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考研热”从何而来常名

“考研热”从何而来

12月26日,考生走进新疆医科大学新医路校区考点。 新华社发12月27日17点,完成最后一门专业课考试后,考生刘铮铮走出考场,长舒了一口气。复习了一整年,直到后期才进入复习状态,“被疫情打乱复习计划,经历崩溃和心理重建,最后还是坚持了下来”。当日,202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基本落下帷幕;考研报考人数为377万,创历史新高;一位新冠肺炎感染者在辽宁省新冠肺炎集中救治大连中心顺利参加了考试。发生在考研日的这些新闻牵动人心,但面对“考研热”,我们还应该关注些什么?考研就像“第二次高考”又是一年考研时,张璐璐回忆起参加考试时的心情。去年,她从山东某高校考入中国人民大学。这一年来,张璐璐在不同场合多次听到大家对母校的议论:考研备考被描述为“近乎疯狂”:大一就着手准备,天天泡在自习室,走廊里、校园内随处可见背书的学生,即便天寒地冻也不偷懒。而张璐璐的经历与此完全不相符:临近暑假才开始复习,进考场前一个月还在犹豫,甚至不想复习,可最后仍以专业第二的成绩“成功上岸”。张璐璐笑称,“很遗憾”自己没有具备“考研神校”学生应有的特点。一个拍摄考研学生吃苦用功的视频,曾一度占据热搜榜。网友留言分成两派,一部分网友以“考研基地”“考研神校”揶揄讽刺。另一边,“心无旁骛复习考研”“拒绝贴标签”的回应,针锋相对。“我们和其他普通学校没什么两样。平时正常上课,课余活动丰富。同样也会在考研和找工作选择中犹豫彷徨。在该努力的年纪努力,有什么不对?”这些天,张璐璐又看到了几篇“考研神校”的新闻报道,“一看就知道是捏造的”,她指着报道里的图片告诉记者,“这一看就不是我们学校的教室”。人们习惯把“考研神校”看成应试教育的典型,里面有或隐或显的偏见,比如高分低能、简单粗暴、急功近利等。与某些高校在考研界“一枝独秀”相比,事情正在起变化。记者调查发现,“考研神校”不再是对某所学校的评价,居于普通院校行列、考研升学率高、学生勤奋备考,具备类似特征的高校越来越常见。软科《2019本科毕业生深造率排名》,排名对象为中国1200多所本科层次的高校,榜单展示了本科毕业生总深造率前两百强的学校。山东科技大学、沈阳农业大学、滨州学院、上海科技大学等高校均在其列。换句话说,与一直在增加的考研大军相关联,“考研神校”也将越来越常见。提升学校层次是考研重要因素之一考研具有不确定性,但可以确定的是,竞争逐渐激烈。近五年,全国考研报名人数迅速增长。2017年研究生报考人数首破200万人大关,达到201万。2021年研究生报考人数达到377万,5年间,考研报名人数翻了近一番。中国教育在线通过对2021年考研学子考研动机的调查分析,超过半数考生读研目的是提升自身的知识水平和能力,以及应对就业压力大,提高就业竞争力;认为毕业学校不好,想提升学校层次为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内因是考研的主导因素,决定着个体的选择。面对“双一流”高校通过推荐免试方式接收了大量“双一流”高校学生的现实,普通院校学生想深造,通过考研改变命运成为必选项之一。河南师范大学教授李醒东说,对于他们来说,考研就像“第二次高考”,但比起高考,考研的失败率更高。考研不容易,想要考名校的研究生更是难上加难。“高考作为教育体系最广泛的一次筛选淘汰,其对学生的分流效应被很多高校认为最具参考价值。”清华大学副教授罗燕说,居于体系顶层的院校不愿向下层院校开放研究生名额,居于下层的院校则很乐见自己的学生能到顶层高校攻读研究生,提升自己院校的学术声誉和地位。另外一个不能忽视的事实是,考研客观上可以延缓部分应届毕业生进入工作岗位的时间,一定程度上缓解社会就业压力。高等教育要关注学生职业发展东北师范大学博士生陆珍是考研的“受益者”,她从一个普通院校考入“双一流”高校,进入了更好的发展平台,三年后又成功考取博士生。“考研不仅是一个学习知识的过程,对我的自信心和意志力的塑造也有帮助。”一般来说,高校对学生考研持支持和鼓励态度。久而久之,高校自身其实也受到了影响。“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毕业生就业去向来看,当前本科教育存在就业导向、升学导向以及混合导向三种情形。”西北师范大学副校长王顶明给出了这样的判断: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发展,越来越多的本科高校发展为升学导向,其本科教学则更加趋于通识教育,毕业生将会更大比例地选择继续升学深造。在罗燕看来,相比于关注与外部社会的衔接,高校更在意的是其在高等教育体系内的竞争和地位提升。罗燕表示,高等教育作为整个教育体系的最终出口,要关注学生的职业发展,帮助学生完成向社会身份的转变。2020年7月,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提出稳定硕士规模,扩张博士规模,未来高层次研究人才将主要以博士教育为主,硕士生培养将主要以应用型人才,即专业硕士为主。一段时间内,“考研热”将继续持续下去。对于近400万人的群体选择,个人意愿和就业市场将会发生变化。“这意味着受教育者的升学诉求增加,慢就业、暂不就业的本科毕业生相应增多,针对本科生的生涯规划指导需要优化调整。”王顶明建议。(本文部分采访对象使用化名)(本报记者 陈 鹏)

