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大学毕业考研成了首选!晚进社会三年是明智的吗?假名

大学毕业考研成了首选!晚进社会三年是明智的吗?

教育部公布了 2021 年考研人数达到 377 万,再创新高,明年肯定会突破400w,而十年前也就是2010年的时候,考研报名人数才140w。从考研人数上很容易得出结论,接下来的好多年,内卷化的程度只会更加严重,因为有一年比一年更多的高学历毕业生进入就业市场。而经济增速早已放缓,蛋糕变大的速度急速降低,慢慢进入到拼存量的时代,这么多毕业生,找工作肯定越来越难。以前一个大专生可以做的工作,后来变成了本科生,现在变成了研究生,我看用不了几年就得变成博士生。为什么这么多人考研呢?因为考研对现在的大学毕业生来说是政治正确。而之所以成为这种“正确”,是因为绝大多数人都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随波逐流但又不甘心平凡庸俗,在这种“上进和迷茫”之间不断撕裂。所以只好努力提高人生的“下限”作为“保底”,如是而已。他们不是为了追求“成功”,而是为了追求“没那么失败”,不是为了追求“混得好”,而是为了追求“混得不差”所以,从现如今社会现实的角度来看,考研其实不能算是“奋斗”,而更像是一种“挣扎”。

天均

考研为了什么?为生活请去工作!

今天出差,来到一家宾馆住宿,老板说:“这几天考研,住房紧张,房价要涨二十元”。网上一看,有的酒店还推出了“安静备考房”。到底有多少人参加了本次研究生考试,至于宾馆住房紧张?据教育部官网消息,今年12月举行的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考人数为341万人,首次突破300万人。天眼查数据显示,我国经营范围包含“教育、考试、辅导、培训”的在业、存续、迁入和迁出的企业约为291万家。每年递增的考研大军,甚至带动了一个行业的发展。那么,为什么那么多人选择考研呢?概括起来,无非一下几点原因:一、为了踏入社会后,在学历上有一定的竞争优势。现在社会的竞争压力大,很多人还没踏入社会,就已经抑郁,甚至有一些重点大学的学生感觉前途渺茫,产生了轻生的念头。所以大学毕业,为了提高自己的社会竞争力,继续考研考博也就成了很多人必须的选择。二、为了在自己所属的领域有更高的成就,让自己更专业。社会的高速发展需要更加高端的人才,一些行业本科以下学历很难适应行业的发展,需要深造。三、一些企业设置了高门槛,想要进入某一特定行业,就必须通过提高学历来实现。这里面既有自我完善的需要,也有社会进步的推动。但是,如果考研只是为了生存,为了生活,那么在自己没有能力负担学费的情况下,请先去工作。本人大学毕业也曾考虑过进一步深造,但是我审视了一下自己的人生定位,我既没有研究学术的兴趣,家庭条件也不允许我太久时间的深造,所以果断选择了上班,早日在社会立足,成家立业。同学也有考研的,可是上了几年研究生毕业了,还是没有找到满意的工作,有了对象,谈婚论嫁的时候,还要家里贴钱,负债累累,这种情况就不值得提倡了。与此相反的,我一个表妹研究生毕业,学校保送读博,她却拒绝了,讲不想成为“灭绝师太”。这种做法同样不值得提倡,一个人如果只为了自己的生存发展,不想着为社会做更大的贡献,也是自私的表现。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需要高端人才,也需要普普通通的劳动者。每个人都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做好人生规划。读研这个事,如果是出于学术精进的目的,那么无可厚非。如果只是为了生存竞争,还可能因此增加父母的压力,那么请老老实实工作,先解决生存问题,再谋发展。

