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只有一次考研的机会在每年的十月份报名,一月份考试,三月份出初试成绩,四月份复试,五六月份录取。一般是这样的哈。应届本科毕业生可以直接报考,但要确保在次年九月入学时双证齐全;专科生毕业两年后,具备两年工作经验,满足相关要求可以报考;非应届本科毕业生,不超过40周岁,满足相关条件,均可报考,这些都是统招类型的。为什么考研一年只有一次呢?有人会说考公务员一年两次机会,但考研一年只有一次,太不公平!打个比方,考研其实跟高考差不多的,高考学三年才考一次,这公平吗?考研路不好走,其最关键的还是自我调节,考研也是一个内心成长的过程,有些事情也真的只能自己消化。没有研友,没有同学,更不可以向家人倾诉,但请想想来时的路,想想考研的初衷,就会好受点了,就会坚持下去。考研前半个月,我的一个朋友跟我说,他在图书馆看见坐对面的女同学哭了,因为数学太难了,她不会。可是,又不能放弃。那种无力感,或许我们体会不到。大家还记得考研泄题的事件吗?那时,我看到很多人在知乎上谈论这件事,有个人说,这太不公平了,凭什么他不努力就可以轻轻松松成功,我辛辛苦苦却被淘汰。凭什么我努力这么久还不如他一张试卷,公平到底在哪里。公平吗?不公平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永远都会有人觉得这个世界不公平。考研泄题不公平,找不到好工作不公平,买不了房不公平……千千万万个不公平都会出现。关键在于,你是否有一颗坦然的心。如果不公平,那你就努力,去寻找话语权,甚至是改变权。
现在考研应届生的比例越来越小,那么也就意味着往届的考研的学生会越来越多,往届的考研学生包括第一年没有考上的同学,甚至第二年也没有考上的同学,还有在本科毕业之后工作一段时间而选择考研的同学。往届生占当年考研的比例逐渐升高,有很多同学都为自己下定一个目标,非考上研究生不可,从侧面上也体现出了考研的竞争之激烈。在最近的统计数据中,第一次考研的占比为64.92%,第二次考研的学生的占比为28.33%,第三次及以上的考研学生的占比竟然达到了6.75%,也就是说100名同学中有65人第一次考研,有28人第二次考研,有接近7个人考研次数至少有三次,这个比例还是非常惊人的,并且随着年份的往后推迟,考研二战三战的同学们会越来越多,考研的激烈程度可想而知。有很多同学为了提高自己的学历,并且能够找到一份比较心仪的工作,都选择了考研考研这条道路,虽然说非常的艰难,但是仍然有很多同学非常的向往,学历的提升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特别对于应届毕业生们来说,刚刚大学本科毕业,找工作肯定会遇到很多的挫折,对于我们刚进入社会的学生来说,需要很长的时间适应,有的同学在工作不顺心的时候,就会想到学校里面的种种的好处,所以很多同学们都辞职考研。也是非应届考研学生逐渐增多的原因,他们对于本科应届的考研学生们来说,更加渴望能够上岸,更加希望能够成为一名研究生,他们的思想所背负的压力是非常大的,他们迫切的希望自己能够成功,因为他们要证明自己。你认为往届的考研学生越来越多的原因是什么?你会选择二战考研吗?
