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在我们学习、工作的路上各种各样的考试不在少数,考试的题型无非就是主观题和客观题。有过几次阅卷经历,把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分享给大家,考试提分5到10分这是轻而易举就能实现的。第一,字迹工整。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作业也好,办公也好,似乎无纸化已经成为了流行趋势。但是,考研、考博、考公务员这样的大型考试还是采取的有纸化的,主观题是人工阅卷,通过扫描到电脑上人工改试卷。而且量非常大,所以阅卷老师的速度应该是非常非常快的,正常速度是三秒钟一份,快的人可能是一秒一份,所以,你细品,字迹工整是多么重要。在答题过程中尽量减少涂涂改改,可以找监考老师要草稿纸,落笔就要整齐、不要潦草,每段开头缩进两个字,写字的过程中保持左右对齐,一条直线,美观,印象分是绝对绝对会有的。一个题目多一分,那5道题就轻而易举五分了,所以,你懂得,字迹的重要性get到了吗?第二,关于答题技巧。一般采取三段论,层次清晰。原理、方法论加材料。一个小技巧,简答题当论述题写,论述题当材料分析题写,材料分析题当作小论文写。在阅读完材料之后,联系自己复习的考点,贯穿起来,分点写清楚。敲黑板,划重点,千万不要吝啬你的字,试卷要写满,答题区域百分之八九十的样子都要填满。在回答论述题的时候一定要理论联系实际,而回答材料分析题的时候要学着将材料描述的现象用原理、用专业化的语言表达出来,换一种说法也是必须的。论述题、材料分析题都是必须要有分析的,哪怕是几句简短的分析也是需要的,不要自己主观臆断,觉得是画蛇添足,那是你的一厢情愿。第三,格式要层次分明。“首先……其次……再次……最后……综上所述”,“第一……,第二……,第三……”等标志性话语,一定不要一逗到底。没有阅卷老师会去你的长篇大论中找关键词、关键点。阅卷老师一般是踩点给分,看关键词给分的,所以突出重点相当重要。对于自己把握比较稳的题目一定要放在最显眼的位置,保证阅卷老师能够一眼看到,这样得分也最有把握。尽量多答,毕竟答错了并不会扣分对吧。个人觉得答题可以加上一个“综上所述”,另起段落,如果此题是论述题,则将整个题目再复述一遍,不要忘了在前面加上一个所以;如果此题是材料题,则提倡材料中好的做法,批评材料中坏的做法。会为你加分哦。第四,万一完全不会怎么办?在考试的过程中,有时候可能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那就是读完题目一脸懵,脑海一片空白,头脑风暴最终惨淡收场,这样的情形之下,不要慌,那就再思考思考再思考,实在思考不到那也不要空着,凭着自己的理解也得写,哪怕编也得写,相信一句话,不写那是一分都没有,你写了说不定还可以收获一个辛苦分,哈哈,对吧,有时候命运就是这样神奇,一分就是另一种结果。
明天就是12月22日了!也就是2019年研究生考试的时间。在最后一天,众考生都在做最后一分一秒的努力,希望自己可以考出一个好成绩。在很多考生眼中,政治属于较难科目,关于这一科有哪些备考攻略呢?接下来小编就在这里和大家一起聊聊考研政治主观题有哪些高分答题技巧?第一,政治主观题学会分点论述,按点拿分政治主观题的答题套路和格式要求相信考生都有一定的掌握,建议在答题的时候一定要分点论述。也就是根据题干,回忆相关知识点,将重点写下,并且标好序号。分点的时候根据平时做真题的思路,学会踩中得分点。作答的时候叙述不要啰嗦,只要将最重点的写上即可!第二,作答不纠结,迅速写下与题目最大直接关联的答案,保证准确率我们在读主观题题目时,可以随着问题,脑中迅速回忆与其相关考点,将自己认为最确定并且有直接关联的答案写下。切忌三翻四次纠结修改。因为你在一定真题的训练下,已经有了一定做题思路,所以脑中迅速反应的那个最直接知识点,可能就是最正确的答案。