留芳颂

近几年“考研热”背后的原因,网友:太真实了

近几年考研似乎成为了大多数同学的选择,许多同学甚至第一年没考上,第二年继续接着考,甚至部分同学已经考了三四年了,这也是导致近年来考研人数骤增的主要原因,每年考研人数都突破新高,虽然每年各个学校都在不同程度的扩招,但相对于考研增加的报名人数而言,就显得有点杯水车薪了。那么考研热背后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就业环境的不乐观其实造成考研热背后的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就业环境近些年来越来越差,试想,如果大学生毕业基本上都能找个好工作,真的会有那么多人考研吗?毕竟真正热爱科研的同学并不多。许多同学考研也是因为就业环境的恶劣。当然也有少数专业就业环境相对还不错,但对于大多数专业的同学而言,毕业找个好工作是极其困难的。甚至夸张地说,少部分同学所学专业,找工作很难有对口需求。“毕业即失业”,虽然只是一句玩笑话,但从中也体会到了大学生找工作的难处,在这种环境下很多同学选择了继续读研。对科研的个人追求当然,在考研的同学里面,还是有一部分同学是因为个人热爱科研,而选择读研的,虽然对于大多数同学而言,读研的原因是想找个好工作,但对于从小就想当科学家的同学而言,读研是实现自身科研梦的必经途径,这部分同学一般比较有耐心,有毅力,并且善于思考,如果没有一个能坐得住科研”冷板凳“的耐力是很难在科研上有所突破的。也希望这部分同学能够顺利考上,学习专业知识,为自己祖国的科创出一份力。没有确定目标跟风考研其实考研中的许多同学,是跟风考研的,身边的同学朋友考研,他就考研。这部分同学其实最大的特点就是暂时没有确定的人生目标,不知道自己下一步该干什么,从小到大就是跟着大部分人在走,大家去考研他就去考研。其实大多数人在年轻时候的确不知道自己每个阶段该干什么,因为有确定目标的同学毕竟是少数。但其实当我们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的时候,跟着大家的步伐走,并不一定是一个坏的选择。想通过考研换专业在上大学期间,许多同学并不喜欢自己所学的专业,可能是因为高考时对自己所报考专业了解较少,也可能是因为分数不够被调剂到了不感兴趣的专业,在大学期间转专业失败,只能通过考研重新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也有一部分同学,想通过考研调换成热门专业。这部分同学其实不在少数。俗话说得好“男怕入错行”,考研给了大家一个重新选择的机会。结束语:考研热背后所反映的问题,其实主要就是就业环境的问题,今年疫情的原因使得就业环境更差,所以许多同学选择,先不就业,通过读研一来可以暂时躲避目前的就业环境,二来可以通过学历的提升为自己的就业增加筹码。但在读研的过程中也要为自己的将来做好准备,因为每个人迟早要就业,读研只是把就业问题推到了三年后。本文讨论:你是因为什么原因读研的呢?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

慈母心

如何理解考研热?

