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我来说,刚开始是不了解这两者的关系的,何为311,333?想必对很多不太了解考研的人来说,就是几个无伤大雅的数字,不过也就是这几个字,可以给我们的未来进行一个定位。311,教育统考,学硕!333,教育统考,专硕!学硕是干什么的?说实话,以前我也有疑问。都是考研,专硕学硕的区别是什么?考研学硕主要是培养学术型才,对以后的一些科研性事物进行研究分析;而专硕属于培养适应以后工作事业的人才。这两种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当然也是我们在之后考研当中需要选择的两条路。对于我来说,考研我选择了学硕311,但是介于选择学校的不一,我又面临这样的一个问题,那就是这个学校并不是统考院校,而是自己出题的院校,这一点在大家选择考研院校的时候也要考虑好。311和333他们的知识模块其实是差不多的,但是有人会有疑问,既然都差不多,那为什么还要有区分?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为什么有专和学的区分,除了本身学科特性的限制外,在大纲和考题上都会有明显的不同,而这点在以后的文章中我会继续给大家分享。教育学涉及《教育学原理》、《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教育心理学》以及《教育方法》,其中教育学原理应该是我们首先要掌握的,在这里划好框架之后,中教史、外教史我们就可以轻松的按照框架背诵,很省力。这些东西可能大家搜索一下,或者在一些考研机构的学习中第一课就会讲,但是我更希望大家能够早早的就有这种意识,在平常浏览文章的时候就可以看到。尤其是准备跨考的同学,更应该注意一下。千万不要到了该备考的时候才发现,自己连311、333都分不清,更不用说学校的选择了。好了,这篇文章小白学长就说到这,之后会开始给大家分享311复习当中,小白学长对各种知识进行的总结,以及比较简单好记的口诀。希望大家都能一战成硕!像木兰一样,敢于挑战,加油!
333教育综合考试情况分析一、什么是333?目前,333教育综合是教育学考研中专业硕士的考试科目,是教育学专硕需要备考的一科,333教育综合是一般属于专业课一,是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课,内容主要涉及教育学原理、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教育心理学、教育研究方法等几门科目。也就是说:只要你考教育专硕,那么你必须就要考的就是一门专业课就是333教育综合,满分150,作答时间3小时。二、333考试科目及参考教材333教育综合是全国统一大纲,由各招生院校自主命题。每个学校的试题内容都不一样,有的学校是涉及到教育研究方法的。333教育综合的理论性强,比较抽象,总分是150分。考试科目主要包括:教育学原理、中外教育史、教育心理学。可购买使用的参考教材为:注意:(1)部分学校的指定书目和大纲规定的范围不一致,复习应以学校提供的参考书为准。比如湖师大的333是这几本:孙俊三、雷小波主编:《教育原理》,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7 年。张传燧主编:《中国教育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年。吴式颖主编:《外国教育史教程》(缩编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8 年版。燕良轼主编:《教育心理学》,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0 年。建议加上王道俊的《教育学》和张大均的《教育心理学》;司南的资料中会有相应补充的,所以司南的学员不用担心资料不齐全的问题哟~(2) 你在购买的过程中可能因为教材的出版年份不同所以会导致教材封面不一样,其实这个是没有很大影响的哟,当然建议是买最新版本,但是如果不小心买到了旧一年份版本也是没有任何问题的,放心使用。有的学校一个科目参考书有两本比如中国教育史,有的学校以孙培青老师的为主,有的是由王炳照老师的。(3)购买途径:直接淘宝啦~不建议使用二手教材哟。目前司南考研有报课报班送教材的优惠活动,也可以参与。三、333考试题型及分值1、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333教育综合试题都是主观题,教育综合考试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即3个小时,时间为:8:30--11:30由于各招生院校是自主命题,历年的考试试题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2、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3、试卷内容结构一般分为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分析题、有个别学校有填空题、选择题教育学原理 约 60分中外教育史 约 60分教育心理学 约 30分333教育综合考试时间为 3 个小时,时间是很足够的,所以我们建议12 页的试卷最少不低于 8 个版面。333 很活,需要用学的理论知识结合当今的热点去论述,所以反对死记硬背,理解性地看书和背书。四、333教育综合的专业如果你准备考教育学专硕基本都会考333教育综合,作为专业课一,需要考333教育综合的教育专硕的专业基本有:学科思政,学科语文,学科历史,学科地理,学科物理,学科数学,学科化学,学科生物,学科英语,小学教育,学前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特殊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旅游,教育管理等等,不同的学校专业代码不一样,比如(1)湖南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课一和专业课二:950(学科思政)、951(学科语文)、952(学科历史)、953(教育管理)、955(小学教育)、956(心理健康教育)、957(学前教育)、959(学科化学)、960(学科地理)、961(学科生物)、971(学科英语)、980(职业技术教育旅游)、992(特殊教育)(2)湖南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课一和专业课二:837(学科英语)、842(学科思政)、869(学科语文)、853(教育管理)(3)华南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课一和专业课二:901 (学科思政)、902(学科语文)、903(学科数学)、904(学科物理)、905(学科化学)、906(学科生物)、907学科英语、908(学科历史)、909(学科地理)、914(小学教育)、919(学前教育)、927(职业技术教育) 、832(教育管理)等等(4)华中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课一和专业课二:806(学科思政)、814(教育管理)、815(小学教育)、816(学前教育)、817(心理健康教育)、826(学科语文)、828(学科历史)、833(学科英语)、840(学科物理)、844(学科化学)、852(学科生物)等等五、333的复习方法及应达到的程度333复习基本上是可以分为三大轮,基础、强化和冲刺三大阶段。(因篇幅有限,司南考研另编辑了一个更为详细的333教育学习方法文档可关注“sinaned司南考研”微信公众号和“司南考研教育”微博)1、基础阶段核心目标:是初步形成教育学基础理论框架,初步理解教育学基本知识。使用工具:铅笔或者黑笔、4本教材大致任务:花2个半月的时间将《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教程》-《教育心理学》-《教育学》看完即可,无需记忆也无需背诵。再花1个半月的时间,结合大纲+司南的配套课程看完教材,做好笔记,初步整理完成知识框架。由于篇幅有限2、强化阶段核心目标:从全面基础复习转入重知识点复习,对专业课重点、难点进行提炼和把握;此外,要逐渐锻炼自己的一个答题的能力,每天自检或者一个星期的班级作业非常有帮助;我们的学习不仅要有个输入的过程,也要有输出的过程,只有输入与输出相平衡,才能迎难而上。大致任务:花2个到3个月的时间将333教育综合的四本参考书+结合真题+司南的配套强化课程再次巩固知识点,形成一个属于自己的知识框架(比基础阶段的知识框架更有利于自己的背诵理解)3、冲刺阶段冲刺阶段的复习专业课所需要做的就是将重难点进行归纳总结,需要继续背诵记忆,一定要掌握技巧,运用一些方法,11月份要进行模拟测试,模拟判卷很重要!司南考研会组织学员进行模拟,进行判卷,严格要求,规范答题。因篇幅有限,更为具体的333备考方法见司南考研编辑的333复习方法专题文档。333复习看书顺序:① 《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教育心理学》→《教育原理》,这个顺序是前期看书的顺序。中、外教育史属于历史性,尤其是中国教育史中的朝代、人物你都比较熟悉,所以先看;心理学也是偏于实际的一类,理解了也是很容易看的;教育原理是原理性的东西,理论性很强,比较系统,有逻辑。可以说前三本都是为了让你更深入了解教育 原理,看教育原理的时候要结合实际情况。这个顺序就是从具体到抽象,符合人 的心理发展顺序。②《教育原理》→《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教育心理学》,这是后期看书的顺序。当看书到一定量 后,为了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突破,我会先看原,就是为了从整体把握大局,对这五本书进行拆分和整合(脑子内部对信息进行加工重组),属于心理学中的下位学习方法。注意:看书顺序不一定是固定的,前期看书理解了以后,后期你就是根据自己的实际去看,去记忆。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考研一定是要按部就班,不要贪图速度,也不要一开始就拿起书去背背背,不像高考有三年时间背,考研只有几个月,所以你必须要理解。另外,教育原理和学校教育学占得比重大,有 120 分,你必须在后期多多关注背诵。(不要瞎听一些人说不要去背,就算不是背,那也是有意识的去默默的记忆,通过多看很多遍书去回忆,这也是一种背。)4、结语:不管怎么说,这只是我当时学过来的方法,研究生选拔的是愿意读书和会读书的人,而不是那种一路上都靠着死记硬背侥幸投机的人。你们看到这里,我也希望你们能静下心来问问自己,你愿意沉淀你自己吗?所以请一定结合自己的情况和习惯来找方法,做一个会学习的人,而不是时时要别人监督的人。这些经验请你们分类保存在手机里,隔一段时间再看你会有不同的想法。更多内容可以私聊喔~
教育学学硕311:(1)《教育学基础》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年,第3版,第三版(重点推荐)(2)《教育学》王道俊、郭文安,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年,第7版(3)《中国教育史》孙培青,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第4版(4)《外国教育史教程》吴式颖,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年,第3版(5)《当代教育心理学》陈琦、刘儒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第3版(6)《教育研究方法导论》裴娣娜,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1版教育学专硕333:(1)《教育学》,王道俊、郭文安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年,第7版(2)《中国教育史》,孙培青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第4版(3)《外国教育史教程》吴式颖,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年,第3版(4)《当代教育心理学》陈琦、刘儒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第3版温馨提示:用心团队根据311和333统考大纲为大家推荐以上参考书目,请同学们认真核对。推荐看书顺序: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教育心理学——教育学原理—教育研究方法。用心教育团队:以教育学考研辅导和服务为宗旨,第一时间为你推送教育学考研相关政策、招录信息、最新考研动态。全程陪考,用心考研!【用心教育学考研】
想必大家都已经听说,333大纲发生了些变动。不过这些变化对考试影响极小,所以大家不必慌张。大纲的变化是必然,为了更好地遴选生源,提高生源质量,势必会对大纲要求进行改变。新版《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及指南》(人民教育出版社)在2019年7月出版第1版,但今年2020年3月才上市销售。一、大纲变动在哪里?首先与2019年311大纲变化对比,整体来说,333的改动相对较少,大家不要恐慌。在教原、中外教育史、教心四个学科中,变动主要集中在教育学原理(现在改名:教育学基础)和中教史两科上。整体学科框架,大的基础知识并没有发生改变,只是增添了一些细枝末节的知识点,删减了部分内容。教心和外教史整体变动不算大。教育学原理部分的变动体现出一个趋势,以往考试主要偏重于王道俊老师编写的《教育学原理》,现在加入了教育科学出版社的《教育学基础》。这两本书之间有一定差异,前者偏认知,偏基础,后者系统化、理论化更强,整体知识点更新迭代多。但是同学们不要认为《教育学原理》就可以不看了,这本书在教育学考试中非常非常重要,重要到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所以,一定要看呀!此次大纲变动中增加的多是小的知识点,单独成为论述题的可能性不大。大家把心态放好,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对待新大纲即可。跟着用心教育老师按部就班的复习没有任何问题,老师在课程中都会涉及这些知识点,讲义也完全可以覆盖考纲内容。另外在大纲中删除的知识点复习时也要接着学习。这些知识点依!旧!非!常!重!要!跟着我们用心教育的老师都可以复习到。二、相关问题答疑①新增考点一定会考吗?新增考点是我们复习中必须需要注意和复习的内容,但绝不是一定会考的点。②往年333大纲,还可以参考吗?当然可以,之前的重点难点,依然是你需要努力的地方。注意把新增考点补充上即可。(如果自己把握不准,建议听一下网课,跟着老师复习,会比较省心。)③删掉的知识点还要看吗?大部分删减的内容自然是无关痛痒的,但是笔记里已有的还是建议大家多熟悉,该背的还是要背;尤其是教育学基础里的,不管删减与否,建议都背。④311今年还会变吗?311变化可能性不大。这次仅仅针对333的,对教育学学硕的考生毫无影响。⑤我考首师大,西南大学,广州大学等学校,是自己学校有参考书目和大纲,要看这个吗?不需要,按照自己学校要求的参看书目,大纲进行备考即可!但如果你是专硕考生,且你的目标院校按全国333大纲出题,你就要关注上述内容。三、该如何应对?那么用心专硕全程班的同学,该如何应对呢?首先,咱们333的四本讲义《教育学原理》、《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教育心理学》,本身早已涉及了此次新大纲变动的内容,再加上直播课程老师的讲解,大家可以完全跟着课程和讲义进行复习。其次,关于知识点更换表达方式的地方,核心和实质内容并没有变化,所以同学们不用太担心,继续按部就班复习即可。再次,最新大纲删掉的内容,并不意味着就不会再考,讲义已经非常系统地把知识点完整的表达出来啦,重点依然是重点,该掌握的大家依然要掌握。最后,对于文科性的内容,掌握得越全面越好;但是考研时间有限,大家还是先跟着精讲班抓重点、以理解为主,细枝末节的内容可以在强化班、专题和真题班再次巩固。为大家总结下:总体的感觉就是增删了一些零零碎碎的小知识点,这些内容出大题的几率并不大,333整体考查有向教育学硕靠近的趋势,所以大家在复习前期务必扎实复习、打好基础。关于333教育大纲,你还有什么问题?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我们会一一为你解答哦~用心教育团队:以教育学考研辅导和服务为宗旨,第一时间为你推送教育学考研相关政策、招录信息、最新考研动态。全程陪考,用心考研!【用心教育学考研】
