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选专业如果过于随意,后续问题会很多,半路换专业风险也会很高。所以初期的选择要谨慎,要注意分析数据。其中报录比就是最重要的数据之一,能够反映一所学校的报考热度,其中录取人数更是报考要看的重要数据,如果招生人数个位数,并且专业较热门的话,一定要慎重考虑。南开大学2019年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报录录取人数统计南开大学2019年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为16088人,最终录取1902人。报考人数最多的专业:金融、应用心理、法律(非法学)、法律(法学)、英语口译、药物化学、国际商务、会计、中国古代文学注:1、统计人数只包含统考类考生人数,不含推荐免试生数2、个别专业录取人数大于报考人数是调剂的原因51考研,考研领域专栏作者,教育达人,择校选专业,全程备考复习经验分享,考研报名指导,考研,关注51考研就够了
近五年(2016-2020年)的考研国家线,并按照学术学位、专业学位和A类、B类进行区分。考研能否上岸,首先要过的就是分数线这一关。要想考上目标学校,考生必须对往年的复试分数线做到心中有“数”。具体详情如下数据来自软科
为了让众多同学更清楚自身的定位、明确自己的目标和方向,本文收集了2016年至2020年,共6个专业的专硕国家线走势图,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金融/应用统计/国际商务/保险/资产评估/税务历年总分走向趋势从数据来看,这六个专业近五年处于平缓上涨的趋势,今年受疫情影响,在扩招的号召下,相比去年来看浮动并不大,也只比2019年下降2分,下降幅度很小,所以准备2021金融专硕备考的同学,要结合自己现在的复习情况,找到差距努力备考。金融金融硕士专业学位项目主要培养具有坚实金融学理论基础和较高应用技能的专业人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金融学、经济学、管理学、现代计量分析手段解决理论问题与实践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既了解国际金融业的前沿发展,又能密切联系中国的实践,具备比较强的研究能力和创新潜力,可以适应金融管理部门、各类金融机构和研究机构的工作。应用统计“应用统计硕士的就业方向有金融业、互联网业、咨询业、其他企业数据分析四大主要方向。应用统计学专业的毕业生主要到企业、事业单位和经济、管理部门从事统计调查、统计信息管理、数量分析等开发、应用和管理工作,或在科研、教育部门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国际商务国际商务专业是6大专硕中相对来说性价比比较高的一个专业,相比金融专硕和应用统计专硕的考研难度整体来说要低。它更偏重于是国际贸易学的专硕方向,整体来说就业方向相对来说比较广泛,涉及到的面也比较广,很多金融类,财务会计类,经济学相关,贸易相关的的就业岗位都是国际商务硕士未来的就业方向,尤其是名校国际商务。保险专硕就业大部分比保险本科会有一些优势。但是整体上不会差太多。方向还是这么几个:银行(大方向) , 保险公司(市级分公司本科生多, 省分研究生多点) ,考公(各种局),转行。资产评估资产评估硕士培养面向资产评估行业,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系统掌握资产评估基本原理,具备从事资产评估职业所要求的知识和技能,对资产评估实务有充分的了解,具有很强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的资产评估专门人才。税务就业可以考虑税务局,事务所,企业税务经理。发展路线:税务局—税务局—税务局到退休。事务所—企业税务经理—企业税务总监。企业税务—经理—经理到底。4税务局—企业税务经理—很快到税务总监。收入因人而异,几千月薪的办税人员到一年几百万的税务总监都很常见。税务算是专业性比较强的,同级别会比会计赚的多。但是财务发展上限高,可以到cfo,这是个高管的职位,集团里面是总裁级别的。税务局的收入参照当地公务员的中上水平。2021考研预估人数将达到422w,较2020年增长近80w,2022考研压力将会更大!大家要选择好专业,争取一战成硕!
2016考研分数各省市已经陆续发出,但学校官网的查分系统一般需要准考证号,如果遗失或者忘记准考证号该怎么呢?找到学信网找到最近查分的主题。(蓝色标记)下拉新打开的页面,找到自己报考的学校。蓝色表示已经发布分数,可以查分;灰色的表示还未发布分数。找到学校后点击。(每个学校界面会有区别)。在新打开的页面里,直接输入姓名、身份证号,准考证号不填。点击查询即可。在自己的成绩页面,出现的“考生编号”一栏,即为自己的准考证号。可以留作备用。祝大家一切顺利!!
