月,学校组织两批共100名教师前往北京参加课程思政培训,重点学习“多维、立体、全过程构建思政育人模式”。2018年3月,学校召开课程思政推进暨培训会,邀请北京联合大学分享课程思政改革经验,指导专业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改革。学校组织开展课程思政说课比赛13场次,还通过与思政课教师“结对子”、建立名师工作室等路径,提高教师提炼各类课程思政元素的育人意识和实践能力。该校打造优质课程,把握课程建设“主战场”。广东轻工结合不同课程的特点,深入挖掘各类课程所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打造一批课程思政精品课程。各二级学院通过遴选试点专业、试点课程,充分利用“轻工教育在线”信息化教学平台,培育建成了《中国传统园林手绘基础》《新能源应用技术》《策划文案》等第一批10项“课程思政”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每个课程项目给予8000元经费支持。至今,该校已修订600多门课程思政课程标准。优质课程的建成为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在各类课程的全覆盖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该校提升课堂教学,建设课程思政“主渠道”。广东轻工抓好课程教学“主渠道”,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2018年学校立项校级规划教材20门,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教材。广东轻工相关负责人表示,学校在全面推进“双高”建设过程中进一步优化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泛在思政协同并进的立德树人立体化育人体系,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来源:南方plus客户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
新华网昆明12月18日电 18日,新华网与昆明理工大学举行共建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框架合作协议签约仪式。昆明理工大学党委书记张英杰,党委常委、副校长易健宏,副校长束洪春,新华网总裁助理姚予疆,教育事业中心运营总监徐晶,昆明理工大学党办、校办、宣传部、教务处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签约仪式。仪式由易健宏主持。签约仪式上,张英杰对学校“明德任责 致知力行”的办学历程、课程思政建设的总体布局、主要举措和已取得的成果予以介绍。张英杰表示,新华网拥有丰富的思政教育融媒资源和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平台优势明显。本次双方共建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将在指导学校课程思政教学研究和改革实践中发挥积极作用,有助于切实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形成良好的“立德树人”氛围,合力打造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发展的育人体系。姚予疆表示,通过66年的务实办学,昆明理工大学为我国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矿业工程、冶金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等领域培养了大批高质量专业人才,有力地支持了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新华网作为中央重点新闻网站,是党和国家重要的网上舆论阵地。为加快构建三全育人大格局,新华网主动作为,积极参与高校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本次与昆明理工大学共建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标志着双方在课程思政等相关领域开展全面合作,有利于双方发挥各自优势,实现教学科研与传播实践相交叉、理论与舆论相融合,希望双方能够依托这一平台,合作打造一系列高水平的建设成果,实现对昆明理工大学优秀课程思政教学成果案例的传播推广。签约仪式上,束洪春与姚予疆共同签署《昆明理工大学与新华网共建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框架合作协议》,张英杰与姚予疆为“昆明理工大学-新华网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揭牌。近年来,昆明理工大学结合学校办学历史,深入挖掘思政资源和素材,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着力构建全程全员全方位的“三全育人”大格局,形成了专业课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紧密结合、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截至目前,学校已制定了《昆明理工大学课程思政建设方案》,全面启动课程思政建设。
12月29日下午,岭南师范学院(前称:湛江师范学院)“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成立揭牌仪式在学校榕楼一楼培训室举行。该院党委书记刘明贵、校长兰艳泽担任学校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主任,领导推进中心建设。刘明贵、黄达海、戴黍等校领导共同为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揭牌。刘明贵指出,成立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是学校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论述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构筑学校大思政育人新格局,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大举措。他简要阐述了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的背景和重大意义,希望通过成立研究中心,搭建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相互融通平台,统筹学校课程思政理论、体制机制、模式、内容、方法、创新等方面工作,研究不同类型课程思政体系、实现路径及规律。