今天给大家说一说我们教育学333考研教材的特点,教材是基础,考试大纲也是在教材的基础上编制的,所以阅读教材很重要,只有了解了教材特点才能更好地去读教材。在这里悄悄地问一句:还有哪位小可爱不知道333参考书是那几本的么?下面学姐就再给大家列一下参考书目吧1.《教育学》王道俊、郭文安,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七版;教育史:2.《中国教育史》孙培青,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第四版;3.《外国教育史教程》吴式颖,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三版;教育心理学:4.《当代教育心理学》陈琦、刘儒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第三版;5.《教育心理学》张大钧,人民教育出版社 第三版。下面我们就来具体说一说各科教材的一个特点,方便大家复习教材内容。1、中国教育史中国教育史不难,而且有些东西都是我们历史中学过的,会比较熟悉,但是其内容庞杂,比较乱,我们看的时候要始终把握两条主线,教育制度史和教育思想史,这样思路会比较清晰!2、外国教育史读外教史的时候其实和中教史差不多,也是要把握住教育制度史和教育思想史这两条主线。但不同的地方在于,外国的历史我们都不了解,很多听都没听过,另外一点难处就是,外教史中涉及了许多法案,这些法案也是极其容易混乱。3、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这几个科目里最抽象的一个,学习理论以及教育家所做的一些实验等等都比较难理解,所以这门课一定要好好地看教材,搞清楚每个心理学家实验的目的,过程以及得出的结论,这样后面做题才可以更得心应手!4、教育学原理上面也提到了,教育学原理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它包含教育史和教育心理学的内容,比如教育是里面的教育家可能在教育里面同样会涉及到。另外教育学原理比较难于理解,像教学、课程等等都非常重要,需要我们重点把握。我们第一轮复习的任务首先是读教材,了解学科的基本内容,梳理框架,构建知识体系。第一遍复习的时候,可以分四个步骤来进行。第一步 要先预习,了解这一章的主要内容,如教育学第一章中教育的概念、起源、发展等 ,有目的的去学习。第二步 听课,可以听对应的教材精讲的网课,根据老师讲的把握这一章的重难点。第三步 再去看对应的教材重点内容研究透彻 ,难点标注出来 。第四步 的时候,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对这一章基本内容已经有所把握了,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梳理知识体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做一个思维导图,最好是默写的!根据知识的熟练程度,用不同颜色的笔来标注!以后的每一章都可以按照这个方法来复习,这样看书才不至于看完一章就忘了另一章。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22考研的宝宝可以参考哦2021新大纲变化情况对于学硕,没有明显的变化;对于专硕来说,增删了部分知识点,只能说它更往学硕靠近了。在专硕方面:教原、中外教育史、教心四个学科中,变动主要集中在教育学原理(现在改名:教育学基础)和中教史两科上。整体学科框架,大的基础知识并没有发生改变,只是增添了一些细枝末节的知识点,删减了部分内容。教心和外教史整体变动不算大。教育学原理部分的变动体现出一个趋势,以往考试主要偏重于王道俊老师编写的《教育学原理》,现在加入了教育科学出版社的《教育学基础》。这两本书之间有一定差异,前者偏认知,偏基础,后者系统化、理论化更强,整体知识点更新迭代多。但是大家不要认为《教育学原理》就可以不看了,这本书在教育学考试中非常非常重要,重要到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专硕新增的部分知识点,大多是小的知识点,单独成为大题的可能性很小,但是小题考不考就不一定了。2021 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教育综合科目--333考研专硕)一、考查总目标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教育综合科目的考试内容包括教育学基础、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和教育心理学四门教育学科基础课程,要求考生系统掌握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能运用相关概念、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教育的现实问题。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一)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 150 分。考试时间为 180 分钟。(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三)试卷内容结构 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如下。教育学基础:约 60 分。中国教育史:约 30 分。外国教育史:约 30 分。 教育心理学:约 30 分。(四)试卷题型结构名词解释题:6 题,每题 5 分,共 30 分。简答题:4 题,每题 10 分,共 40 分。分析论述题:4 题,每题 20 分,共 80 分。三、考查范围教育学基础(一)考查目标1.系统地掌握教育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形成现代教育的理念。2.理解教学、德育、管理等教育活动的任务、过程、原则和方法。3.能运用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和现代教育理念来分析和解决教育的现实问题。(二)考查内容1.教育学概述(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教育学的任务是探索教育规律,探讨教育价值,探寻教育艺术。(2)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教育学的萌芽、教育学的独立、教育学发展的多样化、教育学的理论深化等阶段有代表性的教育家、教育著作、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2.教育的概念(1)教育的质的特点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是教育者引导受教育者学习、传承、践行人类经验的活动;教育是激励与教导受教育者自觉学习和自我教育的活动。(2)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活动方式等要素的含义、地位和作用。(3)教育的历史发展古代教育的特点;现代教育的特点。(4)教育概念的界定广义教育;狭义教育。3.教育与人的发展(1)人的发展概述人的发展的含义;人的发展的特点;人的发展的规律性。 (2)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个体活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3)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着引领作用;学校教育主要通过传承文化科学知识来培养人;学校教育对提高人的现代性有显著的作用。4.教育与社会发展(1)教育的社会制约性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2)教育的社会功能①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的生态功能;教育的文化功能。②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的含义;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在当代的重要意义。③教育的社会功能与教育的相对独立性(3)教育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科教兴国与国兴科教。5.教育目的(1)教育目的概述教育目的的概念;教育目的的意义;教育目的的建构;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2)我国的教育目的①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坚持全面发展;培养独立个性。②我国教育目的在普通中小学的实现普通中小学的性质与任务;普通中小学教育的组成部分;体育、智育、德育、美育等概念及其相互关系。6.教育制度(1)教育制度概述教育制度的含义和特点;教育制度的历史发展;终身教育。(2)现代学校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双轨制;单轨制;分支型学制;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变革。(3)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我国学校教育制度的演变;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态;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7.课程(1)课程概述课程及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教科书等概念;课程理论的发展;课程论争的几个主要问题。(2)课程设计课程目标的设计;课程内容的设计。(3)课程改革世界各国课程改革发展的趋势;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我国中小学的课程设置。8.教学(上)(1)教学概述教学的概念;教学的意义;教学的任务。(2)教学过程①教学过程的性质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教学过程是以交往为背景和手段的活动过程;教学过程也是一种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追寻与实现价值目标的过程。②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传授——接受教学的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问题——探究教学的学生获取知识的基本阶段。③教学过程中应当处理好的几种关系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掌握知识与进行教育的关系;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的关系;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的关系。(3)教学原则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直观性、启发性、循序渐进、巩固性、发展性、因材施教等教学原则的含义和要求。9.教学(下)(4)教学方法①教学方法概述教学方法的概念;教学方法的选择。②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练习法、演示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讨论法、研究法、问题教学法等教学方法的含义和要求。(5)教学组织形式①教学组织形式概述个别教学制;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制;走班制。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和辅助组织形式③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备课;上课;课后教导工作;教学评价。(6)教学评价①教学评价概述教学评价的概念;教学评价的意义;教学评价的种类。②教学评价的原则和方法③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④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10.德育(1)德育概述德育的概念;德育的特点;德育的功能;德育的任务和内容。(2)德育过程德育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教导下的个体品德的自主建构过程;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整体和谐的发展过程;德育过程是提髙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过程。