考研国家线,是国家确定的初试成绩基本要求,包括应试科目总分要求和单科分数要求。教育部根据全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情况和教育水平等,把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分为两类,分别为一区和二区。一区(A类)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重庆、四川、陕西等21省(市)。二区(B类)包括内蒙古、广西、海南、贵州、云南、西藏、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10省(区)。为了让众多同学更清楚自身的定位、明确自己的目标和方向,小编收集了2016年至2020年,共16类专硕国家线走势图,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国家线趋势走向专硕一、金融、应用统计、税务、国际商务、保险、 资产评估历年总分走向趋势二、审计历年总分走向趋势三、法律(非法学)、法律(法学)、社会工作、警务历年总分走向趋势四、教育、汉语国际教育历年总分走向趋势五、应用心理历年总分走向趋势六、体育历年总分走向趋势七、翻译、新闻与传播、出版历年总分走向趋势八、文物与博物馆历年总分走向趋势九、建筑学、城市规划、电子信息、机械等历年总分走向趋势十、农业、兽医、风景园林、林业历年总分走向趋势十一、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护理、药学、中药学历年总分走向趋势十二、工商管理、公共管理、会计、旅游管理、图书情报、工程管理历年总分走向趋势十三、艺术等历年总分走向趋势十四、享受少数民族政策的考生历年总分走向趋势来源:教育考试网全育教育是教育行业专业服务平台、教育产业供应链服务平台,以“数字化+教育”业务为基础,以“中国教育品牌建设工程”为核心,提供全教育资源、全教育市场、全产业链平台三位一体的相互融通,全育教育拥有全龄段八大教育体系。科技赋能教育、打造教育精品典范。融合市场,融合资源,为全国教育公司提供全链条对接和服务支撑,助力中国教育服务业的蓬勃发展。用育人的情怀做良心教育,用科技的力量赋能教育。全育教育是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指定的商家会员、教育行业服务平台公司,教育行业执行机构,推进全国教育资产上链,实现教育公司与产品的资本化,缩短教育产品的运行周期,提高教育产品服务用户的效率,重构教育产业链从设计、生产、提供完整服务的新形态,面向全国教育产业的投资管理公司。全育教育以“道济天下,润木成林”为理论,以国家平台+数字化技术+教育重构教育新篇章。
The supermarket is designed to lure customers into spending as much time as possible within its doors.超市的设计目的是吸引顾客在超市内尽可能长时间的停留。The reason for this is simple:原因很简单The longer you stay in the store, the more stuff you'll see, and the more stuff you see, the more you'll buy.你在店里待的时间越长,你看到的东西就越多,你看到的东西越多,你买的东西就越多。And supermarkets contain a lot of stuff.超市里有很多东西。The average supermarket, according to the Food Marketing Institute, carries some 44,000 different items, and many carry tens of thousands more.根据食品营销协会的数据,平均每家超市有大约44,000种不同的商品,而且有很多超市有比这多数万件。The sheer volume of available choice is enough to send shoppers into a state of information overload.可供选择的数量之多足以使购物者陷入信息过载的状态。According to brain-scan experiments, the demands of so much decision-making quickly become too much for us.根据脑部扫描实验,如此多的决策要求使我们很快承受不了。After about 40 minutes of shopping, most people stop struggling to be rationally selective,在大约40分钟的购物之后,大多数人不再挣扎于理性的选择,and instead began shopping emotionally-which is the point at which we accumulate the 50 percent of stuff in our cart that we never intended buying.而是开始冲动性购物,在这时候,我们把50%从来不打算买的东西放进购物车里。
