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吴忠寄宿考研租房复试心理调适方法(中篇):接纳和行动夜碎

吴忠寄宿考研租房复试心理调适方法(中篇):接纳和行动

2020考研复试专业心理调整办法(中篇):接纳与行动眼下正是2020考研复试准备的关键时期。南极光寄宿考研知道,每年的考研复试期,不少考生都受到了不良心情的困扰,如紧张、焦虑、恐惧等,进而影响学习状况;也有同学能意识到自己存在的不足,如缺乏自傲,或许过分自傲,盲目乐观等,但对怎么弥补束手无策。尽管网络上也有形形色色的以“复试心理调理”为标题的文章,但多是以复习办法辅导或经验性的建议为内容的,短少专业的心理学办法。小编依据专业的心理学理论及多年辅导学生的经验,总结出三种专业心理调整办法,以期能协助广大考生考前调整好心理状态,高效备考,临场自如发挥,决胜2020考研复试。上次咱们知道了怎么用耶基斯-多德森定律来改动复习效率,今日咱们来了解办法2:怎么接收与举动。理论依据:三个自我理论,由中国心思咨询师孟刚交融森田疗法、精神分析疗法、认知疗法和人本主义疗法后,结合自身实际后提出的。理论简介:每个人都有3个自我,分别是理想我,实际我和实在我。实在我,是一个人实在的人格,显示为是正在考虑和行为者的个别,理想我是幻想出来的样子。对实在我的长期限制聚集了心思能量,为了消解多余的能量,个别就发生焦虑,而焦虑是经过制作心思冲突发生的。解决办法:一手接收,一手举动。宽容和接收实在的自我,理想我是虚幻不实的,不管你状况怎么,体现怎么,凡是加尽力而为,结果顺从其美。复试使用场景:以一名同学的问题和我的回答为例,说明此法。问:怎么在考场上不紧张?答:首要,咱们应在考前做尽可能多的准备。准备充分,会提高自傲,进而缓解上考场的重大心情。再有,已身处考场,却是很紧张,这时咱们希望自己快速放松下来。有同学会给自己心思暗示:不紧张,不紧张,快平静下来。这种暗示效果欠安,乃至适得其反,反而弄得更难受。此刻就是理想我企图限制实在我的体现。这时较好的办法是:率直承认自己紧张了——我确实有点紧张,这没什么大不了。因为上考场紧张是正常的体现,而考官一般也能了解考生的困难,因为这是人之常情。所以我就接受我自己这种重大状况——脸红就脸红,心跳就心跳,我就带着这种状况答题,有什么大不了。当你这么想(接收),并带着重大感考虑、答题(举动)时,你会发现重大感是存在,但对你答题没有太大影响,慢慢地你可能忘了重大这回事了,即使面试从头到尾都有紧张感,但你也能较顺利完成复试答题,这也是可接受的结果。这样,实际上你已经解决了重大这个问题了。总而言之,不管成功仍是失利,不管开始仍是结束,好的心态必须贯穿始终。人最大的敌人便是自己,打败了自己的负面心情,你就拥有了打败其它一切的力气。加油ヾ(°°)!

杵窝子

上海理工大学举行2020级研究生开学典礼,3200余名新生!

9月16日上午,伴随着青春洋溢的歌声,上海理工大学2020级研究生开学典礼在大礼堂主会场举行,在学校内各分会场同步直播,从五湖四海汇集于此的3200余名研究生新生共同庆贺即将在沪江园开启的人生新篇章。开学典礼主会场及部分分会场盛春主持开学典礼校党委书记吴坚勇,校长丁晓东,中国工程院院士、光电信息与计算机工程学院院长庄松林,校党委副书记刘道平,校党委副书记孙跃东,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盛春,副校长蔡永莲、副校长刘平、副校长吴忠,总会计师赵明,副校长张华及各职能部处、各学院领导、导师代表、研究生辅导员、研究生教学秘书、研究生工作部、研究生院全体工作人员出席典礼。开学典礼由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盛春主持。全体新生学唱校歌典礼开始前,2020级研究生新生共同学唱校歌,朗朗歌声萦绕在各典礼会场。与会人员共同观看了上理研究生自制的音乐短片《追梦,少年!》,随后盛春宣布开学典礼正式开始,伴随着庄严的国歌声响起,开学典礼缓缓拉开了帷幕。张森浩作为新生代表发言管理学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张森浩作为新生代表演讲发言。他畅谈了自己对上理的憧憬与向往,以及作为一名研究生应当肩负的使命与重任。张庆立作为老生代表发言光电信息与计算机工程学院2018级博士研究生张庆立作为老生代表发言,她分享了研究生学习过程中的经验与感受。希望上理研究生能在学术研究过程中脚踏实地,树立为国家、为社会做贡献的远大目标,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管骁作为教师代表发言医疗器械与食品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管骁从学术研究的角度,对上理研究生学习生涯的规划提出了建议并对全体研究生新生给予深切厚望,鼓励研究生要培养学科交叉和团队合作精神,拓展学科边界,争做新学科新知识的构建者。吴坚勇讲话最后,校党委书记吴坚勇在讲话中指出,当下,我们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正在发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迫切需要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如何于变局中开新局、把准时代脉搏、把个人梦融入中国梦,这些都是我们青年一代必须面对和思考的新课题。青年一代在抗击疫情中为国家做出的突出贡献展现了责任与担当,他们都是共和国的脊梁。他对全体新生提出了三点希望:一是饱含爱国之情,心怀报国之志,勇担时代大任。二是躬身学术实践,夯实求知基础,培养创新思维。三是珍惜青春韶华,永保奋进之态,激扬青春力量。吴坚勇寄语全体新生,作为一名新“上理人”,希望大家牢记“信义勤爱 思学志远”的校训,以敢为人先的锐气和百折不挠的意志,在人生新征程中以青春之我、奋斗之行谱写崭新的人生篇章。丁晓东为新生们上开学第一课开学典礼结束后,校长丁晓东以《选择上理工,迈向新征程》为题为新生们上了“开学第一课”。他向新生们介绍了上海理工大学浓厚底蕴与文脉传承,从百年学府、今日上理两个角度一一向同学们展示红色烈士、杰出校友,以榜样的力量激励学子奋勇争先。随后,他以学科发展为脉络,展示我校优秀的学科成绩,并提出了对校园建设欣欣向荣的展望,激发学子们身为上理人的骄傲。在介绍现有学科、特色智能发展与对外交流合作后,丁晓东对目前规划的新校园风貌进行了展望。最后,他从“大时代”“大使命”“大担当”三个角度鼓励学子以青春为战场,让奋斗成为人生的主旋律,以上理为起点,开启人生新的征程,争做勇担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追梦人、圆梦人。同学们认真聆听来源:上海理工大学 上理研究生 素材来源丨研究生工作部 摄影丨王博 今日编辑丨张璐杰 责任编辑丨王博 王臻平