考研热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必然结果。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就越能认识到知识和教育的重要性,家长也越重视教育的投入,追求高学历、好工作和好生活也是人之常情。但对于考研也需我们理性看待,持续“考研热”背后反映的问题也应引起我们的重视。考研热的原因:1、学术追求。对所学专业喜爱,期待在学术上有所建树。 这是研究生的本来含义,也是最原始意义上的考研动机。2、国家政策的改革。一些重点大学在逐年扩大研究生招收比例,而且专业硕士也相应地增加很多。专硕从2009年开始招收全日制学生,短短几年时间,专硕发展很快,人数也是逐渐递增。3、延缓就业。相当一部分毕业生考研具有盲目性反应了一种逃避就业的心理。面对就业的激烈竞争,很多人觉得自己的学历求职空间太小,所以会把考研读研当作增加未来就业砝码的一个跳板,盲目加入“考研大军”,通过这种“慢就业”的方式“深造”提高一下学历,获得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这样的考生即使考上了还是会迷茫和徘徊,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哪怕最后读研了,可能依旧会迷茫。积极影响:(1)培养高端人才。考研人数的增加符合科教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国家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建立健全人才梯队,完善人才体系;同时考研热也有利于实现优中选优,实现有限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2)提高国民综合素质。考研热在一定程度上相当于普及高等教育,不断提升我国国民的综合素质,补齐整体素质偏低、科学素养不高的短板;(3)促进人的发展。通过考研和研究生学习,不断激发学生自身潜能,提升个人的学习能力、自制能力以及对于知识的理解。消极影响:1、“考研热”的最直接影响就是加剧了学生的竞争压力。2、研究生扩招后带来的必然社会问题就是学历贬值, 就业仍旧难以缓解。3、社会用人单位录用人才的重心逐步上移,这使很多研究生从事原本一个本科生足够胜任的工作,造成了巨大的人才浪费。4、一些学校出于保硕士点、博士点的考虑或为了提高本校、本学院、本系的研究生比例,盲目扩招,而相应的培养条件和管理制度却没有及时跟上,科研经费不足,学习生活条件差,也造成了研究生质量的下降。这就要求对大学生进行宣传教育,端正考研动机,不能只追求一纸文凭,应摆正考研心态,合理规划,从兴趣出发,不断提高综合能力。学校更应该帮助学生树立职业规划,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制定自己的职业规划。企业则需要改善用人标准,要以以能力为导向。

崔寔

“考研热”为何越来越热?看看考研的那些好处、优势就明白了

2020年考研在12月21、22日已经完成了大部分科目的考试,众多考研学子如释重负,心里的那块巨石总算是轻了许多。据悉,2020年考研全国报名人数达341万,首次突破300万大关,可见,考研人数的趋势是逐渐上涨,各高校、各专业录取名额的竞争也是愈演愈烈,同时也驱使着几百万考研学子夜以继日地学习,为了自己的考研梦拼搏。每年考研学子都在不断上涨,考研热越来越热,到底是什么因素吸引着那么多人去考研、去拼搏?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考研成功后的那些好处、优势就能明白了。(图片来源于网络)1.学历方面——提升自身学历众多在校学子对自己目前的本科学历或是学校不满意,想要通过考研提升自己的学历,同时也可以选择一个声誉好或者师资力量强大的学校进行深造。因此,考研成功后的最直接的优势就是提升学历,提高自身名誉。2.专业方面——丰富专业知识面,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本科阶段的专业知识多数都是理论化的,知识面比较窄,一部分学生为了丰富自己的知识面,选择考研。同时,也有学生对目前自己所学专业不感兴趣,或者认为该专业就业前景不理想,便通过考研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图片来源于网络)3.就业方面——提高就业竞争力如今,本科学历的大学生一抓一大把,若是自身本领不强,很难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因此他们想要获得高学历,提升自己的专业度,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来获得自己想要的offer。4.工作方面——岗位起点高,薪资待遇好,提拔速度快一些大型企业在招聘毕业生时,其实大多数都是根据学历高低来筛选的,某些企业还硬性要求是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所以能看得出来,高学历层次的毕业生进入岗位后,起点通常是比较高的,在薪资方面也会比低学历毕业生高出几百甚至几千都有可能,并且企业都是很器重人才的,若是在工作中有独特的思维和能力,他们的升值加薪机会也很多。5.社会交际方面——拓展自己的人际关系,接触更多知识分子考研成功后,会去到一个新的学习环境,认识一些新的学习伙伴,可以在一起交流学术,探讨专业,会潜移默化地改变自己的现有思维,提高自己的能力,无论在学术还是交友方面都能更上一层楼。(图片来源于网络)考研的优势原来有那么多,又涨姿势了!骚年,什么都不用多说了,趁还年轻,还有劲儿,去尝试拼搏一番吧,考研不为了什么,只为了完成内心中的那个梦想!

汤放其主

考研背后的故事,面对“考研热”,应该怎么做?