(3)德育原则理论与生活相结合、疏导、长善救失、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因材施教、在集体中教育、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等德育原则的含义和要求。(4)德育途径与方法①德育途径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劳动与其他社会实践、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学校共青团和少先队活动、心理咨询、班主任工作、校园生活等途径。②德育方法说服、榜样、锻炼、修养、陶冶、奖惩等方法的含义和要求。11.班主任(1)班主任工作概述班主任工作的意义与任务;班主任素质的要求。(2)班集体的培养班集体的教育功能;学生群体及其主要类型;集体的发展阶段;培养集体的方法。(3)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和方法了解和研究学生;教导学生学好功课;组织班会活动;组织课外活动、校外活动和指导课余生活;组织学生的劳动;协调各方面对学生的要求;评定学生操行;做好班主任工作的计划与总结。12.教师(1)教师工作概述①教师劳动的特点教师劳动的复杂性;教师劳动的示范性;教师劳动的创造性;教师劳动的专业性。②教师劳动的价值教师劳动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正确认识和评价教师的劳动价值。③教师的权利与义务④教师职业的角色扮演教师的“角色丛”;教师角色的冲突及其解决;教师角色发展的趋势。(2)教师的素养高尚的师德;宽厚的文化素养;专门的教育素养;健康的心理素质。(3)教师的培养与提高教师的培养与提高的紧迫性;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的过程;培养和提高教师素养的主要途径。13.学校管理(1)学校管理概述学校管理的概念;学校管理的构成要素;学校管理体制;校长负责制。(2)学校管理的目标和过程学校管理目标;学校管理过程。(3)学校管理的内容和要求教学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总务管理。(4)学校管理的发展趋势学校管理法治化;学校管理人性化;学校管理民主化;学校管理信息化。主要参考书:王道俊、郭文安主编:《教育学》(第七版),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6 年版。.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第三版),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4年版。中国教育史(一)考查目标1.系统掌握中国教育史的基本知识,把握教育思想演变、教育制度发展、教育实施进程的基本线索,特别是主要教育家的教育思想、重要的教育制度、重大的教育事件。2.认真阅读和准确理解有关中国教育史的基本文献,特别是其中的代表性材料,培养严谨、踏实的学风,掌握学习教育史的基本方法。3.能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分析、评价历史上的教育现象,探讨有益于现实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理论启示及教育规律。4.通过历史上教育人物矢志探索教育的精神,培养热爱教育事业、热爱祖国和人民的情感,增强文化自信。(二)考查范围1.甲骨卜辞中的商代学校2.西周教育制度与“六艺”教育“学在官府”;大学与小学;国学与乡学;家庭教育;“六艺”。3.私人讲学的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1)私人讲学的兴起私人讲学兴起;诸子百家的私学;齐国的稷下学宫。(2)孔子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创办私学与编订“六经”;“庶、富、教”;教育与社会发展;“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教育与人的发展;“有教无类”与教育对象;“学而优则仕”与教育目标;以“六艺”为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行结合;论道德教育;论教师品格;深远的历史影响。(3)孟子的教育思想思孟学派;“性善论”与教育作用;“明人伦”与教育目的;人格理想与修养学说;主张因材施教、“深造自得”的教学思想。(4)荀子的教育思想荀子与“六经”传授;“性恶论”与教育作用;以“大儒”为培养目标;以“六经”为教学内容;“闻见知行”结合的学习过程与方法;论教师。(5)墨家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农与工肆之人”的代表;“素丝说”与教育作用;以 “兼士”为培养目标;以科技知识和思维训练为特色的教育内容;主动说教、善述善作、合其志功的教育方法。(6)道家的教育思想道家学派;“法自然”与教育作用;追求“逍遥”的人格理想;提倡怀疑的学习方法。(7)法家的教育实践与思想“人性利己说”与教育作用;禁私学;“以法为教”,“以吏为师”。(8)战国后期的教育论著《大学》:“三纲领”“八条目”。《中庸》:“尊德性”与“道问学”;学问思辨行。《学记》:教育作用;学制与学年;教育教学的原则与方法;尊师重教;“教学相长”。4.儒学独尊与读经入仕教育模式的形成(1)秦代的教育政策与措施统一文字;禁止私学;实行吏师制度。(2)“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太学以养士;实行察举,任贤使能。(3)汉代的学校教育制度经学教育;太学;鸿都门学;郡国学。(4)董仲舒的教育思想《对贤良策》与三大文教政策;论人性与教育作用;论道德教育。5.封建国家教育体制的完备(1)魏晋南北朝官学的变革西晋的中央官学;南朝宋的中央官学;北魏的中央官学。(2)隋唐学校教育体系的完备文教政策的探索与稳定;中央政府教育管理机构确立;中央和地方官学体系完备;学校教学和管理制度齐备;私学发展;学校教育制度的特点。(3)科举制度的建立科举制度的产生与发展;考试的程序、科目和方法;科举制度与学校的关系;科举制度的影响。(4)颜之推的教育思想颜之推与《颜氏家训》;论士大夫教育;论家庭教育。(5)韩愈的教育思想道统说;“性三品”说与教育作用;论人才的培养与选拔;师道观。6.理学教育思想和学校的改革与发展(1)科举制度的演变与学校教育的改革宋元明清的文教政策;科举制度的演变及其对学校的制约;“苏湖教法”;北宋三次兴学与“三舍法”;积分法;“六等黜陟法”;“监生历事”;社学。(2)书院的发展书院的产生与发展;《白鹿洞书院揭示》与书院教育宗旨;东林书院与书院讲会;诂经精舍、学海堂与书院学术研究;书院教育的特点。(3)私塾与蒙学教材私塾的发展、种类和教育特点;蒙学教材的发展、种类和特点。(4)朱熹的教育思想朱熹与《四书章句集注》;“存天理,灭人欲”与教育的作用、目的;论“大学”与“小学”;“朱子读书法”。(5)王守仁的教育思想“致良知”与教育作用;“随人分限所及”的教育原则;论教学;论儿童教育。7.早期启蒙教育思想(1)倡导新的教育主张“公其非是于学校”与学校的作用;“日生日成”的人性与教育;义利合一的教育价值观。(2)颜元的学校改革思想颜元与漳南书院;“正其谊以谋其利,明其道而计其功”的义利观;“实才实德”的培养目标; “六斋”与 “实学”教育内容;“习行”的教学方法。8.中国教育的近代转折(1)教会学校的举办英华书院与马礼逊学校;教会学校的发展;“学校与教科书委员会”与“中华教育会”;教会学校的课程;教会学校的性质与影响。(2)太平天国的教育举措对儒学的批判;改革文字、文风和科举制度;改革教育内容。(3)洋务教育的创立和发展洋务学堂的兴办、类别与特点;京师同文馆;福建船政学堂;幼童留美与派遣留欧。(4)张之洞的“中体西用”教育思想“中体西用”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张之洞与《劝学篇》;“中体西用”思想的历史作用和局限。9.近代教育体系的建立(1)早期改良派的教育主张全面学习西学;改革科举制度;建立现代学制。(2)维新派的教育实践兴办学堂;兴办学会与发行报刊。(3)“百日维新”中的教育改革创办京师大学堂;书院改办学堂;废除八股考试,开设经济特科。(4)康有为的教育思想维新运动中的教育改革主张;《大同书》中的教育理想。(5)梁启超的教育思想“开民智” “兴民权”与教育作用;培养“新民”的教育目的;倡导师范教育、女子教育和儿童教育;论述近代学校制度。(6)严复的教育思想“鼓民力”“开民智”“兴民德”的“三育论”;“体用一致”的文化教育观。(7)清末教育新政与近代教育制度的建立“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颁布;废科举,兴学堂;建立教育行政体制;确定教育宗旨;留日高潮与“庚款兴学”。10.近代教育体制的变革(1)民国初年的教育改革制定教育方针;颁布“壬子癸丑学制”;颁布中小学校课程标准。(2)蔡元培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改革北京大学的教育实践;教育独立思想及对收回教育权的推进。(3)新文化运动影响下的教育思潮和教育运动新文化运动抨击传统教育,促进教育观念变革;平民教育运动;工读主义教育运动;职业教育思潮;勤工俭学运动;科学教育思潮;国家主义教育思潮。(4)学校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验现代西方教学理论在中国的传播;设计教学法;“道尔顿制”;文纳特卡制。(5)1922 年 “新学制”“新学制”的产生过程;“新学制”的标准和体系;“新学制”的特点;“新学制”的课程标准;“新学制”评价。(6)收回教育权运动教会教育的扩张;收回教育权运动。(7)新民主主义教育发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教育;湖南自修大学;上海大学;国共合作时期的黄埔军校;农民运动讲习所;李大钊的教育思想;恽代英的教育思想。11.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1)教育宗旨与教育方针的变迁党化教育;“三民主义”教育宗旨;“战时须作平时看”的教育方针。(2)教育制度改革大学院和大学区制的试行;“戊辰学制”的颁行。(3)学校教育的管理措施训育制度;中小学校的童子军训练;高中以上学生的军训;推行导师制;颁布课程标准,实行教科书审查制度;实行毕业会考。(4)学校教育的发展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抗日战争时期的学校西迁。12.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教育(1)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的形成苏维埃文化教育总方针;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方针。(2)革命根据地的干部教育干部在职培训;干部学校教育;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3)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的群众教育和学校教育群众教育;根据地的小学教育;解放区中小学教育的正规化;解放区高等教育的整顿与建设。(4)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教育的基本经验教育为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依靠群众办教育。13.现代教育家的教育理论和实践探索(1)杨贤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论教育的本质;论教育的功能;“全人生指导”与青年教育。(2)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与实践倡导学校教育的“实用主义”;职业教育的探索;职业教育思想体系。(3)晏阳初的乡村教育实验以县为单位的教育实验;“四大教育”与“三大方式”;“化农民”与“农民化”。(4)梁漱溟的乡村教育建设立足于文化传统的乡村建设实验;乡村建设和乡村教育理论;乡村教育的实施。(5)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与实践为祖国、为民众、为儿童探索教育的一生;生活教育实践:晓庄学校、山海工学团、“小先生制”;“生活教育”思想体系。(6)陈鹤琴的“活教育”探索幼儿教育和儿童教育探索;“活教育”实验;“活教育”思想体系。主要参考书:1.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 年版。2.王炳照等编:《简明中国教育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年版。外国教育史(一)考查目标1.系统地了解外国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及其特点,掌握外国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发展的基本史实,了解重要的教育机构、重大的教育事件,理解重要教育家的主要思想及其历史贡献。2.运用历史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分析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增强学生研究教育问题的历史感。3.通过外国历史上教育人物矢志探索教育的精神,培养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的情感。(二)考查范围1.古希腊教育(1)古风时代的教育斯巴达教育;雅典教育。(2)古典时代的教育智者派的教育活动与观念;苏格拉底的教育活动与思想;柏拉图的教育活动与思想;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活动与思想。2.古罗马教育(1)共和时期的罗马教育初级学校;文法学校;修辞学校。(2)帝国时期的罗马教育(3)古罗马的教育思想西塞罗的教育思想;昆体良的教育思想。3.西欧中世纪教育(1)基督教教育基督教教育的机构与内容;基督教教育的特点。(2)世俗教育宫廷学校;骑士教育;城市学校与行会学校;中世纪大学。(3)拜占庭和阿拉伯教育主要教育机构;历史影响。4.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1)人文主义教育家弗吉里奥;维多里诺;伊拉斯谟;莫尔;蒙田。(2)人文主义教育的特征、影响和贡献5.