考研现在已经成了大热门,无论是主动希望自己读研学习提高,还是被动地为了提高就业竞争力,乃至看到周围人都在考研,自己也应该考研的随波逐流的人,反正考研的人是越来越多。而且,现在考研第一次失利,二战乃至三战的也大有人在。很多人就在感叹,为什么有些人似乎很容易考上,一次就可以考上,而更多的人,往往多次也很难成功呢?原因很多,但最重要的,主要是以下几点。一、考研难度确实较大。以2008年为例,根据小编的初略测算,2008年的考研全国平均录取率只有大约25%,在这样的一个考研录取率之下,大部分人都只会名落孙山。毕竟,作为全国统一考试的最高级别的选拔性考试,考研确实是有较大竞争的,这个选拔性就注定了考研不可能人人都上,只会少部分最适合的人考研成功,并接受研究生教育。二、目标选择问题。合理的目标选择是考研容易成功的关键之一,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目标。如果目标情况与自己的实际情况相差太大,则应适当调整。小编知道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有一个考研学子,大学是专科毕业,后面自己自考升本,拿到了本科学历后考研,本来这是一个很好的事情,也是一个很励志的故事,问题是,这位学子非要跨专业考top5的大学,而且跨的专业是该校非常强势也非常热门的金融专业。身边有人劝他合理选择目标,但被他屏蔽,最终考了三四次也没有成功,而且因为金融专业特别热门,好一点的学校都没有调剂名额,调剂都调剂不到好的学校,何况,他这种自考学历在调剂中也受到某种歧视,最终调剂都没有成功。这就是典型的没有合理选择目标,过于执着于过高目标,而很难成功的例子。而考研容易成功的,一次就考上的学子,通常都是合理选择目标的结果。有时候,选择比努力更重要,是很有道理的。三、自身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问题。这个问题是考研能够考上的关键之一,本质上说,也就是学习能力的问题。几年前,小编在考研那会,遇到一个也在备考的学子,发现他的学习是在“读老爷书”,什么意思呢,就是拿一本书在那里看来看去,既不动手做笔记,也不做题,而且每科都这样。当时小编就纳闷了,还有这样学习的?交流后才知道,原来他读书就是这样一个习惯,方法也就是不断看书。小编当时忍不住说,你这样学习,这个效率肯定很低。后来这个考研人考得很不好,最终名落孙山并不意外。通常来说,在考研这个阶段,都是已经学习十几年了,学习的习惯和方法基本已经定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法,但真正好的方法,即便是不同的人,往往还是大同小异的。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往往事半功倍。当然,这些也是可以优化的,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想考研能成功,且容易成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很重要。而那些看起来考研很容易成功的人,往往也是习惯好、方法好,效率高。那么,你准备考研吗?你的目标合理吗?学习习惯和方法良好吗?
考研报考人数逐年增加,2020考研人数达到340万。在考研人群中,往届生考研人数比例越来越大,其中不乏考研二战甚至三战的考生。究竟有多少考研二战、三战的考生呢?小编在查阅研究生报考数据时发现,有近三分之一的人。下面我们就通过几个省的数据统计来看一下应届生和往届生的增长趋势。湖北省河北省通过上述内容,我们可以看到往届生报考人数增幅已经超过了应届生。据统计,往届生占了报考人数的40%,成为了考研的一大主题。往届生不等于考研二战,那么考研超过一次的又有多少呢?我们接着看一下数据。据2019考研调查数据,超过70%的考生是第一次考研,第二次考研占比约20%,三次及以上占比各约3%左右。考研二战或以上的考生占了30%左右。根据中国教育在线和新浪微博联合发起的一项有关考研动机的调查显示,“换学校出身,提高就业竞争力”“通过考研选择一个更适合自己的专业”占据了考研动机的前两位,分别为72.41%和38.66%,而真正希望从事学术研究的考生仅占比24.86%。也许,至少在一些考生心中,“研究生”三个字早已脱离了“研究”二字的本意,而更多成为了一纸学历和未来就业的筹码。小编总结上面这一段话的意思:考研就是为了找一个好工作,或者缓解就业的压力!正因为如此,很多考研学子一边找工作一边复习备考,他们实际上处于摇摆不定的状态,这种状态之下,他们的复习当然就不可能完备,“裸考”现象出现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所以考研每年这么多人弃考也就不让人惊讶了,今年就有40万人弃考。教育部2016年颁布了以非全日制研究生代替在职研究生的新政,这意味着自2017年开始,所有类型的研究生均为同卷统考,这在无形中增加了在职考生考研的难度。