随着2021年的考研初试落下帷幕,22年的考研大军已经开始迈向备考的道路了,尽管每年的考研人数不断创新高,竞争越来越大,但还是阻挡不了同学们考研的热情。考研是一条长征路,有人说,“坚持到底,你就赢了”,很多同学冲着这句话赌上了自己一年的青春,考研本身也被贴上了“励志”、“敢于挑战”、“追求卓越”的标签。JL谈心理今年的考研话题也是频频上热搜,“考研安排”、“考研政治”、“考研英语”、“考研加油”等等,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似乎向公众暗示:考研,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但是,这样的舆论风向真的正确吗?JL谈心理今年考研,受到疫情的影响,与往年相比更加特殊,看起来也更加残酷……准备了一年,最后没考成王同学去年考研失利,今年在家又复习了一年,准备二战。经过一年艰苦的备考之后,在马上就要迎来解放的曙光的时候,因所在地出现疫情病例,上升为高风险地区,除了要进行核酸检测外,去往考试地之前还要隔离,而隔离期正好与考研时间冲突,王同学无奈错过。JL谈心理边工作边备考,临近考研却被迫放弃刘先生虽然工作多年,但依然有着清华梦,梦想着有一天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己儿时的梦想。但是,考研前一周,刚从外地出差回来的他,却被确诊为无症状感染者。临近考研,却被迫放弃,这其中的心酸与无奈恐怕只有他自己知道了。JL谈心理努力熬到最后,出考场后感觉没希望了李同学是一名大四学生,从大三下学期开始备考,放弃了一切和同学一起玩乐的时间,每天起早贪黑,不分昼夜的学习,但是看到试卷的时候,感觉自己一年的努力都白费了。所报学校的考研大纲今年有了新变化,考的东西正是李同学复习的盲区,走出考场,心理却已无念想。JL谈心理漫漫考研路,多少辛酸史,出了考场,有人欢喜有人忧。觉得自己有希望的,已经着手准备复试,没希望的已经开始找工作,而那些不知道自己考得好不好的,却陷入了迷茫。考研确实是一条改变人生的路子,但不是唯一一条,相信很多人都或多或少受到当前舆论的影响,产生了考研的念头。JL谈心理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好的结果,也并不是所有考上的人都适合读研,考研可以算是一场风险投资,应该做好全方位的评估,自己是否有抗风险的能力,是否能够接受不如人意的结果,是否真的对科研感兴趣,真的想要搞科研,如果不是,请慎重。面对舆论,先保持冷静,再做决定!

思诚

“考研热”下的冷思考

近年来,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连续递增,2020年首次突破300万,达到341万人。同时,不只是硕士研究生的报考人数激增,学校也在连年扩招,今年还要扩招18.9万人,一时之间,考研变得非常“火热”。来源于百度图片搜索看着硕士研究生这连创新高的报考和招生人数,有人不禁要问:我们国家的硕士研究生是不是太多了?中国的硕士研究生数量到底多不多?实际上,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千人注册研究生数还是比较低的。据环球时报的数据,2018年我国的每千人注册研究生人数只有1.96人,而美国近年来一直保持在9人以上,英国为8人以上,加拿大为7人左右,韩国是介于6人到7人之间。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樊立宏介绍,随着新兴学科的兴起与发展,有些专业无论是本科还是研究生的数量都远远不能满足需求。来源于百度图片搜索例如,我国网络安全领域的人才需求和人才培养数量之间缺口巨大,互联网领域人才培养也远不能满足企业需求。我们国家还远远达不到发达国家的每千人注册研究生数,硕士研究生扩招还有不少空间。而且,你别看报考人数多,实际每年考研的弃考率也不低。来源于百度图片搜索考研弃考是个很普遍的现象,对于这事儿,网上还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只要你坚持把初试考完,在一定程度上你已经打败了20%的考生。虽然数据还有待考证,但从某些现象我们也可以看出一些端倪,高达20%的弃考率还是有一定的根据的。来源于百度图片搜索据有关机构统计,在2019年的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中:广东省应考人数约14万人,实际参加考试的人数约12.4万人,弃考率约11%;辽宁省实际参加考试约为9.7万人,缺考人数约为1.2万人,弃考率约11%;而2020年的考研初试第一天更是有37万人弃考,当时就已经超过10%了。之所以会出现这一现象,主要是因为不少人当初报名时没有想清楚自己是否真的需要考研,而只是把考研视为“道路千万条”中的一条出路,先报名再说。来源于百度图片搜索扩招速度带来的隐忧据知网《中国研究生教育规模究竟大不大——基于中、美、英、台的历史数据比较》一文的数据显示:从1970年到2010年,40年间,美国的博士、硕士学位授予人数从27.3万增长到了83.6万,增长了3倍;从1994到2010年,16年间,英国硕博学位授予数增长了2.8倍。但从1981年中国大陆开始大规模授予硕博学位以来,同样是到2010年,29年间,授予学位数从8000多人增加到了38.4万人,增长了48倍。与授予学位数一同增加的,还有招收数量。2019年,中国研究生招生规模达到了91.7万人,比起1978年恢复研究生教育以来,数量翻了90多倍,2020年再扩招18.9万,相当于又要增长20%。来源于百度图片搜索招生数增加,虽能暂时缓解本科毕业生就业难问题,长期下来可以提高人均受教育水平,但同时也有人提出质疑,质疑我们的大学是否做好了迎接扩招的这部分研究生的准备?来源于百度图片搜索研究生导师数量就是很明显的问题,以2009年的一次研究生扩招为例,当年的研究生录取增长比例从2008年的7%一下子增长到23%,在校研究生数达到了140余万人。在没有扩招的2008年,研究生也有123万余人,配上刚过20万的导师数量,师生比6:1,扩招后更是长年维持在6:1之上。来源于百度图片搜索在许多大学中,一个导师每年带的研究生远超6个。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直言:有些导师直接带了几十甚至几百人的研究生,研究生的导师制形同虚设。来源于百度图片搜索学生数量的增多,势必会影响导师对学生指导的质量,再加上导师自身的科研、教学任务,更是让很多研究生处于放养状态,有的导师甚至闹出过叫不出学生名字的笑话。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甚至多面性,我们在看到“考研热”积极成因的同时,也要对“热”现象进行必要的“冷”思考。在大的层面上,“考研热”对研究生教育的师资、培养质量等方面提出了新要求;对考生个体来说,要想清楚自己为何考研。来源于百度图片搜索因为学习动机将直接影响学习效果。硕士研究生学制仅两到三年的时间,没有明确目标的学习就很难获得高质量的成果,也无法从根本上摆脱缺乏竞争优势导致的“就业难”。