近日,中国教育在线发布《2019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指出:“部分名校推免生源中,本科毕业于‘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学生占比较高,意味着普通高校学生通过推免进入名校的机会相对较低”。距离2020年考研初试不足一个月,这个消息对于考研的同学来说,实在算不上什么好消息,所有“接近八成考生认为这一推免比例提升对于考生不公平”。考研都四战了,如果失败了还要继续么前两一位迷茫的网友提问:今年是四战考研了,前三次因为各种原因失败,今年如果失败了还要继续吗?这是一种典型的矛盾心态:如果真的失败了,也不再继续考研,这几年时间精力相当于白费,除了年龄个人在其他方面都没有增量,相反还错过了无数就业的机会,年龄大了还一事无成,加上心理上的挫败感,几年的职业空白期,让自己就业更加困难,所以不得不在考研这一条道路上走到黑。但如果继续走下去,仍然面临考不上的风险。这位同学的例子虽然有些夸张,但也代表了相当一部分同学的状态:把考研作为唯一的出路,以至于让自己的路越走越窄。关于考研的数据根据某高校的统计数据,超过340万人报考2020年研究生。对比2016年教育公布的数据情况:本科招生人数是4054007人,以此推算,考研人数比例大约占本科毕业人数的85%左右,除去保送研究生和出国深造的同学,这个比例会更高。考研本是一个可选项,现如今逐渐也变成了绝大部分学生的必选项。当然这340人当中,同样包含了大量的二战,甚至三战的考生。据部分媒体统计的数据,2019年290万考研大军中,有超过40%的非应届考生,执念于考研的人也越来越多。考研不完全是求学,而是求学历在当下的就业环境下,对学历的要求越来越高,甚至对第一学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大家都在争先恐后地考研,没有本科名校的背景,如果再没有研究生学历的支撑,将来就业恐怕都很困难。这句话不假,一些单位招聘的时候明里暗里都把门槛设在985,211高校,还要求硕士研究生及以上;要谋求好的职位,学历是一个绕不开的坎。很多大学生四年就只做了一件事走近很多大学校园的海报宣传栏,学生活动的海报基本被各种考研辅导班、公务员考试辅导班,英语考试辅导班的广告所覆盖;很多普通院校的同学一进入大学,就只有一个目标:考研,大学四年都在为这一件事情奋斗,而考研考试的范围毕竟有限,所以这部分同学在大学里获得也会非常有限,即便将来能考上研究生,也会因为错过了大学四年增长期变得困难,在最需要全面发展的时候却把大部分时间贡献给了一场考试,这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改变命运的不是知识,而是考试考试的目的是什么?从学校和社会的角度来说是选拔人才;但从个人来说,很多是为了求职就业,谋求一份好薪水。“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宋真宗赵恒的《励学篇》流传至今,正是很多人相信“知识改变命运”的写照。但是现在改变命运的不完全是知识,而是考试。高考历来有”一考定终身“说法,就在于高考的分数,直接代表着能上什么学校,能上什么专业,而背后所隐含的就是能获得什么样的资源,什么样的平台,以及什么样的机会。一次考试,考590分和600分代表能力上的差别么?这个恐怕很难说,但是他代表的差距确实非常恐怖的。前段时间热播的电视剧《小欢喜》里有这样一段场景:宋倩对童文洁说,一分一操场,也就是说,高考差一分就可能差了一操场的人,10分的差距,中间恐怕就隔了好几万人,而所有985高校一年录取的人数也不足20万,也就是说这10分,在无形当中已经对很多人的命运产生了影响。考研也是一样,之所以考研,很多同学都是为了提升自己的能力,弥补自己本科学历的不足,从普通高校考进名校就会被视为一种逆袭,很多人相信命运会从此改变,所以很多考研的同学会乐此不彼。改变不了环境,何不先改变自己据统计,目前已经有41所双一流高校的博士研究生已经开始实行申请制,还有一所从明年开始也会开始实施。但是对于申请人都有一定的条件限制,比如在核心期刊发表过论文或者已经取得相应的科研成果,英语成绩达到一定程度,有两位以上老师推荐等。这对很多人来说实际上是要求提高了,但是在人才选拔时相对更有针对性,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依靠考试来决定命运的情况。除了学校和单位选拔方式的改变,对绝大多数人来说,首先能改变的还是自己。