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1)新教的教育思想马丁路德的教育思想;加尔文的教育思想。(2)天主教教育6.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教育发展(1)英国教育的发展公学;贝尔——兰开斯特制;1870 年《初等教育法》;《巴尔福教育法》;《哈多报告》;《1944 年教育法》;《1988 年教育改革法》。(2)法国教育的发展启蒙运动时期的国民教育设想;《帝国大学令》与大学区制;《费里教育法》;《郎之万——瓦隆教育改革方案》;1959 年《教育改革法》。(3)德国教育的发展初等国民教育的兴起;巴西多与泛爱学校;实科中学;柏林大学与现代大学制度的确立;德意志帝国与魏玛共和国时期的教育;《改组和统一公立普通学校教育的总纲计划》。(4)俄国及苏联教育的发展彼得一世教育改革;《国民学校章程》;苏联建国初期的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统一劳动学校规程》;20 世纪 20 年代的学制调整和教学改革实验;20 世纪 30 年代教育的调整、巩固和发展。(5)美国教育的发展殖民地普及义务教育;贺拉斯曼与公立学校运动;《莫里尔法》;“六三三”制;初级学院运动;《国防教育法》;《中小学教育法》;生计教育和“返回基础”教育运动;《国家在危机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6)日本教育的发展明治维新时期教育改革;军国主义教育体制的形成和发展;《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20 世纪 70-80 年代的教育改革》。7.欧美教育思想的发展(1)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论教育的目的和作用;论普及教育、泛智学校、统一学制及其管理实施;论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论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2)洛克的教育思想白板说;绅士教育。(3)卢梭的教育思想自然教育理论及其影响;公民教育理论。(4)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思想教育实践活动;论教育目的;论教育心理学化;论要素教育;初等学校各科教学法;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5)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道德教育理论;课程理论;教学理论。(6)福禄培尔的教育思想万物有神论;顺应自然原则;幼儿园;恩物与作业。(7)斯宾塞的教育思想生活准备说;知识价值论;科学教育论;课程论。(8)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教育思想对空想社会主义教育思想的批判继承;论人的全面发展与教育的关系;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重大意义。(9)19 世纪末至 20 世纪前期的教育思潮和教育实验新教育运动中的著名实验;梅伊曼、拉伊的实验教育学;凯兴斯泰纳的“公民教育”与“劳作学校”理论;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历程;昆西教学法;有机教育学校;葛雷制;道尔顿制;文纳特卡制;设计教学法。(10)杜威的教育思想论教育的本质与目的;论课程与教材;论思维与教学方法;论道德教育;杜威教育思想的影响。(11)现代欧美教育思潮改造主义教育;要素主义教育;永恒主义教育;新行为主义教育;结构主义教育;终身教育思潮;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潮。(12)苏联教育思想马卡连柯的教育思想;凯洛夫教育学体系;赞科夫的教学理论;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主要参考书:1.吴式颖主编:《外国教育史教程》(第三版),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5 年版。2.张斌贤主编:《外国教育史》(第二版),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5 年版。教育心理学(一)考查目标1.了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及趋势,理解和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学生心理发展的作用与启示。2.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相关原理、基本规律和主要理论及方法技术,说明和解释有关教育现象和本质,探索解决有关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二)考查范围1.教育心理学概述(1)教育心理学的概念;教育心理学的研容对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2)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教育心理学的起源、发展过程、发展趋势。2.心理发展与教育(1)心理发展及其规律心理发展的内涵;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人格发展的一般规律;社会性发展的一般规律;心理发展与教育的关系。(2)认知发展理论与教育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认知发展的实质;影响认知发展的因素;认知发展的阶段;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的主要观点;心理发展的实质;教学与认知发展的关系。认知发展理论对教育启示。(3)人格发展理论与教育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人格发展理论的教育含义。(4)社会性发展与教育亲社会行为的含义;亲社会行为的发展阶段、影响因素与习得途径;攻击行为及其改变方法;同伴关系的发展及培养。(5)心理发展的差异性与教育认知差异与教育;人格差异与教育;性别差异与教育。3.学习及其理论(1)学习概述学习的实质;学习的种类;学生学习的特点。(2)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桑代克的联结说;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说;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说;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及其教育应用。(3)认知派的学习理论①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认知学习观;结构教学观;发现学习。②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说:有意义学习的实质和条件;认知同化理论与先行组织策略;接受学习的界定及评价。③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学习阶段及教学设计。(4)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罗杰斯的自由学习观;学生中心的教学观。(5)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的思想渊源与理论取向;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知识观、学生观、学习观;认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应用;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应用。4.学习动机(1)学习动机概述学习动机的内涵;学习动机的分类;学习动机的作用。(2)学习动机的主要理论学习动机的强化理论;学习动机的需要层次理论;学习动机的认知理论:期望——价值理论、成败归因理论、自我效能感理论、自我价值理论。(3)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5.知识的学习(1)知识及知识获得的机制知识的含义及类型;知识获得的机制:陈述性知识获得的机制、程序性知识获得的机制。(2)知识的理解知识理解的类型;知识理解的过程;影响知识理解的因素。(3)知识的整合与应用知识的整合:记忆及其种类、遗忘的特点与原因、促进知识整合的措施;知识的应用与迁移:知识应用的形式、知识迁移的种类与理论、促进知识应用与迁移的措施。6.技能的形成(1)技能及其作用技能及其特点;技能的类型;技能的作用。(2)心智技能的形成与培养心智技能的形成过程;心智技能的培养方法。(3)操作技能的形成与训练操作技能的形成过程;操作技能的训练要求。7.学习策略及其教学(1)学习策略的概念与结构学习策略的概念;学习策略的结构。(2)认知策略及其教学注意策略;精细加工策略;复述策略;编码与组织策略。(3)元认知策略及其教学元认知及其作用;元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的教学。(4)资源管理策略及其教学时间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学业求助策略。8.问题解决能力与创造性的培养(1)有关能力的基本理论传统智力理论:二因素理论、群因素论、流体智力与晶体智力理论;智力结构理论;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斯滕伯格的成功智力理论。(2)问题解决的实质与过程问题解决的内涵;问题解决的心理过程。(3)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知识经验、智能与动机、问题情境与表征方式、思维定势与功能固着、原型启发与酝酿效应;有效问题解决者的特征;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措施。(4)创造性及其培养创造性的内涵;创造性的心理结构;创造性的培养措施。9.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1)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的实质社会规范学习的含义与特点;品德发展的实质。(2)社会规范学习的心理过程社会规范的遵从、认同、内化。(3)品德的形成过程及培养影响品德形成的因素;道德认知的形成与培养;道德情感的形成与培养;道德行为的形成与培养。(4)品德不良及其矫正品德不良的含义与类型;品德不良的成因分析;品德不良的矫正。10.心理健康及其教育(1)心理健康概述心理健康的实质、标准;中小学生常见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的关系。(2)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内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3)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专题训练、咨询与辅导、学科渗透;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认知法、游戏法、测验法、讨论法、角色扮演法、行为改变法、实践操作法。主要参考书:1.张大均主编:《教育心理学》(第三版),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5 年版。2.陈琦、刘儒德主编:《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年版。
教育学这个学科是分三个一级学科,包括教育学、心理学和体育学。我这里就默认你说的是纯教育学相关的专业,这里把学硕和专硕分别阐述一下。先说学硕,公共课就不多说了,都是政治和外国语(一般都选择英语),专业课的考试科目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统考专业课,也就是311教育学综合,是全国统一出题,有统一大纲的,考试内容包括教育学原理、教育心理学、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教育研究方法五大门。对应的参考书目也是比较透明的,主要的就是那两三个版本,这里就不过多说明了。第二类就是部分学校,会根据自己本校的要求,自主命题,比如北京师范大学的专业课就是740教育学基础综合,首都师范大学就是774教育学基础综合,虽然两个专业都是考教育学基础综合,但是备考内容上是有不小的差别的。这里提醒下你,学硕是考三本,无论是考311还是考其他的,都是一张试卷300分满分。相对来说,非统考学校的专业课一般都比311教育学综合要简单一些,但是也有比较霸道的学校出的题会更难。再说专硕。先说公共课,英语一般考英语二,当然也有考英语一的,比如华东师范、上海师范、重庆师范的学科教学(英语)考的就是英语一。再说专业课,专硕的专业课都是学校自主命题的,分为两科考,第一科的专业代码都是333,对于这个333教育学综合,教育部有统一的建议大纲,不过每个学校都可以自行选择考试内容。相对于311来说,333少一门教育学研究方法,相对会简单一些。业务科二的话,就更不一样了,如果你考的是学科教学(数学),那就是关于数学的;如果是化学,就是关于化学的。最后提醒你一下,到底选择学硕还是专硕,一定要结合你之后的职业规划和想要达到的职业高度,再结合自身的基础和学习效果综合性的选择。
各位小伙伴大家早上好!准备考研的你选好院校了吗?作为考研新手,想必大家对教育学开设院校了解不多。今天用心教育整理了全国教育学考研333专硕院校清单,有需要的看过来吧!截止目前为止,全国教育学专硕333共157所院校,教育硕士呈现扩招趋势,招生人数较多,考上几率较大。如有遗漏或者错误的院校,麻烦宝宝们告知。如有遗漏或者错误的院校,麻烦宝宝们告知。“333院校名单汇总!”