这样做可以保持准确率!第三,时政热点多了解,一定要结合材料去说明考研政治本身特点就是时政性特别强,所以我们要随时注意时政热点,这样也可以对政治题型背景进一步掌握。在答题的时候,除了原理的说明,一定要结合实际给出的材料去说明该观点。材料与知识点相结合,你的答案才更加完整和全面。最后别忘了试卷一定要保持书面整洁,字迹清楚,给阅卷老师条理清晰的视觉感,这可是第一印象哦!小编在这里提前祝大家2019考研初试顺顺利利,心愿成真!(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考研政治主观题一般考查重点知识点,比较重视对考生的记忆力、理解力的考查。那么,就来让我们说说对考研政治主观题的认识吧!如果说选择题部分集中了大纲80%难点的话,那么主观题部分要考的,往往不再是难点,而是重点。这部分的出题目的不再是“为难你”,而是考查你联系、判断、运用知识点的能力,因此不会出题很偏,80%属于常见重点。主观题部分需要你把知识准确无误地答出来,再结合材料展开论述,背诵的重要性就在此显示出来。反倒是考点的定位比较简单,对记忆的考查大于理解。主观题的答案具有开放性,不像选择题那样对错分明。把知识点全部答出、答对,获得满分并不容易。但只要答得稍微沾边,得零分也很难。因此主观题的难度相对更大,付出和收益比也更高,需要在吃透知识点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加以训练,力求提高。1.直述概念,指明考点。政治分析题首先要做的就是审题要清,仔细阅读题干中的材料,找到隐藏在材料背后的考点。写下原理后,解释每一个概念,写出原理的基本内容。如果写下的有关概念太多,则根据试卷的空白空间选最确定最重要的知识点写。解释原理与概念一般不要超过本题答题空白的二分之一。2.结合材料,阐述考点。考点列完不算完,还要适当结合材料展开分析。按点分析,阅卷老师才能按点给分,这也是分析题的关键所在。 如果题目是论述题,那就根据题目联系实际中的某些现象,做出评价;如果题目是材料题,那材料就是实际,指出材料中的一些问题,即用你学过的政治术语将材料复述一遍。阐述部分不必长篇大论,两三句就够,但不能不阐述。3.结构明晰,段落整洁。各个考点和总结部分,都要分段落写,并且在段首加上“首先”“其次”“再次”“最后”“综上”等等连接词,使逻辑清晰,段落有序。切忌平铺直叙,一段到底。段首最好标注序号1,2,3,4……或者缩进两个字,每一行尽量左右对齐,格式整洁。整道题的答案最好占据空白处80%左右,不要太少,也不要太满。4.最后总结,精简概括。考点全部答完后,后面最好再加上一两句,简单地对上述内容进行总结,并单独成段,也可以把说过的话再说一遍,但一定要精简。这一部分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整个答题有头有尾很完整,向阅卷老师争取卷面分。我们再做做任老师的2020《考研政治强化特训1200题》,书中的试题和讲解,可以巩固我们对于主观题的认识,培养我们的应试心理,提高我们的复习效率。
大家分享一篇来自19级法学毕业生,目前法硕研一的小伙伴。18年的客观题218分,主观题挂掉了,之后便在准备考研,19年开始研究生生活之后,认真备考,主观题122分。那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个小伙伴分享给我们的学习经验和备考的心路历程吧,她希望这些文字可以为大家好运加持。客观题我相信那些一次性过法考的人肯定比我更有发言权,也会有很多的经验贴,我就不详细地叙述了,就简单提一下,客观题没有买学习包没有报班。不跟机构只跟老师,刑法一直跟的柏浪涛,理论深入浅出,疯狂打call,民法孟献贵,讲得非常的应试,没有废话,也不会将太多深入的学理知识。行政法李佳,他是一位很有温度的老师,课讲得很不错,模拟题也值得一做。