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是一名在校研究生,读研后转了硕博连读,正好借此机会说说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感受。我在本科时代,是没打算读研的,毕业就自然开始工作。那几年本科生找工作总体不算难,又因为我读的是一所211财经院校的金融专业,在行业内认可度很不错,所以找工作不难,进的是一家大型商业银行,待遇也还可以。刚开始,我觉得就这样开始在工作中逐步积累,也是很不错的路径。但工作不久,就感受到了压力,因为发现里面有不少同事是研究生毕业,而且毕业的学校也都不错。虽然他们大几岁,但工作上手比较快,相对于本科生而言,不但待遇明显高一些,而且明显更受重视一些。不到一年,我就明显发现,如果在这类单位持续待下去,我这个本科学历是不够的,前景不明朗,基本没有升职希望,最多就是时间长了转岗。而里面的研究生同事,特别是那少数几个来自985名校的研究生,不但做事思路清晰,视野开阔,工作能力较强,而且隐隐有了升职的希望,被当作后备干部在培养。最终,我很快选择了辞职考研。考研路上,经历过第一次的失利,也经历了第二次的成功,最终进入燕园读研,依然是学金融。在读研期间,对于读研的重要性越发认识深刻起来。在研究生阶段学习的价值,不仅仅是眼界的拓展,是专业知识的深化,更是思维方式的变革和平台的提升。一句话,读研,就是再上一次大学,只是这是更高一层级的“上大学”,是再一次的深造和提高。虽然因为各种因素的考量,我在读研期间转了博,不过原来班上大部分同学依然只是完成了研究生学业就参加了工作,他们的工作都很不错,每个人都可以拿到若干offer,对于工作单位具有较大的自由选择权,即便是那些要求很高的单位,在学历和背景上,都是足够的。可以预期的是,这些读研毕业的同学,只要他们自己能认真工作、努力上进,致力于发挥出自己的潜力和能力的话,他们在自己的单位,大概率都可以干得不错,都有机会得到重视,最终做出一番成绩。说这话的底气,就是他们接受的教育,特别是研究生阶段的教育。说了这些,您觉得研究生值不值得上呢?相信您会有自己的判断。实际上,无论从形而上的角度,要提升个人素养、眼界和水准,还是从形而下的角度看,要提升自己的就业竞争能力和工作能力,读研都是很有价值的经历,它是本科之上的“再升级”,是读完大学之后对自己的的进一步塑造,这个影响是深远的,可以持续到个人的一生。所以,对于那些有读研想法的学弟学妹,如果他们征求我的意见,我通常都会说出肺腑之言,讲出自己的经历和体会,鼓励他们有机会就尽量选择读研,能保研则保研,不能保研,则完全可以考研;如有可能,尽可能进入985、211读研,即便不能进入985、211,进入不错的一二本院校读研,也是很有价值的;最终,读研的经历和在此期间的收获,终将使自己终生受益。我是博雅燕园,欢迎关注、点赞,谢谢。
小编专注高考、大学及考研的研究欢迎关注:考研大家最近几年,考研与读研,不但对于在校大学生是热点话题,是毕业之前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而且,即便对于已经工作了一段时间的上班族而言,都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对于前者而言,本科毕业,是否顺势接下来读研,自然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而对于后者,则是在工作一段时间之后,要不要辞职考研,回炉再造的问题。因为以本科毕业后开始工作,很多人发现,在工作中并不很顺溜,学历和知识、能力似乎都不够,还有进一步读研深造的必要。实际上,这几年,不但在校大学生参与考研的越来越多,而且,不少工作了一段时间后,又回炉再造的人,也变得越来越多,这正是考研大军迅速膨胀,人数不断创新高的主要原因。参加2019年考研的人数已经创纪录地达到了290万人,不出意外的话,2020年考研大军人数会超过300万。那么,考研与不考研,到底有哪些差异呢?在当前的形势下,从总体来看,它们之间确实会有不少差异。考研,备考的过程就是一个很难得的磨砺经历。考研不像高考,往往需要自己独立完成,无论是信息搜集,资料使用,以及最重要的备考,都往往是个人比较独立地完成。考研备考的过程,就能看出个体之间的很大差异,这不但涉及对考研及读研本身的认知,也包含学习习惯的检验,学习能力的检验,特别是对于自律的检验。