毋固

在职考研一战上岸复旦大学20年社会保障考研必看经验分享

在职考研 20 年复旦社会保障上岸,谨以此文献给在黑暗中前行的奋斗者们。考研专业: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社会保障专业 初试成绩:386 分 录取情况:拟录取不知该如何提笔描述这一段在困顿中坚持理想的日子。我现在把它分享出来,希望能和过去说再见,也希望能以亲身经历鼓励暂时处于黑暗中的伙伴们,无论路多难走,请尽量努力坚持下去,给自己一个答案。一、自我介绍 先自我介绍一下,本科上海211 社保专业,19年 7月毕业,18年在不知自己所感兴趣的职业发展方向选择跨考备考上外国际商务专业,可以说是在迷茫的情况下跟风报考热门专业,复习中怀疑自己是否真的要从事与国商有关的工作,人就是这样,一旦怀疑自己的初衷就不会有足够的动力毅力坚持走下去,在我看来犹豫不定是失败的最重要原因。我也在后期放弃了18年12月的考研复习,参加了秋招获得了国企的 工作录用通知,但12月参加了考试以看自己的复习水平,所重视的英 语考了英二86,英语考的还可以。本科毕业后选择参加工作看是否有自己工作发展的机会,梦想好好干一路升职加薪,无奈社会阅历太少,本科出来从事职能类工作在国企工资少的可怜,户口没法落,档案回家乡,居住证也办不下来、工资近半数送给房东,国企涨工资、升职就不多说什么了,工作机械重复简单、没钱没发展前景远离家乡,我只能选择在职考研,否则不知道自己留在上海的意义、也不知道自己未来的人生要走向何处。在职考研期间许多辛酸,为什么决定考研但没放弃工作,我认为成年人失业的风险大于考研失败的风险,我不想体会一无所有。至于学弟学妹们到底要不要考研,我的观点是在没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对自己未来生活没有一个定位,就选择考研吧,为自己多争取两年参加工作实习的机会,对不同类型、不同行业的企业有一定了解,再决定自己研究生毕业后要从事的工作、要生活的城市,我不认为读研是逃避社会,而是给处于迷茫中的自己一个做出自己满意的选择的机会。努力准备考研一年后,考上皆大欢喜,学历提高了工资涨了顺带可能多旅游了很多地方、没考上是你奋斗过的人生经历,真的不亏,真别在年长的时候对自己没有努力一把而懊悔。二、考研择校择专业我为什么选择复旦社保,原因有五:复旦好;我本科专业是社保;期望自己能够未来留在高校任教;复旦社保一门专业课考社会统计学,我能少背一些东西;考不上复旦不丢人,分数高一点我还能调剂。阻碍我选择复旦社保的原因有三:复旦难考,社保是学硕,统考招生人 数19年招收1人、20年招收2人报录都比超过5:1,招生人数少的可怜,如果敢冒险一旦成功你的回报是惊人的,比如我;大学老师认 为考复旦难,说过不建议,亲人朋友同学对听说要考复旦的“惊讶” 或者“不相信我能考上”,都是对我的负面影响;网上备考经的十分欠缺,复习资料的缺少,初试仅有参考书目,考研大纲,无真题无实际备考经验,复试只有面试,更没有参考书目,就是基本没有复习范围。我认为在择校择专业方面,需要考虑的问题:①院校及其所处地区自己是否心仪,结合自己未来生活规划;②目标专业所要考试科目,官网明确注明的参考书目及大纲范围,各个来源渠道的备考经验,是否能搜集到考试真题及其难度;③往年录取状况,如初试分数线,报录比,复试难度(有无笔试、初试及复试笔试面试所占比重),能否联系到直系学姐学长。多列出一些院校,比对考试科目等各种信息,有所侧重,不擅长数学便避开数学,不擅长背诵便尽量减少背诵。三、考试科目基本情况 复旦大学社会保障专业考试科目:101 政治;201 英语一;731 社 会统计学;885社会保障复旦研招网有各个科目的考试大纲范围,需按大纲所列内容进行全面复习,官网无指定参考书目。