打金枝

“考研热”为什么一直不降温?你的考研动机是什么?

冷丝自媒体原创,拒绝转载!策划|刘冷丝栏目|丝说考研2019年考研报名开始了,伴随着众多学子加入考研大军的行列,考研是否是理性行为也一直处于争论之中。“考研热”一直处于持续升温之中。你的考研动机是什么?为了就业?为了升职?为了一座城市还是一个人?考研人数最多高校之曲阜师大其一,个人生存压力迫使大学生走上考研的道路。就大多数情况来看,迫于生存的压力导致大学生考研,这也是非常重要的考研动机。高校本科毕业生的数量在不断增加,高校连续多年的扩招速度大大超过我国经济、基础教育等的增长速度,随之而来的是大学生质量的下降和严峻的就业形势。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和改变生存空间,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毅然决然选择考研,接受更高的教育、获取更多的知识、获得更高的学历和文凭,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和能力,为将来立足于大城市做准备。于是,这就就出现了大学生“考研热”的社会现象。考研人数最多高校之安阳师院其二,高学历意味着可以挣更多的钱,即“经济理性”引导大学生选择考研。改变生存空间、改善生活质量是普通家庭大学毕业生选择考研的根本动力,是大学生选择继续深造的初衷和目的,但对于那些家庭条件良好、没有求职压力的大学生仍然选择了攻读研究生,这又该如何解释?高校研究者调查分析发现,很多大学生不仅考虑生存的需要,更多的是考虑到更好的发展的需要,即他们还具有经济理性,并且经济理性越来越成为大学生考研的重要原因。某种程度上,知识和经济存在着某种转换,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研究生学历意味着挣更多的钱和较为稳定的工作和生活。然而,教育专家指出其中的弊端:“这违背了高等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本质”,不仅不利于中国高等教育的进步和发展,也不利于提升广大学生的科学素质和能力,更不利于中国的发展壮大。考研人数最多高校之济南大学其三,从社会的发展角度来看,考研的动机是因为社会对高学历高度重视,发展空间更大。我国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教育和学历,等级观念在中国社会中普遍存在,金钱和职位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如在中国教师、医生、律师等往往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声誉,而那些学历水平低的人往往被界定为社会的底层。21世纪,国家对教育和人才高度重视,随着大学教育的普及,大学生的数量逐年增加,就业竞争随之不断增大,而且学历成为入职的敲门砖。因此,广大大学毕业生一方面出于就业的压力,另一方面基于对自身提升的追求,选择了继续深造。研究生阶段,他们通过参加一些学术活动和会议有机会和学术领域里的高层次人员接触,扩大自身的交际范围,提升学术素养。考研人数最多高校之山东师范大学现阶段,研究生的社会地位相对本科生较高一些,尤其是名牌大学的研究生,他们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因此,大学生们在考虑生存理性和经济理性的同时,更多更重要的是考虑自身发展的空间和机遇。高校管理者和教育者应积极引导大学生客观衡量考研的利与弊,根据自身具体情况决定是否考研,不应盲目追风,理性思考自己的人生理想和目标。同时,高校也应该对在读的研究生加强教育,引导在校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鼓励自主创业,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敬告|刘冷丝所有文章首发『』,如有错漏和最新信息,作者将在首发媒体评论版块及时更正和补充,也请各位网友批评指正,谢谢您!

