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要考研,年轻人有得选吗?4月初,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发布了《2022中国大学生考研白皮书》,不仅对中国考研培训行业进行了分析和洞察,还从2022年考情分析和备考策略两个维度入手,深度剖析考研趋势和原理,为备考学子保驾护航。如今,研究生教育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更多重视,且考研人数也在持续增长,深处其中的备考学生都在经历着似而不同的人生,在他们的故事里,有着这个时代的印记。围绕要不要当老师的职业选择,几个年轻人与考研结缘。他们的经历,在数百万计考研大军中,既独特又具代表性。为什么考研,考研难不难,读研什么样······这些所有考生几乎都会提出的疑问,能在这几位年轻人身上找到参考答案。鲁迅说,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但在考研这件事上,人类的悲欢大抵是相通的。考研人惊蛰这天深夜,距离3月13日还有不到一周时间,于平看着电子日历上的这个数字怔了下神,旋即放下手机,把注意力拉回,集中在《教师资格证考试教材》上。这种头顶倒计时的日子,在他四战考研的几年,已经习以为常。于平今年有望如愿,研究生笔试成绩超过了某省会师范学院的招生分数线,现正等待复试通知。他是第一次经历这个阶段,觉得马上会苦尽甘来,但不能松懈,他“决定先把教师资格证拿下来”。在一所高中工作四年,直到研究生复试通过后,李笛元才递了辞呈。因入职时签过五年服务期合同,她要赔偿20万。爸妈为此跟她闹了小半年别扭,钱最后是姥姥帮衬掏的。老人家相信:“学点什么比挣出什么更重要。”去年入学,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她在线单向选择导师,最后归入外聘导师门下。导师是外校的博士生导师,国际关系研究领域的“大牛”级人物,但李笛元经历了专业调剂,所以从入学至今,她都在恶补基础知识。2020年,武汉这座城被全世界关注。对于陶希阳和张涵两人而言,武汉牵动她们内心的还有更多。陶希阳本科在哈尔滨就读,去年考上了武汉一所师范大学的研究生。今年刚开学,她便辞去学生工作职务,“这学期的课太多,时间排不开”。张涵在武汉读了四年书,2019年年末,她参加完研究生笔试后,耳闻传染病流言,分外警惕,在武汉封城前回了四川老家。考研落榜在张涵意料之中,她原本想出国读书,只是事与愿违,留学计划只能无限期搁置。现在,她是“光荣的北漂打工人”,一家教培公司职能部门的小小螺丝钉。奔赴职场后,她发现教师这个职业如今是香饽饽,心动了,准备努力试一试。大三学生王洋刚上大学时就决定考研,其动机简单——未来想当一名教师,而研究生学历是个门槛。他做了大量准备工作,先确定目标为首都师范大学,接着将专业方向定为美术史,并开始购买该师范大学在读研究生开设的网络课程。与此同时,他还报名了新东方的英语和政治考研课程,想要确保“有备无患”。王洋从去年6月就开始备考,到今年12月笔试,时间充裕,他从不担心没有自习座位,因为考研在他学校里是“小众的”。动机据教育部统计数据(《2022中国大学生考研白皮书》)显示,中国2021年考研报名人数达到377万人,较2去年增长10.6%,5年间,考研报名人数翻了近一倍。考研,俨然成了一种典型生活方式,流行在当代青年的生活中。考研人前赴后继,除了尚未摘掉学生身份标签的毕业生,还有职场打拼多年后回校重塑的“社会人”。所谓考研动机,无非是提升学识与竞争力,而充满揶揄意味的“逃避现实”言论,既像自我解嘲,又似有好事者信口雌黄。那些躬身数月、甚至数年去备考的年轻人,有他们要正视的群体现实,但个体现实的肌理往往似而不同。中国大学生考研报名人数近几年持续攀升。和王洋一样,于平考研也是想将来成为一名老师。他对“老师”这个职业身份又畏又敬。于平小时候学习差,老师待他不友好,甚至有一次,小学班主任叫来他父母,让他们去医院给于平开一张低智商证明,以确保他的成绩不会被记入班级平均分计算中。这件事后来渐渐成为于平心里的一块疙瘩,让他一直自信不起来,甚至“开始讨厌教师”。其实,于平对教师这个职业并不陌生。他姥姥和姥爷就做了一辈子人民教师,姥爷也一直是他的偶像。2016年,姥爷过80大寿,他的学生从全国各地赶来祝寿,那种桃李满天下的景象让于平难忘。也是从那时起,于平的想法变了,他想去当老师,做一个可以为人师表的人。对于自己的选择,于平说是一种“幸存者偏差”,换做别人,可能早就失去学习的耐心了。王洋教书育人的想法洋溢着朝气与活力。上大一的时候,他在校外做幼儿园和小学的兼职老师,教乐高课和美术,孩子们喜欢他,他也觉得和小孩相处没有负担,“非常舒服”。原因何在,他并不清楚,只觉得自己在那个位置上是“用心”的,“小时候家里条件不太好,现在好了,我没赚钱养家的负担,觉得有更有意义的事情值得我去做”。王洋对意义的追求,贯穿大学四年——他用省下来的零花钱给幼儿园小朋友买玩具,把兼职赚的钱捐给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还申请成为人体器官捐献志愿者。