“广大教师要通过课程思政专项建设项目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探索。”刘明贵认为,思政课是高校立德树人的主渠道之一,专业课程也承担育人的主要功能,专业课程教师在推动课程思政上大有作为、大有可为。刘明贵强调,研究中心要履职尽责、发挥作用,更好地为广大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和研究提供服务;各相关部门要积极配合中心开展工作,推动课程思政水平更上新台阶;广大教师要打造一批优质课程思政教学成果,探索总结具有岭师特色的课程思政建设经验。黄达海主持揭牌仪式时指出,课程思政的本质是立德树人、理念是协同育人、结构是立体多元、方法是显隐结合、思维是科技创新。认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从高等教育育人的本质要求出发,抓住课程改革核心环节,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育人中的主渠道作用,着力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深入挖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资源,发挥所有课程育人功能。揭牌仪式后,国家级一流课程负责人、广东海洋大学林华娟教授,国家级一流课程负责人、岭南师范学院刘海涛教授受邀分别作专题学术报告,为大家分享了基于课程思政的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线上一流课程申报与建设经验。林华娟认为态度和决心是关键,材料准备要极致且丰富、课程的建设和应用情况要不断斟酌、凝练并保持课程的特色和创新。刘海涛则以《新时代的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为题,对冲刺国家级一流课程的具体方法、课程教学项目申报书撰写等进行了深入指导。据悉,自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以来,教育部、广东省教育厅相继出台指导文件,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落实工作。岭南师院高度重视,出台了《关于加强课程思政 建设一流课程实施方案(2019-2023 年)》,结合学校的一流专业、一流课程和一流课堂建设,全面统筹推进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关家玉 通讯员:张少华、孔少飞广州日报全媒体图片记者:关家玉 通讯员:张少华、孔少飞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蔡冬庆
新华网成都11月26日电 26日,新华网与成都理工大学签约共建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成都理工大学党委书记龚灏、校长刘清友、副校长曾英,新华网总裁助理姚予疆、教育事业中心运营总监徐晶等人参加签约仪式,仪式由刘清友主持。成都理工大学党委书记龚灏发表讲话。龚灏表示,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培育时代新人的关键环节,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建立健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协同机制,形成“每门课程讲德育,每位教师讲育人”的课程思政格局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成都理工大学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工作发展的必然要求。成都理工大学与新华网共建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是贯彻落实《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重要举措,是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工作,标志着学校课程思政建设进入新的阶段。学校将依托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推出一系列课程思政建设举措,不断巩固、深化、提升课程思政建设成果,全方位深入推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每门课程讲德育、每位教师讲育人”落到实处,研究产出一批高水平教学成果。新华网总裁助理姚予疆发表讲话。姚予疆表示,成都理工大学创办于1956年,六十多年来,学校秉承“穷究于理、成就于工”的治学理念和“不甘人后、敢为人先”的攀登精神为我国国土资源、勘察、地质、石油(能源)等行业培养了大批专门人才。新华网与成都理工大学共建的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正式启动标志着双方在课程思政等相关领域开展全面合作。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将以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位一体”为重点,顺应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契合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发展规律,解决课程思政建设要育什么德、怎么教、怎么建、怎么用等主要问题。双方的合作将进一步深化成都理工大学在课程思政领域的战略布局,推进思政教育多元化发展、专业化发展。成都理工大学校长刘清友主持签约仪式。“成都理工大学-新华网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揭牌。签约仪式上,曾英与姚予疆共同签署《成都理工大学与新华网共建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框架合作协议》,并为“成都理工大学-新华网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揭牌。近年来,成都理工大学出台《成都理工大学课程思政建设方案》《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方案》,创设课程思政工作坊,推动思政教师和专业教师“1+1”同上一门课,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构建形成了“三全育人”大思政格局。目前,成都理工大学已建设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3门,建设校级“课程思政”示范专业3个、“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4个、“思政课”示范课程2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30门。