“三千症候九千药”,立冬前与花垣苗医一起追逐一味苗药

田小俊给老人敷药,山区山多、湿气重,关节病很常见。组图/记者金林实习生丁崧 10月29日,熬制好钻节风膏后,就成了一场义诊。田小俊在给老人敷药。小向被山坡的落石砸伤,紫珠叶揉碎是止血的一味药。棉花大血藤。蒸汽疗法木箱。苗医馆的药架,草药种类繁多。刚挖出的血三七,和泥土的颜色差不多。苗医背着一大把大血藤下山。花垣县苗绣非遗传承人吴金珍,是民间工艺美术厂的副厂长。花垣镇,是湘西花垣县的城关所在。灯红酒绿、熙熙攘攘,不时一个穿着苗族服饰的老妇人走过,提醒着我们,这是一个属于苗民的城镇,他们在此生活千年,与汉人对抗,与汉人融合。曾经与巫共同生长的苗医,最大程度上保存了属于苗区的神秘色彩。湘西苗医因此声名远播,患者不远万里来到苗区求医问药。但苗医的神秘色彩也让不少人敬而远之。我们在花垣,就遇到过老苗医,跟我们说起化水术和苗族“符号”,满脸虔诚和神秘。暂且不去探讨其中的科学依据,不可否认的是,神秘和敬畏,在苗医千年秘而不宣的传承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现代医学的语境下,无法言说的神秘,成了苗医发展和走向远方的阻碍。祛魅,是现代苗医要做的事情。我们能做的,是回到苗医药本身,追逐一味苗药,重拾对大自然的敬畏。立冬,草木凋零,我们跟着花垣镇的苗医进山采药、制药。对于苗医而言,春天的花,夏天的叶,秋冬的根茎,“三千症候九千药”,没有无用之草木。与老苗医“擦肩而过”田兴秀苗医馆,是花垣县最有名的苗医馆,田兴秀是苗医药(钻节风疗法)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10月27日,我们走进了这家苗医馆。满是药香,一排整齐的药柜上摆满了草药,标注着药名“无娘藤:芮身身”“红牛膝:比脚由起”“红皮大血:各览起”“香血藤:各细比请拢”……前者是中药名,后者是苗语。千年心口相传的苗医,与文字的完全接轨,依旧任重道远。我们与老苗医田兴秀“擦肩而过”。“你们早来一个半月就能见到了,九月份走的,不过是简单的发烧,没有想到……”田兴秀的儿子田小俊还未从悲伤中走出来,“生病前,还跟我去爬过山,登上了山顶,完全不像个87岁的老人。”唯一的安慰是,老人看病救人无数,桃李天下,著书立说,一生都在整理苗医药,试图向更多人解释苗医。“几百年后,老爷子是李时珍一样的人物。”田小俊如此评价自己的父亲。1933年,田兴秀出生在花垣镇望城坡村。田小俊的祖父田庆余,曾在贺龙部队当过团长,后来在战役中负伤与部队失散,回到故乡。“听父亲说,祖父每天就是钓鱼。后来,家里失火,举家搬到茶洞(后茶峒,现边城镇)。”田小俊说,可想而知,家境不错。1951年,在父亲的鼓励下,正在湖南省立茶洞师范学校读书的田兴秀,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在经过九个月战场救护的培训后,被分配到四十七军一三九师四一五团当卫生员。在战场上,田兴秀在苗乡学到的苗医药知识派上了用场,“父亲说,当时很多战士患夜盲症,他就用苗医的验方松针治疗,效果很好,在部队广泛推广。”1955年,田兴秀复员回乡,被安排到公安局工作,“父亲不同意,他还是喜欢医生这个职业,申请去卫生部门”。县卫生科把他分配到茶洞卫生所,在这里,田兴秀见到了更多的苗医。将苗医药整理成书,成了田兴秀的理想。1956年,田兴秀召集周边的苗医开会,大部分苗医不识字,将医术和药方口传心授,毫无保留。田兴秀将一张渔网改成一只大口袋,走到哪背到哪,将所见的一草一木,甚至一虫一石都放进去,采作标本,逢师便询问所为何用,有时遇到懂医的陌生人,也上前讨教。“下瓦水村的神保老公公石东生,施齐落村的著名苗医罗老坤,吉场的中草医师许鉴明……”老苗医的名字和药方,以文字的形式被记录了下来。田兴秀将这些苗医奉之为师,共有67人。57年以后,汇集了众多苗医行医经验,1800余病症的治疗方法,载方2550种,1270种述药的《中国苗族医学》出版。只是,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早已离世。苗医馆里悬挂着一张老照片,照片里一个人坐在木桶里,盖着棉被,只露出头来,旁边站着一个蓄须老者。“龙玉六,我父亲是他关门弟子,这是在进行蒸汽疗法。”田小俊解释。龙玉六被称作苗医药大师,在三年困难时期,首创蒸汽疗法治疗水肿,被评为全国劳模。1985年,田兴秀和湘西苗族医药研究所工作人员在花垣进行苗医大调查时,遇到了猫儿乡新寨村的老苗医龙玉六。他十几年里竭力搜寻的苗医理论,在这个老苗医身上找到了入口。田兴秀发现龙玉六有系统的苗医理论,在老人或唱或吟的苗族古老话里,还藏着属于苗族心口相传的哲学。1986年,田兴秀脱岗住进了龙玉六的家里,成为龙的关门弟子。三年里,田兴秀搜集了龙玉六口述的苗医药录音磁带106盒,整理珍贵资料数百万字,制作近五百幅苗药标本。“万事万物同一理,事物生成共源根。头号重要搜媚若(苗语,物质),第二是各薄港搜(苗语,能量),第三是玛汝务翠(苗语,结构),三本缺一不得生。”采访结束后,我时常想象在木屋前,明月下,龙玉六捋须孤独吟唱的场景。田兴秀就曾被这样的场景震撼,他在龙玉六的吟唱里找到了他苦苦寻觅的苗族哲学。他著书《三本论》,总结“三位一体”和“一分为三”的苗族生成哲学,认为能量、物质、结构三者为万物生成之本。应用于苗医,人体是三大要素构成的三位一体,搜媚若是人生命力;各薄港搜是生成人体的物质和身体结构实质;玛汝务翠是人体结构。“苗医方剂一般分为领头药、铺底药、监护药,就是三位一体的配制原则。”苗医们的解释在我们听起来依旧深奥。只是,比之于神秘,深奥是可以言说和更久远传承的。寻找血三七,得到白云山去苗医馆门口晾晒着的红牛膝,根像没长大的红薯,是前一天山民们送过来的。“一般的药材都是别人采了送过来,珍贵的药材,他们难得找到,我们才上山去采。”田小俊说。门前的花盆里种的两株血三七,属于珍贵药材,血三七的根在苗药里多用于跌打损伤。被驯养的血三七开着粉红色的花,花像只蝴蝶。“一般的草药古苗河区域就能找到,血三七,得到白云山去。”血三七也曾经广泛生长于古苗河,“前几年,我还在古苗河找到过野灵芝”。野灵芝没有我们在电视剧里看到那般珍贵,却是环境的指示标。趁着寒冬未至,田小俊决定上山采药,制作今年最后一批钻节风膏。苗医把各种关节病症称之为钻节风,病在颈椎关节叫硬颈风,在腰椎区叫缠腰风,在肘关节叫作拐子风……大概是因为疼痛像风钻入关节,倒是十分贴切的。苗区多山、潮湿,关节、风湿病常见,钻节风膏,是苗医馆必不可少的药。第二天,我们随田小俊上山采药。同行的还有师弟石敦平、花垣苗医药学会会长吴忠荣、保靖80岁的赤脚医生向邦友和他的徒弟小向。寻找血三七,要到百公里外的白云山。在未通公路之前,苗医们要翻山越岭走上两天。如今公路沿着河谷蜿蜒,需要不到两小时的时间。人少,乘坐石敦平的机车更便捷。石敦平世代苗医,是田兴秀的关门弟子,是苗医药接骨疗法的县级非遗传承人。“13岁就跟着长辈上山采药。”算起来,41岁的石敦平已经从医28年,如今是苗医馆的坐堂医生。在工作之余,他最大的爱好是玩机车,追求速度和刺激,与我们印象中的深沉、神秘的苗医相去甚远。我坐在他的机车后面,他更多谈起机车和飙车往事。上山采药,并不是我们想象中满山遍野地找寻。祖辈们千百年里的翻山越岭,在这片大山里“绘制”了一幅精确的草药地图,心口相传,后来者可以按图索骥。我们很快到达白云山深处,进山要蹚过一条小河,河水冰凉,脚踩在散乱的鹅卵石上,像踩在指压板上。“三千症候九千药”,在苗医的眼里,草木皆能入药,进了山几个苗医于是职业性地讨论起植物来,关于名字,时常不能统一。“一个医生一个叫法。”80岁的老苗医向邦友道出其中缘由。路边生长最旺盛的是荨麻,苗医们一再提醒我们不要触碰。我们小心翼翼,还是没有躲过遍地的荨麻,免不了一阵痛痒。“荨麻祛风除湿,可以治痛风。”苗医们习惯了从药性分析每一株植物。进山一公里左右,我们到达了目的地。一片阴湿陡峭的山坡,枯叶掉落一地,却还有满眼绿色。坡上有不少坑,是苗民挖血三七留下的。“按照节气来说,采摘血三七一般在三四月,这个时候,茎叶都凋落了。”向邦友拿着烟斗深吸一口旱烟,总结着血三七的生长习性。石敦平在一片绿色里搜寻,很快找到了一株血三七,“不大”,两片叶子有不规则的锯齿。我们兴奋围观时,苗医们又在附近发现了更多的血三七,有一株还开着花,在深秋的一片枯叶中显得格外娇艳。“今年雨水多。”向邦友解释。采大留小,是苗民与森林的契约进入深山的苗医们,像是进入宝库的寻宝人。吴忠荣用镰刀开路,很快爬上陡坡,消失在山林间,身手矫健,让人很难相信,他已经年过半百。当他从另外一个山坡下来,已经扛着一大堆草药,肩上是一大把大血藤,兜里揣着几个牛雪莲。“年轻的时候,徒手攀岩都没有问题。”