有些考研学子能比较迅速地搞清楚,考研需要做些什么,如何才能一步步做好,并真正地一步步去执行自己的计划,比较高效地完成自己的计划,一点点地积累实力,直到最后。这样的考生,无疑能在这个过程中收获良多。有些考研学子,刚开始备考,可能动力不太足,认知不太清晰,备考做得不太好,但能逐步地调整自己,逐渐走上正轨,逐渐提高效率。这样的考生,在这个过程中,会获得多方面的进步,使得自己在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学习习惯等方面获得有效提升。这样的过程,无论结果如何,都是很有价值的。所以,对于真正的考研学子而言,考研是一个很好的磨砺过程,难得的一次磨砺自己的机会。但如果不考研,就根本不会有这样的机会。考研的经历,其实是一份宝贵的经历,当然,也可以获得成功的希望,只要你愿意付出,愿意努力,愿意坚持。“梅花香自苦寒来”,能经历考研的磨砺,并且获得成功,是人生一次有价值的体验,一次克服心魔、战胜自我的经历,而读研,则是可以获得质变的很有价值的提升。愿所有考研学子,都能坚定自己的考研梦,能坚持自己的考研路,你的努力和坚持,终将收获一个更好的自己!
考研现在已经成了大热门,无论是主动希望自己读研学习提高,还是被动地为了提高就业竞争力,乃至看到周围人都在考研,自己也应该考研的随波逐流的人,反正考研的人是越来越多。而且,现在考研第一次失利,二战乃至三战的也大有人在。很多人就在感叹,为什么有些人似乎很容易考上,一次就可以考上,而更多的人,往往多次也很难成功呢?原因很多,但最重要的,主要是以下几点。一、考研难度确实较大。以2008年为例,根据小编的初略测算,2008年的考研全国平均录取率只有大约25%,在这样的一个考研录取率之下,大部分人都只会名落孙山。毕竟,作为全国统一考试的最高级别的选拔性考试,考研确实是有较大竞争的,这个选拔性就注定了考研不可能人人都上,只会少部分最适合的人考研成功,并接受研究生教育。二、目标选择问题。合理的目标选择是考研容易成功的关键之一,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目标。如果目标情况与自己的实际情况相差太大,则应适当调整。小编知道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有一个考研学子,大学是专科毕业,后面自己自考升本,拿到了本科学历后考研,本来这是一个很好的事情,也是一个很励志的故事,问题是,这位学子非要跨专业考top5的大学,而且跨的专业是该校非常强势也非常热门的金融专业。身边有人劝他合理选择目标,但被他屏蔽,最终考了三四次也没有成功,而且因为金融专业特别热门,好一点的学校都没有调剂名额,调剂都调剂不到好的学校,何况,他这种自考学历在调剂中也受到某种歧视,最终调剂都没有成功。这就是典型的没有合理选择目标,过于执着于过高目标,而很难成功的例子。而考研容易成功的,一次就考上的学子,通常都是合理选择目标的结果。有时候,选择比努力更重要,是很有道理的。三、自身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问题。这个问题是考研能够考上的关键之一,本质上说,也就是学习能力的问题。几年前,小编在考研那会,遇到一个也在备考的学子,发现他的学习是在“读老爷书”,什么意思呢,就是拿一本书在那里看来看去,既不动手做笔记,也不做题,而且每科都这样。当时小编就纳闷了,还有这样学习的?交流后才知道,原来他读书就是这样一个习惯,方法也就是不断看书。小编当时忍不住说,你这样学习,这个效率肯定很低。后来这个考研人考得很不好,最终名落孙山并不意外。通常来说,在考研这个阶段,都是已经学习十几年了,学习的习惯和方法基本已经定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法,但真正好的方法,即便是不同的人,往往还是大同小异的。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往往事半功倍。当然,这些也是可以优化的,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想考研能成功,且容易成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很重要。而那些看起来考研很容易成功的人,往往也是习惯好、方法好,效率高。那么,你准备考研吗?你的目标合理吗?学习习惯和方法良好吗?