新华网北京12月17日电 今日,新华网与云南师范大学签约共建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新华网总裁助理姚予疆、新华网教育事业中心运营总监徐晶、云南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李宏、副校长武友德等参加了会议。李宏表示,双方合作共建的“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将以合力打造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发展的育人体系建设为目标,加快培育一批专业特色鲜明、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深度融合的金课,培养一批师德高尚、教学能力突出的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形成“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的良好氛围,最终建成一个辐射云南乃至西南区域高校的课程思政示范研究中心。李宏希望双方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实现理论与舆论共融、教学科研与传播实践互通,依托这一重要平台,共同打造一系列高水平建设成果。姚予疆表示,双方共建的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将把“爱国、民主、科学”和“刚毅坚卓”的西南联大精神更好地传承发扬光大,助力“红土高原上的教师摇篮”更好地立德树人。中心将以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位一体”为重点,顺应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契合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发展规律。他认为,此次双方的合作,必将进一步深化高校在课程思政领域的战略布局,深化“西南联大精神”推进思政教育多元化发展、专业化发展,并将助力支撑云南师范大学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成为国内课程思政教育教学领域的标杆。近年来,云南师范大学大力传承弘扬西南联大爱国主义精神,构建了党建引领、“三全育人”贯通、“两代师德”培育三位一体的思政工作格局。把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第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科作为“第一学科”、思政课作为“第一课程”加强建设,思政工作队伍、思政课教师达到教育部师生比配备要求,建成全省唯一的思政课国家级精品课程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全国高校思政课程网站共建团队。学校获评全省教育系统唯一的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全国首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研究培训基地、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全面启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项目,出台学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实施方案》,累计立项46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搭建起由校领导、知名教授、校外专家等组成的“高配”师资团队,使各类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紧密结合、同向同行,形成良好的协同效应。
本网讯 (记者 程媛媛)12月30日,上海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成立大会暨揭牌仪式举行,来自上海外国语大学、同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高校的80余名教师出席会议。上海财经大学常务副校长徐飞充分肯定了上财外国语学院成立全校首个二级学院课程思政研究中心的探索举措,并从外语课程思政改革领航课程建设、外语课程思政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外语教师课程思政教学水平与育人能力等方面对中心建设提出要求,期待中心在“课程思政”育人大格局中树立标杆,贡献上财外国语学院建设方案。上海外国语大学副校长查明建致辞表示,新时代新形势新使命,中心的成立正当其时。中心建设应立足财经特色、适应全球变局,深入推进外语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讲好中国故事,彰显中国情怀,勇担高等外语教育的时代重任。徐飞和查明建还共同为中心揭牌。上海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党总支书记蒋萍宣读中心成员与学术顾问名单,中心聘请校内外知名专家、教授担任顾问,徐飞向与会中心学术顾问颁发聘书。上海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张黎声教授、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吴赟教授、上海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刘芹教授、复旦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郑咏滟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肖维青教授、上海财经大学教学发展中心副主任杨楠教授先后围绕高校外语课程思政建设经验、理念方法与实践探索等维度进行交流发言。