说完,把草药放在地上又很快进山去了。向邦友带着徒弟小向在山间认药,并不采摘,千百里,苗医师傅就是那样手把手向徒弟传授医术。突然一声惊叫传来,小向捂着头从丛林里走出来,山坡一块落石刚好砸到小向的头部,血顺着额头流下来。刀伤、落石是山民们常见的危险,苗医们早已习以为常。田小俊找到一株紫珠,将叶子揉碎敷在小向的伤口,血很快止住了,“嚼碎也可以”。山林带给山民们危险的同时,也早已为他们准备了急救的药物,这是大自然的慷慨,也是大自然的平衡。在给小向处理完伤口后,田小俊和石敦平开始挖血三七。“血三七叶子枯萎凋落,那就要地毯式搜索。在之前长血三七的地方,就能挖到。”田小俊边挖边告诉我们,即使血三七叶子枯萎凋落,根还留在地里,第二年春天发出芽来。血三七埋藏不深,挖掘不难,却也考验眼力。血三七的根与泥土颜色相近,如果挖断了根茎,要从泥里找出不大的血三七,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能生吃,有微毒,很涩,吃一点就舌头发麻。”我没有问田小俊是否亲自尝过血三七,却想起周身透明、长有翼翅能飞行、尝百草的药王爷,也想起那首歌谣:“药王药王,身如星亮,穿山越谷,行走如常,食果饮露,寻找药方。”我们在陡坡上找到十几株血三七,野生的血三七在市场上能够卖到1000块钱一斤。挖了几株血三七,田小俊和石敦平停下来,去寻找其他药材。“采大留小”是苗民与森林约定俗成的契约,“如果这里只有五株,只能采三株;七株采五株”。苗民们对森林、草木天然敬畏,这也是苗医延续千年的秘密。血三七生长的斜坡上,有棉花大血藤,也是钻节风膏的其中一味药。血藤的皮松软,所以叫作“棉花大血藤”。“你闻一下,很香的。”田小俊抠下一块藤皮让我们闻,浓郁的香味也是辨别血藤的方法。接骨木,是苗民屋前屋后常种植的一味药,“春天插一根树枝就能活”。只是,在家里老人逝去后,苗民们很快忘记了接骨木的药用价值。在山上找齐血三七、钻墙风、红牛膝、三百棒、接骨木、野棉花、巴岩香等草药,出山,已经是黄昏了。“每一味草药都可以单独使用,血三七、红牛膝捣烂就可以敷,接骨草、钻墙风可以熬煮外用……治关节炎、风湿。”相比于中医繁复的炮制工艺,传统苗药多为单方,偶用复方亦无“君臣佐使”(中医的组方原则)之说,多应用生药。因此,苗医也一度被称作草药匠。上了年纪的苗民,也多少会记住几个单方,比如枇杷叶止血,乌泡颠止泻。这在汉族也不少见,祖辈们的简单药方,是我们神奇而又温暖的儿时记忆,也成为一部分人的医学启蒙。连熬三次药物成分才能都熬出来血三七、钻墙风、红牛膝、三百棒、接骨木、野棉花、巴岩香……都是苗医治疗关节、风湿病痛的草药,将它们聚集起来熬制膏药,增强疗效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长期保存。花垣多山,也多河,苗医在山中采摘的草药,往往在河里洗干净再带回家去。洗干净的大血藤、接骨木、钻墙风等藤枝类用切刀切片,红牛膝、血三七可以用石臼捣碎。“切刀和石臼都是老爷子留下的”,石臼上还刻着年份。熬膏,切片不用像中医那般讲究,看起来粗枝大叶。石敦平将火烧旺,田小俊也把草药切好了。大铜锅里的水沸腾起来,“铜锅导热快”,田小俊将拾掇好的草药倒入锅内。不加入锅内熬煮的是血三七,“蒸煮会损失一部分血三七的药物成分,血三七,太珍贵了,不舍得”。草药入锅后,就是漫长的等待时间。大火熬上三四个小时,水分才逐渐挥发,“要加水连熬三次,才能把草药的药物成分都熬出来”。在等待的时间里,田小俊哼起歌。我们后来才知道,田小俊是苗乡有名的歌手,写过十几首歌,“一年还有点版权费,就是不敢登台”。由他作词、作曲并演唱的苗歌《你不喜欢我我喜欢你》是不少中老年苗民的手机铃声,在苗乡广为传唱。听过他歌的人远比见过他的人多,即使见面,也很少有人会把深情的苗歌与这位戴着眼镜、温文尔雅的中年苗医联系起来。“父亲被评为苗医药非遗传承人,我才回来的。”在这之前,他在供电所上过班,做过药材生意。他继承父亲的医学事业,儿子继承了他的音乐天赋,“读的音乐学院,正准备考研”。他的爱好,还是音乐,苗医,更多的是责任。故事让时间变得看起来不那么漫长。草药里的水被逐渐蒸发,田小俊捞出药渣,铜锅里的药物成分成了膏状,此时需要细心把握火候,“火大会烧糊,那就前功尽弃了”。小火慢慢熬出药物中的水分,再加入捣烂的血三七,钻节风膏才算制成。在药膏里加入白酒,是苗医特有的保存方式。好奇的村民聚拢来,在膏药制作完成之后,就成了一场义诊。田小俊给村民患处贴上钻节风膏,像千百年里游走村寨的赤脚医生,用大自然的恩赐,守护着这方土地上的苗民。苗医说田小俊:苗医药,难以走出湘西中医药(旧称官医、官药)进入湘西不到200年,西医进入湘西才几十年,千百年来苗族人民治疗疾病的苗医药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土家医药苗医药保护条例实施细则》颁布前已经是面临灭绝,岌岌可危。如今严重失传的、残缺的苗医药文化生存环境仍然不尽如人意,比如得不到“医保”支持,苗医药只能是“疑难杂症”的最后选择;自古苗医是医药不分家的,而现在医疗机构注册不论大小都要同时具备执业医师和执业药师资质,没资质就注册不了;目前我国少数民族医药开考的只有藏、蒙、维、壮、傣、朝鲜族医药,苗医虽有自己的体系,但是国家没开考,苗医从业人员要获得执业医师和执业药师资质必须去考中医,这样直接影响了苗医传承,苗医的“活路”就更窄了。民族医药从医资格证只能在湘西地区使用,苗医走不出去。苗医治疗使用的药多以地产药为主,还常使用鲜药,这些多是冷僻药材,多不在中药饮片之列,这也让患者质疑苗医药的合法性,没有国家承认就根本走不出湘西。在国家医疗机构里苗医药已经基本不存在,苗医目前仅生存在民间诊所、个别家庭及街头巷尾的地摊上。苗医从业者大多文化不高,主要靠祖传的偏方、技艺就病治病,很多人不知道苗药有质征学说,不知道苗医有理论,而且保守,这也影响了苗医药的传承发展。(田小俊:苗医药蒸汽疗法非遗传承人)游玩攻略花垣旅游不仅有茶峒花垣镇就让人流连忘返旅游,城关总会被忽略掉。其实,城关历史悠久,集中了当地最正宗的美食和传统技艺,就像花垣镇一样,如果去花垣旅游,不要直奔边城茶峒,从花垣镇开始吧。紫霞湖是小版“千岛湖”,冬季可观鸟对于自然景观,我们没有抱太大希望,紫霞湖是个意外的收获。紫霞湖是个人工蓄水的湖,1987年,下游修筑水电站,蓄水成湖。冬季水位下降,众多小岛露出水面,从天空俯视,有千岛湖的感觉。在冬天,会有数量种类繁多的候鸟在此落脚,是个不错的观鸟地点。各小岛上种植了很多黄桃,在春天的时候,就成了“桃花岛”,十分壮观。不过,旅游配套还不完善,有游船,没有饭店,一个小超市半休业状态。如果去玩,记得自备干粮。古苗河大峡谷,有大型瀑布群古苗河大峡谷离县城三公里左右,传说是战神蚩尤和女儿、手下幻化而成,古苗河是苗族人的母亲河。在前往大峡谷的路上,你还可以看到一个硕大的蚩尤石像,已经很斑驳。大峡谷最好的景观是大型瀑布群,峡谷里景色在丰水期算得上险美。不过,暂时不推荐古苗河大峡谷,还处于粗放开发状态,前往景区的路都没有完全修好,更重要的是,门票不低,88元。酸鱼酸肉,蜂蛹乳猪,只要你敢吃花垣苗医药学会会长吴忠荣是个美食爱好者,他总结过花垣的美食:“站在河里挖虫菜,酸鱼酸肉满街卖,苗家酸菜人人爱,飞天蜈蚣是道菜,小小猪儿当菜卖。”虫菜是桃花虫,飞天蜈蚣是大黄蜂蛹,小小猪儿是烤乳猪。其中外地人最难接受的应该是酸鱼,难言的酸味,伴着淡淡的酒糟之气,当地人却把腌制几年的酸鱼当作至味,专门用来招待贵客。饭店,提前预订,也能给你找到酸鱼,不过,要做好心理准备哦!苗家的酸菜与众不同,是用淘米水酿制的,喝一碗酸菜汤,能解酒。当然,花垣镇并不是只有这些奇奇怪怪的菜,绝对是个美食小镇。花垣镇有不少味道不错的饭店,在角落里的肥肠馆、牛杂火锅店,生意红火,是只有当地人能找到的美食。几天吃下来只记得一个叫作金子洞饭馆,鸡、鹅是他们的招牌,味道不错,推荐。如果你有兴致,还可以去吃个夜宵,有一条城北美食街,推荐土家私房菜,特色菜是酸汤腊肉、酸菜汤。老板是个“花垣通”,大学学的设计,自己设计有民族元素的衣服,跟老板喝杯酒神侃是件很有意思的事情。穿一身苗服,在苗乡游走在采访之余,我们一直在寻找苗服。后来找到了花垣县民间工艺美术馆,听起来就很怀旧的名字。这个厂确实历史悠久,1969年建厂,生产苗服、苗绣,至今还未改制。美术厂除了传统的苗服,也与时尚结合,可提供定制。还有一个苗服小店在城北风和村,叫苗民布衣,老板是个有情怀的年轻人,布是手工织的。去苗乡,入乡随俗,穿一身苗服,是不错的体验。鸣谢:花垣县非遗中心花垣县苗医药学会撰文/本报记者唐兵兵【来源:潇湘晨报】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文偃