考研经验心得和历年真题对于考生来说都是非常值得学习的。文都比邻专业做教育学考研辅导。下面一起来看看这位学姐是如何第一名成功进入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硕士333学科化学考研心得。由于初试成绩比较好,是第一名,因此简单给大家分享一些经验。一、教育硕士333考研复习方法及其规划教材:学校指定333教材一共6本,分别为教育心理学,中国教育史,教育学,外国教育史,简明中国教育史,教育心理学。建议:已经看过一些或者没怎么阅读的就不用再看了。师姐推荐书目:文都比邻的书目为主,包括《教育硕士考研333教育综合大纲解析》《模模答》等等书目。333整体就是一个论述的答题过程,不论在考试时还是平时背书时,都要做到规范。首先要听【文都比邻】的配套课程,课程一共有3个部分,基础班,强化班你,和冲刺班。在开始的时候,赵老师,康维维老师,还有熊猫老师,会分别带领大家先理解基本的框架结构,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接下来需要大家自己学习,学会做框架结构,在各位老师的指导下,我也自己做了一些框架思维导图。接下来说说辅助资料讲答题分为①论②述。是用作论的,这本资料已经是重点的超 级浓缩和精华了,论的内容主要在思维导图上面背下来,论主要是作为答题过程中的大标题,大标题的背诵要基本贴合书上,不要模模糊糊的说好像是这样,好像是那样。要求尽量不漏太多字。在考试时,只有大标题基本是对的,老师才会再看你的叙述性小文字的正确性。更重要的是抓关键字词,再进行融会贯通,恰当合理的解释,使你的解释接近于书本上的解释即可。同时,请在使用这两套资料以前,认真的阅读资料的前言。教育硕士333的复习顺序我的建议是:教育学原理—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教育心理学—教育学原理。另外,要好好的看后期的模拟解答题,以及后期文都比邻发的模拟考试卷子,首先要注意其排版,其次,要注意答题的规范性。川师333历年真题:之前多年真题大量重复,难度较小,猜都能猜到可能要考哪些题,因此想考高分很容易。但是20年试卷难度突增,低分很多,题目难度增加,灵活性增大,目的是为了筛选人才。我的建议是:在进行学习的时候,不要放过边角知识点,起码在1.2轮复习时,该背的都要去背,不要偷懒,后续冲刺阶段再没有时间可以背边角知识了。如果考到这样的题,你却完全没有印象会很亏。学习方法:①基本的阅读习惯:多多领悟教材以及资料,做到基本理解,并且清楚大概哪个知识点是属于哪个板块。②看强化班课程,并且在思维导图上做笔记,记关键词。③开始复习背诵。④大体框架:6月份以前:熟悉教材+看强化班(4本书的内容强化班都需要看完) +第一轮背诵教育学原理(能背多少背多少,尽量多背)。6-8月:二轮【艾宾浩斯曲线】复习背诵,时间为两个月左右,这个时间你不一定能背完4本书,所以你要自己分配好背书时间,分配好了,也可以背完4本书了。8-10月:三轮背诵复习,艾宾浩斯曲线接着背。 11月中旬-12月中旬:四轮背诵,此时可以准备背关键点和必背题了 ,后期市面上会出版。12月中旬-12月21号:五轮背诵。二、专业课835复习方法及其规划1.推荐书目以及学校指定用书:北师大版 无机化学 +《无机化学习题指导与解答》+宋天佑版无机化学习题2.利用好师姐的重点笔记和重点习题。(考得好与考得不好的区别就在于,有没有抓住考试到底考什么,有什么重点内容?独家总结笔记和重点习题)。重点笔记和习题可以一起配合着教材一起看,尽量在6月份之前把教材的第一遍看完。3.利用好默写练习册:师姐亲自总结的默写和真题训练,考前必须默写1-2遍,提高对知识掌握的准确性。4.学习方法:①抓住教材,领悟教材。教材是考试出题的来源和基础,几乎大部分考试题,都可以在教材上找到原话,因此在学习教材时,边角知识也不能放过,因为曾经考察过边角知识。在6月份左右上强化面授课之前,首先通读一遍教材。在6-8月份,一边阅读第二遍教材和背诵重点知识和习题,一边上强化课加深理解和记忆。8-10月为第3遍看书,并且背诵习题,多练习习题,可以边背诵边默写加深印象,此时可以多看看真题是怎么考的,就知道重点在哪里了。10-11月开始准备做宋天佑版本的习题,此书题型非常灵活,继续看看真题,背诵教材和重难点。11-12月做真题,一套一套地做,请勿偷懒。加上大量知识地默写,以越来越高地默写正确率要求自己。12-考前:继续做第二遍真题,背自己默写地不好地知识,然后同时继续背自己不会的的习题,查漏补缺!②在读教材时,抓住教材中的重难点,先把教材中的原话读熟,理顺,理解教材的语言和逻辑结构。③背多分:背。④默写。强调答题的准确性,答题答得好,100分就是基础分,也请不要小瞧这100分的获得难度,付出和收获是成正比的。⑤冲刺阶段:需要反复做真题,每一套都要以考试的标准要求自己一点点地全部写在纸上,然后对比我给的真题答案,进行学习。5.835历年真题变化:①题型越来越灵活,越来越接近生活。因此做题不仅需要精确的背书,还需要多思考多做题。②计算题日益减少。③推断题难度增大,题目变长。④简答题,分析题,背诵类题目才是高分王道。三、教育硕士考研复试经验在复试中,最重要的正常发挥,要有自信。这些都是老生常谈的问题了,需要准备的有专业英语,以及各样的专业知识,其中最重要的是放平心态好好准备,考得专业课知识主要是物理化学,其次至于考查的复试题目内容是不可以外传的。作息表以及笔记:
333教育综合考研完整笔记教育学第一章 教育学概述 1、 教育学的任务(名解):教育学以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学艺术和教育价值,并指导教学实践。 第二章 教育质的规定性 1、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 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其作用 教育者:凡是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 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 受教育者: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包括在学校中学习的儿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各种形式教育中的成人学生。 受教育者既是教育的对象,也是学习的主体。 教育中介系统: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联系的纽带,是教育活动内容和方式。 3、 教育概念 教育广义:凡是有目的的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无论是系统的还是零碎的,有组织的还是无组织的,都是教育。它包括在家庭里、学校中和社会上所受到各种有目的的影响。 教育狭义(名解):主要是指学校教育。在教育教学理论指导下,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根据一定社会现实和未来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引导受教育者进行学习,提高思想品德,掌握知识技能,增强身体素质,以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追求和创造人的合理存在,促进社会发展的人。它不仅包括全日制的学校教育,还包括半日制教育、函授教育、网络教育等。 义务教育(名解):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共性事业。 学校教育(名解):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要求、教育教学理论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受教育者向预期质量规格发展的活动。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1、 人的发展(名解):一是把它与物种发展史联系起来,指人类在地球上出现及其进化的过程。二是把它与个体的发展联系起来,指人类个体的成长变化过程。 2、 人的发展规律及其教育意义 (一)顺序性 (1)正常情况下,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既不能逾越,也不会逆向发展 (2)如儿童心里发展,他总是从无意注意到有意注意,从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从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思维,从喜怒哀乐一般情绪发展到道德感、理智感等高级情感。 (3)人的发展的顺序性要求我们教育活动要循序渐进的进行。 (二)不平衡性 (1)人的发展并不是按相同的速度直线前进。 (2)不同系统的发展起始时间、发展速度、达到的成熟水平是不同的,如神经系统、淋巴系统成熟在先,生殖系统成熟在后。(3)同一系统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发展速率。如人的身高和体重的两个生长高峰分别在出生后的第一年和青春发育期。 (4)人的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教育活动要善于把握个体身心发展的最佳期,及时施教,促进个体更好的发展。 (三)阶段性 (1)人的发展变化既有量的积累,又有质的飞跃。当代表某些新质的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产生质的飞跃,表现为发展的阶段性。 (2)人的发展的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的年龄特征和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3)人的发展的阶段性要求教育者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受教育者必须不同的内容和方法。 (四)个别差异性 (1)尽管人的发展要经历一些共同的阶段,但个别差异仍然十分明显。 (2)每个人的发展方向、发展速度和达到的水平是千差万别的。 (3)人的发展的差异性要求教育者深入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使学生获得最佳发展。 (五)整体性 (1)教育者面对的是活生生、完整的人,他们不仅具有生物性和社会性,还表现出独特性。 (2)事实上,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性等方面是紧密联系的,相互作用,使人的发展表现出明显的整体性。 (3)人的发展的整体性要求教育者把受教育者看成是一个复杂的整体,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3、论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及其各自作用 (1)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一)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遗传素质是指人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神经系统等。 (二)遗传素质的成熟水平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及其年龄特征 遗传素质本身有一个发展过程,主要表现为人的机体结构不断变化和完善,如幼儿周岁学走路,青少年身高剧增等。 (三)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人的遗传素质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不仅表现在体态和器官功能上,还表现在神经活动的类型上。如有的人从小天资聪颖,在学习和工作中会比别人发展的快些;如果一个人先天双目失明,则不可能成为一名出色的画家。 (四)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随着环境、教育和实践活动的作用,人的遗传素质会逐渐的发生变化。 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生理上的可能性,但人的发展并不取决于人的遗传素质。 (2)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一)环境是人发展的外部条件 1、环境是指个体生存于其中并影响个体发展的外部世界,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2、对于人的发展起主要影响的是社会环境,如出生家庭、科学文化、道德规范等,它关系到一个人的身心能否得到发展和发展程度。 (二)环境的给定性和主体的选择性 1、环境的给定性是指自然、社会、前人、他人为儿童所创设的环境,对于儿童来说是先在的、给定的,儿童生来不能选择。 2、但这并不意味着人的发展就被注定了,相反由于人的能动性,他可以选择环境,能动的作用于环境。 3、环境在人的发展中能起到什么性质和多大的作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对环境的态度,如是悲欢消沉还是积极乐观。(三)环境对人的发展作用离不开人对环境的能动活动 环境的给定性离不开主体的选择性。环境的给定性不但不会限制人的选择性,反而激发了人能动性和创造性。 (四)尽管环境对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但它并不能简单决定人的发展。这是因为人是具有能动性的主体,环境的影响要经过人的选择和认同才能起作用。环境决定论把人看做是环境被动、消极的产物,夸大了环境的作用,这种观点是片面和错误的。 (3)个体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一)个体能动性是在人的活动中产生和表现出来的 人的能动性是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和主体自身中表现出来的 (二)个体的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内在动力 1、个体的能动性主要表现为自我认识、自我建构和自我创造。 2、个体的能动性不仅影响个体对环境的选择,而且影响个体对环境的加工。 (三)个体的能动性影响人的自我设计和自我奋斗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断为自己发展创造条件;二是通过确定人生目标,并为之奋斗,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反思和调整,最终实现自己的目标。 