另一方面,由于报考非全日制研究生的难度增加,导致一志愿报考的人数很少。为弥补招生人数的缺额,现在各大高校的做法主要是统一划一个较低的复试线,复试后将总分排名较低的考生从全日制调剂到非全日制中。高校的这种做法实际上令在职考生的考研难度进一步增加。也就是这个原因,很多在职的考研学子第一年考不上,那就第二年再考吧,不仅如此,第三年再来考一次,这种现象也大大增加了。当今的考研热表明社会对知识人才和专业素质人才的重视与尊重,同时也表明国家的经济、文化建设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就业压力逐渐增高,文凭的信号带来较高的收益。所以,为了以后能有一个较好的工作岗位和较高的收入,较多的人选择本科后继续教育进入研究生阶段。但是,随之而来也带来一些弊端,一些大学生为了逃避工作而选择考研这条“绿色通道”这无疑是一种跟风随大流的现象。因此,小编认为,考研只能暂时躲避就业的压力,更不是成功的唯一道路,要理性地选择适合自身条件的道路发展,最好能够将考研的目标与个人的社会理想和兴趣相统一,将自身所学与社会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价值。不管怎么说,考研是集多种因素于一体的一个过程,大学生的考研动机也是复杂多样的,不同的考研动机会带来不同学习态度,进而影响将来的就业。小编建议:大学生应该找准自己的方向,明确自己的考研目的,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并积极地对待自己的人生选择,做出适合自己的决定。
2020考研调剂请注意:考研调剂到底有多少次调剂机会?2020考研复试已经陆续开展,并不是所有考生都能如愿以偿地进入一志愿复试,有部分考生需要面临调剂,调剂的考生可能对于调剂有很多的疑问,比如:考研调剂到底有多少次调剂机会?参加调剂对第一志愿的录取有影响吗?第一个问题,考研到底有多少次调剂机会?小编的回答是:无数次。调剂是一种双向选择,只要符合基本的调剂情况,在双方愿意的情况下,没有其他的约束条件。考生在一个学校调剂失败的情况下,可以选择另外的调剂院校。对于学校,也常常组织不止一轮的复试。有些时候,学校组织了一轮复试之后,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没有招满人,通常就会组织下一轮的调剂复试,直到招满人为止。虽然调剂的次数是无数次,但是现实情况中,调剂的机会并没有那么多,对于好一些的调剂学校,大家都会去抢,好一些的生源学校也抢。对于调剂,前期还是很关键的,一次复试被刷掉可以多次调剂,但是越到后面可能好的机会越少。第二个问题,参加调剂对第一志愿有影响吗?小编的回答是:没有影响。在时间不冲突的情况下,理论上,即使你在一志愿复试之前参加了调剂,对一志愿的复试也没有什么影响,但是一志愿学校可以看到你的调剂信息。需要注意的是,一些学校看到你的调剂信息之后,会默认你已经放弃了第一志愿的复试,因此如果一志愿复试成功率大的话,调剂需要谨慎一点。复试调剂是一门艺术,需要考生打起百分之一百二的精神来应对,不要因为今年的研究生扩招而掉以轻心,也不要因为调剂不易而过度紧张。最后祝愿每一位考生都能考上自己理想的院校!亲爱的读者,对此您怎么看?赶快评论分享您的观点吧!
文|冷丝栏目|考研选择每年这个时候,考研录取工作大多接近尾声,仅剩下调剂和补充调剂招生等少量工作了。很多考研学子喜欢探讨一个有点复杂的问题:一次考研成功率并不高,“二战”和“三战”考研又有多大的成功几率?还有一个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多次考研有多大的风险,会给考生和家长带来哪些负面效应?冷丝先陈述一个基本的事实:从1999年开始,我国内地高校连续扩招,在这短短的22年,毕业生数量呈跳跃式增长,201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已经达到874万人,相较1999年涨了10倍多。而研究生的录取的每年总人数也呈现大幅上涨的趋势,尤其是985高校,这一类高校基本成为了培养研究生的高校,本科生录取人数较少。据教育部数据统计,2020年考研报考人数达到341万,较2019年290万,激增51万,增幅超过17%,再创历史新高。更不用说报考人数为377万的2021年,各方面的数据又上升了一大截。必须指出的是,社会各界对人才的需求增长则相对缓慢,面对严峻的就业局势,很多临近毕业的本科生选择考取研究生,避开就业难关,增加就业砝码。近年的考研和以往相比较最大的不同就是往届生所占的比例非常高,这种现象被称为"二战"和“三战”考研。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多次考研的人数比例已经在1/3以上。为何"二战"和“三战”考研的人数有这么大的比例,还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呢?冷丝个人认为,至少有两个原因:多次考研成功率大增;获得硕士学位确实有较好的回报。