往年参考书目:731社会统计学:卢淑华《社会统计学》第四版、《统 计学》贾俊平第七版及习题书、李沛良《社会研究的统计应用》;885社会保障学:孙光德、董克用《社会保障概论》第六版,人大出版社、郑功成《社会保障学》劳动与社会保障出版社四、初试复试经验1.我的初试复习时间安排:19年5月开始零基础学习社会统计学、复习考研单词、保证每两天一 套英真题,因为5-6月也是毕业论文时间比较忙,卢淑华的《社会 统计学》在5-6学完一遍,并在此期间开始看《社会保障概论》。7月上旬回家陪家人,外出行,7月15日正式入职,这才是我的真正密集备考时期。七、八、九、十月基本每天五点下班后会去学校教学 楼呆上三个小时学习,一般是6点-9点,回家后也会看自己的复习笔记或过单词,周六日会去学校,早上九点到下午六点,前期主要精力就在统计学上,整本书一遍一遍地过;英语基础比较好,保持天天背单词,几天一套题,保持手感;八月后期开始社保专业课发力并且开始上政治。在单位工作不忙的时候也会看书并整理笔记,四科都会看,白天效率高,下班回家真的会累。十一月十二月,因为个人心理原因放缓了复习进度,十一月基本上只能在单位看会前期整理的内容,下班回家就睡,撑到了 12月22日和23日。我个人建议,对于学弟学妹如果是大三开始备考,请发挥出自己的全部力量,坚持到最后别放弃,如果现在放弃未来加上工作或者脱产备考可能只会更让人容易崩溃;对于在职备考的朋友们,别像我一样把考研当成唯一出路,学会给自己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放松,在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下再努力再坚持,因为不是说考不上了我的整个人生就无望了,学会让自己感到快乐幸福是非常重要的事情。2.各科复习经验浅谈 (1)政治。视频跟徐涛,基础及强化班以及时事政治;题目跟徐涛优 题库、8套卷和肖秀荣1000题、肖四肖八;书跟徐涛《核心考案》、 《冲刺背诵笔记》《考前预测必备20题》。建议8月开始复习政治,倍速看徐涛视频(也算是复习过程的一个调节),马原和思政要利用课件的框架理解各个章节的内容,下载并打印出来,再根据框架学习和整理下面的知识点,特别是需要背诵的知识点。搭建思维框架是辅助回答主观题的重要工具,在前期的学习和搭建知识框架过程中开始背诵必备的知识点为后期复习做准备;史纲需要整理出各个时期的时间表,穿插着重要会议、伟人著作、重大事件等,建议自己整理出树状图,自己整理有助于理解和记忆,也可以借助已有的总结基础上进行完善,做到把书读薄。有一点要注意的是徐涛的视频可能有一些小知识点是不提及的, 需要做选择题(前期优题库和1000题)来让自己留有印象,前期我 个人认为只需刷选择题,包括真题的选择题,后期11月开始大题留给自己整理的框架以及后期徐涛的小黄书以及肖四肖八,看近三年政治真题的大题答案。(2)英语。我19年英二86,20年英一81,英一成绩不高但我足够满意,我的大作文只写了一半,翻译也翻译的一般,可以说我的客观题失分是很少的。我从一开始便将背单词和刷真题放在了第一位,我用 的单词书的新东方考研单词乱序版,共50个单元,来回背诵并且重视 例句,一开始看1-2个单元,不会的单词写到纸上不加中文,难记的写上例句,第二天直接看整理出来的单词及例句复习,再背诵新的单元,单词书上整理这个单词的相近词,就这样整本书背完一遍背第二遍第三 遍,每天坚持背哪怕只看1个单元,到后面会发现,自己英语感觉出来了,而且背单词也是备考过程中的轻松时刻,也是枯燥的专业课复习过程中的自我调节。客观题:第一年备考英二的时候有看过唐迟的阅读理解课程和田静的长难句分析,学会了断句划段落,判断主句结构剔除不重要句子内容,这对我提升完型、阅读、新题型正确率和做题速度有较大帮助,如果做阅读总是错很多的同学,可以看一下这两位老师的阅读理解课,磨刀不误砍柴工。