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消息,育部召开课程教材研究所成立大会,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任田慧生任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出席并为课程教材研究所揭牌。据了解,课程教材研究所主要承担日常工作联络、课程研制、教材审查等专业工作的组织协调、服务保障,以及课程教材监测评价等工作平台建设等工作。
左为陈宝生,右为田慧生芥末堆5月22日讯,今日,教育部召开课程教材研究所成立大会,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任田慧生任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出席并为课程教材研究所揭牌,。据了解,课程教材研究所主要承担日常工作联络、课程研制、教材审查等专业工作的组织协调、服务保障,以及课程教材监测评价等工作平台建设等工作。教育部长陈宝生、教育部副部长朱之文、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以及课程教材研究所的全体成员近400人参加了会议。朱之文指出,建立课程教材研究所是国家教材建设史上的大事,标志着国家层面推进教材建设的组织体系进一步完善。国家教材委员会及其专家委员会、教育部教材局、课程教材研究所,将形成决策、实施、研究三位一体的工作格局,为推进教材建设提供组织保障。同时,朱之文表示,要准确把握新形势下教材建设的五项重点任务。通过抓方向,强化马克思主义对教材建设的统领;通过抓服务,推进教材建设与国家重大战略的对接;通过抓质量,把好教材建设的各个关口;通过抓制度,提高教材建设的规范化水平;通过抓保障,推动教材建设持续加快发展。朱之文对下一阶段课程教材研究所建设提出了四点希望和要求:要坚持政治建所。研究所要全面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所长负责制,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把思想建设作为根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为研究所自身建设和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根本保证。要坚持研究立所。研究所的主业是研究,要紧贴国家教材建设的重点任务和重大需求,全面提升研究能力和水平。要坚持人才强所。研究所当前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千方百计延揽和培养人才,成为课程教材研究领域的专门人才库、人才培养培训基地。要坚持服务兴所。研究所不是一般的研究机构,还承担着为国家教材建设提供专业服务保障的任务,要在服务中建立品牌、不断发展壮大。
编者按:“你知道中国近现代十大诗人是哪十个人么?明确:胡适、艾青、徐志摩、海子、洛夫、易白、北岛、汪国真、舒婷(汪舒二人并列第八)、席慕蓉和食指。他们都曾在文坛活跃一时,并且凭借风靡海内外的代表作被读者所铭记。”——人民教育出版社官方网站人民教育出版社官方网站(网页截图)人民教育出版社明确了“中国近现代十大诗人”◎ 5星文学网 编辑部易白是谁?2011年11月,新华社通稿《战士王增弘五年军旅成就“诗歌画”》和2012年3月通稿《中士王增弘:“战士艺术家”》,还有军队政治工作专业理论刊物《政工导刊》刊发《纤笔描细彩 诗言励青春——战士王增弘的诗画军旅》报道宣传的正是当时因文艺创作成果丰硕荣立二等功的“易白”。他在民间、军界、政界、学界具有一定影响力,不作细述,他是48.2万豆瓣网友热议的“最喜爱的中国近现代诗人”之一,也是2019至2020年度网络热议的“中国十大人物”。当然,他的成就远不止这些,相关报道和研讨颇为热闹。军旅诗人 易白(退役)易白,本名王增弘,1986年生于广东揭阳,移居汕头,四岁学诗,2005年参军入伍先后在省部级和中央级报刊网媒发表文艺作品2500余(件),诗作多次在军地比赛中夺奖,曾担任军队政治工作网《军旅文学》《红星评论》责任编辑,借调各级政治机关和战旗报社、解放军报社工作的岁月中,他在军队多位资深报业前辈悉心栽培下,理论水平和诗文造诣突飞猛进。2010年他为烈士创作并刊发于《战旗报》和《西南民兵》杂志的长诗《亡魂之歌》退役后获得中国诗歌学会主办的首届杨牧诗歌奖(注:官方诗歌奖)。首届巴金报告文学奖获得者、简约主义诗歌倡导者罗未然在题为《与英雄和读者一起疼痛——评王增弘获奖组诗〈亡魂之歌〉》的学术文章中评论道:“这种全景式立体抒写,在读者心中塑造了烈士们血肉丰满、胸怀博大、灵魂崇高的群体形象,弥补了新闻宣传无法直抒胸臆的缺憾,达成了诗歌抒情、言志、记史的功能和使命,使之迅速跃升到了史诗的艺术高度。也许,这正是首届杨牧诗歌奖的评委们青睐这组诗,并将其列入获奖篇目的一个重要理由。”原四川省记者协会书记处书记,四川大学新闻系客座教授邓高如将军曾在战旗报就易白诗集发表诗评,赞誉其“素朴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2013年退役后,易白在深圳龙岗创办了5星文学网,他在龙岗创作发表的《种子的选择》《梦里梦外》《文坛药方》《未死》《容许》《子弹的爱》等经典诗歌代表作风靡海内外,诗作经资深朗诵家朗诵后被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学讲普通话》作为语音教材播出。他曾大力呼吁文人们多创作“正能量”文学作品给予读者心灵温暖,并倡议当代文人们要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中华文化繁荣发展,为中华民族之崛起而著书立说、研究创作。他极力反对资产阶级商业运作文学,曾多次呼吁作家们要拒绝功利写作,影响了年轻一代的文学青年,被学者亲切赞誉为“中国诗歌旗手”,是中国互联网文学革命的发起人和精神领袖。考虑到互联网时代读书的人越来越少,在碎片化阅读习惯的社会环境中,文学作品的传播应与时俱进,他开始思索将文学和音乐进行融合,开始为推动中国纯文学繁荣发展而思虑,在研讨文学创作的访谈中,他曾论述道“纯文学创作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思想阵地和精神文明建设,更是人类的灵魂工程。”2020年中共中央宣传部《学习强国》和央视新闻移动网宣传了音乐诗人易白唱作单曲《唱给人民的信》引起广泛关注。前不久,他研究“中国古汉语活化石”潮汕话,而创作了一年多的潮语音乐诗歌《潮汕》,经中共中央宣传部《学习强国》、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龙岗FM99.1等主流媒体播出后,迅速刷屏网络。内容来源综合:人民教育出版社官方网站,新华网,人民网,三大搜索引擎等(整理)