民诉戴鹏,刑诉左宁重体系,杨雄重细节都还不错,客观题一定要做杨雄的金题模拟,做完后会发怀疑人生,但是刑诉也会门儿清,商法鄢梦萱,三国杨帆是大佬,理论法白斌老师,一节课30分钟是哈哈哈,但是也能让你记住考点,口诀很厉害。我重点要说的是客观题之后吧。客观题考完,这个时候其实人会觉得很纠结,因为有客观题对知识点积累和熟悉,对一些理论基础或者是规则都是门儿清,你会觉得比较轻松了,只需要多写写案例就好了。但是你又发现做案例你一提笔写不出来,一看答案你全会,时间紧迫,很多人就很容易在心里打个草稿,在纸上写个结论,对一下答案的大概思路,划一划没答到的点就结束了。我不知道有多少人会是这样,反正去年我就是这样子的,结果就是时间把握不好没写完,我挂了呗。首先分析我没过的原因。成功的人可能有各种各样的偶然,有天赋、努力、幸运的各种加持,可是失败了其中就一定有某些你没有意识到的必然,请认真的反省下自己吧,无论是不够努力还是不够自律,或者是努力了方法不对还是各种各样的外界原因。哪怕只是运气不好,都值得我们认真地去审视。大部分人没过都是因为时间没把握好,其实就是自己某些知识点不够熟悉,拖延了时间,如果考场让你去做一套中学的题目,你还怕你不会吗?又或者如果在考试之前你已经做了很多遍模考,可以把控自己的时间,你还怕写不完吗?简单来说,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把知识点熟悉到形成自己的条件反射,而不是重复低水平建设。法考之后我就是认真地反省了自己。并总结了自己的原因:对知识点把握得不够透彻,案例练习得太少,重点是没模考,没有把握好时间,心态有点飘。
十一之后,20考研进入冲刺阶段,部分同学反馈还没找到最佳冲刺状态,也有同学陷入焦虑迷茫中,不知如何继续。今天,文都敏行法硕就给大家归纳下法硕专业课各种题型的答题技巧,希望能对法硕考研的同学有所帮助。如果喜欢,同学们可以关注【文都敏行法硕】官号哦~文都敏行法硕一、简答题规律、技巧1.民法纵观近十年真题,民法简答常集中在民法总则、知识产权法、侵权责任法、合同法、婚姻家庭继承法这些章节里。考查频率排序为民法总则>知识产权法>侵权责任法>合同法=婚姻家庭继承法。其中知识产权法为新起之秀,在近三年考试中基本都出现了简答题,因此,今年考研依然要引起重视,把知识产权法有可能考简单的点都背下来。2.刑法刑法简答题出题风格比较稳定,基本是总则和分则各一道。关于分则,基本就是考察某罪的构成要件,重点罪名,太偏的罪名基本不会考,所以我们把重点罪名的构成要件搞得滚瓜烂熟即可。3.法理法理简答题分布较散,每一章都有可能考到,只能把比较容易出简答的知识点背好,不需要逐字背诵,背出来关键词,考试的时候自行展开说个一两句话就可以。4.宪法答题分布规律同法理不太好抓,每一章都有可能考到,但可以观察到,宪法简答题略微多集中在国家基本制度与国家机构这两大内容,复习时可着重复习。5.法制法制史简答题出题分布比较稳定,除2012 年外,基本都是清末民初法律制度,以及南京国民政府法律制度这两章的内容,我们重点背诵这两章容易出简答题的内容(内容啊、特点及意等)。二、法条分析题规律技巧(非法本)法条分析题特点:法条分析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法学理论知识分析法律条文的能力,且只适用于本科为非法学的考生,其主要特征如下:法条分析题题目较长,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法条,二是设问。①法律条文:一般情况下,需要分析的法律条文仅一条,因此该法条必须是带有一定法学理论的法条,而且这样的法条要么内容较长,要么属于概括性法条,有法条规定内容以外的理论可以回答。②设问:一般情况下包括两种类型:一种是填空类(这是什么制度?其适用范围是什么?);另外一种是论述类(请你简要概括该制度的制度价值、概念、构成要件及法律后果)。三、案例分析题规律、技巧1.民法民法案例分析题会涉及到合同法、物权法(尤其是担保物权),偶尔有侵权责任法以及继承法。