完全不需要做模拟题,也不需要划清英一英 二的界限,所有的真题,从94年开始,就做题并且反思,体会出题人想要你选的答案,没别的,英语就多背单词多刷真题,我大二六级也仅 仅考了不到500分没再考过。碎片时间就看刘凯文微信每日一句,每天坚持。作文需要自己依据已有的好文章整理自己的框架并背诵,各个主题词汇、漂亮的句子要积累一些,我在职备考时间较紧,就没有准备自己的框架,以至于英语作文没写完,所以作文我没有太多发言权。(3)社会统计学我可以说是零基础学习统计学,对于要备考社会统计学的同学建议将卢淑华的《社会统计学》从头至尾好好学习并理解一遍,课后习题是非常重要的资源必须认真做,至于答案可从淘宝或咸鱼上找,学习完第一遍后立刻开始第二遍,这时要结合上复旦官网所给出的大纲以及贾俊平的《统计学》、习题辅导书,两本书各个章节结合来看,以加深自己的理解避免知识点遗漏。基本上没有可参考的真题,有也只是模糊回忆版,这时两本参考书的习题就显得尤为重要,必须好好做来回做,保证自己答案、过程正确。复习时间安排依据各人统计学学习的情况,时间充裕的人还可以从网上买更多的统计学习题来做,书看这三本基本就够了。至于网络上给的李沛良《社会研究的统计应用》,则建议快速过一遍,若自己对哪个章节掌握不好,比如多元回归模型或者抽样的基本逻辑、各种抽样方法,就可以好好看一遍,目的是复习全面且到位。(4)社会保障学试卷结构为名词解释40分、简答题60分、论述题50分,和本科时的专业课期末考试类似,要从社会保障理论和社会保障实践两方面来全面复习,官网有考试大纲。我的复习方式:(1)孙光德的《社会保障概论》逐章学习并背诵,但要利用郑功成教授的《社会保障学》中相应章节的知识点补充到《社会保障概论》一书上,先整理出各个章节的框架与内容,建议理解后直接开 始背诵(2)依据考试大纲整理每一考点下所包含的内容,比如社会保障的基本理论,包括了经济学理论、社会学理论等,我一贯坚持自己整理复习笔记,并且注意留白以随时补充相关的知识点、概念和现在社 保点问题的学术界看法;(3)四处搜集真题,网络、淘宝,尝试找到复旦出题老师的出题特点。文科,第一遍打好基础列好框架补充好内容,接着就是一遍一遍的背诵,无捷径。(5)复试经验受疫情影响今年复试改为线上,需要测试电脑、摄像头、网络是否足够 顺畅。复旦社保仅有面试,初试成绩/5*70%是总成绩中初试所占比重, 复试满分100,英语口试占10%,专业基础占 90%,复试比重总成 绩占30%,无参考书目无范围。我个人做法:基础知识:初试的两本书过一遍,对各个章节有印象有框架,需要自行梳理,比如提到社保基金就要想到基金章节下所有内容,比如各大险种在基金运营方面的特点以及现存问题;与考生个人有关内容:中英文自我介绍、毕业论文研究主题、未来感兴趣研究方向及原因、本科期间对哪门专业课最有兴趣及原因、是否做过社会调查等;社会社保热点:近三年著名社保学者的论文、对热点问题的政策指引比如此次疫情期间,我国医保政策的灵活运用为对抗疫情保证群众生命安全做了非常大的努力,但是否也侧面反映了我国现行医保制度所存在的一些问题;英语问答:个人爱好等日常对话。我的复试经验就是这些。五、写在最后说实话,我觉得人生挺难的,大学毕业后对工作不是很满意,对现实的无力感,有些事进入社会后不得不考虑,可考虑太多就会把自己逼到死角,我再来一次还是会选择在职考研,因为我找不到更优的解决办法。在职备考,即使考不上研还有工作接着我,但两者兼顾势必很累。我所能给到大家的建议就是,在迷茫、坚持不下去的时候,请先给自己放个大假,然后选择自己认为对的那条路,不放弃,哪怕走的非常非常慢,也慢慢走下去,未来的路总会有光的,熬过去就是天亮,我就是那个例子,仅仅做到了没放弃,在考场上尽量把卷子写满,幸运的我在半年后等来了人生的光。送给大家一句我最喜欢的话:六郎逢救夜吹箫,否去泰来咫尺间。不用忧疑,自有佳期。祝愿所有看到这篇文章的朋友得偿所愿。来源公众号:新祥旭北京考研