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重大研究项目研讨会日前在京召开。会议旨在落实中央和教育部党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大中小学教材建设的决策部署,为国家课程改革提供专业支持。教育部党组成员、部长助理、教材局局长郑富芝,国家教材委员会委员、语文学科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文联原副主席、项目顾问仲呈祥,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以及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人民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等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出席会议。来自全国高校、教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和一线学校的近百名研究人员参会并进行了研讨。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任田慧生介绍了重大项目推进和课程教材研究所建设情况。本着边建所边推进工作的原则,研究所聚焦意识形态前沿、课程改革薄弱环节和课程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等方面,率先启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课程图谱研制、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标准英文翻译,以及大中小德育一体化、大中小体育一体化、大中小艺术一体化等重大项目研究。目前研究项目的顶层设计、方案研制等基础性工作已完成,有些项目有了初步成果。14位项目组负责人系统介绍了各项目研究思路和工作方案。郑富芝和吕玉刚对项目进行了点评指导。郑富芝认为,课程教材研究所的研究项目选题好、站位高,具有四个重要特点:一是立根本。立好民族的根,铸好教育的魂。这个根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魂就是德育。这些项目的共同点体现了立根铸魂。二是补短板。党的教育方针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但是当前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希望通过研究补上短板。三是接链条。大中小学德育、体育、美育的一体化建设项目,正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大中小学教育的整体设计,把分段实施的教育链条连接起来。四是扩视野。要以国际视野反观和思考中国的课程教材项目,在深化课程教材建设上解决一流和先进性问题。郑富芝建议,希望课题要接地气,解决课程教材改革中存在的实际问题,通过课题研究使中国的课程教材建设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吕玉刚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作得到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是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关键问题。他建议,除了课程教材以外,还希望关注课外读物的建设,特别强调要以《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为指针,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进行系统设计。(汪瑞林)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魏海政 通讯员 徐淑晨)10月22日至23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课程教材研究所在山东二七一教育集团举办实验区劳动教育课程研讨会。会议旨在贯彻落实《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等文件精神和要求,探索劳动教育课程建设和实施,加强劳动教育经验与成果分享,进一步提升各实验区课程教学改革的能力和水平。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副主任、课程教材研究所副所长陈云龙介绍,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课程教材研究所(以下简称教育部课程中心)与一些改革意愿强烈的地区合作建立基础教育改革实验区,从规划引领、项目带动、专家指导、交流培训等各个方面展开工作。陈云龙希望各个实验区通过本次研讨会,充分认识劳动育人的重大意义和劳动在五育当中发挥的重要作用,领会精神注重落实,坦诚交流,用心参会,找到各自劳动教育发展的特色和个性,找到自己发展的路径、特色和方向,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发展劳动教育。