身边有两个很好的例子:一位同学专科毕业,专业是护理,如今毕业5年,在家乡的县城医院稳定了下来,每个月的收入对比二线城市的白领也不差,虽然上班时间相对不规律,但是也没有想象中那么累,生活上已经可以算是小康;另一位就读于沿海某二本高校,毕业后从事室内装潢的工作,如今不到五年,已经独立开办了自己的公司,兼营装修材料,也算是事业小有所成。这二位都是农村出来的孩子,其中后一位家庭更是贫困,上学期间都靠四处借钱和贷款来维持。举这两位同学的例子,只是想说明,即便上的大学不理想,但是只要认准自己的方向,并非毫无机会。首先是改变对考试的执念。考上好大学,拿到高学历在一定程度上能给人带来改变,但是这并不是唯一的出路,也不一定就是适合自己的道路,没有必要与各种考试死磕。特别是经过努力,有过尝试还不能得到想要的结果时,与其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去博取一个小概率,不如考虑尝试走别的道路。其次是珍惜上大学的机会。高考的录取分已经放低到200分,部分省份甚至低到了150分,率达也普遍达到了80%以上,实际上已经给了所有人想上大学的人机会。2019年,高职院校扩招100万,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已经重视起来。每一个进入大学门槛的同学,都可以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也许学校和专业有差别,企业对学历的要求也有差别,但是个人能力的发展方向是个人可以选择的,不管什么样的大学,都是一座知识的宝库,可以获得的知识和资源,远比自己想象的要多得多。第三是改变择业观。就业对学历的要求越来越高不假,但没有必要勉强自己去做自己并不擅长的事。对学历要求高,学校要求好的岗位,一般集中在大中城市、少数行业的优势企业以及高校,政府机关等。对于普通院校的毕业生来说,要够到这些条件并不容易,即便够到了也可能发展艰难。前几天,武汉一女子连续加班1个月,地铁站崩溃大哭,触动了多少在大城市里打拼的年轻人。大城市在拥有更多机会和资源的同时,同样面临着更大的竞争和压力,单单一套房就可能压垮一家人。第四是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考试能带来的在很大程度上仅仅是学历上的改变,在再好的平台上也不可能坐享其成。真正决定自己未来发展的还是个人的选择和能力。做出选择往往是最难得,没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作为基础,就很难做出准确的判断,就如很多人对自己为什么要考研并不清楚一样;有了正确的选择实际上就相当于成功了一半;另一半则要依靠自己的能力,也就是核心竞争力。比如前面提到的例子,那位毕业后从事室内装潢的同学,他掌握了一门技术,同时抓住了前几年房地产高峰的风口,让自己从一穷二白变成了拥有两家公司的老板。对于从大学毕业的同学来说,国考、考研只是可选项之一,但是很多人却把这条道路作为了唯一选项,同时又不能竭尽全力,蹉跎了岁月,也错失了机会,最后不得不逼着自己在这条道路上一直走下去。也许抬眼看一下,可选择的路还很多,何必为难自己。
近日,中国教育在线发布《2019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指出:“部分名校推免生源中,本科毕业于‘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学生占比较高,意味着普通高校学生通过推免进入名校的机会相对较低”。距离2020年考研初试不足一个月,这个消息对于考研的同学来说,实在算不上什么好消息,所有“接近八成考生认为这一推免比例提升对于考生不公平”。考研都四战了,如果失败了还要继续么前两一位迷茫的网友提问:今年是四战考研了,前三次因为各种原因失败,今年如果失败了还要继续吗?这是一种典型的矛盾心态:如果真的失败了,也不再继续考研,这几年时间精力相当于白费,除了年龄个人在其他方面都没有增量,相反还错过了无数就业的机会,年龄大了还一事无成,加上心理上的挫败感,几年的职业空白期,让自己就业更加困难,所以不得不在考研这一条道路上走到黑。但如果继续走下去,仍然面临考不上的风险。这位同学的例子虽然有些夸张,但也代表了相当一部分同学的状态:把考研作为唯一的出路,以至于让自己的路越走越窄。关于考研的数据根据某高校的统计数据,超过340万人报考2020年研究生。对比2016年教育公布的数据情况:本科招生人数是4054007人,以此推算,考研人数比例大约占本科毕业人数的85%左右,除去保送研究生和出国深造的同学,这个比例会更高。考研本是一个可选项,现如今逐渐也变成了绝大部分学生的必选项。当然这340人当中,同样包含了大量的二战,甚至三战的考生。据部分媒体统计的数据,2019年290万考研大军中,有超过40%的非应届考生,执念于考研的人也越来越多。