答题时要遵循“大前提+小前提=结论”的三段论答题模式,先把结论列在前面,然后写依据的法律规范,再结合具体案例情节论述一下,最后再强调结论。2.刑法基本是对重点罪名的深化考查,常常结合共同犯罪、犯罪形态、量刑情节等一些总则的内容来考,需要我们对重点罪名的掌握。3.法理法理的材料分析题较为灵活,出题范围广,基本会在一些实践性较强的章节出题。如:法的作用、法的效力、法的渊源、立法、法的实施、法律方法、法律责任与法律制裁、法与社会。4.宪法宪法分析题出题方向比较集中,基本在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国家机构等。5.法制史非法学的法制史分析题非常集中,基本只在唐朝、宋朝、明朝里出,只需把握这三个朝代的重点制度即可;法学的出题范围较广,每个朝代都有可能考(近代除外,分析题只考古代),从西周到清朝初期,所有重点制度都要有所关注。四、论述题规律、技巧1.常用论述模式参考答论述题我们可以遵循一个惯用的模板来答:“是什么”可答内容包括:概念(必答)、特征、构成要件、分类等。“为什么”可答内容包括:作用(正面作用、反面作用)、功能、意义(积极意义、消极意义)、功能等方面。“怎么做”可答内容包括:立法方面、司法方面、执法方面、法律监督方面、守法方面、适用条件、适用限制等方面。2.民法(法本)基本都出自各章节的概述部分,民法总则的绪论、物权法的概述部分、债法概述、合同法概述等,这些都是容易出民法论述题的考点。3.刑法(法本)基本是从刑法总则出题,也是问“条件”、“认定”、“构成”,相当于一个大简答题,刑法总则的任何一个容易出简答题的地方都可能会出论述,掌握好论述题答题模式,与答简答题有所区别即可。4.法理法理论述题方向比较明显,大部分从“法治”这一章出题,同时,法的作用与法的价值、立法、法律实施这些章节出论述题的可能性也很大,况且立法、法律实施的内容可以作为我们答“怎么样”的素材(立法方面,我们应当......执法方面,我们要......司法方面,必须........守法方面,每个人都有.........)。5.宪法宪法论述题出题的规律性不强,基本每个章节都可能出论述,不过大体也是从原则、内涵、内容、特征方面来考查,大家复习时关注一下理论性的内容,做适当积累,并依照一定的论述模式作答即可,论述题没有唯一的标准答案,言之有理即可,与其关注从时间上来讲,十一月份之后,2020考研进入冲刺阶段(11月至考前),但很多同学并没有达到最佳冲刺状态,甚至很多同学陷入一种焦虑的迷茫之中,不知如何继续。今天就先更新到这里,之后会更新2020法硕考研纯干货,敬请关注~如果觉得对你有帮助,欢迎关注、转发、收藏、评论哦~想要了解更多考研干货请关注文都敏行法硕!我是文都敏行法硕,法硕考研领域专栏,法硕考研专业咨询。编辑:文都敏行法硕
前段时间,中国传媒大学的研究生入学考试内容的引起了考研圈的关注,根据其考试大纲中的规定可以看到,对于文科类、艺术类专业的考生而言,今年的考试科目由以前的“客观题+主观题”的模式变成了“仅有主观题”的模式,对于校方而言,他们希望借此招收到能“理论联系实际”的人才,而不是仅会背书、僵化的学生。确实,在研究生入学笔试考试上,也曾有一些提出过类似的想法。比如北京大学社会学的郑也夫教授就是典型代表,他在著作《吾国教育病理》中就曾对研究生笔试进行过强烈批判,他认为就目前的笔试而言并不能筛选出真正的人才。在其早年的北大社会学研究生招生中,他就遇到过笔试分数极高,但是缺乏学科素养,没有读过几本专业书籍、面试情况一塌糊涂的学生。有个学生很执着,落选以后接着考北大,然后又在复试上被卡住了。这种只读考试教材的学生为何能一次又一次地在笔试考试上拿到高分?郑也夫认为这是考试内容上出了问题,他也认为在笔试上过多考察“死知识”是不利于人才的选拔,所以他也提出应该把笔试中死记硬背的知识砍掉,留下开放的主观题,透过考生对主观题的论述来对他的学科知识和素养进行考察。