他觉得,看到别人因自己而开心就很有意义。哪怕将来不能成为老师,他以后也要抓住机会去山区支教,“远离这喧嚣的环境,认真做点事情”。考研,还意味着可以去选择。对于教师这个职业,李笛元和陶希阳都选择“不”。李笛元原本个幸运儿,本科毕业那年,她先是经历了一次考研失败,后参加门头沟一所公立高中的招聘,恰巧赶上当年该校进京指标短缺,作为本地生源的她,便成了一名本科学历高中政治老师。在此之前,她所有的人生规划都是为了当老师,包括那次失败的考研。梦想成真后,李笛元发现现实和理想差距巨大,原本以为每天的日子是研究和琢磨怎么把课讲好,但实际上自己却被很多教学管理上的事务缠身,总是顾此失彼。纠结两年,李笛元便开始一边教书一边备考,利用晚上和周末去考研辅导班学习。如今尘埃落定,她觉得读研是自己人生的分水岭,哪怕需要重新学习,也获得了喘息的机会。她不想再做老师了,想要寻找人生的另外可能。陶希阳在师范大学读大二的时候就意识到,在教师就业选拔中,本科学历没有任何竞争优势,所以要么去考研,要么就尽早掐灭想当老师的念头。大三那年,她下了要考研的决定。一是觉得自己本科期间时间没利用好,专业上有欠缺,二是想在将来就业时多一些主动权,以及选择上的可能性。她的考研动机具有普遍性,是多数学生加入的考研大军的初心。只不过,在这趟脑力、体力和意志力均要经受考验的路途中,稍有不慎就会无功而返。在距离考试还有3个月时,陶希阳的复习节奏被瞬间打乱了。她的目标院校突然更改考试范围,新增了8本需要掌握的教材。她感到措手不及,慌乱一阵子后,决定按照考试大纲与国内舆情来划重点和进行排除,然后尽力而为。最后结果令人欣慰,她的应对之策生效了,本科毕业时因疫情而没能拍毕业合影的遗憾,也能在读研阶段聊作弥补。意义现代研究生教育制度诞生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距今有一百多年历史,而中国的研究生教育也才经历了几十年探索。这意味着,当下考研学子的努力,他们走的每一小步,都具有样本价值,能为高等教育发展提供参考。高等教育研究专家薛天祥在其著作《研究生教育学》中指出:高层次专业教育和以研究与创新为主要特征是研究生教育阶段的本质属性。那么,在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的衔接处,即考研这个短时间片段,除了能提供一纸筛选结果外,还会留下什么?备考期间,张涵总会触及到自己自主学习能力的边界。2019年3月,她开始进行资料收集和选择目标学校的工作,尽管网络上有大量考研经验贴,但在信息爆炸的环境里,她反而难以准确自我定位,“不知道该信谁的话,有很多看起来适合我的帖子,但行动时总感觉南辕北辙”。正式加入考研队伍后,她经常和室友一道,从早七点至晚十点地泡在图书馆,但效率问题一直悬而未决,复习常常走进死胡同,那段时间她总爱做同一个梦——不明形状的庞然大物将她吞噬,直至与她融合,感知也迅速扩散消失。在写本科毕业论文时,于平觉得自己确实需要读个研究生。他发现,“本科学的那点东西,只是一点儿皮毛”,老师在课堂上讲了很多,一时也听得明白,但真正运用时候,才知道自己根本就不懂,或者说是懂了一点。整个论文操作下来,于平觉得自己是在“罗列”,连“讲述”都谈不上,更不是在“研究”,且困惑未解——究竟自己找的资料恰不恰当,引用书目的价值何在,还有没有遗漏的部分。四次进出研究生考试考场后,于平说自己算是真正掌握了一些自行学习的方法,可以应用到论文写作中。他像“小学生作文”一般的本科论文早已没有任何意义,而考研留下的宝贵遗产将会被他带入研究生学习中,甚至是之后的工作生活里。新的一学期到来,陶希阳面对满满当当的课表,第一反应就是去辞掉学生工作。她说,这算是考研锻炼出来的一种自主能力,“在做一件事前先排除可控干扰”。如今回想,她觉得不论考研成功与否,经历过的人,他的时间和精力都不会白浪费,会在处理信息、社会交往和人生选择等方面获得成长。李笛元面对的,还是“大牛”导师的学术威慑,且因为导师是外聘的,不能经常予以监督和指导,她的读研之路以自觉为主,“总不能因为老师不看着你,就给自己放假,学习永远都是自己的事情”。经历当老师、考研、读研,她太了解自觉的重要性了。于中国多数学生而言,研究生考试是他们第一次可以主动拥抱“自由”的考试。他们可以选择考与不考,不用背负带有强制色彩的升学压力;他们可以相对自由地挑选学校,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备考;他们在一段时间内拥有退出、拒绝和说不的权力。不过,当这种“自由”摆在学生们面前的时候,很多人懵了。他们接受的本科教育,引导众人来到分岔路口,然后便默不作声了。这或许也是一种教育,但习惯了在指导与训练下进行考试的他们,在面对考研时,脸上露出的不是获得“考试自主权”的兴奋,而是迷茫。于平、李笛元、陶希阳和张涵,他们都曾被困惑折磨,就连如今在积极备考的王洋,在刚过去的寒假中也有点慌,他发现自己记不住英语单词了,于是赶紧向自己在考研辅导机构的老师求助。考研辅导机构的大量出现,是应时而生,它在一个巧妙的位置上弥合了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间的裂缝,考研人们看到了抓住救命稻草般的希望。