会上,山东二七一教育集团总校长赵丰平作《271劳动教育课程的探索与实践》的报告,从271劳动教育课程观、271劳动教育课程优化升级、271劳动教育课程实施和271劳动教育课程实施效果四个方面进行汇报。他认为,劳动教育是学生生命成长中不可或缺的课程。山东二七一教育集团以国家有关劳动教育政策方针为总统领,在教育部课程中心专家指导下,系统优化升级原有课程,创编完善新劳动教育课程文本,最终形成了纵向十二年一体化整体设计、横向四大模块有效融合的271劳动教育课程体系。271劳动教育课程可以帮助学生转变劳动观念,提升劳动技能,让学生强化职业认知,明确生涯规划发展方向,并能在劳动中磨砺学生坚毅品质,树立博爱人文情怀。赵丰平示,通过271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让学生在获得新知的基础上增强心智,提升对自我、生活、社会、未来和生命的认知高度,反哺其他学科的课程学习。下一步,271教育将紧跟时代步伐,严格落实国家《意见》和《纲要》精神,打造优质劳动教育课程,实现每一位学生的生命成长。昌乐二中、以及来自四川、重庆、江苏、北京、浙江等地的与会代表就劳动教育课程进行了典型经验交流。22日下午,在潍坊峡山双语小学和潍坊实验中学,两校分别作了学校劳动教育课程探索与实践报告,与会专家学者和各实验区参会代表现场观摩了两校劳动教育课程,通过报告与观摩,大家更深入地了271教育集团十二年一体化设计的劳动教育课程。据介绍,山东二七一教育集团作为教育部课程中心16个课程改革实验区之一,将劳动教育与育人充分结合,通过“任务驱动,情景体验”的方式,强化学生的操作实践和体验认知,让学生在劳动教育课程学习与实践中,树立劳动最光荣的正确观念,积极参与力所能及的劳动,习得劳动能力,养成良好的劳动品质和劳动习惯,拥有劳动精神,传承劳动文明,用劳动培育人性光辉,生成人生智慧,在劳动教育与实践中出力流汗,体验过程,走向劳动创造,实现生命成长。早在2005年,271教育集团旗下学校昌乐二中就探索建设了第一个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开设西瓜嫁接采摘课程,开启了271教育集团劳动教育新篇章。秉持“文化同根,理念同源,行为同步,目标同一”的理念,271教育集团旗下十六所学校同步开展校园岗位劳动体验课程、家政课程、校园种植课程、卫生保洁课程、新农村劳动体验课程、现代企业岗位体验课程和“今周我当家”课程,形成了涵盖了生产、生活、服务的271教育集团劳动课程体系,学生们的劳动教育从课堂、校园延展到家庭、社区,做到了理论实践融合、校内校外融合、城市乡村融合。《意见》和《纲要》发布后,271教育集团立即组建劳动教育课程研究团队,抽调由教师发展中心、学生成长中心、后勤、餐厅领导以及劳动教育课程实施骨干教师90余人,组建了15个团队,系统梳理完善271原有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十二年一体化设计,涉及小学一二年级、小学三到六年级、初中、高中四个学段,针对学生认知特点分别创编出课程文本,实现了内容螺旋递进。在课时安排上,综合利用必修课、综合实践活动、寒暑假劳动周等方式灵活落实,同时结合学科专业特点,在其他学科中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如将物理与木工金工电工技术课程相结合,美术与手工艺术制作课程相融合,生物与校园种植课程贯通,家政课程与食育课程相融合,从端午节的粽子、中秋节的月饼到冬至的饺子,都由学生自己制作。通过家政课程、校园种植等课程的学习,学生真正体会到劳动的艰辛和价值,认识到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劳动最光荣,并在生活中亲力亲为,提升了基本的家庭生活技能。家长充分感受到了学生的变化,学生能自主规划、生活自理、自立,主动承担家务、帮助父母建设文明家庭。同时,学生通过各种岗位职业体验,深刻理解父母劳动辛劳、正确理解尊重社会各种劳动从业者,为社会文明建设带来了新风尚,赢得了家长和社会的一致好评。学生在出力流汗的劳动体验中,不断形成吃苦的坚毅品格和乐观的生活态度。通过各种劳动体验,学生人文素养不断提升,更加尊重劳动者和珍惜劳动成果。作者:魏海政 徐淑晨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魏海政)11月17日至18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课程教材研究所实验区红色教育现场会在山东省临沂市举行。会议旨在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贯彻党和国家关于革命文化传承的相关要求,进一步深化红色教育内容,拓展红色教育方式,让红色教育更具时代性、实践性、创新性和引领性。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副主任、课程教材研究所副所长陈云龙表示,当前要把红色教育放到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局中考量,让红色教育为时代新人打好底色,培好根、铸好魂;红色教育要放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推进课程改革的进程中谋划,让具有很强政治思想性、实践性与综合性的红色教育在落实五育并举总体要求、推进五育融合中发挥重要作用;红色教育要放在本地区特有的红色文化传承工程中理解和推进,结合区域特色,做好顶层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结合学生经验,引发学生情感共鸣,引导学生坚定报国志向,涵养家国情怀,树立远大理想。会上,临沂市教育局局长陈海玲做了《传承沂蒙精神,为新时代铸魂育人》的汇报,从“以弘扬沂蒙精神为灵魂,推进红色教育体系化,以培养时代新人为目标,推进红色教育课程化,以课题研究为引领,推进红色教育项目化,以深度融合为路径,推进红色教育活动化”等方面介绍了临沂开展红色教育的经验。临沂市沂南县县委书记姜宁介绍了沂南县“坚持融合创新,强化平台建设,全力打造新时代沂南红色教育品牌”的工作经验,全国人大代表、临沂市北城小学校长张淑琴介绍了“红色教育的北城行动”。来自重庆南岸、江苏徐州、重庆江津、陕西延安、江西井冈山、四川宜宾等地的学校代表交流了红色教育经验。与会代表还瞻仰了孟良崮战役纪念馆、沂蒙红嫂纪念馆,现场考察了沂南县孟良崮实验中学、马牧池换于红军小学的红色教育,聆听了专家报告。作者:魏海政