无独有偶,在语文高考上,也曾有学者认为高考语文应该改革,只留下语文作文作为评分项目。因为作文是学生语言运用技能、文学素养和知识广博的综合体现,一个学生作文如果角度深入、视野广阔、内容充实丰富,那么他的语文素养、人文积淀是不可能差的。再回到研究生入学笔试,前文所提到的学者郑也夫除了提出笔试仅保留主观题的想法外,还提出另一个保留客观题的方案。他认为可以通过设置数量庞大的客观题,全面地考察考生的知识广度,大概是几秒钟做一个的速度,让考生不能反复思量而必须立刻对题目做出反应,从而得以判断其素质。从以上这些讨论可以看到,不管是怎么样的考试改革,目的都是希望能筛选出更有潜力、质量更高的学生,也是希望立足于学生的发展、扭转功利学习的风气。但是对于考试内容变化后如何保证评分的客观公正,如何不让考生变成另一种“应试机器”?这些都需要学者们继续地努力。那么究竟这次中传的变化只是“一家之变”呢,还是会拉开高校研究生入学笔试改革的序幕呢?让我们一起拭目以待……大家有什么想法呢,欢迎留言
377万,这是202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报考人数。再过几天,这一支浩荡大军就要奔赴“战场”了。此前,曾有消息说,今年报考人数为422万。现在突然少了45万。社交媒体上,不少报名者欣喜若狂,“又少了好多竞争者”。也有人开启发散性思维,将之解读成,人们对读研的追捧降低了,整个社会的学历焦虑减轻了。但问题的另一面是,“你有学历焦虑吗”在微博上,霸占了好几天的热搜,已经有3亿多的阅读量,2万多的讨论量了。细品网友们的留言,有人认同“学历决定命运”,有人用行动证明了“能力高于学历”,但普遍的共识是:当今社会,学历是很重要的。如果可以,人还是应该追求更高的学历。读研,是观察学历焦虑的一个窗口。近几年我国的考研人数,2018年是238万,2019年是290万,2020年是341万,2021年是377万。涨幅最大为52万,最小也有36万。可以预见,这样的涨势,未来几年还会继续。站在个人选择层面,关于为什么读研,一个说法是,为了延缓就业压力。得承认,这是一部分人的心态,它背后的逻辑是:我眼下找不到满意的工作,提升学历后,会容易些。这种想法不一定是对的,但对于特定语境下的个人来说,并没有什么坏处,值得一试。对国家和社会来说,考研人数增长,更不是坏事,它是教育事业在发展,社会整体发展水平在提升的表现。我们的祖辈、父辈们曾经求而不得的受教育机会,如今我们可以冲一冲,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大确幸”。虽然我们喜欢调侃一些网站和社交媒体营造出的“人均985”现象,但事实是,我国本科以上学历人口,只占大约4%;9亿多网民中,大学本科及以上的,也只有8.8%,提升空间还很大。有一些刻板认知,也有必要说清。比如,高学历当然不必然等于人才,但确实是衡量人才的一个重要维度。比如,研究生越来越多,会不会导致“学历贬值”?我的理解是,学历的成色,关键不在数量,而在质量。更合理的学科设计、更高水平的学术训练、更严格的毕业把关,都可以让研究生教育“保值”甚至“升值”,学生数量对研究生培养质量有影响,但没那么大。所以,我想对这届考生和未来有意读研者说,确定了就努力去做,不必在意别人的眼光和不同的声音。在工作之前,我从未想过要考研。因为实习时,我就明确了喜欢的行业和岗位,也知道不读研就可以够到。事实也是如此。但在工作的第一年,单位里研究生“环伺”,一度让我萌生了考研的念头。后来一想,才发现,这种念头更多是一种虚荣心,也就放弃了。但我仍然很敬佩那些工作后,在职读研的人。他们中,有些是因为家庭条件不太好,本科毕业就要出来挣钱,有了经济基础后,想弥补遗憾;有些是在工作中遇到瓶颈,想继续深造提升自己,更好地在职场大干一番。无论哪种,都挺好。社会的多元,有渠道的多元,也有方式的多元。不同的选择,铸造了独特的个人。当然,提升自己,也非考研一途。在工作中磨炼,在与优秀者的接触中学习,在社会中去探索,都可以积累知识和见识。