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我国教育已经成为世界在校生最多的国家,中国的高等教育也成为世界排名第二的教育大国,尤其是研究生教育,研究生数量和教育质量,仅次于美国。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在第四轮研究生专业评估检查中,对我国研究生教育做出来科学的评价。指出:经过近十年来的发展,我国研究生教育已经驶入发展的快车道,跃上一个新的台阶,高层次自主培养能力大大增强,有力支撑了国家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为我国各行各业的发展提供了大批具备先进理论知识的科技人才,用人单位对研究生的工作,整体满意度达到98%以上。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像全民教育的发展,本科毕业生每年达到380万以上。也就是说,目前在高校就读的全国本科学生有1500万以上,每年在招聘现场,有很多的本科毕业生,硕士研究生甚至博士研究生。都在激烈的竞争有限的岗位。有人比较详细形象地说:招聘现场是本科生一操场,硕士生一礼堂,博士生一会场。有人感觉我国研究生已经饱和,用人单位消化不了那么多的研究生,研究生学历越来越贬值,未来必将会和本科生一样达到烂大街的境地。那么我国目前一共有多少硕士研究生?那么到底我国这些年来一共培养了多少硕士研究生呢?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对这个问题的分析。根据教育部学位中心统计。自1995年以来。我国共招收研究生人数。771万人。就是说目前我国有600万左右拥有研究生学历的高素质人才,另有170万人在读研究生,这些人员分布在科研、教育、卫生各行业。2018年我国考研报考人数达到238万元,录取人数超过了60万。今年报考人数更是创纪录达到290万人,今年的录取人数也将在70万左右。2018年全国研究生培养单位有835个,学科11562个。在读研究生人数238.21万人,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共60.28万人,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排名第二的研究生教育大国。为我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国这771万名研究生看起来数量特别庞大,但具体到占我国人口的比例来看,只占全国总人口的0.5%左右。也就说200人里边只有一名拥有高学历的研究生,比例是非常低的。从这组数据来看,研究生在我国还属于稀有人才,含金量是毋庸置疑的,他们在这个招聘竞争中,还是很有优势的,就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报考研究生的原因?在企业招聘中从工资待遇,就可以看出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差距。硕士研究生的平均为6000元左右,本科生的平均起薪仅有4000元左右,而且就职后层级岗位差别也非常明显,研究生基本上都安排在层次比较高的岗位,本科毕业生大多做一些基础性的工作,即便是进入国有单位,甚至是机关和事业单位,工资待遇差距也很明显。具有研究生学历的同学,一般都安排在比较重要的岗位,更容易得到职务上的升迁。总体上看具有研究生学历的人群,在我国还属于凤毛麟角,是各个单位的抢手货,在求职中,基本上处于主动地位。可能个别研究生在求职中遇到困难,这主要是研究生对自己的期望值很高,对工作岗位的要求也很高,甚至于在他面前有好几个工作岗位,只是因为没有达到他的预期,又不想降低求职标准,也就暂时放弃了这些工作机会,再到求职市场寻找自己更理想的工作岗位,具有研究生学历的人最后大多都能获得一个比较理想的岗位。总之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高学历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会越来越大。所以奉劝那些已经在读的研究生,要好好把握这个机会,认真钻研专业知识,努力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加强能力的培养,这样的人才再就业市场才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对于正在考研的同学,要积极备考,为了自己的目标努力,提升自己的境界,争取一战成功。在自己喜欢的领域,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为顺利进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文|冷丝栏目|考研复习很多人说,2021年考研,也就是刚刚刚过去的12月份全国考研统一考试,初试将有70%的考生落榜,超过200万考生将与复试无缘,复试之后最终被淘汰的考生人数将达到220万人以上。