第四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 1、 简答:教育与生产力之间有什么关系 (一) 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 (1)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社会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2)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和人才培养规格 (3)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促进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发展和改革 (二) 教育对生产力的影响 (1) 教育是使可能的劳动力转变为现实的劳动力的基本途径 (2) 现代教育是使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的重要途径 (3) 现代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 2、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 是指教育通过开发人的潜能,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社会化,不仅使人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而且能推动社会的改革与发展。它包括经济功能、政治功能、生态功能、文化功能。 (一) 教育的经济功能 (1)教育是使可能的劳动力转变为现实的劳动力的基本途径 (2)现代教育是使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的重要途径 (3)现代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 (二)教育的政治功能 (1)教育通过传播一定的社会政治意识形态,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2)教育通过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推动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 (3)教育通过培养政治人才,促进政治体制的改革和完善 (4)教育还是形成社会舆论、影响政治时局的重要力量 (三)教育的生态功能 (1)树立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 (2)普及生态知识,提高民族素质 (3)引导建设生态文明的活动 (四)教育的文化功能 (1)教育对文化的传承 (2)教育对文化的选择 (3)教育对文化的发展 3、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 是指社会成员通过教育的培养、选拔和提高,能够在不同的社会领域、社会层次、职业岗位和科层组织之间转换、变动,以充分发挥特长,施展智慧才能,实现人生抱负。 4、简答题:教育的相对对立性 (1)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主要通过所培养的人作用于社会 (2)教育有自身的活动规律和特点 (3)教育有自身发展的继承性和连续性 5、论述:列出我国基础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两例,并就其中一例做深入剖析 一、教育公共投入不足 二、教育公平面临严峻挑战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教育公平问题,致力于发展面向工农大众和保障老少边穷地区人民子女的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实施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一方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逐步普及高等教育;另一方面,实现免费教育,并在高等教育中建立了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辅以“奖助补减免”的资助体系。 这些举措使我国在教育公平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新时期,又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新的挑战。 (1) 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差距明显由于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一直没有变革,导致城乡、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而经济是发展的基础,经济上的不平衡必然导致教育上的不平衡。如2001年农村小学生平均公用经费是城市小学生的29%,农村中学是城市中学的31%。 因此缩小城乡、地区之间的教育差距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基础。 (2) 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问题 一是“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农民工进城务工,将自己的小孩留给爷爷奶奶或亲戚代管。由于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和监护,他们在生活、学习、心理和品德上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问题;二是农民工子女上学难的问题,部分农民工子女随父母进城,但因为受户口和收费的限制,导致不能及时和正常入学,受到不公平的教育对待。 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通过增设农村寄宿学校和城市想方设法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学难问题,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这方面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3) 优质教育资源短缺 一方面是受社会、经济、传统等影响,优质教育资源短缺;另一方面是随着教育的普及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人民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两者的矛盾引发了许多社会问题,如转校生、转户生和移民生等。因此尽快增加优质教育资源,满足人民大众的需要,成为一个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第五章 教育目的 1、 教育目的(名解) 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的人的总要求,是学校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规格。2、 个人本位论(名解) 教育目的应当由人的本性、本能需要来决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使人的本性和本能获得高度发展。 1、 教育目的应根据个人的需要来制定 2、 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 3、 人生来就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的基本职能是使人的本能不受影响的发展。 社会本位论 教育目的应当由社会需要决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教育应根据社会对个人的要求来设计。 (1) 教育目的根据社会的需要来制定 (2) 个人的发展有赖于社会,受到社会的制约 (3) 教育的结果是以其社会功能发挥程度来衡量的。 3、 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学说 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历史过程,是指在人的劳动能力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包括人的道德、情感、意志、社会关系等的和谐统一发展。 4、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或劳动者 二、坚持全面发展 三、培养独立个性 5、 德育:引导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思想观点和道德规范,指导学生进行道德实践,培养学生社会主义品德的教育。 6、 智育: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智力的教育。 7、 体育:授予学生健身知识、技能,发展学生体力,增强学生素质的教育。 8、 美育:授予学生美学知识,发展他们发现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审美观和高尚情操的教育。 9、 综合实践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进行问题探究、社会实践、户外考察等活动,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和社会实际的意识,增加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育实践的能力。 第六章 教育制度 一、学校制度(学制) 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者各级各类学校的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现代学制的类型 1、 双轨制 18~19世纪的西欧,受一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影响,逐渐形成了两种类型的学校。一种是由古代学校演变而来的带有等级痕迹的学术性现代学校,它自上而下的结构是大学、中学;另一种是新兴供劳动人民子女上学的现代学校,它自下往上的结构是小学、初中及初中后的职业学校。这两轨平行,不接通。 2、 单轨制 北美早期沿用西欧的双轨制,但自19世纪30年代以来,学术性一轨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就被短期内迅速发展起来的群众性小学和中学所淹没,从而形成美国的单轨制。它自上而下的结构是小学、中学、大学。特地是一个系列、多种分段,利于教育的普及。 3、 分支型学制 十月革命后,苏联制定了单轨的社会主义统一劳动学校系统。但是后来,又恢复了帝俄文科中学的某些传统和职业学校单设的做法,这样形成了既有单轨特点又有双轨因素的分支型学制。它前段(小学、初中) 是单轨,后段分叉。 第七章 课程 一、课程概念 是由一定的育人目标、特定的知识经验和预期的学习活动方式构成的一种动态的教育存在。 二、课程方案 是指教育机构或学校为实现教育目的,制定有关课程设置的文件。 三、课程标准 在一定课程理论指导下,依据培养目标和课程方案,以纲要形式编制的关于教学科目内容、教学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指导性文件。 四、学科课程(分科课程) 根据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分门别类的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的知识,组成的教学科目。 五、活动课程 是指打破学科知识之间的逻辑界限,以学生年龄特征、兴趣和发展需要等为基础,指导学生自主进行各种实践活动的课程。 六、举例说明螺旋式课程内容组织及其依据和适用性 螺旋式:同一课程内容前后重复出现,前面的内容式后面内容的基础,后面内容是前面内容的深化和发展。 依据:人的认识发展规律,即从简单到复杂、低级到高级,逐步深化和发展的规律。适用: ○理论性较强,学生不易理解的内容 ○低年级的儿童 如:劳动二重性与劳动价值论、商品二因素和剩余价值学说等的教学。 直线式:课程内容直线式前进,前面的内容不再在后面呈现。 根据:课程知识本身的逻辑是直线式前进的 适用:理论性低、操作性强的教学内容。如地理教学:含有机磷的洗衣粉对水体污染的实验。 七、纵向组织:按照知识本身的逻辑体系,从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具体到抽象的顺序组织编排课程内容。 八、横向组织:打破学科知识之间的逻辑界限和传统的知识体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培养目标、社会需要等,将相互联系的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有机整合,编成一个一个相对独立的专题。九、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发展的趋势 1、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在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收学习、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的现状,加强学生的自主实践的能力,提高学生交流合作的能力。 3、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制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和综合性。 4、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的现状,加强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的联系,精选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5、 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甄别和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改进教师教学实践的功能。 6、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的三级管理课程,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和学生的适应性。 