小编专注高考、大学及考研的研究欢迎关注:考研大家12月22日,也就是今天,是2019年考研初试的第一天。很多辛苦准备了将近一年的考研学子进入考场,迎来实打实的检验。让那些拼命备考的考研党没有想到的是,初试第一天,竟然真的有人直接弃考。晚上和一个考研学子聊天,问考试情况,她第一句话就是,今天第一门考政治,果然有人弃考,而且不是一个,而是有三个,直到考试到结束,那三个座位一直空着,人影儿都没见到。而且,到了下午考英语,又多了两个弃考的。意味着有两个人仅仅是考了政治,就放弃了后面的考试。考研人吐槽果然有人弃考小编以前就发表过文章谈到,每年考研都有不少人其实是假考研,因为并没有认真准备,只是随大流,虽然也报考了,但是并没有真正当回事。最终,他们有些人会直接弃考,都不出现在考场,有些人虽然勉强参加考试,也仅仅是做个样子,也许考了一门两门就不再出现了。这次,这位考研人亲身体会到,确实有人弃考,而且弃考的人不少。她就感慨说,以前虽然听说很多人是假考研,但并不怎么相信,现在亲身体验,果然如此。而且,按照这样的趋势,她预测说,恐怕真有30%的人是假考研的了。最后,她还笑言:拭目以待明天会有多少人弃考。考研人预计有30%的人是假考研从这位考研人的考场情况来看,明天再有几个人弃考,也是意料中事,就他们那个考场,可能总共会超过10个弃考。按照每个考场30个人计算,确实是超过30%了。虽然上面只是就这位考研人的一个考场来看的,但管中窥豹,相信很多考场皆是如此。事实上,根据以前的考研规律来看,年年都有不少人是假考研。结合今年290万报考人数来看,如果达到30%左右,这个数据就接近百万了。今年,真的有近百万人是假考研吗?让我们拭目以待。
最近,刚刚公布了2020年的考研初试线。按照今年的试卷及公布的成绩,总体来看,今年的考研试题难度较大,比较去年有上升,尤其是公共科目考数学的专业,数学三套卷的难度均比去年要大。一直难度很大的数学一,今年难度明显高于去年;数学二的难度也显著提升,有人认为,今年的数学二试卷是最近十年最难的,比2018年还要难;至于数学三,今年的试卷难度也高于去年,但与2018年似乎难度相近。正因为今年试题难度较大,使得很多考生初试分数不太理想,迫切地想知道自己的分数在所报考的院校中,到底排名多少。有了排名,分数相对高的,就可以确定自己进入复试有多大优势;分数不太高的,就可以确定自己进入复试的可能性有多大;分数较低的,就可以早点明确进入第一志愿院校的复试是否无望,以便早点另做打算。然后,遗憾的是,虽然很多院校会公布初试分数及排名情况,包括多数985、211院校,以及很多一本院校,但更多的院校选择的是不公布。这就让很多考生对于报考院校的初试成绩的整体状况并不太清楚,对自己处于什么样的位置不太清楚,这让很多考生很无奈。其实,很多学校不公布分数及排名情况,是多年来一直存在的现象,这确实是考研中存在的一个有待改进的方面。为何不公布这些信息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1、统计工作繁重。因为初试从阅卷到公布,时间并不长,时间又往往是在年末,中间还隔着一个春节,各项工作较多,很多学校不太来得及完成统计工作,所以干脆就省去了这项工作。