没有对错优劣,只有适合与否。今天,“四战”考研的赵同学上了热搜。虽然一度气馁,但他说,不在乎别人的看法,不后悔选择这条路。这份坚定,让我看到了年轻人的清醒。是的,考不考研,是一道主观题,它是个人真实的愿望和实际需求。读不读研,都要安排好自己的生活。最怕你想不清楚,又什么都想要。设计 王璐瑶(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有考研er们经常会问关于考研真题,特别是真题中选择题的问题:“学长,经验贴分享的都是真题练习至少刷三遍,但是我刷完一遍之后,答案就在无意识中记下来了,后面再二刷三刷,选择题答案基本上就是秒选,怎么办?”相信很多同学在复习期间练习真题的过程中也会有类似的困惑。事实上,无论是政治、英语、数学,还是专业课,通常经验贴中说的“真题非常重要,至少要刷2~3遍”,这并不是指每一遍刷题,都只是简单快速地选择个答案而已。不同的情况下,刷题的目标都是不一样的。下面我就分以下几种情况详细说明一下——一、练第一遍真题对于一份新的真题、第一遍接触的题,首要目标是选出正确的答案。这种情况下,通常是在规定时间内要完成一整套的所有题目,所以,真题的第一次练习一定要保持有序的答题节奏,注意力集中,思考要时刻在线。这样才能做到不纠结、不犹豫,不会有审题不仔细的情况。练题过程中,不着急、不拖沓,养成属于自己的正常的答题节奏,不确定的题目要做好标记,先按照自己的第一感觉选,或者直接跳过,核对完答案后再去纠正、反思、弄懂每一道题。二、练第二遍真题第一遍题目都做完了,对完了答案和分数后,在回头复盘的时候,就相当于是第二遍接触的题了。这个时候,如果这道题做第一遍的时候选对了,那么在复盘过程中,给自己足够的时间,回想一下:做这道题目的过程中,用到了哪些解题方法?除了这个方法,有没有更直接更好更快的方法?如果没有其他方法,那就看看参考答案的解题思路是否和自己的做题过程中的思路一样?那如果这道题选错了或者被瞎蒙蒙对了,先不要看答案解析,要首先对错题进行自主分析:这道题为什么正确答案是这个?选错的那个选项是哪里错了?解题的过程中哪个步骤出了问题?考查的是什么知识点?以后碰到类似的题型,我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归根结底,这么做就是为了查漏补缺。总结出属于自己的一套方法,以后在做同类型题目的过程中可快速执行,毕竟自己分析真正弄懂了的题目,才是真正消化了的。这样分析完一遍之后,再参考答案解析,对之前总结出来的结论进行优化和完善。或者给自己试着讲错题的解题思路:题目应该怎么做?正确答案为什么对?干扰项错在哪?如果能把自己成功说服了,那这道题目就彻底弄懂了。三、练第三遍&第四遍真题以后,再碰到做过的题,第三遍、甚至第四遍,如果题目忘记了怎么做的,那可以再重复一次第二遍的做题过程;如果题目有印象选择哪个答案,那么,知道为什么选这个正确答案之后,还要重点分析干扰项:比如,归纳命题人的命题思路、设置干扰项的常用方式,同时再复盘,所有做过的题目里,哪些题跟这道题是类似的?可以试着找出来并总结出一套同类型的题惯用的出题逻辑。如果说第一遍练题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快速选答案,那么第二遍就是站在老师的角度做题目、答案、选项的拆分和解析;第三遍、第四遍练题,则是站在命题人的角度,去研究和揣摩出题思路。不仅选择题可以用这种思路去刷题,其他所有的题目都可以像这样练习第一遍、第二遍、第三遍、甚至第四遍。四、寄语21级考生在真题的练习上是会花很多时间的,有的时候一套真题做完,一个上午就过去了,再对完答案,又一个下午过去了,考研备考后期的很多时间也会花在真题上。所以大家在备考前期一定要尽量把所有知识点掌握,后期练起真题来才会游刃有余。当然,这个过程必然会是很辛苦的,但是,既然选择了考研这条路,那就需要全力以赴,能努力的时候,不要放弃任何一个可以努力的机会。加油!