一位知名的考研老师表示,他常常能直观地看到学生们的迷茫,“研究生考试处于学生们的转型时期,当他们坐在教室里时,很多因素让他们难以专心,需要不断地调整状态,才达成内心的平衡”。在夏路洋看来,学生们虽然普遍都已成年,但学习经历并不足以支撑他们攻克研究生考试,所以需要专门的老师去协助,才能在短期内摸到研究生考试的门径。至于如何看待这种短期师生关系,一名考研英语老师觉得,他与学生不是严格意义上师生关系,更像是朋友和伙伴,他们通常以分享的方式进行沟通。“现在的学生,视野更开阔,已经不需要老师去帮着涨见识了,这个时候,学生最想要的就是知识和方法”。上课时,他会着重关注学生情绪上的变化,呈现一个与大学课堂不一样的感觉,“学生在考研上付出的情绪很多,甚至超过高考,一旦老师介入其中,就会留给他们深刻的印象”,他从2005年开始教授考研英语,如今不管是短信还是微信对话框里,都活跃着他的各届学生。那个在迷茫中为你指路的人,通常会被记很久。通过考研,年轻人们希望跨越到理想的大学、城市,甚至阶层中,在这个过程中,个体要面对怎样的风暴和险阻?不同的人,在故事细节处有着大不同。不过,在普通考研人身上,能折射出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年轻人的生存境况。他们的考研命运,注定是一种难以忘怀的群体记忆。考研,是一道迷雾重重的自选关卡,即便通关,也不一定有奖励,但仍阻挡不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去尝试。原因或许在于,他们都知道,以后这种可以自主的机会将越来越少。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01“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这是第一次考研的那天,笔者发在朋友圈的话。这两句是来自乐府诗《箜篌引》,说的事也很简单:“妻子叫丈夫不要渡河,丈夫最终却偏要渡河,因为渡河而溺死,又能拿你怎样呢!”不出所料,自己淹没在了考研的人潮之中。现在回想起来,竟也和这首诗处处契合。不得不说,由于是报考本校,总归是有一种“迷之自信”,无论是上届的学长学姐,还是分析辅导员给出的数据,都有一种无为而治,水到渠成的感受。即使听了别人的考研历程分享,也没有对整个过程的难度有清晰的认知。而当意识到时间紧迫时,已经错失了许多应当开始好好准备的时机。上半年的时候,觉得提早复习,下半年开学时就会忘记许多;暑假的时候,觉得三四个月十分漫长,完全够用;国庆假期结束,觉得两个多月也足够过录取线;直到考前的一个星期,当意识到自己连轴转尚不能把课本看完一遍时,为时已晚。知道时间紧迫,知道复习差得很多,知道最后的结果不会理想,但是也只能踏上考场,真可谓“其奈公何”啊!02几个月后,成绩陆续出炉,因为自己没有录取希望,只能趁这个机会,了解下周围上岸同学的心路历程。这时,更是倍感羞愧。一位平时成绩比我好得多的同学,自1月开始就每天拿出8-10个小时来复习考研科目,到考研时,几门主课都复习了一千小时左右。而自己所有的课程加到一起,复习时长最多是几百小时而已,更不要说自己的效率远远不如。另一位同学平日基础差些,就报名了暑期开始的全封闭培训班,在那里听课自习到考前的最后一刻。虽说补习班的作用见仁见智,但也要比自主复习多了一层约束,最终效果也不错。现在,如果让我们重新审视考研,其实它和高考在各个方面都十分相似。考取更高的分数,获得更好的排名,进入理想的学校,仅此而已。可是,考研不仅专注于各个学科的基础,也会有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题目,涉及到的知识十分广泛,这就需要全面复习,而很难考前速成;在考研的历程中,没有老师监督的早晚自习,没有多次模考和排名,没有直接的每天都能看到的竞争。正因如此,紧张感被冲淡。不否认确实有考前突击几天就能名列前茅的大神,可更多的是像笔者这样的学生,掉以轻心,马马虎虎,最终失利。03经常有人说,“一战打基础,二战985”——一战其实只是感受下考场气氛,体会下考试流程,二战才是真正发力的时候。可实际上二战的过程也并不简单而美好。不必说前半段时间的毕业设计,处理毕业相关的事情,并做出是否要边工作边考研的选择;即使真正翻开课本备战,大部分知识也已经忘记,其实又是从头再来的过程。另外,毕业后能够获得的相关信息和资源也远不如在学校丰富,更没有了与同学讨论问题的机会,复习得可能还不如第一次充分。就拿笔者自己来说,看似是5月开始准备,可8月才处理完毕业的事,等到全心开始复习,距离考试已经不足百天了。然而,二战最难捱的莫过于“不能失败”的压力。大多数同学都会选择脱产考研,再次失利便意味着一年的心血付之东流,于是越临近考试,心理负担就越大。这样不断的累积,到考试时,只怕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笔者虽马马虎虎上了岸,但如今回头看来,最大的遗憾便是没能在第一年就提早准备,进入自己理想的学校学习。