一来二去,年年都如此了。2、生源不太好,分数和排名公布出来会比较难看。有些学校生源不太好,尤其是B区的很多院校,以及A区的一些二本院校的部分专业,因为生源不太好,报考者人数不多,分数较高的更少,这使得分数和排名的统计表很难看,不公布是更好的选择。比如,2019年,某西部一所二本院校的经济类专业,虽专业热门,但报考者很少,计划招生50人,但第一志愿报考的考生,仅有10多人通过了国家线,其他名额都需要调剂。这样的实情,不是学校不想公布,而是公布出来实在让人难受,干脆就不公布了 。3、存在“压分”现象,某些科目阅卷标准比较严格,整体分数低,不方便公布。这几年,因为考研热门,不断曝出有些学校故意在专业课上“压分”,目的是尽量接受985调剂生,以求更好的生源。比如,2019年,华东师范大学就被一些考生认为有恶意“压分”的现象。再比如,今年就有很多考生认为宁夏大学故意压分,其中国文学这门专业课考生普遍得分很低,甚至有不少零分和几分的,而普遍的都是60分以下(总分150分),这确实有些蹊跷,让人产生某种联想。总之,每年因为各种原因,有很多学校并不公布初试分数及排名,这并不是好事。从公平、公正、透明的角度说,公布这些数据是很有必要的。希望那些不公布的学校在这个方面做出改进,进一步增进研究生招生的透明度和公平性。
考研作为一个热门现象,引起广泛讨论。普遍的看法是,主要因为就业压力大,就业单位对学历要求高,特别是好的单位,起步的门槛就是要求研究生,为了适应这种要求,大学生考研就成了某种必需。不可否认,现在的就业压力确实较大。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学生越来越多,研究生也越来越多,民众学历的大面积提升,使得就业市场对学历的要求水涨船高。但针对具体的个体,为什么要考研,则往往因人而异。从考研的现实情况来看,在每年高达两百多万的考研学子中,其实很多人对于自己“为什么要考研”是想得不够清晰的,懵懵懂懂的人并不少见,说是“为考研而考研”也不为过。很多人考研是为了一份好工作,这是现实需要,也是合理需求,只是,什么样的工作才是好工作?通过考研就一定能实现吗?要考什么样的研究生才能实现?自身又能在多大程度考研成功?如何才能在考研的过程中做得更好?诸如此类的问题,很多人其实并没有想得太清楚。所以我们经常看到,很多人盲目地复习,盲目地选择目标,盲目地跨专业考研,一旦考研失利,就陷入了茫然的状态中。有些人考研是为了逃避现实,不想长大,在本科即将毕业时,根本没有做好进入社会的准备,考研就成了一根救命稻草。可是,考研适合自身吗?考研的目的仅仅是逃避就可行吗?如果不能想清楚为什么而考研,考研并不会有太多动力的。而考研之路,本身是一个需要长时间坚持和艰辛付出之路,需要源源不绝的动力去支撑的。从过往的经验看,那些在考研的过程中做得很好的,最终考研获得成功的学子,往往都是对自己“为什么要考研”想得很清楚的人,有明确的目标和清晰的规划,才能在考研过程中栉风沐雨、砥砺前行,直到胜利的终点。你,究竟为什么要考研?你想清楚了吗?如果没有,你得重新理一下思路,尽快想清楚!