大东方

熊丙奇:“考研热”的冷思考

21日开始的这个周末,很多年轻人将走进考场,参加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20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显示,2015年以来,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屡创新高,2019年达到290万人,2020年首次突破300万,达到341万人。考研热连年升温,弃考率也居高不下,研究生学历的含金量饱受争议。根据近几年20%到30%之间的弃考率,虽然今年报考人数为341万,但最终完成全部考试的可能只有七八成。笔者认为,之所以存在这一现象,是不少人当初报名时没有想清楚自己是否真的需要考研,而只是视为“道路千万条”中的一条出路,先报名再说。甚至,在录取阶段也存在这种现象。今年9月底湖南大学研究生院发布公告,拟取消郑某等69名研究生入学资格,就曾引起舆论关注。概而言之,当前的考研热有着诸多不理性成分。它是大学生对就业不满意,地方本科院校以考研为导向办学,学历社会存在的“学历情结”等综合作用的结果。一些学生把考研作为“就业避风港”,“随大流”盲目报考,导致考研报考人数井喷。调查显示,我国约八成考研学生希望通过提高学历增添就业竞争力,出于学术研究兴趣报考研究生的不足二成。这种单纯以“学历证书”为导向的考研,实际上并不利于提高学生本人的竞争力,还会导致人才培养结构和质量无法满足社会需要。如今,我国一些地方本科院校毕业生是考研的主力军,其考研率超过60%,部分院校的考研率甚至高达70%、80%。而这些院校的办学定位本应以就业为导向,进行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的职业技术人才和应用型人才。为了将更高的考研率作为招生的“金字招牌”,以及提高就业率(考上研究生人数也作为已经就业人数),在这些学校里考研也演变为应试教育。学校如同“高四”一样,围绕考研组织教学,非考研科目课程教学被边缘化。如此一来,学生接受的本科教育并不完整。即便能考上研究生,他们的学术素养也令研究生招生单位担忧。针对火爆的考研场面,有专业人士建议,可进一步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因为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千人注册研究生数还比较低。2018年我国的每千人注册研究生人数只有1.96人,而美国近年来一直保持在9人以上,英国为8人以上,加拿大为7人左右,韩国是介于6人到7人之间。尽管我国研究生扩招还有很大空间,但如果扩招是迎合“应试考研”和“学历情结”,那无益于保障研究生教育质量,反而会导致研究生进一步贬值,白白浪费了教育资源。笔者认为,我国要进一步改革研究生制度,完善研究生推免制度,建立具有公信力的研究生申请—审核录取制度,以破除“应试考研”。同时,在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后,需要改革人才评价体系,推进我国社会从学历社会走向能力社会,不再“唯学历”评价人才而要重视人才的能力。在这样的人才评价体系下,学生考研才能以提升能力为主线进行规划,而学校办学也才能摆脱学历导向,形成我国高等教育与社会人才需求的良性互动。(作者是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鲁胜

2020年考研报考人数大数据分析,“考研热”从何而来?