张晶

“考研热”的背后,我们到底在迷茫些什么?

——本文系红网第五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10月30日22时,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名通道将正式关闭,考生将在今年12月21日至23日迎来笔试。伴随着考研报名进行,“考研热”的话题再度成为舆论焦点。从数据来看,考研大军的规模近年来不断壮大,名校竞争也变得尤为激烈。(10月31日 中国新闻网)近年来,考研报名人数呈现持续攀升态势。根据教育局数据统计,2017年考研报名人数有201万,是当年应届本科毕业生人数的52%,2018年这一数字攀升到了238万,今年再创新高。“情理之中,意料之中”的290万,刺激的不只是考生们的焦虑神经,也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舆论焦点。“考研热”的兴起,不禁让人想到两个关键词,一个是“保障”,一个是“追求”。现代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加上国家通过学费贷款、助学金等方式对教育的支持,物质的保障使得越来越多的家庭有能力,越来越多的个人有底气选择继续深造。而生活水平提高的另一面就是大众更加注重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自我培养的意愿增强。这是第一层原因。众所周知,考研所带来的,首先是知识,即个人专业素养的提升;进而带来的是高学历;而高学历象征着很多东西,一份社会地位更高、薪酬更优渥的工作,更高的社会阶层和与之形成的人际关系网。这虽然谈起来好像既现实又势利,但在当下就业难度增加和普遍学历较高形成的竞争压力大环境下,是每个人都不得不考虑的因素。这是社会因素,而社会环境对个人心理的影响是很大的。对于许多人来说,个人自身对未来期许值很高,加上就业前景不明朗,让长期待在象牙塔的学子们下意识选择回避“成年人”弱肉强食的职场,“惯性”走向相对熟悉的、心理上适应度更高的考试,从而逃避“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处境。这是第二层原因。再往深处思索,其实这种“逃避”的选择,背后是深深的迷茫。有一些大学生对于自身“想做什么”和“能做什么”没有具体的把握,对社会发展的动向前景也没有明确认识,导致对未来规划不清晰,则更容易随着周围同学的考研大潮,走上读研——这片缓冲地带。当下很多高校开设一些创业课、人生规划讲座、职业选择咨询中心,说明社会已经认识到了这样的一个困境。但是这些措施成效并不明显,因为个人迷茫的背后是时代的迷茫。随着扩招改革,考大学变得越来越容易,但这一方面带来学历价值的缩水,使得更多的人追求更高的学历;另一方面也让人思考社会是不是真的有这么大的高学历人才缺口。这种反思的背后引发了对高等教育的:什么是高等教育?什么人需要接受高等教育?研究生阶段的学习,特别是学术型研究生,主要是对学生在科研领域的培养,但事实上最终走上科研,或者说“初心”是为了科研的人是很小部分的。明知如此,大家仍然大规模涌入,是因为社会弥漫着崇尚高学历的风气。反之,说明了社会缺乏对人才考量的其他机制,大学生也缺乏对于自身深造的其他手段与途径。由此,要化解这种迷茫,我们也许还要借鉴国外对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和认证体系。虽然说,“考研热”作为一种中性社会现象,谈不上好坏;考研也不过是一种个体的选择,我们无可置喙。但是我想,如果社会上的迷茫雾色淡一些,通向“罗马之路”再多一些,倘若能帮助到一个迷茫的人做出更优的选择,那一切讨论和变革都是有意义的。文/钟禾(山东大学)

君子剑

“你有时间去考研,真的不如考银行 ”研究生社会地位微妙

文:两夕研究生,这个名词在老一辈眼里,那就是大学问的代名词,典型的知识分子。不能说老一辈没有进步,起码在他们的认知中,曾经金贵的大学生已经不稀奇,也确实太多了。可是研究生,还是很少的,2018年人数在240万左右,能考上的也许不到4分之一,其中能上好学校的更是寥寥无几。然而在90后看来,尤其是很多已经参加工作的90后,他们觉得研究生并没有老一辈想的那么稀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并不好使。“你有时间考研,还不如去考银行或者公务员!”这样的话,在考研人群中经常出现,尤其是对于那些没考上的人,朋友都这么劝。考研无用理论,得到很多人支持,考研真的没用吗?那些支持者,又是以什么样的依据做出这样的判断呢?一位在银行工作的网友表示,自己二本垫底院校,银行笔试过了,参加面试。遇到了一个南京大学的研究生,当时他惊呆了,认为都南大的研究生了,怎么还来找这样的工作?对方表示,银行体面,家里父母支持,加上他找工作一直在碰壁,所以来试试。一个二本垫底,一个一本研究生,两个人在一块面试,网友觉得,这个画面就是对教育机制的讽刺。社会对于研究生的认知,一直很微妙。一些创业者表示,他们做老板的时候,一开始也很喜欢研究生,一听就高大上,肯定能干。然而雇佣后发现,这些研究生能力跟名气完全不搭边,他们认为应该会的,对方跟本科员工一样,还是不会。最关键的是,这些人还自命清高,认为本科生不配指导自己,瞧不起学历低的。久而久之,他们对于研究生这个群体,就产生了一种很微妙的态度变化,觉得不好管理。然而不得不承认,研究生的学习能力确实比一般人强,同样一个东西,他们掌握的速度明显超出常人。有些需要专业知识的岗位,还是需要学历高的人参与,他们更愿意动脑子,价值也对得起那个工资,二次投入的概率较小。现实中,很多人都觉得,研究生那几年,外去做一些工作,经验比学历更加重要,应聘的时候别人也更加注重工作经验。这话没有偏颇,除非是公司专门规定,不然大多数公司还是喜欢经验丰富者,进来就工作,这比一张文凭要靠谱得多。可是从长远角度来看,研究生明显要更加有出息,成才的几率更高。笔者认为,现在这个社会跟过去不同了,过去人们做生意,只要嘴甜、能喝酒、加上一点点的运气与胆识,就有很大概率成功。可如今,你要么有大资本,要么有技术,不然成功的几率很低很低。有钱,这一点我们求不来,天生的,可是学问与技术,这个就靠自己了。并不需要太多高科技,很多东西,只要学会了,或者拿到证书,就能涨工资。不能说考上研究生,就一定可以出人头地,但要说考研无用,那就真的带偏见了。高考跟考研,可以说是我们普通人眼前最现实的一条成才之路,也最容易实现,不拼背景、不讲父母,只看运气与努力。