上海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助理、中心副主任郭鸿杰教授介绍中心建设基础、发展目标与具体举措。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肖维青教授以“外语类课程思政的理念和路径”为题,结合丰富详实的课程案例与教学视频,分享了个人课程思政建设的理念、策略与方法,切实回归教书育人初心。上海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是学院深化外语课程思政建设、完善“课程思政”育人大格局的落实举措。中心将坚持思想引领、育人为本、教师为体、创新为魂的理念,通过编制外语课程思政教学指南、建设课程思政改革领航团队、铸造精品课程思政改革领航课程、实施外语课程思政名师工程、建立课程思政质量评价指标等举措,全面总结外语课程思政的特色做法和典型经验,以形成有影响力的外语课程思政教学系列研究成果,为构建“三全育人”新格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做出积极贡献。【来源:上海教育新闻网】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日前,淮北师范大学举行“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揭牌仪式,该校党委书记陈士夫,党委副书记、校长姚佐文共同揭牌。据悉,这也是安徽省高校中首个“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据介绍,淮北师范大学新成立的“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将明确育人目标、优化教学设计、完善评价体系,挖掘各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元素,深入开展理论研究与教育教学改革,在人才、手段、方法等方面给予保障,促进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和课程思政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有效融合、互动发展。此次“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揭牌,对进一步推进淮北师范大学课程思政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工作,以及完善该校大思政格局具有重要意义。多年来,淮北师范大学始终坚持校党委书记、校长为学生讲授“思政第一课”,大力推进“青马工程”,以课堂教学、典型示范、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社会协同等为重要抓手,探索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和实践路径,培养学生勇挑时代重任的使命感和志诚报国的“爱国情、强国志”。学校各部门协同推进,为思想政治教育、思政课程改革创造良好环境,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格局。(杨赛君 郝文清)
新华网上海11月13日电 13日,华东师范大学与新华网课程思政框架合作签约揭牌仪式暨“大中小德育一体化”学术研讨会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教育部高教司人文社科处处长张庆国,上海市教委德育处处长沙军,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发展研究院(筹)党支部书记、副院长宗爱东,上海市师资培训中心党委书记、主任周增为,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戴立益,新华网总裁助理姚予疆等参加签约揭牌仪式,仪式由华东师范大学教务处处长孟钟捷主持。张庆国表示,华东师范大学作为“双一流”建设A类高校,新华网作为国家级重要媒体,双方强强联合、优势互补,一定能在课程思政建设,尤其是大中小德育一体化领域取得丰硕的成果,形成更多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目前,教育部在全面推进“四新”建设中比较注重校企合作,强调协同育人。华东师范大学和新华网作为校企在思想政治工作领域的合作将会创新课程思政建设的形式,希望双方在合作中努力做到“四个度”:扎根中国、胸怀世界的高度;以生为本、立德树人的温度;遵循规律、注重内涵的厚度;优质共享、合作共赢的广度。沙军在致辞中表示,华东师范大学和新华网开展合作,是进行课程思政2.0版的积极探索,也是高校与企业在课程思政领域产学研合作的新尝试。对此他提出三个希望:希望双方合作能够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和高质量,坚持“精品”战略,推出有引领性、典型示范意义的品牌项目;希望聚焦教师和课程关键要素,发挥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科优势和新华网平台优势,以优秀教师影响更多的教师;希望注重机制建设和研究,实施有目标,推进有路径,产出有成果,形成校企合作以及大中小德育一体化良性推进机制。戴立益在致辞中表示,华东师范大学在建校之初,便把为党为国培养百万优秀师资作为己任。对标《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文件要求以及新时期课程思政面临的挑战,华东师范大学与新华网就建设“全国大中小德育一体化教学研究中心”展开合作,旨在推出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案例集、示范学科专业,搭建“大中小课程思政师资培训体系”,打造基于教学实践的课程思政融媒体资源库,建设成为具有“领跑者”地位的课程思政名师摇篮、创新研究基地、教学交流中心。姚予疆谈到,新华网作为中央重点新闻网站,是党和政府重要的网上舆论阵地,拥有权威、丰富的思政教育融媒资源和强大的平台辐射力。新华网与华东师范大学合作推出课程思政项目,双方将以此为契机,以传播正向的价值引领为使命。通过合作让思政教育在学校教学研究和指导教学实践中发挥积极作用,切实落实思政教育贯穿教学全过程。希望双方能够依托这一平台,联合打造一系列高水平的成果,实现对华东师范大学优质课程思政教学案例的广泛传播、实现大中小德育一体化发展。签约仪式现场,戴立益和姚予疆签订了华东师范大学-新华网课程思政框架合作协议,共同为全国大中小德育一体化教学研究中心揭牌。揭牌仪式过后,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与终身教育发展部副部长、基础教育集团副主任冯剑峰,新华网教育事业中心运营总监徐晶为全国大中小德育一体化教学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颁发聘书。在随后举办的“大中小德育一体化”学术研讨会上,教育部高教司人文社科处处长张庆国,上海市教育科学院德育发展研究院(筹)党支部书记、副院长宗爱东,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高德胜,上海市师资培训中心党委书记、主任周增为,上海市闵行中学副校长、特级教师林唯等专家聚焦课程思政建设、德育一体化的思考等问题进行了主题发言。华东师范大学教务处处长孟钟捷做总结发言。据悉,华东师范大学课程思政已建设6个领航学院、45个课程思政示范学科专业、16支领航团队、199门示范课程,同时与附属中小学牵手,在中文、历史、地理、政治等学科领域建设“四史”学习资源库。今年8月,学校还出版了全国首本课程思政教学指南(生物学科),为全国课程思政落地生根提供了华东师范大学方案。