西部计划志愿者:在奉献中书写绚烂青春

奉献是用爱心铸成的一道彩虹,五颜六色,清新飘逸,带给人们温馨与快乐。有一群大学生西部计划志愿者,他们秉承“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把汗水挥洒在各自的岗位上;他们无怨无悔、用心服务,为西部建设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2020年的毕业季,虽处于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但这并没有阻挡李雯涵勇敢逐梦、积极奉献的热情,面对就业和考研深造的社会潮流,她毅然选择了前往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扎根基层、奉献社会,让青春绽放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在盐池县交通运输局见到李雯涵时,她正忙着收发文件、整理档案等工作。西部计划志愿者李雯涵说“8月份我很荣幸的成为一名志愿者来到了宁夏,来到了咱们盐池。作为一名西部计划志愿者,我得到的不仅是一种锻炼,更是一种收获,希望我能在这边服务的时间中可以得到最好的升华。”有一种生活,没有经历过就不知道其中的艰辛;有一种艰辛,没有尝试过就不知道其中的滋味。2019年毕业的谭祺,带着对青春奋斗的信念,毅然投身于大学生西部计划的队伍中,成为一名志愿者。在盐池县交通运输局服务期间,主要负责“12328”交通运输服务监督热线的投诉、信息报送、网络管理员、新媒体信息发布等工作。同时,他也不断提高和加强自己的政治理论修养,认真学习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为日常的工作和生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西部计划志愿者谭祺说“我来到咱们盐池已经快两年了,在这段时间里我学到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今年8月我荣获区级优秀志愿者,这份沉甸甸的荣誉将鞭策我锐意进取、继往开来,继续把服务他人、快乐自己作为精神回报,以更加饱满的姿态,做好每次的志愿服务活动。”作为西部计划的践行者,他们时刻牢记服务宗旨,履行志愿者义务,积极发扬志愿精神。在工作中,他们积极争取锻炼机会,遇到困难主动向同事、领导请教学习,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充分展示了当代大学生的风采。盐池县交通运输局局长饶文志说“谭祺、李雯涵在交通运输局服务期间,他们也非常珍惜志愿服务的工作岗位,勤快、肯干、虚心善学,乐于帮助他人,团结同事,从不计较加班加点,为咱们交通运输工作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周燕奉 王佳玉)【来源:吴忠文明网】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慧观

「红寺堡文艺名人系列 之一」刺绣“绣”出新天地——记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自治区级 “非遗”传承人赵秀兰