考研不完全是求学,而是求学历在当下的就业环境下,对学历的要求越来越高,甚至对第一学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大家都在争先恐后地考研,没有本科名校的背景,如果再没有研究生学历的支撑,将来就业恐怕都很困难。这句话不假,一些单位招聘的时候明里暗里都把门槛设在985,211高校,还要求硕士研究生及以上;要谋求好的职位,学历是一个绕不开的坎。很多大学生四年就只做了一件事走近很多大学校园的海报宣传栏,学生活动的海报基本被各种考研辅导班、公务员考试辅导班,英语考试辅导班的广告所覆盖;很多普通院校的同学一进入大学,就只有一个目标:考研,大学四年都在为这一件事情奋斗,而考研考试的范围毕竟有限,所以这部分同学在大学里获得也会非常有限,即便将来能考上研究生,也会因为错过了大学四年增长期变得困难,在最需要全面发展的时候却把大部分时间贡献给了一场考试,这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改变命运的不是知识,而是考试考试的目的是什么?从学校和社会的角度来说是选拔人才;但从个人来说,很多是为了求职就业,谋求一份好薪水。“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宋真宗赵恒的《励学篇》流传至今,正是很多人相信“知识改变命运”的写照。但是现在改变命运的不完全是知识,而是考试。高考历来有”一考定终身“说法,就在于高考的分数,直接代表着能上什么学校,能上什么专业,而背后所隐含的就是能获得什么样的资源,什么样的平台,以及什么样的机会。一次考试,考590分和600分代表能力上的差别么?这个恐怕很难说,但是他代表的差距确实非常恐怖的。前段时间热播的电视剧《小欢喜》里有这样一段场景:宋倩对童文洁说,一分一操场,也就是说,高考差一分就可能差了一操场的人,10分的差距,中间恐怕就隔了好几万人,而所有985高校一年录取的人数也不足20万,也就是说这10分,在无形当中已经对很多人的命运产生了影响。考研也是一样,之所以考研,很多同学都是为了提升自己的能力,弥补自己本科学历的不足,从普通高校考进名校就会被视为一种逆袭,很多人相信命运会从此改变,所以很多考研的同学会乐此不彼。改变不了环境,何不先改变自己据统计,目前已经有41所双一流高校的博士研究生已经开始实行申请制,还有一所从明年开始也会开始实施。但是对于申请人都有一定的条件限制,比如在核心期刊发表过论文或者已经取得相应的科研成果,英语成绩达到一定程度,有两位以上老师推荐等。这对很多人来说实际上是要求提高了,但是在人才选拔时相对更有针对性,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依靠考试来决定命运的情况。除了学校和单位选拔方式的改变,对绝大多数人来说,首先能改变的还是自己。身边有两个很好的例子:一位同学专科毕业,专业是护理,如今毕业5年,在家乡的县城医院稳定了下来,每个月的收入对比二线城市的白领也不差,虽然上班时间相对不规律,但是也没有想象中那么累,生活上已经可以算是小康;另一位就读于沿海某二本高校,毕业后从事室内装潢的工作,如今不到五年,已经独立开办了自己的公司,兼营装修材料,也算是事业小有所成。这二位都是农村出来的孩子,其中后一位家庭更是贫困,上学期间都靠四处借钱和贷款来维持。举这两位同学的例子,只是想说明,即便上的大学不理想,但是只要认准自己的方向,并非毫无机会。首先是改变对考试的执念。考上好大学,拿到高学历在一定程度上能给人带来改变,但是这并不是唯一的出路,也不一定就是适合自己的道路,没有必要与各种考试死磕。特别是经过努力,有过尝试还不能得到想要的结果时,与其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去博取一个小概率,不如考虑尝试走别的道路。其次是珍惜上大学的机会。高考的录取分已经放低到200分,部分省份甚至低到了150分,率达也普遍达到了80%以上,实际上已经给了所有人想上大学的人机会。2019年,高职院校扩招100万,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已经重视起来。每一个进入大学门槛的同学,都可以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也许学校和专业有差别,企业对学历的要求也有差别,但是个人能力的发展方向是个人可以选择的,不管什么样的大学,都是一座知识的宝库,可以获得的知识和资源,远比自己想象的要多得多。第三是改变择业观。就业对学历的要求越来越高不假,但没有必要勉强自己去做自己并不擅长的事。对学历要求高,学校要求好的岗位,一般集中在大中城市、少数行业的优势企业以及高校,政府机关等。对于普通院校的毕业生来说,要够到这些条件并不容易,即便够到了也可能发展艰难。前几天,武汉一女子连续加班1个月,地铁站崩溃大哭,触动了多少在大城市里打拼的年轻人。大城市在拥有更多机会和资源的同时,同样面临着更大的竞争和压力,单单一套房就可能压垮一家人。