大家都知道考研不是仅仅靠着我们埋头苦干 一味死学就可以的它还是一场重要的信息战只要能够把握好关键信息就能为我们省下不少力气而报考人数是我们必须关注的只因它直接关系到竞争对手数量的变化2020年考研人数首次突破300万人达到341万人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再创新高那么在万千考研大军之中哪些地区的报考人数比重最大呢?是什么原因加剧了这股考研“热”?而面对日益增长的数据政府又出台了什么政策呢?咱们一起来看一看吧由上图可见北京、江苏、湖北、辽宁四川、山东、湖南、广东浙江、安徽多地考研报名人数都达到了10万人其中仅北京地区2020考研报名人数就已经超过42万人次山东地区2020考研报名人数达到31万+江苏地区2020考研报名人数达到24万+这三个地区成为2020考研报名人数最多的省份且较之去年也都再创新高由于就业压力增大以及非全日制的招生制度逐渐完善近年来考研报名人数中往届生的比例也在不断增加“双一流”院校招生规模继续扩张自“双一流”项目开展后,各个高校的竞争进入了新的阶段,研究生群体作为学科建设的重要力量,招生培养规模呈现肉眼可见的增长。我们以北京理工大学和东南大学为例:北京理工大学2019年计划招生人数较之2018年的4000人,增加了300人。而今年,招生人数再次上涨200人,达到4500人。东南大学在2017年至2020年招生规模也在持续增长,2020年招生数量达到5100人,比三年前提高了1100人。提高就业竞争力为考研主要动机根据《2020全国研招调查报告》调查显示,大部分考生选择考研的主要动机之一是为了提高就业的核心竞争力。另一个主要动机则是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文化层次。相较于之前,该动机比例有所提升,可见很多考生对自我专业提升的诉求更加强烈。而为了获得研究生学历而考研仅仅是为第三动机。高校毕业生持续增长另外一个重要推手在于高校毕业生的逐年增长。202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达874万人,较上一年增加40万人,再一次刷新新纪录,高校毕业生数量近20年来一直处于增长的趋势。人数激增与经济增长密不可分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报名热度与考研人数的激增,与我国正处在经济结构调整关键时期是密不可分的。目前我国经济处于转型期期间。经济稳步发展和结构转型对高层次人才培养提出了迫切需求,考生对于提升自我竞争力的要求越来越高。2009年专业学位硕士招生人数在硕士招生总人数中仅仅只占15.9%,其后在2017年实现首次超过学硕招生人数,到2018年专硕招生人数占比已达到近58%。专硕招生规模正逐年增长,目前已经超过学术硕士,占到了我国硕士研究生群体的一半以上。根据《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出,到2020年,我国“专业学位硕士招生占比达到60%左右”。专硕招生规模的增长,符合当前我国对研究生培养结构布局,满足我国经济发展需求。在社会对专硕认可度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日趋完善的背景下,专业学位硕士报考人数比例持续增加。根据调查显示,选择报考专业学位硕士的考生比例达到57%。大部分考生倾向选择专业学位主要原因在于其侧重对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就业第二原因是考试难度低于学硕竞争压力小调查显示接近80%的考生愿意从学硕调剂到专硕考生对于专硕的接受程度较高女性占比上升中西部比例高于东部现如今,在本科和硕士研究生阶段,在读群体中男女比例已基本持平。在2002至2018年间本科阶段,女生占比持续增长;硕士研究生女生占比在2016年达到最高值53.14%后,在2017年经历了短暂下降,并于2018年上升至51.18%。而在博士群体中,男女所占比例差异较为明显,从全国近几年博士招生来看,女生占比呈明显上升趋势,到2018年,女博士占比上升到四成左右。近年在我国招收的研究生中,女性的比例明显呈上升趋势。2009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中女性人数首次超过50%;2016年,博士研究生招生人数中女性人数比例首次超过40%。从全国各省份2018年研究生在读情况来看,中西部省份在校女研究生比例大都在55%左右,宁夏地区在校女研究生比例最高,为63.48%,青海、新疆、内蒙古的比例也高达60%左右,吉林、山西和贵州三省的比例均在56%以上;而大多东部沿海省份或发达城市在校女研究生比例都在50%以下,其中安徽在校女研究生比例最低,为42.79%,江苏和湖北的比例也在45%左右,而北京、上海的比例也在46%-49%之间。容易看出,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会对女性读研产生一定影响。从区域分布上看,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女性就业观念更为自由,不局限于稳定的就业方向,而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情况相反。另外,女性占比与当地高校类型也有一定关系,例如:安徽、黑龙江两个省份的在校研究生女性占比仅为42.79%和47.99%,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理工类院校集中在这两个省份有关。相关调查显示 将近六成考生认为研究生学历将对就业有很大帮助另外两成考生保持谨慎态度认为研究生学历对就业有一些帮助但作用不大剩下两成考生认为需要视具体专业而定考研热连年升温报考人数屡破纪录但在弃考率居高不下的同时研究生学历的含金量也受到争议调查显示60%考生认为硕士学历较之前有所贬值论及硕士学历贬值的原因,大部分学生认为最大原因在于招生规模过大,研究生数量大幅增多导致了第二个原因,就是研究生“注水文凭”层出不穷,水分过多,第三则是在培养过程中教学质量要求不严格。近年来,研究生教育由外延式扩张转向内涵式发展,考研热趋势下提高研究生质量已经成为招生单位新的课题。考研人数越来越多,其背后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根据《2020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表示,考研的首要动机是提高竞争就业力,在当今就业形势下,各企业对研究生学历的需求量大 ,竞争力强,也反映出随着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和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学历上移将成为一种趋势;另一方面,就业难是摆在大学毕业生面前的一大难题,据教育部网站消息,2020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将达到874万人,相对去年暴增40万,巨大的就业压力让很多大学生选择读研深造,把考研当作就业的敲门砖。原文:https://www.eol.cn/e_ky/zt/report/2020/catalog.html为应对疫情对各大高校毕业生就业还有出国带来的冲击,今年政府不仅将大幅扩招研究生,还将扩招专升本、第二学士学位生,构成“升学扩招吸纳行动”,同时,也将鼓励科研项目开发科研助理岗位,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根据前不久全国人大表决通过的《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0年计划报告》也公布了相当精确的官方数字。《报告》透露,今年将“稳步发展研究生教育”,“研究生招生111.4万人”。而这将是我国研究生招生计划数首次突破百万大关。总而言之,考研报考人数屡创新高,除了社会发展对更高要求的人才需求之外,毕业生人数上升,就业压力大也确实是导致考研人数增加的一大原因。——部分内容源自网络整理考研的大数据大致就是这些自身实力仍然是考研的核心不过倘若我们结合自身情况仔细分析招生大数据也可为自己找到一个合适的努力方向从以上数据也可以看到考研真的越来越“热”了越来越多人选择了考研最后希望大家能够理性对待考研读研是人生的一个转折点走好这一步将对整个人生有很大的帮助建议小伙伴们首先要能够认清自己了解自己的兴趣、优势、价值取向然后一步一步地为理想而奋斗对自己的未来进行规划并不是把自己限定在某一范围内而是选择自己最想要的、最重要的去做避免无关紧要的事情干扰就可以节省很多时间和精力去做真正喜欢的事