考研的形势这几年变得越来越严峻,这早就成为不争的现实问题,而问题是,如果本年度考研再次失败,是否参加二次或者三次考研呢?这之后的成功率又有多大?考研失败无非两种情形:初试不能过国家线或者自划线,完全失去考研路上的“晋级”机会;通过了初试,因种种原因在复试之中惨遭淘汰。考研过来人有一个共同的看法,如果初试就被淘汰,那只有一个原因——复习不到位,复习不认真,基础知识不牢靠。当然,在冷丝看来,问题没有那么简单,初试成绩不合格的考生,不同的人群存在不同的问题,不单单是基础知识掌握不好,还有心理素质等原因。如果通过了初试,考生在复试之中遭到淘汰,其中的原因似乎也很复杂,但也不外乎这么一个重要的原因——未能将学到的知识吃透且灵活运用到对问题的解析,说白了一句话,没有活学活用。这里有一个很好的典范案例,一位考取上海财经大学的研究生,他三次考研都上线了,前两次复试被淘汰,第三次冲刺才成功上岸。其中的过程是这样的,很能够启发人:这位考生回忆,由于已经把教材“啃”过十几遍,他深知自己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已经很娴熟,但要的不仅仅是这些,主要解决了两个重要问题:复试问题系统化和表达流畅化。这位后来成功上岸的考生还这么回忆当时的情景:有些题目一拿到手,如果头脑中没有立刻弹出内容或是自己觉得不熟悉,应该如何思考?如何把话有逻辑地说清楚?其实,这也是如何把已有的知识“变现”的过程。可见准备复试不只是为了通过考试,这也是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需要为此不倦努力的。从这位考生的考研录取过程可以得出一个共同的经验:考研难度确实还是较大的,一次复习备考并不够用,难以对付全国统一考试和复试。也正因为这些原因吧,很多人认为,“二战”考研和“三战”考研的成功率更大一些。事实的确如此,这样的考研规律也符合大多数人的学习习惯。掌握知识有一个过程,从最初对基本层面知识的掌握到最终融会贯通,这其中的艰辛难以言明。众所周知,考研不仅仅考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考察考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尤其是将基础知识提升到一定的高度,将书面知识转化为个人的理解,并且要用这些基础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难题。从某种意义上讲,研究生是未来新科技的新生力量,如果不把关严格一点,毕业后的研究生很难对科技创新有所贡献。冷丝简单总结一下:第一次考研,成功的把握仅有三成;第二次考研,成功率提升到50%;第三次考研,上岸的几率有七八成。
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共有341万考生报考,比去年增加了51万人,再创历史新高,今年也被称为“最难考研年”。复习现场可喜的是,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2020年2月28日举行新闻发布会,教育部副部长翁铁慧表示,今年将扩大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增加18.9万。报名人数增加51万,招生人数增加18.9万,那么今年和往年相比考研难度到底有没有增加了?把近十年的数据搜集整理如下:▲近10年考研人数及录取率从数据可以看出每年的录取率基本在28-35%之间波动。从录取率看,2020年的录取率为29%,2019年的录取率为27%,加上疫情的影响以及近年来新增2000多个硕士点。对于考研,为什么有些人一次就能成功,而有些人多次也考不上研?考研是否能一次考研上岸?我觉得有这几个原因。◆第一、有没有根据自己的特点准确定位?自己基础不扎实,又没法坚持复习,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还参考双一流大学,那肯定是考不上。◆第二、学习方法是否得当?如果基础太差,本科学校又差,上课又没有听课,选的教材不是经典教材,选用自己老师编的所谓教材。这种教材自学根本没法。这种情况建议去爱课程、中国慕课等网络课程平台选一个对应国家级精品课程,每天坚持学习几节课。你会发现你自己学校的老师和这些名校的老师差距有多大。同时购买最经典的教材自学。◆第三、心态是否调整好?考研过程是一个持久战,谁能坚持到最后,谁上岸的几率就大!复习过程总会出现心态崩溃的过程。我考研那会很多同学中途就放弃了。我也中途想放弃了。我心态不好的时候就去做自己喜欢的事,如去打一场篮球,大汗淋漓后,晚上蒙头睡一觉,第二天又可以继续学习!如果考研笔试通过,复试注意事项请参考另外一篇文章。以上个人观点,仅供参考,如果对你有所启发或者帮助请点个赞!谢谢!