第四是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考试能带来的在很大程度上仅仅是学历上的改变,在再好的平台上也不可能坐享其成。真正决定自己未来发展的还是个人的选择和能力。做出选择往往是最难得,没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作为基础,就很难做出准确的判断,就如很多人对自己为什么要考研并不清楚一样;有了正确的选择实际上就相当于成功了一半;另一半则要依靠自己的能力,也就是核心竞争力。比如前面提到的例子,那位毕业后从事室内装潢的同学,他掌握了一门技术,同时抓住了前几年房地产高峰的风口,让自己从一穷二白变成了拥有两家公司的老板。对于从大学毕业的同学来说,国考、考研只是可选项之一,但是很多人却把这条道路作为了唯一选项,同时又不能竭尽全力,蹉跎了岁月,也错失了机会,最后不得不逼着自己在这条道路上一直走下去。也许抬眼看一下,可选择的路还很多,何必为难自己。
毫无疑问,今年的考研报名人数将会再创新高。根据四川省教育考试院公布的数据,截至10月21日,距离报名截至还有一个多星期的时候,四川参加2021年考研的有效报名人数已经超过20万。相较之下,去年四川省的总报名人数不过才18.6万,考研报名人数再次刷新纪录,而这一幕正在全国各地纷纷上演。但是在考研的热度居高不下的背后,研究生或许已经成为了一座新的“围城”——外面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人想挣脱。▎研究生,心理健康的高危群体一位虎扑网友曾这样感慨:“研究生最开心的,只有拿到录取通知书和毕业的那天”。一方面是依旧还在求学的学子,另一方面却到了需要承担越来越多责任的年纪。学业压力和经济、家庭、就业等压力交织叠加在一起,多重身份之间的错位与冲突使得研究生成为了心理健康问题多发的高危群体。2018年,《NatureBiotechnology》发表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读研的人(含硕士博士)患有抑郁症的可能性比不读研的高出6倍之多。研究人员针对来自26个国家的数千名研究生进行了心理评估,其中将近有41%的研究生被判定为中等到重度焦虑,39%的研究生被认为有中度到重度抑郁。2020年,我国在学研究生人数已经突破了300万大关,预计毕业人数为94.6万。作为思维活跃、竞争意识强、自尊心较高的群体,他们有着更高的抱负,但同时也意味着要承担更多的心理压力和冲突。如何让研究生们能够拥有一个更良好的生活学习状态,已经是一个迫切需要被正视的问题。▎导师,绝对的关键先生每一则关于研究生轻生的新闻中,“导师”二字总是避不开的字眼,无论二者之间是否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这与当前研究生的培养方式有关。和本科及之前“多对多”的集中授课不同,从研究生阶段开始,普遍采取的是类似“师徒一对一”的培养方式。这种培养方式上的转变,大大凸显了导师这一角色在整个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也让学生和导师之间的关系变得尤为重要。可以说,在整个研究生教育中,创新是灵魂,科学研究是核心,而师生关系则是基础。导师指导的频次,指导的内容和对待研究生的态度,不仅与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呈现高度正相关,还会深深影响到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在一份针对我国医学博士生心理状态的调查中,每学期与导师见面小于等于1次的博士生患上抑郁症的风险,要比每天与导师见面的博士生高出20%左右。然而研究生导师挂而不导,招而不导的现象并不少见。在这份调查里,有43.2%的研究生与导师每个月只交流1~2次,甚至有一定比例的研究生一学期都没有与导师见过面。一方面,是评价体系中对于导师指导研究生的考核权重亟待提高,另一方面,是我国研究生导师规模还有待扩大。从2015年至今,我国研究生在学人数增长了近100万,而导师人数增长不过在10万左右。2019年,我国有286.37万的研究生在读,全国研究生导师人数却只有46.2万,平均一位导师需要指导6人以上的研究生。研究生导师们作为我国科研工作的主力军,本身同样承担着繁重的科研工作,需要指导的学生多了,能够分配给每个学生的时间自然就少了。而在扩大研究生导师队伍规模的同时,研究生导师的素养提升也不能忽视。尽管很多人会将导师与研究生的关系调侃为“老板-雇员”的关系,或者简化为产出科研成果的合作关系,但是从根本上而言,研究生导师还是一位教育者。从事教育行业本身就是一件极其考验专业素养的事情。即使是幼儿园的教师,都需要经过相关的培训才能上岗,而在我国高等教育的最终也是最重要的一环,研究生导师的选拔却很少会看重教育学的相关素养,这在逻辑上并不算合理。