第八章 教育(上) 一、教学 在一定教育目的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学活动。 二、论述教学过程 (一)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1)教学过程主要是引导学生掌握人类长期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是一种认识过程 (2)这种认识过程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是教学中最基本和主要的活动,其它如交往活动、促进身心发展的活动等都是在认识活动的基础上进行的。 (3)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活动,但它有不同于人类总体认识的特殊性 1、间接性,主要以掌握人类长期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为中介,间接的认识世界 2、指导性,学生在富有知识经验的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认识,二不是独立完成 3、简捷性,走的是一条认识的捷径,是科学文化知识的再生产。 (二)教学过程必须以交往为背景和方式 (1)教学过程以社会交往为背景。尤其是个体初期的学习和认识,如对语言的学习,事物及其名称的认识。教学也要以社会交往背景,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应用价值和社会价值。 (2)教学还以交往为重要的方式。教学过程中,师生、生生之间交流和讨论,有助于启迪学生,激发思维火花的碰撞,使教学活动生动活泼。此外,师生在思想、情感、心理等方面的沟通,有助于激起两者的情感和心理的共鸣,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 (三)教学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追寻和实现价值目标的过程 教学过程既是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帮助学生确定合理的人生目标,追寻和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因此应当使教学成为发展性和教育性教学,突出教学的发展和教育功能。 三、论述教学过程存在的基本关系,并以其中一个关系为例简要论述 (一)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 1、 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 2、 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学生的个人直接经验为基础 3、 防止忽视系统知识教学或直接经验积累的的偏向 (二)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之间的关系 1、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2、 生动活泼的理解和创造性的运用知识才能有效的发展智力 3、 防止单纯抓知识教学或只重智力发展的偏向 (三) 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的关系 1、 学生的学习、认识活动由智力活动和非智力活动共同组成 (1)智力活动主要是指学生为认知事物、掌握知识而进行的感知、观察、思维、记忆等心理因素的活动。它是认知和学习的工具和手段。 (2)非智力活动是指在学生认知事物、掌握知识过程中好奇、兴趣、意志、情感等心理因素的活动,它是认知和学习的动力。 (3)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各有特点,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只有正确发挥其整体功能,才能更好的提高学生的认知和学习能力。 2、按教学需要调节学生的非智力活动才能有效的进行智力活动 (1)学生的兴趣、注意力等非智力因素是不稳定的,容易发生变化和转移,它与智力活动之间主要有两种关系 (2)一是教学知识和过程生动有趣,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这些非智力活动反过来又推动学生的认知和学习。这种情况下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相互促进,良性循环;另外一种是教学知识与过程单调乏味,难以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这时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发生转移,比如望着窗外的事物等。这种情况下,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作用不一致,不利于学生的学习。 (3)在教学中,调节非智力活动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 一是改进教学本身,使教学富有趣味性、启发性,符合学生年龄特征,联系学生的实际,以引发学生的兴趣、注意力等非智力因素。 二是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让他们逐步形成稳定的兴趣、持久的意志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能够自觉的按教学要求调节自己的非智力因素,促进的智力活动,提高学习效率。 (四) 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动性的关系 1、 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使学生有效简捷的学习知识、发展身心的必要条件 2、 尊重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教师有效教学的必要条件。 3、 防止忽视学生积极性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偏向 四、论述教学原则中的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的原则 是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予学生科学文化知识,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思想品德、道德规范以及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教育。 1、 保证教学的科学性 2、 发掘教材的思想性,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3、 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思想修养 4、 补充有价值的资料和事例 五、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教学要引导学生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注意联系个人生活和社会实际去理解知识,并学以致用,领悟知识的应用价值和社会价值。1 本知识教学注重联系实际2、 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3、 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直观性原则 教学中在讲授知识点时,配以相关的教具或事物,辅以直观的语言进行形象的讲解,使学生获得有关事物的清晰表象,以便理解所学知识。 1、 选择合适的直观教具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2、 语言直观 3、 防止直观的不当使用和滥用 七、如何贯彻启发性原则 在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学会分析、自主探究,树立求真意识和人文情怀。 1、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 提问激疑,引导教学步步深入 3、 注重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启发学生获取知识 4、 发扬教学民主 八、循序渐进原则 教学要遵循知识内容本身的逻辑顺序和学生的认识发展顺序,做到两者的有机统一,使学生有效的学习基础知识和掌握基本技能。 九、巩固性原则 教学要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对知识进行巩固和整合,充分和深刻理解所学知识,并使之保存在长时记忆中,在需要的时候能迅速再现,卓有成效的运用。 十、何谓发展性原则?在教学中遵循发展性原则有哪些基本要求? 教学的内容和进度一方面要符合学生的发展水平;另一方面也要有一定的难度,需经过他们努力后才能掌握,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促进学生的学习。 1、 教学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 2、 考虑学生认知发展的时代特点 3、 适当增加难度,建立最近发展区 十一、因材施教 教学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兴趣、能力倾向、意志等因素,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促进学生扬长避短,使学生获得最佳发展。 第九章 教学(下) 一、讲授法 教师通过语言系统向学生讲授科学文化知识、思想理念,促进学生智能和品德发展的方法。 二、谈话法 教师就有关知识向学生提出问题,通过对话交流的方式,启发学生思考,促进对知识的理解和发展他们智能的方法。 三、讨论法 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就某个问题展开讨论,以此来辩明真伪是非,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方法。 四、研究法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就某个问题进行探索,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方法。 五、个别教学制 (一)教师面对个别和少数学生进行教学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 (二)优点: 能够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意志等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使每个人潜能和特长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缺点: 1、不利于学生的交流和合作 2、不利于学生的社会化 3、教学效率低 六、班级上课制的优缺点及教学组织形式改革 (一)它把一定量的学生按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课程表和作息时间表,有计划的安排教师对全班学生集体上课,分别学习各门课程。 (二)优点: 1、 教学效率高 2、 利于学生的交流合作 3、 利于个人的社会化 缺点:不能很好的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潜能和特长。 (三)教育组织形式改革: 1、采用多样化的教学组织方式,如增加个别和小组教学方式 2、控制班级人数,避免数量过多 七、分组教学制(名解) 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把他们分为水平不同的小组进行教学。 八、简答题:上好一堂课的要求 1、 明确教学目的 2、 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3、 保证教学的科学性和思想性 4、 组织好教学活动 5、 解决学生的问题,促进他们的发展 6、 布置好课后作业 九、诊断性评价:在学期教学或单元教学开始之前,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的评价 十、形成性评价:在教学进程中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进行比较经常而及时的检查和评价 十一、 总结性评价:是在一个大的学习阶段之后,如一门课程结束或一个学期结束,对学生学习成果进行的正规的、制度化的考查、考试和成绩评定。第十章 德育 一、德育过程 是学生在教师的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下,积极主动的进行道德学习和实践,逐渐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形成品德的过程。 二、论述:举例说明德育过程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的道德活动过程 (一)学生品德的发展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能动的实现的 1、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不断接受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道德观念的影响,逐渐发展自己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 2、学生在入学前,所受道德影响主要来自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在与家庭和社会环境的作用中,他们掌握了是非善恶美丑的道德观念,并依此形成了自己的道德行为。 3、学生上学后,其道德发展主要受学校教育的影响,如学校教授的思想品德和道德规范,并在教师的指导和调整下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而且学校可以引导社会和家庭对学生发展的道德影响,因此学校在学生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4、结合我个人成长经历,在上学之前,受父母教育的影响比较多,如讲究个人卫生,饭前洗手,勤洗澡;讲礼貌,不能讲骂人和讲脏话;热爱劳动,比如打扫房子,帮爸妈干农活等具体的道德教育。