关于考研,可以有很多角度去写,可以有很多感悟传递。我以“前进”作为题目,不仅仅是因为它是个褒义词,更多的是因为它代表了一种大无畏的精神。当下,考研大军已然浩浩荡荡,无数考生怀着不同的动机奔赴着同一个战场。而我作为19考研大军的一员,终于成功突围,以369分的成绩上岸山西师范大学,以下是我的成绩单,大家可以看一下:2019考研已落下帷幕,我们暂且不以成败论英雄,我只想说明一点,我们确实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坚持去完成人生的转场。我希望的是,每一个考生都能拥有当代中国青年该有的梦想和深邃,拥有一个成年人该有的思考力,去寻找自我存在的意义。人这一生,就像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顺流而下,随波逐流固然轻松,但逆流而上的你会发现生命的真谛。曾经的我,没有梦想,两手一摊不作为还以顺其自然作榜,不避免失败也不追求成功,对什么都是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但是空虚过后的我也会隐隐作痛,讨厌自己不努力的样子。那样的生活肤浅,空洞,卑微。但是好在,我改变了自己。所以,我更希望这篇文章可以有鼓励到那些迷途中找不到方向的小伙伴。有些事情我们以为永远不可能做到,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只要有改变自己的一颗心,矢志不渝地走下去,你会发现自己在发光,照亮了自己也温暖了别人。相比起懵懂无知的少时,我更喜欢对自己满意的当下。人活一生,一定要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过自己想要的生活。不要什么都想要却什么都不想做。选择了考研就坚持下去,不要怕时间久,不要怕夜太黑。曾经的我板凳坐不热,看不完完整一本书也写不完笔记本,可能正因为我太不像话了所以才激发起自己的潜能,我想好好活,用自己的力量去获取内心的快乐和安宁。对我来说,考研并不只是为了求学也是为了改变自己的懒惰和拖延,磨练自己的意志力。空有梦想却不付诸实践注定会悔恨终生,只有脚踏实地的耕耘才会有所收获求得心安。我们都听过很多鸡汤却不以为然,只有自己熬出来的才会别有一番滋味吧。只要有梦想,那就即刻行动,路上风景很美,只要你懂得欣赏自己的勇敢。关于前进,我想阐述两个问题给大家。第一个是我为何前进?第二个是我如何前进?一、关于为何前进?在踏上考研的这条征途之前,必须问清楚自己为什么要出发。我相信答案必定众说纷纭,有的为了求得知识,有的为了更好就业,有的为了光宗耀祖,有的为了一纸文凭等等。我也曾问过自己,作为一个对什么都不太上心的人为何对教育学动了心,这一切都得从四年前讲起。当时的我在参加教师资格证考试的培训课,给我们上课的是一位慈眉目善的老奶奶,讲授的内容我记不清了,但我记得那一刻我的被她的只言片语吸引了,我觉得教育知识很有趣很奇妙富有智慧。从那以后,我选修教育学,决心考教育学的研究生。是对教育知识的渴望为我点起了一盏灯。但是大学毕业之后我也曾把这一渴望抛之脑后,我没有勇敢地尽心尽力做自己,所以我的内心依旧是空虚,做着自己并不喜欢的工作,应付着自己不想敷衍的人。在那种不满意的生活里我又开始反省自己,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去年我结束了一边学习一边工作的状态然后全身心投入到了备考中。我给了自己一个改变自己的机会,从遵从内心开始,从追求梦想开始,从考研开始。以前我从来都不知道为什么学习,并非热爱,所以无果。现在的我找到了学习的快乐,在学习中结合自己的思考,进行判断,指导自己的生活。这就是考研的意义。很多人想必会说,难道你没想过考研会光宗耀祖会帮助你更好的寻找工作?想过,我也只是一个俗人,但是这没有那么重要。相比于世俗眼光我更在乎自己是否快乐,我只想用心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将来若是可以做些贡献也算是有所图了。所以我倡导的动机是内在的兴趣动机。说到考研动机,我不得不说一个话题,自我教育。原生家庭不一定有利于我们成长,学校教育也只是重知识难以触及我们的内心。很多事情只能靠自己,所以考研也是另一种超度。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所感悟也是生活的意义,真正的教育是由内向外的扩散,我们只有自己审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自己完善自己才能从母体中脱离。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为自己做决定,并且可以享受为之努力的快乐,这就是我喜欢的大无畏,也是我选择前进的理由。二、关于如何前进?这篇文章并不只是成功鸡汤,更多的是讲述我为什么失败。在通往成功的路途上总是布满荆棘,而我并不是那个毫发无损披荆斩棘的人。我参加过四次考研,第一次去试水,完全裸考。