有个认识的学弟,今年参加了考研,是二战,但感觉自己考得不太好。今天突然问我:你说,我们值得用两年甚至三年的时间去考研吗?我明白他的意思。他去年第一次考研,本来信心满满,报考的也是国内TOP5的学校,然而考试失利,与复试线相差三四十分。今年似乎考得也不理想,他现在不由得对考研这个选择的本身产生了怀疑。他的问话的另外一层含义就是,考研本身只是一个通往接受更高一层教育的台阶,只是一个入场券,真正的价值在于研究生阶段接受的教育和得到的训练,以及因此拥有的平台。用两年甚至三年的时间去拿这个入场券,无异于是想进大观园,却把一半的时间耗在了找到入门的钥匙上了。他这个问题看起来很平常,很多考研人或多或少都想过,特别是初战失利而卷土重来的二战考研人;但他在这个今年考研成绩即将公布的前夕提出来,则别有意味。学弟是211学校的本科,金融专业。金融这个行业,讲究所谓的高大上,待遇在行业的横向比较上,算是靠前的,进的银行、券商、基金等机构也是光鲜亮丽,自然对招聘也就要求很高,越是大的金融机构,越是要求光鲜的学历。通常大金融机构的招聘,硕士是门槛,硕士是主力,往往也不乏博士。不但看学历,还看出身,往往名校的研究生才吃香,甚至还会“倒查学历”,看本科的学历,也就是所谓的第一学历。学弟喜欢金融这个专业,也有志于从事这个行业。因此,他在大四时选择考研而不是就业,是经过了认真思考的。按他的计划,名校毕业,就留在国内金融业最发达机会最多的魔都,然后在金融行业里面大显身手,打下属于自己的江山。只是很意外地,考研的进展并不顺利,初考时本来感觉准备不错的,但考试结果很不理想。既然没能考上,那就只能义无反顾地二战。再考前,感觉已经准备得很充分了,但考下来依然感觉不太好,还有十天左右今年的考研成绩就要下来了,他有一种站上被告席上接受审判的彷徨和无助感。今天,他看似冷不丁地问我这么一句,其实这句简单的话里面,包含了太多的信息。我作为考研过来人,甚至可以说,曾经有过和他的现在具有某种相似之处的经历,能理解其中含有的丰富信息,也能体会如果二战失利,他将处于怎样的进退维谷的窘境。这样的窘境,每年都有很多人上演,考研的历史也总是不断地轮回。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不同的只是人,而埋头书山、沉迷题海中准备考研,并在或期盼、或彷徨、或希冀、或忐忑中等待考试结果的场景则是年年相似,岁岁相同。最终的结果也往往是几家欢乐几家愁。心想事成者,通常会沉浸在成功的喜悦和心愿达成的兴奋中;而失意者,则会回头看,反思这一切到底是否值得。考研是否值得,特别是花两年甚至三年是否值得,每个人可能都有自己的标准,也有自己的答案,但对于当事人来说,更多地,或许是决定于考研的结果。学弟的问题,我虽然一时之间难以给出好的答案,但我知道,如果他考得很好,他应该不会这么设问。事实上,他这么问,也并不全是一个感觉自己失意的人的自我拷问,更多地在意于,如果他还打算三战,那么,那是否值得?今年考研的报考人数是238万,其中有107万是往届生,这107万里面绝大部分是二战考研人。毫无疑问,二战仍然会失利的考研人将是一个不小的规模,这些人也都面临这个学弟类似的心境和可能的窘境。进还是退?咬牙坚持还是断然放弃?这似乎是一个两难的选择。但我也相信,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我并不认为“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会是永恒的人类行为法则。当然,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于他人的情况,每个人也都有属于自己的考虑,也会有属于自己的答案和选择。那么,关于花两年或者三年去考研是否值得的问题,或者说这样一个命题,你怎么看呢?如果你处在这样的情况下,你会怎么选择?