上学后,教师不但教授我们社会主义思想品德和道德规范,还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主义指导和规范我们的行为,如尊重老师,友爱同学,参加学校大扫除等。 (二)道德活动是促进德育要求转化为学生品德的基础 1、品德的培养不能是单纯的抓道德知识教学,而应以道德活动为载体,在学生进行充分的道德体验的基础上,发展和培养他们的道德意识和习惯。 2、比如说有些学生不爱护公共卫生环境,喜欢在教师和公共场合乱丢乱扔。保持公共环境的干净这个道理学生都懂的,但往往缺乏执行力。这时如果老师只是批评教育,讲述道理,肯定难以起到良好的效果。不妨适当的惩罚这个学生,让他来清扫他弄脏的教师卫生或在公共区域中划分一块区域由他负责保持卫生,学生在体验自己不良行为后果的过程中,就会增强保护环境、爱护公共卫生的行动力。 (三)进行德育活动要善于组织和指导学生的活动 1、这些活动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外显的实际活动,一个是学生的思想、情感等心理活动 2、通过外部活动的引导规范来促进内部心理活动的升华,使学生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3、比如:有的学生缺乏集体观念和荣誉感,可以让他代表班集体参加一些活动来增强他的集体意识,比如接力赛、拔河之类的。 三、试析德育过程使培养学生知情信意行的过程 (一) 德育要有全面性,促进知情信意行的和谐发展 知情信意行使构成道德的五个要素,开展德育活动要注意全面性,不能顾此失彼,否则损害其整体功能。 (二) 德育具有多开端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道德的五个要素的发展使不平衡的,有快有慢,有先有后,不能机械每次进行道德活动都从五个要素展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处理。 (三) 德育要有针对性,对知情信意行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 道德的五个要素各有特点,同一要素在学生不同的年龄阶段也具有不同的特点,因此需要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 四、联系实际论述德育过程使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过程(一) 自我教育能力的构成因素 1、 自我教育能力主要包括自我期望能力、自我评价能力和自我调控能力 2、 自我期望是自我教育的内在动力。教育者一方面要保护好学生的这种期望,予以肯定和鼓励,另一方面对学生的这种期望加以引导,使之更实际、更理性。启发学生构思近期目标和长远理想,并将两者联系起来。 3、 自我评价是自我教育的认识基础,客观、全面的自我评价,才能更好的进行自我教育。 4、 自我调控是自我教育的重要机制,是学生在正确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自我调节行为、控制思想的能力。 5、 在我上初中的时候,对于未来我很模糊,没有想过要像别人一样成为什么样的家,只是知道要努力考上大学。英语ABC,中学政治。 (二) 自我教育能力在德育过程的作用 1、 自我教育能力是进行德育的一个重要条件,自我教育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德育的开展和进行,能更加有效的促进学生品德的发展。 2、 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又是衡量学生品德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德育的任务就是把学生从缺乏道德知识、依赖性较强逐步培养为具有自我教育能力的人。 3、 在大学里,我参加了一些社团和协会,在与同时共事的过程中,让学会了如何与不同的人打交道,如何与同时合作交流,建立起了初步的团队意识,这些意识的建立是自我教育能力的一种发展和提升,它们同时由促进了在工作中我个人品德的进一步发展,如包容、互信和纪律等。两者相互促进,良性循环。 (三) 德育要促进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 1、 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发展是有规律的。根据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自我教育能力发展是从以自我为中心发展到他律,从他律发展自律,再到自由的一个过程。认识和遵循这一规律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进而促进他们品德的发展。 2、 我在儿童的时候,完全只有自己,根本不会想着他人,很任性,想做什么就干什么,那时父母也依着我。比如我不想吃饭,想吃零食;想要儿童车或玩具枪等。上学后渐渐董事,主要是老师的教导,比如不能偷人家的枣子,对人有礼貌,爱劳动,帮父母分担家务活;再大点,我已经内化了许多道德规范,表现为自觉主动的行为,如节约、主动帮助人家等。 五、疏导原则的含义和要求 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讲明道理、循循善诱,解答他们的疑惑,消除心理障碍,使他们健康积极成长。 1、 讲明道理,疏通思想 2、 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3、 坚持正面教育,以表扬激励为主 六、在集体中教育原则(名解) 德育要充分发挥和利用集体的作用,注意通过社会活动和集体活动进行教育,促进学生道德发展。 1、 引导学生热爱、关心集体,为建设优秀班集体而努力 2、 通过集体教育学生个人,通过个人转变影响集体 3、 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集体力量结合起来 七、长善救失原则 德育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全面客观的认识自己,努力发扬自己的积极因素去克服消极因素,促进学生道德的全面发展。1、 一分为二的看待学生 2、 引导学生自我认识,进行自我教育 3、 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八、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 德育要把对学生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与对学生的尊重和信赖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和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1、 尊重和信赖学生 2、 严格要求学生 九、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的原则 德育应有目的、有计划的把各方面对学生的影响进行组织、整合,使其协调一致、前后连贯,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1、 组建教师集体,使校内影响一致 2、 正确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使家庭、学校和社会对学生的影响一致并达到最佳状态 3、 做好衔接工作,使教育影响前后连贯。 十、理论和生活相结合 德育要引导学生把思想品德和社会道德规范的学习同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既要提高学生的品德,又要促进他们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使他们做到表里如一、言行一致。 十一、说服 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 十二、榜样(名解) 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 十三、锻炼 有目的的对学生安排一些活动,通过实际活动和交往培养他们品德的方法 十四、修养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进行自觉学习、自我反思和自我调节,使自身品德不断发展的方法。 十五、陶冶(名解) 通过创设良好的生活情境,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 十六、奖惩 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作出评价,包括表扬、奖励和批评、处分两个方面。 第十一章 班主任 一、班主任(名解) 班主任使班的教育者和组织者,使学校领导进行教导工作的得力助手。班主任全面负责班级学生工作,组织学生的活动,协调各方面对学生的要求,对一个班级的发展起主导作用二、班主任素质的要求1、 高尚的思想品德 2、 坚定的教育信念 3、 家长的心肠 4、 较强的组织能力 5、 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 6、 善于待人接物 三、培养班集体的方法(2011华中) 1、 确定集体的目标。 2、 健全组织,培养干部以形成核心 3、 有计划的开展集体活动 4、 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第十二章 教师 一、简答:教师劳动的特点 (一) 复杂性 1、 教师的劳动对象是发展变化中的,未成熟的人 2、 教师的工作任务是多方面的 3、 教育过程是复杂的 4、 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是广泛的,不限于校内 (二) 示范性 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一质的规定,决定了教师劳动带有严格的示范性 (三) 创造性 教师的创造性表现在一方面学生是变化的,处于不断发展中,因此必须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另一方面还表现在教师能及时妥善处理突发情况的能力,即教育机智 (四) 专业性 我国教师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教师劳动的专业性突出表现在教师的敬业精神和道德修养,对教育教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等。 二、请简答教师角色冲突及解决办法 (一)教师职业常见的角色冲突主要有以下几种 1、社会楷模与普通人 2、令人羡慕的职业与实际地位低下 3、教育者与研究者 4、教师角色与家庭角色 (二) 调节这些冲突,保持教师心理平衡,应从主客观两方面着手。客观上: 1、 切实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改善教师的经济待遇,改善他们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努力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2、 提供教师进修和发展的机会 3、 公正客观科学的评价教师,肯定他们的劳动 4、 加强教师的思想教育,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 主观上: 1、 树立自尊、自信、自律、自强的自我意识 2、 努力工作,钻研业务,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和教学能力 3、 根据自己所面临的角色冲突,灵活处理,做到轻重缓急 4、 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心胸开阔,乐观自信,努力完成教师角色的任务 三、华中简答:教师的素养 (一) 高尚的师德 1、 热爱教育事业,富有奉献精神和人文精神 热爱教育事业,是搞好教育工作的基本前提。此外教师还应具备人文精神,关心学生的发展,促进其价值的实现。 2、 热爱学生,诲人不倦 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是教育好学生的重要条件 3、 热爱集体,团结写作 教师之间应相互尊重,团结协作,热爱并依靠集体,最大限度发挥集体的作用。 4、 严于律己,伟人师表 教师劳动具有示范性,因此教师必须以身作则,严于律己。 (二) 宽厚的文化素养 教师应该具备渊博的知识和多方面的才能,对所教知识能系统把握,运用自如,深入浅出的进行讲解。 (三) 专门的教育素养 1、 教育理论素养 教师应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并以此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2、 教育能力素养 主要是指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操作能力 3、 教育研究素养 是指教师运用一定的观点方法,探索教育规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健康的心理素质 教师的心理状况不仅会影响到教育工作的成效,而且会影响到学生的心理成长。因此,教师应学会心理调节,做到乐观、开朗、自信、幽默等。 第十三章 学校管理 一、学校管理 管理者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和工作方法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活动。 二、学校管理的发展趋势1、 学校管理法制化 两个方面:一是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依法管理和规范学校行为;二是学校管理者依法管理学校的各项内部事物 2、 学校管理人性化 是指学校管理要关注人的情感,满足人的需要,尊重人的主体人格等。3、 学校管理校本化 是指学校在教育方针和法规的指导下,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需要来确定发展方向和目标,自主进行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 4、 学校管理的信息化 两个方面:一是学校对信息技术的开发和利用,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于学校管理中,提高管理效率;二是学校管理方式和内容的信息化,从过去的人-人、人-物管理转变为人-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