近日,教育部数字课程教材研究中心(简称:数字中心)工作机构正式成立,并根据数字中心工作安排召开了第一次工作会议,围绕《教育部数字课程教材研究中心工作机构章程》、《数字教材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讨论相关事宜,数字中心理事长、副理事长、秘书长、常务副秘书长和副秘书长参加本次会议。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共同颁布《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将"发展中国特色世界先进水平的优质教育"作为面向教育现代化的十大战略任务之一,其中对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并创新课程教材体系,增强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民族性、时代性、系统性,建立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等提出了要求。在国家政策背景下,教育部数字课程教材研究中心于去年成立,数字中心由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和首都师范大学牵头,教育部装备研究与发展中心、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人民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和中教云集团8家单位共建,旨在共同推进数字教材标准体系研究和运用,以及相关平台建设工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中小学教学带来深刻变革,是由教育的时代性所决定的客观必然。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的广泛应用,特别是今年疫情席卷全球的特殊背景下,在"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倡议下,线上线下教育融合发展趋势不可阻挡,数字课程教材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教育部数字课程教材研究中心聚焦于数字教材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学生学习中的应用研究、学校课程教材管理中的实践研究,致力于探索数字教材应用于中小学课堂教学实践新模式,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反映时代特征的数字教材话语体系。相关研究课题顺应web2.0时代教育行业数字化发展新趋势,在推进"互联网+教育"发展,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引领课程与教学变革,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据了解,教育部数字课程教材研究中心将依托"中教云数字课程教材云平台"提供的丰富的数字教材、数字资源和数字应用,通过实践研究,探索中小学数字教材育人育才新模式;充分挖掘信息技术的赋权增能功效,初步建立起教学、学习、练习、测评、管理等一体化的云端学习生态圈;结合数字教材强大的资源与灵活性、多样性的特点,转变教学方式、重组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过程、重构学习空间、培育教学文化,满足全面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要求;加强信息技术与数字教材、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开创数字课程教学改革新局面。
根据《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实验基地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日语课程教材研发中心组织开展了第二批全国日语教学实验校申报工作。经严格审核和综合评议,沈阳市外国语学校顺利入选。2021年3月1日,沈阳市外国语学校在2020-2021学年度下学期开学典礼上举行了日语教学实验校揭牌仪式。开学典礼由刘露副校长主持,全体校领导出席,在全校师生共同见证下举行了本次揭牌仪式。李江涛校长发表讲话,学校获得的荣誉离不开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将以此为契机,继续坚持国际化特色办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每一位学生未来发展奠基。本次揭牌仪式是学校日语学科发展进程中的又一座里程碑。标志着沈阳市外国语学校日语学科建设迈入新的阶段,对于提高沈阳市外国语学校日语教育水平,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促进日语教师专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作为辽宁地区唯一入选的实验校,学校今后将担负起更加艰巨的任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不忘过往,面向未来。携手共创沈外辉煌的明天。