这也导致了一部分导师在指导研究生的过程中,难以意识到自身行为的不合理之处。在研究生与导师的互动关系中,导师往往拥有极大的主动权。一旦与导师在相关的工作量、署名权和利益分配等方面产生矛盾和分歧时,大多数研究生只能选择自我调节或者回避,只有少部分会寻求外界的帮助。师生关系也不过是人际关系的一种,出现矛盾在所难免。如果失去了正常师生之间有效沟通的可能,只剩单方面的压抑和逃避,研究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几率无疑会大大提高。在关于医学博士生心理状态的研究中,如果与导师出现不愉快或冲突经历,博士生患上抑郁症的几率会暴涨至3.11倍。▎拼尽全力,或许也逃不开延毕成为一名研究生,也意味着需要承担更大的学业压力。在成为研究生前的近20年的求学生涯中,“录取约等于毕业”是许多人下意识的逻辑。但是在研究生阶段的求学过程中,如果没有高质量的学术产出,顺利毕业则会变得难以企及。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最终一环,对研究生毕业设置门槛以保证培养质量无可厚非,不过在“破五唯”之前,一定程度上出现了研究生毕业条件“唯论文”的倾向。比如浙江某高校曾明确要求,除了本身的学位论文,硕士生在学期间至少应公开发表一份与本学科、专业相关的科研成果;广东某高校则要求博士生在校期间要达到“四个至少”:至少有一篇英文论文发表、至少一篇论文被三大索引收录、至少一篇论文署名第一作者、至少一篇论文以该校在校博士生身份。但是科研工作本身就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想要在前人所未至的地方取得突破,三年或四年的时间,就显得捉襟见肘。当被问及成功发表学术论文的原因,有底气归因于自身论文质量高的研究生占比仅在三成左右。除此之外,相当一部分研究生的研究选题与导师的科研项目关联性并不强,这也使得从导师那里获得充分的指导变得愈加艰难。以某工科大学为例,2016~2018年毕业的博士生中有近20%的博士学位论文选题来源为与导师科研项目毫不相关的自选项目、非立项或其他。而这部分学生的平均修业年限超6年,其中50%以上出现了超期毕业的现象。2019年,我国预计毕业硕士生人数为645570人,实际毕业人数为577088人;博士研究生预计毕业人数为172824人,实际毕业人数仅为62578人。这中间,又有着多少失意的延毕学子呢?▎30岁,月收入1200的研究生们国务院前学位办主任、中科院院士杨玉良曾指出,我国博士生的生活过得“不体面”:“目前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补贴太低不能吸引真正对科学研究感兴趣的人,对博士生的培养非常不利,博士生缺乏潜心研究的环境。”据杨玉良院士介绍,2007年中国博士生的月收入大约在1000元至1200元左右,同时期法国为每人每月800欧元、德国为每人每月1200欧元左右,是中国的8~10倍。清华大学曾对我国超过10000名研究生所获得的科研补助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研究生科研补助月均404元,其中博士研究生1020元,硕士研究生283元,研究生对科研补助的满意率仅为34.3%。2013年,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的意见》。现如今,中央高校研究生生均拨款硕士生从每人每年1万元提高到2.2万元,博士生从1.2万元提高到2.8万元,研究生的待遇水平有所提升,但是距离欧美发达国家依然存在一定差距。▎关于研究生培养,要做的还有很多2018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的人员组成中,在学研究生占比均超过50%,在学研究生已成为我国科研创新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和贡献者。从建国之初的629人到今天的超过300万人,我们的研究生招生培养规模用70年的时间走完了美国一个多世纪的道路。近10年来,硕士研究生招生年均增幅达到6%,博士研究生增幅也在5.7%左右。从高等教育大国走向高等教育强国的过程中,如何根据我国的具体实际形成更加完善的研究生培养体系,已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免责声明:数据来自青塔,特此鸣谢!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
昨天给大家总结了考研学硕国家线的趋势分析,今天来给大家分析分析专硕。近年来专硕和学硕的招生比例的差在不断扩大,预计未来这一差值将扩大到2:1。我们再来看看21年的国家线预测:最后,祝各位考生成功上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