04研究生逐渐成为每个人受教育的标配时,考研就成为了另一场能改变人一生命运的考试。从某种意义上讲,考研比高考更能决定一个人的未来。即使之前准备不足或不够努力,没有进入较好的大学,考研也是翻盘逆袭的机会。“只看分数,英雄不问出路”,这样的机会已经不多。而我们用三年的时间准备高考,那为什么不能用本科三年的时间准备考研呢?换句话说,考研什么时候准备都不早。比如,从一开始就注重基础科目的学习。入学时,就可以提前了解公共课与专业课包含的科目,对重点部分认真钻研究。即使没有推免的机会,对考研也大有裨益。而考前一年,就应当做好规划,开启较高密度的复习。之前,有一位刚考上大学的学弟问笔者:假期应该准备些什么。笔者说,买一本你喜欢的的高数和英语,从现在开始学习,尽可能记住其中的每一条公式,每一个知识点。因为以后,它们会有用的。笔者没有说的是,当你知道它们有用的时候,就已经错失良机了。作者系在读研究生明珠絮语(ID:tsliuchanghai),以教师和家长的双重视角看教育,解答青少年和家长的教育困惑。
近几年考研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可以说大部分同学只要能够考研的都会选择考研。这也意味着考研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那么如果想要一战就成功上岸,必然要付出很多努力。但是努力不一定就能成功,有正确方向的努力才是我们最应该做的。何为正确的方向?做到这三点是关键。第一点,在准备考研时,有计划和反馈。人类有一种天性是懒惰,无论想得有多好,做的总会大打折扣。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在睡前会斩钉截铁地决定自己明天一定要如何如何,但是第二天醒来就又是重蹈覆辙。所以不怕学霸有文化,就怕学霸有计划。真正的学霸都是胸有成竹,为什么?因为他们有计划。
执笔:小木定稿:心妈全文字数:约1260字阅读时长:约3分钟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之下,要想在社会上立足,就必须不断提高个人综合素质。而要提升自己实力,一个必经之路就是接受教育,所以这也是为什么社会各界无比重视高考和考研的原因。每年参加高考和考研的人数都是呈现增加趋势,人们也会更想投入时间精力去为之努力。虽然说这考研和高考都是人们升学道路上的重要历程。但是这两者之间还是存在着不少的差距!而下面五张图则可以很直观的将两者区别描述得清清楚楚!考研和高考有什么区别?战斗方式的不同无论是高考还是考研,都需要人们进行复习学习。但是高考属于一群人的战斗,大家都是在一个教室接受着来自同样老师的教导,因此学习氛围会更加强烈,对学习会更有激情!但是考研不一样,考研是一个人的战斗,需要自己和自己进行挑战。需要自己去选材料自己去复习,更显得孤独。接受程度的不同学生们参加高考更像是被逼迫进行的,不管是老师家长,还是学生,都知道高考的重要性。在强大舆论压力之下,哪怕再不愿意,学生们都会去进行努力。而考研不一样,就业也是大学生们的另一条道路,所以考研更是自发自愿的行为。操心方式的不同对于高考而言,学生们只要负责学习,除了学习还是学习,而针对教材考试重点这类基础问题,考生们是无需过于操心的。但考研不一样,从考试时间,再到考试范围等一系列考试流程都需要自己去了解摸索。痛苦次数的不同在高考的时候,学生们只要痛苦一次就行,只要看到自己高考分数过了就好,一次分数就能定下学校。但是考研不一样,就算是过了初试分数线,但依旧不能掉以轻心,因为还有复试这道门槛,这就意味着考生们要痛苦两次。自觉方式的不同面对高考,是一个人参加考试,周围人都紧张的模式。就算是想要偷偷摸鱼,也会被家长老师逮住带走继续进行学习。在高考前,学生们要接受各方监督。但是考研不一样,需要自我进行监督,要保证足够的自律。对于这五张高考和考研区别的梗图,网友们纷纷表示太形象了!高考其实更像是人生必经之路,但是考研则更看个人意愿,不同的人对于未来选择不同,对考研意愿性也不一样。关于是否考研,该考虑哪些问题?1、考研意志是否坚定不同人群想要考研的理由也不一样,有人是出于对未来的迷茫,有人是想要深造增值。但无论出于哪种目的,都还是要保证考研意志力的坚定!只要坚定自己考研的信念,才能更好地去进行复习,足够的动力能转化成行动力,也会增加考研的成功性。2、经济现实问题其实考研和高考一样,都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而考研还需要更多的经济支持,不论是购买考研所需教辅材料还是培训班费用都是一笔不小的支出。而且考研期间个人也需要生活支出,如果家庭不能给予支持的话,那么考研之路也会出现坎坷。总结无论是考研还是高考,都相当考验个人。但有考验磨难,自然也更能给个人带来成长,让自己可以拥有更加广阔的平台去进行自我发展。(图片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这里是心妈聊教育,在这里你能发现最实用、最有意义的教育知识想要了解更多教育知识请关注我们,喜欢这篇文章,请点赞、分享给更多的人!