命不可变

名校出身的研究生为何找不到工作?无非就是这几个原因

随着社会的高度发展,以前的那个贫苦的时代过去了,现在的中国人才济济,文化深传人心,大学就是一个小型的社会,也是一个高度自由的知识圣地,这些年来,大学的发展也很迅速,大学一般分为专科和本科,本科中又有普通本科个名校本科之分,在这些上面还有着研究生,在当今社会上,有一个稳定的工作,未来就会很平坦,然而想要找一个好的工作就需要有文凭,文凭也有高低之分,在现在的求职者中,大部分都是专科生和普通本科毕业生,名校毕业生和研究生较为抢手,那么现在却有许多名校研究生毕业后却找不到工作,这是怎么回事呢?1.工作经验太少要知道大学虽然是个小型的社会,但和真正的社会是有很多差距的,考研就意味着要多花两年的时间去学习,这就导致了自己会缺乏很多社会经验,大量的社会经验是很有用的,在现在不能没有学历,但学历也不是万能的,毕竟学历只能决定一个人的下限,想要往上爬,而是要靠大量的经验积累,在一些公司应聘的时候,他们会更喜欢那些有工作经验的求职者,他们的工作效率高,而且很少有失误。2.心气高,骄傲名校毕业的研究生都是有些傲气的,他们在找工作时都多少会有一点优越感,毕竟现在社会上都看重学历,有了学历,就等于有一个好的未来,这些毕业生心高气傲的同时,会看不上一些公司,而且找工作也很挑剔,他们认为自己配得上更好的公司或者更好的职位,却不知道从基层干起才是真,要说研究生少,那是以前的时代了,现在社会经济高度发展,本科遍地走,研究生也有很多,所以现在的公司看中的更多是稳重,步步为营才能更好更稳重的发展。3.工作不对口,不愿意改变在大学里选的专业一般都会对应以后的工作岗位,但其实不是这样的,大学里的专业知识让自己拥有一项技能,至于毕业后的工作岗位是不固定了,有可能和自己的专业没有一点关系,学了四年,到最后的工作岗位却和自己的专业不对口,这就很让人气恼了,对于研究生来讲就更生气了,足足学了六年岂不是白学了?其实现实就是这样,求职时需要摆脱这种心理,踏踏实实从基层干起,想要的都会得到的。以上三点是大多数毕业生在就业时遇到的困难,对于研究生来说,找工作其实很简单,难的是找到自己想要的工作,却不知道自己找到的工作是别人很难应聘的,所以在求职时切莫眼高手低,把握住现在的机会,即使从基层干起,有着学历这一大助力,提升也会很快,而且空间大。

唯唯诺诺

考研真的那么重要吗?步入社会的大学生忠心告知!