别看红寺堡开发的历史仅有20年、所有红寺堡人都是移民且移居都未超过20年,但那里却也是个藏龙卧虎之地!“我的刺绣技艺,在全国不敢说,在宁夏是数一数二的!”这是赵秀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的话,看看她的表情,再看看她身旁的绣品和几位正跟她学艺的农村妇女,记者感到她是底气十足的:她是红寺堡境内刺绣方面唯一的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赵氏刺绣”传到她这一代,也已是第六代了。让记者颇感惊奇的是,她一家6姐妹中,竟有3姐妹是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这在宁夏是绝无仅有的,在全国也不多见。赵秀兰的姥姥和母亲都是当地的刺绣名人,十里八乡谁家有了喜事,就请她们绣嫁妆。在这种艺术氛围的熏陶下,赵秀兰在七八岁时就开始学习刺绣了。经过母亲的精心指点,几个姐妹都成为刺绣好手。到了十几岁时,赵秀兰看见什么就能绣出什么,也把家里种的瓜果蔬菜绣了个遍。不仅如此,她还能自己设计图案,然后再照着图案绣出精美的绣品。中学毕业后,赵秀兰成为当地粮库的一名职工。2000年,她随当教师的丈夫从同心县洪城水乡一起调到红寺堡区工作,但生活刚刚稳定下来,就面临机构改革。2005年,她下岗了,2万元就买断了工龄。生活,马上成为问题。她很快便在红寺堡街头开个服装店以维持生计,但是,服装店开了很长时间也没有赚到钱。面对生活的困境,赵秀兰一度很困惑、很苦恼、很彷徨。今后的出路在哪里?赵秀兰想到了自己从小就学会的刺绣,决定重拾这个技艺,以艺术谋生。但她又感到原有的技能不够用了。过去,母亲教给她们绣的基本都是花鸟,没有绣过人物。而要以刺绣谋生,不但要扩大刺绣内容,而且要提高刺绣技艺。赵秀兰的想法,得到在老家中学当教师的三姐和在银川打工的四姐的支持。从此以后,三姐妹便带上各自新绣的作品,每个月在各家轮流聚会,切磋、探讨刺绣技艺。每次到一起,她们都是先看绣品,再互挑毛病,提出改进意见。为此,她们常常到废寝忘食的程度,有时从深夜探讨到天亮,还意犹未尽。经过一个时期的切磋,她们的绣品越来越多、水平越来越高、题材也越来越丰富。看见家里堆的绣品不断增多,赵秀兰的家人很不理解:“你绣这么多干什么?家里都放不下了!”自己的绣品,到底达到什么水平了?赵秀兰心里没底。为此,她将自己的刺绣作品带到自己开的服装店展出,引得很多人慕名前来参观。让她喜忧参半的是:凡是看过的人都啧啧称赞,但是一个月卖不出去一件,又让她忧心忡忡。只有走出红寺堡,自己的刺绣作品才有销路!而要让刺绣作品走向广阔的市场,很需要权威部门的认可。为此,三姐妹背着各自的“得意之作”来到银川。在自治区文化厅和自治区文化馆,她们均受到了热情的接待,紧张忐忑的心情也很快平复了。当她们将绣品在桌上摊开时,立即引来一片惊呼声。2008年,自治区文化馆免费提供场地,以“宁夏民间刺绣展”之名展出了三姐妹的100多幅刺绣作品。这次展出的,不但有花鸟作品,而且有《西游记》《红楼梦》中的诸多人物,引起各界的关注和好评。很快,三姐妹的艺术成就就得到了相关部门的认可:四姐的作品还被制成了光碟,她也成为第一批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下一批,赵秀兰与三姐同时上报,两个人的技艺都无可挑剔,一时让人难以取舍,但一个家庭不能同时评上两个人。在姐妹俩沟通之后,最终三姐被授予这一届的“非遗”传承人称号。两年以后,赵秀兰也跨入到传承人的行列。一门三姐妹,三个“非遗”传承人,在宁夏传为佳话。赵秀兰的创作,也进入成熟期。区内外举行相关活动,自治区、吴忠市和红寺堡区有关部门都要请她参加并提供展品。宁夏首届旅游产品展示会,有关部门要求她提供展品。为此,她加班加点,夜以继日,手指磨烂了,打上胶带继续干,仅用一个月就完成了任务。最终,她的作品获得了金奖,也卖出了1万多元。这让她很兴奋。虽然成为“非遗”传承人,但赵秀兰仍然不满足,她特别注意向苏绣、蜀绣等相关技艺学习。2012年,她在参观苏州博物馆时发现了苏绣的精妙,便通过多种途径找到联系电话,当即决定专门前去学习,但当时家里十分困难,实在拿不出这笔费用。最后,姐妹们帮她筹集了8000元钱。交了学费,就所剩无几了。赵秀兰住在小旅馆里,省吃俭用,每天都抓紧时间学习。一周后,她返回红寺堡,关了服装店,贷款2万元改开刺绣店。第二年,她又贷款3万元拓展业务。“以针为笔,以线为墨”的艺术创作,就此拉开了架势。就在这时,红寺堡有关部门主动联系她,给了她至关重要的支持。移民博物馆和红寺堡文化馆先后免费为她提供场地,让她安心创作、培养人才。2013年,赵秀兰创办了“秀兰传承刺绣福利有限公司”和“赵秀兰刺绣培训基地”,至今已培训残疾人和贫困妇女达6800人次。她还走乡串户上门培训、指导,到学校讲解刺绣知识,自己垫付了几万元培训费用。经过她的悉心传教,先后有5000人学会了刺绣,其中有几十人靠刺绣解决了温饱,进而走上了脱贫致富路。赵秀兰及其公司的产品,因“精、细、雅、洁”的艺术特色而饱受青睐,除了在“中国——东盟博览会”等展会上展出外,还被带到韩国、阿联酋、毛里求斯等国展出、销售。现在,赵秀兰创办的公司年销售额已经突破300万元,她本人绣的《金陵十二钗》,也卖出了8万元的高价。赵秀兰对记者说,我在红寺堡不仅实现了人生理想,而且充分发挥了自我价值!(光明融媒记者 庄电一 )