有消息称,今年的考研人数很可能是340万人,较去年相比较又增加了50万人,考研人数的增加给所有考研学生的第一直观感受就是今年的考研难度又将会大幅提升,于是今年被称之为“考研最难年”,其实这样的称谓每年都会出现,每年都是“考研最难年”,所有考生都都会根据考研人数的增加而笼统的认为考研更难了,然而事实上或许并不是这样。虽然考研人数在增加,但是考研的难度并不是由考研学生的增量而决定的,而是由每一位考生自己所决定的,如果你报考的是双一流高校的硕士研究生,那么即使考研人数不增加难度依然很高,因为这些高校的难度不仅体现在初试还体现在复试,每一环节都考验着所有考生的能力,只要有短板那或许就只能是被淘汰了;如果你报考的是普通大学,那么考研的难度就相对容易一些,这也和报考人数是没有关系的,因为院校的档次决定了这些。同时,每一位考生的考研录取难度更重要的是要和报考同一所高校的学生相比较,而不是今年的考研总人数,也就是说如果你的目标高校今年报考人数保持平稳,那么即使考研总人数增加了也和你没有关系,如果目标院校的考生生源水平比较平均,那么你的考研难度相对来说还更简单了一些,所以说考研总人数增加不意味着考研就难了,因为每一个考生的实际情况都不一样。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每年考研人数的增加必然造成考研调剂难度的增加,例如2017年考研调剂难度还相对来说比较轻松,很多高校都存在缺额的现象,但是去年的考研调剂就展示出了高要求和高门槛的态势,很多普通高校的调剂门槛是一提再提,从初试成绩到本科出身对调剂的考生进行详细的考核之后才会发放复试通知。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改变就是因为考研人数每年的大规模增加所造成的,因为随着考研人数的增加,造成了每年通过国家线的人数大规模的增加,于是便有了更多的没有进入复试或者复试被淘汰的学生,这些考生绝大多数都参加考研调剂,庞大的考生群体要去争取高校为数不多的考研调剂名额,必然形成供不应求的局面,只能是导致考研调剂越来越难以及考研调剂的门槛越来越高。所以,考研人数的增加不一定意味着考研难度就提升了,毕竟考生的考研难度是和自己所报考高校的综合情况相关,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每年考研人数的增加必然会造成考研调剂难度的上升,而这也是告诉所有参与考研的学生一个最真实的道理,当你寄托考研调剂的时候,或许你已经在慢慢的失去了这样的机会,即使你有调剂的资格,但是却没有顺利调剂的实力。总之,考研人数每年增加这已经成为了一种可预知的事实,但考研学生不要因为这样的变化而笼统的认为考研的难度便必然会上升,因为这还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具体的分析,只是可以确定的是这样的变化必然造成考研调剂只会越来越难,所以即使第一志愿复试没有希望,也要为自己的考研调剂创造一个更为优秀的综合条件,这样就能够保证自己顺利的一战成硕了。
中新网北京3月2日消息,近日,教育部相关负责人明确,将扩大2020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较去年同比或增加18.9万人。面对招生规模扩围,“考研族”们既欣喜也担忧。他们欣喜:“上岸”的机会或许更大了;他们担忧:未来的就业市场上,学历是否会贬值?对考研一族来说,扩招到底意味着什么?考研族福利!硕士研究生扩招18.9万2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扩大今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和专升本规模。三天之后,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副部长翁铁慧透露,今年研究生招生规模同比去年增加18.9万。按照教育部的介绍,全国现有44万左右的研究生导师、1.2万个硕士研究生学位授予点,尤其是近年来新增了2000多个硕士点的培养能力和承载能力。按照翁铁慧的说法,今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874万人,就业工作原本压力就不小,加之突发疫情影响,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教育部将与有关部门一起尽最大努力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升学机会、开展精准指导服务。对于今年研招扩大规模,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分析,扩招原因基于两点考虑:一是以往报考人数连年递增,相比之下录取人数不足,报录竞争过于激烈;二是就业问题,尤其是今年受疫情影响,毕业生就业环境不容乐观。按照国家统计局日前公布的《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9年全年研究生教育招生91.7万人。就此推算,扩招之后,今年的研究生招生规模或将达110万人。扩招有侧重,国家急需这些专业的人才当然,扩招也有所侧重。