关于很多人对于说是否要考研这个问题估计有疑问,教育部局教育局的同志在2008年的时候报考,报考的人数已经达到了238万,然后对比2017年的时候增加了37万人,然而增长的卫视18.4%,其中的毕业生占据了131万人对此说,已经比去年增加18万人然而,对于考研增加人数的增长率年为最高的,然后我们这次可以看一下,通过数据都可以看出几年,考研的走势。其实是否要考研,我估计是因人而异的,因为最好的是循规自己的内心选择,不想考那就不要考了,考研基本上已经是一大趋势了,如果你现在不考,但是以后也会考的,据我所知,有很多工作几年甚至将近30的人又重新拿起了书本来学习考研,那个时候考上的几率和研究生只能含金量,可以说是大大降低了,那个时候的学习环境和现在是不能比了,而且那个时候的社会角色也多了,社会关系也复杂了,总之不容易考上,考上之后被用人单位认可,其实很大的,有这样一个例子。他们两个基本上都是一个毕业生,然后虽然在一所学校毕业,但是一个是研究生毕业,一个是则是没有读研的,于是他们两个同时到一个单位应聘,等到进去的时候,很多面试官问了好多问题,他们两个都出来了,可是突然的时候才发现两个人原来是在同一所学校读的书,这个时候感两个人开始讲述了面试的经历。这个读过研究生的人直接说还行啊,面试官问的问题我基本都能达到,关于好些问题吧,也是能够顺利解决的,然而这个没有考研的学生则没有说的太多,此时就能够知道了,怪研究生这一项我也当时确实没有考虑。于是面面相觑,没有说过多的话,于是两个人回家,但是第二天情况接到公司的通知了,当然显而易见,第一个研究生毕业的人接到公司的通知,说可以顺利上班,然而对于公司待遇,他们两个也是很有大差别的,虽然那个没有考研的大学生也被录取进去了,但是两个人的工资差别实在太大了。这个研究生毕业的工资一个月大概是四,基本工资是4000多然而,没有考研大学毕业,这个工资都没有那么多了,大概只有2000多,就像说两个人可能进公司是同一天,但是工资差别实在太大了,这个给那个没有读研的,学生有了很大的打击,所以说为了自己的以后考虑,如果你说你现在的经济条件,还有个人能力都是比较不错的话,考虑你继续考研的,因为这样会对以后你的就业工作有更大的帮助

心心相印

很多企业招员工都看第一学历,二本生有没有必要考研?社会太现实

很多企业招员工都看第一学历,二本生有没有必要考研?社会太现实现在在社会上找工作的话,学历十分的重要。即使你的能力再优秀,可是如果你没有一个舞台展示自己的话,最后还会归结于无。那怎么才能获得这个舞台呢?就是学历。很多人会反驳,自己没有学历照样成功了,可是毕竟是少数。在现在还有一个现象,就是大学教育已经十分普及的今天,很多人已经将研究生学历看成自己提高竞争力的一个工具。但是很多的名牌企业并不缺少优秀的应聘者, 研究生对他们来说都是随处可见的。在网上有一个这样的新闻,武大的女博士在找工作的时候,竞争十分的激烈,最后企业没有录用她,原因是第一学历也就是本科学校不是武大,不是名校的。这个新闻让很多的人非常的伤心,尤其是一些普通二本大学想要通过考研提高学历的学生,他们的很多人认为自己就算考上研究生,但是自己的第一学历是一个普通的大学,也是没有丝毫的竞争力。所以很多人在看到这样的事情后,心灰意冷放弃了考研。可是二本大学的学生到底应不应该考研呢?其实第一学历是非常的重要,但是也不是那么的重要。在社会上很多的时候看的是最高学历,只有一些职业对员工素质要求非常高的单位才会做出如此的决定。他们这些单位本身就不缺乏优秀的应聘者,所以他们敢提出这样苛刻的条件。所以如果你不是去一些特别好的单位,根本不用担心你的第一学历对你造成影响。只要考上研究生毕业后,你的学历是研究生,你能通过你的学历让企业给你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这个时候就靠你的能力了。如果你的能力能够击败很多的名牌大学的学生,你就能够留下来。也有一些人告诉二本的学生,如果你考上的研究生不是一些一本或者名校的研究生,那么还不如不考。如果考研的话就尽量的考上好的学校,只有通过考好的学校,才能让人只盯着你的最高学历而忘记了你的出身,也就是你的第一学历。二本学校没有什么竞争力,但是你考研正是给你镀金的好时机。这个时候你一定要镀上一层好金,而不是普通的漆。有机会考研就抓紧自己的机会考研,时间过去就不行了。不是所有工作都是看第一学历,毕竟中国社会上不是名校的学生更多。中国更多的是一些普通的本专科院校,如果都看第一学历的话,他们怎们办?如果你的学历不行,找不到好的工作,就从其他的工作做起,等你积攒了足够的职业经验,这个时候你就能自由的挑选自己的工作。如果你的工作十分的优秀,不少大公司会用高薪挖你。你的学历可能就能够支撑你实习的几个月,以后的日子看的只是能力。公司不是因为你的学历才用你,而是你能够为他赚多少的钱,能为他赚钱他才会用你。否则你一个名牌毕业生不会扫地的话,保洁公司也不会用你。

漂疽疥臃

当今社会,考研真的有那么重要吗?