小编专注高考、大学及考研的研究欢迎关注:考研大家考研:2019年初试成绩即将公布,考生心里很慌,最好可以这样做2019年考研初试成绩即将公布,很多考生都没准备好。虽然之前早就知道成绩公布的时间,但即将事到临头,依然觉得没有从心理上准备好,感觉慌张、焦虑、担忧,这是可以理解的,也是正常的。小编是考研过来人,对于这种感觉很不陌生,很能体会此时考研学子们等待成绩时的心情。当年小编考研了两次。第一次因为对考研认识不够,比较盲目自信,也没太大压力,在成绩公布之前,倒是很盼望着赶快出成绩。第二次考研,则压力较大,在成绩公布之前的几天,晚上就有点睡不着觉了。说不担忧,那是假的;说不焦虑,那是不可能的。可以说,当时对公布成绩又担心、又期盼。后来,临到公布成绩前的几个小时,坐立不安。当时也就是不断深呼吸几次,等一会,又深呼吸几次,想做点其他事情转移注意力,也很难。还是一边默默静等,一边心里默默地宽慰自己:没事,一定好成绩的;一旦因为心里怀疑会不会分数很低,而忐忑不安,就想:伸头是一刀,缩头也是一刀。最终,还是硬着头皮查了成绩,分数比预期的还高一点,顿时轻松多了。很多考生此时此刻的心情,估计和小编当时差不多。别想太多,可以像小编那样,做几次深呼吸,心里默默宽慰一下自己,反正最多不过是“伸头、缩头都一刀”嘛,放松心情,说不定就会有惊喜。祝各位考生取得好成绩!
小编专注考研的研究,分享过来人的考研经验和知识欢迎关注:考研大家考研,历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且最近几年难度在增加。2018年的考研全国平均录取率,根据小编的估算,全日制研究生大约只有25%。相比高考上大学的录取率而言,这当然是一个很低的录取比例了。考研难度较大,这个已经是比较公认的了,无论是考生的感觉,还是数据说话,都已经可以证实。同时,考研虽然较难,但也是有层次差别的,不同的学校,难度差异很大。大家也都知道,考研的一个重要现象就是,报考好学校的学子往往扎堆,很多考研学子都往往会报考比自己的本科学校更好的学校。在研究生阶段,希望进入更好的学校学习,这是进步的需要,也是人之常情。所以,985、211这些学校的报录比往往很高。考研不同的学校,难度不同,具有比较明显的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普通院校,难度级别,最低。普通院校往往报考人数相对较少,生源通常不是很充足,非常适合普通本科出身、同等学历及同等学力的学子报考,通常考研的难度相对较小,很多学校的很多专业往往只需要通过国家线,就能考研成功。少数学科实力较强的学校,特别是自己的优势学科领域,也有一定难度,比如东北财经大学的财政学,西南政法大学的政法类专业,考研难度也相对较大,毕竟它们在各自的领域里有较大影响力。第二层次,211学校及普通985,难度级别,较高。211及普通985都是重点大学,往往直属于教育部及其他中央部委(比如工信部等),往往学校的实力和学科实力都比较强,这个层次的学校往往成为很多普通本科出身的学子及本身也是211或普通985学校的学子的重点追逐对象。所以,这个层次的学校是每年报考扎堆的地方。尽管不同学校,不同学科,考研的难度往往会有较大差异,但总体而言,这个层次的考研难度是较大的,也是研究生招生和报考的主力。因为普通院校研究生招生名额往往不多,而211及普通985学校的研究生招生规模很大。比如川山吉(四川大学、山东大学、吉林大学)及郑州大学这样的巨无霸大学,往往每年的研究生招生都接近万人,而报考的学子也是数量巨大。四川大学第三层次,国内top10的顶尖名校,难度级别,最高。国内top10的高校,有哪些,往往会有争议,但基本得到公认的是北大、清华、华东五校(复旦、上海交大、浙大、南京大学、中科大)、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及哈工大。这些学校无论是整体实力还是学科实力,往往都非常强大,有些学科甚至居于世界前列,比如清华的工科,在全球都具有影响力。所以,这些学校考研难度都往往极大,特别是北大清华,中国高校金字塔的塔尖的双子星,考上就是考研登顶的象征。而报考他们的研究生的学子,往往都是对自身学习能力很有信心、本科出身也往往很好的学子。报考他们的学子往往是整个考研学子群体中最优秀的群体。但因为竞争很大,很多学子都会名落孙山。不过,这些名落孙山的学子,多数会成为第二层次和第三层次学校眼中的“香饽饽”,在考研调剂中往往很抢手。中山大学当然,任何层次的学校都不可能是整齐划一的,各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即便是普通学校,也有自己的优势学科,往往考研也有一定难度;即便是名校,也有学科实力相对较弱的领域,考验难度也会相对不是很大。但从整体上而言,学校层次还是基本可以决定考研的大致难度的。以上是小编对考研学校的难度划分,你怎么看呢?