由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发起、电子工业出版社和亚卓教育承办的“STEAM教育课程教学改革”项目第一期至10月份完成学生学业评测后圆满结束。为进一步夯实第一期实验教学成果,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课程教材研究所于今年10月启动了“STEAM教育课程教学改革”项目第二期,经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推荐、项目组遴选,确定全国15个实验区64所学校加入项目第二期实验教学。12月25日上午,由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课程教材研究所主办,中国工信出版集团电子工业出版社、亚卓教育协办的“STEAM教育课程教学改革”项目线上师资培训暨一期项目总结会议在阿里钉钉平台召开,全国一期、二期项目学校项目负责人、授课教师200余人参加会议。会上,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基础教育课程》杂志社郑疆社长作项目一期总结汇报,概述了项目实施期间项目组所做的工作与成效,以及项目学校、教师、学生及家长对项目实施的支持,并指出项目二期将在基地学校工作、教师队伍培养、评价体系构建等方面做出改变与优化。针对项目实施,STEAM教育评价专家委员会委员李超教授围绕项目背景、指导思想、目标任务、计划实施、项目结题等内容进行深度解读,帮助项目学校明确参与实验教学的任务与要求。中国教育学会科学教育委员会副理事长、东南大学儿童发展与教育研究所所长柏毅教授就评测框架和维度设计、数据分析方法、评测实施过程作项目学生学业评测工作说明,并对总体评测数据、各实验区评测数据进行详细分析。评测结果显示,各实验区评测拟合度良好;学生基本掌握评测内容知识;陈述性知识掌握良好,假设、推理等能力尚需提高;教师可多联系实际进行教学。在师资培训环节,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基础教育参考》杂志主编、STEAM教育评价专家委员会委员王永丽博士围绕“STEAM教育与中小学人格培养”作专题报告。通过实际案例讲述,强调中小学生人格培养与实施STEAM教育的重要意义,并对两者的关系进行简要分析,同时给出在STEAM教育中培养学生人格的实施建议。中国工信出版集团电子工业出版社首席策划、STEAM教育评价专家委员会秘书长马利荣博士从研发背景、研发理念及团队、整体解决方案三个方面出发,全面介绍了《创意科学实验课程》的整体架构,并交流如何使用。亚卓学院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高级讲师杨朋老师就《创意科学实验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好奇猩STEAM”应用,进行移动端和PC端的实践操作讲解。项目一期实践,反馈出教师教法、学生素养、课堂结构等的真实改变;项目二期实践将延续一期成果,进一步探索课堂改革、STEAM教育实践、科学素养培养及评价体系创新,以推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
教材建设又有大动作!5月22日,国家教材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工作研讨会暨课程教材研究所成立大会举行,教育部长陈宝生出席。会上讨论了哪些大事?有哪些重要信息?随小编一起来看↓↓↓一200余名专家委员会委员正式“上岗”▲国家教材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向专家委员会委员颁发聘书主要事项研讨交流课程教材建设有关工作,部署今后一个阶段专家委员会的重点任务。出席人员国家教材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出席会议并向专家委员会委员颁发聘书。国家教材委员会秘书长、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朱之文主持会议。重要意义会议的召开,标志着国家教材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全面开始运转,国家层面推进教材建设的组织体系进一步完善。为何要设立国家教材委员会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会要承担哪些重要任务?随小编到现场,一起听听会上怎么说↓↓↓教材建设是为青少年打好中国底色的铸魂工程会议指出,国家教材委员会专家委员会的设立,是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加强和改进大中小学教材建设的重大举措。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教材建设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为在新形势下推进教材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要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薪火相传、后继有人的高度,深刻认识教材建设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为广大青少年打好中国底色的铸魂工程,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全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的培元工程,是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奠基工程,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大中小学教材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切实担负好国家教材建设的历史使命会议提出,专家委员会要切实担负起为国家教材建设保驾护航的重要职责,在站位上体现一个“高”字,在角色上体现一个“准”字,在把关上体现一个“严”字,在运行上体现一个“顺”字。