377万,这是202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报考人数。再过几天,这一支浩荡大军就要奔赴“战场”了。此前,曾有消息说,今年报考人数为422万。现在突然少了45万。社交媒体上,不少报名者欣喜若狂,“又少了好多竞争者”。也有人开启发散性思维,将之解读成,人们对读研的追捧降低了,整个社会的学历焦虑减轻了。但问题的另一面是,“你有学历焦虑吗”在微博上,霸占了好几天的热搜,已经有3亿多的阅读量,2万多的讨论量了。细品网友们的留言,有人认同“学历决定命运”,有人用行动证明了“能力高于学历”,但普遍的共识是:当今社会,学历是很重要的。如果可以,人还是应该追求更高的学历。读研,是观察学历焦虑的一个窗口。近几年我国的考研人数,2018年是238万,2019年是290万,2020年是341万,2021年是377万。涨幅最大为52万,最小也有36万。可以预见,这样的涨势,未来几年还会继续。站在个人选择层面,关于为什么读研,一个说法是,为了延缓就业压力。得承认,这是一部分人的心态,它背后的逻辑是:我眼下找不到满意的工作,提升学历后,会容易些。这种想法不一定是对的,但对于特定语境下的个人来说,并没有什么坏处,值得一试。对国家和社会来说,考研人数增长,更不是坏事,它是教育事业在发展,社会整体发展水平在提升的表现。我们的祖辈、父辈们曾经求而不得的受教育机会,如今我们可以冲一冲,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大确幸”。虽然我们喜欢调侃一些网站和社交媒体营造出的“人均985”现象,但事实是,我国本科以上学历人口,只占大约4%;9亿多网民中,大学本科及以上的,也只有8.8%,提升空间还很大。有一些刻板认知,也有必要说清。比如,高学历当然不必然等于人才,但确实是衡量人才的一个重要维度。比如,研究生越来越多,会不会导致“学历贬值”?我的理解是,学历的成色,关键不在数量,而在质量。更合理的学科设计、更高水平的学术训练、更严格的毕业把关,都可以让研究生教育“保值”甚至“升值”,学生数量对研究生培养质量有影响,但没那么大。所以,我想对这届考生和未来有意读研者说,确定了就努力去做,不必在意别人的眼光和不同的声音。在工作之前,我从未想过要考研。因为实习时,我就明确了喜欢的行业和岗位,也知道不读研就可以够到。事实也是如此。但在工作的第一年,单位里研究生“环伺”,一度让我萌生了考研的念头。后来一想,才发现,这种念头更多是一种虚荣心,也就放弃了。但我仍然很敬佩那些工作后,在职读研的人。他们中,有些是因为家庭条件不太好,本科毕业就要出来挣钱,有了经济基础后,想弥补遗憾;有些是在工作中遇到瓶颈,想继续深造提升自己,更好地在职场大干一番。无论哪种,都挺好。社会的多元,有渠道的多元,也有方式的多元。不同的选择,铸造了独特的个人。当然,提升自己,也非考研一途。在工作中磨炼,在与优秀者的接触中学习,在社会中去探索,都可以积累知识和见识。没有对错优劣,只有适合与否。今天,“四战”考研的赵同学上了热搜。虽然一度气馁,但他说,不在乎别人的看法,不后悔选择这条路。这份坚定,让我看到了年轻人的清醒。是的,考不考研,是一道主观题,它是个人真实的愿望和实际需求。读不读研,都要安排好自己的生活。最怕你想不清楚,又什么都想要。来源: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