英语63,政治63,教育学126,总分252。这次失败是因为没有准备,大脑空空如也,但也算是知道了自己的初始水平。第二次考试总分305,第三次考试总分315。我想说明的是305、315是什么概念。我考305时A区的国家线是310,我考315的时候A区的国家线是320。所以连续两年我低国家线五分,相当于没有进步,原因是我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心不定,每年看书的时间满打满算也就是两个月。输在一心二用,败在高估自己的能力。第四次考试英语65,政治70,教育学 234,总分369。看到成绩的那一刻我自己都难以置信,虽然自己估分的时候估了368.5。大家都在开心的时候我很平静,我想那大概就是努力过后的心安理得吧。通过四次考试作对比,我想告诉自己也想告诉大家,失败不是没有原因,成功也不是说来就来。我们要正确的审视自己的水平,优缺点,意志力,接受自己,不过高估计也不妄自菲薄,坦然接受成败,不气馁也不骄傲。我坚持四次不是因为我输不起,也不是因为我执着,更不是因为我愚笨。是因为我想磨练自己,花一年做三件事远比不上花三年时间做一件事情。我深刻的认识到自己曾不自量力,很多年不看中文书不学习还觉得自己可以速成这是无知,一心二用这也是无知,学习不深入理解更是无知。孔子曰,过,则勿惮改。只有把自己身上的不堪一一剥落才可以看见全新的自己。考研路上我时常用一句话激励自己,一切还没有结束,除非我赢了。考研其实是场一个人的战役,对手只有自己。前进的第一步就是对自己下手,打败自己的懦弱不努力,打败自己的自以为是,打败自己的一心二用。前进第二步就是应对考试内容,英语政治专业课。这是我们的应考武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学习的过程中必须找到制胜法门。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情况谈谈应对思路,大家一定要加以判别之后发挥自己的潜力去摸索适合自己的方法,我的方法只供参考。三、关于备考1.英语的复习初高中的时候算是我的擅长科目,大学也是英语专业,多少有点功底在,所以我没有付出太多的心思,用真题练手感,成绩持平在65左右。众所周知单词是英语的基石,但我认为句子结构和法才是骨干。如果不懂语法,单词只是单词,你读不了句子也写不出句子。所以,二者要双管齐下。单词我建议从初中背起,用最快的速度激活自己的回忆同时增强自信心。初中单词掌握之后背高中单词,我想很多人不一定能快速过完高中词汇,它是四级六级的前奏。我不主张直接用四六级的书,更不能直接背考研词汇。越是简单的词,越不能轻易忽略。欲速则不达,有的时候慢才是快。背单词最好作为一条贯穿前后的线,循序渐进不要逾越。有能力的可以去研究词性。做题没有技巧,只要单词过关句法在心,正确率和题型无关。2.政治的复习关于教育学311。很多人都会看着五本书发愁,心想着刷题或者背大纲,我也这样做过,结果是在国家线下徘徊。肯定也会有人成功,那是因为那些人底子好或者学习方法记忆力卓越。所以,还是看书吧。看课本的顺序看书的同时,需要自己画思维导图掌握整体框架结构,重难点内容动手写一遍,及时背诵。最好在半个月完成一本书,宗旨是细读重理解,做好笔记。重难点如何知晓?看大纲?恩,可以。我建议大家看历年真题,只看不做。对照答案明确考点。复习进度第一步:浏览真题和大纲,明确考察重点难点。第二步:精读课本,做好笔记及时背诵,参考勤思知识大全解,做应试宝典题库,整理错题,翻课本。第三步:背大纲,背笔记,做1000题,整理错题,翻课本。第四步:背大纲,背笔记,做真题,整理错题,翻课本。第五步:背错题,翻课本,练大题,背冲刺卷。我分享的东西不是很具体,我也没法具体,每个人都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做计划。计划分为宏观和微观,我给的是宏观,微观的东西需要大家根据自己的能力和自己的材料去制定。计划必须严格坚持,每天进步一点,每天都努力,那么你终究会达到目的地。四、关于心得体会1. 认真看书会打败恐惧,不要空想要行动;2. 集中精力事半功倍,不是起得早就会学得好;3. 看书必须深加工,调用大脑中相关联的知识,促进知识理解;4. 用自己的话将知识转述给自己听;5. 做笔记画思维导图,凡是带有创造性的东西会让知识向你靠近;6. 课本是根本,具体全面。错题必须回归课本,翻书的过程比直接看答案更期待,因此记得也牢固;7.把背书的过程当作讲解的过程;8. 计划要具体到每一天的早午晚,合理安排才能良性进步;9. 看书做题结合,及时反馈和检查自己的学习;10. 便条学习法,利用零碎时间进行分散学习效果更佳。当你决定踏上考研的路,就要一直走,哪怕你很孤独,哪怕你很累。我常常告诫自己,静能生慧,在这个嘈杂浮躁的社会里,我们是骄傲的清流。有梦可追,日子就没有白过。学会思考,你会活得更加透彻。回过头来看,考研真的是件小事。但它教会了我许多,诸如坚持,用心,勇敢。既然选择了前进就不撤退,我做到了,你呢?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