泾流之大

“考研热”的背后原因分析

当今社会,变化与发展无疑孕育着丰富的发展机遇,“现代化的推进意味着人类实践活动在时间和空间领域的扩张,社会流动性增大,人们可供选择的生活方式是多样的,风险中存在的未知和不确定性因素恰恰成为变化求新的时机”,而当我们面对着诸多发展的不确定性与多重的可能性,应当通过自身积极而理性的选择来把握时机,把握机遇。在广阔的时空领域,选择是当代人自我发展的必然选择方式,它使当代人的主体能动性高涨,每一种流动方式都意味着重新的选择和新的挑战、新的机会与机遇,人的生命也因此而获得扩展与丰富。目前对于“考研热”现象的研究,几乎都围绕现象产生的社会历史原因和个人原因来分析的。首先,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增加了对高学历、高知识的需求。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现代社会各行各业对高学历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尊重知识和尊重人才的社会风气也正在形成,这就是“考研热”出现的主要社会原因。我国的人才战略思想主旨是培养创新型复合人才,而研究生教育是一种以科研竞争为主的人才竞争,经济发展理所当然伴随着人们对高学历的追求和对教育支付能力的提高。随着我国人才市场的茁壮发展,接受更高层次教育的社会回报率呈不断增长的趋势,社会大众乐意接受高层次教育和获取高学位的愿望也就日益高涨,由此形成了一个新的消费领域。现在企事业单位在录用人员时也存在着“惟学历论”的思想,用人单位对学历的重视和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大众对高学历的追求。研究生学历仿佛一张“通行证”,有研究生学历的人就可以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比如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为研究生和博士生的就业制定了相当多吸引人的优惠政策,涉及户口、住房等基本问题都有倾斜性政策,然而本科生就很难有这样的“礼遇”,因此在无形中吸引着众多的本科毕业生向研究生队伍进军。其次,学校鼓励、支持本校学生参加研究生考试。随着本科生就业的困难加剧,教育部和社会各界对本科毕业生就业率越来越关注。根据规定,毕业生考取研究生可以算在就业范围之内,同时学生考研亦能反映出本校的教学水平和师资力量,所以很多高校积极引导应届生考研,这样既能给学校带来利益,也符合学生发展的要求。学校向学生反复宣传考研的优惠政策及研究生的发展前景,对应届大学生的考研动机的产生了较好的引导作用。最后,就业难成为大学生考研的直接因素。近些年,大学本科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面对残酷的现实,家长及学生都认为,只有拿到硕士文凭才有机会取得理想工作的敲门砖。针对就业带来的压力,许多应届本科毕业生选择考研这条路,期望以此求得预期的“好工作”。综上所述,应届毕业生考研的动机既有外部因素的作用,也有内部因素的影响,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内在因素是引发大学生考研动机的决定性因素。在现今社会对知识和人才日益重视情况下,考研拥有改变个人命运的功能。通过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不仅能拓宽自己的知识面,锻炼思维的灵活性,提高个人素质,增强社会竞争力,还有可能创造机遇、改变现状,为将来更好地抓住机遇、施展个人才华搭建一个起点比较高的平台。因此,内在因素一般比较稳定,不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和影响,只要主观上有思想准备,就会按照计划脚踏实地将考研的想法付诸于实际的行动。此外,外界因素是促使内在动机转化的重要因素。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中不可能不受到社会这个大环境的影响。环境因素和客观因素同样会对本科毕业生产生考研想法并对考研动机的转化产生影响。最近几年,随着高校招生规模地扩大使上大学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只有考上研究生,才可以在学业上更上一层楼,同时在学习期间也能享受到国家的一些优惠政策,在毕业后也有机会享受到较好的福利待遇,甚至在某些地区出台的人事制度、就业岗位设置、福利待遇等规定都只有硕士以上学历才能享受,这些情况使得本科毕业生就业时遭受冷落,加之周围同龄人群的态度,父母和亲友的期望,学校的教育和引导等因素最终都会促使应届大学生做出考研决定。