央广网上海12月3日消息(记者吴善阳)华东政法大学课程思政研究中心昨天成立,课程思政教学展示活动同时举行。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汪歙萍、上海市教科院德育院党支部书记、副院长宗爱东、上海大学教务部副部长顾晓英,校党委副书记、校长叶青出席活动。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领导小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指导委员会成员,各学院教学副院长、教工党支部书记、教研室主任、青年教师代表等150余位教师参加活动。成立仪式由副校长陈晶莹主持。校长叶青担任课程思政研究中心主任,他在致辞中指出,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思政体系不仅要在课程育人上下功夫,也要在教改实践中做文章。成立课程思政研究中心,是学校巩固课程思政建设成果、深化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任务、深层次挖掘课程思政的内在规律、促进课程思政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加强学术交流与探讨的重要举措。站在上海课程思政领航计划2.0新的发展阶段,学校将通过开展课程思政教改专项课题研究工作、培育课程思政教学名师队伍、构建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工作模式、健全课程思政考评机制、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监督和管理等举措,大力推广课程思政建设的经验和做法,持续深化课程思政教学成果,力求将研究成果体现于教学改革,体现于课堂,体现于学生,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会上,汪歙萍、叶青共同为华东政法大学课程思政研究中心揭牌,校长叶青和副校长陈晶莹向课程思政研究中心特聘顾问及研究员颁发聘书。课程思政教学展示环节由教务处处长王月明主持。法律学院姚明斌老师、刑事法学院关颖雄老师、传播学院刘展老师、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朱莹老师等四位重点改革领航学院教师代表进行课程思政教学展示活动。研究中心特聘顾问汪歙萍、宗爱东、顾晓英进行了现场点评和交流。汪书记对我校成立课程思政研究中心表示衷心的祝贺,对四位老师的教学展示表示赞赏。她表示,华政成立课程思政研究中心,形成法学类课程思政教学指南,能够更好地将政法院校的课程思政建设经验推向上海,推向全国,牢牢把握住了政法类院校的课程思政育人目标,即培育学生经世济民、诚信服务、德法兼修的职业素养。宗爱东副院长、顾晓英副部长对四位老师的教学展示进行了详细点评和深入探讨,对老师们展示的融“盐”于汤、有滋有味的课程思政课堂教学表示了充分的肯定。华东政法大学课程思政研究中心是学校全面统筹育人资源、深化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中心在学校党委统筹协调和指导下成立,挂靠在教务处,中心主任由叶青担任,聘请校内外知名专家、教授担任顾问及研究员。通过建设,中心将培育一批师德高尚、教学能力突出的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发表若干有影响力的课程思政教改课题及论文,建立科学有效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及管理考评机制,总结一套课程思政特色做法和典型经验,形成在上海乃至全国具有影响力的课程思政教学成果。
据教育部官网消息,近日,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纲要》提出,课程思政建设要在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纲要》对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进行了整体设计。一是强调要科学设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二是结合学科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三是推动课程思政全程融入课堂教学建设。四是着力提升专业教师的课程思政建设能力。五是完善课程思政建设评价激励机制。《纲要》明确,要建立健全多维度的课程思政建设成效考核评价体系,将课程思政建设成效纳入“双一流”建设监测与成效评价、学科评估、本科教学评估、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建设、专业认证、职业教育“双高计划”评价、高校教学绩效考核等评价考核中。在教学成果奖、教材奖等各类成果的表彰奖励工作中,突出课程思政要求,加大对课程思政建设优秀成果的支持力度。《纲要》强调,各地各高校要切实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的组织领导,因地制宜制定工作方案,健全工作机制,建立党委统一领导,教务部门牵头抓总、相关部门协同联动、院系推进落实的工作格局。同时,不断完善政策配套,加大对课程思政建设的资金支持力度。教育部将组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提供专家咨询意见。教育部将选树一批课程思政建设先行校、一批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推出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一批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设立一批课程思政研究项目,充分发挥示范典型的引领带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