按照教育部的介绍,扩招必须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同时重点向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高校倾斜。据介绍,研究生计划增量,将重点投向临床医学、公共卫生、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专业,而且以专业学位培养为主,以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专业学位为主。翁铁慧此前解释,投放到什么专业为主,要看社会需求,主要投放在服务国家战略和社会民生急需的领域,现在这些领域非常缺人才。对于这些扩招政策,储朝晖也认为,扩招没有采用大水漫灌,而是精准投放,招生在一些重点领域,特别是公共卫生领域增加了名额,这跟此次疫情有直接相关性。“扩招的倾向反映了当前国家经济发展在医疗健康、基础科研、人工智能方面的人才需求偏向。”海天教育考试研究中心专家吴睿解释,经济稳步发展和结构转型,对高层次人才培养提出了迫切需求,同时也对考生提升自我竞争力提出高要求。扩招,让考研变得更容易吗?近期,一些地区纷纷将今年的考研笔试成绩放榜,拿到初试成绩的考生,正等待国家线的出炉。对于“考研族”来说,突如其来的扩招政策,让今年的竞争更小了吗?“扩招意味着总体报录比提高,在报考人数固定的情况下,今年会有更多考生因扩招‘上岸’成功。如压线第一志愿复试线的考生,可能会因此进入复试。”吴睿分析。但这并不意味着考生竞争就更小了。吴睿解释,当更多人进入复试,且满足调剂资格的人越来越多,调剂就会异常激烈,此外,扩招具有地区及专业类别的倾向,并非所有考生都受益。储朝晖也表示:“今年扩招,在一定程度上会缓解考研的录取竞争压力,但这并不意味着考研难度就大幅度降低。”他分析,尽管录取比例有所提高,但从340多万的报考人数来看,扩招不到20万,报录比仍然较低。事实的确如此,近年来,考研报名人数持续走高,近两年更是增幅较大。根据教育部发布的数据,今年硕士研究生考试报名人数高达341万人,这一数字较上一年度的290万人增加了51万人,刷新了历史新高。在专家看来,在近年来大幅提升的报名规模面前,此次扩招无法让考研竞争明显降低。“对考生来说,扩招虽是好消息,但在最终结果还没有出来之前,眼下要做的就是全力准备复试。”吴睿说。当考研热遇到扩招,学历会贬值吗?扩招18.9万,还让不少学生担心:未来,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和社会认可度是否会“缩水”?“中国是世界排名第二的研究生教育大国,研究生人数看起来数量庞大,但从全国人口数量来看,其实占比很小。”在吴睿看来,在当前中国就业市场上,研究生依然有较高竞争力,研究生教育的含金量毋庸置疑。此外,专家也认为,研究生扩招对就业会有一定影响,但这个影响不能过于夸大。储朝晖举例,目前研究生招生规模每年接近90万,扩招后约为110万,这个数跟本科生招生水平相比,大约是1:7的比例,从结构来看比较适合。“不过,要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关键还靠落实。例如,所有新开专业或者扩招专业,招生选拔、教学管理、毕业评价等各个环节都要从严把关。”储朝晖说。储朝晖还提醒,扩充研究生招录,能对学生就业起到一个延缓作用,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要谨防扩招后带来的过度教育问题,这不仅会增加学生的读书成本,也会增加企业的用工成本。“无论是企业,还是学生,都需要理性看待人才的定义和选拔,不可唯学历论。”储朝晖说。原标题:硕士研究生扩招18.9万,对考研族到底意味着什么?
众所周知,在考研这场宏大的选拔性考试里,不进考察你的专业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还考察个人的品行等各方面的综合实力。因此考研有两场考试,前期是初试,后期还有复试。过了初试的同学不要暗自欢喜,因为过了初试只能说明你的一条腿已经跨进了研究生院的门槛,然而过了复试,受到拟录取名单才真正说明你整个人已经在研究生院里了,那时候才可以说是真正的万事大吉,只差录取通知书了。#考研#复试主要考察有你的英语视听能力、专业知识运用能力,还有一些导师也会和你唠唠家常。因为每个导师的研究方向都是不一样的,从相互的沟通中也是方便双方简单的了解,毕竟有一个好的导师就意味着你的研究生生活已经比别人快乐多了一倍。接下来就让小编来带你们那些事考研复试中的雷区回答吧。老师问:你为什么要报考这个学校呢?雷区回答:嗯,因为没有什么学校我可以考得上的,就随便查查了查了查资料,这个学校还挺好的,而且就这个学校我还勉强可以够得着,所以我就来了。(典型的没有规划)正面回答:我觉得我考这个学校的原因有很多。我说三条主要的原因:一是我这个专业比较看重城市地域,而且这个城市就是我一直以来一直向往的城市,刚好这个学校就在我喜欢的地方;二是这个学校的这个专业的学科实力非常强劲,而且学校的校友都很优秀,所以我一定要来;三是学校导师的研究方向都是特别好的领域,我很期待在这里可以继续深造学习。(有逻辑、有条理、比较谦虚)老师问:你为什么不考本专业,而选择了难度更大的跨考呢?雷区回答:哎呀,我的本专业当时是填报志愿时什么都不懂就胡选的,谁知道到了大学是这样的模样啊,有考研这样的机会,我当然得选择跨考了。而且这个专业最近很“吃香”,毕了业挣的工资还多。