很快就到了鸡年的年底。鲁迅先生曾经说:旧历的年底毕竟更像年底。截止到现在,2018年的考研初试成绩全国各地各院校已经基本公布完毕。有些考研人考得很好,曾经晒出自己的高分,与亲朋友好分享辛苦备考后获得丰硕果实的喜悦,这个狗年的新年也会在轻松自如的状态中度过;更多考得较差的考研人,则自然会惆怅加迷茫,惆怅于将与心仪的学校失之交臂,迷茫于是工作还是继续考研。小编以前曾经写文章将考研人分为四种类型:矢志不渝型,顺应形势型,跟随兴趣型,回炉再造型。虽说各人有各人的实际情况,各人有各人的想法,但小编认为,除非明显有更好的路子,或者已经两战或者三战以上,或者有无法再考的现实原因,否则,这两类考研人应再接再厉继续再考,特别是2018年的考研是第一次参加者。一、矢志不渝型应再接再厉这类考研人往往很早就有了要考研的规划,有的甚至刚进大学校门时就确立了考研的目标,此后的大学生活一直围绕着这个目标在规划和努力。这种类型的考研人中,部分是接受周围亲友师长的教导,对人生早有规划,认为读研是进步的必由之路,是兴趣或者就业规划的刚性需要,因此早早规划了考研并毫不动摇;部分是认为自己高考比较失利,没有发挥出应有水平,没有进入自己心仪的学校,要通过考研进入自己心仪的学校,弥补缺憾同时提升自己,因此也早早规划了考研并矢志不渝。毕竟考试虽然以实力为基础,都能也是有偶然性的,有时还需要一些运气的成分。特别对于第一次参加考研的人来说,并没有太多的经验可循,一切都靠自己摸索,很多重要的信息并没有及时搜集到,甚至有些人因为了解信息的滞后,复习备考的资料都可能不是使用的本专业的最佳资料,复习备考效率不高效果不佳也属完全正常。最终,考试没有考好,或者没有发挥好,这也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对于这类考研人,既然很早就决定考研,既然自己认为考研是人生进步的必由之路,既然早就决心弥补高考的遗憾,既然一心想通过考研进入自己心仪的学校,小编认为,再接再厉,继续再考,是一个合情合理的选择。二、跟随兴趣型应再接再厉这类考研人往往是因为在大学期间甚至在工作之后,发现了自己的真正兴趣,而之前在本科所学的专业或者目前所从事的工作并非自己的兴趣所在,于是计划通过考研进入自己喜欢的专业学习,以便以后从事自己感兴趣的行业和工作。俗话说,男怕入错行,其实,应该说,任何人都怕入错行。没有兴趣的事情,很少有人能投入激情、辛劳、汗水甚至眼泪去把它做好,而有兴趣的事情是最容易投入其中乐在其中的,并能享受过程,最后自然而然地做出不错的成绩,甚至做得出类拔萃。而事实上,很多成功人士往往都是因为在他们所从事的领域里有很大兴趣,而兴趣也大大地助力他们的成功。对于跟随兴趣型的考研人来说,他们的考研是有明确目标的,对他们自己而言,也是意义非凡的。考试的一时胜负,不应该阻止他们对自己喜欢的领域的追求,而应该再接再厉,继续努力,为实现自己转行转业以便将来大显身手的愿望而卷土重来,上下求索。以上两类考研人,是小编认为,即便失利,也应再接再厉的类型。那么,你今年考研失利了吗?你属于这两种类型中的一类吗?你怎么看呢?你会再接再厉卷土重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