安危相易

“吃苦尽心是无上光荣”——记“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宗立冬

离开未名湖畔,来到黄河岸边,踏上西北大地,2013年夏天,26岁的宗立冬心情复杂。实现了长久以来的愿望——“去基层”,他止不住兴奋和激动。对于可能的干燥气候、缺少植被的荒漠环境,也怀有一丝忐忑。但他选择了理想,坚定出发!在宁夏吴忠市利通区,迎接他的不仅是苍茫的高原、炙热的阳光,还有真实复杂的乡村社会。用他的话来说,“带着好奇和期待,来到了一个惊险有趣、充满诗意、大有可为的新世界。”走进基层——“我想了解真实的中国”“冬至之日生,家族字辈为立,名为立冬。”宗立冬笑着说。自小在农村长大,他对农村感情深厚,对农民疾苦颇有感触。10岁时,他从农村到了城市,体验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让他比同龄人更成熟、更敏感。“关于人生和社会,总觉得有话要说,心里有个文学梦。”高中时,宗立冬爱上了写作,高考时他自然而然选择了中文系。大学期间,广播台、记者站、话剧社都有他的身影。“文艺青年”,是他对当时自己的定位。2010年,宗立冬决定考研,目标是北大中文系。花了四个月复习,他成为学院唯一一个考上北大的学生。到了北大后,“导师韩毓海像是一个行者,行走天下。”韩老师治学严谨,要求他阅读马克思、恩格斯、康德等思想家的著作,还要广泛涉猎经济学、政治学、人类学等人文社科的知识。“那3年,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也确立了我的思想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宗立冬说,成长经历让他关注现实生活,而求学经历促使他深入思考国家和社会问题。毕业那年,他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冲动,想去基层,尤其是西北的基层。他将其称为“一种问题导向或现实关怀”,“我想去看看,我想了解真实的中国。”放弃北京优渥的生活和潜在的高薪工作,他来到宁夏基层。这个选择一开始并未得到父母的理解和支持。当时大众对于宁夏有很多刻板印象,西海固一年不下雨,赶着几十里山路,骑着毛驴去驮水……而他也做好了准备。但是,到了吴忠市,宗立冬发现,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吴忠市这个黄河灌溉区,实际上是个瓜果飘香的塞上江南,比想象中好很多。父母也放心了很多。扎根乡村——“在思索实践中探索发展路”“当时听说去金积镇,以为是‘金鸡报晓’那字呢。”初到镇上,人生地不熟、不懂方言、不知该做啥、还有质疑声。“有人觉得来这个地方,可能是被北大开除的、没拿到毕业证,待几个月就走人。”宗立冬说,“当时确实有点焦虑,但好奇心和求索欲更强,最终战胜了焦虑。”从学说兰银方言开始,走烂泥路受日头晒,吃本地饭知百家事,学习当地民风习俗,逮着空子就与群众聊天,他尽心解决群众困难。多看多问多干,勤跑腿常思考,久而久之,群众从最初的冷眼以待到最后的笑脸相迎。他逐渐明白,要融入群众中,必须埋头苦干,将心比心。在金积镇,他先后担任过文书、秘书、团委书记、党政办副主任、党委委员、副镇长等多个职务,可谓“鸡毛蒜皮件件不落、村务民情样样经历”。2015年12月,宗立冬被调到东塔寺乡担任党委副书记,该乡位于利通区东大门,属于城郊结合带,正赶上征地拆迁和工业项目落地,任务重、压力大,还有纷至沓来的新挑战。面对挑战,他抓重点,把经济发展作为重点任务,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带领乡党委班子,紧抓城市东扩建设新机遇,建设重点项目,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做好“项目经理”。他先后实施了中回医药研创基地、李园公共服务中心、石佛寺村公建、利通区初心馆等重点项目20余项,争取资金2.9亿元。做好“征拆组长”。推动市区重点项目国道344线、清水沟治理、二道桥棚户区、石佛寺棚户区、恒丰瑞斯特等项目,全权负责协调处理重点项目的征拆安置工作。四年来涉及村庄6个、拆迁农户4348户,征用土地6700亩,棘手的问题在经济发展中妥善解决。现在,群众都舒心地住上了大三居。多年的经历,将他打造成了“规划专家”。以健康产业园为“核心驱动”,坚持苦水河、清水沟“双带推进”,发展集特色餐饮服务、塞上文化体验、瓜果种植采摘、生态休闲观光等主题为一体的现代生态休闲观光农业,明确了该乡未来产业发展方向。为了盘活村集体资产存量,加大李园、洼路沟村商网招商力度,他协助完成吴灵路改造升级工程,乡辖区城市建成区商贸经济进一步活跃。在他的带领下,东塔寺乡先后有二十几个项目工程落户,全乡进入“有城有乡、边拆边建、亦工亦农”的发展快车道,形成了以经济发展带动全乡各项事业阔步向前的良好局面。聚焦民生——“愿为造福百姓的‘孺子牛’”作为基层干部,接触最多的是老百姓;生于农家,宗立冬更加了解农民的现实需求。为了增强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使全乡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他想了许多办法。为了配套民生设施,他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建成了金积镇大院子、芦沟闸等7个文化休闲广场,安装健身路径近200条;组织实施了“倒数联盟”妇女儿童关爱项目和“温暖金积”大型帮扶助学慈善项目;为东塔寺乡争取“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实施道路硬化绿化亮化、文化广场建设等11个项目,集中解决了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进一步完善了乡村居住功能。致力于民生服务提升,他打造了自治区移民安置消防安全示范点;完成东塔寺乡李园一期绿化和塔寺老旧小区改造工程,实施两大新建棚户区绿化工程。为了改善民生改善,推进安置分房和低保、五保、优抚、孤儿救助、高龄、残疾人、救灾救济等工作。主持解决已建成安置小区的建筑质量和物业管理难题、调解大量累积的信访维稳案件、经济债务纠纷,还有调解村级问题和矛盾。在他的主持下,李园村、洼路沟村、柴园村的集体经济发展改革任务及石佛寺村、刘碱滩村等7个村集体经济成员身份界定工作圆满完成。李园村股份经济合作社颁证暨收益分红大会也打响了该乡村集体经济改革分红“第一枪”。以往在家忍气吞声的农村妇女,进入新建的纺织厂打工,不仅有了每月几千元的稳定收入,在家里也挺直了腰杆;以往五元一斤都愁销路的“烂葡萄”,现在升值成二十块钱一斤紧俏难求的“碧玉皇后”,种植户的收入翻了一番;昔日污水横流、腐臭不堪的臭水沟,经过系统彻底整治,变成水清岸阔、草绿鸟鸣的生态廊道;老旧小区多年来屋顶漏雨、墙面脱砖、下水堵塞等遗留问题一一得到解决,群众的怨气少了,脸上的笑容多了……勇担使命——“吃苦尽心才是无上光荣”“为了解决村里的遗留问题,刚当镇党委书记,就打了5场官司。”宗立冬说,类似的艰难考验有很多。他记得,2016年的中秋,万家团圆之日,挥着杨树枝条,他和同事们奔忙在熊熊烈火的玉米田里扑火。烈焰灼人,浓烟惹泪,胶鞋烧漏,灰尘满面。但抬头一望,苍穹中孤悬的明月作陪。2017年的大寒子夜,踏着皑皑白雪,他和同事逐户排查违规生产的小散乱污企业,挨家走访市场里的非法外地住户,送燃煤、教安全、劝搬离。身处寒冬,朔风吹雪到天明的相伴。“我曾经被狗咬过,被大雨淋过冰雹砸过,被个别群众围堵打骂过,再多委屈咽下去后,忍出一个‘新自我’。”他说。这六年多,几乎没有完整的节假日,白天奔波在田间地头,晚上写稿件做方案奋战到凌晨。繁重的工作有时让人身心疲惫,但冷静下来,回想初心,觉得一切都值。对宗立冬而言,基层是了解中国的窗口,也是干实事的广阔天地。基层工作锤炼着意志,也让他练就“百般武艺”。秋季农建时,拖着皮尺丈量土地、挥着铁锹挖坑种树;环境整治时,操着火钳捡拾垃圾,拿着角铲刮洗广告;征地拆迁时,帮残疾户抬房梁、扛粮食、拉板车、推危墙。“读了二十年书,如今皮糙肉厚嗓门亮,满脸胡茬也有了放肆生长的西北风味。”直到去北京参会,他才想起把胡子刮了。“吃事上磨练之苦,尽为民服务之心,无上光荣!”这是宗立冬代表宁夏回北大招选调生时的发言,以此总结自己扎根基层的六年。“我想让乡村变得更好,我想让国家和社会变得更好,这是终极理想,也是牵引我前进的动力。”他说。能说出这样的话,或许就源自他骨子里的浪漫主义色彩、理想主义信念和现实主义关怀。

后悔者

甜蜜养蜂事业 开启别样人生——记贵州省“三八红旗手”苗疆蜂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晓慧