(好在比较真诚,但有种态度不端正的感觉)正面回答:本质上来讲确实属于跨考,但是在知识的运用上我认为不属于跨考,我在本科学习本专业的同时还选择了一些选修课程,在选修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我对我的选修课程非常的感兴趣,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并没有觉得很疲惫,反而很开心。慢慢的我也找到了自己真正喜欢的专业,所以我最终决定跨考,并且我相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也希望在研究生期间可以学得更透彻一点。(有条理、有自己的想法)老师问:你以前是做广告方向的,现在我在做影视,你觉得你可以接受吗?雷区回答:老师,其实我并不喜欢做影视方面的东西,我感觉那个领域特别没劲,广告现在可以跟很多大公司合作,我还是喜欢我的广告。(好在真诚,但带有主观臆断)正面回答:老师我觉得我可以接受,二者都是新媒体方向的,而且现在社会上都需要复合型人才,新媒体现在也都在融合、聚集、各个领域都需要自己去向外拓展,老师的研究方向我也很感兴趣,在以后的实践中我也可以多一点思路和方向,希望老师可以给我一个机会,而且我相信,我可以把它学好。(有热情、有信心)老师问:你研究生期间有什么规划吗?雷区回答:研究生听说很轻松,也没什么规划,就是有时间多看看书,找找兼职,去看看世界,如果有精力的话发几篇论文。(没规划、分不清孰轻孰重、不知道读研究生的目的,好在胜在真诚)正面回答:研究生期间想要把自己的专业课学的更深度一点,想要多多实习,丰富自己的实践能力。(有目标、有计划)考研复试的时候,老师问什么,你就如实回答就好,会的就是会,不会就是不会,切记油嘴滑舌,自己参与过得就如实说出来,自己没有参与过的就不要硬往上面靠了,可能老师也并不想知道你到底有多么厉害,而是想看看你这个人诚不诚实,所以不要过度紧张,认为老师只想要优秀的人。有一些你不知道的领域,你硬要说自己知道,当老师问到你具体的操作时,你又一问三不知,这样就会给老师觉得你这个小孩不够沉稳的感觉。
今年报名考研人数为377万人次,按照之前的报录比,意味着今年考研将有267万人落榜,淘汰率达70%!图书馆、自习室人满为患,一座难求的境况下,这么多人都在“努力、拼命”怎会能考上的就几个人?虽然很不愿意说,但是大部分同学都可能成为“炮灰”,为什么他们那么努力,却还是失败了?以下原因22考研人,不要触碰啊啊啊!假认真,不是真“ 学习”从小到大,你在的班级里一定经常有那么一两个人,他们上课认真听讲,平时拼命做题,看上去那么爱学习,但却没有出众的成绩。考研路上也是,你或多或少可能会注意到这么一群人,他们天天三点睡五点起,甚至通宵学习,这群人永远“不是在自习,就是自习的路上”,拼命做着一张张的卷子发着各种各样“我真努力”的朋友圈。这种情况就是“自欺欺人”,天天高举着“我要考研”的旗帜,每天起早贪黑,有没有认真学习只有自己心里清楚。因此,千万不要假装努力,假努力比真懒情更可怕,不要让你的努力只是活在别人眼里。自我感动,自我麻痹很多人认真学习一会儿,就觉得自己好辛苦,觉得全班全宿舍就自己最努力,自我麻痹“你已经学了那么久”,然后美其名曰“劳逸结合”。或是学到了一点点知识,就开始得意洋洋,觉得可以该给自己放松一下了。认真学习1小时,开心玩耍1整天。这种同学你清醒一点!千万别被自己的努力学习感动到!比你刻苦比你上进的人太多太多了!虽不用跟别人比进度,但也别自我放纵,学习俩小时休息十分钟没问题,但学习一小时,休息俩小时的举动实在不可取啊......不关注考点、不看大纲很多人复习的时候压根不去关注考点,总觉得我把书上的全部知识点弄清楚考研绝对没问题,于是每天沉迷在自己的世界里无法自拔,埋头苦干,攻坚克难,坚信自己学的知识点一定能考到。你可能花了很多时间攻克的难点其实考不到几个,就拿数学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来说,厚厚的一本书其实考研真正考的知识点就是那么几个,你如果把厚厚的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全部学完,真真的浪费时间,但如果能区分出重点非重点,可能考场上拿到的分值更高。拖延症患者打算七点起床去学习,早上一醒发现八点了,于是觉得“反正也晚了,那就别学了吧”。想今天把题目做完,但你情不自禁拿起了手机,两个小时已经过去了,于是觉得“反正今天也做不完了,算了吧!”打算晚上十二点之前睡觉,但是一不小心已经一点了,于是你觉得”反正今天也没做到早睡早起,那就再玩一会吧”拖延症永远是做事情最大的阻碍,所有的事情都喜欢往后拖,习惯了自己都觉得正常。明明很重要的事情总觉得可以再拖拖,不到最后一刻就不会去做,拖延症是一种病,得治。一考试就过于紧张相信参加过高考的同学会有发现这样的情况,班里平时有些同学很努力,成绩也一直很稳定,偏偏到考试那几天出些问题,从而发挥得不好。这个其实就是弦绷得太紧的缘故,很多同学在备考的时候一直给自己很大的压力,考试前还会失眠,导致上不了岸,这种情况是最可惜的,所以有这类现象的同学平时要注意调节自己的心态。追求形式感,过于完美主义这个问题在女生身上比较明显,其实从小学中学的时候就可以看出来,很多女生的笔记总是做得一丝不苟、甚至相当漂亮整洁,但问题在于,小学时的知识毕竟不多,而考研时候需掌握的知识量就很大了。