要深刻认识自身的重要地位和重大使命,当好课程建设的“设计师”、教材质量的“质检员”、教材政策制定的“智囊团”,严把思想政治关、专业学术关、改革方向关,以好的工作机制、好的审查标准、好的决策规则推动专家委员会各项工作有序运行。会议要求,专家委员会委员要加紧转变角色、牢记把关重任、走进校园课堂,尽快从学科专家转变为教材行家,增强政治敏锐性和辨别力,增强对教育教学实情的了解,切实履行好职责,充分发挥每一位委员的作用。2016年10月,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中小学教材建设的意见》,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关于教材建设的中央文件。为贯彻落实文件精神,2017年国务院成立国家教材委员会,教育部成立教材局,同时,国家教材委员会设立专家委员会,通过层层推荐、全面比较、反复研究遴选出200余名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教材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全体委员,中宣部、教育部有关司局负责人、教育部有关直属单位负责人出席会议。二首个国家级课程教材研究专业机构成立▲国家教材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工作研讨会暨课程教材研究所成立大会现场主要事项我国第一个国家级课程教材研究专业机构正式成立。出席人员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出席会议并为课程教材研究所揭牌。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朱之文出席会议并讲话。重要意义建立课程教材研究所是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加强和改进大中小学教材建设的重大举措,国家教材委员会及其专家委员会、教育部教材局、课程教材研究所,形成决策、实施、研究三位一体的工作格局,为推进教材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新形势下教材建设的重点任务是啥?如何高标准推进课程教材研究所建设?课程教材研究所主要职责是啥?会议传递了这些重要信息↓↓↓准确把握新形势下教材建设的重点任务会议强调,面对中央的新要求和发展的新形势,我国教材建设还有很多“课”要补、有很多“坎”要过,需要准确把握新形势下教材建设的重点任务。一是抓方向,强化马克思主义对教材建设的统领。要全面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一体化推进大中小学德育教材建设,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教材体系。二是抓服务,推进教材建设与国家重大战略的对接。要着眼维护国家安全特别是意识形态安全,服务创新驱动、中国制造2025等战略,助推国家对外开放战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加强教材建设与教育中心工作的统筹。三是抓质量,把好教材建设的各个关口。要立标准,强编审,重使用,确保出好教材、用好教材。四是抓制度,提高教材建设的规范化水平。要健全组织制度,建立规划制度,严格管理制度,解决好谁来管、管什么、怎么管的问题。五是抓保障,推动教材建设持续加快发展。要加大资金投入,加强人员保障,强化专业支撑,提高教材建设保障水平。高标准推进课程教材研究所建设会议指出,课程教材研究所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教材建设在专业化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要在高标准推进课程教材研究所建设方面下功夫。要坚持政治建所,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公益属性。要坚持研究立所,加强政策研究、基础研究、应用研究,重视发挥国家级研究机构的平台作用。要坚持人才强所,面向全国会聚人才,面向未来培养人才,面向世界锻炼人才。要坚持服务兴所,提供课程教材咨询服务,开展课程教材人员培训、课程教材监测评估,为专家委员会开展工作做好服务。课程教材研究所主要职责为落实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教材工作的决策部署,搭建国家级高水平课程教材专业研究平台,做好课程教材建设专业支撑,根据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有关批复,经教育部党组研究决定,设立课程教材研究所。该所的主要职责是组织开展课程教材建设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为国家课程教材建设决策提供咨询服务,参与拟定国家课程设置方案和课程标准(教学基本要求),参与组织国家统编教材的编写和审查工作,参与国家课程实施和教材使用的培训、监测和评估,为地方和学校课程教材建设提供咨询和服务,开展课程教材研究的国际交流与项目合作,承担国家教材委员会下设各专家委员会秘书处工作,开展教育部和有关部门委托的其他工作。会上,课程教材研究所分别与人民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国家教材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全体委员、教育部24个相关司局及直属单位负责同志、人民教育出版社和高等教育出版社班子成员、课程教材研究所和课程教材中心全体同志300余人参加会议。摄影| 张劲松(来源: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