张晓慧向观摩人员介绍林下养蜂情况“今年我管理200箱,每月可拿到2000元的固定工资收入,脱贫对我来说已经不成问题了。”黄平县上塘镇永爱村贫困户杨昌志说。 贵州苗疆蜂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林下养蜂基地   在该县上塘镇永爱村,人们非常熟悉这样一个人,她创业能干的精神可用这首诗来形容:“天生丽质不自弃,性若春水且刚毅;雷厉风行业兴起,巾帼不乏英雄气。”她创办了--贵州苗疆蜂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建有28个养蜂示范基地,给村民传授养蜂知识,还将蜂种免费赠送给村民饲养,通过参加培训到基地管理养蜂,带动他们致富……不少村民为这样一个吃苦耐劳能干的女子点赞。她叫张晓慧。客人参观林下养蜂基地现年42岁的张晓慧,系贵州苗疆蜂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2019年3月,荣获贵州省“三八红旗手”称号。  谈起一路走来的心路历程,张晓慧虽然是微笑,但可看出眼中含着艰辛的泪水。  曾经在贵阳工作的她,把父母接到身边安享晚年。父母想念家乡的景,牵挂村里的人,就和女儿商量:“我们回乡下老家吧?”  2018年,张晓慧的养蜂事业开始了。虽然决定开始养蜂,但因为知识和技术都很有限,一开始也不太顺利。  产业想要做大,就要有技术作保障。张晓慧聘请了贵州大学、湖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专业的硕士作为公司的技术指导,并鼓励在职员工考研、外出学习技术。养蜂箱子成为路边一道亮丽风景有技术团队的加入,提供养蜂技术和经验,通过一年的时间实践,她的事业步入正轨。2018年12月,张晓慧发明了“一种便于移动的养蜂箱”并申请获得了专利权。  张晓慧告诉笔者,“目前刚流转了300余亩的土地,分别种植油菜和冬天以及不同季节开花的花卉,确保一年四季有蜜源可采。”  白岩村村民的刘泽民管理160箱,桂花村彭大根管理120箱,新华村的李成应120箱,他们都是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到公司参加养蜂技术培训后,进入公司参与管理养蜂,今年都已经全部从贫困户中出列。员工在加工蜂蜜“今年公司蜜蜂养殖规模已达4000群(箱),按每桶(箱)产蜂蜜8-10公斤计算,可产蜂蜜3.2-4万公斤,产值达1000万元以上,目前蜂蜜产业已经覆盖上塘镇2/3以上的行政村,带动贫困户112户360人,有效促进贫困户增收脱贫。”上塘镇党委书记李林说。  目前公司在黄平县内的5个乡镇建有养蜂基地,覆盖17个自然寨,利益联结贫困户1200多户,长期在基地就业农户10人,灵活就业农户185人,人均工资3000元/人/月。白岩村养蜂基地年产蜂蜜1万多公斤,每公斤售价360元,年销售产值360余万元。张晓慧说。  如今,张晓慧的黄平县上塘镇永爱中蜂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采蜜基地,成功注册了“ 苗山花 ”商标,计划明年养蜂规模达到2万箱以上,覆盖贫困人口3000人以上,年产值达5000万元,户均增收5000元。张晓慧谈起“养蜂经”,一脸自豪。   “我能理解贫困户的难处,看到他们能通过养蜂来增收,过上幸福的生活,我真的很开心。”张晓慧说,“这份‘甜蜜’事业我将继续下去,温暖更多的贫困户、农村困难家庭。”吴忠寿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杨锦焘编审 赵军 杨正洪

后备箱

晨读丨来了!你想知道的银川事(11月3日)

晴 -1~11°C新闻晨读来了三分钟知晓银川事(11月3日)04:06来自银川广播电视网银川快讯1今天,银川这些区域将停水11个小时因“三供一业”给水改造工程,燕鸽湖基地一区、六区、长庆生产指挥中心、一区西侧燕庆街商业区、六区南侧商业区需进行停水施工,停水时间为2020年11月3日8:00-2020年11月3日19:00,请相关区域的用户做好提前蓄水准备。2宁夏这4家旅游景区拟确定为国家4A级(网络图)11月2日,宁夏文化和旅游厅发布公示称,银川市志辉源石酒庄、银川市漫葡小镇、吴忠市同心县红军西征纪念园、将台堡红军会师纪念园等4家景区,达到国家4A级旅游景区标准要求,拟确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3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11月5日起网上确认信息(网络图)宁夏202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网上信息确认时间为11月5日至9日,材料上传时间:11月5日上午9:00-9日下午17:00,逾期不能上传。审核不通过需要补充上传材料的截止时间:11月10日上午11:00。请所有考研人,早做准备,不要遗憾错过。4银川警方查获大量假名酒10月27日,银川市公安局食药环分局与市市场监管局兴庆区分局联合行动快侦速破一起销售假冒注册商标商品案,现场抓获2名犯罪嫌疑人,查获茅台、五粮液、剑南春、水井坊、洋河梦之蓝、泸州老窖、舍得等一批假名酒,共计590瓶,涉案价值达30余万元。5本周仍有刮风降温天气银川市气象台预计,本周5到6日,受冷空气影响,全市有4到5级偏北风,阵风7到8级,伴有沙尘天气 。本周最高气温在4日之前逐步回升,4日可回升至15℃左右,4日之后逐步下降,7到8日降至12℃左右,本周最低气温在0到-2℃左右。5到6日全市风力较大,气温有所下降,广大市民外出请做好防风保暖工作。时事速递11月2日,国家医保局发布《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 医疗服务医保支付工作的指导意见》。文件明确,根据地方医保政策和提供“互联网+”医疗服务的定点医疗机构的服务内容确定支付范围。参保人在本统筹地区“互联网+”医疗服务定点医疗机构复诊并开具处方发生的诊察费和药品费,可以按照统筹地区医保规定支付。各地可从门诊慢特病开始,逐步扩大医保对常见病、慢性病“互联网+”医疗服务支付的范围。11月2日,第三代杂交水稻“叁优一号”湖南衡南双季晚稻试验示范基地现场测产结果公布,其平均亩产达到911.7公斤。加上今年7月测得的早稻平均亩产619.06公斤,这意味着第三代杂交水稻早晚双季稻平均亩产突破1500公斤,达到1530.76公斤。据浙江省公安厅高速交警总队温州支队官方微博消息,10月29日上午,有网友通过微博发布“温州隧道内飙车时速高达271公里”视频,温州高速交警第一时间作出回应,并立即展开调查,于11月1日下午成功将涉事车辆、人员查获。文旅部11月2日发布公示称,西藏自治区林芝市雅鲁藏布大峡谷旅游景区达到国家5A级旅游景区标准要求,拟确定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中国长城汽车泰国罗勇工厂揭牌仪式2日在泰国罗勇府举行,这意味着长城汽车正式获得泰国罗勇制造工厂的所有权。按照计划,长城汽车泰国罗勇工厂将于2021年一季度投产,初期年产能为8万辆。当地时间11月1日,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称,已确认与新冠患者接触,将进行自我隔离。对此,世卫组织也在社交媒体上表示,谭德塞确认接触了新冠确诊患者,不过,该组织强调,与一些错误的报道相反,谭德塞新冠检测未呈阳性。(网络图)韩国前总统李明博11月2日下午抵达首尔东部看守所,开始正式服刑。据报道,10月29日,韩国最高法院大法院对李明博涉嫌贪污受贿案进行终审判决,判处其有期徒刑17年,取消保释资格。(网络图)据南美侨报网报道,哥伦比亚人权和流离失所问题委员会(CODHES)近日发布的报告显示,最近8年里,共有近30万人因为武装分子的暴力侵害而流离失所,其中半数人未得到政府援助。银川科普流言:橘子很健康,应该尽量多吃秋季橘子成熟。橘子一瓣一瓣剥开,个头不大,果肉很软,味道又甜,营养价值还很高,应该尽量多吃,甚至每天可以吃个两三斤。真相解读:在缺少新鲜果蔬的冬季,橘子绝对是很好的 VC 来源,基本上一个中等大小的橘子,就能满足孩子每天一半的 VC 需求。而且,柑橘中还含有丰富的钾、类胡萝卜素,以及橙皮素、柚皮素等等,它们都是对健康有益的成分。在冬天,橘子绝对是为数不多的水果中比较好的一种。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橘子糖分还是比较多的,橘子中的含糖量平均是11.9%,甜的橘子还会更高。如果吃太多橘子,能量摄入可不低。所以不建议吃太多。我国膳食指南的推荐,普通成人每天吃水果的量是200~350 g 左右,折算到柑橘类,差不多就是2-3个中等大小的橘子。如果实在爱吃,多吃一两个橘子也没问题,但一定要注意少吃点其他主食,同时注意清洁牙齿。(来源:科普中国官网)