考研是否重要,这因人而异!最好遵循自己的内心选择。不想考,那它就不重要了。现代社会发展迅速,科技高速发展,人才需求量大。对于有些想要走到更高阶层的人群来说,考研是大趋势。现在可以不考,但是以后也会考。据不完全数据统计,百分之八十三工作了几年甚至将近三十岁的人又重新拿起书本学习来考研。但是到那个时候,考上的几率和研究生(时间长了只能是在职研究生)的含金量就大大降低了。而且到时候国家政策如果有所变化,那么再考研的难度是否会增加又是一个问题。高校扩招导致现在大学生遍地都是,高学历必定有更多优势的。最重要还是你自己的选择,如果你认为工作经验社会实践比学历重要,大可不必为考学历而考研。如果想要自己知识面更加广阔一点,进一步优化自己的人脉生态圈,考研还是很好的。社会用事实告诉你,学习知识的脚步永不止步,否则就要被时代淘汰。考研一方面锻炼自己,一方面扩展人脉,拓展自己的眼界和心胸。新与成商学院的徐老师认为,如果有一定的追求,可以尝试考研,先不论结果,但看过程,也是一种美妙的体验。考研重不重要,看现在所处环境和以后的考虑,再选择考不考研也不迟。

论则不至

人民日报:不能仅仅把考研当作找工作的“敲门砖”

致力于成为拔尖创新的学术人才或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才是理性而科学的考研动机日前,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发布了近四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考数据分析报告。报告显示,我国考研报名人数、往届生读研比例都逐步增加,同时专业学位硕士报考人数增长明显,多地出现专业学位硕士报考人数超过学术型硕士的现象。与数据相互印证的是,近年来,本科一个宿舍多名同学考上研究生等新闻频频见诸报端,“考研热”也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现象。没有强大的研究生教育,就没有强大的国家创新体系。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顶端,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人才和释放人才红利的重要途径。特别是当前,教育与人才的竞争日趋激烈,很多国家已将研究生教育作为培养和吸引优秀人才的重要方式。对于我国来说,研究生报名人数的逐年增加,顺应了国家创新发展和以高素质人才构建新竞争优势的需要。专业学位硕士报考人数的增长,也符合当前我国研究生培养结构布局调整的方向。《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已明确,到2020年,我国“专业学位硕士招生占比达到60%左右”。改变以往单纯以学术型硕士为主,积极发展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建立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机制,满足各行各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是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方向。专硕趋热,是越来越多的本科毕业生致力于成长为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具体体现。当然,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甚至多面性。在看到“考研热”积极成因的同时,也要对“热”现象进行必要的“冷”思考。我们在采访中发现,考研的原因各不相同,大多还是为了自我增值,能学有所长、学有所用。很多学子对自己的未来有着相对清晰的规划,既契合了社会发展的需要,也符合自身的特点。不过,也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比如有延缓就业时间的逃避心态,有追逐热门专业的盲目跟风,等等。虽然只是少数现象,但也提醒我们,需要在考研问题上对学生加强指导,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个性和兴趣,更合理地认识自身、更科学地规划未来。要认识到研究生教育应当是一个增强学识、提升能力的过程,而不能仅将其视为提升学历的“镀金”或找工作的“敲门砖”。教育实践告诉我们,对于考生个体来说,学习动机将直接影响学习效果。硕士研究生学制仅两到三年的时间,没有明确专业目标的学习不但无法获得高质量的成果,也无法从根本上摆脱缺乏竞争优势导致的“就业难”;另一方面,一味追逐学历和文凭,而不是立足于能力和技能的提升,也不利于整个社会尽快从“学历社会”真正迈向“能力社会”。由此而言,在本科毕业的重要人生关口,审慎抉择,致力于成为拔尖创新的学术人才或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才是理性而科学的考研动机。当然,对于广大高校来说,“考研热”也对研究生教育的培养质量提出了新的课题。我国研究生培养仍存在主动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到位的问题,以及培养模式不能充分满足高水平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人才培养要求的问题。正视这样的问题,下大力气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更好满足科技创新和人才市场的需求,提高用人单位的满意度和研究生对高水平科研成果、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是当下摆在所有高校面前的重要课题。(作者为本报政治文化部记者)(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