笔记做的整洁清楚并没有什么不好,但是,有一定要时刻提醒自己:这真的有必要吗?你一定要用不同颜色的笔标注难度级别,你一定要把做得不完美的那页笔记重新做一遍......这没问题。但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要有一个清楚的意识,那就是你的目的是考上研究生,不是做一本整齐的笔记。所以,在学习的时候,一个好习惯是经常问自己:这样做对我达到考上研的目标有帮助吗?只做最必要的事,只做最有效率的事。总在飘忽不定的因素才最影响你......考研考的不仅仅是知识,还考心态,考学习方法,考自我管理等等,并不是说把书本知识全部弄懂了就一定考得上的。为什么大部分人上不了岸,扪心自问是不是都有上面说的这几类问题。当然,每个人都是一个个体,每个人遇到的境遇不同习惯不同,在考研这条路上一定还有其他原因,但我们要经常给自己敲响警钟,问问自己“我这么做是不是对的,是不是在自欺欺人”。
研究生考试是一个选拔性的考试我们都知道,而且是不同的学校专业课也都可能不懂,那么很多同学确定考研的时间蛮早但是一直都只是现在准备英语或者英语跟数学,为什么呢?因为很多同学到现在还没有确定报考院校没有办法开始专业课的复试,但是现在时间已经很不早了,我们一起来看看如果2019年考研到现在还没有确定院校对你意味着什么?你下一步应该咋调整。那么我们现在先看看这位同学:现在还没确定学校的19考研党,是不是有点晚了但还是很迷茫,不知道怎么选择,有没有考过苏大药学的前辈,怎么样呢,好考不。那么针对这位同学的问题我们一起来看看大家都是咋说的。一、一般来说最迟是大三3月,因为这个时候普遍都开始准备了,我给你一些建议。选自己最感兴趣的专业,通过专业排名选择自己喜欢的学校,最多5个。然后通过上中国考研网分别找到这些学校。然后对比各个学校的报录比,免试推荐生来了解难度,这样你可以做出最好的选择,其实跨专业不用担心,既然是你喜欢的你肯定比你自己本来专业更加有动力。药学如果你想进科研机构或者深造的话可能比较难,如果你考专硕的话想进企业或者生产部门是比学硕稍微简单一点的。苏大药学排名其实不算好的,属于中等地位,你想考的话并且付出努力是很有机会的。现在并不晚,因为市场专业课资料并不全,每年都是9月和3月最重要的资料才出来。而且如果你跨考选专硕的话,和你一起竞争的都是非本专业的,所以不必太害怕。考研影响一辈子,希望好好考虑,别因为害怕而错过未来的发展。二、20年考研党已经报班了,看基础怎样,现在确实有点晚。三、放心,我3跨才开始……比你晚多了,我学音乐的,考经济管理类的。 跨度挺大的,对吧。四、药学的话,吉林大学和沈阳药科大学推荐给你,一个性价比最高的985之一,一个南北药之一,沈阳药科毕竟在东北,考的学生里东北的学生多,东北的学生不像江浙沪周边那么强,竞争小多了,学妹不用紧张,过来人告诉你,东北的985不比江浙沪的211更难考。五、同感,我倒是确定学校了,但是每当我看到数学,就分分钟想放弃,月底还有一科证券,一科银行,六月中旬还有四级。寝室没有一个考研的,我数学还不好,你说我到底考不考。打算先把这个证考了,我再考虑考虑,我估计我会考的,没办法,出来混总是要还的,前两年不知道在学校都干了什么,浪费那么多时间,要是把证都考完了,我肯定就考研了。为了不让自己以后后悔吧。六、我觉得不晚,但是苏州大学报考人数挺多的,好像不容易,你可以查查,人数较多的学校,学校很棒。七、如果不喜欢原专业,考研一定选一个感兴趣的专业,即使目标学校定低一点,不然工作时很痛苦,没干劲儿,这是我最深的感受,我现在准备在职考研转专业,所以先不要太在意学校,先确定自己感兴趣的专业,这是最关键的,然后选专业课考的科目一样的几个不同层次的学校,985,211,双非三个备选方案,接下来就是尽全力复习,到报名的时候,评估一下自己实力,选一个稳妥的学校,不要因为在意学校层次勉强自己继续学不感兴趣的专业,希望你考虑清楚。八、只要你有正确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思考方式 学思相辅,一点都不晚,假如盲目跟风,埋头苦干,那时间真不够了。那么我们来说说你现在还没有选好院校到底意味着什么,我们从时间上来分析一下。现在是5月中旬,那么你至少还有两门课程没有开始复习一门是专业课一门是政治。剩下来我们说说时间点,从现在到暑假你还有四六级要考,还有期末考试要考,现在到暑假你只有两个月的时间,除掉上课四六级期末考试你只有不到20天的时间复习,20天你根本就不可能完成专业课的复习,因为到了暑假就必须进入强化阶段。那么关于专业院校的选择我们提倡按照以下的18个步骤来选择:1、你是否需要考研;2、每日一个考研技巧(365天不间断);3、毕业后工作方向及单位;4、就业及工资情况分析;5、七大就业方向的利与弊分析;6、学科各分数段报考概括;7、专业招生院校、研究方向、招生人数、推免人数、指定图书汇总;8、专业院校排名信息(权威版);9、招生院校分数线;10、院校复试名单(含分数);11、院校录取名单(含分数);12、院校录取分数分析;13、专业课是否压分分析(部分);14、是不是保护第一志愿;15、校内调剂好不好调剂(部分);16、考研后调剂其他学校好不好调剂;17、复试难不难复试占比分数及注意事项;18、复习情况分析。希望对你有帮助,我们是知了网欢迎关注我们每天的原创文章,更多的考研、四六级等内容请关注我,点关注不迷路,也欢迎大家私下交流,如若认同请帮忙分享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