察类

吴忠寄宿考研租房复试心理调适方法(中篇):接纳和行动

2020考研复试专业心理调整办法(中篇):接纳与行动眼下正是2020考研复试准备的关键时期。南极光寄宿考研知道,每年的考研复试期,不少考生都受到了不良心情的困扰,如紧张、焦虑、恐惧等,进而影响学习状况;也有同学能意识到自己存在的不足,如缺乏自傲,或许过分自傲,盲目乐观等,但对怎么弥补束手无策。尽管网络上也有形形色色的以“复试心理调理”为标题的文章,但多是以复习办法辅导或经验性的建议为内容的,短少专业的心理学办法。小编依据专业的心理学理论及多年辅导学生的经验,总结出三种专业心理调整办法,以期能协助广大考生考前调整好心理状态,高效备考,临场自如发挥,决胜2020考研复试。上次咱们知道了怎么用耶基斯-多德森定律来改动复习效率,今日咱们来了解办法2:怎么接收与举动。理论依据:三个自我理论,由中国心思咨询师孟刚交融森田疗法、精神分析疗法、认知疗法和人本主义疗法后,结合自身实际后提出的。理论简介:每个人都有3个自我,分别是理想我,实际我和实在我。实在我,是一个人实在的人格,显示为是正在考虑和行为者的个别,理想我是幻想出来的样子。对实在我的长期限制聚集了心思能量,为了消解多余的能量,个别就发生焦虑,而焦虑是经过制作心思冲突发生的。解决办法:一手接收,一手举动。宽容和接收实在的自我,理想我是虚幻不实的,不管你状况怎么,体现怎么,凡是加尽力而为,结果顺从其美。复试使用场景:以一名同学的问题和我的回答为例,说明此法。问:怎么在考场上不紧张?答:首要,咱们应在考前做尽可能多的准备。准备充分,会提高自傲,进而缓解上考场的重大心情。再有,已身处考场,却是很紧张,这时咱们希望自己快速放松下来。有同学会给自己心思暗示:不紧张,不紧张,快平静下来。这种暗示效果欠安,乃至适得其反,反而弄得更难受。此刻就是理想我企图限制实在我的体现。这时较好的办法是:率直承认自己紧张了——我确实有点紧张,这没什么大不了。因为上考场紧张是正常的体现,而考官一般也能了解考生的困难,因为这是人之常情。所以我就接受我自己这种重大状况——脸红就脸红,心跳就心跳,我就带着这种状况答题,有什么大不了。当你这么想(接收),并带着重大感考虑、答题(举动)时,你会发现重大感是存在,但对你答题没有太大影响,慢慢地你可能忘了重大这回事了,即使面试从头到尾都有紧张感,但你也能较顺利完成复试答题,这也是可接受的结果。这样,实际上你已经解决了重大这个问题了。总而言之,不管成功仍是失利,不管开始仍是结束,好的心态必须贯穿始终。人最大的敌人便是自己,打败了自己的负面心情,你就拥有了打败其它一切的力气。加油ヾ(°°)!

勾魂手

上海理工大学举行2020级研究生开学典礼,3200余名新生!

9月16日上午,伴随着青春洋溢的歌声,上海理工大学2020级研究生开学典礼在大礼堂主会场举行,在学校内各分会场同步直播,从五湖四海汇集于此的3200余名研究生新生共同庆贺即将在沪江园开启的人生新篇章。开学典礼主会场及部分分会场盛春主持开学典礼校党委书记吴坚勇,校长丁晓东,中国工程院院士、光电信息与计算机工程学院院长庄松林,校党委副书记刘道平,校党委副书记孙跃东,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盛春,副校长蔡永莲、副校长刘平、副校长吴忠,总会计师赵明,副校长张华及各职能部处、各学院领导、导师代表、研究生辅导员、研究生教学秘书、研究生工作部、研究生院全体工作人员出席典礼。开学典礼由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盛春主持。全体新生学唱校歌典礼开始前,2020级研究生新生共同学唱校歌,朗朗歌声萦绕在各典礼会场。与会人员共同观看了上理研究生自制的音乐短片《追梦,少年!》,随后盛春宣布开学典礼正式开始,伴随着庄严的国歌声响起,开学典礼缓缓拉开了帷幕。张森浩作为新生代表发言管理学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张森浩作为新生代表演讲发言。他畅谈了自己对上理的憧憬与向往,以及作为一名研究生应当肩负的使命与重任。张庆立作为老生代表发言光电信息与计算机工程学院2018级博士研究生张庆立作为老生代表发言,她分享了研究生学习过程中的经验与感受。希望上理研究生能在学术研究过程中脚踏实地,树立为国家、为社会做贡献的远大目标,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管骁作为教师代表发言医疗器械与食品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管骁从学术研究的角度,对上理研究生学习生涯的规划提出了建议并对全体研究生新生给予深切厚望,鼓励研究生要培养学科交叉和团队合作精神,拓展学科边界,争做新学科新知识的构建者。吴坚勇讲话最后,校党委书记吴坚勇在讲话中指出,当下,我们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正在发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迫切需要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如何于变局中开新局、把准时代脉搏、把个人梦融入中国梦,这些都是我们青年一代必须面对和思考的新课题。青年一代在抗击疫情中为国家做出的突出贡献展现了责任与担当,他们都是共和国的脊梁。他对全体新生提出了三点希望:一是饱含爱国之情,心怀报国之志,勇担时代大任。二是躬身学术实践,夯实求知基础,培养创新思维。三是珍惜青春韶华,永保奋进之态,激扬青春力量。吴坚勇寄语全体新生,作为一名新“上理人”,希望大家牢记“信义勤爱 思学志远”的校训,以敢为人先的锐气和百折不挠的意志,在人生新征程中以青春之我、奋斗之行谱写崭新的人生篇章。丁晓东为新生们上开学第一课开学典礼结束后,校长丁晓东以《选择上理工,迈向新征程》为题为新生们上了“开学第一课”。他向新生们介绍了上海理工大学浓厚底蕴与文脉传承,从百年学府、今日上理两个角度一一向同学们展示红色烈士、杰出校友,以榜样的力量激励学子奋勇争先。随后,他以学科发展为脉络,展示我校优秀的学科成绩,并提出了对校园建设欣欣向荣的展望,激发学子们身为上理人的骄傲。在介绍现有学科、特色智能发展与对外交流合作后,丁晓东对目前规划的新校园风貌进行了展望。最后,他从“大时代”“大使命”“大担当”三个角度鼓励学子以青春为战场,让奋斗成为人生的主旋律,以上理为起点,开启人生新的征程,争做勇担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追梦人、圆梦人。同学们认真聆听来源:上海理工大学 上理研究生 素材来源丨研究生工作部 摄影丨王博 今日编辑丨张璐杰 责任编辑丨王博 王臻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